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价值

2024-05-09

沉默的价值(精选四篇)

沉默的价值 篇1

一、找寻课堂沉默的原因

经过调查问卷, 发现初中生课堂发言状态不如人意, 70%的学生不期望课堂发言, 18%的持无所谓态度, 只有12%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争取发言。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但对这些数据理性地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 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胆怯心理。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 其实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 他们害怕回答问题。其中, 班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沉默寡言, 不善言辞, 他们就算知道, 也怕自己表达不清;而一些学生则怕回答错误, 从而遭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 这样的胆怯心理让很多人宁可选择沉默。

2. 懒惰心理。

一些长期不被老师提问的学生, 觉得发言与他毫无瓜葛, 逐渐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内驱力, 形成了懒惰的心理状态, 所以不再举手发言。还有些呢, 同样由于懒惰, 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 他认为反正老师要讲的, 懒得动脑筋, 就拿着笔在那傻傻的等着老师告诉答案, 然后记下来, 很多学生英语课就变成了纯粹的记笔记课, 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日积月累中渐渐失去了。

3. 从众心理。

有些学生本来想发言, 但发现周边同学都不举手, 为了不显得突兀, 为了得到大多数学生消极发言的认可和接纳, 便妥协于其他同学, 与他们保持行动上的一致, 也选择了沉默。于是课堂上, 当老师期待地望着他们, 一再地启发、诱导, 但仍然是一厢情愿, 无人应答。

4. 表现欲望不强。

初中学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那样, 那么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了, 或者说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已经渐渐淡去了。同时,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时期, 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 他们的成人感日益加强, 一部人学生喜欢把自己看作成人, 认为举手发言方式很幼稚, 不屑举手。有时候, 发现有些学生, 明明知道, 他就是不说, 让老师很是无语。

二、探究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

有效的英语课堂应该是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 是心与心的不断地交流, 而不是教师孤独地在“自导自演”。要让英语课堂散发魅力, 学生乐于开口, 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 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 进行探索和尝试, 从而找到让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了以下尝试。

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敢于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 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开口, 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 没有顾虑, 心情舒畅。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满激情, 丰富的表情, 幽默的语言, 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气氛, 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 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

在课堂教学中, 我总是激励我的学生开口说话, 不管对与错, 哪怕是一个单词都行。只要说出来, 你就是最好的!就值得老师表扬!当学生回答发生错误, 不仅不批评、讽刺, 还要告诉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 正因为一些同学的错误, 才引起我们的注意与思考, 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 课堂气氛才会融洽。

2.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 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口语交际活动中来,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和信任每个学生, 师生在共同营造民主, 和谐, 在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中, 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不仅能使学生开口说英语, 而且会加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使学生勇于发言。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 还受到教师所提问题的制约, 问题的难易、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的观点, 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是“最近发展水平”, 即跳一跳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 而不是摘远挂在天上的月亮。教师应当努力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与中和点, 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因此,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 消除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同时,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 可以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别人的认同, 而不是总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默默无闻。这样, 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 只有问题的难易适当、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味, 教师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才会让学生勇于发言。

4. 采取积极而又准确的评价, 让学生乐于发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总是一步到位, 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有差距, 那么此时, 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

(1) 要激励、赞扬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 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只有当你说他好时, 他才会好起来。”在人的内心深处, 谁都希望自己得到他人肯定。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 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 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 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 何愁学生不回答问题呢?

(2) 要引导、帮助学生。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 因为时间的限定, 思维的快慢不同, 有时难免会在思考问题时发生“偏差”的现象。此时, 教师不能以一句“不对, 谁再来说?”而草草了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学生的发言中找到可取之处加以适当引导, 使之完善自己的理解。

沉默的价值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总是沉默不语,他们被认为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思维不够灵活的笨学生。他们是被忽视的群体,是被教师和同伴遗忘了的 “角落”,他们不“笨”却被贴上“笨”的标签,他们不想沉默却又不得不沉默,他们想融入集体却发现这样的梦越来越缥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沉默呢?

