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2024-05-21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精选十篇)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石家庄市某军校632名2008年入学的大四学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56±2.43)岁。问卷填写完整者588人,问卷填写有效率为93.0%。

1.2 方法

研究工具包括:①状态-特质焦虑量表[1](STAI)。该问卷是由Spielberge编制的,这一量表由40个陈述句构成,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主要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时间或某一情景紧张、焦虑的情绪体验;第21~40项为特质焦虑量表,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②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问卷[2]。为国内常用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共90个问题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据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得分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分值越高说明心身症状越严重。③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学员自大一入学以来的受伤情况、疲劳情况等基本内容。

1.3 数据采集与处理

统一组织,以系为单位,在2012年3月进行团体施测。使用SPSS 10.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频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军校学员训练损伤情况

在调查群体中,有89.7%的学员受过伤。在受伤人群中,20.2%的学员受伤较轻,受伤后不影响正常的训练;10.2%的学员受伤后不能参加训练,2.8%的学员伤后要住院治疗,14.4%的学员需要静养,1.2%的学员需要做手术,16.6%的学员受伤后妨碍了正常的生活。在受伤阶段上,大四学员在毕业体能联考训练期间受伤比例为39.6%,其次是大四(33.6%)、大三(20.8%)、大二(21.6%)和大一(18.2%)。在受伤科目上,74.7%的学员在体能上受伤,占受伤人群的绝大多数。可见,学员在训练中受伤对学员日常的训练和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在受伤部位上,主要集中在踝关节(55.7%)、小腿(35.1%)和膝关节(26.1%)。在受伤原因上,主要的原因是疲劳(38.1%)、训练量大(23.5%)和准备不充分(20.8%)。

2.2 军校学员是否受伤的心理因素分析

以学员是否受过伤为标准,将学员分为受伤人群和没有受过伤的人群,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两组学员在SCL-90各项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发现受伤人群和没有受过伤的人群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学员是否感到身体疲劳的心理因素分析

在受伤人群中,感到身体疲劳是受伤的主要原因。因此,以学员是否感到身体疲劳为依据,将学员分为两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两组学员在SCL-90各项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发现感到身体疲劳的学员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身体疲劳感的学员,表明由于身体疲劳而受伤的学员有明显的心理上的不适感,见表2。

3 讨论

学员受伤基本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员都受过伤,在大四,学员面对毕业体能联考,训练量增大,与其他时期相比,更容易发生损伤。体能和战术是容易发生损伤的重点科目,损伤部位大多集中在下肢。

注:SCL-90—症状自评量表-90。

在军人职业中,军校新学员[3]、特种兵[4]和海军[5]在军事训练中都比较容易发生训练损伤,进而影响官兵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战斗力。训练损伤对军校学员的学习和训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军校新学员新训期间训练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训练损伤的学员组的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没有发生损伤的对照组,表明心理因素对训练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3]。在本研究中,发生过训练损伤的学员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人际敏感、偏执、恐怖和精神病因子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没有发生过训练损伤的学员,表明心理因素是影响学员在训练中是否受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或许是学员情绪处于不良状态时,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紧张,从而动作不规范而受伤。

本研究发现,学员发生训练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身体的疲劳感。在按照身体疲劳感划分为两组后,通过统计发现感到身体疲劳的学员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分显著高于那些身体不感到疲劳的学员,因而说明在身体和心理上存在更多不适的学员也更容易产生身体的疲劳感,身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对军校学员来讲,要加强学员训练量增大期间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缓解学员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尽量使学员保持稳定的情绪,减少训练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文利,钱铭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108-114.

[2]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病学,1990,2:68.

[3]徐炽红,马云志,梅妹,等.军校新学员训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316.

[4]叶召灿,许正文,傅忠义.特种兵常见训练损伤及防治[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47-49.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2

摘要:精神因素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调动、控制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广泛重视,在物质因素相同的前提下,凝聚力强的部队作战英勇,物质因素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可以形成强大的军队战斗力。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或观念性地将凝聚力问题纳入政治思想工作范畴,但军队精神凝聚力的方方面面不能仅靠政治思想工作来解决。本文在概括军事团队凝聚力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心理行为训练的功能及其对军校学员团队凝聚力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军校学员;凝聚力;心理行为训练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83-03

精神因素对军人团队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调动、控制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广泛重视。团队凝聚力是精神因素的主要体现,代表着团队的团结、一致、和谐,也是团队的一个特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或观念性地将凝聚力问题纳入政治思想工作范畴。其实,军队精神凝聚力不仅是政治思想问题,更是军队集体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拟探讨心理行为训练对军校学员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意义。

一、军事团队凝聚力内涵及特征

关于团队凝聚力的内涵,一种观点认为:凝聚力是单维的[1],对其关注和测量比较偏向团队中的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单维观点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的争议,争议认为,凝聚力更应被视为是多维结构。多维观点以20世纪80年代Carron根据运动团队的研究提出的新见解最具代表性[2],经过修订后,Carron(1998)将凝聚力定义为“反映团队在追求其工具性目标的过程中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3]。他发现团队凝聚力有两个因素,个人从属团队凝聚力(individua1.to.group cohesion):包括归属感、成员价值观和对团队感到的乐趣;团队整合凝聚力(group.as.a.unit cohesion),包括团队合作和人际接近性。同时,每个因素又有任务和社会两种取向(task & social oriented),前者表示团队内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目标的程度。后者表示团队内人际相互吸引的程度。由于凝聚力与团队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这种多维结构的观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总而言之,关于团队凝聚力的定义在军事心理学领域有很多争议,完善的理论框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团队凝聚力与部队士气,战斗力和满意感密切相关[4]。

