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2024-05-07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精选十篇)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篇1

1 科研能力的范畴

所谓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 通过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 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科研能力既是一个人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 又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科研创新能力、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有文献[12]也指出科研能力主要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基本要素:语言理解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感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在护理科研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表现, 同时反过来又影响着护理人员的科研状况。赵彦生[2]认为科研能力具体表现在: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所谓护理科研是指用科学方法的反复探索、解决护理领域中现存的或者潜在的护理问题, 在现有的护理水平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或护理教学实践工作。护理科研水平的高低程度标志着护理学专业的实际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 有助于推动护理学的发展,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3]。对护理人员而言, 科研能力是指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 如文献检索、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学运用及撰写论文等个人的科研能力与其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有着密切而[4]直接的关系, 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 其中知识储备是科研能力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科研能力的核心, 科研意识是科研能力的保障,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5]。

2 国外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世纪50年代护理科研在美国兴起, 从此护理专业进入了科学发展时期[6]。国外护理学科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 临床护理实践受重视程度较高, 对于护理研究, 国外更是投入较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 对护理研究现状给予极大的重视, 对于临床护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和临床护士的科研素养培养更是探讨不断, 研究中多数指出通过教育和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研究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 国外护理学者不仅重视护理科研影响的客观因素外, 尚重视护理人员人文因素的影响, 如护士心理因素、社会认知等等。国外相关学者认为护理科研中存在的主要困难表现为护理组织结构及护理文化的障碍因素, 因此, 这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对科研文化的培养以及科研环境氛围的营造, 认为培养科研文化及科研环境氛围是促进护理科研、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关键性措施[7]。据相关研究指出, 注重加强对护理科研的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全球健康策略的效应, 与此同时可以提升护理质量, 使得护理科研整体状况发生质的转变[8]。另外在这一系列研究中, 哈佛大学教授Lois miller[9]分析了影响科研能力的诸多因素, 如科研时间, 资金支持等等, 探讨了科研动机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影响, 其研究指出科研动机是影响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此外, 国外不少学者和研究者还注重研究如何培养和构建临床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 如Priest等[10]通过其研究论证了监督与团队合作在提高护理人员科研能力中的有效性。对于护理科研论述的相关研究依然是国外护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 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1 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现状

我国护理科研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特别是80年代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后, 护理科研课程才被列入护理教学计划的范畴中[11]。我国护理科研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 整体科研水平相对低下。连冬梅[12]研究指出我国护理科研现存三大问题:1.护理研究水平欠佳;2.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淡漠;3.理论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2002年解颖, 樊捷等[13]在对中国医科大学科研成果及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时发现, 各学科获科技进步奖构成比为临床医学62.07%、基础医学18.62%、预防医学8.28%、口腔医学5.52%、法医学4.83%, 护理学仅仅有0.69%, 其所占比例远小于医学其他学科。王逸如等[14]采用问卷法对16所地市级医院388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护理人员普遍有开展护理科研的愿望,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很多不足和面临很多困难, 其困难主要是缺乏科研设计和选题的能力, 为以后的护理科研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孙孝芹等[15]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科研内容培训, 并进行考核与调查, 结果发现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护理论文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相关概念及统计方法的掌握等科研素养均得到提高, 这一研究为医院针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培训的进行提供了临床数据支持。易美玲等[16]通过问卷调查对临床第一线307名护理人员在获取科研知识来源、对开展护理科研的态度、临床上解决护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依据以及影响护理科研开展的主要因素与引用文献、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 以及近十年来护理人员的论文发表数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旨在明确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知识的认知状况, 以期对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指出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相对薄弱, 科研知识缺乏, 需立足临床实践, 重视薄弱环节。综上可见, 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相对缓慢, 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活动的意识和水平并不是十分理想, 护理人员科研理论和能力的不足已成为阻碍护理科研发展的主要障碍, 探究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 加快护理队伍科研能力的建设成为一种必要[17]。范艳敏[18]从护理管理层面研究指出护理科研环境缺乏健全的护理科研管理体制, 护理科研支持系统比较薄弱。正如孟丽霞等[19]在其研究文章中指出一样, 科室虽然可以通过护士长组织, 实施全科护士参与撰写护理科研论文的方法, 能够提高护士发表文章数量、质量, 提高护士科研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 可是由于护士长受到自身及科室护士科研素质及医院对护理科研投入有限等问题的限制, 组织开展护理科研活动仍然面临诸多困难[20], 只有医院护理科研主管部门抓好组织管理及支持工作, 才是护理科研有利的组织保证。

护理人员不仅是临床护理实践的主要实施者, 更是护理科研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在护理科研发展过程中, 护士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护理专业的更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彦艳等[21]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对国内84所医院193名护理人员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大约有39.9%的护理人员未曾参加过科研活动, 有大约41.5%的护理人员认为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少是影响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 科研时间 (61.7%) 和科研知识 (50.8%) 成为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工作的最大难题, 统计学知识 (55.4%) 及研究方案的设计 (47.2%) 是护理人员科研知识最大的需求。护理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护理实践活动, 是护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应用, 护理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护理研究者即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能力素养。阿苏阿知等[22]针对护理科研的认识、态度及发表论文数量情况对部分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科研的知识和态度与其自身科研水平呈正相关, 所以护士对护理科研的认识以及对开展护理科研积极主动的态度都有助于护士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吴晓丹等[23]分析了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产出关系及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研究指出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优劣, 优秀的科研能力才能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可见护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直接取决于护士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优劣。

3.2 护理人员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和科研自信的缺乏

一直以来, 人们认为护理从属于医疗,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只要做好自己日常的护理任务, 熟练护理操作技能, 不犯错不马虎就可以了, 护士没必要在临床上注重自身科研素养的培养, 更没必要参与护理科研了, 这种错误认识致使护士对自身价值、专业价值认识不足, 不去主动学习、不去主动参与, 最终结果使得护理科研发展缓慢, 护士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和自信匮乏。王玲勉等[24]研究结果显示有大约71.42%护士未曾学习过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 57.14%的护士不了解论文写作格式及要求。同样在郑雪梅[25]等的调查研究对象中, 有大约61.6%的护士为大专学历, 未接受过系统的护理科研相关培训, 只有16.2%的护士参与或了解护理科研过程。而在科研意识和自信方面, 朱月珍等[26]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约2.4%的护士认为护理科研对临床工作没有作用, 而蒋乐龙等[27]调查研究发现, 重视护理科研者只占60.33%。可见部分护士仍然缺乏护理科研意识等。

3.3 护理相关文献检索能力不足以及外语水平相对较低

护理人员缺乏文献检索能力, 这是阻碍护理科研发展的最大障碍[28]。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反映了国内外专业领域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是研究者确定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29]。国外护理科研起步要比国内早很多, 护理研究成果更是多于国内、甚于国内, 对于国外护理成果的借鉴便成了国内护理研究工作者的着眼点之一, 正是如此, 外语的使用便显示出其重要性, 良好的外语水平有助于护理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把握。陈向韵等[30]调查研究表明, 在其研究对象中分别有约34.1%和77.2%的护士不会利用网上期刊检索中文或国外医学文献, 有约38.0%和93.8%的护士不能很好的利用中文文献或英文文献。李颖等[31]在对自2000年以来收录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85篇循证护理论文进行分析时, 研究发现为获取最佳证据的文献检索, 涉及外文期刊文献检索者占30.6%, 利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者占11.8%, 利用国外循证医学检索数据库进行检索者仅占8.2%, 可见对于外文文献的利用我们国内护士情况值得护理管理者和护理研究者反思。医院和护理管理部门应重视信息资源在科研中的作用, 努力为护理人员建立完备的信息资源系统,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文献检索和分析利用的能力, 主动提高英语水平, 这是护理科研水平提高的关键一步。