二、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兰州市安宁区某幼儿园中(2)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取样范围。通过两天的观察和与任课教师的沟通,我选定了本班4.5岁的男孩张XX(以下称简“张”),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儿童,也是最沉默寡言的孩子,其家长是学校附近一家工厂的工人。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开放式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研究。研究者每周至少2次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课后和研究对象沟通、做游戏,并和教师、家长进行交流。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研究,我发现影响张沉默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质量不高

张所在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附近某高校教师的子女,他们家庭中文化氛围相对比较浓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较多。而张的父母在对他的教育方面明显不够重视。当被问及他家里有什么书时,他想了很久也没有说出来,而坐在他旁边的孩子则一口气就说了七八种,还绘声绘色地给我讲白垩纪、恐龙,并用橡皮泥捏恐龙、海豚、海葵、海星……一边捏还一边讲解,有很多知识连我都是第一次听到。张羡慕地看着同伴,在我的不断诱导下开始说话的他又陷入了沉默。因为这些知识是张的父母没有给他讲过的,家里又没有书供他自己去看,到了家,他的父母只是偶尔陪他玩耍。这一点从下面的谈话可以看得很清楚。

研究者:你在家看过课外书吗?

张:(摇头)

研究者:那你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给你讲故事吗?

张:(摇头)

研究者:爸爸妈妈陪你玩吗?

张:(点头)

研究者:玩什么?

张:爸爸和我打游戏。

张的父母显然不够关注对张的教育问题,他们既没有给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和他一起学习,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也不考虑他们的行为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更谈不上对孩子有良好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到了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交往的时候,自然处于劣势地位。因为他知道的知识太少,和别人就没有交流的基础,他只有听的份,久而久之,他又怎能不沉默?

(二)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给他带来不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会有安全和归属的需要,而家庭是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最佳场所,家庭的不和谐将会使人缺乏安全和归属感,从而产生焦虑和不安,久而久之,人就会对外界的人和事产生不信任而将自己封闭起来,语言也就会越来越少。张的家庭就是一个使他找不到安全和归属的地方。张父是一个性情粗暴的人,他经常和张的妈妈吵架,动辄还会有暴力行为。有一次,我问张:“你爸爸和妈妈吵架吗?”他天真的脸顿时变得庄重而严肃,一丝焦虑也悄悄地划过他的面颊,他点点头说:“爸爸打妈妈。”“你爸爸经常打你妈妈吗?”他又点点头。“那你爸爸打你妈妈的时候,你怎么办?”“我打他!”看着这个4岁多就知道爱自己妈妈的善良而正义的孩子,我的心里不觉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好想拥抱一下这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孩子。

(三)教师对他的关注较少,期望值较低

张所在的班级是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实验班。一天,我随机听了他们的一节英语课。上课铃响了,任课的女教师一进门,乱糟糟的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开始上课了,她喊“一、二、三”,学生马上机械地喊“看谁坐得端又端”,并且都自觉把手背到了身后。她木刻似的脸微微转了一下,见学生都坐好了,就转向黑板,开始在上面画画。她画的是一个果园,里面有西瓜、香蕉、苹果、梨、橘子、葡萄等,画好了,她开始提问,让学生说出水果的英文名字。说完以后,她又拿出一个塑料果盘,里面装的是些塑料水果,她说谁想吃什么水果只要说出水果的名字就可以将它拿去,很多孩子举起了手,并最终拿到了自己爱吃的“水果”。而整节课,张在做些什么呢?他一会儿看看老师,一会儿看看周围的同学,一会儿回头看看听课的我,一会儿将一只胳膊放在桌子上并把头放在胳膊上,一会儿又用双手在腿上轻轻地拍,老师的“水果”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而老师对他也没有任何关注。整节课,老师和他在一个教室里却又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互不干扰。我课后和老师交谈的时候,她告诉我说,张的年龄太小,跟不上其他同学,只好由他去了,他听课与不听课都无所谓。当说到学生似乎比较害怕她的时候,她说,能给小孩子好心但绝不可给他们好脸,否则孩子会不听话。大约在她看来,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她绝对不曾想到,她对张的冷漠已经给张一个信号――他是不可造就的,而她的威严也无形中让胆小的张不敢开口。

