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制度

2024-04-29

证人制度(精选6篇)

篇1:证人制度

证人特权制度的比较考察

摘要:证人特权,也称作保密特权、拒绝作证的特权。享有权利者,可以免除出庭作证和就特权事项提供证明,可以制止他人揭示特权范围内的情况。尽管从其政策性考虑亦有不同的赞成与反对意见,但西方各国的立法不同程度规定了拒证权,甚至有些国家将其作为一项宪法原则。目前,我国刑事司法资源有限、侦查手段落后以及侦查能力低下,加之法官自由裁判证据的条件不成熟,拒证权的享有主体不应划分太宽。

证人特权(Testamentary Privileges)也称作保密特权、拒绝作证的特权,是英美普通法上一项传统的证据规则,享有证据特权的人可以拒绝提供证言或阻止他人提供证明。具体是指当证人因负有义务被强迫向法庭作证时,同时为保护特定的关系、私利益,赋予证人中的一些人因特殊情形而享有在诉讼中拒绝提供证据的一种特殊权利。建立特权规则的目的,旨在保护特定关系和利益,这些关系或利益比从社会考虑有关证人可能提供的证言更为重要。享有特权者,可以免除出庭作证和就特权事项提供证明,可以制止他人揭示特权范围内的情况。

强迫作证和拒证权是证人适格性的两个方面。强迫证人作证是基于证人应当履行国家义务的理念,拒证权是基于社会伦理、公共利益、证人权益的保障的综合考虑而设置的相应的特权规则。拒证权的成长由来悠久,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尽管从其政策性考虑亦有不同的赞成与反对意见,但西方各国的立法不同程度规定了拒证权,甚至有些国家将其作为一项宪法原则。

一、国外证人特权相关立法

1、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

拒绝强迫自证其罪(self-incrimination)权利来源于英国的李尔本案件。1637年,约翰•李尔本被指控印刷出版了煽动性书籍,王室特设法庭强迫其宣誓作证,李尔本在英国国会痛陈厉害,要求国会立法禁止强迫自证其罪而被国会采纳。自此,拒绝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在立法上得以确立。1789年的美国宪法把该权利作为一项宪法性权利,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有如下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迫在任何刑事诉讼中作为反对他自己的证人”。日本《宪法》第38条规定:“任何人都不受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供述”。1966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庚)象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确定为一项刑事诉讼的国际准则。[2]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本国诉讼制度中确立了反对自证其罪的权利或者同类权利、规则。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98条规定:“证人无义务就他可能因之承担刑事责任的事实作证。”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每个证人均可以对如果回答后有可能给自己、给第52条第一款所列亲属成员中一员造成因为犯罪行为、违反秩序行为而受到追诉危险的那些问题,拒绝予以回答„„”《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46条规定任何人可以拒绝提供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诉或者受到有罪判决的证言。

2、婚姻关系特权

在英美法系里,婚姻关系特权包括两类:一是证据特权;二是婚姻交流的特权。证据特权是适用于所有交流的拒绝作证之特权,不论是婚前交流,还是婚姻存续期间的交流,这些保密交流的公开开示将有损于婚姻,但惟有配偶被要求作证时方得原因该证据特权。婚姻交流的特权,配偶任何一方皆可援引,但仅限于婚姻存续期间所作的交流。

在大陆法系的德国,婚姻关系特权进一步扩大至近亲属。如《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一)以下人员有权拒绝作证:1.被指控人的订婚人;1.被指控人的配偶,即使婚姻关系已不存在;3.现在或者曾

经是直系亲属或者直系姻亲,现在或者曾经在旁系三亲等内有血缘关系或者在二等内有姻亲关系的人员。„„”《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47条也规定配偶、近亲之间可拒绝作证。

3、职业秘密特权

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对因其业务而得知的他人秘密,有权拒绝作证。如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牧师、律师、医师及他们的辅助人员和定期刊发的新闻杂志等报道机构的发行人、编辑、印刷人等,均可对其职业秘密拒绝作证。美国的普通法和特定法规定律师对于当事人、医生及心理治疗人员对于病人、神职人员对于忏悔者、记者对于信息来源等因其业务得知的他人秘密,有证言特免权。[3]英国等对此也作出了类似规定。

4、公共利益保密特权

所谓公共利益保密特权,是指司法裁决和仲裁裁决的理由、评议和法官、仲裁员准备的文件,禁止作为证据,但已公布的裁决理由可以运用或采纳为证据;二是指如果保护涉及国家事项的信息、文件隐私或机密的公共利益高于采纳其作为证据之利益,法院可依申请或职权责令排除有关证据。

如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44、145条规定了“对公务员或者曾经任公务员的人得知的事实,本人或者该管公务员机关声明是有关职务秘密的事项时,非经该管监督厅的承诺,不得作为证人询问;众议院或者参议院的议员或曾经担任过此职务的人,非经该院承诺,不得作为证人询问。但该管监督厅、众议院、参议院和内阁,除有妨碍国家重大利益的情形以外,不得拒绝承诺。”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4条和英、美等国家都有此方面规定。

二、我国确立证人特权的必要性

1、确立证人特权是适应刑事诉讼准则国际化潮流的需要。我国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该公约第14条第3款第7项规定“受刑事追诉的人不得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被迫承认有罪。”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已经成为了一项刑事诉讼国际标准,它不

仅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在诉讼中也享有此特权。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按照国际法上“条约必须信守”或曰“条约神圣”原则,我国应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不得违反,以顺应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不但要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也要保护证人的人权。

2、从程序法的视角考察,刑事诉讼法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司法解释蕴涵证人特权的理念。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8)第14号文件第27条、28条规定:“证人提供的对其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低于其他证人证言”,“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的证言出具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分析这个司法解释,立法者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近亲属证人提供对己方有利的证言虚伪可能性极大,从而证人证言证明力降低或丧失,以至证人作用的降低或丧失,所以对此类证人提供的证言之证明力予以限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亲亲相隐”不为证人的理念,通过限制证言的证明力达到部分排斥近亲属证人的目的。

3、司法资源稀缺性和现代诉讼对效率追求的现实需要。国家在制定诉讼制度时,应该根据司法资源对投入与产出之间进行平衡。针对司法资源是有限的这一情况,怎样将有限的资源以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司法效果,这是立法者孜孜追求的。也就是诉讼效率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如果可以把公正称作刑事诉讼的伦理价值的话,那么,效率则可被视为刑事诉讼的经济价值。”[4]刑事诉讼中,国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全部的资本,这种情况下,将一切知情人员都作为证人且出庭作证是不合理不现实的,特别是一些有身份关系的证人,其证言证明力较弱。那么,在追求公正并设置一定程序的前提下,必须作出立法选择,筛选出对案件有实质意义的并且有必要作证的知情人作证。

