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支出年鉴

2024-05-12

中国教育支出年鉴(通用9篇)

篇1:中国教育支出年鉴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2【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40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7 黄崴.教育督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洪馒亮.教育督导及教育督导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1 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53

黄崴.教育督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孟凤英.制约教育督导职能发挥的成因与对策[J] .教育评论.2009,(5)黄崴.教育督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8

黄崴.我国教育督导体制现状、问题与改革路径.教育发展研究[J].2009,(12):31 孙玉洁.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 .2004,(10):64

李长伍.我国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03 翟英超.中小学教育督导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3

岳中方.关于教育督导的认识与思考[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12):62 王琼.县级教育督导现状与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王琼.县级教育督导现状与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篇2:中国教育支出年鉴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已成为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2012年我们教育经费支出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4%。据悉,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之下,美国2007年教育经费仅占财政总支出的2.4%。面对如此大的差距,国人是应当为我国大比例投资教育的大方拨款之举感到自豪心安;抑或私下狐疑,缘何教育支出的正差距却引致教育质量、教育成果的负差距?的确,大比例的教育财政支出是否就意味着教育情况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论证一下身居第一要位的教育支出对于改善民生的效果。有以下事例可供参考:根据零点公司2006年对全国4128名城乡居民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道“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从此项数据来看,国家的“大手笔”教育支出似乎并没有令国民受益良多。虽然调查年份距今已四年,但结果极具参考价值——国家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教育,为何纳税人依旧辛苦地为教育买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教育投入方向的严重失衡——行业技校的财政拨款不足。早在2006年温家宝总理就指出“职业教育已经列入中南海的议事日程。”这无疑是具有先见之明的明智之举。但近年来,大量优良的行业技校因经费问题而面临关闭。继续经营的技校也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财政拨款不足而无法确保教育的“硬件设施”,造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下降。可见,增加行业技校的财 政拨款,使国民教育投入方向均衡化是我国财政支出应采取的大方向。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而行业技工的劳动市场却严重供不应求。如果加大技校的财政拨款,保证技校的办学质量,那么,合格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前途无疑是有保证的,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这种方法类似于将一批潜在的三本或专科学生流引向行业技校,当然前提是技校的条件过硬。同时,技校相对于大部分三本及专科院校而言,具有学费低、学时短、收效快的特点,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后,可以找到收入稳定的工作,帮助改善家境——这对于贫困人群意义重大。因而,对于贫困人群尤其是农村家庭,技校或许比仅仅发一张所谓文凭的三本、专科院校更有价值。因此,增加行业技校的财政支出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

其次,我对于教育财政支出的微观层面有一些建议。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每年都会给予各地区的中小学一笔不菲的财政拨款。可是对于当今的中、高考体制,应试教育仍是教育模式的主导,这一问题在中小城市尤为明显。第一,这表现为只重书本,忽视实验。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一笔实验款额,然而,为了加快教学进度,省去“繁文缛节”,大部分学校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项目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能省则省。有时实验器具残缺,有时试验时间严重滞后,有时干脆删减实验内容„„这种忽略实验的做法使得学生只会答题,不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第二,表现为全力学习,体质低下。很多学校大力购置体育器械而学生却根本无从用起。往往最后价值不菲的体育器械日益折旧,最终淘汰。可见,国家应加强素质教育的监管力度,严格检查学校的实验进度,实验情况,严格杜绝“实验经费”的“打水漂”或挪用行为;同时,应将“丰富学生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工作提上日程,严肃处理“体育器械的面子工程”。学校应保证国家的每一分财政拨款都为学生所用,让纳税人的钱惠及纳税人的子女,不能让“素质教育”沦为空谈。

综上即为我对于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的见解:宏观上,均衡国民教育的投入方向,增加行业技校的财政拨款;微观上,严格监管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执行力度。确保财政拨款确实起到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民生状况的作用,这样的财政拨款,才是于国、于民有意义的支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以下简称4%目标)。为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2001—2010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年均增长20.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4.3%提高到 15.8%,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新形势下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实现4%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按期实现4%目标,资金投入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中央财政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增加本级教育支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根据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落实责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落实法定增长要求,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一)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年初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时,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也要按照上述原则优先安排教育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

