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

2024-05-02

国内城市(精选十篇)

国内城市 篇1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一、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

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二、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等。

城市的河道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经过,如果没有也造一条人工河。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清新健肺功能”的明渠,既是景观,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去旅游开发的项目,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关于城市河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保护好,有河道就不要填上,前几年有的城市为了建道路,或避免臭河影响,把河道变暗渠,把“绿色设施”变成“灰色设施”。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还大量减少了人的亲水可能性。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要把河道变成暗渠。

韩国首尔的清溪川改造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清溪川曾是首尔的一条小河,后来因为工业和城镇化变得又臭又脏,于是政府把上面用土盖掉,造房子修路,下面修大管道,让城市排水从管子里走,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10年前,韩国决定把这个河重新挖开,现在又变成了首尔一条著名的景观河,还承担了城市排水的任务。

二是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让它渗透下去。补水主要靠城市的水系来解决,不能不让渗透。

三是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根据城市清洁程度,隔5-10年清淤一次,保证河道清洁。

四是建立城市的水污分设管道,为什么有的城市河道臭,污染了呢?就是城市管道雨水污水不分,是一个管道。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造成污染,所以城市一定要把雨水污水管道分离。雨水可以排到河道,污水要排到污水厂,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河道。

五是不要把河道堵死,变成死水,城市要建立水系,把河道、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串起来变成活水,流动起来。这样城市的“肺”有活力,呼吸顺畅。

六是建立城市污水厂100%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能直接排到河里或海里污染环境,农村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装置达到标准后排放。

七要建立再生水厂,污水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可以利用变成中水,用来冲厕所、绿地灌溉。中水利用要强化推广,不能让它白白流走,特别是缺水城市,节约宝贵的再生水资源。

城市公园

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这些公园不仅绿化了城市,也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如大妈广场舞的健身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中的蓄水池。

一个城市光有几个大公园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街心公园”,最近伦敦提出了“口袋公园”计划,伦敦政府资助2000万英镑,在伦敦市内打造100个“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意指比较小的公园,一般是将一些荒废、杂乱的街道角落建筑之间狭小空地进行整理,改造成小型范围及休闲地,为附近上班人士或居民提供一块清新的绿色公共空间。

建设城市公园,这里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公园的设计严格执行规划。有绿地、有湖、有休闲之地,多种树,俗话讲“大树底下好乘凉”。硬铺装尽量少,道路不要太宽,以人行合适尺度为主。绿地部分要低于道路部分,便于收集雨水。

二是公园中的建筑要严控,前几年为了平衡公园的费用,建了许多会所饭店、展馆,美其名曰为公共服务,实际上为少数人服务,进去要消费。现在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过去林区有退耕还林,公园就应该有“退房还林”,特别是在公园内造的房屋,凡不是公园初期建的房屋,一律拆除,还老百姓一片绿地。

三是公园周围建的房屋高度与距离,规划布局要严控,要考虑人在公园中的“天际线”。一抬头就看到楼很不舒服,要向扬州瘦西湖那样很开阔。目前我们有的建筑物距离公园两三米,高层四周把公园围起来,把公园当成一景观作为卖点,现在出现问题了,公园是公共场所,早中晚都有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吹拉弹唱很热闹。住宅是静,公园是动,一动一静就容易产生矛盾,我就见过住户与广场舞大妈发生冲突,这就是规划留下的后遗症。

四是建设好郊野公园。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除原有的公园,再造大公园不可能,“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可以见缝插针,弥补公园的不足,在城市的郊区或新开发的区域,一定要考虑新建公园,特别是贴近大自然,有原生态的郊野公园,使城里人周末有一个去处。

野草与草坪

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抗逆性、生命力更强大,长出来后修剪就好了,没有必要拔掉。

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但不节能,一是耗水量大,以年降水量适中的北京为例,一平方米的草年需水量为一吨,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二是养护成本高,人工草坪需要施肥、打药;三是不延年,枯死及更新换代频繁,从维护到长成草坪大约需要3-4个月的时间,草坪寿命一般在8-10年,但维护不好3-5年就换一次,这也不利于生态发展。

采用野草少了浇水、施肥和打药,减少了人工成本,用野草并不是简单地让土地随意长草,而是从野草中挖掘、培育出抗逆性更强,适合城市用的草种,如“地爬虎”“野牛草”等地被植物。北京推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利用野草使综合养护成本下降了2/3。

城市的花卉也不要太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城市节日可以摆一些,马路旁还是以绿为主。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花卉是不多见的。

其他城市设施和建筑

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建设雨水花园,下沉成绿地,把学校的操场也变成绿化广场,不要用塑胶满铺广场。城市中要多种树,种大树,中国城市的马路旁的行道树必须坚持,不能一味让给停车场,这一点绝不能学国外,绿茵马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的绿化带要比马路低一些,让水自然流入绿化带,绿化带下面是蓄水池。

城市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雨水的渗透。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以内,小区业主在自家内的空地作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如果不绿化就收费了。

三、海绵城市中的“灰色设施”

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人们总习惯地追问下水道,因为人耳熟能详——“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下水道的功能现在看是两个,一是雨水来了及时收集,减少地面的积水,二是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说通俗点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天气晴朗成干旱的时候又能吸进去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现在城市地排水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落伍,赶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容积率一再提高,下水道没有改变,重地上轻地下,规划有但实施跟不上,城市硬化增多,下雨只能是千军万马奔腾到下水道,不负载重,下小雨中雨还可以,下大雨就“城市看海了”。

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又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意见:在10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大口径排水管,排水管两侧及上方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和蜘蛛网成架空线的情况,并提升管线水平和防灾救灾的能力。

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规划问题。规划先行,制定规划的现任领导要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勇气,虽然当时不出政绩但对子孙后代、城市的发展后劲功德无量。按照100年使用去设计规划,不落伍,世界发达城市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要洋为中用。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二是加强入廊管理。管廊的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现有管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点非常重要,考量的是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必要时要立地方性法规,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浦东造好一个很宽、很大的共通沟,里面甚至可以开汽车,但遗憾的是造好后从来没用过,马路照样挖,照样一遍遍安置水电煤管,为什么,因为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共通沟谁来管?没有统一部门来管理,各自为政,于是现在就浪费在那儿,这就牵扯到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上,不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出路。

三是综合管廊的资金筹措。这是目前遇到的很大问题,综合管廊投资大约要每公里1.2亿左右。投资很大,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金融部门要放长贷款期限,一个管廊从立项到建成支付使用得3-5年时间,使用寿命应在百年,所以银行放贷应以中长期为主,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急功近利,贷款期太短,工程建完就到还款期了,所以政府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发国债和政府债解决中长期低息贷款,通过部分财政资金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解决资本金问题,商业银行给予中长期贷款扶植,以长期收益的现金流来解决短期资金“强度投资”。再说还款这一块,综合管廊完成后,所有地上地下的管线要全部纳进去,管线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向管廊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交付租金,这个租金时间要长一些,把租金“摊簿”使管线的租赁者承担得起,有“承租管廊”的积极性,这样的资金安排,排水每年政府财政要安排这一块,管线的租金支付一块,形成现金流,“业主的租金”就能偿还起银行的贷款,银行也会有积极性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

四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综合管廊毕竟是百年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

