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产业的发展

2024-05-04

出版产业的发展(精选十篇)

出版产业的发展 篇1

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 政府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数字出现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家已经将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后出台了《数字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 (园区) 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数字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期,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要达到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的25%, 并且要在全力建立10家左右具有各自突出特色、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园区或数字出版基地。

1.2 技术逐渐成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 目前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不断迈进, 工业与信息化部发放“4G”牌照后, 为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对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另外经过我国技术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与研究, “联讯读报4.0”技术平台的推广和应用, 标志着我国由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型的开始。

1.3 媒体融合加速

2013年我国成立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将新闻出版部署与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两个部门合并到一起, 媒体产业“分隔发展”的局面被打破, 是媒体行业形成了科学、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 有利于促进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络成为数字出版行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也加速了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2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

2.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理念落后

“传统出版业有内容优势, 将永远保有对数字出版的话语权”是传统出版界根深蒂固的理念, 这种落后的传统思想理念,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重大冲击, 如果传统出版产业不能够尽快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中“解脱”出来,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在未来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2.2 数字出版产业缺乏标准建设

出版行业具有其特殊性, 必须坚持前置许可制度, 实行准入退出制度, 而且还要制定系统和完善的行业标准。传统出版行业相对于数字出版行业而言, 起步早, 发展期长, 因而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比较完善, 但是数字出版行业却正处在起步阶段, 并且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需要处理和解决, 因而管理体制、行业标准、运行机制仍然不够理顺, 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有阻碍作用。

2.3 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十分短缺

人是简略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 人才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竞争的资源。人才是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基础, 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都需要由人才来研发和执行, 因而人才问题对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出版行业人才资源非常紧缺, 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随着数字出版行业的蓬勃发展, 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 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瓶颈。

3 保障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3.1 积极创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理念

积极创新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拥有新鲜血液, 各级数字出版企业要以《数字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为指导,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数字出版业的营销模式, 普及和推广数字出版产业, 努力把内容资源优势转化为数字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各种通讯工具, 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进行数字新闻资源的传播, 另外我们要抓住4G网络的发展机遇, 利用先进的技术, 提高人们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度。

3.2 积极加快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化建设

数字出版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标准化建设是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其出版行业内的一些规范还不明确, 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存在着内容不规范、格式不统一的问题, 制约了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加快数字出版产业的标准化建设, 我们要不断加强数字出版标准的复合性测试和认证, 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对产品或对服务与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复合程度进行测试, 保障数字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使数字出版行业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3.3 不断加快数字出版产业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资本, 21世纪各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掌握了最核心的人才, 谁就拥有取得成功的资本,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快数字出版产业的人才培养。面对数字出版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我们一是要在高校内设立相关专业, 开设专业的课程, 培养拥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加快对现有人才的业务知识培训与交流, 加快经验积累,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 不断培养复合型人才, 完善我国现有的素质出版产业的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 数字出版产业具有储存空间大、检索方便、便于查询、成本低廉、保护环境等优点, 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 逐渐成为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面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要创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理念, 加快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数字出版产业的人才培养, 保障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数字出版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 逐渐成为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该文件的通过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怎样抓住机遇保障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各级部门的关注问题。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肖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D].南京大学, 2013.

[2]胡钧.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D].河北大学, 2011.

[3]王斌, 程静微.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2) .

[4]赵晨羽.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J].传播与版权, 2014 (12) .

出版产业的发展 篇2

[关键词]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法律策略

[作者简介]陈琛,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云计算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以交易规则的构建为基础”(13YJC82006);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信息时代著作权权利制度之演进”(SK13LX338)。

数字出版取代传统出版是世界出版业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是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云出版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突破瓶颈、打通产业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道指明了方向。云出版虽然代表着数字出版业的未来,但目前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制度构建是产业发展的铺路石,在云出版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中,法律规则的配套与完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云出版的含义及优势

虽然目前学界还没有关于云出版的统一定义,但可以明确的是,云出版是云计算服务应用于出版领域的结果。“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计算资源用网络连接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在云出版中,用户无须自行购买并不断升级昂贵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便能享受海量的应用处理和共享能力。狭义的云出版是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即云计算)的方式向产业链主体提供的电子出版物(从投稿、编辑、出版、销售到阅读整个流程)一站式的出版发行服务。广义的云出版则包含上述流程中仅一个或几个环节运用了云计算服务的情形。目前,实践中的云出版基本上都是广义上的云出版。云出版与传统数字出版(指普通网络出版)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将数字出版的整套流程(或其中部分环节)从产业链各主体的私有平台转移到统一的公共云平台上来完成。

统一的公共云平台不但可以降低产业链主体各自构建、运行和维护数字出版相关计算机系统与数据库的成本,改变现在数字出版企业被技术绑架的局面,而且突破了互联网终端的相对隔离性,是数字作品出版发行方式的一场革命。传统数字出版中,出版商无法控制和掌握作品销售情况、盗版严重、消费者付费意愿不强烈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整个产业链不畅通,盈利一直成为困扰数字出版发展的问题。云出版为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整体方案。比如,公共云平台透明的计量和结算系统可以让出版商随时监控出版物的实际发行量,并掌握准确的销售数据,突破渠道商自有平台的信息封锁,从而获取足额收入,并能及时了解社会读者的需求,避免重复创作;云平台优越的共享与同步功能一方面能为读者提供更优越的正版阅读和服务体验(消费者能在各种阅读终端设备间自由转换,实现跨平台无障碍阅读,并可随时随地分享阅读体会),另一方面又会增加盗版成本(如保存在云端的产品更难复制、“云同步”有利于数字保护技术监控信息的反馈),进而推动整个付费阅读产业链的形成。

二、云出版的商业模式及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法律调整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云出版面临的法律问题与其商业模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云出版的商业实践仍在摸索中,商业模式也不止一种,哪一种更加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不管哪种商业模式,都可以在图1所示的作品流通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调整、演化而来。

图1中空心箭头代表作品在产业链主体间的流向。当然这整个过程都是在云(数字出版云)上完成,各主体分别使用自己与出版云特有的通信界面进行操作,来获取、传递、管理、消费云上的作品资源。数字出版云则由专门的云计算服务商(或称云出版服务商,包括技术及基础设施服务商、云出版服务平台运营商等)提供。云计算服务商(产业链间接主体)不直接参与作品的流通,只是分别为产业链直接主体提供云计算服务。实践中,主体会根据市场和自身的状况对上述作品流通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形成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有些冠名“云阅读”的商业模式仅实现了电子书销售及消费环节的云服务,其他环节仍然在使用传统计算技术。而在产业链主体的角色定位上,也存在融合现象。比如一些大型渠道商(如美国亚马逊)为节约成本,会绕过出版商直接和作者达成交易,并为作者提供自主出版服务。

综合实践中的各种商业模式,云出版主要面临以下新的法律问题:

其一,产业链主体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属性发生了重要变化。比如,出版商将摆脱过去被动的角色,直接控制作品的商业模式和经营:它能直接给渠道商电子书店里的作品定价,并随时将其从渠道商的电子书架上撤下或者使之重新上架。这与以往出版商一旦将作品提供给销售商便失去对这批作品的控制完全不同。渠道商和消费者之间也不再是一种一次性的买卖关系,作品无需下载到消费者的终端设备就能使用,渠道商则需要持续地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同步和分享等服务。作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它可以绕过出版商直接和渠道商发生法律关系。

