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导向

2024-05-18

岗位导向(精选十篇)

岗位导向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3月外科5个护理单元责任护士共37名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年龄28.6岁±3.11岁;本科16名, 大专21名。 已排除病假2名, 产假3名。

1.2步骤与方法将我院外科5个护理单元共37名责任护士实施为期1年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训, 培训时间为2 0 1 4年4月 —2 0 1 5年4月, 具体方法如下。

1.2.1责任护士岗位培训需求调查通过查阅文献,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内涵自行设计责任护士岗位培训需求问卷。1一般资料:包括护士所在的科室、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及责任护士任职年限。2培训需求:包括对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师资等项目。

1.2.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责任护士岗位培训课程内容根据责任护士岗位培训需求设置授课课程。 1制度与法律法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预案流程、院感知识及预防、护士条例等。2专业技术:包括各类仪器设备应用及故障的排除、危重患者护理及观察、专科护理技能, 静脉技术规范的实施及应用等。3专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教育能力等。4个人特质:包括情绪管理、危机管理、时间管理服务意识、压力应对等。5价值观:包括同理心及责任心培养, 价值观与职业归属感探讨等。

1.2.3培训方法1制度与法律法规由各单元护士长或N3护士采取多媒体授课、自学的形式。2专业技术由各科室安排固定老师带教, 采取分组培训、情境模拟、专科案例、单独指导等形式。3专业能力聘请经验丰富、授课能力强的老师担任, 采取集中多媒体授课、教育实战演练等形式。4个人特质及价值观培养由护理部教研室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 采用集中多媒体授课、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综合方法进行培训。5培训时间:每月按期培训, 每次培训时间为45min, 整个培训为期1年。

1.2.4考核评估方法采用大科集中考核与科室分期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考核相结合、卷面成绩与科室综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量化评定;操作技能考核、专科质量考核由科室指导老师和护士长负责, 培训一项考核一项。

1.2.5评价指标1综合考评:综合考评从5个维度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安全管理能力、教育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观察及判断病情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每项各占20分.2操作技能考评。3专科质量考核: 采用护理部专科质量考核表。4专科理论考核, 采用考卷形式, 由授课老师出题。5护士核心胜任力:采用由胡波等[3]编制的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量表, 包括良好的个人特质、临床护理能力、支持和人际沟通能力、 批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5个维度, 共4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 分为完全具备、大部分具备、部分具备、小部分具备和不具备, 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人数和百分率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责任护士一般资料 (见表1)

2.2责任护士岗位培训需求责任护士希望掌握的培训内容分别为护理管理知识占87.0%, 人际沟通占78.5%, 护理教育培训占76.4%, 专科知识和技能占72.9%, 急救及应急能力培训占37.5%, 护理科研培训占30.5%。责任护士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为多媒体理论授课占78.0%, 情景模拟占76.6%, 专科案例分占7 5.4%, 教育实战演练占7 4.2%, 经验交流70.6%, 分组学习50.6%, 教师单独指导30%, 业余自学占20%。

2.3培训前后全体责任护士岗位培训考核情况比较 (见表2、表3)

2.4培训前后全体责任护士核心胜任力情况比较 (见表4)

