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失灵经济环境

2024-05-06

股票市场失灵经济环境(精选五篇)

股票市场失灵经济环境 篇1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和发展, 自然经济时期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 虽然当时也存在商品交换, 但是这种交换仍然是为了当时人们自身的生活发展需要, 与现在的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国家介入市场很少, 一般都是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并且维持自身的平衡关系。由于在无形之手自身调节的初期并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危机, 因此人们认为市场自身调节是万能的, 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理论正是形成于此背景之下。但是如上所说,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商品交换日益发达社会生产的规模也迅速扩大, 新的生产部门也不断涌现;社会的分工和协作也变得更加分明。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的自身的弊端也显露出来, 例如垄断机构的出现, 由于市场竞争本身就是优胜劣汰所以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市场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依靠自身的优势会越来越强大, 这种结果就是大企业逐渐控制整个行业。另外, 市场主体存在的营利性使得这些主体很少涉足盈利较少的行业, 但是它们的发展滞后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市场的本身也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这些导致了许多企业无法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影响了许多市场主体的发展, 甚至影响了国家经济的运行。这些弊端慢慢显露, 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彻底击败市场万能的神话。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怎样才能正常?国家作为全社会利益的代表, 作为最高权威的代表, 作为最有力量的代表自然由国家出面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维护。1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国家干预, 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 并且自然神作为经济主体对那些很少有人涉足的行业开始经营, 并站在全社会的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这也是凯恩斯的主张, 但是和市场一样国家调控也存在着许弊端, 并由此给西方的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和经济危机。当时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政府干预失灵原因做了分析具体有以下: (1) 国家干预人为因素较多, 并非单纯的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官员、政治家们一般是国家干预政策的制定者, 他们多数是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利益, 这种追求政治利益的做法有事甚至对市场经济起到相反的作用。 (2) 国家干预易产生寻租行为。现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之后资本家就多了一获取利益的道路, 这种寻租行为通过寻求政府保护来牟取不正当利益。 (3) 国家调节成本较大, 国家调节要成立职能不同的政府部门, 难免会有官员冗杂的现象。 (4) 政策的执行和制定都是由人进行的, 难免会有一些滞后性或者是受人的技能和思想观点的局限。综上, 资本主义国家又有重法的传统所以自然会寻求这样一条法制定法律的道路来规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 因此经济法的诞生也成为必然。此处的经济法指经济法律部门的产生而不是经济法律的颁布, 且此处仅从经济动因或者说市场原因对经济法产生做了分析。

除了漆多俊等法学学者们所认同的经济法的产生的经济动因在法学界还存在其他学说, 例如以史际春教授为代表的法学家们所主张的“战争需要说”2该学说认为经济法发端于战争,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家为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以经济法命名的法律规范, 因此他们认为经济法是战争的产物。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此种学说只是为当时的经济服务的, 但是制定的时考虑的其他社会因素极少。在学界还存在着危机对策3说, 此处不再具体分析。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经济法的产生还有其社会基础及其他因素, 而本文仅就经济原因简单分析。

摘要:如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而市场经济本身在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的同时避免不了出现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这就要依靠经济法的规制。研究经济法的产生特别是和市场经济最密切的经济动因, 对经济法的完善, 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经济法的产生,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注释

1 刘立霞.经济法产生动因分析[D].黑龙江大学, 2005.

2 史际春, 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188-189.

经济知识:常考点市场失灵 篇2

外部性指的是两个人的经济活动给无关第三方带来的影响,分两类,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市场“看不见的手”主要是通过价格引导企业资源流动追逐利润的,那么两个人的经济活动给第三方带来好处的情况下如果对经济活动中的两人没有任何好处的话显然市场是不乐意提供的。同理,两个经济活动给第三方带来坏处的话逐利的市场也不会过多干预,故需要政府来进行补贴。

公共产品也是如此,所谓公共产品,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比如马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使用,那么却没有人愿意无偿为其他人提供马路等公共服务,则需要国家出面;信息不对称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呢?卖家和买家信息不对等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作为买家的我们不知道产品质量如何,只看到一模一样的产品的话肯定会选便宜的那个,价值决定价格,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故现在比去应聘,应聘方提供各种证明以供招聘方审核,双方信息一致方可录取。