其二,版权规则仍待完善。盗版风险或将降低,但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著作权实施和保护规则亟须完善。

其三,消费者权利问题更加突出和尖锐。之前的出版模式下读者对其购买的实体书或通过存储设备所有权占有的作品复制件几乎享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种权利在云出版模式下受到了挑战。比如亚马逊曾以自我纠错为理由,远程删除其已经销售给消费者的某部盗版作品的复制件,引发轩然大波。此外,读者对作品的点击、浏览、购买、阅读、评注等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下来,消费者的阅读隐私受到威胁。因此,消费者对云端作品的权利以及阅读隐私的保护问题凸显出来。

其四,产业链新增(间接)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尚待明确。比如云出版服务平台运营商也将成为出版产业一个重要的环节,产业链上这一类非直接主体的增加将使法律关系更加复杂。

nlc202309051121

三、云出版架构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律策略

针对云出版面临的新的法律问题,我们可以从图2所示的几个方面着手,构筑和完善云出版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促进和保障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图2中“基本交易规则的构建”旨在根据交易关系的变化建立新的市场公平交易规则,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一个是设置强制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以统一基本规则,创造通用、兼容的端口,打破行业分割。另一个是合同规则的重新设计,以适用云出版产业链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变动。“交易外法律风险的防范”则针对产业链主体间合同关系所不能完全消化的法律风险提出防范策略。产业链主体的绝对权益(如版权、隐私权、信息安全等)遭受侵害的风险属于消极风险,主要通过加强技术保护措施及完善相关权利制度来实现。产业链主体为其行为(如出版、发行违法出版物)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属于积极风险,主要通过科学的出版物审查制度和完善的责任制度来防范。其中如下几个难点问题的突破是我们制定策略的重点:

1. 重构产业链间的合同规则

在云出版模式下,会增加一类“基础服务”关系,即云出版服务商与用户(直接产业链主体)之间的云出版服务关系,性质上属于信息服务合同。相关规则的构建可以参照技术服务合同,同时也要体现云计算服务的通用规则。此外,出版商与渠道商的作品流通关系不再是传统出版模式下普通商品买卖关系或普通网络出版模式下的著作权许可关系,而更像一种间接代理关系,可参考相关合同调整其交易规则。渠道商和消费者之间也不再是一次性的买卖关系,而是持续性的信息服务关系,可参考服务合同调整相应交易规则。

2. 完善读者权利保护规则

一方面,读者隐私权保护规则亟须完善,这些规则至少应包括对阅读隐私权利客体、权利范围的界定,以及相关的侵权责任制度。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保存在云端或者下载到自有终端设备的作品复制件到底享有什么性质的权利,是法律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肯定消费者对于下载到自有终端设备的作品复制件享有(除公开传播外)绝对支配权,这是源于对终端设备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不应受技术非法限制。而消费者对云端作品复制件的权利,则类似对银行存款的权利,虽然支配性很强,但本质仍是债权。

3. 建立高效的版权实施和保障体系

除部分权利内容设置不合理外,版权问题主要是执行问题。应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服务多种手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版权实施和保障体系。如以制度为保障,加快集体权利组织、集体管理组织,以及商业性版权服务机构的建设,提升版权服务体系;加强技术保护措施及其法律保护,运用科技手段加大盗版查处力度;版权实施制度也应进一步完善,如建立和推广便捷、安全的作品和权利登记制度,建立高效、便捷的版权许可制度,从而降低版权的交易成本,促进版权的实施,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版权环境,更有效的打击盗版。

4. 科学设置网络出版管理制度

出版物审查制度对防范出版产业的积极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过严的审查制度会对言论自由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出版产业的长远发展。新近公布的《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似乎是想让渠道商完全代替出版商的角色,对自主出版物实行内容三审责任制度。然而,传统的内容三审责任制需要进行调整,才能应对自媒体时代井喷的自主出版活动,而不阻碍其发展。我们可以根据审查目的、出版物的类别和传播方式的差异等实施有区别的数字出版审查制度,以降低审查成本,提高审查效率。

[1]黄倩. 云计算对数字出版模式的影响[J]. 中国出版, 2012(13).

[2]彭绍明. “云”出版:数字出版发展的整体方案[J]. 出版发行研究, 2012(2).

[3]李娟. 论云出版的内涵及其运营保障[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4).

[4]韩缨. 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版权保护问题和应对策略[J]. 中国出版, 2012(10).

[5]张晓琳,尤建忠. 云计算在出版业的应用畅想[J]. 出版广角, 2012(3).

出版产业的发展 篇3

自新中国成立起, 新闻出版一直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党和国家的宣传阵地, 由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的事业体系管理。承载新闻出版的单位为事业建置, 全部经营费用由国家财政拨付。8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新闻出版也由原来的完全事业体制逐步向企业化转变, 出现了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一过渡性质的模式。“新闻出版产业”这一概念开始被业内人士提出, 并为各方人士接受。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通过开拓进取,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是指导方针明确。近几年中央对于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特别重视,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二是重要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闻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三是发展空间巨大。由于中国目前文化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 人均占有出版物数量较少, 与小康社会应该达到的指标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 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新闻出版业要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二、WTO条件下中国新闻出版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正式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为新闻出版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也使新闻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一) 中国的新闻出版产业面对的历史性机遇

加入WTO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产业提供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引进国际上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意识, 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 参与国际市场的分工合作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2、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业深化体制改革, 完善出版机制, 推动体制创新, 尽快建构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模式。3、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业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 促进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 建立一种更为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的管理方式。4、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法规建设和相应的新闻出版文化政策的制定, 改变目前新闻出版法规建设和实施滞后的局面。5、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业利用WTO规则中对发展中国家所给予的优惠条件及其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参与国际新闻竞争, 开展国际出版经贸活动。6、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业更加重视和培养新一代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 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竞争。

(二) 新闻出版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面对WTO的基本原则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确立的新形势, “中国新闻出版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它是社会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1]

1、政府扶持减弱

入世后, 按照WTO的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政府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方式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将变为以法律和经济手段调节的间接管理, 由此, 新闻出版业将失去既往的行政保护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生存和发展;二是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新闻出版业将由完全事业型向完全企业型转变, 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躺在政府的保护下去守护既有的市场也将变为不可能。

2、国外资本进入

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础市场化,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公开、公平、公正的自由竞争, 原则上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行为和政府保护措施。但迄今为止, 中国的新闻出版市场仍然具有垄断性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国外资本必将采取各种形式大规模进入。从国际新闻出版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 那些知名的国际性出版公司都经过了差不多一两百年的发展,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强的竞争力。但我们中国的出版社, 最早的“商务印书馆”算起来也就是一百年的历史, 其他所谓的著名出版社, 多数只有几十年或十几年的发展, 既没有独特的文化历史, 亦没有雄厚的资本积累。在这种情况下, 国外资本大规模投入对于国内新闻出版业必将是一个较大的冲击。

