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家庭护理

2024-05-13

小儿脑瘫的家庭护理(精选十篇)

小儿脑瘫的家庭护理 篇1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障碍

1.1.1 患儿方面

患儿由于智力障碍, 往往表现为敌视治疗, 不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 甚至与之表现为敌视态度。很多人对于脑瘫患儿的行为都还存在着歧视和偏见, 有时甚至很明显的表露出他们的厌恶之情, 深深的伤害了那些脑瘫患儿, 导致脑瘫患儿感到低人一等、情绪消沉、易自暴自弃, 更有严重者会产生自闭症。很多脑瘫患儿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而其独立意识则会很薄弱。

1.1.2 家长方面

脑瘫患儿家长存在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和认识误区, 大部分家长认为脑瘫是“傻子”为不治之症, 一经确诊即会放弃治疗。有些患儿家长受世俗观念影响, 自卑心理重忌讳周围人知道, 不敢出门见人, 常有抑郁心理等。脑性残疾的儿童大部分伴有智力落后, 在运动平衡和手眼协调方面常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状态妨碍了他们对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康复训练又是一个长期反复枯燥的艰苦训练, 患儿的哭闹更加加重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烦躁情绪。

1.2 护理措施

家长要对孩子的康复要有足够的信心, 并认识到脑瘫康复的长期性, 要持之以恒、不间断、不放弃, 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孩子抛弃自卑和嫉妒心理, 克服依赖心理, 培养其独立意识, 让他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

2 语言护理

主要为改善下颌及唇的运动[4]。家长可以用冰块刺激嘴唇周围及舌子, 或者用软毛刷快速的刺激, 大约5次/秒, 这样可以促进嘴唇闭合, 从而减少流口水现象。也可用手指沿着孩子口唇周围及面颊进行连续敲击及按压。还可用不同粗细不同长度的吸管吸饮料, 令患儿用舌头舔冰激凌, 棒棒糖, 鼓励患儿将舌头伸出嘴唇外, 尽量触碰下颌, 训练舌的灵活伸展。

3 运动护理

3.1 原则

循序渐进, 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训练时根据患儿状况, 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训练时间适度, 训练形式要多样化;选择舒适安静的环境, 使其集中注意力, 专心学习, 乐于配合。

3.2 抬头

让病儿趴着, 将他的双臂放在前方, 使胸部腋下略抬高, 用尿布或毛巾卷成筒状垫在下, 起到支持作用。可用色彩鲜艳、可发光发亮或者患儿喜爱的的玩具吸引患儿注意, 鼓励患儿尽量抬头并伸手抓取玩具。

3.3 翻身

患儿仰卧位, 四肢自然放松, 家长位于患儿脚端, 将其双腿分开, 双手分别握住患儿的踝关节, 做左右交叉运动, 让双腿带动髋部, 从而使躯干旋转, 患儿可以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 然后同样再从侧卧位转为仰卧位。

3.4 坐位

患儿头部略微向前倾, 背部伸直, 双侧肩膀向内收, 髋关节屈曲呈直角, 并略微分开, 膝关节屈曲后应略高于髋关节, 双足底有所支撑。在这种体位下, 进食时全身肌张力不会因此提高[4]。

3.5 站位

可让患儿靠墙站或扶站, 要求头部保持正中位, 上身平直, 双手扶着桌子或扶墙, 髋膝关节伸展, 两腿稍分开, 脚掌平放于地, 家长也可握住患儿的双手训练下蹲, 起立, 单腿站等。

4 生活护理

4.1 原则

由于脑瘫患儿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如不能注定支配坐、爬、行、抓、拿、说及颈软无力) , 所以在家庭护理中, 要着重控制患儿不自主的动作, 使患儿保持姿势和体位的稳定性, 使患儿的膝、髋关节充分屈曲, 头部和躯干伸展, 为患儿提供较好的稳定性。

4.2 睡姿

小儿脑瘫患儿不宜长期仰卧[5]。侧卧位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脑瘫患儿[6]。手足徐动型患儿睡眠是易惊, 应保持侧卧, 双下肢呈屈曲状, 母亲最好睡在其身边, 用双手护着患儿上肢, 使其有一种安全感, 可以抑制患儿的ATNR姿势出现[7]。

