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产业园区

2024-05-20

广告产业园区(精选五篇)

广告产业园区 篇1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条件,发展战略

1 概况及发展现状

1.1 概况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位于辽宁省丹东市, 紧邻黄海岸线和鸭绿江, 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 北部依托丹东市区, 南部依托东港市区, 包括大东港港区及临港工业区。园区开发总规划面积为117.96km2。地势平坦, 环境优良, 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 具有很好的开发条件。

1.2 发展现状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成立以来, 大力开展园区道路、标准化厂房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 为工业项目入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建设, 产业园区内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仪器仪表产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港口工业区、环保产业园区和汤池产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

1.3 存在问题

1.3.1 产业集群特征不明显

现在园区内的企业大部分是技术层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企业, 存在技术水平偏低, 项目规模偏小等问题, 且企业没有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 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辐射作用小, 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 集聚效应无法形成。

1.3.2 缺乏系统规划

产业园区内各工业园区之间的无序竞争, 缺乏系统的规划, 部分工业项目引进盲目性较大, 产业雷同, 无法体现园区和集群的竞争优势。

2 发展条件分析

2.1 优势条件

2.1.1 政策优势明显

产业园区沿江、沿海、沿边, 其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国家级发展战略等国家级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凭着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东段起点, 产业园区的经济建设一定会迎来新的一轮高潮。

2.1.2 交通便捷发达

产业园区交通便捷, 航空、海运、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体系完善, 拥有至北京、上海、青岛、三亚、深圳、韩国首尔等国内、国际航空航线及至日本、韩国、朝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港口的散杂货、集装箱和客运海上航线。连接丹东与东北东部城市的“东边道”铁路, 连接丹东与朝鲜的新鸭绿江公路大桥, 丹东到通化、丹东到海城的高速公路以及丹东到沈阳、丹东到大连的快速铁路等均在快速推进中

2.1.3 腹地市场广阔

产业园区是东北三省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和联接朝鲜半岛的重要窗口, 拥有东北东部城市群及东北亚地区两块广阔的腹地市场。东北东部城市群的13个城市、27.52万km2土地、丰富的资源, 以及朝鲜的矿产和劳动力资源、韩国的先进技术, 均为产业园区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能。

2.1.4 资源丰富充足

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资源种类丰富而充足。境内遍布千余条河流, 水资源充足, 水质优良;覆盖率达66%的森林资源, 雄踞全省之首;电力能源充足, 水电、火电、风电齐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 其中硼矿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农副产品和水产品极其丰富且多具特色。除自然资源外, 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也比较雄厚, 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1.5 工业基础雄厚

园区发展依托丹东现有优势产业。丹东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 目前丹东已初步形成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即:以汽车和仪器仪表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硼、镁为代表的矿产品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特别是仪器仪表产业, 它是丹东的传统产业, 产业基础雄厚, 技术水平先进, 人才资源丰富, 生产体系完备,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居全省前列, 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石化等领域都比较成熟, 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2 劣势条件

2.2.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产业园区周边现有基础设施缺乏, 基础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尚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2.2 产业结构劣势

园区内现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 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园区缺少能够牵动和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大型项目, 产业基础薄弱。

2.2.3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旅游业发展存在冲突

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项目的建设投产, 必会破坏产业园区内自然环境, 尤其是园区内的水资源会遭到污染, 会对鸭绿江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建设“大气秀美”的丹东, 要满足工业与旅游业协调促进,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原则。

3 发展研究

3.1 发展战略研究

3.1.1 政府主导战略

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应当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同时注重其市场功能, 实行有特色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应在规划、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进园区发展, 理清园区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目标, 推动产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3.1.2 协调发展战略

工业园区应发挥各自资源和区位的优势, 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 体现园区的产业特色,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优势互补, 统筹发展, 形成合力, 促进产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3.1.3 集群促进战略

形成产业集群是提高工业园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培育园区内已形成的优势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核心企业, 带动技术创新及功能完善, 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培育集群、依靠集群的根植性、促进集群企业联合、鼓励竞争与合作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推动园区产业集群的成长及竞争能力的提高。

