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计算类课程

2024-05-08

信息计算类课程(精选十篇)

信息计算类课程 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教学,培养能力

一、引言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 与其他的非计算机专业相比, 电子信息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最为紧密, 不少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工作。因此,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都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的技术, 在信息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新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应该具备局域网组网的能力, 从网上获取信息, 并向网上发布信息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 对于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开发的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计算机网络方面需要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

二、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及方法

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 各高校的电子类专业、通信类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 甚至部分文科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或相关课程。显然,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应该各不相同。但是,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并非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 不能完全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 否则就会存在教材选择不适应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从专业本身需要出发, 在掌握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相关知识上, 也要围绕和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专业特点, 合理选择教材及教学内容

要开设好一门课程, 首要条件是有一本合适的好教材。在众多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中, 教师应该根据开设课程的不同专业, 选择相应类型的教材, 并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目前,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OSI七层模型为主线, 分别讲述各层技术理论, 教材内容围绕各层理论, 侧重计算机网络原理讲解, 适合计算机专业;第二类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 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在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基础上, 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第三类是在前一类基础上, 调低难度, 适合文科类专业[2]。

"计算机网络"课程毕竟不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学生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远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全面, 课时也比专业必修课精简不少。因此, 在选择"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及内容时, 不能太侧重阐释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 而要从应用出发, 通俗地进行原理介绍, 要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涉及计算机网络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 使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了解现代网络发展的新技术, 并掌握目前流行的、成熟的实用网络技术。

2. 改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兴趣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围绕计算机体系结构, 讲解各层协议, 比较空洞, 不像其它课程那么具体, 而讲解网络新技术应用时, 如果"光说不练", 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将枯燥的感觉变成有趣的学习, 应该研究和改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3]。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解。对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例如网络体系结构、协议等等, 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重要的是要结合具体的网络软、硬件讲清楚它们的原理、功能及实际应用。可以在教学中多用一些生活中的类比, 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采用图形与动画方式, 将一些抽象的问题表达得更直观、形象, 易于理解和掌握。

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网络的学生来说, 最熟悉的莫过于网页浏览及各种网络应用程序, 要培养学生兴趣, 就必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网络应用入手, 由表及里, 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及应用, 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

3. 精心设计实验项目,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安排有占总课时约1/4的实验, 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实验项目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实验项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网络互连设备的主要构造和配置管理方法,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在设计网络实验项目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可以利用网络实验模拟软件, 例如虚拟机或NS2等软件, 结合课堂教学进度, 完成组网及局域网的配置和管理, 体会网络协议;针对能力强的学生, 还可以要求他们运用学过的编程语言编写程序在网络环境下运行,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网络编程方法。

4. 综合测试学生能力, 指导学生参加认证考试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考核, 还应当综合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 考查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 指导学生参加目前有影响的几种计算机网络的认证考试, 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网络技术及网络工程师。根据学生能力建议并指导他们参加这些认证考试, 能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 而且电子信息类的学生手持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认证证书, 无疑是对他们计算机能力的一大肯定, 为今后的求职和就业打好基础。

三、结语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应该要紧密结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体现计算机网络新理论和技术。同时, 要根据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 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 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 循序渐进, 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升, 朱翔鸥.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3) :43-44

[2]陈观林, 杨起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05, (08)

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类简历 篇2

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类简历模板

个人基本简历

简历编号: yjbys.com 更新日期: -01-11 无照片
姓 名: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天津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茂名 身材: 155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32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行政/人事类:行政主管、计算机类:计算机、工业/工厂类:采购主管
工作年限: 8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天津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天津耀安公司起止年月:-06 ~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 材料部助理
工作描述: 协助部门经理开展部门采购、仓库业务管理工作。 1、钢材、铝材、铜材及部分大额辅材采购计划的制订及执行; 2、新物料、外协产品的供应商开发、询价,为技术部提供新材料供应信息; 3、采购应付帐务处理:ERP材料入库单审核、应付明细账核算,供应商货款结算; 4、仓库业务监督:仓库盘点;材料出库单审核;材料采购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制订; 5、部门内部工作协调;
离职原因: 不适应公司运作
 
公司名称: 天津天亿公司起止年月:-03 ~ -06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电器,电子,通信设备
担任职务: 采购主管
工作描述: 负责企业(属于电子、机具类制造业)采购的全面管理。综合协调、跟进各项电子元器件、开关电源、PCB线路板、五金、及外协件等物料采购工作: 1、负责组织构建了以生产为主导的ERP采购管理系统。制订部门工作制度及各工作流程,落实各采购员工作职责; 2、根据生产计划及库存计划制订各项采购计划及组织实施;拟定采购合同及实施过程监控; 3、组织技术及质管部门加强供应商开发、 评估和选择,保证采购物资及时、质优、价廉,为企业按时交货、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成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协助仓库按ISO9001标准进行物料电脑ERP管理,重组物料进出仓库工作流程,改变库房混乱状况,提高其工作效率; 5、协助财务进行应付货款管理,为财务部门及时提供物料进、销、存数据,保证帐目清晰。
离职原因: 公司效益差
 
