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变

2024-05-03

三个转变(精选十篇)

三个转变 篇1

一、变“多讲少练”为“精讲多练”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讲,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都不放过,这样课堂练习的时间少了,导致大量的练习置于课外,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我们要做到转变过去的“多讲少练”为“精讲多练”,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所谓“精讲”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内容,确定哪些内容重点讲,哪些内容少讲,哪些内容不讲,让学生自己感悟。“精讲”一般选择的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或是本课学生难以突破的重难点。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教师往往只是一个主持人,职责就是精妙地点评或是巧妙地点拨,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练习。“多练”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体验、多参与。语文课堂上的“练”不仅体现为动笔练习,还可以是语言表达的练习,思维、想象能力的训练,表演能力的训练,评价、辨析的练习,等等。转变过去的“多讲少练”为“精讲多练”,可以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变“精读精讲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点拨”

阅读教学的文本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质疑、探究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精讲点拨中,则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让他们学会质疑,学会应用,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的课堂要求我们转变过去的“精读精讲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则依据教师精心设计的习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后学生评讲、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在学生通过课内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拓展训练,既巩固课堂所学,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三、变“教师评讲,学生订正”为“学生讲评,教师精评”

以往我们的作业、试卷评讲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讲学生订正,偶尔几个做对了的学生发言,也只是说出最佳答案,而题目做错的学生只是听众,所以这样的评讲课都是十分枯燥甚至是无聊的。现在的评讲课要求教师将过去的“教师评讲,学生订正”转变为“学生讲评,教师精评”,让评讲课充满趣味性,实现课堂的高效。具体做法是:先将试卷或作业发给学生,由各小组承担相应的任务,重点研究在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承担的任务,分工合作,讨论探究,得出最终答案。后由各小组推荐的代表上讲台评讲他们探讨的题目,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何避免错误发生的对策。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这样的评讲课堂气氛是愉快的,热情是高涨的,参与是主动的,探究是积极的,学生能力的增长也是实实在在的。教师则需要根据各组的评讲情况,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或是意见有分歧的地方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或在重点强调处给出定性的评价即可。

“三个转变”做好村官 篇2

大学生下基层,进农村,是党中央在农村培养人才、提炼人才、引用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到末,十万大学生进农村担任“村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一批批村官在农村的沃土中茁壮成长,为基层群众送支了科技、送去了知识。作为大学生村官,我认为要开展好农村工作,应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端正态度,找准位置,在思想上实现从“大学生”到“小学生”的转变。“村官”进基层首先遇到的就是干什么工作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走出高校,踏入社会面临的是生产欠发达、生活较贫困、思想较守旧的农村,一时觉得浑身的力量无法施展,以至于思想不稳定,徘徊在“大学生”与“村干部”之间进退两难。实际上,上级要求“选拨大学生到农村,帮助开(来源:好范文 http:///)展工作”,已经明确了我们工作的方向,即到当地村两委任职,帮助当地开展农村工作。村级组织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村官就是“本村的人”,得处理“本村的事”。

二、深入一线,贴近群众,在行动上实现从“大学门”到“农家门”的转变。“村官”如何打开工作局面是他们开展工作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农村工作非常细致、具体,上到国发展生产,下至解决邻里纠纷,大执行国家政策,下到鸡毛蒜皮,村干部都得懂,都要明白,而且要处理的好,需要一些功夫,但是有一点是离不开的,农村工作围绕群众开展,离开了群众,就失去了工作的主体,谈工作成了一句空话。所以,熟悉群众才能服务群众是村干部开展工作的法宝。我们应当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知道我们是可以信赖、可以托付的人,在群众当中树立威信,赢得民心。

三、创新工作,大胆实践,实现成长上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转变。个人事业能否成功,与个人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村干部办的是群众的事,处理的都是群众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我们不能以为干这些事情成就不了大事,国家三令五早地讲“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要办的事每件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看似小事情,实际上都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大事情。另一方面,农村是个大舞台,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铸造一身本领,如果抛开思想顾虑,可以将群众的小事情,办成老百姓的大事情,便可以办成自己的大事业。

我们服务农村,应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抢抓发展机遇,将自己融入到农村。农村是块肥沃的土壤,我们就是科技与知识的肥料,撒播到农村的土壤中,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汽车产业面临三个转变 篇3

