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

2024-05-09

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精选十篇)

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 篇1

农村学校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职能地位相符、教育对象集中、教学时间有保证、办学场地固定、教育专业具备等独特条件,其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要强农需先强校。

学校要深入开展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和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要像岳母教育岳飞“精忠报国”那样,更加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未来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坚持文化立校和文化创新,积极传承地方优秀经典文化,让大众文化和地方文化深度融合,为农家子弟将来更好的文化深造和文化创造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

走道德楷模塑造之路。教师的言行向学生乃至社会展示了自己的人格品位,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强烈的事业心,以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及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坚守农村教育,守望农家子弟,用文明唤醒文明,用道德感召道德。坚信只要创建一所楷模学校,就有利于建设一方文明。

针对农村社会的各种乱象,加大对孩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要怀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通过几代人革古弥新、夙夜不舍、薪火相传来塑造孩子文明的心灵。

培植责任文化 彰显学校特色 篇2

核心价值观 逻辑框架 具体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6-03

南宁市仙葫学校建立于2010年8月,地处南宁市仙葫经济开发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只有认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建校之初,第一代仙葫人基于这样的共识,积极谋划学校的办学思路,描绘学校发展蓝图。学校通过开展“敢问路在何方”主题研讨活动,发动全体教职工分析学校办学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从而作出了学校发展定位: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服务对象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应该坚持平和朴素的教育;学校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大,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知识底子比较薄弱,应该走特色发展战略。我们还分析了现阶段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自己没有责任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家庭没有责任心,一味索取、孝心淡薄;对他人没有责任心,敷衍了事、缺乏诚信;对集体没有责任心,强调个人自由而不讲基本规则。基于校情特点和普遍的教育问题,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要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职责的本领。为此,我校把“责任教育”定为学校特色发展主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积极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提炼学校精神文化,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精神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作为仙葫学校的首批开拓者,我们明确了肩上的责任,那就是为学校文化奠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奠定学校精神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学校的使命。通过反复讨论,我们确定了仙葫学校的使命:“让师生过一种快乐幸福的教育生活。”由学校使命衍生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的今天和幸福的明天。”如何提炼出与学校使命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我校通过开展“头脑风暴”,要求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从学校使命出发,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自己心中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并阐述提出这些核心价值观的依据。然后,课题组进行分类梳理,整理出最集中的20条核心价值观。接着,课题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讨论,针对这20条价值观进行整合提炼,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学校核心组成员根据两个小组的意见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明礼、自律、善学、担当”。在提炼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提炼了学校“责任教育“的特色内涵,形成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以‘明礼、自律、善学、担当为核心价值,以负责任的教育培养负责任的学生,通过营造学校责任文化氛围,开展责任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体验责任情感,掌握责任技能,养成责任行为,培养明礼知责,依责自律,善于学习,敢于担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创建一所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令人尊敬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一办学思想,不仅确定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还明确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责任教育”特色内涵的确立,使我们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前景,增强了全体教职工办学的信心。此后,我校描绘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办一所学生喜欢、负责任的学校。

我们努力,让学校成为一所有着浓厚的草根情节,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受学生喜欢的学校;成为一所责任教育文化环境突出,责任教育活动完整,责任课程科学完整,令人尊敬的学校;成为一个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幸福工作的美好家园。

——给孩子的将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让教师能在仙葫学校工作而感到幸福!

随后,我校又依靠教职工,集体提炼了学校的“三风一训”,明确了“责任育人,育责任人”的办学宗旨,“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的校训,“明礼、自律、善学、担当”的校风,“爱生爱教 善研善导”的教风,“勇于负责 敢于担当”的学校精神,“科学高效 人文和谐”的管理理念,“养习惯 强责任”的德育理念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学校理念体系。

二、形成“责任教育”框架,明确学校办学路径

学校精神文化系统的形成,使学校的办学有了思想内核。我校在精神文化统领下,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根据校情实际,规划了“责任教育”的六大路径:“美丽校园我负责”“高效管理我负责”“多彩课程我负责”“有效课堂我负责”“丰富活动我负责”“和谐社校我负责”,力图将责任教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浓郁的责任文化的浸润中成长。

“责任教育”逻辑框架的架构,完成了学校特色建设的顶层设计,使“责任教育”不再是空洞的理想口号,而是变成了可以实施的实际行动。

三、全面实施“责任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依据“责任教育”逻辑框架,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并以实际行动全面实施“责任教育”,构建学校的行为文化。

(一)加强润责环境建设,营造浓郁责任氛围

我校按照“园、楼、路、厅、廊、墙、室”全面布局,进行润责环境建设。

我校把“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的校训镶嵌在学校的显眼位置,时刻提醒师生做一个负责的人。校园的楼名、路名、厅名、园名均契合责任教育主题,明责楼、尚责楼、笃责楼、润责楼均以艺术印章的形式嵌在四栋楼房的上方。三条校道分别命名为明责路、尽责路、尚责路。各个教学区域的园地也分别以润责园、明责园、尚责园、守责园、励责园命名。

进入明责厅,展现在眼前的是简约大方、具有现代气息与学校个性的理念墙,上面刻着学校的特色内涵和办学愿景,昭示着学校的责任。明责厅的右方,是“责任树人”文化墙,学校标志悬挂在中央,犹如一轮金色的太阳,洒出学校文化理念的熠熠光辉,整面文化墙以树木为背景,“对自己负责,学会自律与成长;对家庭负责,学会感恩于孝敬;对他人负责,学会尊重与帮助;对集体负责,学会守纪与合作;对社会负责,学会担当与报答;对祖国负责,学会忠诚与奉献”的责任目标递进式地嵌在上面,提醒仙葫学子以实际行动做一名负责任的学生。每年,学校都会评选出20名“责任学生”,并将这些“责任学生”的照片张贴在文化墙上,号召学生以这些学生为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前行。

班级文化对于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我校要求各班凸显“六个一”建设要求:一个富有寓意的班级名称、一个简约美丽的班级图腾、一张凝聚人心的班级合影、一句催人奋进的班级口号(班训)、一首促进发展的班级歌曲(班诗)、一个共同遵守的班级公约,使班级内部也弥漫着浓郁的责任教育文化氛围。

(二)健全责任制度体系,规范师生责任行为

为确保责任教育的顺利实施,我校从现代制度建设的需要出发,在责任教育理念文化的引领下,健全责任制度体系。我校认为,制度建设应该注重这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使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二是要制定与岗位职责相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每个人都知道干到什么程度才算好。三是明确干与不干有什么区别,制定具体的考核、奖惩办法,把评价指标体系落到实处。同时,要充分认识制度不仅仅具有规范和约束功能,还具有引领、引导功能。我校着眼于这几个问题,制定了学校制度框架,形成了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

我校本着“科学高效、人文和谐”的管理理念,通过全体教职工参与,制定了《仙葫学校教职工责任手册》,《责任手册》共分“共同愿景”“行为规范”“岗位职责”“民主管理”“绩效管理”五个板块,不仅规范了教职工的行为,也促进了教职工的自我发展,做到了“以人为本”与“以规治校”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责任制度文化,使学校步入高效和谐的管理轨道。

(三)拓展责任教育途径,丰富责任教育内涵

1.主题教育明白责任

我校根据责任教育目标,开展了“我的责任我明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我因自己而更加阳光自信”“家庭因我而更温馨和睦”“同学因我而更加友好互助”“班级因我而更加团结上进”“环境因我而更加洁净明亮”“社会因我而更加安定和谐”,并计划以这些系列教育主题,组织人员编写责任教育校本教材,制定责任行为评价标准,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责任评价体系。

