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内容

2024-05-02

学校教育内容(精选十篇)

学校教育内容 篇1

一生存——学会让你生存下去的一技之长

进化论告诉我们一个普遍规律: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竞争在人类社会无处不在, 从读书、就业到择偶, 只有优秀者才有更多的选择。就好像食物链的关系, 只有营养级别越高数量越少, 获取的食物来源才越多。所以为了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 你必须有一技之长, 做一个能产生价值的人。那么对于择业, 你应该有一个简单的规划。

首先我们将就职的行业做一个简单粗略的划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建筑工程类、律师、新闻传媒、农林、牧业、水利、艺术、工商服务业。对于每行每业从业的要求你都要了解一下, 然后给自己定位, 看自己擅长什么, 喜欢什么, 然后去奋斗。

行业的心理准备:长期从事每一个行业的人都会有他的抱怨之处。有些工作稳定但收入不高, 如教师行业;有些工作充满挑战但会枯燥, 如科研;有些很费心但收入很高, 如销售;有些有风险但收益很高。所以这要看你自己的喜欢和擅长了。

从业要求:每行每业对学历和专业的要求也不同。有些必须由学历看专业, 有些则没有那么强调。这就要看你自己的条件了。有学历的你, 选择的范围就广, 没学历的你, 选择就很窄。

对于社会和学校应举行各种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适当体验社会生活, 参加社会实践, 懂得生活的艰辛也应是学生寒暑假的必修课。

二责任——凡事都可以选择, 但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人类社会和生物界是有区别的, 它融入了人类大量的认知。损人利己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 只有互利共惠才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每一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角色扮演。所以必须要有责任心, 要有担当。当你做出选择时, 你要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失去什么, 要有为之承担的心理,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加强法制、道德、社会公德的宣传和教育非常必要, 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思维——个人素质的整体体现, 要不断接受新信息, 对思维更新升级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有创新意识,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新的想法和点子, 会思考, 会判断。信息化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接受新事物, 对自己的大脑也要更新升级, 做到多看、多学、多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不要抹杀他们独特的见解或者我们认为不合乎逻辑的想法, 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好, 随后再慢慢地完善。不要千篇一律, 不要机械地记忆和背诵。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很重要, 教育应注入更多的精力关注这个问题。

四方法——情商和智商的综合体现, 力求达到最小的投入, 最大的产出

在我们遇到问题时, 第一反应应是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宣泄情绪。理论上理智的人都会这样, 但实际上当有什么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很难做到。但至少我们应意识到:不管在人力、物力、财力、精神上都应该以最小的投入, 来达到最大的产出为解决问题的选择。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很重要。当然有幽默感会更利于建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生活会更有乐趣!

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很重要。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不要干涉太多。

五理想——永恒的童话和奋斗的目标

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变淡。然后很多人习惯于现实, 无力改变。如同“橡皮人”, 无痛、无趣。自古以来立大业者多, 成大业者少。

理想蕴含着美好和艰辛。不一定实现, 甚至会和现实相差很远, 就算我们为了生存, 屈服于现实, 理想也会让我们心存净土, 让我们有所爱, 让生命更加有意义, 百折不挠地付出而无怨无悔。在我们很小时从当科学家、音乐家、作家开始, 理想慢慢萌生, 许多年以后它依然不褪色, 那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道彩虹。如果我们不成功, 奋斗了就无怨无悔!事实上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教师应以名人、伟人的故事影响他们, 让他们看一些青春励志片, 做一个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人。

六情绪——学会调控你的情绪

情绪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调控和纠正着你的行为。很多情感连人们自己都弄不清楚, 甚至明知不该为而为之的, 明知错的还要做的, 不知为何而喜欢的。人的心情——喜、怒、哀、乐;人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都和它有关。所以让我们的情绪处于积极良好的状态对我们很重要。

重复的学习和工作会让我们觉得枯燥和疲惫, 生活总需要我们劳逸结合实时地调节, 感受音乐、运动、美景、美食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爱与被爱, 拥有亲情、友情、爱情,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应该学会调控情绪, 让自己的情感处于积极的状态, 有丰富的情感。

人都需要安全感, 害怕孤单, 需要归属和爱。让我们在大家和小家中找到归属, 和谐美好的生活!所以教学应该激发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 单一的生活方式总会让人麻痹, 或者叫适应, 让人生丰富一些!

七乐观——逆境中也要憧憬美好

眼泪、埋怨、自暴自弃, 这些对你改变人生困境没有任何帮助。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才会让你的人生充满的欢笑。能够忍受挫折和痛苦, 不要否定挫折和痛苦对人的锻炼和升华的作用, 温暖的环境滋生病菌, 也是弱者生存的和养生的条件。所以乐观是人生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 它会让你更加轻松地活着!

