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三个儿子

2024-04-22

语文 -三个儿子(通用14篇)

篇1:语文 -三个儿子

妈妈比儿子 ―― 儿子对妈妈 ―― 只看见一个儿子

语文教案-三个儿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语文 -三个儿子

妈妈比儿子 ―― 儿子对妈妈 ―― 只看见一个儿子

语文教案-三个儿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三个儿子》新编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3课《三个儿子》拓展练习。

连续写三人活动的方法

学习《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时, 我们知道, 三个句子讲述三个人的活动, 要用一组词语把三个句子连起来, 课文中用的是“一个……, 一个……, 另一个……”和“一个……, 又一个……, 另一个……”。除了这两组词语, 还有其他的办法连接三个句子, 如“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会翻跟头的孩子……, 会唱歌的孩子……, 会______的孩子……”, 等等。同学们都会用了吗?

新编《三个儿子》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 前两个儿子有才能缺乏孝心, 第三个儿子有孝心缺少才能, 你愿意做什么样的孩子呢?如果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都是既有才能又有孝心, 这个故事会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改写的课文, 并补充文中的内容。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跳起舞来好看极了, 他的舞姿谁也比不了。”

三个妈妈打了水, 拎着水桶回家去。三个妈妈走走停停, 胳膊都痛了, 腰也酸了。

篇4:三个官儿子

他们钻到高大的向日葵丛里,正要拔花生,里面忽然站起一个陌生的中年女人,手里提了一把刚拔起来的花生。男孩们马上断定这女人也是来偷花生的,赶紧过去将她围在中间。

“她竟敢偷学校的花生,抓她去派出所!”派出所所长的儿子说,“到那里非罚她个一千两千不可!”

“抓她去见老师吧,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们,这样我们就成先进了!”乡长的儿子时时不忘自己的荣誉。

“我看还是‘私了’比较好!”税务所所长的儿子经济头脑发达,他对女人说,“你拿300块钱给我们,就放你走,就当谁也没看见你偷花生。”

中年女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工作证递过来。三个男孩一看,不由大惊失色,原来这位是新来的校长!他们年纪虽小,但个个都是有来头的,马上又各自想好了对策。

税务所所长的儿子从口袋里拿出100元钱塞给女校长:“这点小意思你收下,咱们一回生二回熟,这次放过我,以后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说话,我爸是税务所所长!”

“哈哈哈……”乡长的儿子爽朗地大笑道,“其实我早就知道你是校长了,刚才和你开了个玩笑!我写个条子,有事你就拿着去乡政府,我爸爸一见条子肯定给你办事!”

篇5: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

二、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的话,用“——”划出来。

(1)小组内交流: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指名读。

(2)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妈妈的心情。

a、自由练读:把自己当成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儿子?会用怎样的语气?

b、教师范读。

c、指名读,教师提示读的`语气。

(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速平稳)

d、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用“﹏“划出来。

(1)指名读自己划出的句子。

(2)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3)说话训练:一个(只)____。一个(只)____。另一个(只)____。

3、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1)分角色朗读一个妈妈与老爷爷的对话。

(2)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读出老爷爷幽默、风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三、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聪、胳膊、甸、晃荡”。

2、引导观察,演示书写顺序。

3、教师范写,提醒关键笔画。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讲评。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一个 一个 另一个

翻跟头 唱歌 提水(好儿子)

篇6:小学语文《三个儿子》说课稿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即民语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组课文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本篇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

我所面对的师民语系四年级的学生,故教学时,我们不必给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只要在引导学生读通句子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2、教学目标

根据《汉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双语班学生的特点,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语,积累语言。

能力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3、教学重点:能够独立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难点:比较三个儿子的行为,体会老爷爷话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1、以读促悟法:《汉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要求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基于此目标,在本节的精讲课文部分,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同桌读、默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感,以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目的。以读促悟,以读促情,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形成语感,体会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2、抓重点词句感悟法:《汉语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教师教学要以语言的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来进行教学。故虽然本课教学时精讲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部分,我依然根据第二语言的特点,依据课程目标,让学生复习巩固生字,在课文学习中穿插一些重点语句和句型的举例来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生活法

汉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

4、换位揣摩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当当妈妈、当当老爷爷、来分角色朗读,试着演演儿子,与人物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人物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制作了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词语,谈话导入。

