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错位锻炼方法

2024-04-12

骶髂关节错位锻炼方法(通用12篇)

篇1:骶髂关节错位锻炼方法

我们平时在锻炼的时候是可以有针对性的来做局部的运动。这样有助于我们身体的康复的更快,更好。但是平时我们锻炼的是哪些部位我们有时候却不了解,当人们提到对骶髂关节进行锻炼时,并不知道骶髂关节的部位在哪里。只有我们把基本的原理知识弄清楚了,才可以更加的有效的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喜爱锻炼的朋友来看看专业的“骶髂关节的锻炼有哪些部位?”的介绍吧。

1、骶髂前韧带:

宽而薄,位于关节的前面,连接骶骨骨盆面的侧缘与髂骨耳状面的前缘。

2、骶髂后短韧带:

起自髂粗隆和髂骨耳状面后部及髂后下棘,斜向内下方,止于骶骨外侧嵴和骶关节嵴。

3、骶髂后长韧带:

骶髂后短韧带的浅层,自髂后上棘达第2至第4骶椎的关节突,向内与腰背筋膜相连,向外与骶结节韧带相链接。

4、骶髂骨间韧带:

为坚强的纤维束,被骶髂骨后韧带覆盖,连接髂骨粗隆与骶粗隆间,由纵横交错的短纤维构成,填充于关节囊的上方和后方。

5、骶结节韧带:

位于骨盆后方,强韧而宽阔,呈扇形,起自髂后上、下棘和骶、尾骨的后外侧。纤维斜向外下,集中止于坐骨结节的内侧缘。

6、骶棘韧带:

呈三角形,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起于骶、尾骨的外侧,集中止于坐骨棘,其起始部位为骶结节韧带所覆盖

我主要是从7个方面进行介绍“骶髂关节的锻炼有哪些部位”。大家也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了解了。因此,建议广大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积极的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这些韧带对该关节起着重要的加固作用。这样我们在锻炼的时候才可以把力量运用到实处,才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我们。

篇2:骶髂关节错位锻炼方法

1、骶髂关节屈曲性半脱位:以改良斜扳法(髂后上棘)或短杠杆微调手法(骶骨下端、髂后上棘)整复为宜。

2、骶髂关节伸展性半脱位:以改良斜扳法(坐骨结节)或短杠杆微调手法(骶骨上端、坐骨结节)整复为宜。

整复成功的标志是疼痛显著缓解,骨盆骨性结构恢复对称性。腰部活动恢复正常,临床体征消失,患肢承重功能恢复。

3、骶髂关节韧带扭伤:以改良斜扳法(髂后上棘)及骶髂关节拔伸法伸展扭伤的骶髂韧带和髂腰韧带,再以擦法在损伤韧带局部操作,透热为度。手法治疗有效的标志是腰骶部压痛消失,腰骶运动痛缓解。

4、骶髂关节劳损:以短杠杆微调手法(骶骨下端、髂后上棘)和以短杠杆微调手法(骶骨上端、坐骨结节)整复骶髂关节,再以骶髂关节拔伸法使关节合缝,再以擦法在关节局部操作,透热为度。手法治疗有效的标志是腰骶部压痛消失,腰骶运动痛缓解,患肢承重功能恢复。

5、骨错筋结,气滞血瘀证:推拿治疗后宜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膏如正骨油之类外涂擦,促进痊愈。

6、肝肾亏虚,筋弛骨错证:在手法治疗同时可配合导引锻炼,以外强筋骨,内实肝肾。

7、其他疗法

A、针灸:取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次s、下焦俞、环跳、殷门、委中等穴。

B、中药湿热敷:适用于骶髂关节韧带扭伤和骶髂关节劳损患者。

C、导引:屈膝屈髋蹬腿功、蛇行功,适用于骶髂关节劳损患者。

篇3:骶髂关节错位锻炼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截取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月共10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行分组, 传统手法组、调整手法组各54例。传统组:男24例, 女30例;年龄22~67岁, 平均年龄34.9岁;病程5个月~10年, 平均病程2.1年;病因:外伤44例, 无明显诱因10例。改进组:男28例, 女26例;年龄21~62岁, 平均年龄31.5岁;病程4个月~8年, 平均病程1.9年;病因:外伤41例, 无明显诱因13例。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差异对研究无干扰性意义, P>0.05。 (无意义就是P>0.05)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俯卧位, 治疗者先行掌根揉按法、滚法在腰骶处行5min的痉挛肌肉放松, 要求用力需深透及柔和。传统组患者予腰椎斜扳法、滚法治疗, 滚法在臀、腰骶及患侧下肢三处揉按还跳穴、腰阳关、阳陵泉及委中持续10min, 达到活血舒筋, 止痛通络功效。改进组在传统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整骶髂关节错位手法治疗。两组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热敷中药、理疗等辅助治疗。

1.3 评价标准

(1) 治愈:腿、腰处疼痛消失, 直腿抬高、“4”字试验阴性, 工作、生活不受影响; (2) 好转:体征、症状改善明显, 腰部及行走功能好转; (3) 无效:体征、症状无改善或呈现加重情况。

1.4 统计方法

将本组研究中所关联数据录入SPSS 13.0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行t检验, 计量资料行卡方检验, 如结果提示P<0.05, 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局比较