(二)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要着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各地区要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

(三)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要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不断健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

(一)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二)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关于统一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98号)的要求,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

(三)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进一步调整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各地区要加强收入征管,依法足额征收,不得随意减免。落实上述政策增加的收入,要按规定全部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不得因此而减少其他应由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四、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一是积极支持实施重大项目。坚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符合《教育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项目,做好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好相关重大项目。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经费安排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切实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支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重点任务。三是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调整优化各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结构,合理安排日常运转经费与专项经费。

(二)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要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公开。三是要明确管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事权划分,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五是要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着力做好教育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本地区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相关工作。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做好动员部署,落实各级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二)加大各省(区、市)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的统筹责任,防止支出责任过度下移。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财力分布状况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加强监测分析。各地区要加强对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重、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项政策的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指标,对各省(区、市)财政教育投入状况作出评价分析,适时将分析结果报告国务院,并作为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

中国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请审议的《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表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8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拟安排2093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拟安排972亿元,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拟安排75亿元。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预期指标计算,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

报告还介绍说,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3781.32亿元,增长16.4%。今年将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补助150亿元,增长48.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安排资金1057.54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

报告介绍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安排资金82亿元。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安排资金256.8亿元,增长91.7%。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补助206.97亿元。推进“985工程”、“211工程”等,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安排资金1352.5亿元,增长24%。

五、最能突显体制变化的三级教育之一—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财政经济体制的变革条件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变化

1、“两级财政、分级包干、分级管理”的体制时期(1980-1984年)

2、“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体制时期(1985-1993年)

3、分税制背景下“以乡为主”的体制时期(1994-2000年)

4、税费改革后“以县为主”的体制时期(2001-2005年)

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时期(2006-至今)

篇3:中国教育支出年鉴

一、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7-8月进行的“中国城镇居民经济状况与心态调查”项目的数据, 包含了北京、辽宁、河北、山西等12个省级行政区域的41个市 (区、县) 的5056名城镇居民家庭户主的家庭金融数据。

本文模型设定如下:

分别表示家庭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以及住房支出, 表示本文关注的可能影响家庭支出的户主的个人特征, 包括户主的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健康状况以及户主的政治面貌六类, 为控制变量, 在本文中包含家庭总资产、家庭总负债、2008年家庭总收入、家庭中儿童比例、家庭中老人比例等因素, 为回归残差。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1、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均值为24664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92%。

2、家庭教育支出与户主个人特征

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与户主年龄、户主婚姻状况以及户主职业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年龄方面, 在户主年龄35-40岁时达到最大值, 低于35岁或者高于40岁, 教育支出随着年龄的减少或者增加而减少;婚姻状况方面, 户主有配偶时家庭教育支出最高, 户主未婚或者户主婚姻状况为其他时教育支出最低;职业方面, 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与户主职业中的“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服务业人员”、“生产人员”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户主职业状况为“未工作”、“农林人员”、“其他职业”这三种情况的家庭教育支出均值叫所有家庭教育支出均值低, 而户主职业状况为“军人”的家庭教育支出均值最高。

3、家庭医疗支出与户主个人特征

城镇居民家庭医疗支出与户主年龄、户主职业、户主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家庭医疗支出均值随着户主年龄的升高而升高;家庭医疗支出与户主职业中的“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服务业人员”以及“其他职业”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户主职业为“未工作”的家庭医疗支出均值最高;户主健康状况与家庭医疗支出有明显相关关系, 随着户主健康状况的递减, 家庭医疗支出递增。

4、家庭住房支出与户主个人特征

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出与户主的婚姻状况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与其他户主个人特征之间并无明显相关关系。研究中发现一些结论:户主年龄在25-40岁以及51-60岁之间的家庭住房支出最高, 户主年龄在41-50岁之间的家庭住房支出最低;户主婚姻状况为“未婚”的家庭住房支出最高。随着户主教育水平的增加, 家庭住房支出增加;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出与户主职业中的“军人”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家庭住房支出超过20000元时, 随着户主健康状况的变差, 高家庭住房支出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当家庭住房支出在20000元以内时, 关系并不明显;户主党派为“共青团”的家庭住房支出最高, 其次是户主党派为“共产党”, 这两类家庭的住房支出高于所有家庭住房支出均值。而“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户主家庭的住房支出低于所有家庭住房支出均值。

