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穿刺

2024-05-22

模型穿刺(精选三篇)

模型穿刺 篇1

1 多媒体教学与模型穿刺练习相结合

单纯用模型进行教学, 一方面对于没有经过临床见习的学生难以促进其对穿刺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因教师的个人素质不同, 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另外, 反复在模型上做练习, 会增加损耗, 缩短模型使用寿命。因此, 教学中我们提倡多媒体教学与模型穿刺练习相结合。操作前通过PPT讲解腹腔穿刺操作的理论知识, 应用Flash动画讲解操作部位的解剖特点, 同时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熟悉整个腹腔穿刺操作流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 83.0%来自视觉, 11.0%来自听觉, 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0%来自味觉。这说明, 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更多信息最可取的方法[3]。多媒体教学时让学生利用PPT及教学视频学习腹腔穿刺理论知识, 从而对整个腹腔穿刺操作流程有一定了解, 使学生在穿刺练习前大脑里就形成一幅穿刺操作流程图, 练习过程中可以减少犯错次数, 减少对模型的损伤。同时, 融入多媒体教学可以避免任课教师带来的主观因素干扰。

2 情景模拟及临床实践与模型穿刺练习相结合

应用穿刺人模型进行穿刺教学缺乏真实感, 一方面学生容易忽视对腹腔穿刺适应证及禁忌证的考虑, 另一方面也容易忽略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此外, 若穿刺练习全程都在模型上进行, 而现实中患者的情况是多变的, 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及决断力。因此, 我们在练习中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 为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临床资料作为参考, 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诊断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思维。并且由教师模拟患者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穿刺过程中教师模拟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 比如气促、胸闷、头晕等, 让学生给出处理方法。在学生熟悉穿刺操作后, 尽可能让学生进行临床实际操作与观摩。在临床实际操作中, 教师充当助手,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操作后总结学生的不当之处及需加强训练的方面, 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

3 重视穿刺技能考核

目前, 对学生操作技能考核仍以个体为单位, 以此评价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这使得学生一般课后单独进行操作练习, 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练习, 形式呆板、形式化。我们采取小组式考核方式, 根据学生人数3~5人为一组, 考核时每名学生考一个项目, 小组成员考核成绩的平均值×50%与个人考核成绩×50%之和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课后一起练习, 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练习时一个人扮演医生, 另一个人扮演患者, 并可根据需要扮演不同疾病的患者, 与操作的学生进行沟通, 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发布的《福冈宣言》指出, 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这种能力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力的表现[4]。实施小组式考核, 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穿刺练习, 对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成员间给予指正, 考核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该组成员共同薄弱的地方, 教师可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促使学生规范掌握穿刺技术。

利用穿刺人模型进行腹腔穿刺教学看似容易, 但要学生熟练掌握穿刺操作还需教师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多媒体、情景模拟与穿刺人模型教学相结合可提高教学的丰富度及创新性;小组式考核形式, 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提高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于翠英, 陈彦博, 杨平, 等.学生标准化病人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在医学生岗前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0) :78-80.

[2]Michelson J D.Simulation in orthopaedic education:an over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6, 88 (6) :1405-1411.

[3]左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解剖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5, 13 (1) :1-3.

盲肠结扎穿刺大鼠脓毒症模型改良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和分组

75只健康SD大鼠 (SPF级) , 购自天津山川红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 (合格证0004018) , 雄性, 体重240~260 g, 8周龄, 随机分为CLP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 每组25只。饲养于清洁级大鼠饲养室, 环境温度18~25℃, 相对湿度45%~55%。自由饮食, 饲喂大鼠颗粒饲料 (购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 每2 d更换垫料1次, 饲养1周后开始实验。

1.2 动物模型

术前禁食12 h, 自由饮水, 以5%水合氯醛 (0.6 ml/100 g体重) 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满意后固定、常规消毒、腹部脱毛, 沿腹正中线作1.5 cm切口, 找到盲肠, 游离肠系膜, 避免损伤系膜血管。假手术组将盲肠还纳腹腔, 逐层关腹;CLP组距盲肠根部1/3处用4号手术缝线结扎, 于结扎处远端约0.8~1 cm处用3 mm宽锥贯通穿刺, 将盲肠还纳腹腔, 逐层缝合腹壁切口;实验组用同样方法结扎穿刺后, 留置30 mm×3 mm (长×宽) 胶条贯穿盲肠, 结扎离断双侧网膜, 将盲肠还纳腹腔, 逐层缝合。术后各组大鼠立即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 m L抗休克。

1.3 观察指标

3组大鼠中各取5只, 于术后12 h麻醉后无菌心脏采血2 m L, 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其余60只大鼠分别在模型建立后6 h、12 h及24 h取尾静脉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测定血清TNF-a和IL-6浓度 (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ay Biotech公司) , 并观察大鼠死亡率, 观察时间为1周。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数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腹腔解剖所见

