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成本效益

2024-05-06

治疗成本效益(精选八篇)

治疗成本效益 篇1

关键词:国产氯吡格雷,进口氯吡格雷,缺血性脑卒中,成本-效益

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止脑卒中病情进展及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必须治疗药物。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抗血小板药物用于脑卒中的治疗及二级预防[1,2];目前临床主要的抗血小板药物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经大量临床试验证实, 氯吡格雷降低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 尤其是针对高危型脑卒中患者[3,4]。氯吡格雷是通过二磷酸腺苷 (daneosine diphosphate, ADP) 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率, 目前有进口及国产两种, 进口氯吡格雷全国平均价格为138元, 近20元/片, 国产氯吡格雷国内平均价格仅为47.6元, 约6.5元/片, 国产氯吡格雷的上市为患者及社会医保节约了大量资金。但国产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并未得到证实, 其与进口氯吡格雷的成本-效益比较目前尚不清楚[5]。本文就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成本-效益比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16例, 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明确诊断, 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6]。完全随机将其分为国产氯吡格雷组 (238例) 、进口氯吡格雷组 (236例) 和阿司匹林组 (242例) 。国产氯吡格雷组患者中, 男139例, 女99例, 平均年龄 (65±9) 岁;入院时收缩压 (151±12)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舒张压 (97±10) mm Hg;合并高血压患者74例, 脑水肿68例, 高脂血症102例, 冠心病37例;吸烟78例;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 (ESRS) 评分超过3分的患者147例。进口氯吡格雷组患者中, 男134例, 女102例, 平均年龄 (66±10) 岁;入院时收缩压 (152±11) mm Hg, 舒张压 (96±9) mm Hg;合并高血压68例, 脑水肿70例, 高脂血症94例, 冠心病42例;吸烟82例;ESRS评分超过3分的患者151例。阿司匹林组患者中, 男140例, 女102例, 平均年龄 (64±9) 岁;入院时收缩压 (149±10) mm Hg, 舒张压 (96±11) mm Hg;合并高血压76例, 脑水肿82例, 高脂血症97例, 冠心病42例;吸烟84例;ESRS评分超过3分的患者145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入院时均给予阿替普酶溶栓, 给予低分子肝素钠 (500 IU/次, 皮下注射, 2次/d) 、银杏达莫注射液 (10~25 ml/次, 2次/d) 、依达拉奉 (30 mg/d, 2次/d) 及神经节苷脂 (40 mg/d, 2次/d) ;脑水肿患者给予甘油果糖 (125 ml/次, 2次/d) ;住院期间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 厄贝沙坦降压治疗。国产氯吡格雷组患者给药方案:连续7 d给予阿司匹林 (拜耳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236, 150 mg/d) +国产氯吡格雷 (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15首次600 mg, 然后150 mg/d) , 7 d后连续12个月给予国产氯吡格雷 (75 mg/d) 。进口氯吡格雷组患者给药方案:连续7 d给予阿司匹林 (150 mg/d) +进口氯吡格雷 (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30579, 首次600 mg, 然后150 mg/d, 7 d后连续12个月给予进口氯吡格雷 (75 mg/d) 。阿司匹林组患者给药方案:连续7 d给予阿司匹林 (150mg/d) +进口氯吡格雷 (首次600 mg, 然后150mg/d) , 7 d后连续12个月给予阿司匹林 (150 mg/d) 。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指标:近期随访30 d, 观察患者病情进展, 远期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未复发情况。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患者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相关临床症状消失) 。经济学指标:药物治疗成本、成本-效益比、增量成本-效益比[7]。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均采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随访结果比较

近期随访30 d结果显示, 3组患者的近期未持续进展发生率分别为85.3%、84.3%、85.1%,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远期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 3组患者的未复发率分别为96.6%、97.0%、90.5%, 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患者的未复发率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但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 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有效率及成本-效益分析

根据氯吡格雷单价、包装规格 (75 mg/片, 7片/盒) 以及患者给药方案[首次600 mg, 然后150 mg/d, 7 d后连续12个月给予氯吡格雷 (75 mg/d) ]进行成本计算。由表3可知, 3组患者的成本-效益 (C/E) 比分别为28.9、78.5、11.7, 国产氯吡格雷的增量成本效益 (△C/△E) 远低于进口氯吡格雷。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7%, 在脑梗死急性期后危害严重。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作后30 d、6个月及1年的脑卒中复发率分别为2%~3%、9%及10%~16%, 是普通人群的9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15倍;脑卒中发作后7 d和1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12%和19%[8], 且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问题是栓塞形成及扩大。因此, 溶栓、抗栓以实现血管再通, 可恢复局部脑灌注进而保护缺血区神经组织[9]。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是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学基础[10], 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也会使患者服用药物增加, 住院时间延长, 进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 抗血小板聚集就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预防的核心环节。氯吡格雷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 继而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 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11]。本研究结果显示, 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患者的未复发率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 且治疗过程中, 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 提示氯吡格雷对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方面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卒中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而且较高的治疗费用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药物经济学能全方位评价药物干预策略的成本-效益或效果。临床研究发现,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些国产药物的替换治疗具有成本-效果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 整个治疗周期中3组患者的成本效益比分别为28.9、78.5、11.7, 国产氯吡格雷的增量成本效益远低于进口氯吡格雷。说明国产氯吡格雷因费用低廉, 效果及安全性与进口氯吡格雷相似, 成本-效益比远小于进口氯吡格雷。