详见表1。

3 讨论

笔者结合临床工作及本组研究对腰突症及伴骶髂关节错位的患者手法治疗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1) 斜扳腰椎法方面:患者取侧卧位, 患侧居上, 如患者为左侧痛, 则取右侧卧位。治疗者面对患者, 在调整患者两头屈曲角度, 待腰椎做旋转动作时中心旋转点恰在突出的椎间盘节段时方可施斜扳法治疗。 (2) 调整骶髂关节错位手法方面:患者如为后错位型受损, 治疗者左手扶持位置不行改变, 置右手于患者左髂后上棘处, 用力方向为对侧髋关节位, 力量适中且注意斜掰用力。若损伤为前错位型, 斜扳治疗中治疗者置右手于患者患侧坐骨结节处, 方向为对侧肩关节位。治疗频率为每次斜掰2~3下。

观察我院接受治疗患者中, 约1/3的腰突症患者合并骶髂关节错位, 笔者认为该病发生机制为:维护骨髂结构的正常化是依靠下肢双侧支撑力、躯干重力、骨盆内聚力三者间均衡静、动态调节维护。在腰突症患者中生理脊柱曲度逐渐消失, 且多伴出现程度不等侧弯改变及倾斜骨盆, 联合骶骨均衡失调发生后, 骶髂关节较出现前、后、上、下等方位的滑移, 部分患者或出现纵、横轴向扭转及位移。

在腰突症患者中, 临床常见伴随侧弯腰椎, 极易造成骶髂两侧关节受力不匀称, 致旋移骨盆, 骶髂关节一侧损伤后错位, 治疗难度增加。对该类患者行腰椎斜扳治疗, 可使腰突症中突出物在神经根压迫方面的影响减轻, 同时脊柱侧弯得到矫正, 小关节突出节段的错位问题得到整复。在加予改良斜扳法治疗后, 腰椎屈曲角度得到良好调整, 可直接手扳突出椎间盘节段, 提高定位准确度, 提高疗效满意度及治疗安全性[2]。临床治疗中斜扳法可试用于骶髂关节错位矫正, 在按脊美式疗法及骨盆日式矫正术两方面治疗中均具应用价值。针对性较高的行骶髂关节错位矫正。在治疗过程中需提高对治疗软组织手法、热敷中药、理疗等针对穴位经络、肌肉配合性治疗, 可使血液局部循环得到改善, 同时达到止痛消炎, 促进损伤的软组织修复功效。在恢复骨骼及肌肉、骨盆及脊柱间力学动态平衡位置后, 体现“骨肌并重”的治疗方向[3]。

结合本组治疗, 传统组住院时间为 (25.34±3.24) d, 改进组为 (21.29±3.26) d;治疗结局中, 改进组治愈36例, 较传统组多13例, 高出24.07%;好转36例, 较传统组多13例, 高出24.07%;无效改进组2例, 占3.70%, 传统组8例, 占14.81%。两组结果行统计分析提示, P均<0.05, 差异存统计意义。改进组治疗时间短, 治疗满意度 (治愈+好转) 改进组为96.30%, 传统组为86.19%, 改进组治疗结局优于传统组。

在对腰突症合并骶髂关节错位患者的临床预防宣教极为重要, 由于该病患者骶髂关节面和椎间盘在取体位改变时受应力差异性大。故治疗后恢复期需要求患者戴腰围、卧床、注意少走多躺禁忌坐。预防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需体位合理调节, 多取坐位, 可采用适当双腿站立姿势, 尽量不行单腿站立、下蹲屈膝位。强调腹、腰背肌的加强锻炼, 提高强度及韧性, 注意对骶髂关节、脊柱保护注意度。

摘要:目的 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且并发骶髂关节错位患者中行调整骶髂关节手法临床疗效。方法 截取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月共10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行分组, 传统手法组、调整手法组各54例, 对比2组间临床差异性。结果 传统组住院时间为 (25.34±3.24) d, 改进组为 (21.29±3.26) d;治疗结局中, 改进组治愈36例, 较传统组多13例, 高出24.07%;好转36例, 较传统组多13例, 高出24.07%;无效改进组2例, 占3.70%, 传统组8例, 占14.81%。两组结果行统计分析提示, P均<0.05, 差异存统计意义。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并发骶髂关节错位患者中行调整骶髂关节手法疗效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调整骶髂关节,骶髂关节错位,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九江.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189例[J].中国骨伤, 2003, 16 (7) :440441.

[2]戴德纯, 房敏, 沈国权, 等.骶髂关节紊乱特点和推拿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5) :135-138.

篇4:综合方法治疗骶髂关节炎

骶髂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疼痛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妇女,过去所谓骶髂关节滑膜嵌顿[1],实际是关节错开移位滑膜嵌入的结果。中医学对本病有论述,称之为骶髂骨移位。

1临床资料

排除脊柱结核和肿瘤,本组49例均系我科住院患者,诊断依据是根据按照中医诊断标准诊断为骶髂关节炎[2],诊断依据:有急性腰能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唧筒柄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能部脊柱侧弯。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49例患者中,其中男6例,女性43例,年龄21-65岁;病程最长1年5月,最短3天。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尤以产后女性为多,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局部的疼痛及压痛,并随着神经末梢的分布而向股骨外侧及大腿上1/3方向传导。双足站立时,由于健肢负重,患侧可呈松弛状态,表现为屈曲姿势。步行时由于患侧骶髂部疼痛而使臀部呈下垂状,且有跛行。坐位时,其疼痛程度及下肢受限程度比站立时为轻。

2治疗:

