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

2024-05-10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精选十篇)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全切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1~70的顺序排列, 单数为对照组, 25例单发, 10例多发, 共3 5例;年龄2 0~5 7岁, 平均年龄 (4 0.2±0.6) 岁;疾病史1个月~3年, 平均值 (1.5±0.3) 年;双数为研究组, 24例单发, 11例多发, 共35例;年龄21~57岁, 平均年龄 (40.3±0.7) 岁;疾病史2个月~3年, 平均值 (1.6±0.4) 年。两组患者的临床疾病史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全切除中实施基础护理, 如:术前向患者、家属等讲解手术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 使其在初步了解该术式的情况下调整最佳状态;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疼痛度等止痛处理;研究组患者则实施围术期护理, 包括:

1.2.1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不了解子宫肌瘤疾病, 担心危害身体健康, 使其持续恐惧、紧张等心理, 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因此, 护理人员需从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等讲解子宫肌瘤疾病知识, 促使每位患者初步了解相关内容, 便于舒缓不良心理。同时, 还需向患者讲解子宫切除术过程、注意事项等内容, 针对仍存在恐惧心理者, 可向其讲解成功案例, 从而进一步缓解不良心理。 (2) 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前期, 护理人员带领患者行常规检查, 以排除手术禁忌;根据手术的操作范围清洁皮肤、备皮。

1.2.2术后护理 (1) 观察病情。将患者送至病房后,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 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认真、详细的观察尿液总量、颜色等变化情况, 从而更好地了解患者肝肾功能, 评估损伤度。 (2) 体位护理。对于术后未清醒患者来说, 需帮助其取平卧位, 将头部偏向一侧, 预防窒息;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后帮助其更改为半卧位;观察是否存在切口渗血现象, 一旦发现后需立即更换切口敷料。 (3) 疼痛护理。由于患者机体功能、精神状况的不同, 间接导致其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机体疼痛, 不但严重影响睡眠, 还影响术后的快速康复。因此, 护理人员需借助听音乐、交流等途径分散其注意力, 以减轻机体疼痛度;若临床上述操作后仍疼痛, 需于医嘱下根据患者情况服用止痛药物[2]。 (4) 并发症护理。临床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后易出并发症, 影响术后的快速康复。在这种情况下, 护理人员需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如:气肿。该并发症是子宫肌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由反复穿刺等因素导致。通常来说, 少量的皮下气肿无需处理, 然严重的气肿症状需实施间断性的吸氧处理, 观察患者呼吸现状;引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 便于加快气肿吸收速度;疼痛。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的疼痛部位是肩部, 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认真、详细的向患者讲解该现象发生原因, 帮助其选择合适的体位, 并告知患者良好体位对疾病的影响, 引导其选择合适的体位。

1.2.3出院前护理:患者出院前期, 护理人员需再次观察其体液、腹部等情况, 保持切口清洁度;叮嘱患者院外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加强机体营养, 预防便秘;适当身体锻炼, 提高机体免疫力, 按时复诊[3]。

1.3观察指标

1.3.1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是否出现水肿、渗血、疼痛等并发症。

1.3.2护理满意度:标准:将医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发放到患者手中, 统计总分后将其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3种类型, 满意表明总分在90分以上, 比较满意表明总分在60分以上, 不满意表明总分在6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统计

结果表明,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临床术后均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有区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统计

结果表明,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统计有区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 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将危害生命健康。近年来, 通过临床对该病症的不断探究, 腹腔镜全切除问世, 于患者疾病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并且, 于该术式实施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 可进一步改善病症, 提高疾病疗效, 改善预后。本结果显示, 研究组35例患者经由围术期护理干预后, 并发症发生率为8.6%, 低于28.6%的对照组, 两组统计有区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子宫肌瘤患者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行围术期护理措施作用突出, 可预防并发症, 加快康复进度, 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梅.经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5) :135-137.

[2]郎滢滢.基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 2015, 28 (8) :244.