4.3 进食

将盘子或碗下放一条毛巾, 可使餐具不在桌子上滑动。进食时帮助他保持双上肢前放于桌子上, 让他的腕部背伸, 帮助患儿握住汤勺, 使勺子保持稳定平衡的状态, 防止倾斜, 另一上肢可扶持餐具协助进食, 进食时患儿可使用围巾或者围裙等以避免弄脏衣服。喂食时, 患儿保持坐位或半坐位, 从患儿正前方中线的位置给予食物, 勺从嘴的中间放入, 从侧方取出。

4.4 上厕所

训练患儿需要大小便的时候向家长示意, 学会自己脱裤子穿裤子、使用卫生纸、洗手等动作。

5 饮食护理

多数脑瘫患儿因候间肌肉运动异常, 常常有吞咽困难、发生呛咳的表现, 更甚者有发生窒息的危险。因此脑性瘫痪患儿的食物要选择容易消化吸收, 营养丰富, 高热量, 高维生素, 高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

[1]郑军.小儿脑瘫[M].北京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51.

[2]朱丹, 鲍超, 王志强, 等.脑瘫患儿生活质量及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探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5) :564.

[3]吴建贤, 黄金华.脑性瘫痪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24) :1925.

[4]方立珍, 张惠佳, 肖曙光.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M].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6:100.

[5]李华.小儿脑瘫的家庭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4) :134.

[6]柳淑芬, 廖春艳.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护理[J].中国保健, 2009, 17 (25) :1189.

执业护士:腹泻小儿的家庭护理 篇2

(1)及时补充水分,预防和纠正脱水:尤其是对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病儿,父母给病儿喂更多的液体以预防脱水。由于腹泻的危害是因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而造成的,因而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是必须的,父母可给小儿喂各种方便的、小儿可接受的、有效的液体,如母乳、牛奶、酸奶、米汤、稀粥、菜场、白开水等以及口服补液盐(0rs)等。只要孩子想喝,就应喂给,直到腹泻停止。

服用方法:小于2岁的小儿,1~2分钟喂1小勺;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直接用杯子喝,如果患儿呕吐,停10分钟再慢慢给患儿喂服,每2~3分钟喂1勺,直到腹泻停止。

(2)给小儿营养丰富的食物:继续母乳喂养,若患儿不是母乳喂养,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

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内,且还没有开始吃固体食物,则用等量水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患儿两天,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或已开始食用固体食物,则给些米粥或其他淀粉混合食物,有条件者可加些蔬菜、鱼或肉末,每次喂饭可加些植物油。

给些新鲜水果汁或香蕉泥,以补充钾;喂新鲜制作的食物,这些食物要很好地烹制、研磨或捣碎;鼓励患儿进食,每日至少喂6次;腹泻停止后继续给患儿喂上述食物;且在腹泻停止后两周内每天至少加餐一次直至体重恢复正常。

(3)如小儿腹泻3天不见好转或出现下列症状时带病儿去找医生:

小儿脑瘫的家庭护理(下) 篇3

粗大运动训练

抬头患儿面朝上平躺,同时抬起头。家长可双手握住患儿双肩,缓慢拉起至45度,停留片刻,前后左右调节,再放平。

俯卧位抬头(肘支撑) 家长可扶住患儿头两侧,锻炼其抬头及手支撑能力,同时用响铃逗引或言语逗引,使其肘支撑。

手支撑家长跪在患儿后侧,让患儿面朝下平躺,家长双手握住其肘关节,尽可能使其上肢与地面垂直,手掌着地,保持3~5分钟。

翻身躯干回旋运动:患儿面朝下平躺时,家长牵拉患儿一侧下肢,带动患儿向另一侧翻身;面朝上平躺时,家长牵拉患儿一侧上肢,带动患儿向另一侧翻身。

手口眼协调训练:4~5月龄患儿,让其两手抓足入口,可促进四肢对称屈曲及仰卧位平衡反应,促进翻身能力。

坐扶坐训练:患儿双腿分开,家长扶住肩背部,一手按住下肢,使患儿成直坐位,患儿双下肢伸直、分开,大腿与身体垂直,脚不交叉,腿背伸直,膝关节伸直。

坐位叩击训练:患儿前倾坐,双臂支撑,家长一手扶其肩,另一手五指轻轻叩击其腰背部,让患儿渐呈直背坐位,慢慢松开扶肩的双手,继续叩击,训练直背坐位姿势。

独坐训练:让患儿坐在椅角上,或靠坐在椅背上,减少扶坐,慢慢成独坐。

爬扶助爬行训练:让患儿趴着,家长将其一侧膝关节弯曲,并抵到腹部,另一下肢伸直,轻轻按压膝关节弯曲侧的臀部,让他的臀部碰到足跟。先练习一侧下肢,再练另一侧下肢,然后同时练习。标准的爬行运动必须是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同时伸、屈,两侧交替进行。