3讨论

外科是以手术为主配合其他综合措施诊治疾病的临床科室。外科护理的特色是病人发病急, 病情变化快、抢救多, 同时多数病人存在躯体移动受限。因此要求外科护士要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 灵活的应变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责任护士是整体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因此提高责任护士专业技术及能力是外科责任护士岗位培训中的重中之重。在李芹等[5]的研究中显示, 责任护士任职资格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 护师及以上职称, 年龄在30岁~35岁可以胜任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 新任护士大约需花5年及以上的时间才能基本适应责任护士岗位。然而由于目前病房责任护士的年轻化, 年龄为28.6岁±3.11岁, 工作5年以下担任责任护士占35.1%, 因此科学系统地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责任护士在职培训, 有利于提升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 岗位胜任力是指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促使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 并且在该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的总和[4]。通过授课、情景模拟、 案例分析、教育实战等多种培训方式, 帮助外科责任护士理解体会, 尤其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应对自如、学以致用, 帮助他们提高岗位胜任力。本研究显示, 责任护士参与岗位培训前后其核心胜任力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责任护士岗位培训中注重个人特质、沟通能力及评判性能力等深层次胜任力的实践培训, 使责任护士的自我效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责任制护理模式要求责任护士以病人为中心, 全面负责分管病人的护理及管理, 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系统全程的培训不仅使责任护士在日常护理实践中学会主动关心了解病人的需求与病情, 参与医生查房, 及时有效地与医生、临床医技部门沟通, 竭尽所能地为病人排忧解难。同时通过护理管理知识、护理质量标准的培训及参与, 让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每日的病情学会制订周密的护理计划, 确立患者每日护理服务的项目、时间、频次, 护理项目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计划完成以责任护士为主, 中夜班护士为辅, 在全程照护中逐步培养了责任护士观察判断病情、健康安全教育、沟通协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显示, 责任护士经过为期1年的在职培训前后综合考核的5项能力及操作技能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基于优质护理服务发展的需要, 认真倾听责任护士的需求, 以个人特质、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护理能力、 思维和创新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等方面为抓手, 使外科责任护士岗位培训初见成效。但是责任护士岗位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推广, 不仅需要师资队伍能力的不断提升, 而且还需要护理管理者不断探索与创新, 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以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责任护士岗位培训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某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外科5个护理单元37名责任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培训需求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及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制订外科责任护士岗位培训方案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 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责任护士最希望掌握的培训内容分别为护理管理知识 (87.0%) 、人际沟通 (78.5%) 、护理教育培训 (76.4%) 、专科知识和技能 (72.9%) 。责任护士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为多媒体理论授课 (78.0%) 、情景模拟 (76.6%) 、专科案例分析 (75.4%) 、教育实战演练 (74.2%) ;实施责任护士岗位课程培训后, 在安全管理能力、观察病情能力、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5个维度的综合考核、操作考核及护士核心胜任力方面均有提高, 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以责任护士需求为导向, 结合岗位胜任力内涵设置责任护士培训课程有利于提高责任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责任护士,岗位培训,外科,岗位需求,岗位胜任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加强临床护理队伍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7) :6.

[2]部凤英.护理岗位管理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 44 (8) :1017.

[3]胡波, 杨莘, 刚婷婷, 等.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0) :67-69.

[4]洪海兰, 王薇.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护士岗前培训大纲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3) :253-255.

职业教育岗位导向下岗位直通浅析 篇2

关键词:岗位导向;校企直通;产教融合;预就业

一、产教融合下招生与招工预就业的实施背景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邮政企业产业结构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是传统邮政邮务类业务市场需求急速下降萎缩:二是全社会速递业务市场得以快速发展;三是邮政金融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展业,社会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中国邮政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企业改制,实行公司化运营。面对市场一方面邮政普遍服务能力、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另一方面传统邮政业务市场萎缩导致岗位从业人员锐减,企业增收节支,传统邮政生产人员大量转岗。调研中发现,部分县市局日营业收入不到百元,部分农村支局函、包业务出现当日无营业收入。

二、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完备订单式课程体系,制定招生即招工预就业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

针对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校企充分交流。为满足营业岗位对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二0一四年八月达成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陕西邮政分公司委托学校招收委培进修班,为企业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包括前台邮政储蓄营业前台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养期为一年,其中企业实习期不少于4个月,不少于2个岗位,进修一班招收60人,进修2班招收40人,进修一班采用各地市分公司招聘推荐的方式,从应届全日制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中录取。进修二班为从我校应届日校学习结束、高级工鉴定成绩合格并参加大专学历教育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要求在校一年学习期间,取得储汇业务员鉴定高级证书、银行专业人员认证资格、反假币资格证、保险销售人员资格证、计算机录入合格证。此外,我校和陕西邮政公司充分下基层调研后,陕西邮政公司又决定与我校联合开办2014年邮政储汇业务员定向班。为全省邮政企业培养一批储汇业务员,培养专业为金融实务与管理,学制三年,学院单独开班培养,专门定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每年寒暑假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度调整课程设计,实行全日制教学。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一年。学生各项成绩达到要求后择优录取为企业正式员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大专学历教育,专业应为金融、经济管理、财会、市场营销或计算机通信等专业。学生在我院学习期间还必须取得储汇业务员职业技能高级工、银行专业人员资格证书、反假币资格、保险销售人员资格、普通话二甲以上等级证书、计算机录入合格证书、办公自动化操作高级证书。