4、证人特权的确立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习惯。历史传统习惯是一种社会文化,是法律的组成部分,体现并反映了该国文化总体特征和演化趋势。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亲不为证是一项传统法律原则。如果说拒绝权是“舶来品”,“亲亲相隐”则是本土资源。我国古代自汉律“亲亲得相首匿”起,历代都有类似规定,其中唐律规定较为具体。唐朝基于“屈法以申伦理”的“亲亲”观念,《唐律疏议•名例》“同居相为隐”条确立了同居相为隐不为罪的刑法原则,以后各朝大体与其规定相同。正如此,“亲属相容隐”的观念已成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英、美、德、日等国家不同程度的规定被告直系亲属、配偶有拒绝作证的权利。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彻底否定“亲亲相隐”的原则,近亲属不管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均可作证的做法,既不符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观,又与人性相背离。

三、关于我国证人特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在目前,由于我国刑事司法资源有限、侦查手段落后以及侦查能力低下,加之法官自由裁判证据的条件不成熟,拒证权的享有主体不应划分太宽。从法律空白到填补,必须有适应过程,以防拒证权带来社会治安恶化等负面影响。事实上英美国家,享有拒绝作证权利的主体范围也不大。

依据我国的现实特点,笔者认为我国的拒证权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对证人以及被告人自己的违法犯罪活动可以拒绝作证。诉讼中,不论是证人作证或是被告人作证,都可能存在将自己陷入有罪境地的情形。法律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是,当被告自愿在审理时作证的话,他不能被强迫自证其罪。如果控方不能成功地运用所拥有的其他证据来证明被告所犯罪行是无可怀疑的,那么被告就应被无罪释放。

该原则旨在禁止政府使用暴力、强制或其他非法手段取得被告人的陈述、承认或坦白,或者是证人的陈述。

2、证人对与自己有特定关系的人或案件可以拒绝作证。

(1)公务秘密或身份。因公务知晓秘密或是特定公务身份的人可以拒绝作证,但必须是附条件的,即经主管机关认为有拒证的必要,而不是当然就享有拒证权。

(2)职业秘密。医生、护士、公证人、宗教在职人或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对于受业务上的委托而得知的有他人秘密事实,一般不得拒绝作证。考虑到律师职业在诉讼机制构建中的重大作用,对律师实行有限的拒绝作证权,即辩护律师在行使职务时因信赖而知悉的事项享有拒证权。一般情况下,辩护律师在获得委托人不愿公开的案情秘密或“所知犯罪事实”不应告诉司法机关,当然仅限于这一不告诉的“不作为”行为,禁止律师帮助毁灭、伪造证据和作伪证。如果遇到某些罪如危害国家安全、预谋实施重大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以及被告人有自杀企图情况,辩护律师应及时告诉司法机关。

(3)亲属或监护关系。立足“亲亲相隐”是我国的传统诉讼原则和中国的法律文化,又考虑“实事求是”是我国的司法原则,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规定身份关系的拒证权,但涉及面不宜太宽。被控告人的配偶(有婚姻关系)及直系血亲有权拒绝作证,但危害国家安全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如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等)和国家利益的重大犯罪除外。另外,对于仅仅发生在家庭亲属之间的犯罪事件,家庭成员大多知情,且该类案件侦查、审理难度大,为了查明事实真相,这种情形下不享有拒证权。

此外,在司法实务中,证人特权可否放弃或撤消?既然特权由特定人员依法享有,不由法院决定,因此,权利就不得由法院撤消,除非放弃。下列情况视为证人放弃特权:一是没有声明,除非享有特权者未有机会声明,或被法院错误强迫泄露;二是权利享有者未被强迫而自愿同意他人泄露有关内容,便放弃了声明特权的权利。

篇2:证人制度

摘 要

在我国立法建设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下一直都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最近几年的证人出庭作证率有所上升,但是其仍然难以满足司法建设的要求,难以维护法律的公正。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有多种的,其中就包括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尽完善、我国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持有消极态度、证人对出庭作证持消极态度以及特殊案件的证人对自身问题的考虑等。因此,在以后的司法建设当中,我国应当更加积极地改变这些原因,找寻到相应的对策,并最终为完善我国司法建设奠定更加优良的基础。

关键词:证人  出庭作证  证人保护制度

目 录

引 言 1

一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分析 1

1.1证人出庭作证率低 1

1.2 证人出庭作证背后存在诸多乱象 1

二 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 2

2.1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尽完善 2

2.2 我国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持有消极态度 2

3.3 证人对出庭作证持消极态度 2

2.4 特殊案件的证人对自身问题的考虑 3

三 完善证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3

3.1 保护证人是我国人权保障的要求 3

3.2 保护证人是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要求 3

3.3 保护证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

四 完善我国证人作证的保护制度之建议 4

4.1 确定证人保护的责任机关以及相关责任 4

4.2 完善证人保护的保护 5

4.3 完善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 5

结 论 6

参考文献 7

引 言

在我国司法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证人对于案件的侦破和审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证人出庭作证率非常低,特别是在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民事诉讼这三大类案件当中的出庭作证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然而,造成这些乱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大大地阻碍了我国司法体系的建设,大大降低了我国法律的效力以及公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更要在现阶段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习总书记谈话精神作为指引,以伟大的中国复兴梦为建设目标,不断积极探索证人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并最终实现我国司法体系的完善。

一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分析

1.1证人出庭作证率低

现阶段,我国案件当中的真个人出庭情况如下:一是证人出庭作证数相比之前并无较大改观,依然非常少;二是大多数人们法院出庭作证案件占案件总数的比例依然很低,仍旧达不到5%;三是在法院不断地要求和国家不断地鼓励之下,能够真正到法庭出面当庭作证的人数仍然非常之少。

1.2 证人出庭作证背后存在诸多乱象

就当前来看,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数量仍然比较低下,然而,这种现象的备后却是更多不容乐观的乱象。很多证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愿意或者无法出庭作证。不仅如此,就是在这些出庭作证的证人当中,其出庭作证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有的是因为与当事人存在着家人、亲属等非常紧密或者特殊的关系,有的是为了同当事人以其获得一些不法利益,有的是迫于当事人在背后的威逼利诱,等等。这些情况就使得证人在出庭作证时,其主观意向存在着一定的偏袒意识,更有甚者会玩弄一些文字游戏来做出对某一方有利的证词、证言等,对我国司法公正以及当事人的权益都造成了较大的损害,更损害了法院等政府机构在公众心中的形象,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由此可见,尽管企业不乏很多坚守正义公正的证人,但是现阶段的证人出庭作证的乱象实在令人堪忧。

