构成艺术规律

2024-04-30

构成艺术规律(精选五篇)

构成艺术规律 篇1

1.俄语新词的概念、界定及分类。语言的三要素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 其中词汇作为最灵活最不稳定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俄语作为联合国第五大通用语言, 为了迎合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 语言发展是一种必然结果, 而新词的产生应运而生。对于新词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现有词库中没有的词汇, 旧词汇的消亡伴随着新词汇的衍生, 另一种则是灵活演绎出新含义的现有词汇, 在不扩大词汇量的同时丰富了表达手段。近几年, 俄语涌现出的大量新词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研究学者的关注, 并且俄语新词研究进展已经确立了俄语新词学这一独立语言学科的在俄语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俄语新词的界定, 由于新词形成原因、机制及过程研究不足或是没有一个肯定的公认的新词分类标准抑或是判断新词与否的资料证据不充分等诸多原因, 使得新词的界定仍是个难题。即便如此, 许多学者还是将表达新事物或是新概念的词汇或是短语都纳入新词, 其中包括扩有词汇新词和语义新词。俄语新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根据新词的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借词、语义新词和词汇新词;根据新词的语义内容又可分为商务新词、 教育新词、政治新词、经济新词、文学新词、艺术新词; 从词汇形成过程而言又可分为派生词、复合词、单纯词及缩写词等。

2.俄语新词的形成过程。社会发展伴随着语言的变革, 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 大量新词应运而生。 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新词“私有化”、“通货膨胀”、“混乱”、“萧条”等到苏联解体后的政治新词 “议会”、“弹劾”、“执政党”再到解体后的文化新词“赞助”、“市场经济支持者”、“影子经济从业者”等。这些新词有些是随机创造出来的即时性新词, 而有些是在旧词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构词方法创造出来的新词。这些新词的产生一部分用于宣泄群众情绪而有些是在特定情境时的修饰手段。

3.俄语新词的修饰特点。俄语新词的修饰特点与汉语有异曲同工之处, 两种语言都惯用排比、谚语、俗语、俚语、层次、暗喻等修饰手法, 此外, 俄语新词还习惯于随机词、同音异义词或是近音异义词等修饰, 在众多的修饰手段中, 语言的变异修饰最具有俄语新词修饰特点, 语言的变异修饰是对常用的成语或是电影、电视、明星、名人或是广播节目、文学著作等进行变异。此外, 对于俄语文艺性新词其修饰手法主要为押韵、情感渲染或是重复叠用、抑扬顿挫等。

4.俄语新词的构词特点。俄语构词主要包括词素、 词根、词缀和词干。其中词素是俄语词汇的最小构成单位;词根是俄语词汇的核心部分, 表示词汇最基本的意义;词根以外的部分总称为词缀, 包括前缀和后缀、中缀、词尾和尾缀;词干则是词汇去掉尾缀后最后剩的部分了。现代俄语新词构词法主要有形态构词法、溶合法、语义构词法、词类转化法。而形态构词法又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前缀构词法、后缀柯询法、尾缀构词法、复合构词法、缩略法、去缀法等。

二、俄语新词认知规律

认知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储存及传输过程。而对于语言的认知基于人的身体经验、思维概念及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俄语新词的认知研究是基于俄语的认知语言学, 根据人的语言知识体系的建立描述人的不同的认知能力。关于俄语新词的认知研究,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 对于认知规律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新词认知应从心理认知入手, 也有些语言学家主张新词研究要从隐喻及转喻机制研究人对于俄语新词的认知规律。

1.俄语新词的心理认知。有学者提出, 认知心理学是无意识的, 是基于人类感官的起始, 而意义是一种心理映射, 按照心里所想进行语言的描述要比仅根据语义进行描述, 由于心理词汇描述涉及到民族个性、 社会法制、易于文化等因素, 其色彩要比单纯词汇丰富得多。传统的俄语新词教学研究向俄语认知心理研究的完美转型使得俄语教学理论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学者指出, 人的心理词汇储存在大脑, 而大脑中心理词汇的提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这种复杂的心理新词语义网络是基于学习者心智空间对词汇的双编码过程。而如何有效地采取对策对学习的认知心理网络进行剖析关键在于对人心理认知角度的词汇概念认知网络系统的研究。