2.行为训练规范责任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构建了“仙葫学校行为”系统,先后制定了“课堂礼仪”“交往礼仪”“行走礼仪”等。每一项礼仪,都制定相应的训练文案,从意义、实施步骤、效果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学校开展专项训练,并进行监督检查与评比,将对学生的责任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责任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3.主体参与增强责任

我校的责任教育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班级提供各种服务岗位,每一名学生每天都能为班级服务。学校开展的班级歌咏比赛、元旦文化巡礼、毕业晚会、运动会开幕式、国旗班集体展示等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中,我校还采取了班级承包制的做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生发对于学校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先进评选弘扬责任

我校制定了“感动仙葫责任师生”评选方案,“感动仙葫责任师生”每年评选一次。评选采取全员参与、分级推荐、先进事迹宣传、公开投票评选、学校隆重表彰的形式。每年一度的“责任师生”评选活动成为学校最为隆重的仪式之一。“责任师生”的榜样示范产生强大的正能量,使责任之魂得以弘扬和传承。

(四)构建责任教育课程体系,夯实责任教育底蕴

我们深知,只有把责任教育渗透于课程和课堂两个核心领域,责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首先,我校根据责任教育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制定了责任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构建了学科文化类“弘责”课程,活动体验类“明责”课程,自主选择类“尚责”课程三个类别,基础性、拓展型、聚焦型、人格型、特长型、集体型六种课型“三类六型”责任课程框架。

在课程实施上,一是将学科文化类课程“校本化”。一方面根据学生知识特点,整合教材内容,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另一方面将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教育》与国家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实施,提高课程效益。二是将活动实践类课程“生活化”。将节日文化、岗位责任服务、爱心互助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纳入活动实践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在活动实践、服务他人中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三是使自主选择类课程“类别化”。学校通过发放家长问卷、学生问卷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挖掘学校课程开发资源,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形成了“生活技能类”“身心健康类”“体艺特长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五个类别的课程体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其次,我校积极进行探索,努力打造责任课堂。一是挖掘学科课程的道德价值,明确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的侧重点,要求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梳理、利用好具有责任教育特色的学科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渗透责任教育成为可能。二是开展“责任课堂”模式探索。任何教学模式只有在学校的课堂中培植和生成才具有生命力。针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的现状,我校开展了“我们的课堂缺什么”的大讨论,找到了影响我校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基于此,我校提出构建“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责任课堂的构想,对课堂中教师的责任进行界定:帮助学生学习,承担引导、促进、评价的责任,构建“爱教乐学、善导乐思、教会学会”的责任课堂。为了构建责任课堂,我校还制定了《仙葫学校责任课堂建设师责要求》和《仙葫学校责任课堂建设学责要求》,要求教师课前细心“三备”——备学情、备教材、备教具;课中精心“三培”——培兴趣、培习惯、培能力;课后用心“三勤”——勤反思、勤批阅、勤补缺。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备书本、备文具、备情绪;课中做到乐参与、爱思考、增自信;课后做到常温习、勤训练、敢质疑。为了避免课堂教学的模式化,我校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和课型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校通过开展校本教研、不同层次的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专题教学研讨等方式,助推“责任课堂”的形成与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科学规划了学校的未来发展,积极培植责任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责任文化理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全体师生的心中,并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达标示范校、青秀区师德建设先进学校、青秀区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学校。“责任教育”被评为2013年南宁市青秀区教育系统先锋示范品牌,责任教育活动成果在《南宁日报》刊登。学校先后接待了浙江省宁波市教育考察团、全国中小学学校特色建设培训班学员、全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员等到校考察。

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 篇3

●做负责任的教师, 让教学管理走向精致、有效

做一名教师就要肩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 这是师德教育的起点。尽心尽责, 当好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是值得每位教师用自己全部的职业生涯去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目标。认真学习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到“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我们不难发现, “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做一名教师, 就要爱国、爱生、爱岗, 就有责任教好书, 育好人, 做好学生的表率, 不断学习, 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优秀的品质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这就是良好师德的起点和归宿。

精心备课, 认真上课, 悉心指导, 诲人不倦;当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 能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当学生犯错误时, 能给予严父般的批评和鞭策, 这都是教师爱与责任的体现。反之, 不认真备课, 不批改作业, 上课接打电话, 中途离开课堂, 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倡导教师从教学常规做起, 从教学细节入手, 切实强化责任意识, 也让我校教学管理切实走向精致化。

1. 以作业批改为抓手, 落实五有五必, 强化责任意识

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是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 也是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精选习题, 认真批改, 及时讲评, 这本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但现在实际教学中, 试卷很多, 拿来就用, 作业不及时批改, 仅校对答案等情况还是屡见不鲜。一些教师自己偷懒, 却一再加重学生负担, 大搞“题海战术”, 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苦不堪言, 这都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了强化作业批改中的责任意识, 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把试卷印刷关, 教师付印的试卷必须经过备课组长审阅, 控制试卷的量, 提高试卷的质;二是密切监控作业的批改情况, 通过作业抽查、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 密切关注教师作业布置的量和批改情况, 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提倡优选精练、有发必批, 强化教师对于作业批改的责任意识,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2. 以医生“三诊”为榜样, 提倡个别辅导, 践行爱与责任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指导, 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个别辅导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一次推心置腹的坦诚交谈可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一次春风化雨的谆谆教导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一次恨铁不成钢的严厉批评可能让一个学生浪子回头、痛改前非……教师的责任是让这种关爱撒向每个学生, 让他们因为这种关爱和指导而终身难忘。

在辅导学生方面, 我们提倡向医生学习, 学习医生看病时使用的三种方式:坐诊、巡诊和问诊。一是教师坐在办公室, 等学生来提问, 进行辅导, 就像医生坐诊;二是教师在课余时间到教室例行巡视, 进行答疑, 同时和学生沟通交流, 就像医生巡诊查房;三是教师主动找学生个别交流, 询问学习和生活情况, 进行个别辅导, 就像中医在看病时的问诊。提倡多种方式并用,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旨在落实教师的爱与责任。

3. 以“大家访”活动为契机, 加强家校联系, 激发教师的责任感

身处信息社会, 我们早已习惯了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沟通和交流。电话、手机、家校路路通平台, 这些现代化方式早已取代了原来的家访, 为工作繁忙的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及时、便捷的交流通道。但是, 电话和短信终究比不上面对面的坦诚交流。为此, 我们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大家访”活动, 利用一个双休日, 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实地家访。当教师走进一个个学生家庭时, 感受到的是家长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老师亲自来我家看望我们了!老师特别关心我的孩子!老师亲口夸我的孩子表现优秀!许多家长不禁感慨道:已经多少年没见到老师上门家访了, 今天真的很高兴!有你们这么负责任的老师, 我们放心了!