2、1骶髂关节穿刺治疗,患者俯卧或侧卧,医者右手拇指触及患者髂后上棘上缘,可触及条状凹陷,用5ml注射器,抽吸2%利多卡因1ml,鹿瓜多肽4mg×2支,混合后排出空气,注射器注入,针尖有落空感,回抽无血,骶髂关节关节腔注入,患者感到注射部位酸胀。隔日1次,一般4-6次即可。

2、2理筋、整复,手法:按揉、指压法、擦法、拿法、扳法、牵拉法、抖法。患者俯卧:医生位于患侧,分别由竖棘肌自上而下,从股后经臀到骶髂关节处用按揉法,最后在病变骶髂关节处用按揉法约10min,然后指压关元俞、中膂俞、秩边等穴,拿委中,擦骶髂关节即可。放松腰骶部肌肉软组织。前错位者,采用单髋过屈复位法;后错位者,采用单髋过伸复位法,复位时需固定健侧下肢,防止骨盆旋转,以免影响复位效果。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操作:以右侧为例,患者仰卧床沿,两下肢伸直,助手按压左下肢膝关节,医者立于患侧,右手握患者右踝或小腿近端,左手扶按右膝,先屈曲右侧髋、膝关节,内收、外展5-7次,再往对侧季肋部过屈右髋、膝关节,趁患者不备用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

骶髂关节后错位复位操作:以左侧为例。俯卧位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俯卧床沿,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托患肢膝上部,左掌跟压左侧骶髂关节,先缓慢旋转患肢5-7次,医者尽可能上提患者左侧大腿过伸患肢,左手同时用力下压骶髂关节,两手呈相反反向扳压,此时可闻及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

侧卧位单髋过伸复位:患者右侧卧位,患肢在上,健肢在下自然伸直,医者立于其后,右手掌根顶推患侧髂后上棘,两手向相反方向推拉,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嘱患者蹬空动作。

屈髋屈膝扳法:受述者仰卧位,一侧下肢屈膝屈髋,另一侧下肢自然伸直,术者立于其侧,以一手按压伸直侧下肢的膝部以固定,另一手扶按屈曲侧的膝部,钱胸部贴近其小腿部以助力。两手臂及身体协调施力,将屈曲侧下肢向前下方施压,使其股前侧靠近胸腹部,至最大限度时,可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加压扳动。

3、3针灸治疗,患者俯卧或侧卧,双下肢伸直,取穴患侧腰骶部胞肓、稚边、肓门、志室、肾俞、气海、腰三针(腰腧、大肠腧、委中)[3],腰痛穴,腰眼,急性期以浅刺针为主,恢复期(七天)后可用针柄上接1cm艾条,点燃2壮即可,针灸一疗程为10次,10次后休息2天继续第二疗程,一般1一2个疗程即可。

3疗效评价标准

3、1疗效评定,[4]根据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动自如。好转:腰骶痛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结果:49例,治愈:32例(65.3%),好转;16例(32.7)% 未愈:1(2.0%), 总有效48(98.0%)。

4典型病例

杨锦霞,女,24岁,2013年10月16日,因产后腰臀部疼痛伴活动受限7天到我科就诊,轮椅推入,翻身活动严重受限,不能卧床休息,只能坐位休息(患者自带藤椅),双下肢不能屈曲伸直蹬等轻微活动,活动后剧痛,坐位休息时间久候,双下肢胫骨前肌稍凹陷性肿胀,4字试验L、R(+++),屈膝屈髋试验L、R(+++),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L、R(++),诊断:双侧骶髂关节炎,患者呈剧痛貌,第1次骶髂关节穿刺,患者坐位,用5ml注射器,抽吸2%利多卡因1ml,鹿瓜多肽4mg×2支,混合后排出空气,注射器注入1侧骶髂关节,针尖有落空感,回抽无血,骶髂关节关节腔注入,患者感到注射部位酸胀。另1侧同样方法注入,隔日1次,关节穿刺治疗2次后患者能卧床休息,此时行手法复位,每日1次,方法同上,关节穿刺治疗4次,手法复位5次后患者感到腰骶部疼痛明显减轻,在病区独立行走,翻身活动可,患者腰骶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避免久坐,注意腰部保暖,患者疼痛减轻,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后7天、15天、1月后随访无复发。

5体会:

我科采用上述方法治疗骶髂关节炎已6年,鹿胍多肽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灭菌水溶液,适应症: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各种类型骨折、创伤修复及腰腿疼痛等。其作用:能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降低骨折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局部血运障碍的恢复,同时还能降低全血粘度计红细胞聚集程度,改善骨痂局部的血液循环,为骨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供血环境,2%利多卡因有局麻作用,因为临床中肌肉注射鹿瓜多肽,患者经常出现疼痛性休克,故两者合用,减少注射部位的疼痛,又能达到治疗目的。腰骶部推拿治疗能理筋整复,改善供血,解痉止痛等,在正常情况下,骶髂关节具有稳定的耳状关节面,在其周围又有坚强的韧带保护,一般外力不易致其发生损伤。但随着人体的成熟与老化,在躯体处于不良位置和肌肉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下,则易引起或加速骶髂关节的劳损。因此,在中老年人,由于韧带的松弛、关节面的错位,骶髂关节更易发生退变,尤其是在多产的中年妇女。其病因;在正常情况下,骶髂关节的关节面覆以透明软骨,有滑膜关节间隙及滑液,活动相对较小。髂骨关节软骨面的厚度仅为骶骨关节软骨面的1/3,较小的一般性损伤即可引起骶髂关节炎。

