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对比

2024-05-21

密度对比(精选九篇)

密度对比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5月, 在九台市兴隆镇农业站进行。土壤类型为黑土, 试验地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中上等。供试玉米品种为吉单631, 适宜在吉林省中晚熟区种植。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玉米种植密度处理, 分别为:5.5万、6.0万、6.5万、7.0万、7.5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每个小区种植4行区, 10 m行长、3次重复, 共15个小区。垄距60 cm, 每小区面积24.0 m2, 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5月6日人工拉线定位点播, 每穴2粒。种肥施复合肥600 kg/hm2;玉米3叶间苗, 6叶定苗, 玉米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350 kg/hm2。间苗、起垄、施肥、除草、治虫等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均按照同一试验、同一重复保持一致的原则。施肥和田间管理标准基本接近当地大田生产水平。

1.4 测定项目

植株性状测定项目:株高、穗位高、茎粗、倒折率、空秆率。产量性状测定项目: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秋季小区全区收获测产, 选择20个标准果穗取样称重, 晒干后进行室内考种, 折算出小区产量和平均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在5个处理中, 吉单631植株性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表现在株高和穗位高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但密度对这些性状影响的不是很明显。倒折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7.5万株/hm2密度时达到最大。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玉米的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粒重构成, 而穗数主要由种植密度决定。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密度处理产量性状中, 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 其次是影响行粒数, 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吉单631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试验条件下, 吉单631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在11 516.7~12 791.7 kg/hm2, 产量的位次排序是6.5万株/hm2>6.0万株/hm2>7.0万株/hm2>5.5万株/hm2>7.5万株/hm2。6.5万株/hm2产量最高, 达到12 791.7 kg/hm2。7.5万株/hm2产量最低, 只有11 516.7 kg/hm2, 比6.5万株/hm2减产10.0%。产量排序第2的是6.0万株/hm2, 与6.5万株/hm2产量非常接近, 只减产2.1%。7.0万株/hm2和5.5万株/hm2都比6.5万株/hm2减产, 减产幅度分别为6.3%和7.3%。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 (LSD法) 分析, 在5%的水平上, 吉单631最高产量6.5万株/hm2与其他所以处理产量差异显著。6.0万株/hm2与7.0万株/hm2、5.5万株/hm2、7.5万株/hm2产量差异显著。7.0万株/hm2与5.5万株/hm2产量差异不显著, 它们与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在1%的水平上, 种植密度6.5万株/hm2与6.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它们与种植密度7.0万株/hm2、5.5万株/hm2和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7.0万株/hm2与5.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它们与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

对玉米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性进行研究分析, 用EXCEL直接对小区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3]。获得产量方差分析 (表4) 。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组间F=0.06F0.01, 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地力均匀和田间管理措施相对比较一致, 试验数据结果可靠, 处理间产量差异是由于密度不同造成的。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植株性状有所影响, 表现为株高、穗位高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但密度对这些性状影响的不是很明显。倒折率和空秆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粒数、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 其次是影响行粒数, 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玉米杂交种推广种植的核心是优良品种种植在适宜的地区, 配以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发挥品种最大增产潜能。农户要结合种植区的土壤类型及气候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合理选种和密植。在本文研究密度范围内, 吉单631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随着密度的增加, 产量反而下降[4]。在当地现有的气候、土壤、生产条件下, 建议玉米新品种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 其次是6.0万株/hm2, 可以获取较高的产量,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5,6]。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吉单631为试验材料, 在田间种植条件下, 研究吉单631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九台地区中上等水肥田块, 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 其次是6.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 其次是影响行粒数, 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玉米,吉单631,种植密度,产量

参考文献

[1]郭庆海.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玉米科学, 2011, 19 (5) :128-133.

[2]李爱生, 侯有良, 卢保红, 等.从先玉335成功应用得到的育种启示[J].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 (6) :590-592.

[3]薛香, 梁云娟, 郜庆炉.农业科研中应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的方法[J].现代化农业, 2009, 361 (8) :48-50.

[4]周成, 王鹏文.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1, 18 (4) :16-19.

[5]孙发明, 焦仁海, 徐艳荣, 等.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单631的选育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6) :64-65.

黄金梨不同栽植密度对比试验 篇2

关键词:黄金梨;栽培密度;黄棕壤;纺锤形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6-0001-03 中图分类号:S661.2 文献标识码:B

黄金梨是韩国园艺场罗洲支场1967年用新高×二十世纪培育成的中晚熟品种,1997年引入我国山东烟台。该品种为梨中珍品,外观诱人,品质优良,较耐贮运,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高档优质梨新品种,具有较高的栽培推广价值。梨树不同的栽培密度与树形,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1,2]。选择适宜的栽植密度和栽培方式,是黄金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必要条件之一[3]。对黄金梨栽培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树形[4]、光合生理[5,6]、影响因素[7]和密植栽培表现[8]方面,有关黄金梨不同栽植密度对其栽培性状和丰产优质性能的影响,还未见具体的研究报道。为了探讨黄金梨栽培的适宜密度,笔者在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示范基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果园进行了黄金梨不同栽植密度对比试验,研究同一立地条件下黄金梨不同栽植密度对其栽培性状和丰产优质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实现梨树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树种

供试树种为黄金梨,授粉品种为绿宝石,均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砧木均为杜梨[9]。