治疗成本效益 篇2

一、沉淀成本和军费成本效益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沉淀成本的概念及其评价

沉淀成本(Sunk Costs),又叫 “沉没成本” (本文后面都叫沉淀成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业已发生或承诺而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等等。沉淀成本,有时又称为不可补偿成本(Irrecoverable Costs),是指投资承诺之后不能通过打捞价值回收的那部分成本。而承诺之后可以通过自身打捞价值回收的成本,则称为可补偿成本。沉淀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在现在或将来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淀成本。从成本的可追溯性来说,沉淀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间接成本;从成本的形态看,沉淀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变动成本;从数量角度看,沉淀成本可以是整体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沉淀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淀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认识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研究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由于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加速,在军费投入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在现有军事设备依然可用的情况下需要更新换代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对因为过去的决策造成大量设备积压、闲置、“大马拉小车”现象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随之而来的相关决策,总是希望“能多少挽回点损失”。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甚至在错误决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在“是否继续使用”的决策上,过去的采购成本已经作为“沉淀成本”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不会随未来决策的改变而改变,在制定决策时可以不予考虑。但在这些资产是否继续使用的决策里,必须注意到相关的成本仍会发生,如运营费用、维护费用等等。因此,事关“未来”的决策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在谈到“沉淀成本”时,美国学者罗纳博·W·希尔顿在其为MBA编著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指出,准确的成本计算,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是判断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原则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淀成本”———这是一种睿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淀成本(sunkcost)。”

(二)军费成本效益的概念及其评价

“军费成本效益”理论认为,任何一项军事建设计划,从经济角度都意味着耗费一定的军费资源,产出一定的军事能力。虽然“投入”与“产出”是军费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但由于“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中间环节,如项目安排、组织管理、费效分析等等,使得“投入量”与“产出量”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一定量的军费不一定产出等量的效果。而对于投入一定量的沉淀成本的军费,效益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对军费“投入量”转化为“产出量”环节的管理控制。因此,“军费成本效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军费成本投入总量与军费运行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二是为了追求军费产出成效的最大化进行的“军费成本”管理控制活动。军费成本效益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加强“军费成本”的管理控制。“军费成本”是投入到军事领域用来生产国家安全的物质和非物质耗费之和。从物质耗费来看(既包括物力投资,也包括人力投资),由于国家向军队的投资渠道是多元的,“军费成本”既包括国家财政部门对军事建设的投资总额(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和),又包括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对军事建设的间接投资;从非物质消耗来看,“军费成本”还包括由于军事物质消耗带来国家经济建设投资的减少,即“军费机会成本”,因为一个国家每个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是一定的,国家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国家安全,其加大对军事领域的投入必然会减少对经济建设的投入,由此产生了军费机会成本。依据上述观点,我们得出:

军费成本 = 物质消耗 + 非物质消耗;

物质消耗 = 直接投资成本 + 间接投资(包括物力和人力)成本=沉淀成本+直接生产成本+间接成本;

非物质消耗= 物质消耗的机会成本(包括物力和人力)

因此,可以认为:军费成本=沉淀成本+直接生产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投资生产成本+间接投资成本)的机会成本

军费成本效益=军费耗费取得的成果/[沉淀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投资生产成本+间接投资成本)的机会成本]

(三)两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从上述公式得知,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沉淀成本越大,军费成本效益就越低;沉淀成本越小,军费成本效益就越高。通过分析沉淀成本和军费成本效益的关系,一是可以为决策层对军费中的沉淀成本进行宏观分析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二是针对目前我国军费沉淀成本较大的现实,总后财务部门可借鉴此研究,实现军费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军费使用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益性(Effectiveness);三是为今后军费结构优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以使军费结构达到一个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地步,提高军费的整体使用效益。

二、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的背景分析

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和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军事变革。现代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信息化战争又将牵引武器装备、作战手段、作战样式、军队建设、编制体制、训练方式、条例条令、后勤保障、作战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变革,必将全面影响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这对军费保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研究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的影响与要求,把握其内在联系,科学确定军费规模,优化军费结构,加强军费宏观管理,对于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实现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的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军内外对军费投入的沉淀成本研究还完全是空白,即使最基本的研究也没有。

现阶段我军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将军费与军队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军费预算能够体现军事战略的要求,把握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费保障的内在联系,使军费投入达到预定保障目标;二是注重军费对战略的约束作用,把握好军费需求与财力可能之间的平衡,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超越经费保障条件;三是注重投入产出比较,广泛开展效费比分析,发挥军费在促进经济力向战斗力转化过程中的媒介作用,使军费投入能够产生相应的战斗力;四是理顺军费管理体制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经济手段管理经费,确保军费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军费管理效益。军费规模和投向投量的确定,通常是根据国家安全压力和军事需要对军费数额提出需求,即应该要多少经费;国家经济和财力的基本状况则决定可以给多少经费;军事战略和国防政策取向则决定最高决策层准备在国家财力中拿多少份额用于国防建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防经济的宏观管理水平会影响军费使用效益。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从动态角度去分析。一个国家用于国防的投入,目的是形成军事实力,产出国防安全;然而军费投入与安全产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不一定军费投入多,产出就一定会多。军费用于国防,产出安全效益,要通过在国防系统内完成由经济力向战斗力的一系列转化。沉淀成本转化效率高低,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形成,影响军费使用效益。转化效率取决于国防经济的宏观管理水平。管理水平高,可能少花钱,多办事;反之,则多花钱,少办事。我军对沉淀成本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军费投入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不够科学;建设性经费的规划、计划和预算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军队重大项目决策的程序还不够严密;维持性经费的标准化程度还不到位,使得军费向军事实力的有效转化还不够理想。

观念更新是强化沉淀成本管理的前提。必须从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统一出发,高度重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紧迫性、必要性,要充分认识完成军事变革所赋予的任务必须以相应的沉淀成本投入为基础。同时,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必须充分发挥沉淀成本的杠杆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更新沉淀成本管理理念,创新军事管理理论。

四、认识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研究的意义

(一) 敢于面对“沉淀成本”