假手术组大鼠腹腔无明显炎症改变。CLP组大鼠腹腔内可见少量清亮或浓性渗出液, 肠管扩张, 结扎端盲肠肿胀, 与周围组织粘连, 形成盲肠周围脓肿, 肝脏充血肿大。实验组大鼠腹腔大量脓性或血性渗出液, 肠管明显扩张、水肿及充血, 结扎端盲肠肿胀明显, 有脓苔包裹, 与周围组织粘连, 肝脏充血肿大, 表面可见瘀点。

2.2 血培养

见表1。

2.3 血清TNF-a、IL-6水平变化

CLP组术后6 h血清TNF-a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h及24 h血清TNF-a水平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各时间点血清TNF-a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CLP组同时间点血清TNF-a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CLP组术各时间点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5) , 实验组各时间点血清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CLP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CLP组比较P<0.01。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CLP组比较P<0.05。

2.4 生存曲线

3 讨论

脓毒症仍然是一个普遍的临床难题, 其潜在的病生理学机制知之甚少[3]。为了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研究, 各种脓毒症动物模型以不同目的被用于实验研究。以往有关脓毒症的药物研究中, 曾有多项在动物实验阶段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疗效, 但是, 后期临床实验中未能得到预期结果[4,5]。导致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因素很多, 其中, 动物模型的采用不符合临床状况是很明显的。所以寻求符合临床脓毒症病理过程的稳定的动物模型非常重要。

Hubbard等[6]指出, 理想的脓毒症动物模型应具备:脓毒症动物有毒血症、细菌血培养呈阳性;动物模型表现出特征性代谢及生理学紊乱;脓毒症感染超过一定时间使动物机体内产生相应反应;动物模型成本小, 重复性好。国内学者[7]指出, 脓毒症动物模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1) 有脓毒症典型的高排低阻血流动力学表现和高代谢状态; (2) 伴发多个器官功能障碍; (3) 自然死亡率较高。根据脓毒症的转归, 要求动物模型自然死亡率是50%~70%; (4) 脓毒症是自身损伤, 是严重感染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过度激活造成的, 不是细菌和内毒素对机体的直接损伤, 所以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及动物死亡距脓毒症模型制备应有一定的时间间距。一般在制模后6~12 h后发生的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属全身炎症反应所致。达到上述要求的关键是要制备恰当强度的感染, 激发过度炎症反应。

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发展先后经过了内毒素血症模型、向腹腔和外周血循环中直接注射细菌或粪便模型、CLP模型和升结肠支架植入 (CASP) 模型[8]。脓毒症患者的感染源中, 最常见的来自腹腔且易导致腹腔内感染, 故腹腔感染模型是目前最常采用的脓毒症动物模型。CLP模型操作简便, 能较好模拟人类脓毒症时血液动力学、炎症反应及代谢变化, 病理过程更接近临床, 一直被认为是脓毒症动物模型的金标准。其机制是通过盲肠结扎和穿孔使有菌的肠内容物污染腹腔, 造成弥漫性腹膜炎, 诱发广泛的全身性、自我破坏性炎症反应[9]。

CLP制成腹膜炎模型是毫无疑问的, 但严重程度不同, 能否达到脓毒症模型的基本要求则难以掌握[10]。CLP模型的影响因素众多, 即使在相同实验室条件、同种实验设备操作下制备CLP模型, 对比不同组病死率及死亡时间仍有很大差异。研究显示[2], 所结扎盲肠的长度对模型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结扎盲肠长则死亡率高, 结扎的短则死亡率低。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动物年龄、性别、种系、穿孔数目、穿刺针尺寸等, 还与肠壁是否完全结扎有很大关联。此外, 流入腹腔的肠内容物很难控制, 将会影响模型动物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导致实验结果不稳定[11]。如果出现腹腔感染灶被网膜及周围包裹局限化则无法达到脓毒症动物模型标准, 也是决定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12]。为建立稳定的脓毒症模型, 需要对盲肠结扎范围、穿孔大小和个数进行反复试验, 并设法保持穿孔持续畅通, 不被包裹限制。

实验中观察到CLP组、实验组大鼠术后均出现寒战、活动减少、进食减少、闭眼、身躯蜷缩、竖毛、眼周分泌物、稀便等症状。CLP组大鼠症状持续至第3天, 3 d后存活大鼠症状消失;而实验组存活1周的大鼠中仍有部分个体症状明显, 体重明显减轻, 精神萎靡, 对被动仰卧无反抗。根据CLP方法进行多次造模实验发现, 模型大鼠全身炎症反应轻, 腹腔感染灶易被周围组织包裹、局限, 症状持续时间短, 无法达到脓毒症动物模型高死亡率的要求。CLP模型腹腔感染灶常具有自限性, 与穿刺孔因组织肿胀、粪便堵塞或组织包裹, 不能形成持续性腹腔感染有关。因此, 在该基础上进行改良, 以3 mm宽锥进行穿刺, 并留置引流条, 有利于穿孔保持通畅, 同时结扎离断双侧网膜, 以减少组织包裹。

