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

2024-05-14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精选8篇)

篇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摘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含义

电子商务的机遇和挑战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利与弊

以赣南地区为例,提出电子商务在发展中带来的盈利和效益

电子商务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隐患和改善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村经济 交易

网络信息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再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如今跨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一切,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改革。在商业世界中,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基于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产生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的引擎。在我国,国家的高度重视使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设计、大数据、物联网等预先在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扩展国际市场。这表明“互联网+”正在构建中国经济新常态也是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将会更加强劲,电子商务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资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的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行模式。同时网络营销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产物,电子商务主要由商城、消费者、产品、物流这几大构成要素。各大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廉价的商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同时促使更多商家入驻,促成买卖,建立商城。与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供商品的流通渠道。服务是电商物流为消费者提供购买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再一次的交易。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商品交换的主要方式。在我国,电子商务最初是从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后来不断壮大,向全国扩散,覆盖了所有城市。

二、电子商务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产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也拓宽了交易合作的渠道。电子商务克服了空间上的距离,通过网络的方式下单,完成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之间的交易。还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联系其他生产商,互相合作,创新生产模式。促进经济的同时也为交通运输、物流等其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城城、城乡、乡乡之间的商贸合作效率得到提升,进而使互动更加频繁,进一步促进贸易一体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否认地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安全的隐患难以消除,农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单一,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物资出现亏损等情况。而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供应链体系尚不成熟等因素都是以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的法律问题呈现多样性和渗透性。随着全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有关电子商务的政策、法律、法规将不断出台,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将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经营者侵犯知识产权频频滋发、电子商务消费者信息泄露严重、电子商务中的垄断行为和不当竞争行为越来越凸显、这将促使同时,也促使物流、信用制度、电子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更全面的展开,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完善产业链,加快结构升级。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利与弊

随着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在农村的渗透不断加深,城乡的信息鸿沟逐渐缩小,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甚至成为农民群众消费主力群体。这不但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使当地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甚至到全球,带动经济、促进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从城市逐步地向农村渗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进行交易,推动消费。农村在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的推动下,充分利用物资,扩大市场规模,进入新的产业链发展,农村电商成为不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进入全国甚至全球的生产链条和生活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72元,比上年名义增8.9%,增幅连续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有所收窄,但依然高于GDP的增幅。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自然会拿出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同时也使得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具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两者相互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持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农村市场需求旺盛,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给予扶持,各大电商企业不断布局,涉农电商的融资总额也快速增长,这些都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进城,城市消费品下乡,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进而改善城乡二元化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止2013年底,我国农村人口有6.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6.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但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 农村地区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字,截至 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仅为28.6%,规模达1.77 亿,相比2012年增长 2101万人。不过我国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相比城镇居民的62%有不小的差距,不过这也预示着未来成长空间的巨大。农村居民占网民比例较小,对网络信息等资源认识滞后,仍处于待开发阶段,基础设施薄弱。的,完善基础设施结构,进一步开发电子商务深化格局,完善体制,扩大消费,带动增长。

农村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否认地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农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乡村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供应链体系尚不成熟等因素都是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这些挑战会随着中国电商市场的不断成熟一个个被消化。总之,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断地在发挥着它强大的影响力。农村电子商务并没有推广开来,主要因为:

1、传统的电子商务并没有升级,实物流占主体,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大大加重成本,另一方面消耗时间和浪费空间,交易活动受限,产品可能会造成损失。

2、农业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区域战略性。软件、硬件不达标,农户不能参与其中进行交易。

3、农业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运输、交通不便、很可能造成产品损失,存在较大风险,易双方交易失败。

4、电子商务的覆盖面积窄。以东部和沿海城市联系较为紧密,偏远地处仍处于发展阶段,对电子商务仍处于不了解阶段,加大电子交易的难度和进步,农村电子商务仍处于萌芽阶段。

5、农产品需求不可预知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具有不可预知性;农产品生产领域和生产者相对分散,农赋值较低,信息传达较慢,投入人力、物力和收入不成正比,农户易缺乏热情,参与其中。

6、缺乏技术性人才指导,电子商务示范代表,缺乏突破精神,墨守陈规,一成不变。7.大家对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性存在担心.质疑,网站的干净、整洁有隐患。没有建立完整的网络交易体系和进行个人信息保障。

四、电子商务在发展中带来的盈利和效益

以赣南地区为例,赣南地区原属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部分人民生活依然困窘,各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

一、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如今电子商务在赣南地区蓬勃发展,在全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效应。如今。顺应时代发展,乘着“互联网+”浪潮,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之风,以电子现代化模式革命老区赣州发展,初见成效赣南脐橙等农产品、南康家具、钨和稀土、服装、旅游等优势产业,搭上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实现电子商务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了华丽转身。

特别是近日,财政部、商务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赣州14个县(市)成为试点县,基本实现了除中心城区外的县域全覆盖,给赣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氛围浓厚,风生水起,农村电子商务已然在革命老区扬帆起航。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充分发挥其自身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目前,赣州已编制了《赣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在省内最早完成同类发展规划编制。《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已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资金对电子商务发展在税收优惠、财政、金融、人才培训、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2015年赣州市本级财政就明确拿出1300万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此外,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也给予税收和资金扶持。我市宁都、于都、赣县、安远、会昌等县区也纷纷出台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并拿出专项扶持资金。可以说全市已经形成了人人话电商,级级扶电商的良好氛围。此外,为了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市里还将原赣州市总部经济大楼拿出来用作电子商务总部大楼,对入驻企业房租实行补助,并配套价格低廉、配套齐全的住宅公寓。各县(市、区)也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涌现了一批电子商务集聚区,如宁都电子商务孵化园、赣州开发区的华坚电子商务产业园、综保区慧谷电商产业园、南康光明电商孵化基地、赣县电子商务总部大楼、石城电子商务产业、龙南县轻纺定制类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等。同时,也是全省第一个发起成立了赣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的设区市,目前协会已吸纳会员企业160多家,并成立了培训宣讲团,定期开展沙龙交流。

农村电子商务经过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引领城乡消费内需,重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农村电商未来发展的机遇,各大企业纷纷布局农村电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都把农村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之一。