八包容——包容但不能放纵

社会不是绝对的公平, 工作也不能让你随心所欲!所以尽管人人都希望公平自由, 但现实有时也会让你屈服。人要生存下去还要学会忍耐。遭受不公平待遇也不能倦怠。因为,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会很少, 能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存也体现了生物生命力的强大!至少死亡对每一个人都一样, 不论你是多么富有、贫穷, 还是智慧、愚蠢, 生命都会化为元素, 参与新一轮的循环。所以要学会以广博的胸怀包容万象, 万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不要计较太多, 珍惜短暂的生命, 不做心胸狭隘之人。另一方面包容不等于纵容, 超过原则的问题就不能放纵了, 要掌握好度的问题。

九毅力——克服人性的弱点, 坚持不懈地奋斗, 学会自我管理

自古以来立大业者多, 而成大业者甚少。为何?当然影响因素很多。但坚持不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人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有自己的追求时就要坚持!成功道路上的障碍会很多, 有外界的也有人本性的弱点。懒惰、麻木、习惯, 这些都会让我们渐渐忘了理想!只有不断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点, 提升自己, 坚持不懈, 才能最终成功。

十自主自立意识

一个人要学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有自主性, 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 不依赖他人, 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十一人与环境——你所生活的环境会同化你

人最早的学习能力是模仿。慢慢地人与环境中的人和事也产生了对比的心理, 所以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这就告诉我们“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道理。在自己没有觉察中, 慢慢适应了环境和环境具有了相似性, 那么要把自己放于一个好的积极的环境中。因为人易受环境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要取长补短。与有思想的优秀人交朋友, 慢慢地你的见识会增长, 你们之间的差距感会激发你自己主动去学。

每一个生命的经历不同, 但都可以让生命更精彩。

摘要:目前教育的重心仍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讲授上, 而书本知识在人一生的学习中却不是仅有的组成部分, 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方面。本人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已有多年, 一直在思考除了让学生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应让他们学什么, 使他们终身受益。对此本人萌生了一些观点, 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生存,责任,思维

参考文献

[1]李伟言.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变革[J].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9 (12)

[2]宋超.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37)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 篇2

鹿阜中学七年级

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公众教育,安全教育是世纪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对学生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救自护,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可见,加强安全工作,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意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今天,在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安全常识:

一、交通安全。

(一)、骑自行车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骑自行车外出比起走路,不安全的因素增加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下:

1、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2、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人小骑大型车。

3、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况,以明确的手势示意后再转弯。

4、骑车时不要双手撒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打闹。

5、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6、要学习,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知识。

(二)、乘坐机动车应该注意什么?

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

1、乘坐公共汽(电)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不要乘坐超载车辆。

2、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

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仲出车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乱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5、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不能乘坐无牌照及报废车辆。

6、尽量避免乘坐卡车、拖拉机;必须乘坐时,千万不要站立在后车厢里或坐在车厢板上。

7、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二、游泳安全 游泳时应注意什么?

游泳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同时也存在着危险。要保证安全,应该做到:

1、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中耳炎、皮肤病、严重沙眼等各种传染病的人不宜游泳。处在月经期的女同学也不宜去游泳。

2、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到江河湖海去游泳,必须先了解水情,水中有暗流、漩涡、淤泥、乱石和水草较多的水域不宜作为游泳场所。来往船只较多、受到污染的血吸虫等病流行地区的水域也不宜游泳。

3、下水前要做准备活动。可以跑跑步、做做操,活动开身体,还应用少量冷水冲洗一下躯干和四肢,这样可以使身体尽快适应水温,避免出现头晕、心慌、抽筋现象。

4、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发现有人溺水,不要冒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三、防火安全

(一)、在学校如何注意防火?

在学校里也有防火安全问题,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进入校园,也不带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物品进入校园。

2、实验课需要使用酒精灯和一些易燃的化学药品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去做,时刻小心谨慎,严防发生用火危险。

3、采用火炉取暖的教室,要先派专人负责,管理好炉火。

4、不随意焚烧废纸等。

5、打扫卫生时,要将枯枝落叶等垃圾作深埋处理或送往垃圾站场,不要采取点火烧掉的办法。

四、卫生安全

(一)、日常生活中怎样注意饮食卫生?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否则就会传染疾病,危害健康,“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五、户外活动安全。

(一)、参加集体劳动等社会实践如何保证安全?

中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常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工厂农村参加义务劳动,开展社会调查,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等等。如何保证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呢?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将面对许多自己从未接触过和或不熟悉的事情,要保证安全,最重要的是遵守活动纪律,听从老师或有关管理人员的指挥,统一行动,不各行其是。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认真听取有关活动的注意事项,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允许做的,不懂的地方要询问、了解清楚。

3、参加劳动,同学们必然要接触、使用一些劳动工具、机械电器设备,在这个过程中,要仔细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能、操作要领,严格按照有关人员的示范,并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

4、对活动现场一些电闸、开关、按纽等,不随意触摸、拨弄、以免发生危险。

5、外出活动时要注意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不随意四处走动、游览,防止意外发生。

(二)、外出活动如何防止中暑?

中暑是人持续在高温条件下或受阳光暴晒所致,大多发生在烈日下长时间站立、劳动、集会、徒步行军时。轻度中暑会感到头昏、耳鸣、胸闷、心慌、四肢无力、口渴、恶心;重度中暑可能会伴有高烧、昏迷、痉挛等。户外活动如何防止中暑呢?

1、喝水。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外出活动,尤其是远行、爬山或去缺水的地方,一定要带够充足的水。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些水果等解渴的食品。

2、降温。外出活动前,应该做好防晒的准备,最好准备太阳伞、遮阳帽,着浅色透气性好的服装。外出活动时一旦有中暑的征兆,要立即采取措施,寻找阴凉通风之处,解开衣领,降低体温。

3、备药。可以随身带一些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品,以缓解轻度中暑引起的症状。如果中暑症状严重,应该立即送医院诊治。

(三)、外出或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要注意什么?