1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示范基地,2002年建园。当地年平均气温14.1 ℃,最冷1月平均气温0.7 ℃,最热7月为27.9 ℃。年平均降水量596 mm,多集中在7-8月份。年均蒸发量1 909 mm。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有效积温为4 700 ℃,年均日照时数2 600 h,无霜期209 d。土壤为黄棕壤土,pH值6.8~7.2,土层厚1.0~1.2 m,地下水位1.8 m,土壤有机质含量1.378%~1.472%,碱解氮含量112~118 mg/kg,速效磷含量26~32 mg/kg,速效钾含量114~210 mg/kg,全盐含量0.126%。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①株行距2 m×3 m;②株行距2.5 m×4 m;③株行距3 m×4 m;④株行距4 m×5 m(对照)。各处理面积均为2 hm2,南北行向栽植。树形均采用纺锤形。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比例为(4~5)︰1。试验园于2002年3月20日定植,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均按常规进行。梨果采收时间、标准、要求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进行[2]。2010-2012年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的典型地点0.13 hm2,分别于每年2月上旬调查树体枝条数、主枝数、结果枝数及测量树高、冠幅,描述果园整齐度;于每年9月16日连续3年调查各处理产量,并按梨果分级标准对梨果外观品质进行评价。其中,AAA为特级,表现特好;AA为1级,表现好;A为2级,表现销售贸易级(包括可进入国际贸易的散装产品)[1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黄金梨栽培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1),667 m2枝量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株结果枝数、冠幅随栽植蜜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果园整齐度4个处理没差异,均整齐;从枝条数、主枝数、结果枝数、树高、冠幅和果园整齐度6个方面综合考虑,处理②、③是黄金梨较为理想的栽植密度。

2.2 不同栽培密度对丰产优质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1),除处理④外,其余3个处理进入初果期早,丰产性能好。其中,处理①、②均在第2年进入初果期,处理③在第3年进入初果期,而处理④在第4~5年进入结果期。说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其早果性容易形成,早期产量增加快。优质果率处理①最低,为90%,处理②、③、④均为95%。说明栽植密度越大,优质果率相对越低,但在一定的栽植密度范围内,对优质果率影响不大。处理①、②、③产量均比处理④高,处理②和处理③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处理①和④,综合考虑,处理②、③是黄金梨生产上适宜的栽植密度。

2.3 不同栽植密度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从表1可看出,处理①、②、③果实评价等级均比处理④好。处理②、处理③均为AAA,表现最好;处理①为AA,表现好;而处理④为A,表现销售贸易级。处理②、处理③生产的梨果外观品质更好。

3 结论与讨论

栽植密度对黄金梨栽培性状、丰产优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黄金梨生产上适宜的栽植密度分别是株行距2.5 m×4 m和3 m×4 m。

确定果树栽植密度主要根据果树在盛果期时树冠大小,黄金梨盛果期树势较强,树姿较开张。株行距2.5 m×4 m和3 m×4 m较株行距4 m×5 m从冠幅、树高看,增产潜力巨大,管理技术相对简单易行,省工省力,便于推广;株行距4 m×5 m与株行距2 m×3 m、2.5 m×4 m和3 m×4 m相比较:树冠较大,技术要求高,管理费工,在目前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情况下,已不适应梨树生产发展的需要。矮化密植是梨树栽培发展的趋势之一,在一定范围之内,降低株高,适当缩小株距,增加行距,便于管理,对提高梨树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梨树树形不同,栽培密度也不同。本试验仅研究了黄金梨纺锤形树形在黄棕壤上不同密度栽培的有关情况,不同树形在该土壤上不同密度栽培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土壤质地不同,梨树栽培密度也不同。对其他质地土壤如沙土、壤土、黏壤土上黄金梨的栽植密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巩小玲,陈国杰.‘黄金梨的树形选择与整形技术[J].北方果树,2009(6):12-13.

[2]王尚堃,杜红阳.“红香酥”梨密植栽培试验效果分析[J].中国南方果树,2014,43(5):117-120.

[3]王家珍,李俊才,刘 成,等.栽植密度对黄金梨生长结果的影响[J].中国果树,2007(3):13-14.

[4]巩小玲,陈国杰.‘黄金梨的树形选择与整形技术[J].北方果树,2009(6):12-13.

[5]岳玉苓,魏钦平,张继祥,等.黄金梨棚架树体结构相对光照强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J].园艺学报,2008,35(5):625-630.

[6]蔡忠民.黄金梨棚架栽培及其光合作用变化规律研究[D].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1-45.

[7]刘 平,渠同立,郭俊波,等.影响岗丘瘠薄地黄金梨优质高效生产的因素[J].经济林研究,2010,28(1):90-93.

[8]王志,王卫东,马树环.黄金梨在辽宁兴城地区的密植栽培表现[J].落叶果树,2009,41(6):47-49.

[9]贾敬贤.梨树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40,3-4.

密度对比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庆元县竹口镇黄坦村季文付、竹中村陈日上、良秋村周发贵3个种粮大户承包田内。3户试验田土质为壤土田, 前作冬闲, 田块肥力中上, 均匀一致。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密度处理, 分别为33.0 cm×19.8 cm (A1) 、29.7 cm×26.4 cm (A2) 、23.1 cm×19.8 cm (A3) , 以26.4 cm×26.4cm作对照 (CK) 。未设重复, 随机排列, 大区面积200.1 m2。单本插种,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过程