精细动作训练

伸手训练患儿3~4个月时,用鲜艳的玩具逗引。在患儿眼前15~20厘米处摇动,引起其注视,然后用玩具轻触手背,诱其伸手。如无伸手动作,家长可用手扶着其肘部帮助将手向玩具伸出,反复多次进行。

手指抓物训练患儿清醒时,用头巾轻轻盖在脸上,让其用手将头巾拉下,引起患儿大笑,反复多次。也可用细柄玩具接触其手部或腕部,让其抓握。患儿能抓物时可进行抓小丸进瓶、抓物进口训练,并进一步进行搭积木、插木棍训练。

小儿脑瘫康复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过程,脑瘫患儿大部分时间是与家长度过的,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配合康复训练。脑瘫的治疗原则应为三分治、七分练,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家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分析研究本院2013 年9 月~2014 年6 月收治的60 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 男40 例, 女20 例, 年龄最小1 岁, 最大8 岁, 平均年龄 (3.5±1.2) 岁。所有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确诊, 合并不同程度中枢运动神经障碍, 肌张力异常, 部分患儿临床静止或运动姿势异常。肌张力低下型12 例, 不随意运动型14 例, 单纯痉挛型17 例, 共济失调型3 例, 混合型14 例。Vojta反射异常45 例, 语言障碍6 例, 听力障碍10 例, 口面功能障碍11 例, 智力低下8 例, 癫痫2 例, 视力障碍5 例, 小头畸形3 例。

1. 2 护理方法本组所选取的患儿均接受院内护理, 除药物治疗、常规护理以及中医护理, 提高患儿的手功能训练、认知训练, 根据不同分类进行详细护理工作, 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 2. 1 按摩推拿护理在药物治疗完成之后每日为患儿进行局部捏搓、轻柔, 促使其静脉得到疏通;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借助推拿按摩促使患儿肌肉张力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改善其血液循环。推拿按摩可对患儿锻炼发挥辅助效果, 护理时间应控制为15 min/d, 且在实际操作中, 应结合患儿实际年龄, 采取上田法、Vojta法、bobath法, 促患儿的平衡反射、运动功能正常发育, 同时对患儿异常姿势及运动发挥抑制效果, 促使肌力提高的同时下调患儿肌张力。

1. 2. 2 中医护理中医护理与按摩、推拿类似, 主要是促使患儿痉挛肌肉充分放松。在护理中, 为患儿展开中医按摩, 对其哑门、风池、大椎、天柱、百会等穴位进行按摩, 按揉15 min/d, 并结合作业疗法以及运动疗法, 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 有利于缓解以及松弛患儿的肌肉痉挛。

1. 2. 3 手功能锻炼与认知锻炼护理护士应引导患儿展开主观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注意陪同患儿, 督促患儿顺利进行运动认知锻炼, 用卡片、玩具等方式适合认知训练, 通过做游戏方式, 促使患儿机体运动能力提高。在护理过程中引导患儿展开手部功能训练, 鼓励患儿多动手, 或可引导患儿展开语言交流, 促使患儿语言功能得到训练。

1. 2. 4 整体护理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详细统计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总结护理中问题, 分析护理中可能会诱发护理问题的事项, 护理实施后进行评价。

1. 3 疗效判定标准[2]根据小儿脑瘫患者疗效标准评价, 包括患儿肌肉恢复情况、发育情况, 可划分为痊愈、显著改善、改善、无效。痊愈:检查患儿各项指标均显示为正常, 恢复正常生活;显著改善:患儿指标有明显改善, 肌肉恢复良好, 发育情况改善, 运动、智力、语言发育相较于正常儿童, 无明显差异;改善:患儿各项指标有改善, 但不能自理生活, 肌肉恢复情况不佳, 发育滞后;无效:患儿情况无变化, 甚至出现恶化。有效率= 痊愈率+ 显著改善率+ 改善率。