在军事团队的研究中,Griffith也提供了类似的理论框架,指出凝聚力既具有不同的方向,包括横向(horizontal cohesion同级战友之间)和纵向(vertical cohesion,领导和下属之间),又具有不同的功能成分,包括工具性的(instrumental aspect,行动和技能)和情感性的(affective aspect,感受和情绪)两个方面[5]。Griffith的贡献在于,指出团队凝聚力具有多个成分,他为军队团队凝聚力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操作化的理论框架。在执行高风险任务时同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凝聚力的部队中,成员互相信任尊重,并对自己和团队具有强烈信心,情感上的这种联结能帮助团队克服身体痛苦、危险和恐惧,但这种积极作用是建立在对整个团队成员准确的了解的基础上的,成员们能够了解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从而也愿意付出同样的支持[4]。

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的凝聚力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团队成员“集体意识”的增强,团队成员想到或使用的往往是“我们”而不是“我”。团队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较强,成员愿意参加团队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2)团队成员在心理上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成员之间友好相处,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具有和谐民主的团队气氛和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3)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协作感、归属感、自豪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就是成员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具体定位在所处的团队,认识到团队对自己的重要性,是自己各层次需求得以满足的保障,自己的命运与团队休戚相关。4)团队成员有较强责任感,愿意为团队奉献自己。责任感就是成员意识到自己对团队建设需尽的职责,并乐于为团队的发展而尽职尽责,它是一种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的宝贵意识[6]。军队团队凝聚力可以促进军人的责任性行为,可以促进军人价值观的一致性,增加军人的安全感和自信程度,军队团队凝聚力应该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二、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定义及步骤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以现役军人为训练对象,灵活运用理论讲解、示范指导、模拟训练、表象训练等方法,有计划地对军人进行认知、体能等身、心两方面的训练,对军人产生多种正性心理影响,纠正军人紧张、恐惧、焦虑等各种负性心理,从而促进军人良好行为应对的训练过程[7]。心理行为训练与其他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军人心理品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动作,通过认知调适和反复训练,使受训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最终积淀成军人必需的基础心理品质。

“立足平时、着眼战时”是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对心理行为训练提出的客观要求,在训练中,要实现两种需要有机结合和协调一致。由于特殊的身份和管理机制,军人往往具有特殊的认知、心理、情绪、应对方式,甚至在人格、个性都有军人特点,在面对多种应激的情况下,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忧郁、沮丧、愤怒、孤独等负性心理的几率增加;对于新人伍人员,在其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还可出现适应不良或适应障碍。根据军事团队情况,心理行为训练科目主要包含适应军营、团队精神、提升自信、增强意志、拓展思维、抗挫折能力、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均能提升军人心理品质并增强军事团队凝聚力。

心理行为训练有以下步骤。1)体验:参与者成功“破冰”后,充分体验训练项目。这一环节要求训练者要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参与性。2)分享:认真体验过之后让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求训练者鼓励每个参与者都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3)交流:综合所有参与者的感受,共同探讨。要求训练者细心聆听,仔细观察,总结参与者的观点。4)提炼:共同讨论过后,从实践中升华出成熟的理论,帮助参与者认清实质,方便以后应对类似情境。在这过程中,要求训练者要具备大量的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知识,了解最新成果,这样才能把握全局,点评一针见血[8]。心理行为训练由于其活动内容的新颖性、活动过程的刺激性、活动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对参与者生理、心理、智力、合作等全方位的挑战性,对帮助官兵正视挫折,克服挫折,并不断强化挫折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既有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共性化功能,更有培养人的适应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同舟共济的生存生活技能和开拓发展素质的特殊功能[9]。

三、心理行为训练对军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是“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军人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对军人心理和行为的干预、管理和激励,促进军人间的协作与共享,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团队信念,由此提高战斗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军人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一支部队的灵魂,集体意识强的团队中成员有强烈的向心力,自觉服从集体,为集体服务。“合力冲击”是培养集体意识的科目,该科目要求学员以组为单位,不借助任何外力,全体攀登上四米墙。一声令下,紧张的空气立刻弥散在周围的空间,所有的人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爬上去。怎么爬上去?必须依赖队友才有可能。身强力壮的队员主动趴下来充当人梯,身材敏捷的队员踩着队友的肩膀搭建第二道人梯,一名队员首先爬上去,然后拉别的队友上去。当下面就剩最后一名队员时,从上面倒挂两人下来抓住下面队员的手,大家齐心协力地把三人拉上去。当所有的人都上去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刻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只有依靠团队,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困难[6]。合力冲击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参训人员团队精神,培养队员奉献精神,增强自我牺牲的勇气以确保集体胜利,从而有效提高集体战斗力。

2.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军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团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在险难条件下,人员更需要培养团队中的相互强烈的归属感。只有充分信任战友,融入团队,才能提高集体的战斗力。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团队科目能让学员充分明白:“1+l>2”的团队合作理念。再比如,“信任背摔”训练,从学员中选出一人,站在1.60米的高台上,背对全队,直体后倒,由队内其他学员将其接住,依次进行。这个科目就是要让参训学员体验安全感,建立集体队员间的互相信任和支持,使学员认识到对他人的信任,不仅可以增强同伴的信心,同时可增强自己的信心,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战友的支持,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无形中增强战友之间的信任感与认同感[10]。