外出或在公共场所,同学们遇到的社会情况会比较复杂,尤其需要提高警惕,在自我防范方面应当注意:

1、应当熟记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家长姓名、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等,以便在急需联系时取得联系。

2、外出要征得家长同意,并将自己的行程和大致返回的时间明确告诉家长。

3、外出游玩、购物等最好结伴而行,不独来独往,单独行动。

4、不接受陌生人的钱财、礼物、玩具、食品、与陌生人交谈要提高警惕。

5、不把家中房门钥匙挂在胸前或放在书包里,应放在衣袋里,以防丢失或被坏人抢走。

6、不独自往返偏僻的街巷、黑暗的地下通道,不独自一人去偏远的地方游玩。

7、不搭乘陌生人的便车。

8、外出时衣着要朴素,不戴名牌手表和贵重饰物,不炫耀自己家庭的富有。

9、携带的钱物要妥善保存好,不委托陌生人代为照看自己携带的行李物品。

10、不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同行或做客。

11、外出要按时回家,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回,应设法告知家长。

(四)、受了外伤怎么办?

受了外伤,比较严重的,需要送医院诊治。比较轻微的,可以按照下述方法来处理:

1、出现伤口并且出血的,需要清洗伤口并擦涂消毒、消炎的外用药,如消炎粉、红药水、创可贴等。此外还要注意:保持伤口局部的温暖干燥;可多吃鸡蛋、瘦肉、豆类、乳类等蛋白质含量多的食品;适当服用维生素C或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合理换药,保持清洁。这样做,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论孔子的教育内容 篇3

关键词:孔子教育内容

社会发展快节奏对现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到底该对孩子们开展哪些方面的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我们身边少年犯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认为,这与对他们的受教育内容有着根本的联系。因此我们对孔子教育内容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道德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人志士,他把仁作为教育的核心之一,给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指导的方向。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内容的指引下,孔子提出了其道德教育的主张。他教育他的学生:“志士仁人,无求生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士志于道,而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在他的教导中,时刻不离开仁的教育,强调仁的重要性与标准,如曾参就曾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乐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孔子才培养出德行高尚的学生来。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①他在《论语》中提出:“朝闻道,夕死可也。”孔子认为一个高尚的人应将其一生投身于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和自我境界的提升。在孔子的道德修养体系中,他始终把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一个人内涵提升的标志。

二、知识教育

孔子在知识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想法。他的知识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是为其道德教育服务的。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知识教育方面,孔子提倡博学,提倡多方面知识的掌握,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例如,他在《论语中》提出:“依于仁,游于艺。”,“入寺庙,每事问。”从这些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博学的教育。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孝道,孔子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到孝的问题。比如说:“父母在,不远游。”,“弟子入则孝,出则第,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孔子给学生传授以这样的知识,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通过知识教育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与灌输。

在知识教育的学习方法方面,首先孔子提出了学思并重,学思结合,以学为主的方法。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如论述弟子颜渊的学习时,论语中这样讲道:“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样一些话都在强调我们在接受知识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学习,逐渐内化,学思结合。这样一种有目的的学思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次,孔子强调学习一定要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诵读诗经三百篇,告诉他们处理政事的方法,仍然难以通达,游走四方,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纵然学习的内容比较丰富,又有什么作用呢?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他人与社会带来便利,提升自我的价值。培养仁人志士的道德教育只有和个人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经过老师的点拨与教化,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才能真正领会知识,学到技能,提升自我的境界。传说孔子的门徒有三千,他们可谓是百般武艺,各有各的智慧。

三、体育教育

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各地战乱连连的年代,这就决定了他的教育思想中必然包含着体育教育的因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艺指的就是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剑、驾马就是体育。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出孔子周游列国常常就是弟子驾马车出行。在论语中有一句非常富于哲理的话就是:“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孔子作为智者和仁者的代表,喜欢爬山与游泳,在动与静的结合中,体现着身心的变化状态。从这样两项体育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关注运动,关注体育教育。

孔子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如何评判、如何组织活动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论语中指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必也君子乎!”在孔子眼中,君子实乃道德高尚之辈,能否跨入君子的行列其标准定位为是否达到了仁的标准,在这里,孔子把射剑作为君子之间竞争的一个方面,可谓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在特殊时期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美育教育

孔子没有明确论述自己的美育思想,但我们可以从他与弟子的言谈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些美育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六艺中所体现的美育思想就是培养人的礼和乐的品质。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的意思讲的是,音乐是可以让人知晓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络绎地不觉。任何美的事物不是天生的,而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创作而成的,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所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给我们产生美感。②再比如说,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由此看来,孔子提出了较全面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景林.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长春市委党报.2000.

[4]杨树森.试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安徽师范大学.2001.

[5]杨苑培.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湖南大学学报.2005.

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 篇4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 二是整体形象体验, 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艺术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美感, 是因为经过语词、线条、色彩、声响等中介, 使审美主体回忆起既有的表象。但在中学教育中, 学生由于经验不足, 有时却不能唤起美感。这是因为审美知觉的基础是客观事物, 包括时间、空间、能量、信息等物质存在形式。而在语文教育中大多是教材中那些经过了折射的时间、空间的存在形式, 对这些整体形象的把握程度如何, 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 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 那么, 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 也只是一般性感知, 而不是审美感知。“深蓝色天空中的一轮金黄的圆月”、“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的火烧云”、“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等景物描写, 都不只是通过语言中介的自然景象;《党员登记表》《荷花淀》诸篇中的景物描写都远远不是景物的表象, 不是一般的知性, 而是赏心悦目的情性。教师那种“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说教并不是美育, 因为审美感知是学生本质力量的体现, 是生命的体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审美想象力

