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沉默优秀说课稿

2024-04-21

可贵的沉默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篇1:可贵的沉默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说课时间: 2011年3月16日说课地点:城山小学说课人:王晓星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可贵的沉默》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作业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篇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表示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2、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4、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学生:课前预习,扫清生字、生词的障碍。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2、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三、说教学流程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文中学生情绪变化。在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选用文中的词语表示插图中孩子的情绪。思考:文中开始时班级为什么热闹?哪些地方引起你的共鸣?(这些问题的设置想让学生把读文与思考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人关爱着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为什么热闹之后又沉默了?如果你就是刚才因为爸爸妈妈记着你的生日而兴奋的孩子,此时,在这沉默里你想了些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自然引到第二幅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满情感的表达自己此时的难为情,让学生意识到爱是相互的,爱需要给予和表达。)

(二)、合作探究,分块阅读,读中感悟,积累运用。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了情感朗读法,通过精读细讲、释疑拓展、感受体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在理解情绪变化的基础上,懂得沉默的可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边读边做批注,你体会到了什么?批注好,小教师组织大家交流,一会老师要抽生汇报,谁汇报的好,将为你们组每人赢得一个小苹果。学生通过汇报交流体会到了学生的内疚,惭愧。进而引出那他们知道付注行动了吗?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从而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三)、拓展创新,谈感受和想法。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利用一首《母亲》的歌曲作为背景,让学生在感人的音乐旋律中回答我设计的问题:你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这部分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之爱,懂得给予将比得到更快乐。

(四)、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把自己对父母的爱用一件小事表达出来或读有关父母的文章,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篇2:可贵的沉默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了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但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却没有几个,几乎没有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的对比之下,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学会关心别人。本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说学生分析】

现在社会孩子越来越少,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处处以我为中心,也许他们从书本上知道要关心他人、关心父母,但是缺乏付诸真心的行动,因此,本课是引导孩子们用行动来回报爱的一个很好的教本。

三、【说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以“爱”为主题,以“感受父母之爱──回报父母之爱”为主线,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 “情景导入、重享爱意;朗读感悟、唤发爱潮;拓展延伸、激发爱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拔动学生爱的心弦。同时本文描述的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进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因此采取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议议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教学时,把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表演、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五、【说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爱父母,关心他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六、【说教学难点】: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七、【说教法和学法】: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较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力求在课堂上体现四个有效:有效的利用教材、有效的解决问题、有效的引导探究、有效的把握情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八、【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

展延伸。

(一)、有效的利用教材

1、上课开始,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这样不仅自然进入主题,也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开始,我先出示图片、歌曲,问:你们看到这漂亮的生日蛋糕、听到优美的音乐会想到什么呢?

2、我就引导学生从情景再现入手质疑关于自己过生日时父母是怎样做的,然后出示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二)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有效的解决问题

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本课重点我设计了朗读、重点赏析、发散延伸等形式对文章做了整体感知,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思考---交流的过程。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感悟、直至理解,使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三、)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说出我们在体会爱、懂得爱之后,如何去回报爱?只要能讲出自己的想法都给予肯定。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被赞赏的,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会使他们继续寻求更多、更好的方式去表达爱。而本课的难点也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不攻自破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去设计自己回报爱的方案。这样优化了学生思维,也是对文章的拓展。这也是我设计这堂课的主旨。

(四)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有效的把握情感,获得新知是课堂各环节的主要目的,但引起共鸣,净化心灵更是文章灵魂的体现。

我设计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话题,在音乐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感悟和体验到了爱的真谛,既使学生在学语文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使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培养,充分落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知道了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回报爱。这样的对话过程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升华了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这沉默的可贵之处。

九、【说作业设计】

同学们,爱是永恒的,爱也是相互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希望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父母,那样,你会发现自己更快乐!今天就让我们送一份惊喜给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父母的爱,可以是一张亲情卡,可以是自己朗诵的一首关于感恩父母的小诗,唱一首歌,可以写一封信,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事等等,都可以,总之让他们感受一份意外的惊喜。)

最后,以一首《感恩的心》结束全课,回味无穷,使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受到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回报爱,要感恩父母,关心他人,使情感得以深化。

十、【说板书】 17 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感受 思索 回报

篇3:《可贵的沉默》团队研磨

(一) 文本的价值取向 (人文性)

1. 文本的主导倾向:

《可贵的沉默》处于以“爱”为主题的单元。从亲情到友情, 从感受爱、回报爱到认识提炼爱, 使得爱的主题变得宏大了、宽厚了。这也是一种布局谋篇的智慧教育。 (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事:举办一个以××为主题的活动时, 我们往往是束手无策, 无法把握活动的主导倾向———因为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是空白。)

同时,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对文本会产生更多的阅读冲突, 把握不好会造成偏离。

2. 文本的个性化:

由感受爱到回报爱, 是本文的教育主导, 是一个哺育与反哺的亲情教育。要注意的是, 我们强调的是文本的个性化主旨而不是个性化泛滥, 否则, 容易在学生的“狂轰滥炸”下而不知所措。

3. 文本价值赋予的时代意义: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他们过多地享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并把这种爱理解为是父母的一种责任。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到爱需要回报, 这是新时代的孩子们所缺少的, 更是所需要的。

(二) 文本的语言因素 (工具性)

1. 文本独特的语言文字。

对长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沉默的可贵”“极其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他们的可爱恰恰在他们满脸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等, 这些句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关联, 它们的意思接近, 但语言形式不同, 所承载和透露出来的语言情味和意蕴是不同的。

2. 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

对话, 抓人物的神态、动作生动描述。

3. 文本独特的结构特点。

这篇文章的结构明暗两线并行, 情绪的变化是明线:热闹———沉默———热闹;情感的变化是暗线:兴奋快乐———沉思———补救———践行。两线交织, 相生相起。“兴奋快乐———沉思”, 表达的是作者意料之中又情理之外的情感意象;“沉思———补救”表达的是意料之中且情理之中的意象;“补救———践行”又是情理之中而意料之外的。还有作者以窥视视角的叙述风格, 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欢喜、沉默、践行”这样一个情感洗礼的全程变化, 更使我们目睹了一个纯洁美丽、天真无邪的童心变化, 感受到了因沉默而可贵的那种感动。

(三) 文本教学的适度拓展

1. 激发文本情感的拓展。

由于学生会把来自父母的爱理解成是父母的责任, 而文本呈现的内容并不能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他们, 但这种情感的陶冶又确实是教学所应该达成的主线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情感这个难点入手, 如导入时选择《生日歌》, 并让学生联系自己过生日的情景来拓展课程、开掘情感;在教“沉默”时,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中的沉默, 把课文呈现的事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达到情绪的升华、情感的陶冶。

2. 开阔文本视野的适度拓展, 如推荐书籍等。

学情分析 (吴传霞)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现状, 我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情感基础。如今的学生大多只知道享受爱, 不懂得回报爱, 甚至觉得得到的爱是别人应该给予的。有的也许从书本上、从学校的感恩教育中知道要关心他人, 关心父母, 回报父母, 但缺乏实际行动。

2.认知基础。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 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近三年的阅读训练, 加之第一课时的学习, 应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但对较长、含义深刻、语意内隐的句子很难读懂, 所以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课文中有许多关于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 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细节描写, 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让学生边读边议边悟, 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以强化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培养语感。

学生最近发展区分析 (徐言梁)

1.营造感受爱的情境。因为学生往往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误认为是应尽之责, 没有上升到爱的层次, 需要教师点破而提升。如可以从《生日歌》入手, 让学生想到父母如何为自己过生日及过生日的幸福快乐感, 然后教师点破这就是爱。

2.抓难懂句子,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结合两幅图读懂课文内容, 让学生懂得要回报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同时在释难的过程中, 加强学生词语的积累。

3. 读写结合, 进行情感迁移。

通过课文的学习, 学生从理性上感到了要回报父母的爱, 教师抓住时机, 让学生以“爸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为引题, 写出心中的话语。这是学生心情表达的运用, 更是付诸行动的起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黄顺凯)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 明白沉默的可贵。体会文中抓人物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抓重点句,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感受其情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插图, 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课文描写过的场景, 从孩子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父母爱的同时, 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及他人。

(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关爱他人。

(三)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四) 教学关键:

抓住关键句子,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 (赵海霞)

(一)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用这种教学思想, 结合本课的训练重点, 在教学中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情境创设法、自提自解疑难法和直观感受法,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 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读书;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读读、想想、议议、写写等活动中, 达到“会学”的目的。

(三) 策略的选择:

选择疑难问题从学生中来, 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办法, 提高学生认真思考、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熊艳玲)

