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的社会价值

2024-04-29

报道摄影的社会价值(精选6篇)

篇1:报道摄影的社会价值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力求精神文明建设有实效

十八大以来,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真正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大合力,有效的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

1.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风尚”主题的学雷锋活动,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在学生中常态化开展,有效促进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将雷锋精神打造成为校园温暖最持久的符号。

2.学校利用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向全校师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引导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让师生在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德育展厅、宣传展板、黑板板、手报报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统一印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图片在每一个班教室里粘贴,要求每一个学生熟记熟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力求做到“二十四字”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学习生活的言谈举止中践行“二十四字”的深刻内涵。4.学校组织各班召开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通过讲故事、悟内涵、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有力促进了全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5.各班级出一期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黑板报或手抄报,板报主题鲜明,内容切合班里的实际,大力宣传班中最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

6.全体师生积极投身“学雷锋见行动”实践活动,树立起奉献爱心光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班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鼓励成绩好的、有特长的班干部或同学与班上学困生结成“手拉手学习互助小组”;立足身边,继续深入开展爱心助学捐款活动。

7.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倡导学生“向不良行为告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每学期开学,都组织全体同学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要求所有学生严格遵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力争把礼貌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形成了目标明确,纪律严明,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校风,在全校形成了人人懂文明、人人讲文明、人人践行文明的良好格局。

8.开展“放飞梦想”读书实践活动。将“书香”辐射到了每一位学生、每一个班级。推动在全校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在征文比赛活动中,由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学生搜集素材,写出了100余篇体现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习作。

9.开展“美化校园我先行”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为契机,积极参加“节粮、节水、节电”“美化校园”等环保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情感,真切地体会到校园环境的美化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光荣与快乐,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升华,从而进一步提高爱国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到实处。

10.组织开办好每月一次的班级“道德讲堂”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养与“道德讲堂”系列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道德讲堂活动形式和德育内容,通过道德讲堂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学习好宣传好,使道德讲堂成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主阵地,全体学生通过参与道德讲堂活动,不断地学习典型人物,进一步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1.充分发挥家长示范校的优势,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引向深入。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家庭肩负着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家庭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引导家长共同学习讨论,展开交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社会、深入课堂、深入到每个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

12.开展了“向道德模范学习“的系列宣教活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道德讲堂”的形式,各班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了“向道德模范学习”的活动,活动中,班主任以 “道德模范” 典型的事例为宣教内容,引导学生搜集各领域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在班上与其他同学交流。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认识了更多的“道德模范”,了解到了更多的感人事迹,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学们都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3.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好“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紧密相结合。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清明祭先烈”、“网络送祝福”、“民俗我知道”、“重阳敬老人”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赤胆忠诚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了同学们开展网络祝福与制作电子贺卡带来的创新成就感,引导同学们了解了更多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和文明礼仪。同学们都踊跃表示,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篇2:报道摄影的社会价值

踏着五月的夕阳,迎接六月的芬芳,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迪和引导广大师生增强道德修养、培育高尚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学校于2014年5月28日在学校B报告厅举办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大赛”。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徐兆东携领导班子参加了本次大赛,全校16个党总支(支部)的支委和部分学生代表共计370余人观看了比赛。

本次比赛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参加比赛的六名教师和七名学生是在初赛和复赛的基础上选拔出来的。

赛前由评委刘玉洁教授宣读了评分标准。本次比赛采取现场打分、当场公布分数的形式。

首先演讲的是教师组的选手。演讲过程中,六位参赛老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开演讲,他们紧紧围绕主题,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声情并茂、满怀激情地讲述了如何立足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的情怀,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接下来演讲的学生组。选手们青春年少、激情昂扬,重点从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展开演讲。多数选手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来诠释文明的含义,表达出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台上激情四射,场下掌声阵阵。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评委们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综合印象四个方面综合衡量,评出了一、二、三等奖。教师组获得一等奖的是工学院辅导员李媛媛老师,获得二等奖的是师范学院辅导员迟宝策老师、师范学院张楠老师,获得三等奖的是理学院辅导员刘文涛老师、管理学院辅导员李艳波老师、外语学院肖寒老师。学生组获得一等奖的是管理学院刘翔,获得二等奖的是师范学院张赫、工学院李朱英夫,获得三等奖的是管理学院李思、师范学院李旭、理学院田晴、工学院王晨宇。

比赛结束后校领导为获奖师生颁奖并合影留念。

最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徐兆东作重要讲话。徐校长对参赛选手的演讲表现给予肯定,并引用前南开大学校长的话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深入的解释。南开大学校长曾写下“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句箴言细致的指出了文明的着装与言行举止。徐校长更以选手们列举的事例为题,对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做了深入的诠释。

本次比赛旨全校范围内掀起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入脑入心,深刻理解,化作行动。围绕增强道德修养、培育高尚情操,围绕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围绕培育昂扬向上的中华人文精神,展现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认识、深入思考、深度思辩,启迪和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百年目标,本次演讲比赛就象助推剂,必将在全校师生内兴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潮流,教师爱岗敬业,学生文明诚信,为早日完成升本大业贡献力量。

篇3:论社会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纪实摄影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1985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 (stphani e Am Rlein) 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 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 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 是解释人与环境, 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其特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题材普遍社会化。

纪实摄影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 社会纪实摄影的题材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为当时或者后世的人们所关注, 而绝非是对日常琐事的简单记录。社会题材是社会纪实摄影的主要表现内容。

(二) 风格的真实性。

纪实性是摄影的基本特征之一, 纪实与真实本身就连在一起, 社会纪实摄影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 了解和尊重被摄对象, 实行现实环境当中抓拍。

(三) 强烈的形式感。

法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亨利·卡迪埃·布列松对纪实摄影题材具备形式感持极为肯定的态度, 他不但在实践上为我们做了表率, 而且在理论上也有精透的识见。他断言:“如果快门时再决定性瞬间按下去的, 你就会本能的完成一个几何图案。如果没这一点, 照片就会既没有形式, 也没有生命。”

