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信息与传播

2024-05-10

年鉴信息与传播(精选十篇)

年鉴信息与传播 篇1

笔者近年在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传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信息社会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全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集中的欧美还是信息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亚非拉地区,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手段实施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由之路。然而,由于缺乏对信息社会宏观语境和传播受众微观行为变迁发展的梳理和洞察,面向全球信息社会的国际传播布局容易遭遇策略缺失导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尝试在信息社会语境下从宏观环境和微观主体的要素梳理入手,在限定范围内通过质化分析简要呈现国际传播与信息社会联动作用的基础和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展望,以便对新闻传播领域尤其是广电行业专业人士借助全媒体渠道实施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策略依据。

1 国际传播宏观语境的梳理

“在人类信息传播全球化进程中,尤其是近年来在互联网络和个人媒体(媒介)的数字媒介技术支持下,信息跨国界传播的多主体、多渠道、多受众等多维度、多层面性日益显著”。[1](P3)本文所涉及的国际传播,主要指涉由媒体作为载体而实现的传播。这里所提及的媒体,包含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各个传播层次所涉及的媒介载体,尤其包括因社会化网络发展而出现的社交媒体、Web2.0和自媒体等新媒体模式。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即全媒体形态的出现,已经成为国际传播语境中越来越关键的构成。在全球化和跨区域化传播中,传统媒体的资源占有和影响力虽远远超过新媒体,但新媒体的发展空间仍是国际传播实现突破的动力和想象所在。

在对国际传播的语境梳理中,本文将全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谋助推国际传播发展的核心要素。如果从媒体视角梳理国际传播的语境,则需要对更为宏观的信息社会语境进行解构呈现。

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到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从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到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对于信息社会的讨论由来已久。“久负盛名的‘信息社会’特征的论述来自于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主义理论”,“大约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们对计算机和传播科技发展的兴趣盎然,未来学思潮所向披靡,贝尔才开始用‘信息’和‘知识’替换了‘后工业’这个前缀”。[2](P41)借鉴经典的信息社会理论和当下的热点趋势,简要梳理如下几个基本要素来描述信息社会的语境构成:

(一)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是构建信息社会的基本保障和强劲动力,而三者最新的结合催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正在主导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二)形态: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农业自动化,是信息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方面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实现了良性的衔接和过渡,另一方面信息社会借此实现了对这四大基础领域的意义赋予和形态变革;

(三)关系:社会化、位置化、移动化,基于前述的技术要素和形态要素,信息社会重要的表征之一“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呈现出SoLoMo (Social,Local,Mobile)的新趋势,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关系要素已不只停留于虚拟层面,而发生了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深度整合;

(四)经济:信息作为新兴的资源,其核心式的发展也逐渐影响着资源占有与配给的方式,并促成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对于在信息社会发挥基础结构和关键主导作用的经济领域,这种变革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

(五)政治:信息社会的政治要素,其成型与发挥作用,在形式上要相对滞后于其他各个要素,然而信息社会的政治形态变革、传播技术挑战等热点,正在政治领域产生碰撞和火花;无论是信息传播主权、国家信息安全,还是新技术下的传统政治形态革新、网络舆情与新型民主等等,全球化与跨区域化都是信息社会政治要素的鲜明亮点和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对信息社会如上要素的梳理可以发现,国际传播形成和发展的语境已经具备了技术、形态、关系和政治经济的基础。但是,全媒体的形态出现和功能实现,同时需要依托于受众主体在信息消费与生产方面的变化。因此,除了对于媒体本身所处的宏观语境进行解析外,同样需要对国际传播的受众主体进行微观层面的深入分析。

2 传播主体微观要素的界定

关于国际传播的受众主体,本文主要关注信息社会语境下所建构出的国际传播图谱中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活跃和有效受众。基于这些受众的微观行为,可以简要概括出国际传播主体受众跨越地域、时间、文化差异而呈现的一些共同特点:技术壁垒与媒介技能、围观潜水与强弱关系、碎片时间与连续存在、线上线下的分裂与统一、信息消费与信息生产、物理连接与心理依赖。其中,技术壁垒与媒介技能主要指涉因对信息设备和相应使用技能的占有,而对受众主体产生的影响;围观潜水与强弱关系是受众主体在进行内容的消费与生产时惯有的行为,并且因为传播内容的指向性和互动性,而产生了相应的关系差异;碎片时间与连续存在,是在行为上对受众主体矛盾却又统一的描述,受众主体对于信息社会语境下传播的参与愈发碎片化,同时又因为多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关系而出现了受众主体对于传播参与的连续存在;线上线下的分裂统一,则指涉受众主体在相关语境下其行为在线上线下的巨大差异;信息消费与信息生产,是受众主体在信息社会语境下参与传播非常重要的特质,在国际传播中,尤其要充分利用伴随而来的Prosumer(Producer与Consumer)群体;物理连接与心理依赖,则是信息社会长期作用于受众主体的结果,也是观察信息社会语境下国际传播受众主体关乎行为和心理层次的要点。

受众传播主体的这些微观行为特点,与信息社会宏观语境要素和国际传播发展相互建构及作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在个体与社会联动的视野下,国际传播借助全媒体进行拓展要重点关注信息社会传播主体如下的五种综合要素:

(一)信息设备:对物理设备的持有和实现信息网络的接入,依然是信息社会传播主体成立最为基本的特征;在新的物理模式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芯片等成为主流之前,对于信息设备的获取与掌握,仍是成为信息社会有效和活跃传播主体必须迈过的资源门槛;

(二)信息身份:信息社会的身份赋予,是解决主体存在的关键之一,需要界定清楚信息社会的身份由来和过程衔接,毕竟信息社会不是独立或完全虚拟存在的,有意义的信息身份需要与其现实存在紧密相连;

(三)信息需求:这是信息社会的传播主体具有能动性的重要原因,对信息的消费和生产,并不仅是一种由技术特点和结构流程而导致的流行、便利或规范、强制行为,更不应与传统行为产生割裂或对立;

(四)信息处理:这里谈及的信息处理,主要指涉作为信息社会主体须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对于现有主体构成来说,信息处理能力仍然是制约信息社会发展和产生信息社会主体差异的主因之一;

(五)信息组织: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之前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个体层面,然而信息组织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从虚拟的弱关系组织到实体的强关系组织,在信息社会中都有多样呈现,并且信息组织所呈现出的跨区域性甚至是全球性,值得国际传播在信息社会语境中重点关注。

3 国际传播如何分享信息社会发展红利

国际传播在信息社会语境中借助全媒体创新和信息化的受众主体实现变革的进程,恰逢社会化网络在全球范围的高速发展期。

虽然社会化网络(以Facebook、Twiter、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为代表)在部分区域因为种种原因形成了一定的阻隔,但其作为信息平台而产生的跨区域和跨文化的传播力量,仍在不断印证社会化网络对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和关系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社会化网络的理念本源于社会学领域,却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六度空间”理论的实践而在互联网得以充分展现。这种趋势进一步揭示了信息社会与之前社会形态的本质关联,也简化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型:互联网开始时是为了将静态文件连接在一起,之后逐渐发展为包含社交化行为的互联网,现在看到的互联网则是以人为中心建造的,即社会化网络,其中受众作为主体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实现接入和互动,越来越多的对于流动空间的接入则成为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决定性特征”,[3](P151)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以充分利用的契机。

在这样的新语境下,国际传播应该充分把握社会化网络提供的机遇。以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都引发高度关注的微博为例,我们亲历了一系列事件,见证了舆论监督与议题设置、公共空间与意见领袖、舆情呈现与新型民主、生产与消费方式革新等现象的出现与深化。在此过程中,信息社会的传播主体成为更为活跃的互联网使用者、新媒体受众和去虚拟化的推动者,而来自社会化网络的声音和活跃受众,也逐步成长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发展不仅影响了全球范围内信息流动的方向、数量和结构乃至各个文化的影响力,也改变着每一个个体的信息接受环境,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培育和塑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4](P224)尽管国际传播是包含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其他各类传播途径的跨国跨区域的宏观体系,然而在信息社会的语境中,宏观要素具化到受众个体微观层次并进行联动已成为可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由于个体的影响在传播中正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从受众个体和语境要素联动的角度来观察国际传播,将为信息社会和国际传播的革新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和全球化浪潮,在我国重点推进国家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的趋势下,国际传播借助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产物全媒体进入了新的变革机遇期。面对社会化网络等新兴传播形态的快速扩张和传播个体的信息化、主体化趋势,本文尝试性地运用信息社会理论和传播学视角,将国际传播置于信息社会的语境,简要探析了与国际传播相互作用的信息社会宏观环境和传播主体微观特征等语境要素,并通过这些要素的联动对国际传播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全媒体,国际传播,信息社会,社会化网络,受众主体

参考文献

[1]李智.国际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弗兰克·韦伯斯特.信息社会理论(第三版)[M].曹晋,梁静,李哲,曹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曼纽尔·卡斯特尔,米里亚·费尔南德斯-阿德沃尔,邱林川,等.移动通信与社会变迁:全球视角下的传播变革[M].傅玉辉,何睿,薛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网络传播与农业信息化 篇2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中国农业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通过网络传播推动农业信息服务,无论是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还是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相对比,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表现出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冲击力。具体表现在:

1.强时效性

网络是一个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世界,这决定了其获得信息的敏感性和广泛性,这也恰恰是网络信息时效性的基础。网络信息源的广泛性与开放性,保证了网络传播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速度获得信息素材,并将之迅速、即时地传播给社会公众。

2.海量信息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网络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1)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2)由于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3)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总之,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互动性