2 结果

60 例患儿实施治疗护理后情况良好, 护理顺利实施, 痊愈5 例 (8.3%) , 显著改善25 例 (41.7%) , 改善29 例 (48.3%) , 无效1 例 (1.7%) , 有效率为9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施护理治疗后, 给予患者不定期随访, 15 例 (25.0%) 患儿的病情加重, 其他患儿病情无反复, 护理效果显著。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 个月内发育期因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导致的综合征, 会伤及患儿的中枢运动神经, 导致患儿出现运动、智力、情感、语言等方面出现障碍, 且患儿易出现癫痫合并症, 对患儿成长发育以及预后情况均有严重影响[3]。在临床中, 小儿脑瘫的危险性较高, 甚至会可能影响患儿日后的正常生活, 出现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张力障碍, 而且该疾病会在患儿年龄不断增长条件下, 其病情逐渐增重, 故而在对脑瘫患儿疾病予以确诊之后, 应尽早以有效措施予以治疗。脑瘫患儿临床治疗主要措施为药物治疗, 且同时应以长期训练作为辅助, 尽可能提高治疗成功率。在常规护理中, 护士仅依照医生医嘱护理, 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病情, 因此需要结合外界干预的综合疗法, 如对患儿肌肉组织进行适当按摩, 增强患儿生活能力, 并对患儿器官的恢复能力进行锻炼, 最终才能实现理想的疗效[4]。在本研究中本院对60 例脑瘫患儿展开研究, 为所有患儿均展开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及其功效如下:通过肌肉组织按摩而促使机体内血液顺畅运行, 促使肌肉及组织器官正常生长发育;通过中医穴位按摩, 促使患儿身体发育能力得到回复;在护理过程中对患儿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 依据患儿爱好实施护理, 锻炼患儿的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本次研究中, 60 例患儿实施护理后, 痊愈率8.3%, 有效率为98.3%。

小儿脑瘫作为临床一种急危重症, 为了保证患儿的健康成长, 护理工作应实施全面护理, 同时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耐心、爱心、责任心为患儿实施护理操作, 在按摩过程中动作保持轻柔、准确, 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避免对患儿造成伤害。这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中医按摩知识、脑瘫治疗相关知识, 还应掌握脑瘫的临床护理方法, 防止给患儿带来二次伤害。

综上所述, 对小儿脑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可有效提高护理实施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实施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临床护理实施效果。结果 60例患儿实施护理后有效率为98.3%, 无严重并发症。实施护理后对患儿进行不定期随访, 其中25.0%患儿病情加重, 其余患儿病情均无反复。结论 对小儿脑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可有效提高护理实施效果。

关键词:小儿脑瘫,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师文, 李红, 秦璐, 等.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安全护理.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 (23) :2827.

[2]覃洪金, 黄任秀, 罗雪梅, 等.脑瘫高危患儿饮食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8) :942-946.

[3]丁宇, 周兵, 陆波.家庭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影响.科技通报, 2015, 31 (3) :42-45.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篇5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我院急诊科在近年来平均每日输液量400人次左右,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 血管选择 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1.2 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1.3 针头的选择 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1.4 进针手法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1.5 针头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1.6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1)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3)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2.1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2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2.3 固定胶布要牢固 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2.4 注意按压方法

2.4.1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2.4.2 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2.5 做好宣教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2.6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3 心理护理

3.1 环境及氛围 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3.2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4.1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 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 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4.2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 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4.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总结

小儿肺炎的家庭护理 篇6

物理降温

患儿体温达38.5℃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除松解衣被外,还可以为患儿进行冷疗法,如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用温热水擦浴等。冷疗前应检查患儿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感染与否。如有感染破溃,应注意无菌操作。

要了解患儿对冷的耐受能力,冷疗的温度不能太低。家人和照护者不要离开患儿,以便随时观察患儿有无不适及倾听患儿对冷疗的反应,注意观察有无高热惊厥或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冰冷等虚脱现象。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以免受凉。

要随时监测体温的变化。冷疗前应给患儿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冷疗后1小时复测体温,观察体温是否下降。降温要适度,避免体温骤降。