农村电商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小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存在着历史包袱沉重、现实基础薄弱等困难和问题,又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区位条件相对优越,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特色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正处于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市场开发潜力大;国家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原中央苏区人民思富图强、负重拼搏的意识不断增强。当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和跨越式发展。目前,宁都县在2014年9月已建成集办公、仓储、人才公寓为一体的电商孵化园约4.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商户102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开展培训17期,培训近3千人;阿里巴巴在宁都县已建成10家村级服务站,邮政的农村E邮已建成36家村级服务站,飞天麦光光已建成80余家村级服务站。阿里巴巴在于都县已建成800平米运营中心,具备了办公、培训、仓储、中转等功能及36家村级服务站,京东已建成40余家村级服务站,邮政的农村E邮已建成10家村级服务站。其中,宁都“电商模式”更是得到财政部、商务部,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电商一体化扩大规模,集中建立高新工业园,完善体系产业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人才,深化电子商务的概念,形成区域特色,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针对农村电商发展,赣州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电子商务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电商进农村网络,构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体系,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树立赣州电子商务品牌,促进农民网上“买卖产品”,帮助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就业,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建设,探索电商养老助老新模式等落实举措。力争通过电子商务带动贫困农民创业、就业,使农村电子商务拥有优良的发展环境,广大农村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支撑体系,农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

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村电子商务已然成为通往小康生活的快速列车,作为革命老区,承载着954万老区人民的期望与期盼,赣州电子商务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看到赣南农村的整体发展正面临着国内外双重的竞争与挑战。而伴随着赣南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赣南农村做为研究背景的学者和文章有一些,比如,林建谊在福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设想,匡兵等对赣南农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相关分析,都对赣南农村产业链完善构建中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构想,但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以经济为核心的内容探讨中,并未涉及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的完善,尤其在商务合同等内容中,所以赣南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中,以电子商务为平台进行网络营销的法律制度构建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空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且发展过于依赖于传统模式,传统模式下的产业带来的收入不仅低,且发展相对缓慢。电子商务创新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创造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传统商业模式已不再能满足生产商与消费商的需求,因此,电商平台恰逢时机,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吸引了更多消费者:“抢购鲜”“聚果活动”“聚蕉行动”等创新性营销模式不断呈现,吸引热点,拉动消费,并不断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商业链。

农村电商战略实现了农村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打造了属于当地特色的品牌形象,因此,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旅游消费。3月7日,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河埠村“农村e邮”服务站,站长艾建军正忙着上网帮村里贫困户推销切面、鸡蛋、辣椒酱等土特产„„初春时节,位于老区江西西部的新余市,农村电商已如星星之火,正成“燎原之势”。

截至目前,该区正在组织建设的农村电商项目有5个,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各类农村电商服务站点80多个,计划今年实现全区乡村农村电商网点全覆盖。其中,已建成新余邮政农村邮乐购农村服务站34个和2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建成一个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益农社运营中心和22个村级益农社;江西雲为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项目,目前正在水北、鹄山、人和、罗坊四地试点,计划在今年实现全区农村网点全覆盖。

为了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地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江西省各地市招大引强,积极引进京东、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进驻。京东将在渝水区建设电商服务中心和京东新余(渝水)地方特产馆,规划在全区建设不少于200个乡村合作点(电商村级服务站)。阿里巴巴将在2018年前为该区所辖乡镇建设180家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并提供电子商务培训。事实上,早在2014年12月,江西省第一家乡镇级电商服务中心——下村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就已建成。

为拓宽电子农村商务发展渠道,渝水区在江西全省率先启动了“星火燎原电商服务中心工程”,建立起区、乡、村三级电商网络体系,通过电商服务进村的模式,建立了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全新商贸流通体系,解决了电商进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时代主流中,电子商务成为新宠,在世界已经非常瞩目,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一种新潮的经济模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电子商务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党“十八”战略目标之一,收到高度关注。要同等的看待农村的发展,关心农民民生和经济发展问题。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农业信息化步骤加快,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加快城镇发展,缩小城镇差距,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使城镇农村更多的潜力得到释放。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呈现年轻化趋势,网民比例不断上升,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法律观念和网络安全意识。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网络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是城市和农村联系的纽带。同时国家、政府对网络高度关注,也要求我们对电子商务提高重视。

五、电子商务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隐患和改善措施

电子商务在立法方面仍处于探索中,很多方面仍处于不足阶段。1992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5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9年8月信息产业部颁布《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扎暂行规定》,200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4年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法及《中户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2007年发改委制定并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颁布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的暂行办法》,相比外国法律,我国电子商务这部分法律仍有较大提高和改善的空间。其中网络安全、网络诚信在电子商务是重中之重。

关于电子商务中的个人隐私、电子交易、资金流转、等问题,其相关法律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因为电子商务市场涉及范围广、新兴发展,缺乏管控力和规范管理化,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电子商务交易中,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户的财产和隐私,一旦出现信息泄露,没有安全保障,易被窃取、盗用或者其他隐患,对农民造成侵害或者财产损失。应坚持实名制信息验证,做到信息有可寻,记录有可,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提高交易的可靠性。网络安全的隐患大大存在,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行业都会有面临风险的存在,虽然网络安全教育的观念不断强化,措施不断改进。但仍存在较大隐患,在网络支付等消息印证时,身份印证较为繁琐,给农村用户带来困扰,同时账户被盗的后果不能及时的反馈出来,农村用户网络威胁防范能力较弱,泄密风险、资金存在被盗的概率大,以上存在的现象,是发展电子商务阻碍的主要问题之一。

电子交易的支付问题,是电子商务交易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电子商务交易的关键因素,是电子安全印证、支付平台的安全性及物流平台的配送体系。我国现在的支付体系较其他法律仍不完善,执法存有间隙,相关法律条文不健全,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在电子交易的过程中有较大隐患。而出台的相关法律条例范围有限,不能针对某一个领域或个别问题进行解,对电子商务交易产生障碍。

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接触信息类电子商务较少,缺乏安全技能的培训,加上金融机构点分布农村地区较少,不利咨询相关信息、查询个人电子交易。支付存在风险,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但相关制度仍不健全,存在风险,相关部门维权成本高,工作困难大。没有安全保障,这不利于调动网上支付的积极性。普遍农村居民有担心或排斥的心理,对电子商务信息了解较少,鼓励电子商务发展较为困难。无法实现实时到账、转账,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障碍。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具有较大潜质,但因维权不足,而导至限制其在农村发展和进步。