临床中我科就诊的多数是中青年妇女。尤其是產后妇女多见,腰部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所主,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肾俞系肾在背之俞穴,内应肾脏,是肾气转腧,输注之所,治肾疾要穴,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之功。大肠俞为大肠腹气转腧之处,有调理肠胃、泄热通便、强健腰膝作用,多用治肠胃之疾或局部腰痛之病。胞肓、稚边、肓门、肾俞、气海、三阴交,[5]腰眼,气海属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可理气活血,调理冲任,能调补下焦,气海合三阴交能调气行血,气通血行。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胞肓、稚边二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俞穴,胞肓治疗腰脊强痛,稚边治疗腰骶部疼痛,二穴合用治疗腰骶部疼痛,志室能补肾,腰为肾之府,肾俞穴处于腰椎上段,大肠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处于腰椎下段,三穴合用主治腰椎病变,属局部取穴法,用委中穴治腰椎病变,属循经远道取穴法。足少阳胆经、督脉走行于腰中,腰痛委中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的要穴,志室与胞肓治疗腰嵴强痛,肾俞系肾在背之腧穴,内应腰痛穴、腰眼穴为经外奇穴,诸穴合用治疗腰骶部疼痛,腰痛穴在手针中称为腰痛点,病在足太阳、足少阳经脉而致腰痛者,临床疗效显著。《证治汇补.腰痛》[6]指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着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者宜疏邪至,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综上所述,骶髂关节穿刺治疗,理筋、整复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严隽陶 推拿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6-147. [2] 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6. [3]柴铁劬 靳三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6-80.

[4]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6.

[5]杨长森、何树槐 针灸治疗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1-93.

篇5:骶髂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1、宣传防病知识、保护关节:首先要让患者对该病有所认识,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防止关节过度运动和负重,避免关节机械性损伤。严重时应制动或石膏固定,以防畸形。减轻体重,使用把手、手杖以减轻受累关节负荷。与职业有关者,应调换工作。进行有关肌肉群的锻炼,可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2、药物方法,当疼痛时可以用阿斯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镇痛,不要长期使用,以免形成依赖或降低作用。如果是局部压痛点者,可用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1ml,加1%普鲁卡因5~10ml作痛点注射,5~7天1次,3~4次为一疗程。还有传统的中药,建议不要随便选择手术。

3、物理疗法:热疗、水疗、红外线、超短波、电刺激等均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等症状。牵引疗法对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效果较好,可以松弛肌肉,缓解疼痛,并能防止神经根相邻的组织形成粘连,但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篇6:老人自我锻炼关节的方法

2、仰卧或俯卧伸躯,仰卧时腰部尽量上抬。

3、坐位或倚物而立,一腿抬起,前后左右转动脚掌,两腿交替进行。

4、用力屈伸手指,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可左右手交替或双手同时进行。

5、前后左右转动头部,要有一定幅度,动作宜缓慢。

6、双臂平举,做下蹲和起立动作。左右腿交替做踢腿动作,踢腿时尽量绷直上抬。

7、向左、向右、向前屈体。

篇7:骨性关节炎锻炼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包括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训练、减肥、有氧操、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助行工具的使用、膝内翻的楔行鞋垫、职业治疗及关节保护、日常生活的辅助设施等,这就是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对于大多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轻度至中度疼痛可以通过服用止痛药物控制。在药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必须注意的是,要警惕一些药物的消化道副作用,如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等,还有药物会引起血小板凝集抑制等副作用。临床上还经常使用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两种药物可以增强关节软骨对营养的吸收,维持关节的韧性和弹性,这也是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三、关节内注射治疗:这也是一种能够缓解关节症状的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用药物有透明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前者在国内已在临床使用了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疗效。

篇8:骶髂关节脱位16例治疗分析

[关键词] 骶髂关节脱位;牵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 R68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7-181-02

骶髂关节脱位是不稳定骨盆损伤中常见的损伤, 祖传医学称之为“胂肋骨移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塌方等引起的骨盆外伤特别严重,骶髂关节脱位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有下腰部及骶髂关节处髂后下棘下角持续钝痛,骶髂关节有深压痛及叩击痛,患肢不适,跛行。保守治疗多采用牵引复位、骨盆悬吊等,但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并发症,采用前后环内固定微创手术成为一种趋势。自1998年以来笔者所在医院一直在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法,2001年6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应用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关节脱位16例,此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的特点,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研究对象16例,均为2001年6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3~52岁,平均(38.5±6.77)岁。车祸伤10例;挤压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均有患侧下腰部及骶髂关节处髂后下棘下角持续钝痛,骶髂关节有深压痛及叩击痛,患肢不适,跛行;其中有患侧类坐骨神经疼痛9例;患肢不能负重,翻身及上下床铺疼痛加剧,强迫性健侧卧位及健臀坐位3例;下腹胀闷不适、肛门胀坠、尿急尿频1例;髂后上棘高突、凹陷2例;耻骨联合处压痛1例。术前均行牵引复位。

1.2 治疗方法

1.2.1 牵引复位手法 前错位型采用屈髋屈膝按压法:患者仰卧位,助手固定健肢于伸直位,医者站患侧,面向患者,一手扶患肢踝部,一手按压小腿上端近膝关节处,屈髋屈膝使膝关节指向对侧季肋,极力屈髋并用力顫压,用力迅猛即发即收,多可感觉弹响。后错位型采用足蹬过伸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患者水平位患侧,面向患者足部,邻近患者之足跟蹬于患侧髂后上棘部,双手提患肢踝部使患肢极力后伸并使患侧髂部离床10 cm,同时足跟用力下蹬,用力迅猛即发即收,多可感觉弹响。