3.4 统计学知识缺乏

统计学是指导科研工作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反映实际研究结果, 揭示研究规律和本质。统计学的知识有利于科研设计选题、立题以及整个研究过程的涉及和把握, 然而当前临床护士对于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高, 对于数据分析时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是相当熟练, 正如刘晓丹等研究[32]报道指出的是, 在其研究对象中大约有73.6%的护士仅仅是学习过统计学, 75.5%的护士竟然未设计过调查问卷, 63.0%的护士统计学分析应用能力较差;在其对临床护士知识培训需求调查中, 统计学相关知识培训位居需求第1位。在我国护理专业的相关科研中常常出现因样本量太小而难于排除选择性偏倚这一误差, 导致数据的可信度受到影响, 对科研数据予以正确详尽的统计学处理是决定科研结果和论文质量的关键之一, 但目前不少发表的护理论文中均极少有用盲点法判断统计结果, 且部分数据统计学处理存在不等程度的缺陷[33]。在医学领域中, 判断医学论文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是依据所指研究能否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34]。近年来, 尽管统计学方法应用比例有所上升, 统计要求越来越明确, 统计学的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等相关教育和培训在增加, 但仍然存在一些文章中未指出具体的统计推断、统计描述方法, 并且容易将率和构成比混为一谈, 以及忽略四格表卡方检验的使用条件等一系列的统计学问题[35], 总而言之, 我国护理人员统计学知识应用状况不容乐观, 值得护理管理者反思和深入研究。

3.5 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提高对策

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 改善国内当前护理科研现状, 真正意义上提升护理专业整体水平, 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多方面的探索。王虹等[36]通过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建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制度, 建立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以探索护理科研规范管理的成效, 研究结果发现护理研究工作取得大幅度提升, 表明护理科研的规范化管理, 可以有效促进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护理科研能力的提高。王秀萍等[37]通过更新观念、强化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系, 组织科研理论学习以及注意培养信息意识等方式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结果表明注重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增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使命感。此外, 廖小卿等[38]为探讨提高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护理人员的发展需求, 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系统, 加大加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培养力度, 并制定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使得护理人员的论文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护理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对提高整个护理团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工作实际和护士目前科研现状, 积极转变传统观念, 提高参与科研的主动性;更新护理知识结构, 加强护理科研意识;注重医学文献信息获取的技能, 注重自身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提高[39];积极建立科研登记本, 主动学习, 积极解决问题和知识共享, 有利于加强和提高护士学习及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和科研的能力, 开发护士科研潜能, 提高撰写科研论文能力, 值得推广和应用[40]。针对各种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策略, 于翠香等[41]研究发现提高护士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依次为举办科研培训班、专家指导帮助、医护合作项目、争取领导支持、提高护士学历和参加学术交流。这就为护理管理者和护理人员有目标有方向的改善护理科研现状提供了启示。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篇2

摘 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必须冲破以往的封闭思维方式,站在动态的社会发展的大视角去思考、去教学。在教学工作中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实质上就是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科研意识,加强对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李志民教授关于《提高科研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宣讲,作为河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育质量。

一、科研在教育中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教学;搞好教学,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

河北科技大学是一所发展中的教学型综合性地方大学,作为河北科技大学的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科研应该是国家重点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任务,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以教学为主,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还有的同志甚至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一抓科研就会影响教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需要强调的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博览群书、熟读经典、传授知识不再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唯一尺度,从科研能力、社会贡献角度评价教师学术水平已成为社会通行的评价方法。

第一,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自我知识结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以及对知识前沿的把握和学科知识的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能动性”基础。

第二,科研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精神,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 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教师们通过科研创新去探索、去掌握本科教学中的许多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进而去思考培养人才最佳知识、智力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研意识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被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一线教师要来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敢于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宣传,让教师明确认识到,通过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一个教师必务的“正业”。就教师的工作来说,从备课到上课,从教材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从讲授到练习,无处不存在着“研”的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具有广阔的天地。要引导教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总之,要破除种种的认识误区,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科研意识,要达成“不重视教育科研的领导不是合格领导,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学校不是合格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合格教师”的共识,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常规议事日程,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二)重视课题研究,增强科研活力

进行课题研究是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科研带来活力。以重点课题研究为抓手,不仅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科研工作能有计划、有步骤、持续、稳定、深入地进行,而且易于把广大教师组织起来,一起搞科研,增强教育科研的吸引力和群众性,使教育科研充满勃勃生机。在课题研究中,可以对重点课题的研究方案、开题情况、过程研究、研究资料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与广大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致力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而不仅仅把精力放在“播种”与“收获”上。所有课题在期初都必须有学期研究计划,在期中有课题研究活动,在期末有学期研究小结。这样,几个研究课题都能在每学期有量的积累,从而为最后质的飞跃即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应建立定期交流、分步推广等例会制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还采取先培训骨干,然后通过骨干向各教研组推广研究方法、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增强了教育科研的活力,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抓阵地,促升华,提高教育科研含金量。首先建立教师个人教研的业务档案,具体收集每位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课开展、论文写作、教研活动的参与等材料,并根据对课题组人员在教研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记载在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中,供各类各级晋级评优工作作参照依据。这促使教师在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科研的含量。其次,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大型教研活动促进各课题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注重及时记录研究过程(每一细小环节),可以是文字记载,也可以是音像画面,以追求研究的实效性、科学性。各课题组认真填写 “课题研究季报表”、撰写课题研究阶段(中期)报告。

(三)组织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建立高素质队伍,构建学习型集体。

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质量,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变革的执行者。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在教师素质的提高。当今,实现全民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共识,今天的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河北科技大学的领导,一要明确导师的选择标准,首先,要重视导师的学历学位结构的改善,逐步提高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条件要求。其次,将能够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具备杰出的研究能力作为选择导师的主要标准。再次,要求导师必须具有科学道德和修养,坚持良好的学术风尚,坚持教书育人;二要加强招贤纳士策略,建立有效的机制,多方吸纳人才,包括吸纳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专家、国外专家、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充实导师队伍,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

唤醒河北科技大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养成教师的科研习惯是学习型集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学习型集体是一个学校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要制定理论学习制度、教研组内对话交流制度,并组织开展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通过读书,促使教师的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并能与教学结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要求教师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教学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2、分层培训,重点指导,抓实科研培训工作。

河北科技大学在培训工作中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开展培训,并注意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效果的实在性。以校本培训为主,采用专题讲座,沙龙式研讨,课堂观摩,成果交流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老师的科研能力均获得相应提高。通过培训,唤醒了教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成功意识,促使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使教师由“要我研究”发展为“我要研究”,形成团体研究的局面。

(四)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在科研活动中,要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我们在科研同时关注教学,时刻以教学为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并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怎样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改革;怎样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绩效与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知识。

我们教师对于讲授的教材内容的修改与补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照本宣科,要有自己的见解。教材中的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要进行更正,新知识、新观点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把死的课本知识教活,用其长期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此外,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以讲座方式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篇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目前迫切需求眼科学高层次人才。眼科临床型研究生是将来医疗服务队伍中的重要力量。针对眼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眼科中心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经验,对眼科学临床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协同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眼科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眼科医学研究生;科研;临床;协同培养

Exploration of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of Ophthalmology

DONG Ning, XIAO L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re is an urgent demand for high-level personnel of ophthalmology. Clinical graduates of ophthalmology are important groups in medical service in the futur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ostgraduate culture of ophthalmology, combined with our own experience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e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f cooperative training of clin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 of ophthalmology.

