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半脱位

2024-05-25

骶髂关节半脱位(精选九篇)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1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2例, 男19例, 女63例;年龄18~60岁, 平均38.4岁;病程1~84个月, 平均17.3个月。管理人员23例, 农民9例, 医护人员6例, 学生3例, 工人10例, 退休5例, 营销人员4例, 驾驶员14例, 个体从业者7例, 运动员1例。有腰部损伤史22例, 产后所引起38例, 驾车损伤14例, 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及术后2例, 练瑜珈引起2例, 不明原因4例。 顽固性下腰痛, 可沿大腿后侧或外侧牵掣到膝部疼痛。两侧髂翼高低不对称23例, 双下肢不等长19例, 骶髂关节压痛 (++) 52例、 (+) 40例, 髂后上棘隆起48例、凹陷34例, “4”字试验阳性50例 后伸试验阳性32例, 直腿抬高试验在60°~75°13例, 脊柱侧弯10例。X线摄片:多数无明显异常, 部分可见骶髂关节间隙变宽, 两侧髂翼高低不对称, 耻骨联合略有上下移动, 耻骨联合偏离脊柱中线, 少数有耻骨联合分离。

2治疗方法

采用“三维正脊疗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1步:放松疗法, 患者取俯卧位, 腹下垫一10cm枕头, 全身放松, 术者使用滚法, 一指禅推法放松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肉, 用时10分钟。第2步:三维正脊疗法, 患者端坐在正骨椅上, 两脚分开与肩等宽, 医生坐在病人背后, 以复位左侧骶髂关节为例, 一手掌按压左侧骶髂关节髂骨旁以定位, 另一手穿过腋下夹住对侧的肩部, 让患者腰背挺直后做前屈、旋转侧屈、逐渐背伸的复合动作, 这时可以听到一弹响声, 同时按在骶髂关节旁的掌下有骶髂关节松动的移位感, 表示复位。右侧骶髂关节复位方向相反, 方法相同。以上治疗均为隔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1], 有关骶髂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标准。优:治疗后疼痛消失, 剧烈活动后无不适感, 日常工作不受影响, 随访6个月无复发。良:治疗后疼痛消失, 剧烈活动后有不适感, 休息后可缓解, 日常工作基本不受影响, 随访6个月症状未加重。有效:治疗后疼痛好转, 压痛点存在, 随访6个月症状有反复。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终止治疗。

3.2 治疗结果

本组82例中, 优65例, 良15例, 有效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8%。

4体会

骶髂关节半脱位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移动而不能自行复位, 导致该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和相关软组织损伤, 并出现临床症状[2]。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是跌扑损伤、筋骨不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以至筋脉失养、关节不固而发生错动, 产生“筋出槽、骨错缝”的病理变化。《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到“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

现代生物力学认为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 骶骨以凹面紧密嵌入髂骨的凸面, 且骶椎上宽下窄, 呈楔状插入两侧髂骨之间, 故此负重越大, 骶髂关节接触越紧密, 就形成了骶髂关节的“自动内锁现象[3]。骶髂关节周围的肌肉在骶髂关节静止和活动时, 对骶髂关节面产生压力, 构成了“自身支架系统[4]。骶髂关节的这种“自动内锁现象”和“自身支架系统”连同其周围的韧带共同构成了骶髂关节的稳定系统。总之, 在各种内因及外因作用下, 骶髂关节的自身稳定系统被打破, 是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理。

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生物力学观点, “三维正脊疗法"以“放松疗法”为第一步, 取俯卧位, 减小骶髂关节的负重, 使骶髂关节“自动内锁现象"减弱;并采用“一指禅推法”使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肉达到放松状态, 以减弱骶髂关节的自身稳定系统, 为“三维正脊疗法”第二步打下基础。“三维正脊疗法”第二步施力点在肩部, 支点在臀部, 通过杠杆原理稍加施力, 使稳定性本已减弱的半脱位的骶髂关节轻松复位。本文结果表明, 本方法操作简单, 患者痛苦小, 有效率高, 易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炳华.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66.

[2]栾明拥, 栾明义, 汪超, 等.栾氏正骨诊治骨关节错缝的特点.辽宁中医杂志, 2002, 29 (8) :462.

[3]Vrahas M, Hern TC, Diangelo D, et al.Ligamentous contributions to pelvic stability.Orthopedics, 1995, 18 (3) :271.

骶髂关节脱位16例治疗分析 篇2

[关键词] 骶髂关节脱位;牵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 R68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7-181-02

骶髂关节脱位是不稳定骨盆损伤中常见的损伤, 祖传医学称之为“胂肋骨移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塌方等引起的骨盆外伤特别严重,骶髂关节脱位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有下腰部及骶髂关节处髂后下棘下角持续钝痛,骶髂关节有深压痛及叩击痛,患肢不适,跛行。保守治疗多采用牵引复位、骨盆悬吊等,但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并发症,采用前后环内固定微创手术成为一种趋势。自1998年以来笔者所在医院一直在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法,2001年6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应用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关节脱位16例,此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的特点,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研究对象16例,均为2001年6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3~52岁,平均(38.5±6.77)岁。车祸伤10例;挤压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均有患侧下腰部及骶髂关节处髂后下棘下角持续钝痛,骶髂关节有深压痛及叩击痛,患肢不适,跛行;其中有患侧类坐骨神经疼痛9例;患肢不能负重,翻身及上下床铺疼痛加剧,强迫性健侧卧位及健臀坐位3例;下腹胀闷不适、肛门胀坠、尿急尿频1例;髂后上棘高突、凹陷2例;耻骨联合处压痛1例。术前均行牵引复位。

