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乳腺炎

2024-05-08

浆细胞乳腺炎(精选八篇)

浆细胞乳腺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经手术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35例, 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9岁 (27岁~60岁) , 左侧19例, 右侧15例, 双侧1例。病程2个月~2年。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石蜡病理证实。且均为非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就诊时按照张建国等[1,2]对PCM的治疗分型: (1) 肿块型21例, 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或不伴有乳头溢液。 (2) 脓肿型9例, 表现为乳晕及其周围脓肿形成, 触之有波动感, 皮肤红肿或破溃, 引流不畅。 (3) 瘘管型5例, 由于反复皮肤破溃或多次手术形成慢性瘘管。

1.3 治疗方法

(1) 21例乳房肿块为表现的病例, 我们视肿块大小采取区段切除、象限切除或者不规则腺叶楔形切除术。其中肿块位于乳晕周围的病例或伴有乳头凹陷的病例, 同时彻底剪除乳头下方大乳管直至乳头下方皮下组织, 松解乳头下方平滑肌及结缔组织, 然后行乳头下内荷包缝合成形。 (2) 9例乳晕及其周围形成脓肿的病例, 先行乳晕缘切开引流, 局部换药, 脓液引流不畅病例要充分引流, 必要时另行切开引流, 同时全身抗炎治疗, 待炎症消退, 皮肤红肿消失后行手术切除病变腺叶, 同时行乳头大乳管切除和乳头成形。术中需切除原破溃皮肤及全部病变腺叶, 防止日后形成瘘道, 反复发作。 (3) 5例反复皮肤破溃或多次手术形成慢性瘘道病例, 取放射状切口, 切除瘘道周围皮肤及全部瘘道直至正常腺叶组织, 必要时剖开部分乳头, 清除乳头下大乳管。

2 结果

本组35例病例均经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其中3例因皮下积液未能Ⅰ期愈合, 经换药2周后痊愈, 其余32例切口均Ⅰ期愈合, 全部病例随访1年以上, 均无复发。

3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从乳头下方导管开始, 通过导管系统或乳腺小叶逐渐发展的炎症过程。乳管周围组织化学性炎症是本病主要原因, 可继发感染形成急性炎症[3]。本病晚期阶段, 由于扩张导管中刺激物可溢出管外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反应, 故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PCM) [4]。发病率为乳腺良性疾病4%~5%, 高峰发病年龄为40~50岁。误诊率高, 且极易与乳腺癌和乳腺结核相混淆[5]。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是本病唯一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 很少能不治而愈。根据病期不同, 我们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但原则是手术范围要足够, 达到正常腺体组织, 彻底切除病变的乳腺导管和瘘管。

临床许多学者将本病分为4型[1,2]: (1) 隐匿型。 (2) 肿块型。 (3) 脓肿型。 (4) 瘘管型。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术式。隐匿型不需要手术, 本组未列入研究对象。肿块型是最佳手术时期, 可以行腺叶区段切除或腺叶象限切除, 均获得满意疗效;脓肿型需要先切开引流, 换药抗炎治疗, 局部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但脓肿型多数为多发、多房的脓腔, 为手术带来困难, 切除范围大, 不规则, 而且极易复发。如果炎症未有效控制, 切口污染, 术后切口易形成瘘道, 很难愈合。故术前需彻底控制局部炎症, 术中彻底切除原引流口周围炎症皮肤及所有病变腺叶直至正常组织。最棘手的病例是瘘道型, 手术中注意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病变组织, 宁大勿小。如果切除病灶后创腔大, 可以仅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术后间断抽吸创腔内液体, 保留少许渗出液, 使其机化后填充创腔, 推迟拆线时间, 这样可减少乳腺外形的改变。作者体会效果较好。

乳头凹陷, 乳腺导管排泄障碍是引起浆细胞性乳腺炎反复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乳头成形是治疗本病关键。我们采用彻底剪除乳头下方大导管及周围纤维组织直达乳头下方皮下组织, 然后行乳头基底周围组织内荷包缝合, 既减少死腔, 又防止乳头埸陷, 效果满意。本组病例无一例复发。

我们在强调手术彻底切除, 范围要足够的基础上不能忽视乳房外形问题,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尽量多保留正常的皮下脂肪, 可减少术后乳房外形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建国, 王夫景, 杨维良.乳腺导管扩张症 (附96例报告) [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1, 10 (5) :432-434.

[2]赵远, 黄雁萍.浆细胞性乳腺炎致乳腺导管扩张症40例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14 (3) :273-273.

[3]刘鹏熙.几种容易复发的非哺乳期乳腺炎[J].中华乳腺病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4) :454-455.

[4]左文述.现代乳腺肿瘤学[M].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395.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诊治分析 篇2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56-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女性,年龄16-47岁,平均年龄30.5岁;24-40岁占80%,2例未婚,其余均有生育史;病史最短者3天,最长4年;既往有急性乳腺炎病史4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 分别为26例和14例;乳房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本组中有12例肿块直径最大为10 cm,伴有疼痛或曾经伴有疼痛,上述所有的肿块边界欠清欠光滑,活动度差;其中8例患者肿块质地较硬,无明显感染炎症表现;13例患者肿块处有红肿疼痛,肿块与皮肤粘连,压痛明显,但与胸肌不固定。14例乳头溢液患者(溢出血性液7例,脓性4例,乳白色油样臭味浓稠物质3例),5例乳头凹陷,1例患者患侧乳房有外伤史,来院就诊时乳腺呈蜂窝织炎改变者2例,脓肿3例,入院前已行脓肿切开引流形成慢性不愈之乳管瘘2例。查病人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12例。

1.3 辅助及实验室检查

40例患者均行常规白细胞计数检查,其中白细胞增多者12例;24例有乳房肿块患者行乳腺B超检查,表现实性或囊实混合性占位,边界不清,其中有4例报告因实质性肿块为乳晕周围、乳腺癌不除外,16例考虑为弥漫性炎症病变、其中5例乳腺导管扩张, 4例考虑良性肿瘤;有32例患者行钼靶X线摄片检查,18例提示乳晕下不规则致密肿块阴影,9例与乳腺实质融合可见钙化斑呈管柱状,其中2例钙化呈沙砾样;19例彩超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抽得黄色液体者12例, 细胞涂片见大量的浆细胞9例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3例诊断不明,但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均未发现恶性细胞,细菌培养均为无菌生长;外院预约5例乳腺内镜检查,均提示乳腺增生及乳管扩张,管壁充血粗糙,2例有黄白色絮状物。