【key words 】 medical postgraduate of ophthalm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clinical abil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74-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医学人才需求的扩大,医学人才的培养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连续扩招使研究生的数量成倍增长,虽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求学深造机会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生的来源及水平的不同,使研究生结构也发生改变,给眼科研究生培养带来新课题,尤其是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1]。

一加强眼科学临床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应具备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习、就业环境、科研经费、导师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临床型研究生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学习和工作中,虽然他们一般具备较高的临床操作能力,但是对科研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往往达不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此眼科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应主要包括临床专科学习和学位科研论文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要培养出既能掌握处置病人的技能,又能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指导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素质的两栖复合型人才。这对我们缩小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医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对眼科学临床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协同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 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医德

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是每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临床工作者,是将来医疗服务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医德过程中起到榜样作用,导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在各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培养出为医学科学事业献身和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研究生。

(二) 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培养

1. 加强眼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教学中,眼科课程大都被安排在第5学年,此時正是临近考研或毕业找工作期间,学生无暇过多顾及眼科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突击记忆,未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眼科理论知识。因此,由应届本科生考上的眼科硕士研究生的眼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对其今后临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限制。所以,在硕士阶段必须通过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下大力气强化眼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2,3]。

2. 加强英语的学习

英语在眼科的科研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从文献资料的查阅、论文的撰写和国际学术交流,处处涉及到英语的应用。尽管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开始系统的学习英语,包括听力和口语,同时通过大学本科期间的系统学习,应该说基础比较好,但大都是以公共英语为主,专业英语词汇量少,尤其是眼科专业英语词汇更加不熟悉。所以要鼓励研究生通过大量阅读眼科英文文献以及原版英文眼科教材,增加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大部分研究生具备阅读本专业相关文献的能力,充分了解眼科学国内和国际的新进展,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撰写英文论文,向国外英文杂志投稿,在文章的修改中不断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为未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 临床能力培养

眼科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将其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眼科医生,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1.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眼科学也不例外。眼科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另外眼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其专科检查、诊断和治疗手段大多具有特殊性[4]。学生入科后,科室会安排大约三个月时间在门诊和检查室学习眼科基本操作,包括查视力、验光、测眼压、裂隙灯检查、直接和间接眼底镜检查、前置镜、房角镜和三面镜等检查。

虽然书本上对各种检查设备的实际应用有介绍,但是很少阐述检查操作的细节和技巧。从临床工作经验来看,根据不同的病患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并解决新问题,从而逐渐积累相关经验。比如裂隙灯有直接焦点照明法、间接照明法、后发射照明法、弥散照明法、镜面反光照明法、角巩膜缘散射照明法等多种检查。另外,由于眼科的许多诊断和治疗是与大量的辅助检查分不开的,眼科各种检查是进行诊断与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功,眼科的医疗工作就无从开展。因此,科室会安排具有一定经验的带教教师传授眼科常规检查仪器的特点、使用方法、结果判断和描述等,使研究生了解和熟悉视野、眼科A/B超、視觉电生理、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血管造影、OCT 等眼特殊检查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眼科是手术科室,对医务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在研究生进入住院部培训和实习前,通过上级医师手把手的带教,使他们熟练掌握冲洗结膜囊、泪道冲洗、剔角膜异物、球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霰粒肿切除等基本治疗方法,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上基本技能训练,均由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在培训期结束时进行考核。

另外,近年来,患者对自身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对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因此,在门诊轮转期间,研究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他们大部分经过本阶段均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5]。

2. 培养研究生的感性认识

研究生通过眼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对眼科的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在临床上眼科疾病的治疗需要进行手术,因此培养研究生对手术的感性认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眼科中心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在进入住院部培训前,要集中观看手术录像,通过这个阶段的培训,要求研究生熟悉手术过程,并由带教老师讲解录像中的具体手术步骤以及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和手术的要点,使研究生熟悉手术步骤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打好基础。

3. 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后,可进入临床工作,进行亚专科的培训。每一位研究生病房安排1年的学习,亚专科的时间是基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安排的,一般研究生先安排进入自己导师的医疗小组进行临床学习,为今后的临床科研打好基础。所有的研究生由高年资具有讲师职称的主治医师直接管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管理病人,包括书写病历、分析病情、术前谈话、术中协助、术后处理等。通过这样的锻炼,掌握眼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原则以及药物使用、操作技术等。另外,科室定期安排各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培训,解答他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巩固研究生对眼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科室每周定期对住院患者进行大查房,对疑难病例进行病例讨论,要求每一位研究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病例汇报,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将在短时间内对疾病得到系统的掌握。

另外,我们建立了一个的学科间的轮转制度,在一年的临床学习中,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在眼科相关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包括内分泌科糖尿病治疗中心、影像医学科各一个月,全面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临床诊疗技术及学科间的联动,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眼科显微手术技能的训练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内眼手术和部分外眼手术都是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显微手术操作是眼科医师临床工作的灵魂。在医疗诊治中我们决不允许以病人作实验,练手术,要提高眼科手术技能则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我们要求每一位研究生都要系统的进行动物眼的显微手术操作训练,在显微镜下多练习,找到感觉,逐步适应。然后,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临床操作,如显微手术时在显微镜下帮助冲水、止血、剪线等常规操作。当研究生熟悉显微镜的性能和镜下操作后,可以进行显微镜下结膜角膜拆线、结膜角膜伤口缝合、翼状胬肉手术、构筑内眼手术的切口等临床操作。

(四) 科研能力培养

与综合性大学或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相比,临床医学院研究生掌握较多的临床知识而科研意识比较淡薄,科研理论基础薄弱,实验室工作陌生及动手能力较差等。如何培养既有高超的临床诊治水平,又具有较高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呢? 我们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 加强科研兴趣的培养和引导

眼科研究生与普通住院医师不同,在保证临床技能实践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眼科临床研究生刚开始大都科研意识不强,此时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我们中心通过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课题组讨论会、科室学术交流会等,多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

2. 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中心根据学科科研目标和方向,要求研究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就制订学习计划,尤其要求熟练应用文献检索工具,扩充眼科英文词汇,大量阅读英文文献,这样增强了研究生的综述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和课题答辩表述能力以及培养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熟悉本学科国内外进展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在选题阶段导师必须和研究生共同探讨所选课题,激发其科学思维,导师要认真对研究生课题的新颖性、理论上的可行性、现实的可操作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对课题进行把关。另外在课题实施前,要进行公开的开题报告。这样的过程有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科学研究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3. 实验培训与操作

我们中心采用集中培训的方法,由实验指导老师或上一届研究生进行示范并指导常用的实验操作,整个培训安排在研究生进实验室前一个月内完成。学生根据所安排课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实验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另外,导师要认真指导研究生预实验,检查实验方法和结果并发现和提出问题,严格要求研究生锻炼其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在反复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4. 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位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导师应帮助研究生理清写作思路,抓住写作重点和行文的逻辑性。研究生要学会医学论文写作的格式与方法,积极进行写作训练,不断提高论文写作水平,用规范化的学术用语来表达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

综上所述,眼科学临床型研究生,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只有临床与科研能力协同培养,才有可能将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成为未来的“临床医学科学家”[6]。

参考文献

[1]杨世茂. 探讨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及临床操作能力的协同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882-884.

[2]赵桂秋,张京芬,车成业.浅谈眼科研究生的阶段培养要点[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2-113.

[3]柯晓云,陈慧. 眼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初探[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4):472-474.

[4]梁皓,严宇清,衷昕.眼科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探讨[J]. 广西医学,2006,28(5):766-767.

[5]张颖.浅谈眼科低年资住院医师临床培养的思路和见解[J].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2):330-332.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篇4

1 培养科学研究的基础

1.1 积累知识, 了解基本的科学规律

万丈高楼平地起, 基石的坚固程度决定了楼层的高度, 也决定了这座楼的起点。正如牛顿所归纳的那样:“我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和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在小学、初中、高中, 进行的是通识教育, 这个时候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基本的理念, 学习的是公理。这些都是研究生科研培养的基础。因为没有这些基础, 他们无法在还没有总结成型的纷繁的科学现象中辨别真伪, 探知本质。没有小学到大学的学习, 没有这些知识作为基础, 研究生教育从何谈起?没有这些通识教育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 自然要闹出笑话。在物理学史上“永动机”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脱离“能量守恒”的谬误。在积累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 现代的教育都注重标准化, 通识教育就是这样的。而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则更需要学习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特长, 从事专门的研究。而医学长年制教育中“标准化”要和“个体化”培养相结合,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注重点, 各个阶段的衔接至关重要[2]。

就科学研究而言, 公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普遍的理论, 才能在遇到与公理相违背的科学现象时探寻到本质[3]。

1.2 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科研方法的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 科研方法是推动当代学科发展以及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推动科研方法研究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 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愈发细化, 在各个特定的领域都出现了专门的科研方法与工具。通常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 把临床医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需要用到生物分子学、化学等相关的技术, 而临床医学则更多地用到统计学, 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不管在从事何种研究, 熟练地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都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例如, 在肿瘤研究领域,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近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4,5]。如果想深入了解, 或者设计相关的课题, 就不能不对肿瘤干细胞的分离、识别、培养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深入研究无从谈起。科研工具不仅包括诸如离心机、天平等实体, 还包括众多和科研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参考图书等。新的科研工具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台。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 还必须进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的学习和更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文献检索到文献分类保存, 从科研数据收集到分析整理, 从论文写作到投寄发表, 都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如果还停留在上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 恐怕会事倍功半, 挂一漏万。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1.3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 这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客观规律是不可探知的, 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是无本之物了。只有这样才能遵循科学的本质, 才不会落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陷阱。

