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年鉴表总结

2024-05-23

大学生年鉴表总结(通用3篇)

篇1:大学生年鉴表总结

(1)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2000亿美元。

(2)1602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

(3)1918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

(4)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5)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

(6)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

(7)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标准化期货合约——特级铝期货标准合同。

(8)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到全国,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

(9)1999年7月《证券法》颁布并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确认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

(10)1984年11月,中国银行在日本公开发行200亿日元债券,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债券市场

(11)1993年9月,财政部首次在日本发行了300亿日元债券,标志着我国主权外债发行的正式起步。

(12)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证券业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3)2007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试点,标志着资本项下外汇管制开始松动,个人投资者有望在未来从事海外直接投资。

(14)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动议,原则上应当由全体非流通股股东一致同意。

(15)1994年我国面向个人发行的债种从单一型(无记名国库券)逐步向多样型(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等)。

(16)2006年财政部推出新的储蓄债券品种——储蓄国债(电子式)。

(17)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在日本的东京证券市场发行了外国金融债券。

(18)1999年以后,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主体集中于政策性银行,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主要发行浮动利率债券。

(19)2003年4月22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20)1996年我国政府成功在美国发行4亿美元100年期扬基债券,极大地提高看我国政府形象,在国际资本市场确定了我国主权信用债券的较高地位和等级。

(21)2001年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诞生。

(22)1982年,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首先推出价值线指数期货。

(23)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SGX)推出以新华富时50指数为基础变量的全球首个中国A股指数期货。

(24)1981年美国所罗门兄弟公司为IBM和世界银行办理首笔美元与马克和瑞士法郎之间的货币互换业务以来,互换市场发展非常迅猛,目前,按名义金额计算的互换交易已成为最大的衍生交易品种。

(25)1988年国家清算银行(BIS)制定的《巴塞尔协议》规定:开展国家业务的银行必须将其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维持在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总资本的50%

(26)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A股市场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

篇2:大学生年鉴表总结

一、存在的问题

1. 队伍不够专业。

队伍建设是年鉴编撰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建设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的工作队伍才能更好地完成年鉴编撰任务。首先是负责单位不一。根据笔者考察我国大学年鉴的编撰工作普遍存在着由学校党政办、发规处、高等教育研究办公室、政研室、档案馆、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主持或牵头开展的情况,指定这些单位有的是因为文笔能力强、有的是拥有资料丰富、有的是档案专业出身,有的是编辑专业出身等等,由他们负责年鉴编撰工作各有利弊。其次是队伍缺乏稳定性。目前,很多高校的年鉴编辑队伍都是临时召集、临时筹建或临时抽调,而且这些工作人员还要负责原工作岗位上的日常工作,现实的情况是常常出现“一年换一个人负责,一年换一批人负责”,他们无法专心全力参加年鉴编撰,这是年鉴质量一直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是编辑非专业出身。在很多学校,负责年鉴编撰的工作人员缺少实践经验,也谈不上专业出身,且人员更替频繁,不利于工作传承。

2. 框架不够合理。

年鉴的框架是承载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必须精心设置。在突出资料性工具书结构合理、内容完备、比例适当等特点外,要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实,适度调整框架[1]。目前,在各高校编撰的年鉴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一是目录设计不合理。有的目录未能体现年鉴的完整性和传承性,随意设置,缺少纵向比较,降低了年鉴的传承性和使用率。如,有的目录过多体现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讲话、指示和新闻报道等,更有甚者长篇罗列上级讲话和致辞,而对于本校领导、师生的讲话、重要活动事件记录少之又少,目录框架设计没有与时俱进。二是编辑格式不统一。仔细阅读国内著名大学年鉴,往往会发现存在着风格不统一、数据及资料统计口径不一、来源不明问题、格式杂乱、内容主次不分等编辑格式问题,这容易给使用者、查询者造成不便,甚至有的直接导致年鉴无法使用,变成“死”年鉴。三是缺乏纵横向的数据、资料对比。国内大部分大学的年鉴所载入的数据及资料都是当年度,缺乏对数据及资料的纵向比较,当年度的资料又缺少横向的对比,还常出现数据、资料打架、重复等低级错误,大大降低年鉴的可信度和可运用性。