电脑提供的交互式人机交流界面、超文本提供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手段以及“个人化”传播方式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与传统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位置不同,网络媒体对于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所有上网者都是平等的,对于网络传播的信息每个人可以自由的选择接受,而且还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其进行否定或修改。与此同时,不同的受众之间、不同的网络媒体之间、受众与媒体之间也可以平等的交流对话,从而实现了多向互动。

二、农业信息化环境中的网络传播发展概况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业信息化具有高科技投入性、开放性、规模经营高效性及挑战性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各国市场连成了一个整体。在网络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现代经济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掌握了网络,谁就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全、最重要的信息,谁就能掌控生产和交换的主动权。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网络传播也应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农业信息化工程是国家最早投入的工程之一。1994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农业信息化的序幕。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有关项目业已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十五”期间,科技部又把农业信息技术和精确农业列入了重大攻关项目。如今,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我国已建立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库100多个,约占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平台已基本建立,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也正逐步建立。许多省份的农业信息网都延伸到了乡镇,网上信息资源也已比较客观。有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现在已经提出了光纤入村入户的口号。

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无论是我国农民与发达国家农民之间,我国城乡农民之间还是我国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都存在极大的不平衡。例如,在美国约三分之二的农民至少每户拥有一台电脑,而在我国农民上网还只是极少数,农村家庭中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的只占0.8%。总的来说,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水平低、农业信息使用成本高、信息人才相对缺乏、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够完善等都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实现农业信息化必然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构建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在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制定总体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资金支持。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而政府应是最大的投资主体。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网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网站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衡,数据库总量不足等,政府应在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改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的现状。另外,政府应在网络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推动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农业网络信息人才,逐步培养一支适用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信息人才队伍。

2.提高农民的网络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让网络信息为农民服务,进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的网络信息意识。一直以来,农民的信息意识都相对淡薄,但是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力军要想溶入到当今信息化的大潮中来,就必须增强信息意识。首先是在农村广泛宣传网络信息的作用,把网络信息传播的优点以及可以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客观的告诉他们;其次针对农民群体趋利性的特点,发展“网络信息示范户”,让信息意识强的农民以网络信息为导向,应用先进技术取得良好效益,让典型带路,以点带面激发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引导农民学习、应用网络信息。

农民网络信息意识的提高必然要求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对此应加大对农民本身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业网络资源,协助农民解决各种因利用信息而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素养,提高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程度,让他们具有网络信息收集、应用和反馈的能力,使网络信息为农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3.培养农业网络信息人才

农业网络信息人才至少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精湛的网络技术、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对农业网络信息人才的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首先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化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其次是提高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网络信息资源

详实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在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要。针对涉农产品信息时效性强的特性,对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要做到及时的更新维护,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网上信息资源的含金量。此外,还应该充分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事实上我国农业网站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7月23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目前日均点击数达240万次,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这些网上资源如此丰富,但在实际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利用,所以我们应继续挖掘农业网络资源,扩大现有的农业数据库数量,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提高信息的实用性,使农业数据库真正成为涉农部门的共享信息资源。

在人类社会迈进信息化社会之际,网络传播带来了传播界的革命性的变革。就农业而言,网络传播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信息社会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促使我们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培养一支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带动广大农民充分享用网络资源,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景辉刘善文: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3

[2]白茹莉:网络环境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和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3

[3]王海波毛 羽:农业信息网络化与农业科技发展[J].科技与管理,2002,2

[4]林东:美国农业信息化的借鉴.信息网络,1999,11

年鉴信息与传播 篇3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形态,科技信息传播

一般认为, 科技型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 具有核心竞争力, 能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技术产业领域的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同非科技型企业相比, 科技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的科技专业人员占总员工数的比例较高;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较高;企业管理组织呈扁平性;企业具有高成长性。由于具有技术先进、产品性价比高, 企业品牌形象好、技术服务有保障等优势, 科技型企业可超常速成长。

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向纵深发展、科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科技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获取市场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科技传播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形态, 旨在为科技企业对外拓展市场、对内提升凝聚力提供参考。

1 企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

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传播渠道丰富, 根据对76家科技型企业的传播方式总结和分析, 建立了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四象限结构图。图中, 横轴表示从科技传播内容的通俗性到专业性递增, 纵轴表示从传播方式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以此递增。

在这些传播渠道中, 大部分企业以自办报纸、杂志、网站为传播渠道。随着媒介融合趋势不断加快, 企业官方微博已成为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传播、宣传自身品牌、传递企业文化、表达社会观点的重要窗口。而企业公众微信平台作为新媒体的又一形式, 在加强品牌宣传、传播企业动态信息方面的作用巨大, 在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发展方面更是不可小觑。

2 媒介科技传播形态

媒体是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传播的重要方式。科技型企业利用媒体进行科技传播大体可分为自办媒体、行业媒体、大众媒体等几种类型。

2.1 企业自办媒体

经统计, 76家样本科技型企业都有自办媒体, 具体分为期刊、杂志、报纸、书籍、内部广播、电视等形式。有的自办媒体不仅在企业内部传播, 还向社会公开发行。如由宝钢集团主办的《宝钢技术》、《世界钢铁》等刊物面向国内外发行, 主要介绍集团取得的技术成果、管理经验和刊登科技性文章。

部分企业拥有专门面向客户、潜在客户、经销商等发行的刊物, 传递企业最新科技和商业信息。一些科研实力强的企业还负责主办其所在行业的学术期刊, 其中部分被新闻总署等相关部门评为“科技核心期刊”。据统计, 76家样本科技型企业中, 有20家企业主办面对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主办的《电子技术应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兴通讯技术》等。

2.2 企业官网、社交媒体等

76家样本企业的官方网站中有27家在企业在官网开通了科技传播的栏目或频道, 通过网站向客户、消费者、企业的关注着者普及行业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

如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的科普栏目“健康社区”, 下分为“健康热讯”、“四季保健”、“医药常识”等六个子栏目。子栏目下又分为“医药常识”、“微量元素”、“滋补保健”等主题, 配有相关知识分享和新闻报道集锦。而南方电网科普频道——电力科普, 下分为“绿色电网馆”、“南方科技馆”、“调峰调频馆”板块, 采用FLASH技术对现代电网的的基础知识、科学原理, 日常省电技巧, 以及南方电网的“智能电网”进行了介绍, 其形式新颖, 交互性较好。

微博作为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传播的新地带, 76家样本企业中有54家企业开通了实名认证的官方微博, 占样本总数的70.1%。开通实名认证微博的企业中, 很多利用微博对结合企业科技信息向公众进行科技传播。

2.3 大众媒体和行业媒体

企业科技新闻是其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对外重要的宣传渠道。据统计, 76家企业均在传统媒体上进行过科技传播。以工业产品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对外新闻传播中以企业形象传播为主, 科技信息为企业品牌形象传播服务。但不同媒体因定位不同对企业的报道角度略有差异, 大众媒体一般倾向于企业的经济新闻价值, 行业媒体、科学媒体则偏重于企业科技信息。

另外, 有的科技型企业还与权威新闻媒体共同制作专题报道。如中石化集团公司在2013年“两会”期间与新华网推出的“绿色能源‘驱霾’换蓝天”的新闻专题。

3 企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技术性通道

与企业通过大众媒介科技传播不同, 企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技术性通道, 这类传播通道最主要的特点是其专业性与组织性。

3.1 通过文件、技术报告、信息上报形式的科技信息传播

据统计, 76家样本企业均按国家信息上报机制进行科学研究信息的通报。此外, 其财务年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在进行对外信息披露时, 也传播了相关科技信息。

3.2 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承担科研课题形式的科技信息传播

在产业经济界, 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经济、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76家科技型样本企业中有53家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 占到总数的70%。如华为公司加入了ITU、3GPP、IEEE等130个国际标准组织, 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180多个职位, 累计向标准组织提交文稿23, 000多篇。

科技型企业拥有的研究资源不但能为企业自身研发产品, 还能够参与到国家课题, 如三一重工牵头参与国家863课题“混凝土泵车远程监控及维护应用系统研制”并成功通过验收, 打破了国外对核心部件的垄断, 加速了核心技术在行业中的普及。此外, 企业内部的科学技术培训是增加员工科学素养, 提升科学技能的一条主要途径。76家科技型企业每年都会对员工进行各类培训, 如技术知识培训等内容。

3.3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形式的科技信息传播

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型企业进行创新的途径之一, 它能让科技型企业和学界形成互利双赢的模式。

一般大中型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有不同程度合作, 如神华集团与清华大学开展“低碳能源新技术研究”, 与吉林大学签订《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补充协议书》等产学研项目。这些合作不仅能让企业减少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扩大企业科技信息的传播范围, 促进其多渠道传播, 增强传播效果。

3.4 通过企业科普活动的科技信息传播

1) 企业科技馆展示。科技博物馆是科技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机构, 企业办的科技博物馆是对我国公共科技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在样本选取范围内共有18家企业开设或与其他机构共建的科技馆、小型科技展览馆等。

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于2008年建成的中国化工博物馆, 便具有“记载中国化学工业发展”、“普及传播化工知识”等作用。联想有限公司下属的联想品牌体验中心是该企业对进行科技传播的小型科技馆, 是北京市批准的科普基地, 向社会普及PC行业的技术、生产、设计知识, 推广和宣传节能环保理念 (1) 。

2) 企业科普活动。科技型企业开展的公益性科普活动都与自身的业务相结合, 利用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来设计相关科普公益活动, 从而公众对相关领域科技的理解。76家科技型企业中, 有41家科技型企业开展了对公众的科普公益活动, 占到了总数的54%。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的CASC两岸青少年航天交流活动和“梦想航天, 情系中华”2011年航天科技夏令营活动;国家电网集团的“用电安全进课堂”校园电力常识普及活动等。