我面对的是民语系中段学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词语检查学生认读情况,让学生再一次接触生字、生词,为正确朗读课文打下基础。接着我说:“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老师今天是这样表扬你的,还记得妈妈平时是怎么表扬你的吗?”个别回答。随机我说:“今天有几位妈妈也在表扬自己的儿子,我们一起看看她们是如何夸赞自己的孩子的。”引出课题《三个儿子》。结合生活提问顿时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第二环节:学生初读课文,增强语感。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充分的读课文,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一定基础。做到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第三环节:朗读感悟,解决疑问

1、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三位妈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孩子的。学习默读是民语系四年级学生的一个训练要求,它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边读边画,意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让学生体会三位妈妈说话时的心情,我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称赞,并模仿妈妈当时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进行朗读。这样的自主读书活动,既展示了学生的成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我通过师生评议读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他们的语感。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即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通过评议,读出三位妈妈的不同内心世界,即骄傲与平淡。

2、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是这套教材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总会问:“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马上通过合作等学习方式给出答案。这种提问的方法,能促使学生马上认真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动作表演来感悟文本内容。体验过后,让学生说说的感受,并说说此时自己最希望出现什么,进行换位思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对妈妈的体贴、关爱之情。

3、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完成课后练习,我采用分组朗读,让学生理解“一个……一个……另一个……”,并联系生活练习说话,做到活学活用,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假如三个儿子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们中间的一个说些什么。学生个个有感而发,很快明白了第三个儿子的优点。

4、为了顺利突破课文难点,我抓住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的特点,模拟出一个老爷爷和妈妈对话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并有声有色地朗读出来。随即,老师又以旁观者的身份,与文中的“老爷爷”进行对话交流:咦,奇怪了,这儿明明有三个儿子,可您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呢?”最终突破了难点,课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显现出来——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接下来,在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夸赞第三个儿子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总结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障。

第五环节: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明扼要,既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反应文章的中心,同时还要美观。我针对妈妈对三个儿子的评价以及三个儿子见妈妈提水时的表现进行板书,从而折射出提水的孩子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板书设计如下:

篇7:《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一、抓住切入点,训练学生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看图说说每一幅图的意思,每一幅图就是这篇课文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

二、在自主探究中鼓励个性化识字。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括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有主见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本课教学中,我用生动有资金短缺课堂评价,肯定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和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挖掘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如学生在文本的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瓜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教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非常必要了。

三、用质疑解疑为手段,初探文本,概括课文内容。

出示老爷爷的话,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抓住妈妈怎样说和儿子怎样做的句子,和对问题的理解,进行概括课文的学法渗透。

篇8:如何设计《三个儿子》?

答:《三个儿子》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我建议“立足基点、适当超越”, 即立足语文基础知识, 适当超越原教材的语言和思想。具体突出“四个点”, 即重点、难点、特点和思维生发点。

1.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字词句, 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建议每项均要精心设计, 分步训练, 逐步提高。

2. 本课的特点之一是短小、简明、浅显。

建议:少提问或不提问, 少引导、少讲解、多训练读和说。二是课文内容有些简单、片面。建议:适当超越教材本身, 全面、客观、科学地看待三个儿子各自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别人和自己, 全面发展。

3. 本课思维生发点为:

老爷爷为什么只看到一个儿子, 老爷爷的看法对不对?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思考和讨论。

篇9:三个儿子谁当家?

三个儿子各自出门,过了十来天,他们都回来了。

大儿子说:“我路过一条河,看见一个妇女洗菜时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就下水把她救了上来,她已经身怀六甲,我救了两条人命。”

老人听了,微微地点了点头。

二儿子说:“我路过一个村庄,村里起火了,我就帮助村里人灭火,救了好多人命。”

老人微微地笑了一下。

轮到三儿子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父亲说:“父亲,我对不起您老人家,我做了一件蠢事。前几天我路过山里,看到那个经常欺负我们家的武举人醉倒在悬崖边,一翻身就要摔下去。我本来不想管他,但是又一想,国家征战,正需要这样的武士,就把他喊醒了。他羞愧滿面,给我作了个揖,就骑马走了。”

老人听了三儿子的话,哈哈大笑,决定让三儿子当家。大儿子和二儿子很不服气。

老人笑着说:“救命救了两个人,救火救了好多人,但是这些都比不上国家强盛要紧。你们的弟弟抛弃个人恩怨,先为国,再为家,这样的美德更可贵。”

三儿子当家了,武举人很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愧疚,专程到老人跟前道歉,两家人从此成了很好的朋友。

EQ提升计:

国家的强盛、安全,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也许你会说,“国家”这个词离我们很远,我们做什么才是爱国?其实,爱国并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并以此为傲;在家里节约水电,衣食方面不铺张浪费;在学校里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节操,画好每一幅画……努力成长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让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浇灌你的人生。

在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到前线保家卫国,但是我们可以做对大家、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只要对身边的人有利,对社会有利,就是对国家有利了。

篇10:二年级下册语文三个儿子教案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理解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会边读边想,围绕重点讨论学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激趣。

1、板书课题:《三个儿子》。

2、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3、课文讲了什么,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根据文内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交流讨论,识记字形。

(三)小组合作,质疑解释。

1、默读课文,将你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1)前两个妈妈对自己的儿子怎样看待?