1.4 术前诊断

术前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或非哺乳期乳腺炎19例,高度怀疑乳腺癌4例,导管内乳突状瘤4例,乳腺纤维腺瘤6例,慢性乳管瘘2例,4例病人诊断炎性包块,疑是乳腺结核1例。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病初时部分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抗炎保守治疗, 部分病例局部红肿消退或瘘管外口暂时愈合,但全部病例最终均手术治疗。其中肿块较大的18例患者行肿块或乳房局段切除,术后给予静脉抗感染治疗;其中9例乳房肿块保守治疗后形成多发脓肿,给予多处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开放换药6个月前后愈合;5例多發脓肿患者行切开引流,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变感染灶累及大部分乳腺,行全乳切除。5例乳晕旁瘘管和窦道型患者行窦道及局段乳腺切除,就是患者形成慢性瘘管在炎症静止期行病灶切除(以病灶为中心做梭形切口,如有瘘口者,可向瘘口内注入美蓝后封闭瘘口,提起病灶,仔细辨认切除瘢痕组织或蓝染组织,直到乳头下真皮处,紧贴乳头真皮结扎切断,一期缝合切口),术中必须将累及的大乳管一并切除并注意矫正乳头内陷;术前怀疑乳腺癌的3例患者术中行冰冻切片排除乳腺癌后行乳房象限区段切除术。

3 结果

40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浆细胞性乳腺炎,随访3个月至5年, 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未见复发或再次入院就诊,无一例发生癌变情况,病人反应良好。乳房外形以一期缝合未复发者外观最好,9例术后开放换药愈合者外观轻度凹陷,完全敞开换药者局部有明显凹陷。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V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临床意义。

5 讨论

5.1 浆细胞乳腺炎多发于青年妇女, 作者查阅诸多文献起病原因并无一致性看法,与妊娠、哺乳无关,发病机制不明,病因至今尚无定论, 但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主要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感染等因素有关[1],多种细菌逆行感染,乳头中心凹陷局部不洁引起乳孔闭塞,局部分泌物及污垢潴留,最终导致乳管阻塞及乳腺导管扩张症。钱礼则教授认为系皮肤感染侵袭乳管,是一种与哺乳无关的慢性特殊型感染,陆德铭、唐汉均教授认为:乳头内陷畸形,乳管开口被分泌物阻塞,当梗阻的乳管内分泌物大量积聚并溢出,其分解后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对周围组织化学刺激和抗原反应,引起浆细胞浸润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

5.2 浆细胞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可见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以及乳房炎症表现,可伴乳头内陷、乳房皮肤橘皮样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瘘管形成,乳房胀痛等。本组26例乳腺肿块占61.54%,乳头溢液占30.76%,其他占7.7%。本病术前诊断较困难,且其表现与乳腺癌很相似,极易误诊为乳腺癌。文献报道术前误诊率达到31%-89.9%[3,5]。本组术前误诊率为46.15%,其中30.8%误诊为乳腺癌(8/26),可见本病和乳腺癌的鉴别异常重要,结合文献报道[4,5]和自己的体会,作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本病肿块出现之前常有局部炎症的表现,并且有急性到慢性的发展过程,而乳腺癌起病缓慢,常无意中发现肿块,且肿块出现之前一般没有炎症的表现。本病由于炎症刺激和纤维组织增生,早期便可出现乳头内陷和皮肤橘皮样变以及腋窝淋巴节肿大等表现,而乳腺癌的这些表现大多在晚期才出现。本病多位于乳晕的深部,而乳腺癌常位于乳腺的外上或者内上象限。本病有反复的发作,肿块可随发作反复增大和缩小,而乳腺癌的肿块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本病肿大的腋窝淋巴结是炎症反应性的,常有压痛,质软,且可随炎症的消退变小或者消失,而乳腺癌的肿大淋巴结质硬,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变硬融合,且不会消退。乳腺导管造影,本病表现为导管扩张,呈囊状,内壁大部分光滑,连续无内生性肿块,而乳腺癌乳管内壁不光滑、破坏、有中断、失去连续性,可有内生肿块或者浸润。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者乳头溢液检查,本病可见坏死物质、浆细胞、脓细胞等,乳腺癌可找到恶性细胞。为减少术前诊断正确率,作者主张:详细询问病史,对本病应有充分的认识。彩超动态监测,诊断价值较大。本组中2例患者钼靶及彩超均提示为乳房实性肿块疑为乳房癌并建议手术,但考虑到本病。并予抗生素治疗,症状明显减轻,4d后复查彩超提示囊实性乳房肿块,从而明确诊断:乳管内镜或乳管造影对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者,能大大提高术前诊断率。坚持[6]对2680例乳头溢液的病人行纤维乳管镜认为,纤维乳管镜是乳头溢液病人可靠的初步筛选方法。本组经乳管内镜或者乳管造影明确诊断8例。针吸细胞学或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如找到脓细胞、癌细胞,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浆细胞乳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自限性疾病,但一般很少能不治而愈。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必须完整充分地切除病灶,特别是必须清除乳晕下大乳管内的病灶,否则极易复发[6]对于急性炎症期患者,首先以中西医结合消炎退肿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切开!挂线疗法配以中药外敷、内服(尤适用于脓肿型),根据病情再配以西药抗炎,大部分患者病情能缓解,部分能得到治愈[1];对于上述治疗不缓解或不完全缓解而表现为脓肿局限、肿块。慢性瘘管的,治疗均以手术为主,手术选择切除术:采用西医方法完整切除病灶(适用于瘘管型及肿块型)。本人认为西医切除是对中医疗的有效补充,更彻底、更速效,能达到根治目的。一般急性期可以先通过中药内服外用加西药抗炎治疗,部分患者急性炎症可望获得治愈。上述治疗无明显效果(半月以上)的,则果断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必须做得彻底,病变乳管应广泛切除,否则易复发。乳头凹陷的患者在手术时,须切开通向乳头部的瘘管[4],同时纠正乳头凹陷,术后换药时注意使乳头外翻,以避免复发。手术设计:一般作沿病变导管为中心的乳晕旁纵形切口或弧形切口,病灶切除后,切缘应为正常洁白的乳腺组织,不应有灰暗的病变组织残留,否则易复发。以化脓性病变为主的病例如行引流术时发现炎症呈蜂窝状,脓腔复杂,则必须改行病变组织广泛切除,否则很难治愈。

参考文献:

[1] 唐汉均.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与研究概述.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 19.

[2] 许良中.乳腺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06-207.

[3] 谷振声,姜鸿刚.现代乳腺疾病诊断治疗学1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93-97.

[4] 卞卫和,任晓梅.浆细胞性乳腺炎病机制探讨.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4):212.

[5] 王志坚,杜玉堂,黄鹂.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分析.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15.