拍背排痰

病情需要时可辅以拍背排痰。拍背时间应安排在患儿空腹时(即进食后2-3小时或食奶后1~2小时)进行,一般选择在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一次。如患儿痰液较多,可在晚上10时左右增加一次。拍背时保持室内温度22~26℃,关好门窗,有条件者开启空调。患儿衣服不可穿得过多,以免影响拍背效果;也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进行拍背。患儿着单衣或夹衣,用温水擦净皮肤,婴幼儿更换好尿布。

拍背时患儿取头低脚高俯卧位。如使用活动床,可放平床头,抬高床尾15度;床尾不能活动者,可用毛巾被垫于臀部和下肢,使其抬高15度左右,利用人体重力的作用,使痰液或分泌物顺着支气管、喉部和口腔排出。小婴儿若病情许可,可俯卧放于家人的双大腿上。但一定要用另一只手或另一位照护者帮助扶住小儿的肢体,以免身体滑下导致摔伤。

操作者以手背隆起、手掌中空的杯状,或持拍背器,利用手腕的力量拍背。拍背顺序以背部突出的肩胛骨(肺门)为界,肺门以上者由上面拍至下面,肺门以下者由下面拍至上面,由背部的外侧向内侧拍打,力度要均匀。两侧背部均需拍打,次数每分钟不少于120次,每侧不少于3分钟。新生儿及小婴儿背部面积小,可用拍背器由下至上拍打。柔软的腹部、脊柱骨部位和脊柱(背部正中)不能拍打。

对于痰液特别多和粘稠的患儿,建议先进行超声雾化吸入10~15分钟后,再配合拍背,更有利于痰液排出。

拍背时需密切观察患儿的耐受情况,如有口唇发乌、面色发白或发乌等,应立即暂停操作,让患儿休息片刻,视患儿情况减少拍背时间或降低拍背的力度。如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家中需自备氧气,在拍背过程中持续吸氧。

日常照护

患儿尽量选择棉质透气吸汗的衣物。出汗后应及时更换,避免再次着凉,加重病情。患儿的衣物被褥不要太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高热病儿可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高蛋白饮食,如肉、鸡、鱼。食用过多的蛋白质使排出的尿素增多,会带走较多的水分。伴有呼吸困难者应注意少量多餐,进食应稍慢,一次喂食不宜过多,以免呛咳加重病情。

病儿应多喂水,一般每公斤体重应提供100毫升水。充足的水分可以保证呼吸道黏膜湿润和黏膜病变修复,有利于痰液的排出。

患儿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易并发口腔炎。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坚持饭后漱口,及时擦干汗液,清除皮肤上的污垢,以促进散热和提高皮肤抵抗病菌的能力。

疾病急性期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减少氧气和体力的消耗。恢复期可将婴幼儿抱起来活动,年长儿可以逐渐坐起,适当活动,以增加肺通气,促进分泌物排出。

病情允许时,应定时翻身变更体位,使痰液移动,促进肺部循环。可依次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及右侧卧位。仰卧时要适当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通畅。患儿进食后应取右侧卧位,以防止误吸呕吐物加重病情。如出现呼吸急促,可用枕头将背部垫高,以利于呼吸畅通。

家居环境

保持环境舒适与室内空气新鲜、洁净,温度、湿度适宜(温度18~20℃,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寒冷季节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但应避免对流风。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瘫患儿80例均符合全国CP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诊断分型标准, 男46例, 女34例;年龄分布在0~3个月4例, 3~6个月6例, 7~12个月21例, 1~2岁19例, 2~3岁19例, 3~6岁11例;其中痉挛性四肢瘫27例,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4例, 痉挛性双下肢瘫21例, 弛缓性瘫8例, 运动过度型10例;其中首次入院治疗56例, 非首次入院治疗24例。80例中语言障碍者50例, 精神发育迟滞者15例, 癫痫发作者15例。

1.2 方法

1.2.1 康复护理

依据小儿推拿理论, 结合现代医学康复训练bobath法、vojta法及其他有效训练法, 针对患儿局部表现采用轻揉、搓、捏、拍打等不同的手法, 达到疏经活络, 改善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 降低肌张力, 缓解痉挛, 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和平衡反射, 增强肌肉活动, 平均8~14 min, 在功能训练过程中间断使用。