(2)应怎样读?

(3)第三个妈妈为什么不夸自己的儿子?

(4)用你的话理解第三个妈妈的话。

2、三个儿子提水回家的妈妈前面是怎样做的?

(1)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读到这你想到什么?你认为三个儿子应该怎样做?

3、教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思考老爷爷的话: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妈妈的好儿子(女儿)?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组练读,分角色演一演。

(二)指导写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错字。

2、学生练习。

(三)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四)课外实践。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建议: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

(五)作业。

篇11: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这一课,所传授的大道理,几乎每个二年级的孩子都能懂得,“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语句,也已经深刻的记忆在他们的大脑里,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摒弃了常规教学中,中心思想价值的灌输,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孩子沉下心,去读书,去感受,去品味。

导入环境,激起学生质疑,为什么明明看到的是三个儿子在玩耍,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让学生初次接触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主体性。其次,在中心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去感受三个妈妈是怎么去夸奖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却不太能懂得夸奖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孩子去抓关键词,“三个妈妈是怎么夸奖的”,学生找出“既......又”、“好听极了”、“谁也比不上”,同样是夸奖的话,原来有那么多种方式,于是结合课堂作业本,让孩子马上学会应用,去夸夸你身边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猫小狗都可以;在夸赞同,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妈妈的夸奖,是渗透着对儿子无限的爱。每一次的夸奖,都是对旁人最温暖的“碰撞”,这是第一次爱的体现。

妈妈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孩子,那儿子们呢?我引导孩子再去读,反复体验妈妈们提水的辛苦,先抓关键词,感受,再去表演,随机采访,“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帮忙该多好”,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是这样的感受,而三个不同特点的儿子,也给出了不同的反应。这是第二种“爱”,子女对父母的爱。

两种爱的碰撞,所撞击出来的火花,学生变一目了然,文章想传递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篇12:语文 -三个儿子

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妈妈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三个儿子》语言十分浅显,但在浅显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因此在教学中无需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课文的思想内涵,但要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能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并能从第三个儿子的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影射到自己的身上。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课堂上容易感到疲倦,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既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文读流利不存在什么问题。因此,我把指导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人物角色朗读方面,进入角色朗读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朗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感悟做人的道理。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学难点:

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觉得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好孩子,人人爱,这节课有“三个儿子”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三个儿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自学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2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词。

强调“嗓”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四、练习朗读。

1、教师范读。

2、自由练读,注意三个妈妈说话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五、书写生字。

1、出示“拎、桶、停”三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这三个字的“点”的写法。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

二、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的话,用“——”划出来。

(1)小组内交流: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指名读。

(2)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妈妈的心情。

a、自由练读:把自己当成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儿子?会用怎样的语气?

b、教师范读。

c、指名读,教师提示读的语气。

(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速平稳)d、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老爷爷吗?妈妈们有这么优秀的儿子一定不会放过这个炫耀的机会呢,我们来看看妈妈们与老爷爷的对话吧!)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1)分角色朗读一个妈妈与老爷爷的对话。

(2)质疑: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很奇怪呢,哎呦,三个妈妈要提水走了,我们快跟她们看看到底有几个儿子吧!)

3、多媒体出示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重点研读(1)齐读

(2)准备一桶水让学生体验一下它的重量,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水很重,妈妈们提得很辛苦的感情来。从“重”“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体会妈妈们的辛苦。(3)再次指名读,读出感情来,让多名学生试读。

4、(妈妈们提水真的好辛苦啊,快看,他们的儿子来了)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自由朗读,用“﹏“划出来。

(1)指名读自己划出的句子。

(2)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哦,一个儿子孩子翻跟头,;一个孩子唱着歌,另一个孩子接过妈妈手中的桶,那么你能用一个,一个,另一个说句话么)

(3)说话训练:一个(只)____。一个(只)____。另一个(只)____。

(4)(同学们老师又想起刚才那个奇怪的问题了)我们刚才也看到了来了三个儿子,可是为什么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呢?