(二) 政策建议

由于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以及住房支出与户主的个人特征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户主的个人特征以及家庭支出水平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或者社会援助项目。例如:1、户主职业状况为“未工作”、“农林人员”以及“其他职业”这三类家庭教育支出均值小于全部家庭教育支出均值;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这三类家庭经济来源不足所致, 因此可以针对符合此类户主职业状况的家庭建立一些社会教育保障或者社会援助项目;2、户主健康状况为“非常差”的家庭中有10.53%的家庭教育支出较高, 为2000-5000元, 应当给予此类家庭一定的社会保障或援助;3、户主年龄为25-34岁的家庭医疗支出水平相对其他50岁以内的年龄段支出较高, 可能是因为此类家庭户主由于工作刚起步不稳定, 不一定有医疗保障, 笔者认为应当予以此类家庭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障或医疗援助。

摘要:本文利用2009年中国12省区41个市 (区、县) 5056名城镇居民家庭户主的调查数据, 简析了我国城镇居民2008年家庭消费支出的总体情况, 并从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以及住房支出三个项目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状况进行了剖析, 主要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户主的个人特征, 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健康状况、政治面貌这六个特征对家庭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以及住房支出的影响。

关键词: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住房支出

参考文献

[1]Mauser, Marilyn and Murray Brown.Marriage and 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A Bargaining Analysi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80, 21

[2]龚继红, 钟涨宝.农村家庭收入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5 (9)

篇4:中国教育支出年鉴

在当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当温家宝在发言中宣布这一数据时,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微博上评论说,这是历史性的,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是一个迟到12年才达到的目标,而且是较低的水平。

早在1993年,中国就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1990年时教育投入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7%,在亚洲和大洋洲发达国家为4.0%,而中国当时仅为2.3%。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想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教育做支撑。他指出,中国此次突破“4%”所释放的意义非常重大,要从简单粗放的增长方式,转型到由知识和教育支撑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就必须加强教育,“这不仅和研发能力密切相关,也和国民的教育水准密切相关。”

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增加财政投入,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如今,中国已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尽管成绩明显,但中国教育还有许多难题待解。不少网民表达了对当前入园难、减负难、择校热、留守儿童问题和校园安全等问题的忧虑。

网民“开心”说:“只有教育投入更多增加,城乡教育差距才能越来越小。盼望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2012年9月,一段来自湖北农村的网络画面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画面中,一群年幼的孩子背着课桌,艰难地走在上学的山路上。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熊梅说,“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的教育投入仍然与农村学校的发展需求差距尚远。”

“总理在报告中指出,今后教育投入还将继续增长,因此,未来应研究教育经费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如何建立。”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说,只有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摆正教育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切实解决好各具体领域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篇5:中国教育支出年鉴

工作通讯

《中国信息年鉴》编辑部 2010年12月22日

《中国信息年鉴》网站 荣获“全国出版业网站百强”奖

2010年12月,《中国信息年鉴》在2010年全国出版业网站系列荣誉评比中入选“全国出版业网站百强”。

2010年全国出版业网站系列荣誉评比活动是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指导下,由中国出版者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全国出版业网站百强”是从全国2500多家新闻出版网站中选出,共选出出版社网站30强;电子商务网站20强;内容平台、期刊、报业网站各15强;新媒体网站5强。本次全国期刊业入选百强网站的仅8家,其中,《中国信息年鉴》网站是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年鉴类网站。这是对《中国信息年鉴》网站工作的高度肯定和良好评价,是编辑部全体同志们多年来辛勤劳动、不断创新的结果。

