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产业政策

2022-07-02

第一篇:工业园区产业政策

农药工业产业政策

附件

农药产业政策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对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保障农业丰收,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粮食安全,以及控制卫生、工业等相关领域的有害生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农药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农业和相关领域的需求,而且成为全球重要的农药生产和出口国。但是,在农药工业快速发展中,存在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营秩序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农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农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农药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引导农药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确保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安全。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农药对粮食等作物生产的保障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环境生态安全,促进农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条 控制总量。全面权衡国内外需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资源、环境等关系,坚持适时、适度、有序发展的原则,遏制追求局部利益、忽视资源消耗、造成环境污染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农药生产总规模,将农药工业的发展模式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第三条 优化布局。促使各地区农药工业合理定位、协调发展。

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农药企业向专业园区或化工聚集区集中,降低生产分散度,减少点源污染。到2015年,力争进入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全国农药原药企业总数的5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第四条 加速组织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以原药企业为龙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促使农药工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到2015年,农药企业数量减少30%,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第五条 加快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升。严格生产准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新技术和自动化在行业中的应用水平。到2015年制剂加工、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大宗原药产品的生产70%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和装备大型化,2020年达到90%以上。

第六条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完善现有农药创新体制和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导向,推动农药创新由国家主导向企业或产学研相结合转变。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农药企业建立较完善的创新体系和与之配套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创新研发费用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以上,2020年达到6%以上。

第七条 降低农药对社会和环境的风险。严格农药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强化工艺创新和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加快高安全、低风险产品和应用技术的研发,逐步限制、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农药产品和工艺技术;建立和完善农药废弃物处置体系,减轻农药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到2015年,污染物处理技术满足环境保护需要,“三废”排放量减少30%,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0%,农药废弃物处置率达到30%。到2020年,“三废”排放量减少50%,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50%,农药废弃物处置率达到50%。

第八条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提高监管效率。推进诚信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实施名牌战略,着力培养主导品牌,提高其市场份额。到2015年,在农药市场中拥有驰名商标的农药产品的销售额达到全国农药总销售额的30%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

第九条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宏观调控与中介组织协调的协同作用。理顺和完善农药市场调控、法规管理和中介协调体系,创造公平竞争、充分协调和管理高效的市场环境。

第二章

产业布局

第十条 综合考虑地域、资源、环境和交通运输等因素调整农药产业布局。通过生产准入管理,确保所有农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场地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并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环境敏感地区。

第十一条 新建或搬迁的原药生产企业要符合国家用地政策并进入工业集中区,新建或搬迁的制剂生产企业在兼顾市场和交通便捷的同时,鼓励进入工业集中区。

第十二条 对不符合农药产业布局要求的现有农药企业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增品种和扩大生产能力,推动其逐步调整、搬迁或转产。

第十三条 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地区新增农药厂点和盲目新增产能,限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能过剩产品的生产。引导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合本地资源条件、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第三章

组织结构

第十四条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对其控股、参股、联营、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生产要素重组和统一品牌经营;支持优势企业异地扩展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发展主导品牌;推动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第十五条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促进知识产权、农药登记资料等无形资产合理流动和转移,推动农药行业调整、优化生产要素,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第十六条 支持农药生产企业跨地区合理利用生产要素,推动已取得相同产品的登记和生产许可的企业间委托生产。

第十七条 建立和完善原药去向备案制度,推动原药企业与制剂企业通过产品链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共创品牌,净化市场。

第十八条 完善农药企业退出机制。通过严格行业准入条件和限制过剩、淘汰落后,拓宽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整合的渠道,完善相关引导政策和退出补偿机制,加快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农药企业退出市场。

第四章

产品结构

第十九条 国家通过科技扶持、技术改造、经济政策引导等措

施,支持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发展,加快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替代和淘汰,促进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第二十条 重点发展针对常发性、难治害虫、地下害虫、线虫、外来入侵害虫的杀虫剂和杀线虫剂,适应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变革的除草剂,果树和蔬菜用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用于温室大棚、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的杀菌剂,种子处理剂和环保型熏蒸剂,积极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果保鲜剂,鼓励发展用于小宗作物的农药、生物农药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

大力推动农用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支持开发、生产和推广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微胶囊剂和大粒剂(片剂)等新型剂型,以及与之配套的新型助剂,降低粉剂、乳油、可湿性粉剂的比例,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溶剂和助剂的使用。

鼓励开发节约型、环保型包装材料。

第二十一条 加强非农用市场的研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使用技术,拓展农药应用范围,满足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需求。