公司名称: 天津天亿公司起止年月:-06 ~ 2005-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电器,电子,通信设备
担任职务: 任职行政主管、兼任ISO文控员、工会出纳
工作描述: 负责公司属下各单位行政、后勤管理工作。 1、期间,建立并细化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及规范了相关工作流程并制订了属下岗位(办事员、前台、清洁工、门卫)的岗位职责,对部门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管理,为集团各单位提供了高效及较为全面的行政后勤支持; 2、管理范围含括属下企业工商、税务、代码、环保等证件及工会、员工相关证件(暂住证、计生证、往来港澳通行证等)的申办、变更、年审;考勤管理;员工档案管理;员工招聘、入职、转正、升迁手续办理;集体户口管理;内部行政核算工作管理、监督;宿舍管理;集团办公用品、资产、设备、工会福利用品采购、发放、保管、维护管理;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员工及日常事务管理;行政外联、接待与对内沟通协调;公司、工会及党支部活动、会议的组织、综合统筹工作等; 3、兼任工会出纳,登记工会现金流水帐及出、入帐管理; 4、兼任ISO推行办文控员,管理ISO文档。
离职原因: 内部调职
 
公司名称: 天津耀安公司起止年月:-06 ~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 材料部助理
工作描述: 协助部门经理开展部门采购、仓库业务管理工作。 1、钢材、铝材、铜材及部分大额辅材采购计划的制订及执行; 2、新物料、外协产品的供应商开发、询价,为技术部提供新材料供应信息; 3、采购应付帐务处理:ERP材料入库单审核、应付明细账核算,供应商货款结算; 4、仓库业务监督:仓库盘点;材料出库单审核;材料采购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制订; 5、部门内部工作协调;
离职原因: 不适应公司运作
 
公司名称: 天津天亿公司起止年月:-03 ~ -06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电器,电子,通信设备
担任职务: 采购主管
工作描述: 负责企业(属于电子、机具类制造业)采购的全面管理。综合协调、跟进各项电子元器件、开关电源、PCB线路板、五金、及外协件等物料采购工作: 1、负责组织构建了以生产为主导的ERP采购管理系统。制订部门工作制度及各工作流程,落实各采购员工作职责; 2、根据生产计划及库存计划制订各项采购计划及组织实施;拟定采购合同及实施过程监控; 3、组织技术及质管部门加强供应商开发、 评估和选择,保证采购物资及时、质优、价廉,为企业按时交货、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成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协助仓库按ISO9001标准进行物料电脑ERP管理,重组物料进出仓库工作流程,改变库房混乱状况,提高其工作效率; 5、协助财务进行应付货款管理,为财务部门及时提供物料进、销、存数据,保证帐目清晰。
离职原因: 公司效益差
 
公司名称: 天津天亿公司起止年月:-06 ~ 2005-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电器,电子,通信设备
担任职务: 任职行政主管、兼任ISO文控员、工会出纳
工作描述: 负责公司属下各单位行政、后勤管理工作。 1、期间,建立并细化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及规范了相关工作流程并制订了属下岗位(办事员、前台、清洁工、门卫)的岗位职责,对部门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管理,为集团各单位提供了高效及较为全面的行政后勤支持; 2、管理范围含括属下企业工商、税务、代码、环保等证件及工会、员工相关证件(暂住证、计生证、往来港澳通行证等)的申办、变更、年审;考勤管理;员工档案管理;员工招聘、入职、转正、升迁手续办理;集体户口管理;内部行政核算工作管理、监督;宿舍管理;集团办公用品、资产、设备、工会福利用品采购、发放、保管、维护管理;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员工及日常事务管理;行政外联、接待与对内沟通协调;公司、工会及党支部活动、会议的组织、综合统筹工作等; 3、兼任工会出纳,登记工会现金流水帐及出、入帐管理; 4、兼任ISO推行办文控员,管理ISO文档。
离职原因: 内部调职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中山大学自学考试辅导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2001-06-01
所学专业一: 行政管理与计算机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3-09 -07 广东石油学校 生产过程自动化 中专毕业  
-10 2001-06 中山大学自学考试辅导学院 行政管理与计算机 大专毕业(脱产)  
-11   天津博深知识培训中心 ISO9001:2000内审员培训 考取资格证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3-09 -07 广东石油学校 生产过程自动化 中专毕业  
-10 2001-06 中山大学自学考试辅导学院 行政管理与计算机 大专毕业(脱产)  
-11   天津博深知识培训中心 ISO9001:2000内审员培训 考取资格证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较差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个人自述: 本人性格温和,亲和力及责任心强,处事干练,具良好的管理意识及管理能力,有制造业行政、采购部门工作及管理的实操经验,有财务账务处理经验。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及公文写作能力较强,能迅速适应不同工作环境,承受较大工作压力,有从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的意识,具较强的领悟力及可塑性。
 