3个试验点分别于5月11—15日播种, 大田用种量为7.5 kg/hm2左右, 稀播匀播, 培育壮秧。6月1—5日移栽, 秧龄23~25 d, 按照试验设计要求的密度栽插, 插足落田苗22.5万~30.0万株/hm2。根据不同的土壤肥力, 掌握“前促、中控、后补”原则, 重施基肥, 早施分蘖肥, 看苗适施穗肥, 增施磷钾肥。在插后5~7 d施尿素150 kg/hm2或复合肥300kg/hm2、氯化钾105~150 kg/hm2促早发。插后15~20 d施尿素75~105 kg/hm2, 提早达有效分蘖苗期。中期控制肥料用量, 控制群体, 减少无效分蘖, 提高成穗率。在拔节初期或倒2叶露尖时适施穗肥, 施尿素45~60 kg/hm2、氯化钾45~75kg/hm2促稻穗发育, 达到大穗大粒的要求。抽穗后进行根外追肥, 防止早衰。大田施肥总量控制在纯氮270~300 kg/hm2、过磷酸钙450~600 kg/hm2、氯化钾150~300 kg/hm2。每大区防病、防虫、除草以及水浆管理同一般大田。返青后结合施肥, 用好除草剂, 可用10%农夸 (吡密黄隆) 150~300 g/hm2拌尿素撒施。第1次除草后, 如仍有稗草等杂草, 可用50%二氯喹啉酸 (杀稗王) 375~450 g/hm2拌细泥撒施防治。病害重点在分蘖末期至抽穗前防治, 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虫情应根据当地病虫情报, 选用合适的农药及时防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移栽密度对苗蘖的影响

2.1.1 最高苗。

3个不同密度试验点平均值中以A3的最高苗最高, 达483.25万株/hm2, 较CK增加69.20万株/hm2, 增幅为16.7%;其次为CK, 最高苗为414.05万株/hm2;A1、A2最高苗分别为347.65万、395.25万株/hm2, 比CK分别少66.40万、18.80万株/hm2, 减幅分别达16.04%、4.54%。

2.1.2 有效穗。

3个试验点平均有效穗以密度A3最高, 为293.65万穗/hm2, 比CK多22.00万穗/hm2, 增加8.1%;其次为密度A2, 有效穗为257.90万穗/hm2, 比CK减少13.75万穗/hm2, 减幅为5.1%;密度A1有效穗为234.70万穗/hm2, 比CK少36.95万穗/hm2, 减13.6%。

2.1.3 成穗率。

3个试验点平均成穗率最高的为密度A1, 为67.60%, 其次为密度A2, 成穗率为65.27%。

2.2 不同密度对穗粒性状的影响

3个试验点平均总粒数位居首位的是密度A1, 为204.0粒, 比CK增加9.3粒, 增幅4.8%;密度A2平均总粒数为199粒, 比CK增加4.3粒, 增幅为2.2%。实粒数以密度A1居第1位, 为186.3粒, 比CK多22.3粒, 增幅为13.6%;其次为密度A2, 为170.7粒, 比CK多6.7粒, 增幅为4.1%。

3点试验密度下平均结实率最高的是密度A1, 结实率为91.32%, 比CK增加8.6%;其次为密度A2, 结实率为85.90%, 比CK增加2.1% (表1) 。

2.3 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在3个种植点4个密度栽培试验中, 同一密度在3个种植点平均产量以密度A1为最高, 为9 432.5 kg/hm2, 密度A2产量次之, 为9 399.5 kg/hm2, 分别比CK增加134.5、101.5 kg/hm2, 增产率为1.4%和1.1%;密度A3产量与CK产量差异较小。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 深两优5814抗逆性好, 遇台风袭击时, 在其他品种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下仍直立不倒, 抗倒性明显优于其他品种[3,4];抗病性强, 田间未发现稻曲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等病害;耐肥性好, 后期青秆黄熟, 转色佳。深两优5814移栽密度以33.0 cm×19.8 cm、29.7 cm×26.4 cm产量最高。从田间观测看, 各处理之间长势、株型、叶色等差异不大, 4个处理之间产量水平差异不大, 说明深两优5814对移栽密度要求不高, 移栽方便, 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5,6]。

摘要:研究不同栽插密度下水稻深两优5814的产量、苗蘖、穗粒性状, 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对移栽密度要求不高, 移栽密度以33.0cm×19.8 cm、29.7 cm×26.4 cm产量最高, 以为深两优5814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两优5814,水稻,密度,产量,经济性状

参考文献

[1]王丹英, 章秀福, 周昌南, 等.浙江省水稻产量构成差异调查与合理种植密度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 2010, 22 (3) :330-336.

[2]葛跃武, 吴一梅, 张开进.水稻抛秧密度试验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6) :121-123.

[3]王来学, 封谷祥, 刘淑娣, 等.水稻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J].云南农业, 2010 (5) :21-22.

[4]吴旦良, 周奶弟, 姚爱国, 等.仙居县有机水稻不同品种与密度初探[J].耕作与栽培, 2010 (2) :32-34.

[5]林月茱, 韦永月, 张文飞.不同抛秧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及相应调控技术[J].广西农学报, 2004 (2) :5-6, 4.

密度对比 篇4

关键词 水稻 ;农机农艺 ;插植密度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Contrast Test of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of Rice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LI Yingwen1) LI Jiansheng2) CHEN Zhiquan1)

(1 Guip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Guiping, Guangxi 537200;

2 Luoxiu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Guiping, Guiping, Guangxi 537200)

Abstract Taking the hybrid rice Y double priority143 as tested material, transplanted with rice seedling planting machine of FLW 2Z-455 and XIAOJING 2ZX-430A which produced in Jiangsu. The test consisted of 6 treatments, 3 replicates, random arran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alysis from both the actual yield and net profit, the treatment B's (planting density is 30 cm ×14 cm) economic effect was the best.