在他看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正在加快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对汽车产业的研发、生产、消费以及相应的组织管理方式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付于武指出:“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汽车产业将会发生三个重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发生在汽车产业内部,比如汽车产业链的构成、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出现变化;第二个转变存在于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他们将发生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不同行业之间的界线将被模糊化,虽然传统汽车产业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挑战,但也可能通过跨界的合作赢得历史的新机遇;第三个转变影响更大,即,汽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定位和作用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受此影响,汽车的产品形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也会出现三大转型。简而言之,第一个转型意味着,汽车产品将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第二个转型意味着,汽车方式将个性化转型;第三个转型意味着,汽车的模式将基于互联平台的模式转型。

“智能技术与互联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汽车。”付于武指出:“在中国两化(工业化、智能化)融合的浪潮中,智能汽车和车联网是两化融合的最佳结合点。”目前,我国车联网产业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4G网络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也为车联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在看到车联网、智能汽车的机会的同时,付于武也看到了前行的困难。在技术和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的车联网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产业体系上,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整车厂、通讯和IT企业及交通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技术层面,中国的企业技术积累不足,关键技术研发滞后,市场培育和配套设施不能满足车联网大规模的发展需要。此外,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和不统一严重制约了中国车联网的发展。从发展模式上看,中国车企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发展模式,既导致标准难以统一,又无法实现车与车之间的真正的双向联通,因此很难实现规模效应。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付于武说。为此,他呼吁国家有关部委联合成立国家级的车联网的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以统筹指导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付于武称,科技部、工信部对车联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在和国家工信部进行了沟通后,付于武为中国车联网支了七招。

第一,编制国家级的车联网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制定国家车联网产业发展战略,指导车联网产业的长期发展,实现车联网产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北斗系统发展战略、物联网发展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云计算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推动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建立协同机制,打造产业协同环境,协调有关部委建立协同机制,打造产业协同环境,推动汽车企业信息通讯企业、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等共同参与车联网平台的开发、构建和运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车联网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三,要加快推进建设开放式的基础共性车联网平台,以紧急救援为服务,时时交通状况统计,交通运营与效率提升,推动建设开放式的基础共性的车联网平台。通过标准的数据的交互方式,实现各企业平台间的数据互通,提供基础的数据服务,对接行业的监管;

第四,支持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以车联网在汽车、交通、金融和智能汽车、智能城市管理里面的应用为主导,重点支持体系架构,通讯与网络、智能终端,服务平台等基础的共性的关键技术开发;

第五,推进车联网标准与规范建设,通过车联网体系架构和产业机制的长发展目标,制定和完善车联网相关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的体系,积极倡导产业发展标准先行,以促进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推进建设车联网的示范区,为车联网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道路实车运行创造条件,为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实现三个转变构建智慧课堂 篇4

一、 教师要实现由 “面具化”向“个性化”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 大多没有“个性”,教学内容和文本解读严格按照“教参”移植,环节、结构严格按照“规定动作”执行, 教师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有“规定 动作”, 不敢有“自选动作”, 教师们“没有自我、难以自我、不能自我”。所以,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教,往往“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这就如同不同的老师戴着同一副面具演 戏 ,“你方唱罢 我登台,人人唱的一台戏”。这种“面具化”教育人生往往导致课堂的“愚昧”。因此,要寻求课堂智慧, 不在使用了哪一种教学模式,关键因素在教师,在课堂的主导者本身。教师要敢于跳出框框条条,调整角色心态,追求个性转换,在“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引导中,启迪智慧,优化课堂。

二、 教学要实现由 “知识化”向“幸福化”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 学 ,不是不要知识目标, 而是倡导在“幸福化”的基础上追求“知识。国外一些教育专家指出, 教育要实现幸福教育, 力求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表现。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由于高考答案“标准化”因素的影响, 教学普遍不敢“以人为本”。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权限,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真理”。这样的课堂只有记忆、模仿和移植,与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无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生在课堂中只有被动接受、痛苦和无奈,几乎无幸福感可言,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智慧化教学期盼教学由“知识化”向“幸福化”转变。教学的过程要成为学生追求“成功感”和“幸福感”的过程 。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跳、去唱、去质疑、去辩论、去创造。

三、 课堂要实现由 “教材化”向“生活化”转变

什么色彩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 当然是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往往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积极理解,加深理解,加快内化,提高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按部就班“教教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往往脱离生活, 纸上谈兵,教学与生活、生命的联系纽带被割断, 使得知识本身丧失了活力,丧失了智慧,成了‘死’的储备、“僵”的教条。教学应该有生活化色彩, 应该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 把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才会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增加智慧。

