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境价值

2024-05-03

社会情境价值(精选六篇)

社会情境价值 篇1

情境一:校运动会400米比赛开始了,成绩一直很好的宗家伟起跑晚了,落在了最后。

师:如果此时你就在跑道旁,就在看台上,看到宗家伟落到最后,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我会大声喊:“宗家伟加油!宗家伟加油!”

生:我会摇动手中的小旗,高喊“宗家伟!宗家伟!”

师:就一句话,不想多说些?

生:宗家伟正在跑步,说多了他不可能听见。

生:比赛很激烈,不可能多说。只要让宗家伟能感受到我们在为他加油、鼓劲就行。

师:是啊,这个时候,鼓励就只需要一句话,需要一个动作。(板书:一句话、一个动作)

上述片段“就一句话,不想多说?”强化了学生的情境意识,使他们明白了在特定的情境中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同学的鼓励。

情境二: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了,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

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想想你该怎样鼓励张为民?

(师饰张为民自言自语:刚买的航模材料竟是损坏的,真倒霉,得去换一个。可是……我不敢去呀!人家要是不给我换呢?如果说是我自己弄坏的呢?不会说我在骗人吧?这可怎么办呢?(师抓耳挠腮,做犹豫状,学生上前鼓励。)

生:张为民,你不要害怕,要对自己有信心。

张:我也想对自己有信心,可心里没底,还是害怕。

师:看来这样的鼓励作用不大。想想说些什么才能帮助张为民鼓起勇气去退换航模材料?

(学生思考后交流。)

师:听了刚才两人的交谈,大家有什么话想说?

生:张军不光给张为民鼓劲,还给他出主意:他让张为民去找经理,还告诉他见了经理应该怎么说。张军出的主意对张为民很有用,所以张为民说话也有底气了。

生:王强不仅在语言上鼓励他,还提出“愿意陪张为民一起去退换”。这是在行动上给张为民以帮助和鼓励。

师:看来鼓励张为民时,除了要有“别紧张”“别害怕”等话语,还要有具体的内容:可以传授方法、可以现身说教、也可以用行动来帮助对方。(板书:几句话、事例、行动)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口语交际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还学习、掌握了类似情境下鼓励对方的方法。

社会情境价值 篇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要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能够帮他去解决新问题。能够让他在情境当中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这不仅是获得一些知识,好要培养他的一种思维能力,提高他的判断力,对复杂现象的判断力,还有一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一种深度的认识。学校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社会生活就比较复杂了,学生进入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要融入社会就需要有很多经验。学校教给他们的,那些体验就要有一种变通性,让他们掌握那种能力能够到社会生活中去变通。这样他们就尽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通过情境,加强书本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其情境创设的重要价值:

一、通过情境创设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二、通过情境创设将知识内化成真正的情感,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回答二: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为学习主题内容或解决学习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学会知识,积累经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健康成长,他需要增长生活经验,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经验、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很大一部分是要在学校里获得的、养成的。为了让学生的经验更加丰富,对社会生活有更广更深的认识,有更高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教师就要让学生接触、观察、体验他们未曾经历、未曾听说的社会现象、社会事物。比如,在教学《关爱残疾人》一课时,为了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学会尊重、关心残疾人。我就让学生演半天盲人或独臂人。学生们通过扮演残疾人,充分体验到了残疾人的难处,从而增加了他们关爱残疾人之情。知识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与一个个具体的现象、事件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在的丰富意义。

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到知识,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实践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深度认识。总之,创设有效的情境,努力把孩子带到一个多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能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情境 自主管理 价值实现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管理 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28-01

带了十年的班主任,期间经常接到人们心目中的“差班”,讓我面临过很多次尴尬的局面: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有几位家长时不时地在教室外走廊上站着,或在校内溜转,当时我还认为是对他们孩子刚到一个新学校不放心,后来竟有家长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不想让他的孩子在我这个差班里;才上几天课,任课教师反映班上纪律差,没有组织纪律观念;学生中也有自己在差班的传言……一系列的问题弄得我很头疼。

我知道管理教育好学生是班主任的职责,同时也感觉到,班上四五十个同学,再加上他们的亲人,多少渴望的眼睛看着我,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我该怎么办?于是我开始冷静分析,深入思考,慎重决策,制定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案,我决定从大处入手小处着眼开始我的艰苦历程,我相信通过艰难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于是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教育实践。