知识的积累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 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大量的知识积累。

2 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

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2.1 启迪学生去思考, 培养科研的兴趣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正面的反馈。启迪学生去思考, 一方面要求为师者有渊博的知识, 厚重的人文积淀, 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还最好要有创新精神。“传道授业解惑”所要求的只是通过知识的积淀, 来传授学生知识, 解除学生的疑问, 并没有指出怎么去发现问题, 怎么去创造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流”单方面从教师流向学生, 而没有创新, 没有启迪, 没有碰撞。很难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青出于蓝, 那么“青”这种颜色必定不是蓝, 不管是浅蓝、深蓝, 肯定不是蓝, 肯定有和蓝相区别, 相冲突, 但又有相互继承, 相互依托的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甘作为知识的存储器, 还需要成为智慧的启迪者, 点亮创新之火[1,6]。培养科研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2 对科学研究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

支持学生去想问题, 支持学生去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些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 也包括物质上的。有的时候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科学研究中失败在所难免, 这需要人们正视失败, 重新审视失败的原因。尤其对于刚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 这一点很重要。往往在他们第一次失败的时候, 最需要鼓励和安慰, 最需要正确的引导。科学研究者需要正确的世界观, 需要有坚毅不拔的意志, 需要有细心胆大的心态, 需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而这一开始的锻炼和培养都需要教师做良好的引导[7]。

2.3 尊重科研创新

社会之所以进步, 科技之所以发展:都是由于一次次的创新, 一次次的变革引起的。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和源泉。当今社会鼓励创新, 保护知识产权, 为科学研究设立基金和奖项等都是通过精神或者物质奖励来刺激求知欲, 激励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认可, 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尊重创新最直接的, 最好的体现。

尊重创新还体现在去伪存真上。弄虚作假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由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 创新性, 有时很难利用现有的制度或者条例来约束。只有科学家, 科研工作者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求知欲, 工作中求真务实, 从内心敬畏科学, 尊重创新, 方能在去伪存真。这在培养刚进入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启迪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而另一方面尊重科研创新又进一步地激励人们去从事科研, 去获得创新。

3 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用马克思哲学指导科学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来源于实践, 实践中总结并检验真理的正确, 并通过实践来完善或者更正这些理论。所谓公理, 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公理还有一个特点:公理被证明正确了一万次, 一亿次, 不能说它永远是对的, 但只要证明它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错了一次, 那么这个公理必将被改写, 被完善。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8]。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于取得科学发展, 即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地突破对客观世界的现有认识, 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理性飞跃, 并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形成新的理论, 用以指导人们有目的地高级实践活动。在复杂的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 实现科学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新, 而创新性成果又首先源自于创造性思维。因此, 培养创造性思维, 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 鼓励不断创新, 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就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哲学上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进行简要的论述[9]。

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是有计划的, 有目的的主观性很强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研究某一特定条件下一类科学现象的本质, 并用此来检验、修正或者创新理论, 更清晰地认识客观规律[8]。世界万物是变化的, 但客观规律是不变的。之所以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科学现象, 但大的规律还是不变的。并不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它, 它就不存在。只不过是人们认识的深浅, 看待问题, 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正由于科学研究是在研究者制定的特定的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 那么研究结果中只有少数刚好吻合客观规律, 肯定相当部分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失败的。这里指的特定的条件是前人没有创造过, 或者从前人没有思考过的角度去研究。而科学研究的失败总的分为两个方面: (1) 设计的失败; (2) 新的客观规律导致的失败。在这些失败中, 设计的失败占绝大多数。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改进科学研究的设计, 重新创立条件, 重新审视研究。而第二种失败正是人们之所以说的“成功之母”, 那是新的规律发现的曙光。

无论是巧合的发现, 还是经历千万次失败换来的成功, 这都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积累, 有一定的基础。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待科学研究, 就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时代是进步的, 科学是向前发展的。如人们至今尚不能说客观规律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但在人类能预知的未来, 都有新的客观规律等待去发现。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 即都是客观世界, 但二者研究的角度却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 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二者相互渗透, 不可分割。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更全面地认识客观规律。通过哲学的学习, 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 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因此通过深入地学习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大有裨益[10]。

4 科研中创新的几个途径

创新引领科学进步。创新可以促进新理论的形成, 新的理论又可指导产生新的创新, 二者相辅相成, 形成良性循环。回顾历史, 可以发现科研中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意外发现, 逆向思维, 理论研究, 长期积累, 挑战权威, 辩证思维。

在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上, 西地那非 (Sildenafil, 即“伟哥”) 的发现到应用就极具戏剧性。它原来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合成的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 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 只能中止临床研究。但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此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 但参与试验的志愿者热情高涨, 并且在试验要终止的时候受试者仍不愿意将剩余的西地那非退回[11]。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药有很强的改善男性性功能的作用。意外发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打破故有的思维定势, 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药物研发中人们通常关心其原来设计的治疗作用, 但历史上新药都是“反其道而行”凭借其副作用声名大噪。原本用来治疗高血压的环孢灵素用于毛发增生, 原本用来抗心肌缺血的西地那非用于治疗勃起障碍。

临床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 临床医学研究更注重长期的积累。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 (临床经验、临床决策) 以及患者价值观 (关注、期望、需求) 的结合[12]。EBM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 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在科学研究中, 没有“权威”, 只有正确与错误、完善与不完善。因此, 每一次对“权威”的质疑, 就是对理论的深思。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历史和逻辑。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 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辩证思维给了人们看问题时新的视角, 是从事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

除了这些思维方法外, 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是获得新想法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学术交流和探讨时应该抛弃权威, 平等地进行探讨, 进行思维的碰撞, 这样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 突破性的, 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并不多, 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都是在跟进别人的工作, 工作做得更细、更透彻, 即便在这些科研工作中依然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思维, 独到的眼光, 别出心裁的创意和扎实可靠的基本功。而且只有在科研中不断地锻炼思维, 提升科研能力才有做出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的希望。

5 人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做事先做人”,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人文教育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学领域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人认为科学是把双刃剑, 如果处理不好, 利用不好就会带来灾难。其实科学只是客观的规律, 而人们要做的是发挥其有利作用, 引导科学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人文的作用, 它是科学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在医学研究中, 任何试验或者实验都必须符合伦理审查[13,14], 只有在伦理审查通过后才能进行。这就是通过人文来引导科学研究[15]。

知识积累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 求知欲激励是科学研究的动力, 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研究, 人文理念引导科学研究。如果把科学研究比喻成一辆行驶的汽车, 那么知识积累就是车轮, 求知欲望就是发动机, 哲学思想是方向盘, 人文理念就是指南针, 而人就是这个汽车的骨架。科研工作中对研究生的培养就是积累其知识、激励其动力, 指导其方法, 引导其发展的过程。

摘要:通过总结研究生科研教学经验, 就研究生科研的早期知识积累, 科研培养的方法, 教学要点以及哲学思想、人文理念对科研培养的影响等作出分析, 并结合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科研能力评价 篇5

篇一: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

我是xx大学xx系研究生,如今面临毕业之际,回首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现做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研究生阶段使我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二: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自我鉴定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篇6

摘要: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之一,以其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研究型大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表现形态和必要途径。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准却评价各级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以便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机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引言: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形成了研究型大学这一类大学形态,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为了科学的划分高校科研单位的分级分类,有效评价其科研绩效指标的评价体系,必须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这一研究视角。研究型大学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之一,以其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目前的研究更多的着眼于科研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而忽略了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应对各科研单位进行科研能力的科学合理评价。科学构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单位能力评价体系对于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这种评价能更好的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加强高校对科研水平的横向比较,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差距扬长避短,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1.科研能力的界定

在高校的科研发展建设中,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科学技术,它反映了一个科研实体的科研能力水平,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中,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它是科研主体有能力完成科技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科研主体可以创造拥有科学技术,同时还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它可是任何有能力的主体,既包括个人和单位,又可以是地区或国家,我们的研究将其限定在研究型大学的范畴。