实现三个转变建设农业强区 篇5

杨军安

2012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省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近年来,孝南区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建设农业强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孝南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一、大力推广“春晖模式”,努力实现农业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到“集约规模化经营”新转变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我区农业和许多地方一样,面临着“有田无人种”的难题。2011年,我们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孝感市伟业春晖米业公司,选择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龙岗等4个村,开展以“土地流转股份化、农企联姻产业化、经营管理职业化、生产种植规模化、政府服务全程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龙岗等4个村的村集体、685户农民和春晖米业公司三方,共同组建了全省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湖北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春晖米业公司以216台先进的农机具入股,占总股本的49%;4个村的村集体和村民分别以机动地经营权、承包地经营权折资入股,入股土地6000多亩,占总股本的51%,从而实现了让土地变股权,让农民变股民。该模式在经营机制上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共赢模式,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保底租金+盈余分红+打工收入”农民增收模式,在生产销售上采取“工厂育秧+机械插收+公司销售”现代农业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主要表现为“一创新、两提高、三促进”。

一是创新了“一个模式”,即“春晖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土地入股、农企联姻、职业管理、规模经营。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土地经营难题,加大了农业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遏制了土地抛荒现象,加速了土地流转,推动了规模经营,对“三农”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湖北现代农业一面旗”。

二是实现了“两个提高”,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城镇化水平。以龙岗村为例,土地股份经营实行后,全村没有一块抛荒田;而且土地入股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了城镇人口,繁荣了城镇经济。

三是做到了“三个促进”,即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今年初,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东首次分红,入股农民亩均纯收入达到568元,其中保底租金360斤中稻谷折款385元,国家“三补”资金142元,合作社分红41元;原本负债的龙岗村集体也实现收益5万元;春晖米业公司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双提升,而且有了更加稳固的粮源和优质保障率。

“春晖模式”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领导对“春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今年8月来我区考察水稻生产和“春晖模式”时,称赞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新华社、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对“春晖模式”的做法进行了深度报道;内蒙古、山东等全国十多个省市组团学习考察“春晖模式”的经验。在“春晖模式”的示范带动下,目前,我区土地流转面积(不含季节性流转)达到12.65万亩,占二轮承包面积的28%。其中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业

主225户,经营面积占全区流转总面积的40%以上,居全省之首。

二、突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努力实现农业从“安民产业”到“富民产业”新转变传统种水稻每亩年纯收入只有千元左右。而我区肖港镇靠种植特色小香葱,每年可种植3—4茬,每亩纯收入可达2万多元。该镇种香葱的农民年纯收入5—10多万元不等,农民靠种田不用外出照样也能发家致富。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农业可以实现从“安民产业”到“富民产业”转变。为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打工经济等多途径并举,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一是大力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孝南区北部岗地、南部湖区,我们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思路,发挥比较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传统种植优势,大力发展以香稻、糯稻为主的优质稻板块,建成了40万亩优质稻板块基地,我区被评为全市优质稻板块建设先进县市区;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建成20万亩名优精细蔬菜板块,20万亩“双低”油菜板块。肖港镇利用沙性土壤面积大、适宜种菜的实际,引导农民种植小香葱。目前,该镇小香葱种植面积达2万亩,面积全省最大,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发挥岗地资源优势,建成以早蜜桃、茶叶、黄栀子为主的7万亩林果板块。我区是全国“四大名桃”基地之

一、全省六大经济林板块之一,发挥湖区资源优势,建成以小龙虾、螃蟹、甲鱼、鳄鱼为主的17万亩水产养殖板块。目前,我区小龙虾野生寄养集中连片规模为全省最大,达到4万亩;鳄鱼养殖规模1万条,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我区是全省水产大县之一。发挥府澴河滩涂草场优势,建成以蛋鸡、肉鹅、肉鸭、肉牛、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板块。我区是全省最大的鹅苗供应基地。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植的办法,千方百计兴办龙头企业。全区区级及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家,其中国家级2家,带动了优质稻产业、名特水产业、现代养殖业、蔬菜业和林果茶业发展。目前,全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优质稻、名特水产、畜禽养殖等5条特色产业链,每条产业链年产值均在5亿元以上。为支持基地改造、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区乡两级还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近三年区级财政支农资金累计达到2000万元,其中投入种子补贴、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资金365万元。为了促进全区肉鸭产业发展,区政府与新希望集团共同出资1600万元,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农牧担保公司,建立合同肉鸭养殖风险基金,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

三是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在东北、北京、新疆、西安等地外建立劳务基地,积极组织劳务输出。目前,我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4%(外出打工人员人均年收入3万元,其中建筑务工人员5万多元)。整合培训资源,年培训农民工7000人以上,形成了孝南“抹灰工”、“缝纫妹”等劳务品牌。我区“全国建筑劳务之乡”已声名在外。仅农民外出打工一项,全区每年新增收入80多亿元。致富后的农民纷纷到城镇购房定居,带动了城镇经济迅猛发展。目前,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3%,其中人口过1万人的小城镇7个,过3万人的1个;孝南区成为孝感市首个实现城乡人口比例逆转的(县、市)区。