市场失灵的原因

一、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灵: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二、垄断导致市场失灵: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过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方面的干预属于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

三、外部影响导致市场失灵: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政治与经济勾结,诞下市场失灵怪胎 篇3

曾任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等一系列重要职务,全球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之一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讲述了由1%的少数人掌控了大部分政治、经济资源的美国社会,是如何利用一系列手段将政治与经济相勾结,合谋掠夺另外99%大多数人的财富,从而最终架空美国经济,令曾经的造梦国度,永失公平,美国乃至全球人口都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希德狄斯有句著名论断:“一般来说,只有势均力敌时,权利才会被考虑;否则强者为所欲为,弱者委曲求全。”作者分析了美国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始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拉开了美国公民一生无法享有真正平等的序幕。层级板结,为利益群体更好地圈定自己的利益蛋糕创造了先决条件,政治为经济开路,经济为政治护航,政治团体和经济团体合二为一,使政策沦为了为富人阶层快速敛财的不二工具。美国上层社会利益蛋糕不断做大,中产阶段蛋糕开始减小,下层民众只能靠蛋糕渣度日,涓滴效应在富人实践中被明显证伪,整个社会蛋糕正愈变愈小。

大批的资源被政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让度,没有实际用处的军用物资被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进,政府为巨大财团的冒险行为背书,税收政策不断向富人群体倾斜,资本利得被减免征税。富者愈富、穷者越穷,公平缺失,贫穷和富有成为可以代际循环的遗传因素,貌似公平、自由的美国社会已在深层体制和社会现实中潜藏了巨大的不公,而这种不公同时也是养成美国泡沫经济、促成华尔街崩盘的重要推手。当政治与经济相勾结,诞下的是市场失灵的怪胎。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读者会不自觉地对比衡量,当今的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有哪些异同,如果说美国的选举制度,在制度设计层面就为不公埋下了种子,那么中国现有体制是否促进了公平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医疗、福利、公共服务以及各项经济政策是否为社会公平提供了保障?美国贫富差距的拉大有赖于政治为经济撑腰,那么中国一段时间之内广受诟病的“国进民退”“官商勾结”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平等?这种现象是否得到了有效遏制?

该书是作者无情地批判美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为广泛存在的不平等寻根溯源的经典力作,从中我们看到了美国经济学者的学术担当和敢思敢言的学者精神。中国的经济专家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学术批判和社会批判精神,缺失揭开社会伪善外衣直指病理的勇气和魄力,同时更缺少那种痛陈社会弊病之后再给出一系利合理化政策建议,有如江河喷涌的大智慧。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之下,一个超级大国的病痛,同样也是全世界的病痛,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人性大趋同、环境大趋同的情况下独善其身。

这个时代,颂歌是多余的麻药,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的大变局之中,借鉴他国经验,不断查找自身问题、直视问题,为促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的消除不平等,塑造公平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是每一个有担当,求发展的国家应保有的清醒。

关于市场失灵的中国经济法思考 篇4

在我国, 现代化的进程中主要是以西方先进国家作为参照的, 但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失灵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对于我国而言现有的市场经济模式和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市场失灵是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产物,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轨迹, 使得市场失灵在我国也呈现独有的特色。

二、市场失灵概述

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s) , 指的是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对商品进行分配以及进行劳务分配, 市场失灵可以分为四类, 即:通货膨胀风险、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以及收入分配缺陷和信息不完备性, 从财政方面来看, 市场失灵分为两种, 第一种条件市场失灵, 这指的是现实的市场条件不符合纯粹的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条件假定;第二种是源生性市场失灵, 是指即使具备纯粹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完整运行环境, 市场经济的条件效果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市场失灵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这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 从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来看, 市场失灵现象是属于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的, 可以认为是资本拥有的越多, 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 并且提高效率的可能性也相对比较大, 而由于资本家对其雇员的一再剥夺, 让一些人更进一步的走向贫困, 这也就加大了收入与财富之间的距离, 从而影响了生产制约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 竞争失败以及市场垄断的逐渐形成。竞争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有利的动力机制, 是具有一定的竞争条件的, 在一般情况下, 竞争主要是在统一市场中, 针对于同类产品或者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之间展开的[1]。最后, 区域经济存在着不协调问题。市场机制会或多或少的增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 或者是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 是有着较大利益的。另外, 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或者是过度使用公共资源从而导致员工失业问题等方面。中西方的市场失灵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那么也就表明中国不能够将西方的市场失灵全部照搬而来, 应该要结合我国的市场经济情况进行。

