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文化适应

2024-05-08

异文化适应(精选四篇)

异文化适应 篇1

1.跨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所谓文化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成员根据漫长时间的积累, 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价值观等各种各样现象的集合, 因此其所代表的是一个固定群体背后的意识形态,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差异性, 因此就导致一个文化群体所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另一个文化群体中难以被接受, 进而出现文化冲突。当前学界针对文化冲突的解决主要突出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凌驾, 即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以统治的方式实现对于文化的管理;第二种是折衷, 即各个文化均做出退让, 最终选择一个中间点作为彼此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 这一方案的特点在于回避而非解决;第三种则是融合, 即不同文化在彼此适应与尊重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崭新的组织文化。

当前跨文化管理模式多采取回避的态度, 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回避的管理成本是最低的, 同时变革本国的文化并不具有可行性。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之下, 异文化适应是指员工在对跨国公司制定的制度与文化环境的接收情况, 以及基于跨国公司的视角来看如何保证中国的职员接受其制定的制度与文化, 并且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2.日语翻译的文化不适应现象及形成原因

根据现有调查及学界相关理论显示, 日资企业中日语翻译的文化不适应现象主要表现在信息共享、决策和劳动意识三个方面。

就信息共享而言, 日资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与交流, 在其看来为理所应当, 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如此。就日资企业而言, 很多企业内部都有一间很大的办公室, 所有的员工都会地位平等地坐在这里, 进行对于公司相关决策事项的讨论, 每一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日本企业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原因。公司最终生产知识并利用知识的, 从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其并无法坦然接受。中国的企业比较重视个人的发展, 因此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凸显, 其认为只要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即可而不需要进行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相关的信息交流, 所以中国员工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合作。这种基于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最终导致中国员工对于日本文化的不适应, 日语翻译同样不能幸免。

从决策的角度而言, 日本人做出决策的方式是集体决策, 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达成共识才能保证决策地做出, 在他们看来, 只有这样再能保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 这样的决策方式明显缺乏效率, 其更倾向于由老板自上而下直接下达命令而后去执行。

就劳动意识而言, 日本人并不存在固定的劳动时间, 在他们看来, 一到下班时间就回家的中国员工是自私的人, 是不负责任的人, 即使自己的工作已经完成, 但是假如自己的同事还在工作, 那就应该留下一起帮忙, 这也是日本的经济会在最近30 年间突飞猛进的重要动力。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的家族观念存在差别。在日本, 团体意识并不是建立在血缘之上的, 因此为了实现团队利益的最大化, 可以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家庭的利益;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难以想象的, 当个人家庭与企业的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 毫无疑问会优先保护自己的家庭。

3.跨文化管理模式下日语翻译进行异文化适应的建议

当前, 进行跨文化管理已成为众多合资企业不得不采取的管理方式, 也成为经营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日语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枢纽, 其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首先, 应该在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沟通与讨论, 从而咋翻译过程中将差异进行巧妙地结合, 将相互之间的冲突转化为一种竞争优势。对于日资企业而言, 文化融合的作用十分巨大, 因此翻译人员应该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 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 实现对于中国员工的正确引导。

除此之外, 出现误解的原因更多在于对于管理方式和价值观的不理解, 作为翻译人员, 要做大成都再现源文化的真实意思表示就需要真正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思维以及所供职的企业的企业文化, 从而使得自己的理解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 做出真实有效的翻译。因此, 对于高校而言,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C.施奈德, [法]简-路易斯·巴尔索克斯.跨文化管理[M].石永恒译,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2]魏小军.跨文化管理精品案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成荣, 周建波.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4]史天林, 马燕翔, 范静,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24 (2) .

[5]黄伟东, 跨越国际商务中的/文化休克[J].财智, 2013 (3) .