外科手术治疗浆细胞乳腺炎诊疗体会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4月-2015年7月收治浆细胞乳腺炎患者120例。患者年龄24~50岁, 平均 (36.1±8.4) 岁;乳晕区肿物57例, 乳晕区乳腺肿物伴乳头溢液43例, 乳晕外肿物20例;伴随乳头凹陷41例, 伴随局部皮肤红肿等97例;肿物直径2.1~6.7 cm, 平均肿物直径 (4.7±1.8) cm。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性溢液。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60例。两组在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诊断标准:治疗前对患者行血常规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B超检查发现乳腺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回声区, 并且同侧腋窝位置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 结构形态无异常。钼靶检查发现异常肿块影, 边界不清晰, 常见肿大淋巴结影, 部分患者出现钙化现象。

治疗方法: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乳管镜介入方式治疗, 观察组采用全麻下保留乳头的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患者治疗前根据具体状况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 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通过平头针注入利多卡因进行局麻, 利用5-10号乳管扩展器进行乳管的扩张操作, 通过扩张后的乳管插入乳管镜, 逐步注入地塞米松、甲硝唑溶液等, 轻揉从而将清洗液逐步挤压出来, 冲洗完毕后24 h内禁浴, 每周治疗1次, 治疗时间根据患者具体状况确定, 一般1~3个月, 治疗期间注射抗生素以防止出现感染。观察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手术治疗前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全身麻醉。距离肿块0.5~1 cm处行反射状切口操作, 同时将肿块以及周边的坏死组织整体切除, 靠近乳头位置处利用电凝进行闭合, 使用可吸收线将位于乳头下方的乳腺导管结扎、止血。止血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如果有必要可以选择过氧化氢进行清洗, 采用褥式间断缝合方式进行缝合, 且加压包扎。手术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状况注射抗生素, 防治出现感染。

疗效评价:临床治愈表现为乳房位置的红肿消退, 局部按压未出现疼痛, 肿块消失, 治疗后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8.33% (47/60)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 切口愈合状况良好。对照组未治愈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

治疗后两组复发例数比较:治疗后随访6~12个月发现, 观察组复发1例, 复发率1.67%;对照组复发4例, 复发率6.68%。两组复发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后痊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关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相关的分析、研究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可能与乳头畸形、乳头发育不良以及乳房外伤等原因有关[3]。浆细胞性乳腺炎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导管扩张或者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等, 后期主要表现为导管壁厚度增加、纤维化以及浆细胞浸润等。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浆细胞性乳腺炎常见于30~40岁非哺乳期女性, 发病急性期会出现肿、痛、热等临床症状, 患处明显可见乳房肿块, 患者会出现乳头溢液、病程反复等症状[4]。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采用手术清除不仅效果明确, 而且手术后复发率也比较低。单纯导管扩张乳头溢液患者采用冲洗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切除操作, 切除病变导管以及相关的炎性组织。对于慢性瘘管患者, 可以扩张导管或者切除瘘管及病变组织等治疗, 并且应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正常组织[5]。对于久治不愈的瘘管患者或者患者发病范围比较广的, 可以选择切除乳房。

参考文献

[1]黄清丰.9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外科手术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6) :34.

[2]徐红.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术式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24) :8370-8371.

[3]巩艺.浆细胞性乳腺炎43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2) :202-204.

[4]张海祥.浆细胞性乳腺炎43例临床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4, 41 (6) :413-416.

浆细胞乳腺炎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5月1日—2011年5月1日,入住天津市某三甲医院乳腺外科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患者120例,均为双乳腺患病。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自然分为手术联合中药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每组60例。

1.2 选入标准[3]

1.2.1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根据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乳腺专业组1987年制定的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乳头溢液涂片检查或乳腺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制定。

1.2.3 纳入标准

主要包括:①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辨证;③21~70岁女性患者;④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

1.2.4 剔除标准

主要包括:①合并有其他乳腺疾病者,如:急性乳腺炎、乳癌、乳腺良性肿瘤、乳腺增生等;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和造血系统原发疾病者;③术后时间不足1 a者;④无法随访者。

1.3 治疗方法

联合治疗组患者行肿块切除术加口服中药治疗,服药时间为1~3个月。单纯手术组仅接受肿块切除术治疗。

1.4 疗效评价

1.4.1 疗效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规定:①痊愈:肿块消失,瘘管愈合;②好转:红、肿、痛消失,肿块缩小,瘘管接近愈合;③未愈:肿块未消失,瘘管不愈合。

1.4.2 临床疗效性指标观察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结合彩超、钼靶等检查。

1.4.3 症状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3]中的研究标准设定,双侧乳房症状不一致者,取重者作为该病例等级。

1.4.3.1 疼痛

①0级(0分):无疼痛;无触压痛;②1级(1分):自觉轻微疼痛,用力触摸有轻微疼痛;③2级(2分):自觉疼痛,有触痛,以经前为主,呈阵发性;④3级(3分):自觉疼痛明显,轻微触摸即感疼痛,或不能触碰,呈持续性,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影响日常生活。

1.4.3.2 局部皮肤改变

①0级(0分):局部皮肤正常;②1级(1分):局部皮肤发红;③2级(2分):局部皮肤潮红;④3级(3分)局部皮肤猩红。

1.4.3.3 腋下淋巴结肿大

①0级(0分):无腋窝淋巴结肿大;②1级(1分):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1.4.3.4 乳头溢液

①0级(0分):无乳头溢液;②1级(1分):有乳头溢液。

1.4.3.5 乳房外形改变

①0级(0分):无乳房外形改变;②1级(1分):有乳房外形改变。

1.5 术后随访

通过电话联系与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开展随访,时间点选在术后第2、4、6、8、10、12月(满1年)。随访内容包括病情症状的详细问诊,对复发情况的随访,仅对再次入院患者在再次入院时进行乳腺彩超检查。

1.6 数据统计分析

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连续性资料采用undefined进行表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偏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无序分类自交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复发情况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联合治疗组60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43.1岁;病程7~535 d,平均病程121.5 d;平均症状得分3.70分。单纯手术组60例,年龄21~78.5岁,平均年龄42.8岁;病程7~499 d,平均病程117.9 d;平均症状得分 3.66分。2组患者的初次就诊年龄、病程、入选前症状积分均未见差异(P>0.05),组间均衡可比,见表1。

2.2 疼痛缓解情况

治疗前两组间疼痛症状未见差异(Z=-0.673,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53,P>0.01),提示疼痛缓解;单纯手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0,P<0.05),结果提示疼痛缓解;但是对治疗后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联合组缓解情况略优于单纯手术组(Z=-1.985,P<0.05)。见表2。

