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心理学

2024-05-01

证人心理学(精选十篇)

证人心理学 篇1

一、对记忆重建的分析研究

证人证言与口述历史采访资料均为记忆内容的体现, 故研究记忆的内容与结构是进行资料可信度研究的基础。

根据《英国心理学会研究2008》中出具的对于人类记忆的指导性意见, 人类记忆特征包括以下内容:记忆是个体对于事件体验的记录, 而非对于事件本身的记录。记忆不仅包括经历事件本身, 还包括个人生活知识。记忆是一个建构过程, 将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心理建构, 对于事件的记忆不是完整的, 记忆是对经历片段的记录, 记忆中通常只包含很小一部分具体细节, 对单一的、很小一部分的细节记忆, 不能保证记忆的准确性。记忆内容来自于个体对于经历事件的理解, 内容在回忆中重塑、改变, 个体会记住那些未亲身经历的事件, 创伤性经历、童年期事件、询问与辨认经历都会影响记忆。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 记忆本身是一个主动地创造性的过程, 主要包括三阶段:编码——储存——回忆, 在编码阶段, 存在“编码空白”, 即编码过程中储存记忆与现实之间的空白, 在这种空白之中, 人们总是把符合先前某些特定事件、人物态度、信念、期望加入进去, 即外在内容的整合进入。在编码阶段, 影响编码过程的准确性的因素有:1.目击状态因素:视觉编码条件:视距、观看时间;被目击者特征:外表、行为、种族、性别;吸引目击者注意力的因素。2.目击者自身因素:目击者受到压力、焦虑程度;年龄。误导信息在编码阶段可能产生影响, 如:Terr1996年的研究表明重复创伤事件, 使儿童产生记忆扭曲, 将受虐记忆与其他记忆分离。

而在后续回忆阶段, 即记忆的提取阶段, 是一个认知重构的过程, 在提取阶段, 提取的内容包括了当时事件情景、事后得知的情景、自身推断内容三部分, 当时情景即事件本身的情况, 这是需要采集的有效部分, 事后得知的情景则属于传来证据, 其有效程度以及可信度会发生减损, 自身推断则难以保证对于情景还原的真实性。进一步分析事后得知的情景与当时情景本身的关系, 对于事后得知的信息, 存在“事后错误信息效应” (post event misinformation) , 即证人若在事后得知一些并未出现在最初案件中的细节、信息, 那么随后报告中会出现这些信息。

综上内容, 记忆是一个认知重构的过程, 而非像电影放映机一样对于当时的情景做机械式的再现。在这个认知重构的过程中, 记忆的形成——提取分为三个阶段, 即编码——储存——提取阶段, 在编码阶段, 目击情景和目击者本身都会影响到编码的准确性;在储存阶段, 事后得知的传来证据会影响储存内容的准确性;在提取阶段除了对于事件本身的记忆与事后得知的关于事件的描述外, 还有较多自身推断, 即认知加工后的信息。

二、记忆提取准确性的分析研究

记忆的准确性问题直接影响到资料的可信度问题, 故下面对记忆的准确性做讨论。

本部分讨论两种情景下的准确性, 一是一般陈述的准确性, 二是谎言情景下的准确性, 以及准确性的检验方法。

首先讨论一般情景下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准确性的判断, 是指所采集的资料信息和事实的吻合程度, 而通常这种判断难以直接实现, 故通常采用多种信息间相互印证的方法判断, 即相关信息越能够对于某一问题的证明具有一致性, 则这些信息越具有可信度。而在准确性的判断标准问题上, 一般存在几种误区, 第一是目击者对于自身陈述内容的信心程度, 等同于信息的准确性程度。但事实上, 目击者对于陈述信息的自信程度, 只能判断出目击者对于提供信息的态度是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另一种存在误区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信息不可靠。第三种误区是对于非常生动的细节回忆是准确的, 被称为“琐碎事实劝服效应” (tricapersuation) , 即琐碎、不相关但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细节, 在感知上可以提高证据的可信度。综上内容, 在判断目击者陈述内容的准确性上首先要注意避开因信心高而误判、因信息零碎而误判、因琐碎细节事实而误判三种误区。另外, 还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情景, 即陈述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细节。矛盾细节本身不代表信息的错误或者不准确, 根据Fisher、Brewer、Mitchell2009年研究, 矛盾细节可能意味着单一事项的陈述不准确, 但与整体准确性的相关程度不高;在提取新的记忆线索时, 会想起某些不相关但是不够准确的细节, 不能预示整体不可靠。

在个案具体评估之中, 常用的评估目击情景方法是Turnbull1977年总结的“ADVOCATE”方法, 即评估因素包括:观察时间、目击证人与距离、可视度、障碍物、之前所知、导致脊柱事件的其他内容。

综合上述因素, 影响目击内容准确性的因素整理归类为以下:1.目击情景因素:观察时间;目击证人目击距离;可视度;障碍物;物体大小、移动速度。2.目击者因素:儿童完整性、准确性低;之前所知;事后所知。3.被目击者因素:易于辨认特征。

在第二部分笔者将讨论谎言情景下的准确性问题。在发现陈述者在陈述中有说谎的情况发生, 并不代表其所陈述所有内容均是虚假陈述, 而是应当重点研究其说谎的部分范围有多大以及该谎言部分的动机构成。谎言范围通常包括两部分组成, 一是说谎动机直接引导下产生的虚假陈述内容, 二是在相关追问下为了增加前述部分可信度目的下使得前述内容更加符合逻辑而增加的谎言内容, 将其简化为公式就是:直接谎言动机引导内容+增强逻辑性与可信度内容。在进行谎言内容分解时, 找到前者则可以直接识别谎言的“中心区域”, 从而可以锚定谎言范围。谎言动机会引起谎言行为, 而最先引起的通常是直接谎言动机引导的内容。常见的谎言动机包括但不限于:羞愧感、负罪感、虚荣心。

羞愧感通常产生于自身对于道德规范的违反, 同时该类行为伴随对于特定、不特定他方的利益的轻微侵犯 (与负责感产生的情形对比) 。在发生触发羞愧感的情景或者回忆情景下, 基于羞愧感的谎言通常掩饰了自身对于他方利益侵犯的事实, 同时可能伴随将自身行为合理化的价值评价的语言表达。

负罪感通常产生于两种情景, 一种是上述羞愧感产生的基础进一步强化, 即逾越道德甚至法律的程度更高, 对于特定、不特定他方利益侵犯程度更高。第二种是“幸存者负罪感”, 这是被害人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并非基于第一种心理产生基础, 需注意区分:该种情景出现于存在多个被害人的犯罪场景, 其中一部分被害人遇害致死, 剩余幸存者会出现此种心理现象。在发生触发负罪感的情景或者回忆情景下, 基于负罪感的谎言, 第一种可能性是与基于羞愧感的相似;第二种可能性是谎称“忘记了”, 回避所询问内容;第三种属于特殊情景, 在强调自我归责的话语体系下陈述事实, 通常这种情况发生于“幸存者负罪感”或者陈述者长期忍受煎熬下, 但完整说出事实对于自身无实质影响情况下的表达, 但该表达可能发生过于强调自我归责以至于偏离事实的情况。