想象, 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 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 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 即人在审美观照中, 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 使之物化, 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正如高尔基所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通过语文学科的美育培养想象力, 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鉴赏活动中, 审美主体从来就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 受主观感情的驱使, 发现、补充、丰富审美对象, 赋予它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审美客体总是潜藏着感染、诱发审美主体的力量。正因为如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激发鉴赏者的想象。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想象力, 就是要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社会联缀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加以比较、融合, 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使学生凭借教学活动唤起内心视象, 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语文教材中诸如《土地》《白杨礼赞》《樱花赞》等课文都是培养想象力的极好凭借。

培养想象力应当特别重视移情现象。审美想象本质上就是移情的深刻化, 是情感的物化。审美观照中的移情, 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 而不是向客观对象移入。这是由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质同、形似、神合等方面的联系, 而不是脱离了客观事物的想入非非。没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审美经验, 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 难以发生想象活动。因而, 语文审美教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分不开, 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 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语文审美教育培养想象力的途径, 一是通过作品鉴赏;二是适量地背诵诗文, 储备记忆材料;三是观察自然和社会, 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记忆和积累越多, 想象力就越丰富。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一种高敏度的感知能力, 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 具有更大的悟性。直觉的猜想、假说往往是科学发现和美的创造的起点。然而, 在现实的语文学科教育中, 学生接受的多是知识条文、文学概念, 儿童时代那种整体知觉的内心世界往往由一种与之互不相干、互不一致的东西所代替。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直觉思维能力因此大大下降了, 人的成熟似乎与人的创造思维形成了矛盾。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常规教学中, 把阅读教学确定为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把讲授归纳为对人物形象和景物的分析, 把原有可以把握的整体形象肢解开来, 这些做法都会扼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科教育中的文学作品鉴赏课和课外语文教育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 客观事物并不在眼前, 而只有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但是通过语言符号, 经过想象、联想, 在阅读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表象。这个表象不一定是具体的“这一个”, 而是经过了创造的“那一个”, 是对自然、对社会的直接观察和感悟, 具有更高的价值。让受教育者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去观察自然、了解社会, 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加直接的表象, 而且这种表象是任何人无法割裂、肢解的整体形象。审美直觉和心理学上的形象直观不尽相同, 审美直觉形象更带有模糊性, 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鉴赏中无意识与知觉表象交替出现, 还未形成有意识的明确形象, 或隐或现, 带有神秘感。学生在心理上被诱导, 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这就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即时效应;而诱发创造性, 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则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延时效应。直觉思维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之一, 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

四.培养美好的情操

情操, 简言之, 就是情感和操守, 这是由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 不会轻易转变的心理状态。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美育的任务。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渗透在其他的心理因素之中, 又是审美心理的诱因。情感往往同个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而又具有个体性;情感还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具有易变性。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 操守尚不坚强, 情绪极易冲动。因而, 以美育人, 以美怡情, 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 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许多古代诗文都表现出修身养性、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现代作品《<呐喊>自序》《荷花淀》《百合花》《坚强的战士》《党员登记表》等篇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闪耀着为追求真理, 实现伟大理想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操守。内在情感是人整个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情感的稳定性形成每个人特有的操守。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

五.全面发展个性

人的历史, 始终是其个性发展的历史。审美活动是一种个性选择。学生自觉地拥抱美的世界, 充分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德育是受动式的教育方式:理性反思、启迪智慧、激发完善自身的意志力量;以其逻辑力量和说服引导引起学生心灵震动, 锻炼个性。美育则是主动接受教育的方式:审美陶冶对性格的洗礼, 主要依赖含有理性成分的情感因素, 感染调动学生, 使其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教师以情感春风化雨, 点滴入微;学生以心灵沐浴春风, 欣然接受。

施工单位三级安全教育内容详细内容 篇5

三 级 安 全 教 育

山西恒瑞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16年6月3日

军威新能源创新商务小区

安全教育内容

一、工人进场公司一级安全教育内容:

1、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是: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思想。

2、安全生产的原则是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讲效益必须讲安全是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3、必须遵守本公司的一切规章制度和“工地守则”及“文明施工守则”。

4、建筑企业,根据历年来工伤事故统计:高处坠落约占40~50%,物体打击约占20%,触电伤亡约占20%,机械伤害约占10~20%,坍塌事故约占5~10%,因此,预防以上几类事故的产生,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工人的工伤事故率。

5、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到不伤害自已,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他人伤害。

6、企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各项活动,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意见,一心一意搞好安全。

7、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服从领导和安全检查人员的指挥,工作时思想要集中,坚守岗位,未经变换工种培训和项目经理部的许可不得从事非本工种作业;严禁酒后上班;不得在禁火的区域吸烟和动火。

8、施工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予以拒绝施工,并有责任和义务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9、按照作业要求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在没有防护设施的高空、临边和陡坡进行施工时必须系上安全带;高空作业不得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不得往下投掷物体,严禁赤脚或穿高跟鞋、拖鞋进入施工现场作业。

10、在施工现场行走要注意安全,不得攀登脚手架、井字架和随吊盘上下。

11、正确使用防护装置和防护设施。对各种防护装置、防护设施和安全禁示牌等不得任意拆除和随意挪动。

12、建筑业属于高空作业,如班组因工作需要招用临时性工人时,严禁招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和年龄未满16周岁的儿童从事建筑生产的人员。