1.2 治疗方法

1.2.1 牵引复位手法 前错位型采用屈髋屈膝按压法:患者仰卧位,助手固定健肢于伸直位,医者站患侧,面向患者,一手扶患肢踝部,一手按压小腿上端近膝关节处,屈髋屈膝使膝关节指向对侧季肋,极力屈髋并用力顫压,用力迅猛即发即收,多可感觉弹响。后错位型采用足蹬过伸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患者水平位患侧,面向患者足部,邻近患者之足跟蹬于患侧髂后上棘部,双手提患肢踝部使患肢极力后伸并使患侧髂部离床10 cm,同时足跟用力下蹬,用力迅猛即发即收,多可感觉弹响。

1.2.2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术前常规进行清洁灌肠等肠道准备。患者俯卧位,全麻或者腰部局麻,术前C臂X线机摄骨盆前后位,了解脱位、复位情况,然后再将X线球管分别向头侧和尾侧倾斜30°,摄骨盆侧位、入口位、出口位,明确神经根管、骶管、骶前神经血管与螺钉进路的解剖关系。手术时沿着髂腹股沟入路向髂骨后上棘切开,沿髂骨内缘剥离至骶骨,观察骶髂关节属于前错位位还是后错位型,以便采用合适的手术疗法。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在了解了脱位情况和曲髋的情况下,用骨盆复位钳,将骶髂关节复位,再用克氏针暂时固定,复位后在骶骨上穿入一枚螺钉,在髂骨上固定两枚螺钉,然后在骶骨孔中间再用2~3块可塑性短钢板进行固定,钢板放置呈八字形。

2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经过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8~22个月,内容包括关节是否复位、切口是否感染、是否有血管神经的损伤、是否有螺丝松动或断裂、腰骶和下肢感觉与活动情况。结果无一例死亡,也无手术并发症和神经损伤。其中14例患者2周后在床上坐起,1个月后在地上行走活动,2例严重者在20 d后可坐起,50 d后在地上行走活动。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自理能力、脱位复位及骨折愈合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显示16例患者全部获得解剖复位,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3 讨论

骶髂关节为滑膜微动关节关节面上宽下窄,相互嵌合,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骶髂关节位于骨盆后弓,为主要承重部分,又称承重弓[1]。骶髂关节错位分为前错位型、后错位型。前错位型:髂后上棘比对侧凹陷,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增宽,髂嵴水平下降,耻骨联合下移,闭孔纵径高度缩短;后错位型:髂后上棘比对侧高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变窄,髂嵴水平上升,耻骨联合上移,闭孔纵径高度增长。骶髂关节是人体直立行走的负重关节,骶髂关节脱位若得不到良好的固定及合理固定,将导致坐立障碍、行走困难等。导致的并发症[2]有:骶骨痛、臀后痛、腰痛、腹股沟痛、大腿内侧痛、迟发性腰骶神经损伤、下肢不等长、骨盆关节痛或骨盆带痛、骶髂关节炎等。当不完全复位时,应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有损伤神经、血管的危险,故术前我院根据骨折脱位的类型对患者先采取牵引复位,配合骨盆悬吊手法可以增加复位成功率。目前越来越倾向与手术内固定法[3-4],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骶

髂关节脱位的最为有效的方法,骶髂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需要注意3个关键环节,即骶髂关节固定的牢靠性、确保复位标准达到解剖复位和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笔者所在医院对2001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患者采用了此法,16例患者全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固定可靠,能将骶髂关节脱位良好复位和固定,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但技术要求也高,操作不当可引起神经及大血管损伤,因此要求手术者必须熟悉解剖。同时患者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早期进行手术固定治疗,并根据具体解剖位置选择复位顺序,规范熟练操作并准确定位才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总之,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符合“以人为本”的微创理念[5],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Simonian PT,Rout ML R. Biomechanics of pelvic fixation[ J]. OrthopClin North(Am),1997,28(3): 351-367.

[2] Campbell WC.卢世壁,王继芳,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55-2858.

[3] 钱其荣,苟三怀,贾连顺,等.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后骨盆骨折脱位[J].临床骨科杂志,2002,5(2):97-99.

[4] 周雷杰,徐荣明,马维虎,等.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骶髂关节脱位[J].临床骨科杂志,2004,7(1):52-53.

[5] 微创学编辑部.运用“微创医学管理模式”重塑医院的探索-记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的改革实践[J].微创医学,2008,3(6):547.

(收稿日期:2012-02-28)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68例,均主要表现为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臀部及下肢疼痛。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平均年龄为27.3±4.2岁,平均病程为5.6±1.6个月;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6.7±3.9岁,平均病程为5.4±1.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①有自然产或剖腹产史,产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可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出现放射性疼痛,或伴有麻木、乏力等症状;②耻骨联合处疼痛、压痛,有时向腹股沟、大腿内侧传导;③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及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均阳性,患侧髂后上棘偏上者为前脱位,患侧髂后上棘偏下为后脱位;④X线片可无明显异常,或可见两侧髂后上棘高低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骶髂关节间隙两侧不等宽,病程较长者可有骨性关节炎、关节边缘骨质密度增加等改变。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依从性强,能配合完成试验者;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非产后腰痛者;②伴腰椎椎体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症、腰椎结核、腰椎肿瘤、腰椎滑脱症等;③内脏病变、外科、妇科疾患或癌症、结核引起的腰痛;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造血系统、肝肾功能等疾病;⑤接受其它治疗,服用其它药物不能停用者或正参与其它临床研究者;⑥依从性差者。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内收肌拿捏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推拿治疗,均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周。

