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运用措施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将课本剧引进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正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力尝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运用措施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运用措施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有人戏称“得阅读者得天下”,想来也是如此,无论在什么科目考试中,都要运用阅读理解这一基本功,先把题目要求读懂理清才能进行答题。图书市场上洞洞书、立体书、抽拉书、翻翻书、有声书等各类绘本书的层出不穷,可见现代人们已经意识到建立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意义。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更是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打基础的阶段,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现状,以及培养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能力;方法;实践;鉴赏;阅读;

前言: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各方面阅读能力目标进行了细化,要求学生提升阅读量,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进行独立阅读等,这都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能使学生建立个人认知,提升思维效率。阅读中学生主动捕捉信息的过程中专注力也会获得提升;阅读的文本没有画面,学生会在脑海中还原对话、场景、人物等信息,学生的想象尺度被不断拉大,培养了学生想象力;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学生对信息的抓取能力呈不断攀升趋势。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从中获益。

一、“授之以渔”,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无论是在语文或是其他学科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些情况,课堂上学生即便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当学生独立阅读做题时会因为审题不仔细,粗心马虎而漏掉一些关键信息,在填写答案的过程中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出现漏答的问题,这都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薄弱的表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泛读、精读、跳读、通读、速读等各种方法进行渗透,让学生逐步掌握利用工具书进行浅显文言文阅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加以实践。不同学段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只需反复仔细阅读就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能力培养时,则需要将各种阅读知识点进行归类,针对同一类型的阅读文本进行同类阅读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复练习,当学生掌握其规律后,鼓励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二、创设情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则要在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各种情景,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而积累情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专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庙会上热闹非凡,有很多好吃的,但是因为作者家境贫寒,所以不敢买,只能找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吃凉粽子。但父亲给我买了一碗热豆腐脑,没钱买玩具,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正是这样的反差才能更加突出父亲对我的疼爱。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强烈的反差对比关系,语文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本剧创作,回忆生活中自己喜欢某双鞋,或某个玩具,想去某个地方旅行,但是遭到拒绝后的情感体验。或者,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自己沉浸在某个场景中对细节进行描述,学生举一反三了解细节和场景的相互映衬或相互反差的多重关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外阅读,发展阅读鉴赏能力

新课标还对学生的阅读总量提出一定要求,并在阅读中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则要在阅读教学中推广课外阅读,精选各类课外阅读书籍,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丰盈自身精神世界,提升文学鉴赏力。当前,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阅读文本数量有限,因此,为了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量,语文教师要综合考虑本班学生的思维特征,阅读能力,以及语文阅读知识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根据相应的主题整合丰富的阅读材料融合到教学中。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整理精彩的电影片段,登载的相关新闻,以及类似的研究,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好奇心。随即,语文教师让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让学生以日记、笔记、图文解说的方式整合出来,让学生在广阅读中不断拓展认知,结合课文进行深度思考,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阅读问题,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结语:

学生阅读能力拉开差距很小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在课后自主阅读中,学生课后阅读量越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越强,而阅读能力又跟学生的倾听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直接挂钩。因此,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详细的课后阅读计划,合理分配好课前阅读,课上阅读,课后拓展阅读的时间,采取行动,不断攀登。

参考文献:

[1]小學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 赵梅花. 新课程. 2021(10)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 王艳侠.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21(01)

[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J]. 庄兴珍. 读写算. 2019(31)

作者:杨鲜

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运用措施论文 篇2:

浅谈课本剧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将课本剧引进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正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力尝试。本文对课本剧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相关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本剧;影响;实践

课本剧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其可以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加强课堂互动,突破教材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目前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

一、课本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如何选一篇课文改编?怎么编?角色设定怎么安排?怎样才能表演到位?为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然会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对《皇帝的新装》进行课本剧改编时,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在看到新装时的心理活动各不相同,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学生需充分领会这些人物语言表现出的内涵,并在这些人物的性格基础上设计台词和动作,无形中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了规范的语言,强化了对课文的认知。

