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教学

2024-05-08

局部解剖教学(精选十篇)

局部解剖教学 篇1

1 合理增加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时数

局部解剖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个局部区域的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层次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科学。学习局部解剖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观察和认清解剖结构。如果理论课讲授过多,势必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凡是与系统解剖学重复的内容或学生自学可懂的内容,均不在理论课上讲授,腾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我们对局部解剖学教学进行改革,增加了实验教学时数。理论课由原先的36学时减少为现在的18学时,实验课由原先的18学时增加为现在的36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之比由2:1变为1:2。这样就保证了充足的实验课学时数,突出了实践环节。

2 教学模式的改进

我们将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的实验教学方法改为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而且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堂实验课分为这样4个环节来完成:

2.1 学生认真预习

预习的内容是与实验相关的知识,如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实验器械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等。预习是实验课的首要一环。每堂实验教学课前,先由教师拟定实验提纲,学生必须按教师要求认真预习实验指导,充分了解实验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实验重点。并自己拟定解剖操作和模拟手术操作方案,方案经过老师审核通过,方可在尸体标本上进行实验。

2.2 教师细心指导

进入实验室后,教师先讲解此次课的要点,然后4~5位学生分为一组,学生们协作努力,亲自实施尸体解剖操作,。整个实验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负责巡回指导而不代替操作。此外,在实验室的墙壁及挂图架挂上每次实验课内容的挂图,并通过电教系统播放录相带,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能在挂图、模型、电教中了解结构,在充足的标本、尸体等实物上辨认结构,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

2.3 实施解剖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局部解剖学是形态科学,形态学的学习必须加强直观性学习的方法。认真进行尸体解剖操作,就是学习局部解剖学最重要、最有效、最直观的学习方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遵循认识规律,先易后难,由简入繁,先解剖四肢,次解剖头颈部,再解剖胸腹部;其次,解剖操作中要坚持"剖、查、认、定"的科学程序,具体来说即规范剖割,认真查找,仔细辨认,确定相关。每个实验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互相交流。要求学生操作时要有耐心、细心、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通过解剖操作,不仅加深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基本技能。由于局部解剖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标本的解剖,进一步巩固了解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推动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1]。

理论课上的抽象内容在实验课上直观可见,变得浅显易懂。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实践,由听课的客体转变为操作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潜在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2.4 开放实验室,增加课外辅导

为了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该门课程的考试方法除了笔试外,还增加操作考核,并占了一定的比例。操作考核方法是在教学结束后在解剖过的尸体上实地考核,此举促使学生重视尸体解剖操作,强化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弱化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弊端。由于学生均是第一次在尸体上动手解剖,其学习热情高涨,由于学时有限,有的学生有时在实验课中未能剖出应找结构。故而我们每天晚上和双休日都开放实验室,并有老师辅导。学生课余可自由进入,独立进行解剖操作,此举受到学生的好评。

3 考核方法改革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正在探索新的考核手段,以达到通过考核,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我们现在用的局部解剖学考核方法为:考核由理论知识考试(占期评成绩的60%)和实验操作考核(占期评成绩的40%)两部分组成,其中实验考核包括尸体解剖操作和实验报告二部分,教师依据学生尸体解剖操作完成情况和讲解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评分。

4 结语

通过尸体解剖操作训练,学生能够对人体正常解剖结构有较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并能熟练掌握解剖器械的使用和基本解剖技能。与此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也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这种"局部解剖学实验模式"的教学方法,将过去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主从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实施教学的同时,不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2]。总之,加强这种实验教学,对培养并打造出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的医学生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吴江东, 赵咏梅, 卢慧.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探讨[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6, 14 (2) :54-55.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篇2

下肢

1.掌握下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2.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属支穿通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血管神经。4.了解阴部外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的行程和分布。5.掌握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6.掌握阔筋膜及其所形成的髂径束及卵圆窝的形态特点。7.了解肌间隔及骨筋膜鞘。8.了解股前内侧部肌肉的分群。

9.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的组成及内容。10.掌握股管的组成和内容。11.了解收肌管的内容和组成。

12.了解股内侧区闭孔动脉和神经的行程分支及分布。13.了解股后区的肌肉。

14.掌握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行程分支和支配。15.了解股后部的动脉吻合。

16.掌握腘窝的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17.了解小腿后区的肌肉。

18.掌握小腿后区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胫神经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19.了解小腿前区的肌肉。

20.掌握小腿前区的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行程。21.了解小腿外侧区的肌肉安排及腓浅神经的行程和支配。22.掌握踝管的形成和通过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3.了解踝部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支持带。24.掌握足背动脉的行程和分支。25.掌握足底部的血管和神经。上肢

1.掌握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2.掌握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属支、穿通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腋窝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4.了解三角肌区及肩岬区浅、深层肌肉的配布及血管神经束的行程。5.了解臂前区的深筋膜、肌间隔、骨筋膜鞘和肌肉的配布。

6.掌握臂前区的血管神经束、正中神经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7.了解臂后区的肌肉配布。

8.掌握桡神经肱深动脉的起始、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9.掌握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

10.掌握前臂前群肌肉的层次、腕管神经束、正中神经的体表投影。11.了解前臂后群的肌肉配布。12.了解腕前区的层次。

13.掌握腕部深筋膜形成的韧带及通过腕横韧带浅面及腕管的结构。14.了解腕后区的层次及腕背侧肌腱的排列。15.掌握手掌的层次深筋膜和筋膜鞘。

16.掌握掌浅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浅支的分支与分布。17.了解指浅屈肌腱的行程和起止。

18.掌握手掌的间隙及尺神经深支的行程和支配。

19.了解手背的层次静脉和淋巴的回流、筋膜间隙及其临床意义。

20.掌握手指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特点,指腱鞘和伸指肌腱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头部

1.掌握颅顶软组织的层次及各层的形态特点。

2.掌握颅顶血管神经的分组、走行、吻合、颅内外交通的途径及意义。3.掌握颅顶骨的组成结构特点,板障静脉分组,导血管的位置和意义。颈部

1.了解颈部的分区骨性的体表标志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2.了解颈部浅静脉的走行,皮神经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颈部深筋膜的层次和他们的延续关系,筋膜间隙的组成与感染扩散的关系和意义。4.掌握甲状腺前面的层次和手术切口。

5.掌握甲状腺与舌下肌群和颈部脏器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6.掌握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7.了解颈动脉鞘、颈丛、颈交感神经等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8.掌握斜角肌、胸膜顶、臂丛、锁骨下动脉和静脉的毗邻关系。

9.掌握膈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干、甲状颈干、椎动脉、胸导管等结构与斜角肌、胸膜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0.了解有关臂丛阻止麻醉的解剖知识。11.了解颈部淋巴结的分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胸部

1.了解胸部的境界和体表标志,胸部的标志线及其临床实际意义。2.了解肋间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分支,胸腹壁静脉的回流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女性乳腺的构造、淋巴回流及与乳癌的关系。4.了解胸壁深筋膜与肌肉的配布。5.掌握固有胸壁的构成。