1.4.1 内收肌拿捏法

①放松手法: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术者由轻至重、由点及面对骶髂关节局部及周边肌肉、韧带进行手法按摩2min。②内收肌拿捏法:患者俯卧,患侧髋关节屈曲约60°;医者立于患侧,先在大腿内侧寻找内收肌紧张疼痛部位,一般位于股骨小转子下2cm,一手固定患者膝关节,一手四指并齐,拿捏内收肌紧张疼痛部位,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加力,由浅入深触及骨表,两手交替操作共20次;双侧疼痛者治疗两侧内收肌。③结束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健侧,在患侧骶髂部用按、弹拨等手法理筋,在患侧骶髂施擦法,以透热为度。

1.4.2 常规推拿法

①放松手法: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术者由轻至重、由点及面对骶髂关节局部及周边肌肉、韧带进行手法按摩2min。②整复向前扭转错位: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肢小腿后侧,另一手扶住患侧髋部,在屈曲髋膝关节至最大限度的同时,于屈髋位行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的动作。③整复向后半脱位:患者健则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膝关节屈曲至90°,术者立于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后扳至最大限度的同时双手作反方向推拉,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④结束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健侧,在患侧骶髂部用按、弹拨等手法理筋,在患侧骶髂施擦法,以透热为度。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2]

治愈:腰背痛消失,无复发;好转:腰背痛消失,劳累后有腰背部酸累感;未愈:腰背痛无明显改善。

1.5.2 疼痛程度

分别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nalogue scale,VAS)[3]评价患者腰部疼痛的改善情况,其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1.5.3 复发情况

两组患者均给予随访3个月,观察其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疼痛程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3 复发情况

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27例治愈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率为11.11%;对照组10例治愈患者中复发4例,复发率为40.00%。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骶髂关节是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相互交错嵌插的滑膜关节,关节面为软骨遮盖,较为光滑,但有不规则的突起和凹部,借以稳定关节;关节周围有长短不等的坚强韧带保护,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骶髂关节在生理上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属微动关节,其易动性在妊娠和分娩时起相当作用。

一般观点认为,妊娠后期和产后妇女由于卵巢内分泌等因素,骶髂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关节韧带对骶骨往下移、髂骨往外分开的对合力减弱时,在暴力及不协调外力(分娩等因素)或产后过早负重等情况下,可导致骶髂关节相互嵌插之关节面错开移位,形成所谓的“骨盆旋移”[4],关节不能自行复位,刺激相邻于骶髂关节的坐骨神经,即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总之,产后骶髂关节韧带劳损松弛是造成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内因,分娩前后作用于骨盆的扭转外力为其外因[5]。产后卵巢内分泌等因素会逐渐恢复常态,此时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内因已非主要矛盾,骨盆扭转外力的恢复才是治疗重点,因此除了对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进行复位外,还应消除异常的扭转外力。

内收肌包括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其起点为耻骨上下支和坐骨、止点为大腿内侧股骨粗线内侧唇附近。基于内收肌的解剖结构和力学分析,笔者认为内收肌除了运动髋关节外,还有调节骨盆与下肢的关系、维持骨盆正常姿态的作用,若触发点在内收肌内形成和张力改变,则势必改变骨盆的正常姿态和骨盆内部平衡,骶髂关节半脱位正是骨盆内部力学平衡被打破的结果。内收肌拿捏法的作用在于消除肌内触发点[6],恢复内收肌的正常张力,使得骨盆和下肢恢复正常的协调状态,则骶髂关节半脱位即自然归位。笔者采用内收肌拿捏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起效快且不易复发,提示内收肌肌力异常可能是骨盆异常扭转外力的来源,因此内收肌拿捏法瞄准了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深层次问题,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可能是一条正确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兵,王军,王辰英,等.骨科手法治疗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9-171.

[2]浦维卿.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治疗体会[J].中围中医急症,2011,20(9):1511.

[3]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4,8(2):34.

[4]龙层花,钟士元,王延臣.骨盆旋移综合征[J].颈腰痛杂志,2004,23(3):198.

[5]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3-387.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36-01

近年来我国腦卒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发病后1-3个月,有70%左右的患者发生肩痛及半脱位症状,它不仅妨碍了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还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康复锻炼。本文通过针刺疗法配合康复锻炼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01-2012-3我科收治130例脑卒中中后期病人,其中患有肩关节半脱位者100例,男46例,女例54;年龄35-65,病史发病1-3个月。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性别、年龄和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康复锻炼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康复锻炼治疗。针刺疗法:选取患侧肩髃穴、天宗、臂臑、肩贞、巨骨、肩髎、曲垣穴。采用一次性毫针,使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患肩,局部常规消毒后取穴,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治疗仪,选其中的两个穴位为一组电极,曲垣、巨骨一组;肩髃、肩贞一组,取连续波,调整电流强度,使患侧肌肉出现细微震动为度,留针20min/次,1次/d,每10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休息两天,连续三个疗程。

康复锻炼:良肢位摆放;Bobath式握手:取卧位或坐位,双上肢充分伸展上举,反复进行;活动肩胛带,让肩胛骨做向上、前、外的活动。通过牵拉反射、患侧负重、快速刺激提高患肩稳定肌的肌张力。

1.3 疗效评定标准 坐位观察患侧肩峰下有无凹陷。检查者用手指轻轻按压凹陷部位,以1/2、3/4、1及2横指的方法记录。

X线片采用双侧肩关节同时投照,测量肱骨头与肩峰的间隙,可按距离分为0-10mm、11-14mm、15-20mm、>20mm4组,两侧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使用SPSS11.0软件处理,采用分析,各项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2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病情未加重。