根据以上教师的分析, 结合自己的实际, 确定这堂课的教学流程是:“情景导入———读文质疑———探究体验———拓展延伸”等四个板块。

(一) 情景导入:

通过《生日歌》直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习新课作好情感铺垫。

(二) 读文质疑:

学生读课文, 画出难懂的句子, 思考“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些什么?”, 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探究体验:

问题提出来后, 小组合作, 选择性地探究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懂得沉默的可贵。

(四) 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后, 以“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为引言, 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突出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对关心他的人怀有感恩之心。

课堂剖析与研磨

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情景导入———读文、梳理主要内容———改“难”为“问”、小组释疑———学生提问———师生解决问题———静思父母的爱、写下感激的话———全班交流———小结。

(一) 情景导入。

此环节我们经过了两次调整。原始教案是直接入题, 想的是为了节省时间, 把时间留给理解课文内容上。但由于学生情感没有跟进, 使得整堂课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张皮。于是我们认识到了要调整学生的情绪, 同时情绪的触动也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老师们建议播放《生日歌》, 直击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有亲近感, 情绪有生长点。《生日歌》的播放起到了两个作用: (1) 烘托了课堂气氛; (2) 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一次调整后试教, 发现学生的情绪被激活了, 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是觉得不饱满。课后我们再次反思: (1) 多媒体的应用没有优化, 音乐过长。 (2) 要进一步挖掘多媒体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跟着音乐唱, 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其情感的投入就丰厚得多, 容易入情入境。因此我们第二次调整后试教, 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二) 读文、梳理主要内容。

第一次试教, 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思考: (1)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的情绪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2) 把难懂的句子画下来。

反思这个环节的教学: (1) 学生读书声音小, 速度快, 没有音韵变化, 也就是说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标。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特征, 这个问题属于重整性问题, 解决它需要收集全文信息, 然后进行归纳、提升、抽象概括, 属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问题。虽然为这个问题设置了两个辅助性问题, 但辅助性问题仍离主要问题较远, 对解决问题起到的作用不大。

反思后, 我们将教案调整为: (1) 分角色读对话部分。这样学生在读之前会琢磨自己的角色, 会用心去读课文, 努力去接近文本, 调动起有意注意。 (2) 学生读文时不流畅的地方, 教师要适当点拨。 (3) 把问题“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改为“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似乎对学生更有亲切感。但试教的效果仍是令人尴尬。机智的教师接着提了“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这样一个辅助问题后, 才使课堂气氛得以缓解。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仍属于重整性问题,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综合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又是必需的教学内容, 于是转变了问题的角度———让学生谈读后的收获, 集大家的感知而形成对课文整体的认识, 即发挥集体智慧, 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设计了“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教学反响良好。

(三) 改“难”为“问”、小组释疑。

初案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试教时,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 我们梳理时发现: (1) 提出的问题多而不集中, 很散乱; (2) 提出的问题抓不住重点; (3) 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有些就不是问题, 如“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这样给教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让问题聚焦,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成为我们设计者的难题。思索后, 我们决定绕一个弯, 增设了一个阶梯———让学生把难懂的句子画下来, 再改成问题。用“改‘难’为‘问’”解决了学生不会提问的难题, 这是我们的想法。第一次试教后, 学生的反应与我们的想象仍有差距, 学生改句提问的过程并不清晰, 导致了提问仍有偏差。也就是说, 你帮他搭建了阶梯, 学生并没有沿着这个阶梯走, 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清晰这个过程。于是第二次试教时再次拉长了这个环节:“你画的难懂句子是什么?你能把它改成问题吗?”这个环节起到了引领作用, 学生用迁移的方法顺利通过。

(四) 学生提问。

学生把自己改写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解答、筛选, 再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了。

(五) 师生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头戏, 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即: (1) 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2) 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 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4) 为什么说“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这四个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按什么顺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次试教后, 老师们认识到这个环节抓得不好整个课堂就乱了, 这也是教师平时课堂中常遇到的技术难题。于是我们坐下来认真分析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属于复述性问题, 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显性事实, 是阅读认知能力较低层次的问题, 这也是整个问题的基础, 所以不必用大手笔。其余三个问题都不能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必须从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 概括内容后才能作答, 是重整性问题, 也是阅读认知能力较高层次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 第二个问题是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 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采取先易后难, 抓住核心问题的教学策略, 并把这个核心问题作为“对话核心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理解, 引出一个个“对话分主题”, 并以文本及由文本而拓展出来的相关内容为“对话依托点”, “由点拉线, 由线画面, 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 并以“预习交流——确定对话的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 使得课堂在有层次的递升中、外延的拓展中完成此环节教学, 呈现语文教学的逻辑之美。