灰色设施除了做好城市的下水道,另一点就是要建立城市星罗棋布的“微水库”方案,可参照日本东京的做法,日本东京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两国国技馆8400平方米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也可以储存在地下水池,平时用于冲洗厕所,夏天可以用于其冷气设备,冬季降雨时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这些雨水收集设备就地减少下排水管的压力,也把水留住为我所用,这种拦储雨水作为资源,“流走是洪水,拦住是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分辨出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以。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都不肮脏,交通虽慢都不堵塞,人行道虽滑但都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漂到街心来,小孩下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就是城市管理的缺失。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水是宝贵资源、稀缺资源,北京去年一场暴雨,流走的水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济南年均降雨量大概600毫米,要是可以补充泉水地下水源,也不需要天天保泉。

国内市场城市划分通用标准 篇2

1、特级市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大型城市;

如:北京、上海、广州。(3个)

2、一级市场:直辖市、GDP大于1600亿且市区人口大于200万的城市;

如: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杭州、武汉、深圳、重庆、成都、西安。(13个)

3、二级市场: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省会、苏锡二市;

如:石家庄、长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合肥、无锡、苏州、宁波、福州、厦门、南昌、长沙、汕头、珠海、海口、三亚、南宁、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25个)

4、三级市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

一、经济发达且收入高的城市;

如:唐山、秦皇岛、淄博、烟台、威海、徐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常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温州、泉州、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湛江、北海、桂林。(24个)

5、四级市场:其他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重点经济城市;

如:邯郸、鞍山、抚顺、吉林市、齐齐哈尔、大庆、包头、大同、洛阳、潍坊、芜湖、扬州、湖州、舟山、漳州、株州、潮州、柳州。(18个)

6、五级市场:其他著名经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大于50万、重点旅游城市;

如:承德、保定、丹东、开封、安阳、泰安、日照、蚌埠、黄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阳、肇庆、乐山、绵阳、丽江、延安、咸阳、宝鸡。(23个)

7、六级市场:除了上述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

北京建成国内最大无线城市网络 篇3

据“北京无线城市”的承建商和运营商——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平介绍,“北京无线城市”网络建设从2007年开始,将分三期建造。目前完成的是首期,共覆盖100平方公里,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奥运期间人们在公共场所无线上网的需要;第二期将于2009年年底完成,实现五环以内625平方公里的城区覆盖,普及无线宽带高速上网;第三期将于2010年年底之前结束,实现北京市城乡地区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

同时,该项目的负责人介绍,北京无线城市网络主要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WiMAX +MESH Wi-Fi”的无线宽带网络技术,采用路灯杆作为站址资源。在项目建设中,解决了城域光纤网络管线、节点资源、电力管线资源等诸多问题。因此,这一无线网络覆盖面积广、接通率高、连接速度快。

据悉,奥运会过后,“北京无线城市”网络将正式开始运营。目前中电华通已经和多家国际漫游虚拟转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包括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国外百余家运营商),使来京观看奥运盛会的国外游客享受统一认证、漫游上网的服务。

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综述 篇4

一、城市休闲旅游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城市休闲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王冬萍(2007)在其课题研究中对城市休闲旅游的概念为:指城市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通过各种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活动,以满足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形式。王琳、杜小平(2007)认为城市休闲旅游要素主要包括城市休闲旅游资源要素、休闲城市环境要素、休闲旅游服务要素和城市休闲旅游管理要素,通过理论分析城市休闲旅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城市休闲旅游地资源类型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地资源是城市休闲旅游运行的核心要素,舍此一切无从谈起。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类型各异,因此,反映在旅游地资源类型上,在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空间上,旅游地类型种类多、资源丰富各异,具有生物、生态、景观多样的特点。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和不同标准,划分的种类各有不同。

很多学者按照旅游地复合分类法即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9种类型:自然观光旅游地、自然娱乐旅游地、自然运动休闲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人文娱乐旅游地、人文休闲旅游地、人造观光旅游地、人造娱乐旅游地、人造运动休闲旅游地(苏平、党宁、吴必虎,2004;刘顺伶,2007)。沈和江、张天平(2009)依据上述划分,并结合北京周边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城乡交错带旅游地资源类型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和运动休闲旅游地。

在对旅游地类型划分基础上,一些学者对旅游地资源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如刘红芳(2008)从郑州市近郊区和远郊区角度将旅游资源进行说明,笔者发现无论是近郊还是远郊其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景观。卢冬梅、简王华(2007)将南宁市城郊休闲旅游景区(点)分为观光农业园型旅游、休闲度假型旅游、森林生态、公园型旅游、古迹民俗文化型旅游、农家乐型旅游和农园采摘型旅游。

三、城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旅游地按照到中心城市的距离,笔者认为应划分为城市中心、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四个休闲旅游功能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休闲旅游不断发展,城市中心、近郊和远郊区对于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度假等诸多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地开发与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针对不同休闲旅游功能区和思考角度,不少学者提出了我国休闲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主要是对城市中心和城郊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相应对策,如田金霞(2008)认为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城郊两大休闲旅游区。城区休闲旅游区建设应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以“娱乐游憩”为导向,在“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化”上下功夫,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结构和休闲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和商街休闲化。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休闲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近郊重点建设郊野休闲中心,实现乡情体验和娱乐休闲化,远郊重点建设专项度假景区,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实现养生休闲化;刘红芳(2008)以郑州市周边地区为对象,城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张力仁(2002)认为城郊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和部门办旅游,它的基本形式是培训中心和疗养院,其实质是会议和度假;第二种是企业办旅游,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办旅游是一支新军;第三种是农民办旅游,农民利用农林水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

第二类则是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的研究,代表的学者和观点主要有沈和江、张天平(2009)对城郊地区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如下划分:风景区名胜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观光农业园模式、度假区模式、森林公园模式、商业休闲区模式、三农旅游模式。马波(2006)在休闲的大背景下探讨城市旅游的发展,由于城市居民休闲消费越发活跃,故应加快城市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移的步伐,推动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建设,促进城乡旅游统筹发展。

第三类学者则集中考虑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思路,这些学者认为,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趋势表明,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目的地选择,更多的走向了都是外围具有一定田园风光民俗纯正的郊区乡村和乡村腹地,因此,许多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各自观点,比如曾磊、汪永萍、段艳丽(2009)在休闲视野下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第四类学者主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休闲旅游,说明各自特点,提出发展对策,如周坤、王进从生态休闲旅游的概念、内涵入手,分析我国现阶段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对策;于可红、顾兴全(2007)以杭州市为例,对体育市场管理部门和目的地旅游相关部门访谈和对居民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第五类学者主要从城市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发展对策,如陈雪钧(2007)以我国都市休闲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开发都市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都市旅游开发的对策: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兼顾高档市场,突出特色性,兼顾综合性;金丽(2008)认为休闲将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新动源,沈阳市因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休闲场所和设施、独特的旅游资源,因此,沈阳市可以建设成为休闲旅游城市,其市场定位以休闲为主题,建设区域休闲文化氛围,实现区域旅游休闲性与功能相融合、休闲城郊化与旅游者参与相协调,在建设中还应注意完善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合作机制,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

四、环城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城市休闲旅游以何种方式发展尤为重要。

一类学者以某个城市为例,通过分析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类型、城市居民休闲市场需求和供给等因素,得出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孙琨(2006)分析兰州市城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旅游的基础和条件,并通过调查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得出城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模式;贾秀海(2007)认为休闲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大连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从旅游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近几年大连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并提出大连应该“大力推广中医康复理疗服务,打造疗养特色休闲之都”,尤其是传统中医的发展应该作为大连未来休闲旅游的特色之一;陆军、陆强(2006)以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桂林为案例,认为桂林市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应为城郊化发展、主题化发展、文化性发展、多元化发展、大众化发展;扶蓉(2008)以湖南长沙为例,认为农家乐是一种休闲旅游,长沙农家乐旅游开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基地兼容型。