企业开放日也是企业开展科普的一种有效方式。如东方电器集团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公众开放日, 向公众普及工业知识, 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距离感受发电设备的制造过程, 接受科普知识教育 (2) 。

3.5 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过程中的科技信息传播

工业产品中涉及较多的技术细节, 一般有产品工程师、技术客服人员等专人对消费者、客户进行产品的指导和使用说明。通过基于产品服务的技术传播方式, 能有效的传播科技型企业产品和服务中的科技信息。76家样本科技型企业中, 有40家企业生产工业产品 (占总数的53%) , 36家企业生产消费产品 (占总数的47%) 。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 科技型企业利用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比重不断加大。生产工业产品的科技型企业的广告一般出现在行业媒体或者专业期刊中, 很少进入大众媒体的范围, 即便出现也是以企业形象广告的形式。而面向消费者的普通消费品则一般通过广告、说明书的方式来详细介绍产品中的科技信息。

4 当前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现状来看, 虽然科技型企业在科技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效果显著,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4.1 传播方式多样, 内容同质化严重

我国科技型企业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方式多样, 包括自办媒体、大众媒体、文件汇报、产品展示等方式。但正是由于传播方式的多样, 企业在科技传播中四面出击, 缺少针对性的宣传、策划, 导致在传播过程中缺乏自身特色, 变成“宣教”式的发布信息, 体裁单调, 采用简单的“八股文”形式, 内容枯燥, 难以引起受众兴趣, 传播效果极其有限。

此外, 由于有些科技型企业对不同类型的媒体的传播优势不熟悉, 且传播团队中的人员一般身兼多职, 精力有限, 使得自办媒体上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甚至出现了网站是纸质报纸的“翻版”等现象, 难以打出科技传播组合拳, 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

4.2 忽视媒体的传播作用

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它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明显。但从目前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的实践来看, 科技型企业的传播方式虽多样, 但最主要的传播渠道还是集中在专业媒体上, 内容也主要局限于对专业技术的介绍。虽然专业媒体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 但对宣传企业理念、文化, 传播科技知识等方面作用有限。

另外, 一些企业在进行科技传播时虽比较重视大众媒体的作用, 但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媒体优势了解不够深入, 且不注重内容的通俗性, 采用较多专业术语, 对专业术语和概念不作任何解释说明, 专业色彩浓厚, 不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更有甚者, 有些科技型企业在大众媒体上刊发的信息存在篇幅冗长、专业性太强等弊病, 导致“外行看不懂, 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局面。

4.3 宣传味道明显, 科普“公益效应”弱化

一些科技型企业在传播科技知识时, 不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企业宣传味道浓厚。尤其是在面向公众发行的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上, 记者经常会遇到企业要求添加相关信息介绍等内容, 使得新闻报道带上了“软新闻”的性质, 这样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 不利于信息的传播。

而在研究科技型企业科技博物馆的办馆方针可以看出, 企业的科技博物馆宣传同样存在宣传味道较重的问题, 科学传达的形式缺乏交互性和趣味性, 有的展馆只针对领导视察使用, 不对公众开放。相比之下, 一些国外跨国企业的科技博物馆值得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借鉴。如创办于1961年的日本东芝公司科学馆, 免费向公众开放, 按照主题分为能源与环境展厅, 最新数码技术展厅, 半导体历史、医疗、照明展厅。东芝科学馆把东芝公司发展历史、最新的科技进展和产品发明与公众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取得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3)

5 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的优化

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它存在于科技型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的各个环节。为克服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传播中的不足, 可从多层面进行优化路径的探讨。

5.1 国家立场下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的优化

在我国, 科技型企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科技主管部门可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政策的扶持和引导, 重视科技传播对科技型企业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大价值, 科学规划, 效管理和, 建立一套基于信息传播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平台;加强科技型企业同科研机构、高校等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科技型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以及技术转移。通过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的整合, 发挥出市场体制对于科学技术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服务于我国创新文化建设, 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我国各专业性学会、协会及挂靠学会都是政府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由于有一定的依赖性, 在科技传播活动中缺乏相应的活力。相比之下, 民间的科技传播组织以其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传播内容满足了多元的科技传播的需求。因此, 要充分认识科技传播的民间组织在科技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并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一方面, 要鼓励从事科技传播的民间组织的发展, 开放民间组织注册;另一方面要改革税收制度, 扩大企业和个人对关注与科技传播的非营利组织捐赠时的税收优惠政策。

5.2 企业自身视角下的科技传播优化

互联网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之一, 越来越多的公众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微博等作为信息获取的方式, 但是, 网络上缺乏优秀的科技传播内容的电子出版物, 其科技传播内容也是良莠不齐。此外, 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 有的内容鱼目混珠, 声称传播科学的背后实际上在推销虚假药品甚至散播迷信思想。作为科技型企业, 在人力资源、技术储备以及经费都有充足的保障, 应该借助自身优势, 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活动。

科技型企业应积极利用企业官网、社交网络、微博等对大众进行科技传播。此外, 科技型企业科技传播是企业建设创新文化的关键。科技型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刊物宣传和报道、企业的内部科技信息的培训等方式在企业内部倡导创新文化,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鼓励科技人员不断更新科技知识, 掌握最新的科技前沿。同时, 企业要鼓励企业员工的创新, 给予一定的资源和创新空间, 建立“学习型企业”的创新文化。

年鉴信息与传播 篇4

138.7亿元

总排名50网易

男 40 出生于浙江宁波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公司总部:广东广州

主要行业:门户网站

上市公司:网易(NTES.NSDQ),

2000年6月IPO

丁磊1997年创立网易。受2009年9月《魔兽世界》重新运营推动,网易网络游戏收入大增;与网易截然相反的是,失去《魔兽世界》的第九城市网络游戏收入锐减,2010年四季度净亏损扩大至2.895亿元。代理暴雪娱乐的《魔兽世界》,连同网易自主研发的《天下贰》、《大唐无双》和《大话西游 Online II 》,共同推动网易2010年的在线游戏收入劲增47%至49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86%。

4姜滨家族

129.6亿元

总排名61怡通工电子

男 4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

清华大学MBA

公司总部:山东潍坊

主要行业:声学及多媒体产品

上市公司:歌尔声学(002241),

2008年5月IPO

姜滨2001年创办潍坊怡通工电子。在大客户战略下,歌尔声学的电声和光电两大业务均取得高速成长,带动其201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135%至26.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189%至2.76亿元。电声业务的客户结构优化,将从原来的三星、LG拓展为诺基亚、苹果、三星、索尼、微软和LG六大巨头并举。光电业务方面,3D眼镜、LED背光和TV模组业务均有望迎来突破。姜滨家族在500富人榜上的名次也从2010年的205位跃升至2011年的61位。

5张志东

105亿元

总排名84腾讯

男 39 出生于广东东莞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硕士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信息服务

行业地位:中国注册用户最多的

即时通服务供应商

上市公司:腾讯控股(00700.HK),

2004年6月IPO

经过多次减持,腾讯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张志东目前拥有腾讯3.76%的股权。

6徐勇

103亿元

总排名86百度

男 45 出生于北京 美国德州

A&M大学博士、斯坦福MBA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搜索引擎

上市公司:百度(BIDU.NSDQ),

2005年8月IPO

百度创始人之一的徐勇,在百度上市时拥有7%的股份,2006年减持至5%,并一直持有至今。

7李仲初

93.8亿元

总排名105石基信息

男 48 出生于湖南涟源

航天部二研院工学硕士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酒店信息管理系统

上市公司:石基信息(002153),

2007年8月IPO

原为航天部专家的李仲初,1998年涉足酒店信息管理领域。2008年通过整合Infrasys International的POS系统和Infor的财务系统,加强在高档酒店中的垄断地位。2010年2月,公司成为国际酒店管理系统供应商Micros在中国内地的独家代理商,期限至2017年6月,进一步巩固了在高档酒店领域的垄断地位。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50.08%;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62.46%。

8陈天桥家族

81.6亿元

总排名125盛大网络

男 38 出生于浙江新昌

复旦大学经济系

公司总部:上海

主要行业:网络游戏

上市公司:盛大网络(SNDA.NSDQ),

2004年5月IPO

盛大游戏(GAME.NSDQ),

2009年9月IPO

在2009年9月分拆盛大游戏融资10.44亿美元后,陈天桥的业务重点仍是全方位整合网络文学资源和娱乐资源。内容方面,2010年先后收购了榕树下、小说阅读网、言情小说吧和潇湘书院等,加之原来的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和晋江文学城,共有7家文学网站。渠道方面,2009年11月盛大网络、湖南广电宣布共同出资6亿元成立盛视影业有限公司; 2011年4月,盛大网络宣布向酷6传媒(KUTV. NSDQ)投资1亿美元。不过2010年盛大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差强人意,盛大网络营业收入仅增7%至56.04亿元,营业利润反降51%至10.78亿元;盛大游戏的营业收入也同比下降6%至45.05亿元。

9薛向东家族

79.5亿元

总排名134东华合创

男 52 出生于山东泰安

湖南大学计算机系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

上市公司:东华软件(002065),

2006年8月IPO

技术出身的薛向东1992年下海创业,带领东华软件以“内涵增长+外延扩张”模式快速扩张,通过一系列收购巩固了在金融、电信、煤炭、电力等行业的竞争优势,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20. 76%至18.7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34.25%至3.24亿元,并立下“赶超印度软件巨头TCS和Infoy”的目标。