1.2.2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术前常规进行清洁灌肠等肠道准备。患者俯卧位,全麻或者腰部局麻,术前C臂X线机摄骨盆前后位,了解脱位、复位情况,然后再将X线球管分别向头侧和尾侧倾斜30°,摄骨盆侧位、入口位、出口位,明确神经根管、骶管、骶前神经血管与螺钉进路的解剖关系。手术时沿着髂腹股沟入路向髂骨后上棘切开,沿髂骨内缘剥离至骶骨,观察骶髂关节属于前错位位还是后错位型,以便采用合适的手术疗法。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在了解了脱位情况和曲髋的情况下,用骨盆复位钳,将骶髂关节复位,再用克氏针暂时固定,复位后在骶骨上穿入一枚螺钉,在髂骨上固定两枚螺钉,然后在骶骨孔中间再用2~3块可塑性短钢板进行固定,钢板放置呈八字形。

2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经过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8~22个月,内容包括关节是否复位、切口是否感染、是否有血管神经的损伤、是否有螺丝松动或断裂、腰骶和下肢感觉与活动情况。结果无一例死亡,也无手术并发症和神经损伤。其中14例患者2周后在床上坐起,1个月后在地上行走活动,2例严重者在20 d后可坐起,50 d后在地上行走活动。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自理能力、脱位复位及骨折愈合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显示16例患者全部获得解剖复位,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3 讨论

骶髂关节为滑膜微动关节关节面上宽下窄,相互嵌合,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骶髂关节位于骨盆后弓,为主要承重部分,又称承重弓[1]。骶髂关节错位分为前错位型、后错位型。前错位型:髂后上棘比对侧凹陷,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增宽,髂嵴水平下降,耻骨联合下移,闭孔纵径高度缩短;后错位型:髂后上棘比对侧高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变窄,髂嵴水平上升,耻骨联合上移,闭孔纵径高度增长。骶髂关节是人体直立行走的负重关节,骶髂关节脱位若得不到良好的固定及合理固定,将导致坐立障碍、行走困难等。导致的并发症[2]有:骶骨痛、臀后痛、腰痛、腹股沟痛、大腿内侧痛、迟发性腰骶神经损伤、下肢不等长、骨盆关节痛或骨盆带痛、骶髂关节炎等。当不完全复位时,应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有损伤神经、血管的危险,故术前我院根据骨折脱位的类型对患者先采取牵引复位,配合骨盆悬吊手法可以增加复位成功率。目前越来越倾向与手术内固定法[3-4],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骶

髂关节脱位的最为有效的方法,骶髂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需要注意3个关键环节,即骶髂关节固定的牢靠性、确保复位标准达到解剖复位和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笔者所在医院对2001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患者采用了此法,16例患者全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固定可靠,能将骶髂关节脱位良好复位和固定,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但技术要求也高,操作不当可引起神经及大血管损伤,因此要求手术者必须熟悉解剖。同时患者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早期进行手术固定治疗,并根据具体解剖位置选择复位顺序,规范熟练操作并准确定位才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总之,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符合“以人为本”的微创理念[5],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Simonian PT,Rout ML R. Biomechanics of pelvic fixation[ J]. OrthopClin North(Am),1997,28(3): 351-367.

[2] Campbell WC.卢世壁,王继芳,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55-2858.

[3] 钱其荣,苟三怀,贾连顺,等.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后骨盆骨折脱位[J].临床骨科杂志,2002,5(2):97-99.

[4] 周雷杰,徐荣明,马维虎,等.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骶髂关节脱位[J].临床骨科杂志,2004,7(1):52-53.

[5] 微创学编辑部.运用“微创医学管理模式”重塑医院的探索-记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的改革实践[J].微创医学,2008,3(6):547.

(收稿日期:2012-02-28)

篇9:膝关节增生的锻炼方法

1、组成:穿山甲,白芥子,混合,研成末,取鲜生姜,捣泥。用法:将以上*末与之搅匀,敷于膝关节疼痛处,用纱布固定,并用暖水袋热敷,每天2次,连用7天,21天为1个疗程。功效:方中穿山甲有通络散风之效;白芥子性善主散,通经络,外敷有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鲜生姜含辛辣成分(主要为辛辣素)和芳香成分(主要为姜油),能促进周围血液循环。

2、白芍,木瓜、甘草,鸡血藤、威灵仙。颈椎加葛根;胸椎加狗脊;腰椎加杜仲、怀牛膝(亦适用于膝关节以下骨关节病)。用法:水煎服,日1剂。

膝关节骨质增生治疗,偏方是不能抑制病情发展的,更不能根治疾病,关键还是要早日到专科医院诊断治疗。我院微创疗法--针刀松解术,将传统中医针灸的“针”和现代外科手术中的“刀”融为一体,取两种器械的治疗优势予以整合。针刀治疗比针灸效果更好,“针灸能做的,针刀治疗都能做到”。它既有针刺的作用,还有外科手术的功效,不需割开皮肤,就可把体内由损伤引起的韧带、软组织粘连松解、剥离开来。

