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资源建设

2024-05-01

藏书资源建设(精选十篇)

藏书资源建设 篇1

一、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

近几十年来, 世界各国图书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由于藏书数量的猛增, 造成“书满为患”, 以至影响图书馆职能的正常发挥。上世纪60年代, 产生了对藏书数量进行控制的思想。70年代, 经济学领域的“零增长理论”在西方流行的同时, 逐步渗透到图书馆学领域。1974年美国的丹尼尔 (G·Daniel) 发表了《向亚历山大告别》的著名论文, 第一次提出了建立藏书不增长的功能图书馆的观点。1975年1月, 美国中西部联合学院在芝加哥举行了一次学术会议, 题目为《摸摸无底洞的底》, 会议着重研究图书馆的空间、馆藏增长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探索通向不增长的高功能图书馆的道路。1976年, 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发表了阿金森 (Atkinson) 教授的报告, 正式提出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图书馆不要无限制地增加图书的数量, 应当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控制其增长速度, 在入藏新书的同时, 相应地处理一批利用率近乎零或无保留价值的图书, 从而使藏书的增长接近于零, 故称为“零增长理论”。这一理论一经产生就引起赞同与反对的争论, 80年代引入我国, 主要是在大型图书馆, 尤其是在大学图书馆对其可行性进行探讨。当时, 有反对观点认为稳定状态理论与中国现实不相符。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 注重藏书质量, 不应盲目追求数量, 制定合理数量标准, 使藏书适度发展已成共识。有人认为这一趋势可以作为稳定状态理论对藏书观念产生的客观影响。由于处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信息, 可以高密度的贮藏于大型全文数据库, 也就是数字图书馆中, 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不再主要是以其所拥有的馆藏规模和广度来衡量, 而是以它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来衡量。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的观念, 开始对藏书发展速度进行控制的探索, 以实现低增长、高功能的开放型、质量型的馆藏目标, 从而保持藏书体系的旺盛的生命力。

一般来说, 控制藏书增长速度可采用 (一) 优选入藏书, 减少不必要的入藏; (二) 建立藏书剔除制度。“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的条件之一是剔除旧书。该理论指出:当藏书达到“最佳规模时”就应剔除数量相当的无用或罕用的旧书, 进行藏书的自我更新。这是保持藏书低速增长, 提高藏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图书馆的藏书是一个持续积累、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一方面新书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已入藏的图书, 由于各种原因必有部分陆续失去使用价值, 需加淘汰。补充新书, 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旧书, 是使藏书建设得以发展的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

二、科学入藏图书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正在做出大的调整和变革。高校专业结构日趋优化, 内部层次日趋多样化, 同一所学校内并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科或专业。这意味着图书馆藏书不仅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且还要提供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因此, 采购工作必须重新考虑藏书体系、藏书重点、藏书发展方向与规划、年进书的学科比例。要使稳定性藏书发展付诸实施, 必须实行优选入藏、科学管理、合理控制新购文献的比例。

1、处理好专业藏书与综合藏书的关系

高等院校专家学者集中, 图书馆要满足专家学者对高精尖学科的研究, 就必须对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情报资料大量收藏, 建设专业性很强的藏书结构。在采购中一是要克服大而全藏书思想, 突出本院校教学科研领域图书的收购, 把对本院校教职工所著文献的收藏作为重中之重。二是要克服盲目采购倾向, 采购部门应对设置的专业、拓宽的专业面、新添的教学内容、新的科研课题作全面的了解, 突出专业化藏书特点, 强化专业性能, 保证专业人员的要求, 形成完善科学的专业藏书结构。三是要克服旧的藏书模式的束缚, 突出超前服务的藏书思想。要把精力集中在对新科技、新成果的科技图书情报的提供上, 盯住国外同行的科技新成果, 及时收集入藏。

2、摆正藏书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稳定状态理论中的“藏书达到一定规模”, 这是指信息量意义上的一定规模, 而不包含充斥在藏书系统中过时的无效信息, 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总册数。据研究, 尽管全球正式和非正式的出版物林林总总, 但含有新情报和价值信息的文献只占其中的25%, 即我们的图书采购人员只要采集进本校专业文献的25%“核心藏书”, 就可以保证该专业的新情报和有价值信息的完备性。对于专业书以外的其他类图书, 采购人员应更注重这类图书在馆中的流通率和拒借率的分析研究, 从中找出热点和非热点变动规律, 作为这类藏书补充的依据, 而不必把这25%全部购进馆。因为这25%比较专深, 非专业师生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深入研究。这类藏书的补充处理好了, 无疑会对满足读者80%的阅读需求有所裨益。

一定的藏书量反映了馆藏满足读者需要的潜在能力, 但藏书能力高低的综合结果又是由读者满足率来反映的, 而读者满足率的提高, 一方面要求一定的藏书量, 但更重要的方面取决于一定藏书量所含的情报容量。所以在高校图书馆藏书中要摆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确立种多册少的原则, 即要保证品种的数量而非复本的数量, 力求提高藏书中的新书率。高校馆的职能重点应在“用”而非“藏”上, 要根据办校规模、知识结构、学习进度与深浅来确定购书的质量与数量, 采取重点多购、非重点少购或不购的原则。为了达到藏书的“稳态”, 部分类目的藏书应朝着单本政策”的趋势发展。

3、处理好印刷型与非印刷型文献资料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在全世界迅速发展, 网络环境正在成为现实。随着信息时代计算机普及和网络通讯成本的降低, 电子文献急剧增加。从磁盘、光盘到互联网络, 从只读、可写到交互多媒体, 集存储丰富而系统、查验便捷而准确于一身的电子文献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信息的多媒体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图书馆馆藏形式的多媒体化是网络环境下的必然走向。在新形势下, 为确保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图书馆应合理运用稳态理论, 结合本馆实际情况, 正确处理好印刷型与非印刷型文献资料的入藏比例, 逐渐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 增加与之相应的设备投入。由于电子文献易于复制, 原则上只购一套, 若有网络版式, 先购网络版。应将开发专题数据库、网上信息资源导航纳入馆藏建设的内容。馆藏资源不仅包括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馆的现实馆藏, 而更大量的则应是从网络上可以获取的馆藏, 即虚拟馆藏。

三、藏书剔除

图书馆藏书是一个持续积累、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一方面新书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已入藏图书由于各种原因必有部分陆续失去使用价值, 需加以淘汰, 包括采取其他储存方式, 直到报废, 对此称之为藏书剔除。补充新书、剔除旧书是藏书建设的两个方面, 只有不断地剔除呆滞书, 将更具有生命力的藏书提供给读者利用, 藏书建设才能健康地发展。以满足科研、教学为主的高校图书馆应特别注重藏书的现实使用价值, 及时剔除馆藏中陈旧过时及利用率低的文献, 精华藏书, 提高读者的检索速度和检索正确率, 这也是稳定状态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

1、图书剔除工作的现实意义

(1) 图书剔除可以优化馆藏, 提高藏书利用率以满足科研、教学为主的高校图书馆特别注意藏书的现实使用价值, 及时剔除馆藏陈旧过时及利用率低的文献。清除“冗员”, 突出精华, 只有这样馆藏资源才更能达到“以藏为用”的目的。由于年复一年的入藏增长, 书架超载、库藏饱和、新书上架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几乎影响了正常的读者服务。一方面“书满为患”, 一方面“书到用时方恨少”庞大馆藏数量与有限的利用率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另外, 那些陈旧过时、复本量过大的藏书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这样的书库一旦对读者全面开放, 不仅增加工作人员的整架的劳动强度, 更主要的是分散读者注意力, 延长查阅时间。

(2) 剔除工作可以使馆藏特色更加突出, 为馆藏文献数字化提供质量保证传统图书馆时代, 大馆想大而全, 小馆想小而全, 然而客观条件所限, 不仅谁也全不了, 连各馆的特色与优势也被忽略了。在网络环境下, 各高校图书馆拥有的藏书资源再重复便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 专家一再提醒: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优化馆藏结构,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方向, 确立馆藏定位。图书剔除工作就是要按照馆藏定位进行, 其结果将会突出特色馆藏, 使数字化的馆藏文献质量更加有保证。只有各馆提供给网络的藏书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 才能避免网络资源的重复、冗余与浪费, 才能形成网络资源的丰富宝库。

2、图书剔除标准

图书馆藏书剔除是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 剔除标准不外乎三个方面:将内容上已不为读者所需要的文献;数量上超过实际需要的文献;在物质形态上读者已无法使用的文献从藏书中分离出来并按不同情况加以撤除、转移或注销。

四、对我馆藏书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入藏图书的优化

近几年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逐年递增, 新书入藏量每年将近1万多种, 采购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特别是每年还常有追加项目, 往往限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采购工作, 这就使得采购质量难以保证。

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是为师生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应针对师生读者教学、科研的需求, 学校的学科建设的需要, 来收藏适合本学校发展需要的图书。如何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我们研究的。

我馆刚刚开始实行的学科馆员制度的一项工作就是向各院系征集书目, 这是我们补充馆藏很好的依据, 应成为制度化的工作。第一, 图书馆应开辟多种途径定期向不同层次读者征集需求信息, 了解科研动态以及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 同时发放本馆新书通报, 使读者随时了解图书入藏情况, 互通有无, 进而制定购书计划。第二, 我校属财经类院校, 馆藏也应体现这方面特色。应充分发挥图书馆专家委员会的作用, 由他们根据学科建设情况勾画书目, 购入满足读者需要的图书。