本次评选活动秉承“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评选程序科学、权威。评选指标分为第三方数据监测、人工测评、专家评价三个部分。第三方数据监测是考察独立访问者数量、总访问次数、人均停留时间、人均访问频次、Alexa流量等项指标。人工测评是指对用户体验度、服务创新力的评测,包括网站页面下载显示速度,界面友好程度、操作性,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创新,内容的创新,网站页面设计的创新等指标。专家评价是行业专家对网站的评价,包括网站建设导向性、内容资源丰裕性、产品服务创新性、整合服务广泛性、对数字化转型拉动性等指标。评选第一阶段根据网站域名数据库筛选出2000家网站进入监测。经过尼尔森的第三方数据检测结果分类确定200家入围网站。评选出“全国出版业网站百强”、“全国出版业网站‘十一五’突出成就奖”、“最佳服务网站”、“最具发展潜力网站”等奖项。最终的评选结果在2010(第四届)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上公布。

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2010(第四届)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于2010年12月15-17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以“加强内容资源整合 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为主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谢明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等业界领导以及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信息年鉴》编辑部王超同志参加了会议。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主评专家王勤做了《2010全国出版业网站创新报告》。中国版协为获奖单位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牌,并建议各有关单位对本单位网站工作所取得成绩再给予表扬和奖励。

主题词:出版业 年鉴

网站 百强

篇6: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收录当年全国和各盛自治区、直辖市每年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大量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和近二十年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发行,是我国最全面、最具权威性的综合统计年鉴。该文献同时有中英文版及电子光盘版出版。

年鉴正文内容一般分为20余个篇章,于不同年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略有调整。如:1、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2、综合;3、国民经济核算;4、人口;5、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6、固定资产投资;7、能源;8、财政;9、价格指数;10、人民生活;11、城市概况;12、环境保护;13、农业;14、工业;15、建筑业;16、运输和邮电;17、国内贸易;18、对外经济贸易;19、旅游;20、金融业;21、教育和科技;22、文化、体育和卫生;23、其他社会活动;24、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25、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等。同时附录两个篇章:台湾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和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为方便读者使用,各篇章前设有《简要说明》,对该篇章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予以简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统计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收录当年全国和各盛自治区、直辖市每年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大量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和近二十年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发行,是我国最全面、最具权威性的综合统计年鉴。该文献同时有中英文版及电子光盘版出版。

篇7:中国教育支出年鉴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入选作品

宏立城・山水黔城 设计构思 项目产品设计巧妙依托特有地势结构,将高地起伏的坡地通过不同群落的.合理搭配购成了连续完整的景观,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原有自然生态景观.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安家英文刊名:I HOME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篇8:中国教育支出年鉴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一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公共教育投入规模与速度可以反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在绝大多数国家中, 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都是本国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所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教育的基本条件和水平。对现阶段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变化趋势分析, 有利于衡量和把握教育投入水平, 有利于今后阶段调整教育投资比例。

论文将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绝对量与增长率变动趋势、与相关指标比较的相对量变动趋势以及上述趋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三个角度研究我国近期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量变化趋势特征。

一、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绝对量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分析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国国民素质的高低和经济发展的潜力。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004年, 全国教育投入总量为7 242.60亿元, 比2003年的6 208.27亿元增长16.66%。其中,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 为4 465.86亿元, 比上年的3 850.62亿元增长15.98%。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 (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 为4 027.82亿元, 比上年的3 453.86亿元增长16.62%。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附加口径计算, 2004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8 486.89亿元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 比例为15.16%, 2003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4 649.95亿元 (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 比例为15.00%。

表1给出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量及与相关指标增长率比较情况的统计数据;表3给出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及与相关指标年均增速数据。从总量与年均增速上看, 1993—2004年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呈现增长态势, 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较1993年增长4.17倍;1993—2004年之间年平均投入2 394.62亿元 (表2数据) , 名义年均增长速度 (未剔除价格影响) 为14.63%;同期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年均增速分别为:17.37%、16.32%和12.13%。

