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成园区

2024-05-17

产业集成园区(精选十篇)

产业集成园区 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业园区,集成发展,保障机制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 职业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联系愈加紧密。职业院校必须与区域经济、产业园区等多元结合集成发展, 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合力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深入发展。因此, 需要建立较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促进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良性集成发展。

一、江汉平原区域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总体情况

地处江汉平原区域的仙桃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5年4月, 国务院《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 仙桃位处于国家五大城市群之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 为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仙桃高新产业园区正处于企业聚集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单纯工业园区向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转变、看中产业规模向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的关键时期, 与仙桃职业学院、仙桃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等地方职业院校联系紧密, 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稳定, 职业教育体系格局正在形成。

二、江汉平原区域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集成发展主要保障措施

(一) 政策的宏观指引与扶持

近年国家政策相继出台, 指引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宏观发展, 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和产业园区的宏观协调意识和能力逐渐加强。在仙桃市政府大力支持下, 职业院校与仙桃市高新产业园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医药化工产业集群、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等相互促进发展。

(二) 行业企业的主动参与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 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成为其理性选择。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评价考核、师资员工培训等等。在仙桃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比率达到了90%以上, 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

(三) 职业教育的发展驱动

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提高质量、提升层次的内涵发展, 必然要服务于区域经济, 适应于产业园区, 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例如, 2014年末仙桃职业学院与湖北富士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申报, 推进产业园区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

三、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集成发展保障机制的主要问题

在通过对仙桃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集成发展保障机制研究过程中, 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相关政策法规的效力不强

虽然职业教育法和各种地方规章制度提出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 但这些相关规定对企业和学校没有多大的约束力, 对未参与的企业没有处罚, 对参与的优惠政策也尚未明确。

(二) 未能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应有的主体示范作用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利润, 有些企业把职业教育看成负担, 没有合作育人的理念, 缺乏内心合作意愿, 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 职业院校与园区校企合作相关保障尚不够完善

地方政府对于职业院校与园区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不足、服务管理平台有欠缺、对各方评价标准单一以及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尚不够完善, 这些都限制了校企双方健康良性互动发展。

四、创新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集成发展保障机制的建议

(一) 政府统筹规划建设, 明确各方责任

政府对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进行建设规划, 合理统筹资源配置, 同时将校企合作的实施纳入法律范畴, 体现校企双方的“双主体”地位, 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 用制度来明确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学校各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 推动企业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经费支持、专款培训、政策优惠等多元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和激励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使各项合作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强化组织保障

要实现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的集成发展, 务必要建立一个由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共同组成园区职业教育统筹协调机构, 负责组织协调、推动合作开展, 实施监督和评价, 定期开展园区学校工作调研, 研究落实相关政策, 保障合作有序健康进行。既为职业院校的准确定位提供必要参考, 又为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对双方集成良性发展从组织上进行有力保障。

(三) 构建和谐人文环境, 优化合作氛围

通过宣传引导, 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 吸引优秀的企业文化进入校园, 提高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 同时把职业院校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科学的人文教育渗透到企业文化中, 构建和谐人文环境。建设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的服务网络, 共同营造开放式校园, 提升校园和园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优化合作氛围, 促进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杨振.对接园区产业的校企合作研究——以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4:40-43.

[2]张春乐, 黄海滨, 韦弘.高等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 2010 (6) :49-50.

[3]韩静静.河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2014:39-49.

产业集成园区 篇2

一、项目背景

辽宁铁岭工业园区是沈铁工业走廊的先导区,处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内,与沈阳沈北新区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沈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地铁2号线纵贯园区,交通便捷。

产业规划 |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铁岭市地处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市之一,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南与沈阳、抚顺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邻。

该园区主要是依托了铁路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新兴的煤电能源产业的优势,进行各个园区的分工与定位。懿路工业园定位为有色金属加工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腰堡工业园定位为机械制造业、凡河工业园定位为新型建材业、平顶工业园定位为冶金铸造业、横道静脉产业园定位为环保产业、镇西工业园定位为木制品加工业、阿吉工业园定位为锻造业。

二、项目意义

在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的滚滚热潮中,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铁岭县工业园区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具备了承载国内外各类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成为载体坚实、政策优惠、环境优美、服务优良、最宜创业的投资热土,成为了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园区的要素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承载力也更强。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发展,引得各类企业纷纷“抢滩”入驻。2011年园区在建项目达到5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项目到位资金80亿元。

目前,该园区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金飞马制漆、永安铝镁合金、华夏重工、中利电缆二期、三和管桩、优力安制动器、博傲装备制造、海亮立体停车位等8个项目投资超5亿元,大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山东华夏、永安铝镁、博傲装备制造、优力安制动器、丹利消防器材、三和管桩二期、中利科技二期、路网科技等38个项目厂房、办公楼主体已完成,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建成。引进项目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新引进项目中,有色金属加工型项目1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3个,主导产业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的90%,有力地促进了有色金属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在扎实开展“三个一”服务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各项服务措施和方法,确保将各项服务落实到位。加强了“校企对接”工作,形成了畅通的校企互动渠道,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共为企业提供技术工人500余名;加强了“企企对接”,园区燃气、通讯、电视网络、公交等服务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投资、企业管理、企业受益;进一步筑牢了研发平台,与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提供研发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发改委、消防、建委、工商等相关部门行政收费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未来,该园区将更加重视符合产业定位项目的引进工作,并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真正为企业生产谋福利,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进而将铁岭打造成为一座新型的现代高科技城市。

产业集成园区 篇3

随着沿海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推动了纺织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综合资源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摸索园区建设经验,积极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的目标,中纺联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已经与14个园区建立了试点联系,并进行了跟踪服务,让园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川东中部轻纺服装之都产业园位于湖北省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是川东集团运用汉正服装工业城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的第二个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项目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建设周期为6年。按照“建万亩产业孵化基地、创千亿产值发展平台”的思路,全力打造国家级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试点园区,成为承接沿海地区轻纺服装产业转移,辐射全国的轻纺服装之都。截至2013年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6亿元。

襄阳纺织工业园园区总规划20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作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区。整个园区全面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形成在科技研发、纺织、服装加工、展览营销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创新特色的园区和中西部地区一流的纺织研发生产基地、产业转型提升的示范区,以及新型城乡一体发展的引领区。截至目前,10平方公里的襄阳纺织工业园内已入驻、批准入驻各类工业项目52个,其中纺织项目33个,已投产纺织企业13家;新开工项目10个,其中纺织项目8个;待开工项目20个,其中纺织项目12个;在谈纺织服装项目4个,37家纺织服装项目占地2700多亩,全部建成可以实现产值过百亿,实现税收5亿元。