3、西方文化侵袭

新闻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 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 具有教化、激励和导向的功能。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 西方媒介跨国公司的进入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他们的产品一般来说不会直接违反中国的法律法规, 但是他们的腐朽文化也难免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加之现代西方社会那种特有的观念和思想也都可能通过他们的产品影响我们的读者和观众。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4、人才相对流失

加入WTO后对国内新闻出版业界的一些优秀人才而言, 无疑是个大好消息, 因为真正的优秀人才可以脱颖而出, 他们会敏锐地发现活动天地大大拓展了, 新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但对中国的传媒业和出版业而言, 却面临着优秀人才可能大量流失的窘境。从目前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 国外传媒集团开给国内一些优秀人才的年薪是相当可观的, 动辄数十万人民币。在这样诱人的银弹攻势下, 人才流失可能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WTO条件下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的新闻出版业, 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只有改进政府管理体制, 提高新闻出版业的自身竞争能力, 才能顺应时代的趋势, 解决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我国现实情况看, 至少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中国加入WTO,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政府的管理部门。由于我国新闻出版单位基本上都是国家所有的事业单位, 政府管理机构不仅是国有资产的实际管理者, 而且是国有资产的实际经营者。即使在各新闻出版单位普遍推行所谓企业化经营之后, 也无法避免发生政企不分的现象, 许多新闻出版单位都依附在一个机关, 结果这些新闻出版单位也都成了一个小机关, 从工作作风到工作机制都沿袭机关的做法, 利用权力办新闻、利用权力发行出版物、利用权力分割市场。一些新闻出版单位的创办、出版物的出版, 不是市场的选择, 而是权力的选择。有些新闻出版单位缺乏对自身市场态势的分析和评估, 缺乏对自身市场发展的规划和设计, 盲目追随市场, 很不适应市场竞争。在入世后, 尽管新闻出版业的政府管理仍有必要存在, 但管理部门亦必须为其松绑, “坚持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2]把握好管理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 提供一个享有充分权利的环境, 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解决好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让政府职能“归位”[3]赋予新闻出版单位更多的自主权, 放开搞活, 使其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二) 完善法律法规

从当前情况看,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颁布了市场主体法律、市场行为法律、等一大批法律制度, 但有关新闻出版管理方面的法律, 还远远不能适应新闻出版业发展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需要。加之, 在我国新闻出版业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和事业体制下, 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集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者和产业经济调控者于一身, 以致各项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的实际执行仍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行业、部门甚至地方利益的制约, 整个产业政策所应有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 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管理的法律体系, 制定一批能有效监督和保障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的现代程序法。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建立我国良好的法律环境, 并完善对于我国出版业实施有效的保护, 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三) 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单位的集团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提高我国科技和文化水平,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人们亦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由于国外大型集团力图进入的强大压力和国内社会资本向新闻出版业流动的巨大冲击, 中国的新闻出版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而中国的新闻出版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 经营规模较小, 集约化程度较低, 资源分散、配置不合理。新闻出版单位“大的不强, 小的不活”, 资源浪费、经营效益低下的现象大量存在。由于资金严重匮乏, 无力进行更新改造, 大批设备老化, 与国际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技术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近年来还在继续扩大。要想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把握机遇, 加速发展自己, 推进全民族的新闻出版业, 单靠几条“小船”是难以胜任的, 必须组建新闻出版业集团, 造几条“大船”推动新闻出版单位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 在国际化竞争中提高抗衡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 争创自己的品牌

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 需要品牌。对于新闻出版业而言, 最重要的并不是新闻出版单位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多少, 而是在于老百姓的注意力与认同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入WTO后外国资本的进入, 新闻出版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这样, 老百姓的选择余地也就会越来越大。很自然地, 他们会选择优势品牌或领导品牌。结果是领导品牌进入市场后不但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回报, 而且还会成为老百姓选择的标准。中国的新闻出版业讲到品牌还是比较近的事情, 外国的经验比我们丰富得多, 历史也悠久得多。我们的劣势是规模不大, 但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规模大小, 还在于产业运作的价值链的构成。我们的现状是各新闻出版单位基本上都是孤立地运作, 没有像国外媒体那样形成一个很大的链条, 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可以在某个环节上大赔特赔, 打出品牌后再从其他环节成倍地赚回来。

(五)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多年以来, 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问题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又由于下面两个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是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比如对于从事国际传播的人 (下转第70页) (上接第34页) 员要求“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即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比较渊博的国际知识、相当高的外语水平、掌握前沿的国际传播技能。”[4]有了这些条件, 才能适应新闻媒体国际传播的需要。二是国外传媒常常依靠他们雄厚的实力、成熟的经验和优厚的待遇, 与我们争夺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这就使得我们原本紧张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并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最大制约。因此, 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於良.改革是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07) .[1]王於良.改革是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07) .

[2]王玉宝.政法维稳视域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12) .[2]王玉宝.政法维稳视域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12) .

[3]王玉宝.论管理创新视域中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5) .[3]王玉宝.论管理创新视域中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5) .

出版产业的发展 篇4

3月5日,李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给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如何将“互联网+”和出版产业相结合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策略成为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

当前,传统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众多实体书店接连关门。203月,李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计划开阔了传统出版产业的视野,出版企业可以运用开放性思维将未来的经济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将“互联网+”信息产业经济真正运用到出版产业中是出版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信息量空前膨胀,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从传统的阅读模式跨越到电子阅读模式,这些改变虽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是对传统出版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其次,近几年国内很多实体书店相继倒闭,京东商城和当当网的销量却节节攀高,可见传统出版行业的销售模式越来越依赖网络。我国出版物在网络书店中往往都是低价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出版企业的利润。同时,侵权盗版问题进一步缩减了本已微薄的利润。

最后,在运营方面,由于出版行业利润降低,且物价的上涨,出版过程中人力、物力等成本也越来越高,加之印刷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残缺书籍需要出版社承担等,传统出版行业的生存举步维艰。

为应对这些问题,传统出版行业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突破, “互联网+”的提出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希望,传统出版行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找出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需要“互联网+”

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出版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是未来出版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互联网思维模式:

1.个性化服务思维模式

大数据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是出版产业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传统书店可以设置聊天室,使读者既可以在书店舒适地选择心仪的图书,又可以以书会友,开心畅谈。聊天室的设置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书店挖掘更多的盈利点,创造更多的利润。

2.产品立体化思维

产品立体化思维要求出版企业针对不同产品多角度立体式地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受众群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出版企业的产品更符合读者的需求,还能让出版企业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创造更多利润。

3.信息资源思维

出版企业要具有信息资源思维,不能像以往那样盲目大批量生产,在出版发行前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针对出版物的内容、整体设计、出版数量、推广和销售渠道等环节进行数据分析,让出版企业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4.平台思维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传统出版产业想摆脱困境就必须具备平台思维,不仅要打造出版产业内部的平台,还要跨行业打造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可以让传统出版产业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信息库,能为平台上的每一个出版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跨行业平台则可以打破传统观念,利用其他行业的资源和渠道促进出版产业更迅速稳定地发展。