(四) 表现情感化。

在社会纪实摄影的拍摄过程中, 摄影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自身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罗伯特·卡帕一生为拍摄战争而奋斗不息, 他说:“照相机本身不能阻止战争, 但是照相机拍摄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 阻止战争的发生。”这一点正是社会纪实摄影所独特的情感表现。

二、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二者的区别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摄影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的文字说明结合起来的新闻报道以及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 “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 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新闻摄影是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闻摄影必须是纪实的, 但纪实摄影不一定构成新闻报道价值。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拍摄技法基本相同, 但纪实摄影更倾向于抓拍。新闻摄影更讲求实效性和新闻价值, 纪实摄影则更侧重于文献价值。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共同点是, 两者都立足于摄影的纪实特征, 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第一, 新闻摄影强调的是某个特定瞬间, 注重新闻价值, 而纪实摄影强调的是一个时间段, 侧重于直观表现社会生活, 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第二, 目的不同。新闻摄影是报道社会上近期发生的所有事件, 而纪实摄影则是表达摄影师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切感受。第三, 时效性不同。新闻摄影的时效性远远高于纪实摄影。第四, 纪实摄影有一定高度的概括性。如摄影师在一张照片里反映的人物或者事件事件不象新闻照片那样具体地针对某个人, (比如纪实摄影家侯登科的《麦客》) , 而是通过人物反映一个民族或者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特征。

三、社会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如果说新闻摄影的价值主要是新闻价值, 那么, 纪实摄影的价值就是社会价值。

(一) 揭示真相推动社会发展

就纪实摄影而言, 最先使用“纪实”一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纪实摄影家欧仁·阿特热的作品及其摄影态度与创造出纪实方式的那些传统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他1910年拍摄的《街头音乐家》和1900年拍摄的《拾荒者》。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社会信息, 他还教导人们从他所透露的真相更深层的去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纪实摄影所富含的思想价值、信息价值、知识价值、文献价值等, 都对观众形成多方面的强大的吸引力,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因为社会纪实摄影如此的独特, 所以在当摄影家拍出作品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影响力。纪实作品的社会价值不言而喻的得到体现。

(二) 历史价值经得起科学考证

“纪实摄影”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重复, 过程一旦结束就永远没有了拍摄机会, 这点和新闻摄影有着共鸣, 过程结束后只能在拍摄到的照片当中去选择最好的那张, 因此就没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这也就是历史的不可重复性、历史瞬间的不可重复性, 因为它的不可重复性, 造成了在可能的机会下争取拍摄到效果最好的影像。所以纪实摄影历史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让后来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也无法复制的经典之作。纪实摄影的历史性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即经由漫长的时间和历史考验, 仍然具有相当的价值, 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也即真实的还原所处时间、场景、人物真实的关系, 并具有可被历史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经得起科学的考证。这也恰恰就是纪实摄影的社会历史价值所在。

(三) 真实记录体现人性

纪实作品融入现实生活, 它不只是记录社会生活中某一事件的表象, 而是更深层次的记录了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保留社会价值所在。

社会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 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现任中国日报海南记者站站长的黄一鸣先生, 2005年, 适逢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在海南岛内开始了采访拍摄“慰安妇”纪实摄影的专题。于2007年12月编辑出版成书——《海南“慰安妇”》。该书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国内外各种媒体进行争相报道, 全国近十个省市举办了专题展览许多爱心人士和机构专门为慰安妇老人送去了各种形式的关爱, 并帮助他们到日本起诉侵略军……为此, 我们看到了摄影的力量。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

摘要:纪实摄影是以纪实的手法能动地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生活和探索人文精神的一种摄影形式。“纪实摄影”的意义在于照片中视觉符号所表现的社会价值, 一张纪实摄影作品中若是没有了主要的视觉表现语言, 其作品自身也就不存在社会价值了。因此, 准确的把握纪实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纪实摄影发展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纪实摄影,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摄影艺术论文集》, P141, 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2]《中国纪实摄影大展·1949—2009》, P13, 刘树勇主编.

[3]《大学摄影艺术》, P70, P71, P72, 王传东主编,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篇4:马宏杰:做有社会价值的摄影书

中国缺乏能写的摄影师

在马宏杰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职业标签——摄影师、记者、图片编辑以及出版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与编辑身份为马宏杰的摄影书增添很多优势。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职业局限,中国的摄影师普遍存在视觉表达强于文字表达的问题,由于排版意识的缺乏,他们在作品前期拍摄过程中,很难对画面最终呈现与图片后期制作进行预想。

而整体规划与构思却是做好一本摄影书的关键因素。在策划《中国人的家当》时,马宏杰前期对图书做了整体规划,包括内容结构、拍摄思路、采访提纲与版面设计等。当然,在后期采访拍摄过程中,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马宏杰也会对拍摄角度及内容做调整,但前期的准备无疑令他的采访更加顺畅,也使整个作品更具逻辑性与完整性。

“摄影师的个人素质非常重要。”马宏杰说,“做好一本摄影书对摄影师的文字功底、编辑思路以及全媒体的运用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深度视觉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只会拍照的摄影师已经越来越难以仅通过一张照片被人们所铭记。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懂策划,又很想出一本自己的摄影书,找一名资深的编辑合作也不乏是一个好方法。

好的摄影书一定具备社会价值

在近年畅销摄影书作者中,无论黑明、吕楠还是马宏杰,他们的作品大多兼备一定的人类学或社会学价值,或者也可被称作是“影像纪实文学”。小开本图文书《最后的耍猴人》具备这样的特质,大开本画册《中国人的家当》亦是如此。从十多年前起,马宏杰便开始留心拍摄并积累社会性题材,在他看来,普通人的生活一定是永恒的主题,“大众传播环境下,人们往往有一种窥视心理,而摄影师要能够看到身边那些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并努力将其真实还原与呈现。但是今日的中国发展太快,人们很难沉下心去坚持做好一件事情,中国的摄影师也是如此。”从第一本摄影图文书《西部招妻》到目前正在筹备的《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马宏杰的作品一直以身边的生活为拍摄对象,对于每一部作品,他都会辅以文案及采访调查。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只是单纯的照片,而是具有社会学调查意义的作品。马宏杰认为,摄影师不同于工匠,不能从单一的视角看待社会,一定要加深对不同門类学科的学习,才能使摄影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在拍摄《中国人的家当》时,他曾做过许多调查,并有计划在十年间对部分家庭进行回访,试图通过时间线下的对比,呈现出一些社会现象。“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大区别。”马宏杰说,“我去观察别人的生活,并对其艺术化地进行整理、记录,持续的影像就会成为一种力量。”