3.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培养军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团队的归属感。协作精神是团队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归属感强的团队凝聚力较高,成员为成为团队的一分子而骄傲自豪。依存共渡科目可以让学员对协作精神产生更深的认识,帮助他们认识到有些时候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只有通过与他人有效协作并信任对方,才能取得共同成功。再如“生死关卡”训练,模拟特别小分队在敌军后方完成破坏任务返回营地途中,遭遇一面电网,后方有敌军追击,要求全队在规定时间内安全通过电网返回营地。通过训练,帮助受训人员培养紧急情境时团队的密切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归属感和凝聚力。

4.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培养军人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所有的高空科目都是靠拴在背后的保护绳进行保护的,而保护绳就掌握在主保护学员的手中,他的任何一个闪失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培养的是学员之间的信任和责任感,这是任何别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在每个科目之前,受训学员都会与保护队员进行交流,当听到保护队员整齐划一的“我们支持你”回答声音时,他们本能的就会放松很多。此时,责任这根“保护绳”连接着受训者和保护队员,担任主保护的学员受到同学们的信任,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再如,勇攀高峰科目要求两人协作攀登,在不借助任何保护物及辅助设置的情况下,通过链梯、轮胎、高空云梯触及器械顶部。当所有成员具有密切的相互协作精神,并且愿意为集体的成功而牺牲个人利益时,队伍便能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勇攀高峰的训练可以使受训人员对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

5.有挑战性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任务有利于促进凝聚力的形成。重复和烦冗的常规训练任务会带来倦怠并影响团队凝聚力,而以团队为进行单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包括训练,演习或者竞技性体育活动)能够为整个团队带来共同面对压力的经验。这些成功抗压的经验与凝聚力相互关联,高的凝聚力能促使任务成功完成,这将伴随着满意感,促进更高凝聚力的形成。成员会在团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需求满足感,团队每取得一次成功,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都会提升,这是一个团队持续成功的关键。由此心理行为训练中应适当安排训练流程,使团队在每次面临挑战时“刚好胜过一点”造成的正面效果最大。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让训练者参与一些特别设计的科目,个人和团队需经历一番思考和挑战之后,通过在训练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10]。行为训练能让学员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合作,团伙间相互的关爱和信任对彼此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训练使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挫折与成功、紧张与释然。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中使得每个人都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最终达到挑战自我,锤炼团队精神的目的[11]。

参考文献:

[1]Lott, A.& Lott, B.Group cohesiveness as interpersonal attrac

军校毕业学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篇3

关键词:军校毕业学员常见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E0-051

在心理学中,除了健康的心理状态之外,心理问题从严重程度来分,一般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一般心理问题是最轻微、最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其不良心理的持续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在一个月左右,甚至更短,其主要表现是出现不良情绪,易冲动、心情烦躁或牢骚满腹,出现睡眠障碍(有噩梦或入睡困难情况),但不良情绪仍然在理智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能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尤其严重者需要到医院治疗。

对于毕业学员来说,经过四年的军校生活和磨练,基本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心理素质和耐受能力,因此,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情况并不多见,基本上都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是一种面临压力和特殊情况时出现的正常情况,这些一般性心理问题在军校即属于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面临毕业分配时表现更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至今都没有给心理焦虑一个精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实际上心理焦虑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适当的焦虑是有益的。在适当的焦虑状态下,人体会处于一种预备紧张状态,因此,反应力、注意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会变得更好,做事效率也会更高。但是,过度的心里焦虑,则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当心理焦虑超过了身心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干扰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注意力会下降,处理信息的能力变差,做事的效率降低。

结合座谈交流,我们发现很多学员都反映,在毕业分配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主要是由于牵扯自身前途、家庭生活、恋爱婚配等,心存担心,加剧了焦虑心理的出现。

(二)紧张心理

心理紧张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警觉度,以便做好操作的准备,从这方面看,心理紧张是有益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或紧张状态过于强烈,以致超过适应能力,就会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例如:在考场上因为紧张心理名落孙山、在会场上因为紧张心理语无伦次、在射击场上因为紧张心理脱靶错靶等等。

毕业分配对于初次离开学校,由学习生活转为工作生活的毕业学员来说是一个重要事件,事关个人前途,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加之毕业分配的政治性和保密性都很强,容易使官兵心理紧张。尤其是毕业分配命令宣读前夕,随着明确分配命令的临近,一些学员出现食欲减退、失眠、和战友发生冲突等不良情绪。

(三)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指军人在分配中遭受所谓的不如意和挫折后,没将情绪释放出来而烦闷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过于抱怨、情绪低落、行动缓慢、语言减少、心灰意冷、消极怠工等,严重的可出现持续食欲减退和明显体重减轻。

毕业学员的抑郁心理主要是由于不满意毕业分配结果引起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员对毕业分配的重视和珍惜,但正是由于这种迫切希望分配到理想单位和岗位却不尽人意的学员来说,心理极度悲观、抑郁。

(四)恐惧心理

这也是毕业学员是毕业分配中表现出的一种常见的消极心理现象,是紧张心理更进一步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害怕走上工作岗位,尤其是分配到艰苦边远地区的学员,害怕长时间远离家人,害怕生活的艰苦,害怕一辈子走不出大山,害怕自己没有好的前途和发展,害怕因此影响自己今后的恋爱、婚姻等等一系列关乎个人关键生活的问题。该心理轻则使人失去正常的心理自制力,造成惊慌失措,使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发生障碍,降低对当前情况分析、判断的能力;重则使人的全部心理过程受到破坏。

(五)怨怼求偿心理

产生怨怼求偿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正确对待分配的结果,不能接受分配的现实,认为自己也付出了很多、自己也很辛苦,没有得到组织的肯定,不满意组织的分配,所以在思想上引起怨恨求偿心理,在心理上产生失衡、失落、怨恨、委屈等一系列不良心理。