10潘政民/吴春媛

77亿元

总排名138AAC声学科技

男/女 41/39 出生于江苏

江苏武进师范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声学器材

上市公司:瑞声声学(02018.HK),

2005年9月IPO

潘政民于1993年与妻子吴春媛一起经营基本微型声学器材,创办AAC声学,并先后成为摩托罗拉和索爱的供应商。目前,AAC声学在美国、德国和香港等地均拥有分公司,占据了手机喇叭市场40%的份额,其声学器件占诺基亚全球采购量的40-45%。2009年, AAC声学产品线拓展至LED电视扬声器、触摸屏手机配件等。

11马云

75亿元

总排名142阿里巴巴集团

男 47 出生于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公司总部:浙江杭州

主要行业:电子商务

上市公司:阿里巴巴(01688.HK),

2007年11月IPO

马云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2009年,阿里巴巴提出“大淘宝”战略,除了B2C和C2C链条,还打通包含IT、渠道、服务、营销、仓储物流等电子商务生态链的各个环节。2010年3月,来自淘宝、支付宝、阿里云计算和中国雅虎的高管共同组成大淘宝战略执行委员会,落实“大淘宝”战略。经历重大资本开支的2009年后,阿里巴巴2010年净利润恢复增长,同比增45.1%至14.695亿元。

12 顾伟

73.8亿元

总排名151兆驰投资

男 46 出生于江西 大专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

上市公司:兆驰股份(002429),

2010年6月IPO

曾为新加坡上市公司凯欣达电子创始人之一的顾伟,2004年创立的兆驰多媒体,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数字机顶盒生产商,2009年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达18.57%,而2007年开始的液晶电视项目已为公司贡献了超过50%的销售收入。

13 孙尚传

65.2亿元

总排名180大富配天投资

男 47 出生于安徽怀远

北京大学EMBA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通信设备制造

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

2010年10月IPO

孙尚传1990年开始从事外贸,大富科技主营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及结构件,2010年公司在华为射频器件中的份额迅速提升至40%左右,已与武汉凡谷比重大致相当,2010年来自华为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70.2%,比2009年的68%略有提升,存在客户单一风险。

14 王来胜/王来春

64.9亿元

总排名188香港立讯有限公司

男/女 46/44 出生于广东汕头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连接器

上市公司:立讯精密(002475),

2010年9月IPO

王来胜、王来春兄妹1999年共同购买香港立讯股权。2010年11月立讯称其拟以1.5-1.8 亿元收购博硕科技(江西)有限公司75%的股权,收购完成后,立讯可以为联想、华硕、戴尔、惠普等公司提供成套的各类线缆和接插件产品。王氏兄妹二人合计拥有立讯精密 66.7%的股权,王来春是富士康第一批打工妹,1999年离职创业,为富士康提供生产配套。

15 王文京

62亿元

总排名195用友软件

男 47 出生于江西上饶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

上市公司:用友软件(600588),

2001年5月IPO

王文京带领用友软件外延式扩张。继2008年斥资4.6亿元收购方正春元等近10家公司后,2009年动用2. 08亿元现金收购17家行业软件及网络公司,丰富产品线,拓展应用领域。用友软件的进取为其赢得了更多市场份额,2010年用友管理软件市场份额扩大至22.8%,连续9年保持行业第一;其主要竞争对手金碟软件和sap在2009年的市场份额则从2008年的10%和9.9%下滑至9.8%和9.7%。2010年初,用友发布《新三年战略规划》,将医疗和BI领域纳入公司战略。

16王丽丽/孟庆南

55.8亿元

总排名220武汉凡谷

女/男 60/53 本科/大专

公司总部:湖北武汉

主要行业:通讯软件开发及

通讯设备制造

上市公司:武汉凡谷(002194),

2007年12月IPO

孟庆南曾供职于武汉红山花电扇厂,1989 年参与创立武汉凡谷电子技术研究所,目前其与妻子王丽丽、儿子孟凡博总共控制武汉凡谷68.59%的股份。公司是移动通信天馈系统射频器件独立供应商,客户包括华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北电网络和阿尔卡特-朗讯等。在经历了2009年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之后,2010年国内三大运营商投资于基础网络建设的资本开支计划有所减少,给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17沈锦华

54.5亿元

总排名227焦点科技

男 44 出生于上海 东南大学工学硕士

公司总部:南京

主要行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上市公司:焦点科技(002315),

2009年12月IPO

沈锦华1996年创办南京焦点,1998年注册国际顶级域名“Made-in-China.com”,并发布英文版,向中小企业提供B2B电子商务平台服务。2010年中国制造网以2%的流量获得了3.5%的市场份额,表明用户对网站的黏性较大。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同比增长44.78%;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55.1%。2010年底,共有注册收费会员13346位,其中英文版拥有12365位金牌会员。

18 张朝阳

51.7亿元

总排名237搜狐

男 47 出生于陕西西安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门户网站、网络游戏

上市公司:搜狐(SOHU.NSDQ),

2000年7月IPO;

畅游(CYOU.NSDQ),

2009年4月IPO

搜狐2010年总收入6.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9%;畅游2010年总收入3.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1.749亿美元。2010年8月,公司就搜狗业务单独成立公司,并引入阿里巴巴集团和云锋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未来将与阿里巴巴旗下的B2C和B2B业务实现互动,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19 陈国鹰家族

50.2亿元

总排名249国脉科技

男 48 出生于福建惠安

厦门大学数学系

公司总部:福建福州

主要行业:通信服务

上市公司:国脉科技(002093),

2006年12月IPO

2010年,国脉科技收购上海圣桥科技20%股权,为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另外,公司与美国Juniper、Teradata、PacketDesign、Force10Networks等四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增强了在IP核心网服务外包上的优势。尤其是与Juniper合作将使公司直接切入高端路由器服务外包市场。陈国鹰曾任职于邮电部下属机构,1996年创建国脉通信。

20 吴征/杨澜

50亿元

总排名252阳光媒体投资

男/女 45/43 出生于北京/上海

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国际事务学硕士

公司总部:上海

主要行业:传媒、投资

上市公司:Sun3C多媒体,

伦敦AIM上市

2000阳光文化借壳良记股份上市,由于阳光卫视的拖累一路亏损,最终将阳光卫视以70%的股份作价8000万元转让给星美传媒。而阳光文化也在2004年与泰德集团进行业务整合,成立泰德阳光。在资本市场销匿两年的阳光传媒,于2006年投资盛大在伦敦AIM上市的Sun3C,组建合资公司,打造手机媒体。

20周鸿家族

50亿元

总排名252奇虎360

男 41 出生于湖北黄冈

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硕士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网络杀毒

上市公司:奇虎360(QIHU.NYSE),

2011年3月IPO

周鸿2005年9月创办奇虎360,先后获鼎晖创投、红杉资本、高原资本、红点投资、Matrix、IDG等联合投资。至2010年9月,360安全卫士覆盖了近76%的互联网用户,用户数超过2.86亿;360杀毒正式发布仅3个月就成为行业第一,目前网民覆盖率达到59.3%,用户量突破2.2亿;360安全浏览器的网民覆盖率超过46%,用户量突破1.75亿,是中国市场上除微软IE之外最为普及的浏览器。

22傅利泉/陈爱玲

45.4亿元

总排名296大华技术

男/女 44/44

浙江大学EMBA在读/本科

公司总部:浙江杭州

主要行业:安防监控

上市公司:大华股份(002236),

2008年5月IPO

傅利泉、陈爱玲夫妇2001年3月创办大华技术的前身杭州大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大华技术销售规模始居于行业前两位、市场占有率达30.11%。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15 亿元,净利润2.60亿元。

23江南春

45亿元

总排名298分众传媒

男 38 出生于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公司总部:上海

主要行业:楼宇广告、户外传媒

上市公司:分众传媒(FMCN.NSDQ),

2005年7月IPO

连续亏损两年之后,2010年分众传媒进行一系列变革,如一二线城市的设备高清化,三四线城市屏幕的倍增化,新浪热门品牌专区和12580手机联动增值化,电梯框架平面媒体的发布周期缩短,卖场渠道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化等,取得不俗效果。2010年分众传媒实现营业收入5.163亿美元,净利润1.843亿美元。至2010年底,分众楼宇电视已经拥有164575块屏幕,仅第四季度就增加了14662块屏幕。2010年底,公司参股华视传媒。

24傅梅城家族

40亿元

总排名342华策影视

男 54 出生于浙江东阳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专科

公司总部:浙江杭州

主要行业:电视电影

上市公司:华策影视(300133),

2010年10月IPO

傅梅城2005年创办的华策影视,主营电视剧和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2010年,华策影视投资拍摄电视剧16部,其中已完成并取得发行许可证的为9部320集,电视剧业务为公司贡献98.99%的收入,电视剧业务的火爆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大增69.81%至2.82亿元,公司计划2011年投拍电视剧20部634集。其2010年投资的两部电影未能实现盈利,但华策影视仍计划在2011年再投资两部电影:高群书导演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3D大片《人鱼帝国》。

25饶陆华

39.5亿元

总排名365科陆电子

男 56 出生于江西丰城

哈尔滨理工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电子设备

上市公司:科陆电子(002121),

2007年3月IPO

饶陆华出身普通农家,1996年创办科陆电子。受益于政府对智能电网行业的推进和支持,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大增114%至9.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67%至1.315亿元。饶陆华目前持有公司42.17%的股份。

26姜海林

39.1亿元

总排名367中国智能交通

男 43 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清华大学EMBA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智能交通系统

上市公司:中国智能交通(01900.HK),

2010年7月IPO

姜海林2000年参与创立Unisun,并主持智能交通(ITS)板块的投资业务,2002年加入中国智能交通集团。2009年,公司就已位列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市场高速公路、铁路有线及无线通信分部的首位,占据高速公路分部通信及监控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的70%,高速公路的收费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的10%,铁路有线通信分部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的70%,以及铁路无线通信分部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的60%。