第二十二条 国家适时发布鼓励、限制、淘汰的农药产品目录,并通过土地、信贷、环保等政策措施严格控制资源浪费、“三废”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农药新增产能,禁止能耗高、技术水平低、污染物处理难的农药产品的生产转移,加快落后产品淘汰。

第五章

技术政策

第二十三条 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生产连续化、控制自动化、设备大型化、管理现代化。

第二十四条 重点支持农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高效催化、高效纯化、定向合成、手性异构体深度利用、生物技术的应用,加快低溶剂化、水基化、缓释化制剂及高效、经济的“三废”治理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第二十五条 国家继续将农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基础平台建设、创新体系完善和新品种创制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与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等组成产学研实体。国家组织制定《农药工业技术发展指南》,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工作。

第二十六条 鼓励农药企业采用投资、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到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广泛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支持企业、研究单位到海外申请专利、登记产品和注册商标。

第二十七条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从科研、生产到销售、出口等环节,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农药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

第二十八条 国家结合农药行业发展情况,适时更新和发布鼓励、限制和淘汰的工艺技术与装备目录,引导和规范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第二十九条 在农药行业全面推行ERP(企业资源计划,如SAP)等信息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农药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六章

生产管理

第三十条 国家对农药生产实行准入管理、对农药产品实行登记和生产许可制度,未经核准的企业不得从事农药生产,未取得登记和生产许可的产品不得生产、销售、出口和使用。农药生产和登记管理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农药企业核准、延续核准、产品登记和生产许可信息。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农药企业生产升级和新增生产类型以及企业搬迁视同新开办农药厂点实行准入管理。

第三十二条 建立包括农药准入许可、生产、销售、环保、出口、诚信记录、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的农药企业信息库,逐步实现工业、农业、环保、工商、质检、海关、统计、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第三十三条 农药企业要建立健全从原料购进到产品销售、出口全过程的相关数据档案,完善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制度。

第三十四条 建立和完善国家防灾减灾农药储备和预警机制,加大农药淡季储备投入,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税收和信贷政策,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和淡旺季节差异,调节农药进出口,确保农药市场供应。

第三十五条 规范并加强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体系,确保农药产品标准制定科学、统一。积极推动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并加大标准贯彻执行力度,确保产品质量。

第三十六条 加强统计工作,确保农药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农药生产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统计制度,认真按照统计指标含义和填报要求,准确填报

统计数据。生产主管部门要协助统计部门做好农药生产统计工作。行业协会要协助统计部门加强数据审核工作。为农药法律法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等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第七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三十七条 改进农药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出口农药的生产准入、生产许可和登记审核。禁止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生产和出口农药。限制或禁止列入“双高”目录的农药产品进出口。

第三十八条 强化农药外贸企业的相关资质审查,鼓励农药外贸企业和合法农药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严禁借证、套证等非法出口行为。

第三十九条 完善原药和制剂产品的相关税收政策,鼓励农药深加工产品出口,提高附加值和出口竞争力。制定限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农药产品出口的相关税收政策,优化农药产品出口结构。

第四十条 加强进口农药的原产地标识、登记和产品质量等管理,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市场公平竞争。

第四十一条 建立农药产品进出口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加强农药国际交流和国际农药发展态势研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 健全相关风险基金、信用担保、投融资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药生产企业到境外兼并重组、扩展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

第八章 市场规范

第四十三条 推动农药市场监管的有效整合,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确保权力和责任统一,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第四十四条 建立并完善社会举报渠道和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社会监督效率。

第四十五条 加强农药企业品牌建设和商标管理,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商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优势农药品牌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支持企业之间开展品牌联合或整合经营,扩大优势品牌的市场份额。

第四十六条 鼓励创新营销模式和开发安全、环保的农药使用技术,强化企业对农药使用的指导,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减少农药的浪费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十七条 建立和完善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和机制。试行问题产品召回、处置制度和损失赔偿基金制度。

第九章

中介组织

第四十八条 支持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咨询机构和产品检测、认证机构等中介组织的建设,完善组织体系和服务定位。鼓励农药企业积极加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

第四十九条 大力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在有关农药规划、政策制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争议及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征询、购买服务、工作委托等制度,提高中介组织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第五十条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约束机制和行业协调机制,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应建立和完善信息统计与发布、技术开发与交流、知识产权咨询、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进出口协调、贸易促进、争端与摩擦协调等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五十一条 大力推动合法检测和认证机构的检测、认证结果在各部门的平等认同工作,积极维护检测、认证机构的第三方公正地位。