5.平民思维

很多接地气受欢迎的作家往往不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而是一些平民作家,这类人群的文化层次和思维方式与大众相适应,传统出版产业应该为这类人群开放出版渠道,使他们发挥自身价值。此外,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平民作家进行传播和推广,一个平民作家的一条微博信息为出版企业带来的利润可能远远超过耗费上千万元制作的广告。当这些平民作家成名之后,出版企业还可以通过作家的粉丝团探索出更多的盈利模式,助推整个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

三、“互联网+” 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1.开放式运营策略

开放式运营策略包括开放式出版内容、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式出版发行渠道和开放运营模式等。

开放式出版内容指出版物的来源和出版物的出版过程要开放。大众作家加入出版企业,可以让出版内容变得多元化。开放式的出版过程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整个出版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读者个性化体验的调研改善产品的服务。 “互联网+”出版产业需要根据市场和读者真实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出版工作,而不是传统的“埋头苦干”。

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是我国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新产品的发布和读者反馈、需求等信息的搜集工作,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来创造利润。

开放式出版发行渠道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资源,实现出版发行一条龙的运营模式。例如,传统出版企业可以和当当网等网上书店合作进行预售,依据线上预售情况和反馈信息实施线下出版发行。

开放运营模式是指出版产业要打破已有的网络销售分成模式,开创“互联网+”多元化运营模式。读者个性化服务、出版物专项活动策划、新产品广告策划、作者粉丝附加值等都可以让“互联网 + ”出版产业的开放运营模式变得丰富多元。

2.个性化服务策略

个性化服务策略需要出版企业将出版物进行分类,结合读者阅读习惯和喜好的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地为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出版企业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定制个性化高端服务。

3.社交化策略

“互联网+”出版产业的营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交网站和社交媒体,逐步应用社交化策略进行营销推广。社交化传播工具包括个人社交网络推广营销与自媒体推广营销。 社交网络推广营销可以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针对读者的朋友圈进行宣传和营销工作,这种媒体传播范围精准、速度快、可信度高。“互联网 + ”出版可以通过拓展微信、QQ等通信工具的渠道,进行出版企业新产品的信息发布,给读者提供出版物相关信息的查询、咨询和购买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推广营销成本。

4.信用体系构建策略

“互联网+”出版产业运用大数据时代的先进信息技术,创建出版产业信用信息体系,针对电子出版物的版权问题进行信用信息化控制,助推正版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我国出版产业信用信息体系构建还处于萌芽阶段,出版企业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版权信息服务平台,对出版信息、用户消费行为和产品营销推广活动信息进行大范围采集,形成出版产业信用信息评价体系。该平台的构建不仅可以使信用良好的出版企业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追踪打击盗版出版物。

5.开发新盈利模式策略

数字化电子出版是未来出版产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产业的盈利点挖掘还不是很理想,笔者列举数字化电子出版的三种盈利模式作为参考:

(1)支付模式

支付模式的基础是所展示的产品信息具有专业性、权威性,中国知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国知网将文档文件转化成CAJ和PDF的格式,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后付费进行下载阅读,个别作者和出版企业为了保护文字信息的版权,还可以对文章的复制、编辑和打印等功能进行限制。

(2)“免费”模式

“免费”模式指的是读者免费阅读,但是出版企业可以在文章页面投入广告。随着读者点击量的积累,出版企业和作者个人都可以从广告所属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报。

(3)网上书店模式

出版物可以在主流在线图书商城中进行直销,这种模式可以兼顾传统纸质出版物和数字化出版物。在在线图书商城,读者群体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对纸质版和电子版出版选择购买,当当网就是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产业联盟助推出版产业转型发展 篇5

[关键词] 产业联盟 出版产业 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1-001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新媒体的崛起加速了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现代传媒技术的巨大变化,打破了传统出版地域性、封闭性的特点,使得出版产业竞争格局开始重新“洗牌”。产业技术联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竞争手段,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将在这一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电子书“免费”事件

2013年4月17日,当当网宣布其网站的所有电子书均可免费购买,一时间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读者免费下载的热潮。随后,京东商城在第一时间紧急上架5万本电子书,也打出了“免费”的旗号。这一事件像是一面放大镜,将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特别是电子书产业的核心问题暴露无遗。

当前的数字出版价值链上,以当当网、京东商城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内容销售方由于掌握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产业链上处于强势地位,甚至掌控了内容产品的定价权;而以出版社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方,由于客观原因,在同内容销售方的合作中处于弱势,掌握不了话语权,导致电子书定价权的频频丢失。试想,如果内容产品的价值已经到了可以免费购买、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产业如何能够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电子书免费”这一事件也恰恰折射出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各方的合作是不健康的,存在较大的问题。

2 组建联盟的必要性——数字出版业转型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数字出版重视程度的提高,传统出版企业都在依托于自身的内容资源搭建独立的运营平台,寄希望于能够依赖内容的独特性与所掌握的地方渠道吸引用户,将价值链从内容生产扩展到内容销售,以弥补之前传统图书业务对用户渠道的失控。但事实是,由于版权期限、生产规模限制等原因,任何一家出版单位的内容生产规模均无法满足平台级的内容需求。此外,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时期,需要较高的投入与较长的培养期,就目前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而言,任何一家出版企业对于平台级的投入都是较难承受的。这也是目前各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平台在“轰轰烈烈”建成之后很快就“悄无声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下,出版企业之间更应该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找准自身的优势与定位,立足于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把握住数字产品的内容质量,由行业联盟建立“共同投资、共享收益”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对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产业联盟是联结各公司活动的一种正式但非合并之合作关系,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是整合创新资源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产业联盟的作用是完成战略的构想,并在战略层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期望以联盟所具有的快速性、互补性及效果相乘特质,结合同业或异业间各自的有限资源,共同分担营运开发的成本及风险。

3 时代出版牵头发起的“产业联盟”发展现状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着眼于新媒体产业链建设,重点发展“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并发展了全国首个数字新媒体产业战略联盟。2012年4月,时代出版牵头组织“数字与新媒体出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合参与单位包括广东、浙江、湖北、江西等出版集团数字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中文在线等技术服务商在内的20多家数字出版上下游实力单位。

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通过协议等契约关系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联盟以提升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联盟协议等契约关系建立起联盟成员之间“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突破制约我国数字出版技术及应用产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联盟的成立,推动了时代出版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出版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并成为新盈利来源;同时,在这一新兴业务领域将研发产业标准,掌握新业务领域的话语权。

自成立以来,联盟运营良好。2013年10月, 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发布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和重点培育联盟名单的通知》,其中时代出版作为责任主体单位的“数字与新媒体出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入选“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名单”。

4 产业联盟推动新媒体出版建设发展

在实际运营中,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时代出版的产业转型与新媒体业务的发展。近年来, 时代出版不断加强出版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开拓新媒体出版业务领域,深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等多个国家级产学研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目前,公司正依托该联盟的产业链优势,大力发展面向教育的数字出版,并逐步向电子书、泛阅读、互动阅读发展,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开发利用。

4.1 产业联盟促进企业创新平台完善和共享

联盟依托时代出版和其他成员单位信息服务、人才与应用市场相对集中的优势,在新媒体出版领域引导产业集群创新、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作用日益突出,通过组织模式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汇聚产业资源,坚持联合创新发展,在长期难以真正实现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进展。时代出版以联盟为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完善企业创新已有平台,共享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企业集成创新体系。时代出版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企业,同时拥有全行业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该中心发展为包括重大出版工程、新媒体、数字印刷三个技术研发分中心,一个产学研分中心,已经连续三年评比获得省级优秀。在联盟发展期间,时代出版利用联盟优势,汇聚资源,建立了省级数字出版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数字出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nlc202309041812