注:0级—无疼痛; 1级—轻微疼痛; 2级—疼痛; 3级—疼痛明显。

2.3 治疗后乳房外形改变

依据手术前后乳房外形改变程度进行分级,发现联合治疗组改变程度小于单纯手术组。见表3。

2.4 复发情况比较

全部研究对象随访满1年的结果显示:单从复发率角度来比较,发现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纯手术组(χ2=9.025,P=0.003);后经Kaplan-Meier法综合考虑了从初治到复发的时间和结局后,发现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复发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分别为251.3、223.7 d,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7,P<0.01)。见表4。生存曲线见图1。

3 讨 论

PCM是乳腺的一种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多发生于中年女性,

高峰年龄为30~50[6,7]岁,其发病率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41%~5.36%[8]。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探明,对于该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随着 PCM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做到“三早”并不难,然而居高不下的复发率成为患者预后的一大难题。从该病的整个发展的过程来看,肿块一旦破溃将难以收口,并易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肿块期的治疗对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是关键,手术切除是较为确切的手段,对早期的肿块通过疏肝理气,活血软坚,使其消失或控制其发展[3]。

当前治疗逐渐倾向于手术疗法结合相应的辅助治疗,比如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报道认为单纯清除病灶,炎症容易复发或反复发作,而使用抗生素往往对慢性炎性肿块、脓肿或瘘管难以奏效。故而采用中医中药内服、外敷、创面换药为辅的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另有报道,按照疾病进展分期,并在术前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合手术治疗,也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在参阅既往文献基础上,对病例来源科室治疗方法做一跟踪评估,结果同样提示了中西医结合较单纯手术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控制复发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然而有报道显示,该病复发的时间长短不一,较为分散。本次研究随访期仅为术后1年,随访结束时手术联合中药组患者多数未见复发,因而通过生存分析方法无法获得的中位复发时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该组的中位生存期大于1年,长于单纯手术组。然而从乳房外形改变情况、1年内复发率的差异和各组复发案例的平均复发时间来看,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摘要:目的 比较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手术联合中药疗法与单纯手术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手术联合中药组(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每组60人。对两组患者连续随访1 a,观察患者病情在术后1年内的恢复及复发情况,分析比较2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在乳房疼痛缓解(Z=-1.985,P<0.05)、外形改变(Z=-2.900,P<0.01)的效果均优于单纯手术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25.0%,低于单纯治疗组的51.7%(χ2=9.025,P<0.01);且前者的平均复发天数为251.3 d,长于后者的223.7 d(χ2=10.547,P<0.01)。结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手术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延长复发时间。

关键词:浆液性乳腺炎,预后,随访,复发率

参考文献

[1]Al-Masad,Jamal K,FRCS.Mammary ductectasia and periductal masti-tis in males[J].Saudi Med J,2001,22:1031.

[2]Rahal RM,De Freitas-Junior R,Paulinelli RR.Risk factors for duct ec-tasia[J].Breast J,2005,11:262-265.

[3]阿斯亚.麦麦吐逊.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B].新疆医科大学,2010:2-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9

[5]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10-213.

[6]陈文新,杨炳林,肖坚,等.浆细胞性乳腺炎23例临床诊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140-141.

[7]郭强,赵宏耀.浆细胞性乳腺炎82例诊治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4):414-417.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经验点滴 篇5

1 分期与辨证相结合, 中药内治基础上辅以手术外治

女子乳头属肝, 乳房属胃, 而足厥阴之脉又贯膈, 布肋胁。《外证医案汇编》说“乳证, 皆云肝脾郁结, 则为癖核;胃气壅滞, 则为痈疽”, 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多有乳头凹陷畸形, 加之肝气郁滞, 营气不充, 经络阻滞, 气血瘀滞结块, 酿腐成脓, 溃后成瘘。所以治疗该病应从肝经、胃经着手。

急性期或肿块期患者出现乳房结块红肿疼痛, 伴有发热、头痛, 口苦,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舌苔黄腻, 脉弦数, 属肝经郁热证。急病治其标, 从肝脾论治, 以中药内治为主, 包括以下方面:疏肝清热用药为柴胡、黄芩、蒲公英、蛇舌草、金银花、生地等;凉血通络, 急性期患者乳腺表现为红肿、结块, 脓肿未成, 乳腺组织内血滞、痰凝互织, 夹有热毒, 故佐以凉血通络, 行气化瘀之药, 如丹皮、赤芍、青皮、王不留行、川芎等;收敛去脂, 部分病人患侧乳孔可见淡黄色脂质样物泌出, 手术中可见乳腺导管内大量白色、土黄色脂膏样物溢出。均提示本病患者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较多。佐以乌梅、生山楂、五味子、炒麦芽等收敛去脂。外敷金黄膏, 外敷药膏每天持续6~8小时即可, 时间过久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注意乳头乳晕区不宜被油膏敷盖。对于红肿热痛明显者, 需以7剂为一个用药周期, 以便能及时调整用药。一般1个月为一个评估周期, 以评判内治效果和是否需配合手术疗法。

脓肿期病情趋向稳定, 病人临床表现为红肿范围缩小, 皮肤暗红, 破溃流脓。患者舌红, 苔薄白, 脉数滑, 属肝经郁热型。该时期病情发展相对缓和, 应以手术清除病灶为主, 中药内治为辅。中药内治主张疏肝清热、和营消肿、托毒外出, 方选柴胡清肝汤 (柴胡、黄芩、生地、当归、芍药、川芎、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各3 g) 合透脓散加减 (当归6 g、生黄芪12 g、炒穿山甲3 g、川芎9 g、皂角刺5 g) 。该药方同样适合切开扩创术后脱腐期。

患者进入瘘管期后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消退, 脓水稀薄, 或创腔内肉芽色淡, 周围遗留僵块,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属余毒未清型, 治当益气健脾、生肌去脂。自拟方:生黄芪15 g、当归9 g、炒白术9 g、丹参15 g、川芎9 g、陈皮9 g、生山楂30 g、蛇舌草15 g、生甘草6 g等。该时期自愈的可能性极小, 主张手术为主。

2 灵活运用中医外治、手术方式

浆细胞性乳腺炎很少能自愈, 缺乏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目前, 还是以外科手术为主, 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疗该病最有效、彻底的方法[6,7]。外治方法应根据病程、具体情况选择。常用的中医外治、手术方法有:

药线引流:适应于脓肿形成者行切开排脓后, 或窦道不愈。用桑皮纸搓成粗细、长短不一的纸线.外加祛腐生肌的九一丹 (熟石膏9份、升丹1份) 插入疮口, 使脓水外流, 去腐生肌。

切开扩创术:为具有中医特色的手术, 手术打开脓腔, 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 用凡士林纱布加九一丹用血管钳插入脓腔或窦道的底部。术后脱腐阶段使用红油纱、九一丹去腐生肌;腐去新生阶段使用白玉膏、生肌散生肌收口, 并酌情使用清凉油粘合创腔并垫棉绑缚促进愈合。

