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2024-05-04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精选十篇)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意义,举措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 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同样,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所谓核心价值体系, 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

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 及其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价值体系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

这个鲜明性就是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4个字, 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 说明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不是其他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

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 或者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国家, 由于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 实际上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 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 但是, 可以起引领、导向的作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 可以看出它的内涵包括4个层次、5个方面。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 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 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 就是包容性很强。

当今中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 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 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 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在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1.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 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 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 就是要昭示人们, 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 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 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 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那么, 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 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 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 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 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 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 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 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 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 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 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

5.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中,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舍此, 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建设还只是文化载体的建设, 还必须注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灵魂。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的约瑟夫·奈说过, 不能把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或软实力载体相混淆, 不能把美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仅仅理解为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和牛仔裤,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 不用担心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 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这些话也提醒我们, 提高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不能仅仅满足于改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政绩, 而必须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要把文化的载体建设和灵魂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1. 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古人说:论先后, 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 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 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 提高创建水平, 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 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领导干部是关键。

领导就是领路引导, 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 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 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3. 坚持从青少年抓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 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 使之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 科学规划教育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4. 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 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 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 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1.

[2]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2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篇3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政治文化价值 思想文化价值 精神文化价值 道德文化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上产生的”[1 ](P406)。“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2](P139)(P326)因此,价值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这种主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与价值观相关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涉及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基本或普遍的价值原则的理解和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强大、经济地位的雄厚势必要求文化发展上的强盛,而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文化层面所体现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势必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级、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的同时,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更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把握住这一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才能真正的把握和谐文化的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

我们应该思考,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与政治家、军事家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但马克思主义却做到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的面貌、格局天翻地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来关注、关怀人类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东西,因为资本发展的本身有他的限度,即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也会带来贫富差距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够克服资本的限度,没有力量去约束资本,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危机就不会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过去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困境、危急之时,马克思主义都能给人以前进的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社会尘封在书店多年的《资本论》突然脱销,要重印,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宫川彰写了《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此我们回顾20世纪,人类是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的,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却又纷纷退场,但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了将来”。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层面就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有史以来,理想一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国家和民族,乃至于个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我国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阶段,这个共同理想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可以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事实也证明,今天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统一的追求是不无关系的。

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时就确定的道路和高举的旗帜。建国63年,改革开放33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丢掉这面旗帜,改变这面旗帜,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邓小平1992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我们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也反对神圣化,,用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实践,借鉴他国社会发展模式与保持独立自主统一起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003年4月,德国《我们的时代》杂志发表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贝特霍尔德的文章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他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他列举了南北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暴力、战争等事实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的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胡锦涛主席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价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不断融入了文化思想、民族传统、思维习惯;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融入时代烙印。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起来,是因为除了作为固定的共同的生存空间以外,还具有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正因为如此,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或民族利益遭到威胁和损害时,中华儿女都能够团结一心。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期间,遭遇阻难,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表现了正义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又表现出来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也正是有全国30多个省和自治区进行帮扶,灾区重建,三年时间就已经大变样。为此俄新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围绕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问题,日本妄图实现“国有化”,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团结一致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爱心、顽强与不屈唤起了多数人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更多人受到了这种感动和洗礼,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平台浮现于中国大地,融入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华儿女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鼓舞人民前进、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也是激发全体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精神是可以被传染的,雷锋精神,跨越半个世纪,雷锋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几代中国人,他的形象永远都是那样的高大。也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了无数的“雷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全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成果,在其演进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大传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他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傳承,不为外力所打破、所改变,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精神总体。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谱写大爱、大美的崭新篇章。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道德层面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近几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轰轰烈烈,就是对道德的讨论。这些都凸显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本位价值应当是什么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清晰的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辱观教育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一般来说,是通过所有个体成员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我们感知社会道德问题不就是通过一个个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事件吗!所以说,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状况,对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对人们荣辱观的培养,使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正确的荣辱观,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思想基础。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应该经得起荣辱观的考验,经得起羞耻的考验。

荣辱观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直接现实形式。首先,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性教育和培养。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定型,还缺乏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新观念、新思想、新浪潮的冲击,对他们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德培养。其次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一种基本的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观的培养,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什么知识结构的人,什么职业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涵养、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素质才会越来越高。