金考拉(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城位于珞璜工业园区B区,是重庆主城产业发展核心区之一,属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重庆市重点支持开发3大区域之一的千亿级工业园区。产业城规划占地约3平方公里,其中首期1000余亩已启动建设,计划固定总投资约30亿元,建设期为4年,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实现80亿元,年纳税2亿元,项目有染整加工区、品牌骨干企业区、中小型加工企业区、微企创业区、科研创意区、博览展示区、教育培训区、仓储物流区、信息交易区等服装综合产业城。园区以“产城融合”的全新模式打造,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微型城市体。目前产业城一期标准厂房12万平米已开工,完成投资2亿元左右。目前,已经签约入驻的企业有法国、中国台湾等20家,还有来自广东、台湾、福建等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省市和地区的4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意向入驻。(谢立仁)

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集成创新

1. 世界生态工业园区的崛起

20世纪70年代,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 并已成为世界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的一个范例。1994年, 美国环境保护局和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指定了4个社区作为工业生态园区的示范点。此后, 在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丹麦、奥地利等国, 各种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迅速, 不断取得成功。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由于工业发展滞后、污染严重, 纷纷仿效发达国家, 对老工业集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与建设。

在中国, 工业园区经历了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第三代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前两代工业园区在资金的原始积累后, 特别是在其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的情况下, 生态工业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所接受, 并通过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始二次创业。2007年5月, 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和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

一般认为, 生态工业园区 (Eco-industrial park, EIP) 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 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 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实践表明, 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已成为解决中国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于提高中国工业园区经济增长质量, 促进环境优化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对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理论研究, 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和集成创新理论等研究领域, 并不断取得新进展。

从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看, 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等理论研究。循环经济理念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工业生态学概念最早于1989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Frosch和Nicolas Gapllopoulos在《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正式提出, 认为可以建立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 运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简单化生产方式, 减少或消除工业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发展可持续的工业和经济[1]。工业生态学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 目前已提出的主要理论有:工业生态系统三级进化理论、工业代谢理论、生态结构重组理论、生态产业链设计理论、关键种理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等[2,3,4]。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是由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Ernest Lowe教授于1992年首先提出, 并持续进行了深入研究[5]。国外学者主要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定义、园区内企业的组织和环境优势以及实践做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6]。中国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和经验的探讨、园区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工业生态共生网络、园区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等方面[7,8,9,10,11,12,13,14,15]。清洁生产概念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 (UNEP) 在1989年首先提出, 认为它是将综合性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以提高效率、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16]。在中国, 国家环保总局在有关文件 (2003) 中认为, 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原料与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以及贯穿于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等要求。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 奠定了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

从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理论研究看, 主要集中于创新集成、创新管理、技术集成、管理集成等研究领域。创新集成思想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经典管理思想中系统原理的结合, 将创新归结为一个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各方面内容的一个系统总体, 是对企业各种要素如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等进行整合与集成的过程。迪隆 (Dillon) 、多西 (Dosi) 、厄特贝克 (Utterback) 等人探讨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 使技术创新管理的内部要素集成思想已经逐渐明朗。在美国, 1973年Joseph Harrington首次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概念, 1998年Marclolansiti提出技术集成的概念。此后, 许多学者在更广范围的综合性研究, 促使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中国, 傅家骥、许庆瑞等人对影响创新结果的诸多因素、机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 提出了蕴含集成思想的研究成果;李宝山等人对集成、集成度进行了全面阐述;孙林岩、赵志等对产品创新过程的管理集成进行了深入研究;海峰、李必强对企业管理集成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探索等。但是, 自1992年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产生以来, 学术界针对中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理论研究, 目前刚刚开始, 只有极为少见的学术论文进行专门探讨, 且局限于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水资源集成方面的管理研究[17]。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 为深入探讨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过程中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系集成、技术集成、过程集成、结构集成、空间集成、信息共享和设施共享等集成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变化规律奠定了重要基础, 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体系开拓了道路。

3. 中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体系研究

笔者认为, 目前对中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体系研究, 主要包括以集成创新为先导的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1) 集成创新基础研究。

根据中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发展需求, 一是探讨和阐明循环经济理论, 注重阐明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 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层次性等;二是深入探讨工业生态学理论, 注重阐明工业生态学原理、工业体系生态系统三级进化理论、工业代谢理论、生态结构重组理论等;三是研究生态产业链的设计理论, 注重探讨关键种理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产业链的设计模式等;四是探讨清洁生产要求, 包括清洁生产在原料、能源、加工、产品、全过程控制等各种要求。五是探讨和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为构建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理论奠定重要基础。

(2) 集成创新理论研究。

反映中国特点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研究重点:

(1) 集成分析和基本原则探讨。

以推进中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管理创新为前提, 深入分析工业园区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阐明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特征、对象和任务;深入探讨园区改造与建设应遵循的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生态效率原则、生命周期原则、区域发展原则、高科技高效益原则、软硬件并重原则等。

(2) 集成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行为结果, 应深入分析园区集成创新的内涵以及主体行为性、整体优化性、功效非线性、内容相容性、功能互补性等影响因素。同时, 由于集成管理是管理单元有机的、有效的集成, 管理单元是指某种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 因而应注重深入研究管理功能的集成、管理思想的集成、管理制度的集成、管理组织的集成、管理人员的集成、管理方法的集成和管理工具的集成等管理集成的内在机制。同时, 探讨和总结以创新主体为依据的管理创新模式、以创新客体为依据的创新模式, 以及管理集成创新的特征、类型和技术路线等。

(3) 集成要素及其规律性研究。

根据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发展需求, 注重研究物质集成管理、水系集成管理、能源集成管理、技术集成管理、过程集成管理、结构集成管理、空间集成管理、信息共享管理和设施共享管理等集成要素的实质性内容, 并努力创建反映这些基本要素及其规律性的集成理论。

(4)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根据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国家有关文件规定, 注重从园区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 (综合类、行业类园区) 、资源循环与利用 (静脉产业类园区) 、污染控制、园区管理等层面设置评价指标及要求。通过评价研究, 揭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进展、效果、程度以及宏观变化趋势, 为园区管理理论研究提供新的事实根据, 为宏观管理实践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支持。