2.影响科研能力的几个因素

2.1科学研究团队

任何科研活动都是由科研人员进行的,人的因素是科研能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而科研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单个个体很难独立完成,要由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个体成员的素质、成员之间的知识结构和团队的结构构成是三个重要的构成要素,直接决定团队协作的结果。

2.2科研硬件设施

科研硬件包括科研组织、仪器设备等等。科研组织机构能够是科研活动高速有效的开展,使科研团队成员能够在先进的设备空间开展科研活动。运用高端的科研手段,配以完善的硬件设备,使得团队的科研水平达到理想的高度,为科研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2.3科研预算经费

科研经费为科研活动提供宝贵的财力支持,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够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

2.4信息整合能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最鲜明主题。海量的信息充斥着科技发展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研究型大学你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识别、汲取所需的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整合各种信息内容,提高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准确搜寻相关信息,通过科研团队成员的二次加工处理获取科研活动的信息。

2.5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活动也应把握创新的时代脉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技术领域的各项创新。要善于发现新方法、新理念,开拓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新的知识。这是科研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6自适应调节能力

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活动不能脱离社会的实践,要把科研的成果努力的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最终服务于社会。另外,在该校的内部,各科研部门之间,科研部门与非科研部门之间也应当相互适应,协同发展。只有各相关部门之间紧密协作互相配合,充分调动所有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使科研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3.科研能力评价的指标选取

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多个方面。它是对科研单位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的综合度量,是反映科研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评价科研能力需要考虑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和科研环境等多个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我们根据系统性与全面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可测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了一级指標和二级的选取,选取结果如下:

一级指标分为投入、产出和制度环境三项,其中投入分为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立项额和硬件设施三项二级指标;产出分为论文和专利、获奖与成果转化两类二级指标;制度环境从规章制度和管理能力等方面来衡量。

4.科研能力评价的权重确定

科研能力评价的权重系数通常由以下方法确定: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等。建立评价指标必须要兼顾科学合理、客观公司正与实际的可操作性,我们在具体操作时权重系数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来确定,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5.科研能力评价的能力评分

通过各级指标及其权重系数,对科研能力进行量化计算,最终得到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用“科研能力得分”表示。计算方法如下:

①搜集各科研单位的相关数据,计算各科研单位相应三级指标的实际值。

②对各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实现指标间的可比性,标准化公式如下:

标准化指标=(指标-最小值)/极差

③根据标准化三级指标计算“科研能力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科研能力得分=∑三级权重系数*三级指标(标准化)

其中∑三级权重系数=1。

小结

有效的内部科研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发展的客观实际为依据,使学院科研、教学活动和服务社会及人的发展四位一体,全面协调,有序发展。影响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的因素繁多,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必须以学校的客观实际为依据,根据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协调各科研部门之间的差异性,运用标准化的尺度来衡量,运用科研活动的自身运行机制来管理科研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安,杨庆.高校科研能力预可研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3,(12).

[2]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9).

[3]张曾莲.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9)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篇7

1 重视医德培养, 以德育人

科研道德包括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研工作要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研作风[2]。目前, 神经病学科研究生逐渐趋向年轻化, 大多硕士研究生是从本科生直接入学的, 他们的行医素养还没有完全形成, 有待培育。导师的工作作风、为人处事和世界观等都是研究生的直接榜样。如果导师能够做到重德树人, 给学生树立一种敬业、严谨、勤奋的形象, 教育他们能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以攻克难题为乐趣, 那么必将对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其毕业后做到心甘情愿为病人服好务并且乐此不疲。

在此阶段, 导师还应注意对研究生灌输科研道德的重要性, 教导研究生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踏实、勤奋,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尊重每次实验结果的原始数据, 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对不理想的结果, 可以从实验设计和/或技术中寻求原因, 也可以从理论中寻求支持;此外要尊重前人, 在引用前人科研成果时一定要注明。从研究开始即养成这样的行为, 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个人的成长、发展, 也是对科学研究的负责。

2 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正确引导科学研究

临床医学生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头脑, 就会在实际工作中有目的地去观察、分析病情, 去寻找、发现问题, 并可能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从“会看病”上升到“看好病”。一个有着科研头脑的神经科医生是时代的基本要求[1,2]。鉴于研究生们求知欲强烈, 可塑性强, 正是培养专业技能的黄金时期, 所以若在此阶段对研究生严格要求, 认真教导, 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 使其在研究生时期就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 将会是他们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其通过完成研究生课题, 能获得从事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所要求的全面能力, 即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科研思维能力) , 科学实验操作能力, 科学论文撰写发表能力, 科学基金申请能力。比较高的要求是能具备独立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表达的能力[3]。

作为研究生导师, 应在研究生入学初就针对每个人的情况, 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 提出对他们的相对具体要求, 从科研选题、课题实施、正确处理实验结果到最后撰写文章, 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监督, 并定期考核、督促。

2.1 选题

选题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入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鉴于目前临床硕士研究生大多缺乏临床经验, 作为导师, 在选题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培养研究生能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及临床应用前景的实验课题。最好导师先规定课题方向和领域, 比如临床疾病的基础研究, 利用临床资源的研究等。然后要求学生在相关研究领域查阅文献, 从临床或文献中找立题依据, 按自己的学识发挥创新思维, 大胆假设, 进行选题及课题设计。 (2) 兼顾创新与可行性。课题的创新性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研究问题的创新。科学的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现象, 针对已有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发现新的现象, 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2) 研究方法或技术的创新。新方法或技术的建立, 已有方法或技术的改进, 已有方法或技术的新应用。 (3) 研究材料的创新[3,4]。然而好的实验设计需包括:明确的目标、严谨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可靠的实验方法。所以课题的制定, 既要考虑临床工作的需要, 也要尊重研究生的兴趣;课题难易程度要考虑到科室的条件及研究生的个人能力。

2.2 课题实施

考虑到目前学术期刊的发表周期, 为保证研究生能顺利毕业, 导师应要求学生尽早进行课题的实施工作, 并对其做到全程监督。作为导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1) 帮助学生创造实验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实验场所, 对某些需要多领域、多科室的人员协助才能完成的课题, 导师应出面帮助学生联系相关的科室研究人员, 以配合其工作的完成。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要求学生观察数据在精而不在多, 要求学生坚持写实验记录, 记录实验过程要详细、及时、准确, 便于日后有据可查。并定期与学生沟通, 了解其实验进度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 及时指导学生, 避免其走弯路。

2.3 正确处理实验结果

导师应该要求学生本着追求真理的客观、求实的态度记录实验结果, 切忌为了实验目的任意取舍数据。不要夸大例数, 更不能拼凑结果。实验过程中不要刻意追求阳性结果, 不能忽视阴性结果的科学价值。许多科研成果就是由一些实验设计之外的数据得到的。实验结束后, 导师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严格的统计学处理,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判定。

3 坚持科研与临床结合, 旨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鉴于现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项目多倾向于对基础研究的资助, 目前大多数学术型临床研究生在入学后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基础型课题的研究, 在此有必要再次强调科研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性。科研和临床相结合, 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临床实践是培养神经科研究生的重要内容, 是研究生发现问题、建立科研课题、开题立论的有效信息来源和场所, 将临床环节中的科研选题与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相结合, 可以帮助研究生很好的把控方向, 提出应用型的解决问题型的科研课题。同时临床也是研究生科研过程中收集科研样本, 验证实验模型和实验数据的很好场所。科研对于临床来说, 是推动临床医生业务能力的提高, 解决临床业务中不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一支良剂, 将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相结合, 使得神经科的临床工作更具理论的严谨性、解决方法的创造性。为此, 导师可以从以下方面, 教导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抑或工作中实现科研与临床的合理结合。

3.1 设计对既往病史进行回顾性研究的课题

我国整复外科的开拓者张涤生院士曾经说过“经验积累和创新也是一项科学研究”[5], 医生在医学实践中, 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在遇到少数疑难危重病人时, 往往介于“可治”和“不可治”的特殊矛盾中, 如果医生敢于挑重担, 进行新方法的尝试, 就可能把“不可能”转化成为“可能”。因此导师应教育研究生从学生时起就养成认真负责、勇于尝试的习惯, 也可要求其对某些数年前诊治病历进行回顾, 从资料中分析、总结, 然后改进治疗方法, 开拓新的思路, 设计新的方法。这样, 就有可能做到临床创新, 推陈出新的临床总结成果。