还有学者发现,随着各种休闲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加大,夜间旅游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夜间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将会对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夜间旅游是城市居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是多元化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方式,发展夜间旅游不仅对城市形象的改善、居民休闲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夜间旅游还能够对促进旅游者消费水平提高方面做出贡献(宋雪茜、赵陈,2005)。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可支配时间的增加,大都市里的人们需要利用一些场所来放松紧绷的思想情绪,因此,休闲街成为休闲旅游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张斌、张婉婷(2009)、田金霞(2007)均对休闲街在休闲旅游中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五、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几个方向。一是以地理学为理论,研究我国旅游地空间布局结构是我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将研究的旅游地作为样本,运用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可低空间结构特征(苏平、党宁、吴必虎,2008;徐玮、赵媛,2007;李燕燕、王璐、文燕茹、樊冀琳,2008)。

二是对城市休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如《广东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文中,刘少和、张伟强和乔纪纲三位作者通过对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的地理梯度特征进行分析,构建了广东“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和“点—轴树状游憩网”,以及“南部滨海游憩廊”的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刘少和、桂拉旦(2008)从地理梯度角度,认为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地理梯度特征,城市(群)构成了区域地理、经济、文化的核心区(中心区),其周边地区构成了边缘区(外围区)。这种“中心”(核心)与“外围”(边缘)的关系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系统,从而决定了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带有梯度性特征的“环城市(群)游憩带”和“点—轴树状游憩网”的旅游休闲空间布局结构。杨从栏(2008)研究雅安市休闲产业空间结构。

三是研究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如《城市娱乐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上海市为例》一文中,柳英华,白光润以上海市为例,阐述了影响娱乐休闲设施分布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上海目前娱乐设施的分布,划分了分布类型,归纳了娱乐休闲设施的区位特征。

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市场的需求者主要来自于城市的居民。而市民的自然情况不同无疑对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选择也有很大差异。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行业的旅游者对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是不一致的。许多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特征。

黄燕玲、黄震方(2007)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探析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郑焱、曹智颖(2007)在研究长沙市民不同时段旅游休闲活动偏好时,得出结论:不同时段、不同性别、职业和收入的客源群体对不同旅游休闲项目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不过运动、文化、健康、近郊将会成为未来休闲的几大主题;沈和江、张天平(2009)在研究我国城乡交错带旅游市场时,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出了各地参与城郊旅游的一些共性。

七、对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方式研究主要涉及度假旅游、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游憩、生态旅游、海滨旅游、康体旅游等领域,其主要强调休闲的本质。

邹先云(2008)在研究重庆市城镇居民休闲方式与生活满意度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居民休闲方式的一般特点、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文化程度差异、职业差异和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黄丹(2008)从城市已婚职业女性的角度,研究湖北黄石市城镇居民休闲参与和休闲制约,统计结果表明,己婚职业女性经常参与的休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但是,诸如看电视、逛街、读书报、美容美发、看碟、听音响等静态的休闲方式居主要地位;安静静(2007)从性别角度研究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选择,并找寻影响城市男女城市休闲方式的因素,并将休闲方式分为消遗娱乐类、怡情养身类、体育健身类、旅游观光类、社会活动类、教育发展类;王丽梅(2006)从沈阳居民休闲行为构成的基本状况———休闲活动同伴选择、休闲活动方式选择、休闲场所选择、休闲时间分配四大关键问题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群体居民的休闲行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影响居民休闲行为的主要因素给予了深入探讨,从而揭示出沈阳市居民休闲行为的基本特征;高述波、张欣(2007)以九龙涧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为例,认为城市休闲旅游区应以生态为本,为了解决旅游环境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选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

八、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休闲需求,与其他大众旅游产品相比,无论类型、特有属性、空间分布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一)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依托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凭借市中心和城市周边自然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已开发出了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湿地休闲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形成了城市休闲特有的旅游产品组合。

第一类学者主要研究城市郊区休闲旅游产品,如覃业银(2009)认为近郊是城市居民和异地游客进行郊野游憩的频发地带,打造城郊游憩带,是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近郊休闲旅游应该重点开发6类产品:乡村休闲类产品、亲水休闲类产品、郊野运动休闲类产品、消遣娱乐类产品、野趣游乐类产品、郊野公园类产品。田金霞(2008)对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进行研究时,认为城郊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较好,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应重点开发观赏休闲类产品、亲水休闲类产品、郊野运动休闲类产品、消遣娱乐类产品、野趣游乐类产品、郊野公园类产品等城郊旅游产品;张元春(2009)从榆林沙漠旅游现状出发,将沙漠作为休闲旅游产品,并对榆林休闲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类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某个城市,如在《桂林市旅游产品的转型与休闲旅游的创新》中,杨永德、陆军以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桂林近年来旅游产品转型过程为研究实证,提出休闲旅游的主题是休闲性,并呈现出城郊化发展、主题化发展、文化性发展、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其产品类型包括主题游乐园、园林、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对此,休闲旅游应注重创新、文化和环保。

第三类学者主要研究夜间旅游,如宋雪茜、赵陈认为夜间旅游作为城市休闲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发夜间旅游产品是使高温地区旅游发展劣势变为优势的一个思路,如餐饮、购物、娱乐等休闲产品;诸葛艺婷(2007)认为对旅游城市而言,城市的晚间休闲己成为突显城市形象、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核心吸引力。分别从市场需求和供给角度研究夜间休闲产品,并将晚间休闲产品分为观光类、购物类、餐饮类、康体健身类、娱乐休闲类。

由上可知,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休闲性和城市性、乡土性并存是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特有属性;第二,类型的丰富性;第三,空间分布的优越性及特殊性。

(二)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不同休闲需求,不同其他一般大众的旅游需求,所以对于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其独特性。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双休和短假期的增加,环城市带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韩柏娟(2002)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对象,就环城市带的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做初步探讨。通过分析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特征和环城市带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条件,发现环城市地带将是较长时期内城镇居民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并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为乡村度假型模式、休闲产业旅游模式、公园游乐模式、风景名胜观光模式和专题旅游休闲活动模式。康保苓(2006)从休闲旅游现状出发,以杭州休闲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认为杭州休闲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杭州休闲旅游产品还应进行深度开发,需要在坚持“文化”和“生态”两大原则的前提下,着重从挖掘文化内涵、尊重生态、强化精致性、建立休闲旅游的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档次,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宋东宁(2008)以黑龙江省休闲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将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分为三个阶段:成熟期、成长期和和导入期,并对于各个时期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不同的思路。

九、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这就要求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行保障。对于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对策的研究也逐步引起理论界的关注,部分学者运用SWOT模型分析某城市休闲旅游,如许梅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连云港市的休闲旅游,探讨并提出要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就要通过迎合游客休闲的需求;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科学规划,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提升旅游城市竞争力等途径完成;邹勇、邹洪伟分析绵阳休闲旅游资源,认为绵阳进行重点开发体育保健游,充分利用绵阳周边的水体资源、农业资源开展休闲活动,并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唤起市民休闲意识。殷开明(2008)分析重庆市休闲旅游发展的特点,提出发展七大对策。

有些学者通过分析城市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如卢冬梅、简王华(2007)认为应该重视旅游产品决策、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宣传力度、摆正市场定位,挖掘文化内涵、重视旅游资源保护,促进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改善交通条件力度,进一步提升景区可进入性。