详细个人自传
  月薪要求:2000元-3000元(保险勿电) 行政、采购职位
 

浅谈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改革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改革

计算机应用课程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的基本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修这门课,学校开展这门课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的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的使用方法,如word、excel以及ppt的使用方法。通过这门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学校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考核的时候,所采取的考试方式和内容都已经无法使用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试是作为学校用来评价学生的重要方法,学校也是依据考试的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因此对于在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用加强重视,进行考试改革,让考试能够更加准确的体现出学生的能力,让学校能够更客观对学生进行评价。

1.现在学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人员对于考试认识不足

学校所有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于考试的认识都不足,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功能和“塑造”功能。学校领导认为实施考试,只是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而考试成绩也只是作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这样的考试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根本就无法让学校领导深入的了解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无法找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1.2 考试方法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考试方法主要闭卷考试,考试方法比较单一。而且现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考试现象是:闭卷多、开卷少;理论多、实践少;笔试多、口试少。总体而言,现在高校都没有脱离应用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出高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1.3 考试内容设计不合理,评分方式不科学

现在高校在设计考试试卷时,都只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而且对于考试的内容都是从教材上摘取出来的,有些教师在考试之前还会给学生划重点、划范围,使学生都不认真的对待考试,也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差异过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分时,只是根据标准答案来进行试卷评改,这样的评分方式所得出来的结果,无法完全的准确的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1.4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课程内容重复、脱节和排斥

现在国家每年都会举办两次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些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软件。但是近年来的等级考试的内容出现于教学课程内容一致或排斥的现象。而且有些学校在安排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时候,只注重课程教学,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等级考试的重要性;而有些学校却过于夸大等级考试的重要性,只根据考试内容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过关,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2.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改革措施

2.1 对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行上机操作测试

计算机应用课程考试实行上机操作测试是非常合理的。学校可以将上机操作测试分为两种测试方法,分模块测试方法和综合测试方法,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模块测试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对于这方面的计算机知识的是否已经掌握。根据测试结果了解到自己的对于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再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知道自己完全的将这方面知识熟练的掌握了。综合测试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整体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考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将这部分的考试内容布置下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题,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项目设计。期末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功的考验,毕竟现在的高校的考试机会不多,期末考试的成绩就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学校要保证期末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还要是对学生的全面考察,所以测试内容要具备全面性和高效性,因此学校也就采取上机操作测试,随机挑选题目,让每个学生的题目都不尽相同,而且也可以进行全面的考查,考完后,让计算机进行自动评分,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公正性。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校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2 学校应该大力推行“以证代考”的考试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都比较注重各种证书,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也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认证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以此来取代相关课程的校内不考试。比如,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就可以不用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也就不需要参加期末考试了。而且学生获得证书之后,可以向学校申请加分,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学校推行“以证代考”考试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考试,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

2.3 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是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考试时,不能只用期末考试就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学校可以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期末考试的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学校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特点,对考试评价比重进行调整,其中期末考试评价比重占40%,课堂学习过程评价比重占60%,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方式是教师让学生独立的完成布置的项目任务,这些项目任务都是需要学生应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来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项目完成情况来进行打分,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形成性评价。对于期末考试可以采取上机操作测试方式,随机选题,计算机自动打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是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大多数的计算机课程实践内容就占80%。这些实践课程包括word、excel、ppt和Internet网络操作等内容。所以在考试中,要将考试的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多增加一些实践操作题,尤其是综合性的实践操作题。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应用。

3.结语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校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术,并进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应用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高校的考试制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要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行上机操作测试;大力推行“以证代考”的考试;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实践题。实施科学的考试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滨.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黄晓丹,朱国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9).

[3]钱纪初.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1(12).

