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汉族基层公务员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3-02-25

西藏作为我国西南的安全屏障和战略要地, 其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 而人口仅约300万 (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1]。因此, 地广人稀是对西藏的直观感受。此外, 介于崇山峻岭的阻隔和历史上交通的不便, 限制了内地与西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铸造了西藏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对这片独具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土地的管理和服务上, 广大的公务员队伍扮演着中坚力量的角色, 2017年拉萨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居前十位[2], 充分说明了西藏公务员队伍所付出的努力。基层公务员作为公务员队伍中工作在一线的人员, 是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是国家大政方针的直接执行者, 肩负着维护稳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 其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汉族基层公务员是基层公务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西藏公务员队伍中汉族公务员比例越来越高, 当然也包括汉族基层公务员, 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 更要克服自身面临的文化适应问题。在文化适应上的优劣, 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精神面貌、心理及工作状态, 进而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和绩效水平。因此, 分析西藏汉族基层公务员面临的文化适应问题, 探索能够促进他们文化适应的策略, 对于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西藏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而开展与他们切身相关的文化适应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适应及文化适应的重要性

(一) 什么是文化适应

1883年, Powell首次提出文化适应的概念。文化适应是指持续、直接地接触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所导致的文化变迁, 表现为由饮食、气候、居住、人际交往方式、规则和新文化价值观适应等体现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3]。1995年, Kim进一步指出, 文化适应包括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4]。群体层面是指在文化接触过程中, 群体间文化模式的变化。个体层面指个体在不同文化接触中发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5]。文化适应的研究最早见于土著居民殖民文化的融入问题, 常见于20世纪初的人类学领域, 随后慢慢延伸到其他学科[6]。心理学对文化适应的研究更偏向于个体层面, 关注个体在适应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的改变。在这一领域, 许多研究者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开展了诸如文化适应的溯源研究[7,8,9,10,11], 划分了“文化冲击”的阶段, 提出了“文化冲击”的“U”形发展阶段论和适应过程中个体行为表现的调适理论等[12,13]。此外, 也有研究者对个体的异文化态度进行了归纳[6]。

(二) 文化适应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前往异国他乡从事学习和工作的人逐年增多[14]。面对全新的文化, 并长期生活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当中, 其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将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 改变会带来压力感, 压力感会催发文化适应的调适, 而调适的过程则需要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因此, 文化适应能力的缺失, 可能预示着家庭和国家教育投资的失败、商业投资的失败或者外交工作的失败。因此, 文化适应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良好的文化适应有助于个体更好的融入学习和工作所处的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具有客观实在性, 个体在面对社会环境时, 要么为了融入环境而提升自我, 要么让环境成为个体发展的阻碍[15]。移居者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社会环境, 其文化适应过程包括对环境、文化、社会和心理的适应。首先, 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 移居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新的资源以满足生活需求, 必然面临旧有生活习惯的改变, 其心理上将会受到很大冲击。其次, 与既有文化不同, 新文化会带来价值观念上的挑战。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对行为的要求和期望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移居者接受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接受新文化的习俗传统、生活方式和信仰等。再次, 移居者要面临多种社会变化。在全新的环境中, 所有的人际网络和社会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异域的语言障碍、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会引起移居者人际交往的困惑, 只有结交新朋友, 和邻居、同事建立新的关系, 提高文化适应能力才能更好融入新的社会环境。

2. 文化适应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新环境, 探索异域思维模式背后的特征, 接受新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才能克服消极情绪,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自然而然的也就提升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3. 文化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增强对原文化的自信和对主流文化的尊重

对原文化的自信的缺失是导致在新文化中人际交往困惑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原文化和当前面对的主流文化, 避免盲目自信或盲目自卑, 认同主流文化不代表否认原文化, 个体有选择的在家庭生活领域更倾向于原文化, 在公共事务领域更倾向于主流文化, 能够促进移居者对新文化的适应。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强对原文化的自信和对主流文化的尊重。

二、西藏汉族基层公务员文化适应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 地广人稀, 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艰苦, 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援藏计划、“一带一路”战略等政策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藏地区的繁荣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藏就业和发展。