中日文人的异文化经历 篇2

近代以来,日本和中国都有众多有着异文化生活经历的先驱者。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关异文化生活经历的文化论。这些为数众多的异文化论中,既有一些非常有排他性、攻击性的论述,也有将异文化作为滋养母文化的养分而积极吸收,最终为母文化和异文化均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本文主要以几乎是同时代派驻在英国伦敦的中日文人黄遵宪与夏目漱石、牧野义雄与黎庶昌为典型,探讨他们对异文化理解、共存体系的认识。

1. 黄遵宪“看待异文化的眼光”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杰出的外交官,他曾历任清朝驻日本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身为外交官,黄遵宪认为“不从事于采风问俗,何以副朝廷谘诹寻谋之意”,他觉得自己负有理解异文化的使命,希望国人去了解更多外国的事情。

黄遵宪在自己的著述《日本国志》中,于“礼俗志乐舞相扑”部分对相扑有以下描述:

每日黎明击鼓上场,观者皆蓐食而往,力士分朋互相比较。类长身大腹,筋骨如铁,中分土豚,各据一半,蹲而蓄气。少时神定,一喝而起,铁臂石拳,手手相抟,卖虚弄巧,钻隙取胜,盖斗智斗力斗术兼而有之。

在《日本国志》“饮食鱼脍”部分,对生鱼片有详尽的介绍:日本人“喜食脍,尤善作脍,以生鱼聂而切之,以初出水泼刺者,去其皮剑,洗其血鮏,细刽之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姜芥之外具染而已。入口冰融至甘旨矣”。

2. 夏目漱石“伦敦的忧郁”

1901年夏目漱石被日本文部省派往英国留学,他在伦敦逗留了两年多时间。伦敦空气的污浊给漱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漱石的英国生活体验似乎不是那么令人愉悦。

夏目漱石在书中写道:

“在伦敦街上散步你吐口痰试试,吐出来的竟是黑黑的一坨,你肯定会震惊。几百万的市民每天就这么吸入煤烟、尘土,他们的肺不断地被污染着。我自己就是抠个鼻子、吐口痰都感到很惶恐。”

“敬告那些被视为绅士之模范的英国人……如果能按我自己的意志来决定,那我后半辈子一步也不想踏上英国的土地。”

3. 牧野义雄“发现伦敦之美”

牧野义雄23岁即独自前往美国、法国,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绘画。经过艰辛的努力,最终在英国他的绘画才能得到承认,他在伦敦生活了45年。他深深迷恋伦敦的雾,据说伦敦的“雾都”印象流传开来有他的功劳。

“雾的颜色以及由它带来的视觉效果真是妙极了。没有雾的伦敦就如同忘了穿嫁衣的新娘。我不仅喜欢秋天的薄雾,也喜欢浓浓的雾。这里即便是夏天,仍有薄如轻纱的雾,远处景物被雾笼罩着,看上去缥缈模糊。我觉得那种魅力美妙绝伦。”

“我深深爱着伦敦……因为我在这里发现了真正的美、真正的慰藉。我是如此地享受伦敦生活。当然我爱我的祖国,而且我也不希望我的祖国过于欧化,‘日本应该永远就是日本’,这是我真实的愿望。”

“伦敦包容了比任何其它地方都丰富多彩的生活。我总能找到一些同等高度的朋友,我的意思是,相同的资质、灵性以及相当的财力。没有比在任何事情上都能遇到同等认识的朋友更令人欣慰的了。这就是我感觉伦敦比其它任何地方都要亲切的最大原因。”

4. 黎庶昌“客观的论述”

黎庶昌自1876以来历任驻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使馆参赞,在欧洲5年,游历了比利时、瑞士、葡萄牙、奥地利等10国,注意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和民俗风情等。因为黎庶昌本身是一个文人,所以在外交上他提倡以文化为纽带,走出国家,放眼世界。

在他的游记散文《卜来敦记》中,有对当时英国风情的描述。

“人民十万,无机匠厂师之兴作,杂然而尘鄙也。盖独以静洁胜”,“飘飘乎有遗世之意矣”,“英之为国,号为强盛杰大,议者徒知其船坚炮巨,逐利若驰,故尝得志海内,而不知其国中之优游暇豫,乃有如是一境也。”