事实表明,由于军费资源的稀缺性、军费投资的风险性,军费投入具有国防性、专用性、防御性、战略性、沉淀性的特点,军费投资中产生的无法继续利用的先期投入,往往会形成“沉淀成本”,吸收和转化起来非常困难。为避免得不偿失,许多时候不得不任其流失,造成相应的损失。但纵观军事变革史,军费投入若没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就难以实现军事系统的革命性跨越。比如,如果为节省成本而对原有的科技系统修修补补,技术上就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和提升。因而长期以来,即便是有“沉淀成本”的风险存在,世界多数国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包括一些新领域的投入上,并未止步,有时还在不断加强。以美国为例,长期以来,其国防建设中的高投入固然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分不开,但其决策者对可能导致的“沉淀成本”有正确的认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为了谋求无可匹敌的力量,他们鼓励创新,也允许失败。据统计,美军为启动军事转型,军人人均资金投入达到22万美元。尽管有些项目投入中途夭折,形成巨大的“沉淀成本”,但其它投入还是形成了较高回报,使其军队的信息化水平在世界上变成一枝独秀,成了新军事变革的领头羊。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国力仍不是很强、供需矛盾仍很大、启动军事变革需要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一些同志容易在“沉淀成本”上患得患失。但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在一些核心领域和项目上,如微电子芯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操作系统和核心路由器等技术上,一定要敢于冒险,舍得投入,以此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 善于降低“沉淀成本”

现代经济学认为,投资者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即实现资源使用边际效益的最大化。因而,“沉淀成本”既是经济学领域力求避免的,也应是军事领域应当尽量降低的。以此目的,就要在投入时做好风险决策,科学预测投入可能转变成“沉淀成本”的概率与预期值、产出的预期效用值等。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应强化责任约束机制,防止投入隐性消失和持续膨胀。以美国为例,其国防投入无论多少,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而且一些要求比大多数其他行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还要严格,以此保证其庞大的军费开支尽可能地避免转向“沉淀成本”,实现最优化使用的目的。同样,我军在跨越式发展道路上,对于军费投入资源的决策和使用,也应建立降低“沉淀成本”的责任约束机制,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三) 勇于放弃“沉淀成本”

由于现代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在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在现有装备依然可用的情况下,需要更新换代的问题。从节约成本考虑,人们通常会从“物尽其用”,“减少损失”出发,在相关决策中“尽可能挽回损失”。这样,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把决策者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作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付出者反悔的意愿性就越小。其结果往往会因“舍不得孩子”而“套不住狼”,使整个现代化的步伐慢下来。因此,在是否更新换代的决策上,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因为,过去的采购和研制成本已经作为“沉淀成本”固定下来,不会随未来决策的改变而改变。只要发展有需要,就应果断抛弃。比如,美国为将陆军转型成更轻型、更灵敏,更快速、更方便的“目标部队”,先于2002年5月砍掉了价值达110亿美元的陆军“十字军战士”自行榴弹炮合同,后于2004年2月终止了已耗费390亿美元、研制时间长达21年的“科曼奇”直升机的发展计划。这点就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

五、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展望

治疗成本效益 篇3

关键词:残留黄疸,复方丹参滴丸,熊去氧胆酸片,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

在慢性肝炎诊疗过程中,部分患者黄疸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持久不退,总胆红素停留在50~100μmol/L左右,一般情况稳定,病程超过3个月,谓之残留黄疸。此类患者血中胆红素长期升高,肝脏负担重,发生肝硬化的概率明显增高,迅速消退黄疸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我们根据中西医理论对黄疸的认识,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残留黄疸,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及定南县中医院肝病科符合条件的残留黄疸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37.2±8.9)岁;对照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28~67岁,平均(38.1±7.8)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基础病、肝功能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001.9-94)“黄疸”相关内容。诊断要点:有慢性肝病病史(慢乙肝、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西医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感染病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疲倦乏力,肝区不适,食欲不振,尿黄、眼黄、舌质暗红、舌下静脉增粗、曲张等;实验室检查示:总胆红素(TB)升高,白蛋白、胆碱酯酶基本正常或轻度降低,转氨酶正常或轻、中度升高;发病超过3个月,病情稳定,无明显活动及并发症。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黄疸”诊断标准;符合以上诊断要点;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无慢性肝炎过程,明确为体质性黄疸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病情不稳定,有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肝癌等并发症者;知情不同意者。

1.5 退出标准

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肝衰竭,终止观察,住院综合治疗;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患者不同意原治疗方案者,可退出观察。

注: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B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TB比较:*P>0.05

1.6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黄疸消除,肝功能正常;有效,黄疸明显缓解,肝功能示总胆红素下降一半以上(含一半);无效,黄疸无缓解或加深,肝功能总胆红素下降不到一半或升高。

1.7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充分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心态平和,禁烟酒,常规护肝治疗,慢乙肝患者有抗病毒适应征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病严格戒酒并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药物性肝病及时停用相关药物。针对残留黄疸,治疗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公司,规格27mg/粒)270mg,含服,每天3次;熊去氧胆酸片(上海信谊公司,规格50mg/只)200mg,口服,每天3次。对照组应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思美泰,Hospira S.P.A公司,规格500mg/片)500mg,口服,每天3次。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退黄药物。3个月为一疗程。

1.8 观察方法

治疗开始、1个月、2个月、3个月检测肝功能,利用东芝SI501-B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化学氧化测定总胆红素(TB),试剂由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9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100例患者,完成治疗96例,其中治疗组48例(1例病情加重住院,1例出现胃肠不适退出),对照组48例(1例病情加重住院,1例认为药费高而退出)。完成治疗96例患者结果如表1。

2.1 治疗和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退黄作用,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两组之间,总胆红素(TB)下降程度无差异(P>0.05)。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退黄效果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提高。

2.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显示良好的耐受性,治疗组1例因出现恶心、胃肠不适退出治疗。