3.2 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

在平素临床工作中, 每两周开展一次病例讨论, 组织研究生对典型、疑难病历进行讨论, 让本科上级医师参加、发言, 指导、鼓励研究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 查阅文献, 获得灵感, 通过科研设计进行验证。

3.3 让研究生参与科室开创性工作的实施

临床只有不停地应用和开创新技术, 才能满足人民群众解除病苦的需要, 才能解决不断产生的新的疾病和问题。这样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 才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6]。

目前, 我国上从国家到各省, 下到各市、校、院, 均非常重视对医院新技术、新疗法开展的鼓励与支持。在众多支持政策下, 有不少导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导师可以让研究生参与进来, 参与课题标书写作之前的文献查阅、标书写作及实验内容的实施, 培养研究生在今后工作中开展此项工作的能力。笔者就是得益于研究生期间参与导师的课题工作, 才有幸在毕业后顺利申请到包括国家自然、省自然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的资助, 像这样的案例在作者所在医院也并非少见。

4 结语

临床工作中导师们的严格要求、言传身教, 学生们的刻苦钻研、孜孜以求、茁壮成长, 使得神经科事业能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不断发展壮大。在神经病学的知识范围和结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今天, 研究生对神经病学临床科研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导师, 应不断地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神经病学及基础科研培训质量,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其目标是教导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到精益求精、科研先导、精修临床[7], 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黔宁, 成戎川, 赵士福, 等.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临床及科研培训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8) :2907-2908.

[2]张建国.“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浅谈对神经外科研究生带教工作的认识[J].医院院长论坛, 2009 (6) :44-47.

[3]吴学玲, 赵云峰, 钱桂生.临床科研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4) :457-458.

[4]裴丽春, 张一娜.年轻医生如何搞好临床科研[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07, 28 (6) :72-73.

[5]张涤生.临床和科研相辅相成[J].生命科学, 2005, 17 (1) :95-97.

[6]万鸣.张皖瑜.张曙光.临床与科研关系的正确处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8 (5) :352-353.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篇8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的两大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和“将知识创意迅速转化为经济价值”, 要发展这样的知识经济, 只有依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1]。1998年8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无论是面对新世纪席卷全球的科技、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还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等院校都必须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 而大学本科的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这一共识, 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10条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2]。

二、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认识

以往人们认为创新就是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 创造过去不存在的事物, 或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 做出新的突破, 包括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3]。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创新不单单指上述这些内容, 还包括将新的知识创意迅速转化为不同领域新的经济价值, 即创造性应用。因此,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动态的、合理的、多元化的, 不但各学科知识齐全, 比例得当, 而且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好, 整体上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延伸、扩展、更新和改造, 以始终保持知识结构优化的状态, 适应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需要。因此, 创新能力结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4]:①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②具有较强获取知识的能力, 善于对所搜集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 并具有初步的知识鉴别和选择能力;③具有综合相关知识和新信息来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④思想开放,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⑤具有独立性与主动性和团结协作精神;⑥具有综合、交叉、富有创新活力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有人认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是实践能力, 这是狭隘和片面的理解。实际上, 实践能力是指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如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能够完成任务的各种能力[3,5]。实践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层次[1]。“基本能力是指完成某一指定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能力的大小主要以完成该任务的质量 (准确性) 与效果来衡量”, 包括:实验动手能力、加工操作能力、绘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初步设计能力、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独立办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大小和水平主要看解决或处理简单或复杂困难问题所取得的效果。综合能力的特点在于具有综合性、独立性与主动性、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和人才个性与指向性”。综合能力集中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在现实社会的工作岗位上适应环境, 接受知识, 观察、分析、判断、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体能力水平,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及应变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将科研过程引入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一个科研项目从提出到最后结题验收, 要经历提出项目方案、科研的立项论证和评审、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实验工作、数据分析、科研总结等过程。在每一个步骤中, 都要求承担科研项目的人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积极开动脑筋, 对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尽量主动采取对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共同讨论, 以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依照别人的指示, 亦步亦趋的被动工作, 生搬硬套统一模式去解决不同的任务。如果能将这一过程引入实验教学, 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将科研过程引入实验教学呢?本文以实验教学改革试点班的实践为基础,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将实验项目转化为科研项目

以计算机教学中数据结构实验课为例,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对理论教学中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的验证、应用、综合分析等。以往的实验课都是教师写好实验指导书,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逐一完成项目。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的实验条件已被事先确定。整个实验步骤, 采用的结构和算法, 甚至实验细节、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等内容都是已知的或可以预测的, 学生除了课前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外,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规定的步骤, 并在最后用常规数据测试一下结构和算法。对实验质量的评价主要看程序是否通过, 衡量实验能力的主要标准主要是看其实验的顺利程度, 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整个实验过程。

在实验教学改革试点班, 我们采用了另外的思路, 将科研过程引入实验教学中,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把实验项目转化为科研项目。例如, 在做“链式堆栈和队列”这一实验时, 我们并不给出任何具体的实验项目, 而是把链表、链式堆栈和链式队列的特点、各种操作、应用和局限性列出来, 然后把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组。学生按照列出来的内容, 根据学习生活实际、社会发展或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自主设计一个项目、应用场景或游戏。要求所设计的项目需要用到链式堆栈和链式队列这些数据结构, 并写出项目的功能模型和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 最后用随机函数来决定由其他哪个组的同学来测试自己的项目。操作完成后, 由这两组学生对这个项目进行总结分析, 写出实验报告。这样, 学生就必须开动脑筋, 留心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查阅相关资料, 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实验要求和实际情况, 又具有可行性的实验项目来。通过这样的锻炼, 学生相当于经历了从科研立项、可行性论证、实验部署到结题这一过程, 科研思维方式也通过实验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从而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将实验模式团队化

以前的实验课中, 学生一个人来完成所有老师给定的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项目, 一个人进行程序测试和功能测试, 一个人进行实验总结和分析。这样的实验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实践能力, 但因为实验项目难度不大 (一个人能力有限) 且采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是已知的, 因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在实验教学改革试点班, 我们把学生分成四到五人的小组, 以团队模式来做实验。这样, 实验项目的难度可以加大, 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可以增强, 也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开始的两周实验课上, 教师要介绍做科研项目的方法, 讲解代码编写规范和团队协作文化等内容。然后用几个小的软件作业来让学生体验团队模式的实验方法。从第三周开始, 正式进入实验项目。在每个实验小组里, 每个学生都要根据实验内容和老师的实验要求提出设计项目, 然后以研讨会的形式, 由每个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 以及对关键问题的理解等。之后由整个团队的成员一起进行可行性论证, 并提出修改, 补充建议。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 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确定下实验项目的方案, 团队一起进行实验步骤规划、任务分工、数据处理、测试方法等方面的安排, 之后才正式进入项目的实际实施阶段。经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拓宽了知识面, 优化了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查资料、设计项目了解到了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学科的发展方向, 增强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所搜集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 并进行初步的知识鉴别和选择的能力以及综合所学相关知识和新信息来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团队的支持和团队合作对迎接挑战, 攻克难题, 以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小组讨论时的发言过程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 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将实验成绩阶段化

在以前的实验考核中, 实验成绩主要以学生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的认真程度来确定。这种方法可以考核学生勤恳的学习态度、组织材料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 但无法考核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及应变能力。

在改革后新的实验考核办法中, 我们将实验成绩阶段化。教师在参与小组讨论、团队工作安排的过程中记录下每个学生在实验项目实施每个阶段的表现情况和工作态度, 给出阶段性小结和评价, 该成绩占总成绩的40%。对项目设计方案或建议被团队采纳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 奖励的分数根据方案被采用的比例不同给予5分到20分不等, 同时测试小组在测试过程中也要记录下每个功能模块的测试情况, 给出测试报告。教师根据测试报告中不同模块对应的学生给出评价, 该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最后上交的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40%。如果能把实验总结整理成论文发表, 则全组同学加10分, 论文的执笔人再加10分。这样, 每个学生的每个实验项目的总成绩就凝聚了他在整个项目不同阶段的努力和心血。这样的考核办法可以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和诚恳的工作态度以及注重细节等优秀的习惯,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团队中耐心虚心听取意见的能力以及撰写实验报告、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技术任务书、学术论文等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从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出发, 结合科研项目的研发经验, 将科研过程引入实验教学中。运用科研的思路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办法。将实验内容项目化、实验模式团队化、实验成绩阶段化。通过这样的训练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实验改革过程中, 学生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上理论课时更认真, 更勤于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可喜的改变。另外, 教师在实验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现场指导时, 学生开始打破习惯思维的局限性, 运用逆向思考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同时也敢于对一些经典问题的经典解答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开始初步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而且开始踊跃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 积极参加高校的各类竞赛活动。虽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 不是一两门实验课程的改革所能做到的。但实践表明, 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卓有成效的, 学生开始认识到所学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 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登秀, 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4-01-01 (01) .