该模型大鼠术后12 h血培养均为阳性, 细菌为肠道常见菌群, 提示由腹腔感染导致脓毒血症;大鼠72 h死亡率55%, 1周自然死亡率70%, 符合脓毒症高死亡率的要求;大鼠死亡多发生在12 h后, 死亡高峰为术后1~2 d, 距模型制备有一定时间间隔, 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病理进程;血清前炎症因子TNF-a、IL-6水平于术后6、12和24 h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及CLP组, 符合脓毒症过度炎症反应的特点。操作上通过留置引流条, 有利于穿孔部位保持通畅, 形成持续性腹腔感染, 同时避免直接将粪便挤入腹腔, 减少了因人为因素所致差异, 使模型更具稳定性。

CLP模型是多细菌混合感染, 能很好的模拟临床上脓毒症患者的疾病过程, 操作方法简单, 广泛应用于脓毒症的研究。但也存在缺陷, 如影响因素较多, 稳定性较差, 且有一定的自愈倾向。本实验在传统CLP模型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良, 使其更加符合脓毒症模型要求, 有利于提高其稳定性, 为进一步的药物实验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 探索更符合临床脓毒症病生理机制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LP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 每组25只, 分别行假手术、盲肠结扎穿刺及改良盲肠结扎穿刺术。3组大鼠中各取5只, 于术后12 h无菌心脏采血2 mL, 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剩余大鼠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血清TNF-a和IL-6浓度, 并观察大鼠死亡率。结果 实验组大鼠血培养均为阳性, 术后6 h、12 h、24 h血清TNF-a和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CLP组 (P<0.01) 。结论 改良盲肠穿刺结扎术所致大鼠脓毒症模型由于传统CLP模型。

关键词:盲肠结扎穿刺,大鼠,脓毒症

参考文献

[1]Shiramizo SC, Marra AR, Durao MS, et al.Decreasing mortality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patients by implementing a sepsis bundle in a hospital setting[J].PLoS One, 2011, 6:e26790.

[2]Rittirsch D, Huber-Lang MS, Flierl MA, et al.Immunodesign of experimental sepsis by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J].Nat Protoc, 2009, 4:31-36.

[3]Yoshikawa T, Takeuchi H, Suda K, et al.High-dose immunoglobin preparations improve survival in a CLP-induced rat model of sepsis[J].Langen becks Arch Surg, 2011, 25 (6) :506-507.

[4]Warren HS.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sis[J].N Engl J Med, 1997, 336 (8) :952-953.

[5]Ostermann H.Antithrombin III in Sepsis.New evidences and open questions[J].Minerva Anestesiol, 2002, 68 (3) :445-448.

[6]Hubbard WJ, Choudhry M, Schwacha MG.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J].Shock, 2005, 24 (Suppl 1) :52-57.

[7]汤耀卿, 李磊.脓毒症动物模型制作方略及应用[J].中华实验外科志, 2011, 23 (12) :1433-1434.

[8]Cuenca AG, Delano MJ, Kelly-Scumpia KM, et al.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J].Curr Protoc Immunol, 2010, 91 (19) :13.

[9]Maier S, Traeger T, Entleutner M, et al.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versus colon ascendens stent peritonitis:two distinct animal models for polymicrobial sepsis[J].Shock, 2004, 21 (6) :505-511.

[10]朱雪琦, 刘清泉, 姚咏明.脓毒症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 2006, 18 (2) :114-116.

[11]Singleton KD, Wischmeyer PE.Distance of cecum ligated influences mortality,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interleukin-6 expression following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in the rat[J].Eur Surg Res, 2003, 35 (6) :486.

模型穿刺 篇3

1微信平台的高普及性

微信平台是腾讯公司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程序,可快捷的进行文字、图片、文件、语音以及视频的传送,同时可进行多媒体资源群共享,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社交通讯软件,且使用人数逐年增加。目前的医学高等学校、教学医院中医生及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率约95%~100%,已远高于高校及教学医院可提供的固定教学工具数量。近两年微信平台逐渐被开发为教学工具,在众多教学领域包括医院临床实践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快、更全面的在医生及师生间传播[1]。