虚荣心直接产生于自我表现欲, 而自我表现欲的动机触发, 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社交场合下的自我展示满足感获取, 一种是基于相对剥夺感下的填补性满足感获取。第一种情形下, 谎言的内容主要目的在于自我展示, 故内容性质较为单一化, 即对于自身的能力、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夸大式表达, 伴随表现控制感的行为与表述语气;第二种情形下, 谎言的内容主要目的在于相对剥夺感的填补, 故与引起相对剥夺感的事件密切相关, 通常围绕该引起事件对于撒谎者的影响、刺激构建内容。

下面讨论陈述真实性的常用检验方法, 主要使用的工具为SVA方法, 即statement validity analysis陈述现实性分析工具, 指针对陈述真实性提出假设、检验的方法。构成SVA的要素, 根据Steller、Boychuck1992年研究, 包括:对于案情信息仔细回顾、半结构化访谈 (开放式问题而非标准问卷) 、访谈笔录标准内容分析、对于案外信息有效性检测、内容分析、有效性额外系统总结。

三、证人心理学理论框架下的口述历史资料采访相关方法论

(一) 采访者正确认识被采访者的陈述过程。被采访者的陈述过程本身是一个记忆提取与陈述的过程, 而记忆本身并非是对于事件的机械化再现, 而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 故被采访者的陈述内容, 除了包含事件本身的情形之外, 还包含了大量的事先、事后得到的信息以及自身的推断、认知修正后的结论。故在采访后对于采访稿进行整理的过程中, 需要将上述的几种类型的信息尽可能区分出来, 分别填列入下表:

(二) 在事后整理编辑信息时, 采访者注意三种误区与一种复杂情形。在判断目击者陈述内容的准确性上首先要注意避开因信心高而误判、因信息零碎而误判、因琐碎细节事实而误判三种误区。在采访实务中, 尽量完整全面记录信息, 尊重原始陈述, 格外注意在筛选过程中防止上述误区引起的误删或者再加工后的陈列。同时注意一种复杂情形, 即矛盾细节表述, 矛盾细节可能意味着单一事项的陈述不准确, 但与整体准确性的相关程度不高;在提取新的记忆线索时, 会想起某些不相关但是不够准确的细节, 不能预示整体不可靠。故采访者应当关注陈述中的矛盾细节, 并进行佐证核实其真实性, 而非盲目整体否定该部分信息。

(三) 采访者应考虑被采访者陈述信息准确性的影响因素:1.目击情景因素:观察时间;目击证人目击距离;可视度;障碍物;物体大小、移动速度。2.目击者因素:儿童完整性、准确性低;之前所知;事后所知。3.被目击者因素:易于辨认特征。并根据每一个要素出现的具体采访内容中所处的时间, 并结合其他能够为该部分提供佐证的信息进行核实, 以提高其可信度。

(四) 如在采访中发现说谎迹象。即采访信息与已经获取的信息不能够完全对应时, 及时标注, 并在后续整理中根据前述谎言心理分析的结构进行内容分析、筛选、整理。分情况确定每一个谎言迹象的动机与谎言的内容结构, 并与相关佐证信息结合进行分析, 以尽可能还原出较为贴近事实的情形。

(五) 在总体判断信息可信度时, 根据SVA的方法原则进行判断, 并逐条使用下列方法:对于案情信息仔细回顾、半结构化访谈 (开放式问题而非标准问卷) 、访谈笔录标准内容分析、对于案外信息有效性检测、内容分析、有效性额外系统总结。在采访过程中, 即表现为:仔细回顾采访问题与回答的内容, 通过开放式问题多角度灵活进行采访询问, 对于采访笔录进行全面系统并与相关佐证信息对照进行分析, 对于不相关的信息也进行有效性的核实与确定, 对于全部采访所得信息进行多角度的真实性有效性核实, 即不仅局限于现有佐证资料, 同时进行多维度的逻辑性核实, 以确保其全面有效性的多维确定。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口述历史资料采集中存在的信息可信度低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 将与确定证人证言可信度的相关证人心理学的方法引入口述历史资料采集的方法讨论, 以提高口述历史资料采集的信息可信度。

关键词:口述历史,采访,证人心理学,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张广智.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前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

[2]Martin Conway.记忆准确性[A].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C].马皑, 刘建波, 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173.

[3]Mark Kebbell.证人陈述的可信度评估[A].Jennifer M Brown、Elizabeth A Campell.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C].马皑, 刘建波, 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127.

[4]Carolyn Seminler、Neil Brewer.证人记忆心理学[A].Jennifer M Brown、Elizabeth A Campell.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C].马皑, 刘建波, 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30.

[5]Cara Laney、Elizabeth F Loftus.虚假记忆[A].Jennifer M Brown、Elizabeth ACampell.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C].马皑, 刘建波, 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14.

杭州律师解析证人和证人证言的特点 篇2

证人有如下特点:(1)证人与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形成的联系是特定的,是他人不可替代的。(2)证人只是了解案件的某些情况,他与该案的审理结果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如果既了解案情,又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就不得为证人,‘而是诉讼当事人(共同诉讼人或第三人)。(3)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证人证言有如下特点:(l)证人证言是与案件有关的言辞。只有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才能作为证人提供证言。所以证人证言是证人就案件的情况所作的陈述。(2)证人证言只能是证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情的陈述,只能是对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重现,不能是对案件事实的评析和对事实的一种猜测和推论。(3)证人证言是证人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反映,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真假交错,证人证言既不能轻信,也不能轻易否定。

《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由此可见,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和能够正确表达意志的人都可以有证人资格。根据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53条第2款规定,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0条的规定和司法实践,下列人员不能充当证人:(1)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这就是说,证人必须以能够辨别是非并能正确表达为条件。它主要包括那些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的人,如果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不得作为证人。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其他表达方式作证。(2)诉讼代理人在同一案件中不得作为证人。如果诉讼代理人对正确查明事实有重要作用,可以在终止与被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后成为证人。(3)办理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和检察人员,不能同时是本案的证人。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于:

证人心理学 篇3

【关键词】证人; 拒证心理;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中图分类号:D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96-01

本文旨在从证人本身角度出发,分析其不愿作证的心理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证人不愿作证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与其内在因素即证人个体的生理特征以及长期形成的某些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外在因素对证人的影响是其不愿作证的重要原因。

1 内在因素决定的拒证心理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理的个别差异。这些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具有不同素质的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生活经历、社会意识、道德修养、生活条件、宗教意识等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个性特征是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在询问过程中,每个证人的心理活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证人是否作证,首先与其个人的生理特征(如年龄、性别)以及长期形成的某些心理特征(如性格、认识水平、思想觉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把个体的这些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称之为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对证人是否采取作证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证人的拒证心理。

(1) 明哲保身心理。产生此种心理的证人一般抱着比较消极的处世态度,法制观念淡薄,不知作证是公民的义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表现突出。

(2) 患得患失心理。此类证人认为出庭作证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会给自身带来物质损失。有些经济条件差的证人担心其出庭作证的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等法院不予“报销”吃“哑巴亏”。

(3) 戒备心理。由于案件的处理结果可能与证人自己存在利害关系,或其本身属于“污点”证人,故虽熟知案情,但生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担心违法行为被当事人揭露,因此在对待作证时,顾虑重重,导致其心理上严加防守,甚至有“守口如瓶”之势。