通过实地家访, 我们的教师也深有感触, 身为教师, 虽然清贫, 但能够受到家长的尊重、社会的认可, 教书育人, 责任重大,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选择了这份爱与责任。

4. 以德育导师制为指导, 发挥团队作用, 实施全员育人

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 我们以实施德育导师制为契机, 让每位教师担任德育导师, 充分发挥全校教师教育团队的作用, 实施全员育人。学校领导、行政人员以身垂范, 主动和学困生、问题学生结对, 班主任和学科教师通力协作, 互相配合, 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 形成了既齐抓共管, 又分工明确;既责任到人, 又分工不分家的良好局面, 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关键还是需要我们的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 我们坚信:有爱心、肯负责、能负责的教师, 必然是一位称职的教师, 也是一位优秀的德育导师。

●育负责任的学生, 让学生管理走向自主、自律

一所学校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是一个值得我们教育管理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许多名校都有自己育人的特色。我们提出:要用“负责任”的教师, 来育“负责任”的学生, 培养一批有责任意识的公民。因此, 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学生管理,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让学生管理逐步进入自主、自律的良性循环。

1.表彰优秀, 寻找亮点, 发挥正面激励作用

人都是需要表扬的, 学生更需表扬。我们每月进行“星级学生”、学习标兵、优秀学生的评选和表彰、奖励。这些荣誉称号的评选标准并不唯成绩而论, 如“星级学生”称号既有学习优胜之星, 也有环保之星、劳动之星、学习进步之星等。通过寻找学生的亮点, 大力表彰优秀, 发挥正面激励作用, 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校风。

2.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建设, 选拔自我管理的小助手

重视学校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建设, 通过团员入团培训和考核、学生会干部竞选、唐仲英爱心小分队成员的选拔等活动, 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同时, 充分利用优秀团员、学生会干部、唐仲英爱心小分队等学生组织, 积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小助手,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例如, 校园值日、午休纪律巡查、卫生考核、黑板报和广播操评比等各种管理活动,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管理逐步走向自主、自律的良性循环。

3.定目标, 表决心, 强化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

作为学生, 认真学习是首要的任务和责任, 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认真进行思想教育, 要求学生树立信心, 明确目标, 主动学习, 宣誓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有理想、有信念的人。这种宣誓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 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办负责任的学校, 让“负责任”成为全校师生的优秀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就是让一批人去影响另一批人的成长, 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 我们坚信:只有负责任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负责任的学生。

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 建设起一支负责任的教师团队, 进而培养出一批批负责任的学生, 让“负责任”成为全校师生得到公认的优秀品质。

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 篇4

一、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一)经济条件的限制,是班级文化建设有力难使。

1.基础设施落后,硬件建设的薄弱。据了解,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源于“普九重建”,然后就很少再翻修重建。走进教室只见斑驳的墙面,油漆脱落的课桌,许多教室内仅有的现代化设施仅仅是一个录音机或校园广播;同时,许多学校的教室中摆设简单,黑板报、学习园地、队角等教育宣传阵地不齐全,教室体现出无规划状态。硬件建设的不足,限制了不少班级活动的开展,深深制约着班级文化的形成。

2.活动经费的不足。文化应在活动中循序而形,但是农村初中经费紧张,不少班级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在单调乏味中度过。能够开展的活动,项目单调,内容贫乏,覆盖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二)农村地区文化意识淡薄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使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多余”。

在当今农村,不少家长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缺乏对学校教育作用的全面认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同时家长大多把考上大学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就成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和教师唯一的评价标准。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农村初中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余时间全被文化课的学习占领,教师无暇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二、有效改进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注重教室的卫生,使教室变得洁、净、美,营造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整洁、明丽、温馨的心灵家园,为教育教学的健康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教室的布置,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书画角、小名士挂像、图书角等来补充学生的文化内涵,渲染教室的文化艺术气息,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终身受益。

3.利用农村优势,开发有效的班级观念文化载体。在班级观念文化建设中,离不开文化载体,如,节日文化活动、小电视台展播、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采访团活动、小旅游团的采风游、主题中队会等。但以上载体中,农村学生相对缺少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和家庭文化活动的机会,所以可以结合农村优势,不断开发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活动载体。

(二)大力开发有效的班级制度文化,使班级稳健发展。

1.健全班委会制度。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出色的班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师要精心挑选并培养班委,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核心骨架、教师的好助手。

2.制定合理可行的班规和公约。一个班级除了学校的各种制度外,总要有自己的班规等一些制度。因此学生要依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富有特色个性的班名、班风、班训、班歌等,班级成员应共同遵守的班内的规定,让学生自理自制。

3.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值日班长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只有这样,班级工作才能循序渐进,才能向更深化的程度发展。

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 篇5

一、敢于求实创新, 做到制度文化特色性强

现在, 许多学校注重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努力打造带有本校鲜明特点的特色学校。怎样才能使学校有特色, 进而成为特色学校?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敢于求实创新, 结合本校实际, 挖掘学校特色, 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使学校制度文化特色鲜明。求实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 打造学校文化的特色, 要立足本校的历史和传统, 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硬件和软件条件, 立足于师资力量, 立足于学校所处的周边环境条件, 甚至要立足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创新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灵魂, 要有冲破陈旧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勇气, 要有改变落后的规定和做法的胆量, 要有开辟新思路、制定新规则、形成新做法、开创新制度的气魄。塑造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 就是围绕责任这一主题, 把责任意识、责任理念融入、渗透到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之中, 使各种规章制度都表现出鲜明的责任意识、责任精神。许多学校的规章制度千校一面, 往往缺乏自己的特色, 这不仅压抑了制度的活力和创造力, 也压抑了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阻碍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例如, 在现代信息技术非常普及的情况下, 一些学校仍然实行所谓的备课检查制度, 要求教师一周内必须手写几个教案, 还要定期检查。在这种不合时宜的制度面前, 许多老师应付了事, 照抄他人现成的教案。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备课责任心如何培养?教师备课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何而来?责任文化又何以形成?可见, 结合学校实际, 以责任为核心, 进行制度创新, 制定能够培养教师备课兴趣, 调动教师备课积极性, 激发教师备课创造性的备课制度。形成以责任为核心的备课制度文化, 是创新备课制度的必然要求, 也是增强制度文化特色的必由之路。

二、重视师生参与, 做到制度文化民主性强

“教师和学生能参与学校各种目标、计划的制定, 能参与决策、管理, 体现了学校制度文化的民主性。……在学校制度建设中, 要强化民主制度的建立, 用制度的形式来保障师生的民主权利。”[3]这就是强调要重视师生参与, 使制度文化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现在许多学校存在的问题是, 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是学校领导制定的, 很少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参与, 即使具有一些师生参与的形式, 也没有实质性的参与。这种缺少广泛民主性的规章制度, 难以得到师生的真正认同, 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得不到培养和体现, 也就难以形成自觉执行制度的责任意识, 师生员工的责任感也就难以建立起来, 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也就难以形成。这就是许多学校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得不到师生认同并认真执行的重要原因。可见, 学校领导应该淡化权力意识, 强化民主意识, 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使学校制度成为师生员工的内在需要, 使学校制度洋溢着浓厚的民主文化气息。