篇10:肩关节康复锻炼方法有哪些

-康复训练

1、物理治疗的目标主要在于令肩关节恢复原来的活动幅度、肌肉力量及耐力,另外,肌肉的控制、姿势及技术等都应注意。

2、运动要在无痛的幅度范围进行,特别要注意的是旋袖肌及胸胛肌的控制而并非单是训练力量,有需要的时候,治疗师会利用粘膏带及生物反馈器帮助运动。

3.针对于肩部劳损有很多种治疗方法:你可以进行肩部按摩、理疗或口服药物等方式。建议去正规医院检查确定原因后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4.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这些组织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机能或结构的异常,称软组织损伤。分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急性损伤分扭伤、挫伤、拉伤。慢性损伤称陈伤、劳损。临床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肌肉痉挛、畸形等。软组织损伤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引起的持久性局部发热和肿胀、营养性紊乱引起的肌萎缩、韧带松弛引起的关节不稳定、损伤性关节炎、关节周围骨化、关节内游离体等。

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扭伤、拉伤、挫伤):直接使用接骨散外敷,它局部给药,使药能快速渗透到损伤的部位,快速止痛消肿,活血化瘀,接骨续筋,达到治疗目的,而且安全可靠,有条件的理应首选.新伤2-3天止痛消肿,3-6天治愈.3个月以内的伤一般2-3副药就治愈了.严重的需要3-4副药.陈伤需要3-6副药。软组织损伤应急时治疗,以免发生神经粘连,肌肉萎缩等其它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出现.注意事项:有外伤、皮肤严重过敏者禁用.

篇11:膝关节滑膜炎锻炼方法有哪些

1,采用全新理论特制仪器,直接作用患病部位,治疗各类膝关节滑膜炎。2,采用天然植物熏蒸吸入法辅助治疗,进行全身调节。

实用表明,这两种方法,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都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是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的最佳选择。也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滑膜炎患者,都可在两月内痊愈

●仪器治疗

采用全新技术,产生高能量场,直接作用于膝关节局部,具有疏通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刺激内分泌,改善机体代谢,灭菌消炎等作用,一次治疗,效果可持续数日。以特殊的疗效专门治疗滑膜炎。

●药物治疗

天然植物熏蒸吸入药气的方法来自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唐书》、《丹溪心法》、《医宗金鉴》、《疮疡全书》、《五十二病方》、《金匮药略》等医学典籍,其记载熏蒸法能够促进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经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温热的药气或药液能提高皮肤温度,可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与淋巴液的微循环。温热刺激能活跃网内皮状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加细胞的通透性。疗效独到。

篇12:中西医诊治骶髂关节炎浅析

【关键词】 骶髂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3.014

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简单说主要是由骶骨及髂骨部分重叠而成,结构决定功能,其在生理和解剖中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同其他滑膜关节一样,骶髂关节本身具有活动性;但因关节囊以及韧带坚厚富有韧性,关节活动小,主要起到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骶髂关节炎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或只是引起腰痛的病因。笔者从临床诊治经验中总结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的方法在延缓疾病发展、改善局部疼痛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中西医诊治骶髂关节炎的思想探析如下。

1 脏腑经络辨证,中医内外合治

中医古籍虽然没有专门的病名与骶髂关节炎对应,但是文献中所描述的“腰痛、腰腿痛、痹证、踝厥、筋伤”等的症状特点和发病机制与其相似。《灵枢·经脉》[1]中云:“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节结,踹如裂,是躁厥。”其中,“脊痛”“腰似折”是指腰痛伴有僵硬感的典型临床表现,而“髀不可以曲”“腘如节结”是疾病累及周围关节症状。《黄帝内经》中根据疼痛部位等分列有“腰背痛”“腰腹痛”“腰脊痛”“腰尻痛”“踝厥”等十多个名词的描述,并将腰痛和臀腿痛联系起来[2]。如《素问·刺腰痛篇》中“腰痛引项脊尻痛如重状……”[3]等。

1.1 肝肾亏虚为本 早在《内经》中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并提出病因以虚、寒、湿为主。后至东汉时期,张仲景将杂病概念引入疾病诊治中,进一步揭示了腰痛病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指出肝肾气血不足,筋骨虚弱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到宋金元明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腰痛病论》认为:“夫腰痛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致房劳堕坠,皆能使痛。”《医林绳墨》曰:“故大抵腰痛之证,因于劳损而肾虚者甚多。”这些都强调了肾虚的重要作用。

众多医家皆从肾虚为本论治本病。肝主筋,腰与肝脏的关系主要是肝藏血,而血养筋。若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出现腰骶部疼痛等症状,治疗当根据患者病证,以固本培元,滋补肝肾为主,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1.2 血瘀致痹为标 本病的病因病机是肝肾亏虚,筋骨不强,复感劳伤,外感风寒湿邪,致使寒凝湿阻,脉络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外邪致病,寒邪侵袭,气血凝滞,湿邪内聚不散从而阻碍气机,血行不畅,久而化瘀;过度劳累、跌仆挫伤导致局部筋伤,气滞血瘀。前者为无形之瘀,后者外伤引起的腰络血瘀多为有形之瘀。诸多内外因素导致的痹病,其基本的病理变化都是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血阻滞,经脉闭阻;或滞塞于肌肉筋骨之间,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中藏经·论血痹》中也指出:“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指明寒湿阻滞经络可致瘀痹。长江中下游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每逢梅雨季节,持续的天阴多雨。这种阴湿的环境正是诱发痹病的主要外在因素,风邪多夹寒邪和湿邪合而致病,其中以风湿或风寒湿致病多见。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肌体,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血阻滞。