2、审慎开展图书剔除工作

我馆目前面积为26200平米, 近期根据学校规定东馆面积还将减少。现每年入藏图书约10万册, 今后每年还将递增, 在各书库已经基本饱和的情况下, 开展图书剔除工作非常必要。

(1) 做好前期工作

藏书剔旧工作是图书馆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项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是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应把藏书剔旧工作列入图书馆的工作日程, 把它视为一项基础工作, 使之制度化, 规范化。因此在开展这项工作之前要充分研讨, 理清思路,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规程。

就我馆来讲, 因东馆随时会对馆舍进行调整, 因此图书西移应在剔旧工作之前开展。校本部馆近几年因书库调整进行过临时性剔旧工作, 下架的图书打捆存放, 未做其他处理。应先对这些图书以及密集库内图书进行清理, 以便真正发挥密集库的作用, 不再仅仅作为仓库使用。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剔旧规程, 严格按章开展工作图书剔旧规程一经制定应严格执行, 避免剔旧工作虎头蛇尾。

(3) 应注意问题

*藏书建设切忌绝种, 至少要保留一本库存本, 以确保馆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是履行图书馆文献保存职能的体现。校本部馆保存本制度一直延续, 是几代图书馆人心血的结晶, 应继续保留。对其中老旧程度符合剔旧标准部分可下架密集存放。

*对学校重点学科和专业性强的图书不能草率剔除。我馆应围绕学校发展目标, 突出专业特色, 对我校学科相关图书收藏应求全。在考虑这部分图书剔除时, 应聘请相关专家提出专业指导意见。

*剔旧后要进行财产注销和图书处理, 进行登记造册。我馆现有图书127万册, 目前来看馆藏文献数量还是各项评估的基本标准。根据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评估有关规定, 生均图书要达到70-100册。因此, 在开展剔旧工作时, 应根据标准维持一定的文献数量, 对于确定要剔除的图书可先存入缓冲库, 存放规定期限后做注销处理。图书去向应有记载, 避免资产流失。

摘要:本文简述了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的由来及对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启示;论述了如何运用该理论来确保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结合本馆实际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藏书发展稳定状态,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剔除

参考文献

[1]朱小玲: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与高校馆藏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3期

[2]王莉:藏书发展稳态理论评介,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年第1期

家有藏书作文 篇2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性格。

有几本书面容整肃,神情倨傲,满肚子都是一些人间的大道理。这些书如同家长一样亵慢不得。读这些书之前最好沐浴焚香。通常,我总是放轻脚步悄悄地从它们旁边绕过。

还有几本书性格严谨,斤斤计较。如果要从这些书里面引文,一个字也不能错漏。否则,肯定要出差错。想和它们打交道,最好是在精力充沛的时候。

另一些书性情开朗,无拘无束,开卷有益同时又不给人增添负担。我可以信手翻阅它们,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读。记得住记不住都无妨。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书已多年不读,但多年以前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这是一本描绘作家的书,一位俄罗斯作家温情而又幽默的手笔。那些趣味横生的性格,煎熬人心的写作,森林、海洋以及荒凉小车站特有的气息,这一切无不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得承认这本书与我的文学爱好密切相关。我不想说出这本书的名字,我想保持个人独享的感觉。

书架上还有几本书很狡猾。它们充满了玄机。阅读时必须紧紧盯住,否则就会让它们逃之夭夭,眼前只剩下一片不知所云的文字。

还有一两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对手。它们所说的我一点也不想同意,而且,它们还时常激起我争辩的欲望。我的某些写作题目就是由它们制造出来的。我的确像尊重对手一样尊重它们。

书架上还有一些友人赠送的新著。一位友人信中说得有趣:这本书不是让我读的,它只想挤入一个熙熙攘攘的书架,然后静静地歇在那里。我当然读了这本书。但每回经过书架,我还是留心看一看这本书是否仍在那里。

有几本书用于查阅,而非阅读。它们如同一些特殊用品商店,虽然门可罗雀却不急不躁,它们知道我总有上门求教的一天。这一天是它们永久矜持的所有理由。

书架上保存了一些我还不了解的书。书的名字激起了购买的欲望,但我还来不及读它们。我不知道它们会让我惊喜交加还是大失所望。也许,这就是一份期待,如同期待一次动人的邂逅。

以书为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书从来不失信,它们总是耐心地在那里等着我。书没有强加于人的脾气。我可以将书合上,拒绝与之对话;待我回心转意之后重新翻到那一页,中断的一切又活跃了起来。有时某些书从书架上失踪了,不久又悄然归来,如同外出旅行一样自然。也有些书一去不返,它们因为年迈而退役了。它们不仅为后来者腾出了席位,而且,它们不惜按照斤两变卖了自己,而后倾囊相助。

浅谈党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篇3

党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藏书的系统性、实用性、定期剔除和共享性方面。

1.坚持系统性原则

党校图书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党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校信息资源的中心。在党校图书馆藏书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出思想性,对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以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党和政府发布的政策、法令、法规汇编和选编等要精心采购与收藏,保持本馆藏书的系统、完整,形成党校的藏书体系,为读者提供理论政策帮助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2.坚持实用性原则

党校图书馆的藏书要符合党校工作的实际需要,以解决读者对文献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根据本馆的任务和特定读者对象对文献的需求来补充藏书。既要考虑教师与教学有关专业资料的补充,还要根据党校学员迫切希望随时了解我国建设和改革方向的重要情况,以及在工作中碰到的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得到解惑,有针对性地补充一定数量的财经类、政法类书籍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达到“藏为所用”的目的。

3.坚持藏书剔除原则

党校图书馆藏书是一个动态文献体系,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地补充新书,又经常地剔除旧书,这是藏书建设新陈代谢规律的反映。藏书定期剔除工作不但有利于提高藏书质量,提高藏书的利用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员的管理水平。

4.坚持共享性原则

一个图书馆不可能包罗万象,囊括所有的图书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各级党校图书馆必须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取长补短,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购书经费,而且还可以节省存贮空间和管理人员。当前,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形式,将反映本馆馆藏特色的文献资料,利用联机、光盘等手段达到党校间文献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通过各种途径,选取所需文献资料

第一,图书采购人员通过《全国新书目》《新华书目报》《中国学术期刊》以及其他有关出版发行的参考资料来了解图书信息,掌握书市动态,通过采取订购、现场采购、代购、邮购、交换、受赠等多种渠道入藏图书。

第二,通过书面问卷调查或与教师和学员接触交谈,了解教师和学员对教学科研参考文献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购置教师和学员急需的图书,发挥图书经费最佳的效应。

第三,对藏书的质量要有科学的分析,要考虑具有新内容、新观点的图书是否及时馆藏,对多卷书、丛书、重点书刊是否补充齐全,制定切实可行的长、短期藏书补充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馆藏图书。

三、掌握图书需求,提高藏书质量

1.党校图书馆的藏书补充

一般来讲,党校图书馆购书范围、种类涉及面较广,有的可到书店直接选购、到邮局订购,有的可通过发动校友或社会各界捐赠及动员本校师生提供图书信息等多种途径,补充藏书。由于党校图书馆的任务与特定读者对象所决定,党校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在采购图书时要注意处理好教师用书与学员用书、政论图书与娱乐图书等的关系。

2.严把进书关,购藏结构保持合理平衡

在购书时,应广泛征集党校教研人员的意见,考虑到不同读者层次的需要,在购书种类和数量上,以兼顾为原则,以适中为标准,以首先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前提,决定图书馆购书的种类和数量。对于一些通过非正常渠道购书的现象要坚决禁止,尤其是一些辞典类工具书,慎重选择,严加质量把关,数量上尽量限制。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理顺进书的渠道。

3.加强现代文献信息收集工作

当今,党校图书馆在总体上正处于从传统的馆藏形式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有限的馆藏资源已无法满足读者对信息的要求。党校图书馆应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形式,改变以印刷出版物为主的馆藏结构,提高电子出版物的馆藏质量和数量,建立专题数据库,改善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使教师和学员通过光盘和网络,了解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方向,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资料。

4.加大对图书馆资金的投入

当前,党校图书馆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普遍。图书馆的规模与质量本身反映着一个党校的建设档次与教研水平,因此党校领导应把图书馆建设提高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加以重视。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才能馆藏很多有价值的图书,也才能通过教师知识的充实,把党校教学科研水平推向新的台阶。

幼师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篇4

幼儿师范院校的图书馆以满足学校师生阅读和学习需要为主, 目前大多数此类中专学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力求使图书馆成为学校学术发展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但在图书馆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图书种类过于单一、图书陈旧过时、图书流动效率不高成为导致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从图书馆藏书的角度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是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必经之途。

1 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建设概述

1.1 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

幼儿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职业学校, 对于此类学校来说, 学校图书馆不仅代表了学校教育的水平, 也成为学生和教师知识、文化和个人素质发展的天地。随着幼儿师范院校自身办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对图书馆建设重视程度的加深, 目前大多数幼师学校图书馆都以“为读者服务”为主要发展目的, 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建设,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服务。

1.2 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始终难以提高。即使有条件的院校开始将电子图书作为图书馆的藏书形式, 图书馆书籍的借阅和流通量始终不大, 图书馆很少出现络绎不绝的人流, 学生对图书馆图书的认知也始终处在“都是教材和教辅书”、“书太陈旧”、“没意思”的层面。

