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024-05-06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精选八篇)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1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确诊CHD患者398例。男性282例,女性116例,年龄32~86岁,平均(62.96±10.17)岁。CHD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9例,稳定性心绞痛44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CHD确诊条件为:(1)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以及心肌酶学的酶谱变化而确诊AMI或OMI;(2)经心电图证实有明确心肌缺血的典型心绞痛发作史;(3)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按明确的标准进行。其它如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脉造影确定的无症状的冠脉病变患者归入稳定性CHD组。

凡有下列情况者予以剔除:合并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等,入院前两周内使用降脂药物者。

1.2 研究方法

1.2.1 随访内容和方法

随访自病人入院日期开始,平均17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入院前及出院前患者病情、诊疗操作和用药主要通过查询住院病例的方法收集,并辅以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本人及其家人作为补充;出院后患者的用药等情况主要通过门诊约访或电话联系本人及其家人获得。

1.2.2 预后指标

包括因心绞痛急诊或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死亡,其他事件(如卒中、肿瘤、心衰等)。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先进行对数转换,再行比较。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或等级相关分析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双侧P<0.05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判断CHD危险因素作用的大小,分别计算各自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以OR的95%CI不包含1为统计学显著性。

2 结果

2.1 CHD随访时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398例CHD患者随访17个月时,共有274例得到完整资料。发生不良事件者情况如下:其中因明确心绞痛急诊或住院有29例,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死亡19例,其他发生如卒中、肾衰、心衰和肺栓塞等11例。未发生事件者为192例。

2.2 non HDL-C水平与CHD再发心血管事件关系

CHD患者随访17个月后发生不良事件者有82例,其中因明确心绞痛急诊或住院有29例,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死亡19例,其他发生如卒中、肾衰、心衰和肺栓塞等11例。各组之间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再发心绞痛患者non HDL-C明显高于无事件者,而其他血脂指标(TC、TG、HDL-C和LDL-C)之间未见显著差异(见表1)。

LDL-C增高是CHD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美国NCEPATPⅢ提出LDL-C是调脂治疗第一目标[4]。本研究仅观察到CHD再发事件组non HDL-C明显高于无事件组,但总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之间没有差异,这提示non HDL-C在与CHD再发事件关系优于其他血脂指标。国内张勤寂等的报道也显示作为CHD事件的危险因素观察指标,non-HDL-C要优于LDL-C[5]。Horne等对985例CHD

注:与无事件组比较,*P<0.05(血脂mmol/L)

随访后CHD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与无事件患者之间,在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病史比例以及进行血运重建、随访时使用他汀比例比例没有差异。

2.3 non HDL-C(≥3.36mmol/L)与CHD发生心血管事件关系

CHD降脂治疗的次要目标是non HDL-C降低至3.36mmol/L以下。按照non HDL-C≥3.36mmol/L将CHD患者再发各心血管事件所占比例为心绞痛组72.6%,MI和死亡组60.0%,无事件组58.1%,其他组52.2%,与无事件组比较,P<0.05。

2.4 non HDL-C和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通过单相关分析显示,non HDL-C与CHD事件成单相关。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能显示相关性。

3 讨论

血清non HDL-C是指除HDL-C以外的各种脂蛋白胆固醇的总和,其计算非常简便,即总胆固醇(TC)-HDL-C。non HDL-C包括极LDL-C(VLDL-C)、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c)、LDL-C和脂蛋白(a),是除HDL-C以外一切有动脉粥样硬化致病作用的脂蛋白胆固醇的总和。从理论上讲,non HDL-C应该是比当前所重视的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LDL-C意义更大。

我国学者李健斋等在较大样本的人群中对non HDL-C与CHD发病危险进行15年的前瞻性研究[1],结果显示CHD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与CHD死亡)发病率随non HDL-C水平的递增而上升,non HDL-C对CHD事件的预测略优于LDL-C。non HDL-C是一项简便实用的CHD危险评估及急性CHD事件(包括死亡)预测的有效指标。本研究观察了non HDL-C对于CHD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表明对于明确诊断的CHD患者在未来一年半的时间内发生需要就诊的心绞痛与non HDL-C浓度有关,non HDL-C越高,发生心绞痛的风险增加。Bogalusa心脏研究中分析,non HDL-C与其他脂蛋白检测用于检出青壮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结果表明,在用于检出青壮年中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非HDL-C具有与其他推荐的脂蛋白测定一样甚至更高的价值。不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中,non-HDL-C、apoB/AI和TC/HDL对于LDL-C而言提供相似的预后信息[3]。患者随访3年研究也显示胆固醇水平不能预测患者生存预后[6]。还有研究认为[7],在TG≤2.26mmol/L时,non HDL-C与LDL-C具有类似的临床意义,而在TG>2.26mmol/L时,non HDL-C与LDL-C相关性下降。所以non HDL-C更能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关系更密切。本研究中,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组non HDL-C未见明显升高,实际上偏低,这可能与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组的病例较少有关。