[3]张伟, 华中科技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案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84-91.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篇9

一、查阅文献在培养本科生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中的应用

文献阅读是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造力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我选择的欲望与要求。对于不同专业的医学领域科技前沿报道,带教老师应因材施教,分层次、分批次地引导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阅读。本科生的科研课程,不能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需要学生们针对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扩展。由于科技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本科生教材,教材中的知识点固然较为成熟,但对最新的科研成果的报道还是存在延迟。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科研过程当中。学生读文献的效果有三: 一是能够发现与所学知识有验证性的知识点,能够促进学生对现行科研实验的理解; 二是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认知,对掌握薄弱的方面加深认识,理清后续研究的实验方向; 三是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模仿和主旨归纳的能力。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应用Pub Med、Science Direct、Web of Konwledge等数据库查找文献资料,可以是影响因子较高的英文文献,也可以是被引用次数多、国内权威期刊杂志发表的中文文献。激发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学习热情,带着问题扩宽知识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将文献分类、甄别,鉴别哪些科研技术或治疗方法比较成熟,哪些理论是假说,哪些是当前医疗研究的热点问题。 同时,大量阅读文献也增进了本科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学生接触到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信息,必然能够对当前掌握的科研知识和实践有一些假设和构想,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指明其想法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或不符合逻辑的,对一些学生存在的偏激思想进行矫正。

二、阅读文献在培养本科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中的应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思想。可见,学习与思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促进。大量的文献积累和阅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将文献中的方法和观点与学过的知识做对比,吸取文献中的经验,理清科研思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阅读文献,理论联系实际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讲解和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继续提问,引导学生向某一个领域或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使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总结问题,通过大量阅读来解决问题。通过文献解决问题,不仅仅体现在文献的阅读中,还体现在对文献主旨的掌握,对作者思路的理解,对前沿知识的认知等多方面的训练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积累,才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提出有水平的问题。在学生的文献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提倡学生以批判和质疑的思维来看待文献的观点、方法和结果,理清学生的思路和方向,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积极性。

三、文献讨论在培养本科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中的应用

清晰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当代医务工作者需着重锻炼的能力。当学生们的文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所探知的领域有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领悟的具有出发点的文献相关知识汇总,并梳理出相关理论的基本框架,也就是形成综述的雏形。之后根据不同学生理出的不同知识点,领导学生们进行文献讨论。文献讨论是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看到的、学到的、理解的知识点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质疑、相互促进, 使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方式进行思想碰撞,同时相互启发。这个阶段,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

四、文献写作在培养本科生科研写作能力中的应用

学生的科研思路理清后,可以开始进行文献写作的前期工作。科研成果通常是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严谨的文字表达能力在科研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仅对实验有着清晰的思路和耐心细致的实践能力,还必须能够清楚表达疾病治疗或科研进展的相关背景、 实验方法、发展动态、前景展望等。有很多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习惯和领悟能力,但写作水平差强人意,存在着逻辑不严谨、表达不清晰的问题。正是因为他们认为科研工作只要会做实验、会做诊断、会下医嘱就可以,因此忽略了科研论文写作的训练。在综述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理清了学生的科研思路和框架。在学生阅读文献的同时,对经典的、影响因子高的文献,除了参考文献观点外,还需要参考整个文献的文字布局,逻辑脉络,学习著名专家学者的文字表达方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同时还要对相关引文的原文进行查阅,以充实对相关理论的全面认识。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将相关科技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和升华,还规范了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文字表达方式、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格图表的排列等的正确表达方式。

五、撰写综述在培养本科生实践操作能力中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要从理论知识中汲取营养,最终落实到实践当中。文献的阅读、 理论知识的总结、科研构思的出现和理论框架的重建,最终都指导着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文献中的方法、思路应用到科研课程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具有更开阔更超前的眼界,让学生们勇于尝试不同的基础实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等,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实验水平,以实践证实理论,以实践质疑理论,使问题、理论、实践这三者循环往复,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进步。

临床应用科研能力 篇10

1 Qb D 理念的重要性

Qb D理念是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发布的,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倡导和推动的,并且是现行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基于风险评估的药物开发方法[3]。 同时,该方法注重强调对药品质量与工艺的理解,以及对药品质量的工艺控制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预先设定目标、 设计达到目标的方法或策略、方法或策略的控制措施以及科学、可靠、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 见图1。

美国百利高公司周正贻博士在2011年浙江杭州举办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大会中就明确指出推行Qb D的益处:1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可减少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2可减少一个上市后产品的变更数量;3有助于促进企业应用高新技术生产产品而无需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查;4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5有助于企业可持续性地改进产品的生产工艺;6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原料药和辅料对产品质量及其生产的影响[4]。由此可见,Qb D的实施不仅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激发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更会推动中国制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也对企业科研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企业是药学专业人才就业的主要渠道,只有提高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直接推动制药企业的发展,当然也直接推动了企业Qb D的实施。 所以,为了提高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就业能力,高校导师理应积极推行Qb D理念,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过程中,这将对提升我国药学专业人才科研能力、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水平、中国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制药企业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深度解析案例,切实提高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Qb D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科研思维模式 ,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药品生产的一种指导。 为了让药剂学专业研究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尤其是它的实际生产的现实意义,现将以药品制剂中比较复杂的新型制剂中的典型制剂脂质体为例,对其如何应用Qb D理念进行阐述,以期让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有亲身的体会,从而真正提高其科研能力。

2.1 目标产品的 质量

课题或项目是研究生的主要科研内容,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毕业和就业。 一般来说,药剂学专业研究生课题的立项或课题的研究初期,需首先对所研究的药物产品的质量进行深入的调研。

脂质体是一种由两亲性磷脂分子组成的载药结构体系,其由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 ,粒径一般 为25~1000 nm不等,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泡囊体。 一般来说具有以下优势: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5]。 其质量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中心网站、中国药典、外国药典、常用的医药数据库,如药智网、药物在线等进行查阅,还可通过对上市药品的质量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所研产品即目标产品的质量标准,如脂质体产品常见的质量指标有性状、主药含量、辅料含量等。 同时需结合课题相关文献对产品的每个质量项目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质量对药物制剂在动物试验体内的药效、 药物代谢情况、组织分布、毒性等息息相关,从而让学生明确一个项目课题的设计研究是一科学的、巨大的、系统的、整体的工程,思维模式中需具备宏观的全局,又要具备每一科研环节的细节掌控程度。 此外,由于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试验较少,大多都是验证性试验,缺乏相对科学、系统的科研思维,尤其是探索性、创新性等。 所以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导师应着重转化学生的科研思维,引导其形成初步的Qb D理念,教学中应多例举药物研发案例,使其真正领会每个药物产品的目标质量。

2.2 处方、生产工艺的设计

目标产品的质量初步获知后,需对其处方、工艺进行筛选。 若是新药,则要利用常见的处方筛选方法,如正交设计法、曲面-效应设计法、单因素设计法等;若是仿制药,则可直接引用原研制剂的处方。 而工艺的设计一般需结合药物的特性来选择,也可引用原研制剂对应的原研厂家公开的文献、专利方法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生产工艺可能生产出不同质量的产品,即使产品的质量标准相同或一致,因质量标准反应的产品质量指标不够全面,所以在实际研发过程中,应尽可能与原研制备工艺一致,以制得与原研等效的产品[6]。