4.2 产业联盟促进企业创新项目建设

在创新项目建设方面,时代出版先后主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等重大科研攻关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申报,并获得了立项实施。

2012年,时代出版受安徽省科技厅委托,主持制定了《安徽省数字出版产业技术发展指南》,在版权保护、语义出版、智慧校园等数字领域获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正在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两套,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

2012年,时代出版联合武汉大学等联盟单位参与申报了2013年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项目“基于语义的动态数字出版服务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并获得了批准。该项目在研发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和集成其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面向科技、教育等出版领域建设基于语义的动态数字出版服务平台,为以跨媒体内容动态组织、按需出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数字出版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产业运作模式创新研究,以促进数字出版新兴业态的发展。

与联盟单位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了时代出版自有平台——“时代e博”平台的新媒体应用科技含量,进一步实现“一次数据加工,多网络、多终端复合发布”,真正实现数字内容覆盖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通读及各种新兴用户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实现内容资源“多屏化”应用。

公司依托自身和联盟参与单位教育资源,结合数字化与知识化处理,建立了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动态出版平台。平台项目采用“内容+平台+终端”的模式,以教育内容的数字出版为核心,为广大师生提供规范化、个性化、交互式的移动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实现“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的理念,打破地域经济不同而导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这一现状,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覆盖。

时代出版在整理自有的大量动漫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联盟各单位的内容资源及技术力量,开发了“基于云服务的交互式电子书编辑发布平台”,加深了对数字出版业务的理解与探索。该项目用于互动游戏及互动绘本的移动应用开发、发布、运营和后续服务,项目可以让没有编程基础的内容提供者开发出基于Ios、Andriod和Windows phone 平台的App,实现各类出版物、设计品和教材教案的移动互联出版。

4.3 产业联盟促进企业科技人才培养

时代出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09年6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正式更名建站,建站4年来共招收博士后13人,分别与参与联盟单位的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联合培养,专业涉及出版、传媒、管理、印刷、影视等多个方向,进站当年每位博士都顺利完成了开题,第一批博士后已顺利出站,打造了一批新媒体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解决了部分数字出版发展的人才瓶颈。

5 未来发展展望

5.1 整合资源,拓展企业创新平台

数字出版的平台问题与相关技术问题对所有出版企业而言都是共性的,出版社孤立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极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并且不易取得成果。产业联盟可以集中出版单位的资金力量,减少单个出版社的投入,同产业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商共同合作完成对技术的攻关与平台的开发,最终形成的成果为联盟成员共同所有,从而在总体上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时代出版将立足于产业联盟,整合自身已有平台资源,利用联盟单位共享资源,打造基于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建立市场化互动的服务体系与利益机制,引入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管理运行机制与开放式创新模式,推动产学研从分散、割裂、封闭走向开放式创新。

5.2 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培养懂技术会策划的复合型数字新媒体出版人才。将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课题研究、与高校的横向联合起来,形成“产、学、研、用”一个链条,推动公司技术创新。以项目团队为切入点,在完成相关课题的同时,也作为技术带头人带一批技术人才,形成技术人才梯队。发挥产业联盟人才集聚作用,利用创新系统优势吸引人才;发挥联盟内部人才交流作用,对于急需的高端人才,按照“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实现联盟内部人才流转、共享。

5.3 扩大联盟规模,加强联盟凝聚力

在现阶段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及相关标准,没有形成良性的产业合作,出版企业无法将重点放在优质内容的生产方面,导致其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而组建产业联盟,可以使传统出版商主动利用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在优质内容的生产与内容质量把关上投入主要精力,从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重新获取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十二五”期间,战略联盟将扩展到百家成员单位,成员组成涉及内容提供、内容运营、硬件等数字出版产业链各领域。在当前出版产业转型升级,争抢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加快联盟成员融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项目合作为抓手,在电子书包、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数字出版等各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技术攻关,努力在数字与新媒体出版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联盟典范。

出版产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出版产业,出版上市

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 我国在沪深股市挂牌上市的出版业集团有11家 (如表1所示) , 本文以它们作为研究对象。

一、股市表现

(一) 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11家上市出版公司中7家的主营业务中包含出版业务, 但由出版带来的收入都不是所有业务中最高的。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比例较高的分别是发行业务、广告业务、销售业务。表格中的其他产品可能包括电子产品生产销售、网络游戏服务、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其他产品业务, 表格中的其他项可能包括会展业务、内部抵销数等。

(数据来源:同花顺股票软件)

(二) 财务指标

(数据来源:同花顺股票软件)

(1) 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 从静态上反映了公司短期偿债的能力。当公司的财务状况比较稳健时, 流动资产大大超过流动负债, 这时候, 公司可以轻松地偿还债务。一般认为, 流动比率在2:1及以上是较理想的水平。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 基本所有的上市出版企业都处于理想的指标水平。

(2) 每股能力——基本每股收益。每股收益, 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分析每股价值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沪深A股的2411只股票中, 每股收益大于0.408的股票共有507只, 占总股票数的21%, 可以得出结论, 我国上市出版集团的每股收益大多处在较高的水平上, 这有利于集团吸引长期投资。在沪深A股传媒板块的20只股票中, 每股收益大于0.408的股票有8只, 其中包含三家以影视剧投资为主营业务的传媒企业, 这能够说明我国的上市出版公司的每股收益水平在上市传媒行业中也是靠前的。

(3) 成长能力——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成长能力指的是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速度和趋势, 包括公司规模、利润、所有者权益的变化, 综合反映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在沪深A股的2411只股票中, 有605只股票的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大于16.095, 占总股票书目的25%, 则我国上市出版集团的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上。在沪深A股传媒板块的20只股票中, 有五只股票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在16.461之上, 其中只有一家非出版类传媒集团, 这能够说明在我国上市传媒行业中, 上市出版集团的成长能力比较高。

(4) 运营能力——营业周期。一般情况下, 营业周期短, 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 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其计算公式是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对比光线传媒的328和华谊兄弟的707, 在传媒行业中, 出版产业的资金周转率较快, 从而能够较好地利用资金。

(5) 市场预期——市盈率。市盈率是指在一个考察期 (通常是12个月) 内, 股票的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市盈率越高, 则说明市场对其估值较高, 具有加大的投资风险。我国出版上市集团的市盈率平均值为60.431, 出现数值偏大的问题主要在于天舟文化过高的市盈率拉高了整体水平, 这可能是由于资本市场对于天舟文化的过度追捧。排除天舟文化以后, 我国上市出版几天的整体市盈率水平比较正常。

二、数据意义及对我国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 从产业周期的角度探讨产业转型

从我国上市出版集团的股市表现来看, 我国的出版行业处于成熟期, 即产业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 所以产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但一般能保持适度成长, 利润丰厚。随着新兴媒体对传统出版的逐渐取代, 我国的出版行业会慢慢向衰退期转变, 表现为丧失发展空间, 在证券市场上毫无优势。若要带来新的增长, 应该创新产品服务, 寻求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从今年传统出版行业转型的路径看, 数字出版和手机游戏是最受传统行业青睐的领域。