non HDL-C包括除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性作用的HDL-C之外的所有其他脂蛋白胆固醇之和,实际上包含ApoB脂蛋白中的全部胆固醇,含有ApoB的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另外,富含TG的脂蛋白VLDL等也是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non HDL-C反映的是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胆固醇之和。与LD-C相比,non HDL-C更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风险。

non HDL-C由于是总胆固醇与HDL-C之差,计算简单,不受TG影响,也不需要空腹,是简单、实用和经济的一项很有临床价值的血脂指标。

参考文献

[1]李健斋,王抒,曾平.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于评估及预测冠心病危险[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963-966

[2] Frontini M G,Srinivasan S R,Xu J h,et al.Utility of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versus other lipoprotein measures in detecting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adult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J].AM J CARDIOL,2007;100(1): 64-68

[3] Kausik K Ray,Christopher P Cannon,R Morrow,et al.Proghostic Utility of ApoB/ AI,Total Cholesterol/HDL,Non-HDL Cholesterol,or hs-CRP as Predictors of Clinical Risk in Patients Receiving Statin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sults From PROVE IT-TIMI 22[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424-430

[4] Na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Expert Panel.Executive Sum 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ucation Program(NCEP)Expert Pahel on Detection,Evaluath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Es][J].JAMA,2001;285(l 1):2486-2497

[5]张勤寂,冯武.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探讨[J].国际检骄医学杂志,2008;29(8):760--761

[6] Home BD,Muhlestein JB,Carlquist JF,et al.Statin therapy,lipid levels,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c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Am Cnll Cardiol,2000;36(6):1774-1780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的原因 篇2

很多种因素都能够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升高,主要可分为非病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类:

1、非病理性因素

(1)饮食不均衡,摄入的脂肪过高。

(2)吸烟饮酒引起的偏高。

(3)超重和肥胖的人容易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2、病理性因素

(1)肝功能异常、肝炎患者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篇3

胆固醇在人体中的作用

目前许多专家提倡,对冠心病及其高危人群应采用积极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措施。众所周知,胆固醇是人体制造的一种脂肪性物质,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胆固醇是人体细胞膜的基本成分,机体需用胆固醇来制造胆汁,胆汁用于协助人体消化和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的维生素。另外,胆固醇还是类固醇激素以及维生素D合成的专用前体,因此胆固醇应有理想的生理范围。超过或低于这一范围均有害于健康,如果胆固醇太低的话,会造成某些生理障碍或疾病。

最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应了解人体生理需要的最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一般认为,人类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耐受良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至0.6~1.6mmol/L足够满足生理需要。新生儿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是0.8mmol/L,如此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安全的。大量证据证实,正常生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事件的阈值约为1.3~1.8mmol/L,人类最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1.3~1.8mmol/L。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癌症的患者,常伴有极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所以,也曾有人怀疑LDL-C极低是否会引发癌症。然而,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提示,自然的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多属长寿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会降至极低

现有的他汀类临床试验结果也反复证实,无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何种水平,都不会伴随癌症发生率的增加。杂合子型家族性低B脂蛋白血症患者整个生命期间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非常低,多数低至0.8mmol/L,但却能长寿。所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目前能达到的低值,不大可能造成人体的潜在危害。就目前的降脂药物疗效而言,无论应用多大的剂量,或是多种降脂药和联合应用,都不可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极低。服用现有降脂药物后,多在4~6周时达到最大降脂疗效。无论继续服用降脂药物多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不会进一步地降低(除非合并消耗性疾病)。所以,不必担忧冠心病及其高危者长期服调脂药会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幅度降至极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越多,临床获益越大