13、在工棚(包括木制品生产车间)吸烟时,应该将烟火和火柴梗放在有水的盆里,不要随地乱丢,不要躺在床上吸烟,电灯泡距离可燃物应大于30cm。

语文教育内容遮谈 篇6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方法 改革 阅读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致使课堂死气沉沉;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浮华背后带着空虚。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明确指出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本质特征。叶圣陶先生指出:“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专责”;“易言之,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之①”。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起来呢?教师是纽带。教师不仅要做一个高超的桥梁设计师,还要甘做一座平凡的桥,把精彩留给学生,更要做一个欣赏者,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信心。教师要做到:立足文本,深刻钻研,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把握核心,整体设计,实现多元目标的增值;超越文本,提升价值,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知识地海洋与大千世界。所以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教育的基本形式。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体验和发现学习,但不意味着拒绝接受学习。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收获,或是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如果教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那么学生无疑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这样,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才是富有创意地结合起来了,我们的语文课才会精彩纷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我认为首先是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舌儿歌内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其次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地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气氛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②”;最后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任何学习方法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目前,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这几种错误倾向:一是急于建立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忽视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合理成分的开掘;二是重新的教学思想的创立、引进与推广,轻视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三是重知识的传授方法,轻对所传授知识的深入钻研。语文教学改革应摆脱这几种倾向,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与能力与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③”,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这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另外,语文教育改革还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等等。

在语文教育中,“读”是语文教学的主心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读”,避读重练,或者是没有重点的泛读,如何有效阅读?我认为:(1)有效朗读操作,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可以采取:图像引入,让读入境;语境对比,让读入味;配乐朗读,让读入情;创设情境,让读入神;(2)有效诵读操作,这有利于培养语感,扎实语文功底。可以开展诵读比赛。(3)有效默读操作,带着疑问去感悟。(4)有效略读操作,这是提炼观点、筛选信息的好方式。(5)有效读的评价操作,对学生读得评价以鼓励为主评价方式上可采用情景语、修辞语、幽默语的方式去读。

“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寻找“有效阅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亟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和专家的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教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缤纷的彩虹。

目前我国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从全局看虽然问题多多,但并未病入膏肓。阅读教学的确有很多制约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这些相应的策略:首先,进一步加强对一线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做好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宣传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和全员化。“语文课教什么,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海林语);其次,大力提倡原有效阅读教学,让读者于作者更近一层接触,释放情感,交流心灵之本色。于漪老师在谈到影响语文教育发展的因素时曾说:“最薄弱的一环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那就是课堂教学”。具体的措施可以是:(1)充分尊重学生,追求有效阅读的个性化。(2)提供交流平台,实现阅读形式的多样化。(3)坚持读写结合,促成写作目标的多元化;最后一点,要不断提高中考、高考作文的命题质量,使之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

语文教育内容浩如烟海,本文从语文教育的论争、教学方式、教育改革、有效阅读等方面谈些浅见,语文的确需要新的思维以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问题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时刻记于心间。

【注释】

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② 李海林. 语文课程论稿[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55-257.

③ 钟启泉. 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学校教育内容 篇7

一、学校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党的文件中出现“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表述尚属首次。学校要与时俱进,切实把握住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重点,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的观念。

1.教育引导青少年厘清法治、法律、法制

法治、法律和法制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最高层次的、最具权威的行为规范,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最有力度的依据。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法制是法律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称谓,是一种治国的原则与方法,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模式、法律制度和理念、方式的总和,其核心是规则治理,强调法律之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最终是以实现法治为目的。法治的力量在于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遵从和敬畏。

2.教育引导青少年认知法律并自觉守法

法律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规范,规定了权利和义务、可行与禁止。要让青少年学生认识法律是人的行为的标准,指引人在社会生活中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做;要让青少年学生认识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触犯和践踏法律就会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处罚,这是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

“矩”就是宪法和法律。学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在法律规范框架内行事的理念,言行“不逾矩” 并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首先引导学生树立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明晰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尊重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权威,以宪法指引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再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依据宪法、法律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给出了明确规定,教育青少年学生在行使权利时要处处以法律为依据,不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利, 同时要具有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的意识。

3.教育引导青少年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诚如卢梭所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信仰法律、执行法律是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关键。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就是树立青少年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过程,使青少年学生信仰法律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学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不逾越法律界限的意识,主动学习法律进而懂得法律、遵守法律,遇事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思维来分析判断,知道解决问题要依靠法律。教育青少年学生能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任何人在法律面前无特权,违法者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二、学校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大好时机,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这一时期确立。学校要把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和实践活动路径,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治信仰。

1.提炼“渗透要点”,教学环节“全面渗透”

学校要把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加强研究,提炼法治教育“全面渗透”的“渗透要点”。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梳理、开发课程与法治教育相关内容。 结合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材、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一箭双雕、相得益彰”的原则,提炼法制教育渗透点,总结出教育教学环节涉及的法律、法规。全面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强化法制教育。一是要在各校各学科中全面启动法治教育渗透教学,通过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教育工作,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活跃。二是出版教师用书。在课题研究基础上,组织出版作为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师参考书,使教师普遍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自己的职责。三是深入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组织法治教育渗透教学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法治进课堂,课堂更精彩”,在各学科教学中强化法治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随课潜入心,普法细无声”,增强学生的尊法维权意识,增加学校教育正能量。

2.利用开学第一课,以案说法、释法

首先,学校可以明确“第一课”内容。把秋季开学第一课确定为法治教育课,做到“五个一”,即组织一场法治教育报告会,讲授一节法治教育课,组织一堂法治教育主题班队会,排演一台法治教育小节目,印制一份法治教育宣传页。同时,把《教师法》 作为开学教师政治学习的第一课。其次,学校要丰富“第一课”的形式。法治教育“第一课”以学习宣传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为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通过法律讲座、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模拟法庭等活动形式,增强实效性、参与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熏陶和教育。比如,“第一课”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 探讨和表现校园中的法律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分学龄选取教育重点,选择重点教学案例改写成“剧本”,从法庭教育准备、角色安排、庭审对话、教育重点等内容展开,编写和配发《学校模拟法庭教育指导手册》, 解决教师教学缺少专业指导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通过选用学生扮演法庭角色、认知庭审程序、理解法律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学法守法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法治教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让同学们对法庭程序知识、法律知识、未成年的案件处理和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危害等方面有更好的了解,提升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模拟法庭” 实施以来,涌现出许多表现出色的小法官、小律师、 小检察官。