3.1.4 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园区开发模式, 由政府主导开发建设向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转变, 各工业园区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 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开发建设园区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优势, 促进人才与技术等科技资源向园区集中,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 推进科技型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使科技型企业成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

3.1.5 生态维护战略

提高产业引进门槛, 限制重污染项目, 提高资源在城市和园区内的循环消耗率;提倡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 发展低碳经济;保持园区绿地水系成系统化、网络化布局, 避免出现生态孤岛, 维持生物多样性。

3.2 保障措施

3.2.1 理顺政府职能, 加快体制与机制创新

丹东市政府及园区主管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产业规划与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 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软件环境, 积极完善园区内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保证。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化、合理化, 对园区实行股份制运作、企业化管理,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2.2 优化基础设施环境, 加快配套建设

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整体环境, 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创业条件。积极发展产业园区的医疗、公交、邮政、信息等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为工业园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后勤保障。

3.2.3 打造园区品牌, 扩大招商规模

合力打造丹东城市品牌和临港产业园区品牌。注重丹东市的品牌宣传, 在主流媒体打造丹东品牌, 利用“鸭绿江国际旅游节”和“辽宁台湾周”等活动, 做好招商工作, 扩大丹东市和临港产业园区知名度。

3.2.4 做大做强融资平台,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采取多种形式, 多渠道强化融资平台建设, 提升园区开发公司与土地储备中心的运营及融资能力, 利用自身的土地优势、政策优势及其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融资平台;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要大力开展银企合作, 定期向金融部门推介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 争取信贷支持;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建立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建立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共同建设的以该国或地区命名的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园区可以利用本地资本、市场、区位等优势, 整体承接外国或外地区的产业转移, 采取“我出地, 你建设、我收税”的建园原则。

3.2.5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园区科技含量

政府应增加专项科研经费, 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工业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进园区研发机构建设,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 推动专利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 推进高技术优势产业实现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

4 结论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其建设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对其发展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发展战略及相应的措施, 期望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今后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丹东临港产业园区 (丹东新城区) 发展规划, 2010.

[2]吴殿延.区域经济学, 2003.

[3]桂国庆, 陈勤, 倪云飞, 等.城镇工业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 2005 (4) .

广告产业园区 篇2

传广告牌的申请

XX市住房与建设委员会:

今年以来,XXX产业园区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定位,抢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等重大发展机遇,以打造专业电池、电源集聚园区,为进一步提升园区知名度和竞争力,拟定在XXXX(XXX街与XXX路交叉口)设立2个宣传牌。

便于树立XXX电池之都的工业形象,加强对XXX产业园区的形象宣传,提高园区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园区产业招商与产业集聚发展。

特向XX市住房与建设委员会提出申请,请予批准!

XXXXXXXXXXX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广告产业园区 篇3

随着沿海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推动了纺织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综合资源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摸索园区建设经验,积极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的目标,中纺联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已经与14个园区建立了试点联系,并进行了跟踪服务,让园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川东中部轻纺服装之都产业园位于湖北省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是川东集团运用汉正服装工业城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的第二个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项目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建设周期为6年。按照“建万亩产业孵化基地、创千亿产值发展平台”的思路,全力打造国家级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试点园区,成为承接沿海地区轻纺服装产业转移,辐射全国的轻纺服装之都。截至2013年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6亿元。

襄阳纺织工业园园区总规划20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作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区。整个园区全面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形成在科技研发、纺织、服装加工、展览营销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创新特色的园区和中西部地区一流的纺织研发生产基地、产业转型提升的示范区,以及新型城乡一体发展的引领区。截至目前,10平方公里的襄阳纺织工业园内已入驻、批准入驻各类工业项目52个,其中纺织项目33个,已投产纺织企业13家;新开工项目10个,其中纺织项目8个;待开工项目20个,其中纺织项目12个;在谈纺织服装项目4个,37家纺织服装项目占地2700多亩,全部建成可以实现产值过百亿,实现税收5亿元。