信息计算类课程 篇4

关键词:PHP编程,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正在成为现实。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教育中的运用, 特别是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的大量运用, 教育界正在迎来教育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时代。《网络开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专业一门专业技能课, 主要内容包括PHP编程和My SQL数据。这门课属于典型的计算机编程课, 信息量大, 代码繁琐, 采用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仅老师说的口干舌燥, 学生一瞬间就忘记众多的操作步骤,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 本课程组顺应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要求, 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 尝试对《网络开发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本校《网络开发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往往流于形式, 以灌输、接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在使用。随着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部分项目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项目的完成需要不同的场地、硬件和团队沟通完成, 仅仅依赖讲台上老师苦口婆心的教是不够的, 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的发展。

(2) 编程课程鼓噪、繁琐。计算机编程类课程信息量大、代码多, 教师一讲而过, 学生很难掌握,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如果不能借助于信息化手段, 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 仅仅依靠上课时间, 很难深入掌握PHP编程语言, 更谈不上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开发。

(3)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当前, 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如火如荼的举行, 教师平时也积极采用PPT、多媒体教学环境、录制教学过程等手段进行教学, 然而, 真正要将信息化教学贯穿始终,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网络开发技术》教学改革途径

1、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提炼教学内容

根据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必须面向职业岗位, 突出技能的特点, 我们定期组织校内外专业人士举行教学讨论会议, 探讨课程的定位, 确定教学内容。

2、改革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依托真实网站项目实施教学过程

我们深入企业调研, 总结出网站设计的工作流程, 在此基础上, 整合知识点和技能点, 对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景设计, 对应相应的工作任务, 由简到难, 前后衔接, 环环相扣。

3、改革教学模式, 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在实践教学环节, 对全班进行分组, 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 以项目和任务为依托, 采用“课前导预习、课上导学习、课后导拓展”方式组织教学, 课堂上采用“优秀作品展示———>任务下达———>需求分析———>实战演练———>学生展示———>总结评价”的教学模式。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探究法等。同时, 对班级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都有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 选择一位同学作为组长,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定期把组长召集过来, 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 构建一种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性考核, 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 注重实践技能, 采用“平时过程考核、阶段实践、课程设计”以及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平时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预习情况、讨论、动手情况等;阶段实践考查对单元知识技术的掌握情况;期末课程设计, 要求实现一个模拟项目, 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化手段应用

1、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本课程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 上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包括教学视频、项目案例录像、PPT等。如果学生还觉得不够, 还可以登录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网站进行在线学习。

2、真实的运行环境

对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到真实服务器上, 供其他学生欣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样化的沟通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飞信等方法, 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学生的难题。

4、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

教师充分利用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 通过多媒体软件组织教学, 包括广播授课、作业收集等。

四、结语

《网络开发技术》课程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对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变革。通过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改善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其它编程类课程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情报, 2006, 02:184-186.

[2]胡晓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07:213-215.

[3]张俊娟穆卓辉张朝晖.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隧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 2015, 10:1-2.

信息计算类课程 篇5

为便于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对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必修课程的设置方案作如下补充说明:

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必修课程分两部分:

计算机高级语言教学(通识教育),提供3种方案

高级语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提供2种方案

1.计算机高级语言教学(通识教育)

学分建议理工科专业选择

开设两门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学时:56(40+16),学分:3.5,授课时间:第2或第3学期。

Visual C++程序设计学时:32(20+12),学分:2,授课时间:第3或第4学期。

两门课程要求不在同一学期。

方案2:3.5学分建议经济、管理专业选择

开设一门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学时:56(40+16),学分:3.5,授课时间:第2或第3学期。

方案3:3.5学分建议文科专业选择

开设一门课程:

Visual FoxPro数据库学时:56(40+16),学分:3.5。

授课时间:第2或第3学期。

2.高级语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

方案1:2学分

开设课程:C语言课程设计学分:2,学时:1.5周,授课时间:在3.5学分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结束以后的假期。

方案2:2学分

开设课程:Visual FoxPro数据库课程设计学分:2,学时:1.5周,授课时间:在3.5学分的Visual FoxPro数据库课程结束以后的假期。

在计算机高级语言教学中选择方案1和方案2的专业,这里应选择方案1。

在计算机高级语言教学中选择方案3的专业,这里应选择方案2。

注:应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写上所选择的课程,不要再笼统写:计算机高级语言、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等。

信息计算类课程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放权;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资讯传播迅速,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职能也在悄悄转变。计算机课程由专业课变成了每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由单一的计算机基础,逐渐向编程类、应用类课程深化。这说明,计算机技术是今后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1.学校不重视

像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类的公共基础课,在有些学校中隶属于公共基础课部,与语文、素质教育课、体育在同一个建制下。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学校一般采取的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因为公共基础课确实不是一项能摘金夺银、创造荣誉的课程,不能成为学校的“拳头产品”。因此,学校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造成了投入少、更新少、评奖少、管理少的局面。