荣辱观教育是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方法。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领导干部具有廉洁自律的道德素质,在内心深处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所以荣辱观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具有了抵御腐败侵蚀“免疫力”,同时还在全社会形成了抵制腐败的群众性的道德氛围,群众对待腐败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与各种腐败现象、腐败行为作斗争。

国家的强大除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外,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统一的理想信念。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我们这个社会要能够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使每个人自信起来,另一方面也真正的实现了从国富走向国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尹轶(1977-),女,河北省饶阳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4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 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核心意识形态建设。树立核心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凝聚人心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 这就决定着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它涉及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是我党的传统政治优势。在新世纪新阶段里, 党中央针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与此相适应, 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概念, 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概括, 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从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对抗的本质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历史上从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蓬勃生机, 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那样巨大的作用, 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树立共同理想, 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 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它顺应时代的潮流, 体现时代主题和精神,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当然, 在新的实践新的探索过程中, 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而动摇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我们党能够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这就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 体现着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和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总和,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昂的民族品格, 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 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 不断丰富着这种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中, 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 它渗透在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每个中国人都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应以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而自豪, 勤劳拼博、自强不息。坚决反对那些搞分裂国家行为的人, 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时代精神是当代人在社会实践创造性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面貌和精神品格。这种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 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 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通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面貌, 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 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 明辨善恶美丑, 个人的素质和全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准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胡锦涛同志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概括, 内容全面、语言精炼准确, 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五爱”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四荣四耻”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由此可见,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因此, 我们应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国家就会分裂、民族就会解体。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价值观念都深刻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如果我们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际运用,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困难、挫折以至于失败。反之,只要我们忠实地坚信和执行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全国的指导思想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转败为胜,转危为安,节节胜利。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和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和创造出自己的新形态的思想价值体系;它也是一个善于而且敢于吸收历史和现实中人类一切积极的、伟大的文化思想成果的开放的思想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并领导全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毛泽东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江泽民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尤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这些都是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就失去了民魂国魂,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人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骤然“变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有些思想主张甚至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当前社会生活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更加需要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更加需要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向一个目标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党领导人民实现了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社会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最现实的理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奋斗目标之中。建设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断推动着人们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开拓思维,焕发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带来空前的冲击,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把承认合法经济利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蜕变为拜金主义,甚至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用市场价值取代人生价值;出现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现象;封建腐朽思想沉渣泛起,西方不良思潮不断侵入;等等。这些都严重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污染社会空气,阻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更加凸显出共同理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形成共同理想,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才能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通过先进文化的建设,引导人民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理想,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才能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商品、资本、人员等在国际范围的频繁流动,而且包括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碰撞,经济中文化和知识的含量越来越大,出现了知识经济、文化产业等名词。这都表明,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都把文化作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的力量加以运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仅凭借经济、科技、军事优势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利用它在世界文化领域的霸主地位,到处以美国文化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思想文化阵地,以美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力量的强弱,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已经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全球经济中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立足国内现实、把握时代潮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前提和精神纽带;是把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极大地发挥出来,使广大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民族意志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各种风险考验,谱写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靠的就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我们铸就的时代精神。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我国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篇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是一个体系?这要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上来看。《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内容看似是独立的、没有联系的,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四项内容中处于灵魂地位,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价值观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从价值观层面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力量源泉。从价值观层面来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从价值观层面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为国家层面确立一个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为社会确立一个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为民族确立一个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解决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为个体确立一个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四者分而解决不同的问题,合而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系”内涵。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内涵及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治制度的深入改革, 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大大地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多元化的今天, 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相互冲击, 世界历史被全面的袒露开来, 各国的价值观相互撞击, 相互冲突, 价值观危机随着世界的融合在不断的加剧。因此, 要在世界站稳脚跟, 赢取发言发展的机会, 就必须加强本国正确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前提保障, 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 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所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当下世界发展的需要, 也是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必要选择。