第十章

社会责任

第五十二条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农药管理等法律法规、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完善污染预防和治理措施,努力降低农药企业产污强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面改善农药生产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第五十三条 加快农药工业综合能耗、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的制定,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五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农药企业使用可循环、环保的包装材料,强化农药企业回收处理过期、废弃农药和包装物的责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回收处理农药废弃包装物,减少农药废弃物的污染。

第五十五条 推动“责任关怀”体系建设,建立评定标准、评价指标以及有效的监查、评估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第五十六条 加快农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农药企业信用评级,引导农药企业遵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五十七条 农药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积极配合国家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服从国家在特殊时期的计划安排、调拨和征用。

第十一章

其他

第五十八条 国家制定农药产业政策和农药工业发展规划,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药生产主管部门,应贯彻执行国家农药产业政策和农药工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农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农药工业的发展。

第五十九条 有关农药管理部门要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各司其职,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调,形成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第六十条 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内地投资农药工业的,按本政策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 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依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解释,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修订。

第二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展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名片和窗口。嘉禾工业园区由“一园五区”组成,即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塘村五金制造项目区、袁家铸造工业项目区、龙潭返乡创业项目区、行廊加工贸易项目区、坦平金属加工项目区。近几年来,嘉禾县大胆“先行先试”,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发展战略,集全县之力不断把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一、存在问题

园区已成“开放兴嘉”、“项目带动”的支柱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成为了嘉禾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助推器,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征地用地难。“一园五区”普遍存在征地难、用地难等问题。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4.8平方公里,现只开发了3平方公里。近年,虽然嘉禾经济开发区加大了征地力度(2010年征地1000多亩,报批600多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出现有项目无土地的尴尬局面,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二是企业融资难。企业建设资金存在“瓶颈”,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资金放贷力度,但固有的信贷模式还不能为园区企业提供充分的服务,造成许多企业融资难。同时园区不少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经营,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仅靠开发区自筹和县财政投入,亮化、绿化等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如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已开发建设多年,至今仍没有建好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导致有的企业和园区周边村民因污水排放发生纠纷。四是园区周边环境存在不和谐因素。有关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园区周边村个别部分村民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园兴村兴、互利双赢”的道理,将园区企业看成“唐僧肉”,阻工扰工、强买强卖、强揽工程仍有发生,干扰了园区企业的生产经营,给招商引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要将优化“一园五区”发展环境,提升嘉禾县工业经济水平列入嘉禾县“十二五”规划,通过政策倾斜、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将“一园五区”建设成为最具活力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

一要加大部门协调力度。要创新对园区的管理方式,明确一名县级主要领导指挥、领导园区开展各项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调度协调县国土局、建设局、林业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关系。同时要明确相关单位及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责任,督促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与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要把园区项目建设与部门相关的工作当做部门的事,自己的事,尽心尽力服务于园区项目建设。要精简入园企业办理手续,减少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同时在手续办理收费上,要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真正做到举全县之力支持园区的建设。

二要加大园区土地征用力度。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园区土地审批时适当放宽。县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统一补偿标准,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减少征地难度。县国土资源局要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用足、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县乡两级规划编制,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为扩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预留充足的用地空间。全力争取国家、省计划指标,统筹区域和产业发展用地,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严格控制高能耗、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创新土地征用方式,发动园区周边村及村民以土地租赁、流转、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最大限度节约土地征用成本。

三要加大园区建设筹(融)资力度。多渠道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县政府、县财政每年要确定一定数额的专项引导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和正常运营。县政府应为园区成立专门的融资机构,负责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及时融资到位。加大金融机构的融资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的放贷总

量。建立健全城投、交投、郴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嘉禾营业部等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村镇银行的构建,通过挤进笼子“要”、专业银行“贷”、吸收外资“引”、股份合作“吸”、社会资本“借”、BT模式“垫”等方式,广泛集聚资金,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四要加大村园共建力度。大力构建村园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通过召开园村共建和谐经验交流会、园村共建和谐总结表彰会,举行村企节日联欢会、村企体育友谊赛,实行企业联村对口帮扶、企业主与村委会相互走访慰问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园区企业与乡、村、组、村民之间的共建活动,全力构筑企业与周边群众的“双赢”发展格局,构建和谐发展的园村关系。

五要加大查处打击力度。优化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大力宣传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查效率低下、吃拿卡要、不讲诚信等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行为。健全公安机关打击阻工闹事快速处置机制,对园区发生的阻工扰工、欺行霸市、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事件,做到快速出警、快速处置、优先立案、依法从严惩处。全面推行园区派警驻勤制度或明确责任民警负责制度,负责整治园区内建设施工环境,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打击阻工扰工、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园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工业园区的出现,加快了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工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民营经济孵化器的作用。工业园区需要不断发展,关键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南通工业面临着由“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和“大通道接轨上海”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供地紧张,缺乏标准;技资偏低,特色不明。因此,客观全面地把握乡镇工业园区的历史性作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优化发展好工业园区,保持南通市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解决好重点发展的问题