(5) 方法论研究。

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应建立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园区规划和环境规划方法的基础上, 并要密切结合中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实践, 注重研究系统规划法、数学规划法、空间规划技术等实际应用。同时, 阐明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规划程序、主要规划方法和规划文本编制, 以及清洁生产、生态效率、工业代谢、副产品交换、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分析等理论及方法。

4. 国家级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实证研究

构建国家级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数据库及实证研究, 是目前在实践层面上推进集成创新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该数据库的功能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功能, 能够实现对国家级工业园区生态化的宏观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客观判断, 包括对有关各年度各园区的综合评价、单项指标或多指标评价, 以及不同年度、不同园区之间的各种比较与评价等。同时, 该数据库还应具有兼容一些案例分析功能。

采集数据的根据应基于现行的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各类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标准, 即从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中分别选择其定量指标, 采集有关各年度国家级各类工业园区———现有的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33家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统计数据和原始数据。这些定量指标及其指标值, 是测度各类工业园区生态化程度的“硬标准”;对于已经达到某类全部定量指标值的园区, 也就符合了该类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要求的“硬条件”。

选择上述各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中的定量指标作为技术标准, 为国家环保部等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监测、评价和决策, 在科技创新管理、规范评审程序和步骤等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基于网络平台的数据库构建研究, 其配套软件可采用通用的C++编程或PHP语言、B/S的实现模式, 以及业内成熟的apache+php+mysql架构等;由用户输入有关原始数据, 服务器端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 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通过网络软件在计算机对数据库可以实现高效便捷的操作与管理。

做产业园区就是做平台 篇5

《中关村》:目前,全国产业园区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北京经开凭借什么能够在众多园区中脱颖而出呢?

周世义:在产业地产领域,我们有个明确的定位:建设低碳高端综合类产业园区。北京经开比较早地开始生态园区建设,也比较早推动产业园区向低碳智慧园区升级。我们在亦庄、通州、天津等地建设了“十园一场”。园区里有最初的工业厂房到后面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在国家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向高端转移的过程,在北京开发区显现得特别明显。

我们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首先是低碳。我们努力做到从园区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都进行低碳控制。我们所选择的材料、建筑工艺,以及整体设计模式都要体现低碳理念。我们选择的是当前最成熟的技术,而不是最贵的或效益比较低的技术。比如,我们认为太阳能的技术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施的,但是在目前的园区中实施并不能实现最大的效益,它不能代替现有的电力系统,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开发商而言,如果再做一套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话,就不得不多花一笔钱。在这种情况下,它不是我们园区应该做的。

第二个层面是高端。高端首先是产业高端,然后是环境高端、服务高端。我相信卖菜的和其他卖高端产品的是不会在一起的。园区产业的单一性应该是靠市场来推动的,而不是靠政府。如果你的价格低廉到一定程度,可能卖菜的和卖电子产品的会在一起,比如在旧货市场,肯定是在一起的。

第三个层面是智慧。智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园区本身硬件设备的智慧化,通过信息技术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网络。二是在服务上我们搭建一个服务平台。三是在管理层面。我们提出智慧园区,是为了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促进服务升级,同时实现园区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我们的园区服务体系获得了北京市科委“绿色通道”的支持,并已经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认证。我们搭建了一个包括各种服务体系在内的整体服务平台,其中包括园区的客户管理、园区服务、园区商业、园区物业、政策指引、人力资源等等。我们搭建公有云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搭建他们各自的私有云平台。这样,有些企业就可以不单独进行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而可以租用园区的信息平台。

《中关村》:说到生态、低碳,你们似乎有特别的主张,你们做了什么独特的事情吗?

周世义:我们知道,目前社会主流的低碳概念,强调的往往是末端低碳,也就是在产品使用端产生较低的碳排放,甚至不产生排放。譬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但是,这种低碳往往只是一种碳排放的转移,不仅不能带来减碳,甚至会造成社会整体碳排放的提升。譬如前面提到的太阳能发电,所用的多晶硅面板材料的生产就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我们打造的低碳高端产业园,就是要避免走这种局部低碳,整体高碳的路子。我们通过对园区从规划设计到开发运营全流程的控制,实现园区整体的系统低碳。也就是说,我们不去强调类似太阳能、风能等单纯的低碳技术的运用,而是从整体着眼,在低碳产业园标准和评估体系的指引下,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低碳设施与低碳技术,实现集聚低碳产业、实施低碳管理、推广低碳产品、贯彻低碳生活的园区系统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施面向低碳的园区系统综合管理、优化和调控。

我们在园区开发经营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套低碳园区的标准指标,目前,我们正在参与低碳园区行业标准的制定,相信相关标准很快就可以出台,未来我们还将基于低碳园区开发运营的经验开展低碳的咨询和模式的输出。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革命的发生,我们也及时在低碳、高端之外,推行园区的“智慧”化,并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运营水平。

早在2009年,我们就开始关注“云计算”的概念,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落实低碳战略,整合和提高园区综合运营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基于‘云服务’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运营体系”项目,该项目以我公司建设的产业园为试点,搭建基于“云技术”的园区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提供的内容既包括最基础的物业服务,又包括信息服务、生活服务、交通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等增值服务。通过该平台的搭建,为园区企业搭建一站式的服务平台,能有效降低入园企业的运营和生活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充分体现我们“绿色、高端、智慧”园区的理念,有效降低园区整体的资源消耗,提升园区品质,实现社会价值。

《中关村》:产业园区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北京经开准备怎么做?

周世义: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向服务方向转型。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将先积累资源与能力,打造差异化的经营模式,再寻求逐步向全国拓展,做具有独特气质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领跑者与综合服务运营商。

对我们来说,低碳是一种追求,高端是我们对标准的一个要求,智慧园区是一个平台的建设,而更多的是体现在服务层面。整个园区转型升级也好或者说产业园区向何处发展,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层面。这个服务层面有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服务,包括物业在内的最基础的物业服务。其次就是商业,包括相应的生活配套服务,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金融服务。我们正在试图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我们组建了金融服务联盟。最后,我们认为是当前发展过程中,企业在互联网方面需要提供的一些服务,我们通过建立智慧园区的平台,把园区的企业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关联起来。我们在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看到,企业和企业之间是不联系的,但有时候企业和企业之间是有上下游关系的,我们可以在园区里通过搭建智慧园区平台,为园区之间的企业搭建更好的沟通模式,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批有30多家入盟单位,其中包括中国联通、兴业银行、施耐德、北京工业大学等机构。这个联盟成立以来为园区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条件,发展战略