1.2.2 心理护理

家属出于关心和急切治愈的心理, 导致患儿和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更甚者, 个别患儿和家属表现为敌视态度。作为专业小儿脑瘫护理人员, 首先应该劝慰父母及家属消除急躁情绪, 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寻求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患儿治疗, 以温和的语言、热情的态度引导患者配合治疗, 依照先示范给患儿、再鼓励家长和患者配合、再示范的原则, 使患儿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消除紧张, 营造轻松的治疗环境, 以便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其次, 根据患者的心里特征, 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 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细心观察, 采取不同的心里护理治疗方案, 采取全方位的因人施教, 加强沟通, 耐心引导, 确保心理护理方案有效开展。

1.2.3 摄食训练护理

摄食功能是发育功能的前提。护理人员要在患者入院前开展评定, 根据患儿的功能制定摄食功能康复方案。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对患儿进行摄食训练。从摄食动作分析患儿对骨骼肌肉的控制, 从摄食的姿势、体位、过程、时间分析导致错误动作的根源, 然后根据出错的肌肉和控制功能等做出记录、分析, 然后在护理过程中逐步纠正。摄食功能的护理训练因人而异。对独立进食困难的应在家属的配合下进行独立进食动作训练, 尽早脱离喂食状态。患儿在治疗期内, 应该加强营养, 补充身体所需物质, 以适应机体需要, 同时增强抵抗力, 促进组织修复。训练前半小时避免进食过多, 训练后注意补充体液。忌食一些有损大脑发育的食物, 如爆米花、皮蛋。摄食护理的质量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康复进度。

1.2.4 语言训练护理

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恢复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护理人员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该尽早开始, 一般的训练方式从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 专业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患儿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逐步确立语言表达的意识, 具体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呼吸训练、嘴的运动训练和构音训练等。

1.2.5 日常生活护理

指导家属正确护理患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患儿情况和不同阶段, 定时定量有针对性的布置家庭训练任务, 以达到最好疗效[2]。例如坐位脱衣较为方便, 通常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 教会如何大小便、使用卫生纸等, 要求在家长的监督下, 注意培养患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2 结果

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住院病程, 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

3 体会

康复护理作为基础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有些甚至就是治疗的一部分, 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精心细致的康复护理, 不仅使脑瘫患儿提高了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尽可能使患儿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 因此, 值得推广应用[3]。

摘要:目的 讨论小儿脑瘫的护理方法体会。方法 对我科收住入院的80例脑瘫患儿根据病情实施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家庭护理等综合护理治疗。结果 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能使治疗总有效率大幅提高, 减少并发症, 缩短住院病程, 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结论 小儿脑瘫的护理对脑瘫患儿的治疗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儿童,脑瘫,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周雪娟.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

[2]徐莉, 李晶, 杨玉新.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 :95-96.

小儿脑瘫的家庭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脑瘫患儿200例,经专家确诊,随机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1~8岁,平均4.62±3.71岁,病程3~15个月,平均9.12±6.34个月;对照组男性72例,女性28例,年龄1~9岁,平均5.12±4.28岁,病程4~17个月,平均10.27±6.82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使用循证护理,分析患儿家庭、学校、环境、生活水平、相应疾病等资料[31,①组织巡证护理小组的医护人员进行循证护理培训,深入领悟内涵;②回顾性研究感染的相关预防及护理措施,筛选最佳的预防及护理措施;③重点人群进行重点护理,除常规治疗外,应科学指导起日常生活及饮食;④切断相关感染源,注意患儿手部卫生,医护人员严格遵守七步洗手法,定时检查患儿的卫生情况。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饮食、卫生及相关感染护理[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感染率、满意度,观察患儿在医院接受护理治疗的时间,并统计受到感染的患儿,对患儿或者患儿家属进行回访,调查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研究组住院20.15±3.16天,感染12例,感染率为12%,满意94例,满意度为94%;对照组住院25.43±4.38天,感染21例,感染率为26%,满意75例,满意度为75%;研究组住院时间、感染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不喜好运动、自我免疫能力较低、发育较为迟缓等,患儿在社会、生活、学习中被异样看待,加重患儿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需科学护理患儿,如循证护理[5]。循证护理能了解患儿需求,并根据患儿需求采取相应措施,科学护理,同时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其护理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丰富医护人员的经验[6]。研究组住院时间、感染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7]。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促进治愈小儿脑瘫,减轻患儿及其家属的负担及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防止患儿感染,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雁.循证护理应用中常见问题及误区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40-742.

