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4-05-23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精选9篇)

篇1: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范云刚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和掌握语文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也得到陶冶,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篇2: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人文文本为基本媒介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篇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工具性, 除此之外, 其还有一定的思想性。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知识,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但审美的进行需要人类的情感参与, 相对中学其他学科, 语文阅读教学因学科本身的特点, 使其必须更加重视情感性。利用“情感”教育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力和能力智力的培养, 新时代要求教育各方面的完整性,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1.能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中的本能赋予和本来源泉, 也是学生学习中应该领略的境界。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用情感丰富的阅读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学习, 在理解文章表面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能加深对课堂中的情感的理解, 必然就能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例如在教学《一棵大树》这堂课时, 我并没有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也没有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开始我只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和默读, 读完后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这课的时候感受不同。老师不讲, 让同学做评论家, 发挥评论水平。这样学生兴趣大大提高,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 不用老师说, 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让学生大胆创新, 积极尝试,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能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如下:第一, 语文知识和能力;第二, 思想教育;第三, 审美教育;第四, 智力发展;第五, 学习习惯等。在上述目标中语文知识和能力占首位, 这点是必然的, 因为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打好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章写作是很重要的, 但是写作必须以情感为基础, 只有确保中学生有情感体验, 才能进一步准确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写法, 把握写作目标, 进而创作出有质量的文章。

3.能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 还能提升其爱国热情。

情感是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核心要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 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 既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树立其人生观、世界观, 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

1.教师应该把良好的情感直接带进语文课堂中。

第一, 语文教师应该有积极的情感。人类本身是有感情的高等动物, 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上课时带有积极的情感, 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 使学生也有积极的情感。学生从踏入课堂起, 教师的情感就影响着学生, 也就是说教师的积极情感无形中就营造了积极的阅读教学氛围。所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保持情感的积极性。第二, 教师要善于调节自身情感。教师和普通人一样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好的事情, 因此其不可能时时都保持良好的情绪。比如某些教师因一些学生捣乱, 出现情绪不好的现象, 此时有可能其讲课声音比平时高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学生学习时必然是很压抑的, 当然此时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当然就不会很高。为此教师应该积极调节情感, 正确教导学生的不理智行为, 缓解课堂阅读教学气氛。在学习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红军的那种大无畏的气概, 我选择了一段具有强烈情感的音乐, 在音乐中让学生大声地朗读。我在讲授时注重了语气的变化, 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情感, 从情感中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这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学会了情感体验。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达到这种状态, 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2.应用教材使学生达到“知”“情”。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第一, 借助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源于生活实践。教材中的文章不仅有作者的鲜明观点, 还蕴藏着作者具体的感情。离开文学作品, 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就毫无意义, 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 仔细体会教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只有确保教师受到了文章的情感感染, 才能把文章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第二,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披文”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基础前提;“入情”,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研究人员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语文教育的价值是体现阅读教学中的情感, 理解这种特有的感情方式, 然后把它转化成智慧, 进而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语文阅读教学是依靠文学作品进行的,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世界。

3.在情感教育中提升学生思想。

第一, 关注文学作品朗读。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赋予一定的感情, 也就是渗入学生真情, 实现“神与物游”的境界。可能一些学生在朗读时很难倾注个人情感。此时教师应该先用有声有色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 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第二, 鼓励学生说真话。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自己提意见,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做到“以诚待生”, 这样就能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4.运用艺术语言, 激发情感。

艺术语言之物往往是感荡心灵之物, 所以, 我们读艺术语言时会感到它有感物生情的功效, 这种感物生情就是发话主体的心灵向物的转化, 所以艺术语言才仗境方生, 才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在艺术语言里, 只有人的情感与审美需要处于和谐的相吻合之中, 艺术语言才使人如“误入桃源”, 或至于“极乐世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以一种平淡的语言实施教学, 开始可能还有效果, 但是时间久了会让学生的听觉有麻木的感觉。如果在课堂中教师能够运用特殊的艺术语言带动课堂, 学生就容易处于一种多变的情境中, 这就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结果。

5.导入意境, 感染学生。

趣味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意境导入这一目标的实现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它是以阅读教学中的“情”为主要内容熏陶感染学生的。以教学方法上的“趣”为手段, 使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学习生活情感。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 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 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 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 才能优美、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课文。那么当学生处于这种环境下, 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6.品味意蕴, 培养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阅读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在语文学习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做好这样工作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进行的, 语文教师应该先认识到情感教育的意义, 然后完善课堂中对情感教育的具体实践应用, 以此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金润.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培养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4, 12:50-52.