1.3 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意义

一个图书馆是否能吸引读者, 是以图书馆藏书是否丰富、图书馆书籍类型是否符合读者群体需要为基础的。图书馆环境建设得再舒适、服务再周到, 读者觉得没有书可读,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称不上是优秀的。因此, 幼师学校图书馆要彻底实现服务教师和学生、为学校发展提供文化资源的目的, 就必须对图书馆藏书建设进行思考和探索, 以藏书建设为基础, 以读者需要为目标, 从整体上进行图书馆建设。

2 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改进方向

2.1 在剔除旧书的基础上收纳新书

幼儿师范院校的建立途径不一样, 图书馆藏书的来源也不一样。有些幼师学校是从普通中学或普通师范学校转制出来的, 图书馆藏书有一部分是来源于高校, 因学校建设资金有限, 图书馆藏书更新慢, 多为旧书;还有些幼师学校在图书馆建设之初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或成批从书市上购买, 数量庞大, 图书馆因此不认为图书会“不够看”。对于大多数幼师学校来说, 剔除图书馆里的旧书、收纳新书是藏书建设的改进方向之一。

2.2 提高藏书的应用性

学校办学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不仅体现在学校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方面, 还体现在学校的学术、文化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方面。对于幼师学校来说, 图书馆藏书的应用性应不止于满足学校师生的阅读需求, 使学校师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所提升, 还应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社会利用价值, 使馆藏图书能够为社会上的读书爱好者所利用。提高藏书的应用性, 也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改进方向。

3 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策略

3.1 根据幼儿师范院校建设方向进行图书资源更新

幼儿师范院校的图书资源需要更新, 但是图书资源的更新一定要明确方向, 幼师学校图书馆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书资源杂乱、老旧, 对幼师学校整体发展都是不利的。幼儿教育以及幼师教育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 幼儿师范院校的办学目的除了培养幼师之外, 还有更精细的发展计划, 例如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某一专业素养的幼师, 有针对性地加强幼师的某一职业素养, 或者有目标地对本校教师的集体师资力量进行调整和提升等。这些办学目的的达成都应该体现在图书馆藏书建设上。因此, 幼儿师范院校的图书资源更新除了要剔除那些已经过时了的理论书籍以及那些已经破损的书籍之外, 还要重视对新引进的书籍进行细化分类。学校应该仔细研究和讨论在未来五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里的教育发展计划, 并对幼儿教育和幼师教育的前沿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 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够在进行图书资源更新时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校通过不断地拨发图书更新资金, 分期分批地按照计划引进图书, 能够使图书馆在符合学校发展计划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促进学校师生发展的目的。

3.2 使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图书馆藏书建设中来

幼师学校图书馆藏书常具有学校教学特色, 其中大多数藏书都与学校开设的专业相关, 学校图书馆能够提供给师生很多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参考以及职业发展的建议, 但是大多数的藏书理论性较强、不够生动活泼, 不受学生和教师喜欢, 导致图书资源共享率低。图书资源更新的目的之一是使图书馆藏书种类更加丰富, 以此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要达到这一目的, 更新的图书资源就必须符合师生阅读需要, 因此, 有必要使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图书馆藏书建设中来。

3.3 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幼师学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率

现代信息技术使人际交流变得十分容易, 同时, 拥有共同爱好的群体圈子也更加广泛。除了幼师学校重视幼师发展和幼儿教育之外, 幼儿园和孩子的家长们也重视自身的教育能力发展和幼儿心理发展。因此, 幼师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资源是有很大的社会利用价值的, 为了使这个社会利用价值得以实现, 幼师学校图书馆要使更多读者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幼师学校图书馆实现这一图书资源建设目的, 通过图书馆资源结构的改变获得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幼师学校图书馆可以联合学生社团建立读书交流网站, 网站不仅对学校师生开放, 也对社会各界的阅读者开放。在图书馆网络服务系统建设中搜罗读者的基本信息, 将读者们在读书交流论坛中所表现出来的阅读取向和阅读需求与读者的基本信息相匹配, 读者按照年龄阶段分组, 寻找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特点和阅读需求, 根据论坛上的读者书单交流和对读者阅读取向的分析整理相似的书单, 作为图书馆图书资源结构改革的基础。网络交流论坛的建立不仅可以使幼师学校图书馆资源被社会利用, 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实际价值, 图书馆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读者们的交流内容和推荐图书等方式, 对图书馆藏书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 幼儿师范院校的图书馆建设对幼儿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而目前图书馆还存在藏书过旧、知识更新慢、图书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改善图书馆藏书情况, 是提高幼儿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之根本。学校应该针对图书馆藏书的剔旧纳新活动建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并且通过对师生阅读需要的调查, 合理分配图书资源的种类比例;以网络环境的应用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 幼师学校的图书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成为学校师生文化发展的天地, 同时成为知识传播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梁晖.浅析影响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与发展的因素[J].文教资料, 2013 (4) :115-117.

[2]杨章玲.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建设[J].广西教育, 2014 (3) :110-112.

[3]郭玉.浅谈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J].科教导刊, 2012 (4) :105-107.

[4]彭中云.关于信息化下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剔旧探析与对策[J].艺术科技, 2014 (4) :108-110.

[5]王永新.浅谈信息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J].网友世界, 2013 (6) :330-332.

描写藏书的作文 篇5

书籍就是我的一位知心朋友,在我无聊的时候我会和他交谈;当我在上课时我会用心的去了解他……。我无时无刻不在阅读它,不在想象他因为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所以我自幼都十分热爱读书。可是我的父母却有些不支持我读书,以此我才发生了藏书记这个我与书结下的故事。

今天妈妈把我狠狠的批了一顿,还没收了我的一些书籍。妈妈拿书的时候还对我说:“我这是为了你好,你瞧瞧你一天到晚就这到看这些不三不四的书你看像什么《阳光姐姐》,《马小跳》,你看了又有什么用!以后只许看语文数学书再看别的书都统统收走》。”说完便气呼呼地走啦。几天后,太好啦我终于借到了最新的《快乐学期》!原本兴高采烈的我,可以想起妈妈的查书事件我有十分的紧张。回到家中,我像热锅上的蚂蚁躁动不堪,我一溜烟钻到了我的房间心想:还好没被发现。我立即打开书包把书籍放到那好呢?我灵机一动,把书籍藏到了衣柜衣服的大口袋里啦!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妈妈来查房啦(来检查我是否有看课外书)。我有些骄傲地说:“妈妈你尽情的搜查吧!”妈妈东找找西望望,妈妈的表情严肃又有些难为情。搜了好一会过后,才转身走开。我迫不及待的把书找了出来,我刚放松了警惕可谁想到老妈还来了个半路杀呀!就这样我完美的藏书计划就被妈妈轻而易举的识破了。

即使我的藏书计划破灭了,但是我对书籍的热爱却始终如一。以后我要更加坚持的读书,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在书的海洋中翱翔。

藏书资源建设 篇6

关键词: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藏书楼

中图分类号: G258.8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139-04

Meeting to Enrich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China Book Collections

——Tieqin Tongjian Lou and the Book Collections Seminar and the Fifth Chinese Extant Private Library Fellowship

Wang Lei(Sun Yat-Sen University Librar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Tieqin Tongjian Lou and the Culture of China Book Collections Seminar, the Fifth Chinese Extant Private Collections Fellowship was held in Changshu, Jiangsu Province from May 15th to 17th. At the same time,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ieqin Tongjian Lou Memorial was performed in Guli Town and the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Tieqin Tongjian Lou was formally set up.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activities and the seminar, involving the chief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ies of the China book collections and the culture research.

Key words: Tieqin Tongjian Lou; the culture of China collections; scholarly seminar; Private Collection

CLC number: G258.89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39-04

1重现历史风貌,着墨文化风采——“铁琴铜剑楼纪念馆”隆重开馆

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西街的铁琴铜剑楼,始建于清朝乾隆末年,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中翘楚,在中国藏书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铁琴铜剑楼的主人将全部藏书捐献国家。

1982年11月铁琴铜剑楼被列为常熟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江苏省政府拨专款将该楼修缮一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2月5日,“铁琴铜剑楼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2003年,常熟市对该楼进行了历时半年的整体维修,力图重现藏书楼当年的风貌神韵,并重新对外开放。2006年,该楼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古里镇投入2000多万元全面启动了铁琴铜剑楼恢复修缮工程。修复工程以铁琴铜剑楼现存实物和相关历史记载为依托,突出对铁琴铜剑楼历史文化街区和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增加了铁琴铜剑楼遗址公园及文化广场。

2009年5月16日上午,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古里镇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苏州、温州等地的专家学者,文化部社图司副司长刘小琴、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江苏省文物局、常熟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瞿氏后人瞿钧,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近400余人出席了开馆仪式。刘小琴副司长、陈力副馆长以及顾国强等领导先后致辞,并一同为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开馆剪彩。开馆仪式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分别向铁琴铜剑楼纪念馆赠送了书籍等纪念品。

2依托藏书楼文化资源,弘扬藏书文化与精神——“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研究会”成立