6.熟悉肋骨、肋间肌肉、胸内筋膜等的配布。

7.掌握肋间血管和神经的分布及其与胸腔穿刺的实际意义。8.掌握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9.掌握肺的形态及分叶,肺门与肺根的含义肺的血液循环及其临床意义。10.掌握主支气管、左右支气管、支气管肺段及临床意义。11.掌握肺的体表投影、肺根的毗邻及意义。12.了解纵膈的组成境界、位置和分布及其中的结构。13.掌握上纵膈内的主动脉弓、动脉韧带等结构的位置和毗邻。14.掌握上纵膈内气管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淋巴结群。

15.了解上纵膈内的胸腺、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主动脉弓与胸腺的关系。16.了解下纵膈内的心包的组成、心包内大血管的名称、心包斜窦和横窦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17.掌握下纵膈内心脏、食管胸段的位置和毗邻。18.了解胸导管的位置、分段、毗邻及乳糜胸形成的意义。

19.了解胸主动脉、奇静脉与半奇静脉、交感神经干等的位置和行程。腹部

1.了解腹部的境界和分区。2.了解腹部的体表标志。

3.了解腹腔内脏器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4.了解腹部血管神经的分布概况。

5.掌握腹前外侧壁浅筋膜的特点神经分布的阶段性平面动脉的分布及静脉回流以及他们的临床意义。

6.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和结构特点腹部切口的选择其优缺点及通过的层次。7.掌握腹部三层扁肌的排列和肌纤维的方向腹直肌鞘的形成。8.了解腱划的数目与位置。

9.掌握腹股沟区的结构特点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10.掌握腹股沟管的组成及其中通过的结构。

11.掌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壁下动脉的形成及临床意义。12.掌握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13.掌握腹股沟区的重要韧带对腹股沟疝手术的意义。14.掌握腹膜形成的结构及其意义。15.掌握网膜囊的境界网膜孔的境界和意义。16.掌握腹膜腔内重要间隙的名称位置和意义。17.掌握胃的位置毗邻和意义。

18.掌握胃的动脉供应神经分布及临床意义。19.掌握胃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20.掌握十二指肠的分部毗邻及与腹膜的关系。21.掌握十二指肠悬韧带的组成和位置及临床意义。22.掌握十二指肠和胰的血液供应。23.掌握肝上下界的投影肝的位置和毗邻。

24.掌握肝门与肝蒂胆总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的排列关系和意义。25.了解第二和第三肝门的位置结构和意义。26.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和个段的毗邻。27.了解胆囊胆囊管胆囊动脉的异常。28.掌握胆囊三角的组成和意义。29.了解脾脏的位置和毗邻及副脾。30.掌握脾的韧带脾动脉的行程和分支。31.了解空回肠的长度位置和各自的特点。32.了解小肠系膜根的附着部位长度和体表投影。33.掌握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

34.掌握结肠的特点及各部结肠与腹膜的关系。35.掌握阑尾的仪表投影位置和寻找的方法。

36.掌握阑尾系膜的结构特点阑尾动脉的走行及临床意义。37.掌握结肠的动脉供应特别是结肠中动脉的解剖。38.了解结肠的淋巴回流及临床。39.了解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40.了解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及临床意义。41.掌握肾脏的位置和左右肾的毗邻和临床意义。42.了解肾内血管的特点分布规律肾段的划分及其意义。43.掌握肾盂的形态位置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44.了解肾动脉分支的变异特别是尖支和下支的变异。45.掌握输尿管的行程狭窄的部位及与肾结石的关系。46.了解左右输尿管的毗邻关系。47.了解肾上腺的位置和毗邻。

48.掌握腹主动脉脏支的名称和分布范围。49.掌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腰交感干腹膜后神经丛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排列关系及临床意义。50.掌握精索内静脉待发表的行程及注入部位以及对精索静脉曲张的意义。盆会阴

1.了解盆部和会阴部的境界和分区和体表标志。2.掌握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临床意义。3.掌握膀胱的位置毗邻及与腹膜的关系。4.了解膀胱动脉的来源。5.掌握输尿管盆段的行程毗邻。6.掌握前列腺的位置和毗邻。

7.掌握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子宫动脉的行程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8.了解子宫的淋巴回流。

9.掌握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10.了解卵巢与输卵管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回流。11.了解阴道的位置和毗邻。

12.掌握直肠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动脉静脉淋巴的配部特点和引流规律。13.了解直肠的神经支配特点。14.掌握会阴的概念境界及层次结构。15.了解肛门三角区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特点。16.掌握肛门外扩约肌对肛门直肠环形成的重要性。17.掌握会阴筋膜的分布概况分层和盆膈的构成。18.掌握坐骨直肠窝的结构内容及临床意义。19.了解会阴浅中深三层筋膜的分布概况。

20.掌握尿生殖膈会阴浅深袋的形成与尿道破裂时尿外滲的解剖关系。21.掌握会阴部结构的层次和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与分布。22.了解女性尿生殖三角区的结构。23.掌握会阴中心腱的形成和意义。

24.掌握阴囊层次及其与腹壁和会阴筋膜的移行关系。25.掌握睾丸固有鞘膜的层次和鞘膜积液的关系。26.掌握阴茎包皮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27.掌握尿道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8.掌握精索的组成和行程。29.掌握阴茎的神经支配和淋巴回流。30.了解女性尿道外口和阴道口的位置关系。脊柱区

1.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和分区。2.了解脊柱区的体表标志。

3.了解脊柱区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的特点。

4.掌握脊柱区肌肉的层次和枕下三角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和临床意义。5.了解脊柱区深部的血管和神经配布。6.掌握脊神经后支的行程分布和临床意义。7.了解脊柱的组成和各部椎骨的结构特点。8.掌握椎间盘的构成特点和临床意义。9.掌握椎间孔的境界及各部的特点。

浅谈局部解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篇3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进行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这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手段,搭建了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平台,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网络教学平台在学校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总结。

网络教学平台局部解剖学教学问题局部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医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理解人体局部各层次结构位置与毗邻,为临床的手术学以及各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好局部解剖学对医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传授的知识量有限,教育资源缺乏优化整合,难以共享,受益面窄,不能适应当前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医学形态学的特点,我校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基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和管理的系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理念。自我校引进“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以来,在局部解剖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效果。同时,我们发现网络教学平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网络教学平台在局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一、网络教学平台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局部解剖学教学资源丰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用幻灯、标本、模型、图谱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至今一直在沿用。可是,课堂听得再好,课后不及时复习也是会忘记的。为此,学生会及时拷贝课件回去复习但效果欠佳。网络教学平台可弥补一些不足。网络教学平台设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教学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学习记录等部分。学生通过教学大纲、课程介绍可以对局部解剖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教师信息让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学术成果等有具体的了解。教学日历和教学通知是教师对局部解剖学各章所用教学学时的通知,以及对课程时间安排的通知。教学材料、教学笔记这些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一致,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局部解剖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的整体认识,同时也便于学生课外学习。试题库和课程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网络检验,方便教师批改,学生平时可以利用自测题检测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强化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作业考试检测学生学习成果,有针对地改变教学内容。