由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每一条对话分主题都采取递进式展开, 且对话分主题 (1) (2) 两线没有严格分开, 而是交织进行。

在交织推进的过程中把握了两点: (1) 加强朗读的指导, 突显了语文味。教学中教师做了三种朗读指导: (1) 朗读技能指导, 指导学生沉默时怎么读, 快乐时怎么读, 兴奋时怎么读; (2) 递进式朗读指导, 如理解“沉默”的朗读: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 孩子们沉默———沉默中在思考, 继续沉默———我在等待、观望孩子们的表现, 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这样让学生们超越一个又一个的局限而使阅读感受不断叠加与丰厚, 和着文字深处的脉搏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3) 拓展式的朗读指导。“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一句, 进行了四次拓展指导, 一是学生在沉默中懂得了道理, 沉默给了“我”享受;二是教学获得了成功, 沉默给了“我”享受;三是家长的肯定, 沉默给了“我”享受;四是授课者的课堂成功, 这一节课给了“我”享受。逐步的朗读拓展,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沉入语境之中, 在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的过程中, 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2)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情感迁移。第二次试教后, 学生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文本中的沉默, 没有把文本中的沉默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接起来。于是老师们建议, 当学生对文中沉默有理性感悟时, 教师应抓住时机问: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把课文中的沉默换化为自己的沉默, 以触动学生们灵魂深处最柔弱的那根心弦, 唤起学生们心底最美好的情愫, 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情味。

(六) 静想父母对自己的爱, 并写下感激的话。

这个环节设计起到了三个作用: (1) 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话写下来, 这是作文教学的要求; (2) 学生学到这里, 情绪得到积淀、丰厚, 需要给他们一个宣泄口, 这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 (3) 强化回报情结, 学生会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把回报爱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心底。

(七) 全班交流。

把个人的感受变成全班学生的财富。

(八) 课堂小结。

篇4:可贵的沉默

“知道!”“知道!”孩子们回答。

“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祝贺吗?”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

“‘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我想去启发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个女同学沉静地举起了手。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 ),没有人再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瞥了一下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是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怯怯的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但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为了给父母一份特别的礼物,你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察觉( )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简单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成功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__________________。

(戴 岷)

挑战自我

1.给文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填在旁边的括号里。

2.摘录文中表现情绪的词。

例如:兴 奋

( )( )

( )( )

3.把最后一句话填写完整。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但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请问有什么不一样呢?

5.孩子们沉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沉默”是可贵的?

篇5:可贵的沉默 说课稿

一,说教材

⒈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十七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奠定基础。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⑷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⒊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他人。

⑵理解体会沉默的可贵。

二,学情分析

现在社会的孩子大多是独身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处处以我为中心,也许他们从书本上知道要关心他人,关心父母,但是缺乏付出真心的行动。因此,本课是引导孩子们用行动来回报爱的一个很好的脚本。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用引导法,以课文题目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语文课的开发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论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果为:检查预习——质疑导入——初读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⑴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⑵质疑导入

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候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是个什么样的景象。”我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身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做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⑶初读感知

学生带着质疑读课文,更具正对性,在一些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课文的主要框架。

⑷研读探究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课文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热闹?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把读文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接着出示课文的第二幅图提问:是什么让兴奋的孩子们霎时沉默了呢?孩子们在沉默中想到了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精读的基础上我出示句子:我想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问: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又出示: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烦了错误的神色之中,问:为什么学生犯了错还说他们可爱呢?这样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反思自己的变现,知道要回报父母的爱。

⑸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化,生活化,为了将课堂融入生活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歌曲《感恩的心》中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主题得以升华,同时体现了语文课读写结合的宗旨。

⑹作业设计

本课的作业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宗旨。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

兴奋地感受爱思索沉默地回报爱

默热闹

↑↑↑

篇6: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陈桂珊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贵的沉默》。

一、说教材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爱”为主题,以“感受父母之爱——回报父母之爱”为主线,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儿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却没有几个,强烈的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本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句,培养语感,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因此很多孩子平时娇生惯养,处处以我为中心,也许他们从书本上知道要关心他人,关心父母,但是缺乏付诸真心的行动,因此,本课是引导孩子们用行动来回报爱的一个很好的教本。

三、说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B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C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爱父母,关心他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较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力求在课堂上体现四个有效:有效的利用教材、有效的解决问题、有效的引导探究、有效的把握情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堂课中我组织学生采用朗读感悟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读、想、议、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一、有效的利用教材

1、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开始,我先出示图片、歌曲,问:你们看到这漂亮的生日蛋糕、听到优美的音乐会想到什么呢?