异文化适应 篇3

随着我国大型建筑设施的日益增多,人们对大型公共建筑内部应急安全管理的重视也逐渐加大。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凭借其成本低,能耗小,组网灵活,系统抗毁性强,对环境依赖程度低等多方面优势,在搜寻与营救、人员与设备定位、现场环境监控、险情获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逐渐成为监控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基于热点(Hotspot)接入的无线局域网(WLAN)以其高带宽、大容量等优势,业已广泛存在于楼宇建筑之中。在需要传输诸如视频信息、连续语音信息时,WLAN具有WSN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其覆盖无法像WSN一样广泛,边缘区域信号的衰减对通信的影响比WSN更加严重。同时一个无线局域网接入点(AP)的失效就可能导致一定区域内WLAN的瘫痪,因此在应急通信中可能出现部分区域无法使用WLAN的严重问题。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已成为一种有效利用资源的通信方式和必然趋势,这就形成了移动通信的异构网络。

垂直切换是异构无线网络相互融合的关键。目前的垂直切换算法主要针对WLAN与蜂窝网络,如WLAN与GPRS,WLAN与CDMA[1,2,3]等。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信号覆盖范围与强度、工作方式、性能以及受外界干扰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都与传统的蜂窝网络有较大的不同,因此难以直接采用目前的切换算法。设计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的切换算法对未来应急救援具有很大意义。基于此,这里提出一种自适应判断的垂直切换算法,该算法采用基于代价函数对接入网络进行评估的思想,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选择接入优先级、信号质量等参数,以决定切换是否执行,实现对移动节点自适应的切换判决。

1 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

1.1 代价函数模型

不同的通信应用对于支持网络都会提出相应的QoS要求,WSN与WLAN能提供的QoS存在较大差异。代价函数正是根据节点上运行的切换算法及其应用程序对可选接入网络进行综合评估,从中选择代价值最小的网络作为切换的目标网络。代价函数的表达式定义如下:

undefined

式中:Vji为第j个网络中的第i个参数值;Wi为该参数在整个代价函数中的权值;Fj为第j个网络的优先级。由于不同网络参数值的计量单位各异,不能直接作求和运算,需要进行归一化[4]。

结合计算规范化参数相对应的权值,代入式(1)计算出网络的代价函数值,代价函数最小的网络是最优的切换目标网络。

1.2 网络参数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低速率的特点,其节点数据采集能力与传输能力都有限制,因此选择合适的网络参数作为计算代价函数的依据十分重要。合适的网络参数不仅应能节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耗,延长网络的整体使用时间,也应能充分反映网络的状况,为切换判决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室内应急通信的应用场景下,无线局域网主要实现一定热点区域内的高速率、高带宽的无线网络接入,当断电或线路损坏等特殊因素出现时,可能造成某个AP的覆盖区域无法接入WLAN,抗毁性较弱。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的分布广泛,基本上可以实现全区域性的覆盖,即使断电,个别节点损坏,对整个网络通信也不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影响,抗毁性较强,但只能提供低速率、小数据量的无线通信服务。基于以上分析,选取以下参数作为判断无线局域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相互切换时网络选择的依据。

(1) 接收信号质量。

在WLAN与WSN中,接收信号强度都是用于检测通信质量的参数,选择其表述信号的质量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可行性。考虑到传感器网络的信号采集特点与运算能力,该算法对信号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当前时刻的采集信号强度ESi。

(2) 通信时延。

当移动节点所处位置不存在WLAN的有效覆盖时,或尽管有WLAN的无线覆盖,但该局域网的AP无法与有线主干网络相连时,其通信时延会大幅增加。此外,紧急原因(如断电或部分节点失效)也会造成无线局域网或无线传感器网的通信时延增加。通信延时参数可保证应急通信数据的及时传递。