2.增强局部解剖学教学交流与互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环境下,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讲授、启发、诱导、提问等方式教学,一直扮演着课堂的主角,学生学习总是处在被动位置。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了教师与学生课下的互动,减少了地点、时间、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答疑讨论区、教学邮箱等包括,如课程讨论区、常见问题、自动答疑、邮件答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教师和同学提问,同学在平台上进行探讨,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解答。同学可以不受时间限制登录平台的答疑讨论版块和教师交流沟通,实现了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面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平台会有事先准备好的答案,会自动进行答疑,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检索查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等待时间又减少了教师工作量。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调整学习计划。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找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或代表性问题,并对教学工作进行必要调整。

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教育部、卫生部着力推进的教学方法改革。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使教学和学习效果都有明显的提升。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我校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有病例讨论区,学生结合所学的解剖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诊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专业课之间的应用,使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4.改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单一理论考试结果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忽视了对其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过程性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考试、审批作业、组织在线答疑、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对学生的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可以将学生对平台内容的访问次数、讨论区的参与程度、网络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纳入形成性评价的体系。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做出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资源无法代替解剖实践操作和教师授课

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学习资料很多,其中包括许多解剖图片、视频、试验操作步骤、课件等,但是那始终是纸上谈兵,不是实际操作。医学是实用性学科,是要应用于人体,对患者进行诊疗的,所以实际操作很重要。扎实的局部解剖学操作技能是临床各种操作的基础。因此,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操作中,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和实验课的学习,达到局部解剖学学习的最佳效果。网络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教师讲授,如果完全依赖于网络教学,师生双方将缺乏真实情感的交流,教师的行为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人格力量也不能直接感染学生。

2.学生网上难以自控制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课后学习。大部分上网场所是寝室,一部分是在学校的机房或图书馆,还有一少部分是在网吧,学生上网学习提供了宽泛的环境,但是大学生好奇心强,自制能力弱,当接触网络后就会被网络上其它新鲜事物所吸引,如网络游戏、最新电影电视剧、娱乐新闻等,这些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大量时间。

3.教师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学生高额的学习成本

网络教学平台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就要求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投资和建设它,一切的成功都是不断付出和坚持的结果,同时对教师网络技术有着严格要求。教师要时常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回答学生的提问和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增加了學习成本,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工具及网络学习环境才能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登录使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传统课堂有着它的不可替代性,网络教学平台也有着它的必然性,教学中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辅导教学的模式,既注重师生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又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使教师与学生在局部解剖学的教与学中能越教越好越学越好。

参考文献:

\[1\]田欣,刘旭花.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05):481-484.

\[2\]刘新胜,张会,孙连海,窦会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网络辅助教学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09,(21):100-101.

\[3\]尹维刚,胡荫,林荣.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3):74-75.

\[4\]费嫦,张荔茗,桂芳,林梅,张英,米华,王林.医学检验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18):54-56.

浅谈局部解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篇4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 课时少, 工作强度大, 效率低, 传授的知识量有限, 教育资源缺乏优化整合, 难以共享, 受益面窄, 不能适应当前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医学形态学的特点, 我校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一种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基础,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和管理的系统,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理念。自我校引进“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以来, 在局部解剖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效果。同时, 我们发现网络教学平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网络教学平台在局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一、网络教学平台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局部解剖学教学资源丰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用幻灯、标本、模型、图谱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 至今一直在沿用。可是, 课堂听得再好, 课后不及时复习也是会忘记的。为此, 学生会及时拷贝课件回去复习但效果欠佳。网络教学平台可弥补一些不足。网络教学平台设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教学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学习记录等部分。学生通过教学大纲、课程介绍可以对局部解剖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信息让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学术成果等有具体的了解。教学日历和教学通知是教师对局部解剖学各章所用教学学时的通知, 以及对课程时间安排的通知。教学材料、教学笔记这些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一致, 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局部解剖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的整体认识, 同时也便于学生课外学习。试题库和课程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网络检验, 方便教师批改, 学生平时可以利用自测题检测学习效果, 有针对性地强化学习内容, 教师利用作业考试检测学生学习成果, 有针对地改变教学内容。

2. 增强局部解剖学教学交流与互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环境下,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讲授、启发、诱导、提问等方式教学, 一直扮演着课堂的主角, 学生学习总是处在被动位置。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了教师与学生课下的互动, 减少了地点、时间、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答疑讨论区、教学邮箱等包括, 如课程讨论区、常见问题、自动答疑、邮件答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教师和同学提问, 同学在平台上进行探讨, 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解答。同学可以不受时间限制登录平台的答疑讨论版块和教师交流沟通, 实现了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面对一些常见的问题, 平台会有事先准备好的答案, 会自动进行答疑,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检索查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等待时间又减少了教师工作量。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然后调整学习计划。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跟踪学生学习情况, 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 找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或代表性问题, 并对教学工作进行必要调整。

3.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教育部、卫生部着力推进的教学方法改革。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使教学和学习效果都有明显的提升。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我校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有病例讨论区, 学生结合所学的解剖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 得出自己的诊断,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专业课之间的应用, 使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4. 改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单一理论考试结果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 忽视了对其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过程性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考试、审批作业、组织在线答疑、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对学生的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可以将学生对平台内容的访问次数、讨论区的参与程度、网络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纳入形成性评价的体系。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做出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教学资源无法代替解剖实践操作和教师授课

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学习资料很多, 其中包括许多解剖图片、视频、试验操作步骤、课件等, 但是那始终是纸上谈兵, 不是实际操作。医学是实用性学科, 是要应用于人体, 对患者进行诊疗的, 所以实际操作很重要。扎实的局部解剖学操作技能是临床各种操作的基础。因此, 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操作中, 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和实验课的学习, 达到局部解剖学学习的最佳效果。网络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不能完全取代教师讲授, 如果完全依赖于网络教学, 师生双方将缺乏真实情感的交流, 教师的行为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人格力量也不能直接感染学生。

2. 学生网上难以自控制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课后学习。大部分上网场所是寝室, 一部分是在学校的机房或图书馆, 还有一少部分是在网吧, 学生上网学习提供了宽泛的环境, 但是大学生好奇心强, 自制能力弱, 当接触网络后就会被网络上其它新鲜事物所吸引, 如网络游戏、最新电影电视剧、娱乐新闻等, 这些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浪费大量时间。

3. 教师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学生高额的学习成本

网络教学平台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就要求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投资和建设它, 一切的成功都是不断付出和坚持的结果, 同时对教师网络技术有着严格要求。教师要时常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回答学生的提问和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增加了学习成本, 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工具及网络学习环境才能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登录使用,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传统课堂有着它的不可替代性, 网络教学平台也有着它的必然性, 教学中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辅导教学的模式, 既注重师生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 又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优势, 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 使教师与学生在局部解剖学的教与学中能越教越好越学越好。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校进行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这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手段, 搭建了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平台, 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网络教学平台在学校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总结。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局部解剖学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欣, 刘旭花.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05) :481-484.

[2]刘新胜, 张会, 孙连海, 窦会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网络辅助教学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21) :100-101.

[3]尹维刚, 胡荫, 林荣.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03) :74-75.