(4) 包庇心理。人的相属关系及爱的需要使有的与犯罪嫌疑人有某种关系的证人有庇护恻隐之心而拒不作证。证人和犯罪嫌疑人之间,有的是亲属关系,亲戚关系;有的是同学朋友 ,同事邻居关系;有的是上下级关系;有的是通过其他亲属而存在某种关系等等。他们为了不让具有这种关系的人受到惩罚;或是害怕作证后会遭到别人的“非议”,指责自己是“不仁不义”,“没有人性”;或是有的证人曾受过被告的恩惠,证人知恩图报; 或是有的青少年证人, 为了讲“义气”等情况而采取庇护措施,拒不作证。

(5) 虚荣心理。有的证人认为出面作证有失身份,认为自己接受询问有损其地位、名望,有的证人甚至错误认为被公安人员询问的人,无论怎样都会有某种问题,因此认为自己被询问后可能会被别人看不起。

2 外在因素影响的拒证心理

由于每个证人本身与案件之间的关系不同,在案件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接受询问时的环境与条件不同而产生的认识、情感也就不同。我们把个体的这种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特征稱之为外在因素。

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证人不愿作证的心理如下:

(1)惧怕心理。安全是人的心理需要层次之一。没有危险,能保障生命及财产不受侵害,这也是证人作证时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目前情况下,社会刑事犯罪活动较为猖獗,犯罪分子为非作歹,气焰嚣张。有的案件中,证人对犯罪行为事实作证后,犯罪嫌疑人及其余党、同伙对证人进行疯狂地打击报复,有的甚至祸及证人全家。而公安司法机关有时对证人又不能实行很好地保护,致使有些证人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不法侵害,甚至有的证人受到打击报复后,也不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这样,那些曾经因作证而受到打击的人就心灰意冷,下次不敢再作证,也会使了解这种情况的其他群众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并引以为戒,在别的案件中也不愿作证。另外,证人在作证前受到威胁、恐吓等也就不敢出面作证,这种怕受报复而不作证的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2) 贪利心理。物质需要满足与否,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映,从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行为。有的证人追求享受,见钱眼开,名利为上,利欲熏心。作案人为逃避打击,利用各种手段以金钱、物质或前途等方式对证人进行收买,证人接受后就会因欲望需求得到满足而拒不作证。也有的证人不作证是为了以后再向作案人进行敲诈勒索。

(3)抵触心理。这一点是指侦查人员询问证人时,如果工作方法运用不当会使证人产生对立情绪而不作证。在实际工作中,对证人实施不正确的询问方法,甚至不尊重证人的人格,如对证人语言粗暴、态度蛮横,甚至以暴力相威胁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证人产生抵触、对立情绪而拒不作证。

综上所述,证人不愿作证的心理因素很多,每个证人在作证过程中都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有的是内在因素占主导地位,有的是外在因素占主导地位,也有的是内在外在因素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而不愿作证的。

研究证人不愿作证的心理特征,必须首先掌握证人的自身特点,特殊经历。在实际工作中,被询问的证人情况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侦查询问人员要切实了解证人的心理状态,掌握证人的心理特点,利用心理学这把钥匙,打开证人的心理之窗,充分调动证人作证的积极性,让证人为我们提供情况。另外,应通过立法途径来解决证人作证过程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解除证人作证的后顾之忧,并明确规定证人拒绝作证应承担的具体违法责任,使证人作证问题更具法律操作性。总之,我们要根据证人各自的心理特点,运用合理合法的手段方式让证人提供其所运载的一切犯罪行为信息,以更好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

参考文献:

[1]郜占川.案件证人拒证心理障碍探析.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乐国安.证人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2月.

[3]吴中林.证人心理学.第一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

证人心理学 篇4

从证人和贪污贿赂案件事实的关系来看, 证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无关证人, 即证人除知道案情及相关的事实外, 与案件毫不相干;另一类是相关证人, 及除了证明其他人是否犯罪外, 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涉及犯罪, 或者自己在案件中也存在着“污点”。这两种证人都有拒绝作证的表现,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其不愿作证的原因, 找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保证每一起案件的“水落石出”。

一些无关证人虽与案件无关, 但是犯罪嫌疑人是证人的亲属、好友或其他利益上的关系, 这些无关证人产生袒护包庇心理, 出于保护家庭利益、讲义气或其他原因, 具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 证人的拒绝作证, 客观上起到了包庇、袒护的作用。

也有一些无关证人害怕作证后, 遭到犯罪嫌疑人及其同伙、亲属的报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 少说为佳”。另外, 在诉讼程序上, 证人证言最终还是要亮相的, 这边作证那边遭打击报复在现实生活时有发生, 有的证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久而久之, 证人拒绝作证比例越来越大。

有的无关证人对侦查人员信不过, 在侦查人员找其作证产生反感情绪, 或者是担心对自己在单位以及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不愿作证。有的由于过去受过司法机关的处罚有抵触情绪, 不愿作证。证人在一次作证后, 司法机关在侦查、批捕、起诉、开庭审理等多个环节上还需要找其谈话、核实, 直到判决书下来, 才算完事, 这样给证人带来许多的麻烦, 造成证人的反感而不愿作证。

还有的无关证人与被证明对象之间有着某种不愿被别人知晓的个人隐私, 一旦作证, 说了事实真相, 很可能会暴露自己的个人隐私, 这种隐私有的涉及与犯罪嫌疑人的某种关系, 如情人关系;有的涉及被证明的某种事情的联系, 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而拒绝作证。

面对无关证人拒绝作证, 我们必须冷静耐心, 明确取得证人的信任和尊重是转变证人拒证心理状态的基础, 掌握证人拒证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 是消除证人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询问前, 要首先了解一下无关证人的基本情况, 如家庭、性格、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 做到心中有数, 要能理解证人拒绝作证的合理成分, 深入细致地合情合理地矫正其拒绝作证的心态。在摸底的过程中, 要注意使用平和友善的语言, 以便具体掌握证人的性格和特点, 随时调整询问方法, 研究证人的心理活动, 努力取得证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同时, 要做好证人作证后的后续保护工作, 免除证人的后顾之忧。

从相关证人的特点来看, 首先是知情, 案件的知情人, 一般都是与案件有联系的关系人, 如在贿赂案件中, 有的证人就是该案件的行贿人或是介绍贿赂人, 由于贿赂案件行贿人与受贿人“一对一”的特点, 其他自然人成为该案件证人的可能性较小, 证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的相互维护关系, 有的案件中, 证人还具有两重性, 既是证人, 又有可能成为犯罪嫌疑人, 他们常用拒绝作证的方法保护犯罪嫌疑人, 实际上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由于某些相关证人与案件有着特殊联系, 容易建立比较稳定的“攻守同盟”, 这就需要根据询问情况, 不断改善方法:

首先, 用“证据”引出证言。如:合同、协议书、各类证明的审批档案、公款单据、记账凭证。在侦查机关要求其作证时, 他们往往认为:只有自己不作证, 你司法机关就是定不了案。他们的种心态, 是出于对犯罪嫌疑人的包庇, 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而包庇, 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果断地使用证据打碎其幻想和侥幸心理, 迫其就范。

其次, 善于利用谋略进行分化瓦解, 从证人在该案件中所处的角色, 找出他最关心的“痛点”进行攻击, 晓以利害, 促其分化, 瓦解其拒供心理, 促使其揭发、检举。

最后, 要利用法律手段, 对那些拒证的与案件有联系的“污点证人”, 必要时, 采取适当的措施, 使其感到事态的升级, 加大其心理压力, 促成“心理限制”, 迫使其如实提供证言。