三、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农业从“单一服务”到“全方位服务”新转变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型农业向市场型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大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壮大组织规模,拓展服务领域,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

一是坚持服务组织市场化。全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0家,覆盖了全区所有主导产业和领域。成立了全省首家民营植保机防服务队,网络机防手3500人,机防面积30万亩,机防化率80%,既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又减少了病虫害防治成本,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农民的欢迎。发展农机服务组织20家,网络农机专业户1.2万户,全区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比1993年提高42个百分点。机插(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坚持中介服务多元化。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社会化服务主体,选择肖港万里小香葱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标准化示范社建设,加强政策倾斜及技术支持,鼓励这些合作社采取联合、重组和参股经营等办法,尽快发展成为集生产、营销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区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20家,合作组织成员2500多人,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形式日趋多样化。三是坚持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了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植保机手和农资经营户为纽带,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技服务推广新体系。加快农作物育种成果转化应用,由区农业局总农艺师汤俭民同志领衔的县级香稻育种团队近年取得丰硕成果,共有11个优质稻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其中鄂晚

11、鄂晚

15、鄂晚17成为全省主要推广的香型粳稻品种,鄂晚

17、晚粳505被评为全省重大科技成果,“广两优香66”填补了全省杂交香稻品种空白,今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水稻新品种。我区也是全国县级水稻育种成果最多的(县、市)区。为持续提高香稻育种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区财政每年拨付专项经费10万元,支持香稻育种工作。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探索“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服务模式,让科学施肥在农作物增收中发挥最佳效益。我区是县级农业局中第一家派遣专家到西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县、市)区。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促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有效降低农业灾害损失,增强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近年来,全国机防工作现场会、全国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应急防控现场会、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研讨会、全省粳稻生产现场观摩会、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会议等先后在我区召开,“现代农业强区”建设成果不断扩大。■

三个转变 篇6

适应时代要求,推动工会干部素质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面对工会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他们提出了“三为先”、“三承诺”、“三对比”、“三提升”、“三型工会”“五个三”奋斗目标:“三为先”是指以职工权益保障、工会事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为先;“三承诺”是指向会员承诺服务、向组织承诺目标、向社会承诺文明百分百;“三对比”是指与企业对比管理强化标准、与职工对比生活转变作风、与劳模对比敬业焕发精神;“三提升”是指工会干部素质、工会工作水平、工会形象影响再提升;“三型工会”是指“队伍转型、工作典型、事业新型”工会。与此同时,通过全面激活“一纵一横一轴心”,使工会干部真正做到“站起来有力量、坐下来有份量、走出去有能量”。

搞好纵向服务,在转变工作作风上求变。他们在去年下半年以“走基层、访职工、送温暖”为主题、以伤残重症职工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大走访大慰问集中行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面心实”活动,以此检验和提升工会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坚持一名工会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职工、一家非公企业、一名劳动模范,确保不让一个工会会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个工会会员的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个工会会员看不起病,建立起一个畅通高效的职工舆情通道的“七个一”行动载体,深入基层察民情、贴近职工办实事。坚持在面对面的服务中摸实情、长见识、提素质、转作风。

加强横向交流,在激发队伍活力上求变。市总鼓励支持机关各部室干部积极参加省总对口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考察活动,并要求每个干部回来后写出学习考察报告,让干部职工感到学习考察有压力、有动力、有收获。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组织县市区总工会和基层工会干部走出去互相交流学习,查找差距,开启思路。通过走出去学习交流,激发工会干部队伍的活力与工作热情。去年,市总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各县市区总工会主要负责人到岳阳、株洲、邵阳等地学习考察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先进经验,在县市区工会主席中引起极大震动,并进而推动了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激活机关“轴心”,在提升队伍素质上求变。市总机关作为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的领导中枢和“轴心”,其自身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工会工作和工会事业的创新发展。基于这一认识,他们积极推行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考核,在市总机关集中开展干部素质大练兵、部室职能大整合文化竞赛活动,推出了书面学习、语言表达、电脑操作和绩效考核四大竞赛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创造力,工作执行力和集体凝聚力显著增强。他们不断建立健全学习考评制度,将学习成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并积极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党校双休日学习,开展部门负责人轮流上课竞赛,搭建学政策法规、学工会业务的有效平台。