三、西方市场失灵不能够完全作为我国经济法的理论前提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具有相对完备性, 并且对于市场失灵问题的研究, 更多的是趋向于市场机制本身在内的固有缺陷, 当然其关注的焦点也就从高度分工导致的交易费用上升, 从而需要进一步协调费用的市场失灵问题。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性质, 主要的市场失灵问题, 也就是由于我国市场本身不发达以及不成熟, 作为经济法产生的前提, 市场失灵不同, 导致我国目前对于经济法理论, 以及经济法实务的研究需要借用西方的市场失灵情况进行, 这也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我们可以从理论质疑、实证分析以及理性选择等方面, 来探讨西方市场失灵不能够完全作为我国经济法的理论前提。

第一, 理论质疑。西方的市场失灵主要是基于完全市场, 可以借助理性自立经济人, 以及充分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进行假设的, 但是由于理性自立经济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假设, 那么就是说人的利己本性的确是在市场交易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并且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如果将经济人的假设把作为个体的人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 这也就否定了社会和文化对于人类行为造成的差异, 但是西方市场失灵也具有有利的一面。理性自利是西方市场失灵中的另一个假设, 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疑问, 因为在现实的情况和经济学家的模型相比是十分复杂的, 并且经济人假设也并不意味着, 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理性选择并且与其一致。我国对于经济法的理论假设前提, 一级市场失灵不仅要吸取西方市场失灵假设合理的一面[2], 还应该注重并努力克服其消极的一面。

第二, 实证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两条不同的路, 虽然两者在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上有着一定的共性, 但是两者仍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也就决定了作为经济法理论前提的市场失灵的差异性。在经济法产生的诱因上, 西方市场失灵假设只能够解释西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原因, 并不能够解释中国的;西方市场失灵本身暗示着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并不能够展示中国的特色。站在市场秩序的角度来看, 作为中国经济法理论前提的市场失灵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根源和效应, 如果将中国经济的病症看作是西方一样, 那么就会阻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 理性选择。我国法制在由传统向现代化不断转变的过程中, 难以避免的是需要进行法律移植, 这能够让西方优秀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能够符合我国的文化, 符合我国的国情, 还能够有效的将我国现实的国情以及现有的制度相互融合, 而经济法律的移植也会相应的引入西方的经济学市场失灵假设, 我国的经济化的过程出现了很多的道德滑坡现象, 急需要积极的进行改善。法律是一定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化身, 那么法律必须要根植于传统或文化的传承之上, 才能够有效地运作实施。

四、我国经济法中市场失灵的问题

针对于我国市场失灵的问题, 想要充分的理解它, 就必须要基于经济体制转型过渡期的巨大背景下, 在过渡期, 我国的市场失灵问题主要体现在这两点, 即:市场体制不完善, 市场秩序不健全等。市场机制的成熟与政府职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简单来说, 就是用看得见的手让看不见的手来发挥相关的作用。另外在我国市场失灵下, 市场机制难以充分的发挥作用, 其原因由于一些不适当的政府权力的牵绊, 并且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是一个以政府主导建构型的市场经济, 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取决于政府以什么样的理念去建构一个怎样的市场, 作为经济发展内的政府变量, 这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我国市场是否失灵和失灵的具体情况。在我国的相关会议中对于我国的市场失灵问题有了一个客观性的理解, 对于我国市场失灵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 我们可以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来看, 我国经济的改革是一直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 甚至多过对于西方经济的模仿, 并且有效的解决了各方面的问题。其次, 需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姓“资”姓“社”之分[3], 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时候, 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 并且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