(二)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编演课本剧是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活动。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尽相同,通过改编课文可以实现在文字上的创造性表达,而通过表演又可以实现在语言、动作、情感上的创造性表达。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孔乙己》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时,关于“孔乙己出场”时,要求来一碗酒、一碟茴香豆的架势,带有浓重的读书人的傲气,在进行剧本的编写时,学生可以创造性的加入课文中原来没有的人物对话,以凸显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在进行表演时,扮演孔乙己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声调的表达和夸张的动作,对孔乙己的性格进行更直观的刻画。甚至在表演时,加入方言、戏剧等手段,让人物形象和剧本的可看性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和心理的基础上才能起到调动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心理上极度的渴望独立,表现在日常行为上主要为不愿盲从,喜欢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然而由于身心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面对很多问题,常常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通过将语文课文内容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的过程,可以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七根火柴》的剧本改编和表演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不知不觉中被人物特有的品质和精神所感染。表演卢进勇的同学在完成表演后表示:“以前看到影视剧里高喊‘忠于革命’的口号时,只觉得可笑。演完这个角色以后,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也更敬佩那些革命先辈们了!”

二、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对场地要求不高

课本剧的表演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无论是在哪个学校,只要有教室或操场,就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教学。对于舞台布置和道具的使用也不存在限制。

(二)对学生的水平要求不高

初中语语文的课本剧教学,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表演天分的较高要求,只要愿意参加,稍加指导和练习,就可以参与进来。

(三)对表演设施要求不高

课本剧的目的是将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以一种形象立体、生动有趣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因此对于课本剧本身的要求并不严格。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完成剧本课的表演。如进行《变色龙》的课本剧表演时,可以用课椅代替小狗,赫留金被小狗咬伤的手指则可以用红墨水“化妆”即可。

(四)对表演时间要求不高

课本剧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在课堂上配合教学进度灵活安排表演。如在完成某一部分课文的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以此巩固学生对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对表演规模要求不高

课本剧对于参与人数没有严格限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表演,也可实现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和全校范围内的表演竞赛。

三、利用课本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引导是课本剧编演的关键

课本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对参与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都保持了较高的热情。但是,剧本编写和表演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带给学生的困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组织学生明确课本剧编演的难点、重点,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积极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中去。如在进行《长征》的课本剧编演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反映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习,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进行更生动的课本剧编演。

(二)优选课本是课本剧编演的基础

并不是所有课文的教学都适合采用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一般而言,具有较强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特征描写和包含强烈矛盾冲突的记叙类文体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如《父母的心》、《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采用课本剧手段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认真研读是课本剧编演的核心

课本剧的编演,应建立在对改编课文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对戏剧常识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应在进行课本剧编演之前组织学生对课文认真研读,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梳理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情感,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各个因素,从而开展基于教学目的的课本剧编演活动。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本剧编演时,应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上的转变感受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身份的变化而在态度上的变化,并以此为重点展开课本剧的编演。

(四)指导改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课本剧的编写,并不是对课文内容的复制。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意义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或续写。如前面对《孔乙己》中主人翁出场时,为表现其性格特征笔者组织学生加入了课文内容中没有的人物对话,就是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还可以根据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增添一些新的情节,如孔乙己在最后一次出现在酒馆之后如何死于饥寒交迫之中等。

(五)组织表演,调动学生表演积极性

在组织课本剧的表演时,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调整剧本的表演难度,安排学生的角色,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布置。通过多样化的表演方式,提高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六)客观点评,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层次

在学生完成了课本剧的改编、表演之后,对剧本的改编和学生的表演进行客观点评,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将剧本编演的创新和缺憾进行完善,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朱会芳.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为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才智,2015(35).

[2]陈亚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编演的实践与探究[J].华夏教师,2012(11).