3. 标准不够规范。

大学年鉴急需规范,现有年鉴质量的提升、特色的彰显也需要规范。标准不规范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首先,体例不规范。主要指的是年鉴体例没有严格按照“学校概况、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师资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院系概况、文化校园、后勤管理与服务”等主营业务进行编排,存在着将学校主营业务的子项目作为大类,或者将大类作为子项目进行编排,颠倒了体例中的主次关系。其次,语法不规范。主要是指在编撰过程中,未按照年鉴规范语法要求进行写作,大量使用非说明、非叙述类的语言,过多使用夸大、溢美的修饰性词语。最后,标点符号不规范。主要是指在年鉴编撰的过程中,没有及时使用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标点符号用法》而出现各类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情况。

4. 特色不够明显。

年鉴的特色主要在于要体现所在大学的办学使命和办学方向,当前,大学年鉴特色不够明显主要体现在重文轻图、选材单一、周期过长、体量庞大、不易利用和查询、利用率低、照搬照套等,使得年鉴无法很好地突出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方向,编撰工作存在着“拈轻怕重”、“顾此失彼”、“头重脚轻”等情况,因此,任何一本年鉴的内容抽去了学校名字之外都适合于其他的任何一所高校,无法很好地展示学校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千头一面的情况比较严重。加上很多年鉴在编撰中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化、信息化,导致编撰工作的层次还处于手工校对纸质版的原始阶段,好一点的学校就把年鉴电子版挂上网站,供给大家查阅、下载使用,其他大部分高校的年鉴编撰还是停留在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的水平,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年鉴的工作网站和网络,实现年鉴编撰的无纸化。

5. 重点不够突出。

一是编撰重点不够突出。有些学校的稿件中侧重谈过程、谈体会、谈经验、谈感想的内容多,记录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工作结果的东西少,经常在文中议论结果、发表感想、宣泄情感等,忽视年鉴记述的重点,削弱了年鉴的权威性。二是不够照顾读者需求。很多大学年鉴编撰出版之后往往就“束之高阁”,学校不重视年鉴的开发、宣传、利用,没有体现对读者和研究者需求的回应,所编年鉴无法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兴趣。三是形象资料运用不够突出。在年鉴编排方面,文献形式上以文字为主,统计数据偏少,而且统计口径不一,数据、表格、图片等形象资料运用不普遍,色彩单一、格式单调,没有体现数据的对比性、可利用性。

二、基本的对策

1. 加强队伍建设,成立编撰机构。

首先,组建年鉴编辑部。聘任文科类、档案类或编辑类专业出身的、学历层次高的工作人员担任编辑部成员,配齐配强年鉴编辑部工作队伍。其次,成立年鉴编委会。将下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纳入学校的年鉴编撰工作委员会中,明确他们的职责。同时,在委员会下设编辑部,编辑部下设采编、策划、编辑、审稿、校对等小组,负责年鉴各项具体工作。第三,探索编修教材、设立专业等。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制定方志、年鉴理论和方志学、年鉴学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方志、年鉴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体系,还要求要编写方志学、年鉴学通用教材及各分支学科研究论著[2]。因此,建议可尝试利用高校的学科资源,在与年鉴性质相近的学科中设立年鉴学方向的专业,出版专业年鉴教材,培养年鉴编修的写作、编辑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2. 强化资料运用,加强数据对比。

一是加强可视化数据、资料及色彩运用。由于年鉴体量庞大、数据丰富、图表量大等,因此,可以考虑在年鉴的编撰过程中,加大表格、数据、图像和色彩的混合运用力度,应用表格、图像、色彩一目了然的反映目标事件,通过不同色彩对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部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数据(资料)进行区分,方便读者查阅和检索。二是加强历年数据比较。从年鉴的海量数据对比中为学校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可以为研究人员、广大师生校友、校外各界提供参考信息。故此,年鉴要逐步加大对历年数据的纵、横向对比、研究和编撰,加强年鉴在学校发展建设规律中的探索和展现,提高年鉴的利用率。