十、结语与讨论

通过对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国内目前对城市休闲旅游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进展不断加快,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且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关注。从研究的程度来看,国内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准,能够初步为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地理学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城市休闲旅游地资源开发研究方面,且研究范围集中在城郊旅游地资源类型的研究上,研究理论多集中在环城市游憩带理论等方面。笔者认为,应在制定和完善城市休闲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方面,延伸城市休闲旅游地承载力的定量研究,城市休闲旅游地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加强研究。其次我国城市休闲旅游心理学与行为学研究。目前多集中在休闲旅游的动机、需求方面,且深度不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广度也应该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在休假制度改革的影响下,应加强包括对休闲旅游者的感知、学习、态度、人格等心理要素以及家庭和休闲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休闲消费行为的研究等,同时还应延伸到休闲旅游服务人员和休闲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心理与组织研究。最后我国休闲旅游的市场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休闲旅游供需视角下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等方面。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在城市休闲旅游市场调研、休闲旅游市场细分、休闲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休闲旅游市场竞争力策略、休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等方面多做研究。

三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是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的文章相对较少。同时文章多为实证研究,从国内范围研究的文章较少。

四是从目前国内研究成果和趋势来看,未来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研究内容会进一步细分,研究方法会更加丰富、科学,最终会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摘要:笔者对城市休闲旅游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城市休闲旅游的研究热点和取得的成就。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旅游地资源类型、旅游地资源开发与管理、发展模式、空间结构、旅游产品和发展对策研究等方面。

国内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 篇5

城市有边界吗,有的话,那是多少?

未来,城市的边界又会怎样,是扩大,还是缩小?

前几年,上面还动不动将九亿农民挂嘴边,未来,我相信,上面也会经常说:九亿城市人。或者,更多。

我相信,就在不远将来。

世界正经历城市化,中国更是如火如荼。不久的将来,更大的城市,城市群,更多的人口,会成为常态。这盛况,我有生之年,应该能看到。

更大的城市,更多的人,绝大多数的人将生活在城市里。人们于是关心城市,关心它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它的半径。

有意思的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半径,普遍“不约而同”:约30KM。

无论北京的16410KM,上海的6340KM,还是厦门的1699KM,(岛内128KM),半径都在30KM左右(厦门稍微小,主岛太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简单:尖端科学的运用,以及科学的可复制型。

以前只有一线城市拥有的地铁,现在在二线基本全面开花,甚至,有些三线也大干快上。究其原因,不过是科学的发明,运用到一定时间后,其成本不断被降低,从而让其他规模较小,财力叫弱的城市,也能造得起。

90年代的地铁,以及建筑其上的销品贸,现在,二线能够“轻易”地复制,且因为经验和时间的积累,建造更先进、科学,搭配更合理,技术更先进。北京、上海的地铁一号线乘坐体验,运营速度,技术应用,未必有苏州、杭州的三号线好。

每一次技术的突破和革新,都让城市半径得到拓展。地铁发明以前,是公路、铁路时代,城市半径远没有现在大,公路、铁路发明之前,是马车时代,繁华的长安城,老百姓靠马车在城市里运行,东到西,十公里已经是极限。再大,活动极不方便(以马车的平时速度计算)。

汉长安城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之一

现在城市的半径得到极大提升,到达30KM左右,地铁功劳不可磨灭。地铁不再是一线的标配,很多城市拥有地铁,并且大干快上。中国城市的半径,因此“不约而同”地扩展到同一长度。

地铁已是城市最高级的技术,最前沿的科技运用。在新的革命性技术还未到来之前,城市的半径,再难以突破。

那么,未来,城市的半径到底怎样呢?真的一直无法突破了?

在几十年前,公交车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当然现在也是,那时的公交车,不但破旧,而且速度、载客量、技术都不如现在。

这是必然,技术在前进。

公交最明显的变化,其实不是这些,而是运行方式。

开始公交都是首发尾至,一条条线路定好,一站一站站点定牢,司机早上出发,沿着线路,有序按序逐站停靠,到点,回到起点,下班。

后来,公交单独划出车道:公交专用,再后来,BRT快速公交系统,不但线路专用,而且不再三五公里一站,而是拉长距离,提高速度,专程车道。

北京公交线路图

这,大大提高了公交的运行速度和效率。长路途的人,可以较快时间到达目的地。当然,其他的线路,还是按原计划的行驶、停靠。

当一个城市的公交普及到线路全覆盖,站点全覆盖,还不能满足市民出行要求时,专线,长距离的公交运行系统出现了。

郑州BRT

其实,地铁也会遵循这个规律。目前,绝大多数的地铁网,还远远不够做到线路全覆盖,站点全程性。

纽约地铁图

伦敦地铁图

东京地铁图

全国的城市,都在大干快上地,继续建地铁。

上海地铁未来效果图

北京地铁未来效果图(2020)

当大多数的城市地铁网,像公交网一样,全程覆盖,并且全站点覆盖时,地铁的进化,就会朝公交的专车道,BRT快速公交系统进发:长站点,专业性,快速度的地铁,将不断诞生。

那时,天安门到通州,30分钟,南京路到临港,30分钟。

再以后,天安门到燕郊,30分钟,南京路到昆山、太仓,30分钟,------

随着地铁的升级和改进,城市的半径进一步被扩大。城市在不断扩大,城市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960万平方公里上,除了几片土地建满高楼大厦,绝大多数的地方,将回归森林。

地球一片绿海,“原始社会”再现。

因而,环保是个伪命题,保护生态就是扯淡,退耕还林根本就没有必要。

作者: 皮特

国内外知名城市品牌塑造策略分析 篇6

如何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通过城市品牌塑造为城市实现国际化转型做准备,是全球化时代众多城市的发展难题。市政与公众双方要强化认识,认识城市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好城市形象准确定位。在城市主题的确定上,要深度的挖掘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只有区别于其他的城市,才能在人心目中留下鲜活的印象。

关键词:国际城市;品牌塑造策略;品牌发展模式

一、国外知名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策略

(一)国外著名城市形象塑造的主要做法

城市形象推广主要是从城市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三大方面来开展。国外著名城市在城市形象推广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

1.伦敦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为传播城市品牌,伦敦成立了专门的品牌机构,由市长办公室直接管辖,参与伦敦市政府所有对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城市形象。首先是媒体传播。BBC是伦敦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和窗口。其次是重视活动传播。伦敦通过层出不穷的活动以及节日传播城市形象。伦敦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型的庆典活动,这些活动对提升伦敦的城市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次是政府传播。伦敦市长每年都安排出访计划,积极推广伦敦。

2.纽约

纽约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纽约遭遇形象危机,几乎陷入“颓势”的窘境之中。为扭转这种局面,纽约市政当局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首先,通过城市“复兴”计划,大力发展广告创意、发展地产经济和文化产业等“象征经济”,重振城市经济活力。其次,纽约会议观光局聘请专家设计出“大苹果”的旅游标志,向世界展示活力、异彩纷呈、激动人心的城市形象。经过广泛宣传,纽约城市标识得到公众认同,“我爱纽约”已成为广为人知的口号。第三,“9·11”事件后,纽约市大力宣传承担着城市基础安全保障工作的作为城市形象代言人的普通消防队员,向外展示这座城市普通市民平凡、敬业、履责、勇于承担的城市人品质。上述措施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巴黎

巴黎一直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到过巴黎的人无不为之感叹。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名人和恢宏的文化为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良好的城市形象。即使有着良好形象,巴黎市政当局也会利用一切机会推广传播城市形象。主要手段:一是主办大型体育赛事;二是每年政府和民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展和文化演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播其文化多样性的城市形象和包容性的城市个性和人文特质。