1.3 固本为主,祛风温经活血为辅 安徽地区正处长江中下游三角洲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风寒湿三邪为主要外感因素。患者或因肝肾亏虚,或因复感外邪导致腰痛病,在治疗上应确立以滋补肝肾为主,祛风温经、活血祛瘀为辅的原则。

《素问·举痛论》云:“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提到了以散寒温经为主导的祛瘀思想。

1.4 中医药治疗,内外合治 结合中医学对腰腿痛疾病进行的论述,众多古代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多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久必及肾”基本的病变规律。肾气丸、肾着汤、独活寄生汤都是治疗腰痛的经典方剂。其中张子和提出“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挫闪者行之、瘀血者逐之、湿痰流注者消导之、肾着证宜疏湿兼用温药”的用药原则,也阐述“腰痛甚者不宜补气,亦禁寒凉”等观点。

根据骶髂关节炎患者的体质以及舌苔脉象等中医临床证候等因素分析,笔者多选用滋补肝肾药和温经活血药除痹止痛。临床上常用药物有牛膝、桑寄生、川芎、桃仁、红花、肉桂、淮山药等。其中桑寄生、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肉桂系辛、甘、热的纯阳之物,既能使体温低下的动物体温升高,且能在其镇痛、抗炎和免疫抑制中起一定的作用,构成了肉桂温经止痛除痹的内涵[4]。川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温,主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祛瘀、行气、祛风之效,性善走窜,周而复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可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5]。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主要通过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起到活血化瘀治疗痹病的目的[6]。刘柏龄依据“治肾亦即治骨”,筋骨相依,针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认为扶正主要补益肝肾,祛邪主要活血化瘀、散寒化湿、祛瘀通络,从而达到正旺邪散、经络通畅、筋骨得养之功效,药物选择主要有熟地黄、淫羊藿、鹿衔草、骨碎补(炙)、肉苁蓉、鸡血藤、延胡索(醋炙)、茯苓、葛根、威灵仙、麻黄、豨莶草、姜黄、桂枝、山楂、洋金花等,旨在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同时,本方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尚有消炎镇痛和抑制肿胀的作用[7]。

nlc202309080842

关于腰腿痛的外治方法繁多,临床报道多见中医针刺、灸法、推拿、刮痧、外敷、小针刀等。吴谦在《医宗金鉴》强调“膂骨正则疾患除”[8],并总结出了正骨推拿手法的正骨八法。《外台秘要》卷十七阐述了治腰痛熨法:“适寒温,隔衣熨之,冷即易熨,痛处定即瘥。”并详细地论述了药物的使用方法。而《养生方》云:“饮食了勿即卧,久作气病,令人腰疼痛。”“笑过多,即肾转动,令人腰痛。”对腰痛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情志调养等分别进行了阐述。其中小针刀治疗在现代临床运用较为广泛,陈俊君等[9]采用小针刀结合臭氧治疗骶髂关节炎患者78例,小针刀治疗在腰臀部附近寻找进针点,通过行手法予以松解瘢痕粘连和疏通剥离;后用注射器抽取6~8 mL的医用臭氧

(40 μg·mL-1),体表定位髂后上棘,外下方刺入至骶髂关节内,结果优良率为75.64%,总有效率为91.03%。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法安全简便。

2 现代医学诊断治疗思路

综合笔者在临床治疗骶髂关节炎的经验,骶髂关节结构性改变(不包括骨质破坏性改变)所导致的腰骶部疼痛,均可归结为骶髂关节炎范畴,主要指关节骨质改变,关节腔结构异常以及周边组织的病变等,其中还有关节错位等改变。由于骶髂关节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的特殊性,骶髂关节的病变极易引起周围临近组织的病变,同样周边组织的病变反过来又加速了原有骶髂关节病理改变,最终导致骶髂关节炎的发生,而产生腰痛、晨僵或活动障碍等临床症状。

2.1 诊断学研究及分级 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对骶髂关节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现行公认的骶髂关节炎X线分级,临床上总结制订出骶髂关节CT表现分级,分为5级,0级无明显炎症改变,Ⅳ级则表明关节强直,中间则以关节腔间隙的改变、骨质破坏及周边软组织的侵害范围作为指标逐一分级。慢性指标≥Ⅰ级者,提示存在骶髂关节炎。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确诊骶髂关节炎的关键步骤。由于骶髂关节结构复杂,且盆腔内容物干扰,有些骶髂关节改变在平片上显影不理想,故X线检查目前只是用于临床初次筛查。CT检查能较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周围组织,对临床骶髂关节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有重要意义。MRI能更好地显影和评估骶髂关节解剖和关节囊、软骨及周围韧带等的异常,对本病的早期正确诊断有很好的帮助。

2.2 病因概括 由于骶髂关节解剖结构与生理作用的决定,除了转移性骨癌或骨肿瘤、骶髂关节结核等,其他病变包括骶髂关节错位、移位,基本上都表现为炎症性改变。

骶髂关节炎的病因很多,有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病变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外因主要有创伤骨折或长期慢性劳损,一些体力劳动者长期腰骶部负重,或者部分脑力工作者以及白领、司机等职业需要长期坐位姿势等;而内部因素则包括了先天性的骶髂关节病变、发育不良及周围器官组织的慢性炎症改变等,还有一些医源性的原因如长期服用激素而导致的骨质疏松,或因内分泌异常以及代谢障碍所引发的病变。