[2]唐欢.试论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 2015, 48:34-35.

篇4: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感悟真情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叩击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紧扣作品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饱含情感的讲述打动学生,让他们心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感悟真情。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少年王冕》第四自然段时,笔者就紧紧抓住此段中反复出现的两个“舍不得”来组织教学。首先围绕“舍不得吃”设疑。舍不得吃什么?为什么舍不得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腌鱼腊肉是家常便饭,可对王冕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但他却要把这难得的美味留给母亲吃。此刻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看到腌鱼腊肉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激起共鸣。此时此刻,讲台下那些已经泪眼盈盈的孩子,难道还不能体会到王冕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吗?其次抓住“舍不得花”设疑。王冕舍不得花什么?这些零花钱是用来干什么的?此时,教师可巧设几个提问来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孩子们想一想,如果王冕肚子饿了,用东家给的零花钱买点点心填填肚子,这应该吗?这过分吗?可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反问自然而然地掀起了孩子们感情的波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紧扣教材重点抓住这两个沉甸甸的“舍不得”来组织教学,层层推进,步步加温,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王冕的勤学好学,并沉浸在王冕与母亲之间那浓浓的亲情中。如此潜移默化,情感教育就如春雨,滋养着每个孩子的心田。

激发深思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出发,巧借文章的精要处开启学生思维,挖掘作品中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独辟思维蹊径,引领学生感受人物高尚的思想,领受较深层次的思想教育。

仍以《少年王冕》为例。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母子之间的对话,写得生动感人。但粗读这段对话,学生未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情。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母子之间的浓情厚意呢?我先让学生反复读王冕的话,再通过夸张的范读,让学生很快发觉王冕的话中“闷得慌”和“可以读会书”前后矛盾。此时抓住契机,向学生设疑:王冕心里想读书,但嘴里却不这样说。为什么他会心口不一呢?这一提问让先前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整个争辩过程中,学生或细读文本,或掩卷沉思,或热烈发言。他们认真揣摩着王冕的内心世界,除了感受到王冕的勤奋好学以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他对母亲的孝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文章所写的人物对话的表面,而是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比较、辨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唯其知之深,学生的心灵才会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塑造高洁的灵魂。

磨砺意志 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去影响、鼓舞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苏教版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教育学生磨砺意志的典型教材。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如“一百多里路”“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0多万字”等。教师可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到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谈迁顽强的斗志,体会其誓死要完成书稿的坚定信念。当文中主人公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志向强烈撞击学生心灵时,学生的意志被磨砺,理想被唤起,信念被点燃。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江苏张家港215600)

篇5: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篇6: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是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新课程阅读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要求学生借助多重对话、思想碰撞、心灵交流,通过阅读与鉴赏、体验与感悟、融合与升华来发展思维水平,丰富语言能力,充实个体精神,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回顾自己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使之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既可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又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己的情商,教师要积极调控自己的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

二、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三、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就需要在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

四、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根据课文的素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知语文内容美中去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讲授中,我先请学生对江南地区为活人大肆建墓这一现象作评论,而后引导感受托尔斯泰墓美的本质所在――伟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再联系生活中有人为“不朽”而为自己写书立传、有人耗巨资建豪华陵墓希望自己万古流芳的事件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以语言理解为本、以情感感悟为线索的课文讲读中,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强烈震撼而将课文中的感情升华为了人生中的崇高情感。

五、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篇7: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是教师教好语文和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2个基本任务。利用语文教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作用。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

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情感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当前,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招生门槛低,文化基础差,思想上不求上进,叛逆心强;家庭中被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学生思想和情感状况不容乐观。而职业教育更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文化基础教育;同时,教师本身在思想上缺乏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和方法,语文情感教育出现下滑的态势。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恰如其分地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寓情于教。培养学生情感

3.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因崇拜某一教师,会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努力将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地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情感。

3.1.1 热爱学生,培养师生情感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成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的快乐情绪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更使学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语文。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的孩子,关爱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3.1.2 热爱教学,激发学习情感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教师的精神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激情。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

3.2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育感染学生。

3.2.1 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在学习《邓稼先》和《沁园春》等课文时,教师要突出讲授为了建设新中国有多少爱国之士鞠躬尽瘁,让学生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爱因斯坦的《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写道:“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因为“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的劳动为基础的”,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徐刚的《森林写意》中的“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激发学生对社会乃至人类发展的责任感。

3.2.2 爱心教育爱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五心”教育融入其中。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

一文时,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再清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并学习公益广告,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 为父母洗脚,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感受,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孝心;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