2.师资水平不高

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么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要么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要么是行政人员兼课。那些正当年、技术上有专长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或者不被允许教计算机基础课程。老教师有经验,缺新意;新教师有新意,缺经验;行政人员有心而无力,或者有力而无心。这样的师资水平,限制了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协调发展,整个学科死气沉沉,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学研统一。

3.学生无兴趣

嚼过的馒头不甜。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上过信息课程,对于office的应用已经有初步的基础,那么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有什么区别呢?在高中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大学仍居庙堂之高不进行改革,势必在某些方面有些落伍,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教学当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即使是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在高中阶段也已经见识过了,没法再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与投入水平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要提高课程的水平,必然要提高教师的水平。有些教师不是没有水平,而是没有兴趣。对于这部分教师,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其重视程度,诱发其投入热情。如何提高教师的投入水平呢?

笔者认为是要放权,让教师自己去组织课堂与考试。以往的做法是全校都用同一本计算机基础教材,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教材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可能是几年都不变,也可能是看了根本不感兴趣。教师都抱有这样的看法,怎么能提起兴趣教学生呢?每个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自己编写讲义,让教师教他们擅长的,教他们想教的,教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每个教师可以选择舒服的教学进度,在其擅长的领域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让学生得到实惠。让教师自己选择考试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不拘泥于一种,随心所欲。放权,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

很多新教师,有冲劲有想法,希望在自己入职的头几年中就崭露头角。这是很好的想法,学校就是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不断滋养、激励。但是这些教师的问题就是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好意气用事,应对突发的课堂事件有些力不从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改革创新的勇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必须引导这些新教师进行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自身的观察以及实践的锻炼快速成熟起来。学校或者学院,可以对新教师进行职场规划教育,开办“青年教师学校”,指派有经验的老教师一帮一、一对一进行指导,这些都是有很多成功案例的好办法。

3.引进实践型人才,拓宽学生视野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中,纯用书本理论灌输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胃口。从目前学校的用人机制来看,并不利于实践型人才常驻学校,因为“逢进必考”与“35周岁”的门槛还是更有利于年轻人。而在IT企业中摸爬滚打、千锤百炼出来的业务骨干,一方面在考试方面毫无优势可言,另一方面也没有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需求。

虽然不能长期引进,但是可以与企业长期合作。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技术员/教员”的身份界限就模糊化了。学校可以赋予技术员更多的自治权,为学生展示最新的技术,而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改革要从课堂入手,重视师生的心理特征,运用“放权”的手段,淡化理论,强化实践,还课堂给教师,还兴趣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宋艳.如何加强高等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J].福建电脑,2015(11).

[2]庞国莉.《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5(12).

信息计算类课程 篇7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类比,虚拟实验室

一、引言

我院主要是电子信息类专业, 为了顺应时代要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 各专业都安排了《计算机网络》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知识难, 实践知识又受网络硬件设备的制约, 应用性也很强, 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 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而对于电子信息类等非计算机专业来说, 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设置往往偏少。如何在偏少的教学学时内,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我们课题组老师一直以来研究的一项难题。

我院所设置的五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偏向于硬件方向, 但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所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新慢, 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黑板, 加上网络硬件几乎没有投入,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为了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达到学校“突出电子信息学科优势, 坚持培养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 本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教学改革及实践

本课程的常规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的参考模型为线索组织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 从物理层开始, 依次讲到应用层。以信号为载体, 数据为表现形式, 去传递网络信息, 以期待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网络基础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使教学效果不理想。结合网络发展和应用实际, 为了激发学生认识网络、研究网络的兴趣, 做了以下改革。

(一) 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本院各专业中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任选课两种形式, 因此在选用教材上遵循优秀、权威的原则。外文版教材采用Andrew S.Tanenbaum编写的《Computer Networks》, 该教材是按OSI七层参考模型来介绍, 内容详尽充实, 英文描写简单易懂, 方便阅读。中文版教材采用谢希仁编写的《计算机网络》, 是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选用的优秀教材之一。

(二) 结合考研大纲, 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计算机网络》是针对自动化专业而设立的, 采用英文版教材, 理论课学时数只有40。由于英文原版教材不能完全符合该专业计算机网络偏向应用的特点, 在教学大纲修订中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删, 同时把教材内容划分为四个等级, 依次表示精读、必读、粗读和略读。划分等级后, 学生能够根据教学重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 既有利于掌握课程大纲内容,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达到选用外文教材的目的。