2.4 退黄药物药费比较:治疗组退黄药物每例药费748.68元,对照组6204.09元,每例患者1疗程退黄药费相差5455.41元。

3 讨论

残留黄疸,大致包括两种类型:(1)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1];(2)肝炎或肝硬化伴发高胆红素血症。前者是肝炎后遗症之一,发病机制可能为肝脏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性降低致胆红素代谢障碍,随时间的推移多可恢复,临床预后良好[2];后者发病机制复杂,与病毒复制、胆汁淤积、微循环障碍、内毒素血症等有关,病情可能持续进展,部分患者预后不良,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针对残留黄疸,以原发病治疗为主,恰当应用退黄药物可加快病情恢复,改善预后。

中医辨证强调以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素材,运用中医理论归纳分析,“司外揣内”,进行理论思辨,“探微求索”、“防微杜渐”,追求辨证的精确细致。残留黄疸患者自觉症状不多,但仔细观察,常见舌紫暗或舌面瘀点、舌边有青纹、舌下有青筋暴露,巩膜有瘀点或细血管丝,脸部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脸色黧黑而晦暗,唇黯,皮肤发紫,青筋暴露或肌肤甲错,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症象,提示瘀血。《伤寒杂病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诸病源候论》“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临证指南》“气血不行则发黄”;《张氏医通》“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残留黄疸病程迁延,久病多瘀,瘀久化热,瘀热胶结为主要病机,可合并湿热、寒湿、阳虚、痰饮等诸证。

西医退黄,主要用思美泰,优思弗、凯时、血浆置换[3]、高压氧[4]、肝移植等技术,效果良好,但价格昂贵;中医应用活血化瘀、利湿退黄、健脾温阳[5]、通腑解毒[6]等中药辨症治疗,效果确切,价格低廉,但服用不便,效果不稳定。

汪承柏先生认为凉血活血可激活胆红素结合所需酶谱的活性,加快胆红素结合及抑制TXB2产生,稀释胆汁而退黄,常用药物:赤芍、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大黄、葛根[7]。天津天士力公司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主要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其主要成分丹参、冰片具有凉血活血功效,契合残留黄疸的主要病机,基础研究揭示该药有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脂作用,且制剂工艺先进,质量稳定,不良反应轻微,是我国率先以药物身份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临床试验申请、并顺利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8],临床也用于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等肝病辅助治疗,具有抗炎、保肝、退黄、延缓脂肪变性及肝硬化进程作用;熊去氧胆酸片具有利胆、护肝、抗氧化、抗凋亡作用,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国产熊去氧胆酸片,治疗残留黄疸,提示有明确的退黄作用,有以下特点:

3.1 退黄效果确切:

本课题揭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国产熊去氧胆酸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残留黄疸,效果确切,治疗3个月,黄疸痊愈率62.50%,有效率83.33%,与西医常用的退黄药物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思美泰)比较,疗效相当。

3.2 退黄效果与用药时间相关:

两组病例均显示退黄效果与用药时间相关,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提高,提示慢性肝炎后残留黄疸应该以原发病治疗为主,随着肝脏病变恢复,残留黄疸逐渐消退。

3.3 不良反应轻微:

两组各有1例因病情加重退出,与药物不良反应无关。治疗组1例因消化道反应退出,改用其他药物后病情好转。两组病例均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3.4 药费低廉,性价比高:

两组退黄效果相当,但药费相差巨大,治疗组退黄药物每例药费748.68元,对照组6204.09元,每例患者1疗程退黄药费相差5455.41元。提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慢性肝病残留黄疸的临床综合效益明显高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思美泰),符合“简、便、验、廉”指导思想,从大幅度节省医疗费用的角度有效地解决了慢性肝病残留黄疸治疗问题,在一定范围,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农村、社区等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3.5 不足之处:

慢性肝病残留黄疸的界定标准不够明确,涉及的病种宽泛难以进行理论阐述;未设置空白对照组,对只采用基础治疗未加用退黄药物的残留黄疸消退情况不清楚。

3.6 将来改进措施:

进一步立项加强复方丹参滴丸在肝病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厘清和阐明疗效着力点;明确残留黄疸的界定标准(从病因、病程、理化检查设定判断标准);规定入选病种,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扩大样本量,按照循证医学要求,以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原则,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国产熊去氧胆酸片治疗残留黄疸效果确切,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疗效稳定,临床综合效益明显高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思美泰),符合“简、便、验、廉”指导思想,从大幅度节省医疗费用的角度有效地解决了慢性肝病残留黄疸治疗问题,在一定范围,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农村、社区等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程书权.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18例临床分析[C].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2007:338-339.

[2]韩硬海,李树桐.临床肝脏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3.

[3]杨春林,兰孟东,李贤旺.利用净化技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J].临床肝性病杂志,1999,15(3):169-171.

[4]刘伟,赵伟,罗婵.慢性药胆型肝病高压氧治疗前后肝组织学变化的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9,15(4):234-235.

[5]张建军,张赤志.温阳活血退黄方治疗阴黄证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6):91.

[6]陈梅龙,周俊元.复方大承气疡防治梗阻性黄疸时内异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2):724-726.

[7]汪承柏,贺江平.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的长期黄疸肝病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2):1-31.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4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

1. 收集、处理、编制成本会计信息所需要的成本

一个企业为了形成完整的成本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耗费很多人力、财力、物力。而完整的成本信息的获取要经过好几个过程,采集、确认、记录以及总结,在这每一个过程中都包含着许多成本的支出。如:在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部门人员的奖金津贴、办公用品、财务软件以及一些计算机硬件等等的成本支出都是相当大的。如果企业的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步骤复杂,那么成本的计算也就非常的麻烦,此时就需要高素质的成本会计人员的帮忙,也会因此加大了他们的成本。成本信息需要经过整理,形成一个个详细、简化的报表,呈现在信息使用者面前,这个过程也会带来相应的一些人工、材料费用。

2. 法律成本

一些非会计人员可能会对法律成本有许多不解,不明白什么被称作是法律成本。然而所谓的法律成本是一种防范性成本。它是假设企业的会计人员所整理的成本信息对信息使用者产生了误导倾向的情况的存在。在这个情况中,由于这个原因有可能会受到该企业的投资人或者是税务机关的惩罚、起诉,从而产生相关的法律费用。法律成本在整个成本会计信息中占着一个比较小的比例,但是缺少它的存在,却会导致其他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协调。