了解市场很重要

在《最后的耍猴人》《中国人的家当》等几部作品出版之前,马宏杰对市场的销量预期便具有一定自信。《西部招妻》的初次市场试水取得一万余册的销售成绩,《最后的耍猴人》四次印刷共发行四万余册。抛开图书题材的选择与自身质量,了解市场也是摄影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谈到具有丰富摄影书出版经验的摄影师黑明,马宏杰感慨到:“黑明具备一种素质,在出书之前便对读者群与市场能够清晰定位,而这一点很多摄影师无法做到。如今国内的很多摄影师还停留在自拍自赏的阶段,出版图书或画册也主要为打动自己而非使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很难受到市场欢迎。”马宏杰建议,摄影师在出版画册或摄影图文书之前,首先要对市场与读者群进行定位,考虑好即将出版的图书是选择大众传播渠道还是小众市场。“这是一个信息收纳的社会,要了解市场数据、读者数据,才能做出人们爱看的摄影书。”

在摄影书出版的各项环节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便是出版方。也许在前期策划及编辑过程中,摄影师还是主导因素,但在后期发行及推广环节中,出版社或出版公司便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尤为重要。严格来说,出版方会影响到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无论前期选题策划、内容编辑,还是后期制作,出版方会根据读者定位或市场销售预期等因素对摄影书进行调整或删补。

图书的排版与设计有时也会被重点考虑,对于摄影师而言,设计关乎图片及内容的呈现效果;对于出版社而言,设计则会影响到图书的销量。毕竟读者在进行图书消费时,首先会被封面及设计打动,之后才是主题与内容。

另外,无论在实体书店还是电子商务平台,一本摄影书能否取得漂亮的销售数字,自然不能缺少宣传推广的作用。除了来自出版社或出版公司方面的投入,摄影师能够运用好自媒体平台也会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在《中国人的家当》出版发行时,马宏杰仅通过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推介就取得近三百本的自然销售数字,目前已第二次印刷,销售数字在七千册。这本书的销售是一次成功的自媒体平台推广范例。在这方面,马宏杰的经验值得大多数摄影师借鉴。自媒体平台的推广,不是简单粗暴的广告式推介,而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优势,将摄影书的选题思考、编辑方式、拍摄思路及呈现设计等与受众进行沟通,从而打动读者。

看好电子图书

在近两年的摄影书市场上,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部分摄影类图书已经跻身电子书市场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虽不及畅销书下载量,但已经呈现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与本次采访的几家出版社观点不同,马宏杰对电子图书的未来比较有信心,这大概源于他的书在电子书销售平台上的可喜成绩。《西部招妻》《最后的耍猴人》《中国人的家当》都在苹果商店“iBooK”上热销。前两本是以故事见长的图文书,售价较低,他们的畅销原因可能与其他小说或社科类电子图书差不多,但是定位于高端画册的《中国人的家当》也在iBook平台长久占据热推书籍席位,标价更是达到98元,在该平台销售的所有图书产品中属于异类。

在与读者的沟通中,马宏杰意外发现,他的读者群结构以年轻人、学生群体居多,这也许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在选书的范围、品味较前几代人有了一定提升。而电子版图书的出现,也迎合了当下部分年轻人的阅读习惯。马宏杰表示,电子图书出版确实需要引起摄影书作者的注意,但也需要我们思考的是,电子书并不是单纯将出版物数码化,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与优势,才能赢得当下图书市场的主动权。虽然关于电子书的发展众说纷纭,马宏杰却认为:“电子书与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的结合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展示出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篇5: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上)

编者按: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眼球?加强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本文作者以切身的体会,从“新闻竞争要求摄影报道必须策划”、“策划的原则”、“策划的种类”、“策划的层次”和“实施策划的保证”等方面,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阐述了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策划。此文很有内容,因篇幅较长,本刊分两次刊出。

新闻竞争要求摄影报道必须策划

1.新闻媒体激烈竞争产生的新格局使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业的竞争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激烈。报业集团的增多使报业内部优胜劣汰的机制增强;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报业的一个空前强大的竞争对手,报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

在新的媒体格局基础上,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点:

其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也就是说,新闻媒体的丰富使得受众获知的信息量从匮乏转为足够多甚至饱和、过量。社会学家已经发现,在企业管理者及一些媒体工作者中出现了“信息焦虑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反而变得无所适从。这表明:人们并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对信息的分类整理;人们并不在乎得到多少信息,而是在乎得到多少有效的信息。新闻报道仅仅以“多”取胜、以“快”取胜,显然已经过时。新闻报道必须通过精心的策划,为受众提供质量上乘的新闻大餐。

其二,同类以及不同类媒体之间的交叉竞争,使得新闻资源的垄断不再可能,独家新闻难觅。在这种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如何去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何保证重大新闻事件的成功报道?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如何精心编排版面,吸引读者,增强传播的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策划来解决。

2.新闻摄影报道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以策划来适应优胜劣汰的格局。

近几年报纸运用新闻图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视。许多报纸把有分量的新闻图片放在一版的显要位置,有的甚至做成封面式的头版。以新闻摄影专题为内容的摄影专版就像雨后春笋,出现在各个报刊上。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将“图文并重”简单地理解为各版都有图片,定期出摄影专版,盲目追求图片数量多、版面大,而没有重视其内容是否具有新闻性和信息量,没有重视其作为独立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没有很好地发挥新闻摄影本身所应有的特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重担,过多地压在了摄影记者身上,把“两翼齐飞”的其中一翼只强调在摄影记者的个体劳动的层面上,而没有强调策划的作用;简单地去看摄影记者有没有拍到好照片,编辑有没有安排好版面,而没有进一步去追究为什么没拍到好照片,为什么没安排好版面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新闻题材进行精心谋划,对所拍摄的内容、步骤、途径等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就能客观、准确、深刻地进行摄影报道,充分凸现其新闻价值,能将摄影记者和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摄影报道的策划作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途径而不断得到强化,这也是近年来新闻摄影报道的趋势,这一趋势,已经从记者个体策划到部门群体策划,开始迈向了报社整体策划的新高度。