中国目前市场失灵的情况表现在很多方面,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首先在社会秩序方面较为呈现行政垄断形式, 行政垄断实质上是对于一些不规范的政府权力保留在市场中的, 权力与市场的结合从导致市场机制扭曲造成市场失灵。其次是在宏观调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主要是表现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下, 所强调的五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预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个方面, 甚至, 可以认为这五个统筹问题是目前我国较为重大市场失灵问题。最后是社会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的方面, 这主要表现为农村中的社会分配, 或者是农民社会的基本保障等问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可以称之为关于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分配市场失灵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市场失灵是国家干预的必要条件, 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法律形式, 其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 从而为中国的经济法奠定一定的基础, 保证企业制度和自由交易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股票市场失灵经济环境 篇5

在开始文章之前,我们做如下假设:投资者与管理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基于本文要论述的内容和重要性程度,关于会计信息,我们主要针对外部的不对称展开讨论;关于委托代理,我们只关注第一层关系,即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微观经济学当中,信息不对称被认为是导致市场无法有效运转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指市场上一方参与人拥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会计是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产品被称为会计信息,主要是指企业每年披露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和产品市场类似,也存在一个由需求和供给组成的会计信息市场,其需求者主要是投资者和政府相关部门,供给者是企业。投资者主要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或债券,目的是从企业的利润中取得报酬;政府主要关注税收;企业运用筹集的资金进行经营以获得利润并缴纳税金。在这个市场上,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对同一会计信息的不同外部使用者对该会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会计信息的内部不对称——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由于企业经营者只对财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而不能参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因此企业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了解没有会计人员多。

二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不对称——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掌握的会计信息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会计报表以及少量的信息披露,没有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多。

三是会计信息的时间上的不对称——会计人员最早了解会计信息,其次是企业经营者,最后才是股东等外部使用者。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给企业经营者审定后才向外部使用者披露会计信息,如: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信息向外部使用者的披露时间往往是在年度终了后半年内才披露。

2 委托——代理

微观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来完成社会分工并进而组织起来的,这些契约构成了一个经济社会的基本制度,并直接左右着经济运行的效率。这里所说的契约,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委托代理关系,该种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和企业的每一个管理阶层上。

由此角度来观察会计,可以发现,围绕着会计有两层委托代理关系。第一层是资源提供者(主要是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的资源经营委托代理关系。资源提供者把资源交付给管理者去经营,并根据努力程度、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评价给予奖惩。第二层是管理当局与会计人员之间的报告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当局委托会计人员向自己和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一方面利用会计信息对委托资源进行经营,另一方面向资源提供者(委托人)报告资源的经营状况,履行受托人的义务。委托代理关系是市场参加者之间信息差别的一种社会契约形式,它是掌握较多信息的代理人通过合同或其他经济关系与掌握较少信息的委托人之间展开的一场对策。也就是说,由于会计工作实际处于两层委托代理关系之中,必然会造成外部使用者、管理当局与会计人员之间存在信息差别。(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的论题,我们假设第二层关系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解决,而在此主要针对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主要表现为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会计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息失真。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现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存在着两种不对称:一是信息不对称,管理者比股东更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使其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而股东了解的信息则是有限的;二是利益不对称,股东追求的是公司利润和股东权益最大化,而经理作为代理人追求的是个人收入最大化、权利和地位的提高等等。由于利益的冲突,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行为表现为一种非合作博弈。管理者会不充分披露所掌握的内部信息,或操纵会计报表虚增利润,从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可见,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它加剧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息失真,而信息不对称根源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会计信息市场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信息失真从而市场失灵,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在其中,笔者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3 委托代理关系下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失真的解释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有两种类型:逆向选择(隐蔽型式)和道德风险(隐蔽行动)。前者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处于不利的选择状况;后者是指由于委托人无法完全了解有关代理人的信息,代理人可能采取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1 逆向选择