5月16日下午,“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在常熟市图书馆报告厅举行。郑伟章、徐雁、范凤书、程焕文、姚伯岳、曹培根、钱婉约、袁逸、虞云国、虞浩旭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藏书研究专家、图书馆馆长、中国现存藏书楼楼主等参加了本次盛会。哈佛燕京图书馆特别向会议发来贺信,祝贺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开馆和研讨会的召开,并言此为学术界之盛事,高度评价铁琴铜剑楼为藏书的保存与传承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里镇党委副书记居钰泉先生和常熟市委宣传部王建国部长分别在开幕仪式中致辞,他们均指出,历史上的常熟拥有汲古阁、绛云楼、铁琴铜剑楼、脈望馆等200多个著名藏书楼。尤其是铁琴铜剑楼历经两百余年发展历史,系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常熟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科教兴国的政策,古里镇特别注重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希望籍此研讨会推动社会形成读书、藏书的良好风气,深入发掘藏书楼的独特魅力,引导广大市民增强阅读的热情,提升读书的品味和人民的文化水平。

诚如此言,铁琴铜剑楼所保留和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与精神对我们历史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以“铁琴铜剑楼纪念馆”为依托,将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我国藏书文化与学术的研究,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藏书文化与精神,推进和谐社会、书香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常熟市在当天宣布成立了“铁琴铜剑楼藏书文化研究会”,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3藏书家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守护者,我们应正确评价其功绩——程焕文教授谈私人藏书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程焕文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言:“我相信与会的所有代表与我一样,均是怀着朝觐的心情来到常熟,因为铁琴铜剑楼是中国藏书文化的圣地”。“历史上的藏书家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守护者,没有藏书家的世代相守和薪火相传,中国文化与藏书想要传承到今天是绝无可能的,因此我们对历史上的藏书家一直都心怀崇敬”。“我们非常憎恨一些人动辄就将某些不够开放的现代图书馆斥为藏书楼的现象。事实上,“藏书楼”与“图书馆”只是在清末新政前后国人对西文“Library”一词的不同翻译,两者的本义是相同的。人们之所以习惯将那些不够开放的图书馆斥为藏书楼,原因是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藏书楼存有认识误区,漠视了私人藏书家对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的卓越贡献。这是对历史、私人藏书家、藏书楼和中国藏书文化的大不敬”。“私人藏书楼为中国文化与文献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如果没有私人藏书家的无私奉献,近代以来各类型图书馆的建立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各图书馆引以为荣的古籍善本几乎全部来自私人藏书家的收藏。没有私人藏书家的历史贡献,我们又谈何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希望籍此会议缅怀我们的藏书家,正确地评价和肯定他们的功绩。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程教授指出,他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一致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私人,而非国家。过去私人藏书家被认为是保守的,但事实上私人藏书家对乡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私人藏书家,常熟,乃至整个江浙,就不会成为文人渊薮之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倡导社区文化建设,对照历史则不难发现,今天的社区文化建设尚不如历史上私人藏书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贡献。因此,我们应对私人藏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铁琴铜剑楼纪念馆的建设与开放,实际上是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极为契合的一件文化盛事。常熟市委、市政府与文化局,以及古里镇政府开创了一件文化盛举。

4挖掘旧的研究资料与史料,拓展新的研究视野与思路——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姚伯岳先生共同主持。从研究和交流内容来看,会议一是围绕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展开交流;二是围绕中国藏书与文化研究展开交流。

4.1关于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的新成果

常熟理工学院曹培根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铁琴铜剑楼研究,出版有专著《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他认同郑伟章先生关于藏书文化研究应尽可能用历史的原始文献资料本身说话之观点,提出应从中国藏书文化和吴地藏书文化背景入手,深入考察铁琴铜剑楼的历史地位。他的《瞿氏铁琴铜剑楼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的地位》一文,通过与宁波范氏天一阁比较研究,重点总结了常熟派藏书家的区域历史藏书与文化特色,认为铁琴铜剑楼藏书是流通致用思想的代表,常熟派藏书家的集大成者。

著名藏书研究专家郑伟章先生在其研究多年的25万字学术论文《古代典籍的守护神——瞿氏铁琴铜剑楼五代主人传略》中,对瞿氏五代楼主守护中国典籍的史实详细考证与论述,尤其对瞿氏世代经营和恪守的藏书精神与品质给予高度的赞誉和评价。他在发言中指出,历代无数爱书如命的藏书家们是中国古籍的真正守护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昶教授在其《瞿氏铁琴铜剑楼业绩刍议》一文中,从瞿氏楼主在古代典籍、文物保护,为社会保留和捐献完整的藏书与藏书楼,历代楼主以藏书公诸读者,以及对藏书的整理和研究,供学人取用等多方面,深入总结了瞿氏五代楼主和铁琴铜剑藏书楼为国家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姚伯岳就其论文《〈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初探》发言,常熟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对中国藏书历史影响极为深远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其中绛云楼藏书总量甚至在当时超过了国家的藏书量,钱曾所撰《读书敏求记》为正宗的版本目录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孙从添的《藏书纪要》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藏书理论专著;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藏书志》是一部重要的辑录体藏书录,亦是一部活字刻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然而,历史上常熟一地的藏书大家现在却并不为多少人所熟知。对于《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这部极为重要的藏书目录,他认为相关研究很少,指出在该书目出版之前,已经出现有关铁琴铜剑楼的其他版本目录,这些目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值得研究者关注。

年届八十余高龄的著名藏书史研究专家范凤书先生携《常熟籍重要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命名考释》一文参加会议。他在发言中分五类详细介绍了全国各地藏书楼现存状况。例如原藏书楼保存完好,对外开放,并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天一阁、古越藏书楼、春在堂、过云楼等;原藏书楼尚存,现已成空楼,如扬州测海楼等;原藏书楼尚存,现已作他用,如百宋一廛、大公图书馆、上海合众图书馆等;原藏书楼虽存在,早已变为民居等,如烟雨楼、焦林书屋等;原藏书楼毁灭,现重建,如无锡万卷楼、海源阁、北京阅微草堂等。范先生在发言中特别提请学者们对当代藏书楼予以关注和研究,如北京韦力先生的“芷兰斋”。徐雁教授认为范先生的研究,为与会者提供了大量且宝贵的有关藏书楼现状的信息,他建议起草并于第六届藏书楼联谊会上公布一份宣言,旨在通过发布当前亟待重点修复的现存藏书楼名单,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促进转变藏书楼的保存现状。

苏州大学丁小明博士,收藏有瞿氏铁琴铜剑楼第四代楼主瞿启甲致孙毓修先生的十一通信札。经复旦大学吴格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宋平生研究员鉴定,“此批信札不但为保存完好的瞿氏真笔,而且信札中的不少内容可补近代出版史、藏书史记载之不足,实为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丁小明博士对这些信札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整理、考证,为研究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他在发言中指出,当前我国藏书文化研究应注重对现存藏书楼的相关历史资料,包括手稿、信札等进行收集、保存和整理。

复旦大学古籍所金晓东博士的《浙江海宁蒋氏家庭藏书活动研究考述》一文,对浙江海宁蒋氏家族藏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指出现有相关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他在发言中指出随着学术界对藏书研究范围和深度的延伸,也为海宁蒋氏藏书活动的研究带来新的契机,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有如蒋氏家族藏书之来源、聚散、递藏,蒋氏藏书之版本,蒋氏所藏珍贵文献之刊刻、流布,蒋氏家族保护藏书之过程等。

瞿氏铁琴铜剑楼之所以获誉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与其广收前代名家藏书,藏书质量极高有着莫大的关系,其中包括苏州黄丕烈士礼居藏书。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在其《铁琴铜剑楼所藏黄丕烈藏书考》一文中直陈了前人研究的一些误区,如有学者认为瞿氏所得黄氏藏书皆来自汪氏艺芸书舍等,重新对瞿氏所藏黄氏书籍来源、数量和去向进行了重点考证,提出瞿氏所藏黄氏书籍来源于汪氏艺芸书舍、张金吾爱日精庐、张蓉镜小琅嬛仙馆、陈揆稽瑞楼等新观点。

4.2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究的新观点

北京语言大学钱婉约教授主要从事中日近代学术交流史、日本中国学研究,著有《内藤湖南研究》、《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等,在研究过程中,她关注和搜集到很多有关日本学人在中国访书的资料,内藤湖南即是其中代表之一。本次,她就其论文《内藤湖南奉天访书及其学术意义》在发言中指出,内藤湖南系近代日本新闻舆论界有名的文化及时政评论家,是日本京都大学支那学的创建者之一,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先后十次来中国,其中六次以访书为主要目的,访书范围主要在奉天(今沈阳)。她简述了内藤访书的过程,评述其特点和意义,并亦由此联想到《皕宋楼藏书源流考》的作者,日本著名汉学家岛田翰先生,钱教授对这位在中日汉学界均忽略的汉学家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她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岛田先生的身世。这启示我们,学术的视野需要不断地拓宽,不断地挖掘新材料和新的研究领域。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刘蔷女士的《顾氏过云楼藏书考》一文,对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书画世家苏州过云楼顾家的藏书故实、藏书内容等作了详细的考证与评述。刘蔷在发言中指出,对于中国藏书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不仅应关注藏书楼、藏书家的研究,而且要对藏书风气有贡献的学者、学术家等予以研究。不仅要关注藏书楼书籍文献的保存与研究,而且要关注藏书楼后人所持现存藏书楼的手稿、信札等资料的抢救和整理。这对全面研究中国藏书历史与文化,乃至藏书与中国学术的发展与变迁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虞云国教授曾在日本访学时期得见东京静嘉堂所藏原陆心源皕宋楼藏《松垣文集》,他在《清小山堂钞本<松垣文集考述>》一文中简述了《松垣文集》现存各版本及收藏情况,结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松垣文集》序及各篇内容,对清小山堂钞本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评析。