三、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朗读是十分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低年级的阅读课应上成朗读指导课,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实现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因此,我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代问。我始终在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书活动。如入情入境体会地读,勾起经验模仿地读,进入角色对比地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力争使学生地进入文本情境,读中理解,读中体悟。

阅读课堂是“练兵”场,是实践园。学生要在这里历练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本课教学,我以文本为载体,始终致力于学生说话和理解能力的训练,如练习自主质疑,读中探究;练习读中想象,并把想象到的表达出来;练习独立思考文中包含的道理,并大胆地说出来;练习自主发现写字的要领,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记住生字等等。这堂课中,不少孩子勇敢地回答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声音响亮,这是让我感到高兴的地方。

虽然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有进步的地方,可是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课后,李臻校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非常细致地为我评课。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节课该怎么上,更多的是对自己今后如何教学语文的思考。我发现自己的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反反复复地构思,对《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

篇13:语文 -三个儿子

一、倾听文本说了什么

《三个儿子》是根据俄国作家符·奥谢耶娃的作品《儿子们》改写的, 故事主要讲了三个儿子在看到自己的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时, 一个儿子翻跟头, 另一个儿子只知道唱歌, 而第三个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水桶。所以在一旁的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妈妈做事的儿子。这个故事成人可以阅读, 成人阅读后能马上理解。但这是一个写给孩子们的故事, 让孩子们在接触有趣的故事的过程中, 悟得要孝顺长辈的道理, 让孩子逐渐成长的心感受这份善良和美好。作者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 把阅读对象定为孩子, 所以故事是有趣而明白的, 语言是浅显而易懂的, 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也是清清楚楚的。孩子可以在直接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找到值得倾向的人物形象。文本的教化价值也就成了文本最主要的原生价值。

二、倾听文本里的什么

文本经由编者的改写而成为教材, 文本也就有了教材特性的约束。编者在思考为什么需要改?怎样改?为什么应该这样改?思考的原点在于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于是改动后的教材文本就具有了教学价值。

原文的题目是“儿子们”, 教材文本则改为“三个儿子”。“儿子们”是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有这个群体应该有的行为、道德等方面的规范。比如要承担为人子的义务和责任。符·奥谢耶娃在以“儿子们”为题的时候, 也主要以“儿子们”为倾述对象, 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儿子们应该尊重并孝顺自己的父母。教材改为“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是三个不同的生动的具体的个体, 于是他们有不同的行为, 而在行为的比较中, 编者和作者一起向读者 (学生和老师) 倾述“为人子, 方少时, 孝与亲, 所当执”, 即只有能理解、体贴、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父母真正的儿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对话文本的第一步。在研究文本题目为什么这样改动, 改动前后有什么异同的分析过程中, 学生获得的是解读题目的能力, 准确命题的能力, 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此教学点可谓牵一“点”而动全“文”, 当然教学对话的思维要求较高, 不是二年级的孩子可以拿来进行讨论的话题。

我们再站在整体的视野继续仔细解读教材。编者为什么以“三个儿子”为题, 似乎还另有深意。我们从孩子生命发展的独立性来考虑, 一个孩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谁也比不过他”, 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还有一个“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健康的生命无论以哪一种姿态存在, 都是鲜活的和值得尊敬的, 就如牡丹和郁金香是不可比、不可替代的道理是一样的。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的存在都是需要去尊重的。尊重一个孩子的“既聪明又有力气”, 尊重又一个孩子的“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也尊重另一个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了以上的教材文本的意义建构, 教学对话的课堂生成解读也就不会出现偏颇, 如一味地指责“既聪明又有力气”不对, “唱起歌来好听极了”也不对, 只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帮妈妈提水才是好的。

“三个儿子”是三个孩子, 是三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他们的不同存在状态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假如把孩子们挪移出课文情境, 让第一个孩子去参加举重比赛, 他一定会赢得掌声;让第二个孩子参加一个联欢活动, 他也肯定会是活动的焦点。教材文本把三个孩子的身份进行了特殊的处理, 他们是妈妈的孩子。把三个孩子生命特点放在了特殊的情境中, 妈妈在提水, 而且是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 这时候照顾和帮助母亲才是三个儿子最应该做的事。题目为“三个儿子”, 作者和编者共同想要告诉读者的一个意图应该是作为儿子应该在父母最需要照顾和帮助的时候, 为父母尽力分担。