企业经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者,会计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投资者是在证券市场上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对企业未来盈利状况的估计,从而作出决策,所以,会计报告的数字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证券市场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证券市场的价格可以左右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和质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论述由于逆向选择导致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首先,以便形象化地解释逆向选择,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学中常用的例子——二手车市场。假设在这个市场中有两种质量不同的汽车:俏货(质量好)和次货(质量差)。汽车的主人要比潜在的购买者更清楚汽车的实际状况和未来收益流汽车主人可能尽量想利用其信息优势将次货带到市场,并从一个不了解情况的买者手中获得比汽车本身更高的收益。不过买方会预期到这种可能性,但由于其没有足够信息加以区分俏货和次货,他们会对任何想购买的旧车给与较低的评价。这样一来,俏货会对次货产生负的外部性,即次货的存在使买者减小了对俏货的概率估计。那么,大量的好车,其市场价格将会低于其未来收益流所代表的真实价值,销售俏货会产生损失。这样一来,俏货的供给者会转而在市场上提供次货,以增加收益。最后,导致次货充斥市场。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对逆向选择的影响有个大致了解,它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中低质量的产品以较高的价格表示,从而价格对价值的歪曲导致买者不利的选择。导致该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质量的产品之间的外部性,低质量的产品会降低人们对高质量产品的估计。

逆向选择会给证券市场带来与产品市场相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拥有高盈利能力的公司,其证券价格可能很低;相反,低盈利公司其价格可能较高。这又会导致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价格决定价值。在二手车市场上,人们可能根据价格判断汽车质量的好坏,认为价格高的就是质量好的。同样,在证券市场,投资者或投机者可能认为,价格高的股票会产生未来的高利润,结果由于人们的争相购买导致股价飞涨,即“羊群效应”。这最终会导致会计舞弊,诱使管理者会出具虚假报告操纵盈余,以求带来高的股票价格。

为了进一步说明会计信息的逆向选择问题,我们看这样一个博弈:

假设甲乙两个企业经营者在提供会计信息时有两种选择:如实提供(合法);弄虚作假(违法)。条件:两个企业不能互通信息,每个企业经营者只能在收益最大、损失最小的原则下做出如实或虚假提供会计信息的选择。

在此,我们规定3种情况:(1)两企业均如实反映,各获利3个单位;(2)两企业均弄虚作假,各获利5个单位;(3)一个企业如实反映,另一个弄虚作假,如实反映者获利1个单位,弄虚作假者获利7个单位。模型如下:

甲如何远择?若乙如实反映,甲弄虚作假比如实反映要多获利4个单位;若乙弄虚作假,甲弄虚作假比如实反映也要多获利4个单位。因此,无论乙是否如实反映,甲弄虚作假均比如实反映获利大,又因为自利行为原则,所以甲必然会选择弄虚作假。乙也同样如此。这个博弈的结果是个低效率的纳什均衡——两个公司都选择舞弊,导致了会计信息市场效率的下降。

3.2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按所有者的利益谋划和决策,而所有者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难于获得相同的信息。这时候,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会利用所掌握的内部信息优势作出对委托人(股东)不利的事情,比如工作中偷懒。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这意味着管理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从事经营管理。对于那些由所有者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人们很难想象他们在经营中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但当股东与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产生时,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再百分之百地为所有者利益服务了。

企业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一般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加以解决。契约是指通过向管理者提供激励,促使其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努力工作,从而减少代理成本。订立契约通常的方法之一是将对管理者的激励与股票价格相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对股东而言,会计利润是个很好的衡量指标,因此它常常被视为是一个比股票价格能更直接衡量管理者业绩的指标而作为激励管理者的基础。这样管理者就会十分关心对会计收益产生重要影响的会计方法,甚至为了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扭曲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舞弊。而且由于管理者身在企业,对企业的内部信息十分了解,而股东只是被动地接受企业披露后的会计信息,这便会使会计舞弊便得更加容易。所以,在委托代理关系下,道德风险在所难免。

4 会计信息市场的效率改进措施

关于效率的改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采取什么措施?改进的程度如何,或是否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针对上述会计信息市场的缺陷,对市场效率的改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披露和惩罚。披露是从企业角度来说,指的充分披露,也叫作强制性披露,是由会计准则规定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使内部信息尽量多的呈现在报表或附注中。惩罚是从法律角度来说,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舞弊成本。