三、建立校企直通、双师共建预就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因材施教,以岗位为导向,校企直通培养

面对一年制委培班,具体分析在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知识构成,具体体现在:一是学生原来专业比较繁杂,学科专业无特色,与企业定向培养的金融专业人员岗位需求脱节;二是学生原来的大学本科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知识构成不完善;三是应知应会技能构成“重科学、轻技术”,面对邮政金融岗位业务技能水平低。据此,面对邮政金融转型和邮政企业的全面转型升级,认真调研邮政金融的用人需求,编写制定了一年制大学本科生入职进校接受一年职业教育订单式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和相关科目单元设计,采用4+2+4+2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经过培训要求达到储汇业务员高级工、银行专业人员认证资格、证券从业认证资格、保险销售人员从业资格、反假币认证资格、普通话二甲以上、计算机录入合格(有效字数六十以上/分钟)、办公自动化操作高级等证书。

(2)搭建校企联合、双师共建人才培养平台

面对本年度新招收的本科制、大专制订单生,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构成,大胆摸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改方法。一是招聘有银行临柜经验、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担任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确保校企人才培养直通岗位。二是聘请企业邮政金融网点转型国家级内训师直接走上讲台,讲金融转型、讲理财知识和方法、将保险销售和技巧。确保学生4+2模式的知识体系有效性衔接。三是聘请企业金融业务领导、高级技师和技师等业务精英讲授具体的业务课程,使金融业务理论和实践学习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四、结论

强化以目标为导向的岗位考核 篇3

一、加强岗位考核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转型的需要。“控制用工总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适应整体改革、帮助企业顺利步入新生期的必经之路。其中用工控制是目标,生产率提高是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岗位考核作为企业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及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是企业新生期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缺的基础工作。

它是提高生产队伍活力的需要。生产队伍一般由老、中、青三个梯次人员合理搭配组成。不同年龄段职工相互作用、影响,使生产队伍不断散发着创造力和活力。油田用工总量管控工作开展以来,各单位直接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缺乏劳动力引进渠道,特别是一线队伍无法获得新鲜劳动力的补充。长期没有青年员工补充的队伍创造力和活力必将逐渐减退,岗位考核制度的应用可以从手段上激发生产队伍的活力。

它是人力资源工作科学管理转变的需要。放弃粗放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每名劳动者作为一个可量化评价的对象,形成横向纵向可比较、可衡量的客观考核结果,从而改善组织的反馈机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更可激励士气,同时在人员配备、员工发展、薪酬晋升、技能等级鉴定、高技能岗位选评、公平合理地酬赏员工等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

二、建立实用的岗位考核制度的设计思路

评价细则要更具针对性、目标更细致明确。评价细则有两个功能。一是体现企业对被考评人管理的核心目标,二是作为考评打分的衡量标尺。要实现岗位的目标管理、考核打分更贴合实际生产,必须要打破统一通用的评价细则,建立针对各技能操作岗位的评价细则。

拉近考评人与被考评人的距离。岗位考评一般由基层队干部评价技能操作人员,由于基层队干部参与生产管理职能多,与个别职工的交流有限、有距离感。而班组长作为技能操作人员,最了解技能操作岗位的工作生产实际,日常与组员生产生活在一起,对职工的日常表现更是了如指掌,故设定班组长作为技能操作人员岗位考评主持人。

缩短评价期间。从目标导向的角度看,评价细则向职工提示的企业管理的目标,缩短评价周期,增加考核频率,深化了职工对企业管理目标的理性认识,是实现目标管理的第一步;从考评打分的角度看,缩短评价期间,考评人对期间内评价人的工作业绩贡献情况记忆犹新,可以减少误差,给出更准确的评价,保证考核的公平性;从考评反馈的角度看,评价期间越短,技能操作人员获得工作反馈越及时,对今后的工作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越容易满足职工的上进诉求,是实现目标管理关键的最后一步。针对技能操作岗位的特点,设计对工作情况每日记录,每月汇总日记录情况进行考评。