4.东京

东京良好的城市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为此,东京市政当局做出了极大努力。首先,在日本政府制定“观光立国”的国家战略后,2002年首都东京用振兴旅游产业来推广城市形象作为出发点。其次,围绕主题采取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积极开展城市整体营销;二是积极支持承办国际会议,把承办国际会议作为宣传东京、提高东京世界知名度的大好机会;三是通过承办大型节事活动来推广东京城市形象。这些国际性节事活动极大提高了东京的知名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5.首尔

首尔(汉城)是东亚重要的国际都市,作为韩国经济奇迹的引擎及缩影,其城市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瞩目。首尔的城市形象推广措施是:首先,通过大型国际赛会导入城市的国际形象,使城市品牌赢得世界认同。其次,领导人带头宣传城市形象,借用名人拓展城市形象。第三,城市主管部门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互联网推广城市形象。

(二)国外著名城市形象推广的特点

综观伦敦、巴黎、纽约等国外城市形象推广的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和市民参与。上述几个城市的政府都把打造推广城市形象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战略制定到活动方案实施都有明确目标和周密安排。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利用一切渠道向全体市民广为宣传,不仅使他们清楚了解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从自己做起,人人成为城市形象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把推广城市形象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2.利用专业机构打造城市形象。城市形象设计与塑造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是创意者对城市认知的智慧集成。首先,这些城市在推广城市形象前都要向全球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招标,通过竞争确定专业机构对城市形象理念、行为和视觉系统进行设计。其次,城市CIS确定后,即制定详细推广方案,力求让社会在第一时间对城市的CIS产生共鸣,以强化市民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3.整合多种方式,提高传播效果。传播媒介是提高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首尔、东京、纽约等在城市形象推广中,都十分重视平面和电子媒体的整合、多语种的整合,提升媒体的渗透力和传播力。

4.举办节庆和节事活动推广城市形象。大型国际性和区域性的节事活动精英人才云集,传播媒介集中,十分有利于推广城市形象。无论是伦敦、首尔还是东京、巴黎市政当局,都把争办国际性的赛事活动、文化艺术展览等作为推广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二、昆明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路径

(一)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资源

昆明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地理气候环境优势;二是花卉资源优势。斗南花卉集群是我国规模较大的花卉市场;三是文化资源优势。解读昆明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昆明文化不仅只是学术意义上的绚烂多彩,它是一种可以真实体验的滇文化;四是本土品牌优势。尽管昆明的名牌商品数量不太多,但也有一些著名的本土品牌,如云烟、红塔山、云南白药等。这些资源优势,既有树立昆明外在品牌形象的资源基础,又具备培育品牌内涵所要求的资源条件。

(二)明确城市定位——旅游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旅游资源奠定了昆明旅游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基础。而且,昆明人还有建造森林城市的梦想。过去,昆明以滇池作为其旅游城市的形象;未来,昆明人设想将由森林来代言昆明作为后花园的品质。此外,昆明独特的人文气质也与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的定位暗合。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的复合品牌定位是适合昆明城市人文特征的。

(三)重视昆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

昆明非常重视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一方面,加强外在品牌形象建设。根据昆明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的城市品牌定位,改造和完善城市绿化工程、道路交通设施、灯光工程等视觉品牌形象要素。另一方面,品牌形象建设中注重提炼和塑造品牌个性、品牌文化等内在要素。此外,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独特性不仅构成城市的内在品质,也是城市品牌文化和城市品牌个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城市独特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也是构成城市个性的灵魂。因而,树立昆明旅游和生态城市形象过程中,更突出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核心价值。

(四)优化昆明城市品牌形象传播

城市的品牌形象,不仅需要提炼建设,且需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立体化的整合传播。一方面,昆明城市品牌形象着重传播品牌形象。不管是广告还是其他传播方式,所传播的主题都是昆明城市品牌形象所蕴涵的内容。昆明曾在中央电视台做的反映昆明旅游资源和风情文化的城市形象广告就是典型体现。另一方面,搭建对外传播平台传播昆明整体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平台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体和其他传播平台。

三、国内外著名城市形象塑造模式总结

在研究多个城市品牌塑造、培育与传播推广的基础上,本文对城市品牌形象塑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将其作为郑州城市品牌塑造的主要思路,如图所示:

四、启发

通过对纽约、巴黎、昆明等著名城市形象塑造策略的研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对郑州城市品牌进行塑造时,应具备这样的意识与思路:

首先,市政与公众双方要强化认识,认识城市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好城市形象准确定位。在城市主题的确定上,要深度的挖掘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只有区别于其他的城市,才能在人心目中留下鲜活的印象。例如,今天的巴黎,留给世界的永远是服装之都、浪漫之都;维也纳,音乐之乡;东京,东西文化交汇的城市。正是这些独特的印象为这些城市和国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其次,要拓展城市形象推广渠道。城市形象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企业、市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优势。从上述城市形象推广经验来看,一是在传播方式上,要重视受众的生活习惯。受众和媒体越接近,推广的效果就越好。二是要运用差异化策略。根据推广目标和对象的特点,采取有差别的推广方式和推广重点。

第三,要利用好重大事件,做好城市形象推广。重大事件不但可以塑造形象,而且还可以扭转原来的负面形象。因此,在城市形象推广中要积极争取举办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体育赛事、国际会议、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

最后,城市形象推广需要内外并举。城市形象的最终认同取决于内外受众,尤其是外部受众。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内外并举。对内强化主体意识,把推广城市形象变成市民的自觉行动,共同营造城市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对外,要借用一切手段、渠道凸显城市形象的特质,用独特的优势强化外部公众的注意力和认同感,使城市整体形象伴随眼球效益和价值链渗入受众心中。

【参考文献】

[1]刘艳子,黄河,曹玉月.我国内地城市品牌发展诊断[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8)

[2]刘艳子,刘艳蓉. 昆明城市品牌传播的调查与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02)

[3]王晖.创意城市与城市品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4]文春英,李海容.亚洲城市品牌塑造:战略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03)

[5]于宁.城市营销研究——城市品牌资产的开发、传播与维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国内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研究述评 篇7

关键词:城市居民,游憩行为,述评

一、游憩与游憩行为

对于游憩概念学界尚未有统一认定, 比如周常春认为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为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所有活动都可称为游憩。游憩是指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包括室内和室外、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各种活动。人们在居住地附近所从事的不超过24小时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可称为游憩现象。俞晟认为“游憩是在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 能够带给行为实施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 有助于恢复其体力和精力的合法行为。”

游憩行为是游憩者借助游憩资源进行的满足游憩需求的各项活动。日常游憩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及快速城市化时期, 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不断增强, 游憩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高低。对城市居民的游憩行为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满足情况、了解居民游憩空间使用行为、使用后评价等行为特征, 这是基于居民游憩行为进行相关游憩空间与场所合理规划与配置的前提。这方面研究也成为城市游憩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对国内研究的总结有助于认清目前研究现状, 为之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国内相关研究

1. 游憩行为的整体性分析

国内有关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研究主要内容为对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整体性分析。如吴必虎 (1994) 对上海城市游憩者空间流动行为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张安等 (1999) 对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模式与活动频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黄燕玲、黄震方 (2007) 以南京为例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进行了分析;吴必虎等 (2007) 以杭州为例研究了本地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

2. 老年人游憩行为研究

近年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特殊群体的游憩行为研究, 包括对老年人、女性、外来流动人口的休闲游憩行为的研究。老年人口游憩行为方面:孙樱等 (2001) 较早地研究了北京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任朝旺等 (2010) 以河北保定滨河公园为例, 对老年人群的游憩行为特征及对滨河公园休闲游憩特征的重视度与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以上研究对于主动迎接老龄化社会对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及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游憩场所具有重要意义。