开发区作为项目落户的载体、企业集聚的阵地、经济发展的平台,决定了地方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要适应客观要求,抓好重点园区的发展,就应抓好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的发展,县(市)区级要抓好省级开发区和12个已经批准设立、特色明显、前景良好的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发展,进行重点培育。由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良的投资环境、较强的招商引力。南通应把省级以上开发区作为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旗舰,发挥好龙头作用。据统计,目前南通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为74.56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为11.3亿元/平方公里,居苏中领先地位,但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开发情况和数据对比看,南通市开发区有提高的空间和潜力。为此,要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促使更多的企业、项目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

发展定位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要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区域、率先融入苏南区域;在功能定位上,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应围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搞好功能定位,成为南通市沿江沿海开发的起跳区、高新技术的集聚区、临港产业的集中区、承接产业要素转移的主战区。用地指标应更多地向开发区集中,使项目落地:各地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尽可能放到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升级,必须集中力量,突出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强化省级以上开发区与重点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促使开发区与重点园区实现差别化竞争和错位发展。

解决好集约发展的问题。以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园区规划,避

免“村村有企业、处处有工厂”的零散无序局面。工业园区建设必须坚持正确定位、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合力。规划应根据基础设施的配套环境,充分发挥南通临江靠海紧邻上海的比较优势,做强载体,放大优势,推动产业、人口集聚。特色主题园区要进行产业链规划,拉粗拉长产业链,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指导。经贸、国土、规划部门联动,市县镇共同优化布局产业、统筹园区规划。

以壮大特色板块经济促进产业集聚。目前,南通市拥有许多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应结合发展特色、板块经济,优化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空间布局,推动企业在新上项目和扩能时向主题园区集中,促进做强板块经济。通过增量扩张,分类建设主题园区,推动同类产业的聚合,放大产业特色。推动工业园区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优势板块经济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加快产业集聚。盘活存量,节约利用土地。尽快让闲置土地活起来。提高容积,集约利用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鼓励在提高容积率上下功夫,向空间要土地,尽快制定与提高园区入园企业数、土地利用率、建筑容积率相关联的政策,根据区域发展和产业情况确定单位土地最低投资密度和产出标准,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引导纺织服装、电子等产业多建标准厂房,多向空中借地。对用地规模在20亩以下,每亩投资强度在1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小项目,原则上引导进入标准厂房。项目用地“一次协议、分期供地”,防止投资者多拿地、不用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解决好统筹发展的问题

园区整合后,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一是市县之间园区规划的对接。二是园区共享机制的建立。园区发展要充分依据各地的客观条件,不再新建、新批工业园区。对原有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位于中心镇的工业园区可作为工业集中区;对原有区位偏、基础差、投资强度低的园区要加速整合,不宜再定为工业园区,要作为省级以上开发区的配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区予以规范发展。对此,要围绕重点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已批准的工业集中区,探索共建、共用园区的办法,鼓励联合办园、联合招商、联合开发,解决好跨地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带来的利益机制问题,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度和投资强度。园区发展统筹,关键要建立共建共用共享机制。三是农民建房与园区布局的衔接。解决好农村住房布局问题,这一点对工业园区的布局、发展至关重要。四是园区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衔接。园区布局要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模相衔接,形成以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快完善园区功能的互促共进局面。五是当前与长远的统筹。要坚持当前发展需要与长远发展相衔接,对一些特色明显、潜力巨大、已经批准的工业集中区应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其后续发展能力;对功能不全、档次较低,环境成本较高的园区应加速重组整合。六是环境资源的统筹。园区发展应注重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做到不欠生态债、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实践。现在不少地方已提出“工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必须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更好发展的关系,土地市场整顿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系,工业向园区集中与鼓励全民创业的关系。

第三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中共荆州区委

今年来,荆州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兴市”战略,按照“产业 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扩张,以 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 拍马纸品工业园、城南纺织工业园、学堂洲建材工业园等四大园区和川店紫 荆、郢城岳山两个工业小区。园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企业近1 00家,石油机械、造纸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 呈集群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GDP23.5亿元,同比增15%; 财政收入1.4亿元,同比增27%;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同比增15 0%;外贸出口1660万美元,同比增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 元,同比增366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同比增31%;工 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35.6%;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5亿元, 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和9 1%。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群、效益提高的良好 态势。主要做法是:

一、抓规划引导,明确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荆州区立足已经形成的园区基础和产业特色,按 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要求,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对全区未来五年 的园区及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定位。在园区布局上,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 建成以九阳大道为轴线,北有拍马工业园,中有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南有城 南工业园和学堂洲工业园的古城西环工业带,规划建设总面积25平方公里。 在产业布局上,逐步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石油机械制造业基 地;将拍马工业园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烟用品生产基地;将城南工业园打造 成集高新产业与轻纺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将学堂洲工业园打造成为 “两湖”平原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抓好石油机械、造纸 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快速扩张。石油机械制造业,力争 年内实现产值25亿元,“十一五”末达到50亿元;造纸包装业,力争年内 实现产值14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轻工纺织业,力争年内产值 突破10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年内实现产 值12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建材和高新技 术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十一五”末,新型建材业产值突破30亿元,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全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抓园区建设,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为了解决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园区档次低 的问题,今年来,荆州区从破解园区建设难题入手,举全区之力加速推进了园 区建设。一是破解“投入难”的问题。在区级财力较弱的情况下,财政预算内 优先安排700多万元,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园区建设资金。利用省市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将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捆绑 申报,向上争取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成立国资经营中心,运用市场手 段,经营园区土地资源,以土地换资金。探索实行“园区共建、设施共享、项 目共引、税收分成”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入园企业、镇办、开发区和交通、电

力、通信等部门共同建园的积极性。通过“多轮驱动”,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难 题。在去年投入4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了5000万元。二是破 解“用地难”的问题。在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的情况下,随着四机厂、 江汉建机、湖北四钻等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大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原四机工 业园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荆州区投资2000多万 元对企业周边的四新渔场、园艺场两家企业实行改制;对“园中村”的居民实 行补偿搬迁,建还迁房115套、9200平方米;对其它零散建筑实行产权 互换;对村集体企业废弃地实行集中购买,通过多法并举,新增工业用地20 00多亩,已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的基本雏形。三是破解“建设慢”的 问题。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6个工作专班,仅一年多时 间,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就建成了九阳大道、太晖路等7条道路,初步形成了 “一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完成了11万伏的电网改造,绿化、下水、管网配 套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年内可全面实现“五通一平”。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 了园区对项目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抓项目引进,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项目是产业之基。荆州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后 劲的主动力,通过抓招商、引项目来兴特色、强产业。一是依托产业优势抓引 进。石油机械和造纸包装是荆州区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石油机械产业是全 省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项目。为了壮大优势产业,我们采取“延伸链条引项 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先后引进了华泰石油、众力机械等一批产业关 联企业。投资4000万元的紫江喷铝、投资4600万元的众力机械、投资 2000万元的强盛石油、投资1000万元的宏源包装项目年内均可投产。 首期投资1.8亿元的上海宝臣石油套管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上海姚记 扑克纸、投资1.5亿元的10万吨林浆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落户。二是依托 资源优势抓引进。学堂洲非耕地和沙石料资源丰富是荆州区的一大优势,利用 这一优势,先后引进了华升商混、中富管桩等8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新型 建材项目,其中有6家在建,4家年内有望投产。已投产的商品混凝土搅拌中 心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大学城”科研人才密集是荆州区的独特优势, 依托这一优势,引进培育了玉龙科技、华方软件、垃圾发电等近10个高新技 术项目。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新秀”。三是依托 客商团队抓引进。客商是我们重要的人际资源。通过上虞市原副市长陈樱牛和 荆州舜隆房地产公司老总金庆荣牵线搭桥,荆州区已形成了一支浙江上虞客商 团队。在这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独立举办了(上海)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 项目23个,协议引资达10.2亿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期,这一团队引来的3位上虞老板将投资6亿元,在学堂洲征地1000亩 创建浙商上虞工业园。通过坚持不懈抓招商,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引进项目7 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8个,到位资金3.6 亿元;入园项目4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7个,年内园区可新增投产项目1 5个。

四、抓骨干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规模

骨干企业是产业扩张的强力支撑。今年来,荆州区通过大力实施“32 3”工程(即培育3家产值过10亿元、20家产值过亿元、30家产值过5 000万元的企业),一手抓核心企业带动,一手抓中小企业配套,促进了产 业集群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一是壮大核心企业,增强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四