2、我就引导学生从情景再现入手质疑关于自己过生日时父母是怎样做的,然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默读课文,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初步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中体会情感。针对学生观察默读课文后交流汇报,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二、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有效的解决问题

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本课重点我设计了朗读,重点赏析,发散延伸等形式对文章做了整体感知。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思考---交流的过程。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问题理解得比较片面,所以我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再分小组共同探究讨论。通过探究,问题基本明朗化了。学生们明白了,沉默前的兴奋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由兴奋到沉默是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三、学生探究体验后,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学习升华。

教学时,我抓住句子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2.“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引导学生抓住句中“极为珍贵的东西”、“享受” 等关键词语的理解,使学生领悟句子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话训练。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去构建方法。从而总结出,不但要关心父母,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这个道理,使学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了,在同学们理解并懂得了要回报父母的爱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一话题,并配上了《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在音乐中写自己的心里话,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一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

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这一指导思想,通过观看图片加强学生从关爱父母到关爱他人的思想教育。

最后,以一首《感恩的心》结束全课,回味无穷,使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受到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回报爱,要感恩父母,关心他人,是情感得以深化。

【说作业设计】

作业乐园,使感情得以升华。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把自己对父母的爱用一件小事表达出来或读有关父母的文章,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七、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感受回报

设计说明:

篇7: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一:教材安排意图及本课特点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热闹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材安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现在说第二课时。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词语,如;异口同声.,左顾右盼,寂然无声,七嘴八舌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被人,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避父母对自己的爱。

(4)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教具准备:插图、课本剧等辅助教学。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插图入手,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说读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想的升华:懂得在接受别人爱的同时,知道去回报爱;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神态、动作的生动描写。三:设计理念

1、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追求,注重扎实地组织语言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说是“爱的教育”,但是,如果仅仅是去探讨其教育意义,就会陷入说教、灌输的泥潭,而不能让这种内涵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所以,我采用了“加强工具性,促成人文性”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扎实地开展好字、词、整体感知等基础性环节之后,再通过朗读、品悟,去挖掘那文字背后的思想和人文关怀。这样,紧扣文章特点,学习字词,理解叙事性文章的脉络特点,感悟语言的意蕴、意象,敏锐学生对文字符号的形象感知能力,努力体现语文之有别于思品、科学、常识等科目的本体功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初读课文时,我也尽量放手让孩子自主感知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整体感知意识。在研读中,也采用了自主朗读,自我发现的方法,去让学生探究文中的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在交流的进程中相机诱导,组织多形式的朗读、表演读,营造课堂学习的趣味场,由学习形式上的创新来消弭师生互动的隔阂,增强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美丽的畅想空间,让他们会读、爱读,在朗读中去意会语言文字内涵的美,从而让课堂真正成为一片生长学生语文能力的天地。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为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以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看图,找文中的重要词句,再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解决本课时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孩子们为什么会沉默?为什么这片沉默给了老师很大的享受?为什么用“可贵的沉默”作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及时地获取课堂生成的信息,紧紧围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激励评价、适时引导,合理取舍,从而构筑起活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

四、教学流程结构是:

激趣导入——看图读文——探究体验——质疑解答——拓展活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插图入手,从看图到读课文,让学生直接进入课文的品读。找重点句段,体会。然后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的“热闹——沉默——热闹”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探究学生情感变化的原因。这里主要是三个大的板块来学习体验的:一为研读1-9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因为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而产生的兴奋劲和幸福感。二是研读10-13自然段,体会孩子们沉默时的心理活动和惭愧心情。这两个板块的学习,是对比鲜明的,又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以看图说话切入孩子的情绪表现,为学生对课文的品读勾勒一个明确的研读指向。三是研读学习体会再次的热闹是孩子们要去回报父母对他们的爱,然后,进入学生自主研究和交流的阶段。在品味孩子们的第一次“热闹时,主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孩子们“骄傲”、“神气十足”的神情中,从自豪、得意的语言中,从“索性站起来”“快乐地交谈”的动作中,去体会孩子们的心情,深入探讨热闹的原因,就是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为此而高兴而幸福着。在这个环节中有机穿插朗读、表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训练密度和情感体验深度。在品味孩子们的“沉默”时,不仅要去“安静”“寂然无声”等词语中去理解字面意思,更要与前一板快中的“热闹”形成对比:爸爸妈妈对自己与自己对爸爸妈妈的对比,更能让孩子感同深受地形成惭愧心理的共鸣。同时,又趁热打铁地将孩子们惭愧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从而来展现他们对爱的真情反思。这样,在阅读探究中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理解了孩子们为什么会沉默。而孩子们沉默中所思所想所感,出示重点句子“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请同学门齐读这句话,并自主探究,他们犯错了,为什么老师还觉 得他们可爱呢?根据体会沉默环节,学生很快感悟到,是因为老师觉得他们知错了,并真的有了回报父母的意识了,所以觉得他们可爱,最后是老师打破这种沉默,轻轻的问,怎么才能知道父母的生日呢?于是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这次的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同呢?两次热闹的场景都是因为老师的问话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热闹的不同是讨论的内容的不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组织男女生赛读。再次体会沉默前后两次热闹场景的不同之处。第一次的热闹是孩子们因为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而产生的兴奋劲和幸福感。第二次的热闹是孩子们要去回报父母对他们的爱。最后一个阶段是结课。再利用第10段中的语句来质疑这极为珍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引出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说这沉默是可贵的?”他们后来怎么做了的。然后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回报父母的爱的。

五、体会感悟,延伸作业。

师:现在老师特意送给大家一首小诗。感恩的心

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老师,给了我们学习的本领,同学,给了我们真诚的帮助,学校,给了我们健康成长的环境。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应该感谢,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我们应该感谢,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我们应该感谢,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我们应该感谢,如果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我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从现在开始 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每一顿饭菜 感谢老师的每一句教诲 感谢同学的每一个帮助 感谢亲人的每一次叮咛 六:小练笔

把你想对谁说的话写下来。(指名说)怎么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师结束话,从今天起就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爸爸妈妈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去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生育养育之恩,好吗?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明确地体现了插图和课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本课教学特性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着眼于学生学得主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见解在教学中发展。

<<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可贵的沉默》。

一、说教材

《可贵的沉默》是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主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同时又是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的一课。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文中的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们祝贺,可是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在老师引导启发下,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着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课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即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回到热烈。课文就是抓住孩子们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所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来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教学难点。

针对本文的情感特点及行文特点(对话,神态、动作描写),我打算从两个方面突破重难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一方面,我创设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情境演绎,在角色体验中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细细体会,感受孩子的幸福;在个性化的想象写话中感受孩子们的惭愧心理。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质疑解难,图文结合,品词赏句,立足文本讲人文,在品读感悟中体会这一份沉默的可贵。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并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部分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父母的爱,并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体会孩子的情绪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去了解、关心父母,主动地回报父母之爱。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第一版块:看广告,质疑课题,在交流中初悟爱

1、看广告,谈感受。

课一开始,我播放学生熟悉的公益广告(妈妈下班一回家,为孩子洗好脚,就去给奶奶倒洗脚水,为她洗脚。这一幕被孩子看到了,他颤颤悠悠地端着洗脚水,让妈妈也泡泡脚。)然后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为父母做过类似的事吗。由于现在学校常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我预想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说为父母做过此类事。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会采用这样的过渡语揭示课题:同学们做得真好。但是,也有一群同龄人,当老师问他们这一问题时,却沉默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课堂,感受他们可贵的沉默。

2、读课题,质疑

学贵有疑,一个好的老师就应该时刻注意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这篇课文的题目发人深省,于是顺水推舟,让学生读课题质疑。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以下两个:“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就能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使读更有目的性,更有实效性。

(二)教学第二版块:自主读,理清脉络,在整体感知中体会爱

1、自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我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自主识字,并通过四人小组分自然段轮读课文,互相正音,把识字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权力还给学生。检查反馈时请学生说说有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引导学生重点读准“霎时”、“寂然无声”、“蕴藏”、“赫免”、“瞥了一下”“稚拙”这几个词的音。