电子交易的诚信问题,诚实信用原则是电子商务立法的核心原则问题。就农村电子商务而言,市场交易信息要切实有保障、交易透明化。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会担心上当受骗而放弃交易,规避风险。诚信问题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进程。电子商务的诚信主要体现在,产品交易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真实性。交易双方的买卖意愿具有真实性,才能公平进行交易。同时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进行干预和管理,在法律方面弥补缺陷,减少嫌隙,网络交易进行维权,对网络经济诈骗严格打击,树立规范,保证交易安全。

网络运营监管不足,没有形成固定的规范法律条文整体,网络安全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不法分子别有用心,侵害他人利益。农村商户缺乏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在网络交易中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人侵权,维权取证困难,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有关的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易出现法律空隙,存在弊端。处罚力度不够,网络监管不严,农民对电子商务交易缺乏安全感,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推进。

电子支付存在隐患较大,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和缺乏较系统的管理体系。影响执法效率、效果、风险系数较大,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电子交易诚信监管弱化,网络诈骗、商业诈骗、违约、抬高价格的情况时常存在、电子交易的支付和信用机制强化对农村电子商务具有重大意义。

法制宣传效果不佳,互联网发展迅速,参与网购,进行网络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但存在网络监管不严。文化教育水平低,网络技术水平低,农民从事电子交易存在风险。农民网络安全意识差,维权意识弱,应加大教育。普及网络安全教育信息。建立安全可靠的支付体系,对电子支付保险制度进行规范处理。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监督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结合农村居民的实际交易,具体细化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完善执法,提高效率。

就现在的农村电子商务整体结构,了解农户的真实所需状况,降低农产生产,宏观调控组织规模生产,规避差价。整合市场资源,充分利用,优化配置,降低风险。提高经营者生产竞争力,拓宽市场规模,提高物流。信息的及时性,提高效率,完善信息化基础配置,加大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招募,国家进行扶持干预,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政府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减少东西部差距,均衡的发展,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加强对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研究内容,借鉴其他国家的体制和方法,学习经验,形成一套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农业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加大农村电子法律规范的调整。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交易秩序,保证网上的环境建设,良好的上网环境。保证交易渠道的正规性,信息的可靠性,电子商务集中工业园使产业更具专业性、实用性、集中农村整体,减少分散,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链,完善体系。将强化物流管理,提高运输速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电子商务发展上市,走向国际市场,学习其他国家经验、特色,改正自己不足。完善相关立法。保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和安全。将电子商务简化流程,数字化。信息化。降低成本,节省人力,交易方便,提高效率。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品牌效应、区域效应、扩大电子商务的辐射影响。深刻了解电子商务,开发电子商务,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摆脱电子信息传播的滞后性,打破经济的不平衡,城乡一体化,减少差距,提倡节约模式,简化供应,减少成本,参考文献:

1、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洪涛;张传林

中国商贸

2015/05、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村经营新模式——基于江苏省“淘宝村”的案例研究 刘静;李佳乐;刘常瑜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0

3、电子商务环境下四川农村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

祝红军;邱忠权

物流技术

2015/13

4、商务部制定发布《“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8

5、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

凌守兴

商业研究

2015/01

6、美英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应用

白朋飞

世界农业

2015/01、我国“农民网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路征;宋丽敏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5

8、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

李艳菊

求索

2015/03 9、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研究

史晓原

物流技术

2015/05、关注两会:聚焦电商未来发展

张晶

物流技术

2015/06

11、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潜在风险及对策建议

李胜军

农业经济

2015/05 12、贫困县结对帮扶工作如何取得切实成效

杜少南

领导科学

2015/12、小微云支付创新银行服务模式

刘仲生;朱光远

银行家

2015/05

14、我国地方政府在“淘宝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探析——以广东省军埔村为例

李育林;张玉强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1、“互联网+”为传统渔业带来了什么

科学养鱼

2015/0716、6月浙江金融动态

浙江金融

2015/07

17、农村电商蓄势待发 双向激活蓝海市场

段雅丽

物流技术

2015/12、“互联网+”时代,基层党建怎么抓

曹普华

人民论坛

2015/27、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

郭承龙

经济体制改革

2015/05

[]

篇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

随着国际贸易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与资金流动量也随之扩大,由此而引发的跨境电子商务避税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以此为背景,针对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反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方法,以确保我国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纳权。

电子商务属于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方式,具有无国界性、虚拟性、电子性以及自由便捷性等特点,其以互联网的发展为依托,且随着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模式变化而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但因这个交易过程比较快速且隐蔽,为贸易商避税投机制造了相应的条件。因而,本文针对于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的法律规制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1、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原因与表现形式

1.1 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原因

基于对跨境电子商务特点的分析,采用以往的贸易监管方式已经不能与之不断发展的步伐相适应,再加上国际联机在线支付服务与电子商务参与者对交易对象的不捕捉、自由议价与交易充满自由性,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时有发生。

1.1.1 贸易纳税人的主观原因

企业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均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动机,因而大部分企业出于增加收益目的,产生避税的心理动机,且大部分贸易纳税人主要客观上存在避税机会,会因利益的驱使而利用可能的机会来避税。

1.1.2 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跨境电子商务场所采用的网上交易方式具有隐秘性、高速快捷性以及数字性等特点,贸易纳税人很容易让自己的交易逃过征税机关的监管,且商务主体遍布世界各地,在纳税对象与征税主体的确定上存在较大的难度;第二,网上银行、e-bay、支付宝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促使网上交易资金流转变得无纸质化,导致税务机关在获取资金流信息方面并不能顺利进展;第三,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往的财务管理方式跟不上其发展的节奏,且现有的财务管理对象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资金运动主实体,是对物质变活动为特征的资金运动实体,是对物质变换活动为特征的实体运动管理,但在跨境电子商务过程中,企业并不是以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存在的,且缺乏一定的边界对其进行确定,成为传统财务管理不能与企业及其交易虚拟化相适应的原因所在,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导致信息技术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与交易中的比率日渐上升,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由“资金运动论”转向“经济信息体”;第四,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来对电子商务征税进行规定,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避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与美国11月美国财务部公布的《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征政策》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1.2 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表现