3. 企业业绩评估以及管理的成本支出

通常情况下,企业拥有两种成本数据。一种是用于内部管理,另一种是用于外部报送。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外报成本数据所需要达到的要求更加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来执行所有的步骤,然而对适用于内部管理的成本数据而言,它可以按照企业的管理目标来整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一般内部的成本数据多少都会带一些主观色彩,管理人员会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来收集信息,从而造成许多管理机会成本的不同。为了查找企业的各种会计指标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会计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将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成本与会计人员所做出的账面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迅速地分析、应对局面。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对产生差异的成因分析有个很清晰的了解,将会很大地影响到管理人员对生产成本的掌握。

4. 有关其他方面的成本

除了以上的几种成本,还有一些成本是比较微小的支出,其包含的范围太广。因此,把它们通通纳入其他方面的成本中去。它主要包括了这些内容,如:对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系统的维修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费用等等。

二、对成本会计信息进行效益构成分析

1. 降低相关的成本

只要在不影响成本变动的情况下而引起利润变化的变化,降低成本将会是最好的一个挽救措施。为了实现降低成本的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实现:第一,在不改变技术条件、经济规模以及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劳动生产率进行改善、构建组织管理进行优化等渠道来降低成本。第二,对发生成本的基础条件进行改变。它的基础条件包括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其可资利用的经济来源的性质。所谓的资源,它包含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其中有对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以及一些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结构方面等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也是对成本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2. 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率

降低成本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增加企业利润的一种表现。当市场发展得越来越激烈的时候,降低自身的成本相当于提高实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果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有一定的联系时,成本管理最大的困难就是解决成本降低和生产经营之间,哪一者更为重要的问题。单单是靠成本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很容易引起错误的认识。当成本变动与诸多因素有着关联的时候,要全面地看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成本、价格、销量、质量等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来合理地对成本进行调整,这能够使企业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最大的利润。

3. 增加对企业战略的支持

企业战略是一切业务发展的起点,只有将战略措施布置得当,才能更好地与成本信息进行配合。现在许多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不断地对成本进行强化管理,从而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战略的选取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它不仅要配合企业的各种小战略的实施,而且还要带领企业的成本管理走向最低化。除此之外,采用成本信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方法来使有效的经济资源能够生产出种类多样化的产品、价值更高的产品,从而实现节约增产的目标。这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之一,当企业的成本逐渐降低,企业战略的发展方向也会变得更加广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使用使得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强,导致了各个信息使用者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很好的评价依据,它能够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成本有一定的掌握,有利于决策的做出。根据成本信息可以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做一个权衡,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使效益实现最大化。

摘要:将企业的价值、利润最大化是它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企业会计应该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的时候要注意成本效益的使用。所谓的成本效益原则就是指会计部门收集的会计信息能够使整个过程的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带来的效益大于总成本的支出。

关键词:成本会计信息,成本效益,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陈俊武.浅论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以及整改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6):124-125.

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5

应用ABC来核算产品成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原有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而是要在原有的成本信息系统基础上,改进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因此建立ABC系统并使之与原有的信息系统协调运行,以及为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增加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应用ABC所付出的代价,一般将其统称为“实施成本”。实施成本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由设计成本、机载成本和核算成本三部分构成。

(一)设计成本。

设计成本是指在原有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以及生产流程的特点,为增加ABC系统功能所需要进行的研究设计而付出的代价,是整个ABC系统的基础。设计成本主要包括设计ABC系统、系统得到必要的承认以及根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ABC系统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计成本可视为一种固定成本,与企业对产品成本信息要求的精确度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二)机载成本。

机载成本主要是指将ABC设计加载到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发生的软件开发费用以及机载运行的费用,即在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行ABC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软件开发费用、设备购置费用、人力费用、动力费用、备品备件和日常维护费用等。机载运行可以提高成本计算的效率和精确性,为应用ABC创造有利条件。企业对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要求越高,越需要发达的ABC系统,相应的机载成本也就越高,因此机载成本会随着成本信息精确度的提高而上升。

(三)核算成本。

核算成本是指运用ABC系统对成本进行记录、计量所使用的人力、物力及所付出的代价,是应用ABC的必要条件。笔者将核算成本与机载成本之和称为ABC的运行成本,二者是一种此增彼减的关系,在使用人工核算成本为主的企业,应用ABC往往会造成很高的日常核算成本,机载成本比重越低的企业,其核算成本的比重越大;反之,随着机载成本比重的提高,核算成本会相应下降。但是机载成本的提高速度总是会大于核算成本降低的速度,其原因是,软件的开发和设备的购置费用远大于由此而减少的使用人力进行核算而发生的人力、物力费用。因此,二者之和,即运行成本仍然会随着企业对产品成本信息精确度要求的提高而上升。在机载成本为零的情况下,运行成本全部为核算成本,此时产品成本信息的精确度最低。

设计成本、机载成本和核算成本共同构成了ABC的实施成本,且企业对产品成本精确度的要求越高,ABC的实施成本越高。

二、应用ABC的效益分析:失误成本的降低

失误成本是指根据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出不正确的决策,导致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失误成本产生的原因,典型的有:不合理的产品定价所导致的无利润产品的出售或产品竞争力的丧失等;不良的产品设计,如一味考虑增加某一产品的性能而添加特殊零件或复杂生产工艺,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超过由于性能的增加所获得的效益;不准确的经营费用预算等。企业通过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为生产经营等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减少失误成本,从而相对提高企业的效益。ABC系统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也越有利于失误成本的降低。