3. 开展工作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实践证明,要提高大学年鉴的编撰质量,就必须加大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大学年鉴的编撰往往要覆盖全校近百家二级单位,撰稿人员上百人,而且撰稿员经常不固定或者变动频繁。因此,要确保年鉴的质量必须坚持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撰稿员业务培训或业务研讨。通过专题培训、编写培训、以会代训、业务研讨、审稿会议、表彰大会等,广泛而深入地传授年鉴的性质、特点、功能、体例、结构、行文、标准等知识,将往年编撰过程中存在疏误之处的典型稿件拿出来供撰稿员剖析借鉴,将优秀的年鉴初稿展示给大家学习参考,通过一系列专业化培训逐步提高年鉴撰稿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

4. 创新编写流程,规范编写标准。

年鉴的规范与创新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如何使年鉴常编常新,是年鉴编纂的永恒话题[3]20。因此,全面科学地规范年鉴的形式和内容,使之更加贴近于工具书的要求、更加贴近于实际应用的需求是大学年鉴编撰的长期任务。首先,要规范编写流程。设计和实施初稿撰写、初审、提交、审核、修改、退修、改写、汇编、核校、再审、三审、定稿等规范化流程,严格稿件的提交标准和内容,例如对机关部处应提交什么内容,学院应提供什么内容,直属单位、挂靠、内设等要提供什么内容等。第二,要统一编写标准。明确年鉴撰写的基本要求,例如对文稿、条目、称谓、时间、地点、数据、计量、标点符号等用语做统一要求,对初稿的基本格式、字体、图片格式和字数要求等做详细规定,同时要将各单位的年鉴分工及需提供的材料目录做梳理,制发编撰工作分工表。

5. 推动工作网络化,实现年鉴数字化。

进入21世纪,大学年鉴面临着数字化、“皮书”、互联网、无线覆盖、移动客户端等一系列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纸质年鉴走下坡路在所难免,年鉴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发挥年鉴的优势,主动因应这种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4]5。第一,推动年鉴编撰信息化。我们要利用高校网络化办公技术,加快推进年鉴编撰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开展对稿件的写作、提交、初审、退修、审核等工作,实现年鉴编撰全过程的无纸化。第二,实现年鉴数字化。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年鉴二维码、年鉴微信公众号、年鉴微博及年鉴客户端等丰富、便捷的形式,搭建年鉴资料的数字化平台,加大年鉴的开发、利用和宣传力度,方便学校决策人员、广大师生和校外人员的查阅和利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宣传和工作主题网站、加入中国知网等平台,倒逼编撰质量的提高。

6. 加强理论研究,汇编精华版本。

第一,出版理论专著、加强理论研究。年鉴工作者要加强对年鉴编撰理论的研究,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有效提高年鉴的理论水平,继而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年鉴编撰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通过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大学年鉴研究协会,加强高校之间年鉴编辑部的交流和合作,开展优秀论文评选、经验交流、先进工作者评选、优秀大学年鉴评选、出版论文集、召开理论研讨会等,有效促进各大学年鉴编撰水平的提高。第二,提升可用性、利用率,汇编年鉴精华版本。由于年鉴的体量大,编辑出版后都是一本本厚厚的精装工具书,不易携带、不便查阅,在宣传和使用方面难度较大。因此,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汇编年鉴精华版、精简版、缩编版形式,将重要数据、重要内容等提取出来制作成精简形式的宣传小册子,方便携带、宣传和使用,有效提高年鉴核心数据材料的可用性和利用率。