(六)失落心理

失落心理主要產生在得知毕业分配结果后,一些分配不尽人意的学员,在面临不可改变的分配事实,已经接受事实,但心理上还没有调整到健康状态,心理失落,主要表现是:目光呆滞、沉默不语、表情淡漠、容易出现幻觉或错觉、思维动作迟缓、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恐惧、易怒、言语出现障碍、攻击性强,容易伤人或自伤,有的甚至产生工作后就转业、退出军营的念头。该类心理问题一般难以自我康复,须借助心理服务才能缓解。

参考文献:

1、《教育辞典》: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12月版。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论军校学员谋略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篇4

一、博学广识,在知识积累中学谋略

见广才能识多,足智方能多谋。从历史上成功的计谋方略可以看出,奇谋良策的生成无不源于丰富的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生成谋略。谋划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任何人“擅谋”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的结果。虽然饱学之士不一定是智谋超群者,但足智多谋之士必定“学富五车”。知识是智慧的海洋,是奇谋良策的基础,任何谋略无不是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在各种领域斗争和实践中的运作体现。当今社会处于知识急速创新和发展的时代,面对汹涌而至的海量信息、纷繁复杂的学科体系,军校学员应当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广泛涉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邻学科知识,构筑多层次、多方位、多内容的“谋略型”知识结构。具体而言,首先要做到“博览群书”,除掌握与军事谋略紧密联系的相关知识外,还应该多了解自然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等,甚至超出军事范围,把眼光投向人类社会所有存在着对抗、竞争的场合,从人类进行的各种竞争、对抗活动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并注意从这些经验中探寻计谋产生的思维规律。其次要善于从不断发展着的新科学方法论中汲取营养,这是军校学员实行开放式学习的重点,军事谋略要走向革新,必须依赖于科学方法的支持,善于把新方法论中的“算法”变为“谋法”。比如,诡道逻辑在信息战中,其具体表现形式较之过去已有很大改观,“示假隐真、料敌造势”等许多思想虽然还是我们古兵法中概括出的精言警句,但表现形式已大不相同,因此,研究学习运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谋略,必须和信息科学技术相联系,让谋略呈显出时代特征。最后要善于研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思维及民族性格等特征,正如哲学打有民族印记一样,谋略同样也涂抹着民族的传统色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竞争与斗争的方式也多有差异,在运用谋略时要让这些差异成为取胜的武器。

二、勤于思考,在学术研究中思谋略

法无定势,谋无定数,战法谋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军校应当广泛开展关于谋略的学术研讨、学术沙龙,让学员以积极的姿态去探索未来战争的奥秘,创新克敌制胜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谋划的习惯,在交流思考中培养由已知推断未知的预见性思维能力,从而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本领。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活跃思维、激发潜能、磨练心性的过程,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提炼,是学为所用的关键。军校教育者应当把培养学员学术研究能力作为一项教育的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切忌单纯把学科成绩作为学员素质衡量的唯一标准,学员在各种学术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谋划能力也应当成为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教育者还应当努力创造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鼓励学员结合当前现实,将谋略思维运用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新的作战形式中。

三、深入实践,在演习训练中练谋略

提高军校学员的谋略素养,只有理论知识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其与平时的军事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战争年代,指挥员主要是在作战实践中锤炼,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和平建设时期,军人的实践经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演习、驻训等训练实践;二是计算机仿真模拟的虚拟战争实践;三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就我军目前来讲,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军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可能性很少,因此,从训练中学习,在虚拟战场环境中体验将成为提高谋略水平的主要途径。在面临新军事变革的今天,各类军事院校都创造了较好的软硬件环境,教育者首先要利用好各种综合演习的机会创造近乎实战的背景,组织学员进行多手段、多形式的对抗训练,通过训练演习锻炼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捕捉战机、克敌制胜的谋划能力,提高其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运用谋略指挥作战的能力。其次要开展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模拟训练,实现谋略方法由“人谋”向“人机合谋”转变,提高学员信息化条件下的谋略素质,同时必须注重抓好人机结合的谋略训练,不断提高学员驾驭自动化指挥决策系统的能力,不断磨练其谋略意识、谋略思想和谋略技能。最后要采取现场答辩、辩论的形式,突出“设计”、“用计”、“破计”的训练,在“论”战中提高谋略水平,在分歧中加以启发,锻炼学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5

摘 要 心理契约是双方对于责任与义务的理解与期望,作为一种契约需要组织与员工双方才能构成这一关系,而相互之间的作用会影响契约内容的发展、变化以及调整。文章基于现代心理契约理论,同时结合军校管理教育的现状及特点,成功的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军校学员的日常管理中。心理契约在军校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激励学员,并对院校制度建立以及教学机理机制完善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 激励机制 心理契约 学员激励 军校管理

军校管理者与学员作为心理契约的双方,二者共同决定了激励机制的效果。在借助于心理契约进行管理、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使个体的高层心理需求达到满足才能最大可能的促进学员的合作行为的产生以及保持。心理契约应用于军校训练有助于了解院校管理现状与需求、深化组织对学员的期望的认识同时设身处地的为学员考虑。同时通过心理契约的应用可以提升军校学员激励效能。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是一种独立于经济契约之外的一种非正式、隐含、未公开的期望与理解,从而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经济契约中个体所关注的是金钱,组织者关注的是工作内容;而在心理契约中个体关注的是是否被体谅,而组织者关注的是个体的品德。在学员心理契约的界定上将军校与学员的相互关系中的双方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界定为军校学员的心理契约,具体可以分为院校对学员的责任以及学员对院校的责任。