二 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

2.1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尽完善

我国诉讼法规定的“有异议”、“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规定都较为模糊,更多的由法院进行自由裁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给予法官过大的空间,可能会沦为一种放纵,违背了刑事诉讼法所追求的强调证人出庭作证以实现程序正义的价值目标。

在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当中,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也仅仅是走个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也没有规定如何强制证人出庭,以及强制证人出庭的程序、确定适用的强制措施等,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无从着手,以至于忽视了此项规定。

2.2 我国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持有消极态度

从近几年的诉讼案件受理情况分析,诉讼案件每年约成10%左右的递增趋势,而诉讼法官数却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法官的办案压力只增不减。为应对越发严重的“案多人少”矛盾,各地司法机关均采取“快审快结”的方式办案,来提高办案效率。对法院而言,尤其是对基层人民法院而言,80%以上的诉讼案件都有证人证言,复杂的案件或团伙犯罪案件的证人证言甚至达几十个,要想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案件当中提升证人的出庭作证率,就会使得法院等机关的工作量大大提升。

对公诉方而言,如果证人出庭推翻、改变侦查阶段提供的证言,庭审中很有可能出现难以及时应变的被动局面,相反,在庭审中提供书面证言的简便易行且证言固定易于掌控,不会出现翻证情形。因此,公诉机关对证人出庭保持着一定的消极态度,公诉机关有一定的不情愿证人去出庭作证的态度,将证人出庭作证视为诉讼活动中的“风险”。对法院而言,证人出庭作证可能改变证言导致庭审进程的不可预测性,而且组织当庭质证、控辩双方对证人的交叉询问、法官对证人的询问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对法官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很多法官也不愿意证人出庭作证。

3.3 证人对出庭作证持消极态度

“和谐”作为儒家的重要的价值之一,也是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理想。联系到司法领域,即是中国传统中的“无诉便是德”的观念,在中国人观念中,大部分认为进行诉讼是一种有违礼仪的行为。这种观念从古代一直影响到今天,造成大部分人对诉讼仍然保持一种排斥的态度,不愿意介入诉讼纠纷之中,不愿意出庭作证。同时,受儒家文化中“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怕遭到打击和报复,怕惹祸上身,所以,非常多的人即使是对案件真是情况清楚了解,也不愿意出庭作证,以求保证自身安全[1]。然而证人的权利时常得不到保障,得不到保护,使得大部分人们对司法机关产生了排斥心,故意避免出庭作证,不愿出庭作证。

2.4 特殊案件的证人对自身问题的考虑

在一些案件当中,有一些证人本身就是犯罪人员,而指正其同伙的证人也只有这些“污点证人”。通常情况下,这些污点证人只要不是法院强行将其押解进行庭审,其是不会主动地去法庭上出庭作证的,因为其本身也是犯罪人员,也需要得到法律的惩罚,而其为了躲避这样的惩罚,是不会主动出庭作证的。这使得此类证人几乎没有主动出庭作证的可能[2]。

三 完善证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3.1 保护证人是我国人权保障的要求

证人,除却其在法律意义上的地位之后,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着和现实中普通人一摸一样的心理,和普通人一样的需要安全感。因为刑事诉讼案件通常会比较严重,这就让证人受到伤害的几率和程度大大增加。因此,要想证人对刑事诉讼案件进行出庭作证,就必须施以更加强有力的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刑事诉讼法当中,除了保障刑事诉讼中证人的人身安全,更对其经济方面进行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这样的保护就能够很好地体现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正在逐步的完善,能够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完善经验并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证人出庭作证的那一刻,证人及其近亲属就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之中。由此可见,证人及其近亲属有权利获得国家对其实施的任何形式的保护。而当证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国家有义务而且必须对其受到的损失或者侵害进行赔偿以及补偿。

3.2 保护证人是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要求

刑事诉讼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正当合理的诉讼程序一定是公正严明的。如果说保护刑事案件的证人制度是证人敢于去出庭作证的强力保障,那么证人出庭去作证则是刑事诉讼程序中合理切高效率进行的强大支撑。证人出庭作证非常有利于准确查清楚案件的真实情况,正确使用法律以更有效的打击犯罪,维护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合法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平公正[3]。证人对整个案情的真实情况把握,使司法机关对案情有更直接的了解与认识,通过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准确的运用法律,去做出最公正的判决。当然,证人的证言是否属实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程序考验,这包括裁判者的依法询问以及双方当事人的依法质换证据过程,才能作为最后的证人证据加以采用。但这些程序的前提是证人能够出现在法庭作证,否则证据的真实有效性将获得质疑。因此为了保证进行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刑事审判,对刑事证人的安全保护显得非常重要[4]。

3.3 保护证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即便在传统的厌诉价值观影响下,证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参与诉讼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个人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每时每刻传达给个人庞大的信息量,在个人所承受的这些信息中,可能就有一些对于案件事实具有证明力。换言之,由于证人的特殊属性,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有成为不同案件的涉案证人的可能,且这种可能性是不会因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5]。证人作证可能会对于个人的人身或财产产生不利影响,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证人的前提下,同理,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因作证行为而产生的人身或财产损失。证人保护制度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一定是针对特定案件的特定证人。但是,由于证人的社会性,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实施,将产生良好的社会群体性效果。强有力的保护制度做后盾,就促使更多的人愿意出庭作证,从而改变了厌诉的心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诉讼活动中來。证人保护制度所传达的正能量,就能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的联系,从而能使整个社会的风气焕然一新。

四 完善我国证人作证的保护制度之建议

4.1 确定证人保护的责任机关以及相关责任

(1)保护证人的司法机关的确定

根据我国诉讼法条文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都有责任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可是从实践来看,三个机构之间没有明确分工,也没有保护转移交接的机制,难以有效地保护证人的权益,所以需要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三个司法机关中明确的规定证人的保护机关[6]。只有在法律上有可依照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义务的承担才能落到实处。

(2)责任机关保护不力的责任承担

要有效的保护证人、打击犯罪就必须制定保护不力的问责机制,将证人保护失职的责任直接落实到个人。对于应当采取保护措施而没有采取的,保护机关的负责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由于疏忽或者保护不力而导致证人受到伤害的,保护人直接承担相应的责任等。证人因为作证行为而受到伤害的、造成损失的,可以申请国家赔偿,由保护机关进行赔付。