3 讨论

肩关节半脱位,简称GHS,又称不整齐肩,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股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在患侧上肢活动、全身用力或站立时可减轻或消失。其形成的原因有①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低下;②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及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③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1]

康复锻炼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方便安全性高等特点,有表1、2可见,电针配合康复锻炼治愈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传统意义(p<0.05)使用电针疗法可刺激患者肩周围稳定肌的张力和活动,特别是冈上肌和三角肌的张力可以快速提高,同时配合康复锻炼可有效调节病症。从中医角度来看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患肩经筋疏通精气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重视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诊断、良姿位的摆放、无痛治疗对及时解除患者的病痛和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共80例, 男性47例, 女性33例。最小年龄为21岁, 最大年龄为62岁, 平均年龄为38.4岁。高处坠落致骶髂关节脱位20例, 挤压致骶髂关节脱位37例, 交通事故致骶髂关节脱位23例。并发休克22例, 伴多发性骨折11例, 合并L5神经损伤8例, 伴尿路损伤5例。从受伤到入院的平均时间为11.2h。入院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对治疗效果的评价没有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入院前的临床资料详细情况见表1。

1.2 方法

将在白山市江源区第一医院治疗的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实验组行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 对照组行前路钢板固定术,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运用Matta评定标准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功能评价[1]。

实验组患者行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 嘱患者取平卧位且患侧高位。切口为前入路, 充分显露髂窝到骶髂关节, 髋臼骨折应予以解剖复位, 并且选用合适的钢板对其进行固定。接着沿髂骨内板向内侧行骨膜下游离, 充分暴露并清除骶髂关节内的组织, 在髂骨侧跟骶骨侧分别打入一根直径为4.5mm的骨螺钉, 用复位钳钳紧空心螺钉的头部, 助手的配合牵引患肢并向内旋转半侧骨盆, 逐渐收拢复位钳使其复位。距坐骨大切迹约1.5cm、髂后上棘外大约2cm处经皮肤刺入引导针, 沿着骶岬方向钻入导针, 直至穿出骶骨翼上缘, 另一根引导针在其内上方大约1cm处平行钻入。攻丝后测深导入4.0cm或4.5cm (直径4.5mm) 螺钉两根, 空心螺钉末端留出大约2mm长。拔出穿刺引导针, 清洗并缝合切口。对照组患者行前路钢板固定术, 手术时患者行全身麻醉, 嘱患者选取仰卧位, 切口为髂腹股沟, 如果有耻骨联合分离应将其复位后再用钢板进行固定[2]。沿着髂骨内板进行剥离直到髂窝处, 接着向后内方游离充分暴露骶髂关节, 分别在骶骨侧及髂骨侧各打进一颗皮质骨螺钉, 用复位钳夹紧螺钉采用旋转法使脱位的骶髂关节复位, 采用两块3~4个孔, 5mm钢板横跨骶髂关节呈45°~60°方向进行固定。固定之前应将骶髂关节内的软骨组织清除干净, 选取髂骨松质骨植入到骶髂关节间隙内。若并发耻骨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的患者, 在骶髂关节完全复位以后, 应向前剥离暴露髋臼骨折处,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 采用1~2块钢板进行固定[3]。反复冲洗手术切口并逐层缝合, 留置血浆引流管1根, 逐层缝合敷料并包扎。

1.3 术后随访

本组80例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随机随访, 随访时间为1~58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随访到的人数, 实验组37例, 对照组35例。随访时认真检查并询问患者是否感染, 骶髂关节是否复位, 是否有螺钉或钢板的松动, 是否疼痛, 是否有关节畸形。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80例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治疗与随访结果均采用SPSS13.0运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检验水准为α=0.05, 当P<0.05时, 即可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或随访情况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atta功能评定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患者优良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中差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Matta功能评定结果表明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经过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以后, 其疗效及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经过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Matta功能评定结果详细情况见表2。

本组80例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随机随访, 随访时间为1~58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随访到的人数, 实验组37例, 对照组35例。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患者骶髂关节复位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但其感染、疼痛、关节畸形及螺钉或钢板的松动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随访结果详细情况见表3。

3 讨论

Matta功能评定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患者优良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中差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Matta功能评定结果表明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经过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以后, 其疗效及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经过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的空心螺钉生物力学固定效果牢固, 患者术后易于恢复, 可以及时进行康复训练, 所以其Matta功能评定结果优良人数明显多于经过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4]。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患者骶髂关节复位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但其感染、疼痛、关节畸形及螺钉或钢板的松动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复位, 手术视野相对较广, 可以对骶髂关节进行完全复位, 所以其骶髂关节复位的人数明显多于进行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效果优于重建钢板, 所以其关节畸形及螺钉或钢板的松动人数明显少于经过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