从环比增长速度上看, 在趋势上, 由图1, 每一个年份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均低于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 12个观察期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均值10.87比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均值13.75低2.88个百分点 (由表2数据) ;12个观察期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只在1994、1995、1996、2001和2004五个年份超过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 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均值10.87比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均值12.83低1.96个百分点 (由表2数据) ;12个观察期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在大多数年份均明显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均值10.87比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均值8.19高2.68个百分点 (由表2数据) 。在数据离散与集中程度上, 由表2, 反映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四个 (组) 统计指标组内数据差异与组间数据差异的统计指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四个指标的大小排序结果次序完全相同, 由大到小分别为: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从反映增长率之间差距变化趋势的弹性系数 (由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与相关指标实际增长率比值表示) 上看, 在趋势上, 由图2, 除开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的弹性系数1994年出现异常值以外, 差异较为显著、波动较为明显的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的弹性系数, 期间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四个阶段;在数据离散与集中程度上, 由表2, 反映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三个 (组) 统计指标组内数据波动绝对差异与组间数据波动相对差异的统计指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三个指标的大小排序结果次序完全相同, 由大到小分别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的弹性系数、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的弹性系数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的弹性系数。

单位:亿元, %

注: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折算依据是以1992年为100, 1993—2004年分别为114.70、142.23、166.55、180.37、185.20、183.72、181.15、181.87、183.14、181.68、183.86、191.03。 (2) 增长率采用环比, 各指标实际增长率均由相应指标与CPI作比后计算而得。 (3) 弹性系数指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对应指标的增长率的弹性系数。 (4) 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1994和1995年份数据值较抵, 主要在于相应年份物价指数上升幅度大大超过财政支出上升幅度。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4—2005年。

注:a存在多个众数, 显示最小值;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弹性系数1994年的数值异常, 在本表处理过程中剔除该值。其余说明与上表相同。

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相对量变化趋势分析

从教育投资相对量的发展趋势上看, 1993—2004年期间, 根据公式 (式中, 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x表示各年环比发展速度, 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项数, π为连乘符号) 计算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发展速度为11.0435%。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基本处于下降态势 (见图3) , 由1993年的81.87%降为2004年的61.66%, 下降幅度为20.2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速度为-2.39%。

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没有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执行, 从1993—2004年的十几年间, 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 (见图3) , 从1993年的18.69%, 上升到1996年的最高点21.06%, 而后就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年均下降速度为-1.47%。这与1997—2003年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6.61%和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7.83%速度是不相对称的。而《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没有做到《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安排预算支出。

注:由于财政支出增长率数值在1994和1995出现异常, 不便于在同一单位刻度下表示, 所以图中剔除这两个年份的数据。

从1993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年年递增, 但总体水平还很低。以2003年为例,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 7251.9亿元,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 850.62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28%;1993—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年均增长速度为2.20%。财政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较慢, 把1993—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数据划分为两段来看, 从1993—1996年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微减趋势 (如1993年为2.51%, 1995年为2.41%) , 1997—2004年,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开始连年提高, 不断取得新突破, 分别为2.50%、2.59%、2.79%、2.87%、3.14%、3.32%、3.28%、3.26%。2004年比1997年提高了0.76个百分点。尽管如此, 我国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没有实现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的要求。从钱纳里标准结构来看, 根据该结构可以测算出在人均GDP为1 000美元时, 对教育的财政性投资占GDP的比重标准结构应该是4.39%左右。我国在2003年时, 人均GDP大致达到1 090 (9101元人民币) 美元, 而同年,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28%。从国际比较来看, 表5是OECD及有关国家的教育财政支出占GDP比例的情况, 数据表明, OECD国家2002年教育财政支出占GDP比例已经达到5.4%。表6是世界及各大洲国家教育财政支出占GNP比例, 数据表明, 2000年国家教育财政支出占GNP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4.6%, 发展中国家也已经达到4.2%, 而我国为3.30% (我国2003年GNP为11 6603.2亿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

单位:亿元, %

注:我国《中国财政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中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统计口径有细微差异, 该统计表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用的是《中国财政年鉴》的数据, 教育经费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4—2005年。

注:a存在多个众数, 显示最小值。

从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相关指标占比情况的三组数据离散与集中程度角度上看, 根据表4, 组内数据 (绝对) 差异大小排序结果次序由大到小分别为:财政性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财政性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和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组间数据 (相对) 差异大小排序结果次序由大到小分别为: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财政性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和财政性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

单位:%

资料来源:《教育要览——OECD指标》 (1993、1997、2005) 。

单位:%

资料来源: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1978-1979, 1985, 1991, 1993, 1996, 2005) 。