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分析探讨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实践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众多思想价值观占有核心地位且对其他价值观起到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必须有一个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支柱, 所以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思想导向和动力支撑。社会主义是中国运动和发展的产物, 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中, 中国摸索探求出一种适用于本国特殊国情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无论是从其理想、运动还是制度来说, 都反映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 其自身的价值选择具有独特性, 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质上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观点和综合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几千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追求的继续, 其摒弃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弊端, 追求平等、和谐、自由、人道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义起初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 但在中国不断的革命探求中, 最终理想照进了现实, 社会主义理论演变为真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多个国家的应用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愿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评判标准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 且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满足这些基本理念才能被称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经济是政治实施的基础保障, 政治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导向,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主张人人平等, 实行民主的政策, 民主成为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推进中国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的核心价值即人与自然和谐生存, 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基本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退去以往落后、封建、腐朽的外衣, 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富强,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打破以往封建道德伦理对人性的束缚, 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实现人性的解放与高度自由, 这一美好愿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理想。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几点要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富强是实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前提保障, 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反作用于富强。1997年, 在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正式的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 把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保障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在提升人们生存资料消费水平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的实现和扩大国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水准。所以国家富强成为社会和谐建设的前提保障, 是民族发展的强大支撑, 是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基础, 文明、民族、和谐是社会实现富强后的最终追求和目标。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和谐自由, 就必须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人性自由发展的前提保障。所以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真正的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就必须协调处理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几者的关系,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丰富内容, 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和成熟, 从而有效的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通过字眼, 能够清晰明了的知晓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来支撑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中占据核心位置, 所有的价值观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一种文化形态与另一种文化形态的价值标准, 是支撑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 是因为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轨道,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照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产物, 呼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其支撑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各个党派与祖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性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从广义上来说二者没有较大的区别, 但从狭义上来看, 二者所侧重的点各有不同。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有基本的理论框架支撑和明确具体的体系内容。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 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思想观念, 侧重于综合价值理念的构建。从内容来看,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思想理念, 他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构架, 其较为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离出来的内核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素是围绕核心思想所形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灵魂支配肉体的一切行为活动, 肉体的存在离不开灵魂的指引, 倘若失去灵魂, 那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 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反之, 失去肉体的灵魂也将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再美好的理想也终将是一场幻想,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催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缺乏实践、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会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最终会使形成的体系漏洞百出, 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纸上谈兵式的空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其原有的存在意义。总而言之, 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不容分割, 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都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在做出相应的体系变更和思想完善, 其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的概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昨天, 新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更高追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质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满足了当下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 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 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现如今, 世界的发展已经连接成一个整体, 国家与国家之间打破了原有的界限,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把双刃剑,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 相互撞击中, 想要提升国家地位, 增强国家力量, 就必须坚守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要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 所以现阶段我国要结合各个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世界发展的局势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对于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容和含义,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其规划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基础上, 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 继中国之后有些许国家采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但各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不同, 这也就意味着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及质量也会有所区别, 错误的价值观念会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缓慢、停滞甚至崩溃的状况, 然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 坚定的价值信念和信仰能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良好运转, 使得建设的主体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和蓬勃的朝气, 其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动力, 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 这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应当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确价值观不偏离现实发展的轨道, 才能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方面建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国家必须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的激流中, 乘风破浪, 稳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 为软硬实力发展提供基础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义务, 只有将国民团结一致, 聚拢人心, 确立其共同的理想, 树立共同的远大目标, 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国民创造的热情, 使其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和文化建设的软实力。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到目前为止, 已有众多的国家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申遗, 近几年, 申遗热和申遗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由此可以看出,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各国主流思想文化的交流冲击很容易使得一些国家丢失自我, 本国文化被动摇、侵蚀, 出现文化混乱和文化丢失的现象, 一个国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质上是代表着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较高水平, 软实力成为当下各国之间激烈竞争的武器。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软实力中最关键的部分, 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体现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为本国公民的精神状态以及人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人心所向, 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建造的理想与愿望, 对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的一直认同, 才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提升软实力的水平。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民精神建设的水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中国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和前进的动力支持。有位学者曾经论述过, 一个没有文化和精神支撑的国家是弱不禁风的, 在世界激荡的洪流中, 无法实现长久生存和发展, 最终会成为时代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弃儿。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物质文明的建设, 同时还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步, 从而加快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让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 (11) .