我们再来看原文 (译文) 开头的叙述:“两个女人在井边打水。这时候又来了第三个女人。还有一位老头儿, 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从孩子的视野来改动教材, 把“女人”改为“妈妈”, 使“女人”的形象在孩子认识水平下更可触摸和理解;而“老爷爷”比之“老头儿”的称呼更有人情味和主观可亲近的意思, 与教材文本想要劝孩子向善的意图更为接近。原文说“两个女人在井边打水。这时候又来了第三个女人”, 教材文本改为“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 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教材改动后的教学价值在哪里?笔者以为在于促进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把句子从文本背景中脱离开来, 句子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 一部分是“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两部分的句子都符合简单陈述句的言说规范:谁在哪里干什么。由教材语言可进行直面学生生活的实践迁移运用, 让学生说说在具体的时间或情境中都发现了“谁在哪里干什么”, 这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教材文本时需要有的适切的言语训练。

原文中人物的对话言说形式非常丰富, 使行文表达非常灵活。主要有以下三种:

伊伊说:“……” (一个女人对坐在旁边的老爷爷说:“我的儿子又灵活又有气力, 谁也制伏不了他。”)

“……”伊伊说。 (“你怎么不谈谈自己的儿子呢?”老爷爷问。)

“……”伊伊说, “……” (“他们到底在哪里?”老爷爷回答说, “我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而教材文本中人物对话有6处, 前5处都采用了提示语在前的言说形式, 只有最后一处运用了提示语在中间的言说形式。于是我们可以把读懂对话语言、分清言说内容和提示语、正确使用对话言说的标点符号作为又一处教学点。

教材文本中有四个“扌”旁的字, 分别是“打”、“拎”、“接”、“提”, 都表示人物的动作行为。“打”和“接”字的多义现象, “拎”和“提”字的同义现象, 也是语文教学对话的价值点。

讲不同的人物在同一时间的不同表现时, 教材文本这样说:“一个孩子翻着跟斗, 像车轮在转, 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 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 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 提着走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如在早自修时, 看到同学们不同的学习状态时,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同学坐在座位上, 大声地朗读着课文, 声音真好听!一个同学打开作业, 开始认真地检查起自己的家庭作业。一个同学托着腮沉思着, 仿佛是碰到了什么难题。课间休息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时,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群同学在兴高采烈地跳橡皮筋, 一群同学在高兴地玩丢沙包的游戏, 另一群同学在举行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操场上真热闹!

当没有特殊的教学情境的时候, 教师走进教材文本与之对话, 对话的意义建构实在是可以无限的。

三、倾听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时可以有什么

编者把符·奥谢耶娃的《儿子们》进行改写, 然后编入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作品的改动已经带有了具体的教学情境, 改写的依据是以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的。

教材把文本安排在了第六单元, 与其他文本共同倾述一个主题:

从古到今, 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 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有的人孝敬父母, 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

对话单元导读, 我们读懂了文本是以“劝诫孩子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标准而形成的一个文本集合。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好少年”,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单元导读仅是举例而已。一个省略号告诉我们, 人的生命状态是多元的。所以本组教材, 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善良的品性对人的生命意义建构的重要价值。然而需要提醒的是这份思想或灵魂的浸润, 必须是具体的, 一是因为我们的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主要应该是干“语文的活”, 教材的具体的教学情境是应该把“语文”的特性凸显出来的;二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还不到十岁, 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些善良的美的积极的向上的因素, 但这些因素的接受必须通过具体“语文情境”去触摸。所以单元导读的思想不能是教材文本具体教学情境的唯一目标, 它只能是实现二年级第六单元具体语文教学情境过程中附着在语文教学情境中的思想。

在教材文本的助读系统中, 教材文本以小伙伴的身份向学生抛出了一个话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是一个围绕文本的思想核心提出的一个问题, 是需要学生沉静下来读文本而后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老爷爷看见了三个孩子, 一个孩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另一个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说明孩子和儿子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当儿子看见了母亲提着重物而没有反应的时候, 他离儿子的身份相差太远, 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教材文本还有一个辅助系统———插图, 编者把三个儿子和三个妈妈分成了两组, 在近处的孩子提着水桶走在母亲的前面, 脸上写满了快乐, 紧跟在孩子后面的妈妈, 揉着酸痛的手腕, 温柔的眼睛看着自己的儿子, 脸上洋溢着满足, 在母亲的眼里孩子不需要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个能走进母亲心里懂得母亲需要什么的孩子就是最优秀的孩子, 插图中走在前面的母子俩诠释着人性最温柔的一面。后面两个孩子表演很卖力, 但他们似乎没有看到母亲手中的沉甸甸的水桶, 在插图中表演着的孩子与提重物的母亲之间弥漫着的是陌生、冷漠, 没有了母子间的脉脉亲情的流淌, 难怪乎两个妈妈心里没了自信, 要向老爷爷证实“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