Key words rice ;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 ; planting density ; yield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杂交稻品种为Y两优143号;供试肥料:碳铵、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机械设备:江苏产富来威2Z-455、小精2ZX-430A手扶式插秧机。试验地点在石龙镇福平村五队,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质粘壤,前茬为早水稻。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采用随机排列。各处理小区面积:处理A、处理B、处理C面积均为24.48 m2(10.2 m×2.4 m),处理D、处理E、处理F面积均为24.51 m2(11.67 m×2.1 m),小区周围插植1 m以上的保护行。

处理A:栽植27.75万蔸/hm2,规格30 cm×12 cm;处理B:栽植23.85万蔸/hm2,规格30 cm×14 cm;处理C:栽植20.85万蔸/hm2,规格30 cm×16 cm;处理D:栽植31.80万蔸/hm2,规格25 cm×12 cm;处理E:栽植27.15万蔸/hm2,规格25 cm×14 cm;处理F:栽植23.85万蔸/hm2,规格25 cm×16 cm。

1.2.2 田间主要管理措施

(1)播种育秧:试验于2013年7月19日播种,采用机插硬塑秧盘,育秧基质采用广东基质,在石龙振龙公司工厂内播种育秧。

(2)大田耙耕:在插植前1 d(2013年8月2日)用拖拉机进行耙耕,并施基肥:碳铵(含N 17 %)450 kg/hm2、过磷酸钙(含P2O5 14 %)450 kg/hm2。耕整田块达到泥土烂熟、田块平整、田面无杂草杂物。

(3)分小区机插秧:经1 d沉实泥土后,于2013年8月3日进行机插秧(秧龄15 d),行距为30 cm的处理A、处理B、处理C三个处理使用江苏产富来威2Z-455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机插,每小区插植8行,并分别将株距调整为12、14、16 cm进行插植;行距为25 cm的处理D、处理E、处理F三个处理则用小精2ZX-430A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机插(由于插秧机插植行距固定,实际每次插4行,中间一行为30 cm,4行平均为26.25 cm),每小区插植8行,并分别将株距调整为12、14、16 cm进行插植。插秧后检查漏蔸和漂秧情况,然后再进行补蔸,根据机插时漏下的空穴痕迹进行补蔸,每蔸补的苗数按该小区定点10蔸的平均苗数补,这样每公倾蔸数与设计的标准蔸数相同。

(4)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按照薄水层插秧、浅水活株、巧施蘖肥、少吃多餐、适时晒田、看苗施肥、化学除草、灭虫防病等常规栽培方法,对示范区水稻进行统一的田间栽培管理。

具体施肥:在移栽7 d后,按每公倾施尿素82.5 kg、氯化钾60 kg、加大量元素水溶肥料1包(3 kg)、易抛净(除草剂)15包。插后15 d进行第2次追肥,每公倾施尿素112.5 kg、氯化钾75 kg。幼穗分化期看苗攻胎,每公顷施尿素1 687.5 kg、氯化钾1 125 kg。水分管理:插秧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早回青、早分蘖,在全田苗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80 %左右时,开始露晒田,倒二叶抽出期,停止晒田,回灌浅水层,此后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抽穗后保持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7 d左右断水。

病虫防治:根据病虫情况,结合“统防统治”对试验田进行病虫害防治。

1.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记录:生育期全程进行生育进程记载。

(2)观测:每个小区定点10蔸,每5-7 d观测1次,并跟踪观察记录叶龄、株高及分蘖成穗等。

(3)考种与测产:成熟后考察以下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如株高、蔸有效穗、亩有效穗、成穗率、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等,各小区单打单收,测定实收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插秧质量

机插秧后,立即查数漏插蔸、漂秧和倒秧情况。结果显示,各个处理均存在漏插蔸情况,但漏蔸率平均值相差不大(表1)。

2.2 生产成本

本试验设计的6种插植密度的生产成本差别主要存在于种子费用上。处理D的插植密度最大,所需要的种子数多,种子成本最高;处理C插植密度最小,所需要的种子数少,种子成本最低;两者相差609元/hm2。其他方面的费用由于都是以面积计价,所以没有差别(表2)。

2.3 经济性状

处理B的产量最高,为8 314.5 kg/hm2;其次为处理F,为8 080.5 kg/hm2,处理A产量最低,为7 719.0 kg/hm2;处理F、处理D与理论产量最接近,分别为90.9 %和90.7 %;处理A的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比率最低,为83.5 %(表3)。

2.4 经济效益

处理B实际收入最高,为4 879.8元/hm2,其次为处理F,为4 327.2元/hm2,处理A实际收入最低,为2 900.0元/hm2;处理F的实际收入最接近理论收入,比率为69.0 %,其次为处理B,为64.9 %;处理A的实际收入与理论收入比率最低,为44.2 %(表4)。

3 结论

从机插秧后的漏蔸率看,各处理密度漏蔸率均相差不大,说明用不同的插秧机进行机插秧苗,在秧苗素质相同的情况下,插秧质量差别不大;从产量和经济收益结果来看,处理F和处理B较好,即机插密度为25 cm×16 cm和30 cm×14 cm;处理A最差,即机插密度为30 cm×12 cm。说明在该地区光照、温度和雨水等自然条件下,机插秧苗密度为30 cm×14 cm或25 cm×16 cm比较科学,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因此建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深入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宣传,以确保该地区粮食稳产增收。