[2]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12 (05) .

[3]高建生.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重大启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10) .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 篇8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概括, 是批判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它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其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是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瑰宝,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当今社会,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改革开放时期, 邓小平强调“搞改革开放, 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老祖宗也不能丢”[1]369“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6]41

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经验。“世界形势日新月异,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 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291在当代中国, 更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搞社会主义, 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213“坚持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 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6]39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向, 它与人类共同理想一致, 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指出: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并规划到20世纪末, 要使我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一阶段性的共同理想, 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是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现阶段我国的历史任务和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坚持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找到了远大理想同现阶段奋斗目标的结合点。在当代中国,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就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必要的条件, 就是朝着共产主义目标迈进。“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 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1]110社会主义理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是我们积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精神支柱, 同时它还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怎样才能团结起来, 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 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 没有纪律, 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 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1]111后来邓小平又说:“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没有理想是不行的。”[1]124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不重视理想的教育、培养和确立, 不重视人们思想行为的及时调节, 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必定会出现思想混乱、行动盲目、人心涣散的局面。在我国, “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这不仅是推进事业发展、增强人民团结的要求, 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6]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有了共同的理想, 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144

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为爱国主义, 它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效应, 它是民族之魂。一个民族凭这种凝聚力, 能够经受住自然的和社会的种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的耻辱。”[1]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潜意识和内心信念, 始终激励人们对祖国应负有的责任和使命, 把祖国的兴亡与自身存在联结在一起, 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作为一种凝聚力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它同人们的信念、情感、责任与使命感汇合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崛起的瑰宝。弘扬爱国主义是时代的号召, 是中华民族的要求, 也是我国在建设三个文明时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爱国主义在当代自然地与爱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 要求人们热爱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在改革开放时期, 爱国主义最集中、最重要的要求则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正如邓小平所说, 在当代, “爱国主义, 就是要使祖国兴旺发达, 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 具体讲就是把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搞好。”[3]1061“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本质上是统一的。”[4]9

总之,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既维系着祖国的统一, 也维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所以, 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作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 只有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换之以符合时代需要和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 中国才有出路, 才能前进。当然, 改革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改革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 由于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必然会出现曲折, 但总的方向是上升的, 是波浪式前进的。所以, 我们在改革中, 既要小心谨慎, 及时总结经验, 又要解放思想, 敢于试验, “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1]372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基本要求, 也是回应时代的基本立场和精神。

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求异。马克思曾说:“蜘蛛的活动与纺织工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5]202“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2]143可见, 人类思维的本质就是创新。应该说, 不论是个体、群体, 还是作为人类社会, 正是有了创新思维, 文明才得以发展和提高。当代, 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作为一种新的复杂的经济形态, 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 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 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创新, 才能获得持续的竟争优势, 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不足。”[7]对于创新的意义, 江泽民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12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也得益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创新, 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等。当前, 我们面对着严峻的形势, 破解发展的难题仍然在于全面的创新。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总之, 改革创新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时代精神, 它必然推动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也必然推动着我们整个民族的进步。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新形势下, 应该发扬什么, 不发扬什么, 这是构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重要内容。我们党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以简洁、明快、易懂的形式为每个社会公民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行为准则。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弘扬正气, 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促进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应该自觉地践行。

以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共同构成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认识这些,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好地服务于祖国, 服务于人民,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 (1975-1997) (下)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学习出版社, 2001年版.

[7]傅家骥。程源:《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该抓什么?-再论技术创新》, 《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7期.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是当代中国价值精神的凝结和精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确立的, 它是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 “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 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即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大根本原则;真理与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真理的把握, 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 则依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 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求相关真理。真理的发展推动价值的实现, 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真理的发展。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二、整体性与层次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贯通, 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 层次分明, 各自有具体的内涵规定。共同的理想是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没有理想和追求, 就没有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使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 在这面旗帜下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 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 是当代中国人民开拓进取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 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三、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一精髓充分地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传统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 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要求, 成为爱国主义的新形态与时代精神的核心。这种时代精神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相互交融的, 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 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体现了民族性和全球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有中国传统内核的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中, 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美德;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民族气韵。离开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念, 离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就得不到民族的广泛认同, 就谈不上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既要坚持本民族价值观的独特性, 在人类文化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特殊性, 又要在中华文化中提炼人类文化的一般性,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把民族性与全球性协调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2006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篇10

一、价值范导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 价值观发展从一元化到多元化趋势日益加深。价值多元化在带来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