三、追求公平公正, 做到制度文化合理性强

学校制度是否得到顺利推行, 与制度的合理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合理性体现在:第一, 制度要科学。所谓科学, 就是制度要符合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 符合学校管理的实际, 符合师生员工的实际。凡是违背管理规律的制度, 凡是违反实际的制度, 都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合理的。例如, 某校实行考勤制度, 规定教职工在早7:00耀8:00 之间考勤, 通过刷卡签到;要求上午11:00耀12:20 之前通过刷卡签退。这一制度的规定就是不够科学的, 因此, 也是不合理的。班主任早上7 点就必须来到学校, 而学校领导和工勤人员, 则可在8 点来上班;上午第四节有课的教师, 接近12 点才下课, 而学校领导和工勤人员, 则可在11 点就下班。为什么老师就必须延长上班时间?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第二, 制度要公正。所谓公正, 就是学校制度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 不能厚此薄彼;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 该奖则奖, 该惩则惩, 奖惩兑现, 赏罚分明, 一视同仁。制度的公正, 要求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否则, 就不会有公正可言。例如, 某校在实行刷卡考勤制度之前, 有位中层领导因为没有得到“升迁”, 就一直不来上班, 但工资一分也不少拿;实行了刷卡考勤制度后, 他仍然不来刷卡, 开始时, 他的考勤情况还张榜公布, 后来, 学校领导干脆去掉了他的名字, 他仍然不用考勤。老师们看到这种情况, 就感觉很不公平。这样的做法, 也是很不合理的。如果制度不具有合理性, 缺乏公平公正, 就会积聚教职员工的不满情绪, 影响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就会破坏教职员工的工作责任感, 以责任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就不可能形成。因此, 塑造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 就要追求公平公正, 使制度文化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四、注重人本管理, 做到制度文化人文性强

制度无情人有情。制度虽然是冰冷的, 但是制定和执行制度的人却应该是温暖的。“在制度建设和教职员工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主要是体现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发展人的人文关怀。”[4]塑造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 就应该实行人本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做到充分尊重人和理解人, 热心帮助人和爱护人, 真诚关怀人和激励人, 努力解放人和发展人, 使制度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师感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 内心受到感动, 情感得到激发, 从而焕发工作热情, 激发工作动力, 挖掘工作潜能, 也才能提升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塑造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 还应该实行弹性管理, 给教师提供和创造更宽松、更自由的工作空间, 以此促进教师的发展。例如, 某校的刷卡考勤制度, 一天四次刷卡签到签退, 使许多教师疲于奔命, 特别是使老教师感觉心力交瘁, 这就缺少人文关怀。如果实现弹性考勤制度, 人文性就强得多。比如可以实行教师到班、职员坐班制度。教师不需要按时刷卡, 只要刷卡就行, 但职员必须按时刷卡考勤。这样的弹性管理, 才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它不但不会淡化教师的工作责任意识, 相反, 还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人本管理与制度是不矛盾的。只要切实加强人本管理, 就能够塑造出人文性较强的以责任为核心的制度文化。

五、着眼贯彻落实, 做到制度文化执行力强

美国ABB公司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有一个观点:“一个企业的成功, 5%在战略, 95%在执行。”套用一下这句话:一所学校的成功, 5%在战略, 95%在执行。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打造高效执行力就显得尤为重要。[5]这说明, 制度就应该着眼贯彻落实, 增强制度文化的执行力。否则, 制度就形同虚设, 成为一纸空文, 执行力较强的制度文化也就难以形成。那么, 怎样才能增强制度文化的执行力呢?

第一, 坚持示范带动策略。要使制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必须发挥学校领导 (特别是校长) 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果一名校长凭个人意志、喜好和爱憎办事, 无视制度的存在, 随意突破制度的约束, 也就谈不上制度文化的执行力;如果学校管理团队的工作热情不高, 工作能力不强, 也发挥不了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制度也就只能束之高阁了。如今, 不少学校的制度缺乏执行力, 与校长和管理团队的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要增强学校制度文化的执行力, 就必须实行现代学校制度, 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 推进用人制度改革, 实行校长职级制, 由学校教职工民主推选校长和中层领导, 把那些有工作热情, 有管理水平, 有业务能力, 有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 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不惹事的人推选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 形成一支工作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的高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第二, 坚持与时俱进策略。制度文化的执行力, 也来自于制度的与时俱进。现在, 学校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变革之中, 一些原有的制度, 经过实践的检验, 会有不合时宜的地方, 这就需要去修正完善制度。一些制度, 随着教职工自觉性的提高, 就会失去制度存在的价值, 这也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有关制度。可见, 要使制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策略, 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进而形成高执行力的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 坚持树立权威策略。制度必须具有权威性, 否则就谈不上制度的执行。制度的权威从哪里来?主要是从规范中来。在处理学校的事务时, 要有章可循, 要按程序执行, 要依规则办事。例如, 在评优选模时, 校长就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或个人的恩怨去做, 把名额想给谁就给谁, 一个人拍板就定了下来。否则, 就谈不上规范。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如果不规范, 就会引起教师的不满, 这样不但降低了甚至是丧失了校长的权威, 而且也降低甚至是丧失了制度的权威。

第四, 坚持刚柔相济策略。所谓刚柔相济策略, 是指学校制度的刚性执行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制度约束与奖励激励相结合、制度规范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坚持制度的刚性执行, 做到制度严明、令行禁止、说一不二;另一方面要坚持柔性管理, 使制度的执行不过于生硬、不特别强硬, 使制度的执行有人情味, 有回旋的余地, 有进退的空间;一方面要坚持制度约束, 该批评的要批评, 该惩罚的要惩罚, 该处分的要处分, 另一方面要落实激励策略, 该表扬的要表扬, 该奖励的要奖励, 该表彰的要表彰, 做到奖惩结合;一方面要坚持用制度规范教职工的行为, 另一方面要坚持进行教育引导, 拓展教育引导渠道, 丰富教育引导形式, 完善教育引导方法, 以此激发教职工自觉执行制度的内驱力, 提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进而促进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 塑造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 就要敢于求实创新, 做到制度文化特色性强;重视师生参与, 做到制度文化民主性强;追求公平公正, 做到制度文化合理性强;注重人本管理, 做到制度文化人文性强;着眼贯彻落实, 做到制度文化执行力强。

摘要:塑造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 要敢于求实创新, 做到制度文化特色性强;重视师生参与, 做到制度文化民主性强;追求公平公正, 做到制度文化合理性强;注重人本管理, 做到制度文化人文性强;着眼贯彻落实, 做到制度文化执行力强。

关键词:学校制度文化,责任,特色性,民主性,合理性,人文性,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3.[2]

[3]周新奎.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0:49, 281.

[4]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01.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狭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课余文化活动,主要指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核,渗透作用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行为文化是目的,同时也催生、提升着精神文化。

2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校园布置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环境可以培养人,环境可以改变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能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以整洁、绿色、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精心规划设计,逐步实现绿化、美化、净化、硬化、规范化和人文化。注重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一砖一石的文化熏陶,努力让“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每一面墙”都说话,让它们都成为无声的“老师”。比如学校校园内该硬化的地方必须硬化,该绿化的地方必须绿化,该美化的地方必须美化。校风、校训、校徽等要体现教育理念和学校精神,文字和图表表达要简练、深刻。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文化传播设施要充分利用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建设成就、学校师生榜样事迹等资源,通过图片、文字、图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布置。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都要精心布置,各具特色。使整个校园协调、简洁、美观、清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3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心理层面和观念层面。心理层面要求学校成员具有持久的独立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观念层面要求学校成员以法律、制度作为行为准则,以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与对社会的最大贡献的结合为价值理想。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其一,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我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明礼、乐学、创新、和谐”的校风。

其二,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改革开放面临挑战的今天,我校逐渐形成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努力钻研、勤于探索的优良教风,形成了“敬业、爱生、发展、健康”的教师文化。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其三,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逐渐形成了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形成了“明礼、尚美、乐学、健体”的学生文化。我给学生学习、生活定位为“五个一”:一个愉快的早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个早晨);一个紧张的上午(让学生上午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一个多彩的下午(让学生参加各自喜欢的课外活动);一个轻松的晚上(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一个自主的星期天(周末由学生自己安排,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其四,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关系。领导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之间要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领导要多关心教师、理解教师,为教师着想。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要多关心、呵护学生,多给学生一点“爱”。