要保障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就要发展一批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立场坚定、能解决各种矛盾的公务员队伍。基层公务员是公务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基层政府工作正常进行的核心力量, 是党和人民之间坚实的桥梁和纽带。汉族基层公务员深入西藏基层, 面对一个跨文化的新环境, 面临着诸多文化适应的问题。根据前期调查结果, 我们认为, 西藏汉族基层公务员的文化适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都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 所以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16]。西藏的世居者是藏族, 藏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藏语。汉族基层公务员在西藏基层地区工作, 大多数时间需要用藏语与当地的群众进行交流, 而大部分汉族公务员藏语不熟练, 不能进行日常交流, 这就给汉族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在进行群众工作的时候, 不仅需要翻译, 时常还需要反复工作、反复确认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 而多次重复的工作也更容易出现工作倦怠[17]。

(二) 生活适应问题

西藏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 自然环境恶劣, 尤其是基层地区生活条件更加艰苦。面对这样的环境, 汉族基层公务员在饮食习惯、生活节奏及习惯气候等方面都会随之发生改变, 而生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失调[18]。也就是说, 文化适应带来的生活变化影响着人的心理适应。此外, 汉族基层公务员深入偏远、艰苦的西藏基层, 不同程度的也会受到高原气候、高海拔缺氧、水土情况、时间差异等的影响, 导致各种身体机能的不适, 如感冒、肠胃病、心血管疾病, 甚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 职业倦怠

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长期实行科层制管理组织模式, 其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导致公务员例行公事、标准化作业, 个性消磨、按部就班。组织文化氛围比较刻板, 组织内部缺乏竞争, 大多数公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而在他们中间, 基层公务员大多远离权力核心, 长期以来形成了服从上级、不讲困难、少言多干的行为惯例。与此同时, 基层行政事务纷繁复杂, 如:保证地方稳定、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 招商引资、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因此, 基层公务员经常出现“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 很多时候不得不疲于应付, 过度的工作压力直接导致了公务员的职业倦怠[19]。

此外, 公务员的晋升制度不完善, 导致大多数基层公务员晋升迟滞, 对职业前景产生消极预期, 对职业现状满意度低。同时, 激励机制模糊使得激励效果并不显著, 即正激励不足与负激励缺乏并存, 正激励没有起到积极的奖励效果, 负激励没有发挥惩罚的威慑作用, 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19]。上述种种导致公务员的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

(四) 缺乏社会支持

西藏地区基层条件十分艰苦, 部分地区无电无网, 与外界联系十分不便, 社会活动较少。汉族基层公务员因为扎根西藏基层, 远离家人、朋友和熟人, 缺少了既有的稳定的社会支持, 而社会支持又是预测心理适应的显著因素[6], 直接关系着心理适应。此外, 在所有的社会支持来源中, 婚姻是社会支持的基本来源, 然而, 大部分汉族基层公务员因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而处于未婚状态, 已婚的人又以两地分居居多。因此, 虽然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但大部分汉族基层公务员的藏族或当地其他民族的朋友较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汉族基层公务员社会支持的缺乏。

三、促进西藏汉族基层公务员文化适应的对策建议

针对西藏汉族基层公务员的文化适应问题, 我们建议从社会文化和公务员自身两个大的方面开展工作, 具体如下:

(一) 加强基层汉族公务员的藏语语言培训, 培养多元文化认同感

虽然大部分汉族基层公务员在大学期间都接触和学习过藏语, 但藏语熟练程度较差, 尚未达到可以进行日常交流的水平。有研究指出, 语言的流利程度是影响文化适应的最重要因素之一[6]。如果语言流利, 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工作及其他发展机会, 伴随着更高的心理幸福感, 更高的一般满意度和更好的心理适应程度。在加强语言学习的同时, 也要通过宣传、培训或组织联谊活动等形式, 让汉族基层公务员更深入的了解当地的环境、历史和文化, 从而增加汉族基层公务员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促进汉族基层公务员的文化融合。