(3) 数据吞吐率。

是判定传输速率的重要依据。当需要传输视频等大量数据时,该参数的权值应相应提高。

(4) 网络选取优先级。

除了上面的三个一般性参数以外,该算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为无线局域网与无线传感器网在不同条件下的垂直切换设置了网络选取优先级这一特殊参数。例如,当应急救援需要了解现场实况或与一线救援人员联络时,要求网络提供高传输速率、高通信带宽、低时延的服务(如视频传输、实时话音通信),此时WLAN将获得高于WSN的优先级;当要求提供全区域覆盖、可靠传输的服务(如重要提示信息的广播、求救与救援信息的传输)时,WSN优先级则会获得较高的优先级。优先级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应急通信的不同等级需求,获得对应的网络选取优先级参数,既可以提高通信网络对实际需要的适应度,又避免增加过于复杂的运算,适合传感器网络的特点,使选择的接入网络更加符合实际的应用需求,提高了切换的灵活性。

1.3 切换稳定周期

为解决垂直切换中存在的乒乓效应问题,采用设定一个稳定周期来延迟移动节点执行切换的时间。稳定周期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5]:

undefined

式中:lhandoff为当前最优可接入网络的链路时延;Cbetter为最优可接入网络的代价函数值;Ccurrent为当前网络的代价函数值。

1.4 切换判决策略

切换判决用来根据网络代价函数、稳定周期等因素判断是否对接入网络进行切换。在室内环境下,出于全方位监控的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整个应急安防监控系统的基础,其对监控区域实现完全覆盖是可能的),无线传感器被大面积布设,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可以实现对一定区域范围的全覆盖,并且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号始终存在。无线局域网在室内半开放空间的覆盖范围约为35~50 m,可以认为WLAN热点的有效通信范围全部处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之下,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

基于以上前提,当移动节点经过计算代价函数发现最优切换网络时,切换判决模块首先保存当前的代价函数值,并根据式(2)计算稳定周期TS;然后启动模块内部的计时器,在稳定周期结束时,节点主动计算当前时刻最优切换网络的代价函数值,并与最开始的代价函数值进行比较,如果出现偏差值超过Cr(预先设定),则认为目标网络稳定性较差,不执行切换,否则进行网络切换。图3为垂直切换算法的流程图。

实验选择在均匀覆盖有WLAN的室内区域进行,实验前在试验现场布设20个传感器节点,每两跳节点相距约10 m,评价场景模拟如图4所示。

2 实验分析

移动节点在场景中以1.5 m/s的速度往返移动(人正常行走的速度),不断进入与离开无线局域网的有效覆盖区域。仿真中以通信信号质量、通信时延、优先级作为垂直切换的参考指标, 设置WSN传感器个数为12个,节点单跳时延参数为0.1,信号强度参数为0.08,吞吐率参数为0.1;设置WLAN的一个AP,覆盖范围50 m,通信时延参数为0.3,信号强度参数为0.04×50/(50-d)(其中d为移动节点与AP的距离),吞吐率参数为0.002;设置信号强度权值为0.5,通信时延权值为0.5,吞吐率权值为0.2;另外两种优先级都设置为1,算法选择代价函数最小的网络作为目标,则采用本文提出的切换算法进行仿真,结果如表1~表3所示。

由表1~表3可以看出,本算法在A点选择WLAN,在B,C点选择WSN,由此可以根据当前网络性能较为有效地实现在WSN与WLAN间的切换。当引入优先级这一参数时,比较A点的变化仿真如表4所示。

此时,由于WLAN优先级的降低,算法选择了WSN作为目标网络。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优先级的调整,可以有效改变对网络选择的判断,实现依据具体需要选择目标网络的目的。

3 结 语

针对室内异构网络环境下应急通信的现实需求,结合目前广泛存在的两种室内无线通信方式,提出基于WSN与WLAN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比较有效地满足室内环境下应急救援时无线通信QoS的要求,增强异构无线通信网络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下一步工作则需要通过与其他垂直切换算法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对算法进行改善,缩短其判决的时间,并进一步提高判决的准确性。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WSN与WLAN异构网络环境下无缝移动通信的垂直切换算法。该算法针对日益普及的传感器网络自身特点与室内应急通信应用的特殊性,提出网络选取优先级参数。针对传感器网络在应急通信等特殊场合的应用,制定了专门的切换判决策略。实验分析表明,该算法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通信网络对现场场景变化的适应程度,满足室内环境下异构网络通信的需求。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异构网络,垂直切换算法,无缝移动通信

参考文献

[1]刘敏,李忠诚,过晓冰,等.基于运动趋势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及其性能评价[J].计算机学报,2008(1):112-119.