研讨会中,还有天一阁博物馆饶国庆就《宋刻残页<东坡文集>考析》,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郑闯辉就《“南瞿北杨”之并称与“晚清四大藏书楼”之合称形成世代考辨》论文向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此外,许淳熙的《张之洞藏书思想探析》、袁逸的《石头婢女梦——中国藏书史上三桩》、枊向春,余彦焱的《古堂、铁琴铜剑楼遞藏唐集述略》等20余篇优秀论文入选研讨会论文集。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藏书家、藏书地域、藏书历史阶段等出发,探讨和研究中国藏书历史优秀遗产,总结中国藏书文化特点与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当前的藏书文化学术研究。

4.3现存藏书楼楼主交流

本次会议同时亦是第五届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宁波天一阁馆长虞浩旭、扬州测海楼主韦明铧、瑞安玉海楼陈钦益馆长等东南地区现存藏书楼的楼主,以及湖南曾国藩研究会代表纷纷应邀出席。扬州测海楼馆长韦明铧先生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扬州藏书楼的现状,扬州藏书楼的留存喜忧参半,现存藏书楼达四五处之多。其中马氏藏书楼现准备在原址重建,扬州市政府亦计划在原址重建文汇阁等。他希望在藏书家的联合呼吁下,在藏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扬州藏书楼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开放。天一阁虞浩旭馆长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充分地肯定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举办的意义,希望藏书楼能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5吸引和培育藏书文化研究人才,促进藏书史与图书馆史的全面整理——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究的特征与趋势

本次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藏书研究专家、学者近60人,研究专长涉及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图书馆学、文化交流史学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藏书文化学术研究的学科广泛性,及其与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刻渊源和关系,体现了藏书史与文化研究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会研究者们一方面比较注重对地区藏书文化和藏书家个人的深入研究,同时亦开始深入观照历史文化发展、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等背景,逐步拓展研究思路与范围,丰富了我国藏书文化学术研究的内容。

本次研讨会代表既有学院派研究学者,又有多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人员;既有耄耋之年的老一辈藏书研究专家,更有正值学术事业壮年的中青年专家。此外,会议吸引了多位在读文献学、历史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博硕士研究生参会,他们的研究视角表现出新颖、创新、勇于质疑前人既有观点的特征,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可以说,我国藏书文化学术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深厚学术基础的研究梯队,这对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究的发展,程焕文和徐雁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应以多种形式,广泛借助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学术研究,弘扬藏书文化。程教授指出,藏书楼文化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唯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进来,了解、感知这些藏书楼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内涵和魅力,才能真正广泛地弘扬和彰显藏书楼文化。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策划设想——“藏书楼巡礼”——旨在招募一批对藏书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青年人,循着中国藏书楼的踪迹,走访若干个藏书楼,通过组织他们参观、深入了解每个藏书楼的历史、藏书及文化特征,引导他们对藏书楼展开相关研究。同时,他建议将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的名称改为“中国传世藏书楼研究会”或者“中国藏书楼研究会”,以此统摄各地的专门藏书楼研究会,可以采用以现有藏书楼楼主为常务理事、选举轮值主席的方式,推动藏书楼文化的研究。此外,两位专家还认为应努力促进和组织展开全国图书馆、藏书楼史志的编撰活动,可以丛书的形式出版,如《传世藏书楼史志丛书》等,以此全面整理中国藏书楼、图书馆史,促进藏书史、藏书文化乃至图书馆史的深入研究。

中国藏书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与文化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和整理藏书史料、研究和继承藏书文化、总结和弘扬优秀的藏书精神,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对推进当前社会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藏书与文化的研究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研究活力,包括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创新、研究主题和领域的拓展、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从铁琴铜剑楼纪念馆的隆重开馆、铁琴铜剑楼研究会的成立,“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的成功召开,我们看到了中国藏书研究的成果、进步和希望!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共同推动中国藏书与藏书文化的研究。

论胡绳藏书馆文献及书目体系建设 篇7

1 胡绳藏书馆捐赠文献的类型特色

胡绳同志曾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在撰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新哲学的人生观》、《辩证法唯物主义入门》、《二千年间》、《理性与自由》、《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先贤与战友》、《夜读散记》、《胡绳诗存》、《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胡绳文集 (1935-1948) 》、《胡绳文集 (1979-1994) 》, 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等著作时, 用了大量的资料, 这些资料大部分是胡老节衣缩食购买的, 并经过认真筛选, 在整体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研究性, 配套齐全、史料珍贵, 参考性和针对性强,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保存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研究清代近百年对外关系的重要史料:历史档案文献汇编《筹办夷务始末》二百六十卷, 汇集了清朝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关系交涉的史料、《清光绪朝外交史料》、《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等。

(2) 历史价值较高的文献史料如:戊戌变法以前,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为提倡变法编辑的、均为石印本的《时务报》及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民报》和康有为在辛亥革命以后主办的《不忍》刊物等等;有很高版本价值的藏书如:明代刻书《汉魏丛书》、《二程全书》、丛书《元曲》、部分珍贵碑贴等。

(3) 研究中国近代、当代诸方面的系列丛书如:《当代中国丛书》、上世纪50年代由翦伯赞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系列、“文革”以前中科院社会科学学部经济学家编辑的农业史资料、工业史资料等。

(4) 对我党各个时期特别是早期理论刊物收集齐全, 是一般党史研究部门及藏书家难以聚集到的如:《新青年》、《向导》、《共产党》等10余种。

(5) 系统的搜集了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方面著作如:顾颉刚《古史辩》、王云生《中日关系史》等。

(6) 品种齐全的内部刊物, 技术报告、当代学术、会议资料、翻译手稿等。所包涵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

(7) 珍贵的著者签名本。在书名页签了著者姓名, 胡老加盖了收藏钤件的藏书如:党内很有学问的新四军领导人刘一氓的书、著名作家臧克家、姚雪垠签名赠藏的书籍。

2 加强胡绳藏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做好文献收集整理工作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 也是为本地经济文化科学服务最根本的物质保证。作为具有特色藏书的胡绳藏书馆是否需要充实部分文献?据笔者了解, 我国各类图书馆在特藏文献管理中也有类似问题。尤其在今天, 图书馆经费紧张与读者需求文献日益递增这一矛盾的严重突出, 我们对捐赠书刊的重视, 能够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捐赠书刊、资料与图书, 这也是社会力量办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同时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将是图书馆界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 以特色藏书理论为指导适量补充, 不仅会建立起重点更加突出、品种合理、复本适宜、突出馆藏特色资源配置的藏书体系, 而且在保持其特色地位可持续发展、提高藏书利用率、促进文献开发利用、共享方面将产生积极作用。

收藏范围:以收藏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各个时期特别是早期理论刊物为主。包括人物传记、党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近代史研究均属胡绳藏书馆文献收藏范围。

收藏重点:要重点收集以胡绳藏书馆馆藏特色为主, 有关学科领域内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理论著作和教材及资料, 还应注意收集相关学科或不同学派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和资料, 这样讲并不是让我们一味地补藏新书, 而导致胡老捐赠藏书体系的破坏, 应在保持其馆藏特色的基础上, 适量补充、针对性充实部分文献, 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重点突出个性鲜明的藏书体系, 又不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枯竭, 而且特色文献的地位将更加巩固。

收藏内容:以收藏图书报刊、内部刊物、政府出版物、报告、手稿、档案、图片、照片、声像资料等为主, 兼顾册籍、表籍、卷轴、文告、谱牒、传单、标贴、剪贴、碑志、拓片等为主要收藏内容。

收藏途径:由于胡绳藏书馆藏书体系固有的属性特点, 其核心藏书即重点藏书的专业化、特色化, 决定对其文献资源建设的特殊性, 通过充分挖掘我馆原有馆藏文献, 广收书目信息, 掌握出版动态, 加强文献来源, 建立胡绳藏书文献建设及交换协作网络, 用购买、预订、交换、索取、馆际互借等方式来完善胡绳藏书馆文献资料协调体系。

(1) 挖掘现有潜力, 补充馆藏。充分挖掘我馆原有馆藏文献, 有类似适合胡绳藏书馆入藏的部分资料夹存在我馆其他书库中, 这就需要深入细致的选择, 将这类隐含在本馆其他书库中的文献资料分离解析出来, 重新组合配套, 编注目次, 放置胡绳藏书馆, 以求达到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广收书目信息, 加强文献协调。只有广泛收集大量书目信息, 才能宏观掌握文献的出版动态, 并择优入藏。文献收集的第一信息来源是相关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 由于这类文献一般印刷数量少, 出版标准不统一, 有些不是通过售书途径发行的, 许多有价值的原始情报信息极易流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 才能做到不失时机的收集入藏。一是通过新闻出版部门了解内部期刊报纸的出版情况。通过与出版单位协商, 搜集出版单位送缴的期刊样本, 有所选择的补充缺藏的文献及内部期刊。二是成立胡绳藏书交换网络, 交换是获得文献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目前, 我国多数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及党史研究部门、党史文献编纂机构均有这方面的内部交流和交换的出版物, 这些出版物内容实际可靠, 学术性强, 有较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这类文献一般不公开征订, 只能通过交换获得, 应掌握出版信息和研究方向, 建立交换网络, 注意交换动态, 随时做好胡绳藏书馆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随着对相关文献的补充, 将付于胡绳特色图书馆新的涵义即:以胡绳同志命名, 其捐赠书刊为主, 用捐赠、搜集等方式集书刊、资料、档案、手稿为一体, 聚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各时期文献、特别是早期理论刊物为主的颇具特色的图书馆。