三、失误成本与实施成本的权衡

一个企业往往拥有上百甚至上千种作业,根据每一项作业的实际耗用资源核算产品成本的确可以获得精确度很高的成本信息,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决策,但其实施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采用这样一个成本核算方法所发生的实施成本很有可能大大超过由于其能提供“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而改善了决策所带来的效益。此外,任何一个成本系统都不能做到完全精准,国外的文献提到,“作业和加工成本同实际成本的差别在5%或10%以内就可以算得上准确”,“相对简单的作业成本制度可达到90%以上的准确度”,应用ABC的成本效益分析实际上就是在由基于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决策产生的失误成本和应用ABC而发生的实施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失误成本与实施成本随成本信息的精确度呈反方向变化: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高,实施成本越高,而失误成本越低;反之,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低,实施成本越低,而失误成本越高。企业应用ABC的总成本应是实施成本与其应用的过程中,企业基于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而做出决策导致的失误成本之和。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实施成本与失误成本相等时,总成本达到最小,此时是应用ABC的理想状态。而在理想状态的左侧,尽管实施成本较低,但由于其计算的成本信息的精确度相对较低,导致失误成本过高,从而使总成本过高;而在理想状态的右侧,尽管ABC的应用使得成本信息的精确度提高,从而失误成本较低,但由于ABC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实施成本过高,从而总成本过高。

四、企业应用ABC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是否适宜应用ABC进行成本核算,实践中通常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决策。一般可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产品成本受扭曲的程度。

ABC的基本目的就是解决产品成本受扭曲的问题。如果扭曲不存在或不严重,从“成本效益”观点来讲,实务工作者就不会认为有应用的必要。间接费用分配问题是扭曲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技术的进步使得直接人工越来越少,间接费用在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沿用传统的分摊方法,用直接人工标准来分配,就会产生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己的制造费用,必然会使成本信息扭曲。此外,产品种类越多、生产程序越复杂、产品产量差异越大,不同产品导致的支持部门资源耗费的差异越大,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产品成本受扭曲的程度就越大。因此,现有产品成本受扭曲的程度越大,越适宜应用ABC。

(二)成本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

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能否在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企业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而企业所做的决策很多是基于成本做出的,因此,决策的正确与否与成本信息的精确度息息相关。企业基于产品信息所做的决策有产品定价、产品替代、技术投资、终止不获利产品的生产、改进生产过程和经营战略等。总之,企业做决策时对成本信息的依赖性越大,也就是决策与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越高,就越适宜应用ABC。

(三)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性。

现有信息系统条件指企业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情况、企业整体的网络化程度、系统访问能力以及历史数据的可用性等。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与否为成功应用ABC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系统的创建和完善不仅可以获得ABC所需的成本信息,为所耗费资源能够准确计入作业成本库,以及以多元作业动因为依据计算产品成本打下了基础;同时企业的成本分配有时需要二次分配,ABC繁重的资料收集和计算工作可能会造成企业过量负荷,使企业难以承受,从而阻碍ABC的成功应用,而完备的信息系统会自动完成这些复杂而繁琐的工作。现有信息系统条件越充分,越有利于应用ABC。

(四)企业的规模。

企业的规模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差异上,以及企业空间的分散性上。规模较大的企业比较容易出现成本扭曲的问题,所以应用ABC较多。

公立医院成本效益研究 篇6

成本效益理念是指公立医院在成本管理中, 要从“投入”与“产出”两个角度衡量医院成本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不能一味的讲求成本降低, 而是应将对成本的考察目标放在“投入” (成本) 与“产出” (收入) 之间的关系衡量上。倘若公立医院的投入产出比例 (收入/成本) 越高, 则表明公立医院的相对成本越低, 成本效益就越高。同时, 倘若医院财务人员判定将要发生的成本支出会小于该项支出为医院所带来的收益, 则表明该项成本是有效益的, 成本的发生是值得的。否则, 就不应该发生。

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逐渐深化中, 公立医院也历经着不断的改革。如何在改革中既能降低医疗卫生成本, 又能提高医院的效益, 是我国公立医院探索与研究的一项议题。

二、我国公立医院实施成本效益评估的主要内容

目前, 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效益评估的内容主要有四项, 即财务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物资成本。公立医院成本效益评估的四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 财务成本是指资金成本, 即公立医院在资金筹集与使用中所付出的资金代价。

财务成本是构成公立医院整体成本的一项重要构成, 公立医院应及时对财务成本进行分析, 对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情况做好监控, 注意与调配资金成本的比例构成, 合理降低资金成本, 有效回避财务风险。

(二) 人力成本是公立医院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

目前, 随着公立医院的发展, 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升高, 并成为医院彼此间竞争的重要战略成本。

(三) 管理成本指公立医院在运营管理中所发生的成本耗费。

管理成本在公立医院的总成本中占比通常在三成及以上。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公立医院中, 管理成本只占其总成本的不足10%。相较之下, 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成本占比较重。公立医院应对管理成本管控引起重视。

(四) 物资成本即物化了的资金成本。

在公立医院中, 物资成本通常包含两类:流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流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管控, 是我国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工作量最大也最直接的工作。

三、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效益研究现状

(一) 我国公立医院在成本管控中不重视“成本-效益”原则

目前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在成本管控中, 都是一味的重视成本节约, 即侧重对成本总量的减少与降低。而不注重分析成本所带来的收益, 更不对收入与成本支出的对比与衡量。

(二) 我国公立医院成本管理体系待完善

纵观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管控现状, 不难发现, 我国公立医院除了忽视“成本-效益”原则之外, 还对成本的各项管控指标没有进行科学分析, 成本核算软件也较为滞后。

(三) 我国公立医院成本管控内容较简单

目前, 在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管控中, 医疗设备的成本以及损耗等, 一直都是成本管控的重点。而且, 公立医院的成本管控过于简单, 没有与医院的长久发展和未来战略等紧密相连。公立医院在成本管控中, 无法针对具体的医院运营情况和具体成本项目等提供准确而完整的信息。导致公立医院的成本管控机制难以发挥实效, 甚至会产生欠缺或偏差。此外, 很多公立医院对成本的管控方法较为单一与落后。成本管控内容的单一性, 使公立医院对后勤等管理成本无法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分摊, 也无法将成本管控效果与部门和员工激励相连。