作为专业任选课的《计算机网络》是针对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设立的, 采用中文版教材, 理论课学时只有24。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重新组织, 以期达到使学生能够“懂、建、管、用”网络的目的。既理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协议和标准, 又掌握一定组建小型网络的工程技术, 还可以学会管理、配置甚至维护网络, 从而在学会网络基本应用的基础上, 为更深一步的网络应用打好基础。

(三)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学生几乎每天都处在计算机网络的包围中, 选课、查成绩、购物、检索科技文献等, 一边感受着网络技术的变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一边抱着对计算机网络的浓厚兴趣来学习这门课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第二语言, 教学方法改革如下:

1.采用多媒体+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标, 重新制作教学课件, 力图体现内容的主线和突出重点;每章突出讲解三个重点知识, 将这些知识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英文句子表达出来, 并且对关键术语进行中文标注和解释。充分利用flash等电脑动画效果, 对难以理解的章节内容用生动的动画来演示, 从而可以激活课堂的气氛,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避免课件全文本造成视觉疲劳, 引发注意力分散,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还可以让教学过程有节奏感, 避免了单调和枯燥。

2.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入为主, 类比讲解为辅, 加强师生互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每章合适的单元设计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逐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比如:把教材3.2节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和3.3节Elementary Data Link Protocols这两节结合起来, 设计三个问题启发学生逐步深入理解:

(1) How to estimate whether the message is right or wrong? (怎样判断信息出错?)

(2) How many kinds of states are there in the wrong messages? (出错信息有几种可能状态?)

(3) How to deal with those wrong messages? (信息出错后怎样处理?)

通过第一个问题来启发引出“纠错检错编码”内容;通过第二个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引出“数据帧”可能出错和丢失, 需要进行确认, 而“确认帧”也可能出错和丢失;继而引出第三个问题, 即出错后如何处理, 从而引出以下内容:引出数据帧和确认帧要至少用一位进行编号, 超时要重传等。最后以“停止等待协议”为例, 把以上三个问题讲述清楚, 讲述透彻。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可以启发学生跟着教师同步思考, 师生互动性好, 课堂气氛活跃。

网络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但网络原理又比较抽象, 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抽象的网络原理与生活中的实物或现象进行比较, 比如讲解网络层间协议和服务的关系时, 可以借助飞机出行的实例进行类比;讲解网络层和传输层功能不同的时候, 可以借助邮局收发邮件和家庭收发邮件进行类比, 不仅生动直观, 再逐步引导同学们深入了解相关技术细节也就水到渠成。

三、实验教学改革及实践

我院计算机网络实验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都比较落后, 改进如下:

(一) 修改实验大纲, 调整实验内容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的一环, 它主要用于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老的大纲内容陈旧, 新的大纲修正如下:保留一个验证性实验, 增加一个综合性实验, 增加一个仿真设计实验。

(二) 引入sniffer嗅探工具

验证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初步感性认识;综合性实验引入sniffer嗅探工具进行抓包, 让学生从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逐层分析各层网络协议, 切身体会计算机网络协议。

(三) 引入packet tracer仿真工具

由于本院网络硬件缺乏, 仿真设计实验引入packer tracer仿真工具进行组网设计, 既可以加深理解有关的网络原理与技术, 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够消除实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既节约硬件资源和资金, 又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总之, 实验内容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实验方法上引进虚拟网络实验室,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让学生参与互动, 由被动变主动, 培养更好的网络动手能力, 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网络的基础理论。

四、教学模式改革

本课程不仅改革了理论教学内容, 而且也改革了实践教学内容。在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的同时, 还充分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一方面在我校的BB教学平台上上传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授课课件, 以方便学生查询;另一方面上传优秀主讲老师的授课视频、方便上课没有听懂的学生进行“补课”。任课教师和学生还充分利用QQ群进行教学沟通, 不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总之,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 三个环节既相辅相成, 又互相交融, 在这样时空的平台下, 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 教活, 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 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形成了多元、多环节的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本课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 以问题导入、类比讲解、师生互动为主要方法, 引入虚拟网络实验室, 已建立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 再配合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 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 互相交融, 实现了“懂、建、管、用”的教学目标, 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自力.基于问题学习的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刘松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 2013, (11) :99-100.

[3]陈建.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网络仿真工具的应用[J].网友世界, 2014, (16) :158.

[4]张敬伟, 杨青, 等.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经验[J].计算机教育, 2012, (09) .

[5]任风华, 许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 (10) :91-92.