机、四机赛瓦、拍马集团、骏马纸业、荣海纺织等行业核心企业,扩大企业规 模,提升产品档次,创新管理机制,促使其加速成长为产业“航母”,带动关 联企业聚集发展。四机厂是荆州区石油机械行业的“火车头”,也是全省百家 重点企业建设项目。近几年,四机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发展前景十 分广阔。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机厂向园区扩规,扩大产能,膨胀规 模。通过专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多次出面协调,帮助四机厂解决了西厂区扩规 所需的300亩用地;出资120万元对西环路进行整治,并将其更名为四机 大道,改善了四机厂物流货运环境。预计年内四机厂产值可达到18亿元,在 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四机厂”。环保治污是造纸 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今年来,荆州区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了拍马 工业园治污工程,建起6座造纸污水生化、物化处理厂,实现了东西两线污水 的达标限量排放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拍马、骏马两家造纸核心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目前,全区核心企业对行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预计年内产值过 亿元的企业将突破10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家。二是发展 中小企业,扩充产业总量。一方面,鼓励和促进龙头企业加速裂变,催生一批 专业化配套企业。湖北四钻是一家从四机厂分离出来的独立法人企业,主要为 四机厂配套生产各类石油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在四机厂的带动下,企业产值和 利税成倍增长,一跃成为全省先进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依托核心企业带动, 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聚集中小企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区石油 机械制造业聚集企业23家,造纸包装业聚集企业26家,纺织印染业聚集企 业36家,农产品加工业聚集企业20家,新型建材业聚集企业15家。三是 推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引导石油机械、造纸、纺织行业加大技改 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 技术装备水平,使企业向规模型、效益型发展。上半年,全区完成技改投入 3.9亿元,实施过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12个。石油机械制造行业,四 机厂投资1.6亿元对压裂泵、高压管汇件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 行扩规批量生产;造纸包装行业,骏马纸业投入3000万元启动了纸品生产 线技改项目,项目投产后,集群纸品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万吨以上,销售收 入过20亿元;纺织行业,织机总数已突破5000台,其中剑杆织机380 0台,纺纱能力达22万锭。传统产业通过技改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

五、抓服务创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环境是第一品牌。荆州区始终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坚持过去一些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 服务形式。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园区工业项目规划 和建设手续市级审批权限的下放。荆州区以此为契机,对入园项目实行超前介 入、手续代办、跟踪协调,加速了项目入园。积极调整城南经济开发区管理体 制,剥离其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了开发区“招、建、管”的主体作用。扎实 开展“产业发展年”和“治三风、建功业”活动,搭建了机关干部服务企业、 服务发展的有效载体。建立园区投诉举报中心和经济环境监督网络,形成了投 诉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出资组建园区治安巡逻队,全天候开展治安巡逻, 改善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依托区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引导企业间广泛交 流与合作,强化了产业内部联系。财政列支5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向武汉中信银行争取贷款8000万元,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目前,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区域软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本文系中共荆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典型发言材料)

第四篇: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

编制方案

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

陕西东西部经济研究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目 录

一、规划编制背景

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规划编制主要框架内容

四、项目的组织实施

五、联系方式

附件:东西部经济研究院简介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一、规划编制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名类繁多的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工业园区“画在纸上,挂在墙上”,始终停留在空间建设规划层面,产业发展思路不清,项目不具体,致使招商引资不力,难以实现具体产业项目的合理规划和落地,其主要原因则是:产业及项目研究与空间布局规划不能有效衔接,两张皮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圈地建园,轻产业规划。致使多数园区缺乏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产业引进方向不明,致使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困难。

二是重项目引进,轻产业配套。致使多数园区项目引进零乱,不能相互形成产业链,不能实现园区内产业互补发展。

三是重规模扩张,轻聚集发展。致使多数园区一味贪虚求大,没有形成集约集群发展。

四是重硬件建设,轻机制创新。致使多数园区管理体制滞后,软环境建设不足,整体投资环境氛围没有形成,招商引资不力。

工业园区发展必须突出以产业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以基础设施为载体,以招商为抓手,加快产业集群、企业聚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和引擎,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了更好的服务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体现出园区清晰的功能定位、鲜明的产业特色、突出的循环特征、具体的配套项目,研究制定《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实现园区产业及项目规划与建设规划相互匹配,真正使园区发展落到实处,从而将其建设成为在区域范围内具有带动效应的工业园区。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求,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思路,以“夯实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配套产业”为方针,以“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周边区域资源,主导大区域产业协作与分工,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龙头及资源要素聚集地。

(二)基本原则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配置区域各要素资源,强化各产业的分工协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

集群化发展的原则。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着重培育支柱产业及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重点产业集群。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和培育支柱产业,以现有或潜在的竞争优势和特色为基础,实现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坚持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或者消除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追求更大的经济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益,更少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规划编制主要框架内容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研究