腹腔镜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子宫切除术;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1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109-02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妇科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已经成为子宫切除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已趋于逐渐取代开腹子宫切除的手术方式[1]。现将我院一年来完成的96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临床情况与开腹68例子宫切除临床情况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 2008年1月~2009年1月完成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采用传统经腹全子宫切除术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腹腔镜组96例,患者年龄为33~56岁,平均年龄为(43.43±2.54)岁;其中子宫肌瘤78例,子宫腺肌病16 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例。开腹组病人 68例,患者年龄 34~66岁,平均年龄为(44.34±2.56)岁;其中子宫肌瘤 58例,子宫腺肌病 10例。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在术前常规行阴道镜或宫颈组织病理检查,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术或分段诊断性刮宫术,病理检查以排除宫颈癌或宫体癌。

1.2 手术方法

腔镜组:所用腹腔镜设备为德国STORS公司产品。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低臀位,放置举宫器,制造二氧化碳气腹(腹腔的压力为12~14mmHg),在脐轮上缘、左下腹、右下腹10mm、10mm、5mm置3个Trocar、腹腔镜和手术操作器械。韧带和血管处理:双侧圆韧带、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双极电凝后剪断。剪开阔韧带前叶及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下推膀胱。解剖子宫卵巢交通血管电凝后切断。剪开阔韧带后叶,分离宫旁疏松组织,解剖、暴露子宫动静脉,双极电凝闭合子宫动静脉,不切断;宫颈套扎和旋切:子宫颈峡部采用1号微乔线自制套圈经子宫套入子宫颈峡部,取出举宫器械,稍拉紧,然后用宫腔镜器械、电切环切除宫颈移行带、宫颈黏膜及部分宫颈肌组织,电凝止血。再抽紧宫颈套扎线,用自动旋切机于套扎线上方1.5cm旋切切除子宫体。宫颈残端处理:先以双极电凝烧灼宫颈鞘管残端,剪除稍多宫颈组织,使宫颈外观呈蘑菇头状,再用套扎线套扎两道,冲洗盆腔,术毕,缝合各创口。术后子宫组织、宫颈组织及附件组织分别做病理检查。

开腹组:采用硬腰联合椎管内麻醉,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后取下腹部左旁正中切口10~12cm,排填保护肠管,钳夹宫角提出宫体,先分别10号丝线缝扎切断双侧子宫圆韧带;再10号丝线缝扎双侧输卵管及卵巢固有韧带,剪断并加固一道。剪开阔韧带前叶及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分离宫旁疏松组织,钳夹切断子宫血管,缝扎二道;再分别钳夹切断双侧骶韧带、主韧带缝扎。环绕宫颈切除子宫体,消毒阴道顶端,1号微乔线缝合关闭阴道顶端,最后冲洗盆腔腹腔,手术完毕。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数据处理用SPSS 14.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腹腔镜组为8.33%(8/96),开腹组为61.76%(42/68),腹腔镜组镇痛药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96例病人术中无一例发生输尿管、膀胱、肠管损伤严重大出血,其中术后有4例发生皮下气肿,2例发生皮下瘀血,均无需特殊的处理,自行缓解。开腹组有1例在术后半个月发生输尿管瘘,为输尿管缺血坏死,经开腹行输尿管吻合后痊愈。经腹全子宫切除65例病人中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输尿管瘘。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指征主要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认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主要用于小于妊娠12周大小的子宫。本组96例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良性疾病。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应依据来自于病史、盆腔检查、超声检查、以往手术记录和手术医生在腹腔镜手术方面的经验评估。在腹腔镜手术开展的初期,应根据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手术器械的完善程度来掌握手术的适应证[2]。本组病例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的时间相当,而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结果证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同时,腹腔镜组镇痛药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保留主骶韧带,不切断子宫动脉下行支,出血少,盆底神经丛受损小,利于宫颈残端愈合[3]。切除宫颈移行带,不切开穹窿部,阴道不缩短,在解剖上最大限度保持阴道穹窿和盆底的完整性,避免术后阴道壁松弛与脱垂,消除术后宫颈残端癌的后顾之忧。所以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感染少,又达到了全子宫切除的目的,防止子宫颈残端癌的发生,保持了阴道的完整性及部分宫颈,使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仍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虽然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有较多优点,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及一定的风险,对手术者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手术时由于腹腔内气压的影响,可能有的血管暂时关闭,一旦腹腔内气压解除,可能会加剧有些血管的活动性出血,从而导致不良的后果。同时,电凝的程度要把握好,输出功率应控制在30~50w,止血应用击鼓式,避免在大功率输出时,长时间凝切组织、止血等操作,致使其热效应范围扩大,损伤邻近组织和器官[4]。总之,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再加上妇科腹腔镜手术随着水平的提高及器械的改进,手术成功率会大大增加[5]。相信只要合理的选择适应证,熟悉盆腔解剖,熟练掌握腹腔镜的操作技巧,同时随着器械的更新,腹腔镜必然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林秀丽.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60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08, 15(143):39-40.