4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保证,是学校运行的保障。制度好比催化剂,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制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和发展为目的。因此,学校制度建设要尊重师生人权、人格;要变“管”为“导”,变“堵”为“疏”,理解、关心、教育、内化师生。制度还要体现生成性,就是制度要民主生成、程序生成、提升生成等。因此,学校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实行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完善切实可行的《学校内部管理方案》

5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学校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主要包括学校干部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其一,干部行为。学校干部是学校领导者,必须在各方面都起好带头作用,要求老师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领导干部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到廉洁自律,民主治校,依法治校。领导干部还应加强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做到自觉学习,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其二,教师行为。教师必须做到廉洁从教,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以身作则。教师必须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要增强学习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其三,学生行为。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班规班纪。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勤奋学习,遵规守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乐观开朗,心理健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知荣知耻,学会感恩;衣着整洁,勤俭节约;珍爱生命,注意安全;举止文明,情趣健康。

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 篇7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必须关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以往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比较偏重对教师的智能结构、教育行为等实践层面的讨论, 而相对忽视对教师的文化性格、职业信念等精神层面的探讨;比较重视学校范围内的教师个体发展, 而相对忽视对学校外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剖析, 尤其是对处于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师发展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教师的教育风格深深根植于他们的背景和生命史, 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需要智能、学术、专业等内在性基础, “还需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外在基础, 如生态这种外在性的基础”[1]。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有必要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

二、调查设计

整个调查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个别访谈和实地观察为主, 主要考察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学校建筑、学校标志、学校设备条件等;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 主要考察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文化和人际环境, 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组织认同、专业情感、教育价值感、发展需求, 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同事之间、教师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以及教师晋升、进修、激励、学习、研修、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情况。

根据研究需要, 我们选取了河北省三个县的9所农村中学的40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为确保调查的真实性, 本研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实地考察等三种研究方法。在问卷发放前, 组织者向被调查者仔细讲解了填答注意事项, 问卷当场发放, 当场回收。共发放400份问卷, 收回问卷340份, 回收率为85%。经检验, 有效问卷为338份, 有效率为99.41%。问卷数据信息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根据研究目标, 按照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 对农村中学教师、教学副校长、校长各10名进行该谈, 不拘泥于提纲, 自然展开, 结束后根据录音整理访谈内容。同时对三所代表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做了详尽的文字记录和摄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状况

1.农村学校物质标志与教师的认识

调查发现, 农村学校建筑、标志、标牌的教育性质不明显, 标志标语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与相互之间的统一协调, 甚至相互矛盾。在问到“这些标语口号是否代表贵校的办学理念?”“你是怎么理解这些标语的?”时, 很多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表示, 学校的标志口号并不是刻意安排的, 大多是随意写上去的, 他们并不能解释其含义。可以判断, 农村学校的标语并不是教师认同的学校文化。

2.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状况

就工作付出与工资水平的比较而言, 仅有8.88%的农村教师表示较为满意, 而有79.29%的教师对现有工资水平很不满意;就教师工资水平与其他行业工资的比较而言, 仅有2.96%的农村教师比较满意;有63.31%的农村教师不满意学校提供的福利待遇。这些数据表明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状况十分不理想。

3.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状况

与工资待遇相比, 农村教师对学校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的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33.73%的教师认为本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和资源比较理想。很多农村学校已经配备了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等, 在图书、杂志、报纸、音像资料、计算机等基础设施设备和资源建设上已经有了显著改善。有半数的学校藏书在1万册以上, 就图书的类别而言, 主要以学科教学为主, 75%的学校拥有10种以上的各类杂志, 超过一半的学校拥有总量在500学时以上的音像资料。这为农村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修提供了一定的资源条件。

(二) 农村学校组织文化环境状况

1.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状况

在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状况调查中, 46.74%的教师对“我校教师有充分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表示明确反对。这表明当前农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并不多。调查发现, 教师主要参与的是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对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问题, 则很少参与。

2.教师晋升激励制度的状况

在对教师晋升激励管理现状的调查中, 仅有5.92%的教师认为本校教师校内职务/职称得到晋升的机会很理想, 47.34%的教师则持相反的意见, 46.74%的教师选择了不确定;11.24%的教师认同“工作有良好表现时, 学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而52.07%教师则表示上述说法并不符合本校的实际。这表明农村教师晋升激励制度有待于完善。

3.学校研修制度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 “专业发展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2]。正如顾明远先生说的那样:“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当今时代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 即使一个优秀教师, 如果不再学习, 也不能永远保持优秀。”[3]本研究主要从教师个人学习、教学反思和合作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农村教师研修情况进行调查。

对教师个人学习的调查中, 有61.54%的教师总是习惯手头有几本书随时可以翻阅, 73.97%的教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教材教法。这表明多数农村教师能够坚持自主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在访谈中, 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所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学科专业知识, 很少涉及教育理论知识。

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不通过反思, 就无法对自己的意识活动进行认识, 它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活动。作为教师的反思, 必须是教育学意向性的反思。教师进行职业生活体验研究, 按照现象学的反思方法去操作, 就可以真正去实现对事情本身的本质认识”[4]。调查显示, 66.87%的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策略, 30.18%的教师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 但同时有44.97%的教师很少写日记, 即使写也不愿提及工作。我们在访谈中又进一步了解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情况, 发现很多农村教师的确会进行教学反思, 但不会把反思的过程记录下来。

在教学合作研究方面, 43.20%的教师认为本校教师有良好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氛围, 56.80%的教师认为本校教师有研讨的习惯, 70.41%的教师表示会与同事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合作, 49.71%的教师愿意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但仍有25.44%的教师觉得教研活动挤占了自己的时间。这说明农村学校教学合作研究活动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4.教师进修培训制度状况

调查显示, 37.28%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获得足够的培训机会, 34.91%教师则表示自己并不能获得足够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智能;38.46%的教师一年能参加一次校外学术会议或研讨会, 40.83%则持相反意见。这说明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偏少, 而且不同教师所能获得的培训机会不均衡, 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差异很大。78.11%的教师认为真正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还得靠自己;62.13%的教师表示并不敢尝试从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这说明农村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不高, 培训内容往往脱离了农村学校的实际, 对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没有提供应有的帮助, 很难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 农村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状况

学校精神层面文化环境包括很多如学校的教育范式、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观、教师的教育理想、思维与行为模式、学校人际关系与情感等, 这些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这里主要对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情感、教育价值与发展需求进行了调查。

1.农村教师的教育信念

调查发现有62.13%的教师对学校很有感情, 71.60%的教师认为本校教师愿意为争取学校的形象与荣誉而全力以赴, 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忠诚, 但教师们依然表现出较强的离职或转行的倾向;超过三分之一 (34.91%) 的教师不会再次选择教师职业, 60.95%的教师比较羡慕跳槽到城里学校工作的同事。访谈发现“为学生好”是许多教师的价值追求, 但教师认为“联考、中考成绩好就是对学生好”, 学校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目标就是“四线联考优异成绩”, “如果这个不能称其为目标的话, 那么今天不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了”, 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不能跟上时代要求, 考试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农村教师的价值感

调查显示, 有42.01%的教师能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 30.77%的教师认为自己并不能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34.32%的教师把教师工作单纯作为一种糊口谋生的手段, 44.97%的教师觉得当教师在个人发展上常受到限制。35.50%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教师很尊重, 55.62%的教师不能确定学生是否尊重教师;41.42%的教师认为学校很重视自己工作, 24.26%的教师则持相反的看法。从整体上看, 农村教师的专业情感体验不高, 内在价值感不足, 已经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发展。