1 概况及发展现状

1.1 概况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位于辽宁省丹东市, 紧邻黄海岸线和鸭绿江, 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 北部依托丹东市区, 南部依托东港市区, 包括大东港港区及临港工业区。园区开发总规划面积为117.96km2。地势平坦, 环境优良, 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 具有很好的开发条件。

1.2 发展现状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成立以来, 大力开展园区道路、标准化厂房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 为工业项目入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建设, 产业园区内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仪器仪表产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港口工业区、环保产业园区和汤池产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

1.3 存在问题

1.3.1 产业集群特征不明显

现在园区内的企业大部分是技术层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企业, 存在技术水平偏低, 项目规模偏小等问题, 且企业没有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 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辐射作用小, 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 集聚效应无法形成。

1.3.2 缺乏系统规划

产业园区内各工业园区之间的无序竞争, 缺乏系统的规划, 部分工业项目引进盲目性较大, 产业雷同, 无法体现园区和集群的竞争优势。

2 发展条件分析

2.1 优势条件

2.1.1 政策优势明显

产业园区沿江、沿海、沿边, 其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国家级发展战略等国家级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凭着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东段起点, 产业园区的经济建设一定会迎来新的一轮高潮。

2.1.2 交通便捷发达

产业园区交通便捷, 航空、海运、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体系完善, 拥有至北京、上海、青岛、三亚、深圳、韩国首尔等国内、国际航空航线及至日本、韩国、朝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港口的散杂货、集装箱和客运海上航线。连接丹东与东北东部城市的“东边道”铁路, 连接丹东与朝鲜的新鸭绿江公路大桥, 丹东到通化、丹东到海城的高速公路以及丹东到沈阳、丹东到大连的快速铁路等均在快速推进中

2.1.3 腹地市场广阔

产业园区是东北三省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和联接朝鲜半岛的重要窗口, 拥有东北东部城市群及东北亚地区两块广阔的腹地市场。东北东部城市群的13个城市、27.52万km2土地、丰富的资源, 以及朝鲜的矿产和劳动力资源、韩国的先进技术, 均为产业园区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能。

2.1.4 资源丰富充足

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资源种类丰富而充足。境内遍布千余条河流, 水资源充足, 水质优良;覆盖率达66%的森林资源, 雄踞全省之首;电力能源充足, 水电、火电、风电齐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 其中硼矿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农副产品和水产品极其丰富且多具特色。除自然资源外, 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也比较雄厚, 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1.5 工业基础雄厚

园区发展依托丹东现有优势产业。丹东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 目前丹东已初步形成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即:以汽车和仪器仪表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硼、镁为代表的矿产品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特别是仪器仪表产业, 它是丹东的传统产业, 产业基础雄厚, 技术水平先进, 人才资源丰富, 生产体系完备,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居全省前列, 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石化等领域都比较成熟, 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2 劣势条件

2.2.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产业园区周边现有基础设施缺乏, 基础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尚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2.2 产业结构劣势

园区内现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 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园区缺少能够牵动和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大型项目, 产业基础薄弱。

2.2.3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旅游业发展存在冲突

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项目的建设投产, 必会破坏产业园区内自然环境, 尤其是园区内的水资源会遭到污染, 会对鸭绿江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建设“大气秀美”的丹东, 要满足工业与旅游业协调促进,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原则。

3 发展研究

3.1 发展战略研究

3.1.1 政府主导战略

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应当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同时注重其市场功能, 实行有特色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应在规划、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进园区发展, 理清园区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目标, 推动产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3.1.2 协调发展战略

工业园区应发挥各自资源和区位的优势, 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 体现园区的产业特色,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优势互补, 统筹发展, 形成合力, 促进产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3.1.3 集群促进战略

形成产业集群是提高工业园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培育园区内已形成的优势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核心企业, 带动技术创新及功能完善, 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培育集群、依靠集群的根植性、促进集群企业联合、鼓励竞争与合作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推动园区产业集群的成长及竞争能力的提高。

3.1.4 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园区开发模式, 由政府主导开发建设向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转变, 各工业园区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 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开发建设园区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优势, 促进人才与技术等科技资源向园区集中,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 推进科技型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使科技型企业成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

3.1.5 生态维护战略

提高产业引进门槛, 限制重污染项目, 提高资源在城市和园区内的循环消耗率;提倡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 发展低碳经济;保持园区绿地水系成系统化、网络化布局, 避免出现生态孤岛, 维持生物多样性。

3.2 保障措施

3.2.1 理顺政府职能, 加快体制与机制创新

丹东市政府及园区主管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产业规划与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 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软件环境, 积极完善园区内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保证。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化、合理化, 对园区实行股份制运作、企业化管理,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2.2 优化基础设施环境, 加快配套建设

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整体环境, 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创业条件。积极发展产业园区的医疗、公交、邮政、信息等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为工业园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后勤保障。

3.2.3 打造园区品牌, 扩大招商规模

合力打造丹东城市品牌和临港产业园区品牌。注重丹东市的品牌宣传, 在主流媒体打造丹东品牌, 利用“鸭绿江国际旅游节”和“辽宁台湾周”等活动, 做好招商工作, 扩大丹东市和临港产业园区知名度。

3.2.4 做大做强融资平台,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采取多种形式, 多渠道强化融资平台建设, 提升园区开发公司与土地储备中心的运营及融资能力, 利用自身的土地优势、政策优势及其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融资平台;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要大力开展银企合作, 定期向金融部门推介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 争取信贷支持;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建立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建立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共同建设的以该国或地区命名的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园区可以利用本地资本、市场、区位等优势, 整体承接外国或外地区的产业转移, 采取“我出地, 你建设、我收税”的建园原则。

3.2.5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园区科技含量

政府应增加专项科研经费, 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工业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进园区研发机构建设,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 推动专利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 推进高技术优势产业实现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

4 结论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其建设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对其发展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发展战略及相应的措施, 期望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今后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丹东临港产业园区 (丹东新城区) 发展规划, 2010.

[2]吴殿延.区域经济学, 2003.

[3]桂国庆, 陈勤, 倪云飞, 等.城镇工业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 2005 (4) .