[2] 沈禾,张艳.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56例临床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08,6(8):803-804.

[3] 甘精华,农文政.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125例临床分析[J]. 微创医学,2008,3(4):375-376.

[4] 汪俊涛,高原.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25例临床分析[J]. 贵州医药,2008,32(9):818.

[5] 吴羽.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85例临床分析[J]. 四川医学,2007,28(5):556-558.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子宫切除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38~70(52.13±3.26)岁;术前查体检查显示子宫增大<8+周31例,孕8~12+周19例;其中子宫肌腺瘤合并卵巢畸胎瘤17例,子宫肌瘤16例,功能性子宫出血11例,腹部手术史6例;对照组年龄39~72(51.64±3.55)岁;术前查体检查显示子宫增大<孕8+周33例,孕8~12+周17例;子宫肌腺瘤合并卵巢畸胎瘤17例,子宫肌瘤1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病13例,腹部手术史患者10例。2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常规麻醉及体位,将举宫器放入阴道。常规消毒铺巾后,在脐轮下缘做弧形小切口,长度为1cm左右,建立气腹后常规穿刺,保证腹内压维持在12~14mm Hg。采用直径10mm穿刺并将腔镜置入。改变体位使头部高于脚部10°~20°,分别在两侧下腹做0.5cm切口,在第2、3穿刺点分别将手术器械进入后插入。盆腔内若出现肿瘤物,则先将粘连分开,对于希望保留卵巢者,剥除肿物后切除子宫。用无损伤抓钳分别夹持一侧圆韧带与输卵管,伸展后电凝并将输卵管及侧圆韧带进行切除,电凝并剪断卵巢固有韧带,剪开阔韧带前后叶达宫颈峡部上1cm,游离子宫一侧。另一侧采用相同方法处理。剪开膀胱后返折腹膜,其余步骤均在阴道内操作,将举宫器取出,牵拉宫颈,液压分离后将宫颈阴道黏膜以梨形或环形切开,将其上推至膀胱后折返,与腹腔连通。将宫颈直肠间隙分离后,打开子宫直肠腹膜折返,左右对称并一次将主韧带、双侧骶、子宫动静脉钳夹、切断并单次缝扎,断端保留尽量>0.5cm;全部游离子宫后,将子宫由阴道内取出,经阴道连续内翻缝合阴道残端黏膜、盆底腹膜,在腹腔镜下将盆腔冲洗干净,无渗血现象后,退出腹腔镜并放气,将各穿刺孔缝合。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术后给予患者常规引流、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6例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子宫切除多为开腹手术,术中肠道干扰多,腹壁切口长,因此患者术后康复比较慢,同时术后极易出现盆腔粘连、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存在较大缺陷[2]。腹腔镜手术作为新型微创手术,手术损伤较小,同时对肠管等感染较小,术后患者胃肠功能能快速恢复,而手术后患者康复较快,可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而小切口亦满足了女性对美观性的要求[3]。传统阴式手术易受到视野限制,暴露难度较大,对于合并盆腔粘连患者,手术难度加大,极易导致阴道脱垂、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通过腹腔镜能为术者提供开阔视野,同时可明确反应子宫病变性质、形态及大小等,从而为手术范围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适合腹腔镜阴式子宫切除术,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于盆腔粘连严重,镜下操作难度较大患者,尽量采用开腹手术,避免脏器损伤发生。本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摘要:目的&nbsp;对比分析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与开腹全子宫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nbsp;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与对照组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疼痛程度、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nbsp;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6例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9%(P<0.05)。结论&nbsp;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阴式子宫切除,开腹全子宫切除

参考文献

[1]&nbsp;徐嫆,冯丽君,吴爱芬.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配合[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48.

[2]&nbsp;王晓燕,彭莉芳.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配合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3):480-481.