另外, 不论是相关证人还是无关证人, 侦查机关在找其谈话时, 还要注意选择好恰当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 如将谈话地点选择在侦查指挥中心的询问室, 这也是有利于端正证人的作证态度。对于证人反映的问题, 除了做询问笔录之外, 如果有必要的, 还应该让这些证人自己书写相关的反映材料, 从而固定相关证据, 防止日后产生翻证现象。

摘要:由于贪污贿赂案件的特点, 证人证言对于证明犯罪的有无、轻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现实生活中, 证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愿配合侦查机关作证。侦查机关为了能顺利取得证人证言, 必须对证人进行分析, 找出证人不愿作证的心理原因, 有的放矢, 各个击破, 完善贪污贿赂案件的证据。

证人心理学 篇5

近日,由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等主演的动作电影《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上映,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很好的票房。同时剧中的动作跟打戏都没得说,又加上剧中的经典的飙车、斗牛等情节十分的精彩,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十分的精彩的。而除了制作精良,打戏看着过瘾外,影视剧集的剧情也十分精彩。

故事的剧情一直牵着观众的心,可以说在电影院里看到故事情节的变化。看到故事的走向,无疑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让炎炎夏日,有电影为伴。而除此之外除了这些之外,演员的演技同样也是十分的到位的。除了三位主演外,其他演员在该部剧集里面也表现出了出色的演技,获得了影迷们的一片好评。

而这部电影同样也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截止到目前该部影片已经获得了5亿的票房。即将突破10亿票房的大关,而近日同样要上映一部影片。就是同样由张家辉主演的动作电影《沉默的证人》,可以说今年的张家辉十分的高产。早在今年的年初,由他主演的电影《廉政风云》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再接着就是现在的《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正在热映,而与此同时。

他的另一部主演的电影《沉默的证人》也即将上映了,该部电影仍然是一部动作,犯罪题材的电影。可以说,观众对于这部电影,对于张家辉演绎是十分期待的。张家辉自从出道以来,就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优秀电影作品,可能给我们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他在电影《千王之王》中所饰演的梁宽一角。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映像,再到他与谢霆锋,张静初合作主演的电影《证人》获得了很多大奖。

获得很多大奖的最佳男主角,同时也证明了他的演技。而此之后他的戏路也越来越广起来了,比如他与谢霆锋,蔡卓妍,黄奕等合作参演的电影《财神客栈》。又给观众带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再比如他与郑秀文等主演的喜剧、爱情类的电影《临时同居》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欢快,又容易给观众带来很多的感动。而张家辉除了在电影方面很有成就以外,在电视剧方面,塑造的经典角色同样非常多。

比如他在电视剧《新醉打金枝》中的出色表现,也同样让观众们记忆非常深刻。而在即将上映的电影《沉默的证人》里,他依然被影迷们所期待。而这部电影除了张家辉外,其他演员也非常有实力。有我们熟知的任贤齐,他的作品我们耳熟能详了。还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杨紫了,她从饰演剧集《家有儿女》时就被我们所熟知了。而如今又给我们带来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比如现在上映获得非常不错口碑的《烈火英雄》。

2019《沉默的证人》观看心得

由雷尼·哈林执导,张家辉、杨紫、任贤齐、克拉拉等主演的悬疑院线电影《沉默的证人》今日在全国各大影院同步上映。在之前曝光的预告中,电影剧情紧张刺激、人物关系复杂混乱,克拉拉神色紧张恐惧,拿枪出现。让观众大呼过瘾,表示很期待正片。

克拉拉颠覆形象演绎打女 与任贤齐展开枪战

电影讲述了陈嘉豪(张家辉 饰)乔琳(杨紫 饰)两位法医为了保护证物揭开真相,与匪首SANTA(任贤齐 饰)及其团伙,在法医中心展开一场搏命寻证的故事。克拉拉在其中饰演黑帮老大的女儿郑安琪,一个引领全片发展的重要证人。此次克拉拉颠覆之前的女神形象,在片中饰演了一个老大的女儿。由于不小心看到了警察们黑暗的犯罪现场,为了揭露真相,不惜以性命相搏,与任贤齐饰演的匪徒展开激烈战斗。网友纷纷表示“展现了帅气的一面”“这种强势的形象也很适合克拉拉”“感觉克拉拉打戏不错”。

演技爆棚口碑上升 克拉拉完美诠释各类角色

克拉拉在《情圣》里饰演红衣女郎YOYO从而被大家所熟知。外貌出众演技优秀的她之后又出演了《胖子行动队》、《使徒行者》、《悍城》等多部优秀的作品,不管是大众女神还是小家碧玉,她都能很好的融入角色。在这部电影里,克拉拉也展现了她的演技,短短几个镜头就让观众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忍不住替她揪着心。克拉拉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个角色是与之前出演的角色反差很大的,很难表现出角色的特点,但是尽力的用心去做了,希望大家能喜欢和支持。

2019《沉默的证人》观看体会

上映21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顺利突破38亿元大关,距离40亿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按照目前的票房趋势,票房破40亿几乎没有悬念,唯一的悬念就是最后会用多少时间。毕竟想看的人基本的看了,《哪吒》的票房增速已经开始出现回落。

而本周五,《哪吒》将迎来上映至今的最后一批拦路虎,一共四部电影,分别是动画片《全职高手》、成龙主演的电影《龙牌之谜》、姚晨主演的《送我上青云》,还有杨紫张家辉带来的《沉默的证人》。

这其实《沉默的证人》最被看好,上映首日就获得了影院23%的排片量,是最有可能将《哪吒》拉下日票房冠军宝座的电影。

其实《沉默的证人》原定是在8月2日上映,后来调整档期到了8月16日。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就是因为当时刚刚上映的《哪吒》票房表现太过生猛。然而即便是往后调整了两周,最后遇上的还是《哪吒》。所以说挑战小哪吒就是小鱿鱼和渣渣辉的命。

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排片量,毫无疑问和杨紫目前居高不下的人气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虽然《上海堡垒》的票房和口碑双失利,让市场开始质疑流量艺人。但是必须承认杨紫目前是流量明显星中演技最被认可的,更何况还有影帝张家辉坐镇。

目前电影虽然还没有大规模上映,但是豆瓣的评分已经出炉,6.7的评分对比“古天乐”系列电影,可以判断出这会是一部合格的香港警匪动作片。

从目前的电影评价中也可以看出,虽然电影在逻辑和细节处理上存在着一些漏洞,但是并不妨碍它是一部优秀的爆米花电影。尤其是男女主角的表现都很出彩。

作为男主角的张家辉,这一次一改过往电影中彪悍的角色形象,带上圆框眼镜,封印住了实力,变成了一个文弱的法医。虽然战力一般,但是智力爆表。不但通过匪徒的行为判断出了他们的来历和目的,而且最终还用智斗成功守护住了正义。

张家辉这次真的是“渣渣辉”,反而是杨紫战斗力彪悍,打起来真的狠。这其中最遭殃的要属任贤齐了。被杨紫啤酒瓶爆头,还被用铁门撞脑袋,还被用椅子砸腹部。

当然杨紫自己也没少挨揍,掐脖子、揪头发、摔打那都是家常便饭。不过比起杨紫被揍,一个杨紫被侮辱的镜头更加让观众印象深刻。歹徒在劫持杨紫之后,用枪威胁他,枪没有顶在杨紫的脑袋上,而是顶在了杨紫的胸口位置。