2.俄语新词的范畴化认知。狭义的范畴化是将主体、客体过程、结局融合为一体。而广义的范畴化是将功能、属性、类别等一些突出因素组装成范畴的过程, 进而融合进主体和客体。范畴化作为描述认知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目的是为了使更丰富的形态取代相对较次的形态。语言的范畴化与科学和逻辑的范畴化研究相差甚远, 它随着人们对新词的认知程度而日渐完备, 它也随着人的年龄经验发生改变。当然, 对于新词的范畴化认知不仅仅局限在某些实词上, 而一些日常交际形成的新虚词, 同样可以发挥范畴化的作用。范畴化认知进行始终存在, 并且是一种更深入的领域, 更好地指导研究者对于俄语新词的实践。

3.俄语新词中隐喻的认知。隐喻认知理论即概念认知理论, 包括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取向隐喻三大理论。其核心内容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 其本质为概念性且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该映射又遵循恒定原则且概念隐喻的使用为潜意识的。概念隐喻论促进了认知语义学的整体发展。对于俄语新词的隐喻认知既可以加强对于概念隐喻的理解又可以加强对于俄语新词的认知。隐喻认知讲求的是体验哲学, 即人类对新事物隐喻的认知是基于经验和知识而产生的。对于俄语新词的人之学学习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俄语新词词义大多源于隐喻, 并且又由中心词隐喻发展出很多义项, 所以以隐喻为桥梁, 以俄语新词的概念化学习为方法, 通过找出意向图示形成概念隐喻, 从而有效地启发学习思维以及对于新词的理解;概念化学习可以拓展学生学习新词的深度及广度, 意义化学习则在拓展新词学习的深度及广度的同时基于隐喻的跳跃性及散发性使得新词的学习更加生动, 在培养新词的学习中通过联想、分类、比较等手段最终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隐喻思维是新词的概念性思维逐步过渡阶段, 隐喻在新词汇的意义转换上意义重大, 通过一定手段使新词的隐喻映像在学习者脑中巡回播放, 是学习者俄语新词学习过程事半功倍的有效手段。

4.俄语新词中转喻的认知。转喻是将修饰主体转化或替代成为其他临近事物或是相似事物。转喻同隐喻一样是一种概念现象, 也是认知新事物的一种方式, 不仅作为修饰手段存在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转喻不同于隐喻的地方除了转喻涉及了喻体的转换替代概念外, 还包括投射的双向性原则。对于俄语新词的转喻认知, 包括了接近和凸显两方面。转喻能产生典型效应, 是予以延伸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转喻在对于俄语新词的学习中为更好地发挥其解释力, 涵盖了整体与部分转喻、部分与部分转喻及抽象与具体转喻 (具体与抽象转喻) 三大类。其中整体与部分转喻是根据一种事物有多种属性, 但人们往往更关注其最突出的属性;部分与部分的转喻是基于主体与客体的一一对应关系, 像是牛顿与万有引力、《西游记》与吴承恩一样简单;具体与抽象的转喻以及抽象与具体的转喻, 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词活灵活现地使转喻在词义上进行了延伸。转喻机制虽然不能从整体上概括事情的发展动态, 但至少可以对事情的大体走向做出合理解释, 这也是转喻这一认知机制的最大优势。掌握俄语新词词义的转喻机制对于新词的学习大有启发, 因为俄语词汇不仅丰富, 更新周期短, 而且每个词汇还都包含多重含义, 因此理应从转喻认知机制上审视俄语新词词义。