就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表现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首先为利用电子商务本身的特性来进行的`避税,一方面为对有形商品与劳务的电子商务避税,其并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另一方面为对电影、音乐、数字化书籍以及软件等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避税;其次为利用不确定的管辖权进行的避税,任何人均可利用网络或服务器来进入到电子商务领域,为税务机关常设机构等的确定造成困难,因而以属地管辖权开展的税收制度为避税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再次为定价转移避税,该种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完成交易与关联企业的成本,利于避税目的满足;最后为利用国际避税地进行的避税,企业多在避税地服务器上建立网站来达到避税目的。

2、法律规制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手段

2.1 将税收公平原则作为依据,以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人作为平等纳税主体

第一,政府部门应制定必要的法令或政策来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第二,应注重国际间合作,制定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来加强国际间网络交易;第三,对于非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交易功能相同的纳税人应保持公平,征纳税收不能因交易形态差别而不同。

2.2 维护跨境电子商务税收主体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我国应借鉴OECD、新加坡的做法来对纳税义务主体进行确定,在常设机构概念上,可采用OECD中不以网址作为经营地的方式,而是将电子商务贸易的终端来作为固定经营地,进而控制服务器终端且核心业务为电子商务企业,以对所得税进行缴纳。

2.3 革新财务管理技术,确立电子单据法律效力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电子商务中的自由定价现象进行控制,以防止定价转移避税现象的出现,因而应对财务管理技术进行更新,使其与财务申报制度相适应,进而对电子单据的法律效力进行确立。

2.4 强化征税机关与其他组织的联系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便是电子化货币与国际联机银行的世界合作性,因而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跨境电子商务资金流动信息,进而保护好对国际电子商务税收征税权。

2.5 做好国家间反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合作工作

不同国家对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所制定的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税收征纳问题上会造成国家间的摩擦,因而各国有必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对避税问题做好监管,可建立起反跨境电子商务避税机制,来对跨境电子商务征税问题进行统一的规范。

结语:

篇3: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的法律规制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模式变化而快速发展。它具有电子性、虚拟性、无国界性、自由便捷性等特点,使电子商务采用传统的贸易监管模式不再适合。电子商务信息流动的自由,国际联机在线支付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可以自由捕捉交易对象,自由议价,自由交易。这使整个交易过程显得隐蔽、快速。这种交易特点也助长了贸易商避税的投机心理。

1.贸易纳税人的主观动因。企业一般以获取最大利为动机。避税相应地就可以增加收益,这就使他们产生了避税的心理动机,只要客观上有避税机会,缺乏诚信的商人就会利用可能的机会避税。

2.客观方面。首先,网上交易的高速快捷性、隐秘性、数字性,容易使交易逃避征税机关的监管,商务主体遍布世界各地,纷繁复杂,使得难以确定征税主体、征纳对象,这大大增加了税收管理的难度。其次,新的支付方式,如网上、银行、支付宝、e-bay等支付系统的发展使网上交易资金流转无纸化,税务机关难以获得准确的资金流信息。再次,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不适应于电子商务。现有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一般是指一个独立核算单位资金运动实体,是对物质变换活动为特征的实体运动管理[1]。而在电子商务中,企业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并且没有严格的边界去界定,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难以适应这种企业的虚拟化、交易的虚拟化。电子商务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及交易中的比率日益上升,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由“资金运动论”转向“经济信息体”[2]。最后,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征税缺少明确法律规定,这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避税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与美国1996 年11 月美国财务部公布的《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征税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二、电子商务避税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利用电子商务本身特性避税

电子商务是一种整合了商务运作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的商品交易新模式。它表现出的无国界性、虚拟化、数字化、隐匿化的特性及其交易方式、流转程序、支付手段等都与传统商务有很大不同[3]。

1.对有形商品及劳务的电子商务的避税。在跨国电子商务中,这类商品交易方式突破了地域限制,甚至出现商品及劳务提供地与实际收入来源地处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情况。为了避免商家通过网络隐藏自己实际所在地,美国开发了一款软件可以准确定位互联网用户的IP地址。这一技术对避免电子商务避税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还未具备这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于我国税务机关而言,确定商家具体IP地址或者服务器地址是很难做到的。

2.对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避税。数字商品,如数字化书籍、音乐、电影、软件等,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对这些商品进行下载并通过网络支付,消费者极易侵犯作者著作权;而不向作者支付价款的,因为没有交易支付也就损害了国家的所得税税收管辖权。另外,我国海关尚未建立起有关电子产品的报关制度,数字化商品不需要通过海关就能自由进出我国关境,这样,外国出口企业就规避了应纳关税。

(二)利用管辖权的不确定避税

传统商务税收的形式是以控制中心或常设机构为主来确定税收管辖权的,而在电子商务中,企业控制中心及常设机构已不是实体的机构。任何人都可能利用服务器及网络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税务机关很难定义何为电子商务中的控制中心或者常设机构。电子商务这种打破地域界限的贸易方式,使我国以属地管辖权为主的税收制度受到很大挑战。

各国关于税收管辖权的规定不一也为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国际避税提供了条件。如我国税收管辖坚持属人兼属地原则。根据属人原则,我国以居民为界定税收管辖权的根据。属地原则则是根据我国领域范围界定税收管辖权。居民是指连续在我国居住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当国外居民在国外通过互联网向我国输出商品获取利益时,我国则不能认定该获益者有向我国征税的义务,因为其并非是我国居民。而我国关于企业税收的规定是根据控制中心来界定的。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控制是能够并且容易掌握的,但是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过程在网络上完成,税务机关难以得知交易者的实际控制机构。我国现行税法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但各税种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电子商务方面的税收征收所以说我国对于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的规定还是不完善的。另外,由于有些国家税收以来源地为标准,而有些国家以居住地为标准。当企业收入来源地与居住地不同,并且收入来源地与居住地税法所规定的税率高低不同时,企业就可以借电子商务的虚拟性,通过选择税率较低的国家为服务器地点,通过远程控制完成交易,这样可在不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下避税。