(二)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完善公务员管理晋升制度

基层公务员是活跃在管理与公共服务第一线的“街道官僚”, 是国家大政方针和各级政府政令法规的直接执行者。因此, 资源缺乏、政令不清、工作目标多元、服务对象和需求多元等复杂的工作, 是他们时时面临的挑战。基于此, 他们需要用知识、判断力和创新能力来应对日常的工作, 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20]。所以, 可以组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基层公务员的职业胜任力, 树立职业价值, 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此同时, 完善基层公务员晋升制度, 加强内部流动, 坚持“阶梯晋升”与“破格提拔”相结合, 积极拓宽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晋升通道。

(三) 做好公务员的压力管理, 增加公务员的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表明, 中等程度的压力水平最有利于工作效能的提升。对于基层公务员群体的压力管理, 应合理配置工作总量并适度调节工作强度, 将个体所承受的压力控制在中等程度范围内。同时加强培训和引导, 引入EAP计划, 提升基层公务员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最终, 使基层公务员成为“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念, 掌握现代科学方法和技能, 有勇气、有信心、有智慧, 能够进行跨文化、跨时代、跨学科对话的大批量的优秀人才”[22,21]。

摘要:基层公务员是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是国家大政方针的直接执行者。新时代背景下, 在藏工作的汉族基层公务员数量逐年增多。受西藏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精神面貌、心理及工作状态, 进而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和绩效水平。因此, 分析西藏汉族基层公务员面临的文化适应问题, 探索促进其适应的针对性策略, 对于提高西藏汉族基层公务员身心健康水平以及西藏地区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藏,汉族公务员,基层公务员,文化适应

参考文献

[1] 徐伍达.将西藏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构想[J].华西边疆评论, 2017 (00) :199-209.

[2] 刘晓华.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国38个主要城市第三位[N].大连日报, 2018-01-17 (001) .

[3] Nwadiora E, Mcadoo H. Acculturative stressamong Amerasianre fugees:Gender and racial differences.[J]. Adolescence, 1996, 31 (122) :477-487.

[4] Kim, YoungYun, Ed.|Gudykunst, William B., E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Current Approaches.[J].Internationa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 1988, 11:322.

[5] 张积家.浅谈文化适应的中国特色[J].中国民族教育, 2017 (09) :17.

[6] 徐光兴, 肖三蓉.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04) :234-237.

[7] Berry J W.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In:KChun, P B Organista, GMarin (Eds.) .Acculturation:advances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appliedresearch.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17-37.

[8] Berry J W, Poortinga Y H, Segall M H, et al.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2, 38 (3) :403–409.

[9] Ward C. The A, B, Cs of acculturation.In:DMatsumoto (Ed.) .Thehandbookof culture&psycholog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411-445.

[10] Ward C, Rana-Deuba A.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revisited[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9, 30 (4) :422-442.

[11] Rudmin FW.Catalogue of acculturation constructs:Descriptions of 126taxonomies, 1918-2003. In:W J. Lonner, D L Dinnel, S A Hayes, et al (Eds.) . Online Readings inPsychology and Culture (Unit8, Chapter 8) . (http://www.wwu.edu/culture) .Center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WesternWashingtonUniversity, Bellingham, Washington, USA, 2003.

[12] YoungYunKim.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oulturalCommunication[A].Beverly Hills[C].CA, USA:Sage, 1980.

[13] Berry, J.W..Acculturationand adaptation in a new society[J].Interational Migration, 1992, (30) .

[14] 陈慧, 车宏生, 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6) :704-710.

[15] 胡芳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J].中国大学教学, 2016 (09) :32-35.

[16] 陈建宪.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6.

[17] 贺彦纳.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及其舒缓方式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为例[J].经营管理者, 2017 (2) .

[18] Furnham A, Bochner S.Cultureshock:Psychologicalrelations tounfamiliarenvironments.London:Methuen, 1986:109-112.

[19] 文启, 张鹏.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5 (03) :150-152.

[20] LIPSK YM. Street-Level Bureaucracy: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s[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0.

[21] 蓝志勇.创刊前言[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2 (01) :5-8.·

上一篇:无线网络入侵检测与对策之浅谈下一篇: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观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