4.2 完善证人保护的保护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的程序非常不完善,然而,程序是保障证人权利实现的最有效途径。我国的刑事证人保护程序应该包括:申请程序、审批程序、执行程序。申请程序是保护证人程序的开始,也是保护程序能否启动的关键,因此应当赋予相关人员申请保护的权利。在相关人员提出申请后,负责保护证人的机关单位应尽快的对案件进行审批,对于审批应当保护的证人,双飞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所享有的权利义务,标明保护方式、保护期限、保护级别等内容。证人的保护期间应该与证人的保护程序相适应,贯穿诉讼程序的始终。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受保护人的要求,对受保护人执行保护手段。

4.3 完善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

(1)关于证人补偿的具体实施机关

我国诉讼法中并未没有明确的规定证人经济补偿的支付单位,致使实践中可能出现证人的经济利益被忽视的情况。为保障证人的经济利益,证人可根据其作证所处的阶段,分别向负责该阶段的司法机关提出申请。对于审判阶段去出庭作证的证人,国家应该去设立证人出庭作证的专项资金去维护证人的利益。

(2)关于证人补偿的标准

在我国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且证人的经济收入水平也相差较大,因此,我国对于证人的补偿标准也应当尽可能的有所差异,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证人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补偿标准的设定,且要对证人的差旅费、交通费等进行补偿,更要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行为进行经济上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经济上进行保障[7]。

结 论

解决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难的现状,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从完善证人的保障制度做起,鉴于证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证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诉讼法中的证人保护制度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我国的证人制度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建立健全证人制度,对于我国的证据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我国证人制度时,要在结合我国国情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同时充分吸收域外发展此制度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精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与完善,从而解决现如今发现的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到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发展现状之下,用创新思维,富有创造性且实用性的进行完善措施的探索,才能使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不断的发展,带动整个证据制度的顺利司法改革,进而在完善诉讼法中的证人保护制度的同时,良好的去解决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孙元君.论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J].法制博览,2015,20:201+200.[2]李晓飞.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J].法制博览,2015,01:111-112.[3]张晓雪.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探析[J].法制博览,2015,03:41-42.[4]丹增卓嘎.论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5,04:46+58.[5]袁群.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J].经济师,2015,04:93+95.[6]郅春辉.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完善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5:115-116.[7]袁群.我国的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现状分析及完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5:134-135.

篇3:简述专家证人制度

关键词:专家证人,特点,弊端

专家证人制度的雏形形成于美利坚国家的法庭审判。“在盎格鲁法庭审判中, 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以两种方式出庭作证, “特别陪审团”的成员或者“法庭顾问”的方式。”现代意义上的专家证人制度形成于19世纪, 美国最高法院在1851年首次使用了“Expert Witness”。作为一个判例法国家, 这也标志着专家证人制度以法律形式在美国的确立。

一、专家证人制度的确立与英美法系的司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对法官在专业性问题的解决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自身所有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所表现的优势是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的。

(一) 专家证人的专业性

根据《美国法律词典》的解释, 专家证人是指在一次法律程序中作证, 并对作证的客观事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我国学者定义专家证人为“具备知识、技能、经验、受过培训或教育, 而就证据或事实争点提供科学、技术或其他专业意见的人。专家证人与普通证人的区别在于专家证人是就案件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性的问题得出自己的专业意见, 而普通证人则只是就案件额基本事实问题向法庭作出陈述而不能有自己的意见。

(二) 可替代性

这一特点与我国的鉴定人制度是类似的。与普通证人不同的是专家证人要运用到专业知识, 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人。因此, 在司法实践中已选定的专家证人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参与诉讼活动时, 当事人或者法庭可以选择其他的专家证人。普通证人是目睹了案件发生过程的人, 了解到案件的真实情况。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 有且只有他可以作为证人陈述案件的经过。

(三) 专家证言不受意见证据规则的限制

根据意见证据规则, 普通证人在作证的过程中所陈述的对案件的意见是不被采用的。专家证人的意见证据是意见证据规则的例外, 它具有可采性在于当法官或者陪审团缺乏某种专业知识时, 专家证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经历了从“普遍接受标准”到“综合观察标准”的转变。1993年的多伯特诉梅里尔·道制药公司案确立了Daubert规则, 即综合观察标准, 而不再只考虑已形成的大多数人的看法。并且法庭确立了四个标准来判断一项技术或理论是否是能够帮助事实裁判者的科学知识。

(四) 阅卷、调查取证及出庭作证的义务

在证据开示前, 专家证人可以查阅案件材料, 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作出判断, 得出自己的意见。在证据开示阶段, 专家证人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调查取证。当被要求当庭作证时, 专家证人必须出庭并遵循言辞证据规则, 即专家证人必须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表述其得出的结论。

二、专家证人制度确立的初衷在于其中立性与公正性

英国1999年新《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 专家证人的职责在于以其专业知识帮助法院解决有关诉讼程序中的问题, 因此专家证人的职责是帮助法院实现上述目标。英国学界对该规定的解释是专家证人的职责在于帮助法院解决纠纷, 专家证人必须向法院提供客观无偏见的意见, 而法庭也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向专家证人证明这一点。客观性与中立性是对专家证人制度的一种期望, 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与中立。因而, 在司法实践中专家证人制度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 专家证人报酬的不断提高, 催生了专家证人利益集团。专家证人实行的是当事人委托制, 由当事人聘请并付酬。“他们与雇主的立场高度一致, 依据其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 在法庭上作证、提交结论, 接受双方律师的询问, 充分施展其专业影响力, 为雇主当事人的利益展开竞技”。当事人为了获得胜诉会提高给专家证人的报酬, 高水平的专家证人身份暴涨, 丰厚的报酬吸引许多专业人士与专家证人为业, 形成了所谓的“诉讼支援行业”。英国杂志《你的证人》对专家证人的收费标准做出了五份问卷调查, 报告显示了专家证人准备专家报告的平均收费标准在2001年每小时110英镑、2003年为每小时123英镑, 出庭一天的收费标准2001年为789英镑, 2003年为893英镑。可见, 专家证人制度是“有利可图”的一种诉讼制度。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下, 当事方为了赢得诉讼会不遗余力。在金钱利益的导向下, 专家证人制度左右了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基于此, 美国的法律同时也规定, 法院可以依职权指定独立的专家证人。