信息计算类课程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立体式,教学模式,信息计算类课程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 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生产率, 即创新能力。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正是为知识经济服务的, 它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 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 (高级) 专门人才。因此,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信算专业人才将是高校数学系教师面对的巨大挑战, 也是信算专业建设迫在眉睫的问题。

然而根据以往信算专业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调研, 发现信算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 学生的“专业知识无用论”。由于课堂的学时有限,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少量实验为辅。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因此, 学生普遍认为“信算的课程与数学一样”、“信算专业一点用也没有”等观念。这从源头切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困难, 出现不管教师怎么苦口婆心的引导, 学生都无动于衷的局面。 (2) 角色的错位。以教师为中心, 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因此, 课堂上出现“教”、“学”分离, 教师经常自导自演, 扮演“独角戏”的角色。 (3) 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因为信算专业学生既要学习一定的数学基础课程, 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计算课程的基础, 所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训练的时间较短。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较差, 很少有学生会在课余时间主动找问题来钻研实践。 (4) 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由于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存在差异,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教师只好采用中庸之道, 主要照顾中间大部分学生。这样, 既委屈了能力强的学生, 又放弃了基础差的学生。

针对现有信息计算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课堂内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学生科技活动平台,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教、学、研”相结合的立体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求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概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从自然、社会和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并选择研究课题,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教育家卢梭, 他主张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事物, 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各种知识。之后, 美国教育家杜威、布鲁纳都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 开创了研究性学习的先河。自20世纪中期以来, 世界各国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地, 当今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关键是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 许多国家在杜威、布鲁纳等人关于研究系学习的思想上, 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美国的“自主研究”、“设计学习”等, 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 德国的“自由学习”, 法国的“多样化途径”和“动手做”等。

我国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是在1999年初, 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首次正式提出的。2005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和深化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正式迈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门。目前, 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在各种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探讨了研究性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三、立体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立体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体系, 然后通过课后课外科技实践平台加强实践锻炼,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立体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 课堂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利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克服“灌输式”模式,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主动地发现、探索, 对问题做出数学化阐释、分析直至解决从而达到对数学模型较为深刻的理解。 (1) 问题的提出。针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教师提炼关键问题。关键问题要提炼精确, 具有吸引、引导学生的作用。问题设置得不能太大, 对于大的问题, 可以分层次, 即分解成小问题, 控制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解决的范围。当然问题间要具有逻辑性, 让学生明白问题之间的联系性, 从而把握整体性。除了课本中与内容相关的问题外, 还可以提一些扩展性的问题, 比如这节内容在整本书中的作用, 与现实应用的联系等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针对教师设计的关键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分组时, 要考虑学生能力、特长等问题, 组合要求搭配合理。这样既能考虑各个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锻炼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如以《智能计算》课程为例, 我们一般以5人为一组, 每组里面包括理论学习强的、编程能力强的、组织能力强的、查阅资料能力强的和表达能力强的。教师给每个问题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小组讨论、思考。通过小组讨论,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探索过程中, 学生会有一些难点和疑点, 这些问题可以放到后面全体同学或老师解答。

(3) 学生解答。通过小组讨论后, 教师先组织学生派代表讲解问题的求解方法, 从中发现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若学生存在的问题求解不了, 教师负责诱导、剖析和讲解, 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2. 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性学习。

由于信息计算课程需要理论加实践的要求, 现有的课堂学习时间很难保证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针对此问题, 学生需要利用课外时间, 查阅资料、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消化理论知识, 增强动手能力。

(1) 布置课外开放性题目。教师除了布置课后习题, 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两个开放性题目, 促进学生查阅资料,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辅导、答疑。

(2)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让学生发现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用, 即要解决一定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或科技活动,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赛培训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说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计划项目, 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这些项目需要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

(3)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现在许多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 许多老师都有基金项目。虽说现有的本科生不一定有直接做项目的能力, 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习能力强, 特别是动手能力强, 教师可以让本科生参与一定的工作, 比如调研、实验、编程等等。这给教师提供了一些方便。反过来, 学生要参加教师的课题, 必然要学一些新的东西、掌握一些新的工具。同时, 在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下, 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技能。比如, 学生参加我们的智能计算团队,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反过来, 团队老师也给学生一些小课题, 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

(4) 鼓励学生参加本硕创新计划。现在许多高校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都设有本硕创新计划, 即从大三开始挑选一些学习好的学生, 由硕士生导师指导学习, 提前与研究生阶段接轨。通过“本硕”创新这个桥梁, 让学生趁早参与导师课题, 积累研究经验, 锻炼研究技能, 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

浅析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 篇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户软件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语言的作用日趋突显。

计算机语言作为制作软件的重要工具,其课程教学在各院校中的重视度日渐增大。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并精通几门计算机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固定的核心部分,是每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计算机语言还是获得计算机重要特性的有力工具。