总之,大学年鉴编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亟须实现专业化的层面很多,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成立编撰机构;加强资料运用、提升编撰水平;开展工作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创新编写流程、规范编写标准;推动工作网络化、实现年鉴数字化;加强理论研究、汇编精华版本等手段,同时也要注重在框架设置、条目规范、装帧设计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实现大学年鉴编撰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为我国年鉴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贡献。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年鉴编撰工作存在着队伍不够专业、框架不够合理、标准不够规范、特色不够明显、重点不够突出等问题,我们要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编撰水平、开展工作培训、规范编写标准、实现年鉴网络化数字化、加强理论研究和汇编精华版本等对策,全面推进大学年鉴编撰工作的专业化,为我国大学年鉴编撰工作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探索。

关键词:大学年鉴,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刘耀.年鉴编撰工作探索准确把握年鉴创新与规范的关系——《深圳年鉴》创新与规范之实践[EB/OL].中国年鉴网http://www.yearbook.cn/?p=10&a=view&r=396.2013-11-30.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64号),2015-08-25.

[3]姚敏杰.第十四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暨中国年鉴学会组织建立30周年座谈会总结讲话[Z].年鉴通讯,2015(4).

篇3:年鉴的大学文化载体作用论析

一、年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1.记录校园文化动态。年鉴的基本功用就是存史。大学年鉴全面记录学校当年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进程和最新成就。学校的人在不断变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学校在做好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年鉴这一载体用凝固的文字记载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用静止的图片记载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变革,记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瞬间,后人可以通过年鉴来追忆感受校园文化。

2.反映校园文化变迁。年鉴可以把学校的建设、历史沿革、发展轨迹、辉煌成就、师生风采、学校精神等反映校园文化变迁的要素记录下来,这些记录是大学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学校校园文化的轨迹。《北京工业大学年鉴》在专题与专文的收录上,坚持根据当年学校工作重点全面收录有关学校发展的文章,如对全校整体建设规划与总结的党委会书记工作报告和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通过专文全面记述反映校园文化的变迁。为达到通过年鉴总结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的目的,我校的年鉴在专文中分别从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设专题收录。同时,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教学院部的大类中,通过细化的栏目中设小条目来重点记述有关史料。通过若干部年鉴的记载,可以从学校的教学、科研、育人、校园建设等方面综合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感受校园文化的变迁。

3.浓缩校园文化精华。作为一种工具书,年鉴语言记述有特殊要求。在年鉴的编撰工程中,我校制定并完善了适应我校记述风格的《年鉴行文通则》,规范年鉴编撰语言和行文方式,确保全书语言记述的一致性。通过精练文字,控制全卷总量,力求言简意赅地记述最有存史价值的史料。我校在年鉴条目撰写中坚持基本要素记述法,体现了不求奢华、追求精练高效的工作风范和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精神。年鉴写作的体例反映不同的校园文化,如我校的年鉴采取的是文章体和条目体结合,而中国人民大学年鉴则采取的是文章体,这是大学校园文化不同而选择不同使然。年鉴的新闻图片以其直观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的,因为不同学校的图片景色是唯一的,图片中人物的面貌是唯一的,展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年鉴装帧彰显大学文化。我校坚持年鉴装帧风格的统一,特别是在最引起读者注意的护封的设计上,使用了学校的校徽、校标和校色,护封插图采用的是学校当年新落成的或标志性的建筑的景观图片,护封前后勒口的插图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校园风光,扉页使用学校图书馆做底衬,充分展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景观,通过对学校景观的记录展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校标、校色等的运用体现校园文化。年鉴浓缩了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精华的载体,通过一本年鉴可以了解一所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

综上,我们认为年鉴的载体功能较之于校园文化的载体如标志性建筑物而言,更易于保存,不会因为岁月的改变而老化、腐蚀;年鉴可以很快捷地查询学校校园景观建设的变迁和不同时代的印记,比之于校史馆,年鉴的信息量大而密集,且易于传递。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势必也需要更稳固的载体来传承学校的历史与文化。