(二) 专家证人制度对诉讼迟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下, 实行的是交叉询问制。由于英美法系国家特别重视程序正义, 因此不论是庭前准备、法庭调查或者是法庭辩论阶段都充分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些案件比较复杂, 涉及到的证据庞杂, 因而质证、认证的过程是漫长的。“英国的沃尔夫勋爵认为, 导致诉讼迟延的主要原因, 一是无限制的证据开示程序, 另一个就是专家证人的大量使用。”“对专家证人的使用主要会从准备专家报告的时间、对专家证据进行开示的时间、法庭询问的时间等方面导致诉讼迟延。”在诉讼迟延的情况下, 会引起庭审效率的降低。

(三) 专家证人制度已成为当事双方“公平游戏”的工具。当下的对抗制诉讼当事人充分利用“公平游戏”理论, 俨然将专家证人制度变成了法庭上的竞技性游戏。当事人会尽力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专家证人, 而且许多经过庭前培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证人知道如何表述对雇主有利的意见。这使得有些事实的真相被掩盖, 影响了案件结果的客观与公正。

三、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利弊, 专家证人制度也不例外

对于专家证人制度是否适用于我国, 我国的学者莫衷一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鉴定和专家辅助人相结合的制度, 并没有明确提出专家证人的概念。但是在2001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的规定初露了专家证人的规定。该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1至2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法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 经人民法院准许, 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虽然该规定与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制度在启动、功能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专家证人制度是未来我国证人制度发展的趋势。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诉讼土壤不适宜专家证人制度的生长。我国的诉讼模式类似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而专家证人制度是在英美法系的对抗制诉讼模式下产生的。除此之外, 无论是在询问机制、诉讼证明标准、证据排除规则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认为专家证人制度是可以运用到我国的诉讼活动中的。借鉴英美法系关于专家证人制度的规定, 在运用时对其作出一些改变使其适应我国的诉讼程序。比如, 在启动方面有当事人委托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对于专家证人的雇佣报酬我们应当出台相关规定对其作出相应的限制, 防止出现“诉讼支援行业”。

四、结语

专家证人制度在英美法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诉讼的客观与公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暴漏出一些弊端。不论是诉讼迟延、利益化、集团化都对诉讼活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其积极作用对诉讼活动是不可能被忽视的, 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于涛.论民事诉讼专家证人制度[D].内蒙古大学, 2012.5.

[2]胡震远.我国专家证人制度的构建[J].法学, 2007 (7) .

[3]徐继军, 谢文哲.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弊端评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4, 9, 20 (3) .

[4]汪建成.专家证人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J].证据科学, 2010, 18 (1) .

[5]汪建成.专家证人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J].证据科学, 2010, 18 (1) .

篇4:证人保护制度初探

[关键词]证人;保护;新《刑事诉讼法》

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现状

(一)立法现状

我国现有的证人保护制度最详尽的规定是旧《刑事诉讼法》第49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但该规定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是保护证人的主体不明确。根据规定,公、检、法三机关都有职责,但当证人受到打击报复时,应该由何机关何时承担何种责任,法律规定却不明确,使得司法实践中各部门互相推诿,证人无法得到切实保护。

二是保护证人的程序不完善。如何启动、由谁启动证人保护程序,针对需要保护的证人应该针对何种情况采取何种保护措施等等,由于法律规定得过于原则,无法落于实处。

三是保护证人的范围不全面。现行立法中,仅仅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不涉及名誉权等的保护;且保护措施仅限于事后保护,预防性保护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是保护证人的措施不明确。现行法律规定仅仅针对他人对证人的威胁、打击、报复进行保护,但如何保护却没有规定,何种保护才能既有效保护证人又不造成公权力的滥用,没有明文规定。

五是保护证人的制度不一致。《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保护对象是证人及其近亲属,而刑法规定的保护对象为证人,仅就证人受打击报复的情形做出规定。两者间的细微差异,造成对证人近亲属打击报复的行为无法入罪,只能够治安处罚,导致有机可乘。

六是保护证人不力的责任没有规定。如果证人向应承担保护责任的国家机关请求保护后,未得到有力的保护,导致证人的人身安全等受到损害,该保护机关是否要承担责任?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二)司法现状

刑事案件中,证人对侦破案件、审理案件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保护不力,造成司法实践中一些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甚至拒不作证的现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于证人有作证义务,在获知某人知晓案件事实的前提下,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会通知证人到场作证,而接到通知的证人出于对国家机关天然的畏惧,会履行作证义务。对于某些拒不作证的人员,公安机关也可以通过拘传等方式取得证人证言。而证人证言必须当庭质证的规定在实际庭审时,证人证言的审查通常是通过公诉人宣读书面证言,由被告人、辩护人等予以质证的方式进行,极少出现证人出庭质证的情况,导致证人的出庭率非常低。直接宣读证人证言的笔录,而不是证人在庭审过程中接受控辩双方的交叉问讯,就无法保证其证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利于发现证人作证不实,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最终不利于公正审判。

二、新《刑事诉讼法》第62条就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的进步之处

对比新《刑事诉讼法》第62条和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9条,不难发现,新规定有以下几点进步:

(一)保护证人的阶段更全面

现行立法中,保护措施仅限于事后保护,但新《刑事诉讼法》引入了禁止令等,对证人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予以完善。

(二)保护证人的措施更具体

现行立法中,仅仅以概括性语言陈述不得对证人及其近亲属威胁、打击、报复等,却没有提及如何保护证人。新《刑事诉讼法》对保护措施作了较详尽的规定,如对个人信息保密、对人身、住宅专门性保护、隐蔽式出庭作证等等。

三、新《刑事诉讼法》第62条就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的局限及证人保护制度前景

新《刑事诉讼法》第62条的规定虽然相对于现有证人保护制度有极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定局限:

(一)保护证人的主体仍不明确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保护证人主体仍为公、检、法三机关,但对三机关是分诉讼阶段(侦查、审查起诉、审理)进行保护,还是都有义务应证人的请求进行保护,规定不明确,导致证人在需要保护时不知向何机关求助。

(二)保护证人的程序仍不明确

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对保护证人的具体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规定,但这些措施如何启动,何种情况适用何种措施等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公、检、法机关在证人寻求保护时不知应适用何保护措施,少则保护不力,多则浪费诉讼资源。

(三)保护证人的范围仍较窄

新《刑事诉讼法》对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可谓是不遗余力,也规定了预防性保护,但未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财产权、名誉权等予以保护。