腔镜下子宫肌瘤全切除护理探讨 篇4

【关键词】腔镜,子宫肌瘤,全切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77-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目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恶变的几率在也在逐渐升高,给女性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在治疗中,随着妇科患者的特殊要求和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有了广泛的应用,腹腔镜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具有安全、疼痛轻、损伤小、切口美观、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可以更快地康复出院等优点,但是同时对手术室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具体探讨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的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60例纳入标准,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5.6岁;浆膜下肌瘤45例,肌壁间肌瘤100例,宫体肌瘤15例;手术时间30-100min,平均59.3min;全组患者中全身麻醉32例,硬膜外麻醉128例。患者术前均无其他合并症,无盆腔手术史。

1.2手术方法

留置导尿管,取截患者的石位,静息复合麻醉后,在腹腔镜的监视下放置举宫器,观察子宫肌瘤的数目,然后进行肌瘤切除,接着缝合子宫创面并取出肌瘤,冲洗腹腔,待无出血时,排出二氧化碳并取出腹腔镜器械,缝合穿刺孔,常规引流与抗感染。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首先是给予患者健康教育,给患者发放有关子宫肌瘤知识方面的宣传手册,向患者讲解子宫肌瘤的病因、危害、治疗方法等,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在术前告知患者腹腔镜手术的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使其深入了解腹腔镜手术的微创、安全等优点,向其列举较多的治疗成功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避免患者产生焦虑,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为预防感染,要在手术区进行消毒备皮,其次还要格外注意脐周的清洗消毒。为避免肠腔积气从而影响术中暴露手术野,患者术前应忌吃大豆等易产气的食物,术前12h禁食、8h禁水并口服磷酸钠盐溶液排大便,1d进流食,对于大便排不净者,可进行清洁灌肠。

2.2术中护理

患者入室后护理人员应首先协助麻醉师做好麻醉准备工作,截石位摆好,把医生各种治疗用仪器放于合适的位置。用0.5%的碘伏对患者的腹腔镜面进行消毒擦拭,以保证医师的视野清晰。为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后,连接冷光源粉碎机刀头气腹管冲洗管摄像头等,及时调节仪器各操作键盘。患者髋部放置海绵垫,应用固定带妥善固定好,以防止患者滑出手术床。穿刺腹腔时,患者均取平卧位,当腹腔内注气将近结束时,逐渐转成头低臀高15-20度,手术结束前进行盆腔冲洗时可将病人转变成35度左右,当液体基本冲洗干净后再将患者由头高臀低位恢复为水平位。手术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在麻醉诱导面罩加压给氧时,为便于医师进行操作,要用手按压患者腹部以防止其胃内进气。术后可用庆大霉素16万U加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冲洗患者的腹腔,以防止患者并发症发生以及减少感染机会,同时尽量吸尽患者腹腔内二氧化碳气体以避免术后二氧化碳潴留。

2.3术后护理

术后返回病房后,对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让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之后协助患者进行1次/2h的翻身以防止褥疮的发生。每隔30min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待血压平稳后每小时测定一次。注意观察腹部穿孔伤口附近有否渗血现象并仔细记录。观察阴道出血颜色及出血量,若有鲜红色新鲜血液流出应立即处理或报告主治医师。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因受折和受压导致管道不通而引起感染。引流袋每天进行更换,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如发现异常要及时解决。术后为促进患者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可给予常规吸氧或鼓励患者自行深呼吸并给予拍背配合。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后大多数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多进行鼓励和安慰,使其情绪稳定、精神放松,增强抵御疼痛的耐受心理,必要时给予阵痛压药物。在饮食方面,患者术后6小时可适量给予水等液体饮食,并指导患者少食多餐,术后2天给予流質饮食,禁止甜食、牛奶。之后待患者肛门排气后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等半流质饮食。

3.结果

本研究160例患者有148例手术顺利,最后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2.5%,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4.护理体会

在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腹腔镜全切除手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手术中严密观察及采取有效及时的护理措施,术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提高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瑶琴.腹腔镜手术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当代医学,2008,5(22):18.

[2]莫建英.腹腔镜子官肌瘤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39-40.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临床疗效验证中, 主要选取我院妇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 并以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个小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3例患者, 年龄段为32~50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6.8±5.46) .在治疗中可以根据子宫肌瘤的位置不同可以将子宫肌瘤大致分为四种, 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以及子宫颈肌瘤.在观察组中肌壁间肌瘤的患者有20例, 粘膜下肌瘤有8例, 浆膜下肌瘤有7例, 子宫颈肌瘤8例, 与之相对应的对照组分别是15例、12例、8例、8例.