量化考评结论。现行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按评分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直接对职工做出了结论。这种离散数据在技能等级鉴定、高技能评分等工作中应用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反映职工业绩情况的结论相对粗狂,日常工作业绩优、劣的两名职工考评结论却可能一样,也慢慢消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偏离了考核的初衷。因此,面向目标的岗位考核制度必须保留量化的考核结果。

考评量化结果在各单位间要具有可比性。现行办法考核时,各基层单位各自为战,基层队之间不但业务范围、工作性质、人员余缺等情况差异较大,而且有的基层队从严考评,有的基层队中庸平均,对评价细则的把握大相径庭,造成各单位间考评结果不具备可比性。为提供对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更有价值的评估数据,必须将考评结果通过公式转换,转化为在各单位间具有可比性的量化结果。

最大程度消除考核评价中易发生的人为误差。通过缩短评价周期、细化评价细则、数学公式消减等措施,最大程度的弱化光环效应、趋中误差、个人偏见等人为误差对最终考核量化分的影响。

考评结构简单直接,职工能看懂,易理解。无论考评制度制定的如何完美,如果考评结构过于复杂,验算公式过于艰深,就不容易获得职工的认可。加之职工内在抵制考评的心态,将不利于职工采取积极的态度改善工作中的不足,考评制度推行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因此考评结构的设计要简单直接,达到职工第一次接触便能够接受的程度。

三、实用有效的岗位考核制度的结构框架

制定与岗位生产目标一致的评价细则。评价细则的设立遵循“突出劳动贡献、密切联系生产”的原则,包括基本贡献、工作态度、特殊贡献三个方面,权重分别为7:2:1,各基层单位可上述范围内自行设置评价细则。一般基层队内设立统一的评价细则,基层队各班组工作内容差异较大的也可由各班组设立评价细则。

根据生产的需要,新设备、新操作工艺的出现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考核细则进行必要的修订。考核细则的修订由使用考核细则的四级单位自行实施,修订内容需在实施单位讨论通过,并报三级单位、人力资源部备案。

每日业绩贡献记录、每月汇总考核。每日利用班前会布置全天工作,利用班后会由班组长主持业绩贡献记录工作,班组内部进行讨论,对异议表决,共同完成业绩记录工作。班组内将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对班组劳动目标达成共识。运行成熟后,可轮流主持业绩贡献记录工作,实现自我评价。每月将业绩贡献记录汇总,得到月度综合得分。

通过调节系数将月度业绩贡献转换为最终量化分。考评结果由月度业绩贡献分和调节系数组成。月度业绩贡献为累计各组员全月业绩贡献记录情况;调节系数是各级各单位之间贡献差异的调整系数,包含班组系数、四级系数、三级系数。职工每月最终考评分为业绩贡献与调节系数的乘积。

评价工作每月开展一次,不再开展季度、年度考核。积累每月考评量化成绩,形成技能操作人员的岗位考核结果。

简单明白的考评公示结果。每月在基层单位公示职工月度业绩贡献及三个调节系数。从职工的角度看,月度业绩贡献由自己全程参与;调节系数是使用了哪些公式层层转换得到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与所在班组、基层队、三级单位的其他职工使用的是相同的调节系数。职工对公示的内容是很容易接受的。

岗位导向 篇4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普遍问题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最全面、最系统的体现,课程体系也是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对促进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每所学校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纵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

(一)课程体系趋同,专业定位无法体现特色

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没有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不结合本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闭门造车或盲目借鉴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导致各院校课程体系趋同,造成各院校毕业生“千人一面”,缺少就业竞争优势。

(二)专业技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社会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人才市场对IT复合型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势态。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般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化工作,而且往往要求身兼数职,要求同时具备计算机维护、网络维护与管理、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等能力。而一些学校由于课程体系安排不当,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造成虽然岗位缺口大,但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基于职业岗位群导向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让毕业生尽可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明确高职教育与就业培训的关系,明确一技之长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想方设法解决现行课程体系中的突出问题,要汲取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出符合区域行业需求、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以职业岗位群导向进行专业特色定位