且新《刑事诉讼法》中仅规定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的证人进行保护,而非所有类型犯罪的证人进行保护,特别是未对与公民息息相关的财产性犯罪、人身性犯罪的证人进行保护,保护的力度太小。

(四)证人保护的法律规定仍不衔接

新《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的保护沿袭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于证人的近亲属,但《刑法》中仍无相应条文,打击证人近亲属的行为仍然无法定罪处罚。

(五)证人保护不力的责任仍未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仍未提及,如果对证人保护不力,是否要承担行政甚至刑事责任。

当然,我们期望于在一部《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条文就对证人保护制度作详尽切实的规定,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笔者建议,就证人保护制度仍需作以下努力:

1.制定单行的证人保护法。

新《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保护的规定仍较为单薄,只有通过制定单行的证人保护法,才能使证人保护有法可依。证人保护的主体、证人保护程序的启动条件和要求、证人保护的措施、证人保护的持续时间、证人保护不力的责任承担等等,都需要法律进一步的规定,才能真正地将证人保护落到实处。

2.设置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我国目前证人保护任务赋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极易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证人保护需要社会各方面(如新闻媒体、社区等)的积极配合,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证人保护工作就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3.完善保护措施。

新《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保护措施已经提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但仍需细化。根据涉及案件性质和保护证人的需要,结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检察院的探索,笔者建议将保护措施完善如下:

(1)落实保密制度

庭审前阶段,建立证人身份暂时性保密制度和证人身份单独备案送审制。庭审中阶段,一是建立律师保守证人身份秘密的制度;二是建立被保护证人不公开作证制度,即隐蔽作证。庭审后阶段,建立保护性隔离措施。司法机关在制作对外公开的法律文书时,在保证案件事实清楚的前提下,应当注意隐匿被保护证人的真实身份或与证人相关的特定事项。需要对外通报案件情况时,不直接使用终结性的法律文书,不得透露被保护证人的真实身份或与证人相关的特定事项,不得在媒体或出版刊物上披露可能损害证人声誉或不利于其人身安全的内容或事项。

(2)建立证人回访制度。

对履行了作证义务的证人,证人保护机关要实行定期回访,在证人人身及其他权利未受到侵害时起到预防性保护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在证人人身及其他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启动事后保护程序,避免其受到进一步侵害,震慑犯罪。

(3)视情况启动特殊保护措施。

在司法实践中,应视案件情况、证人危险情况等,启动如临时性的贴身保护制度、短期安置制度、安全巡逻保护制度、心理辅导等特殊保护制度。

安全巡逻保护制度、心理辅导等,在现行司法实践中适用较多,而临时性贴身保护制度、短期安置制度,由于我国警力有限且户籍制度限制,适用较少。临时性保护制度是为重点危险证人实行贴身保护和作证后保护制度。特别是对贩卖毒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及恶势力犯罪等案件,必要时可由公安机关派出专门警力24小時保护,直至危险消除。短期安置制度是指对于实在无法保密身份的证人(如犯罪分子作案的时候看到证人并且认识),如果危险性确实比较大,可将证人临时转移到由侦查机关提供的秘密、安全的场所,直到案件审判结束或者危险消除。甚至,对于某些作证后的特殊证人,证人保护机构还应进行一系列的身份更换、工作安排、居住安排、生活保障等后续工作,使证人的利益得到真正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远锋,余健群.证人保护工作实践中的困难及对策——以宝安区院的实践为例.

[2]熊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

[3]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课题组.刑事诉讼证人保护机制之完善.

[4]孙南申.构建证人保护机制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5]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中国法院网.

[6]史翠玲.证人保护机制初探.

[7]朱帅.证人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8]潘怀平.单设证人保护机构全面保护证人.

[9]刑诉法中证人保护之初探——以隐蔽作证的司法实践为视角.上海法治报

篇5:证人保护制度

一、现状,问题:寻找证人难,找到证人他们出庭作证更难,有这样一个数字: 10%,据

统计,目前我国给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超过10%,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证人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必然引起证人作证特别是出庭作证率下降,而证人作证率下降,必然使大量的案件流产,庭审书面化、形式化,最终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损害了公共利益。

二、原因:

1.证人受传统落后的思想影响,主观上不愿出庭作证。

2.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

3.现行立法不能满足证人保护需要:立法简单分散,保护范围狭窄,保护措施不具体,保护手段匮乏。

三、政策:

1.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及法律教育。

2.改变执法人员固有观念,使其充分理解证人作证的重要性以及证人保护的重要性。

3.完善证人保护的立法。

四、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人们对出庭作证的错误看法。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增

强公民的正义感。消除他们旧的世俗顾虑,真正地使公民成为正义的、理性的现代法制公民。

2.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专业水平。

3.健全法律制度。

1、完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

2、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补偿制度。

3、完善证人的保护制度。

4、完善证人家属和亲友的保护制度。

五、论文:

一、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

我国没有专门的证人保护立法,仅有的几条证人保护的规定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中,体系分散、内容狭窄、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保护证人的需要。司法实践中证人因自己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而不愿作证、证人受到侵害的现象非常突出。

一、证人在诉讼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在诉讼中,证人所提供的证据都是被应用得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一种证据。在有些案件中,证人甚至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英国的丹宁勋爵指出,“每个法院都必须依靠证人,证人应当自由地、无所顾忌地作证,这对执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美国甚至有“没有证人就没有诉讼”的说法。另外,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诉讼模式从传统的纠问式转向对抗式,而证人出庭作证,接受控辩双方的盘问是对抗式诉讼模式的要求,证人在诉讼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证人保护形式严峻。

法治国家都非常重视证人保护制度。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证人保护制度,对证人的保护措施向前延伸,而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价值、社会价值的现象,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对个人的利益及价值缺乏应有的立法与司法层面上的重视和保护。具体到我国的诉讼法,在规定证人义务与权利方面是不衔接的,仅规定证人的作证义务,而缺乏相应的权利保障。实践中打击报复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证人害怕自身利益遭受损失而拒绝作证的现象突出,据统计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不到10%。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和要求,势在必行。

三、现行立法不能满足证人保护需要。

1、立法简单分散。我国没有专门的证人保护立法,仅在刑诉法第49条、民诉法第102条、刑法第308条笼统性地规定了证人保护的内容,对证人的保护范围、保护程度、保护手段、保护程序等诸多方面均未规定。