27刘长乐

39亿元

总排名370凤凰卫视

男 60 出生于上海

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学硕士

公司总部:香港

主要行业:传媒

上市公司:凤凰卫视(02008.HK),

2006年4月IPO

1996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凤凰卫视前身—卫星电视旗下的卫视中文台时,刘长乐与陈永棋等被引入为投资者,当年3月,卫视中文台一分为二拆分为凤凰卫视中文台(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广播)和之前的卫视中文台(只在台湾地区广播)。刘长乐现任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28李国庆/俞渝

37.7亿元

总排名381当当网

男/女 47/46

出生于北京/重庆 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电子商务

上市公司:当当(DANG.NYSE),

2010年12月 IPO

李国庆、俞渝夫妇1999年创办当当网上书店,担任当当网的联合总裁。2010年,当当网净利润仅为3080万元,却支撑着难以置信的高估值。2010年12月8日,当当网上市首日股价为29.91美元,比发行价高出86.94%,当天市值高达25亿美元,超过盛大,直逼搜狐。

29徐玉锁/陈光珠

36.5亿元

总排名389远望谷

男/女 46/-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RFID产品及解决方案

上市公司:远望谷(002161),

2007年8月IPO

徐玉锁曾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雷达测量部工程师,1999年创建远望谷。公司是仅有的两家铁道部国铁RFID项目选型企业之一,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目前,徐玉锁、陈光珠夫妇持有公司40.74%的股份。

30贾跃亭家族

35.8亿元

总排名402乐视网

男 38出生于山西 MBA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计算机网络

上市公司:乐视网(300104),

2010年8月IPO

经营煤炭起家的贾跃亭2004年创办的乐视网,短短6年便成为国内付费网络视频行业的第一,市场份额为60.8%。公司坚持使用正版影视剧,至2010年底拥有电影版权超过4000部,电视剧版权超过50000集,版权授权期限多为5-7 年,已囊括了2011 年热播影视剧70%以上的独家网络版权。强大的版权资源,推动公司网络视频版权分销收入在2010年暴增318%。

31王忠军/王忠磊

33.9亿元

总排名421华谊兄弟

男/男 51/41 出生于北京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硕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电影电视

上市公司:华谊兄弟(300027),

2006年12月IPO

王忠军、王忠磊兄弟1994年创办华谊兄弟的前身华谊兄弟广告公司。2003年电影制作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推动华谊兄弟迅速成长,并吸引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的资金4亿元,扩展产业链的各环节,涵盖经纪、制片、发行、院线等。2010年其营业收入同比增78%至10.7亿元,尤其是电影业务,同比大增209.4%至6.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58.2%。未来仍是围绕“内容—渠道—衍生”三条主线布局。2010年公司新开3家影院,计划2011年新开8家影院。

32刘迎建

33.8亿元

总排名423汉王科技

男 58 出生于江苏南京

解放军理工大学计算机系

公司总部:北京

主要行业:电子书阅读器

上市公司:汉王科技(002362),

2010年3月IPO

汉王科技创立于1998年。伴随2008年10月电纸书的横空出世,仅2009年一年汉王电纸书出货量就达50万台,占据当年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95%的份额。不过随着2010年1月苹果发布ipad,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迅速跟进,汉王产品被迫降价,利润率迅速下滑。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2.37亿元,同比增长112.71%;净利润为879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9%,用了10年走向成功的汉王3年后略显颓势。仅2011年3月21日这天,汉王科技有9名高管同时减持,累计减持约120万股,占总股本的1.12%,套现总额达到8125万元。

33沈小平家族

33.5亿元

总排名425通鼎集团

男 48 出生于江苏吴江

石家庄铁道学院

公司总部:江苏吴江

主要行业:通信电缆

上市公司:通鼎光电(002491),

2010年10月IPO

沈小平曾任光电缆销售员,1999年创办通鼎集团。目前沈小平家族控制公司57.87%的股份。

34蔡荣军家族

30.6亿元

总排名469欧菲光

男 39 汕头大学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电子元器件

上市公司:欧菲光(002456),

2010年8月IPO

蔡荣军2001年创立的欧菲光,主营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的制造。欧菲光2008年在全球红外滤光片市场份额就达到27%,位居全球第一;2008年开始投产的触摸屏业务爆发性增长,2009年收入激增387%,2010年继续增长64%,为公司贡献42%的营业收入。

35刘程宇夫妇

30亿元

总排名473科士达

男 48 出生于福建霞浦 福建师范大学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不间断电源

上市公司:科士达(002518),

2010年12月IPO

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与价值功能 篇5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群体, 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共同目的, 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 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现实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1)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 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

( 2) 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 具有一定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 在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拥有一定的权利, 并负有一定的义务。

( 3)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群体不是一个新概念, 但在网络时代和新的技术条件下, 群体却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群体, 也有学者称之为虚拟群体, 还有称为网络虚拟群体, 这些概念大都指相同的对象。还有一个看起来易混淆概念叫虚拟组织, 但虚拟组织与这里所提到的虚拟群体或网络群体并不相同。

网络群体有两类, 一类网络群体是在现实群体基础上建立起来, 比如高校以行政班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QQ班级群、以老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QQ老乡群或公司以某一部门 ( 如财务) 建立起来的QQ部门群等。另一类网络群体没有现实群体相对应, 只是单纯的网络虚拟群体, 比如以读书、登山、旅游、爱好、兴趣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相应的QQ群。

我国目前对网络群体研究最多都是针对高等院校的网络群体展开的。高校的网络硬件设施比较齐全, 上网的人数比较多、比较集中, 教育程度、生活学习习惯类似, 情感诉求一致, 因此形成了众多的网络群体, 在这些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和情感交流, 并随学生毕业把网络群体形式带到了社会生活之中。网络群体通过影响信息传播进而影响群体行为, 事实上, 网络群体往往成为情感、信息、观点、立场、事件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虚拟空间基地。对高等院校而言, 人员集中、交往密切、互动频繁, 学生和教师围绕教学、社团、兴趣等建立了广泛的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逐渐以虚拟空间代替现实生活中部分会 ( 议) 形式成为重要的沟通形式, 成为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主要渠道, 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的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 研究者对高校网络群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特点及对现实生活、学习影响等方面进行的, 对一般性的网络群体的概念进行探讨的不多, 本文主要针对一般性的网络群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并围绕网络群体信息传播治理提出建议。

什么是网络群体呢? 高校的网络群体主要是由大学生、教师组成。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 简言之就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媒介, 依托校园BBS、Blog、同学录、QQ群、专题网页、E - mail或聊天室等所形成的兴趣相同、思想相近的新型大学生组织。结合现实群体概念和高校网络群体的定义, 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是指依托于网络媒介, 聚集于一定的网络虚拟空间, 通过网络信息交互形式形成的具有某种相似性 ( 兴趣、爱好等) 的群体。

推动网络群体迅速发展的因素较多, 主要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技术进步, 二是个人的内在追求和需求, 如兴趣、爱好等。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 群体的概念并不是新概念, 但网络群体却是新事物。在技术和人内在需求两个方面的共同推动下出现的网络群体, 以极强的生命力和极快的扩张速度, 覆盖于网络世界的每一个空间, 把网络世界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卷入其中。

但是网络群体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般性的群体不一样, 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性的人群。网络群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 拥有共同的虚拟空间。现实群体在交流中需要占用实际空间, 网络群体的特点就是占有共同的虚拟网络空间, 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信息交流, 虚拟空间是虚拟群体建立的坚实基础, 与现实空间相比具有无限性特点。

第二, 网络群体以网络空间信息交流为主要存在形式。网络群体主要建立在虚拟关系基础上。网络群体主要围绕观点、事件、心理、情感等精神层次展开, 具有虚拟性, 现实的物理行为退居其次。网络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对象、交流的信息本身、信息交流的背景都有极大的虚拟成分和虚构成分。一般群体其行为具有现实性, 交流、交往和活动都在真实世界展开, 都以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形式为基础展开。

第三, 网络群体所依赖的技术以及交往形式的特点, 使网络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很强的匿名性或半匿名性。在网络群体中, 身份并不都是真实和具象的, 甚至身份的真实性和具体性也不是网络群体所必需和必要的, 因此网络群体成员缺乏现实背景支持使得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抽象化和符号化, 也就更匿名化。即使建立在现实群体基础上的网络群体, 由于网络群体交往中的符号化和交往中具体背景的缺乏, 使现实群体基础上的网络群体之间也具有半匿名倾向。

第四, 网络群体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 群体成员的依存关系弱, 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不强, 群体成员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网络群体如果存有共性的东西, 也是共同的虚拟空间、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其他共同的需求等。有些网络群体会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转化为现实群体或转化为现实行为。网络群体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但是网络群体存在支撑依据不具有强制性, 群体外人加入具有自愿性、退出具有自由性。

2 基于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

从信息传播来看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效率高、信息传播的穿透 力强和信 息传播交 流的“封闭”明显。

第一, 承载网络群体的技术空间能更有效率地促进网络群体的信息沟通、情感表达和意见一致。网络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某种程度的匿名性或者半匿名性, 群体内的交流也比面对面的交流更随意、更真实和带有更强烈的个人情感。

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 32亿人, 手机网民规模达5. 27亿人。大多数手机网民, 基本是“机不离身”, 如此庞大的网民人数, 如此便捷的移动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以及近乎“病态”的使用习惯, 使得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之间的互动呈现更加直接、深入的关系。人们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移动化, 人生活世界也更加封闭化, 封闭于网络世界。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网络群体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大, 成为影响个体行为和群体行动的重要因素。

同时, 基于网络群体的信息交流替代现实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往往更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表现了跨时空性。