数字出版是未来图书出版的重要趋势。上市公司拥有丰富的资金, 可以通过收购、自建的方式进军数字出版, 实现产业转型。在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10家出版集团中, 只有时代出版将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列在了主营业务之内, 而在资本运营一栏里, 只有三家 (中南传媒、长江传媒、时代出版) 有过比较明确的数字出版建设项目, 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手机游戏是具有前向收费能力的业务, 上市出版集团可根据自身产业发展条件和规划, 选择是否拓展手机游戏业务。在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10家出版集团中, 只有浙报传媒在主营业务中明确注有网络游戏服务, 收入只占了总体收入的14.57%, 规模较小。

(二) 从战略投资角度探讨出版集团的构建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策略 篇7

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水平

数字出版产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和新兴的出版媒体。基本现在整个出版行业都运用了数字出版的技术, 即使是传统的纸质出版, 其编排、印刷等技术也必须借助于数字化出版技术。那么数字化出版具体包括哪些新兴的产业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如何?

1.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规模

(1) 出版类网站的迅速发展

目前互联网出版占据了出版业务的一部分, 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呈现出不断上升化趋势。据统计互联网出版的营业规模和营销业绩都在不断上升。各种出版类网站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纷纷推出不同的营销模式吸引客户。

(2) 互联网期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期刊发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出版, 更是建立了包罗万象的数据库系统, 为学术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不仅使他们可以随时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 此外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享受国际国内丰富的学术资源。目前无论是国外的大学还是中国的大学, 都普遍购买使用各种期刊、数据库来促进科研的发展, 而数据期刊的营业效绩也不断增长。

(3) 电子图书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目前传统出版业正在积极向数字化转型, 尤其是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电子阅读成为新兴的阅读方式, 并且随着手机移动用户的不断增长, 电子阅读用户会越来越多。就市场形势而言, 图书的纸质出版正在与电子出版同轨链接, 不仅各个档案机构正在推行档案图书的数字化处理, 各大图书馆也正在推行电子图书。此外就是各大移动终端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各种阅读器层出不穷。研发者还对技术进行不断改进, 电子图书的阅读方式也越来越接近仿真的实体图书阅读, 不仅在清晰度和舒适度上越来越接近纸质图书的阅读效果, 就在翻页, 色彩等方面, 也尽量还原实体图书的阅读模式。与此同时, 各种电子图书阅读的门户网站也是异常火爆, 图书在线阅读及图书下载培养了数千万电子图书用户。这为网络小说的阅读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 引起了网络小说的阅读热潮, 并由此带来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作品的高潮。诸如《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等影视剧的热播正是由于小说畅销的连带效应。还有一些仙侠玄幻小说更是带动网络游戏的发展。

二、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字出版产业的盈利模式不合理

目前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方式仅仅是把已有的图书资源电子化, 然后放在网站上, 后期没有过多的参与营销, 这样使得传统出版行业与真正的数字出版仍然有很大距离, 并没有将二者完全结合起来, 这样数字化图书也没有带来大的利润和效益。其次就是数字化图书一开始为了聚敛人气很多都采用免费模式, 这使得人们已经习惯免费享受电子图书阅读, 想要改变这种方式变得很艰难, 这必须要整个行业联手治理才能达到效果。

2.图书版权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方面由于纸质图书数字化,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站或其他途径进行下载或复制、粘贴。尽管有的网站对于电子图书下载做了一些相关的权限限制和保护措施, 但仍然有许多人通过非法解密或者擅自将一些作品未经作者允许公布到网站上, 侵犯作品版权。这对电子图书版权的监管问题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国家对于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漏洞, 因此很多人都钻了法律的空子, 趁机赚取非法利益, 导致正版事业受挫。

3.缺乏综合型人才

数字化出版产业既不同于传统的出版产业, 又与之相关联。这就要求从事数字化出版的人员既要懂得一定的图书出版和管理知识, 又要懂得一定的互联网技术。目前我国从事数字化出版的人员主要是精通互联网的技术人员, 而在整个数字化管理方面还缺乏规范性。这就使得图书电子化被一群只懂电脑技术的人员主导, 而使得整个图书市场向边缘化、技术化方向发展。这样就会把图书出版行业推向更加低俗化的边缘, 而不能发挥其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

三、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策略

1.传统出版产业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相结合

数字出版产业在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传统出版产业也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高, 很多人都认为数字图书会取代纸质图书, 但在近期看来仍然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是数字出版的东西大都是当时新鲜的, 有许多都是用过就扔的, 相当于“快餐文化”。①而传统的纸质图书则蕴含着更加深厚的文化气息, 有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仍然只有纸质版本记载, 而没有数字化版本。其次, 当今社会仍然有许多人享受翻书页带来的阅读乐趣, 这是数字化技术无论如何进步也无法取代的, 也是数字化阅读没有的效果。尤其是对珍贵历史文献进行阅读时, 那种翻书时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弥足珍贵的。不然那些大家遗留下来的作品和孤本也就没有了收藏的价值, 大可以让人伪造。因此传统出版产业和数字出版产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2.创建合理的盈利模式

由于数字出版行仍处在发展阶段, 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制, 所以盈利的模式还比较单一。近年来虽然改变了以往数字阅读免费的方式, 采取前期阅读免费, 后期收费的管理模式, 但由于盗版行业的盛行, 这种盈利模式的利润受到限制。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 就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从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上讲, 要尽快建立更大更完善的资源系统。只有丰富完善的资源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这就要求有强大的数据系统, 并建立广泛的期刊网站和手机网站, 充分发挥手机移动终端的作用。此外付费模式也要多元化, 便捷化、快速化。其次, 从数字出版产业的广告盈利模式上讲, 以往数字期刊为了盈利, 对于广告的植入不加辨别, 不管广告的类型如何, 档次如何, 只要给钱就让占据网页页面。这就造成了人们浏览网页的反感。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网络广告与其客户浏览内容的相关性, 这样就可以帮助客户, 也提升了网站的品味。最后还要加大对服务盈利模式的管理。例如对于线上线下的互动, 客户要求印刷的电子产品收费业务等都要加以完善。②

3.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出版产业在知识形态、出版流程、出版模式及营销模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出版产业, 这就要求对人才有更高的标准。不仅需要熟悉传统出版产业的出版及营销, 更要掌握现代电子科技。企业在这方面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既要安排人员在相关的出版实践岗位上学习操作技能, 又要积极在大专院校进行理论培训, 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 又拥有技术支撑的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数字出版产业是一门新兴的文化产业, 而它又是以传统出版产业和高新科技为依托。所以数字化出版产业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数字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并对该产业存在的问题能有清晰的认识, 这样才能推动以数字化为代表的出版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产业, 也促使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数字出版产业就是这时期在原有的传统纸质出版产业上产生的新型现代化产业。本文主要围绕数字出版产业的现有发展水平,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出版,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连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传播与版权, 2015, 03:126-127.