三、分析结论

1. 从总量与年均增速上看, 1993—2004年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同期,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名义年均增长速度 (未剔除价格影响) 低于教育经费支出、财政支出名义年均增长率, 但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年均增速。从环比增速上看, 每一个年份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均低于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1993—2004年12个观察期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只在1994、1995、1996、2001和2004五个年份超过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12个观察期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在大多数年份均明显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从环比增长率分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上看, 12个观察期之间, 波动幅度最大的为财政支出实际环比增长率, 其余依次的大小次序分别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2. 从反映增长率之间差距变化趋势的弹性系数上看, 差异较为显著、波动较为明显的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的弹性系数, 12个观察期期间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四个阶段;对弹性系数的描述统计分析表明: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增长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的弹性系数是三组弹性系数中组内和组间波动变化幅度最为明显的。

3.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相对量变化趋势分析表明:现阶段,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相对量描述统计分析表明:绝对 (组内数据波动形势) 差异最大的为财政性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三组占比数据组间相对 (组间数据波动形势比较) 差异最大的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0年回顾[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2) :9-11.

[2]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314-318.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231-236.

[4]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0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111-118.

篇9:《中国版画年鉴》十年

《1982中国版画年鉴》的“前言”中也说到《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去年,我们编辑了一本《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通过作品和文字资料,反映了五十年来我国新兴版画的基本历史面貌。我们认为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工作,它能使我们回顾过去,看到现在,想起未来,对促进版画运动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此言极是。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以来,回忆文章不少,版画作品更多,版画运动发展的资料也不少,但一直未见有过收集整理,只能任其散佚。《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的编印在中国是第一次,它为版画资料的保存整理开了好头。我幸有这次东北之行,否则是难见这本好书的——省级专业出版社的书一般总不如京沪出版物的易销全国。

在这篇“前言”中,编者谈到了《中国版画年鉴》的编辑缘起:

中国新兴版画已经历了五十年的战斗历程。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鲁迅先生的热心提倡,有党的正确领导,有无数版画家的辛勤努力,创作了成千上万的版画作品,举办过难以数计的各种类型的版画展览会,出版过各种形式的版画画册、书刊和其他印刷品,开办过许多不同规模的版画训练班、木刻函授班,开展过多次国际版画交流活动如果把这些活动汇集起来,编印成册,就可以为谱写一部真实、生动的版画运动史提供丰富、完整的原始资料,对帮助我们的艺术史学家们进行学术研究,也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才计划编印《中国版画年鉴》,以接续已经出版的1931-1981《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的史料。打算从1982年起,争取每年编一本。

这篇《前言》出自有职业操守和学术眼光的责任编辑李宝义先生之手,他是“年鉴”的动议者和编委。说“争取每年编一本”,语气不硬朗,似乎决心不大,留有余地,但实际上却办到了。从1982年到1992年,整整十一年间,一年一本,包括1991年的一本增刊《敬献导师的花环》,再加上那本《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共13本。这13本书,从四处搜罗到责编赠送,我早已齐备,插于架上,时时翻阅参考,获益颇多。的确,六十年问的中国版画运动全浓缩在这十余部“年鉴”中,版画爱好者或研究者,有谁不感戴这“年鉴”的编者呢?

“年鉴”的编者既不是美协,也不是什么研究会,而是个体组合的“中国版画年鉴编辑委员会”,只有五位,带头人是李桦先生,重量级人物,中国第一代版画家,一位为版画运动终生奋斗的老人;一位是王琦先生,老版画家;一位是李树声先生,中国现代美术史论家;一位是马克先生,《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版画研究者;一位是李宝义先生,画家,辽宁美术出版社的社长助理。李宝义先生回忆,当他致函李桦先生建议编辑“年鉴”后,李桦先立即回信说:“关于《年鉴》我们必将力促其成,以期对中国现代美术史提供有益的贡献,这项事业我们这一代不去做,将来做起来就困难得多。”完全表示支持。至于编委会:“王琦先生动议,大家一致赞同由李桦先生出任主编,其他人为编委,但李桦先生执意不肯,坚持说编委会集体署名即可,因我既是编委会成员又兼责任编辑,在创:刊号上我就将编委会成员按李桦、王琦、马克、李树声、李宝义的顺序署名。人们不难看出,按齿序或资历,这个名单都恰成降幂排列,也能显示出李桦先生的领衔地位。后来,每当在出版活动中遇到争当主编或署名顺序的官司,我就想起李桦先生的风格。”就是这小小的编委会,就是这五员老将,个个实干,个个顶用,没有只吃粮只挂名不干活的。这是何等操守!何等气魄!何等勇毅!