骶髂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 临床上以前路钢板固定术与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最常用。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的优点是手术切口创伤小、生物力学特性可靠、临床治疗效果好以及可以同时处理髋臼或髂骨翼骨折, 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5]。前路钢板固定术对医疗设备、临床医生的经验有很高的要求, 容易产生螺钉脱落、错位或断裂, 容易损伤血管及神经, 生物力学特性不稳定, 尤其是发生骶髂关节后方损伤时, 不容易达到理想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 而该术式不适合于合并髂骨、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 所以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疗效不佳。实验组40例患者, 经过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其并发症和螺钉松动较少, 在手术之前已经牵引使骨盆达到复位。如果有肠管的损伤、严重软组织损伤或二者同时发生时, 都是本术式的良好手术适应证, 本术式对骨折脱位、骶髂关节脱位及骶骨骨折均有很好效果。若受伤时间>2周, 由于有大量瘢痕产生, 骨折错位后复位难度很大, 不可选择此术式。骶髂关节脱位使用空心螺钉固定髂骨直到骶骨, 固定牢靠, 手术切口及创伤小[6]。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使用松质骨拉力空心螺钉进行关节固定, 可以使骶髂关节达到良好的固定及复位。骶髂关节是一种微动关节, 关节面形成不规则的咬合关系, 只要该关节复位, 关节所受的纵向压力使骶髂关节不能发生再脱位。所以在手术以后应嘱患者尽早稳定负重下床行走, 但时下床行走不能早于1个月。手术以后第1天即嘱患者采取半卧位, 肌肉力量康复训练应在手术以后第1天进行。手术以后1周应在床上进行坐起训练活动。伴有多发性伤的患者要在其他损伤肢体上根据其功能情况进行力量与运动锻炼。

总之, 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可避免血管神经损伤、固定的牢固性好、操作相对简单方便, 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伟标, 牛淑芹.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骶髂关节脱位12例临床体会[J].医护论坛, 2009, 16 (13) :165-168.

[2]Hovmann T, Lenoir E, Morel N.Levassor posterior bridgingosteosyn-thesis for traumatic 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a reportof seven case[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08, 18 (1) :47-53.

[3]任义军, 王钢, 陈滨等.骶髂关节脱位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6) :515-519.

[4]van Zwienen CM, van den Bosch EW, Snijders CJ, et al.Biomechanicalcomparison of sacroiliac screw techniques forunstable pelvic ring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04, 18 (9) :589-595.

[5]A rand M, Kinzl L, Gebhand E.Computer-guidance in percutaneousscrew stabilization of the iliosacrai joint[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 (422) :201-207.

环枢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 篇6

1 环枢椎的解剖特点

(1) 环枢椎均属于非典型椎骨。环椎外观呈椭圆环状, 无椎体, 由前、后弓和两侧块组成。 (2) 环枢关节由4个关节组成。两个是环椎侧块的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两个上关节面组成, 环椎前弓正中后面有一凹形关节面, 与齿状突相关节, 称为环齿关节。齿突与环枢横韧带形成又一关节, 也有人[2]称为滑囊。 (3) 维持环枢关节稳定的结构。包括:翼状韧带, 环枢前、后膜, 覆膜, 齿突尖韧带及关节囊等[3]。 (4) 环枢关节周围的肌肉与主要神经血管椎动脉分4 段, 即椎前部, 横突部, 环椎部, 颅内部。椎枕 (枕骨下) 肌群, 位于枕骨与环枢椎之间, 包括四对短小而发育良好的肌肉, 即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 其作用是使头旋转和后仰。在环枕关节的前面有头前直肌, 其作用是使头侧倾。头后大直肌与头后上、下斜肌围成三角, 称枕下三角。枕下三角的深部有环椎的后弓, 椎动脉的枕部和第1颈神经的原发支, 第1颈神经的后支, 即枕下神经, 由此三角穿出。第2颈神经的后支, 由头下斜肌的下方穿出, 其内侧支即是枕大神经。

2 环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

2.1 临床表现

(1) 旋转绞锁固定症, 即特发性斜颈, 颈部僵直、疼痛, 活动受限, 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 (2) 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 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 C2脊神经受刺激症状, 即枕项部感觉异常, 颈部疼痛, 活动受限, 个别出现眼眶胀痛、视物不清。

2.2 阳性体征

(1) 检查C3以上头颈活动时的反应, 若左右旋转, 侧偏及前屈后伸等引发出眩晕、头痛或眼花、恶心等症, 或上述病症明显加重, 均为阳性体征。 (2) 触诊。

2.3 对环枢关节旋转半脱位X线诊断

主要为: (1) 颈椎开口正位片:观察环椎侧块、枢椎齿突与两侧环椎侧块的距离、两侧环枢关节间隙等结构, 更可以通过观察下一椎体的棘突位置来判断环枢是否旋转半脱位。①齿状突与环椎侧块差值变化。张佐伦[4]等对100例正常人颈椎张口位片分析后提出, 正常人环椎两侧块等大, 齿状突与侧块间隙相等。但环齿间隙正常人有差值, 差值范围在0~3mm, 平均差值为0.9mm, 当环齿间隙差值大于3mm 时对环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但不是诊断本病的惟一依据。②环枢关节面错动。正常枢椎两上关节面对称, 其延长线相交于齿突中轴线上, 两侧关节间隙对称, 随着环椎的旋转脱位, 环枢关节面的错动逐渐加大[4]。③枢椎棘突的偏移。正常时枢椎棘突不偏离中线, 当旋转超过正常范围50%时, 枢椎棘突偏离中线, 提示环枢关节旋转脱位。 (2) 颈椎侧位片:以环齿间距 (ADI) 为常用, 即侧位片上环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的距离。戴力扬[5]通过对151 例正常人的ADI 行放射学测量得出, 当成人ADI≥4cm 时可诊断环枢椎不稳, 而≥3mm 时应高度怀疑环枢椎不稳, 但尚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方法方可确诊。 (3) 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可以显示ADI 异常增大, 更好地观察齿状突前间隙。现在对这类疾病的诊断比较混乱, 多依靠颈椎张口位及侧位片来进行诊断。

2.4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

陈惠德[6]对颈椎病行TCD 检查并与X 线征象做比较, 结果显示颈椎的病变可影响椎动脉的供血, 颈椎X线征象越重, 椎动脉异常率越高。故TCD检查可以了解椎动脉是否狭窄、堵塞、曲折等变化。