(四)幼儿园教学方式小学化的倾向明显

幼儿园原本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尽情地沐浴幸福、快乐的阳光雨露,儿童的快乐应成为幼儿园的目标,游戏应该是幼儿习得知识的主要方式。可是现在很多的幼儿园,其教学方式小学化倾向明显,这样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怎能不是一种负担?活动课上,张的另一位较和气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做“马儿马儿快快跑”的游戏,老师手摇着铃鼓喊“马儿马儿快快跑”,孩子们一下子从老师的身边跑开了。我终于看到了张压抑很久的天性:他欢快地奔跑着,久违的笑容绽放在他稚嫩的脸上……在运动场上,他不再是沉默的“羔羊”。

五、讨论与建议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值得每个人关注。为此,家长应首先关心孩子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温暖、舒适、安全的成长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不要放弃对每个孩子的期望;幼儿园教育则应避免小学化倾向,使孩子们都能快乐起来,让沉默的“羔羊”不再沉默。

沉默的价值 篇3

关键词:Hofstede文化价值理论;课堂沉默;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54-02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都存在着课堂沉默的问题。在大部分课堂上,尤其是英语课上,教师更像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而学生只是观众或听众,虽然教师在尽心尽力教授自己所学,但是学生却是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讲,或是埋头撰写书面笔记,很少看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这也成为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课堂沉默现象的大量存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但大部分研究者主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学生课堂沉默的成因。笔者根据Hofstede的文化价值理论研究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并提出减少或消除课堂沉默的参考性建议,旨在为广大教育教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Hofstede文化价值理论与课堂沉默现象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Hofstede)在Cultures Consequences一书中提出了民族文化的四个价值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1]。这四个价值维度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沉默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权力距离与课堂沉默

权力距离是指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以及其社会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2]。推崇高权距的国家,其社会成员认同等级制度和阶层差异,甚至习惯于上级阶层的领导,具有强烈的依附性。相反,低权距文化则认为社会成员应相互尊重,注重自身权利。在高权距的中国课堂上,学生对教师存在极大的阶层认同度,所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以传统的师生关系为主。教师因此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被教师的权威所慑服。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国家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但是受高权距教学文化的影响,服从型沉默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占绝大多数时间。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始终是一种讲授者与听讲者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互动交流模式,使使学生依附于教师的权威。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乖乖听讲,也就是通过对整个课堂的控制使学生配合自己的教学安排。在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中,除非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否则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而且几乎没有能主动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的。此外,在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实质上也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点名回答。长期受这样的教学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越来越习惯于课堂的服从型沉默。

(二)集体主义与课堂沉默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成就不同的认同程度以及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的人际关系[3]。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权利,注重个人自尊,推崇成员间的相互竞争;而在推崇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中,注重集体的荣誉和价值,强调以集体荣誉和利益为先,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文化也被称为“我们”文化,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仁”和“礼”的中心内容相一致。“礼”的思想是承认社会的阶级结构,“仁”的思想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团体的凝聚力,而且,面子文化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我国课堂中,学生更愿意参加小组或集体活动,进行合作学习,为集体荣誉而共同奋斗,造成一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缺乏竞争意识。

受集体主义和面子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选择犹豫型沉默。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课堂安静现象,而在教师要求一起作答时,课堂才恢复互动交流。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回答问题,而是不想回答问题,或是因为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而一直犹豫不决。此外,有部分学生是不敢回答问题,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表达清楚自己的答案,或是害怕回答错误给同学和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犹豫不决的学生最终也会选择沉默。

(三)不确定性规避与课堂沉默

不确定性规避体现了不同社会对于不确定因素及含糊概念的容忍程度。在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里,人们对于不确定或模糊因素会感到焦虑、不安。为增加事物发展的可预见性,人们会指定各种规章制度[4]。相反,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中,人们对不确定因素和含糊概念的接受程度和安全感较高,具有无畏和冒险精神。正如古德曼认为,高不确定规避文化下的教学有着高度的组织性[5]。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记笔记,重视知识点的识记和应用。在我国课堂上,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安排讲解知识点,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做着工整的笔记,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更不愿积极主动提出问题,等待教师讲解最终的正确答案。总的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喜欢有安全感、有条理的教学。