价值多元化是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产生强刺激作用的结果。深刻的变革打破了以往所有人按照同一价值标准而生活的模式, 为个体自主选择生活样式提供了可能, “一元”向“多元”发展。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人们自然会首先关注那些能够带来显性功效的生活价值 (如金钱价值、才能价值等) , 并相应地弱化对主要诉诸内心体认和心灵净化的精神价值 (如德性价值、信仰价值等) 的追求, 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制约了精神生活的发展。加之现阶段人们对生活样式的选择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易受社会潮流和时尚的左右, 那些具有人生终极意义的价值经常会被排除在公民自主选择的生活样式之外, 进而影响社会公德的发展。例如, 把效益和功利作为生活的标准, 多数人关注能够带来较大功效的工具性价值 (知识、才能、地位等) , 而对“德性”这样的目的性道德价值比较淡漠;用经济活动的价值观来衡量生活价值和道德价值, 有人甚至把金钱和财富价值作为评价生活意义的最重要参数, 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价值多元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便对价值多元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因为价值多元化并不必然导致公德的堕落, 不应把公德养成中已经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全归结于价值多元化。价值观涉及到个体和社会生活的诸领域, 影响价值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追求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 要求所有人都以同一种价值观来对待生活的观点是没有存在的理由的。因而, 个体价值观上的多元化来源于个体自身对生活意义的不同思考和对生活实践的不同体验, 有意识地限制个体生活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多元发展有悖于生活的真正意义, 生活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多元化不可能被某一条道德原则所涵盖。

因此, 我们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时应以建立价值范导机制为起点, 以“一元”引领“多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领域的统领作用。

二、价值范导机制构建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由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和目标—策略层面三个层面组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建立起完善的价值范导机制。

(一) 认知—解释层面

哲学意义上的认知是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认识的最终源泉, 外部世界的可知性是认知的可能性的根据。认识不是离开实践而在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基于这一观点, 价值范导机制的构建过程中, 我们一方面要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必须对社会失范行为进行批判甚至制裁。“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甘受约束时才有真正的效力”。当“有道德的人常常遭受不幸, 而不道德的人则往往是幸运的”这种社会现象屡次上演时, 在社会中就会存在一种逆向的激励分配机制, 那么这种失范规则就会在事实上成为部分人认同、信奉的规则, 并在以后的行动中不断地复制之。基于此, 我们应当在号召人民群众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同时, 严厉批判甚至通过不同方式制裁不道德行为, 让失范者得到应有惩罚, 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层次向社会心理层次的转化, 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 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进而使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评价层次向价值行为层次的转化, 使其成为人们自觉行为的准则。

(二) 价值—信仰层面

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 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即如果客体事物满足主体的需要我们说它有价值, 如果客体不能满足主体需要, 我们便认为它没有价值。因此,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即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有用性。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范导机制应在实践中根据主体需要不同, 倡导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中,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党员干部在价值追求上应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期望的是能够享有公平正义、诚信互助、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追求是有一个富裕的生活环境, 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 对广大的社会民众而言, 主要是要倡导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体现了个人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根源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切实解决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与切实促进社会和谐、支撑科学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有机的统一起来。

(三) 目标—策略层面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长远上看, 必须符合既定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 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现实活动的终极目标, 现实活动要符合和服务于最终的价值目标。当人们认识并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所在时, 我们就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变为现实。

第一, 建立导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 它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原则问题, 是对人们思想、道德、精神需要的引导和调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导向机制就是要充分运用法律、科学的管理以及社会舆论和宣传等手段, 引导人们利益追求的方向, 调节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思想素养的提高的关系, 将思想道德的含义和标准广泛地根植在全社会公民的价值体系中, 使社会思想道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 建立激励机制。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发挥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主体功能, 使人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形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个体自身需要的“内驱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要采取多种激励方式, 如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 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 逐步使人们树立与社会保持一致的共同理想、信念等, 从而强化价值主体的地位和功能。

第三, 建立监测机制。要建立科学的监测目标体系和思想道德网络信息系统, 完善各类公共场所和公众行为的管理制度, 特别是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时, 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 形成人民群众及各类新闻媒体的正确的、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 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信息资料, 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科学预测它们可能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 为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和重点整治等工作, 及早提供有实据、有分析、有建议的预警报告和控制方案, 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主动性。

第四, 建立调控机制。从国家角度讲, 要结合通过监测所反馈回来的信息, 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政策、制度、法规等, 更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主体各种思想道德行为。从个体的人的角度讲, 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法律、道德要求, 对自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目标、方向进行判断和调整,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在社会性与自我性的融合中追求价值实现。

总之,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 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 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 健康文化得到支持, 落后文化得到改造, 腐朽文化得到抵制, 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

[2]朱力.关于社会失范机制的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5) .

[3]郭建宇.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 (2) .

上一篇:数学新课程教学研究下一篇:建筑装修工程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