教材还编有一个练习系统, 课后安排四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我会认”, 第二个练习是“我会写”, 分别提出了识字、认字、写字的要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教学目标,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学生在朗读中识字, 在理解中识字, 也在运用中识字。编者把识字要求分为两个级别, “我会认”是要求学生能在选文环境中或别的文本环境中认得字形, 读得字音, 模糊地理解字义 (不至于造成文本对话的障碍) ;“我会写”则不但要求能读、能理解, 还要求能在言语环境中正确地运用 (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 这是编者在教材文本中非常清楚而准确地告诉的应该而且必须教和学的内容。课后第三题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 再演一演”。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话文本, 理解文本, 而后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再演一演”。这是学生对话文本后有所收获的综合反应:“分角色”是一个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能分清文本叙述的两个板块, 一是“人物的对话内容”, 二是作者的叙述内容。角色朗读有其特殊的要求, 首先是思考读“什么角色”, 要想读好, 必须理解角色的思想、情感以及在特殊活动场景中的特殊心理情况等。比如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谁也比不过他。”我们马上想到了生活中的妈妈。爱孩子, 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 似乎是所有的妈妈都拥有的心理。那么妈妈言说这个意思的时候心里一定是特别骄傲的, 脸上一定是特别得意的。“怎样读好”, 读正确和流利是基础要求, 读得有感情是高层次要求。“有感情”是一个复杂的要求, 是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有了自己的感觉、看法、观点和思想, 综合运用各种声音表达技巧, 语调、语气、停顿、节奏、重音等的方法把无声的语言有声化。所以“练习三”是教材操作过程中应该实现的教学内容, 朗读、理解、表演也就成了教学内容生成的操作手段或途径。

“练习四”的安排是以言语运用为主要价值取向的, 根据教材文本的言语表达个性进行迁移训练。文本非常清楚而规范地示范着“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不同表现”的叙述方法, 如联系文本场景我们可以用这个示例说说三个妈妈的表现。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谁也比不过他。”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用言语唤醒学生的生活场景, 或用图景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用上“一个 (只) ……一个 (只) ……另一个 (只) ……”言语规格说说, 诸如游戏场景、比赛场景、学习场景、讨论场景等, 也就显得有趣而有成就感了。

四、确定有效教学内容

有了以上从文本到教材文本到具体情境中的教材的解读过程, 关于《三个儿子》教师应该“教什么”, 学生应该“学什么”心里也就有了谱。

识字、认字是基础教学内容, 以《三个儿子》为载体必须识得“既”“嗓”“拎”“桶”“晃”“甸”5个字;必须会写“拎”“桶”“停”“聪”“甸”“胳膊”“晃荡”9个生字。字、词的具体识字手段和过程, 以教学有效为原则, 可集中安排, 也可分散安排;可在师生对话中落实识记, 也可以在文本朗读理解中落实识字。

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组织的途径可以是读一读人物对话、想一想人物对话、演一演人物对话、评一评人物形象等, 在朗读、理解、感悟、思考的过程中结合言语的训练, 以训练促进朗读、理解、感悟、思考, 在训练中提高言语的表达能力。

篇14:韦唯柔性育儿,三个儿子上北大

从与前夫离婚,韦唯便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在北京生活。为了教育好三个孩子,近十年来,她煞费苦心,呕心沥血。随着2013年她的大儿子韦紫明考入北大后,今年二儿子再次被北大录取。明星妈妈接连培育出北大才子的消息一时羡煞无数人。作为单亲母亲的韦唯付出怎样的心血?又运用了什么样的奇招妙法呢?

拒绝武力,

引导比棍棒更有效

2005年12月底,带着一纸离婚协议书和严重的心理创伤,韦唯回到了国内,陪伴她的是三个儿子:大儿子赛明顿、二儿子瑞明顿和小儿子温森,最大的只有10岁,小儿子只有6岁。看到儿子面对陌生城市的惶恐和种种不适,韦唯感觉更加心痛和迷茫。

和瑞典钢琴家迈克尔·史密斯离婚后,韦唯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常常在天亮后不知何去何从,有时甚至想到了自杀。可是,每当看到三个可爱的儿子,她总是暗下决心:不论怎么糟糕的生活,都要把孩子养大成人。回家后,韦唯更体会到了单亲母亲的艰难。