(编辑:龙贤东)

作者:吴丽君

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运用措施论文 篇3:

广西中职艺校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现状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戏曲文学作品学习情况、对地方戏曲的了解和学习现状以及被调查者的建议四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广西中职艺校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面临的语文教学载体单一化、教师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有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以课本剧表演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艺术与文化的交融提高文学素养、通过营造情感体验氛围促进文本学习、通过体验戏曲故事精神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改善措施。

【关键词】艺校 语文 地方戏曲 融合 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各大艺术院校都加大了对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力度。一些中职艺校将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融合起来,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的共同发展,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但是,在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效果。对此,笔者进行了一次关于广西中职艺校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现状的问卷调查,本文拟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广西中职艺校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现状的有效数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改善措施,为同行提供有益借鉴。

一、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广西艺术学校戏曲班学生、戏曲教师和语文教师共 100 人,就语文教学现状及其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现状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填写后回收。问卷共发出 100 份,回收 98 份,2 份问卷无效(未收回),回收率为 98%。问卷共提出 13 个问题,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问题相结合,主要针对广西中职艺校的语文戏曲文学教学力度、被调查者对戏曲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被调查者对广西地方戏曲的了解程度、在融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变量的设定,符合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从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戏曲文学作品学习情况、对地方戏曲的了解和学习现状以及被调查者的建议四个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从表 1 可知,第 1、第 2 个问题是调查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有 64.30% 为女性,而被调查者分布在各年龄段,其中以 17 岁以下学生为主(占 69.40%)。也就是说,本次调查的主体是学生,且多数是女生。

(二)戏曲文学作品学习情况。从表 2(见下页)可知,第 3 至第 8 题是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戏曲文学作品的学习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差不多一半的被调查者都比较喜欢学习戏曲文学作品,也对自己编写剧本比较感兴趣。他们在戏曲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别是情感体悟(26.12%)、戏曲常识(21.60%)和形象把握(21.20%)。但 63.30% 的语文老师只有在教授与戏曲相关的文学作品時,才会给学生推荐一些戏曲文学作品,这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被调查者在学习戏曲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 49.82% 的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对戏曲文学作品了解太少。他们普遍喜欢的学习戏曲的方式是影视作品欣赏(40.85%)和戏曲排练演出(33.36%)。这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戏曲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对地方戏曲的了解和学习现状。表 3(见下页)中第 9 至第 12 题是调查被调查者对地方戏曲的了解和学习现状。56.10%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广西地方戏曲只有少许的了解,他们大都是通过电视(24.04%)和网络(19.32%)才接触到地方戏曲,或者偶尔在现场看过此类的演出(22.96%)。他们最愿意参加的戏曲文化活动是戏曲体验学习类活动(24.73%)以及与戏曲相关的影视、歌曲欣赏(24.35%)和名家唱段欣赏(23.15%),而对于图片展览则意愿不强。这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被调查者认为,要想发展现今的地方戏曲,培养青少年兴趣(31.05%)和加强戏曲人才培养(30.22%)是关键,加大宣传力度也必不可少。

(四)被调查者的建议。第 13 题是开放性问题,希望被调查者结合自身对戏曲的看法或学习经验,给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提出一些宝贵建议。被调查者所提建议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课堂多元化,多添加一些历史和戏曲常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引入地方经典戏曲影视作品,并对名段进行讲解;三是了解地方民间故事作品,学会分析民间故事作品的人物性格及表达的情感,把握民间故事作品情节;四是加强写作能力,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能力,同时了解剧本写作的基本知识,创作戏曲小剧本;五是增加文言文和古诗的学习,多和前辈交流戏曲学习的心得体会;六是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加强唱词记忆;七是提高自身文学修养,阅读经典作品,扩大知识面,提升阅读水平,塑造舞台形象。

三、问题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当前广西中职艺校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教学相融合面临以下问题。

(一)语文教学载体单一化。当前中职艺校语文教学仅以单一的课本为教学载体,教师一般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很少讲解广西地方戏曲内容。表 2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只有在教授与戏曲相关的文学作品时,才会给学生推荐一些戏曲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去阅读,且缺乏后续的跟进,使得教学和自学效果都不理想。而学生在建议里也提到,希望能多阅读经典名著,引入经典地方戏曲和影视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机软件和线上线下课堂进行多元化融合教学。否则,仅以单一的课本为教学载体,学生不能很好地学到他们想学的戏曲知识,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无法体现融合教学的主导性和可利用性。