二、从心理契约角度探究军校学员激励机制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下我国军校学院的以及军校管理者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一些改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建立激励机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借助于军校学员心理契约结构及内容难度的理解来促进组织对学员期望与要求的认识,从而增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从而达到军校学员与组织的最佳配合;

(二)通过心理契约了解院校管理的现状及需求。军人作为个体,为此每个人的思想变化不同步,从心理契约看管理者与学员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思想基础、成长条件、性格差异等,从而在思想上表现出各自的形式、特点。但是从心理契约学员责任方面,军队作为特殊的社会团体,为此其集体思想需要具有军队特色。

(三)军校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员形成有利于学院及学员共同发展的心理契约,从而强化彼此之间的责任意识以及契约意识,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

(四)军校在将心理契约渗透到学员管理的具体环节中时要从组织以及学员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

(五)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军校学员与组织的关系,并通过适当的措施维持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从而及时的对学员的想法进行引导。

三、通过心理契约提升军校学员激励效能

(一)目标激励

目标是人们活动的动力来源,也是一种理想,其确定主要是依赖于人们的需要。通过学员目标可以反映其所要达到的某种状态、规格以及标准。目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刺激因素,合理的设置目标可以激发学员的动机与需要,从而对行为具有引导作用,最终由动机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激励的整个过程。机理过程可以概述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过程。为此军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设置切实可行、具体而明确地目标,从而引导学员的思想、行动高度统一,同时也达到强化责任、协调人际关系的目的。

(二)物质激励

虽然我国部队强调牺牲与奉献,但是并不说明物质激励在学员管理中没有作用或者不能使用物质激励。而要充分的激发学员奉献、拼搏的精神也要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为此在军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的过程中,军校还要在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精神激励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

(三)情感激励

情感机理较之上述几种激励方式是一种更具人情味的管理方式,这一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爱护人、关心人、帮助人以及尊重人,从而使被教育者得到尊重与重视,为此在军校学院的教育管理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学员与军校的感情可以用干部与学员的感情交流来衡量,为此作为军校干部可以经常性的与学员进行感情交流、聊天,从而使学员队内产生一宗欢乐与和谐的气氛。此外在学员教育中实施教育管理还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并把学员的需要、冷暖放在心上,及时了解各方面情况并努力解决。

(四)高层精神需要

激励按照产生机理不同可以分为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其中内在激励主要是基于任务本身的激励,较之外在的津贴等物质激励更具影响力。内在激励主要来自于管理者的理解、信任等,只有以上高层次的需要被满足才能充分的激发学员的内在潜力。为此军校在建立军校学员心理契约的层次与方法上应该从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双方面满足官兵的需要买从而促使其通过努力工作来回报。

(五)自我激励

管理效应或者说以上所有激励的实效与学员的自身觉悟有着直接关系,而这种觉悟程度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激励程度。由于学员的个人目标受到目标的影响,为此其人生追求以及人生目标需要符合不对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心理契约运用于军校学员激励机制可以引导院校与学员互相履行自身责任,保证激励效果。在军校体育训练中借助于心理契约的激励作用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员的潜力,激发奋斗、风险的热情,从而提升军校管理与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 波特·马金等著,王新超译.组织和心理契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加洲.中国员工心理契约研究[D].中科院学位论文.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 从石家庄某军校一、二、三、四年级中各抽取100名本科学员, 年龄为19~23岁, 所有被试均为男大学生, 均身体健康。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调查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区队为单位, 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指导语。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0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全部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军校本科学员与军校总体学员常模[2]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发现除躯体化因子外,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8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军校学员常模, 结果见表1。

为进一步检验4个年级学员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不同年级之间的SCL-90各个因子分的差异,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一、二年级之间, 二、三年级之间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最大, 三、四年级之间学员的变化较小, 二、四年级之间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最小, 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员的心理发展出现显著的变化, 年级是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明显因素。

3讨论

3.1不同年级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

表1的结果表明, 选取的研究对象SCL-90的8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军校总体学员的常模, 显示军校学员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不容忽视。要积极做好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工作, 帮助学员及时有效地解决心理冲突, 使其健康成才。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 不同年级的学员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不同。一年级学员初入军校, 进入一个军事化管理环境, 生活中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管理方面, 军校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对学员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艰苦的体能训练对学员的意志提出了考验, 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挑战学员的个性发展。面对这些不适, 学员感到迷茫和焦虑, 向外表现出一种敌对的心理, 因此, 一年级学员的敌对、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分数显著高于二年级的学员。三年级学员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显著低于二年级学员, 显示三年级学员的综合心理素质优于二年级学员, 心理发展更成熟, 而大四学员面临毕业分配和未来发展, 担心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以后的工作, 和三年级学员相比, 反倒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

注:**为P<0.01。

注:*为P<0.05, **为P<0.01。

在表2中, 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分数在四个年级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是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的分数是SCL-90的9个因子中最高的。这说明了人际关系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军校整体学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且是军校学员面临的最大问题。军校生活是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 学员要严格遵守学校的一日生活制度, 在朝夕相处的条件下, 来自不同地域、信守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学员之间会发生近距离的碰撞, 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 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结果导致人际关系敏感。另外, 军校军事化的管理给学员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 在四年如一日的军校生活中学员更多显现的是军人的共性, 而不是个体的个性。因此, 没有价值感、生活单调使学员产生抑郁的情绪, 而且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3.2建议及对策