乳头矫形法:必定与乳头楔形切开法相结合, 适用于乳头先天凹陷, 必须予以锲形切开, 保留的乳头、乳晕组织应在3/5以上者, 可直接采用1号丝线沿乳头乳晕切缘对位单纯缝合3~4针, 对凹陷明显者, 还可在乳头下作一口字形荷包缝合, 但需掌握好松紧度。一般均在7天左右拆线。这样可最大程度的恢复乳头乳晕部外形, 多数病例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与以前乳头凹陷相比较) [1]。

拖线法:适用于病灶范围较大、或病灶与乳头孔相通、但乳头凹陷不严重者。可用4~5股4号丝线或纱条 (一般用红油膏纱条) 每天换药时可来回拖拉, 清洗后再上九一丹拖回。能使药物充分接触未切开的内腔疮面, 发挥提脓祛腐的作用, 又起到引流的作用。一般10~14天拆线[1]。拆线后的1~2天内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 冲洗出残留脓液。创面干净后配合垫棉加压法促使内部创面粘合。通过此方法可把乳房部的外形损伤减低到最小。

化脓期与瘘管期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切开扩创术为主, 术中应仔细检查是否有通向乳头病变导管, 若有必须切开病变导管至乳头下。手术方式亦根据病灶的部位、大小、数量及深浅而灵活掌握, 注意保护皮肤, 尽量减少损伤。术后配合中医换药, 结合中药内治辅助达到痊愈。如乳房肿块远离乳晕, 位于C区周围者, 可单纯手术切除肿块并一期缝合。而肿块局限, 红肿消退的慢性期患者, 可采取象限切除并作一期缝合。

3 病案举例

患者, 女, 33岁。自幼左乳乳头凹陷。左乳结块疼痛半年, 外院行切开排脓术后3月余, 1周来疼痛加重, 同时面部皮疹, 双下肢大量结节性红斑。伴有乏力, 怕冷。左乳外上象限至乳晕部扪及拳头大小肿块, 皮色暗红, 乳晕外侧见一窦口, 挤压时有淡脓血水溢出。门诊核磁共振检查提示:浆细胞性乳腺炎, 病变侵及1个象限, 累及乳晕下。舌红、苔白腻, 脉弦滑。该患者病程较长, 历经肿块期、脓肿期进入瘘管期, 病情又有反复加重, 属虚实夹杂证, 粉刺性乳痈之余毒未清证。治当以手术为主, 中药内治为辅。遂予收治入院, 完善检查, 于2012年3月7日硬膜外麻醉行浆细胞性乳腺炎切开扩创术, 术中清除坏死组织后作乳头矫形缝合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中药拟疏肝清热, 和营托毒, 佐以除湿止痒。处方:柴胡9 g、黄芩9 g、蒲公英30 g、忍冬藤30 g、全瓜蒌15 g、皂角刺9 g、当归9 g、陈皮9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苦参30 g、生甘草6 g。术后应用九一丹、红油膏提脓祛腐10天后疮面新肉生长, 脓净腐脱, 拆除乳头矫形线, 改用生肌散。又过9天创腔逐渐收口, 予清凉油生肌收口, 垫棉绑缚, 患者面部皮疹有所好转, 下肢结节性红斑大部分消退。治当益气健脾、生肌去脂, 佐以除湿止痒。处方:生黄芪15 g、丹参15 g、陈皮9 g、川朴9 g、生山楂30 g、柴胡9 g、黄芩9 g、蒲公英30 g、忍冬藤30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苦参30 g、侧柏叶15 g、生甘草6 g。经过10天治疗, 创腔愈合, 患者皮疹及下肢结节性红斑基本消退。

4 思考与体会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不明, 大多数患者发病并无明显诱因, 故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8]。国际上针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免疫相关性治疗尚未见报道。例如该病人发病后出现面部皮疹及四肢结节性红斑等症情, 程老师认为当依据中医“异病同治”原则, 以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为主, 兼顾全身表现对症下药。当乳腺炎之脓毒得以外泄, 病情向愈时, 则引发面部的皮疹和下肢结节性红斑的病因去除, 全身皮损也随之消退。

本病患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或在外院已行多次治疗, 病情较复杂, 病灶累及的范围较广, 手术之前进行乳房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是必要的, 医生在手术前对病灶的范围、数目、深度有个大解, 可提高一次扩创手术成功的概率。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患者乳腺表面红肿疼痛不明显者, 需与乳腺癌、乳腺囊性增生病等鉴别。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 (彩超) 、MRI等检查比较快捷方便。彩超声像图表现为:急性期腺体内可探及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囊实性混合性结节, 即浆细胞乳腺炎的“包块”[9]。必要时行空芯针穿刺组织学检查以排除乳腺癌。

保守治疗过程中, 如果脓液多, 有波动感, 应先行切开引流, 待炎症控制后再行二次手术[10]。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肿块期患者以保守治疗不超过3个月为宜, 病程过长导致皮肤大面积溃烂受损, 病变范围变广, 导致手术复杂、损伤大, 对术后乳房外形影响较大。

切开扩创术后仍需针对病患个体进行整体化治疗: (1) 中医换药需仔细耐心, 局部辨证与辨病结合, 注意观察创面情况。 (2) 辅助中药内治, 需兼顾病人可能伴有的症状, 如性情急躁易怒、便秘、失眠, 及时与病人沟通, 调整用药。而月经与乳腺在生理和临床疾病表现方面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共同的激素依赖性[11], 临床发现术后病人月经不调可能加重疾病的反复。故月经前期辅以补肾助阳, 如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等;月经期血海满溢辅以温阳活血化瘀因势利导, 如当归、红花、益母草、穿山甲等;经后调补肾阴并逐步助阳充实肾阴, 使冲任二脉通畅, 有利于乳腺的修复。 (3) 术后随访肝功能、垂体泌乳素水平。重视清淡饮食、忌重油荤, 控制海鲜、牛羊肉等发物的进食等可控制疾病、降低复发率。

摘要:中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临床已经取得越来越多的肯定。程亦勤老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坚持发挥传统中医特色, 分阶段施治, 将分期与辨证相结合, 中药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尤其是灵活运用各种中医外治、手术方式, 针对个体进行整体化治疗, 取得痊愈率高、乳房损伤小的疗效。

浆细胞乳腺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23例。本组患者男性1例, 女性22例, 年龄17~62岁, 平均42.8岁;病程1个月~8年, 平均2.5年;患病部位中左乳10例, 右乳11例, 双侧2例。未婚者3例, 已婚未育者2例, 已育有哺乳史者16例, 已育无哺乳史者2例。其中2例患者合并乳腺癌。