微微凹陷的柔软,让画面充满了暗示,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歹徒虽然没有露脸,但是那股嚣张和残忍透过这个镜头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反映了杨紫这个角色的冷静和勇敢,在这种压力下,最后还能保持冷静伺机反抗,真的是好厉害一女。

如果韩商言走进电影院看到这个镜头,估计会忍不住想打人。当然他可能也接受不了这么凶悍能打一女。最后期待这次杨紫突破自我的表演,期待一个“不可爱”的杨紫。喵

2019《沉默的证人》观看体会

粉丝们期待了许久的电影《沉默的证人》终于要上映啦,就在8月16日,与最“耐撕抗打”的乔琳相约,一起体验这场精彩刺激的大逃杀游戏吧。今天也在上线营业的杨紫表示:“周五就要上映了,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期待8月16日最耐撕抗打的打女乔琳炫酷登场吧”,不少粉丝纷纷评论表示“一起来看小猴紫在线挨打”,相信这场游戏会十分精彩。那么在上映之前,还有“血拼到底”终极预告来袭,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电影中饰演女法医乔琳的杨紫,究竟会在电影里带来怎样的精彩表现呢?在终极预告中,法医中心的大门已经开启,这场紧张刺激的逃杀游戏里,杨紫的乔琳一路成长,从被暴揍到逆袭反杀,还有精彩的打戏上线,和杨紫搭档演对手戏的任贤齐也曾经在节目里说过:“杨紫真的很拼”,被一次次打倒在地上也依然坚持着,只为给大家带来更加精彩的表现。这位硬核女法医在线逆袭,精彩反杀,在8月16日相约电影院不见不散。

2019《沉默的证人》观看影评

近日,杨紫新剧接连上映,从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到电影《烈火英雄》,杨紫的表现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90后女演员中,杨紫的演技可圈可点。而近日,杨紫的新电影《沉默的证人》又即将上映,这部电影是一部法医题材电影,因为题材新颖,这部电影已经未播先火。

影片中汇集了一线影星,张家辉、任贤齐实力上阵。张家辉、杨紫两位主演在影片中与匪徒展开了一段斗智斗勇的战斗。杨紫这部荧屏首秀说实话挺惨的,开头就被追着打。不过杨紫为了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她不仅亲身上阵,各种打斗戏都是自己来,更是挑战了一般人接受不了的法医工作。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题材新颖?

《沉默的证人》不同于以往的悬疑剧,这部类似于警匪剧的电影更有法医的高智商,在以往的警匪剧中主要表现得情节就是打斗情节,而这部电影不仅有打斗,更有智谋上的对决。

任贤齐将自己的邪恶感演了出来,一般反派是很需要演技的,而任贤齐似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法医题材的电影并不多,尤其是对于一个明星,法医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角色。张家辉近日有一部新上映的电影《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这部电影中张家辉主要的看点在打戏。而《沉默的证人》中,张家辉不再与反派对打,更多的是智斗。

法医本身就是警察的一分子,而杨紫影片中的打戏很有看点,不论是被打还是打戏都非常真实。

以往,杨紫的电视剧都是甜美类型的,从《欢乐颂》到《香蜜沉沉烬如霜》再到《亲爱的》,杨紫都是以偶像的形象存在着。《烈火英雄》中王璐一角是对杨紫的挑战,而乔琳一角就是对杨紫的考验了。

整部电影虽然都弥漫着邪恶的气息,但是最终是正义战胜了邪恶。节奏紧凑,对决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这样的观感非常棒。在宣传片中就看到杨紫一段打戏反复练习,为了给观众呈现出更好的观感,这样的杨紫值得称赞。

《我有两个证人!》 篇6

漫观天下

▲火箭式提拔 漫画/王华斌

广东省揭东县一名29岁的副县长近日被撤职。据查,这个名叫江中咏的年轻人6年内曾连续3次“破格”升迁。而曾闹得沸沸扬扬的“火箭提拔干部”湘潭县27岁副县长徐韬近日也被免职,其父母都为当地官员。

▲浇灭爱情 漫画/春鸣

为了给过生日的女友一个惊喜,陕西某高校大二学生小王和同学筹划多天,在女友宿舍楼下用上百根蜡烛摆起了一个大大的“LOVE”,没想到还未等到女友下楼,就被赶来的校警用脚踢翻,接着端了两盆水把火星都浇灭了。

▲忠犬“警长” 漫画/春鸣

淮南市民夏某双目失明,平日出行靠导盲犬帮助。日前,他带导盲犬坐母亲的电动三轮车外出,被一骑摩托车男子撞翻,对方见他是盲人,其母又年老,便打算驾车逃逸,导盲犬见状立刻冲上去咬住对方裤腿不让其离开,最终,路人与导盲犬一道堵住肇事者,直到警察赶来。

▲珍爱生命,远离加班! 漫画/秋尛秋

2013年5月,奥美中国北京分公司一名年轻员工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4岁。有内部人士透露,这位员工在猝死前已经连续加班了一个月。

▲因“毒”废水 漫画/春鸣

哈尔滨某大学宿舍里原先统一配备桶装水,学生只需一个电话,后勤部门便会送去。但自5月起,该业务停止了。据称,该校是偏重医科的院校,实验室有各种化学品,自复旦投毒案后,学校便有所戒备,并与送水方解除了该业务。

简述专家证人制度 篇7

关键词:专家证人,特点,弊端

专家证人制度的雏形形成于美利坚国家的法庭审判。“在盎格鲁法庭审判中, 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以两种方式出庭作证, “特别陪审团”的成员或者“法庭顾问”的方式。”现代意义上的专家证人制度形成于19世纪, 美国最高法院在1851年首次使用了“Expert Witness”。作为一个判例法国家, 这也标志着专家证人制度以法律形式在美国的确立。

一、专家证人制度的确立与英美法系的司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对法官在专业性问题的解决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自身所有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所表现的优势是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的。

(一) 专家证人的专业性

根据《美国法律词典》的解释, 专家证人是指在一次法律程序中作证, 并对作证的客观事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我国学者定义专家证人为“具备知识、技能、经验、受过培训或教育, 而就证据或事实争点提供科学、技术或其他专业意见的人。专家证人与普通证人的区别在于专家证人是就案件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性的问题得出自己的专业意见, 而普通证人则只是就案件额基本事实问题向法庭作出陈述而不能有自己的意见。

(二) 可替代性

这一特点与我国的鉴定人制度是类似的。与普通证人不同的是专家证人要运用到专业知识, 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人。因此, 在司法实践中已选定的专家证人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参与诉讼活动时, 当事人或者法庭可以选择其他的专家证人。普通证人是目睹了案件发生过程的人, 了解到案件的真实情况。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 有且只有他可以作为证人陈述案件的经过。

(三) 专家证言不受意见证据规则的限制

根据意见证据规则, 普通证人在作证的过程中所陈述的对案件的意见是不被采用的。专家证人的意见证据是意见证据规则的例外, 它具有可采性在于当法官或者陪审团缺乏某种专业知识时, 专家证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经历了从“普遍接受标准”到“综合观察标准”的转变。1993年的多伯特诉梅里尔·道制药公司案确立了Daubert规则, 即综合观察标准, 而不再只考虑已形成的大多数人的看法。并且法庭确立了四个标准来判断一项技术或理论是否是能够帮助事实裁判者的科学知识。