金考拉(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城位于珞璜工业园区B区,是重庆主城产业发展核心区之一,属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重庆市重点支持开发3大区域之一的千亿级工业园区。产业城规划占地约3平方公里,其中首期1000余亩已启动建设,计划固定总投资约30亿元,建设期为4年,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实现80亿元,年纳税2亿元,项目有染整加工区、品牌骨干企业区、中小型加工企业区、微企创业区、科研创意区、博览展示区、教育培训区、仓储物流区、信息交易区等服装综合产业城。园区以“产城融合”的全新模式打造,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微型城市体。目前产业城一期标准厂房12万平米已开工,完成投资2亿元左右。目前,已经签约入驻的企业有法国、中国台湾等20家,还有来自广东、台湾、福建等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省市和地区的4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意向入驻。(谢立仁)

如何有效管理文化产业园区 篇4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把握禀赋资源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文化长远保存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地走访、考察,高宏存发现,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只是“圈地为园”,仅仅认为空间的集合就构成了文化园区。高宏存指出,正是因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我们依旧沿袭传统的制造业经济、高新技术等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园区应由空间的聚集转换为产业的聚集,它不仅是一个生产的空间,更是一个集文化消费、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人们沿袭过去的发展制造业的传统思路,导致“挂羊头卖狗肉”,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

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把握禀赋资源更是当务之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园既传承了文明,又节约了资源。遥想当年,我国山东济南可谓“海内皆名士”,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名城。1992年,世界仅有的哥特式火车站“远东第一站”被夷为平地。无独有偶,始建于1906年的英国驻济南总领事馆也于前不久被强行拆除。原有资源正在被破坏,逐渐消失。可是比照国外,作为英国著名港口城市的利物浦,就充分传承了既有文脉——破旧的轮船改造为咖啡厅、废弃的工厂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都很好地诠释了“变废为宝”的理念。

文化产业园区种类繁多,在把握禀赋资源的时候,也应掌握因“园区”而异的原则。高宏存介绍,不同的产业园区基本有以下类型:一,资源依托型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张家界、丽江、曲阜、平遥等。高宏存曾实地走访的贵州雷山千户苗寨就是典型的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千户苗寨本是以村落为主、中国苗族最集中居住的地方。现经开发,千户苗寨已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度假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博物馆,对资源的依托不言而喻,因为这是“活态”的文化展示。2006年,国家民族博物馆也在此成立分馆。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数不胜数。二,创意引领型文化产业园区。此类文化产业园区虽涉及文脉的传承,但已通过功能的转换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类资源经过独特的创意催化后,重塑新生,却还存在对既有文化内容的继承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死海”——四川遂宁,过去本来是以工业为目的的盐池,现经创意之笔将其打造为中国的“死海”。三,非继承文脉型。高宏存介绍,中国横店影视集团就是在荒芜之地上,建立起的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不仅向人们提供电影拍摄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并且本身也已经参与到电影内容的生产中。

促进主导产业与多业融合

主导产业,即文化产业园区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指那些产值占比居多,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园区发展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来说,主导产业如同“名片”。在园区成立之初,主导产业的明确更是对吸引相关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多业融合,更是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化产业园区有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之分,主导产业的形成也因“政、企”主导而异。以企业为主导,即嵌入式文化产业园区,是企业自发形成后由政府介入提供服务与帮助,这类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较高,即在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之前,主导产业已经形成,随之相关企业逐渐融入其中,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北京的小吃名街——簋街,即自发形成餐饮集聚。

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并搭建平台,即在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后,确定主导产业,随之吸引相关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高宏存指出,只有明确主导产业才能凸显竞争优势,并吸引更大、更多的产业集聚。