四、“成本-效益”原则下, 我国公立医院应如何做好成本管控工作

(一) 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合理归集收入与成本数据

我国公立医院若要做好成本效益研究, 首先应在“成本-效益”原则下, 合理归集成本数据:成本核算与管理实际是公立医院的一项财务管理工作。成本核算与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会计期间具有一致性。基于此, 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可以借助财务处理对医院的各项成本进行有效归集与处理。同理, 会计期末的成本数据, 公立医院也可以通过财务账目直接获得。其次,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除了归集与处理成本数据之外, 公立医院还应合理归集收入数据。既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的需要, 又实现了成本与收入相配比的会计要求。因此, 对收入数据进行有效归集与处理, 也有助于成本数据的处理。对公立医院而言, 收入主要包含药品收入、住院收入、医疗收入、其他收入等。无论哪种收入, 笔者建议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依照部门或科室进行划分, 以与每个部门和科室的成本费用数据相配比和核对。

(二)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严控物资成本

此处, 笔者将细节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即严控物资成本、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原因是这三大成本是医院成本管理的核心。首先, 公立医院应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严控物资成本。2011年, 我国卫生部发布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提出医院应进行成本管控的同时, 更是提出我国医院应严控物资成本。对此, 公立医院首先应把好医疗设备等物资“准入关”。凡是采购医疗设备, 均采取统一招标和采购的模式。同时, 公立医院还应在推行激励机制的同时, 实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将对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激励与成本管控成果挂钩。通过这种形式杜绝浪费现象, 在注重成本与效益相配比的同时, 实现成本节约。

(三)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严控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是公立医院成本构成中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很多公立医院都存在“超编”现象。不仅人员工作效率低, 而且人力成本巨大。因此, 笔者建议我国公立医院应在人才聘用上把好关, 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严控人力成本。公立医院可以根据定编人数控制用工, 并根据定编人数和定编岗位制定人员费用计划。

(四)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严控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大致两成。针对管理成本, 公立医院可以在管控中将其分为三个环节, 即事前、事中、事后管控。“事前管控”即指对管理成本做好前期预算, 并将审核后的预算计划下达至各个部门和具体员工;“事中管控”则是对管理成本发生过程进行监督, 并实行“归口分级管理”;“事后管控”则是针对会计期内医院发生的管理费用进行统一考量分析, 为下期费用管控提供借鉴。

(五) 实施医院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机制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一直都是我国的一句古话。对公立医院而言, 预算是针对成本费用的一种前期安排。通过预算管理机制, 公立医院能够对成本费用的具体数据进行层层分析、分解。利用预算管理将成本费用指标落实到每个部门和人员, 并定期不定期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和控制方案, 及时解决;如若出现重大关系事项造成实际与预算出入较大, 可以由医院高层针对该事项进行分析, 若为不可控力造成则及时调整预算数据, 若为人为因素造成则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当期预算数据明显好于过去的, 或者节约成本费用项目较突出的项目或者部门, 医院应当酌情予以奖励, 进而在医院内部倡导节约意识, 提高成本控制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我国财政部曾于2012年1月1日联合卫生部共同修订并对外下发了《医院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新制度”) 。在新制度中, 对医院的成本管理进行了优化与改革。这既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深化, 也是我国医院在新时代下发展与完善的需要。笔者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立足于公立医院, 试对成本核算与管理展开议论与探讨,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希望有助于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

关键词:公立医院,成本效益,成本核算,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侯贺琳.我国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3 (08) .

[2]李庆辉.医院会计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J].金融经济, 2012 (08) .

[3]马凤云.浅析医院成本核算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01) .

[4]章为丕.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探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1) .

[5]范文.浅谈医院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控制步骤[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0) .

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7

1 成本会计信息中成本的构成

在进行会计工作中,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生产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企业在进行核算的时候, 使用相关的核算方法, 根据会计的制度,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消耗得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得到的成本会计信息进行传递, 使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情况。这样就使得企业的成本信息中也是存在成本的问题, 成本会计信息在成本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成本

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在形成的时候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要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进行一系列数据的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才能得到成本会计信息。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对经济业务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时候, 主要的成本体现在会计人员的工资和使用的办公用品的费用, 以及使用的一些工作中必须的设备的折旧费用和账簿的费用, 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如果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那么成本会增加很多, 同时对处理的结果如果要求过高的话, 成本也会相应的提高。在成本会计信息的报告过程中也会形成一部分成本, 这些成本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上, 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完财务的报告的编制以后, 是要经过专门的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以后才能对外进行发布的, 这样需要企业支付相应的审计费用。在进行经济业务数据收集和处理以及报告中的成本还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就是这些成本通常都是可以计量的, 而且是可控的。

1.2 成本会计信息的传递成本

在企业的成本会计信息产生以后, 会计人员要将信息传递到使用者的手里, 这就需要进行信息的传递, 在这个过程中是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的,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 是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才能做到信息的传递, 不同的传递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成本费用, 使用人工进行传递就会产生人工费用, 使用会计软件进行传递就会产生软件的摊销费用。

1.3 成本会计信息的诉讼成本

在会计人员进行成本会计信息提供的时候, 一定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旦企业在使用了信息进行对外财务报告或者是进行纳税申报以后, 因为成本会计信息的失误进而出现问题, 会受到相应部门的处罚, 情况严重的时候, 企业可能会受到信息使用者的诉讼, 这样就会导致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会产生一定的诉讼成本, 主要表现就是诉讼费用以及律师费用的花费。