3. 女性游憩行为研究

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 国内分析与研究也开始涉及女性游憩行为。如郑春霞、陶伟 (2007) 以广州六所高校调查为基础, 对高校女教职工的日常休闲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李建伟等 (2011) 以西安市丰庆公园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 分析性别差异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时空分异特征的具体表现, 探究影响时空分异特征的作用机理。许晓霞、柴彦威 (2012) 以北京为例, 通过研究多元logit模型分析, 认为女性休闲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务照料活动、居住区位等并分析了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差异。总体上, 关于女性游憩休闲行为的研究成果近期逐渐增加, 为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中更好地体现女性的特殊性及其需求提供了参考。

4. 外来流动人口游憩行为研究

外来流动人口目前已成为中国大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 也需要基本的生活服务。其中日常游憩在其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 相关部门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游憩需求重视不够, 外来流动人口集聚社区相关游憩场所非常缺乏。近年相关研究学者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游憩休闲行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阎友兵等 (2006) 、刘建平等 (2007) 分析了休闲游憩生活对农民工的重要意义、农民工休闲游憩生活的现状,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但大部分成果是论述休闲游憩活动对农民工生活的重要性、休闲游憩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一般性论述。对于外来流动人口游憩行为的深入调查分析成果相对较少。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城市游憩行为的研究目前已开始涉及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不同社区居民对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使用行为和感知行为分异。如Erkip (1997) 研究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年龄的社会群体对公园游憩场所的需求和使用行为的差异;Zhang (1998) 研究了芝加哥唐人街华人社区的休闲喜好和开放空间需求特征;Giles-Corti, et al (2002) 研究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对游憩锻炼的参与水平、参与类型及其对游憩环境可达性感知的差异;Sasidharan, et al (2005) 分析了美国亚特兰大和费城西班牙、中国、日本、韩国等六个种族群体在公园使用和参与活动上的差异性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Yilmaz, et al (2007) 研究了城市公园使用者特征的影响因素 (如性别、收入、婚姻状况、教育水平等) , Meer (2008) 研究了不同社区老年人游憩活动的类型及数量方面的差异。总体上,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群体在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使用行为上表现出显著的分异性。

四、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浅析 篇8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 带有静止或流动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地带, 包括低潮位不超过6m的滨岸海域。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 “湿地公园”可被定义为, 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 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和生态过程, 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具有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 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一种途径,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湿地公园的分类

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 将湿地公园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两大类。“自然湿地公园”是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 划分一定的范围, 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如观鸟亭台、科普馆、游道等) , 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遵循“生态自然”的理念, 本着友善对待环境的设计观念, 以简朴的造园手法, 运用天然、环保的造园材料, 营造出自然、和谐、原始、质朴的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并且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概述

3.1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案例

3.1.1 日本葛西临海公园

日本葛西临海公园位于东京都江户川区。建设面积80hm 2, 葛西临海公园包含名为“水边之自然”的葛西临海水族园和葛西海滨公园。“水边之自然”葛西临海水族园建设之初, 是为了再现东京周边随处可见的湖与河流而开发建设的人工淡水区域环境。

3.1.2 日本米子水鸟公园

米子水鸟公园位于鸟取县米子市, 建设面积28hm2, 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是为保护在此生息的水鸟类而建设的, 是日本中海范围内拥有汽水湖面积第五位的生态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是琥珀鸟集体过冬的最南极限地, 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为了能使琥珀鸟与大雁等珍稀野生水鸟采食方便及生存栖息, 在浅滩水域内建设了一定面积的芦苇丛生岛。与此同时, 在野生鸟类聚集区建设有科学观察、环境管理、调查研究、自然教室、环境保护教育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该保护区还为前来游览的游客建设了能够亲身体验的自然观察中心。该中心还建设有资料文献、科研中心;另外中心内还设有日本国内野生鸟类的认知讲解、卫星拍摄的鸟类栖息群活动状况的详细资料等。

3.1.3 英国伦敦湿地公园

英国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巴·艾尔姆 (Barn Elms) 区中。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km, 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车程。湿地公园共占地42.5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曾是伦敦泰晤士供水公司的蓄水池, 由于伦敦泰晤士环城水道建成, 维多利亚水库就被逐步废弃。鉴于该地块原先就有多种鸟类和昆虫栖息、同时也是多种鸟类迁徙过冬的场所, 因而将废弃的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

3.2 国内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案例

3.2.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 距西湖不到5km, 总规划面积1008hm2, 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这里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文化积淀深厚, 是国内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为了突出这一点提出了“鸟的天堂”、“芦花、柿、梅、桑”、“词人圣地”、“西溪节庆”等四大重点工程。通过保护水和植物、湿地地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遗存四个方面, 体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呼应,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2.2 唐山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唐山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心以南2.5km处, 属唐山市南部采煤下沉区的一部分, 周边与农田及部分国有土地为界。北与南湖公园相邻, 南至北新庄子、西到王禾庄, 东邻京山铁路。南北最宽处4065m, 东西最宽处3140m, 总面积约699hm 2, 其中水面约115hm 2。

该湿地公园是在采煤沉降后形成的相对集中的较大积水坑的基础建立的。规划区域井下开采历史较为久远, 既有早期的老采空区, 又有正在开采的煤层, 并且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仍会有采掘活动, 目前还存在遗留下的炭坑建筑。全园的主旨就是通过核心设施、炭坑资料馆、广场、餐厅、园路、建筑小品等要素, 使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炭坑时代文化, 既有创意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3.2.3 香港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部, 天水围新市镇以北, 毗邻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公园占地约60hm2, 包括一个占地约1hm2的访客中心, 以及60hm2的为野生生物而建造的户外再造生境。香港回归祖国后, 原属英国的拉姆萨尔公约下的米埔及后海湾一带湿地, 转为中国在该公约保护的第七片湿地, 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块闹市中的湿地。因其区域与深圳湾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体, 而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重要自然保育区。

3.2.4 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东端, 上海市区东北方向40km处。西起92大堤, 东至98大堤, 北临长江口北支水道末端, 南沿北港水道。是个约2km宽、10km长的狭长地带, 总占地面积达到2400hm 2, 是我国建设的首个国际型湿地公园。

本区是亚太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水禽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生物多样性高、生态效应最大化是其最大特点。通过特殊的种植设计、引鸟设计为鸟类提供捕食、栖息的场所, 同时也为人们提供观测、亲近鸟类的自然场所, 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创造城市特色景观。

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一个崭新的尝试, 通过它的建设, 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培育、修复与重建, 逐渐形成湿地开发、利用、保护的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基地。东滩湿地有望成为长江口最重要的迁徙鸟类栖息地和长江口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河口湿地。

4. 湿地公园规划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湿地公园一般从自然地理条件、乡土动植物种、生态景观、历史文化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纵观国内外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 在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表现出以下趋势:

4.1 注重生态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是管理、规划及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基础。采用丰富的植物种类, 以构建接近自然的湿地植物群落。复杂而稳定的群落结构不仅能形成公园植物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 并能吸引野生生物, 特别是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 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的关键之地。

4.2 利用湿地资源、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1) 乡土物种的应用

对区域内的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本地湿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乡土动植物, 按照生物学和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设计。不仅维护费用低, 又能从生态景观方面体现地方特色。