产业集成园区 篇7

2009年, 第一批上海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诞生, 经过专家数轮认证筛选, 最终有13家园区通过各项指标考核并最终挂牌, 它们是普陀天地网络数字内容产业基地、M50艺术品创意基地、金山中国农民画村、松江仓城影视产业基地、2577创意大院、徐汇数字娱乐中心、南汇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静安现代戏剧谷、杨浦800艺术基地、长宁多媒体产业基地、长宁视觉文化艺术产业基地、上海新十钢 (红坊) 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张江文化产业园等。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的运营, 各园区现已逐步形成了以本园区为特色经营模式和文化品牌。本文从业态、产值、净利润、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第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情况。各个园区的相关信息如下 (一方面该表可能涉及相关企业财务隐私, 另一方面为保持本文的学术价值, 故对园区名称进行处理) :

PNDP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游戏业、动漫业、网络广告业) :2010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30亿元, 2011年前11个月实现总产值37亿元。MFY (当代视觉艺业) :2010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2250万元, 实现净利润205万元。该园区扶持政策有:2009年申请创意设计孵化器, 2010年得到批准:对于文化艺术类型的客户, 园区房租定价相对较低。JCFP (民间文化艺术产业) :2010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500万元, 实现净利润120万元。2011前11个月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500万元, 实现净利润120万元。扶持政策:吸引外来艺术家入驻, 每月给予生活补助。SJFB:2010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30亿元。扶持政策:得到文化产业基金相关扶持。TFSS (广告设计类) :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7.4亿元, 2011年前9个月年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9.2亿元。2010年园区管理方实现总产值2316.8万元, 2011年前9个月园区管理方实现总产值1905.2万元。净利润方面, 2010园区管理方实现净利润217.7万元, 2011年前9个月实现净利润353.9万元。扶持政策涉及税收返还及中小企业贷款服务。XDEC (信息服务业) :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31.3亿元, 2011年实现总产值40.6亿元。园区管理方实现总产值2380万元, 2011实现总产值2301万元。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净利润8.6亿元, 2011实现净利润11亿元。园区管理方2011年实现净利润686万元, 2011年实现净利润594万元。扶持政策:区导向性政策。NHXC (民间技艺) :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1500万元, 预计2011年实现总产值达2500万元, 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净利润300万元, 预计2011年企业可实现净利润500万元。主要扶持政策:房屋租赁租金优惠。JATC (音乐、演出娱乐类) :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6012万元, 2011年前11个月实现总产值6810万元。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净利润1803.6万元, 2011年前11个月实现净利润2043万元。扶持政策:相关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及工作室房租补贴办法。YPEC (文化创意类) :2010年园区内实现总产值484万元, 2011年实现总产值1173万元。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净利润126万元, 2011年实现净利润305万元。扶持政策, 文化创意类企业财政扶持政策, 注册、财税免费代理等。CNMI (影视动漫、网络文化服务) :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3.4亿元, 园区管理方实现总产值1.8亿元。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净利润3.9亿元, 2011年园区管理方实现净利润1303万元。园区主要扶持政策包括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的相关激励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鼓励政策、对人才相关激励政策等。CNVB:2010年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34亿元, 同年实现净利润3.9亿元。管理方实现总产值1.8亿元, 同年实现净利润1303万元。RSCB:2010年园区管理方实现总产值7935万元, 同年实现净利润1568万元。ZJCB (动漫、网络游戏、新媒体、数字出版) :2010园区内企业实现总产值120亿元, 同期实现净利润10亿元, 2011年实现总产值150亿元, 同期实现净利润12亿元, 园区扶持政策包括园区内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对建设专项资金有相应管理办法、企业高管个税返还等。

二、数据分析

首先, 从业态方面, 第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艺术业态为主的园区较多。MFY、CNVB、YPEC、JATC、NHXC、SJFB以及JCFP都有明显的文化特色, 且经过两年园区内的不断调仓, 现园区已基本实现以文化艺术企业为主、相关业态企业为辅的业态结构。

其次, 产值方面, 由已统计的数据来看, 6家园区 (管理方) 2011年前11个月的产值较上年度持平或超越, 三家园区内企业前11个月总产值较上年度总产值有所增长。其中YPEC增幅为142.4%;JATC增幅为13.3%;NHXC增幅为66.7%;PNDP增为为23.3%;JCFP与上年持平;ZJCB园区内企业产值增幅为25%;TFSS园内企业总产值增幅为23.9%;XDEC园内企业总产值增幅为29.7%。由以上几组数据可知, 大部分园区 (管理方) 产值都有所增长, 说明园区企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但并不能反映该园区的运营情况良好, 管理方更应该帮助园区企业提高利润率。

再次, 利润方面, 由已统计的数据来看, 5家园区 (管理方) 2011年前11个月的净利润较上年度持平或者超越, 2家园区企业内企业净利润涨幅超过百分之二十。其中TFSS涨幅为62.6%;NHXC涨幅为66.7%;JATC涨幅为13.3%;YPEC涨幅为142.1%;NHXC内企业前11个月实现净利润10.99亿元, 比上年增长2.3978亿元, 涨幅为27.9%;ZJCB园内企业前11个月实现净利润12亿元, 比上年增长2亿元, 涨幅为20%。

第四, 扶持政策方面, 各个区县对于文化产业支持的程度不同, 形式也不一样,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财政方面给予支持, 租金减免及优惠、税收减免, 专项引导基金、政府转移性支付 (包括各项补贴) 。以张江文化产业园为例, 所得税基准税率为25%, 张江返还5%, 返还方式为2免3减半;营业税基准税率为5%, 张江返还基准税率的3.25%, 返还方式为2免;增值税基准税率为17%, 张江返还基准税率的2.7625%, 返还方式为2免。再次, 人才激励政策。包括人才落户, 个人所得税返还。以张江文化产业园为例, 该园区内企业高管个人所得税总额的13.2%予以返还, 每人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第三, 其他相关扶持政策。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首先, 经营业态单一, 真正以文化为业态的产业园少。上海一些公认的比较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都具有两个特点, 即规模化和主题化, 而在主题化园区中又以偏于艺术的园区表现为佳, 但这类园区仅占总量的8%-10%, 与第一批文化产业园相比, 第二批园区文化特征不是十分明显。

其次, 产业园区作为企业的孵化器, 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还需加强。从调研的情况看, 虽然目前大多数园区已逐渐重视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但是实际产生的效益并不明显。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 很多管理公司只看到眼前利益, 由于某些园区地段处于市区, 租金收益可观, 仅靠房租收入就可以维持公司日常运营, 因此并无动力做扶持园区企业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 缺乏相关管理经验与复合人才。文化产业园区是近些年诞生的新事物, 管理方大多不懂文化, 不了解文化企业的特性, 因此更无能力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再次, 文化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不到, 产值较低。以某文化产业园为例, 2010年园区内155家企业中有89家文化企业 (其中包括:建筑设计15家、文化传媒17家、咨询策划17家、其他相关企业40家) , 文化企业总是占入驻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是营业只占了总收入的5%。 (1)