密度对比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扣蟹

实验扣蟹取自当地养蟹户, 经37 d的暂养, 于2007年5月28日~6月5日, 从中挑选重量分别为120只/kg、160只/kg、200只/kg三种规格的扣蟹, 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后放入准备好的稻田中, 放养密度分别为放养500只/667 m2、650只/667 m2、800只/667 m2, 每一密度设3个重复, 每一密度试验稻田面积为1 000.5 m2~1 334 m2。

1.2 田间工程

在稻田四周距田埂50 cm处挖上口宽60 cm、下口宽40 cm、沟深50 cm的环沟, 环沟面积约为稻田面积的7%~10%。在开挖环沟的同时, 要给稻田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 进水口和排水口要用双层密网片包扎好, 防止河蟹逃跑, 也可以避免在稻田注水时野杂鱼进入稻田, 而与河蟹争夺食物。

1.3 防逃设施

用养殖河蟹专用的聚乙烯塑料薄膜把稻田四周圈围起来, 应注意要把四角围成弧形, 防止河蟹沿着夹角攀爬外逃。

1.4 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的模式。“大垄双行”是指水稻的行间距大垄为40 cm, 小垄的行间距为20 cm, 其表现形式为20 cm~40 cm~20 cm。“边行加密”是根据边际效应原理, 在行间距为40 cm的垄间并距边沟1 m内加植一行水稻, 以弥补因稻田挖环沟而减少的水稻种植面积, 确保水稻不减产。

在稻田进行耙地时, 一次性施入生物性菌肥作为底肥, 施用量为50 kg/667 m2, 并在水稻移栽后, 追施一次尿素5 kg/667 m2, 分2 d施用, 以防水体中氨氮含量升高。

1.5 饲养管理

(1) 投饵

以人工颗粒饵料为主 (蛋白含量30%~33%) , 坚持“四定”投饵原则。日投喂两次, 上午7~8点, 下午17~18点, 上午的投饵量占全天投饵量的30%, 下午占70%。阴雨天及在河蟹脱壳期间少投或不投。投饵量为河蟹体重的3%~5%。

(2) 水质调节

前期稻田内的水深保持在10 cm左右, 中后期保持在20 cm左右, 每月泼洒一次光合细菌和生石灰, 用量分别为2~2.5 kg/667 m2、20~30 mg/L。调节水质, 防止河蟹病害发生。

(3)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两次巡田, 观察河蟹摄饵及其活动情况, 同时仔细检查稻田四周围的塑料布是否有破损, 如发现有破损, 应及时修补, 以防河蟹逃逸。

(4) 病害防治

河蟹病害采取“预防为主”的防病措施。蟹病主要有抖抖病、脱壳不遂、黑腮、烂鳃、腹水、肠炎等病。预防措施主要有:勤换水, 保持水体清新, 及时调节水质, 改善生存环境等。一旦发病要及时治疗, 对症下药。

2 实验结果

(1) 规格与产量:扣蟹经过105 d的饲养, 于2007年9月22日开始捕捉, 并对各试验单元河蟹的规格、产量进行检测, 结果见表2。

(2) 回捕率:规格为120只/kg、160只/kg、200只/kg的扣蟹平均回捕率分别为50.9%、50.7%、54.8% 。

(3) 水稻平均产量为703kg/667 m2。

3 分析与讨论

(1) 扣蟹规格对成蟹规格及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表3的结果进行数据汇总分析, 绘制成图1和图2的柱型图, 通过分析比较, 放养扣蟹的规格不同, 所收获的成蟹的规格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收获的成蟹规格较大。这与沈竑[1]的观点“蟹种放养规格在140~180只/kg时, 成蟹的规格较大, 且产量较高”这一观点相近。

(2) 蟹种放养密度对成蟹规格及产量的影响, 蟹种放养密度在500~650只/667 m2范围内, 成蟹的规格及产量均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这与王艳华[2]的观点相近。

以上结论没有考虑饲料、蟹种质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从成蟹规格和产量综合考虑, 扣蟹规格在120~160头/kg, 蟹种放养密度在500~650只/667 m2这一养殖模式能到较为理想的养殖效果, 且从三种不同规格的扣蟹养成后的回捕率看, 规格在120~180只/kg这一组的扣蟹回捕率较高。因此, 全面综合分析产量、规格、及回捕率, 认为规格在120~160只/kg、密度在500~600只/667 m2的这一放养模式, 是稻田成蟹养殖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3) 效益分析。适量的投喂蛋白较高的颗粒饵料 (蛋白含量在30%~33%之间) , 能提高河蟹的养成规格, 虽然蛋白较高的饲料价格要相对高些, 但大规格河蟹的市场销售价格要远远高于小规格的河蟹价格。较高蛋白饲料的投入产出比为1:2.5~3。如规格为

50~75 g/只的河蟹市场价格为:雌蟹15元/500 g、雄蟹5.5元/500 g, 而规格在75~100 g/只的其价格为:雌蟹25元/500 g、雄蟹14元/500 g。因此, 从单位效益上看, 投喂蛋白较高的饲料, 养殖大规格的河蟹, 是能够提高稻田养殖河蟹的经济效益。而且高蛋白饲料所养殖的河蟹其肥满度也远高于对照, 蟹黄也较为饱满。河蟹的品质较好。

(4) 存在问题。水稻施肥与河蟹生长所需要的水质条件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水稻施入“大头肥”后, 稻田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含量明显升高 (如表1所示) 给河蟹的生存、生长带来了安全隐患。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沈竑.几种河蟹精养模式的比较试验[C].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78-82.

[2]王艳华.稻田成蟹生态种养殖新技术探讨[J].中国水产, 2006 (6) :81-83.