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的原则

1.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题材都能够拿来做策划。只有那些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才有足够的“含金量”进行策划。

什么是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呢?第一,新闻报道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的子题。

这就是先天适合策划的题材。比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关系到历史进程的重大新闻事件,本身就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策划,反而是不可能做好这一类新闻报道的。再比如新千年、春节、国庆节、建党80周年等富有特殊意义的节庆日,它们在时空长河里是一个承上启下、联系过去及未来的时间点,两头连接着丰富的内容,同样可以用来进行一些“大制作”。

第二,新闻报道题材处于发生阶段,还有更重要、更动人心魄的后续发展。

比如’98抗洪报道,当洪水警报发出时,意味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的开始,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洪灾将继续发展,救灾也将一并展开。那么,这又是一个新闻报道的大好时机,在洪灾与救灾共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肯定有大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涌现,有充分的策划资源。

第三,新闻报道题材本身虽然止于一定程度,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

比如梁文祥卧底吸毒群的报道,由报道吸毒者,引起关于戒毒、禁毒、社会治安的报道与思考,最后成为广州市彻底整治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导火线。可以说,拍摄吸毒者,梁文祥并不是第一个,但这一次报道在精心的策划下逐渐扩展,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2.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有自身的特性,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视觉冲击力。所以,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要具备镜头感,即能以视觉形象表达新闻题材的内涵与外延。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有东西可拍,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可以清楚交代新闻现场周围的状态;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画面构图和瞬间新闻形象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南方日报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常常考虑的是,这一报道是适合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或者是需要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合作。

3.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策划都是从新闻事实生发开去的,新闻事实不能被策划,新闻报道却需要精心的策划。尊重新闻事实,由事实本身出发,摄影记者与编辑围绕事实进行思考,将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含量与事实的“含金量”相结合,才能撞击出优秀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策划时,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注意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下)

杨兴锋

策划的层次

策划就是报道的组织、指挥和管理,就具体实施一项大型系列摄影报道而言,它包括了内容设计、题材联系、版面编辑、人力调配、进度安排、后勤保障等工作。一项大型系列摄影报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犹如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横向和纵向协调统筹,从某种意义上说,策划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

1.报社的策划。报社的策划是指利用整个报社的资源,由报社整体协调进行的策划。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梁文祥卧底拍摄吸毒者系列报道(见第53页图),就是一种报社整体的策划。从南方日报摄影专版上首次刊登,到南方日报出版社《独闯毒穴》一书的出版,再到广州中山图书馆举办影展并在全省巡回展出,短短20多天观众达1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湖南卫视、广东卫视先后为梁文祥拍摄了个人专题,10多家报刊都刊登了有关稿件,推介其人其作。更为重要的是,公安部门根据他的这组报道,迅速对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整治活动,使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环境大为改观,梁文祥本人也得到省公安厅颁发的“维护社会治安基金”奖。这一成果的取得,固然有梁文祥个人的心血在里面,而更为重要的是,报社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对这一报道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策划,才使得这一报道在全省、全国产生巨大而良好的社会影响。

2.部门的策划。

部门的策划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报社作为第一层次的整体策划,设计出整体方案,确立一个大的主题,而这个大主题是以某种内在逻辑关系分解出多个不同的子题及板块,这些子题及板块落实到各个部门(或专题小组),部门根据报社整体的策划思想和所分配的任务,做第二层次的策划。即由部门来确定具体的题材、研究写作或拍摄的切入点、编排内容、调配人员采访等具体实施工作。最后,在规定的时间里,各部门的策划稿件汇总报社策划班子审定,并统一设计版式。2001年南方日报的春节特刊《新世纪第一春》(见左上图)就是这样制作的。当时,摄影部根据春节的节日特点,确定了“欢乐团圆”的基调,以普通人的视角,结合广东特色,以欢乐庆团圆,以团圆带欢乐。在“欢乐”这一主题下,确定了广州花市、南澳草龙、柯尔克孜人的狂欢、摩梭人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项目;在“团圆”这一主题下,着重以情感人,确定了民工返乡、海峡两岸思亲这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内容,使欢乐的摄影报道中带有绵绵不绝的亲情,感人肺腑。最后,以报社工作人员没有休息的春节作为结束,意味深长。

第二方面是指摄影部根据工作需要,从部门实际出发,独立完成的策划。前面提到的澳门回归、’98抗洪等报道之外,香港回归系列、扶贫攻坚系列、打捞中山舰系列,都是摄影部成功策划的成果。

3.记者编辑的策划。

记者编辑的策划,是指记者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具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的策划。摄影部的记者编辑在日常的新闻采访工作中非常注意策划,他们的策划意识很强。像前面我们提到的很多例子,“汕尾土葬”、“解救乞买童”、“江门大爆炸”等等,都是记者编辑在工作中主动发挥,积极实践得来的结果。当遇到一个新闻题材时,他们不是简单地采访一下,完成报道任务了事,而是思考这个题材值不值得做大,如何做大;在做大的同时又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不与别人雷同。所以,记者编辑这一个层次的策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每一个具体进行新闻报道的人员都具备了策划意识,才能做出漂亮的策划。

实施策划的保证

要使新闻摄影策划获得成功,还必须从人才、设备、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提供保证。