第二, 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网络群体内部交流的信息复杂、多样而自由, 内容涵盖范围广泛, 信息传播跨越了现实一对一、点对点的线性关系, 信息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群体范围内向具有复杂背景的群体成员发散传递并进而向广阔社会空间领域传送, 能轻松自如的突破现实群体沟通交流的边界, 消除信息在现实群体传播中的限制, 达到信息传播效力极大化。网络群体往往成为群体行动宣传、动员、组织的虚拟基地。尤其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 由于现实生活中对信息传播的政治、法律和道德层次的限制, 以及大众传媒出于公信力和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使得大量信息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有效的传播, 这个时候, 网络群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查发现, 突发性事件之后, 我们发现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往往比较活跃, 信息也带有调侃、讽刺、猜忌、不满等感情色彩, 以谣言、笑话等形式体现出来。

第三, 网络群体的封闭性, 使得网络群体具有某种程度的私人性, 一方面这有利于群体的情感交流, 另一方面这也使网络群体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土壤和媒介, 并成为法律不能有效覆盖的死角, 成为现实中政府难以监管的灰色地带, 一些非法交易往往利用网络群体开展, 比如人体器官的非法买卖、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情色交易等。网络群体的封闭性以及退出群体的自由性, 使得对违法信息的监控增加了难度, 降低犯罪分子被发现风险。低成本性和隐蔽性是推动犯罪分子积极利用网络群体的两大重要动因。

当然, 我们的目的是网络群体更加健康地成长, 但这种成长应该是在不触犯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的发展。我们这里研究网络群体, 仍然是为了积极促进人们生活的便利。

3 网络群体功能复杂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持续增多, 网络群体逐渐成为普通人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技术进步、网络普及, 使得网络群体的数目在增多, 网络群体其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网络群体功能日益复杂化。最初的网络群体功能单一, 只是为了信息传递, 但是随着网络群体成立时间的增长, 网络群体内部成员交流的频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彼此熟识, 网络群体逐渐突破了单一的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功能, 呈现出依托于网络群体向更加多向性功能发展的倾向。

( 1) 网络群体促进信息多样性解读的传播。就信息发布而言, 电视、报纸及著名网站是权威信息的发布来源, 但网络群体却是“坊间”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以流言、笑话等形式出现。影响人行为的恰恰是如何解读这些信息以及在解读过程中形成的立场和情感, 这些笑话、流言等内容“消解”权威解读, 这些潜隐性的信息传播成为媒体单一解读的有效补充, 使事件意义呈现“多样性”。2014年“马航”失联、2008年四川地震等事件中, 网络群体中就有这方面的众多案例。

“坊间”消息在网络群体中传递的速度非常快, 正是因为如此, 有人认为网络群体具有很强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信息在网络群体传递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 这正是我们对网络群体需要关注的原因之一。

( 2) 网络群体也是知识交流的主要渠道。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作用日益巨大, 在网络群体中, 知识的交流和传递是主要内容之一。网络群体会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群体形式,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群体, 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群, 而是一个新的群体。无论是读书、游戏、教育还是政策的理解等, 网络群体在知识普及和问题解决方面都起到巨大的作用。网络群体功能日益复杂, 起到了资源整合作用, 把闲置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传播资源和注意力资源集中在了一个即时传递、全时段关注、迅速回应和不断探讨精进的虚拟空间之中, 充分利用了网络社会碎片化特点。

社会资本是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依赖资源, 网络群体扩大个人的社会资本, 成为推动个人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凭借。1967年, 哈佛大学 的社会心 理学家米 尔格兰姆 ( Stanley Milgram) 创立“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今天, 多数网民都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网络群体, 并在网络群体基础上增加现实互动的可能性, 扩大了个体社会资本范围。网络群体成员身份的复杂性、属地的跨域性、信息发布的自由性都使得信息传播更多变, 也为个人社会的扩大提供了便利, 为“六度分割”理论的解释提供更坚实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同时网络群体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 也容易超越现实生活的身份、阶层、政治派别、权力层级等差异, 削平一切差异性的东西, 在网络群体中实现观点发布、情感表达等方面完全的平等和自由。

( 3) 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之间的互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关注: 一是网络群体的现实化, 即首先形成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成员存在经常性的网络联系, 逐渐延伸至现实生活, 转化为现实的行为, 形成现实群体, 这个现实群体可能是正式的群体也可能是非正式的群体。二是现实群体的网络化或虚拟化, 即现实中的一些群体, 在新的技术条件和共同的需求的推动下, 以网络为手段, 以虚拟空间为载体, 形成了新的网络群体, 以促进现实群体交往的深入开展。现实中的群体是网络群体存在的基础, 网络群体是现实群体的体现、延伸和变形, 是对现实群体的描摹、简易化和虚拟化。在网络群体与社会群体的互动之中, 虚实结合的角色和行为集于一人, 网络与现实的行为界限日益模糊, 产生了一系列危害社会和个体的事件, 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促使人自身的进一步封闭化。

网络群体的普遍化以及网络群体对社会行为的深远影响, 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关注网络群体的发展变化, 构建网络群体的交流诚信, 提升网络群体的道德水平, 建立网络群体的内部规范和交流机制, 加强外部的约束和监控, 最终使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有机融合, 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进步。

规范网络群体, 推动网络群体健康发展, 促进交往效率, 关键在全员参与, 需要网络群体管理人员、网络群体组成人员积极建构和谐、健康的网络交往文化, 也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网民做好监督管理。对网络群体的管理员而言, 对明显违法犯罪行为, 要做好审核, 对网络群体成员资格的审核、监督和清退做到常态化, 积极引导网络群体话题的展开。当然, 单一依赖于网络群体管理员的审核来净化网络群体也略显力量不足, 除此之外还依赖于提高网民个人素质, 使之即使在匿名状态下仍能控制自身言行的合法性, 能够对于网络群体的反动、违法的言行进行批驳, 使正义得以彰显、使邪恶得以抑制。政府相关监管部门, 应该能够通过政策手段做好跟踪、监控和处理, 对犯罪分子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从事犯罪行为要有有效措施, 对于网络公司而言也要积极开发甄别的技术手段。

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后工业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必然要求公共事务的管理功能更加分散化, 单纯地依赖于政府、协会、企业等已不足以达成良性的管理, 必须充分发挥每个公民公共管理的能动性, 参与社会治理, 这也应该是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昝玉林.论网络群体与人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12) .

[2]刘显忠.试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形成及其特征[J].探索, 2008 (1) .

[3]德普雷·蒂森.虚拟群体中的知识管理[J].教育, 2007 (30) .

[4]陈晓健.WEB2.0时代的虚拟群体传播[J].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07 (4) .

[5]李卫星, 洪岑.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及问题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年鉴信息与传播 篇6

一、档案信息与新闻传播

“信息是信息源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和消息通过传递被人们所感知、接收、认识和理解的内容的统称, 其根本特质是包含着新内容、新知识, 能消除人们对某种特质的不确定性, 使人们对该事物获得一定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动产生了影响……一个完整的信息过程, 包括信息的收集、发送、传递、接收、存贮、加工和利用。”[2]“所谓信息资源就是把信息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一种重要的可供利用的资源。”[2]从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 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档案通过各种载体储存、记录和反映各种事物运行状态及规律, 真实反映了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职能活动, 是第一手材料。档案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与凭证性的特点, 是原生固化信息, 从本质上体现着信息的客观性、可传递性和可激活性, 由此成为人们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历史与发展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正如詹姆斯·B·罗兹在《档案和文件管理在国家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一书中指出, 档案是“一种重大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 在国家信息系统中构成了其中一个有意义的基本的和对各方面都用的要素。”[3]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在信息中只有新近发生的而又能公开传播的那一部分才是新闻。新闻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 新闻传播作为一个有规律的新闻信息不断流动的过程, 永无止息。信息传递是整个新闻传播的一根主线。

二、档案信息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 两者的联系。

(1) 同属于信息范畴。“档案的各种有用性及有益性的产生根源在于档案所承载的各种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 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信息。”[4]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它记载的知识和技术, 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档案信息在利用过程中, 通过综合、分析和再加工, 原始固化的一次信息可变成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档案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传递档案信息和为社会提供信息的过程, 通过档案信息的传递, 使来源于档案的信息能以一般社会信息的形式和特点进入社会传递系统得以传播。档案信息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情况, 内涵丰富且内容翔实, 可以与社会其他信息一样得到广泛交流和传播, 共同成为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源。

(2) 以事实为起点, 都具有客观真实性特点。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 真实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档案是真实的记录和历史的见证, 具有凭证价值, 客观真实性毋庸置疑。新闻最基本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它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陈述, 用新鲜事实来说理。“新闻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第一, 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第二, 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第三, 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 把意见和事实分开, 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 评论才提供意见。”[5]所以,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的本质特性。由此可见, 无论是档案还是新闻, 都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 都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特点。

(3) 共同为大众提供服务。从广义上说, 凡通过传播媒介向社会提供信息, 从而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方便的社会行为都可称为信息服务。档案工作是一个传递档案信息和提供信息利用的过程。整个档案工作是一个从档案信息加工、制作, 到传递档案信息、信息扩散、信息共享的信息互动过程, 即档案信息传递过程。档案作为社会信息库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实物之一, 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 为社会信息库源源不断地输送新信息, 使社会信息库具有强劲的生机和活力。新闻传播是人们相互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社会需要新闻媒介, 社会大众需要了解新闻报道, 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新闻首要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大量客观、真实、及时的新闻报道。“新闻传播的信息服务一般是指新闻媒介以信息传播的形式向社会开展的服务性工作。”[6]