1.4 成本会计信息的竞争和谈判劣势

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的时候是为了给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情况的报告, 同时也会吸引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 使企业的融资更加的充分, 但是在企业信息披露的过程中, 企业的竞争对手也会得到企业的经营情况, 这样就使得企业在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竞争对手为了击败企业, 而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方式, 使得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遭到打击。因此, 企业在成本会计信息的报告过程中, 是非常容易发生竞争的劣势的, 同时企业在与合作企业进行谈判的时候, 也会出现在谈判方面的劣势。

2 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企业在成本会计信息提供的时候是经过了一定的过程才实现信息的提供的,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成本, 但是, 成本会计信息也是可以为企业提供收益的, 通过对成本会计信息进行分析, 企业可以对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以及效益进行很好的掌握, 同时制定出好的企业决策。但是, 一定要保证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在成本会计信息中, 效益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 降低成本

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 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 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 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 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 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 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

2.2 增加企业的利润

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 但在某些情况下, 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 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 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 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 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 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2.3 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 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其需要高于一切, 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 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 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 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随着科技的进步, 管理方法的创新, 会计学科的发展, 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 更具体, 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 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 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第二,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 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 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 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 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第三, 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 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 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大大便捷, 成本大大降低了。

3 结束语

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成本对企业的效益影响一直都是很大的, 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 对成本进行良好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如何通过成本信息的管理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越来越重要, 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对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 得到对成本会计信息的构成, 进而找到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方法。

摘要:在企业的发展中, 成本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成本也是财务会计进行核算的重点。企业的财务会计进行核算就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 同时使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因此在企业财务会计进行核算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在成本会计信息中, 成本效益指的是会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来的效益应该是多于成本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的成本的。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 对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效益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分析。

秸秆打捆机成本效益分析 篇8

1 成本效益测算

1.1 工作机械及价格

秸秆打捆机为方捆自动打捆机, 价格为7.7万元, 财政补贴3.3万元, 农民实际支付4.4万元;配套动力机械为40马力拖拉机, 价格3.6万元, 财政补贴1.1万元, 农民实际支付3.3万元。同时需要使用两台手扶拖拉机用来运输秸秆到回收点。

1.2 相关作业情况

秸秆打捆机每天平均作业10小时, 可打捆40亩, 一年两熟可以作业20天, 全年作业面积800亩。由于回收点要求秸秆含水量必须小于20%, 因此平均每亩秸秆量只有400 kg左右。

1.3 成本测算

(1) 按机械原价 (打捆机7.7万元, 拖拉机3.6万元) 测算。

(1) 耗油量:220元/天, 折合成亩耗油量为5.5元。

(2) 运输费用:400元/天, 折合成亩运费为10元。

(3) 人员工资:主手200元/天, 需要5个辅助小工300元/天, 折合成亩人员工资为12.5元。

(4) 绳子:每2捆绳子136元, 能打捆15亩, 加上损耗, 折合成亩用绳10元。

(5) 大修理提存费:按4.8%提存率测算, 折合为5.5元/亩。

(6) 折旧费:按9.6%折旧率算, 折合为11元/亩。

(7) 其他:2.5元/亩 (含辅助润滑用油0.5元/亩, 修理费0.5元/亩, 伙食费等1.5元/亩) 。

以上成本合计为57元/亩。

(2) 按扣除财政补贴后的机械价格 (打捆机4.4万元, 拖拉机2.5万元) 测算。

大修理提存费3.2元/亩, 折旧费6.5元/亩, 其他费用与第一种测算方法一样, 成本合计为50.2元/亩。

1.4 效益测算

打好捆的秸秆卖给回收企业或个人, 最高0.12元/公斤, 折合为亩收益48元。

2 成本效益分析

通过以上测算, 不难发现, 即使机手购买机械时享受购机补贴, 作业成本也达到50.2元/亩, 而收益只有48元/亩, 一些机手反映作业越多亏损越大。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秸秆打捆机的推广难度很大。主要原因:

(1) 柴油价格持续走高。农用柴油供应偏紧, 加油站农忙时限量供应。2011年, 该市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的O号柴油价格上涨了320元/吨, 而个体加油站上涨更多, 加上运输用柴油, 秸秆打捆耗油成本至少增加2~3元/亩。

(2) 人工工资上涨。由于大中拖驾驶技术要求较高, 导致雇佣好的驾驶员工资上涨, 由原来的150元/天上涨到200元/天, 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 雇佣小工的价格也由原来的40元/天上涨到60元/天, 导致人工成本增加2元/亩。

(3) 作业田块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 土地分散到户, 形成了“裤腰带”和“豆腐块”, 给机械作业带来了很多不便。小田块的机械作业转移时间多, 增加了机械空运转时间和作业成本, 降低了使用效率。据了解, 如果连片规模作业, 每天可打捆45~50亩。

3 推广对策及措施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供油保障机制。石油、物价、农机等部门应及时沟通, 共同协商建立保障农忙期间农机用油的长效机制, 降低作业用油成本。二是加大机具补贴力度。在中央、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市财政再配套相应的补贴资金, 降低机手购买机具的成本, 提高农民购买机具的积极性。如果市财政配套补贴10 000元/台, 则减少机手2元/亩的成本投入。三是考虑补贴作业面积。市乡财政适当考虑补贴秸秆打捆作业面积, 将10~20元/亩的补贴直接补到机手, 提高作业收益。

3.2 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过于分散的土地降低了农机作业的效率和机手的效益, 规模种植是发挥农机最大效率、不断提高农机产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鼓励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 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机手效益。

3.3 提高作业组织化程度

以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为载体, 将单一的秸秆打捆与机收、机耕、机插、机植保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一条龙”服务和运行模式,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作业效率和效益。

3.4 加大农机培训力度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必须严格遵循“试验─培训─推广”的原则, 尤其是在农机培训方面要做过细的工作, 要加大操作机手的培训力度, 使他们了解各种操作常识, 熟练掌握机具的性能指标, 避免因操作原因增加维修成本, 影响经济效益。

上一篇:学习算法的意义下一篇:主动脉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