1.人才上的保证。

无论多么精彩的策划,都需要人才去思考、去实现,所以,一支高素质的摄影队伍是策划成功的首要保证。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新闻摄影事业才有后劲。要重视建立和完善培养名记者的机制,注重营造业务氛围,开拓摄影报道创作空间,重视策划和包装记者的劳动成果。《摄影报道》专版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创办经营的,摄影记者通过《摄影报道》专版这个窗口,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就南方日报摄影部目前的情况来说,年轻的摄影记者全部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新闻或中文专业本科生,还有一名研究生担任编辑工作。一个现代型的记者要具备五种基本技能:写作、摄影、电脑、外语、驾驶。现在我们再增加一条,就是捕获新闻线索和分析新闻价值的能力。因为,基本技能是为新闻实战服务的,具备敏锐的眼光、思考的头脑是新闻实战中的关键环节。如果整日坐在办公室,等着领导派活干,哪怕具备一身好本领也是不够的。

2.设备上的保证。

近些年,随着新闻事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摄影记者的采访距离越来越远,而装备摄影部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现在,南方日报每个一线的摄影记者都配备了数码照相机和手提电脑。另外,摄影部还配备了台式电脑、底片扫描仪和彩色冲印机等设备。从硬件上保证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和图片的质量是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摄影记者的作战能力,这也是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方针的具体措施。

3.管理上的保证。

对于摄影部,我们采取“硬制度,软管理”的办法。“硬制度”就是要遵

守报社统一的规章制度,并在这一规章制度下制订出具有摄影部特点的管理制度,如记者发稿奖惩制度、人员日常外出和器材管理制度,等等。

“软管理”就是要尊重摄影部的特殊性,注重抓摄影部班子的团结,大胆

放手地让他们干。对摄影部报道选题的决策、报道方案的规划、具体拍摄内容和手法、版式设计等,一般不干预。重点是看大的方面有没有违反有关新闻报道的规定,主题思想有没有偏差,品位是否高雅等。当报道在实施过程中,来自各方面不同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就要提醒摄影部调整原来的方案和设想,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

4.组织领导上的保证。

南方日报摄影部近几年之所以能拿出许多全国知名的摄影报道作品,之所以能不断地进行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策划,与组织领导上的保证是分不开的。

南方日报社的领导一向重视新闻摄影,新闻摄影观念的更新使报社领导真正理解了新闻摄影在现代报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报社领导一方面亲历亲为,抓好重大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一方面给摄影部出点子、提供版面、创造条件,使新闻摄影在南方日报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摄影报道》不仅在摄影专版上刊登,而且还能上一版,甚至做头版头条,这样的例子在南方日报每年都有。《摄影报道》原来规定每半月一期,后来我们为了保证其新闻性,不安排固定版面,随到随上,结果每年都有50期以上,平均每周一期。

篇6:新闻报道摄影的题材、体裁和分类

课堂讲授(√):实践课(√)32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报道摄影的题材选择,掌握突发新闻、预发新闻的报道,掌握特写照片的报道,掌握人物报道和人物肖像报道、了解体育新闻报道的要点,了解摄影插图的报道方法,掌握专题图片报道,了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及其题材选择、拍摄方法。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专题图片报道。

难点:纪实摄影与专题图片报道的关系与区分。教学内容 与设计 内容:

2.1报道摄影题材的选择:

一,新华社——汤姆森培训中心的资深编辑皮特.伍德列出的20项可以报道的内容(可作参考):1,具有传奇色彩的人;2,和每个人有关的;3,地方性的、独一无二的;4,与钱又关的;5,犯罪;6,性;7,矛盾与冲突;8,宗教;9,灾难与悲剧;10,幽默;11,秘密;12,健康;13,科学;14,娱乐;15,著名人物;16,气候;17,饮食文化;18,失败的人;19,具有刺激性的事;20,少数人关心的事。二,新华社——汤姆森培训中心的资深记者鲍伯.希特契科克的报道题材选择。

三,选择题材时应注意的事项:1,没有形像性、不适合作报道摄影的。2,没有社会意义的。3,对宗教和性的报道在中国不适合国情。4,专题图片报道适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4,关注人与环境的命运,站在历史的高度,在事件中写人与背景,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

四,中国报道摄影题材有待扩展:1,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的生存状态。2,经济飞速发展中新兴行业的创建、发展、壮大。3,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喜与忧。2.2突发新闻的报道:

一,什么是突发新闻?报道突发新闻的目的:不是满足好奇心,而是社会责任。突发新闻的切入角。突发新闻报道的链条:获取信息——进入现场——采访拍摄——图文传输。

二,如何获取信息:我国媒体记者一般有几种渠道:1,热线报料,新京报的报料最高奖可拿一万元;2,个人广泛的社会关系,尤其与110、120、119等报警机构的关系;3,从较快媒体获取信息,如电台、网络。美国的媒体可以监听警察局的无线电通话频道,随时可以获取最快的信息,如上世纪30、40年代纽约的维吉。中国的法律不允许。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介绍该部对突发新闻“严防死守”五道防线。

1,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专职摄影记者,总社也有预备队。

2,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字记者,配发小型数码相机,进行技术培训。其数量远大于摄影记者。3,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从2003年到现在已有3000余名,大多为地方媒体的摄影记者。4,与国外通讯社建立图片交换关系,利用他们的记者网和图片库。5,截取电视画面,万不得已之策。

三,进入现场:不是所有突发新闻都对记者开放,因此能否快速进入现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能力、人格魅力的表现。一般有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对现场级别最高的官员晓以利害关系。

2,得到相关人士帮助,这些人的利益与事件或有关、或无关,但出于正义感,他们希望记者能报道事件的真相。

3,随机应变,混入现场。4,间接报道。

四,采访拍摄:现场要冷静,规避危险,避免出错。

1,对新闻价值的正确判断:地方性新闻、全国性新闻还是国际性新闻?