目前, 军队院校普遍上重思想政治教育, 轻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军队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员心理问题、提高学员心理素质的根本。

首先, 要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列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 使之成为正常教学的一部分, 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流失。其次, 坚持有效性原则。对于学员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冲突, 可以以上大课的形式进行辅导, 而对于特定年级所存在的特定心理问题则以专题辅导的形式进行, 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帮助学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其次, 加强军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是发展军校心理咨询事业的当务之急。没有专业的咨询师, 就没有有效的助人工作。当前军校心理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军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因此, 专业的人才是保证军校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效果的决定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某军校4个年级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某军队院校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0名学员,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来评定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除躯体化因子外,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8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军校学员常模。一、二年级之间、二、三年级之间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最大, 二、四年级之间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最小。结论军校学员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是初入军校和面临毕业的学员, 军队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以提高学员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军队院校,学员,心理健康,对策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 1999.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7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石家庄市某军校50名大一学员, 以区队为单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人。实验组于2014年6月至7月初期间接受每周2次共20学时的心理学教学干预, 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段内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研究对象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20.56±1.43岁。心理辅导教学涉及人际交往心理训练、团队精神的培养、管理能力训练、情绪管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介绍等内容。实验后, 实验组的有效被试为25人, 控制组的有效被试为25人。

2.方法。研究工具为自编《军校学员心理需求表》, 列出16项军校学员心理素质需求, 按照重要性1 (非常不重要) 、2 (比较不重要) 、3 (一般) 、4 (比较重要) 、5 (非常重要) 进行5级评定。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前后分别对16项心理素质进行自我评估, 满分为10分。

3.数据采集与处理。2014年5月, 随机选取60名大一学员, 统一组织, 团体施测, 调查军校学员《军校学员心理需求表》 的心理需求情况。全部数据使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进行频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军校学员心理需求情况。对《军校学员心理需求表》的16项心理素质需求进行频数分析, 结果显示80.4%的学员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需求最高, 其次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75.0%) 、合作能力 (73.2%) 、抗挫折能力 (71.4%) 和有主见 (71.4%) 。除心胸豁达以外, 在其他15项心理需求上, 每项都有2名学员认为非常不重要。表1结果显示学员对军营管理和环境有自己的评估, 对军人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有理性的判断和清晰的认识。

2.军校学员心理素质的变化。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发现, 实验组在实验后16项心理素质的自评得分均显著上升, 控制组除积极的生活态度、竞争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性看待事物以外, 其余12项心理素质自评分数均显著上升。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前的16项心理素质项目的基线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发现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实验后两组在语言表达能力、完善性格和了解他人这3项心理素质项目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经过心理干预, 实验组被试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陷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在对待他人上, 也更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他人, 表现出心理发展的成熟性, 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三、讨论

在军校特殊的军事管理和教育环境中, 军校学员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 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官。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军校学员的心理受到较大的冲击, 心理快速成熟, 因此, 表1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学员高度关注自身的心理素质, 希望自己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素质, 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对职业目标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这一点符合军校学员心理发展特点。

有研究发现, 军校学员在接受心理训练后, scl-90各项因子分显著下降, 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恃强性、有恒性增强, 敏感性降低[3,4]。本研究中, 实验组在接受心理干预后, 16项心理素质自评得分均显著升高, 控制组12项心理素质自评得分显著升高, 结果显示除心理干预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某些心理素质上也会趋向自然成熟。表4结果显示, 在语言表达能力、完善性格和了解他人方面, 组间差异显著, 表明心理干预会对某些心理素质产生额外的影响。总之, 在军营有计划开展心理活动, 对学员进行心理干预, 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冬英, 陈汉英.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论高师《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6) :62-64.

[2]吴耿安.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83 (2) :40-41.

[3]袁泽奇, 谈清明, 田长宁, 等.心理行为训练对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校医, 2011, 25 (10) :733-735.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武警乌鲁木齐指挥学院担负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学员, 发放问卷470份, 收回有效问卷437, 有效率93%。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其中问卷为自编的突发事件心理调查问卷, 主要从环境的刺激、个体的自我评估以及战场状况三方面进行了调查。

2 处突中出现的心理压力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学员在处突过程中面临心理压力是否有差异, 本研究以军龄、年龄、入伍地、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年级、民族、处突经历为自变量, 以问卷各个维度上得分为因变量, 分别进行t检验或ONEWAY分析。

2.1 环境刺激造成的压力分析

天气炎热, 长时间生活无规律, 超负荷工作, 精神上时刻高度紧张, 同时加之面对一些情景显得无能为力, 无所适从, 这些都会对在处突一线的战士产生巨大的冲击, 必然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

表1研究表明, 在生源地上P=0.010<0.05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部分问卷设计采取的是反向选择, 因此分数越小证明所承受的压力越大,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地方生比部队生感受到压力更大。究其原因在于, 部队生已经经过部队的锤炼, 军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活动经验比地方生要强。

虽然战士在入伍地、是否独生子以及处突经历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从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战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情绪, 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你自己没有办法去救助遇难的群众时, 你感到:有50.3%的人选择了非常难受, 有44.8%的人选择了难受, 可见在面对一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情景时, 我们的战士感到了很强的无助感和愧疚感。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 战士们普遍反映处置突发事件后, 当群众来慰问时, 他们感到很内疚和自责, 认为自己所做的远远不够。相反, 炎热的天气对他们的情绪影响却很小, 仅有2.5%的人选择了天气炎热让他们感到非常烦躁, 25.2%的人选择了烦躁。