3 环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方案

因环枢关节半脱位主要表现为颈性眩晕, 常规治疗为改善脑部供血和颈椎牵引[7]。西比灵即盐酸氟桂利嗪, 为选择性钙拮抗剂, 对脑血管有选择性扩张作用, 能预防由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细胞内Ca2+增多所致的损害, 能消除脑血管痉挛, 对前庭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引起的症状和偏头痛有一定疗效, 是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眩晕的对症治疗药物。

3.2 牵引

牵引治疗是环枢关节紊乱中最基本的治疗, 对眩晕症状有治疗作用。赵金凤[8]等认为:颈椎上托头颅, 下端与胸段脊柱相连, 颈曲在脊柱矢状位上是突向前的。环枢关节错缝是发生在上颈段, 采用后伸角度牵引, 合乎颈椎生物力学要求。

3.3 针刺治疗

多采用针刺结合理疗、牵引或定点旋转复位等手法进行治疗, 疗效满意。廖善军[9]以针刺为主结合分筋手法及定点复位手法对环枢关节半脱位进行了治疗。治疗结果为针刺组184例, 治愈101例, 显效57例, 好转23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8.4%。

3.4 手法治疗

手法是指使用徒手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 即运用手的力量和技巧, 在人体的表面作各种不同方向的运动, 达到纠正解剖位移, 解除肌肉痉挛, 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 消除无菌性炎症, 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达到治病的目的。

3.5 针刀治疗

胡伏存[10]采用针刀为主治疗环齿关节错位型颈椎病110例, 其中痊愈78例, 显效24例, 有效8例。叶青泉[11]采用针刀治疗环齿关节错位型颈椎病35例, 其中优26例, 良好7例, 有效2例。针刀治疗1 次治愈者26例, 2次治愈者7例, 3 次基本治愈者2例。

4 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 目前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研究在不断加深, 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1) 命名混乱, 急需规范。关于此类疾病的诊断和命名尚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 多以环枢关节半脱位、环枢关节紊乱症、环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环枢椎不稳等来命名, 而笔者认为以环枢关节半脱位来命名比较合适, 因为本病以环枢关节为中心, 以环枢关节及环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退行性改变等病变所产生以头痛、眩晕、恶心为主症的特发性病症。 (2) 缺乏明确的诊断疗效标准。大多数文献都以自己拟定的诊断和疗效标准来进行治疗, 导致疗效评定混乱。在颈椎X 线侧位片中应测量环齿间距 (ADI) , 开口位片中环椎侧块、枢椎齿突与两侧环椎侧块的距离、两侧环枢关节间隙等结构的改变, 以此来诊断此类疾病, 应进一步明确环枢关节偏移的类型以便明确手法治疗中的治疗部位及用力的方向、力度等。疗效评定时应以X 线片改善和TCD 等客观指标的变化来客观评价疗效。 (3) 应细化环枢关节紊乱的分型。文献中对环枢关节紊乱的分型基本没有具体描述, 而且描述的手法的接触点、用力的方向及大小表述不清楚而且比较混乱, 在手法治疗中应根据X 线所反映的环枢关节偏移的类型来进一步进行临床分型, 并确定治疗手的接触点、用力的方向及力度的把握等。 (4) 应规范手法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的操作。传统的中医整复手法对环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但环枢关节特殊的解剖结构, 易造成屈曲位损伤, 若操作不当, 可引起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损伤断裂或加重环枢关节的脱位, 且对前倾型患者疗效较差[12]。所以亦因尽快提高整复手法医师的技艺水平, 减少因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医疗意外。 (5) 应综合治疗。此类疾病既有环枢关节的半脱位, 又有局部肌肉、韧带等的劳损等改变, 笔者认为牵引、推拿、针灸都能达到一定效果, 针刀松解术在局部治疗能够达到松解粘连、挛缩的肌肉、韧带及筋膜, 配合手法治疗 , 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100例,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0~70岁,平均58.7±2.3岁,病程2~13个月,平均6.3±0.2个月;对照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2~78岁,平均59.6±2.9岁,病程2~12个月,平均5.9±0.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针灸配合康复治疗法。(1)针灸治疗。常规消毒后用0.35mm×40mm无菌毫针由上向下透刺,保证针体与患者皮肤呈15°,快速进针,在深约30mm处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快速捻转,留针0.5小时,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2)康复治疗。良肢位的摆放:仰卧位下患者患侧肩胛下垫软枕,患侧肩胛前伸,前臂向后旋转,肘关节和手指伸展,让患者上肢内侧面整体保持向上;健侧卧位患者在软枕支持下,肩部和上肢处于前伸位状态,肘关节伸展;患者卧床时采用以上两种体位,每日2次,变换1次体位。患肢负重:患者在能坐的前提下患侧上肢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屈曲,之后躯体向患病的侧面部位倾斜,同时患者利用自身体重使患肢各关节承受一定压力和负重,每日3次,每次5~10min。4周为一疗程。

1.2.2 对照组

仅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1.3 疗效标准

参考缪鸿石等[3]《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的相关内容制定,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肩峰下未触及凹陷,患侧肩正位X片示肩峰与肱骨头的间隙小于14mm;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肩峰下凹陷减小,X片示肩峰与肱骨头的间隙大于14mm,但较之前减少;无效:症状体征及肩峰下凹陷无改善,X线片示肩峰及肱骨头的间隙未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肩关节半脱位并不是偏瘫后立即出现,一般在患病后几周内坐位等活动时发现,早期患者不会产生任何不适,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肩痛程度会加重[4]。患者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没有感到明显阻力,一般在出现痉挛后患者被动运动的过程中会感到阻力明显增加,且容易出现肩痛或者肩关节受限。少数患者在精神紧张状态下症状会有所减轻,但患者在坐位放松状态下上肢无力支持,仍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现象。