受高不确定规避文化的影响,学生也会选择逃避型沉默。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当教师等待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在与教师眼神交汇时,大都选择转目光线或是默默低下头,而当教师选择其他人或是让全班同学一起作答时,学生就像逃过一劫那样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可见这类学生恐惧回答问题,害怕回答错误让同学嘲笑或教师失望,选择逃避来提高安全感。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只要遵守纪律,对于学生逃避回答问题行为采取忽略和纵容的态度,从而导致在课堂上这类学生越来越不回答问题,也越来越沉默。

(四)男、女性化倾向与课堂沉默

在男性化倾向的社会里,主导价值观强调个人的竞争、成就与成功[6]。而在崇尚女性化倾向的社会中,主导价值观更注重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集体的荣誉以及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受女性化倾向的影响,在中国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敢表现自己,误把表现出色等同于炫耀。当教师提出问题并询问是否有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时,整个课堂陷入无限的沉默中,其实有些同学是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的,因为害怕表现出色选择了默不作声。可见,与自我展示相比,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合作学习,与集体成员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

二、改变学生课堂沉默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营造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受高权距文化的影响,要建立平等、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不能控制课堂的一切,要明白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权威式地命令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友善,以便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要铭记教学相长的道理,正确看待教师的权威,这样学生才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展现自己真实的才能。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个人学识和魅力来树立教师的威信,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信服力。平等、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只有当学生不再受高权距文化的羁绊,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沉默现象才能改变。

(二)培养学生敢于自我展示的意识

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展示对减少或消除课堂沉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课堂关系的影响,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而对是否回答问题犹豫不决,因此帮助学生勇于自我展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培养学生敢说的意识。作为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是正常的现象,也只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所以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不能因为害怕出错而选择回避。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良性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竞争双方的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有效减少和消除课堂沉默。再次,要提高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害怕自己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敢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所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信心,从而减少或消除课堂沉默。当学生在敢说、能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心和竞争观念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互动,也就能改变课堂沉默现象。

(三)师生都有意识到课堂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在课堂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选择逃避回答问题,而教师对此往往采取纵容的态度,导致这类学生更加沉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能只是带着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进行教学。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类型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从而树立参与课堂互动的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参加课堂互动交流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作为学生,要秉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激发和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要意识到逃避不等同于学习,一直选择逃避回答问题则永远不会进步,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当学生真正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乐于课堂互动交流,课堂沉默现象才能真正随之消失。

本文从Hofstede的文化价值理论角度探讨了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旨在帮助广大教师能正确看待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并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旨在能帮助广大教师逐步减少直到消除课堂沉默现象。

参考文献:

〔1〕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2001.

〔2〕〔3〕〔4〕封杰.浅析Hofstede文化价值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J].现代交际,2011,(4).

〔5〕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29.

〔6〕魏书敏,刘君雯.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沉默的价值 篇4

动作、警匪、枪战、犯罪等这些题材,从旧日与今天的香港电影里,经常会看到这些元素,大概这也成为香港电影特色与标志。

这部由《虎胆龙威2》导演雷克·哈林执导的最新作品,揉合着中西文化的色彩,配以动作和警匪等素材,拍摄了这部犯罪式的电影作品。

《沉默的证人》好莱坞式的动作设计和犯罪故事,放在华语电影的格局,题材特别却欠缺发挥,倒是有点失色。

《沉默的证人》片发生在平安夜的夜晚,这夜巧遇黑色暴雨警告,法医师陈嘉豪与实习生乔琳二人只好逗留在公众殓房继续工作。

突然,殓房内出现了三名戴着面具的男子,挟持嘉豪与乔琳二人,要求劫走昨天刚送来的一具尸体。后来,嘉豪发现他们三人劫走尸体的原因,为了把他们绳之于法,他决定与他们三人开始一场兵贼游戏……

生于芬兰的雷克·哈林,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执导剧情长片作品,1988年执导的《猛鬼街4》,以惊悚、动作、特技等元素揉合而成,成为整个系列中最具独特色彩的电部作品。