三、俄语新词的构成原则

1.情境语境。要激发新词的产生, 情境语境是主要因素。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非语言环境的重要因素, 整合的语言使用的地点、场合、对象及活动现场充分糅合了语言使用者的职业、修养、习惯及社会性质辅助性的表达个人意愿。语境对于语言的使用有两方面作用。一个是补充作用, 另一个是限制作用。限制作用表现在对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上, 而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新词的语义理解上。

2.社会环境。对于俄语新词的构成, 影响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事件是主要元素。对于出现的这些俄语新词, 有些可能是陌生词汇, 有些可能是包含了积极意义的熟词。“标签”这一新词的出现, 使得社交网站话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埃博拉”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街头小巷的大妈还是公共场合的民众, 对于它的熟识度也不为过, 主要是这可怕的病毒肆虐, 对人生命安全的迫害。网络新词“米姆”是诙谐和讽刺的代表, 通常用来讽刺一些复制任何与流行相关的言语或是信息。再来就是“电臀舞”的出现, 它本身一种充分运动股骨、腹部和臀部的运动, 但是从麦莉·赛勒斯的演出到最近的“奥伦堡蜜蜂装”丑闻, 这一系列的与这种舞蹈相关的丑闻都引起了公众对“电臀舞”这一新概念的兴趣, 所以这一新词被列入流行新词名单之中。

四、结论

俄语新词的产生作为社会变革的直接产物, 其认知机制研究是俄语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而对于新词的认知, 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范畴化认知还是隐喻、 转喻都是以人类经验为基础。俄语新词的构成原则整合了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等多重因素。把握好俄语新词的研究对于我国俄语教学发展大有裨益。

摘要: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衍生了大量的俄语新词, 新词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结果。在新词的认知规律上除包括心理认知和范畴化认知外, 还涉及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对于俄语新词的构成原则, 除包括文化、社会因素外, 还结合了语境情境等因素。本文拟对以上内容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俄语,新词,认知,构成原则

参考文献

[1]何亮.认知视角下俄语新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王萍.俄语新词语语义语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构成艺术教学大纲 篇2

《构成艺术》教学大纲

2013年8月25日

一、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2、课程性质及目的

平面构成是一门设计基础课,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如数字媒体、动画、服装、装潢、室内设计、造形设计、建筑、绘画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形与形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为学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色彩构成是一门设计基础课,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如服装、装潢、室内设计、造型设计、建筑、绘画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色与色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组织色彩、创造色彩的能力,为学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立体构成课是掌握设计语言的基础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材料与技法的基本知识、规律及其制作过程与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创作实践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平面构成基本理论、构成方式及手法。掌握色彩构成基本理论、构成方式及手法。

掌握立体材料的性质、性能及其主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对艺术设计的技法、技巧知识及其形式语言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平面构成概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认识平面构成的定义、历史、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任务、原理。

要求:认识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教学内容:

(一)平面构成的定义、历史

(二)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三)平面构成与其它构成形式的关系

(四)平面构成的任务、原理

(二)平面构成的要素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认识平面构成的要素。

要求:认识平面构成的要素、掌握其特性。

2、教学内容:

(一)平面构成的形象(形—形体—形象—形态)

(二)平面形态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及情感表达

(三)空间介绍

(三)形式美法则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认识形式美法则。

要求:认识形式美法则,并能应用它分析、认识设计作品。

2、教学内容:

美的形式法则

(四)各类构成形式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熟练应用各种构成方法进行平面构成设计。

要求:掌握构成的基本法则,并能熟练应用。

2、教学内容:

(一)骨骼

(二)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密集、特异、对比、肌理、分割、打散、空

间构成

1、每种构成的概念

2、每种构成的基本形

3、每种构成的骨格

4、每种构成的基本形和骨骼的关系

5、每种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五)色彩构成的概念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提出色彩构成概念,让学生开始有色彩构成的意识。

要求:掌握色彩构成的概念,理解色彩构成的意义、目的、作用及学习方法。

2、教学内容:

(一)色彩构成的概念

(二)色彩构成的意义、目的、作用及学习方法

(六)色彩的产生和色彩与视觉的关系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对色彩构成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便于实践中的应用。

要求:掌握色彩产生的条件、原理,理解光谱、可见光谱和不可见光谱的概念 和原理,掌握光源色、物体色、透明色、复合光的概念,色彩与视觉的关系。

2、教学内容:

(一)色彩产生的条件、原理

(二)光谱;可见光谱和不可见光谱

(三)光源色、物体色、透明色、复合光

(四)色彩与视觉的关系

(七)光的三原色和色料的三原色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光和色料的不同混合及区别。要求:掌握光的三原色混合的结果,掌握色料的三原色混合的结果,了解加法

混合和减法混合的结果、区别和应用。

2、教学内容:

(一)光的三原色混合(二)色料的三原色混合(八)色彩的三要素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色彩的的基本性质,对配色有初步认识。

要求:了解明度、色相、纯度是区别各色的标准,了解色立体产生的原理,掌

握三要素的特性,掌握色调的互补、邻近、对比关系。

2、教学内容:

(一)色相

(二)明度

(三)纯度

(四)色立体

1、产生的原理

2、互补色的关系

3、对比色关系

4、邻近色关系

5、同类色关系

(九)色彩的心理和情感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的心理效果,便于专业设计的配色。

要求:掌握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在不同状态下,在人心理产生的各

种感觉,掌握各种色彩的基本的象征和联想。

2、教学内容:

(一)色彩与心理

(二)色彩与情感

(十)色彩的对比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色彩的对比效果。

要求:掌握色彩对比构成的关系和效果。

2、教学内容:

(一)明度对比

(二)色相对比

(三)纯度对比

(四)冷暖对比

(五)面积对比

(十一)色彩的调和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让学生对色彩的搭配有较好的理解。要求:掌握色彩调和构成的关系和效果。

2、教学内容:

(一)同一调和

(二)类似调和

(三)秩序调和

(四)无彩色调和

(五)面积调和

(十二)立体构成概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了解构成的源流,构成与立体构成。

要求:认识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教学内容:

(一)绪论

(二)立体构成要素

(三)平面空间到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十三)立体形态研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了解立体形态的分类,了解立体形态的造型、材料要素。

要求:认识立体构成的要素、掌握其特性。

2、教学内容:

(一)立体形态

(二)立体形态的分类

(三)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四)立体形态的材料要素

(十四)构成的逻辑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构成的法则与立体造型的形式美法则;牢记造型的形式美法则,能

结合实际理解运用。

要求:认识形式美法则,并能应用它分析、认识设计作品。

2、教学内容

(一)构成的法则

(二)构成的逻辑

(三)从平面到立体

(四)平面布局

(十五)立体形态要素的构成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点、线、面、块的立体构成,点,线,面,块的,区分它们的立体 构成之间不同之处及相似之处。

要求:掌握构成的基本特征及作用,并能熟练应用。

2、教学内容:

(一)点的立体构成

(二)线的立体构成

(三)面的立体构成(四)块的立体构成(五)综合构成

1、强调的构成

2、强调材料的构成

3、强调形式的构成

三、作业/成绩:

1、本门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5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2、本门课程实践性强,其考试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最后完成的作业为依据进行成绩评定。

四、教学工具、实验设备

白卡纸、针管笔、尺、铅笔、水粉颜料、双面胶、其他材料等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

《动漫平面构成》 清华大学出版社 陈伟

《动漫色彩构成》 清华大学出版社 陈伟/张瑞琴

复合形容词的构成规律 篇3

I am a 15-year-old middle-school-student.我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

二、数词+单数名词。如:

This is a l000-word composition.这是一篇一千字的作文。

三、数词+名词的ed形式。如:

My father bought a three-legged table for me yesterday.昨天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张三条腿的桌子。

四、形容词+名词。如:

Do you need a round-trip ticket?你想要一张往返的车票吗?