[2]孙岩,马华东.一种基于终端决策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J].铁道学报,2006(6):59-63.

[3]刘侠,蒋铃鸽,何晨.一种无线异构网络的垂直切换算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5):742-746.

[4]胡中栋,黎平国,夏冬梅.一种无线异构网络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145-147.

[5]谢胜东,吴蒙.基于模糊控制的垂直切换决定算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6-10.

[6]郭强,朱杰,徐向华.下一代移动通信网中的一种复合垂直切换策略[J].移动通信,2004(Z1):95-98.

[7]刘敏,李忠诚,过晓冰,等.异构无线网络中垂直切换算法的评测与改进[J].软件学报,2007(7):1653-1659.

试论比较文学与异文化 篇4

关键词:比较文学,跨文化,尝试,中国特色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也在不断交流、比较。对于中国比较文学来说,进入21世纪后,因为有了之前数百年的发展作为基础,在对于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上,已经逐步摆脱了简单的望文生义,即把比较文学看作为简单的中西文学比较。从目前来看,对于比较文学一个比较肯定的解释就是跨文化的文学阐释。摆脱了之前的文学误区后,我们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学科定位,这种阐释将使中国比较文学在全球化语境背景下的发展中更加具有特色和优势。在比较文学中,跨文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因而也就必须面临异文化的问题。不同的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等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历来不仅仅是文学家们探讨的核心,也是很多学科研究的中心问题。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文化对比,最终还应当回到文学的本位。对于比较文学来说,最终的目的依旧是进一步深化文学阐释。

一、中西方的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含义

如果把比较文学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比较文学出现的时间就在上世纪初前后。关于比较文学的具体定义,和很多文学名词一样,它同样有很多种解释,不同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来源于不同的出发点。常见的观点中,一般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对两种或者更多种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对于文学和其他艺术种类进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也被列入比较文学的范畴内。在西方,主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派别又可以分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

研究比较文学,首先需要明确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无论如何探讨比较文学的含义,最终都必须回到文学的本质上。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学科,基于这些背景,探讨人与人之间文学沟通的各种历史与现状。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在探讨比较文学时,必然会面对不同文化,因此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会有不同。所以在面对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对的观点时,需要始终保持互相尊重和理解。

(二)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著作中,是1816年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但本书仅仅是提到了比较文学这一文学名词,并没有详细涉及比较文学的内涵或者方法论等。让比较文学这一文学用语逐步流传开来的是法国历史学家维尔曼,同时维尔曼也是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知识渊博的维尔曼于1829年出版了《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该书是他之前在巴黎大学开设相关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来。在演讲和书的记录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并且对比较文学做了很多阐释和实例,可以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比较文学的流传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后人也尊称维尔曼为比较文学之父。

(二)中西方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从狭义的方面看,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拿来进行比较。而广义的比较文学,则是把文学同其他各种学科来进行比较,甚至包括自然学科在内。到上世纪末,英国有学者提出,比较文学就是关于跨越两个以上文化的文本研究,这种研究是跨学科的,甚至是跨时空的一种关系研究。由此看来,比较文学不仅仅是跨文化,更是跨越了语言、学科。它产生于文学文化的交往基础,发展到今天,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一门文学研究的综合性学科门类。中西方历来都有许多学者热衷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西方学者中,歌德可以称为比较文学的先驱。从目前来看,世界上的比较文学学派可以分成法国和美国两个派别。在法国比较文学学派中,更加注重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和干预。而美国比较文学学派则主要更加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并且这种比较是基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找出文化差异性的规律和原因。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代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欢比较文学。但如果引用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如果谈及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过程,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末著名文学家、革命家梁启超,在其代表作《饮冰室诗话》一书中,梁启超就曾把黄遵宪的长篇诗和西方的史诗作比较。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水浒传》是社会主义小说,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可以和托尔斯泰、狄更斯相比。还有学者把李白和拜伦相比,把李贺和雪莱相比。虽然从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来看,这些比较只是一些简单的依附,但也足以说明,近代中国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在民族觉醒的时候,中西文学比较文学已经有了开端。而后,像我们熟知的作家,如鲁迅、矛盾等人都曾细致研究过不同国家的文学发展情况。到上世纪30年代时,中国逐步开始介绍国外有关比较文学的理论,例如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都在很多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学派更加强调跨文化的研究,这就不可避免谈到异文化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中国的强调跨文化研究,还是西方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研究都不同于单纯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但他们的共性在于,都是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比优劣,而是要从一个宏观的视野把自身的文学作品与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文学作品关联在一起。