[2]李玉秀,谢洁珊,陈汉斌,等.循证护理在预防脑瘫患儿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41-43.

[3]骆雪英.延续护理对脑瘫患儿出院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07-708.

[4]刘芳,李慧杰,吴焕卿,等.早期多元化护理对脑瘫高危儿体格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4):25-27.

[5]吕复莉,王良红,谢晓凤,等.引导式教育与整体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31(4):391-393.

[6]李红,李艳.延续护理对脑瘫患儿出院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4):184-186.

关于临床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探讨 篇9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27例脑瘫患儿在我院接受治疗, 所有患儿均符合1998年全国儿童脑瘫学术会议确定的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其中男17例, 女10例。年龄2岁4个月~6岁2个月, 平均3.7岁。

2 康复护理措施

2.1 环境要求

康复工作环境中房间要保持宽敞、明亮, 空气流通设施应强调家庭化, 随时保持整洁、干净。护士注意做到仪表端庄、言语轻柔、举止得体, 房间墙壁上挂一些适合儿童年龄心理的图画, 桌上放一些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图书等, 让患儿来到康复室就像在自己家里, 能够很快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2 心理指导

多数家长对患儿都存在悲观失望心理, 护士应不失时机地做家长工作, 帮助其认识疾病, 端正态度, 并向家长介绍脑瘫的医学相关知识, 提高家长康复治疗意识, 使患儿及家长主动配合临床工作。

2.3 头颈部训练

痉挛型患儿做训练时将患儿两只手放置头两边, 并尽量缓缓向上提颈部, 用前臂下压患儿肩部, 抓住患儿使其手提高外旋, 坐起时保持正位。缓慢型患儿做训练时让其手臂伸直向内弯曲下压, 手部放松, 让患儿缓缓坐直, 头部始终往前抬高。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做训练时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 拇指顶住患儿的胸部, 肩膀往前稳稳托住患儿, 辅助其将头抬起来。

2.4 手臂和腿部训练

2.4.1 手、腕、臂一起伸直的方式

抬高患儿手臂, 拉直向外弯曲, 让患儿伸开拳头, 使手平放, 腕部抬高。

2.4.2 下肢伸直方式

患儿下肢僵直紧夹时, 抑制膝关节使其双腿外转, 使髋关节弯曲并绕转到放松状态, 足背屈, 辅助其脚趾伸直。

2.5 日常生活训练

嘱咐患儿在吃饭时使用圆形汤勺, 辅助患儿使其手臂弯曲, 拇指外转把食物送进口中;睡眠时双肘控制住, 维持肩向前, 腿并拢;如果患儿的脸朝向一方位, 要辅助扭向对侧。

2.6 语言训练

在患儿前放一面镜子, 对患儿进行口、唇、舌的具体训练。每日2~3次, 每次坚持30min左右。

3 结果

经过近5个月的康复治疗, 27例患儿中, 基本治愈6例, 显著9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6%。其治疗效果与患儿年龄、病情轻重度及脑瘫类型相关。中等程度以下或伴有智力低下, 并在2岁以内的患儿康复治疗效果明显率较高, 年龄大于2岁的重度脑瘫患儿伴有中度以上智力低下、迟缓型脑瘫患儿、混合型患儿疗效较差。

4 讨论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受到损伤, 导致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脑瘫的症状有运动障碍 (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 、姿势障碍 (姿势的稳定性差) 、智力障碍、语言障碍 (语言表达困难或失语症) 、视听觉障碍 (近视或斜视伴声音辨别困难) 、生长发育障碍 (生长发育迟缓或滞后) 、牙齿发育障碍 (牙齿质地疏松、易有蛀牙) 、口面功能障碍 (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出现明显痉挛或不协调) 、情绪和行为障碍 (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 情绪波动变化大, 善感受易怒, 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癫痫等。通过对27例患儿的治疗, 认为以下对于患儿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