顺应职工需求,推动职工文化服务由娱乐竞技型向智力发展型转变

在新形势下,面向职工的文化服务必须着眼职工生存需求和先进生产力培养,实现从传统娱乐竞技型到智力发展型的转变,进而推动职工素质的大提升。

在文化引领上,更加注重弘扬劳模精神。娄底市总工会在推进文化创新中,始终高扬伟大的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他们积极筹备成立了市劳模协会,在全省率先建立劳模年度述职报告制度,以加强与劳模的联系、沟通、协调和服务;积极推动有关企业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最大限度地释放劳模在科技、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中的巨大能量。改制重组企业资江煤业公司在市劳模苏明清的带领下,坚持把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形成了以“平安、和谐、人文资煤”为企业目标,包括“三个工作体系、十大核心理念、一本四化”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着力构建“精神、制度、形象、安全、人才”等具有资煤特色的“五大”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在活动组织上,更加注重智能文化示范。组织职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文体赛事,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要切中职工素质提升之要害,必须创新形式和内容。为此,他们积极倡导成立了娄底市职工棋类协会并组织了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首届象棋、围棋比赛,积极开展职工书画大赛,征文比赛,节能减排、女职工素质达标演讲比赛等,引领职工展开智力较量,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今年下半年,他们还将精心组织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农民工技能大赛、农民工读书知识竞赛和农民工歌手大赛等三大农民工系列活动,为农民工送上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

在职工培训上,更加注重技能素质提升。近年来,娄底市总积极承办了一届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市级职工职业技能比赛,组织了首届女职工计算机、收银员两个工种技能大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包括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在内的各类职工职业培训、技能比武等职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技能素质的大提升。湖南博长控股有限公司(原冷钢)工会从2009年起,创造性地举办班组长BNA学校,自编教材,党政工领导轮流上课,计划用2至3年时间对公司近1000名班组长等基层骨干进行轮训,现已有500多名员工参加了第一、二期培训。各基层单位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举办各种短平快的岗位技能培训班,3年来共举办125次,参加培训人员达到9580人次。该企业还扎实推进职工书屋建设,举办各种业余读书、岗位技术比武活动,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以职工过生日送董事长寄语、送岗位风采照、送一本好书、送企业文化手册等年年富有创新文化内涵的生日文化活动为特色、以活跃在企业基层一线的写作、摄影、书法、篮球、歌唱艺术、志愿者等30多个业余文化体育协会为依托,以“永不言败、艰苦创业、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冷钢精神为内核的企业文化已初具雏形。

精心打造品牌,推动职工文化建设由大众化向品牌化转变

精心打造“脊梁”品牌。从2005年起,娄底市总工会不遗余力地面向基层、面向职工精心办好以弘扬工人文学和工运事业为己任的《脊梁》杂志和脊梁网,并组织“新时期谁来写工人?”大讨论、十大脊梁人物评选、脊梁歌曲创作等系列活动,大声疾呼工人文学创作和职工文化建设。通过“脊梁”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工会的社会影响、社会美誉度。前来娄底视察工作的全总领导周玉清、张鸣起等和省总有关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精心打造“五一”先模品牌。始于2006年的娄底市“五一”先锋集体、五一先锋岗和五一标兵等市级“五一”先模评选、表彰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在全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2009年,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了高规格的五一先模表彰大会,市里几大家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市委书记亲自发表重要讲话;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工会工作暨劳模表彰大会和2012年全市庆“五一”重点项目建设劳动竞赛动员大会上,又同步表彰了“五一”先模,再次将市总的“五一”先模品牌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坚持开展五一文化奖评比,精心办好“五一”职工文化艺术节,进一步增强了“五一”先模文化的品牌效应。

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听课质量 篇7

1 听课者的角色:由“旁观者”向“参与者”等转变

听课, 是尽快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对教师进行再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师是听课活动的主体。但是, 传统的听课教师处于被动状态, 听课教师是旁观者, 教师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 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去听课的;评课也敷衍了事, 评课方式主要是“你思我议”, 即上课者主动接受听课者的评议, 上课的成败得失, 往往是应上课者的请求, 或者是学校组织安排, 才进行有限的评议、有限的反思, 评议平淡肤浅, 泛泛而谈, 走过场, 至于这些评议意见是否正确, 在实践中是否有效, 缺乏及时地追踪与实践检验。对于听课者来说, 没有实实在在的系统的收获。

听课要听出特点, 抓住实质, 评出水平, 听课者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听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必须有意识地转变角色:

1.1 进入“参与者”角色

听课教师必须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 放下架子, 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 , 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的角色, 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 (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 , 要设身处地, 从学生角度, 按学生水平去听课, 常想一想, 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 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 学得会, 就是说看别的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听课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这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 从而才能判断出优劣。教师以参与者、合作者

听课教师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 就能做到: (1) 居于学术的高度, 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与判断; (2) 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 敏锐地发现优点, 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 (3) 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 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1.3 进入“管理者”的角色

听课者如果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角度, 才会有全局观念, 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 并能从系统教学的高度有的放矢地向授课教师提出较高水平的建议。

2 听课的方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形式”转变

传统常规的课堂听课“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 简单的重复, 教师听课效率十分低下, 收获很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 教育资源直接输送到千家万户;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资源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坐在家里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听课、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听课学习的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进入信息时代, 教师的听课活动除常规的课堂听课之外, 还可以采取电视录像听课、网络远程听课等新的多种形式听课。可采取自听和他听的形式, 所谓自听就是将自己的课摄下来, 然后通过电视机或电脑播放,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 这对于自己改进教法, 提高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所谓他听, 就是多看一些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带, 通过网络远程听取外地名人、名师的上课, 吸取优秀教师的营养。这些听课的新方法使教师的学习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更有利于教师的业余进修, 专业成长。

3 学校管理:从注重“听课次数”到重视“听课质量”转变

学校要更新观念, 改变对教师听课的管理方法, 切实改进学校对教师听课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由对听课次数的“量”的硬性规定转变到对“质”的监控上;由形式上的检查转变到实质上的督促。克服听课中的形式主义。要从实际出发, 侧重考查教师通过听课所取得的收获, 以及听课对其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上。同时, 还要确定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在检查教师听课问题上, 应该着重检查教师听课后的收获如“听后反思、感悟”“听后实效、改进”等等, 反对单一检查堂常规听课次数的形式主义做法, 不要只停留在对听课次数的约束, 而应该多从听课的意义和功能上去进行评鉴。要倡导教师自主选择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强行要求教师听课, 教师有权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是否听课”、“何时听课”和“听谁的课”, “以何种方式听课”。彻底改变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听课”的状况, 实现由被动应付式听课向主动参与听课转变, 激发教师在听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听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翔.信息时代如何学习[J].中国教育报.

[2]郭子其.教师听课应趋向“生成式”[EB/OL].中国教育先锋网.

[3]潘世祥.谈谈听课[EB/OL].中国教育网.

论有效预习的“三个转变” 篇8

一、转变预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课文内容前进行的自我学习尝试,是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并做好相关学习的准备。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置与尝试,这个过程是学生在家庭中完成的,因而缺少教师的直接指导和监督。所以,要发挥出预习的功效最大化,要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将预习变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而积极的心理态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是学生保持精力充沛、思维灵活、发挥自身潜能的重要保障。而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多种展示和评价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主动形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1)预习要有评价。学生的预习不同于正常的书本作业。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预习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将第二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朗读与了解。至于学生读得怎样,读到什么程度,班级中学生的预习情况是否一致等等问题,则没有深入了解,让预习流于了形式。因此,要转变预习的观念,就必须要将每天的预习情况检查落实,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如教学“My family”(译林版三上)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发放一份学习单,需要学生填写家庭成员的人数和称呼(称呼可用汉字表示),还提供几种句式,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练习表达。这个预习的过程,就是为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表达做准备。在上课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学习单,并用不同的章印进行评价反馈,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重要与趣味。

(2)预习要有展示。学生的预习活动是人各有异的,预习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处。教师要能从学生的预习活动中发现闪光点进行放大,让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改进,也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成功与快乐。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已不仅仅停留于书本,学生的预习手段丰富多样。网络媒介的充分使用,可以让学生拥有海量的预习资源,也便于生生、师生之间及时交流与沟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使用校园网站论坛、QQ群、E学习平台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和问题,教师及时点评和回答。长此以往,学生逐步将预习当成了一种习惯,学习效率也就稳步提升。

二、转变预习方式,变“单纯读”为“动手做”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原因,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但他们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单一呆板的学习方式不受学生欢迎,他们都乐于动手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时,就要少用死记硬背的形式,如读几遍句子、抄几遍单词来要求学生,而是要变换预习的形式,将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知识、培养技能。

(1)小制作。英语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课堂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习认识和表达这些物品的名称和相关句式。在学习前,让学生先动手做一做这些物品的图片或模型,并在上面写上相应的单词。如学习“look at me”内容前,让学生制作各种衣服的图片,便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表达。