1、发展基础及优势条件分析

2、存在问题及不利因素分析

(二)区域资源优势研究

1、区域优势资源分析

2、周边地区优势资源互补分析

(三)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思路及战略定位

1、主导产业的优劣势分析(SWOT)

2、主导产业未来发展总体思路

3、主导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4、主导产业规划范围及功能布局结构

5、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及目标市场定位

(四)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模式创新

1、重点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2、主导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

(五)工业园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链规划

1、基于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定位

2、区域特色优势工业产业链规划

3、区域工业项目整合

(六)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发展选择

1、重点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2、主导产品的市场及前景分析

3、产业技术工艺水平提升

4、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5、园区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6、园区环境容量、资源保障与产业规模匹配研究

(七)工业园区产业空间布局

1、产业总体布局原则

2、空间开发功能分区

3、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架构

(八)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1、循环产业体系产业链条设计

2、循环产业体系产业链条规划

3、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措施

4、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措施

5、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6、循环型资源共享及绿色市场体系建设

(九)工业园区配套产业规划

1、基础设施建设

2、现代物流业建设

3、融资平台建设

4、研发平台建设

(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措施

2、服务保障措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3、合作组织保障措施

4、土地供给保障措施

5、招商引资保障措施

6、人才机制与科技机制保障措施

7、区域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打造措施 附 件:园区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园区产业发展重点规划项目表 附 图:园区空间开发功能分区图

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园区主导产业循环链条图

四、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组织运作方式

规划项目以项目组的方式运作,工业园区管理部门成立“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规划领导小组”,相关工业及经济部门、研究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我院组织相关经济产业领域专家及相关人员成立“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研究小组”,并由专人负责,专业分工互补,具体组织规划调研、编制及实施,实现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与项目布局规划有效衔接。

(二)课题项目研究期限及工作计划

整个课题项目研究期限为5个月,项目共分三阶段:其中,实地考察调研阶段1个月;形成课题成果阶段3个月;讨论分析修订、论证阶段1个月。具体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实地考察、访谈调研、搜集资料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1)调研形式:实地考察、座谈讨论、随机问卷调查(分组调研)

(2)调研范围:工业园区管理部门领导、政府相关领导,涉及主要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业园区主要工业企业实地访谈调研(分组调研)

第二阶段:形成课题项目成果

(1)成立“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规划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并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安排调研及资料收集提供等工作。

(2)由我院组成项目组具体分工,进行比较分析、充分论证,形成咨询成果比较方案,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访谈、调研,搜集资料。

第三阶段:讨论修订、论证课题成果

讨论修订咨询成果和进行论证,形成定稿并辅助实施。

(三)规划成果及验收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实际操作性强的项目。本项目规划深度达到产业规划及项目简介层面,成果以体现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为原则。项目规划成果的验收,以工业园区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通过为准。评审通过后的项目规划成果文本,即为项目上报立项审批、园区产业布局和项目招商引资的规划纲要。

五、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传真:(010)-68515379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邮箱:yjybeijing@126.com 邮编:100045 网址:http:// http://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附件:

东西部经济研究院简介

东西部经济研究院起步于1996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政府咨询服务的专业研究咨询机构之一。研究院定位于中国政府咨询服务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产业规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规划,基于城市价值与品牌研究的城镇总规、控规、修规,开发区、园区及新区规划,林业生态规划、森林景观规划,项目建议书、可研编制等咨询服务等,形成了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和“研究、规划、咨询、设计”为一体的“一站式、专业化”的咨询业务服务体系。

目前,研究院在北京、西安、深圳、成都拥有成员机构,包括: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陕西东西部经济研究院、陕西东西部规划设计院、陕西东西部工程咨询公司、陕西林业科技开发设计研究院、陕西德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东西部经济研究院深圳院及成都院。已形成了专业机构支撑、综合配套服务的集团化发展架构体系。

研究院成立10余年来,秉承专业、专注、专心的研究咨询精神,集合了2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综合性团队力量,为我国200余个市、县区级政府提供了专业咨询服务,服务项目累计超过500余项,服务范围覆盖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及中部部分省市,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研究咨询经验。

研究院作为我国政府研究咨询服务开拓者,大量的研究规划咨询方案及诸多研究思想、观点已得到了广泛实践,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得到了实践验证,已成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者和政府咨询服务的领跑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第五篇:发展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司咏梅 赵云平