1 自我分析,明确责任心、韧性和活性

人总是有情绪的,带个好班会高兴,带个“差班”会伤心,其实这很正常。但是如果总是在这种情绪影响下工作,很显然对学生是不利的。冷静地作自我安慰,我发现迎难而上其实更能实现自我价值;深入地作自我分析,我发现自身也有一些优秀品质,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尽心尽责,坚持到底,力争做到最好;同时我也喜欢创新,确保了自身的“活性”。而这些正是管理好班级的必备条件。

2 班情分析,明确两种可能性

客观的讲,我带的班级学生文化成绩是远远比不上其他班级的,几乎占尽了全年级的倒数,但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还行,这就为“改造”他们提供了可能性。刚刚接班,最着急要做的不是急着规范和限制约束他们,而是想办法让学生觉得自己有重新塑造自己的可能性。而我急需要做的便是为学生提供这种可能性。于是第一节班会课上我没有大谈特谈什么纪律要求,而是给学生讲清楚一个道理: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你的历史对别人来说是一片空白,这是重新塑造自己的绝佳时机,每个人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是乱涂乱画,还是精心描绘,全由自己。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还要适时地不断地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张贴一些围绕中心主题的名句或警语,以不断强化刺激学生意识。

3 管理灵活,确保内容和方式的鲜活

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很容易让人厌倦,也很容易低效或失效,试想,每节班会都是唠叨校纪校规会有什么效果?学生不是不知道纪律和规章,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纪律和规章。明白了问题的所在,就应该对症下药,努力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明白要“按规则游戏”,“按套路出牌”。而要做到这些,我认为,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手段,都要尽量新鲜,有活力,有时代气息,简单的说教效果不会好。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但不能知难而退,只要敢于面对,效果会很明显。在我的探索下,我发现创设情境,实施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在情境中自我学习和感悟,老师适当启发引导,能很好地达到上面的效果。每隔一段时间,围绕一个中心,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实施教育,师生共同参与,互助协作。通俗点讲:就是不能让学生闲着,无事则生非,做事能锻炼。

部分活动案例:

(1)军训活动,磨练学生意志,有利于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个人认为老师要和学生同出同进,同甘共苦,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也便于采集学生素材。(详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k0NzY3Ng==.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2MDQ3NjQw.html)

(2)感恩教育活动,通过制作教育素材,和学生一起接受感恩教育,学生自我教育远比教师强加意志要好。(详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zNzkyMzI=.html)

(3)综合实践活动《吸烟的危害》,学生和老师一起查找资料,实验求证,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明白中学生更不能吸烟的道理。(此活动被评为常州市新北区一等奖,常州市二等奖,详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wNDY0ODA=.html)

(4)采访实践活动,学生和老师一起商定采访主题,确定采访方案,之后还要相互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明礼貌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详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E5NjIwODA=.html)

(5)班歌和班徽的制作,学生和老师一起创意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班歌和班徽在学校被评为一等奖详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NTc1NzIw.html)

(6)高中毕业前期班级纪录片的摄制,这个活动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这个班级的成长历程,也期望能给师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活动中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详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1NTMxNTU2.html)

(7)还有诸如板报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班会承办比赛、作文比赛、背诵比赛、金点子比赛等等。(注:有些内容在班级纪录片中已经出现)

在这些活动中,我最关注的不是活动本身的质量,而是学生各方面的反应,而且我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肯定学生的付出和成绩,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还能激发前进的勇气,激励人不断向前。这样才能为今后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回眸一笑

我认为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就是有意义的人,有意义的人很少做无聊的事;换而言之,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就不是“差生”,只有“差生”才会经常做无聊的事。怎样让“差生”不再是“差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管理,教师设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也许这才是一条教育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2] 王亦晴.走向世界的中国情境教育——“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09(3).

[3] 刘伟,张旭.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2011(1).