出版产业的发展 篇8

1)我国出版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产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图书市场无疑是受到冲击最严重的,其管理体制仍然依附于政府管理,而且低水平和出于炒作的作品层出不穷,从而导致了出版产业的出版产物的质量难以提高。另外,在巨大的利益形式的驱动下,出版产业也在经营体制上面发生着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出版社正在向民营化发展,形成与传统出版产业的竞争的局面,与此同时各种工作室的出现也加大了出版社的净资产负债率。除此之外,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出版产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这对出版产业的机构和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出版产业的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使得出版产业的发展受阻。因此,如果想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不得不进行部分方面的改革。

2 对编辑工作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

1)提高选题策划的方向性。如今,传统的图书和读书范围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编辑工作在选题策划方面应该更加重视。首先,应该先了解当今读者在多媒体平台上的需求,从而要求作者在选题上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得编者能够判断某个选题是否具有多媒体平台上的适用性,以最大程度减小损失。其次,在选题的同时,编者也应该具有学会利用衍生产品,反推图书策划,从而找到选题的突破口。因为不同的读者就同一信息的解读方面并不相同,因此编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来尽可能多角度的向读者展示信息的多样性。除此之外,编者还应该在找到合适选题的基础上,通过查找各种资料,来开发该主题所能发挥的正能量,从而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传播。

2)开发使用新媒介平台中的资源。在传统的出版产业中,出版社通过寻找作者,发出邀请,协调交稿等步骤完成信息的生产,但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编辑必须结合通过新媒介所获得的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加以整合才能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立足。那么,我们首先要重视电脑作者的利用,电脑作者是人与电脑的有机结合体,电脑作者是一个新产物,如果能利用好电脑作者,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读者,同时也会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大量培养新媒体作者和数字化手段应用人才。在出版产物的出版过程中,新媒体作者能够适应时代发展,为出版物的产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出版产物完成后,要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检测,因此学会利用新媒体作者和数字化手段应用人才必不可少。

3)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上文谈到在编辑工作的资源整合上要正确选题,合理策划,利用新媒体中的各种资源,那么当出版物通过检测合格后,发布方式也不再单一。在传统出版产业中,主要以纸质版书籍报纸等作为传播手段,那么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也在不断的丰富着,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出版产业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去传播各种精神文明,与此同时,对新媒体感兴趣或了解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也会更加方便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势在必行。

3 对编辑制度提出的要求

1)对编辑人才选用的要求。众所周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出版产业向数字化发展,因此,大量引进精通数字化方面的人才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出版产业需要的是区别于传统编辑人才的创新型人才,面对那些从高校新媒体出版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他们更了解新媒体,互联网等多个媒体,但更要培养和发展的是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编辑人才不仅需要职业能力和对新媒体的了解与掌握,还需要创新能力的提高,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所需人才应该能够有效的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整合创新,以实现读者的轻松阅读和体验,从而高效的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

2)要求编辑工作有新的分工。在出版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出版社时刻存在着竞争,那么就需要编辑人员在以社会利益第一的前提下,提高出奇出新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编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显得非常重要,出版编辑工作越来越成为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工作者身上的任务也越来越重,那么,怎么才能使编辑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并发展呢?分开做。一般较大的出版社将编辑人员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编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二者的合作下,使企业和个人都能做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3)制定符合新形势的编辑考核标准。任何工作者在上岗工作前都要进行工作岗位的考核和培训,所以,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考核工作必不可少。众所周知,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考核标准,那么,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也要制定符合新形式的编辑考核标准。例如,策划和文字编辑的考核有所不同,对于策划编辑,顾名思义侧重考核人员的策划能力,而文字编辑则是对其职业技能的考核。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能够使得编辑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科技在进步,这要求出版产业也要在新形势下能够对社会变化敏感并通过改革适应其发展,在出版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编辑工作提出了以上新的要求。本研究从编辑工作资源整合和编辑制度两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编辑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顺应时代发展,在实践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使得出版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出版产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编辑工作在出版产业的发展中体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工作也要提出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了解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新型媒体带来的影响,来对编辑工作提出要求。其中,主要从编辑工作资源和编辑制度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出版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出版产业的发展,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莉华.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企业持续资源整合研究[J].出版广角,2014(9):72-73.

[2]杜小念.全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打造[J].出版科学,2014(1):38-39.

出版产业的发展 篇9

关键词:信息化,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出版产业发展的转折, 然而随着数字出版的兴起, 出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形势下,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存, 但却不能很好的结合, 其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也不够完善。此外, 信息化背景下, 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内容发行的版权归属、侵权等更为严重, 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 出版产业势必进入一个繁荣时期, 这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出版产业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1. 信息化背景下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

信息化的发展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契机, 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网络原创文学、手机小说等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伴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列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 在出版产业方面, 第一, 基于信息化下出版产业的发展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导致了数字出版的相对混乱。例如, 数字出版的版权归属不清、定位不准确, 导致了电子文学作品版权保护不力、抄袭严重, 出版内同多、乱、俗, 数字出版物优质内容较少, 产品对读者的吸引力不足, 同时也影响了作者的创作激情, 优秀原创作品更为稀少。第二, 信息化下出版产业的品牌建设滞后, 当前的数字出版主要集中于“量”的提升, 产品内容单一、空洞, 缺少内涵, 好的作品寥寥无几, 影响了数字出版的联动效应, 数字出版规模化的盈利模式难以完善, 主流产品开发不足, 致使出版产业面对机遇难以持续发展。第三, 信息化下发行商对数字出版的营销模式不够重视, 盈利模式不够完善, 加之数字出版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 致使出版发行商的利益受到影响, 与作者的合作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不协调和问题, 致使数字发展难以进一步发展, 而传统的出版方式又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 出版行业发展陷入瓶颈之中, 难以有较大突破。第四, 信息化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较大改变, 大众对于数字出版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 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网络原创文学出版, 可谓是雅俗共存, 对于出版内容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这就要求内容发行商准确把握出版方向, 引导社会文化发展, 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2. 信息化背景下出版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信息化背景下出版产业的发展日益凸显出数字出版的重要性, 虽然当前的出版行业发展中有许多的不足, 但发展的趋向是十分明确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存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状态, 且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方面, 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 它代替不了传统出版形式, 但却能将传统出版的内容更为广泛的传播, 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是发行的内容传播的更为迅速、方便。如小说出版, 在信息化下, 网络小说、手机小说等形式、种类多种多样, 还可以将文字转换为声音资源, 更加方便了读者, 使消费者享受的服务更加周到、全面。针对信息化下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 其未来的发展, 首先, 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提升法律、法规对于出版版权、发行商利益、消费者利益的保障。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 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若干建议》等政策指导下, 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提高信息化下出版产业发展的规范性, 促进该行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其次, 增强出版投资, 逐渐改变出版产品的单一性, 思想个性化、多元化产品发展道路, 以满足各层消费者对于不同层次出版产品的需求, 提高发行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满足消防着消费的个性化、差异化。此外, 个性化内容定制平台会得到很大发展, 出版产品与消费之间的服务体系会更加完善, 为作者、企业、消费者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能各取所需的平台, 使出版产业突破瓶颈获得持续的发展。而且出版的联动效应也会更好的发挥出来, 发行内容的潜在价值会得到持续的、广泛的开发和挖掘, 为大大提升了出版活动的效益。再次, 重视信息化下出版产业的营销模式, 挖掘信息化下出版产业蕴藏的巨大价值, 一方面, 使发行商在出版活动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提升发行商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 营销模式的重视有利于精准营销的实现, 使企业更能把准消费者的“脉”, 为消费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提高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度, 使出版产业得到更科学、健康的发展。第四, 加快出版产业品牌建设, 树立品牌形象, 以品牌文化吸引消费者, 实现数字出版的商业化运营, 使出版产业的盈利模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并以品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我国出版产业能形成良性的连锁反应, 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结语

信息化下出版产业发展的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 其发展必将经过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在信息化支撑下, 逐渐的摸索发展途径,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的完善其理论发展, 再在理论的指导下完善出版产业的发展, 才能为出版行业营造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斌, 程静薇.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10) :89-97.