(2) 文化内涵的展示

湿地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 包括战场遗址、最早的居民点或人类移居地、重要历史研究地等。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自身特点, 充分利用和体现湿地的历史与文化, 提升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品位, 从而在历史文化方面体现出地方特色。湿地文化具体包括:湿地历史文化、湿地民俗文化、湿地饮食文化、湿地商品文化、湿地园林文化、湿地建筑文化、湿地宗教文化等。

4.3 突出生态主题、展现湿地自然景观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生态主题、“原汁原味”,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体现“自然性”和“古朴性”原则。湿地公园的项目设置需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需要, 充分体现人类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参与式理念。以人为本, 既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管理, 又要方便游客, 满足其需求, 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地休闲环境。

4.4 重视生态教育、服务生态研究

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篇9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 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网络, 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企业内部的小循环, 生态工业园区的中循环和社会可持续消费方面的大循环。而城市作为企业的载体, 生态工业园区的母体以及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发展循环经济十分必要。

由于循环经济建设是集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当循环经济具体到某个城市时, 就应当在分析城市具体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规划整个城市的循环经济体系。

作为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就是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 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遵循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的3R原则, 围绕城市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四个方面, 建立起能够支撑城市循环发展的全方位的系统。

1. 四个方面的联系。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依托的有机整体, 共同支撑起城市的循环发展, 首先产业体系是资源消耗的源头, 因此在产业体系中应该严格控制资源的浪费, 达到节能的目的, 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减少这一环节对环境的污染, 产业体系的产品又被社会消费, 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会产生相应的生活垃圾、废物等, 对这一部分资源的再利用, 形成可再生的资源, 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 同时鼓励绿色消费, 也是循环经济中重要的方面, 这就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以上两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技术设施, 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企业以及社会各个方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 提高公民以及企业各方面的环境意识, 进一步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四个方面在相互作用下为循环经济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的循环经济,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因此本文将从产业体系、社会消费、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生态四个方面来研究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二、国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早, 因此有很多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介绍国外几个城市循环经济。

1. 日本北九州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北九州市作为日本四大工业地带之一, 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它也出现了深刻的环境公害问题。通过政府与民间共同合作, 北九州克服了极为严重的产业公害, 荣获了1990年度“全球环境500佳”称号, 并于1992年巴西全球首脑会议上使日本首获“联合国地方自治体表彰”, 北九州作为环境先进城市而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1) 生产体系。

(1) 培育出了一批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中小企业, 形成了发达的环境产业。

(2) 发展新兴产业。

(3) “环境技术”输出。

(4)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5) 与企业签订“公害防止协议书”。

(6) 成立“北九州市环境产学推进会议”机构, 该机构对最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并通过各再生使用厂的相互合作, 实现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区废物为零的目标, 进而发展成为循环基地。

(2) 社会消费。

(1) 进行垃圾分类并将垃圾中的瓶瓶罐罐挑出来, 放入再循环袋。厨房的垃圾则做成肥料。

(2) 北九州不仅不让垃圾破坏环境, 而且还要让垃圾变成高附加值的工业原料。于是, 北九州人策划并实践了E-CO-TOWN (生态城) 工程。

(3) 物质基础设施。

建立相应的垃圾废水回收处理设施。

(4) 人文生态。

公众参与:开放环境博物馆, 志愿者在这方面进行环境服务工作, 博物馆部分是由回收的材料建造的, 而且是能够吸附氮氧化物的, 它有最先进的生态技术;开放生态生命广场, 这里销售有当地的企业生产的生态产品;召开由市民负责策划、实施, 以市民为主体的绿色宣传大会。此外, 北九州还系统地编写了从幼儿到中学生等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环境教育辅助教材。

市民积极参与, 政府鼓励引导, 二者配合, 才能开展好环境保护活动。

2. 德国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德国是欧洲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它的循环经济系统已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德国,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的成果, 同时它也是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并已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行业。

(1) 生产体系。

(1) 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引导企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由于企业具有天然的“经济人”特性, 经济手段可将企业生态环境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比如:将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的征税由50马克增加到90马克。

(2) 双轨制回收系统 (DSD) , 将有委托回收包装废弃物意愿的企业组织成为网络, 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 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

(2) 社会消费。

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加以回收利用, 建立相应的配额制度并收取押金, 促进消费者把有关废物退还到商店或超市, 以达到废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3) 物质基础设施。

德国对能减轻环境污染的环保设施给予贷款, 不仅利率相对较低, 而且偿还条件也优于市场条件, 且借贷周期长, 利率固定, 必要时还可以给予经济补助。

(4) 人文生态。

(1) 制定法律法规, 德国政府以垃圾分类和包装行业为切入口, 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 接着又制定了各种垃圾处理法规, 使不同种类的垃圾从搜集到最终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有章可循, 此外还有《包装条例》法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

(2) 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德国通过舆论传媒等手段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 促使社会各阶层人群都能够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 提高大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在生活中优先选择绿色有环保标志的产品, 以此约束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 进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技术创新。

三、国内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1. 贵阳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贵阳市是我国西部欠发达的资源型城市, 是全国人均GDP排名最后的城市, 这里还是我国曾经酸雨最多的地区之一。贵阳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沉重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们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贵阳市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创先发展循环经济, 成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1) 生产体系。

(1)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 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 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

(2)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 特别是以沼气工程为桥梁, 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相衔接, 达到了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3) 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

(2) 社会消费。

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 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1) 对造成严重污染的磷渣进行回收利用, 利用净化后的黄磷尾气生产甲酸、甲醇等化工原料, 既消化了废弃物, 又通过产业链、生态链的构建, 增加了经济效益。

(2) 对于废旧物资, 贵阳市以社区回收网络为核心, 建设全市再生资源回收染大户搬出市区, 严令全市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 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了20000多个街头燃煤炉灶, 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网络。

(3) 对于生活垃圾, 加大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力度, 全市中心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5%。

(3) 物质基础设施。

建立废物回收利用设施:如投资建设全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中心, 对医疗垃圾、放射性废物以及危险废物等特殊固体废物进行妥善、安全处理。

(4) 人文生态。

(1) 为改善大气污染的“蓝天”工程, 将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10多家污染大户搬出市区, 严令全市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 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了20000多个街头燃煤炉灶, 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

(2) 改善水污染的“碧海”工程, 对沿河两岸207家排污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排查治理, 斩断了污水源头。

(3) “绿色”工程, 建成了一条长70公里, 宽1~7公里, 总面积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

(4)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

(5) 建立专项资金, 设立“循环经济项目库”。

(6) 加强国际间循环经济合作。

(7)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2. 大连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大连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 又是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 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对外依存度高。

(1) 生产体系。

(1) 强化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 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把“低污染、土地资源的低消耗和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作为选择项目的主要标准, 重点发展和培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产业、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科技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知识化”。

(2)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参与的方式, 多渠道解决开发区资源综合利用的投资需求。以政府投资园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杠杆, 带动社会投资不断进入。尤其是开发区政府抓住水资源匮乏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积极引导再生水资源生产企业、耗水大户企业、公共水处理公司等多渠道解决水资源利用投资。

(3) 积极推进企业对资源节约及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 物质基础设施。

大连开发区推行“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政策,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的使用面向全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 实行有偿使用、企业化管理。

(3) 人文生态。

大连开发区积极探索适合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园区建设之初, 针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城市生活综合处理和工业介质的循环利用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划和实施措施。

四、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经验

根据以上国内外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城市在生产体系、社会消费、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生态四个方面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的比较, 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经验:

1. 生产体系。

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发展新兴产业, 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以“3R”原则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指导原则, 并通过引导企业成为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计划的参与者, 制定严格的新建企业审批制度, 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 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措施, 从企业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另一方面, 发展生态农业, 以先进技术为依托, 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使得三个产业在城市循环经济的建设中相辅相成, 振兴地方经济, 创造资源循环型社会。