2,现场混乱不允许过多考虑,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先拍下来再说,不漏掉信息,然后再选取精彩瞬间,人物情绪高潮等等。

3,不能光拍不采访,不要依靠文字记者,也许现场没有文字记者,都靠你自己。采访时要注意搞清最重要的三点:a,人员伤亡情况;b,事件发生的原因;c,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五,保护好存储卡,最快速度传回编辑部: 1,为什么要保护好存储卡?地方官员的缺德招。

2,快是新闻的生命,迅速传回图片不是你想象的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在外地。2.3预发新闻的报道

一,事先知道时间、地点、内容和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包括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做出的对社会有影响的工作、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预发新闻可以提前做好采访拍摄计划。不同级别的媒体对预发新闻价值的认定是不同的,因此投入的报道力量和报道力度大小也有差别。二,重大活动:

1,政治与经济方面:包括重点工程的开工、竣工、实施,大到如青藏铁路、神7问天,中到粤海铁路开通、文昌航天城的建设,小到海甸溪北岸改造、博爱路旧城修旧如旧等。

2,文化、体育活动:包括重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大的如奥运会、全运会等,百花奖、飞天奖、金鸡奖颁奖仪式,中的如海南岛欢乐节、三亚世界小姐评选、环岛自行车比赛等。

3,采访拍摄的实施:A,根据媒体的报道计划派出人数不等的摄影记者。B,根据现场的地形将摄影记者分派在内场、外场或周边并安排拍摄内容。C,要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画面,从大场面到人的特写。D,要考虑版面上组照的需求,拍摄不同视角、视觉、画幅的照片。

二,重要会议: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等的会议以及跨国家、地区的会议。

1,拍摄会议注意领导照片,比如党代会常委的合影,跨国会议中国领导人与国外领导人位置的掌握。2,在会议上抓新闻点,如几年前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举手投反对票,这是民主表现,也是重要的新闻点。3,在会议上采访拍摄重要人物,许多重要人物平时难采访,会议上有了机会可以做配图片的专访。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做出的对社会有影响的工作:报道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似乎成为各地党报的一项任务,随着新闻改革,人们已知道新闻和宣传的区别,尤其是都市报的崛起,使新闻更加纯粹。但是如果政府和社会的其它单位做出了对社会、对群众有影响的工作,也是值得报道的。如国家对农民的免税政策,地方政府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高所做的一些实质性工作,企业为公共和公益事业建设做出的具体的贡献等。

这类题材的拍摄没有特别要求,根据不同情况掌握。

四,日常生活:街头巷尾、邻里之间、奇闻轶事、怪异现象等。

1,这类题材采访拍摄要靠摄影记者平时的关系网,信息分布范围广,如没有关系网便得不到线索。与突发新闻不同的是它的新闻价值靠记者去挖掘,从平常有些意思的小事中挖掘出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新民晚报》几十年的经验。

2,要勤于“扫街”,这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从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3,对奇闻轶事、怪异现象要从科学角度解疑(当然要请专家),不要夸大事实,误导群众。2.4特写报道

特写照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反映一种社会变化、社会发展趋势的照片;特写照片更多的是靠摄影记者的发现,靠的是摄影记者对环境、人物及社会背景的把握。

一,特写照片的特征:1,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不要求实效性;2,可欣赏性、趣味性,有人情味、有内涵;3,不单单是简单记录,重视表现。

二,特写照片的拍摄题材:没有固定范围,哪里都有可能拍摄到,关键看摄影记者的“眼力”。《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中的17种范围,可供参考。

1,去一些唐人街或意大利区这样富有特色的街区,或是去城里的老街区,在那些地方,人们喜欢走上街头四处转悠。

2,选择一些你喜欢的图片书作为启发灵感的参考,以发现非常适合作为拍摄对象的地方或人物。

3,查一下日历,看是否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即将来临。

4,从一些像市政厅屋顶、游泳池水下、或蹦蹦床下这样独特的视角拍摄。5,搜集一些个人或机构发动的事件或活动的新闻。6,通过你的线人了解到有意思的拍摄题材。7,看看人们的消费热点,从中找到拍摄题材。

8,查阅事件日历,上面会记录有从科技博览会到同性恋大游行等各种事情。9,从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中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

10,了解国内发生的事情或流行趋势,如果摇摆舞在纽约和旧金山很盛行,那么在你的城市也盛行吗? 11,到一条你以前从未去过的新街走一走。

12,选择一个词汇,例如“爱”来作为拍摄主题,然后去寻找,其它的词汇也不妨试一试。

13,“第一”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妨去拍一下开学的第一天,游泳课上的第一次跳水,或生物课上的第一青蛙解剖。

14,选择一些动人的风景,风景是非常迷人的。

15,挖掘一些危险职业,如高空走钢丝、试飞员、训狮员。你还应关注那些即便不危险却不平凡的职业,例如品茶师或旗杆刷漆匠等。

16,研究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例如殡葬学校、理发学校、喜剧学校。17,通过一些像轮廓、图案或阴影这样形式感很强的照片来简化世界。三,特写照片的拍摄方法:

1,坚持抓拍、偷拍、抢拍(注意法律问题)。

2,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或焦段,从鱼眼、超广角到500、600的长焦,不同焦距可以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2.5人物报道和人物肖像

这里所指人物报道不是成组照片对人物故事性的报道,一般是单幅照片配合文字对人物的报道。这种报道分三种类型,一是现场新闻人物,二是环境人物,二是人物肖像。

一,现场新闻人物重要人物处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比如游行、集会、竞选、重大活动上新闻人物的出现。应注意的是要侧重对新闻人物的突出报道,而不是对人物处在的环境如游行、集会、竞选等活动的报道。现场新闻人物报道时要注意闪光灯的使用,要掌握好反射技术(散光片散射或利用白色顶棚、墙壁散射)否则会形成人物前部阴影。

二,环境人物环境人物往往不是事件性新闻,大多为预约好人物,安排好适合于表现人物职业、性格的环境,然后拍摄。整个过程由摄影记者操作、摆布,并充分使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来突显人物的特征。

三,头部像和标准照头部像多用于文章配图,如对某个人物的介绍、评价等。也用于人物言论、论说时的配图。而标准照多用在严肃、正规的事件、活动报道,如政党竞选时使用的照片,通缉令使用的照片、英雄模范介绍时使用照片,都属于标准照。2.6摄影插图

当今报刊中的时尚、饮食、娱乐、家居、汽车等版面刊登的照片,以及经济、金融、证卷等版面配文章的照片,都属于摄影插图。

一,插图摄影的拍摄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广告摄影的方法拍摄,后期往往要经过剪裁、拼贴等制作。二,使用插图照片应注意:

1,插图照片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图像,而不是一个新闻现场。2,不能使用政府官员的照片做插图。3,最好标注说明是插图。2.7体育报道

一,体育报道分竞技体育报道和群众体育报道两大类,媒体大多注重前者而对后者轻视。在体育报道中要强调以下三点:

1,体育报道的新闻性摄影记者拍摄体育竞赛与摄影爱好者不同,后者仅仅是抓住竞赛中的精彩瞬间,成为一件摄影作品。而前者所拍摄的竞赛照片中必须具有新闻价值的完整信息。因此,比赛场地中的摄影记者既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竞赛场面或人物,去拍出精彩的照片,还要记录下所拍摄画面的详细信息。2,体育报道的思想性体育竞赛不仅仅分出谁输谁赢,不是胜者王、败者寇。体育弘扬的是一种精神,奥林匹克公平竞赛的精神,人类挑战自我身体极限、团结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

3,体育报道的技术性体育新闻摄影要求记者:A,对所拍摄的体育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B,预测和把握精彩瞬间的能力。C,对摄影器材熟练的使用。

二,体育报道使用的器材体育报道与其它摄影报道不同,有多方面的特殊性,既有大场面的全景式画面,又有个体形象的特写画面,因此对器材的要求比较高。

1,从鱼眼、超广角变焦、广角到中焦的变焦、中焦到长焦的变焦、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甚至800毫米、1200毫米的镜头。当然不可能带这么多镜头,基本的配置为:超广角变焦、广角到中焦的变焦、中焦到200毫米的变焦,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这四支镜头中任选一支但要加1.4X或2X增距镜。

2,三角架、独角架和地面角架。其中独角架的作用最大。3,其它摄影附件闪光灯、快门线、各种电池等。

三,群众体育的报道群众体育的报道内容不仅包括竞技体育中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等,也包括像拔河、踢毽、武术等等。群众体育摄影报道要注意:

1,突出群众体育的环境特点,能看出运动场地的特点,如在小渔船上孩子们踢足球、胡同里的篮球投篮等。2,是否具有新闻性群众体育扩展的很多,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如为迎奥运举办的群众体育活动、纪念某个节日的群众体育活动等等。2.8成组照片的报道

真正意义上的成组照片的报道,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德国杂志上。《慕尼黑画报》编辑洛伦特提出:画报上的新闻照片应组织得有故事性,用一系列照片描述一个中心主题,而不使人看起来是拼凑在一起的一张张快照。1936年著名的《生活》周刊创刊,之后的近30年中,西方乃至全世界的人从《生活》的图片报道中看到了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事和事件。国外专题摄影报道经历了数十年的演进和变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定式,当然这些理论和定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求新,如欧洲的专题摄影报道创新性较强,而美国仍保持着传统。

我国专题摄影报道从解放初受苏联画报影响,《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以及之后的其它画报都使用专题摄影报道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而报纸一直到90年代才开始重视专题摄影报道这种形式,此前报纸的画刊大多刊载绘画和书法作品。开专题摄影报道的是《中国青年报》,该1995年1月25日的刊登摄影记者刘占坤的组照《胡晓芒:让紫禁城动起来》。之后国内敏感的报刊随之而动,都开辟了专题摄影版面,并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越做越精,以至于《南方都市报》2001年6月3日使用了9个版面报道一个专题《儿童异度空间》。

一,当前报刊成组照片的报道主要分三种:图片群、专题摄影报道、图片故事。

1,图片群一般用在报刊的时事新闻版,将没有逻辑关系的一张张时事新闻照片安排在一个版面或跨页中。如一些包刊“一周国际纵览”、“国内纵览”等。

2,专题摄影报道:A,事件性专题——抓住一个事件,从不同侧面切入,反映不同时间、空间、对象的不同画面。这类专题的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故事情节的连接跨度大小不一。如有关汶川大地震后,一些报刊的抗震救灾专题摄影报道。B,状态性专题——在选择了一个主题后,用多幅不同的画面围绕着主题报道,多反映一种社会现象、暴露一些社会问题,宏扬一种风尚,如**《黄河两岸的污染》。状态性专题摄影报道每张图片的关系是并行关系,没有哪张照片应放在开头、哪张放在中间、哪张放在结尾。

3,图片故事抓住一个富有情节的新闻故事或富有新闻情趣的新闻人物,用数幅画面细腻地刻画诸多相互连接的情节,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结构的组照。题材可大可小但人和事都非常具体,事物本身具有

故事性和戏剧性,故事本身均处于运动状态。要求这组照片中的每张之间都有着逻辑关系,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顺序。图片故事主要报道人在社会、人在事件中、人在环境中的状态。二,图片故事、专题报道的操作过程:选择、策划题材,拍摄符合要求的一组照片。

1,选题包括选择或策划适合报道的题材和合适的切入角(主题)。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无论什么题材,都应该是在大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背景支撑下发生的故事人、事件或社会现象,都能很好地突显主题。

2,专题摄影报道的拍摄虽然一组照片中的每一张都是并行关系,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但仍然要选择不同视点、不同视感、不同视角、不同影调、不同画幅的照片表现主题。

3,图片故事的拍摄美国《生活》周刊要求至少要拍摄到8个方面的内容:A,全景或对主题带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是广角或是从高角度拍摄的全景画面。B,中景:对一群人或一些活动进行描写。C,近景:把镜头集中在专题中的某个元素上,例如人物的手或建筑物的局部细节。D,肖像:人物表情处于情感高潮时的特写,或是人物处于生活环境中的照片。E,关系照片:表现人物之间交流的照片,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F,典型的瞬间:对整个图片故事有概括意义的照片,包含主题的一些要素,通常也称作决定性瞬间。G,过程照片:使故事具有发展及运动的感觉。H,结论性或结尾照片,把故事引向结束。我们以此作参考,可以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