(三)电子商务中的定价转移避税

定价转移是国际避税的常用方式。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建立关联企业更加便利,并且由于在网络上进行交易定价更加自由。在高税率国家的企业可使用税率较低的国家服务器,建立关联企业,生产企业可对生产材料征收低税率的国家买进生产材料,在对产品征收低税率的国家高价卖出,这就是“低进高出”。而另一种方式“高进低出”是指,高税率国家的生产企业从关联企业高价买进生产材料,而以低价卖出产品,造成企业亏损来逃避税收义务。这种定价转移的方式结合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建立关联企业、完成交易的成本,更满足了企业避税的目的。

我国为了防治定价转移避税,相关税法虽然规定,关联企业不按照独立企业间业务活动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但这一规定能起作用的前提是税务机关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市场上所交易商品的价格,而我国税务机关对于国际市场上商品信息收集能力不足,网络监控技术又不先进,所以很难控制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四)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避税地是指税率异常的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地域。如英属维尔金群岛、香港都是著名的国际避税地。企业只需在避税地服务器上建网站,就可将国际避税地当作其交易地点,就可利用国际避税地的税率规定避税。

三、规制电子商务国际避税的手段

(一)根据税收公平原则,以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人作为平等纳税主体

首先,政府应避免制定不适当的法令或限制措施妨碍电子商务的发展;其次,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制定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国际间的网络交易;再次,注重公平,对电子商务与非电子商务交易功能相同的纳税人,征纳税收应一致,不能因交易形态而有所差别。

(二)维护跨境电子商务税收主权

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我国借鉴美国、印度等国家经验给予积极鼓励的态度,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应高度重视税收流失与税收主权问题。在电子商务中,居民身份或者法人身份隐匿,并且难以确定企业的所在地或者实际交易地点,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属地管辖或者属人管辖都不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纳。实际上,在反国际避税的过程中,各国纷纷援引“实质重于形式”原则[4]。我国可借鉴新加坡、OECD的做法确定纳税义务主体。

2000 年8 月31 日,新加坡颁布了有关国际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的原则[5]:

(1)在所得税方面主要是以是否在新加坡境内运营作为判定来源的依据。

(2)在销售方面,如果销售者是货物销售的登记营业人员,在新加坡境内通过网络销售货物一样要交税。

(3)在劳务及数字产品销售方面,在新加坡进行了登记的从业人员应缴纳3%的商品税或者劳务税。

在常设机构的概念上,借鉴OECD不以网址作为电子商务贸易的经营地,而是把使用这个网址进行电子商务贸易的终端可作为固定经营地。对服务器终端有控制权并且其核心业务是电子商务的企业,要按照规定进行电子商务所得税的缴纳。

(三)更新财务管理技术,确立电子单据法律效力

针对国际电子商务以定价转移形式避税及避税港避税,应控制电子商务中的自由定价,更新财务管理技术,确立电子单据的法律效力,建立适用于电子商务的财务申报制度。为税务机关提供一个能有效获取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的渠道。

(四)加强国家间关于反国际电子商务避税的合作

由于各国对国际电子商务贸易所实施的征税政策差异较大,在涉及到电子商务税收征纳问题上国家间必定会发生摩擦。为了协调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和法规的矛盾,避免跨国避税给国家带来的税收收入损失,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监控电子商务避税,建立起反国际电子商务避税机制,或者制定具有普遍约束意义的国际准则来规范国际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

(五)加强征税机关与银行的紧密合作,获取更多网络交易的情报

篇4: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

关键词: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法律规制

一、我国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的现状

在我国《城市房地产法》调整城市房屋的买卖交易,其程序非常的严密,过户登记是其非常重要的程序。而在农村,房屋买卖与城市房屋买卖形式却非常不同,在农村,一般是买卖双方签订签订购房协议,更有甚者是口头协议,买卖双方的身份也比较复杂,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买卖,本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的买卖交易,还有本集体经济组织与城镇居民的交易。

目前的法律规定,农村房屋交易应当具备以下几点:买卖双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买方无其他房产,所购房产的面积应符合当地的相关规定,转让房产需有政府的批准,买卖房屋需提出申请,政府需对买卖的房屋是否符合以上规定进行审查,房屋买卖合同需经过批准才能生效,没经过批准,房屋买卖合同不能生效。法院对房屋买卖纠纷的处理存在以下几种意见:第一,认定房屋买卖合同一律无效,北京高院认为房屋买卖不能不卖地,只卖房,我国不允许私人之间买卖宅基地,故此买卖合同不能生效。第二,认定房屋买卖合同一律有效,此观点认为,买卖合同与无权的转移是分开的,房屋是村民自己的财产,村民应具有处分权且是完全处分权,房屋买卖合同只要符合合同的成立要件就应有效,过户与否并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故此类合同应认定为有效。第三,原则上无效,特殊情况有效。此观点认为同属一个村民委员会的才有效。

二、我国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其根本原因是调整农村房屋买卖法律规范模糊不确切。其主要原因是缺失农村房屋买卖登记制度。其直接原因是农村房屋买卖当事人为追逐不当利益而背弃诚信。

我国在土地上采取农村与城市不同的土地政策,这造成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房屋买卖呈现不同的形式。农村的房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宅基地,第二部分为宅基地上的房屋。毋庸置疑房屋为村民的私有财产,而房屋占有的宅基地则相对复杂。集体组织拥有宅基地的所有权但村民自己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所以农村房屋的产权结构比较复杂。因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因此也加大了农村房屋流转的难度。

三、解决我国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建议

尽快对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第一,立法机关应对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制定一个清楚的法律界定。第二,因法律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立法又应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这样我们可通过司法解释来弥补法律的漏洞。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司法解释权,在无明确的法律对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买卖进行规范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课通过司法解释对农村房屋卖合同,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及相关程序性问题作出说明。这样买卖双方都有法可依,司法机关也可因司法解释的指引而防止判决 的不公平。

在司法实践中,应确保法治的统一性,防止同案不同判,有损司法的权威性。司法实践中的审判实践的混乱加剧了纠纷解决的难度,例如,在同一类型的案件中,有的法院判决房屋买卖合同一律无效,有的法院判决买卖合同一律有效,而有的法院判决原则无效,特殊情况有效。这种不统一的判决对法制的统一性与严肃性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因此,对同案不同判现象要极力避免,以使在法律纠纷解决时更好地维护双方的利益,要实现此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应针对农村房屋买卖和宅基地问题制定出统一的司法解释,以此来引导基层法院的审判活动。其次,法院不能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随意的处理案件,轻易地做出判决,而应注意此类案件相应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权衡双方的利益,充分考虑双方当事人的过错,尽可能的做到审判的公平。