1.2 临床表现

(1) 急性期患者8例, 症状类似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乳房红、肿、热、痛, 乳腺皮肤水肿, 乳腺内触及边界不清的硬结, 有触痛, 无畏寒发热及血像升高。炎症多位于乳晕及其周围部分, 有多次反复发作、多部位病变的特点。 (2) 亚急性期, 急性炎症表现消退, 主要表现为局部炎性肿块或硬结。也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溃疡以至经久不愈的窦道。 (3) 慢性期, 乳房肿块缩小、大小不一、与皮肤粘连、或形成乳管瘘, 多位于乳晕周围。追问病史, 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急性期表现, 以肿块或硬结就诊者占78.3% (18/23) , 系多数患者早期多在当地治疗, 等到亚急性期、慢性期治疗效果不好才转来我院, 这也为选择手术治疗提供了机会。

1.3 治疗方法

急性期患者2例, 采用地塞米松和替硝唑联合静脉点滴的治疗方法, 炎症消退后中药口服温阳化痰, 消肿散结, 取得显着效果。有脓肿形成者6例先行脓肿切开引流, 红肿基本消失、肿块明显缩小后, 行病灶部位的象限切除术, 创面在止血后使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冲洗, 并使用可吸收线缝合腺体组织, 皮下缝合切口。10例形成瘘管患者, 施行手术切除瘘管及周围部分组织。3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2例患者肿块活检, 术中组织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乳腺炎与乳腺癌合并存在, 同时行改良根治术。

2 结果与随访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急性期患者2例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治愈, 6例患者因合并急性感染形成脓肿, 施行局部切开引流术, 炎症消退后行象限切除, 10例形成瘘管患者, 施行手术切除瘘管及周围部分组织, 3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2例患者术中组织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乳腺炎与乳腺癌合并存在, 同时行改良根治术。伴乳头发育不良者17例 (73.9%) , 手术同时行乳头外翻矫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 23例患者中复发4例, 均施行再次手术切除而痊愈。

3 讨论

3.1 PCM的发病因素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病因目前还不清楚, 一般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 (1) 大乳管阻塞导致乳管排泄不畅。引起乳管堵塞的原因主要有乳头内陷、乳头发育不良。乳腺炎症、外伤及乳晕区手术等累及乳管。 (2) 感染:乳管通而不畅可继发感染, 部分学者认为本病伴有厌氧菌感染[3], 病程从无菌性炎症转化为化脓性炎症。病变初期可仅为局部红肿, 后侵入皮下, 波及乳管, 与乳管穿通后形成瘘管慢性反复发作后可形成窦道。 (3) 局灶性自身免疫[4]:浆细胞作为吞噬细胞, 广泛存在于异物性炎症及自体免疫病灶内, 且有学者发现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3.2 PCM的发展过程及临床特点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突然, 发展快。患者感乳房局部疼痛不适, 并可触及肿块, 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临床特点: (1) 与妊娠哺乳无关, 即不是在哺乳期发生。 (2) 多数患者伴有乳头的各种畸形或导管扩张。 (3) 乳头常分泌有臭味的粉刺样或油脂样物质。 (4) 可有急性乳腺炎表现, 溃破后形成瘘管。 (5) 反复发作, 长久不愈的乳晕旁瘘管或慢性炎性肿块。有1例病史长达8年。

3.3 PCM的鉴别诊断

根据PCM的临床表现, 辅以超声、乳腺钼靶检查和组织活检, 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容易误诊的疾病是: (1)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最容易混淆, 应着重鉴别[5]。可以从发病因素及临床症状, 等方面进行鉴别。病理检查是区分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主要方法。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理切片可见乳腺导管扩张症, 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及含脂质的分泌物, 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尤以浆细胞浸润为主。肉芽肿性乳腺炎镜下观察见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 呈结节状多灶性分布, 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消失, 病变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构成。肉芽肿性乳腺炎镜下观察见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 呈结节状多灶性分布, 病变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构成。 (2) 与乳腺结核相鉴别, 尤其是病史较长, 反复发作病例, 应常规行空芯针穿刺活检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3) 以乳晕旁肿块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必须与乳腺癌鉴别[6]。乳癌常无典型炎症症状, 也无增大、缩小反复发作的病史。X线检查的钙化为细小沙粒状, 肿块周边有毛刺状改变。本组病例有2例患者浆细胞乳腺炎与乳腺癌合并存在, 炎症消退后应及时行肿块活检, 防止误诊, 延误治疗。

3.4 PCM的治疗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理变化复杂, 治疗较为困难, 应根据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彻底、有效的方法。治疗效果取决于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是否确当。 (1) 急性期患者, 采用地塞米松和替硝唑联合静脉点滴的治疗方法, 炎症消退后中药口服。B超或临床检查发现脓肿形成时需及时切开引流, 待炎症消退后再行病灶切除。本组6例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二期病灶切除。愈合良好。 (2) 亚急性期: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最重要, 发作间期, 即伤口愈合期是最佳手术时机, 伴乳头溢液者, 从乳头根部切除病变导管。无乳头溢液者, 有结节或肿块形成的, 自乳头根部大导管至肿块的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的关键是切除病变至正常乳腺组织。 (3) 慢性期:形成慢性瘘管者, 应在瘘口基本愈合或瘘口分泌物很少的静止期行病灶切除。10例形成瘘管患者, 施行手术切除瘘管及周围部分组织。3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2例患者肿块活检, 术中组织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乳腺炎与乳腺癌合并存在, 同时行改良根治术。对于病变占据整个乳房或有窦道形成, 伴反复感染患者, 保留乳头乳晕有困难者,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 可行乳房单纯切除, 后期可以进行乳房再造。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切除瘘管直至乳头处, 翻转乳晕, 乳头后方的残余乳管断端可用电刀烧灼破坏, 注意彻底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病变组织, 宁大勿小, 否则术后容易复发。治疗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定, 但治疗的要点是手术切除有病的乳腺导管, 以求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有些病程过长的多数慢性瘘管或乳房严重畸形者, 可以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总之, 浆细胞性乳腺炎不是一般的乳腺感染性疾病。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要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和采取正确的术式, 术中创面的修复和置管引流以及术后积极的抗感染治疗, 都是保证患者伤口达到一期愈合和减少复发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期患者2例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治愈, 6例患者因合并急性感染形成脓肿, 施行局部切开引流术, 炎症消退后行象限切除, 10例形成瘘管患者, 施行手术切除瘘管及周围部分组织, 3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 2例患者乳腺炎与乳腺癌合并存在, 炎症消退后行肿块活检, 术中组织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合并乳腺癌, 同时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 23例患者中复发4例, 均施行再次手术切除而痊愈。结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情复杂, 易反复发作, 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效果理想。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华宇, 司徒红林, 林毅, 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复杂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4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2) :3980-3981.

[2]葛琪.外科治疗19例浆细胞乳腺炎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 2010, 21 (6) :375.