1.2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 在对患者实行全身麻醉后取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 于脐轮下缘处做横切面, 并在左右侧麦氏点做切口, 放置腹腔境与手术器材.根据患者的肌瘤的位置和大小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式, 如浆膜下肌瘤可以采用电凝后切片, 蒂细肌瘤一双极凝止血, 蒂粗肌瘤可以采用2-0微荞线“8”字缝合止血, 在切除前有穿刺针在肌瘤旁边注入脑垂体后叶素6u, 氯化钠注射液2ml.在宫缩后, 在肌瘤突出处用单极电钩作横切形切口, 抵达肌瘤组织, 肌瘤锥固定肌瘤后向外牵拉并上提, 并用剥棒分离, 将瘤体向同一个方向旋转, 最后电凝基底部后切断, 止血缝合[1].,

对照组的子宫肌瘤患者则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并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 依据传统手术方式进行切除手术.

1.3临床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的评定主要是根据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肠胃功能恢复的时间作为主要的评定项目, 以此数据来证明两组患者那一组的疗效更为明显[2].

1.4统计学方法

在临床中获得所有的数据都应用于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的数据均用±标准差表示, 以t为检验, 以x2检验.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出血量均比对照组的少, 观察组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也比对照组快, 患者术后并发率, 作为疗效的评定[3].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具体的如表一、表二.

3结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生殖系统疾病, 其肌瘤是一种良性肌瘤, 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盆腔包块、流产、不孕等症状.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患者对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希望用最小的创伤得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临床试验观察中, 可以明显的知道观察组的疗效整体上对比对照组优越, 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的时间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的少, 患者的肠胃恢复功能也比对照组的快, 术后并发症也低于对照组[4].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因此我院认为, 在腹腔镜下的子宫肌瘤切除术疗效显著, 并具有传统开腹手术不可替代的优点, 同时还可以使子宫肌瘤患者在最小的创伤下, 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效果, 因此, 在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中, 腹腔镜切除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志.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J].吉林医学.2012, 5 (07) 45-46.

[2]李枫.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2, 6 (01) 12-13.

[3]齐祥意.子宫肌瘤患者不同术式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0, 9 (08) 15-16.

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2 9 例, 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 年龄在44~58岁, 平均年龄 (50.3±2.1) 岁;黏膜下肌瘤患者10例 (34.48%) , 浆膜下肌瘤患者6例 (20.69%) , 肌壁间肌瘤患者13例 (44.83%) 。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①术前访视:术前1 d要进行访视, 手术室护士到病房内访视患者, 为患者及家属介绍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方法、优点及缺点, 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对手术未知的恐惧感及顾虑, 认真的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可以使患者放松心情, 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手术, 指导患者术后如何预防切口感染, 选用香皂对患者会阴部、脐部、腹部进行清洗, 完成术前准备。②手术室准备:手术室内的温度、湿度均需调节, 温度22~25 ℃, 湿度50%~60%, 这样可以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同时避免室内微生物生存及繁殖。③体位准备:协助患者选择适合的体位, 可选择截石位, 注意患者身体部位与手术床的金属部分不要接触, 这样可以防止电灼伤的发生, 用约束带进行固定, 避免腓总神经损伤, 患者的上肢放置于体侧, 这样可以方便医师进行手术。

1.2.2 手术配合。①巡回护士配合:术前认真检查仪器的性能, 核对患者的临床资料, 监理静脉通道, 可以有利于麻醉, 麻醉完成后, 帮助患者截石位, 根据医师的习惯及要求, 将各种器械摆放到合适位置, 在患者小腿处摆放一次性电极板, 检查患者的身体是否接触到金属物品, 避免电灼伤的发生, 常规消毒铺巾, 连接各种仪器, 适时帮患者改变体位, 调整仪器的功率, 穿刺腹腔时, 要选择平卧位, 建立气腹, 将患者变为足底体高位, 将子宫肌瘤切除后, 将患者改为水平位, 术中密切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肢体情况, 若出现异常, 及时告诉医师, 手术结束后, 注意患者的保暖, 注意标本的处理及送检, 等待患者清醒。②器械护士配合:器械护士20 min前要洗干净手, 将器械整理好, 检查器械, 摆放好, 协助医师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