应城市房屋买卖一样在物权变动上建立清晰的登记制度。我国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要求通过登记来实现公示的效果,我国农村也应借鉴城市房屋登记制度,这样有利于农村房屋的健康流转。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确定农村房屋变动的登记机构。其次,农村房屋买卖的当事人应向房屋所在的登记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同时需提供相应的必要的证件等。有登记管辖权的机关应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并可收取法定的登记费用。

国家应该放宽宅基地转让的限制,减轻房屋交易受到的束缚。曾先法律应给予农村村民与城市居民在处理自己私有房屋当面相同的权利。国家应开放宅基地的流转,这样有利于目前的现状。

在房屋拆迁产生的买卖纠纷中应维护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农村房屋买卖纠纷中多是因为卖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钻法律的漏洞,无效合同的处理应更多的保护买方的利益,例如补偿款的分配,应结合案情给予买方更多的补偿款,这样更符合诚实信用基本原则的宗旨。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急需解决,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法律规制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时候,相关部门必须加以重视,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法律、法规的完善也不例外,这需要党和政府以人民利益出发,以法律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相信这一问题会逐步的解决,这将为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华.土地物权疑难法律问题解析[M].法律出版社, 2007.

[2]邓基联.房屋买卖合同纠纷[M].法律出版社,2009.

[3]孙媛媛.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 2010.

作者简介:

篇5: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

山东致公律师事务所

陶志超

在最近几年发生的涉农案件中,多数是发生在村民与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之间,涉及的争议内容主要是承包合同、租赁合同、征地补偿款分配等。综观此类案件的审理及执行,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和研究:村委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当村委会败诉时,村委会拿什么财产来履行生效判决?它们能否成为独立的诉讼主体?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在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于村委会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理论与实践中对于村委会的法律地位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分析、研究村委会的法律地位问题对于村民自治组织结构的完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关于村委会的“资格”之争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是现行法律关于村委会法律属性的基本描述,但根据这一描述对村委会是否具备独立诉讼主体资格和独立法人资格的理解却存在不少的争论。

在目前涉农民事案件的判决中,无一例外地将村委会列为被告或原告,即司法实践中均认为村委会可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并且司法实践中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有法律依据的。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36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发包方,是指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既然村委会可成为农业承包合同的发包方,构成农业承包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当该类合同发生纠纷,形成诉讼时,村委会作为诉讼当事人参与诉讼是理所当然的。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因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问题与村委会发生纠纷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答复》也直接标明村委会可成为诉讼当事人。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村委会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村委会并不是独立的实体,更不可能是独立的法人组织,也明显缺乏作为独立诉讼主体的基本属性。这是因为:

第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规定“村委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但这并不意味着村委会有其独立支配的财产,并以此对外承担民事责任。村委会所管理的土地及财产的产权主体归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的管理是受村民会议的委托管理,自己并不是产权主体,法律更未赋予其自主处置的权利,所以,村委会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用以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依附于具有一定地理意义,又具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村民自治体,自治体才有可能是独立的实体。而村民会议、村委会,不过是构成这个自治体的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村委会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要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其仅为村民自治体中的执行机关,故其不能成为独立的诉讼主体。

村委会的资格之争说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村委会在农村经济组织村中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究竟村委会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这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有学者为解决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问题,要求赋予村委会法人资格,将其作为土地所有权的代表;也有人认为村委会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代理人,而非代表人,前者要赋予村委会法人资格,后者则不然。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主张建立“农村自治法人制度”,即全体村民组成自治的“社团法人”,每一村民均享有这一社团法人的成员权,村民会议是这一社团法人的“权力机关”,村委会是它的“执行机关”,原生产大队所有的土地直接归属于这一社团法人,这类法人可称之为“自治法人”。这一理论给人以启迪,如果我们将农村社区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治体”看待,而不是片面地从其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的某个方面来确定其法律地位,那么,无论村也好,组也好,法人也罢,非法人也罢,其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是可以确定的。而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只是孤立地研究村委会,将村委会从“自治体”中分离出来,或将村委会当作“自治体”本身来确定其法律地位,这必将误入歧途。

二、村委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条表明了其立法精神在于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村民自治的组织依其功能可分为两种:一为村民会议,一为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其经过民主方式形成的决定体现的是全体村民的意志。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除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农村公共秩序外,在经济生活中还负责对集体财产的经营与管理。村民会议是真正体现村民自治的组织,应当说一切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均可以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然后交由村民委员会办理,但事实上不可能也不需要将任何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都交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以列举法的方式明确了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尽管立法并没有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但从村委会组织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看,村民会议是村内最高权力机构,村委会应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会议每年审议村委会的工作报告,并评议村委会成员的工作,可见,村委会是村民意志的执行机关,对内执行村民会议的决策并管理具体事务。在对外关系上,村委会居于何种法律地位,法律规定并不明确。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2条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此法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并列,二者似乎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组织,可见法律并没有彻底明确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笔者以为,对于二者的关系,主要应依据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同时参考民法的一般理论来认定,在对外关系上应将村委会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代表机关。

代表,一般特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义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法律上将该行为视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我国理论界认为,代表机关有单一机关和集体机关两种形式,而从立法实践看,我国法律没有类似于共同代表或集体代表的规定。但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利益的情况下,一般并不以某一个自然人的身份对外从事民事法律行为:一是村委会组织法没有明确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二是村委会成员不脱离生产,并非专职从事管理或经营的人员,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强制性民主议定程序,要求村委会而不是村委会主任或其成员根据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办理相关事项;三是国家出台了村委会印章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般不直接保管印章,其个人代表全体村民难以从形式取得第三人的信任。因此,实际生活中村委会主任一般只是以村委会的身份代表全村与村民或村民以外的第三人发生民事法律行为。