1990年执导的《虎胆龙威2》,及后执导的作品,包括史太龙主演的《绝岭雄风》、《深海狂鲨》等等。近年,雷克·哈林主力参与中国电影创作,包括其前作《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沉默的证人》片是雷克·哈林首部参与的香港电影制作作品,故事的前设发生于平安夜的晚上,巧合这也是《虎胆龙威2》片故事发生的时间,显然在故事的创作上,是有着这样的安排。

《沉默的证人》片的故事发生在公众殓房里,因为黑色暴雨警告下,仍然逗留工作的嘉豪与乔琳选择留在这里度过圣诞节,形成了一个密室空间的场景设定。

接着,故事发展着劫匪因为要劫走尸体而前来,当然背后存在着重要的原因,而这也贯穿了整部作品的故事脉络。

“劫尸”这个题材颇为有趣的,大概也比较少看过这类型的电影,电影开始之时,以简洁的篇幅铺排在公众殓房里所有人物的工作情况,从他们带出三位劫匪的出现,这样公式化的叙事方式,令表现得四平八稳。

接着,影片以三位劫匪劫尸的动机出发,与嘉豪及乔琳开始多场的枪战和动作场面,直到影片的最后部分,无可否认,电影的动作场面颇好看的,节奏明快,两者互相配合,增强了电影的质感。

影片主要集中在动作场面方面,但是却失去了剧情的处理,尤其是很多人物描写与故事的发展部分,总是令人看得有点怪怪的。

其实,电影以殓房的设定是有发挥的空间,因为在这四面踫壁的密室空间,加上有很多房间的设计,可以让剧情从这些空间里有更多的发展,但是电影的却只集中动作的铺陈,就忽略了剧情发展的需要。当然,有不少的剧情描写亦似乎未合情理,尤其是当嘉豪突然由法医变成跟匪徒斗智斗勇,确实感到摸不着头脑的。

无疑,雷克·哈林是想把好莱坞的电影格局放在《沉默的证人》片里,中西电影文化之间的踫撞,加上连场的动作场面,让影片增添了电影的紧张气氛。

不过电影中就看到很多有点不太合情理的故事发展,部分的情节也来得十分夸张,剧情也显得有点累赘,因为动作的着重,而欠缺剧情的铺陈,导致电影整体失去了平衡,把这一场的“劫尸”案变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片中几位主要演员的表现,只能说平平无奇,张家辉在片中演出的角色比较表面,纵使在他背后存有一份伤感,但是在感情上却未算很深刻的描写,他也没有很大的发挥演出。

任贤齐在片中再次演出悍匪的角色,对于角色的表现空间,他相对是比较大的,但是因为配音而影响其角色的神情和真实感,令他在演出上也没有很多的发挥。而片中唯一的女角,饰演乔琳的杨紫,在电影中虽然看到多场动作的演出,只可惜她的演绎也只属一般。

纵使《沉默的证人》就是一部把好莱坞式的动作电影,放在华语电影的格局里,其实可以是一部很有风格的作品,加上题材也算特别,具有发挥的空间。

可惜… 影片大部分的情节只是着重出动作的场面,忽略剧情的铺排,演员的表现参差,就算有多落力的演出,也未能弥补电影的不足,整体却是有点失望而回。

2019《沉默的证人》观看心得

张家辉、杨紫在8月16日即将上映的电影《沉默的证人》中,遇到灵魂拷问与极限命题:庄严的法医中心由于悍匪(任贤齐饰)团伙的闯入,变成一栋密闭的绝命大楼,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法医陈嘉豪(张家辉 饰)乔琳(杨紫 饰)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对地势的熟悉程度布局反杀。2.8℃的恒温停尸房、瞬时飙升到3000℃的实验室,悍匪步步紧逼的T型回廊,遭遇扫射的解剖室,疑影重重的档案室,全都成为了法医悍匪交锋的主场。

张家辉坦言:“之前其实也没有想到,原来还可以这么巧妙地利用环境,因为我和乔琳,如果去跟小齐面对面地打,肯定不是对手,但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对于空间很熟悉,所以是有加码的,有了还击的底气。”

杨紫则表示“停尸间让我印象太深刻了,它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不仅可以藏身,也可以有一些反击的工具。我通过这种视线盲区,或者特殊位置,没少让小齐哥吃苦头,可以说每一个小场景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对抗发生。”