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国内的环境,韦唯给儿子们联系好了学校,三个儿子分别就读一、三、五年级。学校很近,离家步行只需5分钟。虽然创造了这么方便的条件,可是习惯了国外生活的儿子们仍然难以接受北京的生活,甚至有些抵制。入学没多久,韦唯打算把三个孩子的名字分别改成:韦紫明、韦紫瑞、韦紫湦。想不到三个儿子马上提出了抗议:理由是和瑞典名相比,汉字的笔画太多太难写了。见韦唯仍坚持自己的意见,三个小家伙竟集体不理妈妈,倔强的样子让韦唯也犯了难。

姓名关通不过,又怎么指望三个孩子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呢?无奈之下,韦唯找了个特别会设计签名的朋友,把三个儿子的中文名字设计成了既好看又容易写的艺术字体。漂亮洒脱的文字终于引起了小哥仨的兴趣,抓住这个机会,韦唯手把手一个个地教会了他们。

来到中国,孩子们首先不能接受的就是语言,其次是饮食。他们经常为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到外面吃饭不知道点什么而感到难堪。为此,韦唯专门休了一个月假,使出浑身解数教孩子们,并挖空心思想出一个“食诱”的妙招:先问他们想吃什么,然后告诉他们中文怎么说,只要他们将自己想吃的说出来,再麻烦的饭菜自己也一定去做。这一招果然有效,于是韦唯从瑞典的饭菜开始,由浅入深,让孩子们记住了中国的饺子、汤圆、麻辣烫等吃食。

孩子们正是爱玩的年龄,特别想参观一下北京的名胜古迹,于是韦唯天天陪着孩子们四处疯玩,但是事先规定他们每到一个景点,都要用中文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在韦唯的耐心帮助下,中文潜移默化间植入幼小的心灵,三个儿子进步飞快。大儿子韦紫明入学不到两个月,口语就已经很棒,且能认120多个汉字。因为他快速的语言学习能力被推荐为语文课代表,一下子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从孩子开学后,韦唯没有安安心心在外边吃过一顿饭,每天围着三个儿子转,安排得井井有条。见妈妈这么辛苦,三个孩子学习都十分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同时,韦唯又不想让儿子们认为自己太坚强。她还经常以“软弱”让孩子学会关爱。有时回到家,她都会“无力”地坐在沙发上“抱怨”:“累散架了,请个按摩师就好了。”孩子们知道韦唯一个人带着他们不容易,便一齐拥上来,你揉胳膊我捶腿。

韦唯在孩子们身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不但帮孩子适应了国内的生活,还拥有了健康的身心,老大韦紫明性格开朗,有音乐天赋。老二韦紫瑞酷爱吉他和体育锻炼,平时沉默寡言的,人缘却不错。老三韦紫湦学习特别好,酷爱美食,经常监督妈妈做菜时有没有纰漏。在孩子们的影响下,韦唯的心态变得越发清澈和快乐,彻底摆脱了离婚后的忧郁症,对事业也越发投入。她开心地说:失去一个男人,却树起三个男子汉。

柔性家规,

尊重比强求更重要

三个儿子学熟了汉语,也在学校里学会了骂人和拳打脚踢。而在家里一旦动了手,就忘了对方是亲兄弟,一年里总有那么几次,当韦唯听到动静跑过去制止时,三个儿子已经个个带伤,不是嘴角肿了就是眼睛青了,要不就是满脸抓痕。

为此,韦唯专门在家里放了一把椅子,将这个椅子取名为“思考椅”。每当小家伙犯错了,就让他们坐在椅子上反省,不到老实承认错误不许下来。想不到这把椅子真的起了作用,从设立以后,孩子们犯错的几率便明显降低了。

自从韦唯复出歌坛后,为了忙事业,她曾把孩子留给母亲带了两年,后来她发现大儿子韦紫明因为过度玩电脑戴了眼镜以后,决心自己来带。她先是将儿子的电脑封存了一个月,想不到韦紫明嘴硬地说:“有本事你再拿走一个月,我才不在乎。”韦唯果真给儿子来了一个下马威,一下拿走了一年。一年后,才终于同意让他继续玩电脑,但是每天不能超过一个小时。韦紫明兴奋地说:“妈妈姐姐,你太酷了!”