根据大量研究证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mmol/L以下对动脉硬化逆转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作用,从临床死亡率、心梗再发生率等情况看,目前应提倡对心血管高危者进行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越多,临床获益越大。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篇4

关键词:HDL-C,检测方法,临床应用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表达水平与冠心病、肝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成负相关关系, 即HDL-C表达水平降低, 疾病发病率会随之增加。因此, 临床检测HDL-C体内含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1 HDL-C检测方法

近年来, HDL-C检测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在临床实验室中已常规化。HDL-C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超速离心法、电泳法、化学沉淀法和均相测定法。

1.1 超速离心法: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ECP) 都将超速离心法定为HDL-C测定推荐参考方法。超速离心法分为三步: (1) 超速离心去除富含TG的脂蛋白; (2) 悬浮液用肝素-Mn Cl2处理, 离心除去富含apo B的脂蛋白; (3) 用ALBK法测定上清中HDL-C含量。超速离心法操作严格且较为复杂, 耗时长且技术要求高, 因此这种检测方法不适用于大规模样本检测。

1.2 电泳法:

由于脂蛋白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电荷数不同, 因此在一定电场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迁移率。血清中脂蛋白根据迁移速率不同可分为HDL、VLDL和LDL。HDL的分子量较小, 具有较高的阳极迁移率, 可与其他脂蛋白分开。HDL用cho I基质试剂孵育后10%乙酸固定, 然后在570 nm波长下扫描确定HDL-C含量。此法可用于高TG标本检测, 多用于临床研究。

1.3 化学沉淀法:

沉淀剂 (如硫酸葡聚糖、聚乙二醇等) 可以选择性与含有apo B脂蛋白 (除HDL-C) 聚合, HDL-C则溶解在上清液中, 可用酶法测定其含量。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建议磷钨酸镁沉淀法为HDL-C检测推荐方法[1], 但由于其检测样本用量大, 检测过程无法完全自动化, 因此该检测法存在使用局限性。化学沉淀检测方法操作简单且价格便宜, NCEP推荐其为HDL-C常规检测方法。但是该检测法也存在着极大缺点, 只能适用于实验室研究使用, 并不适合大规模或临床大批量样本的检测。

1.4 均相测定法:

均相法也称直接检测法, 指以化学和免疫学为理论基础, 不需要沉淀预处理能够用仪器自动化分析的检测方法。 (1) 聚乙二醇修饰酶法 (PEGME法) 即硫酸α-环糊精、DS、Mg2+与非HDL的脂蛋白形成聚合物沉淀, 同时用PEG对酶进行修饰, 修饰酶 (对HDL选择性最大) 与HDL直接作用, 从而测定HDL-C含量。 (2) 免疫分离法 (IS法) 包括PEG/抗体包裹法和抗体免疫分离法, 日本国际试剂公司和日本和光制药公司分别研发出可供上述方法自动检测的商品化试剂盒。 (3) 选择性抑制法 (PPD) 是指用聚阴离子和某种表面活性剂能与脂蛋白 (包含HDL) 聚合, 而另一种表面活性剂能够特异性的溶解HDL, 然后用酶试剂检测溶液中HDL-C含量。 (4) 清除法分为反应促进剂-过氧化物酶清除法和过氧化氢酶清除法。均相法的优点是需要血清样本量较小, 能够实现完全自动化, 可进行大规模检测, 适用于临床HDL-C检测。

2 临床资料

2001年NECP修改了成人体内HDL-C水平划分标准, 定义HDL-C<1.04 mmol/L时为降低, 存在冠心病[2]、肝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依据NCEP标准化程序规定, HDL-C检测方法总误差在13%以内;其密度<1.09 mmol/L时标准偏差≤5%;密度≥1.09 mmol/L时变异系数CV≤4%[3]。

2.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28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样本, 平均分成四组, 每组70例。

2.2 方法和结果:

第一组实验:取5 m L血清样品, 用超速离心法检测HDL-C含量。专业工作人员用时4 d完成此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 健康体检者中61例HDL-C含量>1.09 mmol/L, SD=4.6%;而有9例HDL-C含量<1.09 mmol/L, CV=2.8%。

第二组实验:取1µL血清样品, 用电泳法检测HDL-C含量。工作人员用时1 d完成此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 59例HDL-C含量>1.09 mmol/L, SD=4.1%;而有11例HDL-C含量<1.09 mmol/L, CV=4.9%。