局部解剖教学 篇5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一、脊柱区

1、脊柱区的境界和分区。

2、体表标志(枕外窿凸、上项线、第7颈椎棘突、肩胛骨<上角、下角、内侧缘、肩胛冈、肩峰>第12肋、髂嵴、髂后上棘、肋脊角costalspinal angle、骶管裂孔和骶角)。

3、肩胛区的分区(肩胛上区suprascapular region肩胛下区infrascapular region肩胛间区interscapular region)。(可放在上肢第三节)

4、脊柱区的皮神经。

5、胸腰筋膜。

6、背肌浅层肌的起止、作用和神经。

7、背肌深层肌的起止、作用和神经。

8、枕下三角和听诊三角

9、腰上、下三角。

10、脊柱区动脉。

11、颈椎椎体间的连结。

12、颈椎椎弓间的连结。

13、椎管内脊髓被膜及间隙。

14、腰椎穿刺(简称腰穿)经过的解剖学层次。

15、颈椎侧方穿刺术的位置及经过的解剖结构。

16、腰神经通道。

17、椎间管的毗邻和交通。

18、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16、17、18可省略)

二、头部

1、境界和分区。

2、体表标志(额结节、眉弓、眶上切迹<眶上孔>、眶下孔、颧弓)。

3、体表标志(颏孔、下颌角、乳突、枕外隆凸、下颌关节)。颅顶

4、颅顶层次(以讲述名称和层次为主)。

5、头皮三层各层特点。

6、危险区和颅骨骨膜。

7、颅顶区的血管和神经。

8、颞区的境界和层次。

9、颞区的筋膜和间隙及内容。

面浅部

1、皮肤和浅筋膜的特点和面肌名称及管理神经。

2、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和层次。

3、腮腺管走行和投影。

4、穿经腮腺的结构。

5、面部血管及危险三角。

6、头面部皮神经的分布。

三、颈部(其中项部归在脊柱区)

1、境界和分区。

2、体表标志(喉结、胸锁乳突肌、第七颈椎、锁骨、颈静脉静脉切迹)。

3、体表标志(舌骨、环状软骨、气管、锁骨上大窝)。

4、颈部皮肤和浅筋膜(颈阔肌)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5、颈部浅静脉和皮神经。

6、颈部深筋膜浅层包被的结构和形成的间隙。

7、颈部深筋膜中层和深层包被的结构和形成的间隙。

8、下颌下三角围成和内容。

9、颏下三角围成和内容。

10、颈动脉三角围成和内容。

11、肌三角围成和内容。

12、胸锁乳突肌区的境界和内容。

13、颈部淋巴结(Virchow淋巴结)。

14、颈外侧区境界。

15、锁骨上大窝的位置和结构。

16、枕三角的围成、层次和内容。

17、椎动脉三角的围成和内容。

18、前斜角肌的毗邻结构。

19、锁骨下动脉的分段、分支。20、臂丛组成、锁骨上的分支及臂丛阻滞麻醉。

21、胸导管的起止、走行、作用(可放在胸部讲,此处只讲胸导管弓)。

22、胸膜顶的毗邻及投影。

23、甲状腺手术入路层次。

24、气管切开术经过的解剖学层次。

25、环甲膜穿刺经过的解剖学层次和到达喉腔的部位。

26、颈部脏器的毗邻关系。

27、固有颈部的肌群及神经支配。

四、上肢: 1分部分区。第一节

胸前外侧壁和腋区

2、体表标志(肩峰、喙突、腋窝、肘窝):只要求结合自身讲明白位置即可。

3、上六对肋间神经的来源分支和肋间臂神经。

4、上肢主要的浅静名称、走行和回流。

5、锁胸筋膜。

6、胸大肌、胸小肌的起止点作用以及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7、附着于肩胛骨的肌。

8、分布于三角肌区和肩胛区的神经和血管。

9、腋腔的顶和底。

10、腋腔的前壁(不要讲述锁胸筋膜)和后壁。

11、腋腔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不讲述三、四边孔)。

12、三、四边孔的位置、围成及穿行结构。

13、腋动脉的分段和分支。

14、臂丛锁骨下部的分支名称和发出位点(来源或合成)。

15、腋鞘(如在颈部部讲授过可忽略)。

16、腋窝淋巴结。

17、锁骨易骨折的部位及骨折移位方向和原因。

18、乳癌根治术易损伤的神经及产生的后果。(17、18可省略)

第二节

臂、肘和前臂前区

1、体表标志(肱二头肌、提携角、肱骨内、外上髁)要求在自己和同学部分演示出来即可。

2、肱二头肌内侧沟内走形的血管神经。

2、肱二头肌腱膜和肱二头肌肌腱以及肌腱内侧通过的神经和血管。

3、肩部前方以及臂前部皮神经的分布和来源。

4、前臂前方皮神经的分布和来源。

5、臂部前骨筋膜鞘的组成和内容。

6、前臂部前骨筋膜鞘的组成和内容。

7、臂部前群肌的神经血管配布。

8、前臂前群肌的神经支配。

9、前臂屈肌后间隙。

10、肘窝。

11、肱动脉的分支分布。

12、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

13、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体表投影。

14、正中神经走行及支配的肌。

15、尺神经走行及支配的肌。

16、旋前圆肌前方通过的血管和神经。

第三节

肩胛区、三角肌、臂和前臂后区、腕后区

1、体表标志(鹰嘴、Lister结节、三角肌、肱三头肌、拇长展肌、拇长伸肌肌腱、拇短伸肌肌腱、指伸肌肌腱)。

2、肘后三角、肘外侧三角、肘后窝。

3、鼻烟壶。

4、手部的皮神经分布。

5、手腕背侧骨纤维管道。

6、手背筋膜间隙。

7、肌腱袖。

8、肱骨肌管。

9、桡神经的走行分支及支配的肌。

10、肩胛动脉网、肘关节动脉网。

11、腕背网。

12、分布于拇指的血管名称、来源;止于拇指的肌腱的名称和分布作用。

13、分布于食(示)指的血管名称、来源;止于食指的肌腱的名称和分布作用。

14、分布于小指的血管名称、来源;止于小指的肌腱的名称和分布作用。

15、臂部后骨筋膜鞘的组成和内容。

16、前臂部后骨筋膜鞘的组成和内容。

第四节

腕前区、手掌和手指掌侧面

1、体表标志(腕横纹和腱隆起)。

2、体表标志(掌纹、指掌侧横纹、指腹和指纹)。

3、手掌的层次。

4、腕管。

5、指蹼间隙和指髓间隙。

6、腕尺侧管和腕桡侧管。

7、鱼际肌和小鱼际肌的名称与神经支配。

8、手掌骨筋膜鞘。

9、掌深弓、掌浅弓的投影、形成以及分支分布。

五、下肢:

1、分部分区。

第一节

股前区和股内侧区。

2、体表标志(髂前上棘、腹股沟、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

3、体表标志(股骨内、外上髁;髌骨、髌韧带、收肌结节、股直肌)。

4、股前区和股内侧区的皮神经名称分布及起始来源。

5、股前区和股内侧区浅静脉及淋巴回流。

6、隐静脉裂孔(形成、形态、穿行解剖结构)。

7、阔筋膜形成的肌间隔及骨筋膜鞘。

8、大腿前群肌和内侧群肌的名称和位置。

9、收肌腱裂孔的形成及穿行结构。

10、血管腔隙和肌腔隙的位置围成及内容。

11、股鞘。

12、股管。

13、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

14、股动脉的投影、分支分布。

15、股神经的起始走行和分支分布。

16、收肌管。

17、闭孔、闭膜管及其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

18、Nelaton线、Schoemaker征、Kaplan点。

19、股疝的发生及疝被囊的层次。20、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

21、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第二节 臀区、股后区和腘窝

1、体表标志(髂嵴、髂结节、髂后上棘、坐骨结节、大转子)。

2、体表标志(臀大肌、骶角、骶管裂孔、股二头肌腱、半腱肌、半膜肌、腘窝)。

3、臀部的境界。

4、分布于臀区的皮神经。

5、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6、穿经梨状肌下孔的结构。

7、穿经坐骨小孔的结构。

8、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及坐骨神经主干支配的肌。

9、股后区的动脉吻合。

10、腘窝的边界及内容。

11、胫神经的分支分布。

12、腓总神经的分支和分布。

第三节 小腿部和足背

1、体表标志(胫骨粗隆、腓骨头、腓骨颈;内、外踝;跟骨结节、第五跖骨头、第一跖骨头、小腿三头肌<跟腱>、胫骨前肌肌腱。

2、小腿前外侧部和足背的皮神经和浅静脉。

3、小腿部的三个骨筋膜鞘的组成及内容。

4、踝管以及各骨纤维性管内通过的结构。

5、小腿后部的皮神经和浅静脉。

6、小腿踝部前外侧的3个骨纤维性管及其内通过的结构。

7、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投影及分支分布。

8、足底“腱环”的形成及其作用。

足底的分区。足底肌的层次。分布于足底的血管和神经。

9、仰趾足和马蹄足10 足弓。

六、胸部

1、胸部与颈部、上肢和腹部的分界。

第一节 胸壁

2、体表标志(颈静脉切迹意义、胸骨角意义)。

3、体表标志(剑突、肋弓、锁骨及锁骨下窝、乳头)。

4、胸部的标志线。

5、胸壁层次。

6、胸部皮神经分布的阶段性特点。

7、乳腺结构。

8、乳房的血液循环。

9、乳房的淋巴结及淋巴回流。

10、肋间隙的结构(肌层和神经血管的分布特点)。

11、胸前壁锁骨中线第二肋间隙胸膜腔穿刺经过的解剖层次、注意事项。

12、胸后壁肩胛线第8、9肋间隙胸膜腔穿刺经过的解剖层次注意事项。

13、胸膜腔和胸膜隐窝。

14、胸膜前界及胸腺三角和心包裸三角。

15、胸膜下界。

16、胸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7、胸廓上口压迫综合征。

18、乳腺癌切除术易损伤的神经。

第二节 纵隔和肺

1、体表标志(心的体表标志)。

2、心瓣膜的体表标志。

3、大血管的体表标志(升主动脉、头臂干、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4、纵隔的境界和位置。

5、纵隔的分区。

6、纵隔左面观的结构。

7、纵隔右面的结构。

8、上纵隔的器官和结构。

9、上腔静脉的毗邻。

10、主动脉弓的毗邻。

11、动脉导管三角。

12、心包窦。

13、心包内大血管。

14、心的血液供应。

15、后纵隔中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16、食管的血液循环。

17、胸导管的起止走行与乳糜胸。

18、胸交感干,内脏大、小神经纤维的来源和终止。

19、奇静脉的起止、走行和属支。20、肺的体表投影。

21、肺裂的体表投影。

22、肺根体表投影。

23、肺根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24、第一、第二肺门。

25、肺根的毗邻关系。

第四节:膈

1、膈的孔道和穿行的结构。

2、腰肋三角。

3、膈的血液循环。

4、膈疝常见位置。

七 腹部

1、腹部与胸部、背部、下肢的分界。

第一节 腹前外侧壁

1、腹前外侧壁的境界和分区。

2、体表标志(腹直肌、马甲线、人鱼线)。

3、胃幽门、胆囊底和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4、Camper筋膜、Scarpa筋膜。

6、脐周静脉网的回流途径。

7、腹壁皮神经。

5、腹直肌鞘和腹白线。腹肌前外侧群的名称、位置、起止、及神经血管分布。

8、常见腹壁纵切口手术切口层次。

9、常见腹壁斜切口手术切口层次(Kocher切口和McBurney切口)。

第二节 腹股沟区

1、体表投影(腹股沟浅环、腹股沟深环、腹股沟管)。

2、腹股沟管(两口的围成、四壁)。

3、精索表面三层被膜的名称及形成。

4、腹股沟管毗邻的血管和神经。

5、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围成及腹壁下动脉的投影。

6、脐下腹前外侧壁内面的韧带、皱襞、凹陷。

7、精索、鞘韧带、鞘膜腔。

8、腹股沟直、斜疝形成和鉴别的解剖学基础。

第三节

腹膜与腹膜腔

1、腹腔与腹膜腔的区别。

2、腹膜与脏器关系:三类器官的归类。

3、肝周围的韧带。

4、胃周围的韧带。

5、脾周围的韧带。

6、大网膜的位置、形态及形成的结构。

7、大网膜的血供。

8、小网膜的位置、分部及内含的结构。

9、网膜孔的位置及边界。

10、网膜囊的位置围成。

11、腹膜形成的系膜。

12、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弯曲及周围的隐窝。

13、膈下间隙。

14、左、右结肠旁沟的位置和交通。

15、左、右肠系膜窦的位置、围成及交通。

16、腹膜的功能。

17、盆腔腹膜陷凹。

第四节

结肠上区

1、结肠上区器官识别(讲解展示出器官大致位置名称即可)。

2、胃的位置与毗邻。

3、胃的分部。

4、胃的血液供应。

5、胃周围的淋巴结。

6、胃的神经。

7、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和分部(分部简单讲出名称即可)。

8、十二指肠各部与腹膜的包被关系。

9、十二指肠悬肌(十二指肠悬韧带:区别)。

10、十二指肠内部结构。

11、十二指肠的血液循环。

12、肝膈面的韧带及其与膈之间的间隙。

13、肝脏面“H”形沟的名称和内容。

14、第一、第二、第三肝门。

15、肝蒂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结构的位置(方位)关系。

16、结合组织学说明肝静脉系统和Glisson系统。

17、肝的血液循环。

18、肝的分叶(讲述并图示分5叶的依据和5叶的名称,不讲肝段)。

19、结合肝脏面形态说明毗邻的器官。20、肝外胆道(要求只讲胆囊时只说其名称即可)。

21、胆囊的形态、位置、毗邻及胆囊三角。

22、简述胆总管的分部。

23、Oddi括约肌。

24、胰的分部及毗邻。

25、胰的血液循环。

26、脾的位置、毗邻及韧带。

第五节 结肠下区

1、空、回肠位置及系膜。

2、空、回肠的毗邻。

3、空、回肠的血液循环。

4、盲肠的位置和毗邻。

5、阑尾的形态和位置。

6、阑尾的血液循环。

7、结肠的三大形态特征。

8、结肠的分部和血供(包括讲述结肠缘动脉)。

9、结肠的淋巴回流及淋巴结。

10、肝门静脉的组成类型和收集哪些器官的静脉血液。

11、肝门静脉的行程和毗邻。

12、肝门静脉的属支。

13、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的四个(或五个)吻合部位名称。

14、肝门静脉高压症时侧支循环途径。

15、空、回肠的区别。

16、空、回肠的系膜三角及临床意义。

17、Meckel憩室的临床意义。

第六节 腹膜后间隙

1、腹膜后间隙的位置、交通及内容物。

2、肾的被膜名称和作用。

3、左、右肾的位置区别。

4、左肾的毗邻。

5、右肾的毗邻。

6、肾门、肾窦、肾蒂以及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7、输尿管的分部和血供(包括女性输尿管和子宫动脉的关系)。