针灸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中风偏瘫具有积极作用;现代康复治疗法可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针灸治疗有利于激活患者肩关节周围肌肉的神经纤维,从而提高患者肩部肌肉张力,促进患者肩关节周围肌肉活动正常;还可以提高机体痛阀,对患者的痛觉中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止局部组织粘连[5]。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部分神经元受损伤后可通过周围部分完好的神经元进行功能重组[6]。康复治疗法能够有效地恢复肩关节的锁定功能,通过缓解患侧胸大肌痉挛防止肱骨头向肩关节下方脱出,最终促进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0%)。因此,针灸配合康复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裘小,裘昊,黄涌,等.钩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7):15-16.

[2]张泽,王毅蓉,李建岗,等.综合康复治疗对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55-56.

[3]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6-237.

[4]蔡成欢,冯尚武,谢镇良,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11(10):33-34.

[5]杨庆红,陈慧杰,唐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12(10):100-101.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8

关键词:螺旋CT,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寰齿前间隙,动力位寰齿前间隙

寰枢关节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关节部位[1]。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又称旋转性固定, 多发生于头颈部侧方或侧后方外力撞击, 一些外伤、炎症或某种变异等因素会使寰椎横韧带松弛, 但临床症状常较重, 若治疗得当, 则预后良好[2];如果治疗不佳, 会继续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CT的广泛应用, 当前螺旋CT在颈椎检查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3]。本文具体探讨了螺旋CT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 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经过确诊;临床症状主要是颈部疼痛、固定、斜颈和旋转障碍;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明显;存在旋转绞锁同定症状。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平均年龄 (24.22±13.24) 岁。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30名为对照组, 无头颈部疾病、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及头颈部手术史,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平均 (23.45±11.33)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选择西门子128层SOMATOM Definition AS螺旋CT, 两组入选者都取仰卧位, 保持头颈体部居中、左右对称, 避免头过伸或过曲, 扫描范围从C3水平到颅底;做旋转功能判定时, 入选者头颈部向一侧最大角度自主旋转。CT扫描参数:130 k V, 100 m As, 5.0 mm, 螺距3.2, 扫描层厚1 mm;扫描后均作1 mm层厚、0.5 mm间隔图像重建+多平面重建。

1.3 观察指标:观察与记录两组在CT影像学的寰齿前间隙、寰齿后间隙、寰齿侧间隙差值、动力位寰齿前间隙改变等指标。寰枢椎旋转半脱位判定:作寰椎前后结节连线与枢椎前结节与棘突连线, 分别测量其与扫描层面前后正中线的角度, 两个角度之差即为寰枢椎的旋转角度, 旋转角度取>5°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数据经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比采用t检验, 当P<0.05, 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影像学特征对比:经过CT检测与测量, 观察组的寰齿前间隙和动力位寰齿前间隙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两组的寰齿后间隙和寰齿侧间隙差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螺旋CT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价值:观察组30例患者经过螺旋CT判断为阳性28例, 阴性2例;而对照组30例都为判定为阴性, 螺旋CT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3.3%和100.0%。见表2。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 寰枢关节可协助颈椎的旋转功能, 但是会存在一些外界的因素影响使

寰椎横韧带松弛, 引起骨性结构不能对合, 出现移位, 但又尚未脱位, 被诊断为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寰枢关节半脱位多发病于儿童, 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晕、头颈部歪斜、颈部不适、转颈受限等[4]。

由于寰枢关节的解剖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且特殊。在临床上, 患者出现寰枢关节半脱位没有及时诊断及治疗, 会危及生命。为此对于诊断的要求比较高。多层螺旋CT检测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经多角度地观察病变, 且能较准确地提供患者骨折与脱位的类型和程度, 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同时可在CT扫描完成后行薄层重建, 可全方位地显示病变状况。本研究经过CT检测与测量, 观察组的寰齿前间隙和动力位寰齿前间隙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两组的寰齿后间隙和寰齿侧间隙差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寰枢关节中, 旋转固定其特征为枢椎纵轴与寰椎纵轴不一致, 旋转体位而不能纠正。在螺旋CT扫描时不能在同一层面显示完整的关节, 可能出现对称性骨突, 有的是多个层面叠加而成, 侧块侧向滑移时两骨突不对称[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30例患者经过螺旋CT判断为阳性28例, 阴性2例;而对照组30例都为判定为阴性, 螺旋CT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3.3%和100.0%。

总之, 螺旋CT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能够准确确评估寰枢关节半脱位状况, 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高,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曼曼, 林敏, 钱琦, 等.多层螺旋CT旋转功能位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价值探讨[J].中医正骨, 2015, 2 (11) :20-23.

[2]冯彬.俯卧位角度旋转定位扳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优势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6 (13) :104-105.

[3]高琪乐, 王昱翔, 胡雄科, 等.改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后方寰枢椎张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关节不稳[J].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 (8) :778-781.