(四) 阅卷、调查取证及出庭作证的义务

在证据开示前, 专家证人可以查阅案件材料, 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作出判断, 得出自己的意见。在证据开示阶段, 专家证人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调查取证。当被要求当庭作证时, 专家证人必须出庭并遵循言辞证据规则, 即专家证人必须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表述其得出的结论。

二、专家证人制度确立的初衷在于其中立性与公正性

英国1999年新《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 专家证人的职责在于以其专业知识帮助法院解决有关诉讼程序中的问题, 因此专家证人的职责是帮助法院实现上述目标。英国学界对该规定的解释是专家证人的职责在于帮助法院解决纠纷, 专家证人必须向法院提供客观无偏见的意见, 而法庭也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向专家证人证明这一点。客观性与中立性是对专家证人制度的一种期望, 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与中立。因而, 在司法实践中专家证人制度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 专家证人报酬的不断提高, 催生了专家证人利益集团。专家证人实行的是当事人委托制, 由当事人聘请并付酬。“他们与雇主的立场高度一致, 依据其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 在法庭上作证、提交结论, 接受双方律师的询问, 充分施展其专业影响力, 为雇主当事人的利益展开竞技”。当事人为了获得胜诉会提高给专家证人的报酬, 高水平的专家证人身份暴涨, 丰厚的报酬吸引许多专业人士与专家证人为业, 形成了所谓的“诉讼支援行业”。英国杂志《你的证人》对专家证人的收费标准做出了五份问卷调查, 报告显示了专家证人准备专家报告的平均收费标准在2001年每小时110英镑、2003年为每小时123英镑, 出庭一天的收费标准2001年为789英镑, 2003年为893英镑。可见, 专家证人制度是“有利可图”的一种诉讼制度。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下, 当事方为了赢得诉讼会不遗余力。在金钱利益的导向下, 专家证人制度左右了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基于此, 美国的法律同时也规定, 法院可以依职权指定独立的专家证人。

(二) 专家证人制度对诉讼迟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下, 实行的是交叉询问制。由于英美法系国家特别重视程序正义, 因此不论是庭前准备、法庭调查或者是法庭辩论阶段都充分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些案件比较复杂, 涉及到的证据庞杂, 因而质证、认证的过程是漫长的。“英国的沃尔夫勋爵认为, 导致诉讼迟延的主要原因, 一是无限制的证据开示程序, 另一个就是专家证人的大量使用。”“对专家证人的使用主要会从准备专家报告的时间、对专家证据进行开示的时间、法庭询问的时间等方面导致诉讼迟延。”在诉讼迟延的情况下, 会引起庭审效率的降低。

(三) 专家证人制度已成为当事双方“公平游戏”的工具。当下的对抗制诉讼当事人充分利用“公平游戏”理论, 俨然将专家证人制度变成了法庭上的竞技性游戏。当事人会尽力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专家证人, 而且许多经过庭前培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证人知道如何表述对雇主有利的意见。这使得有些事实的真相被掩盖, 影响了案件结果的客观与公正。

三、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利弊, 专家证人制度也不例外

对于专家证人制度是否适用于我国, 我国的学者莫衷一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鉴定和专家辅助人相结合的制度, 并没有明确提出专家证人的概念。但是在2001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的规定初露了专家证人的规定。该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1至2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法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 经人民法院准许, 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虽然该规定与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制度在启动、功能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专家证人制度是未来我国证人制度发展的趋势。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诉讼土壤不适宜专家证人制度的生长。我国的诉讼模式类似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而专家证人制度是在英美法系的对抗制诉讼模式下产生的。除此之外, 无论是在询问机制、诉讼证明标准、证据排除规则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认为专家证人制度是可以运用到我国的诉讼活动中的。借鉴英美法系关于专家证人制度的规定, 在运用时对其作出一些改变使其适应我国的诉讼程序。比如, 在启动方面有当事人委托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对于专家证人的雇佣报酬我们应当出台相关规定对其作出相应的限制, 防止出现“诉讼支援行业”。

四、结语

专家证人制度在英美法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诉讼的客观与公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暴漏出一些弊端。不论是诉讼迟延、利益化、集团化都对诉讼活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其积极作用对诉讼活动是不可能被忽视的, 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于涛.论民事诉讼专家证人制度[D].内蒙古大学, 2012.5.

[2]胡震远.我国专家证人制度的构建[J].法学, 2007 (7) .

[3]徐继军, 谢文哲.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弊端评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4, 9, 20 (3) .

[4]汪建成.专家证人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J].证据科学, 2010, 18 (1) .

[5]汪建成.专家证人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J].证据科学, 2010, 18 (1) .

证人心理学 篇8

一、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的原因

(一) 证人出庭制度的立法不健全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了知道案情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41条第1款同时也规定了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 这种义务在刑事诉讼的侦查阶段、移送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均有体现, 可谓贯穿整个刑事诉讼的过程。但是法律制度的规定还是存在缺陷的, 体现在没有规定对于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人的惩罚措施。这就使得证人产生这样的思想:“即使我不出庭作证也没事, 完全是出于我的自愿。”

(二) 对于证人的保护制度不完善

对证人权利保障的缺失是导致知情人不愿出庭作证的重要原因。例如:很多证人出庭作证, 被告入狱都会叫嚣“等我出来, 一定会找你算账的!”如果被告的入狱时间较短, 则会给证人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出庭作证。

(三) 对证人的补偿力度不够

证人出庭作证不仅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 而且还会因交通、住宿等原因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事实上, 证人因作证而获取补偿的情况绝少发生。

对于以上的问题, 新刑事诉讼法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新刑诉法第187条规定了证人的强制出庭作证: (1) 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案件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证人证言有异议, 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可以强制其出庭作证。 (2) 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可以强制其出庭作证。 (3) 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案件的鉴定意见有异议, 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作证可以强制其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 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 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第188条又规定了, 除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外, 证人经人民法院通知后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新刑诉法第63条规定了对证人出庭费用的补助, 对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 应当给予补助。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 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关于补助的标准, 立法没有加以明确。这样司法机关就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具体的操作。法律规定的是“补助”而不是“报销”, 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以证人没有发票、发票不合格等为由拒绝给予补助, 更不得因证人未按司法机关意图提供证言而拖延、克扣或拒绝给予补助。

但是, 此项规定还是存在弊端。首先, 对证人出庭后拒绝作证表现的规定不明确。新刑诉法188条对“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的理解较为容易, 但是“出庭后拒绝作证”的表现需要进行明确。证人常常以“不知道、不清楚”等理由搪塞。这样不利于法庭的审判, 也会降低刑事诉讼的效率。

其次, 人民警察出庭作证制度主体过于狭隘。新刑诉法187条第2款规定了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可以强制其出庭作证。但是, 我觉得只限定于人民警察这一主体还是片面的。