3.建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要善于整合社会法治教育资源,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联合少管所、劳教所等社会资源共同建立集实践性、参与性于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示范实践基地;在政法、法建、 共青团等部门的支持下,与法院、检察院、戒毒所、 看守所、少管所等机构合作设立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让少年犯现身说法,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零距离感受违法的苦果,达到教育青少年、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配合社区建立“青少年法治学校”,配合公安和当地部队成立“少年警校”“少年军校”等, 邀请法律工作者深入“青少年法治学校”举办巡回讲座,送法进校园,让“法”的理念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4.利用网络平台助推法治教育

首先,可以在校园网上链接全国人大中国法律法规检索系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其次,学校要利用好“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的优质法治教育资源。 (1)利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助推学校实施法治教育。组织学生登录“网上学宪法”栏目,观看“法学大家讲宪法”视频;组织学生收看优质法制教育课程资源、普及法律知识的动漫作品。(2)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开展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3)学校可以建设“网上法律学校”,打造青少年学生普法网上平台,加强门户网站普法专栏建设,为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提供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也可以与辖区宣传部门、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积极沟通争取支持,呼吁新闻媒体开发建设专业普法网站、广播电视报刊法制专题(专栏),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资源。

5.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

学校可以设立法制副校长,法制副校长由公检法司等法律专业人才担任,定期举行法制讲座或专题报告,以案释法。法制副校长指导学校依法制定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依法决策。开办“中小学生寒暑期法制学校”,每学期为青少年学生进行1~2次法治教育活动。

为不断推进教育系统法制化水平,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为学校依法制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包括学校日常管理事务法律支持、应急及突发事务处理、参与学校危机公关、普法宣传等。发挥法律顾问在助推学校依法制校、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打造平安法治校园中的积极作用。 法律顾问进入校区进行法制培训,可以用法制沙龙等普法活动,为教师提供最基本、最实用的法律知识和生动鲜活的案例解析及可操作的法律建议,切实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水平。此外,还可围绕“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研讨,以案说法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印象,增强处理涉法问题的能力。

6.重视教师法制工作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其法律素养必将深刻影响青少年学生,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学校要引导教职员工通过自学、培训、聆听法制讲座等多种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素质,提升学校依法管理能力和水平。学校要重视教师法制工作,落实《全面推进依法制校实施纲要》,将教师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提升依法执教水平的重要举措,坚持“教师教育,法制先行”,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固化教师法制教育学习内容。将《教育法》、 《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法规政策列为学习内容,汇编成册,寒假和暑期教师集训前,下发《教师师德政策法规学习材料》,方便教师学习。三是优化教师法制教育工作渠道。推进“教师政策法规巡讲”活动,以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以案说法,析事明理,引导广大教职工自觉增强法制观念, 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塑造阳光心态,做一名幸福的人民教师,让老师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促进教育系统稳定和谐。

7.联系实际,探索学生乐于参与的法治教育

学校教育内容 篇8

某中学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当讲解员讲到革命烈士为了保存部队实力, 不惜牺牲生命用自己的胸口堵住敌人的炮眼时, 有的同学小声地嘀咕:“真傻”!“有病”!

上述材料表现了当代青少年在对待爱国、报国问题上的一种态度和做法, 折射出令人担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近年来, 感恩教育已经被学校重视起来, 大多数学生们也知道应该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但是作为祖国未来, 民族希望的当代学生是否该意识到感恩祖国, 奉献社会是其当仁不让的职责与使命呢?

一、感恩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 古代报国卫国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业绩不胜枚举。西汉名将霍去病十八岁就率八百精骑北征匈奴, “匈奴未灭, 无以为家”正是他强烈爱国报国之情的写照;张骞出使西域, 历尽千辛万苦, 为的是汉王朝的安全、繁荣与昌盛;苏武牧羊节不辱, 渴饮雪, 饥吞毡, 用十九年的青春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此外, “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文天祥;树起“背父救国”的大旗的郑成功等等, 诸如此类的古代爱国英雄数不胜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分析, 他们的报国行为虽然都有历史局限性, 但是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到了中国近代, 爱国报国英雄更是层出不穷。林则徐虎门硝烟, 邹容以激烈的爱国热忱、犀利的笔调写成《革命军》一书;鉴湖女侠秋瑾的“拼得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正是这一时代青年投身爱国洪流, 为祖国甘洒热血的真实写照。而五四运动更充分显示了青年爱国主义的战斗锋芒, 知识青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卖国政府展开了英勇斗争, 从而唤起了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的觉悟, 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青年捍卫民族独立、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伟大力量, 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则是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毛泽东早年就开始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12岁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邓小平为了寻求救国真理16岁就背井离乡远赴海外读书等等, 还有许多“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的普通中国人, 正是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与祖国共荣辱, 经过百折不挠的斗争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陶行知先生说过:“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我觉得凡是脚踩中国之地, 嘴吃中国五谷, 身穿中国衣服的, 无论男女老少, 都应当爱中国。”因此, 作为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当代青年学生更应当自觉继承和发扬祖国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 用历史人物的精神激励自己, 努力学习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做一个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的时代青年。