各地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必然导致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具有特殊性,而这些都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逐渐转向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少数毕业生走向了独立创业的道路,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较小,人员精干,组织结构扁平化,职能部门精简化,这就要求员工成为“身兼数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我校先后两次组织了专业教师对浙江省范围内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专业调研,发现本地经济区域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浙江省各地的IT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企业员工数基本都是30人之内,公司不可能设置专职网络管理员岗位,这些公司需要既能从事网络管理,又会电脑维修,还会处理信息,甚至还要参与公司其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占少数份额的大型企业也需要有专职网络管理人才来管理网络。因此,网络技术专业在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最关键的是在课程体系中要体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特色培育

特色培育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要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指导思想,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来。特色培育必须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对专业内外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对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专业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

在专业特色的定位上,要充分利用学校在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这是因为特色的形成过程是长时间积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特色的再生成过程。例如,我校在构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利用了学校历年积累下来的两项教学研究成果,分别是学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工学结合、一专多能”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充分利用校内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在符合专业定位的条件下将已建成的、正在建设的省、校级精品课程纳入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三)基于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

课程体系是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必须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一致。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是要“利于创业就业、利于课程协同、利于学、利于做,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我校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遵循姜大源、赵志群等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如下。

定位职业岗位群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开展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深入分析产业、就业岗位需求,尤其是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密切关注和把握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正确进行职业岗位群定位。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定位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参考“建网、管网、用网”这三大职业能力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既要重视现阶段的需求分析,还要重视长远的趋势性分析,确定本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工作过程分析要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工作分析的全过程,划分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工作过程,分析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将各职业岗位需具备的能力进行详细描述。

工作能力归纳将各个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单项能力进行汇总、分类、排序,将重复的、相似的知识、能力、素质加以归纳合并,并按工作能力的实质进行分类。

确定专业课程群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将同类工作能力转化成知识点和技能序列,形成一门课程,最终将可以形成专业课程群。

课程体系集成分析课程群中各课程的关系,确定课程性质和课程前后次序。要遵循两个规律:(1)职业成长规律,课程编排需符合职业成长规律;(2)认知规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串联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确定通识课程,根据课程的职业属性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多能”型课程和“一专”型课程。

结语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已建立了基于职业岗位群导向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在特色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在建的精品课程数量已达9门,其中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通过社会调研,专业教师广结业界朋友,在拓展校企合作、推动社会服务方面也取得了佳绩。目前,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已立项建设浙江省(高职类)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明慧,周金成.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10).

[2]石芬芳,向丽.国内外高职课程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陈平生,陈兰生.基于“一专多能”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4]于雷,刘颖.特色专业剖析的内容与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9(9).

[5]王凤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与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

[6]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岗位导向 篇5

【关键词】岗位为导向 学期教育专业 英语实训平台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要求高职教育要“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因此,以岗位为导向,对高职英语教学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改革就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以岗位为导向”进行英语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要以幼教机构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为导向而设置英语实训教学模块,创建实训教学平台,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理实一体化改革。

一、学前教师应具备的英语能力

学前教育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随着幼教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要想为每个幼儿园都配备足够多的英语专业教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幼儿教师英教化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幼儿英语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学前教师担任着幼儿英语语言启蒙教育,因此她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

首先,学前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发音准确,为幼儿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语音环境。幼儿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熟悉幼儿教育科学,了解幼儿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点,采用适合幼儿特点的英语教学法。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他们无法理解抽象的词与道理,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教师必须借助直观的教具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杨文,2006)。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英语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的英语教学并无区别,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班级授课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是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没有很好的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尝试教学改革,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岗位为导向,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载体,建立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英语实训平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建立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英语实训平台