二、比较文学与异文化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比优劣,在研究比较文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跨文化的问题。对于异文化来说,广义上的异文化指的是与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但在本文中,笔者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的相关问题,因此在本文里异文化指的就是与中国文化传统所不同的文化,泛指跨国文化、跨民族文化等。

(一)异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必然面对的问题

在比较文学研究过程中,以中国比较文学来说,最常见的是中西方文学的比较。在近代中国,我们可以称之为比较文学的启蒙阶段,例如梁启超等人,他们虽然进行了比较文学的探索,但是往往是简单的依附。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把李白、李贺等与拜伦,雪莱相比。因为在民族觉醒时期的中国,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影响,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大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知识,甚至带有盲目学习的冲动。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在进行文学比较时,希望把中国的代表文人与西方文学巨匠相比。在现代比较文学来看,也许这都不能算是严谨的比较文学,只能是简单的依附。而如果我们仔细探寻依附的实质,不难发现还是当时的自卑。而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新文化运动对学习民主与自强,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同样,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极端表现,一些极端的革命者认为造成中国不断被列强欺压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桎梏,即儒家文化对人格的桎梏。在这种心理下,产生了全面否定中国文化的现象。从现代比较文学来看,这些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在研究比较文学的过程中,异文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正是有了这些“异文化”,才会产生文学的“比较性”。如果我们把文学限定在狭义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抑或是散文,乃至现代的电影剧本等等,文学创作的基础都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文化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而对文学创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较之过去有很大的进步,学界也有人认为这是百年学术史发展过程中研究领域最为开阔的时期。这一局面的形成与文学研究大环境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很关键的。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真正感觉到在世界上站了起来,改变了原有“不断挨打”的局面。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来说,学术环境越来越好。同时随着国内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多语言学者,为我们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著作,为我们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由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这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摆脱了近代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简单依附问题。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在现代,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很多人也喜爱把电影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新时期的异文化,已经不单单是某一种文化,甚至是两种乃至多种文化的共同体。当今世界文化输出大国当属美国,我们在研究美国的小说、散文、电影等时,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种文化交织的背景。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西方人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很多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比较正面的中国文化元素,这对我们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也是一种启发。

对于未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来说,不仅仅要站在一种宏观的角度,更需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过去我们走过弯路,曾过于贬低自己,强调西方的优越性。也曾过于鄙视外国文化,强调以我为尊。无论是哪一种研究心态,都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进行文学研究。因此,探讨异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核心观点就在于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三、结语

文学的比较从古至今都在西方和中国盛行,但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含义仍旧要从法国人维尔曼于1829年出版的《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一书说起。中国人虽然在很早开始就探寻比较文学,并且也尝试比较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但受到大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往往不是贬低自己就是过于自大。到现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面对异文化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站在一种客观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同时,随着全球交往的增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互动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开阔的学术研究环境中,比较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得以呈现出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徐新建.文学研究的跨文明比较[J].中国比较文学,2016(1).

[2]韩晓清.比较文学究竟是跨国的还是跨民族的[J].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1).

[3]查明建.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16年(4).

上一篇:林业工程监理地位下一篇:调度综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