新刑诉法的第二个亮点就是证人的保护制度。使得在证人保护制度上不再是空白。

二、新刑诉法中的证人保护制度

(一) 加大了对证人的保护力度

近年来, 我国不断地加强了证人的保护力度, 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许多对证人保护的案例。如1998年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一起职务侵占案件时就对出庭作证的证人进行了全程的保护。新《刑事诉讼法》第61条沿用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保护的规定。除此之外, 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第62条, 出现了一些对证人保护的新亮点。 (1) 在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中, 对证人实施特殊的保护措施。因为这类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大, 证人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易受到威胁和报复。因此, 公检法机关要特别加大对这类案件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 (2) 对特定案件的被害人、鉴定人规定了特别的保护措施。不仅以上的几类犯罪, 其他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案件中也存在证人出庭作证的打击报复问题。新《刑事诉讼法》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反映出了证人保护对象范围的扩大, 也印证了对证人保护力度的加大。 (3) 此外, 在具体的保护措施中, 不暴露证人的外貌及真实的声音, 不公开个人信息, 包括在起诉书、判决书等法律文书中不公开个人的信息。 (4) 需要有关的单位及个人的积极配合。例如, 个人就应该自觉履行不侵犯他人隐私的义务, 新闻媒体不能为了新闻的亮点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故意泄露他人的基本信息等等。

(二) 规范询问证人的程序

无论是在现场询问证人还是在证人所在的单位、住处或证人提出的地点进行询问, 都应该出示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文件及证件。那么?新《刑事诉讼法》这样规定有什么好处呢?这三种询问方式都是单独地对证人进行询问, 可以排除外界对证人作证的干扰, 有利于获得的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虽然加大了证人保护制度, 但是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证人保护对象单一。在新刑诉法中, 值得肯定的是将证人及其近亲属都纳入了证人的保护对象范围。但是, 实践中, 证人的顾忌是多方面的, 近亲属只是其中之一, 不能只考虑到亲情, 可能还有友情、爱情等多方面的感情。另外, 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过于原则性、笼统性, 这就导致了对证人作证的保护只停留在制度的层面, 很难以落到实处。

三、未来的司法实践中应有的做法

(一) 扩大出庭作证的主体

新刑诉法中新增了人民警察这一主体, 但显然这是过于片面的。立法规定人民警察就其在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出庭作证, 说明警察是在履行职责中目击的犯罪情况, 那么对犯罪情况执行职务的行为就是一种侦查行为, 即人民警察在侦查犯罪活动中目击的犯罪情况, 其属于“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符合有作证义务的规定。由此, 对职务犯罪侦查的检察工作人员如果在侦查活动中目击犯罪, 难道法律就对其没有约束?不强制其出庭作证?所以, 我认为, 国家立法还应该完善此项规定, 不仅是人民警察, 对国家的公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都要作出具体的规定。

(二) 适当放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保护对象

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保护的对象应适当放宽, 当然也不宜过宽, 保护范围过宽会加大司法成本。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的基础上, 应将保护对象界定为:证人;证人的近亲属;与证人有特定利益的利害关系人。

(三) 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关

美国在司法部专门设立了证人安全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 我国的证人保护机关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从这可以看出我国是不同与外国的单一机关保护而是三个机关共同保护。虽然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保护的力度, 但是更容易造成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时互相推诿, 最终难以保护到证人的利益。我国应效仿国外通行的做法, 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 篇9

一、我国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现状分析

1.立法现状。

我国法律对证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48 条规定,“凡是知道案情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第49 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这些规定解决了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使证人出庭作证、质证等诉讼活动有法可依。但进一步考察,尚有以下不足: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操作性不强,立法存在很多缺失;对证人出庭的方式、出庭作证的程序、质证权的行使与交叉询问、不出庭与出庭的证人庭前书面证言的使用问题以及证人作证的法律责任等等都缺乏具体规定。这使得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名存实亡,“书证中心主义”成为中国当前审判程序的最大特点和最大弊端。我国立法仅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而对证人作证的相关权利和证人不出庭的责任承担等方面均无涉及,致使证人在出庭作证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相互脱离,极不协调。

2.司法现状。

据统计,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案件仅占全部刑事案件的5%。[1]真正能够出庭作证的证人寥寥无几。具体而言,证人在面临作证义务时,通常会有以下三种表现: 一是证人缺乏作证意识。二是证人不敢作证。尤其是在刑事案件中,证人更担心犯罪分子及其同伙对其打击报复。三是证人不愿作证。即使证人知晓案件情况,但由于种种原因不积极提供证言,甚至拒绝出庭作证。证人出庭率低的状况已对司法的公正和效率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分析

1.心理上的因素。

“厌讼”是我国典型的法律文化传统。厌讼是不愿意打官司,厌证是不愿意为打官司的人作证。尤其在证人与被告人、被害人都熟悉的情况下,证人更不愿意去出庭作证。所以,要解决证人作证不出庭问题,必须考虑如何消除人们不愿意当面作证的心理。

2.立法上的因素。

一是立法对证人应否必须出庭的规定模糊不清。《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此条规定说明证人必须到庭作证。而该法第157条又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此条规定又为证人不出庭作证找到了借口。同一诉讼法中的规定前后不统一,从而加剧了证人不出庭作证之现状。二是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不明确。法律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若证人不履行此义务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立法却没有规定。从某种角度讲,这对证人不出庭作证起到了放纵作用,使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形同虚设,导致庭审的质证。三是证人出庭的保障制度付诸阙如。尽管《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了公检法机关要保障证人的安全,但如何保障则没有具体规定。除了证人的人身安全保障,还有费用保障等也是重要的方面。证人出庭作证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工费用和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而现在对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如何补偿,我国法律没有规定。

3. 现实的因素。

我国每年审理的刑事案件近百万件,除了一部分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以外,多数案件都适用普通程序,即使认罪的案件也必须开庭审理。所以, 证人都出庭作证,是一个不太现实的问题。其他国家的刑事诉讼通常有简易程序、认罪程序或者辩诉交易等程序的层层过滤,使得最后进入开庭审判并需要证人出庭的案件不到10%。[2]所以即使一个案件有很多证人出庭作证也可以承受。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

1.建立证人强制出庭制度。

对必须出庭作证但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人,要规定必要的制裁措施。出庭作证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为证人是确实知道案情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有的案件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案件的事实就无法查清,犯罪就无法惩罚。因此,对应当出庭作证但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证人,法院应当有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的权力,即可以强制证人作证或采取罚款、拘留等惩罚措施,情节严重的甚至还可以定罪判刑。同时,对于出庭故意作伪证的证人,也要给予必要的法律制裁。

2.确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

国外许多立法都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证人明确规定了予以拘传、罚款等惩戒措施。如《韩国刑事诉讼法》第152条规定:“对无正当理由而传唤不到的证人,可以拘传。”《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受到传唤的证人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到场时,可以裁定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命令赔偿由于不到场所产生的费用。”“第151条规定:“作为证人受到传唤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到场的,处以1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拘留。犯前款罪的,可以根据情节并处罚金和拘留。”[3]借鉴国外的立法例,笔者建议对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应制定具体惩戒措施。

3.健全证人人身保护机制。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此制定专门的立法,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第56条、第57条和刑法第307条、第308条也对证人保护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粗线条,没有可操作性,并且公、检、法三机关分工不明确,无法把责任具体落到实处,致使证人得不到实质性的安全保障。鉴于此,必须把对证人安全的保障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一方面,要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关于保证证人及其亲属安全的规定细化,明确证人在出庭作证前至作证后的一段时间内,应有哪些措施对证人其及亲属的人身和财产给予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各自有哪些职责;有哪些行为是妨害作证罪、打击报复证人罪的情节严重行为等。另一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追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保护证人及其家属方面的渎职行为,以强化对证人的司法保护,严厉打击和制裁侵犯证人及其家属权益的犯罪行为。