3 健全目录体系, 全面揭示馆藏

完善的检索体系, 能够全面系统地揭示馆藏, 指导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 这是联系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胡绳藏书馆的文献, 以捐赠文献的类型来看, 既有书刊, 又有档案资料, 并且集某类专业知识、信息为一体, 相互联系密切。为了保证学术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使捐赠书刊资料的知识、信息在流通中向着“合”的方向发展, 促进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对胡老所有的捐赠书刊资料, 应健全目录体系, 客观上做到“一体化”, 微观上保持书刊资料分立体制, 按照《中图法》统一分类、统一管理, 并给予胡绳藏书馆藏书一书两个登记号。一套是所有胡老捐赠图书的财产登记号, 另一套是我馆统一使用的财产登记号编入馆藏总目录。由于目录卡代码与馆藏总目录上网号的统一, 不仅提高了检索利用文献资料的速度, 而且为机读目录的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健全目录体系工作中, 根据胡绳藏书馆藏书特色和读者的各种需要, 一方面, 编制卡片式公务目录和读者目标, 另外健全一套捐赠书刊目录 (笔者注:为了保证胡老捐赠的藏书体系不受到破坏, 新补充的部分文献不能进入这套目录) , 并重视对胡绳藏书馆目录提要的编制工作, 一般来讲, “目”与“录”的结合称之目录, “目”注重表示图书文献的外表特征、“录”则表示该文献的内在属性,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正确反映文献的概貌。我们对胡绳藏书馆专题目录即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部分、胡绳著作部分编制了提要著录。另一方面, 通过各种编制形式, 编制能够全面揭示胡绳藏书馆文献状况的各类型书目索引, 帮助读者和研究者搜集、分析并正确地运用文献, 从而形成了胡绳藏书馆特有的文献书目体系。

(1) 用书本式目录编制专用目录。随着书目记录自动化的实现, 当年被卡片目录取代的书本目录, 借助新技术又有重新崛起的趋势, 由于胡绳藏书馆文献资源体系较为稳定, 书本式目录的优点在该馆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我们编制了所有胡老捐赠书刊的书本式目录, 综合性的书目索引、专题文献书目索引、所有补充文献的专题及中国近代史部分所有馆藏目录 (捐赠部分和补充部分的目录) 及我馆其它书库相关文献可作为胡绳藏书馆配套使用的专用目录 (笔者注:该目录馆藏登记号仍然保持原有号码, 既可作为胡绳藏书馆补充文献部分, 亦保持我馆原有文献的独立性) 。书本式目录的建立, 方便了读者查找, 查找的信息量大, 实用性强, 一目了然。

(2) 用活页式目录编制预订、交换、复制等补缺文献的索引。编制活页式目录要选定专题, 专题的选定过程实质上是对胡绳藏书馆文献建设即补充文献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我们在补充馆藏工作中, 对通过预订、交换、复制、征集的这部分文献, 根据实际需要选定若干专题, 随后在活页纸的右上方逐一标上每个专题的顺序号、专题名称代码、年度号。编制目录时, 剪下 (或复印) 书名、著者、出版社与出版时间、定价等内容, 标上册数、注明其获取途径 (预订、交换、复制) 等。贴在对应的同一专题活页上, 一张活页贴满后再加一张新的活页。这种书目的编制, 可以保障胡绳藏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即补充文献, 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在确定文献专题后, 要通过直接选购、预订、征集、交换等方式来不断补缺部分文献。

多途径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完备的目录体系, 灵活的编制方式, 其最终目的是对馆藏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要做好胡绳藏书馆核心藏书的建设工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馆藏特色和优势, 在利用馆藏文献为满足读者要求, 推动科学研究事业深入发展的同时, 来体现捐赠者捐赠毕生所藏书刊资料的真实目的。

摘要:本文探讨胡绳藏书特点, 旨在完善现有特藏图书中相关书目体系建设问题。

关键词:文献书目,体系,胡绳

参考文献

[1]吴言.胡绳嫁“女”襄樊.中华魂.2002 (11) :34~36

[2]吴言.走近胡绳藏书馆.传记文学, 2003 (8) :71~72

[3]吴言.胡绳收藏的拓本五种.收藏家, 2003 (10) :6~10

[4]吴言.胡绳藏黄庭坚书法拓本.收藏, 2004 (9) :24~26

[5]吴言.看胡绳藏书馆捐赠文献之特色.图书情报论坛.2002年第3期

对历史类图书藏书建设的评价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历史类图书,藏书建设,专业性,读者需求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其重要的职责在于服务教学和科研。在图书馆的诸项工作中,藏书建设至关重要。而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就必须要调查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状况、掌握本馆馆藏特点、研究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综合性院校多学科藏书建设,同样适用于其中某一类学科的藏书建设。现以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为例,探讨历史类图书馆藏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 西北师大图书馆历史类图书藏书情况

截止2008年4月中旬,西北师大图书馆共有中图法编目的历史类图书27623种、68966册,十进分类法编目的历史类图书8539种、22223册,加上学校历史系保存的历史类图书9000余种、31000册,图书馆共有历史类图书12万余册。典藏地主要分布在文献检索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保存本阅览室、储备书库、特藏展厅、中文报刊库、外文图书阅览室、历史系资料室等地。语种以中文为主,另外还有一部分西文、日文、俄文版历史类图书;图书馆订购有学校历史系师生常用的历史类中文现刊50余种。除纸质文献而外,西北师大图书馆购买的超星电子图书和CNKI电子期刊中还有一部分电子版历史类图书和期刊,见表1。

数据来源:2008年5月11日查询西北师大图书馆汇文编目管理系统。

2 对历史类藏书的分析与评价

评价一个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是否科学合理,主要是从馆藏文献的质量、数量、结构、利用率等几个方面进行,西北师大图书馆历史类馆藏资源呈现以下的特点。

2.1 历史类图书品种比较丰富,数量比较充足

从图书收藏种数情况可以看出,图书馆对历史大类(K大类)下分的各小类无论是史学理论、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欧洲史、非洲史、大洋洲史、传记、风俗习惯等都有收藏,涉及面较广,种类比较齐全。对于历史学研究方面的名家著作收藏较多,如白寿彝的著作收藏有39部,顾颉刚著的收藏有54部;刘祚昌的19部;柴德赓的12部;史念海的35部等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数量上来说,历史类图书总计达到12万余册,接近于馆藏图书总量的8%,相对于在校450多名历史系师生来说,人均占有历史类纸质图书约300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6.1%的历史系师生认为图书馆历史类图书、期刊(包括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图书馆历史类资料比较充分。

2.2 历史类图书收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首先表现在历史类图书收藏与学校历史系专业设置关系的紧密度,以及各种历史类图书的收藏比例方面。从历年来西北师大图书馆历史类图书收藏情况来看,各个年代各种历史类图书收藏大致遵循着一定的比例。一般都以中国历史类的图书收藏最多,其次是世界历史和欧洲历史,这种比例和藏书结构与学校历史系课程开设比例基本相对应,尤其与历史系20世纪90年代以本科教育为主时开设的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历史系传统优势专业如西北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等需要大量中国历史方面的教学参考及研究资料,图书馆在这些方面资料收藏比较充足,而对于历史系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涉及不多或是没有单独开设的大洋洲史和非洲史则收藏不多,甚至呈现递减的趋势,表明图书馆在历史类图书收藏比例方面有一些政策性的调整;历史类馆藏的针对性还表现在一部分图书符合了读者的阅读需求。问卷调查显示,有24.8%的历史系师生喜欢看“传记类”图书,从图书馆历年来图书收藏情况来看,传记类图书在历史类图书中的比例有所提高,种数和复本量都有所增加,这应当说是照顾了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另一方面,近几年西北师大历史系在专业设置上也有所变革,如本科增加了“历史与社会”专业,研究生教育中专业面也有较大的拓展,教育教学上也由原来的“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甚至有可能今后研究生招生人数要超过本科生人数,所以要保持图书的针对性,就应考虑以上因素,不断在各历史类图书比例上进行调整。

2.3 历史类图书利用率较高

从近几年西北师大图书馆各类图书借阅量统计情况来看,学校师生对历史类图书的借阅需求量较大。统计数据表明:历史类图书的借阅量一般位于全馆各类图书借阅量的第5~6位,在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量中经常位于第三位,其前是文学类和语言文字类。从月借阅量来看,剔除1~2月和7~8月放假对学生借阅的影响,以及一部分只阅览不外借历史类图书对借阅统计结果的影响,历史类图书每月平均借阅量为2000册以上,全年借阅量为23000余册(数据来源:西北师大图书馆2005年各类图书借阅量统计表)。这些数据表明图书馆历史类图书流通较快,利用律较高。访问图书馆流通部门的工作人员得知,各种历史类图书没有明显的拒借现象。