[4]郭韧, 张路.手法整复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治疗三叉神经痛4例报告[J].世界中医药, 2014, 8 (12) :1048-1050.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设计及研究对象 前瞻性观察2007年2月—2009年1月来我院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的门诊和住院的全部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排除外伤、其他原因等造成的肩部疾病, 排除第二次脑卒中发病患者, 所有患者就诊前均未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根据N=400×Q/P计算样本量[3]。脑卒中诊断标准为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4];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5]。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矫正肩胛骨的位置 ①良肢位摆放:仰卧位, 患肩垫起以防肩后缩, 患侧上肢伸展稍外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 患肩充分前伸, 避免患肩受压和后缩, 患肘伸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展;健侧卧位, 患肩充分前伸, 肘和腕伸展, 整个上肢置于前面的枕头上;坐位时, 患肢伸直, 放在前面的桌子上;站立或行走时, 避免患肢自然下垂。②Bobath握手:双手交叉, 双上肢充分上举, 这样使肱骨头又可回到关节盂内, 应多次反复进行, 卧位、坐位均可。③活动肩胛带:手法纠正肩胛骨的位置, 使肩胛骨充分前屈、外展、上抬并向上旋转。

1.2.2 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 ①牵拉反射:治疗者一手支撑患臂伸向前, 另一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 肘的牵拉反射可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及活动性增加。②快速刺激: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快速摩擦或在做主动活动之前, 用冰块做快速摩擦等。③患肢负重训练:患者坐位, 患侧上肢负重, 健手协助控制患侧肘关节伸展, 头转向患侧, 体重向患侧上肢转移。④肩胛带抗阻力训练:健侧卧位, 患侧肩关节屈曲, 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前, 腕关节背伸。治疗者握患手, 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 患者予以对抗。⑤患肢持球控制训练:患者坐在治疗台前, 台上放置篮球, 患手放在球上控制不动, 对控制有困难的患者可以协助患手保持腕关节背伸及远端固定。

1.2.3 维持肩关节无痛范围内的被动运动 在不损伤关节及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全范围的被动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治疗者都要保证肱骨头在盂肱关节中的正确位置。

1.3 观察项目 采用下列指标评估患者的疗效获益及副作用。

1.3.1 肩关节半脱位程度分级[6] 康复训练前后双侧肩关节摄取X线片, 测量X线片肩峰至肱骨头之间的距离。Ⅰ度:X线检查示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的间隙增宽10 mm~15 mm, 上肢下垂时不伴有疼痛;Ⅱ度: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的间隙增宽15 mm~20 mm, 伴有轻度疼痛;Ⅲ度: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的间隙增宽20 mm以上或有明显向下脱位, 上肢下垂时疼痛明显;复位为 0度:症状体征消失, 患侧肩正位X线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14 mm。

1.3.2 采用Fugl-Meyer评分法 (FMA) 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定肩关节疼痛, 设定线段长度10 cm, 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用笔在线段上划上相应的点以反映其疼痛程度, 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

1.3.3 患者自我报告系统 评价治疗期间的副作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干预前后比较, 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作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中男性39例, 女性31例, 年龄53.51岁±11.50岁;病程25.26 d±4.54 d;脑出血31例, 脑梗死39例;左侧偏瘫36例, 右侧偏瘫34例。

2.2 肩关节半脱位情况

7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 肩关节半脱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0例Ⅰ度患者16例复位;38例Ⅱ度患者9例复位, 22例转为Ⅰ度;12例Ⅲ度患者, 3例转为Ⅰ度, 5例转为Ⅱ度。复位率35.71%, 总有效率为78.57%, 康复训练前后肩关节半脱位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1, P<0.01) 。

2.3 FMA及VAS评分

康复训练后, FMA评分较训练前明显提高 (P<0.01) , VAS评分较训练前明显降低 (P<0.01) 。详见表1。

2.4 不良反应

70例病例有2例在训练初期出现肩关节旋肌袖损伤, 发生率2.86%。表现为训练后肩部疼痛加重, 程度较轻, 经中频电疗5 d~7 d后疼痛缓解。

3 讨 论

正常情况下, 肩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肩胛骨关节盂与肱骨头之间特殊的位置关系所形成的“锁定机制”, 同时盂肱关节周围肌肉的稳定支持, 关节囊及韧带遭到破坏, 变得松弛、延长使肱骨头脱出关节囊导致肩关节半脱位。随着痉挛的出现, 引起肩胛骨后撤和肱骨内收内旋, 影响了肩关节的协调运动, 在上举和外展等运动时造成肩部软组织受压和疼痛。

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肩关节半脱位及所致的功能障碍[6]。通过矫正肩胛骨的位置避免了异常肌张力的形成和强化, 防止了肩胛骨后缩、下移和内收, 使关节盂位置正常, 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当患者坐位时患肢的本体感负重可明显改善半脱位及产生的疼痛, 此法刺激本体感受器可改善伸屈肌间平衡, 增加了患肢的稳定性[7]。快速刺激、牵拉反射、关节压缩等技术可刺激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活动和张力, 调节改善肩胛带肌张力的不平衡。在不损伤关节及周围结构的前提下, 进行肩关节无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和完全活动, 对肩关节功能恢复可起到促进作用。

7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 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达35.71%, 总有效率78.57%, 训练前后有统计学意义;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P<0.01) , 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 。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肩关节半脱位, 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减轻肩关节疼痛, 是肩关节半脱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70例病例有2例在训练初期出现肩关节旋肌袖损伤, 发生率2.86%, 经询问因患者过度训练所致, 提示康复训练要有专业的治疗师完成, 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教育, 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蔡成欢, 冯尚武.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11) :1041.

[2]方定华, 陈小梅, 李漪, 等.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84.

[3]施侣元, 李立明, 叶冬青.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12 (6) :381-38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83.

[6]李爱东, 刘洪涛, 黄宗青, 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8) :673.

上一篇:Shopping下一篇:风险报酬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