二、大学年鉴的文化价值论析

1.年鉴的存史价值。通常情况下,年鉴汇集了一年中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及重大活动基本情况,重点、客观反映学校党的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对外合作交流、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活动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等。年鉴在内容上一般设有新闻图片、学校概况、特载、文件与规章、党政重要会议与活动、机构与队伍、教育教学、科研与开发、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与服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院与教学部、大事记、人物、毕业生名单、表彰与奖励、媒体报道、学校事业发展数据统计等大类,是大学发展的全面历史记载。由于年鉴收录内容的全面、客观,通过年鉴不仅能查阅当年某个领域的重大活动与成果,而且也可以查阅到当年的教师状况,以及各级各类毕业生名单。因此,年鉴具有存史入档的价值。

2.年鉴的资政价值。年鉴的资政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案头顾问”作用上。年鉴为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学院部处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为展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促进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都体现了它的资政价值。年鉴的资政作用还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为了更好地发挥年鉴的资政作用,方便领导更快速便捷地查阅到相关数据和信息,我校专门增加了《学校事业发展数据统计》大类,通过表格的形式,提供学校当年的办学条件、教学科研机构设置、学科专业设置等,使领导打开年鉴就可快速了解教职员工的组成情况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还可以通过与上年有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当年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样,既可以通过概况了解全貌,也可以通过细化栏目和条目了解某一方面工作的具体数据。

3.年鉴的育人功能。大学精神需要积淀和养成,年鉴的编撰工作就是最基础的历史积淀。现在各高校正在兴起的文化寻根现象,是校园文化生命力的表现,也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年鉴通过凝固的图文如实记载育人的方针、政策、举措、过程、活动以及成果,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反映出来,将师生的精神风貌记载下来,将学校的重大成果和成就记录下来,并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于无声之中涵养后人。我校在每年的年鉴中都在特载与专文大类中收录学校有关育人的专题,如2005卷、2006卷的“三成”(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专文,2007卷的“三唤”(唤醒信仰意识,唤起责任情感,焕发创新精神)、责任、创新主题教育,都全面记录了学校在育人中的各项措施和目标,全面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通读这些专文不仅可以了解学校育人的轨迹,而且通过全面的记载育人过程来影响读者,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4.年鉴的传播作用。为发挥年鉴的传播作用,我校在年鉴编撰过程中适时调整大类收录,增加了“媒体报道”大类,收录社会上有影响的重要媒体对学校在教学、科研、教师、学生、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新闻报道,以社会眼的角度看学校,使读者全方位了解学校,进一步增强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也是年鉴的宣传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年鉴载体,不仅可以宣传学校、传播校园文化,而且可以传承给后人。因此,许多大学在举行重大的校庆活动前都要修志或者编撰发行年鉴。

三、做好年鉴工作,弘扬大学文化

1.年鉴编撰要着眼大局,反映全局。年鉴在编撰中要从大局出发,合理布局框架结构,内容的收录上要能够全面反映学校一年工作的重点、重大成果和进展,不遗漏、不重复、言简意赅地记述客观历史,通过全面记录历史,展示当年校园文化全貌。

2.要加强年鉴的理论研究工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年鉴工作者要加强年鉴与校园文化关系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总结学校各阶段的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要主动与学校从事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工作部门联系,为大学文化的研究积累资料,为下一部年鉴的设计提供思路。

3.要提高理论视野和业务水平。年鉴工作者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在继承已有工作规范的同时,对于记述僵化的规范要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年鉴能用精练的语言记录最有价值的史料,使每一部年鉴都是一部精品,都能反映校园文化的精华。

4.加大年鉴的宣传力度。年鉴工作要更好地为学校文化建设服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这是对学校的宣传,也是对校园文化的推广。目前,已经有大学开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电子化数字资料库,或者通过校际间的交换,发挥年鉴的育人和文化传播功能。

总之,对于大学年鉴和校园文化关系的探索还在起步阶段,而如何利用年鉴这一载体更好地记载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利用年鉴弘扬大学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

上一篇:哈工大赵雅琴作业答案下一篇:第六周数学周末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