(二)教师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有限。表 3 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只能通过电视或网络的途径接触少许地方戏曲,而他们更愿意参加一些戏曲体验学习类活动、欣赏名家唱段和与戏曲相关的影视作品。然而,在广西中职艺校这个大环境中,语文教师普遍对地方戏曲的了解不充分,与戏曲专业教师的沟通不够密切,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发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戏曲知识获取途径,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考察、校团合作等形式丰富自身的戏曲知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进而在课堂上将语文知识与广西地方戏曲特点相结合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文化知识。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以上调查数据反映了一个直观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艺术生,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对语文等文化课则毫无兴趣。当教师所讲授的语文知识与戏曲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听课和学习。而学生给出的建议里也反映了他们希望通过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从而为专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只有抓住学生这个心理,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把语文知识深入文学素养中,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由内而外地改善学习风气。

四、改善措施

(一)以课本剧表演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兴趣时,学习是没有阻力的。因此,教师可结合课本剧表演将语文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课文《宝莲灯》的人物赏析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看剧本,再分析作品,最后指导课本剧表演。学生通过观看课本剧,能很快熟悉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课文的解读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小组排演的形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時的一些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对课文的鉴赏水平。

(二)通过艺术与文化的交融提高文学素养。艺校语文课堂应是艺术与文化交融的课堂,追求课堂活动的丰富多彩,学生学习与交流的开放、自由,让学生通过自由的活动形成艺术与文化的感知与内化。例如,在粤剧《荔枝颂》的授课过程中,除了从修辞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等进行课文的分析、领会情感之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让他们发挥特长,以粤剧的方式演唱《荔枝颂》,从而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剧本的鉴赏水平。

(三)通过营造情感体验氛围促进文本学习。艺校语文教学不应仅依赖课本内容,可通过实现教师与地方戏曲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的对话,让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这要求学生要有与文本相一致的情感体验氛围,以及激发基本情感的语文教学前提与任务。例如,民间故事《春草闯堂》的主人公春草是一个善良正义、有勇有谋、知恩图报的姑娘,学生一般都比较喜爱这个角色,教师可以把课文分成春草和其他人物对话的几个小片段让学生演绎。学生可以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处世方式自由发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人物中,大胆地创编和改写台词,实现情感的体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可以演练自己的专业表演技巧,也自然而然地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则可让学生进入小剧本的改写中,通过文字和演绎两种不同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地方戏曲的认识。

(四)通过体验戏曲故事精神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设置实现艺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一个基本的桥梁就是“情节与故事”。可以通过对戏曲故事的情节体验实现教学基本目标。在艺校语文教学中体验地方戏曲故事的情节,“故事”只不过是形式而已,“故事精神”才是最为本质的特色。例如,在讲授课文《百鸟衣》的时候,教师通过让学生品读文章,了解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并运用所学的鉴赏方式尝试赏析民间故事;同时让学生体会亚原和妻子真挚的感情,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他们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敢于向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积极进取精神,从而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真正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和地方戏曲教学融合的一个新的尝试。

广西中职艺校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相融合,可以取得“1+1>2”的效果,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在中职艺校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融合活动,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自然.语文学习与戏剧表演的融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9).

[2]高玉洁.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中传统戏剧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四川戏剧,2015(7).

【基金项目】2018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8B052)。

【作者简介】黄冬梅(1983— ),女,瑶族,讲师,研究生,现就职于广西艺术学校,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英文教学;唐云霞(1979— ),女,汉族,副研究馆员,研究生,现就职于广西艺术学校,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

(责编 王悦之)

作者:黄冬梅 唐云霞

上一篇:冲突融合转变改革教育评价论文下一篇:高中美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