面对两位善用环境的对手,任贤齐则直呼“心里苦”:“我刚看到他们搭建(法医中心)的时候,吓一跳,进来发现做的非常真实,解剖室、停尸间,我一进去感受到那种金属的感觉,整个人就冷下来,但真的没想到他们这么下功夫居然是为了对付我,想起来也是有点惨。”

2019《沉默的证人》观看体会

《沉默的证人》经过“挪档”(延迟上映日期)后,终于迎来了上映的时候,就在8月16日,我们就能欣赏到七度获封影帝的“渣渣辉”精彩的文武式表演,演技令人“又爱又恨”的任贤齐再一次出演大反派,还有总能不断在大荧幕上给人惊喜的当红花旦杨紫,她可是首次出演打女哦。

其实开始看到《沉默的证人》这个片名时,会令人感觉这片会很烧脑,剧情将会是扑朔迷离,或许会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但实际上,剧情并没有那么难懂,只是剧情确实是峰回路转,密室中那紧张的气氛是不断扑面而来,多个场景会令人“感觉窒息”。

尤其是有一幕杨紫遇险的场景,甚至连全场的惊呼起来,可见这片就是令人有一种无形的堕入感。为何我们已经看了?只因有幸参加了提前观影活动,这片给我最终的感觉算是不过不失,有惊喜,但也有沉闷的一刻。

其实《沉默的证人》在3月份的时候已经是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已让一部分观众抢先欣赏到。能作为开幕影片,其可是得到业界的一种肯定。而在观众们的评价中,有惊喜感是有着比较大的占比。

雨夜,香港法医中心遭遇一伙训练有素的悍匪的洗劫。来者挟持陈嘉豪(张家辉 饰)乔琳(杨紫 饰)两位法医,逼迫他们寻找一具特殊尸体并找出尸体体内的一颗子弹。法医在解剖的过程中发现,子弹事关一场黑帮血拼的大案,而匪首SANTA(任贤齐 饰)的身份也另有蹊跷。为了保护证物揭开真相,手无寸铁的陈嘉豪乔琳,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器械,和法医中心的特殊地势进行布局反击。逐渐被激怒的匪徒越发狂躁嗜血,陷入绝境的法医们,无畏楼毁人亡的危机,决心硬刚到底!

从剧情的桥段来看,故事挺港产的,也就是属于港产片里惯有的黑帮犯罪题材,但这次并没有过多的大场面,因为故事限定了只是在一个紧闭的室内里展现,甚至是有着出去了还要回来“继续玩”的反转情节。整体来说,故事还算是精彩,但表现手法未免会令人感觉逻辑上有点不对,或许如此的逻辑在小说上是令人津津有味的,但到了荧幕里,更直观的感受就不是那回事了。

其实看着《沉默的证人》,再看着任贤齐,我不禁是回想起任贤齐同样演绎大反派的电影《大事件》,而这部大制作的港产片虽然主要剧情还是限定在一栋居民楼的一间房子里,但其参与人物、人数,场景的多维设定,警匪对战的场面感,都是令人非常震撼的。因此,《沉默的证人》在对比下,明显就“弱势”一点了。

而对于《沉默的证人》,我们就不要太纠结于剧情,还是多去欣赏演员们的表现。先说说张家辉,这位演帝,其实不用多说,就是好戏。这次他演绎的角色算是“文武双全”,而更多是靠智慧取胜,但也会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尴尬。

另外一位男主角就是大家都有好感的任贤齐,其实看他的样子,就是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确实难以想象他是大反派。其实在《大事件》中,任贤齐演绎的大反派是充满“盗亦有道”的范儿,到了《沉默的证人》里,同样也是这个范儿。因此,张家辉和任贤齐两位型男在戏里演绎出的就是“冷静克冷静,冲动斗冲动”,角色之间情感上的对抗,才是这部戏的重点。

还有一位重点角色就是杨紫所演绎的乔琳,她是一位法医实习生,也是出自警校,因此戏里她要担负其不少打斗动作。而且这还是杨紫首次出演打女,最终还是交足了戏份。其实杨紫在电视机里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然而《沉默的证人》是杨紫首部参演的电影,但很明显,杨紫面对两位老戏骨,一点也没有“怯场”,反而将角色演绎得非常精彩。