2. 社会消费。

对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对生活垃圾分类, 进行循环利用, 其间可适当采取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 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

3. 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在循环经济建设中, 物质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在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中, 我们可以采取政府出资, 企业出资, 以项目为依托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的方式等。

4. 人文生态。

注重公众参与, 建设循环型社会是从公众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的, 是自下而上形成的社会发展趋势, 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采取先进技术治理城市污染, 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约束企业以及其他各方的行为, 使得各项循环经济措施能够更加有效、顺利的实施。

综上所述, 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中, 应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特点, 有针对性地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 建立起能够支撑城市循环发展的全方位的系统。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 是实现科学发展, 建立节约型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 本文通过国内外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城市的对比, 研究总结成功经验, 探索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篇10

一、城市旅游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要界定城市旅游竞争力, 先要了解竞争力、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综合概念, 一般指竞争主体 (国家、地区、行业、企业) 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从上述可知, 竞争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其中包含对竞争力的研究必须是多层次的, 竞争力不仅包含现实竞争力, 更包含潜在竞争力。旅游业是由很多企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 旅游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 从这个意义上看,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区域产业竞争力, 属于城市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研究, 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尚未形成公认的看法, 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学术性表述也存在模糊性。

对于旅游竞争力概念, 曹宁所界定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在研究一个旅游接待地 (是以行政区划的城市为单元被考察的) 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 (而不是输出游客) , 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 从而获得回报, 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刘晓萍认为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解, 应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 一是城市在这个概念中是认定为旅游目的地;二是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因而她定义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城市 (作为旅游目的地) 的旅游企业在城市环境和旅游产业本身素质的综合作用下, 在与其它城市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比较优势。聂献忠则把竞争主体看作是旅游业, 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城市旅游业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苏伟忠等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 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等三个层面上。有学者则把城市旅游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各种机遇, 组织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 在旅游环境营造、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管理创新的方面与其它城市相比, 形成比较优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上述众多学者对于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界定来看, 定义城市旅游竞争力要从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来入手, 还应考虑到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 城市旅游竞争力应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 即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能够为区域旅游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特点。

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自国内学者涉足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以来, 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研究思路根据一定的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一系列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内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 指标的选取与构建非常重要, 它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系到能否为决策者提供一个量化的可操作性的依据。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 构建一套比较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 是正确评价旅游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各城市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在选取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 因而构建指标体系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由于竞争力是动态的, 因而有学者指出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 在指标的设计时, 既要有反映现有竞争状况的指标, 也要有反映未来竞争状况的指标, 并对未来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起重要作用的指标, 提出了动态性和潜能性原则。这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及可持续性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提供的很好的思路及可能。

2. 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不同的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因而构建的指标体系也有所差异。

甘萌雨等构建了包括城市旅游经济现状指标、城市旅游功能地位指标、城市旅游业发展趋势指标、城市生活质量指标的指标体系。郭舒、曹宁从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资格性因素、管理创新因素等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思路, 思路中只对各指标的涵义和数据方向进行了说明, 但并未给出具体的二级指标, 其中一些指标获取较困难, 如发展性因素。张争胜等从旅游发展规模、外出旅游能力 (出游力) 、旅游组织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构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本身的发展能力上, 且指标数目太少, 不能较全面反映城市旅游竞争力。苏伟忠等和陈晓等从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三方面建立竞争力评价模型, 但他们是用不同的指标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部分具体指标取值较为困难。莫帮洪等根据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城市旅游发展相关支持环境和城市旅游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与苏伟忠等构建的不同, 但二级及三级指标基本一致。汪德根在根据原则构建指标时, 考虑到数据选取的权威性、实用性、可靠性以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以城市旅游行业实力、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城市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城市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等5个方面28个原始指标组成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庄小丽等在借鉴世界经济论坛 (WEF)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 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及“Crouch&Ritehie模型”的基础上, 参照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 从市场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段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 其三级指标数达45个之多, 能比较全面的反映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但是指标数目太多也会给计算综合得分及解释时造成困难。从上述可知, 不同学者从自己的研究目的及研究范围出发, 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 指标数目不同, 但是在核心指标上还是有一些相同。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城市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的因素还应包括旅游发展的专门化、信息化和集团化水平, 为合理配置资源, 发展旅游专门化优势, 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信息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将起决定性作用, 并且从长远看,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则需依赖于技术、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力资源等等。郭舒和甘萌雨指出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中不可忽视专业化和信息化, 尤其在2003年就提出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从长远看依赖于技术、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力资源等等, 但在后续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中, 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很少看到这方面的指标。因此考虑到技术及信息的重要性, 在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时, 应该把信息获取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源共享作为潜力指标列入。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为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进行旅游营销时, 城市旅游形象非常重要, 但是由于该指标数据获得较难, 因此在许多研究中没有采用。

3. 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 (AHP) 。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通常采用加权法对它进行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城市旅游竞争力权重确定主要方法。利用AHP模型的各指标权重是通过专家打分取得, 从而使各指标权重的设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丁蕾提出用熵技术对权重进行修正。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几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能够简化众多原始变量及有效处理指标间的重复信息, 所以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合理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各个主成分在评价模型中的权重, 这样也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聚类分析是对综合评价的结果对评价对象进行归类, 以便划分出不同的类别。纵观相关研究论文中, 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比较方法、综合比较与分类比较等方法手段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实证研究

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诸多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是运用竞争力相关理论, 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许多城市的进行实证研究, 并针对评价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在众多实证研究中, 一是以我国北京、南京、西安、广州、上海、郑州、桂林等各大主要旅游城市实证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对比研究, 并指出资金、技术、人才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二是以区域的城市 (群) 为实证来进行研究, 武传表采用定量方法对上海、广州、天津、宁波、青岛和大连等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张琼霓对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中, 通过对长株潭旅游业发展现状、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并提出提升长株潭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对策;马艳等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汪德根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实力, 16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 不同层次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不同特点, 并揭示16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化表现的原因, 而不是简单地反映竞争力的最终结果。三是学者对不同省区内的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如张争胜等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照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分为综合型、客源地型、目的地型和待开发型4大类型, 提出了广东省要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四个措施;曹宁等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做了旅游竞争力的总体特征分析与城市类别进行分析, 他认为这些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阵营划分与人们的常识性客观认识存在差异, 反映了不同城市在旅游资源利用和城市旅游管理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广阔空间, 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周岩对河南省辖18个市级实证分析、赵风云对山西省的实证研究。也有学者对单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非常多, 这些研究为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起了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近年来国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多,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论方面仍然是借鉴波特的竞争理论与其它学科的理论, 尚未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 众多学者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计算综合得分和排名, 但是于对指标的选取多是一些可以直接获得的显性经济指标, 而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居民生活满意程度方面的间接指标却考虑较少。研究忽略了现代城市旅游之间的竞争也具有合作性的竞争, 可以采用双赢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城市旅游的发展。全面评价某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应包含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和该城市本身的纵向比较, 缺乏对于城市纵向比较研究, 且主要运用截面数据来研究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动态研究是不够重视。每个实证研究只局限于一定行政地域范围内, 选取的指标又各异, 相互之间没有借鉴意义及可比性。因此如何针对具体的城市, 考虑城市的规模、空间位置、市场腹地及资源特点等方面的因素, 来构建若干指标体系, 使研究的对象具有可比性更重要。

上一篇:社会文化价值下一篇:消防部队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