4.1 会计披露

针对会计信息不对称可能对投资者造成的危害,国际会计界普遍实行充分披露的原则。会计披露是指公司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投资者供市场理性地判断证券投资价值,以维护股东或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报告的形式主要是文章开始提到的三种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年度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状况;附注主要是对或有事项、资产变动情况、证券发行情况等的附加说明。

充分披露是一种在自愿披露基础上的强制性披露。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时,市场会自动产生一种信号发送机制。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主动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较少信息的一方则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减少未知风险。在会计信息市场,这种机制就是自愿披露,它是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主动进行的披露。但是由于信息市场存在的缺陷,使得这种自愿披露最终会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而失去效果。这便促使了充分披露的产生。

充分披露原则是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力求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披露质量主要从两个标准来评价:相关性和可靠性。前者是指会计报告应提供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例如净资产价值、净利润、股利等等;后者指会计报告数字是真实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公允的,报告数字不会被管理者歪曲或操纵。目前对会计披露,会计准则只是提供了一个公认的框架,很多细节的规定还不严格。

4.2 惩罚

从委托代理角度来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能够给经营者带来超额收益,经营者由此而获得的边际收益远远大于其所付出的边际成本。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究竟需要“付出”什么,能够“收获”什么。

(1)会计信息披露的“付出”——披露成本。

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是指企业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而可能发生的一切支出项目,以及由于某一披露行为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由以下几种成本项目构成:提供信息的成本(C1),竞争劣势成本(C2),行为管束成本(C3),诉讼成本(C4),会计信息舞弊成本(C5)。

(2)会计信息披露的“收获”——披露收益。

与信息披露成本的概念相对应,会计信息披露的收获是指企业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而可能引起的一切收入项目,以及由于某些特殊的披露行为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可以笼统地分为: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收益(B1)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收益(B2)。

(3)会计信息披露的“净收益”。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净收益为:(B1+B2)-(C1+C2+C3+C4+C5)由于B1及C1、C2、C3为提供会计信息所引起的必然结果,若存在C4,则其有固定取值,所以在这里我们只关心B2和C5。我们用P来表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被追究率,易得如下关系式:

企业弄虚作假的期望收益(I)为:

I=-C5 P+(B2-C5)(1-P)=(B2-C5)-PB2

至此,我们得出了决定治假效果的两个重要参数C5和P。可见,提高舞弊成本和追究率可以减少企业弄虚作假的成本,降低其收益,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4.3 效率评价

上面阐述了会计信息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措施的目的是减少甚至消除市场失灵。实证会计理论业已证明,针对会计信息市场问题提出的上述措施确实改进了市场效率。也就是说,由于低质量信息的存在,投资者会降低对高质量信息的信赖程度。在以上阐述逆向选择问题时,笔者指出,该选择会导致低质量信息对高质量信息产生负的外部性。上述措施被认为是能够减少这种外部性,所以,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当会计披露将这种外部性全部抵消使时,会计信息的市场均衡会达到排雷托最优。

但笔者认为,若要使充分披露最终达到市场效率的最优,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假设,即信息披露的成本较小。如果由于充分披露的边际收益小于因披露过多而造成(如:丧失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损失,那么就会违背帕累托改进的原理。只要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便会使得内部信息或内部交易成为可能。由于某些内部信息与企业竞争优势密切相关,一旦将其披露出来,企业会支付更多的成本。即便处罚会促使企业尽可能充分的披露,内部信息也有可能抵消这种激励。所以,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的内部信息的存在,外部性不可能被完全抵消,因而会计信息市场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只能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1]贺文春.委托代理与会计信息不对称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12).

[2]潘真奇.试论会计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披露制度[J].经济师,2002, (2).

[3]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万芳.委托代理机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J].会计研究,2003,(2).

[6]何进日,武丽.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欺诈管制[J].会计研究, 2006,10.

[7]龙小海,田存志,段万春.委托代理.经营者行为、会计信息鉴证和投资者[J].经济研究,2009,(9).

上一篇:原始关系下一篇:心理回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