其实杨紫在大荧幕上的表现,前不久大家应该都在《烈火英雄》里欣赏过,其戏份是得到更多的肯定。相信在《沉默的证人》中,你会更喜爱杨紫的演绎的。

在戏里,当杨紫在多个场景里“出现状况”时,那场面感会令人非常心痛,甚至有场景是连全场观众也为杨紫惊呼起来,能让观众有如此的堕入感,导演成功了!杨紫也成功了!

2019《沉默的证人》观看体会

今日,动作犯罪大片《沉默的证人》曝光口碑特辑,主演张家辉、杨紫、任贤齐从各自角度畅谈对电影的理解,众多影迷看完电影后也不吝赞美,纷纷献上“剧情出乎意料”“打斗非常爽”“远远超出期待值”等不俗评价。该片由雷尼·哈林执导,现已开启全国预售,并将于本周五(8月16日)公映。

“密室逃杀”类型创新突破 窒息体验分分钟冷汗直飙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警匪片,有种密室逃杀的感觉。”在最新曝光的特辑中,一位观众做出这样的评价。虽然近几年香港警匪片持续高产,但也有观众对其“模式化”提出了疑问,警匪卧底兄弟情,港片的招牌三板斧,难免令人审美疲劳。《沉默的证人》则试着探索一种新类型,张家辉表示:“我们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一个密闭的建筑物里发生所有的故事。”导演雷尼·哈林将密室逃脱的概念融入警匪片,营造出封闭空间大逃杀的窒息感,这种新鲜的类型也受到了众多观众认可,不少人看完电影后表示“体验了一把在影院里直冒冷汗的经历”。

此外,影片选择了不为观众熟知的法医做切入,也着实有新鲜感。“为生者言,为死者权”既是片中一句台词,也点名了法医的职责,令更多人知晓了这个重要职业。为了还原法医的工作环境,该片也做足了功夫,不仅邀请法医专家指导拍摄,同时平地起楼,建造了一个两层楼的法医中心用于拍摄。特辑中,一位医生给予高度评价:“在剧情里面出现了手术室、法医中心等医疗环境,我觉得各方面都非常真实。”

主演颠覆形象挑战新角色 拳拳到肉搏杀被赞“真实”

张家辉、杨紫、任贤齐都出演过众多影视剧作品,但他们在《沉默的证人》中的角色,令不少观众大呼“颠覆印象”。张家辉首次出演法医,谈及新角色忍不住直言:“让我把尸体摊开,这种事我以前都不敢想的。”杨紫在片中变身“超A打女”,谈到角色挑战时表示:“我不害怕被人打的戏,反倒很害怕打别人的戏,因为担心会伤到别人。”任贤齐则转变尺度更大,饰演电影里最大反派,令观众大呼“没想到任贤齐还能驾驭这种角色”“小齐哥彻底变坏了”。

此外,三位主演为了适应自己的角色,在片中奉献大量拳拳到肉的搏杀。锁喉、擒拿、飞踢,各种高难度动作频出,凶狠打斗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特辑中,观众对片中的动作戏给予了高度评价,直夸“有真实感,贴近现实中的打斗”“窒息”“冲击感特别强烈”。

电影《沉默的证人》讲述了陈嘉豪(张家辉 饰)乔琳(杨紫 饰)两位法医为了保护证物揭开真相,与匪首SANTA(任贤齐 饰)及其团伙,在法医中心展开一场搏命寻证的故事。

2019《沉默的证人》观看影评

由雷尼.哈林执导的电影,张家辉、杨紫、任贤齐、克拉拉等一众大咖加盟的犯罪动作大片《沉默的证人》将在8月16日正式上映。首映过后,悬疑的题材、大咖的加盟、惊险刺激的氛围都让这部影片在网上引起一阵讨论热度。近日,克拉拉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一段拍摄现场的花絮视频,揭秘紧张气氛背后的现场。

上一篇:GPS测量技术高层建筑下一篇:目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