1.2.3 术后配合:术后要将器械拆卸后, 使用溶酶进行侵泡消毒, 洗涤后再使用清水洗干净, 摄像头导线、冷光源导线均要细心整理, 避免打折、扭曲, 放置平稳, 严格遵照无菌原则进行消毒操作, 可耐受高压灭菌的手术器械, 均采取高压蒸汽灭菌, 剩余器械则采取消毒剂灭菌器进行灭菌, 将摄像头导线、冷光源导线用保护套套好。

1.3 观察指标:观察子宫肌瘤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 出院时间等。

2 结果

本组29例子宫肌瘤患者, 平均手术时间 (90.1±22.4) min, 术中出血量50~80 m L, 平均术中出血量 (65.1±4.9) m L, 术后2 d内基本恢复正常的活动, 术后6 d, 均康复出院, 未发生压疮、灼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未出现中转开腹患者, 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配合包括术前准备, 术中配合两个方面, 术前准备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器械进行定期维护, 确保器械正常工作, 避免在手术中因器械故障影响手术,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同时术前也应准备好手术相关的一切事宜, 如手术室布置、器械准备等。而术中配合包括术前仔细核对患者资料, 避免出现差错, 并且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可熟练的遵循步骤完成与医师的配合,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2,3]。在优秀的手术配合下, 本组29例子宫肌瘤患者术后2 d内基本恢复正常的活动, 术后6 d, 均康复出院, 未发生压疮、灼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未出现中转开腹患者, 均痊愈出院, 说明有效的手术配合对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所帮助, 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之, 治疗疾病的方式在不断发展, 手术方法也在经过不断的改良, 因此临床护理也应做出相应的进步, 以满足临床需求。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以更好的完成手术。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29例, 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 由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 总结手术配合的方法, 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29例子宫肌瘤患者, 平均手术时间 (90.1±22.4) 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 (65.1±4.9) m L, 术后2 d内基本恢复正常的活动, 术后6 d, 均康复出院, 未发生压疮、灼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未出现中转开腹患者, 均痊愈出院。结论 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包括术前准备与术中部分, 均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 具有相当高的重要性。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孙秀军, 张梅, 李政玲, 等.团队合作舒适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 (8) :916-919.

[2]晋绘娟, 梁彩侠, 李红侠, 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术中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9) :1493-1494.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源于本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良性疾病需行子宫切除的患者188例, 年龄19~55岁, 平均38.5岁。其中, 子宫肌瘤106例, 卵巢肿瘤78例, 子宫内膜异位2例, 子宫畸形2例。

1.2 治疗及分组

将188例因子宫良性疾病需行子宫切除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 两组在年龄、体重、剖腹手术史、子宫大小、子宫病变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即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 (观察组) 96例, 腹式子宫切除组 (对照组) 92例。

1.3 统计方法

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包作统计分析, 计量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检验;并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3 d体温、肛门排气时间、对镇痛的需求、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随访等进行对比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统计,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程度及时间等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与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 腹腔镜已成为诊治妇科疾病不可或缺的手段, 且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在保留器官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剖腹子宫全切术有明显的优势[5]。

3.1 术中情况

(1) 手术时间短。

术中以电切电凝操作为主, 对血管先凝后断, 止血彻底, 出血极少, 腹腔镜的摄像头有放大作用,

手术视野更加清晰, 组织解剖明了, 便于操作。

(2) 术中出血少, 病人接受输血几率小。

在本组中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的术中出血 (平均100mL) 明显少于剖腹全子宫切除组 (平均700mL)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的手术时间 (2.3 h) 明显少于剖腹全子宫切除组 (5 h) 。

3.2 术后情况

(1)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为4h, 腹式全子宫切除组为1d, 由此看出,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 能早期排气和进食, 大大减少了术后肠粘连的几率。

(2) 术后并发症少, 住院天数少。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脏器扰乱小, 避免了空气和空气中尘埃细菌对腹腔的剌激和污染;手术结束前冲洗彻底, 保持了腹腔清洁。在本组中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3.5d, 远低于腹式全子宫切除组平均的8d, 发生并发症仅为7例。

(3)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患者阴道长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 (P>0.05) ;腹式子宫切除组患者阴道长度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均P<0.05) , 与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 (均P<0.05) 。