(2)小档案。英语学习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感知国外的文化和习俗,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文化。因此,在预习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搜集整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资料。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主页,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上传到网页中,教师再对学生的资料进行归类,上课时可以适时引用拓展。如此,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了对相关文化的了解,也提升了自己分析、搜集、整理的能力。

三、转变预习内容,变“单一化”为“多样性”

要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还需要特别关注学生预习内容的安排,不同文本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安排预习内容时也要避免单一模式化,要力求让每天的预习内容都充满新鲜感。学习有关日常物品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它,也可以阅读介绍它们的文字;学习与季节有关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绘制不同季节的风景和特征;在学习有关节日的内容时,则可以让学生搜集节日风俗的小资料等。总之,要让学生将文本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延伸,由书本向社会延伸,由单一向多维延伸。如此,学生才能发挥出预习的作用,为课堂学习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语文创新教育要有“三个转变” 篇9

一、改变传统育人观念,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几千年教育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代代学子“头悬梁,锥刺股”。尽管现行教育也喊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口号,但封建教育的思想观念在老百姓的思想上仍根深蒂固。因此,要改变这种传统的育人观念,必须从我们教师做起。首先,我们教育要真正改变观念,用我们的言行去引导一代人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育人观,使社会、家长真正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内涵。其次,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教会学生生存,让课本中“西红柿的冬季贮藏”、“香菜的制作”不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剧本,而且成为学生学会生活的样本。再次,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活”的内在实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读书做官”固然活得较好,但“官”要不了那么多,“大款”梦,“老板”潮,“状元”户也是读书所有。所以,我们教师在学会生存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存。斯宾诺沙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自主自治之人物,而非受治于他人之人物”就是这个道理。

二、改变死搬教材意识,注重知识迁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我们教材所选的课文无疑是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精品,但仅仅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传授,完成课本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不教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是不能体现现行教育的目的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教材规定的范围,转变死搬教材意识,开拓学生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通过教材所选课文,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利用这种方法去读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让学生铭记《童年》,走进《水浒传》与《鲁宾逊漂流记》,做“红楼梦”,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外,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的教学优势,把握实景实例,让学生读读写写。增补一些诸如农村需要的契约、条据、碑文、对联等实用知识,启发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观察、学习适应农村发展的生存之道。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学生能将老师说的内容背下来,考出好成绩,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师也便成了“好老师”。而现在如果像那样教书则行不通了,如果仅仅让学生背书本内容,不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就考不好(因考卷大部分不是书本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大对课文词语的评品和知识迁移的力度,在“启迪引导”学生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唤起独创性的表现和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的真谛。”(爱因斯坦语)这也是现行教育方法的真谛。如在引导学生学文言文《愚公移山》时,按传统教法,只要学生弄清文章的字词意义和寓意,会翻译文章则算基本达到目标了。而在创新教育中,除完成知识、能力、思想目标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能力,如设置“如果你今天遇到愚公‘面山而居’的困难,你该怎么办?”的问题,或设置“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愚公这样搬山,一代不行,两代;儿子不行,又是孙子,代代重复,这种简单的劳动行吗?”“搬山不如搬家”。“搬山不如挖隧道”,“搬山不如买直升飞机”,“搬山……”学生的回答丰富多样,课堂丰富多彩,学生“求知之乐”清晰可见。如设置“今天有愚公吗?”“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如果文章不用神话结尾,你该怎样结尾?”等问题,学生不仅会回答出不拘一种形式的答案(这正是今天我们的教学所要达到的),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启了学生内在潜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们又重点引导学生品评词语“判、断”,通过学生品评怎样“判”?怎样“断”?了解贾雨村的老奸巨滑、利欲熏心和门子的趋炎附势、刁滑的艺术形象,进而了解封建社会上下勾结,为非作歹的黑暗社会现实,从而升华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从灵魂深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而言之,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如果不拿出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勇气和行动,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形势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行动起来,在教学中创造,在创造中教学,才会使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新奇而耀眼的光辉。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必须走一条创新之路。身为教育者,身为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一定要坚定教育信念,把握学习机遇,做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接班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有用的人。

广电人面临的三个观念转变 篇10

一、主持人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

目前国内广电行业具有品牌效应和号召力的主持人, 多数不是学播音主持的, 估计普通话一级甲等的很少很少。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每个人都极有个性, 因为有个性而与众不同, 因为有个性而被听众接受和喜欢。这不是广电自己人决定的, 是市场需要, 是听众求新求变的需要。上海的左安龙普通话是比较差的, 却深受全国喜欢炒股的电视观众喜欢;赵忠祥退休了为什么有电视台高薪聘用?因为他转变了、耍活宝, 如果他依然一本正经、装模做样地播读, 聘用他的电视台可能会赔本的。