第三组实验:用葡聚糖沉淀法检测血清样品中HDL-C含量。工作人员用时1 d完成此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 67例HDL-C含量>1.09 mmol/L, SD=2.1%;而有3例HDL-C含量<1.09 mmol/L, CV=2.4%。

第四组实验:用PEGME法检测血清样品中HDL-C含量。工作人员用时8 h完成此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 66例HDL-C含量>1.09 mmol/L, SD=3.9%;而有4例HDL-C含量<1.09 mmol/L, CV=4.6%。

3 小结

血清中HDL-C含量对预测冠心病、肝硬化等疾病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评价作用和意义。上述四种检测方法中, 沉淀法精密度较高, 而直接法快捷省力适用于大批量样本检测。在临床检验中, 检验人员需要根据样本数量、专业水平、实验仪器和可用试剂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适宜的HDL-C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慧娟, 赵红梅, 周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试剂盒方法学比对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9, 24 (3) :104-105.

[2]章慧慧, 张建华, 徐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亚类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2, 39 (6) :336-338.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篇5

关键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老年人,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血栓形成或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的以脑部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俗称脑中风[1]。该病常见于老年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脑血管病已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与老年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的升高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但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研究对45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和45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以阐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老年脑血管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45例以及在门诊健康体检者45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岁,平均70.3岁;健康体检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63~80岁,平均72.1岁。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在检测前1 d禁食8~12 h,次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0.95~1.26 mmol/L。本研究中,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组为:(1.24±0.41)mmol/L,健康体检者为:(1.61±0.67)mmol/L,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的多发病、常见病,其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而造成局部脑神经功能的缺失,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脑血管病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失语、肢体瘫痪、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意识障碍、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致残、致死率较高,伴随的并发症多且预后不佳,不仅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致残后又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血脂异常是导致老年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2]。机体血脂代谢异常会导致脑部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成,当动脉粥样硬化累及椎基底动脉或颈内动脉者时,脑血管局部血流的加速就会刺激血管壁发生血管痉挛,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出现,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当动脉粥样硬化累及颅内血管时则会出现血流涡流或造成脑血管管腔的狭窄,有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局部血流加速时就会造成斑块破裂出血或者血栓形成,从而出现突然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甚至是意识的丧失。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在人体小肠壁和肝脏内合成的小颗粒、高密度的异质性脂蛋白,磷脂和蛋白质是其主要成分[3]。它的作用是参与胆固醇的逆转运过程,即将周围组织(主要是血管壁)中的胆固醇在其受体介导下转运到肝脏再循环或者转移给低密度或极低密度脂蛋白,然后再带入肝脏,经肝脏脂蛋白受体吸收后以胆汁酸的方式排出体外,使体内胆固醇的水平得到调节。通过胆固醇的逆转运,可以减少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其中起到了“清道夫”的积极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血管壁有直接保护作用,它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聚集或氧化修饰,因为低密度脂蛋白的聚集或氧化修饰,会促进动脉的粥样硬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含有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和屏障酶等,这些酶能破坏低密度脂蛋白在其氧化修饰过程中所需的酶或酶的活性,从而造成对低密度脂蛋白结构的破坏,减少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发挥抗血栓的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回缩,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能通过激活血液中的纤溶酶原,发挥其促纤溶的作用,减少血栓的形成,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此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抑制单核细胞的迁移,逆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引起的损伤,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收缩反应的发生。研究也表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老年脑血管病的治疗是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其载脂蛋白以及其类似物能对抗动脉的粥样硬化,并可用于评价脑血管危险,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

综上所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老年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老年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减轻疾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凤武云.98例老年脑血管病急性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57-58.