地坛》时,重点突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学生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利用优秀的教材文本,解决困扰在学生心中的情感纠葛,特别是中职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阶段,对异性充满好奇,对爱情充满向往,有的学生开始萌发爱的冲动,去渴望和尝试爱的滋味。在学习诗歌《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时,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同学分别谈谈对爱情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而不是盲目地大谈早恋的害处。让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自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给爱涂上最美的底色。”这样,学生们就会对爱情产生热爱、尊重和敬畏之情,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2.3 职业道德教育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可谓职业心态教育的最佳教科书。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让学生正确理解3层含义。首先,是有业,这是敬业和乐业的前提。教育学生合理定位,自立自强,学会自主择业。其次,是敬业,敬业即是责任心。而责任心是大多中职生所欠缺的。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最后,是乐业,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也是人生之最高境界也。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细节做起,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开展话剧表演,帮助学生树立服从、协作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别人: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和谐、温馨、真诚的氛围之中,为自己事业迈向更高阶梯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好角色转换,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为成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加强毕业设计、求职信、总结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特别是运用CAI(计算机辅助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成长经历,观看《感动中国》和《道德的力量》颁奖大会影视片等,以其“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魅力震撼学生的心灵,进发爱的火焰,在感动中体验生命的可贵,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篇8: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贯穿全文, 引发情感

启发学生寻找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词句, 理解文章的脉络, 可以引发情感。例如, 《我爱故乡的杨梅》题目中的“爱”, 从感情的角度出发, 既统领全文, 突出主题, 又意味深长。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题目入手, 引发问题:“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从中体会到春雨中杨梅树的可爱, 以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可爱,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我”爱家乡的情感。

二、播放媒体, 获得情感

环境地域的差异, 往往会成为情感体验的障碍。例如《桂林山水》一课, 学生对于桂林山水的特点, 只知道美, 而很难明确地作出“静、清、绿、奇、秀、险”这样的概括。在教学中我播放了教学录像片, 化抽象的文字符合为生动直观、色彩艳丽的画面, 辅以悦耳、动听的音乐,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活动中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道理, 从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需要写在纸上, 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三、品词析句, 展示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篇, 作者在刻画人物, 描景状物时, 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 要让学生揣摩与品味语言, 使教材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月光曲》, 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 写了他“望了望站在他身边的穷兄妹俩。”正是这个“望了望”的动作, 表现了他由同情到动情以至产生了要把最美的音乐献给劳动人民的激情。这激情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不可缺少的情感。通过揣摩“望了望”, 人物内心情感得到挖掘, 学生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

四、理解内容, 深化情感

当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之后, 要及时地引导他们带着一定的情感去理解课文, 把握内在联系, 促使情感深化。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讲到人们在十里街上回忆这一层时, 可联系学过的《一夜的工作》《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内容, 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周总理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回过头来看今天, 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就不难体会出人们那百感交集、悲痛欲绝的心情。学生们对总理的爱戴、崇敬以及因失去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悲伤, 怀念的情感也就悠然而生。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课文内容, 心弦也被强烈地震撼了。

五、评价人物, 升华情感

在学生把握和体验了人物情感之后, 应及时通过评价人物形象, 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 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如《小珊迪》塑造了小珊迪诚实、处处为别人着想, 惨遭不幸、孤单无助的形象。小珊迪这么诚实、善良, 为什么却过着饱受饥寒的生活?为什么他小小年纪就悲惨死去?小珊迪的死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卖火柴———还零钱———念弟弟”进行评价, 激发了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恨, 情感教育便上升到一个新层次, 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六、进入角色, 体味情感

对于故事性很强的课文, 分角色表演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教学《狼和小羊》, 教师组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 扮演小羊的同学要注意“吃惊”“温和”“喊”的语气神态, 扮演狼的同学要做出“气冲冲”“龇着牙”“逼近”等凶残动作。通过表演, 让学生明白狼的本性是贪婪残暴, 恃强凌弱,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相信它。

七、观察联想, 培养情感

课文的插图往往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看图,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黄继光》中的一幅插图, 画的是黄继光为了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 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焰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那一瞬间的壮烈情境。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其眼神、表情的细致观察及整个光辉形象的感知, 从而把握黄继光临危不惧, 顽强战斗, 为了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继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此时黄继光心里会想些什么?他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通过联想、观察, 让英雄的崇高理想、高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极大地鼓舞、激励、鞭策下一代, 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八、指导朗读, 陶冶情操

情感具有外显性的特点, 它通常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分析、议论、思维等一系列训练, 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可以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加强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篇9: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和教育呢?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人文文本为基本媒介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上一篇:大学生职场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