二、从重点抓节目质量向抓资源利用率转变

产品的质量与市场份额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 同样广电节目的质量与听众认可度、与带来的经营收入也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我们有些节目“叫好不叫座”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看着不起眼的一个小节目, 却能够有意想不到的市场份额、带来非常大的广告收入。

作为一种经营性媒体, 广播电视的资源就是有限的节目时间, 通过对时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利润, 这也是经营的目的所在, 是经营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结果, 因此, 也应该是最重要的、最应该看重的。因此, 形式的完美与否、过程是否无可挑剔不是最重要的, 能否使时间资源效益最大化才是最好的标准。

还有一点, 那就是广播电视节目的“虚假繁荣”问题。热线电话和短信参与量是一个节目市场认可的重要数据之一, 但不是惟一的。每个节目都可能有一定的忠实受众, 有几十个就足以使节目表现得火热, 但相对于全省近四千万受众, 就会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说, 叫好不叫座的节目, 一个原因是目标受众的选择有问题,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虚假繁荣。除了作为喉舌, 宣传任务必须完成;作为传媒产业, 用市场的眼光和标准衡量, 不叫座的节目, 无论多么叫好, 都是值得推敲的, 更是广电不能承受的, 因为那都是资源的浪费。

说这些不是反对抓节目质量, 节目质量要抓, 这是根本, 但更要看重我们追求的结果, 过程要为结果服务, 在考核和衡量一个节目制作人或团队业绩时,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这很像“黑猫白猫理论”。总之, 时间资源利用率固然需要节目质量支撑, 但节目质量的提高并不能保证时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三、从做品牌向做市场转变

这些年来, 几乎各个级别的广电都在反复提做品牌, 并将品牌推广活动纳入各个台的业绩考核中, 各个台都在抓住各种机会借势、造势, 甚至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 扩大频率的品牌影响, 于是百姓便经常能够在街头或广场上看到广电的推广活动。这里我们必须搞清楚几个问题:

一是品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品牌可以带来公众对媒体的认可与忠诚, 在信息发布上更具有增强权威性———舆论引导力;在产品营销的竞争中拥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市场竞争力;可以带来对公共及行政资源的借用能力, 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影响力;还有公众的组织调动力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 内在的一个最最重要的指标:是经营收入水平———收入多少———这是品牌价值的实现———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是品牌价值是否评估。很多品牌做大的企业, 都会对品牌做评估, 并拿来标榜宣传, 进而增强品牌的号召力与价值。那么一个台的品牌价值到底价值多少?是否有必要做出评估?通过评估可以明确一些极其重要的指标:受众群体到底有多大?预计有多少人?忠诚度有多少?在目标受众那里有多大的调动影响力?广告市场到底能有多大?现在是多少?应该是多少?这样细化之后, 节目的经营和考评才会有充足的依据。

三是一个品牌的维护问题。品牌一旦形成、具有一定价值后, 就要珍惜维护并不断使之增值, 不进则退。一个台、一个节目和主持人的品牌是有价的、是无形的、也是易碎的。不小心维护完全可能毁于一旦, 甚至一个小小的失误。“香香鸟”的品牌就是因为一次月饼馅事件彻底死掉了, 多年树立的品牌和广告投入顷刻化为乌有。国内广电被炒红的主持人, 因为某一变故, 突然贬值或消失也是例子很多的。

四是品牌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搞品牌推广活动本身不是目的, 目的是把品牌做大、使之增值, 把品牌价值具体体现、实现出来、获得效益的更大化才是真正的追求。但若要实现品牌价值的更大化, 那就要间接或衍生效益:品牌价值的深度开发, 品牌主持人、品牌节目、品牌频率还有很大的深度开发利用价值, 应该创造出广告以外的收入。

说品牌难以附加, 并不是说不能附加, 是说继续投入使品牌增值需要转换方式方法。只要没有垄断到只此一家、还有林立的竞争对手时, 品牌就还有继续做大的空间和潜力。但在一定时间段内, 通过品牌活动拉升市场份额作用会显得有限或失灵, 即遇到瓶颈期。这个时候, 就要转变思路和招法, 拿出部分精力和财力做市场。广电媒体获得公众认知不难, 但在众多频道频率中, 能够被受众认可和选择、并成为忠实受众, 仅仅做品牌推介是难以奏效的, 尤其是难以“一搭眼就吸引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到受众中间进行“销售”, 做市场。

上一篇:经济空间下一篇:如何上好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