(4) 术后可早期下床, 睡眠姿势不限, 随意翻身, 大大减轻了家属陪伴护理的强度, 减少了病人住院时间和相应的费用。

综上所述,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腹腔镜子宫切除的优势更趋明显, 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子宫切除方式,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剖腹子宫全切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0月188例良性子宫病变患者分别采取剖腹子宫全切术 (观察组) 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对照组) , 其中观察组96例, 对照组92例, 比较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剖腹手术史、子宫大小、子宫病变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3d体温、肛门排气时间、对镇痛的需求、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 并经术后随访,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组明显优于剖腹子宫全切术组 (P<0.05) 。结论: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在保留器官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剖腹子宫全切术有明显的优势。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子宫术式,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子宫疾病

参考文献

[1]张菊新, 凌箫鸣, 李荣丽, 等.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29例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3 (2) :002.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 篇8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疗效,对比

子宫是女性特有特征, 属于重要生殖器官, 多数患有子宫肿瘤或者附件病变、子宫出血的患者需要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但传统子宫切除手术风险大, 手术时容易损伤输尿管和发生大失血, 为此, 除了要求术者必须熟悉子宫局部解剖关系, 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1,2]。目前, 微创手术在子宫切除术中占有优势, 为了对比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取相关病案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104例子宫切除女性为对象,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传统组患者52例, 年龄21~46岁, 平均年龄 (28.15±6.38) 岁;体质量51~64 kg, 平均体质量 (60.25±7.67) kg。子宫肌瘤患者32例, 子宫附件病变患者10例, 子宫大出血患者5例, 其他5例。辅助组患者52例, 年龄23~47岁, 平均年龄 (28.18±6.46) 岁;体质量51~65 kg, 平均体质量 (60.14±7.51) kg;子宫肌瘤患者30例, 子宫附件病变患者12例, 子宫大出血患者6例, 其他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高。

1.2治疗方法:传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 先在切口插入气腹针, 穿刺成功后进行二氧化碳充气机和套管针的操作, 术者手持腹腔镜观察子宫及周围附件组织, 在子宫未出血, 各脏器功能正常情况下去除腹腔镜, 腹腔内气体排出后将套管拔除, 并缝合腹部切口, 术后进行积极抗感染治疗。

辅助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最佳麻醉方式, 气腹和操作孔建立后在腹腔镜引导下切断子宫圆韧带以及附件, 剪开患者膀胱反折腹膜后将其下推, 下推至膀胱到宫颈外口水平, 并电凝处理患者子宫动静脉。在腹腔镜下切开前穹后转阴道手术, 对阴道穹隆黏膜进行环切, 并将直肠窝打开, 将膀胱和直肠拉钩拉开, 对骶主韧带、附件和动静脉进行结扎, 摘除患者子宫后缝合患者阴道黏膜, 并根据手术情况对附件和残端进行处理, 手术结束后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3]。

1.3数据处理: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患者个人资料以及子宫切除手术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指标等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性别、疾病类型和不良现象等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 以率 (%) 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行数据统计, 辅助组手术时长、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长均明显短于传统组, 术中失血水平明显少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术后不良现象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行数据统计, 辅助组术后不良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 其中, 传统组出现5例切口感染、4例疼痛和5例尿潴留, 而辅助组仅有1例出现疼痛和1例尿潴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子宫切除术可包括部分切除和全部切除手术, 一般出现子宫肌瘤、顽固性子宫出血或者子宫腺肌症等患者, 不需保留子宫者, 均可行子宫切除术[4]。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手术近年来正逐步应用于子宫切除术中, 一般来说有传统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以及腹腔镜和阴道手术联合的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 后者在气腹状态下术者可通过腹腔镜监视器幕清晰的观察手术视野, 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 镜下操作精细, 有助于迅速发现微小病灶, 彻底清除残存组织, 同时可避免损伤腹腔临近脏器, 降低术后膀胱损伤等严重不良现象的发生风险[5], 还能够将子宫顺利从阴道取出,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更小的创伤性。

本研究中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者手术各项指标和术后不良现象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者对比均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均有一定临床效果, 但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手术效果更佳, 安全性更高, 对保障女性子宫切除者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 吕伟超, 程晓燕, 等.单孔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与传统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的比较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8 (8) :1270-1271.