[3]Rehal RM, de Freitas-Junior R, Paulincll RR.Risk factors for duct ectasia[J].Breast J, 2005, 11 (4) :262-265.

[4]甄林林, 韩学东, 施建华, 等.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2, 6 (2) :132-133.

[5]李东生.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2, 39 (3) :203-205.

浆细胞乳腺炎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1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均为非哺乳期女性, 年龄16岁~36岁, 平均年龄30.4岁;未婚未育1人, 已婚已育9人;病程15 d~3年, 平均2.5年;其中左乳4例, 右乳6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乳房红肿疼痛, 乳头可见黄白色豆渣样物渗出, 其中6例伴发热, 8例曾行局切手术, 2例曾行切开排脓伴窦道形成。体检乳腺肿块均质韧、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 部分乳房表面皮肤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

1.3 辅助检查

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导管扩张, 其中2例表现为肿块边界不清, 内部结构杂乱, 可见低回声密集点状或片状中等回声, 皮下可见脓肿病灶, 瘘管形成;8例表现为乳腺内可见稍高回声的不规则团块, 与周边正常的乳腺组织分界不清。

1.4 治疗

患者在行第一代头孢菌素及地塞米松抗炎治疗1周后, 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全乳切术;2例行3/4象限切除术, 4例行1/2象限切除术, 3例行区段切除术。术后术区均放置引流管7 d~10 d, 并继续予以行第一代头孢菌素及地塞米松抗炎治疗1周。

2 结果

术后常规病理示浆细胞性乳腺炎,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随访5个月~1.5年, 均未见复发 (见封三图一、图二) 。

3 讨论

3.1 PCM的发病情况

PCM一般发生于30岁~40岁的非哺乳期女性, 多以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据国内外报道PCM发病率较低, 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41%~5.36%[1]。男性非常少见, 多为一侧发病, 左右发病情况无差别, 病灶多位于乳头乳晕区, 我院病例均为女性, 且均为单侧患病, 其中8例发病部位为乳头乳晕区, 2例为乳腺腺体多发病灶伴窦道形成。

3.2 PCM病因

PCM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有报道[2]认为是乳房内积聚的类脂过氧化物等代谢产物, 激起局部组织损伤, 厌氧菌在乳管内生长从而引起的化脓性表现, PCM的急性脓肿期17%伴有厌氧菌感染, 慢性脓肿期则85%伴有厌氧菌感染[3]。单纯的阻塞一般不会引起导管扩张, 但导管排泄不畅可以使PCM由溢液期发展到肿块期[3]。本组乳头内陷1例, 8例为哺乳期时有积乳史。

3.3 临床表现

PCM的临床症状多变, 多为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脓肿、乳瘘等, 极易与乳腺癌相混淆, 因此误诊率可高达56.90%~73.10%[4], 根据其临床过程可分为三期[5]: (1) 急性期, 病程约为2周, 类似急性乳腺炎表现的症状, 但一般无发热及血象异常, 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 本组的2例均有此表现, 术前已明确诊断。 (2) 亚急性期, 病程约3周, 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或硬结, 红肿消退。本组病例炎症消退后, 出现局部肿块[3]。 (3) 慢性期, 经过反复发作, 肿块缩小, 但仍持续存在, 与皮肤粘连, 呈橘皮样改变, 或形成乳管瘘经久不愈, 可出现乳头回缩、内陷。本组有2例伴窦道形成。

3.4 病理表现

PCM病理分为以下几型: (1) 单纯导管扩张型:PCM早期典型表现为乳腺管腔变大, 导管上皮变薄, 导管腔内出现脱落的上皮碎屑和脂类物质, 临床症状则表现为乳头溢液[6]。 (2) 囊肿型:部分导管的不均匀性扩张是此该型的主要病理特征, 并伴有导管壁增厚、玻璃样变和浆细胞反应[6]。 (3) 团块型:病理特征主为扩张的导管壁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腔内可见脂类和脱落细胞, 导管周围见大量浆细胞、巨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7]。 (4) 囊实混合型:本期扩张的导管壁被破坏, 致导管周围炎性改变, 间质及小叶被破坏, 囊实性的包块形成[8]。 (5) 脓肿型:此期则表现为导管壁的坏死, 周围组织中见大量浆细胞、少量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由脂肪坏死、液化及化脓性肉芽肿而形成囊性或者囊实性包块, 可伴有难愈性瘘道形成[9]。

4 影像学表现

4.1 超声表现

近年来, PCM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乳腺B超的应用在PCM检查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高频超声可检测并且识别出较早期的乳房病变, 不仅可以诊断出3 mm~5 mm的隐匿性乳腺病灶[10], 甚至连1 mm的细小病灶也可经高频超声确诊[11]。依据PCM超声表现的不同, 分为以下5种类型: (1) 单纯导管扩张型:此型超声的特征表现为局部腺体结构稍紊乱, 但无明显回声团块, 导管不同程度的扩张, 病变一般位于乳头乳晕区深面, 导管腔内呈现极低回声[12]。 (2) 囊肿型:特征表现为单个和 (或) 多个形状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 边界欠清, 管壁偏厚, 腔内见强弱不一的点状回声, 周边可探及点条状血流信号。 (3) 实性团块型:此型表现为乳晕后方的不规则肿块[13], 边缘多呈树枝状或毛糙不清, 无包膜, 内以斑片状低回声为主。 (4) 囊实混合型:此型为腺体内部混合回声, 多表现为不规则无回声区内见团状、絮状偏高回声, 与周边乳腺组织分界不清, 后方回声可部分增强, 部分衰减[14]。 (5) 脓肿型:病灶范围一般较大, 与周边组织分界欠清, 内部结构混乱, 可见密集片状或点状中等回声, 后方回声增强[14], 偶有皮下脓肿与腺体内病灶形成瘘管相通。本型具有红肿痛等乳房急性炎症的临床表现, 易误诊为急性乳腺炎。

4.2 钼靶X线表现

依据钼靶X线的表现, 有学者[15]将PCM分为以下五型: (1) 炎性表现型:病变乳房多表现为乳腺小梁增粗明显, 边缘模糊不清, 乳腺密度增高, 皮下脂肪层变浑浊。以乳头乳晕区为中心皮肤水肿增厚。 (2) 导管扩张型:乳晕下输乳管异常扩张, 呈极低密度, 腔内伴蚯蚓状或散在渣样高密度影。 (3) 局限浸润型:乳晕后区或其他象限局部呈密度不均匀片状增高, 边界不清, 部分病例病变边缘毛糙, 密度不均, 内伴条索状致密影及迂曲透亮的管状影。 (4) 结节肿块型:乳晕后区或其他象限肿块影, 边境欠清, 可见毛刺样边缘。 (5) 其他改变类型:病变区域散在斑点、棒状、中空小圆形钙化影, 乳头乳晕区皮肤变厚, 皮下脂肪间隙呈网状密度增高或消失;乳头异常, 伴乳内或腋窝淋巴结肿大, 血运异常。