社会情境价值 篇4

与其说萨特是一位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哲学家。他通过自己的思考行为将“存在主义”全面定位,使之成为哲学和文学领域中都不容忽视的重要体系。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阐释自己的哲学学说,成为哲学与文学的最佳结合;他的哲学思想依托文学作品而得以广泛传播,而他的文学作品也凭借着哲学思想而得到升华。时值今日,如何看待萨特“情境剧”的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就成为萨特存在主义文本研究的重要课题。

何谓“情境剧”,萨特曾作过明确解释。他说“为了取代性格剧,我们创立情境剧;我们的目的在于探索一切人类经历中最共同的情境,这种情境在大部分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换言之,存在主义剧作中人物所处的情境在现实中时有发生,存在主义人物所处的境遇在抽象的层面上有其不容置疑的哲理性。同时,“情境剧”关心的是人物的“极限的情境以及处在这种情境中的人的反应”,在这种善恶荣辱、生死成败尖锐冲突的极限境遇下,剧中人物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但必须做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的十一部剧作大多都算作“情境剧”。本文以《恶心》为例,以窥其存在主义文本的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

一、萨特的“情境剧”是其存在主义哲学形象化的解说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他说:“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显然,萨特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这种“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主观性的存在,具有自我超越存在的特性,是先于外界万事万物的本体论的“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指的是人而不是物。物的本质在它被生产出来之前就已经被确定了,物是本质先于存在。而萨特所说的人则不同,他认为首先是人在,然后选择本质,存在规定着必然通过选择而成为自我。萨特曾明确指出,“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意义?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首先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

萨特的代表作《恶心》是一部日记体裁小说,它通过人的一种生理反应-恶心把作品的主题导向存在主义的理念。它描写青年历史学家安东纳·洛根丁在一个虚构的法国城市布维尔大约一个月的生活、工作、思绪和回忆。他正在研究并准备写一位侯爵的传记。他来到布维尔这个小城,城里那些悠闲自得,心满意足的居民使他恼火;他们恪守法律、尊重上帝、循规蹈矩的行为使他憎恨。他觉得自己似乎属于另一类人,“一个生活在死气沉沉的孤寂之中的局外人”。他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研究工作一无起色,只好到马路、公园、酒店去闲荡,还常去咖啡馆与老板娘厮混。久而久之他对这一切渐渐产生了厌恶:

现在我明白了,我更清楚地记得几天前我在海边打水漂时的感觉。那是一种带甜味恶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多么令人不愉快。那是从石块上来的。我可以肯定,这种感觉是从石块传到我手里的,是的,是这样,一定是这样。我的手上握着一种厌恶的感觉。从那时起,恶心就没离开过我,它把我逮住了。

于是,洛根丁感到“我存在着-世界存在着-而且我知道世界存在着,这就是全部真相”,这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第一义,即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而“卵石”则是其第二义,如果洛根丁像彼维尔布的其他居民一样麻木,那么他就不会感到“恶心”,就不会在捡起卵石时浮想联翩,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会注意到这卵石,最多只是在散步时无知无觉地在脚下踩过。那么这时,卵石没有为洛根丁所体验,它便不在“恶心”中存在。这样,萨特就借助“恶心”这一所有人类都会有的心理反应,将其抽象的哲学思想-“存在先于本质”的含义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了。

二、萨特存在主义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是: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的核心是自由,即主张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自由的,无论对什么环境、采取什么行动、怎样采取行动,都可以自由选择,反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

萨特的自由理论一方面在伦理上为人的行动自由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强调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萨特所说的自由是承担责任的自由、做出道德选择的自由。例如他在《存在与虚无》中说:“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又说:“这种绝对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这就是说,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才需要承担责任。由于害怕自己实现不了预定的目标,完不成自己的责任,人就有了焦虑。

人的自由和自由选择不仅是萨特哲学思考的主题,也是他文学表达的核心。在自由的哲学问题上,萨特强调了人选择的自主性和他应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恶心》中的主人公洛根丁对他所处的世界感到恶心,他在书中写到: 后来他有了一个真正是冒险的开端-他整个地感受一种模模糊糊的可怕的变态:这就是恶心。它从后面抓住你,使你漂浮在一个不冷不热的时间的海洋里。这是改变了的洛根丁吗?这就是世界吗?这墙、这花园、这咖啡店都突然被恶心所压倒。另一回他又度过了一个可怕的日子:有什么东西在空气中散发着腐烂的气息,这光,这人们的姿态。洛勒旁先生又死了-死者不能作为活人存在的理由。洛根丁徘徊在街头,实实在在但又毫无存在的理由。然后,在早春的一天,他领悟了自己冒险的意义:恶心是展现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看来不是很舒适的。

显然,恶心这个东西既不是死的念头,也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无名的压力。这种压力使洛根丁感到自己与世隔绝,“毫无存在的理由”。精神上的压力使他思考自己的一生,结论是自己的一生毫无价值。最后洛根丁放弃写作、离开布城:

这小城令人气闷的氛围和他对即将来临的巨大灾变的感受使他重又回到与世隔绝的状态。怎么办?喊别人来帮一把?但“别人”都是些绅士:他们彼此点头致意却丝毫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洛根丁准备离开布城;他到铁路咖啡店去最后听一次“在这些日子里”,这歌正放着。洛根丁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肯定自身的微小机会。

这里,洛根丁所找到的“机会”,“一个肯定自身的微小机会”就是对他所处世界所担负的责任。虽然这种责任是如此微不足道,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萨特“自由选择”的基本思想。

总之,借助“情境剧”,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文学之中,从而实现了文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这样,存在主义哲学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存在主义文学成了存在主义哲学形象化的图解。存在主义哲学因为文学的广泛流传而与普通民众产生了联系,从而使存在主义哲学在短时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存在主义文学也因为哲学而具有了深厚的哲学底蕴,表现出了鲜明的哲理性。不过,萨特“情境剧”借助文学作品虽然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但从总体看,他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也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让·保罗·萨特著,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 篇5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人民教育》2006/8)。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浅谈生活中的数学情境的教学价值 篇6

一、增强数学的现实性

案例1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创设如下情境:

为了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某校举行了初中一年级学生象棋比赛,小王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7局,得8分。这次比赛规定,胜一局得2分,平一局得1分,负一局得0分,小王在这轮始终只负了两局,根据这个信息,你能够提出那些问题?

模型1设小王胜了x局,则小王平了(5-x)局,根据题意可得

2x+(5-x)=8,求这个方程的解

模型2设小王胜了x局,平了y局,则根据题意可得二元一次方程组

x+y=5

2x+y=8,

求这个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通过数学化让学生体验符号化思想。

案例2 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有这样一条性质:若a、b、m都是正数,且a<b,则(a+m)/(b+m)。

在生活中能找到它的原型,住宅窗户开的越大,它的采光效果越好,再把这一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筑学规定,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不小与10%,并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效果越好。

请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效果是变好还是变坏了?如果设窗户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分别为a、b(单位面积),同时增加面积为m。

设计意图:这一生活问题可转化为数学问题,同时这个数学问题又能够找到它的生活原型。通过这一生活原型的引入,无疑会使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化过程的能力,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事实,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触发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二、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1. 从儿歌中学数学

案例3 学习“字母能表示什么”时,创设如下情景:

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唱的:“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你认为这首儿歌唱得完吗?n只青蛙有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多少声扑通跳下水呢?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指明用字母n的式子表示出青蛙的只数和青蛙腿的条数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用一首儿歌唤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儿歌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探索规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飞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2. 从游戏中学数学

案例4 学习“反比例函数”时,创设如下情境:

设计一个“扑克牌”游戏:教师手持6张相同花色的扑克牌(教师已知花色是什么),请6位同学每人任意摸一张扑克牌,扑克牌号数是这样规定的: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的以扑克牌上的数字为准。然后请学生按如下的方法进行计算:将自己扑克牌的号数乘2后加3再乘5最后减去25,把计算的准确结果告诉老师。老师便能够准确地猜出各位同学手中拿到的是什么扑克牌。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产生好奇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此时老师在引导学生探寻函数:y=5(2x+3)-25,当知道y值的同时即可算出x的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校数学的兴趣。

三、增强数学的教育性

1. 在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5 學习“100万有多大”时,创设如下情境:

同学们平时都爱喝可乐,估计可口可乐瓶的容积355ml,我国的青少年大概有2.3亿,如果他们每人每天都扔一个可乐瓶,堆在一起需要几间教室才能够装得下啊?如果每个可乐瓶能卖5分钱,修一座希望小学需要300万,请问大家把这些瓶子卖掉能够修几座希望小学?

设计意图:这组活动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引入希望小学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在学数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案例6 学习“圆的性质”时,创设如下情境:

(多媒体展示动画和文字)我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我国酒泉飞船发射中心胜利升空,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凌晨在内蒙古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圆了几代中华儿女的梦想,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件特大盛事。学生观看动画会发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运行的轨道不是圆,进而提出问题:轨道是什么图形呢?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所有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部仅达到江生活实际转化为数学知识的目的,也是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时机,由此让学生感觉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上一篇:《孩子王》下一篇:理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