疼痛是骶髂关节炎的主要症状,发作时隐匿、钝痛持续。随着病情进展,腰椎活动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如若出现晨僵,则提示关节滑膜炎的存在。症状中出现的晨僵和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的晨僵有所不同。前者晨僵时间较短暂,局部活动后晨僵感即可缓解。有研究表明,所有邻近骶髂关节的肌肉均有纤维扩张部折入其前、后的韧带,肌肉主要集中在骶髂关节的后方,因而关节前方力量薄弱,局部活动则增加骶髂关节的力量不平衡,从而加重病变的症状[10]。患者一般有单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患侧下肢站立负重或行走等活动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肢疼痛一般痛不过膝;多数患者有急性腰骶部扭伤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经产女性多慢性起病或以着凉劳累为主要病因,可无腰部外伤史。此外,由于关节周边肌肉痉挛收缩,以及骨质和关节腔破坏等引起机械性闭锁,则是腰骶部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

2.3 西药治疗 目前,临床常采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其他药物。

骶髂关节腔注射是具有诊断意义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在C型臂机的定位下直接注射到骶髂关节腔内。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时间短暂,副作用小,靶点明确,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同时避免药物的全身副作用,保证患者的依从性。目前,临床研究认为,该疗法可起到以下作用[11]: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消除无菌性炎症;抑制神经组织对“H”物质的反应,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临床报道,骶髂关节注射疗法所用药物较多,主要有局麻药物、维生素、激素类以及中成药制剂,如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利多卡因等。张伟英[12]

在多普勒引导下予以骶髂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BASFI、“4”字试验、骶髂关节压迫试验与治疗后第l,7,30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李胜光[13]为提高药物在骶髂关节炎修复作用中的认识,收集了24例骶髂关节炎药物治疗后获得改善的患者资料,发现所有患者3个月后均可脱离NSAIDs,长期服用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和白芍总苷等抗风湿药联合使用能明显缩短起效时间。

3 基于中医理论的中西医分期论治

综合笔者临床经验总结,除了治疗中强调中西医内外合治的方法,还需要突出分期论治的特点,同时也是中医整体思想的体现。按照骶髂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患者局部疼痛感剧烈,腰骶部活动受限明显,查体时存在腰骶部广泛性触压痛,处于该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为主,配合活血通络之中药外用熏蒸,同时予以滋补肝肾、温经活血的药物内服,结合针刺、骶髂关节局部注射等治疗方式。此时关节腔注射可选用维生素类及少量激素类药物以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而缓解期患者疼痛症状没有急性期严重,可在急性期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刀治疗,针刀局部痛点剥离后予以选择合适的消炎药物注射,能使关节经络舒通,炎性因子消除,同时改善局部血供,达到止痛的治疗目的。病情持续2个月以上的为慢性期,患者除了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以外,更需要结合相关的腰背部功能锻炼巩固维持治疗效果,并且明确该期应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

nlc202309080842

4 小 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如何有效地控制改善骶髂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仍在探索阶段。骶髂关节炎的诊断还主要从病史、体征结合影像学进行综合判断。近5年来临床上关于骶髂关节炎的诊治文献还较为匮乏,多数临床医师常将这类疾病归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或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改变,从而忽略了本病在腰痛病中的(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5页)独立性因素,并认为骶髂关节炎仅仅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目前,文献研究水平也大多停留在对于骶髂关节结构上的研究,或是分析影像学诊断上的异同,无法进一步深入阐释清楚作用机制。从中医思维模式分析,风寒湿瘀为基本致病因素,素体虚弱为病之根本,外感风寒湿邪,寒凝湿阻,脉络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临床上采用外治法以缓解疼痛症状,配合中药内服以确保长期疗效,达到内外合治、标本兼顾的目的。

中西医在其特定领域都有着特殊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切联系。除了针对病因治疗,还应该学会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去指导诊疗,通过中西医内外合治的方法,为临床总结出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和实践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病因到诊断,从短期疗效到长期疗效。然而,中西医内外合治的临床疗效相对于常见治疗方法的优越性,仍需要采用循证医学手段对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和综合评估,并客观分析其可行性、安全性、近期和远期效果。

5 参考文献

[1]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灵枢经[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94.

[2]刘哈娜.“动”的原则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及临床评价[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3]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医经分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3,138,358,294.

[4]张明发,沈雅琴.肉桂的药理作用及温里功效[J].陕西中医,1995,16(1):39-42.

[5]王永忠,童树洪.川芎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研

究[J].中国药业,2012,21(7):95-96.

[6]王芳,刘健.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痹证的病机探

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全国风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291.

[7]赵长伟,闻辉,黄丹奇,等.刘柏龄教授运用壮骨伸筋胶囊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6):34-35.

[8]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2-82.

[9]陈俊君,杜建明,田小武,等.小针刀结合臭氧治疗骶髂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0):103-104.

[10]葛恒君,葛恒清,蒋涛,等.骶髂关节移位引起腰腿痛的病理研究及针刀治疗[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8-10.

[11]孟庆云,柳顺锁,刘志双.神经阻滞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2-175.

[12]张伟英.多普勒引导下关节腔注射治疗骶髂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6(5):23-24.

[13]李胜光.抗风湿药物对骶髂关节炎的修复作用[C]//第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58.

收稿日期:2015-10-07;修回日期:2015-12-27

上一篇:双系统下文件简单加密 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下一篇: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