1.建立微信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微信”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而且还给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微信功能强大多样,它可以很便捷的实现图片、音频等信息传输和共享,并且具有群聊的功能,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将相关专业班级建立一个群聊,实现课堂外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这些手段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信息单一的缺陷,提高课堂教学的延展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们去订阅关注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公众微信平台,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专业的需求,就业信息等,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2.推介英语学习软件,倡导自主学习。微软全球教育方案高级主管Wagner指出:“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也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移动学习将代表未来长期在技术支持下的新一代的学习阶段,它将带来新的策略、实践、工具和资源,从而实现泛在、普适、个性化、永远在线连接的学习承诺” (Ellen D.Wagner,2005)。随着移动学习的兴起,各种学习软件也随之产生了,人们可以用手机、IPAD、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作为学习工具,通过无线网络技术下载所需的学习软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比如学生们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如“有道在线词典”等类似的英语词典工具去增加词汇量,可以安装如“英语趣配音”这样的英语语音类学习软件去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语音语调,可以安装“快乐宝宝儿歌—听学唱英语儿歌经典卡通动画”等软件去学习英语儿歌以满足将来的职业需求。

3.开展英语技能竞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过分的依赖教材,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英语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和课本,而是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技能竞赛,真正的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关乎幼儿的启蒙教育,她们的知识技能会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发展,以岗位为导向,建立英语语言技能实训平台,引导她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她们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鼓励她们以后在幼教事业中去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Ellen D.Wagner.Enabling Mobile Learning.Educause Review2005[DB/OL].http://www.educause.edu/er/erm05/erm0532.asp?bhcp=1/2007-9-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岗位需求,导向,高职,英语教学

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经过多次改革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学生依旧缺乏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这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学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 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 但由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 致使英语教学效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自身水平不高, 学习积极性差

受高考制度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生, 他们在高中时期的英语成绩一般或较差。此外, 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来自中职或职业高中, 这类院校只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单词量少、基础知识薄弱, 缺乏较强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 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逐渐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境不理想, 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 高职院校不断扩招, 造成校内学生人数剧增, 而英语教师总体数量没有明显变化, 这就使得教师主要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 往往一节课有100名左右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此外, 学生过多也造成了师生间的沟通不畅, 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英语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 使得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 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3.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而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知识, 缺乏与学生专业岗位需求的结合, 使得英语教学缺乏一定的实用性。此外, 高职院校大部分英语教师来自师范毕业的学生, 他们缺乏企业工作经验, 不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 使得教学没有针对性, 造成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与岗位需求相脱节。

4. 教材与考核评估相对滞后

近年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的发展, 每年都会涌现一些新兴的职业, 而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是多年不变的英语教材, 这类教材涵盖面广, 但缺乏专业性, 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此外, 高职院校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也较为单一滞后, 主要以笔试为主, 注重考核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能力, 这就使得英语教学成为了应试教育, 难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造成就业后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存在英语课程,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更应与社会接轨,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 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的。具体来说,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 企业对员工各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也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以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为导向来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 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才能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增强竞争力, 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过程和就业规划。高职院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生涯规划, 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在企事业岗位中的作用和具体要求, 只有不断的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做好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 明确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并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制定一套严谨的英语学习策略, 才能激发英语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并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2)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英语教学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英语属于一门语言工具, 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改进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 教师要多方面了解企事业单位各岗位对英语的要求, 结合社会实际情况, 完成对大学生的英语教学,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企事业单位对就业大学生的评价是对高职英语教学成果的最终检验者,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做好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 培养出满足企事业单位实际岗位需求的英语实用型人才,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依靠口试、笔试等多途径的评价方式来实现高职英语教学就业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

2. 优化英语教学的就业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环境,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企事业单位各岗位对英语素质的要求,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 构建现代化教学设施模拟职场环境。高职院校要做好英语教学的环境建设, 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 并依靠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构建一个具有真实性的岗位环境, 提高大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多形式多角度的特点虚拟出一个实际工作环境, 实现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完成岗位的真实体验。此外,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利用网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 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要求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 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2) 课堂教学与就业实训相结合。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与其他专业一样,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实训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与就业实训相结合, 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英语就业教育环境, 使大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各岗位对英语能力的需求, 从而使大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方向, 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和运用能力, 使其在就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环境和需求。因此,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对英语专业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通过签订人才培养合同, 共同打造一个大学生英语实训基地, 由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事业进行实地参观和岗位培训, 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课堂大部分只是从事着对大学生的理论教学, 只有长期广泛的组织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训, 才能提高学生英语的实践能力, 从而满足未来的岗位需求。