第四, 相关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缺少文创人才尤其是缺少高端的具有文创能力特质的复合型人才, 是调研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在英国、美国及日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 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都超过12%。对比看来, 上海文创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对于发展文化产业, 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应给予更大支持。比如, 扩大免税期限至5年。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 传统行业资本回报周期短, 一般为2-3年, 因此2免3减半的政策对于传统行业是合理的。而文化产业资本回报周期需要至少5年, 有的要10年甚至更久, 而且前期成本投入非常大, 所以2免3减半政策并不适用于文化产业。对于增值税, 建议实行弹性的税率制度, 根据文化产品价值增值情况进行弹性增税。

对于以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品, 要建立健全三平台, 即产权登记平台、评估鉴定平台、公开流转平台, 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来实施完成。要发展产业, 要实现规模经济、实现经济效益, 就要有一套完整的无形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和专业的交易平台的建立, 先通过评估确定产品应有的价值, 与此同时做好产权登记, 类似于给文化产品做一张身份证, 然后再放到市场去, 通过交易形成最终价格。 (形成价格有两个要素条件, 一是价值;二是形成交易。两者缺一不可) 要提高无形资产的流动性, 首先要提高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 而变现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交易的方式 (虽然对于文化产品, 价格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真正价值, 有时甚至相差甚远, 但是通过完全竞争市场, 把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看作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目前来说是最科学的) 。

参考文献

[1]颜士锋.文化经济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产业集成园区 篇8

1 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规划编制建设过程中都走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缺少产业发展定位研究,产业定位雷同模糊。众多循环产业园在规划编制中,仅就本地资源、产业、市场进行研究,缺少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考虑以及宏观发展方向的把握,就园区论园区,导致市域内产业的定位雷同,形成恶性竞争,阻碍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有的园区,对自己的优势资源以及不足认识不到位,产业定位十分模糊,导致园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不利于引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 以庆阳市为例研究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

2.1 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

在对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规划编制时,对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首先对区域内部发展条件(包括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交通条件等)进行分析,同时对外部发展条件加以综合分析,科学论证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承担的职责。庆阳在区域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并根据资源分布特点和工业发展现状,对市域工业园区进行综合布局。规划南部宁县、正宁及西南部的镇原以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形成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中部的西峰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形成精细化工、医药、建材、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北部的环县、庆城、华池及东部的合水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小杂粮、白瓜子、黄花菜、肉类加工、建材、中药材加工生产基地[2]。

2.2 庆阳市域范围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

庆阳市通过对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资源潜力和市场占有量进行综合分析,将庆阳市域工业园区分为市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县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2.2.1 市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具体定位

1)西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以庆化300万t搬迁改造集中加工项目为核心,以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为目标,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依托现有工业企业,通过引进、扩建,重点实施一批医药、建材、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

2)长庆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利用宁县丰富的煤炭资源、相对集中的水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建材工业和商贸流通业。

3)驿马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吸收引进、扩能改造、全面建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出口创汇示范区。

4)正宁县周家煤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依托华能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加快正宁煤炭资源开发步伐,利用优质煤炭资源,实行煤电化一体化开发,提高煤炭就地转化能力,实现煤电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全市重要的煤电化一体化生产基地。

5)庆城西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以油田闲置资产开发利用为重点,围绕油田开发配套服务产业和现有工业基础,突出发展石油化工、食品、土畜产品加工、建材及为油田生产提供服务的相关辅助产业,实现“工、商、贸”并举,建设服务型、效益型、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6)环县沙井子煤气电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依托环县沙井子煤炭资源,加快资源开发,建设成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发展煤电产业和煤化工产业。

7)镇原金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依托镇原县“畜、果、菜”三大支柱产业,以发展地方特色食品工业和高科技工业为主,以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基地。

8)宁县和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充分利用境内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优势,以果品、蔬菜、草畜、紫苏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为主,将集中建成一个新型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2.2.2 县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定位

1)华池悦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以服务油田开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农业科技示范为主,以推动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为目标,将集中区建成为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综合经营示范区。

2)环县西滩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重点发展以农牧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现代化种植、养殖研究等高新技术项目为载体,规划建设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生态工业新区,动植物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心。

3)环县曲子循环经济示范区:

借助全县养羊种草和川区万亩苜蓿基地建设的优势,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建成重要的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动植物良种繁育、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4)环县甜水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加快资源开发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把集中区建成以煤炭、白云岩、金属镁等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为主体,辅之以荞麦、小米、豆类、马铃薯等农副产品加工的工业新区。

5)正宁县工业集中区: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现有发展基础,加大技术改造和新项目的建设力度,按照建设食品加工区、建筑建材区、机械制造区、轻纺化工区等四个功能小区的目标,全面建成以农产品系列加工为主,涉及农副产品加工、金属制造、轻纺化工、印刷制作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6)宁县县城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经过5~10年的努力,把集中区建成全市重要的肉牛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果品加工基地。

7)旱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坚持以草畜、果品加工产业为主体,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种草、草畜、栽植果树,把旱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成全市最大的饲草加工基地、特色果品加工基地。

合水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科技示范园为中心,以县城北部工业区块为平台,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引进一批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特色优势明显、产品效益好的新型工业企业进入园区,将园区建成全市奶制品加工基地,以黄花菜、果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3 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坚持依法规划,提高建设水平。工业园区规划经过相关的审批程序被批准后,即应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未经批准机关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必须坚持依法规划,实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建设准入机制。不同的园区可根据不同的产业定位,制定不同的企业准入标准。应当建立由专家、领导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建设评审委员会,对要求进入园区的单位或企业进行严格评审,确保工业项目或相关服务项目是否在园区的产业定位范围内[3]。

加强组织领导。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市域工业园区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要明确发展市域工业园区并不等于是每个县都要建立一个工业园区。对于现有企业工业基础好的县可考虑设立工业园区。

申报审批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和权限的规定依法办理。要进一步改进引资方法,注意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招商,避免在优惠政策上过度竞争,应当降低招商引资的成本,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益,推动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树立经营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采取政府扶持、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起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强行推动相结合的工业园区发展机制[4]。

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政府要利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良机,结合各种特色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两者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要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与方向重点上要为特色工业发展考虑,使其成为培养特色工业中高级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职业高中或中专等应用性教育仍应加快发展,为市域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创造人才条件[4]。

4 结论

在对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时,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园区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同时还应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将循环付诸于园区空间规划中,同时确保园区规划的法规性,保证园区按照国家循环经济理念要求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雷同模糊。以庆阳市为例,从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庆阳市市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对庆阳市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定位,以期更好地指导庆阳市市域工业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庆阳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jsb.cn.