五、形容词+名词的ed形式。如:

1.Mr West is bad-tempered.韦斯特先生脾气不好。

2.Father Christmas is very kind-hearted.圣诞老人的心肠非常好。

六、形容词+现在分词。如:good-looking相貌好看的

七、形容词+过去分词。如:ready-made现成的

八、形容词+形容词。如:red-hot赤热的

九、形容词+名词。如:first-class一流的

十、名词+过去分词。如:China has sent up many man-made satellites.中国已发射了许多人造卫星。

十一、名词+名词的ed形式。如:I want to own a glass-topped table.我想要一张带有玻璃罩的桌子。

十二、名词+形容词。如:world-famous世界闻名的

十三、名词+现在分词。如:beauty-loving爱美的

十四、副词+形容词。如:ever-green常绿的

十五、副词+现在分词。如:hard-working勤劳的

十六、副词+过去分词。如:I don’t like those so-called singers.我不喜歡那些所谓的歌星。

构成艺术规律 篇4

在设计师们的精心设计下,一般都是表现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需要等,如提醒大众不要酒后驾车的公益广告,用三个红灯代替酒字偏旁表示警告禁止之意,达到良好的信息传达效果。又如,苹果电脑关注情感的设计,它具有人性化的设计充满审美情感,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更加符合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审美意识源自于我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而形成了民族、时代和个体的审美意识,如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是陶器,尤其是彩陶纹样上设计,透露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美的意趣。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对自身的理解和把握,进行时代创新、发展文化并形成新的审美意识。当今时代审美意识是在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所开成的各种审美因素的作用下的产物,通过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交流中产生出新兴的审美风尚,并使审美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

时代性代表的是时代精神,并与其时代文化紧密相连。曾传唐代以胖为美,而现代人则认为身材苗条、曲线曼妙是美,又如,在中世纪,人们如果穿条纹服装则被看成是异端,今天条纹在服装设计却被设计师普遍使用。这说明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也充分证明了审美观念起源于深刻的文化,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不断变化。例如,人们特别喜欢用壁纸做装饰,现在的壁纸设计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花纹图案,设计们利用电脑技术、各种体裁体现了叛逆和创新,现代科技使得壁纸制作更灵活多样,产生一种延伸的效果,更能充分表达出其独特的思想,相应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一个时代的平面艺术设计风格蕴含当时社会的理想,表现出这个时代平面设计师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艺术设计风格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它表现出这个时代的整个文化内涵。艺术设计风格是当时社会宗教与哲学观念表现,现代主义风格体现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情感,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风格演变影响很大,能够满足当代人求新、求变、热衷个性化心理。如使用电脑能设计出奇特的效果,在视觉上使人产生飞腾的效果,来表达特定内涵和品质。平面设计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各行各业发展紧密相关,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月份牌宣传画大都使用摩登女郎为表现题材,这源于当时报刊、电影的兴起,在当时看来,画面构成优美的视觉图像,让受众在感觉上产生新鲜和刺激。又如,50年代的宣传画设计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在设计上大多以色调活泼喜悦、对比强烈为主,其主要意义在于表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气象,可见,审美意识的变迁受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

艺术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篇5

关键词:设计;艺术美;设计美

艺术设计美学是沟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桥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审美要求也随之进入更高的层次。

一、材料、色彩要素

形式美的要素中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的物理特性,分为自然属性和事物造型的视觉形象。其中色彩、肌理、形态的美就是黑格尔所表达的“感性材料的抽象统一的外在美”也就是所构成产品设计的自然物质材料的呈现出来的美。例如,产品设计中的包装设计,选择包装材料的质感、色彩的不同以及不同的表现效果会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这些综合性的条件给人们的审美感受、视觉直观感受都会形成不同的反响。