当前,工业园区以及由于园区发展而带来的园区经济效应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表明:工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尽管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但是工业园区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以工业园区作为手段和中介目标,以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作为最终方向,形成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下,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内蒙古发展产业集群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工业园区作为重要的新型经济发展载体在内蒙古已进入了规范、健康发展阶段,在推进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部分园区集群效应不断呈现。到2006年底,我区通过国家审核的工业园区已达到45个,其中省级工业园区39个,国家级工业园区6个,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20个,完成工业增加值715.2亿元,同比增长44.7%。但是我区工业园区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集群效应不明显

内蒙古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资为主,因此,园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区外企业为主,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外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就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自己的区域背景,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多数园区还是简单的企业扎堆,园区内企业之间、园区内企业区外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比较松散,园区运行中应产生的各种效应尚不明显。离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对产业集群的承载力明显不足。

(二)工业园区基本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内生动力不足

内蒙古现已形成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发展模式,即由上级政府批准,划出特定区域,再由政府组织专门领导班子,制定特殊发展政策,集中投入建设资金,然后大力招商引资。由于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竞争的着眼点放在基础设施、土地价格、税收等可模仿的要素方面,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部分园区出现诸如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等问题。并且在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一些地区在工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中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销规模等数量指标,而忽视了内在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导致园区内企业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上都比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三)部分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工作不到位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不顺,主要存在于一些建在旗县(区)内的工业园区。有些工业园区虽然有牌子、有编制、有人员,但大多数工作人员同时兼任所在地的行政职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园区工作之中;有些园区管委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工作较差,处于粗放式管理的状态;有些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不到位,自主能力弱,服务协调力度不够,不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式服务” 等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和条件。

(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受财力不足影响,园区的基础设施普遍投入不足。我区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开发的基础

设施投入平均为8269万元,通常情况下,要达到“七通一平”的最基本投入是每平方公里

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建设的差距,将直接影响发展环境,

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第一,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

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

园区的可选模式之一。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

似的产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 。美国硅谷的产

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生产。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

也值得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借鉴。

第二,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按照波特的观点,产

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

业集群可能的区域,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

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必须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

集群之上。

第三,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

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正如波

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浙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

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明确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区位条件与经济基础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原动力。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后天优势在地区

竞争中比先天优势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欠发达地区,先天优势还是地区赢得竞争优

势的首位因素。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

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与集聚。

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首先需考虑在园区内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把

握“产业链”这条主脉,坚持发挥大项目的“火车头”作用,用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和工业产

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工业园区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集约化利用园区空间考

虑,充分把握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市场前景广阔、规模经

济效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性强、环境污染少或无污染的产业。

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工业发展特点和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确切

地说,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经济和资源特点为基础,以企业自身优势为依托,以对外拓展市场

为导向,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工业区。因此,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选择时,应考虑

到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地区工业经济和资源特点;第二,工业园区工业发展现状;第三,

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和交通物流因素;第四,邻近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等。

(三)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各地工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必须根据各地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

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工业园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对于已经进入到填充阶段,正在向集群阶段发展的工业园区,要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

变。根据自身优势和现有特点,发展一批围绕一类产品、彼此分工协作、高度关联的产业集

群,向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园区创出特色和水平,增强发展后劲。首先主导产业定位

要有特色,通过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实现区域

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确定园区发展方向,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

力与张力。其次,要注重研究各产业的特点和产业转移规律,引导转移产业由初加工向精加

工发展,由低端向高端延伸转化,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服务体

系。对于仍处于初始阶段或填充阶段初期的工业园区,在强化激励措施的同时,要围绕发展

特色产业,集聚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企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为逐

步形成产业集群奠定基础。要因地制宜选择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

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拓展产业空间,提高区域竞争力;要围绕特色产业,

创造条件建设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加速企业集聚和产业集中,为产

业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围绕特色产业制定和完善激励措施,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

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做强,扩大特色产业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

争力。

(四)明确政府职能,推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良性互动

首先,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全区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对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引入竞争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重点规划园区基础设施、产

业发展和公共政策,实现园区内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鼓励突破行政区

划的限制,用产业集群的理念引导工业园区产业的发展, 制定和培育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

展规划,利用政府所能够采取的方法所掌握的资源支撑一定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产生示范

效应,吸引同类企业的集中和集聚。

其次,要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对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

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工业

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

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以

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

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

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第三,要健全企业服务网络。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鼓励服务机构的专业细分,为服务

机构创造市场机会、提供优惠政策,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这些服

务功能弥补政府功能所不及,提高高新区的服务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

使协会在产业集群中有最大的亲和力,成为集群中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成为集群联动的组

织者。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07-09-27

上一篇:高一暑假各科安排下一篇:高一优秀作文七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