同时,主导产业与其相关配套设施也应确定适当比例。高宏存介绍,北京曾存在一些园区,命名之后就消失了,比如:北京市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文化产业经济区之一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制造基地,该园区自命名以来,由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而且园区中各个企业之间毫无关联,没有形成整合效应,不久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在北京,主题明确、空间功能有效转换的园区不胜枚举。北京的后海,过去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封闭空间。后因文化主题的注入,后海已变成一个休闲、娱乐、商业的空间,完成由封闭变开放、由个人居住变商业场所的空间。高宏存指出,后海同时也改造了当地的整体文化氛围,最终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旅游景点,甚至“城市名片”。“任何一个地区,哪怕只是一个村落,都是一个生活单元,不能将文化产业园区仅仅看做生产制造基地”,高宏存说,“我们老批评珠三角,尤其是富士康,把人当成零件,把整个工厂作为一个生产的流水线,这不符合人文、资本管理的趋势。”

多业融合、经济功能的辐射与带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区内,而是要突破园区,在它所属的城市发挥经济、产业转型的作用。这一方面,高宏存认为广州市的TIT创意园表现突出:“该园区不仅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而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布局的开发、变化都有带动作用。”为实现这一点,TIT将骨干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密切合作。高宏存告诉《经济》记者:“集中于产业链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都要明确、专业化分工,并在产业链的统领下将统一服务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业集群。”今年,一部红及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由福克斯、派拉蒙两家影视公司斥资2.5亿美元共同出品。同时,为两家影视集团服务的专业性中小企业也高达2600多家,这种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多种产业相配合,主导产业发挥溢出效应、带动效应,随后形成创意城市,这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政府适度管理

加强引导作用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严格控制在10家左右,同时,文化部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设立了退出机制。这可视为我国为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制迈出的一大步。高宏存认为,这一举措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对既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一种规范与激励。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也是对其他园区的警示,即有了名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而要不断完善、加强管理”。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文化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但是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还未出台一个统一的规定,只有文化部针对本部所属文化产业类型所设定的管理办法。此外,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混乱,命名单位众多,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文化产业的村镇、中国民俗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等都在命名。“政府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更好的机制。”高宏存建议。

武汉携产业园区“赴京合作” 篇5

近年来,在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软件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软件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还偏小,作为软件产业重要支撑的软件园区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18号文)以来,我国软件产业在规模上有了进步。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们软件产业规模是3.06万亿人民币,是印度的软件总量的3倍,但出口只有它的1/3,和美国的差距就更大。可以说,我们是大而不强,在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为此我们2014年明确提出软件产业要做大做强。”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演讲时表示,“京汉产业对话”是一种创新,也是我们由大变强的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因为这有助于在全国范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悉,这是武汉相关部门第一次以“主动出击”的姿态,深入一线城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是武汉市6大千亿产业之一,取得了骄人的建设成就。去年,武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值总额为70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比增长大于30%。然而,这样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因为武汉的目标是冲刺中国软件名城。而继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软件园区之后的又一个具有国际规模的定制级IT创新服务园区的兴建,给了武汉两年内争创软件名城的底气。

根据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刚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意见》,未来3年,武汉软件企业将超过2500家,新增上市软件企业10家,软件产业从业人员将超过30万人。作为这个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武汉软件新城,园区规划总用地3.4平方公里,总投资超200亿元人民币,建设规模约320万平方米,具备了产业高度集聚、产业生态链完整、配套设施齐全等显著特色,将为中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的办公空间和最为优质专业的服务。

主打“私享定制”的武汉软件新城是由亿达与湖北省联投集团合力打造的世界级IT服务创新基地, 不仅作为武汉实施硅谷·光谷“双谷”战略合作的启动项目,同时也是武汉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示范区。目前,以武汉软件新城为核心项目,一个2400亿元产值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宏伟计划正在铺展。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还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武汉市拥有56所普通高校,是世界上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其中每年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4万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每年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其次,武汉软件产业园区发展迅速,武汉现在有7个中心城区,6个新城区,其中11个区正在建设软件产业园区。第三,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推广计划,大力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武汉正在成为继北京、深圳之后的又一个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上一篇:自动创建任务下一篇:地方政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