8、肾上腺的血液循环。

局部解剖教学 篇6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48-02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3年校级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3)11-48号。

引言:针对民办医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趋势,以培养学生解剖动手能力、丰富医学生临床知识为目的,局部解剖学开展的开放性实验室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節。以长沙医学院为例,为弥补局部解剖学学时较少、内容复杂、牵涉到广泛的临床知识等,学校在教改班中实行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本文就其教学意义、具体实施方法、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1教学意义

1.1局部解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局限于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即使学习了系统解剖学,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在学习局部解剖学时由于学时紧张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局部解剖学,进而出现实验课缺乏动手能力、理论课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所以在除教学规定范围内的课时外,增设开放性实验,提高医学生动手及空间想象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1.2增进学生对解剖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开放性实验课上不仅能够丰富临床知识、巩固理论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解剖学研究兴趣,例如在巩固理论知识过程中通过动手解剖发现各种变异,以及对标本临床知识应用的讨论等,都可以将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带到研究的层次,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放性实验室实行主要以学生亲自动手解剖的形式进行学习,这要求授课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其自学能力。

1.4为外科手术学等临床专业知识的做准备: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时的不足使得大部分学生缺少动手解剖的能力,在后续外科手术学等临床专业课程学习时缺乏局部解剖学知识将导致理论和实际操作学习上的困难,而开放性实验的实践将提供医学生一个提前接触临床的平台,带给医学生更多的理论实践机会。

1.5传统实验教学时间短、任务重,许多学生实验过程都是走马观花、草草结束,不重视总结,而开放性实验室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放,增加学生学时机会。。[3]

2具体实践方法

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模式为:学习方面,教学时间选于无教学课程安排的周末,以自主报名的形式在长沙医学院12级教改班抽取学生30人。每周安排学习任务,包括解剖作图和课后习题,另外选取学生进行局部解剖学知识讲述,以课程整合的形式从解剖学联系组胚、生理、病理等桥梁学科,最终延伸至临床内外科学。挑选有解剖经验的学生解剖标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发言,就解剖学科研方式进行探讨,最后记录并总结;管理方面,为了保护标本不被破坏,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学生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解剖过程由具有解剖经验的学生操作,并帮助没有动手能力的学生掌握解剖技巧。

3教学效果

3.1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理论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在局部解剖学课堂上的热情增加,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局部解剖学知识,并联系病理、生理及组胚等基础桥梁学科进行记忆与运用,同时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可以得到激发,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实验室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1]。

3.2教学从理论到实验操作的衔接更加顺畅:以往的局部解剖学理论课程进度过快,无法抽出时间对所学内容及时复习,实验课上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导致学生对标本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改革班的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融入理论课堂,而且实验课上学生可以自行讲述熟悉的知识点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亲自动手解剖的机会也大大提高。

3.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医学知识网:开放性实验重点放在局部解剖学,但对其他基础桥梁科目的映射也取得较明显效果。让学生形成一种以局部解剖学为中心的医学记忆思维,发散到其他医学科目,明显提高学生在学科与学科之间串联应用的能力。

3.4期末考试考核:根据学生的局部解剖学期考成绩对长沙医学院12级教学改革实验班开展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比未参加开放性实验的30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学生期考成绩明显高于未参加者,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显示P<0.05,即具有统计学意义。

4存在问题

4.1开放性实验室所提供的标本与教学规定实验课上的标本为同一标本,所以当开展开放性实验室时只是等同于将规定实验课上的内容复习一遍,而未能达到辨别不同标本局部解剖学结构的目的。

4.2由于采用课程整合的方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对其他科目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同步地了解,使得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量加大,安排的任务往往完成不了。

4.3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只是依靠学生的实践探索进行学习,不能有效地找出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

5讨论

就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民办医学院而言,开展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一个大学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时代。当然,目前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还缺乏经验,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广大医学师生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还需要医学院领导, 实验室与实验室人员的各方位支持与协调才能实现[2]

参考文献

[1] 汪靖,李跃平.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2,13(3)

[2]马婷玉.浅谈我院对实施开放性实验室的构想[J].当代医学,2008,14(22)

局部解剖教学 篇7

目前, 很多医学院校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上仍然采取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 在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后, 只负责动手操作, 不必动脑思考。 这种刻板单一、相对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 往往无法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更谈不上与临床课程的充分联系。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Team- Based Learing, TBL)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已在国外多个医学院校中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鉴于此, 本教研室选取了两个班级,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试行了TBL教学法。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上课时间不冲突的两个班的学生。 从每个班中随机各抽取32名学生, 按班分为两组。 两组同学的系统解剖学考试成绩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1.2方法。 1.2.1授课安排。 第一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第二组采用TBL教学法。 两个组由同一个授课教师负责, 用同样的局部解剖学教材, 总学时数亦相同。1.2.2教学设计。传统教学法由教师先讲授相关知识, 然后由学生分组实践。 TBL教学法首先参考同学们以往的学习成绩及学习态度进行分组, 每组8人;至少提前一周把教师准备好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病例及要讨论的问题交给同学, 每一组学生自行组织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及讨论病例等;课堂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和病例讨论两部分, 操作部分要求每组实验操作后要向其他小组讲解示教所操作部位的层次和主要结构, 病例讨论部分要求每组随机抽取一则病例, 组间讨论后推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其他组也可根据汇报内容随时提出问题, 由汇报的小组回答;最后由教师对每一组的情况进行总结。

1.3教学效果评价。 依据局部解剖学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检验水准 α= 0.05。

2结果

传统教学组与TBL教学组学生局部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2。 结果表明, 不论从统计学上比较, 还是用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分段方式来评价, 均显示TBL教学组学生的局部解剖学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 提示TB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3讨论

目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改变, 愈来愈多的教师逐渐认识体会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学模式的导向上“ 以教师为主体”渐渐向“ 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TBL教学法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 但直到2002年才被正式命名为Team-Based Learing[2]。 该教学法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被认可和推广, 但在我国,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尚缺乏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具体实践经验。

本教研室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TBL教学法, 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TBL教学组学生的局部解剖学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 提示TB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 TBL教学法的优点并不只体现在期末考试成绩的提高上, 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我们进行的TBL教学实践中, 通过教师提前把准备好的病例及要讨论的问题交给同学, 同学们自行组织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使得学生由原来的“ 被动学”变成了“ 主动学”, 而且这种“ 带着疑问寻找答案”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且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同学们能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每组实验操作后要向其他小组进行讲解示教及病例讨论后的汇报, 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升了语言交流表达能力。 同时, 由于学习局部解剖学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临床服务的, 而TBL教学实践中, 学生需要对教师提供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病例进行较深刻的分析, 在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把基础知识和临床联系了起来, 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T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在医学教学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目标及教学理念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将TBL教学法应用于局部解剖学教学中, 发现TB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TBL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晓华.TBL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 1 (4) :577-578.