二、感恩祖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

感恩祖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 祖国不但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还赋予了我们人之为人的文化生命。因此, 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回报祖国的培养之恩。

1. 祖国为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我们的祖先以定居农耕代替流动游牧生活后, 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家园。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衣食住行, 繁衍后代, 相依为命。生存和发展得到了满足产生了爱家乡爱父老的感情。随着国家的形成, 人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感情获得积累和发展, 出现了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地域意识。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倾轧和国家之间的兼并, 亡国奴的悲惨遭遇, 使人们体验到国破家亡的唇齿之寒, 同时深深地感受到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 从而产生了对祖国真挚深厚的爱。“国破则家亡, 国兴则家昌”, 这是中华近百年来历史上昭示的一个深切道理。祖国的前途、命运、未来和个人憧憬的前途、命运、未来, 如同血肉相连, 密切相关。当前, 我们处于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 祖国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才使我们安全地生存并获得自身的发展;国家赋予我们公民权, 在社会体系中我们的人格得到尊重。想想那些终日由于国家战火不断而流离失所的人们, 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祖国为我们提供的一切。

2. 祖国赋予我们文化生命

马克思认为, 人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母亲给了我们自然生命, 祖国给了我们文化生命。我们的祖国以幅员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闻名于世, 伟大的成就使其曾长期处于世界文化中心的位置, 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百年来以她那宽广的胸怀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 以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赋予了每个中华儿女文化生命。

中华人文文化光辉灿烂, 我国“五帝”时代的文化有许多传说的故事, 如《尚书·尧典》叙述的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诗·大雅》中禹治水的故事等。从夏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春秋时期出现许多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如孔子、墨子、孙子等, 开启了我国人文文化的繁荣时代, 尤其是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以及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 长期被奉为中国人文文化的经典。这些作为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 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结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也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农业、蚕业、天文、历法、陶瓷、桥梁、建筑、医学等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科学家, 如:张衡、祖冲之、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宋应星等;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四大发明”更是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在建筑方面, 有万里长城、赵洲桥、紫禁城等一大批作为世界共同遗产的不朽创造。此外, 自成体系的哲学、源远流长的史学、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也令世人称赞。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 从公元前到1500年, 世界上重要的发明有298项, 而我国就占173项, 由此可见祖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

面对这些, 每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生活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祖国母亲的怀抱中, 我们每个人都从祖国母亲身上汲取了营养, 成为祖国灿烂文化的受益者。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还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华儿女文化生命的灵魂。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挫折而不屈, 屡遭坎坷而不馁, 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靠的就是这样的民族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发奋进取、不懈奋斗。

文化生命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感恩祖国与感恩母亲一样, 知根知本, 知恩图报, 是美德, 所以光荣。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先辈们创下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并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中成为新时期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创作者与传播者。

三、感恩祖国的内在要求

感恩祖国, 不是形式, 而是一种情感、一种责任、一种融入我们血脉的精神, 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它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动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情感是基础, 思想是灵魂, 行动是体现。只有做到情感、思想、行动三者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感恩祖国, 要求我们热爱祖国的山河、人民、文化;了解祖国的历史, 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个人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祖国的事业无限忠诚;为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感恩祖国是无条件的, 它不应因祖国的贫富强弱和地域、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感恩祖国, 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当代青少年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增强国防观念, 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雄心壮志, 刻苦钻研, 勇于探索, 攀登科学高峰,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建国之才、报国之行”的合格人才。

感恩祖国, 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不同的环境中报效祖国的方式也往往不同。抗击非典战场上,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千千万万的白衣天使坚守岗位, 这何尝不是感恩祖国?地震灾区, 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更多生命的神圣, 这何尝不是感恩祖国?奥运会上冉冉升起的国旗, 雄壮的国歌一次又一次响起, 运动员湿润的眼眶, 观众激动的神情, 这何尝不是感恩祖国?航天载人上太空并实现太空行走, 令万人空巷, 举国欢腾, 这何尝不是感恩祖国……

跪拜式孝心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篇9

然而,时移世易,特别是在当前传统伦理观衰微、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 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不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变化总是跟不上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也就是说,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很多时候是滞后的。这就是虽然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明显落后甚至让人可笑,可依然被采用,或者还大行其道的原因。

数百人甚至数千人一起跪拜父母长辈, 以求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孝心的教育方式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之一。这种讲排场的教育方式表面上看是形式主义, 但实质上它是教育管理者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反映,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达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然而, 最为重要的还不仅如此,由于时代的不同,关于孝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培养孝心的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而且,在信息社会,在国际国内人员交往和流通日益频繁的今天, 教育更应是开放性的、有针对性和富有个性的,不能再用过去工厂生产产品那种流水线的形式来进行, 工厂流水线的教育形式在工业化时代对知识的传授具有高效、经济的显著特征,然而,在今天信息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时代,在人的意识、价值观等精神观念的培养上,一切试图高效、规模化的教育方式是无用的、徒劳的,甚至是可笑的。

学校文化策划的原则与内容 篇10

一、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策划

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 (包括员工, 下同) 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按照由内到外, 由深层到表层的变化过程, 学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可以说, 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为保障;物质文化为基础;行为文化为表征。培育优秀的学校文化需要精心策划, 不断培育。