[2]尹尚菁.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J].卫生软科学,2011,25(5):348-351.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 试剂

LDL-C直接法检测试剂盒,由四川省迈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LDL-C直接法检测试剂盒,由国外某公司生产。

1.3 样品

测定样品为在同一时期内自临床收集的血清标本。

1.4 测定原理

试剂1中含少量聚阴离子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形成复合物,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在少量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与酶试剂反应,产生的H2O2在缺乏偶联剂时被消耗而不显色,当加入试剂2时,用对LDL有特异作用的表面活性剂水解LDL,释放出胆固醇,参与完整的Trinder反应,反应液的颜色与LDL浓度成正比。因此,采用特异性的表面活性剂水解标本中的HDL、VLDL、CM,释放其中胆固醇与酶试剂反应不显色,加入试剂2以后水解LDL-C释放胆固醇与酶反应显色可测定LDL-C的浓度。

1.5 方法

1.5.1 主要分析参数设置

测定方法:两点终点法反应温度:37℃

光径:10mm反应时间:10min

主波长:600nm副波长:700nm

样品/试剂:1/100

1.5.2 操作

根据仪器使用说明及分析参数编制检测程序,试验过程全部由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2 结果

2.1 检测范围

采用两点校标,检测范围可达到0.02~12.00m mol/L

2.2 重复性试验

批内重复测定3份血清各20次,批间重复测定各20次,结果见表1。

2.3 灵敏度

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mol/L。不同浓度的吸光度变化范围见表2。

2.4 干扰试验

经测试,迈克公司的直接法测定LDL-C试剂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当样品中血红蛋白达5000mg/L,胆红素达1000umol/L,甘油三酯达5mmol/L,以及常用的正常用量的抗凝剂,对测定结果均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2.5 与进口试剂盒比对实验

从本院门诊或病房选择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的病例60例进行对比试验,使用某进口试剂和四川迈克公司试剂按操作程序对其中40例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在0.98~9.52mmol/L的临床血清标本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测定,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经测定后进行统计学统计,其回归方程为:y=1.0619x-0.0766,r=0.9967,经t检验得P>0.05,表明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高度相关。结果见图1。

2.6 稳定性实验

将迈克公司LDL-C试剂置37℃水浴溶解,分别于1天、3天、7天后进行测定,采用高浓度LDL-C标本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注:实验温度37℃

3讨论

血清中胆固醇主要分布在三种脂蛋白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和HDL.还有一些胆固醇分布在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和脂蛋白LP(a)中,正常人IDL和LP(a)中的胆固醇平均为0.05~0.1mmol/L(2~4mg/dL)。总胆固醇(TC)升高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之一。而TC的升高主要是LDL-C的升高[2]。因此LDL-C增高,相应的就成为了冠状动脉心脏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现已证实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LDL-C约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40%~50%。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体内的胆固醇。将肝脏内的胆固醇经血液转运到各个组织进行利用。它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检测指标。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协助诊断高脂蛋白血症。LDL-C降低可见于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无β脂蛋白血症,其原因是体内合成载脂蛋白β减少或不能合成载脂蛋白β。循征医学的研究也发现其与上述疾病的临床进程有极大的关联。

AS斑块中沉淀的脂质主要是LDL-C,在各类脂质中,LDL-C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能起保护作用,血清总胆固醇大致反映LDL-C水平,但也受HDL-C水平的影响,因此在AS脂类危险因素判别中,血清总胆固醇偏高时,测定LDL-C有重要临床意义,LDL-C是一个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已成为对心血管病临床有重要意义的血脂指标之一,LDL-C的测定在各级实验室中逐渐开展。在早几年以前,国内多数临床实验室以F公式计算血清中的LDL-C浓度,但F公式仅是一个经验公式,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尤其在高血脂的病人中更难得到。一种类似于化学沉淀法测定HDL-C的选择性沉淀法-PVS测定法发展出来后,因成本低,操作简单受到临床实验室的欢迎,也被中华检验学会作为常规测定方法而推荐,但此法因要离心分离沉淀的操作而难以适合自动分析,限制了此法的临床应用。最近几年来已发展出可均相的对LDL-C作直接测定的方法,其原理相似,在反应体系中有选择地使LDL-C在显色反应中被测定,但其中一类是以α-环糊精、硫酸葡聚糖、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封闭共聚多醚(POE-POP)抑制非LDL脂蛋白与胆固醇酯酶(CHE)和胆固醇氧化酶(CHOD)的反应,从而仅使LDL-C被酶水解并测定,而另一类是以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的双试剂使非LDL-C与LDL-C分二步水解,并使第二步LDL-C的水解反应显色测定,但试剂为进口商品,价格较贵。通过对四川迈克公司LDL-C直接测定试剂盒的可比性评价,我们认为其重复性、稳定性较好。其反应原理为采用特异性的表面活性剂水解标本中的HDL、VLDL、CM,释放其中胆固醇与酶试剂反应不显色,加入试剂2以后水解LDL-C释放胆固醇与酶反应显色,根据吸光度的变化值可测定LDL-C的浓度。通过实验获知,四川迈克公司生产的LDL-C直接法测定试剂线性范围宽,可达0.02~12.00mmol/L;重复性好,批内cv<3.0%,批间cv<4.0%;灵敏度高;溶血、黄疸、脂血对测定干扰小;与某进口试剂比较,回归方程为:y=1.0619x-0.0766,r=0.9967,两者相关性良好;经过试剂热破坏试验,得出试剂盒稳定性较好,密闭避光2~8℃保存,可稳定一年,开瓶后稳定30天,能满足商品试剂盒的要求。该试剂使用方便、快速、准确。LDL-C直接测定法由于适合作自动分析,可由仪器一步测定,受到了临床实验室的欢迎。经多方面的评价,结合直接测定法的其他优点,我们认为LDL-C的直接测定法对临床生化实验室开展常规的LDL-C测定是适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艳君,冯军.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临床检验杂志,2005;10(2):76-77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冠心病患者100例,为我院住院患者,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47~79岁,平均63岁;健康对照组70例,为我院健康体检人群,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36~58岁,平均47岁,以上对象均清晨空腹采血,未合并肝、肾、内分泌疾病。