超级稻免耕不同抛栽密度对比试验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编织布、水稻壮秧剂、20%草甘膦乳油除草剂, 水稻品种为Y两优1号。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兴业县石南镇马塘村百八大垌一农户责任田进行, 面积728m2, 前作为早稻。供试土壤为潴育沙泥田, 土壤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分别为:免耕抛秧28.5万蔸/hm2、30.0万蔸/hm2、31.5万蔸/hm2、33.0万蔸/hm2、34.5万蔸/hm2, 3次重复, 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m2 (包区间隔) , 四周设保护区。

1.4 田间管理

试验统一于7月17日采用编织布隔层播种育秧, 1hm2用秧苗播种量15kg, 大田8月1日干田喷施除草剂, 8月4日回水浸田 (浸没稻桩) , 8月7日排浅水施基肥, 8月9日按处理定量抛秧。施肥统一按用纯氮210kg/hm2, 氮、磷、钾比例为1∶0.5∶1。其中基肥用总氮量35%、磷全量、钾30%。第1次追肥于抛秧后4d施总氮25%、钾30%, 第2次追肥于抛秧后10d施总氮25%、钾30%, 9月4日施幼穗分化肥总氮15%、钾10%。水分管理和病虫防治相同。11月18日成熟期每处理取有代表性10禾蔸室内考察经济性状, 各小区全部收割脱粒称鲜谷重, 每处理称取1kg鲜谷晒干供折算1hm2干谷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抛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以抛栽33.0万蔸/hm2处理产量最高, 平均产量7 900.5kg/hm2, 比抛栽28.5万蔸/hm2的产量7 465.5kg/hm2, 增产435kg/hm2, 增产5.83%;抛栽34.5万蔸/hm2产量与抛33.0万蔸/hm2产量相近, 平均产量7 800.0kg/hm2, 比抛栽28.5万蔸/hm2的7 465.5kg/hm2增产334.5kg/hm2, 增产4.48%;抛栽28.5万蔸/hm2、30.0万蔸/hm2和31.5万蔸/hm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见表1) 。

2.2 不同抛栽密度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 植株高度、结实率大体相同;有效穗数有随着抛栽密度的加大而增加的趋向, 说明抛栽密度的不同对有效穗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穗长、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千粒重来看, 有随着抛栽密度的加大而减少的趋向, 说明抛栽密度的不同对穗部性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密度小穗较大, 穗粒较多, 密度大穗较小, 穗粒减少。从有效穗数来看, 以抛28.5万蔸/hm2有效穗最少, 为229.8万穗/hm2, 穗较大, 每穗粒数较多, 但由于有效穗数偏少, 产量也较低;而抛33.0万蔸/hm2有效穗最多, 为254.1万穗/hm2, 比其他各处理增加1.2~24.3万穗/hm2, 产量最高, 说明其成穗和穗部结构适中, 有利于产量形成。

2.3 不同抛栽密度对水稻生长和分蘖消长的影响

从水稻生长分蘖情况看, 各处理分蘖苗数均随着抛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抛秧后10d (8月9日) , 抛34.5万蔸/hm2、33.0万蔸/hm2、31.5万蔸/hm2、30.0万蔸/hm2和28.5万蔸/hm2苗数分别为80.40万根/hm2、74.70万根/hm2、57.15万根/hm2、53.40万根/hm2和45.15万根/hm2;9月28日苗峰期, 仍以抛34.5万蔸/hm2苗数最高为600.9万根/hm2, 其次为抛33.0万蔸/hm2的514.2万根/hm2。但苗峰后, 各处理苗数以抛28.5万蔸/hm2回落最为平衡, 成熟期有效穗为229.8万穗/hm2, 成穗率最高为54.52%, 其次为抛30.0万蔸/hm2处理, 有效穗为237.0万穗/hm2, 成穗率为52.09%;成穗率最低的是抛34.5万蔸/hm2为42.09%, 有效穗为252.9万穗/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超级稻免耕抛栽, 不同抛栽密度对生长发育及产量和经济性状有不同影响, 施纯氮210kg/hm2、五氧二化磷105kg/hm2、氧化钾210kg/hm2水平, 以抛33.0万蔸/hm2最佳, 表现为植株生长分蘖健稳, 田间禾苗密度及成熟期穗粒结构适中, 成穗率高, 增产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密度对比 篇7

1 精密度和采样精密度

按照GB475-2008《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及GB/T19494.1-2004《煤炭机械化采样第1部分:采样方法》的规定,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所得的独立试验结果间的符合程度。并且, GB475-2008《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对采样精密度做出了明确解释, 即为单次采样测定值与对同一煤种 (同一来源, 相同性质) 进行一系列采样测定值的平均差值 (在95%概率下) 的极限值。

在所有的煤炭采样、制样和化验方法中, 误差总是存在的, 即用某种方法测定的任一参数都将偏离该参数的真值。由于不能确切了解真值, 单个结果对真值的绝对偏倚是不可能测定的, 而只能对该试验结果的精密度作一估算。煤炭采样精密度实际是指采样、制样、化验的总精密度, 是多次测量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在无系统偏差时, 采样精密度就是采样准确度。煤炭的品质越好, 要求的采样精密度越高。煤样的代表性越强, 则采样精密度越高, 误差越小。

2 理论精密度对比

如采用人工采样的话, 则是按照GB475-2008《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的规定, 具体见表1;如采用人工采样的话, 则是按照GB/T19494.1-2004《煤炭机械化采样第1部分:采样方法》的规定, 具体见表2。