2.4 旧书多新书少,需要补充并增加一部分新书

从历史类图书的入藏情况可以看出,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入藏的历史类图书比80年代的少,90年代后入藏的历史类图书不到历史类图书总数的一半。这可能和图书购置经费的转移有关。由于网络和电子资源利用的日益普及,一部分传统用于纸质图书购置的经费被用于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购置,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带来的结果是馆藏纸质新书购置的减少。由于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纸质图书的阅读仍有很大的市场,馆藏纸质图书资料太旧则可能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历史类图书旧书多新书少,除了和购置经费有关外,也可能和历史类图书的剔除需要谨慎的态度有关。由于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科学在阅读方面的时效性反映不是那么强烈,一些旧版的经典图书的价值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增加,所以旧书剔除工作有困难。但历史类图书的馆藏状况已经表明,图书馆需要购置纸质历史类新书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问卷调查和访谈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一些边缘学科和新的专业资料满足程度不高,如历史地理专业和历史与社会专业的师生认为馆藏需要增加一些与新专业有关的书籍;二是搞世界史研究的教师研究生需要一些小语种的资料,如俄文资料或是日文资料。据他们反映,馆藏原有的历史类俄文图书版本太旧,缺乏对新的研究成果的了解,而外文文献传递获取的资料又往往是英文的;三是课题研究范围的扩展需要一些相关资料。问卷调查显示,西北师大历史系职称为副教授或以上的教师中有64.7%的教师承担着科研课题,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有秦汉魏晋简牍经济文书研究、麦积山石窟研究、天宝时期农民社会生活研究、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研究等课题,课题研究范围的拓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式的出现,需要馆藏增加一些新的史学理论和综合性研究资料。

3 对历史类图书藏书建设的两点思考

通过对西北师大图书馆历史类图书馆藏的分析和评价,综合其藏书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认为一些文科院校在进行历史类图书馆藏建设时,为了增加藏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考虑以下两点。

3.1 要以历史教学科研需要为重,突出馆藏图书的专业性

以科研教学为重点的高校,其文献资源应重在保证科研教学及其专业的需求[1],使馆藏文献资源充分为教学科研人员利用。以西北师大为例,其历史系是学校设立最早的系科之一,也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以敦煌学、简牍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西北史等为重点,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先后有5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青年社科基金、国家教委“八五”社科规划资助;在《光明日报》、《求是》、《历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博士点1个(西北史),硕士点6个(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西北史、世界史、历史地理、历史教育学),在本科教育中有历史、历史与社会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学校历史系有本科生309人,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38人。从历史系的发展来说,历史类文献的收藏一定要突出专业性。针对历史系所设置的专业全面系统地收藏相关的历史类文献资料,藏书应当反映历史教学和科研用书的专业特点和范围,一方面要满足历史系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之用,另一方面要为历史系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这就要求图书馆采购部门根据历史系专业设置情况确定各种历史类图书的比例,并按照这一比例进行历史类图书的采购。具体做法是:可以从历史系办公室、学校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处等单位了解历史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状况和需要;了解历史系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课程主要参考书;同时应对历史系拓宽的专业面、新添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类图书入藏过程中突出历史专业的藏书特点,形成完善科学的专业藏书结构。

3.2 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

读者的需求是历史类图书入藏的重要依据之一,馆藏图书主要是为读者阅读服务的,如果入藏的图书不为读者所需要,那么图书就不能发挥其传递信息的作用[2]。西北师大图书馆借阅信息显示,历史系师生是馆藏历史类图书最大最密集的一个读者群,所以历史类图书收藏应当重点考察历史系师生的阅读需求,其次要考虑全校师生对历史类图书的阅读需求。由于历史系存在着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和不同文化需求的读者群体,多元化的文献需求在图书馆是客观存在的,在考虑专业化、学术性图书资源满足的同时,对于大众化、非学术性历史类文献资源需求也应尽量满足。问卷调查显示,西北师大历史系不同学历的师生对历史类文献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倾向。其一,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师生在图书借阅的选择上倾向于本专业图书,如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中有63.1%的学生喜欢借阅世界历史类图书,而中国古代史专业中69.5%的研究生喜欢借阅中国历史类图书;本科生对历史类图书选择面较大,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传记、风俗习惯等各类图书都有所涉猎。就历史系师生阅读目的而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教学参考”而借阅,有的是为“论文参考”,有的是为“课题研究的需要”,也有5.8%的历史系学生表示,他们的阅读目的是“消遣阅读”。所以应当研究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购置丰富多彩的图书品种,以适应本馆各类读者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的阅读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凡书就订,要提高优秀重点历史类图书供应的满足率。因为图书购置经费是有限的,图书也有好坏良莠之分,这需要图书采购人员做出准确的区分。只有统筹兼顾,才能保证重点、兼顾一般,达到历史类图书馆藏结构合理、品种丰富的目的,如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威曾经提出的:“用最低的成本,采集最好的书刊,为最多的读者服务。”

图书馆要建立适用于学校历史系教学科研和读者需要的最佳藏书结构,就必须要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的性质、任务、本馆已有的历史类图书馆藏结构、服务对象的需求等各种因素,确定相应的藏书结构方案,改革、调整、完善现有的藏书结构,使之日趋科学化和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彭玉池.从重点学科发展要求看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J].现代情报,2004(11):37-38.

藏书资源建设 篇9

中国藏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据安阳小屯殷墟遗址考古发现的数以千计的甲骨文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这是我国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历史典藏。[1]后来,随着木牍简策和帛书的出现,周王室宗庙以及诸侯的藏书已初具规模。战国时期,萌芽了私家藏书,打破了官府垄断著述藏书的历史,但官府藏书仍是主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的载体由物廉质轻的纸代替了昂贵的竹简木牍和缣帛,另外,爱护藏书成为当时考察士大夫行为准则之一,所以私人藏书家倍增,私家藏书的主体开始转变。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使用和科举制度的确立,带动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唐代,出现了书院,书院藏书供院内师生阅读。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私家藏书楼越来越多,藏书楼在数量上远胜于前朝。明代,刻书业的发达和书肆书商的出现,使藏书业达到又一高峰。《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天一阁、菉竹堂等数以百计的私家藏书楼足以让我们信服。到了清代,《四库全书》编纂并入藏“七阁”,加上宫廷近百处藏书楼(阁),以及星罗密布在全国的近两千家著名私家藏书楼(阁),标志着清朝的藏书事业进入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2]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官私藏书楼损毁严重,结束了古代藏书楼的辉煌。1 9世纪末,维新派在各地纷纷成立学会,并建学会藏书楼,戊戌变法失败后,各地学会被迫解散,学会藏书楼也被查封。20世纪初,慈禧太后宣布实行“新政”,维新思潮重新涌动,加上西学东渐思潮的推动,各地纷纷兴建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由此,古代藏书楼实现了向近代图书馆的嬗变。

2 古代藏书封闭性的原因解析

古代私人藏书家多数是将所获典籍庋藏高阁,秘不示人,使用者只限于家人或家族成员。而官府藏书、寺院藏书、书院藏书也只是针对特殊人群开放的。古代藏书的封闭性有其历史原因,这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

2.1 政治方面

古代战争频繁,统治者争权夺利,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问题,有的甚至采取“愚民政策”。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社会集团统治者对图书实行封锁垄断,甚至进行残酷的禁书、焚书运动,强行扫除一切不利于封建精神统治的因素,将民众牢牢掌握在手中,对他们进行奴役和压迫。君权至上的国家政治力量,严重限制和阻碍了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力,抑制了各种开放因素的生长。

2.2 经济方面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生产一直比较落后,经济基础对古代藏书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障碍。官府藏书流通的范围,主要是在皇室成员和政府官员之间,读者面十分有限。私家藏书者往往是那些富贵家族,受教育者都是膏粱子弟,而广大劳动人民因为生存压力所迫,没钱更没有时间享受读书,就这样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2.3 文化方面

官府藏书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就有明太祖朱元璋曾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的记载。这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化意识在中国封建社会支配了几千年。而私家藏书则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滋生了藏书家狭隘自私的小农思想。他们把图书看作私有财产,只可传于子孙而不可轻易传于他人。如,唐代杜暹藏书万卷,曾在藏书题记中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皆不孝。”明代范钦曾为天一阁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借人,书不出阁”的严训等等。二是藏书家担心藏书丢失损毁。藏书楼是藏书家的精神寄托所在,没有人比藏书家更知道书籍聚散的悲喜哀乐,也没有人能够比藏书家更知道书籍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古代读书人中确有不少优秀读者,但也不乏思想素质低下之人,他们借人图书或据为己有,或损毁污染,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述:“狼藉几案,分散部帙,多为幼童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

2.4 科学技术水平方面

古代文字载体笨重,加上制作方式落后,大大限制了图书的出版,所以古代图书数量不多,各藏书楼所能收藏图书更是有限。藏书数量不多,也就谈不上藏书楼的开放了。在漫长的藏书楼时代,文字载体经历了甲骨文、木牍简策、缣帛、纸,图书制作方式经历了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秦汉时期,文字载体以简牍为主,秦始皇每天要读1 2 0斤重的简牍资料,汉代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一封信,两个人才抬得动。简策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除了杀青、编简之外,抄写时,一手写笔、一手拿刀,写错了用刀削去,可见其慢。在纸张普及之后,抄写图书也不容易。清代蒋衡抄写8 0万字的《十三经》,整整耗费了十二个春秋。清修《四库全书》,先后聘用书工3826人,用了五六年时间才算抄写完毕。[3]