脂质体类制剂制备方法较多,常见的制备方法:溶剂注入法[7]、 薄膜水化法[8]、 冷冻干燥法 、 高压均质法[9]、逆向蒸发法[10]、p H梯度法[10]等。 但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方法都有优缺点,因此某种药品的生产往往是需结合多种制备方法才可顺利完成。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需对药品的化学、物理、生物学、溶解性、电荷等性质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每种生产工艺即制备方法的特点有较深的理解,同时也应从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工艺实际放大生产的可行性,最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设计出科学、可行的一套生产工艺。 如对于制备方法薄膜分散法而言,由于其形成的脂质体粒径一般都较大且不均一[11],极易絮凝[10],体系不稳定 ;且大多为多层脂质体,适合于疏水性药物的制备[12]; 同时此法由于成膜面积的限制,造成批量小,生产连续性差,一般不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多用于实验室的研究。 然而逆向蒸发法一般形成大单室的脂质体,适合于水溶性药物的制备。

2.3 确定关键的 影响因素

在处方、生产工艺设计时,需通过预试验摸索、查阅相关文献、专利等确定或理解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尤其是关键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因素包括产品处方、生产工艺、工艺参数、关键物料等,同时应明确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并不是独立的,大多是彼此之间交叉、关联的。 因此,在实际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对处方、工艺及其参数、物料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综合的评估,必要时可借助试验摸索、确定。 如对于脂质体类制剂产品研发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1处方,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 一般来说,一定范围内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越高,脂质体柔性较强,相同工艺条件下所制样品粒径越小,比较稳定;二者比例过低,即胆固醇含量偏高,脂质体刚性较强,相同工艺条件下制得样品粒径较大、分布较差,稳定性较弱[13]。 但胆固醇含量也不可过低 ,过低会引起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增强,会带来药物易渗漏的风险;然而,此时若增加处方中胆固醇的含量,则可提高样品的稳定性[14]。 所以在实际药品研发过程中 ,应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来筛选不同组分、不同比例的处方量的物料,进而确定关键物料。 2生产工艺,即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一般来说,每个脂质体类产品的制备方法都不尽相同,实际研发过程中应结合产品的特性、工艺放大的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其制备方法,如同一产品可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而同一制备方法又可适用于多种药物的制备。 同时,应注意每一种制备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性,而在实际科研过程中,多是结合多种方法的优势且每种制备方法又经过大量摸索、优化,最后才得以实现保证产品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安全性的生产工艺。 再以薄膜分散法为例,对上述生产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予以说明。 该法最原始、最基本,应用最广泛;制备较简单,包封率较高,尤其是对水溶性药物而言; 但该法工艺可控性较弱,加之其受膜面积的限制,批量较小,不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大多应用于小试实验室中。3工艺参数,即保持工艺恒定的相关参数。 常见的工艺参数有温度、压力、时间、搅拌速率等。 以常见的控制脂质体产品粒径的工艺均质工艺为例, 其所涉及的工艺参数主药为温度、压力、时间等。一般来说,均质压力越高,样品的粒径减小速率越快,但粒径分布均一性较差,进而影响其稳定性;均质温度越高,粒径减小速率越快,但温度不能过高,温度过高可能会促使杂质增长,而温度过低,低于磷脂类物质的相转变温度,则均质的效率大大降低,造成样品粒径过高;同时,均质时间也不能过长,较长的均质时间也可能引起杂质,若是大批量生产,也会有引起生物负载过高的风险。4关键物料,即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辅料。 以长循环脂质体产品为例,聚乙二醇(PEG)化的磷脂类物质无疑是其关键的辅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且是多方面的。 对工艺的影响,其处方量的高低对脂质体产品的制备工艺影响较大。 一般情况下,其过高的处方量会在整粒工艺过程中造成样品泡沫较多,而泡沫的形成不利于脂质体,可影响其粒径及稳定性等;同时,过高的处方量又有利于脂质体的初步形成,如在溶剂注入法工艺过程中,其较高的处方量有利于脂质体形成较小的粒径,又可增强形成初乳产品的稳定性,也可利于后续的整粒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一般来说,PEG化磷脂通过其空间位阻作用使得纳米粒子之间不易聚集,进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15]。 对产品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一般情况下,PEG化脂质体可使其逃避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从而延长产品在体内的循环时间[16],从而使产品到达缓释的效果,进而增强其临床疗效。

因此,确定或理解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明确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才可顺利开发出科学、可控、适合于大生产的工艺,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 此外,对于各种影响因素而言,在科研过程中应熟知每个具体的因素对产品的哪些质量属性的影响是关键的、哪些是次要的,那些影响不大;同时也应明确各种影响因素对产品质量属性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此时应抓住主要,兼顾次要,忽略无关紧要;当然对于不同产品而言,即使使用同一种生产工艺,同一种影响因素对产品质量属性的影响或影响程度也有可能不同。 所以,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不仅应加强平时的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同时应加强学生试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试验操作能力、仪器设备的使用水平、药学法规的学习, 尤其是药品相关案例的解析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确定影响产品质量属性的多种复杂的因素。

2.4 实施科学、可 行的生产工艺

在明确了影响产品质量属性的各种因素后,才可实施科学、可行的生产工艺。 但如何顺利实施生产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一个产品而言,在明确了产品质量属性、各种影响因素、设计了处方及工艺后,后续实施过程可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前续的工作。 多数情况下,由于前期影响因素较复杂的缘故,导致对其认识不够深入,加之有些因素的影响也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在后续的工艺实施过程中应对每个工艺环节的控制尽量做到科学、规范,适时细致观察、分析产品的质量。 同时,应对每个工艺环节中使用到的仪器、设备特性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如用某转子泵输送脂质体产品,此时应对该泵的额定工作功率、最大转速、对应系统的输送料液的流量、料液与其的相容性等予以充分、深入地考虑。 另外,对于每个工艺环节涉及到的多种工艺参数应有敏感性,同时对工艺参数应有符合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可控性强的范围。 当然上述这些来源于学生不断大量的试验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高校导师应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历及其在企业实习、工作或参观的经历[17],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去逐步培养、转化学生的科研思维模式、实践能力[18]。

3 Qb D 理念应用的成效

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的实际科研情况,由于该部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与药剂有关,且主要以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为主,本文着重解析了Qb D理念在新剂型脂质体类制剂项目研发中的应用情况,这对于本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此外,由于药物新制剂研发的特性,即具有复杂性、前瞻性、创新性、技术难点较多、工艺可控性较弱、产品产业化较困难,因此药学部特将Qb D理念引入药物新制剂研发的过程中 ,以期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从而攻克或加速新制剂的产业化。目前该理念已初步应用于新制剂的研发过程中,应用的方式主要如下:1定期结合典型药品的研发案例,开展PPT培训,一般为1个月1次;2按照Qb D理念制定课题研究的试验方案通用模板,该方案内容主要包括试验目的、试验的方案、方案的实施、实施工艺中的关键参数、各工艺参数对产品目标质量影响的风险评估等;3课题立项或申报国家相关科研基金用标书统一采用Qb D格式模板书写;4研究生毕业论文尽量采用Qb D格式模板。 此理念的应用目前已初显成效,具体表现为:通过PPT的培训使学生了解了Qb D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情况,也认清了其在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性,具备了初步的Qb D思维模式;药物新制剂研发方案均以统一模板书写,同时需经过课题组长及导师审核、批准后,试验方可执行,使得试验方案更具科学性、可行性;所有学生的试验记录书写已基本符合规范性、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而之前试验记录书写比较随意、记录不完整、很多时候书写不具及时性、过时回忆较多。 可见,将Qb D理念应用于研究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整个课题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贯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包括立项、质量分析、处方及工艺开发、产品产业化及课题论文等。 由于目前仅是初步探索Qb D理念应用于本药学部新制剂课题研发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后期将会根据其实施的效果及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逐步调整其应用的方式、方法,以使其更科学、规范地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全过程,进而提高研究生整体的科研能力。

4 小结

上一篇:防火方案下一篇: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