学校文化策划, 是由学校或者专门机构进行的, 为了提升学校文化的内涵、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师生的健康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文化发展规律, 运用策划理论, 有机整合机遇与资源 (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 , 创造性地设计学校教育及其文化的科学行为。学校文化策划属于教育策划的一个方面, 要遵循教育策划的一般流程, 即确立策划目标、制定策划方案、选择策划方案、实施策划方案。同时, 要结合学校文化策划的自身特点, 具有以下几个环节 (见图1) 。

二、学校文化策划的基本原则

1. 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文化策划要做到历史与未来相结合。对学校进行文化策划时, 不仅要尊重学校的发展历史, 并从中探寻学校文化策划的线索, 同时, 要善于发现学校未来发展的价值, 将两者相结合提炼学校文化。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文化策划要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要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中, 从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 再把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 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

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校文化策划中, 要善于从传统文化积淀中继承优秀的学校文化, 同时, 要在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 学校文化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

三、学校文化策划的基本内容

1. 学校精神文化的策划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 是一种激励和凝聚全体师生的精神力量。学校精神文化的策划主要包括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的策划。

(1) 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指向管理理念、执教理念、办学特色等, 体现了学校办学者的教育观、管理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办学理念是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 是学校的精神内核,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堪称一校之“魂”。

提出办学理念时, 要注意当前办学理念的常见问题: (1) 以办学特色代替办学理念, 以偏概全; (2) 一任校长一种理念, 弃离理念本源; (3) 一个学校一个理念, 泛滥为“贴牌”; (4) 追求时髦口号, 缺乏实质引领; (5) 急功近利, 抛弃教育初始功能。

(2) 办学目标。办学目标是在办学理念指导下一定阶段内学校发展的理想预期状态、关键或重要领域的努力方向, 是办学理念的理想追求在学校发展中的体现。

从策划学的角度, 学校设定办学目标时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办学目标应该是在深刻总结学校成果, 挖掘学校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应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深刻的定位, 勾勒总体形象, 并且这个形象应该是有个性和实力, 具有巨大的冲击力, 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第二, 目标设计应有较好的区分度, 针对不同的主体和工作内容, 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目标, 而且目标应能形成一个系列;第三, 目标标准应该清晰、明确, 既体现学校主要工作的变化情况, 也便于工作的开展和检测;第四, 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第五, 表述科学、严谨。

(3) 校训。校训, 是指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指导下, 用简明扼要的词句表述的、学校师生应共同遵守的训导性的规范。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校训具有训导性、概括性、精神性、长期性 (战略性) 、渗透性、相对稳定性、独特性等特性。制定校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系统地总结、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独特文化; (2) 要全面、科学地分析学校目前和将来的环境与条件; (3) 要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校训; (4) 要认真研究、借鉴其他社会组织的校训、园训、企业训辞等; (5) 要请学校文化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的单位或专家给予必要的指导; (6) 不要过于超前、理想化、好高骛远; (7) 要用深刻、简明、直白的语言科学地表述校训; (8) 不要把校长“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 (9) 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广泛地研讨、深入地论证; (10) 要交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

2. 学校制度文化的策划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将学校组织结构、学校管理制度与学校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的保障机制。它应以学校教学制度、人事制度、评价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为基本构成, 以学校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的内容为灵魂, 最终使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深入到师生员工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

学校制度文化策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制定各项制度。优质的学校制度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特质。首先, 学校制度要充分完善, 不能有“显性缺失”, 也不能有“隐性缺失”。其次, 学校制度要合理合法。再次, 现行制度要质量优良, 具有适用性强、针对性强、一致性强、简洁明了等特点。

(2) 生成制度精神。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 而是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所以, 制度的精神重于制度的形式。学校制度精神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首先, 制度精神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否到位, 主要取决于制度执行是否落实。其次, 制度精神的生成有赖于学校内部的各组织机构, 及其人员沟通方式, 工作规范、权利和责任范畴, 使学校各项制度能保证师生员工个人活动的合理开展, 同时, 又会成为维护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

3. 学校物质文化的策划

学校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文化, 是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校物质文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 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 包括学校建筑、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

学校物质文化策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校园建筑。校园建筑是学校文化最直观、最引人注目的载体。由于学校文化定位和价值追求的不同, 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 (2) 学校规划、布局。学校内部规划、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反映学校的整体风貌, 又要考虑到教学生活的便利;既要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 又要使各个部分相互协调, 发挥其最大效用……而这一切都必须体现出环境育人的宗旨。 (3) 校园绿化、净化。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 绿化、美化校园。 (4) 学校人文景观。学校既要利用好已有的人文景观, 挖掘其独特的教育意蕴, 又要根据学校整体风格塑造需求, 大胆创设和添加学校人文景观, 赋予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4. 学校行为文化的策划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以及各种行为实践活动中体现的活动文化。学校行为文化是在教育系统中长期形成的并通过学校主题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如礼仪, 它指师生员工、管理人员在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学习、生活以及文体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 它是校风、教风、学风的核心, 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体现。

依据不同的行为主体, 学校行为文化可以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管理行为。在学校管理行为中处处体现学校的文化特点, 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二是教师的行为。它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实践。三是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良好行为, 一方面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一方面取决于学校是否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育场景, 是否以多种方式搭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管理的平台。

策划学校行为文化时, 要注意:一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 如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等;二是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活动, 实施多元评价, 在活动中培育和提升管理者、学生、教师的良好的行为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5) :67-70.

[2]于清臣, 卢元凯.学校文化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65-180.

[3]郑如法.当前办学理念的常见问题.教学与管理, 2009 (1) :17-18.

[4]李继星.中小学校训初论.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3) :27-30.

[5]冯炜, 赵建军.关于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12) :117-122.

上一篇:电机学多媒体技术下一篇:指导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