[2]黄秀斌, 周荣向, 秦棠妮, 等.改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行大子宫切除89例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1) :67-69.

[3]舒珊荣, 罗新, 帅翰林, 等.三种途径子宫切除术治疗良性子宫疾病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28 (7) :591-593.

[4]杨兰英.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全切除临床疗效研究[J].四川医学, 2015, 12 (3) :374-376.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 篇9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9-02

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时,需要建立人工气腹并取头低的截石体位,由于这两种处理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所以一般对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但全麻可加重气腹及头低截石体位的不利影响,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血液流动受阻,并发症增加[1]。本院自2011年6月起开始,在进行腹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的手术中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值较对照组低,变化波动小(P<0.01);观察组的用药量、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也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用药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短等优点,适合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9-02

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时,需要建立人工气腹并取头低的截石体位,由于这两种处理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所以一般对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但全麻可加重气腹及头低截石体位的不利影响,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血液流动受阻,并发症增加[1]。本院自2011年6月起开始,在进行腹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的手术中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值较对照组低,变化波动小(P<0.01);观察组的用药量、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也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用药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短等优点,适合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9-02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156例实施全子宫切除患者, 年龄35~55岁, 平均 (50.99±5.23) 岁, 平均体重指数为 (23.45±5.99) kg/m2, 其中患者实施过腹部手术的63例, 所占比例为40.38%。随机将患者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 每组78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法

1.2.1 腹腔镜组

麻醉方法选取静脉复合全麻, 取膀胧截石位, 人工气腹, 腹腔内压力保持在10~15 mm Hg, 于脐上缘置入腹腔镜, 于麦氏点及其左下腹对称位置各置一个5 mm Trocar, 探查腹腔粘连情况, 观察子宫大小、活动度, 病变位置与双侧附件情况。如探查到粘连则在镜下分离, 探查完毕, 去除气腹, 转阴式手术切除子宫[3]。

1.2.2 开腹组

麻醉方法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按常规手术过程操作[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手术后的术中出血量、自主排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在术中出血量、自主排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组间比较, 腹腔镜组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切口感染率与术后发热率组间比较, 腹腔镜组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例 (%)

3 讨论

从临床相关的病例报道和统计调查结果上分析: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与以往传统采用开腹全子宫切除治疗方法相比较, 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治疗过程的优点较多, 并且凭借其临床诸多优点, 这种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拥护和好评[6]。

进一步研究后发现,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针对相关患者实施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的实践过程中, 患者所遭受到的创伤程度往往较大, 患者出血量也相对较多, 患者实施手术以后的康复过程也相对较长。同时手术过程对于实施手术医生的要求也较高, 手术过程也较为复杂[7,8]。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持续提高, 腹腔镜逐渐应用与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逐渐得到了临床认可,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了发展和成熟。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临床治疗具有诸多优点和特点, 比如患者在实施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过程中出血量显著地降低了, 患者实施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也更加迅速[9,10]。

从本文的比较数据结果上分析, 本院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和报道结果趋于一致。本文数据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后: (1) 在术中出血量、自主排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组间比较, 腹腔镜组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术后切口感染率与术后发热率组间比较, 腹腔镜组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和探讨,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针对需要实施对子宫切除的患者, 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 与传统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患者采用这种手术方法后出血量低, 恢复迅速, 整体临床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比较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与开腹全子宫切除的临床效果, 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实施全子宫切除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1) 在术中出血量、自主排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组间比较, 腹腔镜组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术后切口感染率与术后发热率组间比较, 腹腔镜组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较传统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患者采用这种手术方法后的出血量低, 恢复迅速, 整体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开腹全子宫切除,临床比较

参考文献

[1]周桂芝.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气腹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全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 2013, 19 (3) :575-576.

[2]刘桂玉.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与经腹全子宫切除的临床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0) :2360-2361.

[3]王莉, 刘力源, 刘蕊.阴式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对比[J].实用医药杂志, 2012, 29 (12) :1068-1069.

[4]吴丽英.阴式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学, 2012, 34 (5) :588-589.

[5]武书琴, 张瑞玲, 李敏杰.阴式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1) :99-100.

[6]张静平.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11 (25) :10-11.

[7]王艳娜.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4) :94-95.

[8]邢永革.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1 (30) :151-152.

[9]张晓燕.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5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6) :462-463.

上一篇: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下一篇:文化产业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