2. 两者的区别。

(1) 时效性不同。档案一旦形成, 其中的信息内容就是确定的, 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档案中的信息经常处于固化的、静态的、稳定的状态, “高龄档案”尤其受到重视和保护。档案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宝贵历史文化财富, 所以有“历史文明之母”之称。新闻传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即新闻传播必须及时、迅速, 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与进行传播的时间距离越小越好。“新鲜”即是新闻存在的价值, 它要求迅速及时又合乎时宜地传播新近发生事实的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闻对于时间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闻传播可以做到与事实的发生同步, 如很多新闻是现场报道、电视直播等。

(2) 重复性不同。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可以贮存起来反复使用, 档案具有可存储、积累、携带和反复利用的特点。新闻是信息中最新鲜的那一部分, 新闻又是“易碎品”,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旧闻, 所以新闻具有不可重复性。

(3) 公开性不同。档案可以是公开的, 也可以是秘密的, 其中某些档案中还保存了大量不宜公开的事实, 档案是不能任意扩散的。公开是新闻的直接目的, 所有新闻都必须公开, 它要求新闻通过传播能被尽可能多的受众接受, 以便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效果。新闻传播是公开的、无隐秘性的。

三、档案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档案要介入大众传媒, 发挥档案信息作用, 就要充分发掘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 注重发掘档案的知识性、价值性、时效性, 主动提供有序、有效的信息, 使档案信息满足新闻信息的要求。档案在增强信息的可读性方面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独特作用。

1. 提供新闻背景的作用。

所谓新闻背景是就有关新闻事件的特定历史和环境的材料。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虽然在时间上新闻所报道的是事实变动的最新情况, 但在空间上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事物总体中的一个个体或局部。所以, 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就必须清楚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等。这必然产生了新闻背景介绍的需要, 而档案真实、全面、完整地记录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可以提供翔实的新闻背景材料。

2. 提供历史背景材料, 即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档案, 展示事件的历史演变全过程, 使新闻报道具有延续性。

在某种情况下, 传播过去发生的事实, 有助于消除受众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如那些在当时报道时机不成熟的历史事件的揭秘, 虽然不具有时效性, 但它对大多数受众来说是新鲜的。

3. 提供人物背景材料。

新闻报道中的事件与人物往往是分不开的, 许多事情是人做出来的, 报道中必须交代各式各样的人物。档案详细记录了重大事物全貌及重要人物的一生, 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有关人物出身、经历、特点的新闻背景材料。如电视剧《刘罗锅》播出后, 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国档案报》立即以第一档案馆的档案为依据, 介绍了刘墉的真实情况, 并将刘墉的手迹直接见报,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4. 提供事物背景材料。

档案通过提供大量的原文、声像、图片作为背景, 来揭示事物的特点、意义而避免了就事论事, 起到了寓理于事的作用。如《时光聚集》栏目, 刊登了一组历史照片, 每张都配有简短的说明文字。照片是最直观的信息, 聪明的读者一睹便知报人用意。这是由于档案的真实性可以得到读者最大的信任, 从而体现了新闻的实际价值。

5. 增强新闻信息的权威性。

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 任何一个媒介想垄断读者都是难以办到的,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办出特色, 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时, 档案信息因其具有原始性、凭证性的特点, 增强了报道新闻的权威性。

由于档案信息对新闻传播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要以新闻媒介为依托, 真正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和宣传工作,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社会背景下档案信息与新闻传播的联系与区别, 并分析了档案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档案信息,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3]周彬.档案事业是文化大省建设的题中之义[J].档案与建设, 2001 (12) .

[4]吕鸿.档案文化价值与语言的关系[J].档案学通讯, 2002 (1) .

[5]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新时期图书馆信息与服务传播 篇7

1 现代高新技术的影响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 如采集、编目、检索、咨询、借阅、信息服务, 全部都是手工操作, 工作效率很低。九十年代初期,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引入, 使图书馆的现代化成为现实, 九十年代后期,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使图书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成为可能, 实践证明,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的现代化, 还是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

1.1 电子化信息服务

21世纪科学技术一日千里飞速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世界上先进技术发展很快, 发展速度不是用年来计算, 而是用月、用日来计算的, 叫做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在图书馆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方式, 如:电子信息检索、电子文件传递、电子邮件、电子图书馆、信息资源查询服务、图文信息、远程电视会议、电子公告板、电子论坛等。

1.2 信息资源采集的新模式

随着电子化信息服务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 要求图书馆必须要重新设计信息采集的方式方法。现在同一信息产品寓于纸质的书本型、缩微品、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牌物、计算机可读等多种载体之中, 而且, 这类出版物集文字、图像、色彩、视频于一体, 不仅声情并茂, 而且能较快反映出新技术、新成果, 特别是一些研究中的动态信息。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因此,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集也不应仅囿于印刷型的书刊文献, 而应是多渠道、多媒体、多接收点, 并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Internet网络) , 让全球范围各种新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图书馆, 并及时提供给各级用户利用。

1.3 拓展了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与范围

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种类及功能的不断扩展, 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也逐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 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印刷型文献的输入、处理存储、检索与输出, 而且还能加工处理图像、动画、光盘、光碟及各类音频、视频资料。这样的系统不仅具有灵活的数据组织、管理和检索的能力, 而且还具有远程传真、电子邮件、高速打印、联机信息处理和服务等多种功能。

1.4 增加了信息服务的特色

电子信息资源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一改传统做法。首先, 图书馆的信息部门不只是提供与所需信息相关的文献, 而更主要的是直接提供所需的信息。比如, 现在网上信息已成为公众查询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图书馆要成为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就必须重视网上信息源的采集和整合, 以满足用户 (读者) 更广泛的需求。此外, 还可以利用相关的知识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对用户 (读者) 所提出的咨询问题作出满意的答复, 还能利用推理和演绎的办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给予专家水平的答复和解决方案。

其次, 随着电子信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 读者能利用电脑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直接存取电子信息资源。用户还可在个人的电脑上套录所需的信息, 建立自己的个人电子文档。这样大大方便了读者, 读者可以足不出户, 就能直接查到所需的信息。

1.5 传统的信息服务方法

当今的时代, 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共存的时代。首先,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仍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和读者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将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全部数字化是不经济和不必要的。其次, 纸质文献出版业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数字化信息的出版发展共同繁荣。第三, 图书馆的 (用户) 是多元的, 不同年龄、层次、专业、需求的用户对信息载体的偏好不同, 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是不容易的, 而且目前的电子阅读方式还没有普及, 还有不少缺陷。因而, 纸质文献将继续拥有大量的用户。

数字图书馆在迅速发展, 传统图书馆的职能将继续发挥作用。

2 图书馆要抓住机遇, 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牢牢抓住机遇, 抓住市场, 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更新观念、探索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路

社会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的形式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正是促成我国社会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结构形成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总体观念的转换是首要问题。图书馆应强化知识经济意识, 树立全新的市场经济观念, 破除无偿服务的传统思想, 树立图书馆信息产业的观念, 广开信息服务渠道。随着电子市场信息的应用和普及, 必然使信息商品化形成和流通, 从而加速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向着市场经济的产业化方向迈进。即逐步实现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化、商品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和信息机构企业化、群体化乃至集团化的现代化服务业, 开创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局面。

2.2 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信息服务就是要把社会的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出来, 提炼为知识, 把知识激活为动力, 使其成为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 信息服务是手段, 使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目的。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职责不仅是高效、快速地向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 而且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 使信息增值, 以换取科学技术、金钱、时间、资本、决策等的等同价值。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只有引近高新技术才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增加信息服务的经济效益。

2.3 积极吸纳和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

21世纪是一个继往开来竞争激烈的新世纪, 以知识和科技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新世纪的竞争将会是人才的竞争。如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一个国家要兴旺、要发展, 需要有一批政治家和各行各业各类的专家队伍。高素质的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备条件。一个单位要发展, 要在同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图书馆才能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

市场机制是利益驱动的竞争机制, 图书馆只有不断开拓、积极进取, 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求得生存发展。

21世纪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上节点的作用, 利用因特网提供的多媒体信息传递与发布的功能, 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面, 开展多功能、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的信息服务, 21世纪图书馆事业将会迅速的发展, 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摘要: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牢牢抓住机遇, 抓住市场, 探索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路, 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效益, 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 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信息传播,馆员

参考文献

[1]王知津, 印红.加入WTO对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影响及对策[J].图书管建设, 2002, 3.

[2]汤利光, 刘宣春.站在不同的空间观察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 2002, 3.