“妈妈姐姐”是孩子们私下对韦唯的称呼,韦唯很开心也默认了这种称呼。在她看来,像个姐姐一样做孩子的朋友更利于孩子的教育。于是她跟儿子们一起爬山、游泳,虽然她怕滑冰,但孩子想学时,自己硬着头皮也和他们一起摔起了跟头。讲道理讲义气的妈妈更让儿子们当成了“自己人”。

受父母的影响,韦唯的三个孩子都很喜欢唱歌,尤其二儿子韦紫瑞唱得很好,舞也跳得不错,只是性格略有点沉默寡言。一次,韦唯当着客人的面让他给大家表演,为了不让老妈没面子,韦紫瑞勉强表演了,只是表情有些尴尬。这让韦唯有些心疼,毕竟孩子不是自己的个人财产,有独立的人格和想法。以后她更尊重孩子的个性,再也没这样要求过。

nlc202309031118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韦唯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卧室访客”。老大率先开始在里面锁上了门,有老大当榜样,老二老三很快也开始闭门谢客。韦唯决定尊重他们的意见。这种顺其自然的做法,也受到了欢迎。

二儿子韦紫瑞上高中时迷上了拳击,一想到这个行当会经常被人揍得鼻青脸肿,韦唯曾想过制止。可是,思来想去她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别人硬逼的路难走。别对孩子的路规划太早,发掘潜能、培养乐趣才是王道。

顺其自然,

放下比计较更轻松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韦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重视。每天都要督促孩子们学习、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考试过后还会第一时间询问成绩和排名。结果不但搞得自己和孩子非常紧张,而且效果也让人失望,有多次孩子考试发挥失常。

2009年10月11届全运会前夕,她前往山东参加排练半个多月,回家后发现孩子们的功课不仅没有荒废,相反考试成绩比平时更好了一些。由此她开始反思自己:不该平时施加太多压力,有时放开比抓紧更实用。

此后,她便真的对儿子的学习放开了,尤其是大儿子和二儿子进入了高中阶段,每次成绩单下来,她第一句话不问分数多少,而是说:“你感觉这次考试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妈妈能帮助你什么?”这让孩子们感觉妈妈在意的是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分数。所以,每次考试他们总是轻松过关。渐渐地,三个孩子都成了学霸式的学生。

前夫迈克尔·史密斯曾是韦唯发誓后半生再也不发生交集的人,可是,她深知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父爱的缺位,很容易形成偏激的性格。虽然前夫很少与他们联系,但在离婚三年后的一天晚上,韦唯语重心长地对儿子们说:“作为长辈,不管我们之间有什么恩怨,都不应该影响到你们的成长,所以,妈妈希望你们定期和爸爸联系下。”几天后的晚上,韦紫明便拨通了爸爸迈克尔的电话。毕竟血浓于水,3年未联系的父子非常激动,一个劲地嘘寒问暖,互诉衷肠。

2013年6月28日,在北京第55中的高三毕业典礼上,韦紫明代表毕业生做毕业演讲,演讲中,他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我要感谢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就是我伟大的母亲韦唯,妈妈,谢谢你含辛茹苦把我们三兄弟养大成人,用你的心血给了我们温暖幸福的家,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让我们拥有精彩的人生。”台下的韦唯正举着手机录像,想不到儿子的一番话让她猝不及防地泪流满面。

当年,大儿子韦紫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二年,二儿子韦紫瑞再次敲开了这所大学的校门。韦唯终于迎来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如今,她的三个帅气的混血儿子都已经长成大小伙子,韦紫明已经20岁,是个被网友赞为“帅到cry”的高材生。18岁的二儿子韦紫瑞不苟言笑,很多网友赞他为“学霸+拳霸”,气场早就压哥哥一筹。16岁的老三韦紫湦自信而阳光,成绩好得出奇,网友都鼓励他成为韦家第三个北大生!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在独自拉扯大三个孩子的艰辛苦累中,韦唯也收获了一位母亲的开心快乐。如今的她身材苗条,一头稍染棕色的长发,充满了青春活力,尽管已经46岁,但无论从外形还是气质上,就像30出头的年轻女人。已长成小伙子的韦紫明曾跟韦唯推心置腹地说:”中国有句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现在就是这种心态。事实上,在这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爱情在结束,同时也有无数的爱情在开始。你要打开关着的门,别人才能进来。”

连儿子都开始操心起自己的感情生活,让韦唯欣慰地感受到了儿子的贴心和成长。她庆幸:在最艰难岁月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在此,本刊也祝福韦唯,这个在流行歌坛驰骋近二十年的歌手,从容走过刻骨铭心的情殇,变得坚忍的女人,不仅能成为一位和蔼慈祥的妈妈,更要早日找到自己幸福的另一半。

编辑/张小婧

上一篇:红点长散文下一篇:龙族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