表2研究表明, 在环境刺激所造成的压力中, 军龄、年龄以及年级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只是在民族P=0.021<0.05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维吾尔族战士相对来说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因为此次暴乱事件主要是有一部分不法的维吾尔族暴徒所引发的, 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 很多维吾尔族战士因为暴徒与自己是同一民族而感到很羞耻和愤怒, 在看到汉族群众受到伤害时, 很难受, 尤其是很多汉族群众来慰问, 让他们更是感到深深地内疚和自责。

2.2 个体自我评估压力的程度

这部分主要涉及压力所导致生理上的不适, 如肠胃不适、睡眠障碍等, 和心理方面产生的不良情绪, 如烦躁、焦虑等。

表3表明, 战士在入伍地、生源地上对压力的感受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城市兵比农村兵感受到压力大, 地方生比部队生感受到的压力更大。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兵多数从小生活环境优越, 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弱。

表4虽然在军龄、年龄、年级和民族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是我们从分值上也可以明显的看到平均数的得分与最大值的相差很小, 证明战士们对于个体自我评估压力方面还是很明显的感受着压力。如:在处突过程中, 你感到身体不舒服的选项中有46%的战士选择有。再如:容易心烦或觉得惊恐的选项中, 有45%的人选择了偶尔有。感到恶心和胃部不舒服的占25.9%。说明连续战斗条件下, 会使战士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适度的焦虑、恐惧与植物神经调节障碍等应激反应是正常的, 只有当这些反应强烈, 引发失能性的心理反应, 使患者不能再战斗时, 才能称之为战斗应激反应。

2.3 战场状况造成的压力分析

表5、表6研究表明, 对于战斗中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战斗任务的完成等方面, 战士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压力。如:当暴乱又出现反复, 你不清楚何时能结束战斗时, 只有22.4%的人觉得烦躁。在当你连续几天作战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时, 继续作战的愿望选择中, 只有5%的人选择不想继续作战。无论从问卷还是访谈中, 我们都深切的感受到了战士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和信念, 才使得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3 讨论与分析

问卷分析表明无论是在环境刺激、个体自我评估还是战斗状况方面, 军校学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对军校学员心理压力的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官兵的意志力

在谈到此次处突任务的感受时, 绝大多数的战士都表示作为武警官兵的职责与使命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坚持处突的坚强精神支柱。实践证明, 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 对提高战士心理素质, 增强其心理压力“免疫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思想理论教育, 随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青年军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2 加强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 提高官兵作战士气

此次处突任务中, 作为战斗中的指挥者, 其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调查访谈显示领导者能有效提升官兵士气, 有利于部队的战斗表现, 而对领导的信赖感有助于提高战士的抗压能力。

3.3 加强心理防护训练, 提高官兵心理素质

军人的心理训练是运用心理学方法, 通过建立军人作战的心理模型或心理定势, 提高心理耐受力和心理免疫力, 从而在各种作战条件下能够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增强和提高对部队严酷战争环境的适应能力, 才能在压力面前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

3.4 加强学习缓解压力的方法, 提高战士抗压能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员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放松, 达到释放、分散和转移压力的目的, 包括听音乐、独处反思、做运动、抽烟、和战友聊天、大喊、想快乐的事情等等。战士在面对压力时, 主要策略是自己解决。因此, 应教给战士解决压力的策略与有效方法, 如:身心放松法、合理宣泄法、深呼吸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等。同时, 应鼓励战士之间相互帮助, 这将有助于及时、积极地处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樊富氓,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0 (6) :40-45.

[2]张勇, 翟景春, 张纪磊.战时军人心理压力及工作可靠性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 2008, 35 (4) :324-326.

[3]王爽, 李如波.军人心理健康的压力因素及应对措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7, 23 (S1) :75-76.

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 篇9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571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5 6 4份, 回收率9 8.7 7%。测试结束后, 使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学员SCL-90各项因子分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正常人常模, 说明此次实测的军校的学员整体心理健康优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正常人常模, 这可能是随着各级人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提升了学员心理素质。但部分学员仍然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与军校环境相对封闭, 管理教育模式单一, 训练强度较大且训练项目枯燥有密切的关系, 导致身心所受的压力较大。同时, 当学员有求助需求时, 学员的求助途径局限。因此, 部分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2 军校学员人际关系总体水平及得分比较

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中总分、行为困扰和异性交往得分上上,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 说明男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要多于女生。男生在人际交往时, 缺少交际的技巧, 缺乏有效沟通的策略。而女生由于具有女性天生的语言表达天赋, 在交谈和交际方面优于男生。另外, 两性人格特征上差异, 男生相对稳重、内向、缺乏耐心、人际交往目的性较强, 女生相对心思细腻、忍耐力强, 这也是也是造成男学员人际关系状况低于女学员的因素。在与异性交往这个维度上男学员的困扰程度显著的高于女学员, 这与军校中性别单一, 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有关。

2.3 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SCL-90所测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有明显的相关, 两者会相互影响, 当学员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时, 可能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 极有可能危害心理健康。

3 分析与讨论

3.1 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军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 人际关系也较普通群体和环境下的人际关系有所不同。军校学员平均年龄22.82岁, 虽然生理机能已经达到了最佳状态, 但自我意识还不完善, 大学时期容易发生人际困扰和冲突。本文所调查的对象属于部队院校, 由于军事需要, 为封闭式管理, 集体式的宿舍生活使得发生人际摩擦的机率大大增加。与外界接触较少的生活、学习模式, 使得学员在发生人际冲突后, 解决的策略、方法以及疏解的途径和渠道较为单一, 影响心理健康。

注:t1指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 t2指与中国正常人常模比较, *P<0.05, **P<0.01

3.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人际交往能力, 营建和谐、健康的校园人际环境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利用各种渠道和各种途径提升学员心理素质。提高干部和教员的管理、教育水平, 把心理教育有机的融合进思想工作,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增强学员人际交往的技巧,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增加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开展人际关系团体辅导。

摘要:目的:了解学员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状况, 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消防部队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消防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消防类军校的学员的心理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的综合情况, 关系到其在校学习、训练等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同时影响到今后在消防基层任职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方法: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以及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军校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此次实测的军校的学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为理想, 但部分学员仍然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的综合状况比较上, 男学员的人际关系困扰况要多于女学员。人际关系状况能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员人际交往的能力。

关键词:消防,军校学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焕林, 孙剑, 余海鹰, 等.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9, 32 (1) :38~40.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339~341.