年鉴每期数百幅照片、数十万文字,从编采信息、录辑成栏、撰写评述到封面设计、排版校对,全由以李桦先生为首的五名编委完成——没有编辑部,李桦先生在北京那間小小的西屋就是编辑部;没有助手,李桦先生以古稀之年,也事必亲为,“李桦先生寓所房头有木板搭成的储藏室,凡寄给他的邮件封筒都保存在那里,每当装稿或发件时,先生就从中选出适用的拿来,有时还动手改制。”这样的编辑部和这样的社外编辑,在全国数百家出版机构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罢。

然而,十二卷年鉴就这样陆续出版面世了。栏目设计见其匠心,清晰明快,系统完整:“版画述评”概述当年全国版画发展形势,检阅创作成果;“版画纪事”以时间为序,详记当年的版画活动;“版画活动”辑录重大活动的讲话、发言、纪念文章并附大罱图片;“版画人物”既有获奖画家的简历,又有逝世画家的介绍;“版画展览”记录当年各地版画展览的作品详细目录和图片;“版画评奖”则细录获奖名单和照片;“版画文章”和“版画书刊”是当年有关书刊文章的索引。一卷在手,当年版画活动皆可了然。工作量之大,工作之琐细可见一斑。

可是,“年鉴”的运命却是不佳,这从印数的每下愈况即可见之:《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1930—1980》印10000册;《1982中国版画年鉴》印7500册;《1983中国版画年鉴》印2300册;《1986中国版画年鉴》锐减为635册;《1988—1989中国版画年鉴》竟跌到330册;到《1992年中国版画年鉴》印500册。编者在“版画述评”的结尾,似乎并不失信心:

《中国版画年鉴》自1981年开创到今年已整整出版十年了,它留下了全国版画家坚实前进的足迹,记载了全国版画艺术已取得的丰硕成果,也预示着中国版画未来发展的光辉前景!我们努力坚持把它出下去!

然而,形势比人强,终是坚持不下来了。这一期也就是未标“终刊号”的终刊号,关门之仑促,封面上连书名亦缺失,勒口上倒是印着五位编委的合影、简历和“编辑委员会成立十年纪念”的字样,算是告别留念。《中国版画年鉴》由勃兴到消失,自有它的时代原因。十二年前,李宝义先生给我的信中曾慨叹说:

“年鉴”在李桦先生带领下坚持十余载,十分艰难,特别令人遗憾者,这些年由于价值观转向,连版画界同仁都不愿和顾不上购得一部载有自己作品的“年鉴”,处境可想而知。我先调离辽宁美术出版社,后李桦先生又仙逝,这件事便更难坚持下去了。您既然见到92年那本,会看到勒口处载有“编委会成立十年纪念”一条,这便是我预感必然收山的纪念。

不管怎么说,辽宁美术出版社的12部“年鉴”在中国版画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记录了1982年到1991年的十余年间中国版画的翔实历史,不管社会价值观会变成什么模样,这一段历史的记录是永存的。一家地方专业出版社能够在美术史、版画史上记上这一笔,堪称难得。李桦先生于三年后的1995年以88岁高龄逝世,我想,他对于《中国版画年鉴》的无疾而终必定抱憾,然而更多的应该还是欣慰,毕竟在他望八之年,为中国现代版画史尽了最后的努力和贡献。

“年鉴”终刊至今已有19年。19年来,关于版画史料的整理研究,又回复到1982年《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1930—1980》出版之前那样,只能任其散佚了。每思至此,不禁三叹!

上一篇:大学生篮球赛通讯稿下一篇:医院药事服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