二、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思想的学习和锻炼,而不是语法。然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仍然以语法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程序教学是为学习语法服务的。在教学的具体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语法的讲解非常细致,这样片面的以语法为主要线索的讲解方式,在实际的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思想方面就设计得不够,使学生实际编写程序的能力大大不足,对于这一方面的训练也很不足。在一些教材中,这样的内容安排是很常见的,都是着重介绍语法,实际的操作很少,只是在介绍语法的时候介绍一些简单的例子而已,缺少程序设计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自主学习、研究、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意识,一切知识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运用,等最终在需要时才发现无法面对真正的编写程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三、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教学过程中贯穿软件工程思想

教师教学要主动跳出以语法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淡化计算机语言本身语法、语句的介绍,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并把软件工程学的思想、算法分析与设计思想贯穿于程序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软件和程序、软件开发和编写程序之间的关系。即软件不仅仅是程序,还包括数据结构、必要的文档等;编写程序是软件开发的基础,甚至是最重要的基础,但软件开发不仅仅是编写程序,软件工程过程主要包括开发过程、运作过程、维护过程。它们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设计一种恰当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吸引,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和实践,并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合作方式,积极探讨,平等对话,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集体智慧中得到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从问题入手,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交互,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秉承“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理念组织教学,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解释语法、语义”等语言成分的做法,改变过去那种提出一个很小的问题,然后给定相应的不太大的程序,最后解释程序中各个语句、说明的作用的做法,而要采取“以案例为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让程序设计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每个知识模块都要采取如下模式讲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设计算法→分析算法特点→编出程序→介绍使用的C语言成分→配合讲述大量例题→课后习题。在该模式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设计算法和讲述算法特点上。

(三)课程设计

每门课程结束后要为学生布置一个或多个题目,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功能完成相应规模的程序。课程设计是对该门课程的综合应用,学生通过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模块划分、用户界面设计、代码设计、模块分调和联调,通过多人合作和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训练,培养软件开发的实际能力,形成团队精神和科学作风。

四、总结

在信息技术愈来愈发达的今天,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这种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理念,按照素质教育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科学的教学方案,充分把握教与学的关系;要积极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搞好教学效果的评价,充分反映实际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应该做到:不但要传授学生计算机语言所涉及的知识,还要注意传授编程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力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摘要:本文指出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软件开发思想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语言,软件工程思想,案例式教学,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高教论坛》

[2].覃国荣, 《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篇10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广,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职类院校的核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其的支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说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大框架下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完善自我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体现以自主应用为主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为:

1、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

的教学手段, 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与学习方法上有机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法使教师的角色由“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将具体步骤交给学生来完成, 仅仅在他们遇到难点或问题时加以辅助, 引导着他们一步步完成案例中的各种操作。在辅导中教师将较为典型或集中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演示讲解, 指出学生理解上存在的误区。

2、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

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这是许多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 要本着一个目的:所选和使用的授课案例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未来所面对的工作息息相关;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例。例如, 案例项目可以加入论文格式的设计, 个人简历的设计、流程图的设计等, 还可选用一些图文并茂的期刊作为素材或者任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引导他们进行各种排版的制作。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类院校中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 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 使其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是:学生在经过基础课程学习后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 在一些工科类专业上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就目前而言, 根据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专业需求及时调整计算机

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并采用或编写配套的教材。由于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及专业需求能力的不同, 因此在开设课程的侧重点上也应该有所不同, 如果是程序设计课程, 则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目前主流的编程语言进行教学。

2、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设一些计

算机选修课程作为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 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 而且可以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学习方向与内容。通过调研发现, 学生对于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安全、图像处理、动漫设计等方面的需求较为集中, 如果将这些方面的一些课程设为选修课程, 例如:《网页制作与设计》、《网页三剑客》、《网络安全》等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过程中就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故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也不应该拘于传统的考核方法。因为计算机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要他们能够融会贯通, 能够得心应手的解决未来所面对的各种问题。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的实践环节。为此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重理论、轻实践或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差的常见问题。具体措施为:

1、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方

式多为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践教学在机房,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学习很难同步。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加大教学投入, 建立配到的计算机教室, 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机房里进行, 将过去一分为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2、在日常练习中加大实践环节的

考核力度, 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 实践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 提倡无纸化考核即不管是平时测验还是期末考试均采用上机考核的方法, 加大实践考核所占比例, 并采用多种实践评价方式。最后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而平时成绩的评测也由考核基础知识改为上机进行各个章节实践考核, 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但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无纸化考核的方法比传统的试卷答题取得的效果更为显著。

四、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 必将对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加快自身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实施因材施教, 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 使学生带着任务与问题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苏:《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 《计算机教育》2009, 9。

[2]李凤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计算机教育》2011, 4。

上一篇:农村发展进步研究下一篇:泵用机械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