局部解剖教学 篇8

1 《局部解剖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1]。课堂枯燥无味, 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由于《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结业之后开课, 学生往往感觉到所讲知识似曾相识, 认为该课程是对原来知识的重复, 易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也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 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主要基础学科[2], 其内容既有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 又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在课堂上, 学生对深奥的理论知识往往不感兴趣, 而对临床疾病兴趣较浓, 教师若能利用此特点, 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加深对所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还可培养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局部解剖学》课堂教学具有开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基础优势。

2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及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运用典型病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 并围绕病例精心设计和安排问题, 使学生在直观真实的情境中和相关问题的引导下, 运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 调动以往的知识结构, 学习未知的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3]。

2.2 病例导入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课前针对所要讲述的具体局部解剖结构,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快速直观地介绍一个典型病例, 并围绕该病例设定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张某, 女, 45 岁, 出租车司机。主诉:腰痛 4 个月, 胀坠不适, 不能久坐、久立, 休息后减轻, 劳累久坐后加重, 且反复发作。近半个月出现左下肢屈侧放射痛, 伴有四肢乏力等。 查体:L4~L5椎间隙棘突旁有压痛, 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 X 线示:L4~L5 椎间隙变窄;腰椎 MRI 示:L4~L5椎间盘突出[4]。之后向学生提问: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这样设置悬念, 学生就会调动大脑中所有关于“椎间盘”的知识, 产生迫切想知道的心理, 集中注意力上课。病例介绍完后, 在学生旺盛的求知心理下, 教师适时导入新课并精讲、详讲新课:“椎间盘”局部解剖。新课讲完后, 再围绕病例熟悉所讲内容, 就更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注意事项

3.1 病例选择要有针对性

精选病例是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应用的首要环节, 病例选择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5]。选择病例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 符合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如果所选病例针对性不强, 选非所讲, 就会误导学生, 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所选病例不典型, 难度过大, 干扰条件过多, 学生难以理解, 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在选择病例时, 教师的甄别能力极为重要, 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病例。

3.2 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 设计问题, 把学生从直观的、感性的临床病例中带到课堂的理论知识中。而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即要达到什么目的, 就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局部解剖学》课堂上通过病例所设计的问题,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顺利导入新课, 让学生学好本学科的理论内容, 而不是解决临床问题。通过病例, 学生能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

3.3 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导入新课内容的教学方法, 而展示临床病例和叙述问题要花费较多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掌握,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否则, 讲述病例花费时间过长, 就会影响正常课堂内容的讲解, 起到喧宾夺主的负面作用。

4 教学效果和体会

4.1 教学效果

笔者对2010年度所教 “3+2”升段制大专班236名学生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100%的学生接受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95%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法可提高学习兴趣, 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9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法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85%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法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对提高学习兴趣及调动学习积极性最有帮助, 这与结业考试结果优秀率90%是相符的。

4.2 体会

4.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局部解剖学》是讲述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的科学, 解剖名词繁多难记。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课堂将变得枯燥无味, 教师痛苦难言, 学生毫无兴致。在讲解新课时, 先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个典型病例, 学生就会感到面对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解剖名词,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有情的患者, 这样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促使其寻找答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2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是在已知知识基础上获得未知知识的高级思维过程。因此讲授新课前, 必须对相关知识做好介绍、做好铺垫, 才能导入新课;如果学生没有或者不甚了解相关知识, 那么教师导入的新课内容, 学生就不易理解, 从而不易接受。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讲解临床病例, 导入新课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导入新课前, 已为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学习前的相关知识铺垫, 因此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2.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 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急于知道病例的正确诊断, 因此易激发其探求欲, 促使其主动思考;学生就会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判断, 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笔者认为,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 不是万能的, 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是每一个章节都适宜, 需要教师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蓉.典型病例导入法在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J) .医学信息, 2010, 51 (12) :3766.

[2]彭裕文.局部解剖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

[3]葛静玲, 范玲.关于病例导入式-问题定向相结合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74.

[4]高波, 郭俊.升提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病例举偶 (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0 (2) :40.

局部解剖教学 篇9

关键词:分段式教学模式,局部解剖学,教学

局部解剖学是建立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结构、形态、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是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影像诊断等重要临床学科的基础,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我校对临床专业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即每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的理论及实验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实验课以教师示教、学生观看为主,但在这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让教师个人在某一领域的水平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在教师方面,为了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每个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而对师资力量进行培养;在学生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拟尝试通过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即不同章节内容由不同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开展教学,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的可行性及优势性,为三年制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15级临床专业10个班(40人/班),随机选择6个班开展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分段式教学模式中,不同的教学章节安排不同的教师授课,并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另外6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个班由一个教师负责该课程的所有教学任务。两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大纲内容一致。

二、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的教学实践

1. 分段式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的开展

局部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脊柱区、上肢及下肢,采取教学资源集中化,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及教学兴趣点对教学内容章节进行分配,在对教师进行教学任务分配时,要求该教师在该章节中有较深的教学体会,或者擅长某一章节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授课前,教师们可进行沟通交流,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授课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授课章节内容进行说课,并从教学方法、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听课评教。例如,对“颈部”章节的讲解中,可围绕“甲状腺”展开讲解,采用的教学方法可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那么在教学分配中必须选择能熟练驾驭这些教学方法并非常熟悉“甲状腺”解剖学知识的教师。

2. 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的开展

实验课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大专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模型的老化及教学尸体标本的缺乏,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亲自进行解剖学习,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解剖或用解剖好的标本示教后,学生自主观看学习。在实验课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中,与理论课相对应的是同一个教师进行实验指导,并为之配备两名教师作为辅助教学,将实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前预习、真实实验课堂的教学实践、实验后巩固三个阶段,其中实验前预习及实验后巩固为教学网络平台上的学习。

(1)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教师在上实验课前可将制作好的局部解剖的课件、微课、教学录像上传至平台上(我校采用的是世界大学城教学网络平台),并指明该次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相应的案例或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及学习。在实验课后安排相应的复习题供学生复习及巩固知识。

(2)真实课堂的教学实践: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20人一个实验室,5人一组,每组进行角色设定,例如组织者、执行者、辅助者和讨论者等角色:组织者负责实习任务的下达、问题的收集、组织讨论等方面,执行者负责尸体解剖的主要操作,辅助者帮助执行者参与尸体解剖,讨论者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要根据实验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实验方法,对于比较难或者局部标本少时,可进行现场解剖示教,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学习,对于比较容易开展的局解实验,教师可播放实验录像、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思考并自行解剖学习。