3.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显示, 教师专业发展所缺乏的更多的不是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而是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本次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 最需要的依次是:研究能力的指导、学生心理研究指导、集体协作能力指导、教学能力指导、个人生涯规划指导以及减轻工作压力和负担等。

(四) 农村教师的人际环境状况

在同伴支持方面, 63.90%的教师认为同事间经常相互支援协助各项工作, 61.54%的教师觉得在业务问题上教师之间比较客气, 30.77%的教师认为本校教师存在小群体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当前农村教师的同伴支持环境与理想的合作文化还是有距离的。

在领导支持方面, 45.56%的教师认为校长对教师很关怀, 52.66%的教师觉得校长能体谅自己的辛苦, 55.62%的教师觉得校长重视教师们的意见, 43.79%的教师认为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苦恼都可以和学校领导谈谈, 62.13%的教师觉得学校行政大体上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55.62%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自己业绩方面的要求是符合实际的。这些数据都表明, 当前农村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49.71%的教师觉得校长认同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但大多数 (71.01%) 教师认为学校领导抓得最实的还是学生的成绩。

在家长支持方面, 52.07%的教师觉得学生家长能配合学校工作, 62.72%的教师认为家长信任教师。这说明, 多数家长能获得家长的支持。但是, 同时仍有20.12%的教师认为学生家长不能配合教学工作, 12.43%的教师认为家长并不信任教师。这反映出农村教师的家长支持状况并不是很理想。

四、改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建议

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与资源、教师进修培训都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环境并不是很理想, 突出地表现在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缺乏教育意蕴:无论是外在的校园自然物质环境还是内在的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民主、合作文化与人本的管理制度。教师把校长看成是“父母官”, “行政长官”, 期待校长的是关心、理解, 而不是专业引领, 领导与教师关系更遵从行政隶属关系而不是专业合作伙伴关系, 农村教师的专业认同和专业价值感不高, 尤其是教师内在价值感不高, 加上教师工资待遇偏低、教学负担重、管理制度不完善, 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动能的主要原因。各种教师培训虽然不断增加, 有利于教师个体发展, 但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 农村学校文化生态亟待改善, 在优选“种子”的同时, 改变土壤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已有研究, 提出如下建议:

(一) 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作为一个组织, 学校必须具备健全的规章制度, 以规范学校组织成员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教师作为一个组织成员, 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学校组织环境中, 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要受特定的组织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又要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学校从外在环境上重视文化熏陶与感染作用, 整理学校文化传统中的积极要素, 梳理学校办学定位, 统一教师办学思想, 重整教育理想, 重设教育标志, “让学校的墙壁都能说话”;同时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 赋予教师一定的自主决定权, 并唤起其参与学校领导事务的责任和义务, 以实现个体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组织文化环境的作用

组织不仅要学习, 同时也要教导, 领导者、组织成员双向学习、教导、教学相长, 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导与学习循环组织, 组织竞争力才能不断增生。首先, 从学校角度要打造学习型学校, 建立学习制度;其次, 重视基层组织建设, 重视基层教研活动, 发挥备课组、年级组基层组织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再次, 开展系列开放活动为教师合作沟通提供开放平台与环境, 打造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三) 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利的力量不足以说明人类动机的全部, 人们因内在的原因而回应工作, 不断寻找正在从事的工作本身所有的意义和价值。对工作中的教师而言, 什么才是重要的呢?美国学者Susan Moore Johnson认为, 尽管教师们在学校中遭遇种种困难, 如他们不满意低收入、几乎没有提高的机会、不必要的科层要求、非教学的职责、有限的参与权等, 但是, 与学生一起工作, 对于作为一种职业的教学工作所带来的智力活动过程、困惑、问题和挑战的兴趣等足以支撑、鼓舞教师, 激励他们不断前进[5]。因此, 针对教师需求指导教师进行教师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指导, 指导教师建立专业自我, 使教师坚定教师信念, 体验教育教学对社会对自我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体验到校园环境的欢乐, 体验到与学生交往的愉悦, 体验到从事专业的幸福, 增强发展的内在动能。

(四) 重视学校中的层级关系

同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教师同伴互助已成为众多国家所采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师通过结成伙伴关系, 在一起工作, 通过共同讨论、课例研究等形式, 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的知识, 改进教学策略,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6]。学校领导是教师的特殊同伴, 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校长既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 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 使教师群体智慧得到彰显, 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可以利用不恰当的行政干预, 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目前, 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眼中的角色仍是“行政领导”, 教师渴望的是领导的关心、爱护、体贴、理解、尊重, 而不是专业上引领与指导, 因此如何提升校长的“专业领导力”越发显得重要。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有自己经营学校的技术理念, 运用核心技术培育层级领导人, 以核心技术融入故事激励教导, 进而将学校打造成为教导型组织, 推动学校变革走向成功。

(五) 开展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系列校本活动, 减少行政干预和某些束缚教师发展活力的僵死的制度规范

在调查中, 有相当部分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现状并不满意。“工作压力大, 没有足够的时间, 缺乏充分的学习机会”, 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因此, 教育改革要想赋能增效不仅要增加教师的活动, 如要求教学反思、增加教研的实效, 要求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 更要关心教师的情意, 关心教师人格成长和教师的修为, 实行人本化管理, 了解教师需求, 减少行政干预和某些束缚教师发展活力的僵死的制度规范。“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 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力的过程, 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 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计划者和学者从外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主性, 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7]。这就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的主动发展方式, 从“被造”变为“自造”。学校还应该创造机会发展教师的交流和团队协作技巧;给予教师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 多关照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信任和自主性;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共同持续学习、创造、整理和分享从课程和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 通过系列活动来培养持续学习和改善的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基础[J].当代教师教育, 2010, (3) :14.

[2]卢乃桂, 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 :73.

[3]顾明远.我们需要这样可贵的教师气质[N].中国教育报, 2008-3-27 (4) .

[4]金美福.秉持现象学态度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07, (8) :60.

[5][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 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29-30.

[6]崔允漷.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同伴互导[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20) :3.

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 篇8

一、设施豪华与精神缺失

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多, 使得逐渐兴起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 大都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 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殊不知, 精神文化才恰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危房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教学楼或崭新的平房校舍, 有的足以与城镇的学校媲美。而这些只不过是外部的造血与投资, 可这些也只是在这种设施的基础上做了些表面文章, 在装饰上下了点功夫。如:院墙上刷了标语, 走廊上设块展板, 操场上设块宣传栏, 教室里办个园地等, 其实这样的文化就太肤浅了。这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现象, 至多算作一种文化载体, 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是如何体现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这就要求不能忽视学校内在的造血机制的建立和传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出现设施豪华与精神缺失的矛盾现象了。

二、师生意愿的超前与管理制度的滞后

当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学校的管理也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然而, 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较多的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 等等。比如,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只是强调教师是被管理者, 却忽视了教师是保障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实践者和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 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广大教师主人翁的基本权利。再如, 过分地强调教学成绩、统考分数和名次, 几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作为学校管理对象的学生, 只有促进每一个个体潜能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才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目标。因为管理制度的滞后, 极大地束缚了师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就是思想观念较先进一点的管理者, 在农村小学, 也是过分地注意对管理方法、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的分析和制定, 而忽略了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任何管理方法、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 只有融合在一定的文化之中, 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体系开放与孤岛效应