三,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的发展创新

各媒体在图片故事和专题摄影报道的实践中,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题材、体裁、版面安排、与文字有机结合等方面均有所创新,使这个在中国报纸上出现仅十几年的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报道摄影,显得非常成熟与精到。当然,这与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1,报道摄影的策划策划的背景:a,新闻资源不再可能被少数媒体垄断,几乎没有独家新闻可言;b,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从“量”转变到“质”。如何对一个重要新闻资源进行又深又广的报道,这就需要策划。根据不同的新闻,策划可以有报社、杂志社、通讯社的策划,下属部门的策划,以及记者在报道中的策划。

策划主要针对重要新闻题材(重点、难点、热点)、重大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等,其基本原则:a,选择具备可扩展、延伸、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b,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c,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和编辑的主观能动性;d,最终结果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南方日报》的做法:通过策划,不仅为受众提供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及其相关背景,还要提供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报道,具体做法为三看:

A,由此新闻事实向下看,将主题扩展为多个相关子题,形成系列报道,分步骤展示每一个新闻点,以全景式报道满足受众需求。如海口行政区域扩大、粤海铁路通车、03年博鳌海南日报100个版等。

B,由此新闻事实向后看,看其新闻事实有无延续报道的价值。有的看似不起眼小新闻,可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成为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这就需要策划者有眼力,并能找到新闻点将其激活。如,见教材。C,由此新闻事实向左右看,策划与此新闻事实相关内容的报道,延长新闻的生命力。如,见教材。《华商报》对策划的看法:

A,要有策划,但不能过分,做新闻本身就是被动的,只能在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可为炒作而颠倒主次。

B,无节制地策划,将自己操作的新闻事件凌驾于众多新闻之上,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转移公众的关注度,长此以往,必然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C,策划为小术,不为大道。2,图片和文字报道的有机结合

由于各国各地对报道形式对新闻产生什么的效果的理解不同,因此会根据不同的新闻事实采取以下三种形式:a,图配文b,文配图c,图文并茂。3,多版专题报道

多见于国外报纸,国内少见,占版面资源太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2001年6月3日《南方都市报》九个版专题报道《儿童异度空间》(4开报纸),刊发41幅照片,每版一个子专题,如:生存、暴力、战争、孤独、黑暗、死亡、饥饿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南方日报》的《生命写真》,4个版(对开报纸),分4个子专题。《海南日报》2001年重阳节前后,分5天时间,用5个版,刊登“海南百岁老人”。

4,表现形式的创新国内先锐报纸的实践出现创新趋势,其主要有:a,为形成视觉中心,排版版式大胆革新。b,主题集纳式,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拍摄,即是将一些看似没有关系(其实有内在联系)的照片用一根时空或逻辑上的主线串联起来,将零散的照片编辑成有叙述主题的整体报道。如柴继军《目击中国.com》(南方都市报2000年第一期)、《武汉完全社会新闻》(南方都市报2000年7月9日)等c,母主题复线多页式,一个大主题下多个小主题,视觉容量、信息辐射极大,机构复杂而严谨。《中国制造》48个版;《广州它世界》56个版(《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5日.d,《关心她的美丽关心她的健康》(《南方都市报》2001年3月4日)引入绘画、装置等艺术形式。2.9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在整个摄影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与摄影的本质有关。摄影就是客观、真实记录人和事物。纪实摄影源远流长,由于纪实摄影师大多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弱势群体,因此也称为社会纪实摄影。19世纪后期英国的约翰.汤姆森、托马斯.安南便将镜头对准了城市底层的劳动者,约翰.汤姆森不仅出版了反映工人阶层生活的画册《伦敦街头生活》,他还曾到过中国,拍摄了中国百姓生活的纪实照片,出版多册反

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册。纪实摄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录历史做出突出贡献,而作为纪实摄影一部份的新闻摄影已成为现代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报道手段。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长期、深入采访拍摄某些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意义题材的图片,因此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性、文献性、文化性和系统性、详尽性。一,纪实摄影的发展源流

1,早期的纪实摄影威廉.汤姆森托马斯.安南雅格布.里斯刘易斯.海因欧仁.阿杰

2,纪实摄影的发展变化美国农业安全局20世纪20到50年代众多优秀纪实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新纪实摄影后现代纪实摄影 二,中国的纪实摄影发展 1,解放前孙明经庄学本

2,解放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纪实摄影有意识地开始,到现在出现了近百位纪实摄影师、两百部有影响的纪实摄影作品。

3,纪实摄影的特征:真实性;主观性;故事性;专题性;典型性;审美性。

三,纪实摄影与专题摄影报道的同异这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概念,本来没有可比较的因素和意义,因为纪实摄影是题材分类,而专题摄影是体裁上的分类,但由于在实践中概念容易乱,这里还需着重论述。纪实摄影与专题报道摄影的差别体现在8个方面:

1,时效性和新闻性,纪实摄影队社会的影响是长时间的。

2,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注重的是一个“点”,追求典型内容和画面的典型瞬间,以表现一个事件或人物的活动。纪实摄影关注的是一个“面”,通过多个点表现的一个面。

3,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适合报纸、杂志等媒体,纪实摄影由于信息量大,图片量大,适合于出版书籍或办展览。

4,专题摄影报道表现完整的一个事件,或一个明确的主题;图片故事有很强的故事性。纪实摄影不仅仅表现一个事件或一个主题,不仅仅是用图片讲一个故事,在反映社会一种状态的同时,还透露出一种诉求并揭示出状态的背景、环境。

5,专题摄影报道与图片故事每张图片之间有着逻辑联系,尤其图片故事,有前后顺序。纪实摄影的每张图片没有前后顺序,联系不紧凑或没有联系。

6,纪实摄影每幅图片都可以单幅独立存在,我们读单幅都有意义。7,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在报刊使用时,注重版面的形式。

8,图片故事在表现中需要有多个因素:开头、全景、中景、一群人、近景、一个人或局部特写、肖像、最典型的照片、人与人的关系、过程、结尾。纪实摄影的成组照片不需要循这种模式。

四,纪实摄影题材的选择:题材没有限制,只要具备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人、事、事件。1,见证重大事件 2,关注特殊人群 3,定格时下的社会生活 4,记录文化现状 5,发现重要社会现象

本章思考题:(见教材113页)实践要求:

上一篇:实习生的辞职申请书下一篇:相信自己,相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