在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护理工作中, 对患儿的心理支持工作要放在首位, 护士要用慈母般亲切、和蔼的态度, 用柔和的语言来和患儿交流、沟通, 先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从而减少其对康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害怕心理, 增加患儿及家长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患儿有点滴进步随时就给予鼓励和高度表扬, 不断激励患儿和家长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同时, 让家长知道要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单靠医生和护士是不够的, 需要家长全力配合, 并指导家长在患儿身边引导患儿做各方面康复训练。这样即增加亲子感情, 也感受到训练时像在游戏中的快乐感受, 使家长和患儿感受到康复治疗带来的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进行康复训练前, 首先给患儿及家长讲述康复训练的目的和采取的方法, 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经家长同意后方可进行康复训练。

总之, 脑瘫患儿的康复情况必须要做到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要将解释、疏导、鼓励、耐心、细心、亲切和蔼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 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27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经康复护理后27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2.6%。结论 临床护士在为脑瘫患儿做康复训练时一定要做到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全过程, 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关键词:脑瘫,康复护理,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何星瑶.容国安.廖明珍.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近况[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4 (4) :75-76.

[2]李星慧.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 2009, 13 (6) :42-43.

[3]徐莉, 李晶, 杨玉新.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 :95-96.

小儿脑瘫的家庭护理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危重病患儿8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观察组中, 男22例, 女20例;年龄6个月~11岁, 平均 (6.08±1.75) 岁;疾病类型:感染18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 应激性溃疡6例,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3例, 脑疝2例, 休克2例。对照组中, 男19例, 女23例;年龄8个月~12岁, 平均 (6.16±1.84) 岁;疾病类型:感染20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 应激性溃疡7例,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3例, 脑疝1例, 休克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危重症护理。观察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进行评分, 再根据评分情况给予分级护理。评分标准: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评分。经评分后观察组42例患儿中<70分20例, 给予密切监测护理, 并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70~80分14例, 转入重症监护室, 配备责任护士, 行24 h密切监护, 发生异常及时予以治疗;>80分8例, 根据疾病类型及病情转入到相应科室, 并给予针对性的诊治和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及观察组中不同分值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分析。

1.4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效果根据患儿病情发展、症状、体征分为显效、好转、无效、死亡。显效:经治疗后, 患儿脱离生命危险, 临床症状消失,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进食正常;好转:经治疗后, 患儿脱离生命危险,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生命体征趋于正常, 进食一般;无效:经治疗后, 患儿未脱离生命危险, 生命体征无改善或极度不稳定, 拒食或进食受限;死亡[4]。总有效=显效+有效。 (2) 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5]。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观察组中不同分值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中<70分、70~80分、>80分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讨论

随着急诊临床医学的成熟与发展, 评估危重患儿病情的方法随之改进和完善。1995年中华儿科学会急诊组和中华急诊医学儿科组制定《小儿危重病评分法 (草案) 》[6], 其主要标准包含各项客观指标如血压、心率及脉搏等, 能直接显示出患儿的生命状态与功能, 不会受到医护人员的主观影响, 客观性强, 易于获取[7], 有利于医护人员获取相关证据对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 并制定治疗方案[8]。另外,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还排除了患儿年龄、性别等因素, 对病情发展、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等进行针对性评估, 以掌握患儿病情发展方向和态势, 并对其死亡危险性作出有效预测[9], 此评估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可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亦可显著提升护理工作的科学性[10]。依据小儿危重症的评分结果, 分值越低, 则表示患儿的病情越严重, 器官衰竭加剧, 预后不良[11]。本研究中, 观察组中<70分、70~80分、>80分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下降 (P<0.05) , 提示分值越低, 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患儿预后越差。有研究采用小儿危重病评分法对患儿的病情发展方向和态势进行了针对性且动态化的评估, 结合分值预计患儿的死亡率为85%, 结果显示实际死亡率为86%, 两者基本一致[12]。另外多项临床试验均证实小儿危重病评分法可准确评估患儿病情程度[13,14,15]。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表明观察组患儿评分情况给予分级护理, 临床效果也更满意。

综上所述,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小儿护理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小儿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危重病患儿8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危重护理, 观察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评分后再给予分级护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及观察组中不同分值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中<70分、7080分、>80分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下降 (P<0.05) 。结论: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小儿护理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上一篇:通信传输的网络优化下一篇:国有林区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