以前人们常说:“学校是一方净土。”的确, 一群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 在辛勤的园丁的哺育下幸福开放, 茁壮成长, 不能不说我们的学校育人环境非常美好。然而, 校园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或世外桃源, 它是与家庭、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学生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基本相同, 只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 学生就像一张白纸, 是学校、教师教他们在上面写上文字, 画上了图画, 学校自然也成了知识的摇篮与育人的净土。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也不应该采取防微杜渐的方法, 用设卡、严防来固守“校园这块净土”, 而是要用改革开放、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去适应发展变化的校园环境, 去努力引导、历练学生如何利用现实环境去积极改善并营造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成为教育主阵地的同时, 还要积极架设沟通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并不断引导和净化家庭育人的“小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网络, 形成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大气候, 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 让开放的大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急功近利与长效机制

从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 很多学校只注重了形式, 并不在乎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和内涵。相关的教育活动, 往往都是停留在完成或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和领导的检查上, 学校里根本没有形成特有的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特色。

浅谈农村寄宿学校文化活动策略 篇9

关键词:美化规范升华完善

随着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推进,许多学校开始实行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大大强于过去。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展,不仅要求有优质的课堂文化,而且更是要求拥有丰富多彩、“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课余文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针对寄宿制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科学管理、全方位育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教育价值观。

① 规则校园。设计一个合理、实用的校园布局,做到错落有致,学校内按功能不同分区布置: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既要做到闹中取静,体现文化的气息,又不能死气沉沉,要有青春的动感。

②美化校园。在校园内,充分利用空间进行艺术创作,采用花、草和树木点缀校园,使校园充满绿色,建成花园式学校,对建筑物在考虑实用的基础上,兼顾美观,定期进行粉刷翻新,同时要使校园干净。

③设置警句。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可安设一些校训、名人警句、名人画像等。例如在大门处安设校训墙,在操场边树立教职工规范及学校学生规范牌,教学楼墙上安设学生形象标准栏,在教学楼走廊、教室挂名人画像和名人警句。

④添置设施。包括生活设施、教学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和娱乐设施等。按新标准重建新宿舍或改造旧宿舍,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狠抓饭堂,保证教职工、学生用膳经济、清洁;建立现代化的电教体系,创建校园电脑网,丰富图书馆藏书,开放学生阅览室,新建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和健美厅等。

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校园秩序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而一流的管理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我校的规章制度一般有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其中行政管理制度包括办公室、财务、人事档案、食堂和保卫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实习管理、图书馆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等,学生管理制度包括班主任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德育管理、学生日常管理和学生违纪管理等。

管理制度的建设一方面是建立制度,另一方面是实施制度。前者操作较易,但真正的难度在后者,关键是实施,许多学校管理条例齐全,但各项工作就是上不去,问题就是出在没能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没做到有法必依。当然,制度管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建立管理制度也就是想通过一定的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使大家能养成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风气,从而达到制度文化的境界。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精神文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无形文化、非强制性文化,是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师生的思想上层次,在无形中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中去。

①丰富课余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组织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早操比赛、歌手大赛、文艺表演、大合唱等大型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参加。组成了校外兴趣小组,如书法组、舞蹈组、美术班、篮球队、合唱队等,由老师辅导,学生自愿参加。还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介绍国内外热点新闻、财经动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②加强宣传力度。要重视校园内各种媒体的正面作用,通过墙报、海报、宣传栏、电视、广播、报刊,宣传学校的教育意图,透过媒体窗口,向师生展示学校的风格和特色,营造别开生面的校园文化。

③培养母校意识。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母校的强烈热爱,在学校建立校史陈列室,介绍学校发展史、历年比赛中取得的光辉业绩以及优秀毕业生档案,设计制作校徽、校歌,统一校服,要让母校在学生心目中难以忘怀并由此充满自豪感,进而形成校园精神。

④抓好集会效果。通过全校大会、班会等集会。动员、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法规上能得到提高,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早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和价值观。

⑤安排评比竞赛。可安排内容各异的日常评比,促进师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如宿舍卫生评比、课室卫生评比、饭堂卫生评比、优质课室评比、班级宣传栏评比、早操晨运评比、晚自习评比等。利用学生所学专长,进行竞赛、征文比赛等等。

⑥开展“三自教育”。“三自教育”即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每周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值周,在校园内设置若干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负责全校学生的日常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处理学校内的日常劳动。通过学生自己参与管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直视校园内的违纪现象,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群体,自身培养一股正气,养成自觉同歪风邪气作斗争,自觉遵守学校纪律,遵循社会道德风尚的良好品质,实践也证明,“三自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明显增强,完全可以达到开展此活动的初衷。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种氛围,让学生身在此氛围中,受其影响,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的效果,这是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方法,也是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方法。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价值的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工作中,牢固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并以此制定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又有特长的学生,创建了明荣知耻、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实践、虚心学习,从小事做起,从点滴抓起,办家长放心、学生开心、教师舒心,全社会满意的学校。不断完善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建文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哈贝马斯. 理论与实践[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7.

农村学校的文化责任 篇10

关键词: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策略和路径

由于种种因素制约, 很多农村学校与本地城市学校相比, 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相对薄弱。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它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高度。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在狭义上主要指内隐的精神价值体系构建和外显的师生行为方式规范, 广义上还包括精神价值的物化载体即外显物质体系的建设。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内隐的价值体系构建, 重点是外显的师生行为方式的整合与规范。

一、加强学习, 凝聚全校师生共识

当前很多农村学校, 不仅一般教职工对学校文化建设知识知之不多, 就是学校领导、教研管理人员也欠缺理性认识, 有的同志对此还有误解, 认为是搞形式主义, 会影响教育质量。为消除误解转变理念, 同时弥补这方面的知识缺陷, 全面了解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构建内隐体系和开展外显体系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应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

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参观学习, 提高感性认识。可选派部分教师代表, 包括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有误解的教师, 组成学习参访团, 外出参观学校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学校, 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 感受别人的优良成效, 然后将相关录像播放给全体教职工观看;二是理论学习, 提高理性认识。除请专家来开展讲座, 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也可通过网上下载、购买书籍等方式, 收集整理一系列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案例来培训教师;同时鼓励个人自学, 要求教职工利用各种渠道, 广泛学习相关知识, 写好读书笔记, 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 可印发一些通俗简明的知识小册子, 或通过校会、班会、黑板报等渠道, 向学生适当讲讲有关知识, 让大家明白学校将要实施的这项工程有何意义, 需要学生们怎样配合等。

二、探源溯流, 构建精神价值体系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内隐价值体系亦即确立精神文化抽象无形的内蕴, 是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关键看能否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科学的精神文化内隐体系。优秀的精神文化内隐体系是极具教育力的, 必须容融“三化”、兼具“四性”, 同时意象鲜明、神魂突出。所谓“三化”, 即先进时代文化、优秀历史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所谓“四性”, 即先进性、人文性、创新性和独特性;所谓意象鲜明, 即要为学校精神文化找到一个标识物, 找到一个图腾, 这个标识物和图腾要最能凸显学校的人文精髓;所谓神魂突出, 即学校精神文化不管内容多么丰厚, 必须有一个核心元素, 有一个核心的灵魂, 从而对学校精神文化各层面起到统摄和引领作用。