3 古代藏书历史中资源共享思想的发展

历代官府藏书都只限于在皇室成员和政府官员之间流通,不对社会开放,所以极大地削弱了其利用价值。私家藏书不同于官府藏书,从出现私人藏书家,到出现私家藏书楼,一直到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整个发展历程中都伴随着资源共享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保护书籍

孔子的后裔孔鲋,秦末儒生,博通经史,为避秦始皇焚书之灾,收其家中《论语》、《孝经》、《尚书》等书,藏于祖堂旧壁中,到鲁共王欲广其宫坏孔子宅时,方使各典籍的原貌重现世间,其功不可没。

3.2 私人之间的借阅、馈赠、抄录、转录书籍

东汉蔡邕,因赏识“建安七子”的王粲,将所藏赐书及秘阁抄书六千余卷相赠,成为使书尽其用的后世表率。据二十四史之《晋书》记载:晋代范蔚藏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又据二十四史之《南齐书》记载:南齐崔慰祖藏书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明朝开始,抄书、刻书流行。明清之交时的叶奕每见人有秘册,必借归抄录,至夜不休,又与钱曾相互传录各自所得。

3.3 向朝廷或府学捐赠图书

捐赠图书是为了让图书有更多的人去阅读。南宋,陆游的父亲陆宰,曾任宫廷藏书处秘书阁的官职,金兵南侵时返乡隐居,筑双清堂、千岩亭,藏书万余卷。绍兴十三年(1143),南宋朝廷设秘书省,诏求遗书于天下,陆宰献书达1300余卷。明代诗人左宗郢将370种积书悉数捐与府学,以资学者。清朝,马日琯、马日璐兄弟藏书颇富,乾隆年间四库开馆,后人马裕献书776种。汪如藻、邓大节、袁枚、汪启淑等亦有献书于朝廷之举。[4]

3.4 开办书院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出现了由写本向刻本过渡的发展态势,带动了私家藏书楼的发展,私学蔚然成风。唐初出现了私人治学的书院。到了宋代,书院盛行。《宋史胡仲尧传》云:“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说的是至今还传为美谈的华林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在他的家乡创办的一所私人书院。《天下一统志》中云:“四方之士来此游者常数百人”。宋代著名文士苏轼、晏殊、杨万里、黄庭坚等,都曾到华林书院游历或讲学。书院开办了两百余年,培养了大批人才。

3.5 成立学社,互通有无,互相交流

到了清朝,文献共享意识已逐渐为社会思潮。除了书院、还出现了很多学社。丁雄飞与黄虞稷制定的《古欢社约》尽出家藏秘本,互通有无,以“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5]。黄虞稷除与丁雄飞有协议外,又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流通借阅,又与周亮工之子周在浚共同发起征刻唐宋秘本藏书,得到众学者的响应。

3.6 成立学会、学堂、报馆

1 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清朝维新派积极倡议建立向公众开放的西式图书馆,以宣传西学,“开民智”、“育人才”、“救中国”。1 8 9 5年,维新派成立了第一个学会——强学会,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学会藏书楼——强学会书局。还在上海成立了强学会分会,出版《强学报》。强学会之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纷纷成立学会,学会藏书楼也随之纷纷设立。据统计,从1896年到1898年年间,在北京、上海和直隶、湖南、广东、广西等行省,先后设立的学会、学堂、报馆,已达300多所。[6]虽然戊戌政变失败后,各地的学会被迫解散,学会藏书楼被查封,但因为这些学会藏书楼在对藏书的管理和使用上均采用了西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已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所以使得其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会藏书楼被视为近代图书馆的前身。

参考文献

[1]晓荷, 好虚.中国的藏书文化与私家藏书楼[J].中国文化遗产.2006, (5) :48~55

[2]徐凌志, 卓腮娇.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 (9) :107~110

[3]曹之.古代藏书楼封闭之原因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3, 23 (6) :256~257

[4]冯方, 荆孝敏.私人藏书楼中的资源共享思想[J].辽东学院学报.2010, 12 (2) :140~145

[5]李希泌, 张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 (春秋至五四前后) [M].北京:中华书局.1982:45~47

南湖藏书楼与《南湖藏书楼》 篇10

余三定先生从1977年至今, 三十余年, 他完成了由一个乡下少年到大学知名教授的转变,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卓有所成, 蜚声学界。然而一贯“嗜书、读书、购书、淘书、著书、教书、评书” (语出龙协涛《南湖藏书楼记》) 的他还完成了一个一般读书人所难以完成的壮举, 即修建了南湖藏书楼。藏书楼地处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 楼主余三定先生广采博收, 旁搜远绍, 大量收藏文史哲著作, 孜孜以求, 至今已达到三万多册。这些书中, 最让余三定先生珍视的是两类, 一是题签本。作为“相识满天下”的学者, 余三定先生刻意收藏当今学者的签名本, 至今已达一千余种。当你翻看这些风格各异的签名、题字和印章时, 既能赏心悦目, 又能体会出读书人惺惺相惜的浓浓友情和爱书之情。二是特辟的“北大版典藏室”。正如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撰写的《南湖藏书楼记》所说的, “设北大版典藏室, 足证洞庭通未名, 大师著述, 创学建派震古, 道德文章铄今。”南湖藏书楼里的“北大版典藏室”门口, 挂有北京大学杨辛教授题写的“燕园翰墨”牌匾。这不仅反映出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余三定先生心中的崇高位置, 也反映出他学术眼光和生活阅历的钟情所在。除这两个系列外,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全套二百零一种 (精装本) , 无疑也可称为藏书楼的镇楼之宝, 它们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左健、副总编辑金鑫荣等文友慷慨赠送的。这套书在私人藏书家那里, 能成套收藏的, 纵目海内, 恐怕也难寻一二。

余三定先生在迁建南湖藏书楼, 不断丰富楼内藏书的同时, 还留心收集了海内外文友的大量题词、题记、书法作品、治印等等。这些作品, 再加上他自己及师友的有关藏书和藏书楼的文章, 汇为一编, 裒然成集, 书韵书香, 又成胜事。这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南湖藏书楼》了。该书于2009年底编成, 今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印装精美大方, 令人爱不释手。

细绎全书, 我们可以发现, 除了书序和后记外, 全书共分七个专辑, 即南湖藏书楼记、照片辑、题名辑、题书诗联辑、印章辑、联诗辑、散文辑, 各辑各有侧重, 各有千秋, 令人目不暇接, 如登山阴道上。其中首辑《南湖藏书楼记》为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精心结撰, 其开篇略谓:“读书难, 藏书亦难, 藏书楼建而迁、迁而再建, 矢志不移者尤难。余君三定, 湖湘学人, 潜心翰藻, 耕耘教苑。桃李满天下, 著述传寰中。是君……以书为友, 以书为乐, 以书为生, 真书癖书痴也。平生不藏富、不藏娇, 情所独钟, 唯藏书。……乐在声色禄位之上。”对于余三定先生藏书之艰难、之辛勤、之自得其乐, 概括得非常精当。大约龙、余二先生交往既笃而又有同嗜, 故能切中肯綮, 举重若轻。“照片辑”汇集若干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立此存照”, 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而“题名辑”则汇集了海内名流王朝闻、李锐、王蒙、徐中玉、杨玉圣、钱谷融、王先霈、邓晓芒、韩少功、聂鑫森、麻天祥、陈平原、贺卫方、龙协涛、程郁缀、黄楠森、万俊人、李元洛、谭谈、罗成琰等人题写的“南湖藏书楼”和“三定藏书楼”, 千姿百态, 尽态极妍, 在读者的确为一种美妙的享受。“题书联诗辑”中的作品, 一般为书写者自作的对联、诗词, 其中的精品如国务院参事室陈廷佑先生的题诗:“君有藏书廨, 南湖建小楼。志追滕范雅, 记述鄂湘酬。今古传佳话, 巴陵待胜游。登临观典籍, 学海共乘桴。”此诗格调高雅, 既述藏书之事, 又叙向往之情, 而结以“学海共乘桴”, 表达出一种同游学海的美好愿望, 可谓善颂善祷。“联诗辑”中收录今人联语、诗词若干, 其中不乏精品。如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左健题联:“楼外是八百里洞庭, 浩浩烟波, 坼吴吞楚;阁中有十万卷经籍, 斑斑缃帙, 茹古涵今。”上联气势雄壮, 下联涵咏深沉, 不愧名联。诗则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柳春蕊博士《三定教授嘱题藏书楼依山谷松风阁诗韵》, 诗情奔涌, 古色斑斓, 自是大方家数, 谨录数句为质:“楚郭云梦山之川, 南湖先生卧亭椽, 江声影动星粲然。斯地风谊三千年, 远矣周孔隔地天, 中有隐机师无弦。嗟尔清赏在山泉, 雅有彬蔚重群贤, 俯仰之际惜此筵。”此外“印章辑”汇集诗家治印, 套红印刷, 朱墨粲然, 于此类书中实属创举。“散文辑”汇集作者及师友有关藏书、淘书、读书、著书的多篇文章, 可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余三定先生其人和南湖藏书楼其地提供帮助, 亦可见本书编者之用心, 实为全书之豹尾, 读者自能赏之, 不待予之赘言也。

上一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下一篇:电磁振荡综合演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