2、借助课文插图,整体感知课文

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再读课文,并出示课文中两幅插图,让学生仔细比较、观察两幅图画,说说图上的孩子怎么啦,并从文中找找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第一幅插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第二幅插图的内容,并结合文本说说教室的气氛后来又怎么发展?(热闹)通过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三)教学第三版块:体验读,想象感悟,在角色置换中回报爱

1、情境演绎,感受“幸福”

课文1-9自然段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所以我创设对话交流情境,移情体验。我就成了文中的老师,学生成了文中的孩子,而这种演绎的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所喜欢的。师生进入情境,绘声绘色地读,入情入境地体验,在读读演演中抓住人物的神态、动态的词语细细体会。

(1)创设情境法理解“异口同声”:当演绎到第3自然段时,我会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嘴巴里却发出了同一种声音,这就叫做——”我预想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异口同声”这个词。

(2)动作演示法理解“左顾右盼”:演绎第7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配上动作,左看看右看看,然后问文中哪个词语就表达了这个意思?顾和盼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而彻底地理解这个词。

(3)神情演示法理解“骄傲”、“神气十足”这两个描写神态的词语,让学生演一演,读一读。

(4)第9自然段中抓住“快乐地交谈”也让学生互相交谈交谈爸爸妈妈为自己庆祝生日的情形,并说说自己的心情,从而体会到被父母关爱时最幸福。

2、想象写话,感悟“沉默”

课文的第二部分10-13自然段,我配上一种舒缓的、淡淡的音乐,通过教师内心独白式的朗读,把孩子带入“沉默”这个情境。朗读完,课件出示插画2,并出示句子: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寂然无声”:此刻,教室里怎么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抓住句中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沉默”等词句进一步理解寂然无声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

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那么长时间的沉默到底在想什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会想什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课件出示句子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大家沉默着,想:------------------------------)(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想法)预设1:我怎么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呀!真不应该。预设2: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要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呢? 预设3:我怎么就没有回报爸爸妈妈的爱呢!„„

通过移情体验,个性化的想象写话,让学生走进文中的角色。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推想三年级的学生也和文中的孩子一样,大多数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为父母祝贺生日的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此处的想象写话,能让学生与文中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抒发内心情怀。学生在体验想象中,感受到孩子们的惭愧心理,从内心产生要回报父母之爱的想法,从而解决了学生课题质疑中的“为什么会沉默”这一问题。

3、质疑问难,品味“沉默后的热闹”

14-17自然段,我略化教学,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我预想学生可能抓住这些句子(课件出示)质疑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犯了错误的神色怎么会是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呢?(2)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为什么与沉默前的热闹不一样了呢?(3)这一片沉默为什么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出示)“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犯了错误的神色怎么会是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呢?”在学生感悟了孩子们为什么而沉默后再理解这句话,降低了难度,部分学生应该能读懂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孩子们的可爱就在于他们敢于正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致力于弥补过错。

(出示)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沉默前的热闹是为了什么?现在的热闹又为了什么? 在学生悟出沉默前的热闹是谈论父母给予的爱,沉默后的热闹是讨论回报父母的爱后,再回到课文第10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师所说的“蕴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此时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那就是要回报爱。

(出示)“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预设:在理解“享受”一词意思后,让学生从下面三句话中自主选择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联系上下文填一填: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懂得了()。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感受到()。这一片沉默给了我(文中老师)多大的享受啊!我体验到()。在学生交流汇报中,让他们体会到这一份沉默的可贵。因为这份沉默,让孩子们懂得了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带来快乐;让爸爸妈妈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来自儿女的关爱;让老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说这份沉默是可贵的,再次回到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学生在写、说的过程中,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从而解决了“这份沉默为什么可贵”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第四版块:指导书写,拓展延伸,在实践中追寻爱

1、虽然已是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还是要注重写字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字较多,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比较,说说要注意的地方。重点引领学生一起书写“稚”和“享”,注意各部分的比例。

2、拓展延伸

1、回忆和了解父母之爱

(1)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2)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3)回忆:打开影集或观看家庭录像,找到父母教自己走路、陪着游戏等的记录。

2、制作爱心卡,把要祝贺的人物、时间及自己的打算列出来,便于实施献爱心行动。

这份作业的布置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知与行的统一,将人文影响落到了实处,也为综合性实践活动做了准备。

三、说板书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安静——热闹 ↑ ↑ ∣ ∣ 感受爱——沉默——回报爱

上一篇:购买食品注意事项下一篇:有关员工职业道德心得体会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