通过对比, 理论上, 除了精煤, 在灰分小于20%情况下, 大多数原煤、筛选煤的人工采样精密度基本等同于机械化采样精密度。

3 实例精密度对比

一批进口煤炭申报的情况为:42194吨, 灰分3.04%, 全水分20.83%, 粒度0-50mm为96%。

如采用机械化采样, 起始采样单元煤量M0取5000, 则采样单元:m==3, 每个采样单元的子样数:n==72, 那么根据标准公式 (2) , 一批煤在95%置信水平下m个采样单元的采样、制样和化验总精密度PL=。在合同未约定情况下, 设置初级子样方差VI=20, 制样和化验方差VPT=0.2, 则采样精密度为0.8%。

如采用人工采样, 根据标准GB475-2008第5.2.2.2条款, 确定一船装载的煤为一采样单元即m=1, 则应采取子样数为N=n* (M/1000) 1/2=30* (42194/1000) 1/2=195个。那么根据标准公式 (4) , 一批煤在95%置信水平下m个采样单元的精密度PL=。在合同未约定情况下, 设置初级子样方差VI=20, 制样和化验方差VPT=0.2, 则采样精密度为1.1%。但如果人工采样也划分成3个单元进行采样, 并且每个单元采样数也增加到72个, 此时的精密度则为0.8%。

由此可见,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大多场合尤其在灰分小于20%的情况下, 人工采样精密度也基本等同于机械化采样精密度。

4 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 按照GB475-2008规定进行人工煤流采样方法和采用自动化机械采样方法进行采样的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 且精度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只要按照标准规定制定合理的采制样方案, 并且采样人员认真负责、严格按标准操作, 对灰分在20%以下的煤种, 人工采样和机械化采样在移动煤流采样环节完全可以互相代替。在日常采样实践过程中, 人工采样由于需长时间户外作业非常艰辛, 因此, 我们也期待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提高, 在各码头都能安装科学便捷、价廉物美的机械化采样系统, 以减轻采样人员的劳动强度。

摘要:采样环节在进口煤炭的结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实际应用过程中, 人工对比机械采样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例的对比分析, 初步验证两种方式采样精密度的统一性。

关键词:煤炭,精密度,人工采样,机械采样

参考文献

[1]GB475-2008, 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

[2]GB/T19494.1-2004, 煤炭机械化采样第1部分:采样方法.

[3]程鹏.浅谈商品煤采样精密度,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 (l4) .

[4]宋秀芝, 柳成敏.加强采制化管理提高采样精密度, 煤质技术, 2009 (7) .

一种血球仪精密度及对比校准的研究 篇8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血球仪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全自动血球仪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外界干扰和仪器故障。由于临床需要,大多数医院都配备了多部血球仪,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同一个患者的血液样本,可能会在不同功能分区进行检测,因此如何保证同一样本在不同血球仪上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成为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新鲜全血作为实验样本,对我院XN型血球仪的精密度进行了验证,并对结果进行研究对比,以校准其检测参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和仪器设备

含乙二胺四乙酸的抗凝血,希森美康XN血球仪(实验仪器)和原装的配套试剂,希森美康XE5000血球仪(该仪器每天进行室内质控,性能非常稳定,作为比对仪器)。

1.2 方法

1.2.1 仪器精密度监测

精密度通常用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衡量,是监测仪器重复性的指标。具体监测方法为采用新鲜全血标本,在每个血球仪上重复检测11次,减去第一次的测量值,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 cient of Variance,CV)。仪器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定量(Hb)、平均红细胞体积(MVC)、血小板计数(PLT)[1,2,3]。

1.2.2 仪器比对校准

(1)取10份新鲜全血标本,按照仪器的操作和使用要求,分别在实验仪器(XN)和对比仪器(XE5000)上进行平行测量,每个标本检测2次,然后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4,5]。检测项目包括WBC、RBC、Hb、Hct、PLT[6]。

(2)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回归方程,然后分析实验仪器和对比仪器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实验仪器和比对仪器之间的预期偏差和相对偏差。预期平均值的计算公式为计算值减去给定值,而相对偏差值的计算公式为预期偏差除以给定值。

(3)通过公式“靶值/测定值”计算出校正系数,如校正系数在0.9~1.1之间,该校正系数可以作为新的校正系数,直接输入到血球仪中;如果得出的校正系数不在0.9~1.1之间,需要专业的工程师对血球仪进行调整,然后重新进行比对试验。血球仪调整后,连续3 d每天采用10份新鲜全血标本在两个血球仪上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7,8]。

2 结果

2.1 仪器精密度监测

精密度的检验结果,见表1。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检测项目的值都低于标准值,说明实验仪器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2.2 仪器比对实验

两种仪器比对试验结果,见表2。结合医院情况,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与指南》相关标准值的1/2作为允许误差的评判标准。即WBC偏差≤7.5%,RBC偏差≤3%,Hb偏差≤3.5%,Hct的偏差≤3%,PLT偏差≤12.5%为仪器检验合格。从实验数据可知,希森美康XN与XE5000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3 讨论

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可选择的血球仪种类越来越多,大多数实验室都同时拥有多个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血球仪[9]。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何保证血球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新购入的血球仪,在临床使用前也需要准确评价其性能[10,11]。XN系列血球仪,融合了流式细胞术、电阻抗计数、核酸荧光染色计数等,同一个型号不同系列的XN血球仪,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组合协同使用,这就避免了不同型号仪器检测结果的差异。在全血细胞计数的检测中,仪器可利用专用的低值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通道进行自动复查,当出现异常的细胞时,系统会发出警报。这与传统的人工复查方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的准确性。

本文对XN血球仪的血细胞计数功能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该仪器具有很高的精密度,与临床上广泛使用的XE5000系列血球仪在检测结果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比较理想的血球仪换代产品,值得推广使用。

注:表内数据为10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摘要:使用新鲜全血对我院XN血球仪的精密度进行验证,并与XE5000血球仪进行比对试验。结果表明XN血球仪具有很高的精密度,其检测结果也与XE5000血球仪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血球仪,精密度,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何育才.血液分析仪的室内质量控制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4):471-472.