三、分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估

学期末,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从学生的兴趣度、学习主动性、对知识的掌握难易度等方面进行调查,90%的学生反映更乐于接受分段式教学法,认为每章节由不同的老师授课,赋予了学生一定的新鲜度,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实验课的模式让学生更主动的去学习。在期末考核成绩中,将分数分为三部分:理论考试(60%)+实验考试(30%)+平时成绩(10%)=100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分段式教学组平均成绩为83.6分,传统教学组平均成绩为76.8分,行t检验,p<0.01,提示分段式教学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局部解剖教学 篇10

1 分层次、分专业, 合理安排局部解剖学课程

以往的局部解剖学授课实行“一刀切”模式, 极少兼顾到学生的层次和专业要求, 存在着资源浪费、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 我们将学生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大层面, 然后又分出不同的专业, 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 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局部解剖学课程。

1.1 本科生层面

我校开设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本科生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和针灸推拿学。

对于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本科生, 局部解剖学课程为56学时, 其中理论课20学时, 实验课36学时, 教学重点在于局部器官的位置关系和结构层次等。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讲解完理论后, 学生将完成上肢、下肢、胸部、腹部、颈部和背部的解剖操作。因头面部结构精细复杂, 且学时有限, 故由教师用做好的标本进行示教。在学生进行解剖操作时, 要求教师细心指导, 尽量分离出所有结构并保持完整, 必须断开的结构选择不同平面的切口, 或者做好标记, 保证能够完整地展示所有结构, 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标本。未解剖的头颅也将保存下来, 供神经解剖学教学使用。

对于针灸推拿专业的本科生, 我校开设的是局部解剖与经穴断面课程, 综合了局部解剖、断面解剖和穴位解剖3门课程的内容, 专业针对性强。该课程共56学时, 其中理论课32学时, 实验课24学时。实验课上, 学生并不进行尸体解剖操作, 而是首先通过尸体标本和断面标本来巩固理论知识, 随后在其他专业学生解剖完毕的尸体上进行穴位的定位、取穴和进针, 观察银针依次经过的结构以及毗邻关系, 特别是周围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银针由浅入深依次经过的不同结构、银针的角度以及方向, 特别是银针与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关系。让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情况, 分析可能出现的操作失误及损伤到的结构, 分析该损伤可能引起的后果, 分析如何避免这种失误的产生。最后, 通过对具体临床病例的分析, 验证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 既牢固掌握了穴位周围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 又掌握了临床可能的操作失误及其预防措施, 为学生将来的临床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发现, 此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重复利用尸体资源, 降低教学成本。

1.2 研究生层面

我校研究生的局部解剖学课程主要面向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医临床各专业的学生, 课程内容包括上肢、下肢、胸部、腹部、盆部、颈部、头部和背部的局部解剖, 共60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 实验课30学时。由于各研究生的专业不同, 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故在实验分组时, 注意每组都搭配不同专业的学生。具体操作时, 由最相关专业的学生负责解剖操作, 如骨外科学生操作关节肌肉解剖, 肛肠外科学生操作会阴解剖, 神经外科学生操作颅脑解剖等[3]。我们要求负责操作的学生必须完全掌握解剖部位的理论知识, 熟悉解剖顺序和方法, 每解剖出一个结构都要向同组其他学生做详细说明;我们要求不操作的学生要对操作者提供最详尽的理论指导, 查找课本, 观看挂图、视频, 保证解剖操作的顺利进行[4]。解剖操作结束后, 全组学生一起复习整个解剖过程及找到的解剖结构, 并由一位代表向教师汇报, 教师将根据解剖出的结构给全组打出操作分数。这样的教学安排, 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尸体资源, 使学生完全掌握了专业相关区域的解剖结构, 为临床操作打好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5]。

2 综合利用尸体资源, 满足解剖教学需要

按照常规, 在局部解剖学课程结束后, 尸体将被统一回收焚化, 而尸体上大部分的器官结构仍有继续使用的价值。我教研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综合利用尸体资源, 服务解剖教学, 降低了教学成本。

2.1 合理安排局部解剖操作顺序, 为同期开课的系统解剖学课程提供新鲜示教标本

局部解剖学课程所用的尸体均为福尔马林高压灌注固定的新鲜尸体, 解剖后可很好地整体展示人体的肌肉、内脏、血管、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等, 甚至是变异情况。为配合同学期开课的系统解剖学课程, 我们调整了局部解剖学的授课顺序, 使其与系统解剖学的教学顺序基本一致。同时, 要求教师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操作, 保护好解剖结构。这样, 就可利用这些结构对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学生进行示教, 不仅为系统解剖学补充了新鲜标本, 而且让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学生初步涉及局部解剖内容, 如各结构的位置、层次、毗邻关系等, 进而弥补了系统解剖学学生整体概念不强的不足。

2.2 将选取好的局部解剖学标本予以保存, 为不同期开课的系统解剖学课程储备标本

我教研室通过低温冷藏设备保存解剖完毕的尸体标本和器官标本, 为不同期开课的系统解剖学课程提供实验示教标本。受设备数量限制, 保存的标本数量有限, 故要求选择操作精细、保存结构较多的标本。这样通过一具标本, 可以展示多系统多器官的结构特点, 如肌肉的位置、起止, 又如血管、神经的走行。独立的器官标本由于体积小, 可以大量保存, 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时, 可让学生拿在手里观察, 加强记忆, 并对比不同标本的异同点, 了解个体差异。

2.3 保留未解剖的头部和解剖操作良好的尸体, 用于神经解剖学教学

神经解剖学在我校设置为选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脑、脑神经、脊髓和脊神经, 因其结构复杂抽象, 故高质量的示教标本对于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尤为重要[6]。本科生局部解剖课程未解剖的尸体头部经保存后, 可为神经解剖学授课提供充足的脑和脑神经标本。此外, 操作良好的局部解剖尸体, 还可提供脊髓和脊神经的标本。因此, 不必购置新的尸体和标本, 即可完全满足神经解剖学的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以上举措, 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且充分利用了尸体资源, 有效降低了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成本, 并为其他解剖学课程提供了大量标本,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在解剖学教学的整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 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同时, 也为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摘要:局部解剖课程受高校扩招和尸源紧张的影响, 难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根据学生的层次和专业, 对局部解剖学课程进行专业化设置, 并充分利用局部解剖学实验的尸体资源为其他解剖学课程提供教学服务, 在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控制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课程设置,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秦向征, 李光照, 李良昌.局部解剖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解剖科学进展, 2010, 16 (1) :95-96.

[2]袁安, 李志道, 秦学莲, 等.穴位局部解剖特点与腧穴功效结合应用的思考[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7) :561-562.

[3]徐剑文.研究生神经解剖学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7 (5) :467-469.

[4]赵全明.七年制局部解剖学教学方法实践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2) :128-130.

[5]李静平, 刘富, 陈永春, 等.团队工作理念在局部解剖实验教学中应用时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6) :2616.

上一篇:立井井筒快速施工下一篇:四维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