1.深入探源溯流, 确立神魂

为体现先进性, 应搜集整理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以及一系列国内外教育新理念。为体现人文性, 应深入把握学校人文底蕴, 通过查县志、查地方教育志、走访老教师和老校友等方式, 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成绩、办学经验、杰出校友和优良传统;为体现创新性, 应在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吸纳成功的传统办学经验, 同时根据发展需要补充完善部分新的办学思想, 力求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为体现独特性, 应从教育传统、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角度挖掘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元素。我校之所以将“井”确定为承载学校精神特质的最鲜明意象, 就是通过深入探源发现:以井为名的乡镇, 全市唯有金李井;金李井是川南远近闻名的井盐之乡, 解放前有许多盐井, 现在尚存部分盐井遗址;学校周围俱是绵延群山, 登高俯瞰, 学校恰似身处一巨大深井中。据此, 我们提炼了“井文化”的十大内涵, 构建了以“井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内隐价值体系。

2.反复征求意见, 形成体系

价值体系方案写好后, 为集思广益, 可进一步征求专家学者和文化设计公司的意见, 同时将方案交由全校教职工讨论修改。我校经过数轮修改, 最终确立的内隐价值体系主要包括: (1) 学校核心文化:井文化, 即文明、奉献、勤韧、善良、思索、礼法、俭朴、清正、博大、创新; (2) 学校核心精神:淡泊居井志五岳、宁静眺远思四维; (3) 办学核心思想:汲扬古井文化, 弘立新学精神; (4) 学校形象定位:井中小学校、书香大学堂; (5) 学校师生特质:理想情怀、渊博文化、务实态度、求精作风; (6) 办学目标:办优质教育、育现代公民、树文化品牌、创县域名校; (7) 办学理念:素质教育为本、文化建设为根、提升质量为重、造福乡梓为荣; (8) 办学方略:以文化促发展、以科研强师资、以管理求质量、以特色树品牌; (9) 校训:掘井淘金、哺桃育李; (10) 校风:鉴井砺志、崇德弘文; (11) 教风:掬水濯苗、躬耕善教; (12) 学风:汲养若渴、勤勉乐学; (13) 校长寄语:做视野前瞻、管理一流的领导, 做儒雅善教、躬耕奉献的教师, 做知能兼具、情性健康的学生, 建文化丰厚、书香馥郁的学校等等。

三、因地制宜, 打造物质外显体系

物质外显体系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显层面, 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学校物质外显体系建设, 应按照以内隐价值体系为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农村特色等原则, 改造和新建相结合, 打造出布局有致、色彩协调、整洁美观、有较强教育力的文化氛围。在物质外显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1.全面规划校园, 确立整体风格

规划应立足于需要和可能, 按照“统一文化要求、考虑功能分区”的原则, 合理规划并调整布局和设施, 建设既统一协调又各区有别的物质文化氛围, 以强化环境的育人功能。鉴于农村学校普遍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 物质外显体系建设应因地制宜, 精打细算, 改造为主, 新建为辅。我校在规划和建设中, 为确立“井文化”的总体风格, 在布局上依托原有主要建筑, 进行了适当改建和增建, 形成了两横两纵的“井”字形框架;通过调整办公室、搬迁教室、兴建学生宿舍楼和食堂、兴建新操场, 将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了功能分区, 在空间上适当分隔;增建两面文化墙, 形成井文化主题长廊;改建集会主席台;增建学校新大门;在校园周遭遍植绿树, 校园内增建草坪和花坛, 全面绿化、美化、净化了校园。

2.打造文化地标, 突显文化特色

物质外显体系既要系统和谐, 又要层次分明, 突显亮点和特色。亮点就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地标, 就是将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特质以物化形式进行集中呈现, 从而以鲜明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师生, 强化对他们的感染和教育, 并以此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作为农村学校来说, 文化地标不必追求豪华耀目, 我校的文化地标就是文化墙。文化墙共两面, 建于教学区与办公区之间的校园核心区。一面镌建“十大井文化”, 以此构建学校文化地标的第一层级, 即展示核心文化追求;一面镌建学校德育文化、教学文化、教研文化、环境文化建设的情况综述, 以及其他配套内容, 以此构建学校文化地标的第二层级, 即展示具体文化实践。

3.规范视听呈现, 提升文化形象

为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文气息, 有必要全面、具体设计学校的视觉、听觉等环境文化识别系统, 再分别进行美化和装饰。我校就对教学、办公、活动、生活四大功能区的主要视听系统进行了整体完善:一是从突显“井文化”的角度对楼宇和道路命名;二是从色彩、图标、装饰物等方面, 由师生自行设计, 并利用当地农村常见的麦秆柳条、木刻垒石、布艺编织等, 对教室、会议室、办公室、食堂、寝室、卫生间、走廊、运动场、花台、绿化带等进行了妆饰, 力求以简洁明快、系统规范的呈现方式, 突出“井文化”的教育意义和不同功能区的文化特色;三是重新设计学校校徽、校旗, 统一学校办公室桌旗、门牌、胸牌、徽章、师生服饰、电脑屏显、电话、信箱、信封等的风格和标识, 创作了校歌, 改造了学校作息铃音, 力求全面具体呈现“井文化”的味道。

四、全力推动, 完善行为外显体系

行为外显体系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落脚点。精神文化要得以传承, 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办学行为, 融进师生的日常行为和精神风貌, 而这是一个不断冲突整合、弃旧纳新、变化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在内隐价值体系成型、物质外显体系推进的同时, 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为外显体系建设上, 着力构建与内隐价值相协调的办学行为, 打造符合学校文化要求的师生行为与精神风貌。而这需要在学校精神文化内隐价值的统领下, 通过加强学习宣传、强化制度建设、落实常规管理, 不断矫正师生行为, 提升师生自主管理水平, 在动态运行中不断整合完善。

1.推进价值宣传, 务求深入人心

精神文化内隐价值确立后, 要内化到师生思想和行为中, 还需系统的宣传。为此, 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广播、演讲、文艺表演等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我校就成立过专门的学习实践“井文化”宣讲团, 由四名学校领导担任宣讲员, 学校统一撰写讲稿, 分若干主题宣讲“井文化”的内涵、要求和实施方略等。并在学生中开展了“学习实践井文化, 为母校争光添彩”的征文活动及演讲比赛, 各班办了多期以学习实践“井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通过约两个月深入浅出的学习宣传, 全校领导、教师和初中学生基本明确了“井文化”的内涵和要求, 中高年级小学生基本能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井文化”的十大内涵说出来, 这就为后续的文化契合在意识和理念上打下了扎实基础。

2.民主审旧编新, 高效执行制度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制度管理, 柔性文化形成的第一步要由刚性制度来推动。制度建设可分两步走:第一步, 民主制定制度。经过教师会讨论, 让所有人明确新的制度体系必须以新确立的文化价值为指导, 在此基础上可制定制度目录, 然后收集汇总各部门相关制度逐一审查比对, 对基本符合的修改后予以保留, 不符合的予以废止, 空白的重新制定完善。接下来, 将新的制度体系再交教师会民主讨论, 吸收合理化建议后再行修订, 形成试用草案;第二步, 高效执行制度。在制度执行中, 要把严格执行与以人为本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将管理责任制与民主监督相结合, 将考核情况与教师绩效工资相结合, 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确保执行不搞形式, 确保执行赏罚分明。另一方面切实关心师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上, 从而降低他们对制度执行的抵触情绪, 自觉遵守制度规定, 自觉接受违规处置。遵守制度一旦成为自觉, 则行为文化得以成型。

3.落实常规管理, 推动文化契合

上一篇:欧美国家的亚美尼亚人下一篇:DSA介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