[2]谢秀萍,尹代玉,张志.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结果假性增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吉林医学,2007,28(1):35-36.

[3]吴茅,王海英,陈秉宇,等.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标本指标被忽视及其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1):47-48.

[4]Kawai Y,Takeuchi K,Shimizu S,et a1.Accuracy,precision and clinically acceptable level of complete blood cell count by automated multi-channel hematology analyzer[J].Rinsho Byori,1999,47(4):343-352.

[5]曾建明,李竟,陈茶,等.新鲜全血重复测定差值法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3):224-226.

[6]王希平,李鄂,叶丽燕,等.新鲜全血在不同系列血液分析仪校准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6,6(4):461-462.

[7]李德发,邓芳梅,祖莹.新鲜全血联合商业校准品在多台血细胞分析仪校准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1):42-45.

[8]邓芳,孙峰,张秀英,等.新鲜全血差值法在血细胞仪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4):373-376.

[9]张志强.血细胞分析仪校准系数变化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4,(5):61-63.

[10]陶良萍,徐银海,孔宝坤.新鲜全血在多系列血液分析仪上替代校准品的应用探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4):351-353.

密度对比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黄冕林场的盘龙分场。造林所用的苗木为本场培育的巨尾桉实生苗。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种造林密度, 分别是:低密度1 245株/hm2 (株行距2 m×4 m) (A) , 中密度1 665株/hm2 (株行距2 m×3 m) (B) , 高密度2 505株/hm2 (株行距2 m×2 m) (C) 。造林总面积为14 hm2, 其中处理A、B、C面积均为4.67 hm2。

1.3 试验实施

造林措施及管护按试验要求及黄冕林场营林技术规程执行。试验施基肥0.5 kg/株, 2008年4月全部完成造林。造林当年追肥0.25 kg/株, 第2~4年施追肥0.5 kg/株。从造林当年开始抚育, 共抚育4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成本比较

各种密度处理的造林成本和木材生产成本见表1, 造林成本中其他费用包括材料运费、病虫害防治费等。“两金”和“一费”分别为育林、更改基金, 收入 (薪材除外) 的20%和林业建设保护费, 计5元/m3, 木材生产成本中其他费用包括基础设计建设、检尺费等。从表1可以看出, 造林成本和木材生产成本都是处理A<处理B<处理C, 可以得出结论为造林密度越大成本越高。

(元)

注:数据均为按各处理面积4.67 hm2统计。下同。

2.2 效益比较

林产品由林场木材加工厂回收, 原木价格为650元/m3, 薪材价格为300元/t。利用纯收入与营林成本的比值计算营林投资收益率, 各处理的销售收入及投资收益率见表2。

投资收益率最高的是处理B, 为58.36%, 比处理C高出9.93个百分点;处理A为57.93%, 比处理C高9.50个百分点, 处理C的收益率最低, 为48.43%。比较纯收入指标, 处理B>处理C>处理A, 处理B和处理C相近, 且远高于处理A。因此, 最优造林密度为处理B, 即株行距为2 m×3 m。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巨尾桉用材林最优造林密度为1 665株/hm2。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 但不是简单的正反关系, 中密度的营林投资收益率最高, 分别是低密度的100.74%和高密度的120.50%。密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实际是对林分生长影响的一种表现, 只有生长量大的林分才有可能获得高的经济效益[6]。树种的造林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是树种特性, 一般生长快、树冠大的树种造林密度宜稀些, 反之则密些;二是经营目的, 短周期纸浆纤维材林可密些, 中大径材林应稀些;三是立地条件, 条件好的林地可稀些, 肥力低下的林地可密些;四是经营条件, 施肥量足、抚育措施条件较好情况下, 造林密度可稀些。

摘要:巨尾桉以其生长迅速、轮伐期短等特点被林农接受并广泛种植。以1 245、1 665、2 505株/hm2等3种密度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调查材料为基础, 对不同造林密度巨尾桉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展开对比分析, 总结出当地巨尾桉人工林的最佳造林密度为1 665株/hm2。

关键词:巨尾桉,人工林,造林密度,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PING L, XIE Z Q.Effects of introducing Eucalyptus on indigenous biodiversity[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9, 20 (7) :1765-1774.

[2]XU D P, ZHANG N N.Stud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J].Guangxi Forestry Science, 2006, 35 (4) :179-187.

[3]XIA T Y, DUAN C Q, ZHANG C X, et al.A study on the soil fertility in eucalyptus robusta plantation and their adjacent vegetations[J].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2 (1) :118-123.

[4]路铃.册亨县桉树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 :194-199.

[5]白嘉雨.桉树速生丰产培育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密度对比】相关文章:

建筑密度05-17

密度覆盖05-03

课堂密度05-30

密度教学反思05-23

不同抛秧密度05-18

高密度风电05-24

沉积电流密度05-24

概率密度预测05-29

密度核估计05-30

利用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生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09-11

上一篇:流域经济的区域经济下一篇:室内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