产品设计人们直接感受中重要的一条是色彩感受,是人们对产品好感程度、敏感程度的美感形式之一,从而色彩审美功能的重要性成为设计师考虑的重要要素之一。而材料的质感、肌理效果是可视和可感的要素。肌理主要有材料的粗糙程度、平滑、材料形态表面组织结构的效果和色彩材料的纹络等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这些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暗示的心理,例如一定的张力,对人们的视觉、触觉产生一定的刺激,而不同的刺激和心理效应,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感体验。所以在设计包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形状的重复、光感、亮度以及触觉和视觉的影响来设计。

二、结构、功能要素

结构是产品的一种组合方式,按材料性能和零件组合方式来分类,可分为塑造型和构建型两大类”。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结构的形式美、认知美、造型美也在发生着改变。

一个好的设计不管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空间的设计都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安排。像广告设计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图片、广告主题、形象等要素构成。广告设计要有明确的设计结构形式,如何将文字、图形、色彩等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编排设计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结构形式,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性,又要形成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既要吸引人们的兴趣抓住眼球又要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这就是设计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产品设计中,可口可乐的瓶形和标志设计的演变史,可以很好的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结构美的认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设计师抓住当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经过一定的调查考证,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了产品结构和标志的设计。从第一个罐装的铁罐瓶形到后来的玻璃瓶、塑料瓶型等,经过时间的印证,从材料的更换,更人性化的瓶形设计改造和标志设计是一个发展和选择淘汰的过程,设计符合不同时期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因此“结构美与科学创新的结合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正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设计师要充分的认识到产品组成结构对功能影响的作用,透过造型架构来合理的安排设计内容。

功能是设计产品的功能性和特性,一般有基本功能、辅助功能、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几类。一个设计被称为设计,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功效和作用。

产品语意是代表或表达某一事物的符号和设计语言,能够通过产品造型元素传达某种意义。一般来说产品语意涵盖三个方面:其一是产品语构学、其二是产品语意学、其三是产品语用学,由以上三只分支构成的产品语意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工艺设计师去探索设计的新领域。

设计师不仅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真负责职业精神,要面向市场,把自己的设计和人们的设计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设计师要考虑一定的社会利益,面向社会、群体,关注人们的生存需求和状态,为人们的利益和大众而设计。

设计师还要有一定的方法论的指导进行设计。设计方法论是对一般设计规律的总结,是一门设计类学科的科学方法论。它为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我们要根据一定的理论依据、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设计,不能仅凭着以往的经验进行设计。设计方法论为设计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创造有序的设计流程。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经过很好的调研、了解所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愿望,满足社会发展和消费对象的需求。例如视觉传达设计的平面设计,主要涉及到了广告设计、招贴设计、图形标志设计等方面。设计师要与时俱进,了解当代设计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充分了解项目特点收集资料,设定设计目标、目的,做有把握的设计,设计思路围绕设计目的进行。

创新是设计需要的新鲜血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消费水平和思想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设计也要随着发展日新月异,设计的思维方式也要不断变化。

三、结语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结合一定的心理学、形式法则、设计学等综合性的艺术,给人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的形式美。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形式美的共性与特性的探讨和视觉心理进行分析,加强了人们对艺术设计中形式美的认知与感悟,有效地促进了设计者以美的情感、创新的思维、多变的思路、独特的想象力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找到灵感,设计出赏心悦目的作品。

现在的艺术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设计作品的外观形态结构而是创新的发展方式、美好的生活方式的设计,艺术设计的构成因素涉及涵盖的方面越来越多,像科技、消费市场、环境对艺术设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进行较为全面的考虑,运用强烈的形式感是设计师设计技法的重要体现,形式感强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关注,以敏感的心态发现周围的难题并努力去改变和改进, 才能不断思考设计、不断改进设计、不断开发设计。从而达到制胜的效果,才能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层次产品。

【参考文献】

[1]尹定郑.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英]贡布里.艺术与人文科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4][英]勃里安·劳森.设计师如何思考[M].北京现代管理学院,1985.

上一篇:电力机车专业下一篇: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