[3]郭念锋, 虞积生, 马建青, 等.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91~194.

[4]郭念锋, 虞积生, 马建青, 等.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284~285

[5]陈丽娜, 张建新.大学新生一般社会信念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2) :151.

[6]刘俊丽, 刘云波, 冯正直, 等.12486名军人SCL-90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3 (6) :423~427.

[7]冯正直, 杨国愉, 汪涛.军医大学七年制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 (23) :2138~2140.

军校学员心理问题及干预机制研究 篇10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军队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渠道和基地,军校学员素质高低对军人整体素质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军校学员素质可以划分为政治思想素质、军事体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而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跨世纪军事人才,军校学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要重视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军事教育体系之中,全面提高学员心理素质水平,应作为新历史时期下军事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军校学员心理问题

(一)关注军校学员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够保持的一种良好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调整自己内部心理结构,提高心理发展水平,使人格特质趋于完善,从而达到与环境平衡与协调,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1】。根据多数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可以用以下标准来衡量【2】:

1、具有正常的智力

2、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3、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4、具有较好的适应与发展能力

5、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6、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

7、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军校学员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学员存在心理问题,也就是指学员心理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到异常、由量变到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通常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3】。

1、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性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是学员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各种境遇性的心理问题。

2、心理障碍是指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智能、注意、意志及行为等心理过程和人格偏离正常人群,并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不能适应社会。

3、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心理疾病。

调查发现,军校学员存在心理困扰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几乎每一位学员都曾被不良状态困扰过,如学习、训练效率不高,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焦虑,缺乏生活目标与动力,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人际关系不好,经常有矛盾和冲突等等。而军校学员存在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人为数不多,但是一经出现就会对学员队甚至院校的正常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军校学员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总的来看,有以下四个原因【4】。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会受到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激烈的社会变革,容易引发心理冲突;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军人社会地位变化等问题容易带来心理伤害。

2、军校相对封闭的小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既受宏观环境的制约,更受其直接生活环境的影响。军校独特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容易对学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是学员形成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因素。个别军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也不利于学员心理问题的发现和防治。

3、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变异是一个潜伏发展的缓慢过程,多形成于童年时代,对于个体来说,早期的家庭环境如果不利,所产生的各种异常心理被不断强化,最终将形成一种性格基础,成为心理疾病发展的温床。例如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者要求过高,单亲家庭、家里发生重大变故等等,这些都会促成学员心理问题的产生。

4、生理性因素的影响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导致心理疾病的诸多因素当中,遗传及某些生理性因素是军校学员产生心理疾病的生物基础,会使学员产生不良人格特质、导致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进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军校学员心理问题的干预机制

对于军校学员的心理问题,普遍认为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这种干预机制,应该是一个综合的防治机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军校学员进行心理疏导、预警处置、指导追踪,它的指向不单是存在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高危群体,还是普遍存在心理困扰的学员整体;它的作用时间不单是学员心理危机爆发时,还是学员在校生活的全过程【5】。

(一)完善的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应该包括四个体系:

1、预防体系:院校组织心理服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完善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员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爆发。

2、预警体系:通过特定手段,关注心理高危人群,对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通报、介入、疏导,预防心理危机发生。

3、应急处置体系:当学员爆发心理危机时,有关机构和人员采取恰当的预置措施进行阻控、监护、治疗等一系列救助行动。

4、后期跟踪评价体系:对心理危机经过干预或治疗后恢复的学员个体,给予密切关注,做好心理维护,组织专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测评,帮助其建立良好心理支持系统。

(二)心理问题干预过程中还要把握五个重点工作环节。

1、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研究学员心理变化、发展的过程。

2、举办各类心理讲座,充足学员的心理储备。这种讲座必须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切忌知识罗列,空洞说教。

3、改革心理咨询模式,确保干预及时有效。心理咨询是存在心理问题学员进行自我保护、防止爆发心理危机的最后一道屏障。咨询效果好,将为学员打开心锁,走出阴霾,否则“心理地震”在所难免。

4、完善应急处置程序,危机干预及时有效。一旦危机爆发,按预案实施干预,迅速控制局面,使心理危机对发生个体和他人的损害降到最低。

5、做好危机后期跟踪,建立良好支持系统。心理危机经过干预和治疗得以恢复的学员,重新开始学业后,其心理防线还是比较脆弱的,心理状况必须得到有效维护。

结论: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当前军校心理工作者对学员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等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但总的来说,军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滞后于地方院校和外军院校。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军队院校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积极行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的基础上更加科学、系统、有效。

参考文献:

1、《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程》李晓波 谢钢 化学工业出版社

2、军校青年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田國祥

3、《现代大学员心理健康教育》 季丹丹 陈晓东 清华大学出版社

4、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曹霞

上一篇:民族学下一篇:流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