篇6:企业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在国内经济活动迅猛开展的过程中,企业并购已经逐步成为市场集中的重要方式。但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有可能产生垄断现象。因此合理地调整市场集中度与反垄断之间的关系,维护有效竞争秩序,就成为对企业并购进行反垄断规制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企业并购的现状和立法进行分析,提出对企业并购进行法律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试图在吸取各国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国内企业并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本文对企业并购法律控制方面的不足作了详细剖析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全文分成了五部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对企业并购和垄断的概述。主要阐述企业并购与垄断之间的关系,指出企业并购在给企业和市场带来有利作用的同时,也可能给整个市场经济带来负面效应,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经济规模快速扩大,扰乱竞争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势力,进而造成垄断格局。第二部分则是分析法律对企业并购进行控制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企业并购形成垄断造成的后果,着重从保障有效的规模经济和国家经济安全两个宏观方面出发,探讨法律是对企业并购进行控制的必然选择。第三部分着重针对我国企业并购法律控制的现状作出的分析和评价。指出我国现行《反垄断法》在这方面规定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垄断指标量化不准确、实体标准不具体、申报标准过于笼统、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和域外适用规定不清晰等。这些规定缺乏一定严密性和科学性,导致实践操作

困难,难以达到规制的目的。第四部分侧重于介绍世界上的几个国家在企业并购法律控制方面的先进的司法经验,分析并探讨其对我们立法改革的启迪之处和借鉴意义。第五部分则是在前四分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从立法和法律实施两个方面,提出笔者对我国企业并购进行法律控制的相关改进措施,探讨对现行《反垄断法》的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维护经济活动,建立有序经济秩序发挥作用。【关键词】:企业并购垄断竞争反垄断法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29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1引言11-121企业并购与垄断概述12-151.1企业并购的概念12-141.2企业并购与垄断14-152企业并购反垄断法律规制的必要性15-192.1企业并购反垄断法律规制是保障有效规模经济的客观需求15-182.2企业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是控制外资并购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182.3企业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18-193我国企业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9-263.1对并购企业的相关市场和市场份额的界定不明,缺乏可操作性20-213.2企业并购反垄断审查的实体判断标准不具体,可预见性差,执行困难21-223.3企业并购反垄断规制的申报标准过于笼统和概括,难以操作22-243.4企业并购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24-253.5反垄断法对企业并购规制的域外适用的规定过于模糊和原则化,操作困难25-264国外企业并购反垄断的立法和执法经验26-304.1美国企业并购反垄断立法与执法经验26-284.2德国企业并购的反垄断立法与执法经验28-294.3日本企业并购的反垄断立法与执法经验29-305我国企业并购反垄断相关立法与执法完善30-405.1坚持立法层面上的完善30-385.1.1完善企业并购中相关市场和市场份额的界定30-345.1.2明确“有利因素显著大于不利因素”和“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34-365.1.3对企业并购的申报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36-385.2坚持法律实施方面的完善38-405.2.1设立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增强执法力度38-395.2.2完善域外适用制度的规定,加强国际间合作39-40结论40-41参考文献41-45致谢45-46附录46-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7-48

篇7: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

所谓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s,缩写为MBO,又译经理层收购、管理者收购等),是典型的舶来概念。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wright)提出了该概念[1]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即属于管理企业地位的人收购企业[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导入我国经济学界逐渐被认可[3].但迄今为止,关于管理层收购的定义表述尚处于众说纷纭的局面,没有准确完整的定义。有人认为,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LBO,即LeveragedBuyout)的一种特殊方式,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一般的LBO就演变成了特殊的MBO[4].在这个意义上,管理层收购也可称为“管理层融资收购”[5].也有人认为,管理层收购是管理者为了控制所在公司而购买该公司股份的行为[6].还有人将管理层收购表述为“指公司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靠外部融资来购买其所经营公司的股份,进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最终达到重组该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行为”[7].此外还有诸多其他的表述。本文认为,无论对管理层收购定义的表述如何,它均包含了下列涵义:收购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层(Management)、收购的对象是管理层所经营的公司股份、收购必须支付相应的对价(Buyout)、收购的法律后果是管理层实现了股东身份的转变且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收购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即具有商事性。基于此,本文关于管理层收购的定义为:管理层收购是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来购买其所经营公司的股份,以此完成由单纯的.公司管理者到股东法律地位的转变并进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的商事行为。相应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即是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来购买其所经营的上市公司的股份,以此完成由单纯的公司管理者到股东法律地位的转变并进而改变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的商事行为。所以,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具有下列法律特征:

(一)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主体是管理层

该特征将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持股(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缩写为ESOP)相区别开来。所谓员工持股,是指由公司内部员工个人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份的商事行为,通常情况下,员工持股采取委托工会或员工持股会或信托机构等进行集中持股管理的组织形式[8].显然,员工持股所要求的主体资格是员工,与

篇8:电子垃圾回收的法律规制

一、愈演愈烈的生态威胁与健康杀手

电子垃圾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每年全球约产生2000万至5000万吨电子垃圾, 其中70%被销往中国。发达国家将废旧计算机设备翻新再利用, 以支持落后国家医疗和教育建设为幌子, 将数百万吨有毒电子垃圾肆无忌惮地出口给我国。欧盟通过了《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指令》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 Directive) , 这是专门针对电子产品回收的环保指令, 该指令于07年1月份生效, 规范电子垃圾回收, 并杜绝以处理垃圾为目的的废弃电子部件出口。但环保指令中并不包括运行正常的计算机设备, 对“再利用”一词更无明确定义。因此, 发达国家以“再利用”为幌子的计算机设备出口没有审查制度, 成千上万的废弃电脑及其零部件从西欧和美国运送至我国汕头市的贵屿镇。当地居民手工粉碎、焚烧、拆卸这些电子垃圾, 回收并贩卖部件中的金属。电子垃圾的材料里大多含有铅、汞、锡、镉等有害物质, 大面积的电子垃圾场使得居民暴露在有害物质之中, 这些物质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极大的威胁自然环境和居民健康。

电子垃圾贸易之所以会兴起完全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西方国家而言, 严格的安全标准使得处理电子垃圾的成本大大增加, 而把这些电子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成本是在本地处理开销的1/10。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从一千公斤废弃电子零部件中提取出的黄金远比从相同重量的矿石中提取出的更多。改革开放缩短了贵屿与世界的距离, 来自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电子垃圾经过一条繁忙而不易为人察觉的航线, 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有资料表明, 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有80%出口至亚洲, 这其中又有90%进入我国。1990年至2000年短短10年间, 流入我国的电子垃圾就从99万吨增加到1750万吨。这些来自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废旧电器途经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 然后再进入深圳、南海、广州等地, 为贵屿镇的产业布局扩张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材料。