2、保护范围狭窄。(1)缺乏对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规定。证人作证的权利保障内容不仅应包括人身权利的保护,而且还应包括对财产权利的保护。证人因出庭作证,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如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对此,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有关规定均未明确是否应当补偿、由谁来负责补偿又如何补偿。最高法院颁布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54条在证人补偿制度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但是,一方面这仅仅是司法解释,证人补偿制度尚未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另一方面,这样的证人补偿制度也是很不完善的,证人作证费用如何支付以及补偿原则等问题都未涉及。而在许多国家都规定了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如德国有专门的《证人、鉴定人补偿法》,美、日、英、法等国也有证人领取作证经济补偿的规定。(2)对证人人身权利的保护不完备。刑事诉讼法将保护主体扩展到证人的近亲属,但刑法的规定却仅限于证人自身,将证人的近亲属排除在外。(3)缺乏对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规定。损害证人人身权利的,我国法律虽然规定的很简单,但毕竟已有所规定,而对损害证人财产权利的行为如何处理,法律却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3、保护措施不具体。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没有专职的保护人员和行之有效的机制,对证人的保护只停留在事后保护、人身保护、口号式保护范围内,侧重于事后对伤害证人的行为实施惩罚,忽视了对证人事先预防性的保护。

4、保护手段匮乏。我国司法部门的证人保护手段基本上是空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具体要怎样保障?如何实施?并没有什么具体手段。反观英美等国的证人保护,有为证人改姓易名、迁移住所、实行人身24小时全程监护等诸多手段。

由此可见,制定证人保护法已经是刻不容缓了。我们认为,证人保护立法在体例上应具体明确以下几点:

1、保护范围。保护主体应当包括证人及其近亲属。保护的内容应当包括证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2、保护方式。在必要范围内为证人及其相关人员的情况保密;为证人及其相关人员变换身份并帮助他们移居到其它安全的地区定居;对证人及其相关人员就业的保障措施;对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对证人出庭补偿费的范围不可规定过大,可限定在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必要生活费等直接损失范围内,并明确规定补偿标准。政府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经济补偿。同时规定,证人作证期间,其工作单位不得因此扣发证人的工资及其它正常收入。及时制止并惩罚任何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等等。

3、保护机构。初步设想是在公安部内设立证人保护司,负责证人保护的国内协调工作和对外交涉工作;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派出机构,负责证人保护的具体工作,可在机构内设立不同的部门,分别主管对请求保护申请的审查、保护的实施、接受证人的申诉和控告等等。证人保护派出机构直接归属公安部领导,在执行保护的过程中,任何机关、团体、组织和个人有义务协助,对保护不予协助、配合或者进行妨碍者,予以惩处。

4、保护程序。首先,由证人及其相关人员提出申请或者辩护律师、侦查机关、检察机

关、法院等代其提出申请,证人保护派出机构审查后,决定是否对其实施保护、保护的方式和等级、保护的期限等等。在执行保护时,由证人保护官员会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法院成立个案的证人保护小组,并由证人保护官员指导证人保护小组的工作。如果对证人实施保护的条件不复存在或者证人主动要求解除保护,则可以由证人保护派出机构决定解除对证人的保护。

5、法律责任

一是刑事责任。将刑法第308条扩展为:“侵害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是民事责任。对尚不构成犯罪的,但已实施终了的侵害证人及其近亲属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民事法律制裁。

三是行政责任。主要是在诉讼开始之前及诉讼终结之后,对加害人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进行治安处罚。

6、建立免证制度。我们既要强调公民的作证义务,又要重视公民有正当理由可拒绝作证的权利。要求证人作证,是为了实现司法的公正。但在强迫作证会损害另一种法律保护的利益时,根据利益权衡原则,法律可以赋予有关主体拒绝作证的权利。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公务特权。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公职人员有权利也有义务拒绝某些可以导致泄露国家秘密的作证。二是职业特权。医师、律师、宗教人员、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因业务知悉他人秘密的,有权拒绝作证。三是个人特权。即公民享有“不自证其罪”的权利,因此,如作证可能导致个人罪责,该公民可以援引这一特权拒绝作证。同时,对行使拒证权应作出公共利益需要例外的规定。

二、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

一、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

(一)、证人受传统落后的思想影响,主观上不愿出庭作证。自古以来,百姓进衙门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好的事,同时,“家丑不可外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更是影响甚深。有些人法律意识不强,认为作证就是在人家背后下“黑手”,不是光明正大行为,会被人耻笑。而有些人则缺少正义感,“不关己事,高高挂起”,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怕给自己带来不便,得不偿失,很少考虑到被害人的感受。同时,证人也害怕出庭作证会遭到打击和报复,给家人带来不安全。处于以上原因,证人主观上都不愿出庭作证,甚至不愿作证。

(二)、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的执法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认为证人证言的书面材料和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效力都是一样的,在让证人出庭作证就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了。所以,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只要求有证人证言备录在案,开庭是却不要求证人到庭出庭作证。法庭质证阶段时,质证工作也只是走走过场、走形式。即使被告人和其辩护人对证人证言提出疑义时,也不闻不问,这不但损害了被告方的合法诉讼权利,同时也挫伤了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感,他们更加不愿意出庭作证了。

(三)、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健全,这是最关键的原因,也是前两条原因的原因。法制上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过目前缺乏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法律上虽然明文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是对于拒绝出庭作证的证人却缺乏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规定。相反却为其找解脱。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9条:“当事人提供的证人在人民法院通知的开庭日期,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由提供该证人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就是一个例子。证人出庭作证既然是一项法定义务,如果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就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由于缺少惩罚措施的规定,作证义务成了一纸空文。同时,法律规定,对于证人只能是通过通知方式传唤到庭,而不能拘传到庭。所以,在实践中,执法工作人员对不出庭作证的证人也无计可施,就算采用违法行为将其带到法庭,不说本身违法,就是证人也会有抵抗情绪,不配合庭审工作。

2、我国缺乏对证人补偿制度的规定。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对证人应出庭作证而遭到的损失进行补偿的规定,这与我国一直倡导“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哟很大的关系。在这种思潮之下,证人出庭作证是他应对国家无条件履行的一种义务,因此,即使个人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也是其分内之事,因为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应当自觉出庭作证而不索取任何回报。但是,这种思想在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是不必须要改变的。现在的人都是有着强烈经济观念的“经济人”,如果出庭作证只能给自己带来损失而不能得到任何补偿和回报,许多人都是不会干的。而现在,很多证人都是在上班时间出庭作证,他们不但要自己承担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等损失,而且可能会应为没有上班而受到工作单位的处分,甚至有可能失去工作。对于这些,法律都没有规定应该得到赔偿。虽然,有些法院按照谁举证,睡负担的原则要求诉讼当事人来补偿证人的损失,但是又没有强制规定,结果,有形的损失都得不到补偿,更不用说无形的损失了。这些都导致了证人不愿冒险出庭作证。