[2]庆阳市工业集中区发展总体规划(2008-2015).

[3]http://jsfzb.xhby.net.

产业集成园区 篇9

一、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 区域经济崛起, 区域创新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区域经济特色突出的地方, 总结商业领域的独特文化, 把大学生创业与当地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结合起来, 引导毕业生开辟新产业、新行业, 进入新领域, 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的竞争力, 实现教育为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的目标, 并在区域的概念框架下完善就业创业运作机制, 实现企业、学校、社会的互动,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张家口借助与北京联合申奥的历史契机, 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结合当地高等教育和高校办学的特点, 本着“引导大学生创业, 支持大学生创业, 服务大学生创业, 打造大学生创业新平台”的建设理念, 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旨在优化社会、企业、高校、政府资源的新途径, 将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打造成张家口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虽然取得一定进展, 但由于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 还存在很多问题, 亟待改进。

(一) 场地及基础设施方面功能不健全

张家口市大学生创业园区位于张家口市桥东区察哈尔广场东区, 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园区主要由办公区, 配套服务区组成, 能同时容纳100家创业企业。从建筑规模来说, 能够满足张家口地区目前及未来几年的需要, 但对突发事件, 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及其他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的设施和准备不足, 信息服务设施也不够完善, 且地处繁华商业圈, 对消防、卫生、安全的要求较高, 园区发展方向易流于商业化, 而非科研产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今后的发展。

(二) 扶持政策不到位

目前园区出台的扶持政策以减免各种费用为主, 如房租、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及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另外就是一些政策性补贴, 如岗位补贴、社会补贴、新增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 多为短期或一次性补贴。虽具有现实可行性, 但缺乏长效性, 令入园企业有“朝令夕改”之忧。同时缺少远景及宏观政策及相应税收政策, 也缺少具有可执行性的法律法规对创业产业园的税收、资金、财务、人员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 有行政办园之嫌, 不利于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的长足稳健发展。

(三) 服务体系不完善

在软件设施方面, 创业产业园仅起到管理者的作用是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要的, 必须从服务的角度出发, 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指导, 以及创业培训、创业辅导等。另外, 张家口市大学生创业产业园的运营管理机构由政府领导、学者、企业家兼职组成, 虽然体现了合作办园的理念, 但是领导力和执行力相对不足, 也不利于创业产业园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加强对园区的监管。

(四) 引进项目不全面

张家口市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在项目引进方面对项目类型有明确规定, 要求创业项目须符合以下类型:产品开发与新技术推广类、文化创意类、电子信息类、代理类企业、设计创作类、工程监理类, 同时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可操作性强, 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创新性, 市场前景看好, 并有望形成新兴产业。这些规定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园区项目的引进。另外, 在项目引进过程中, 有可能出现个别项目不符合规定, 通过各种渠道违规入园的情况, 为园区的管理带来隐患。

总之, 应该将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打造成一个集大学生创业资讯、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比赛、大学生创业培训的交流平台, 同时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政策的引导, 为大学生创业服务。

二、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建设拓展方向

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社会就业的“增容器”。结合张家口地处京津冀一体发展的地域优势及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奥的历史契机, 我们认为应该将张家口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打造为“四个基地”。

(一) 资源整合基地

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应该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为建设主题进行创业实践活动, 将专业与创业紧密衔接, 拓展和深化高校优势学科的研究领域, 使专业始终紧跟产业、社会发展的前沿, 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积极发挥政府及社会的资源优势, 为园区提供最优惠最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最优质高效的服务、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 通过各方的多元互动交流、协调合作,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面向市场学习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机会及创业实践锻炼的平台, 并为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专家指导基地

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应依托自身的资源和服务优势, 聚集管理、技术、财务等各方面专家, 以及成功的创业企业家、投资者, 鼓励各行业专家在园区内建立实验室、工作室、研究中心或自己创办企业, 并通过他们对园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 用自身的实践经历及丰富的从业经验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思路, 让大学生领会创业必备的精神和能力, 开拓大学生的专业、行业、就业视野, 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 创业实践基地

作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 将科研、项目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力争实现创业实践与创业教育的对接, 才是园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学生, 在创业园中参与企业发展的种子期、成长期与成熟期, 切身体会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学习将进取心、灵活应对的能力、冒险精神、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分析力、动手力转化为向市场寻求商机、转化商机的能力, 在不断积累和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过程中, 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时间提升理论的循环过程, 为园区长远发展提供源动力。

(四) 信息辐射基地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 并通过这个庞大的信息网络输送各方所需的信息技术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服务, 实现“官、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同时, 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作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载体, 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内, 聚集了高校、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 从而形成了一个微观高效的网络系统。处于创业网络中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展示会、研讨会、交流会、峰会等方式, 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 掌握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 然后同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集聚效应和群体效应不断产生创意的灵感, 孕育新的创新思想。

三、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推进方法

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建构, 完善它就如同盖房子, 需要打基础、做主体、砌砖墙, 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基于以上思路, 我们可以借鉴建筑领域的一些概念, 以“基、柱、梁、墙、窗”为园区的建设推进思路。

(一) 以政府政策扶持为“基”

充分利用政府在政策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的支持,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如贷款中的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时间、享受优惠利率, 税收政策上的针对创业大学生减免部分税费, 以及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优惠政策等,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创建良好的创业氛围, 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打好基石。

(二) 以社会资源支持为“柱”

政府的资金支持受政策影响毕竟有限, 社会上有大量闲散资金, 且各类人才充足, 一方面, 引进社会上的各种组织机构进入到园区, 可以帮助创业大学生建立企业原型、进行网络安全设计, 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初期创业资金;另一方面, 将杰出创业者、风险投资家、法律、管理、会计等方面的专家引进园区, 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辅导、协助学生发展创意、确定商业模式和战略。将社会资源引入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 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大学生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需求的结合, 同时还体现了政府的经济发展导向, 并引导社会资源健康发展, 为经济提升提供正能量。