贵屿镇是一个不到50平方公里的小镇, 每天有100多辆满载废旧电器零件的货车进出, 每年拆解处理废旧电子电器和塑料达155万吨, 加工成再生塑料95万吨、五金55万吨、二手电子元器件5万吨, 成为我国较大的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基地和再生五金塑料的集散地。当地居民对回收的金属和电子材料进行处理, 焚烧废旧电线和电缆, 用硫酸水冲洗电路板, 拆解电源板, 取下板上的各种芯片、电容、极管等电子元器件。电子垃圾处理期间释放出的重金属及有毒物质 (铅、铬、锡) 已严重污染当地土壤。由于拆解和清洗电子元件需要用水, 不少为了取水方便的手工作坊依练江而建, 先是把江水抽上来使用, 再把废液直接排放进江里, 给练江的水资源造成了非比寻常的生态恶果。虽然屡经整顿仍有不少手工作坊仍然像野草一样不动声息地扎根在练江两岸, 处理垃圾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水源, 江水已不能饮用, 水中的铅含量超出欧盟安全标准两倍, 当地的饮用水只能由其他地方运送而来。

贵屿镇是拥有13.9万人口的弹丸之地, 从事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拆解加工的有21个村300多家企业、经营户5500多户, 从业人员6万多人。2008年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 即使贵屿镇废旧电子及塑料分解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仍创造出约22亿元的产值, 占全镇工业总产值90%以上, 毫无争议地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贵屿镇的楼房基本上都是四层, 一层是作坊, 作坊主及家人一般都住在三至四楼, 原因是含铅的浮尘一般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位置, 住在二楼会吸入太多的废气。当地儿童由于长期接触二恶英灰烬和重金属, 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很多民工也都感染了呼吸道疾病, 皮肤出现溃疡, 另外一种常见的疾病就是肾结石。尽管如此, 民工还是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如果顺利, 他们每人每天可以有60—70元的收入, 这要比在珠三角流水线上挥汗如雨的农民工稍微高一些。

二、“纸上谈兵”的循环经济对策与“花样百出”的回收立法措施

由于国内外媒体连篇累牍曝光贵屿镇日益严重的污染和健康威胁, 贵屿镇开始对电子垃圾行业进行整改, 试图建立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利用示范区, 打算引进TCL、国美等合作伙伴, 采用股份制方式建立科学的拆解产业体系。此后几年开展多次大规模的专项行动, 共出动人员5500人次, 销毁用于加热电路板提取电子元件的煤炉800多个, 查处取缔酸洗提取金、银加工点80处, 查处夜间偷烧塑料、滤网、垃圾案件400宗。这些措施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5年经环保部门检测, 贵屿镇大气中的S02、NO2、Pb等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的二级标准。但时至今日, 贵屿镇向国家发改委递交的《广东省贵屿镇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却迟迟未获批准。市场低迷让处于转折点的贵屿镇面临双重考验, 国内不少地方出现了与贵屿镇类似的电子垃圾拆解基地。

德国最早就关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问题, 于1991年7月颁布《电子废弃物法规》, 1992年起草《关于防止电子电器产品废弃物产生和再利用法》草案, 1996年公布了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德国在电子垃圾回收方面走在了欧盟的前列, 它利用各市区直属的市政企业对电子垃圾进行回收, 提供网络化服务, 上门为消费者收集废旧电器。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了一种电子破碎机来分选废旧电器中的有用物和废物, 分选出来的金属, 会根据它的含金量卖给终端处理厂, 其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

美国通过规定生产者责任制度对废旧电器等电子垃圾进行回收处理。生产者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承担环境责任, 完成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工作。生产则责任制度不仅有利于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 而且激励生产者减少原材料特别是有害物质的使用。美国电子垃圾拆解已经形成了很专业的分工, 有专门负责拆解的公司, 有专门负责电路板回收的公司, 有专门提炼贵重金属的公司。

日本最初对废旧电子产品处理采用粉碎后用磁铁筛选部分金属、然后再掩埋的方式, 这样的做法不仅日益难觅掩埋场地, 还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 危害公众健康。因此, 1996年日本制定《家电回收利用法》, 贯彻“谁扔垃圾谁付钱”的原则, 由市民负担回收处理费用。2001年4月实施《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 规定生产厂家有义务回收废旧电脑并将其进行再商品化或再生资源化处理。目前日本已有2000个上门服务的废旧电脑收集点和400多个厂商服务站点, 再生制造厂38家。

三、我国电子垃圾回收的法律规制路径

2011年我国实施了《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5类家电成为首批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正规回收拆解的产品。对于没有取得电子垃圾处理资格, 擅自从事处理活动的, 将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擅自处理电子垃圾最高将罚款50万元。为了让旧家电回收后能环保处理, 国家补贴以较高的价格收购产品, 再将这些产品送往定点的拆解单位。目前,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渠道主要集中在二手收购层面, 正规回收渠道较少, 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完善我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路径, 已经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明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处理要按照资格许可证制度进行, 国家提供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与处理资金, 电器产品的生产者、进口电子产品的代理人及收货人等按照规定缴纳一定的废旧电子产品处理基金, 政府以生产责任制为基础保证电子产品的有效回收。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倾向于生产商回收, 主要是因为生产商比较清楚产品的构造、功能, 可以对产品进行专业化的肢解, 对于一些有利用价值的产品或者零件等可以加以改造并利用,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产品的收益, 保护环境。在企业联盟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基础上, 类似商品生产商可以不断沟通, 联合处理废旧电子产品, 以形成规模化的电子产品回收框架, 达到节省资源, 保护环境的目的。生产商责任组织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与处理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不仅保证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与处置的资金, 同时也促进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规模化框架的出现与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生产商委托销售商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有效回收, 再给生产商对其进行深入处理, 形成废旧电子产品回收链条, 从根本上保证废旧电子产品的有效回收。

上一篇:关于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下一篇: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必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