试论图书馆职能与信息传播 篇8

1 图书馆的职能变化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在图书馆发展的不同时期, 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的重要时期, 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图书馆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等其他各类信息。经济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也对信息有着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图书馆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文献的基本职能以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必须在强化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增加开发信息资源、快速传播科技信息等职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服务。

2 信息传播的方法

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 积极参与生产、科研、强化宏观调控, 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是可以为振兴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是可以促进图书馆工作重点的转移, 强化服务功能, 使馆藏文献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

2.1 转变观念, 便被动为主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观念的转变是首要问题。图书馆员应解放思想, 转变旧观念, 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商品观念、竞争观念,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定期举办信息发布会、科研成果展示会, 把信息第一个送到用户手中。

2.2 抓住重点, 跟踪服务

科学研究的前期工作是占有大量翔实可靠的原始文献, 在当今知识爆炸、文献信息与日俱增的情况下, 谁能及时掌握最新信息, 谁就能占领市场, 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面对日益增长信息需求, 图书馆员应有效地利用网络, 为用户存储信息, 进行信息排查、发送, 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服务。

2.3 针对服务、开展系列服务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馆藏文献, 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 定期、定题、定量的为用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一方面为用户及时送去信息, 另一方面为图书馆带来了生机和效益。

2.4 利用现代化手段, 提供技术服务

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利用的手段较齐全, 标准化程度较高, 图书馆员有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的经验, 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馆际协作, 实现联机编目、互借、检索, 使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3 发展图书馆信息产业的途径

信息是重要社会资源和财富, “信息就是金钱”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高度的信息化的经济信息产品, 它将同物质产品一样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使用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 并且通过图书情报人员的物化劳动, 转化可供交换的信息产品, 最终投放市场满足需要获得利益。

3.1 转变思想、树立市场意识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买方市场”不断形成, 可相对的卖方市场略显迟缓。科研成果研制出来以后, 不充分利用, 永远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只有通过市场交换 (拍卖技术、转让专利) 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而科研人员不可能像卖商品一样,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大肆叫卖, 所以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难以和用户见面。这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同时也给双方带来时间的浪费和经济的损失。要想消除这种局面, 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以科研成果、信息产品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信息市场, 为科研成果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场所, 搭一座桥梁。这就需要图书馆、情报部门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充分利用文献资源, 扩大信息传播。

3.2 采用新技术, 加快现代化建设

信息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国际上发达国家信息业的蓬勃发展, 正是现代化技术对其广泛应用的结果。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技术、新知识像潮水般涌入信息部门的图书馆, 如果仍处于手工处理阶段或者有的地方用上了计算机不熟悉业务, 那么想快速传播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以计算机可读形式生产和传播信息为特征的数据库和电脑网络等软件, 则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所在。

3.3 培养信息产业人才

要发展信息产业, 必须有符合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合信息管理人才。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靠知识、靠科学、靠人才, 落脚点是在人才上。信息人才不仅有信息搜集、处理、传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还要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还要懂经济, 善管理、会经营。但目前图书馆是一方面人员过剩而人才匮缺, 出现人员素质低, 知识结构单一, 真正在图书馆从事信息方面技术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再有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 由于图书馆福利待遇偏低, 一些有用之才“下海”、“跳槽”, 使得图书馆干部队伍不稳定, 造成图书馆生产力落后, 服务水平上不去。要改变这种状态, 首要任务是启动新的运行机制, 因馆制宜, 因室制宜, 搞好以文补文, 搞好有偿服务, 向市场要效益,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社会活动能力强、公关综合素质好的开拓型人才队伍, 为图书馆信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信息的传播价值 篇9

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传播有助于提高

画面鉴赏力

音乐是视觉艺术互补的一个重要武器,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发展,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电影音乐、音乐图片不是纯粹音乐,比如说,电影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因而电影音乐需要融于影视的银(屏)幕造型设计之中,以一种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音乐方式组成影视艺术的视听美感。美国已故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认为,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是它却起了应有的作用。

音乐是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画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通过其美感层次中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来展现。

音乐使电影、图片的情节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催泪和更加有感染力。优秀的电影、图片的音乐总是会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把镜头、画面所无法涵盖的意境在无形中呈现出来。画面的表达若缺乏音乐元素,它的表达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亚瑟王》中从头至尾都起伏不断地响起主题悲情基调的音乐,悠远、神秘、凄美、感伤的宿命色彩的音乐。这一主题音乐的反复出现,使得影片的叙事变得生动细致,把作为个体的人在大时代面前的那种悲剧感渲染得分外鲜明,增加了观众对画面的理解。再如《情书》中的音乐奠定了电影的调子,烘托了氛围,使画面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充满感染力,像这样的使用在影片后面还有多处出现。如紧接下来博子趁伯母离开把男生藤井国中时居住的地址偷偷记在自己胳膊上的情节,背景钢琴是纷乱的,一如博子当时的心情,想要记下来又担心被伯母发现自己的小秘密,气氛一下子变的紧张,观众的心情也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还有女生藤井在医院看病时坐在长凳上,发生了幻象——爸爸逝世前被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推过走廊的情景,钢琴音乐的出现既表现了此时画面情节的不真实,又表现了当时女生藤井不知所措、无助、眼睁睁看着自己父亲慢慢离开的悲痛和绝望。除此,回忆中女生藤井在学校车棚等男生并且初次结识行为古怪的大井,弦乐很好的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且很符合在影片中初次出境的大井的人物性格。这些音乐的使用烘托了画面气氛,提高了观众对画面鉴赏力。

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传播有助于提高审美力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美丽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影视音乐、音乐图片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音乐有明显的节奏感和主题相配的旋律,起到舒缓身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使忙碌的人们从紧张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音乐、美好的故事情节中得到休息,并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影视、图片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优点为其传播的价值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

影视音乐、图片音乐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在于对高雅艺术品的鉴赏,低俗的音乐只能给人带来不良作用。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影视、图片的音乐大多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或者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长期的准备而制作成功的。所以它是优秀的音乐,愈是优秀的作品其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愈鲜明。如影片《音乐之声》中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值得欣赏,如《雪绒花》、《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让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无不沉浸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之中,心情也会变的愉快。再如《情书》这部电影的音乐以提琴和钢琴为主,声音非常纯净,和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一样纯净而美好,带给人最动人的美——愁苦中的美。《泰坦尼克号》里有一个场景,在下级船舱里,也有聚会,音乐是那首欢快的苏格兰小曲,风琴声、敲打声、踩踏声,画面转换成了另一幅欢快、疯狂。快速轉换的画面、轻快的小曲,让人想到青葱岁月、春游踏青、与朋友追打嬉戏等。总之,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于人们良好审美能力的形成,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忙乱的生活多一份和谐,颠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烦躁的心情多一份宁静,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音乐在影视、图片中的运用,不仅能达到所需要营造的氛围,还能消除长时间的视觉紧张所带来的疲劳。

|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武 琼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优势与缺憾 篇10

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 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 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

还有人认为, “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 也被称作网络传播, 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

其实, 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 (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 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 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 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 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二,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易操作性、广泛性、及时性、选择性、自由性、隐私性

网络已经成为现今信息发布传播最主要的一种媒体形式, 相比与传统的报纸, 电台, 电视等传媒平台, 它即拥有其他媒体的特点, 同时也具备自身独特的一些优势。因此, 网络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覆盖最为广泛的媒体。

1.易操作性

在当今网络发达的年代, 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纳入学生考核的范围之内。简而言之, 从学校毕业的高校生都可以熟练的操作一台计算机。当然, 对于简单的消息的发布传播自然而然是再简单不过。因此,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 消息的发布者也许只是一个还未走出校门, 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对于许多深处校内的孩子们, 分辨能力尚且很薄弱, 对所散布的消息更是缺乏解析。

2.广泛性

网络的广泛性是相对与传统媒体而言的。无论是报纸还是电台电视, 它们都有局限性。这种局限包含时间和空间。网络信息是全球化的, 不会有地域和国家的界限, 而报纸电视等媒体通常都只在一定的区域内发行传播, 而且传播的介质单一。

3.及时性

电台电视而言, 它们和报纸一样, 作为一个正规的媒体, 必须有一系列的过程才将信息传播出去。这个过程包含采集信息, 筛查信息, 编排信息, 播报信息等。

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是将信息数据化依靠光电信号等传播, 其传播速度相当快。与传统纸质等其他媒介的速度相比, 可谓是大巫见小巫。网络传播还具有“网”的特点, 一点对多点, 多点扩散的传播现象。因此, 网络传播消息的速度是相当及时的。

4.选择性

选择性不仅是网络传播信息的特点, 也是其他许多媒介都拥有的特点。但是相比其他媒介而言, 网络具有再传播特性, 当接收者接收到消息后, 加以自身喜好偏爱或者避讳等因素添加或减少, 再次传播出去。如此选择性的将消息调整传播, 消息的准确性自然让人产生疑问。

5.自由性

网络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 但是相对的网络监察管理却跟不上, 对此, 网络的言论信息可谓鱼龙混杂。对于很多带有个人意图的消息, 以及部分反动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 也可以在网络的环境中得以快速且无障碍的传播。这对许多分辨能力差的人来说, 将会造成不可预计的严重后果。近几年的社会新闻经常看到许多惨案, 有的事件残忍程度简直让我们无法相信。

6.隐私性

虽然网络有域名等, 像居民拥有身份证一样, 但是现在网络黑客等却可以简单的隐藏信息发布者的域名。并且经常混迹于网络论坛以及其他交流网络空间的人都知道, 网络是可以匿名发布消息的。对于许多发布消极言论信息的人, 也有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保护。

三、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与事实真相

网络信息传播究竟是让人们看清事实, 还是扭曲事实, 捏造谣言,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信息多元化, 还原事实

对于传统媒体的筛查, 网络是直接将信息新闻等直接发布出来, 发布者也许就是第一事发现场的目击者或者关联人, 可以将事发当时情况详细的叙述出来。传统媒体, 不管电视, 报纸, 都是经过外出采集人员采集回来的材料加以整理, 编排出新闻信息。对于一些即时性的事件, 当采集人收到通知时, 大多是已经事件结束之时, 许多现场目击者或亲历者已经不在现场或者遭遇到某种因素的影响, 不能再将事件原本的再现或者复述。

网络传播信息的选择性联系着网络的交互性, 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将信息二次或者多次再传播, 因此事件的原形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

2.发布者身份, 意图不明确, 歪曲事实

网络信息传播的易操作性, 自由性, 隐私性等特点, 使得网络传播的消息来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但也同时给了恶意的部分人群一个制造混乱的机会。结合网络传播的及时性, 选择性和广泛性等, 使得谣言更加猖獗。

网络传播信息时, 网民可以回复, 转发等方式将原始信息加以调整, 使得原本事实的真相变得模糊, 甚至扭曲。

上一篇:执法机关下一篇:设备引进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