1.2 检测方法

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均采用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在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胆红素与HDL-C的关系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TC、TG、HDL-C、DBIL、TBIL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看出,TG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TC亦较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DBIL、TBIL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TBIL及HDL-C检测结果显示,TBIL与HDL-C呈正相关(r=0.897 7)。

3 讨论

在血清中,胆红素是以游离形式或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胆红素作为肝脏系统疾病的诊断指标在临床上应用已久。一般认为,只有高浓度的胆红素才有诊断意义,低浓度的胆红素往往不被重视或认为无病理意义。本文资料显示,冠心病患者胆红素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胆红素作为体内强氧化剂,可能参与了对氧自由基的消除,形成对体内脂质的抗氧化性保护。TBIL和HDL-C之间呈正相关,表明与HDL-C一样,TBIL能有效地对抗冠心病的发生。此外,胆红素还可能通过增加胆固醇的溶解,促进胆固醇从胆汁排出以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浓度来阻止CHD的发生。

大量研究表明,胆红素是一种天然的具有抗氧化性的生物还原剂,在细胞微粒血红素氧化酶(home-oxygenase, HO)作用下,血红素被降解成胆绿素、CO、Fe3+,胆绿素经还原生成胆红素。HO提高细胞对抗氧化剂H2O2的能力,它们均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氧化。脂质的氧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3]。大量的体内外实验证明,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变化和损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研究证实胆红素是一种潜在的生理性抗氧化剂,它能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LDL-C)被氧自由基氧化,从而抑制OX-LDL的形成。若血清胆红素降低,体内抗氧化活性减弱,LDL-C过氧化增多,从而易导致冠心病的发生[4]。本文检测了100例冠心病患者和70例对照组的TBIL、HDL-C的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组的TBIL低于对照组,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TBIL水平下降亦是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冠心病组的HDL-C浓度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血脂异常,尤其是血清HDL-C浓度的降低,冠心病事件的相对危险性增加[5,6]。增高的血清TBIL能显著降低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从而起到保护心血管组织的作用。综上所述,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与HDL-C水平是新的危险因子。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 观察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关系。方法:采用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对100例冠心病患者的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5个生化项目进行检测, 计算相关系数。结果:冠心病患者胆红素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TBIL与HDL-C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与冠心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低浓度的胆红素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胆红素,冠心病,高密度脂蛋白

参考文献

[1]李健斋, 王抒.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 (α) 与冠心病[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 22:5-8.

[2]Mayer M.Association of 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with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Clinical Chemistry, 2000.

[3]Stringer MD, Gorog PG, Freeman A, et al.Lipid peroxides and athertoscle-rosis[J].BMJ, 1989, 298:281-284.

[4]黄维义, 曹林生, 贺立群.冠心病患者胆红素浓度变化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 (1) :23-24.