5 鉴别诊断

5.1 急性乳腺炎

急性细菌性乳腺炎可触及质软的肿物, 典型者为脓肿特征, 壁厚, 对抗生素治疗敏感。而PCM慢性期则以实性结节或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结节, 边界不清, 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5.2 乳腺癌

据报道PCM术前有30%~60%误诊为恶性病变[16]。 (1) 两者的相同点是均可为囊实性占位, 但PCM肿块位置多浅表并且靠近乳头乳晕区, 肿块表面皮肤光滑, 无橘皮样变和酒窝征, 而晚期乳腺癌则有上述表现。 (2) 乳腺癌超声特点多为肿块后方回声衰减明显, PCM后方可呈轻度回声增强。 (3) 乳腺癌肿块质硬, 一般活动度欠佳, 而PCM活动度尚可。 (4) 乳腺癌肿块周边血供丰富, 且血流呈动脉高阻频谱, 阻力指数 (RI) >0.7[17], PCM血供不丰富, 且RI<0.7。

5.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多数血供丰富, 且为实质性肿块, 而PCM扩张导管内则为稠厚的脓液, 挤压时可见细小光点在导管内流动。

5.4 治疗方法

手术是治疗PCM最有效的方法[18], 但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对治疗能否成功有很重要的影响: (1) 急性期:对有红、肿、热、痛症状的患者, 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 炎症消退后, 依据病变大小、位置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若有脓肿形成, 则予以行切开排脓, 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2) 慢性期:又分为慢性脓肿期和瘘管形成期, 前者手术时要点是必须沿病变组织周围扩大切除, 肿块大于3 cm者, 建议行象限切除术;而瘘管形成期, 手术则应选在瘘口愈合或瘘口分泌物很少的情况下行瘘管走行方向的区段或象限切除术, 范围必须达乳头乳晕区的基底部, 需将大乳管彻底切除干净, 防止复发。若多发瘘口且与周围皮肤严重粘连伴乳房变形者, 则做乳房单纯切除, 必须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乳头溢液若是单个乳管, 自扩张乳管开口处注入亚甲蓝后, 取放射状切口将着色的乳管连同其所属的乳腺组织楔形切除, 不予以缝合, 敞开换药直至切口愈合;若是多个乳管溢液或术中见乳晕下导管普遍扩张, 可行肿块及乳晕下乳管切除术。无论何种手术方式, 须完全切除病灶及受累导管, 防止其复发。

6 小结

浆细胞乳腺炎 篇8

1资料和方法

1.1 选择对象

明确行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灶清除术, 术后病检结果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1.2 临床资料

符合以上标准的80例患者均来源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乳腺科住院的, 利用SAS8.1统计软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术后放置负压引流) 和对照组 (术后不放置负压引流) 各40例。最终纳入统计学治疗组40例, 年龄26~45岁, 平均年龄36.2岁;对照组40例, 年龄25~47岁, 平均年龄35.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术后放置负压引流;对照组术后不放置负压引流。 .

1.4 疗效标准

按照外科切口愈合标准:甲级:愈合优良, 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乙级:愈合欠佳, 即愈合有缺点, 但切口未化脓。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 可备注说明, 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丙级:切口化脓, 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1.5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切口愈合情况见表1。

治疗组的40例患者中有35例切口甲级愈合, 5例乙级愈合。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有33例切口甲级愈合, 7例乙级愈合, 两组均无丙级愈合。应用χ2检验: (1) 确定假设, H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相同;H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不相同:α=0.05。 (2) 计算统计量χ2值, 应用四格表校正计算公式如下。 (3) 查χ2的P界值表, P>0.05。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不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有差别。

注:χ2=0.098, 自由度v=1。

2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 临床沿用过很多名称, 如非哺乳期乳腺炎、乳晕瘘、乳晕部导管扩张综合征、化学性乳腺炎、慢性乳腺炎等, 中医学属于“乳刺样乳痈”范畴。

该病诊断并不困难, 根据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 尤其是细针穿刺活检, 容易确诊。对其病因至今尚无统一认识, 一般有以下观点: (1) 导管排泄障碍:先天性乳头畸形, 导管发育异常、导管上皮增生、炎症、损伤等引起导管狭窄、中断或闭塞、导致导管内分泌积聚, 引起导管扩张。部分中老年妇女, 由于卵巢功能减退, 乳腺导管呈退行性改变, 管壁松弛, 肌上皮细胞收缩力减退, 导致导管内分泌物积聚而引起本病。 (2) 异常激素刺激:有学者发现本病患者血中性激素水平异常, 排卵前血中雌二醇 (E2) 及黄体生成素 (LH) 水平低于正常, 而催乳素 (PRL) 水平高于正常。异常的性激素刺激能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 导管明显扩张, 乃本病发生的主因。单有阻塞存在而无异常激素刺激不至于发生导管扩张, 而导管排泄不畅仅是由溢液期发展到肿块期的主因。 (3) 感染:部分学者认为本病伴有厌氧菌感染, 或乳晕部感染, 侵入皮下, 波及乳管, 与乳管穿通后形成瘘管。 (4) 局灶性自身免疫:浆细胞作为吞噬细胞, 广泛存在于异物性炎症及自体免疫病灶内, 且有学者发现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治疗难度较大, 在其形成局限性肿块是最佳的手术时机, 手术可以将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灶完整清除, 有效地抑制了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复发。传统的手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 按照自身免疫的理论, 引流管为异物, 易造成局部再次的浆细胞性炎症, 为再次复发埋下了祸根。手术过程中不置异物 (包括各类可吸收止血胶, 止血绫, 可吸收线等) , 全层7号丝线缝合腺体断面及皮肤, 切口愈合后拆线。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灶清除术后不置负压引流者需加压包扎伤口。不置引流减少了病患带引流球的痛苦, 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减少了异物对乳腺的刺激, 避免了乳腺引流管断裂及堵塞所引起的继发感染。故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灶清除术中病灶清除干净止血彻底的情况下不需要放置负压引流。

参考文献

[1]华积德, 主编.现代普通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420-453.

[2]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276.

[3]马秀芬.浆细胞性乳腺炎35例临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5) :59.

[4]戴海强.浆细胞性乳腺炎48例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4, 4 (5) :35-36.

[5]薛明兴, 叶春梅, 黄自明, 等.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手术治疗 (附48例分析) 〔J〕.临床外科杂志, 2008, (4) :282.

上一篇:兴趣与情趣下一篇:传统肠梗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