2前列腺穿刺模型临床操作经验的远程交流及同步学习

研发单位的教师或医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将模型相关资料如PPT课件资料、操作前模型准备流程,以及模型操作视频资料、操作技巧资料等发布至群号中,为远程学习的医生、学生提供参考,降低了空间对于模型推广教学的限制。而学生在前列腺穿刺模型的具体操作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发布至微信平台中,寻求帮助共同解决,提高了问题的解决效率。传统的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一般为老师边操作边口述,学生围绕教师四周听、看的模式。而前列腺穿刺模型操作可视范围小,存在不能满足大量学生同时最佳位置学习的弊端,影响学习积极性。而将操作演示视频发送至微信,同学可同步学习,观察视角一致,且均为最佳视角,使得教学更具备公平性[2]。

3提高学生对前列腺穿刺技术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目前在面对面前列腺穿刺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内向,不爱提问、惧怕在老师面前动手出错。在操作过程中总是退缩,甚至完全不进行造作练习。而微信平台中的交流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操作的过程,让很多内向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前例腺穿刺模型互动的过程中,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前列腺穿刺模型在多中心的推广,并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此外,参与模型推广的医生一般为泌尿外科的专科医生,日常的临床工作比较繁重,且同时肩负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时间有限,而在线互动可以解决了教师教学时间不充裕对于前例腺穿刺模型推广的限制,加速推广学习的进程。

4前例腺穿刺模型学习过程得以课后延伸

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教师在讲述及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努力记住讲述的内同,但仍有20%~30%的细节容易遗忘或忽略。这使得学生在自己练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在模型凝胶配比中都出现错误,影响穿刺练习。而将教学内容以文件、视频、音频的形式上传后,可很长一段时间保存在微信平台中,学生可以反复多次的学习讲述的内容,查漏补缺。且学生在自身操作过程中可以边听、边看、边操作,更容易掌握前列腺穿刺模型使用的难点及重点。同学在经过长期、多次的模型操作实践后,可进行临床病例的实际操作,如果在操作中依然遇到困难或疑惑,同样也可在微信平台上实时传输操作视频,询问老师。当有较好的操作经验是也可在微信平台中分享,优化教学。

5正确引导微信平台的使用

微信的出现确实给前列腺穿刺模型的推广带来了便利,促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除了在多中心推广中可以使用,也在医院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前列腺穿刺模型推广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弊端。例如因微信操作比较简便,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身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学生在使用微信方面有很大的自由操作空间,作者在临床带教中发现,约有20%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非观看老师的课件、视频等内容,而是在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例如玩游戏,跟其他人微信聊天,查看好友的群消息等等,这也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医院学生进行前列腺穿刺模型的带教中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笔者在带教中亦发现部分学生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交流能力较差,并且自我约束力差,常常沉溺于微信中,甚至产生依赖性[3]。因此,作为带教老师,必须掌握一些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有效使用微信,以便其更好的服务于学习,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两点建议:第一,注意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微信中注意关注学生发表言论的语气,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座谈,了解实习生使用微信学习的现状。第二,注意营造良好的微信平台,带教老师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每天一点正能量”信息,并保持与实习生就生活中热点问题的讨论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实习生积极、健康、向上、并对新知识渴望的良好心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的健全,人们的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当然,患者的隐私权本应受到法律保护,患者享有知情权、同意权、决定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4]。反复进行穿刺模型练习后,临床医生、学生也面临着实际临床操作中,并可能在微信平台中发布视频、照片进行求助,那在微信平台中所展示的穿刺过程及图片不能外传并触及了患者的隐私权,这是在使用微信平台进行教学前就要充分告知学生的重点。

6结语

微信作为新生代的即时通讯软件,正在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式。总结笔者在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新模型推广中的优势主要有:(1)统一管理;(2)在线教学;(3)资源共享;(4)信息保存;(5)教学互动[5]。那么如何更为有效利用微信来提高新的教学内容是所有医务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微信引入到新教学模型的临床推广过程中,利用微信的及时沟通、资源共享、消息储存、多种信息模式的特点[5,6],建立起移动辅助推广平台。当然在使用微信辅助推广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忽略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在传统模式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合理的使用微信平台,充分发挥微信平台在模型推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齐红飞.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性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2]纪家涛,蔡斌,韩庆奇,等.微信及结合案例教学法在泌尿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2):104-105.

[3]曹菲,王琴瑶,周梁,等.微信用户使用行为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81-85.

[4]Jim Chalmers,Rod Muir.Patient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The debate goes on;the issues are complex,but a consensus is emerging[J].BMJ,2003,326(7392):725-726.

[5]邓小霞.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实证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4,20(2):41-4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模型穿刺】相关文章:

胸腔穿刺05-04

常规穿刺05-26

膀胱穿刺06-01

穿刺疼痛06-15

静脉穿刺困难05-04

穿刺技术论文04-16

穿刺技术规范04-17

浅谈静脉穿刺05-02

动脉穿刺置管05-03

脑室穿刺引流术05-23

上一篇:身体的秘密下一篇:CESSNA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