4.规定证人作证经济补偿权利。

证人的经济补偿权利是世界法治发达国家刑事诉讼的通例,我国也应当借鉴。有关证人经济补偿权的立法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证人经济补偿权的范围。具体包括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费用,如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等。第二,补偿费用的来源。应当由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给予补偿,由法院负责管理并向证人支付,避免证人出庭作证而受到经济损失。

5.对案件进行分流,切实减少需要证人出庭的案件数量。

这是缓解法院压力、解决各种案件当事人程序要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法治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通过设立简易程序、认罪程序、审前程序、辩诉交易等分流刑事案件,使最终进入庭审的案件大大减少,从而减少证人出庭的数量,使国家和社会有能力承担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

6.建议建立证人特权(拒证权)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让妻子证明丈夫有罪、让律师证明其委托人有罪,这显然是有失伦理和道义的。然而今天我们在崇尚大义灭亲壮举的同时,是否意识到了这样一种后果:追求裁判结果的正确不是诉讼的唯一目标,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价值追求——效益、人道、伦理等,也需要在立法、司法中予以综合考虑。《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47 条规定:“近亲属有拒绝提供证言权(包括配偶、三代以内血亲、二代以内姻亲及其他监护人) 。”第149 条规定:“医师、护士、律师、公证人、宗教人士等,对因业务上的委托而知悉的有关他人秘密的事实,有权拒绝提供证言。”[4]某些知晓案情的人是不合适作为证人的,为了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为了保障案件公正解决之外的其他公义,需要增加证人特权方面的立法。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都有关于证人特权方面的规定,包括近亲属之间、律师与委托人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等均可免除其作证义务,对此我国应予借鉴。

7.完善相应的证据规则。

英美证据法中有所谓“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802 条规定:“传闻证据,除本证据规则或其他由联邦最高法院根据立法授权或国会立法所确认的规则另有规定外,不能采纳。”目的在于保证证人必须出庭作证,以接受控辩双方的交叉询问。我国法律中没有该规定,恐怕是证人不愿出庭当面作证、书面证言流行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从有利于查明案情,还是贯彻控辩式庭审方式、追求正当法律程序的理念出发,我国应尽快确立该项规则。

上述提出的规范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问题,除了立法,还需要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参与法律实施的积极性,只有形成法律宣传、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督等多环节、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实现。

摘要: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对于查明案件事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证人出庭作证难、出庭率低等问题,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证人作证制度。针对我国当前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应建立证人强制出庭制度、确立证人不作证的法律后果、健全证人人身保护机制,以及规定证人作证经济补偿权利、完善证据规则等,对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制度进行重构。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267.

[2]王仁俊.刑事证人不能到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6).

[3]史立梅.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2).

证人作证制度的法律适用 篇10

关键词:大义灭亲,亲亲相隐,证人作证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 予以训诫, 情节严重的, 经院长批准, 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这是对1979年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作证制度的颠覆性修改, 即真正从法律层面上做到了“大义灭亲”让位于“亲亲相隐”,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精神。

一、“大义灭亲”原则的现状分析

2012年5月8日, 两名警察来到上海市中心城区某初中。他们告知校方, 一名犯罪嫌疑人因生意亏本, 涉嫌诈骗后外逃, 其儿子是该校预备年级的学生, 因此希望找这名孩子进行询问, 获得犯罪嫌疑人的最新动向。听完介绍, 该校校长毫不犹豫, 直接回复, “学校可以让班主任接受询问, 提供所有掌握的信息, 但警察不可以在校园内直接询问学生。预备年级的学生还不满12周岁, 是未成年人, 不方便直接接受询问, 学校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校长直言, 对于12岁的未成年人来说, 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 学校不鼓励孩子揭发自己的父母、撕裂亲情, 这是一种违反人性的做法。当校长说出这句话时, 他应该明白自己会承受怎样的压力, 毕竟, 警方为了办案, 希望借助孩子找到线索的做法可以理解。此时, 相信一般人都会配合, 但他却选择了遵循自己的理念:任何事情, 都不能超出人性范围之外!应该说, 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 不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阻碍法治精神, 而是善良的人们在避免让一个无辜的孩子被卷入“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白刃相见的伦理漩涡。

现实中, “亲亲相隐”正在与“大义灭亲”进行着激烈的冲突, 理性与人性的交织, 荡涤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司法体系中很多国家法律也都有容隐制度, 亲属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大义灭亲”的法律规定, 使得犯罪嫌疑人的亲属陷入“两难悖论”:如果出庭作证, 亲属间的背叛可能导致嫌犯心灵绝望;不予揭发, 则可能导致全家受到刑罚制裁。显然, 大义灭亲理念下的强迫揭发, 加剧法律和情理的冲突, 背离人之常情和常理。亲属拒证权在新《刑诉法》中的实现, 无疑体现出法律的人道色彩。

二、新刑诉法修改后证人作证制度的适用

现在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完全摒弃了“大义灭亲”, 法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显然该规定是指, 不得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 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近亲属证明自己的亲人有罪, 可能会牺牲家庭人伦关系, 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决策实在勉为其难。所以对他们拒绝作证采取允许、宽容的态度。这就是说, 他们拒绝作证是不会被追究责任的。但是, 反过来, 法律并不禁止他们作证, 若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愿意出庭作证或是愿意提供证言而只是不愿意出庭, 如果他们觉得实现正义比维持亲情更重要, 或者觉得把犯罪的亲人扭送公安机关投案, 不仅不是“大义灭亲”, 而且是“大义救亲”, 那么我们不仅允许这样的做法, 更应该赞扬、奖掖这样的行为。所以, 对法律的解读不能走向极端, “真理越过一小步就是谬误”。我们允许公民不“大义灭亲”, 是给公民一个正义与亲情之间的选择权, 并不意味着否定“大义灭亲”;我们规定“近亲属可拒作证”, 也不等于反对、禁止近亲属作证;如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依然应该得到赞扬——允许一部分人做不到, 但“大义灭亲”的“大仁义”是不能否定的。

实际上, 在欧美法治国家, “亲亲相隐”早已成为通行的原则。无论是英美法系的英国和美国, 还是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 司法制度中都有关于罪犯亲属享有容隐权的规定。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现代法治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不朽巨著《论法的精神》中的质问:“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 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可以说, 重新认可“亲亲相隐”是人性的回归。当然, “亲亲相隐”以及容隐权也不是没有限度的。如果知道儿子在客机上安置了即将爆炸的炸弹, 那么父亲绝不能以“亲亲相隐”为由而不去报案;如果女儿告发了强奸她的父亲, 当然也不能以“亲亲相隐”为由而谴责她。因此, “亲亲相隐”只适用于一般的案件, 而不包括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手足相残之类的案件。之所以应该支持父亲举报实施恐怖行为的儿子, 其实就是出于“大义”,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很多人的生命。也就是说, 在确立“亲亲相隐”原则的同时, 还是应该允许“大义灭亲”作为例外的存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而亲人是家庭的元素。社会的和谐, 必须以家庭和谐为基础;而家庭的和谐, 必须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上——如果亲属之间都失去了信任关系甚至相互揭发, 那么家庭就不可能和谐, 社会也就不可能和谐。因此, “亲亲相隐”取代“大义灭亲”的主流地位是整个社会人性的回归,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军, 陈卫东.刑事诉讼法新制度讲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04.

[2]陈卫东.让证人走向法庭——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报, 2007.

上一篇:“六化”模式下一篇:初中中国画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