(三) 以高校科技支撑为“梁”

高校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研发主体,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起着架构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高校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鼓励高校在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 并通过与产业界、科技界的互动, 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内涵、健全合作机制, 以推进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建设。同时, 高校还要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 帮助创业的大学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 以大学生创业实体为“墙”

打好地基, 搭建好梁柱, 房屋仍然只是一个框架, 需要一砖一瓦逐步砌成。大学生创业实体就是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的“砖瓦”。大学生创业实体可以包含多种形式, 既有实体店面, 也有网络虚拟服务;既有科技技术项目, 也有生活服务项目, 可以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园区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不应作过多过细限制, 只要社会有需要且不违反法律法规, 就可以鼓励大学生可尝试, 并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创新运营方式、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的发展。

(五) 以微创业项目为“窗”

通过微创业项目的窗口示范作用, 宣传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向。微创业项目具有可复制性和投资少的特点, 见效快、效果好, 既能以网络为平台为载体, 也可以将网络与实际实体结合, 没有资金的压力、没有库存的风险甚至没有物流和售后的烦恼, 只需利用课余时间和个人社交圈就可进行营销推广, 非常适合初次创业的大学生。发展微创业项目不仅是一个趋势、一个新的浪潮, 更是加快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金钥匙。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谋划创立自己的事业, 迫切需要一个实践的平台。张家口市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区不仅是经济转型的有效举措, 同时可以大幅提高张家口地区人力资源流动和配置的效率, 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格局中占据先机。

参考文献

[1]谢汇.文化创意产业园与高校学生创业共谋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杭州赛博创意产业园为例[J].包装世界, 2011 (11) .

[2]马海超, 刘亮亮.大学科技产业园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S大学科技产业园创业教育为例[J].世纪桥, 2009 (12) .

[3]夏人青, 罗志敏, 严军.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1999-2011年) [J].高教探索, 2012 (01) .

十大产业园区助推四方转型 篇1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桥隧时代”、“地铁时代”为四方区送来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东风:四方拥有环胶州湾5.83公里海岸线,众多科研院所、国家级实验室,独一无二的陆海空交通优势,以及动漫传奇海、橡胶谷等一批符合蓝色经济产业的好项目、大项目,完全有条件打造成青岛蓝色经济先行区。作为青岛市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转型发展的排头兵、拥湾发展的新都心,四方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展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按照“同城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四方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出了“组团发展、两翼带动、轴线集聚、园区支撑”的空间发展战略。其中,“园区支撑”是四方区空间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全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大背景下,四方区大批老工业企业纷纷外迁,旧城旧村改造加快实施,为避免城市产业的空心化,必须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另外,由于四方区拥有丰富的高校及科研资源,比如科技大学的新材料技术、软控集团的橡胶产品研发、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科等等,这些资源特色鲜明、相对成熟、具备转化能力,为四方区打造现代产业园区提供了可能和支撑;

据悉,为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的发展,四方区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每个园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靠上推进,目前橡胶谷、建筑创意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事实上,产业园区主导下的四方区城市化进程,确实带来了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大转身。

橡胶谷:位于青岛科技大学周边,总占地约3000亩,主要是依托青岛科技大学橡胶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规划建设集科研教育、创业孵化、会展商务、信息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围绕橡胶谷建设,四方区政府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青岛科技大学、青岛软控签订了四方共建协议。该项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已上升到了青岛市级层面的发展战略。四方区政府还与美国橡胶城一阿克隆市签署了建立友好合作城区关系协议,并组织举办了中国橡胶工业年会和中国橡胶谷发展战略说明会,面向全球进行宣传推介。目前橡胶谷核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德国朗盛研发中心、软控橡胶装备技术研发中心等十余家企业已经入驻,国际橡胶交易中心一期即将启用,发展势头十分良好。建筑创意产业园:位于青岛理工大学周边,占地约750亩,主要是依托青岛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科和人才优势,借鉴同济大学周边赤峰路特色街的发展模式,打造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创意、地理信息为一体的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目前园区内中景设计创意中心已建成运营,青岛地理信息大厦已经主体封顶,银华广场正在主体施工,宏业广场、裕龙商务城正在准备土地招拍挂;鞍山路北片城市综合体正在完善规划设计方案。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青岛城市规划研究院等十佘家规划设计单位已确定入驻,下一步必将吸引更多规划设计企业和高端人才在此聚集。

工业设计产业园:我市培育的工业设计专业科技园区,主要是依托四方机车厂工业设计产业基础,借助青岛市工业设计协会力量,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目前,国家快速成型技术中心青岛基地、英国PGI业设计公司等三十余家工业设计企业已经落户园区,市工业设计协会在四方机厂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列入了市经信委十二五规划。

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团:主要是依托央企中航集团的优势,在原前哨精密机械公司厂区,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承接中航集团及其旗下转移项目,目前四方区政府已经与中航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新孵化基地已经改造完成,百灵科技等二十余家企业已入驻园区。

汽车贸易服务园:四方区汽车贸易产业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十二五”期间,计划在原有重庆南路汽车贸易大道的基础上,狠抓现有产业的提档升级,重点引进高端品牌和汽车贸易总部,并将现有产业链条延伸为集汽车销售、展示、服务、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园区。目前正在编制园区产业升级规划方案,美昌(汽车)集团投资建设的大昌雷克萨斯汽车品牌综合体项目已奠基启动。

青岛现代纺织产业园:主要是依托纺织工业传统和青纺联集团的优势,大力发展纺织研发、销售采购及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相关服务业态,实现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已经与青岛纺联控股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和“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两大“国字号”基地也正式在园区挂牌。

现代物流商务园:利用四方区中心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中外运等现有物流企业,打造服务于主城区居民生活的商贸物流业,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物联网技术。目前园区已完成了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引进了新华书店集团、中外运等物流总部项目,海信环湾大厦奠基,笑蕾“梦幻工厂”体验园、百洋医药科技园按计划顺利推进。

生物科技产业园:主要是依托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其控股的易邦生物工程公司的力量,搭建国际化生物技术研发平台,吸引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相关企业进驻。目前已经与动卫中心、海川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编制完成了园区概念规划方案,正在开展园区土地整理及收储工作。

海尔智能产业园:利用原海尔冰箱厂地块工业遗存,依托海尔集团公司,打造集数码产业研发、家电创意、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工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产业园。目前已完成厂区内企业外迁,正在准备土地收储。

上一篇:生活化的探讨下一篇:纵向整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