[5]孙全格, 郑强荪, 武文, 等.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联性[J].心脏杂志, 2002, 14 (5) :453.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0月在体检中心体检者1 075例, 男728例, 年龄51.85岁±11.77岁;女347例, 年龄51.29岁±12.11岁。根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Ⅲ, NCEP-Ⅲ) 标准, 按血清LDL-C水平分为4组:LDL-C正常组 (C组, n=648, LDL-C<3.42 mmol/L) ;LDL-C临界升高组 (H1组, n=276, LDL-C 3.42 mmol/L~4.20 mmol/L) ;LDL-C升高组 (H2组, n=120, LDL-C:4.21 mmol/L~4.97 mmol/L) ;LDL-C显著升高组 (H3组, n=121, LDL-C≥4.98 mmol/L) 。

1.2 一般指标 记录体检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脉压 (PP)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LDL-C、高密度脂蛋白 (HDL-C) 、尿酸 (UA) 、肌酐 (Cr) 以及血糖 (FBS) 等指标。

1.3 baPWV及ABI检测 应用日本Colin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VP.1000在25℃左右的室温下测定双侧肢体的baPWV及ABI。判定baPWV方法:baPWV在 (1 680~1 820) cm/s为轻度升高, > (1 820~2 100) cm/s为中度升高, >2 100 cm/s为重度升高。据美国心脏学会 (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 AHA) 诊断标准, 1.3>ABI>0.9提示为正常;ABI<0.9提示有动脉堵塞的可能性;ABI<0.8提示有动脉堵塞的可能性极高;0.5<ABI<0.8提示可能有一处存在动脉堵塞;ABI<0.5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高LDL-C组和LDL-C正常组基本资料

高LDL-C组427例, 男性292例, 女性135例;LDL-C正常组:648例, 男性456例, 女性192例。两组男女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 高LDL-C组年龄、SBP、DBP、baPWV、ABITC/HDL-C、BMI、TG、TC、FBS、UA、Cr、高于LDL-C正常组 (P<0.05) , 而HDL-C却低于LDL-C正常组 (P>0.05) 。详见表1。

2.2 4组临床指标比较

4组SBP、TG、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1、H2、H3组年龄、TC均高于LDL-C正常组 (P<0.05) ;提示LDL-C越高, 心血管危险因素较LDL-C正常组越明显。详见表2。

2.3 baPWV和ABI值的测定

C组和H1组baPWV值处于正常范围, H2组和H3组baPWV值轻度升高, 与C组、H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之间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都处于正常范围。详见表3。

2.4 baPWV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SBP、年龄、LDL-C、HDL-C、UA均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 DBP、PP、TC、TG、BMI、Cr则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控制SBP、年龄、BMI、HDL-C、UA影响因素后, LDL-C仍然与baPWV存在相关性 (r=0.078, P=0.012) 。详见表4。

3 讨 论

动脉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改变, 早期发现和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

高血脂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 主要是通过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诱导, 进入内膜的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 具有细胞毒性, 即氧化的LDL-C 能抑制内皮细胞合成释放一氧化氮 (NO) , 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坏死, 继而损伤舒血管特性, 增加血管的紧张性。当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超过巨噬细胞清除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时,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 最后不断

堆积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5]。实验室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均支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和持续进展的基本要素[6]。

在动脉硬化疾病亚临床状态, 严重的血脂异常可直接导致动脉弹性的降低。尤其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粥样斑块形成及动脉弹性的改变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7], NCEP也以LDL-C水平的降低作为降低胆固醇治疗的决定性指标[8]。Toikka等[9]研究发现, 颈动脉弹性和修饰过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 低的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的健康年轻者动脉弹性下降。Lakka等[10]对774例年龄42岁~60岁没有动脉硬化表现的芬兰肥胖男性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发现, LDL-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显著相关。Tomochika等[11]也发现, 降主动脉僵硬度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明显高于正常人, 严格控制血脂可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动脉弹性。总胆固醇负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正相关[12,13]。Ferrier等[14]证实。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会加重高血压对动脉缓冲功能的损害, 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目前血脂异常与动脉弹性关系仍有争议。一些研究认为, 胆固醇水平的增高与动脉弹性的下降为负相关性[15], 还有些报道呈无相关性[16]。高血压与高脂血症产生的共同效应是进一步加剧动脉的硬化。有资料表明对桡动脉的作用更为显著[17]。

上一篇:质量控制、桥梁下一篇: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