微笑曲线理论视域下的出版产业发展 篇10

图书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的重镇,在新闻出版产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虽然我国出版业正处于稳中有增的发展阶段。现实的情况却是传统出版业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之下,正面临着很重的生存压力。一方面是规模的急剧扩展,单品种效益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是实体书店倒闭,各大电商纷纷进行价格战,使得出版利润越来越低。出版业彻底进入了微利时代,也即处于该理论模式下微笑曲线的底端。微利时代和微利行业,薄利多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跟上科技与互联网发展的步伐,适应当下消费习惯、阅读方式等的变化,努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挺进,实现转型升级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以产品研发与品牌营销为方向,强化产业内驱力

我国的出版产业,受计划经济体制、思维、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多仅仅局限在“编、印、发”阶段。而且对很多出版集团或者出版社来说,甚至只局限在“编和印”环节。对他们来说,“发”其实只是发货,而不是能分得利润的“发行”。因此,根据“微笑曲线理论”,这些出版集团或者出版社在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两端极为乏力,亟需以研发和营销为方向,强化现有产业的内驱力,提高产品的溢价力以及附加值。

图书产品研发是给出版带来高附加值的一端。出版社不是科研机构,研发对他们来说,并不同于制造业那样,而是要靠对技术的攻坚,掌握专利等作为支撑。出版企业在这一端,有着自身的特点。就经济学领域来说,研发是指研究开发、研究发展,是指各种研究机构、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考察这个定义,我们发现,创造性、新颖性、新知识是关键词。对出版企业来说,图书是其产品,使其产品体现出创造性、新颖性便是让图书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出版具有独特价值的图书便是一种产品的研发。一本精致的图书不是由某一个环节单独完成的,而是在出版社内部的流程上环环相扣的结果,那就是选题开发—市场调研—编校—装帧—印制。

选题开发是一本图书的起点,也是决定一本书价值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开发好选题不仅需要编辑对相关专业领域谙熟,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审美、学术、市场等判断力,必须独具慧眼。玉不琢不成器,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但不是全部。在当前出版环境下,很多选题是否具有价值,还主要依赖编辑个人的眼光和判断力。而编辑的判断力囿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又总是不能与读者的需求完全相符。这就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需要科学的论证。市场流行程度不是判断一本书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但是好书总会有一定的读者群,也会带来效益。编校是图书产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该环节,编辑必须多查多问,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具有高质量编校水平的图书才能让读者更喜欢,从而让本书的效益最大化。装帧印制工作不仅仅是“面子工程”,好的装帧能大大提高图书的销量,提升其经济效益。

品牌与营销是给出版带来高附加值的另一端。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营销渠道与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坚持传统有效的营销手段之外,如何利用新型媒体进行产品营销是传统出版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微博、微信、二维码在大众与分众领域的营销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新媒体催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具有成本低、精准有效、快速直接的特点,大大丰富了出版业的营销手段,提高了营销能力。品牌是能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价值符号。它是一种品牌商与顾客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承载更多的是一部分人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同。无论对出版社,还是对一个系列产品来说,品牌对效益都是关键性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等都是系列产品的品牌。该品牌为读者选购图书提供了第一感觉的选择。品牌的建立,不仅能提升新加入图书产品的销量,也能持续拉长该系列图书的销售周期。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长尾”消费以及“同类推荐”“推测您喜欢”等数据分析功能之下,这一点尤其明显。

以衍生与融合为思路,扩展现有产业链

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版企业大多实力规模不大、产业链的短小是其特征之一。根据国外文化产业大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打造具有国际形象力的“文化企业航母”法宝之一就是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的衍生与横向的融合。衍生不是延伸,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生”,也就是对母体产品中的元素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的产品。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正日益成为关键词。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出版、动漫等衍生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前景极为广阔。就动漫产业来说,衍生产品产值占比仅为30%,不过每年却以至少20%的速度高速增长。

纵向衍生。传统出版行业是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强调原创性,而原创作品是一切产品的源头。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在做好原创性较强的产品生产的同时,应大力向衍生品方向努力,在这一能产生高附加值的领域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出版衍生分为载体衍生和内容衍生两个方向。就载体衍生来说,传统纸质图书可以进行数字化,制作成精美的数字产品,供读者在各种屏幕以及手持客户端上购买阅读。在期刊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上,荷兰的爱思唯尔以及国内的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平台都是典范。在传统图书的数字化阅读上,亚马逊的Kindle、苹果的各种终端以及盛大Bambook、方正文房等都是引领行业发展的佼佼者。在内容衍生方面,在对所占资源进行梳理后,对之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加工、优化组合,进行数字化处理,供读者查阅购买。如中国出版集团的“工具书在线”、社科文献出版社的“SSDB皮书数据库”、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国内外专利文献服务平台”都是依托自身所占有的内容资源,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后打造的数字出版领域的精品。在产业链的纵向衍生上,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日本的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制造业还要大。在日本,动漫产业基本沿着这样的产业链进行衍生:期刊连载—图书出版—影视节目制作—服装玩具授权、衍生品开发—主题园区、主题店。这种从一个创意、一本图书开始的产业链给日本动漫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的前景。我国传统出版业应认真借鉴这一模式,对于自己的原创性作品,进行深耕细作,全方位考量加工,使之在整个产业链上无限衍生。

横向融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出版业以往只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自循环。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要求,传统出版业仅仅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衍生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入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循环,进行横向的行业融合。

首先是与科技的融合。科技拉伸了传统出版业的产业链,与之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出版企业应该积极涉足由此出现的新兴业态,比如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当然,目前我国出版业极端缺乏既懂新兴科技,又懂出版文化的新媒体新业态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加强对已有人才的培养之外,大力吸收科技人才走进出版企业是一个相对便捷而有效的方式。目前,国内大型出版企业在涉足新媒体新业态上,均是“另起炉灶”,大力吸收新媒体人才,“两条腿走路”。

其次是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传统出版企业一直以来都存在经营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断弱化、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缺陷。因此,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开展多元经营,拓展盈利渠道,加入社会经济循环的大圈子,才是增强抗风险能力,做强做大的前途所在。对出版企业来说,利用自身占有的知识产权,利用自身“创意企业”的优势,向其他行业输入创意,灌注文化元素是现实可行的。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大力支撑文化与旅游、制造业等行业的融合。这对于传统出版企业的“跨界”合作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上一篇:油气微生物勘探下一篇: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