3、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极其不完善。首先,法没有规定预防性的保护制度。《诉讼法》对证人的人身权利保障方面做了规定,但是侧重的是事后的保护。但是,证人在事前就潜在在危机。虽然,证人的身份在庭审之前是保密的,但也有可能被他人所知,这时,证人就会面临巨大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其次,没有明确保护证人的具体责任人。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由于缺乏具体而规范的保护措施,在实践中,互相推委,不肯承担保护责任,结果证人实质上还是没有人来保护。从而证人因害怕打击报复而不愿、不敢出庭作证。再次,对于证人的家人和近亲属缺少效的保护。很多时候,执法者只保护证人,而没有有效地保护好证人的家属,致使证人在出庭作证是有很多的顾虑,也不愿出庭作证。

以上原因导致了证人不愿、不敢出庭作证,致使我国的诉讼活动陷入困境之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严重影响到了打击犯罪,维护被害人权益的工作,长此以往,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解决的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人们对出庭作证的错误看法。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农村,要全面贯彻普法教育工作。从而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的正义感。消除他们旧的世俗顾虑,真正地使公民成为正义的、理性的现代法制公民。

2、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专业水平。对司法部门的内部进行改革,可以规定,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不但要确保证人的证言记录在案,而且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一定要证人出庭作证;而法院在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如果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证人没有出庭作证,那就应该当庭作出裁定,裁定该证人证言没有法律效力。

3、健全法律制度。

首先,要完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法律不但要规定证人有义务出庭作证,而且,对于那些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出庭作证的证人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拘传其到庭作证。如果证人任拒绝并反抗作证,可以依照情节对其进行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采取拘留以惩戒之。

其次,要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补偿制度。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损失的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都要补偿,除了这些,证人因出庭作证而遭到打击报复而形成的损失也要补偿。一定时候,还应该给证人一定的报酬,以刺激证人出庭作证的主动性、积极性。除了这些可以看的见得有形损失要补偿,那些看不见的无形的损失也要补偿,如期待利益,当然,这一部分不

好把握,但还是应该合理地适当作以补偿。至于,这些补偿有谁来承担,我人为“谁举证,谁承担”的原则很合理。因为,举证者是利益得到者,理应有他承担,并且必须承担。再次,要完善证人的保护制度。这是证人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自觉履行出庭作证义务,及时惩罚犯罪分子的重要条件。保护工作要从侦查工作一开始就要开始进行。现在的立法只是侧重事后保护,这会给证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保护工作要从一开始就进行,一直到证人死亡为止,以防遭到犯罪分子的打击报复。对于一些重大的刑事案件,更是要作好证人的保护工作。必要时,可以让证人更名换姓,改变住的地方,甚至还要派专门的侦查人员进行贴身保护。

最后,还要完善证人家属和亲友的保护制度。保护证人致关重要,保护证人的家属和亲友也十分重要。只有这样,证人才能没有顾虑的出庭作证。所以,凡对于证人的家人和亲友有打击、报复、威胁以及其他违法行为的,都要从严处理。情节严重的一定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结束语

虽然,现在我国的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很严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健全我们的法律制度,在将来,这种现象一定能够杜绝。

三、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

车祸现场无人作证、围观群众无人援手、经济纠纷不肯作证,诸多现象表明:证人举证困难。认真分析证人举证困难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怕被打击报复是证人不敢作证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的解决证人保护问题,科学合理的构建证人保护制度,成为我们打好“证人举证困难”攻坚战,重塑社会新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证人保护工作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各种制度、体系尚不完善。资料显示,04年8月,深圳市安宝区人民检察院开始启动证人保护制度,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尚属首创。此次证人保护制度将保护分为3个阶段,即侦查中保护、起诉中保护和起诉后保护,同时对特例个体实施24小时贴身保护。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06年3月,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了李文娟举报国税违规违纪的事件后,李全家受到了全天24小时的监视。24小时的贴身保护,24小时的全天监视,鲜明的数字对比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证人保护亟需制度跟进,证人保护制度亟需完善。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政府、司法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综合协调、真抓实干,需要法律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认真思索、细心求证、创新思路、转变观念,需要广大公民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证人保护制度的全方位发展。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预防性保护和防打击性保护相结合。证人举证困难的原因之一是证人害怕打击报复。因此,有效的实施预防性保护和防打击报复措施将解决证人的后顾之忧。这需要我们司法部门加大对证人阶段保护的研究力度,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证人保护模式,重点加大事前对当事人人身、财产、名誉等的保护,认真做好证人信息保密工作,发现侵害时,司法机关要立即介入,及时保障证人安全。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立法保障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立法机构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刑法》中相关证人权利保障,明确界定证人的权利及行政、司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出台相关专门证人保护法律。行政、司法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借鉴国外的证人保护制度的优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证人保护制度,以制度地形式将证人保护保护工作推向前进。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保护制度与打击犯罪体系相结合。行政、司法部门要在充分保护

证人权利的基础上,及时侦破各种案件,加大对犯罪分子、打击报复者的处罚力度,对打击报复者依法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保护制度与表彰工作相结合。证人保护是一种行政的被动行为,即行政方被动的去保护证人安全,从而达到鼓励证人举证的作用。我们要在证人保护的基础上,主动地表彰一些见义勇为的集体和个人,以正面激励的形式鼓励更多的人站出来弘扬社会正义,营造一种“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

篇6:证人保护制度亟待完善

证人保护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导致证人由于害怕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而拒绝出庭作证。我国的证人到庭作证比率相当低,虽然与我国公民的一些意识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完备的证人保护制度。

要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我们应当重视证人的事前保护,逐步建立事前保护制度。在诉讼前或者损害发生前,对于申请救助的相关证人采取一些特别保护措施。在西方一些国家,他们甚至有专门的司法整容医院、证人避难所等机构。在我国由于具体的经济情况和国情等其他因素,决定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这更加要求我们的司法机关探索其他的措施对证人进行事前保护。

其次,要注意对证人财产权利的保障。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出庭作证都是一种“义务服役”,虽然我国的法律规定应当给予证人误工费等补贴,应当看到,这种补贴对于证人的高风险的投入来讲,是不成比例的。

上一篇:版护理学专业初级(师)模拟试卷2(专业实践能力)下一篇:工会简报——新春佳节 温暖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