3. 按学生专业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 这就要求学生所学的教材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而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采用的是统一的英语教材, 这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和能力,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按学生专业选择教材。 (1) 分专业选择英语教材。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而且所需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也有很大差别, 为了使大学生适应将来就业中的岗位需求, 高职院校要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英语教材, 从而增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和将来就业的岗位要求, 以此为依据来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2) 侧重专业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主要面对的是与客户的直接交流沟通, 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电气、计算机等理工类的学生在将来的岗位中主要接触的是产品说明书、维修指南等书面文字, 这就要求教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不同的英语应用能力, 避免英语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因此, 教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有侧重点的来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职业技能, 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英语的学习效率和实际运用能力, 从而满足岗位需求。 (3) 自编本校英语教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每年都会涌现出新兴的职业岗位, 而英语教材的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现有专业和新增专业的特点, 编制一套具有本校特色和专业特点的英语教材, 从而增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学生专业内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 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

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双师型”教师主要是指英语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教学经验外, 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实践能力和实际业务。“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保证, 因此, 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人才。学校要定期组织英语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和实践学习, 了解企事业相关岗位对英语专业的要求, 并熟悉掌握岗位工作的特点和运作流程, 做好岗位信息的收集工作。这样, 教师才有依据做好英语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 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在专业岗位的英语应用能力。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的环境, 促进教师之间共同探讨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英语能力的需求, 从而更好的完成大学生英语教学工作。与此同时, 教师通过交流沟通还可以学习到大量的专业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 加强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因此来增强学生与岗位对接的能力, 在将来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寒, 黄奕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2]陈效新, 王元飞.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成人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1 (14) .

岗位导向 篇7

1 以“岗位导向”理念构建服装设计专业群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

“岗位导向”指从职业的岗位能力分析出发, 建立以岗位要求为核心工作任务的职业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工学一体”指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 而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的工学一体化结合[2]。从人才培养的起点到终点,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即它不是基于某门课程或某个知识领域, 限于某个学习阶段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 而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 包含了教学与学习两方面的一个完整过程。

苏教高[2012]16号“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上阐明, “十二五”期间江苏要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需要, 高等教育必须紧跟产业的需求与变化[3]。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是以组群的形式出现的, 在专业组群与地方产业组群的内部, 又是各自以一定方式形成, 有一定连接顺序和结构的专业链与产业链[4]。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可使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互相促进, 共荣共生, 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建设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5]。

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贸易遇到较大困难, 为此, 国家提出纺织服装产业振兴规划, 其振兴路径之一就是加快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随着服装产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品牌设计的产业发展, 服装行业岗位分工日益细化, 服装品种越来越丰富, 服装产品中针织服装比例也日益加大、针织服装时装化日趋明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的构建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产业背景, 按照服装产业链的流程, 构建以服装设计专业 (含3个专业方向) 为核心, 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为支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 如图1所示。形成了对接整个服装产业链、覆盖服装前后市场的特色专业群。

2 以“工学一体”特色建设服装设计专业群

2.1 构建“一体两翼”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服装企业和服装教育是现代服装产业链上两个密不可分的主要环节, 近年来, 结合产业多元化发展特征, 在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中, 深入行业人才需求调查, 结合毕业生追踪调查, 不断调整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 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 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 充分利用专业群资源共享的优势, 发挥原有专业基础的特点和特长, 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 以校内项目工作室与校外实训基地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方案, 将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人才能力需求相结合, 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重点整合教学资源, 完善校内项目化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工学任务“双兼”, 企业学校“双导”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主要实施过程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完成。

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所确定的服装产业链的各职业方向和工作任务, 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与企业专家研讨, 对各专业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归并、梳理, 与企业专家共同提出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

2.2 探索岗位导向“分学期、多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专业群对应的各岗位方向, 实行“1+1+0.5+0.5”专业群教学组织形式, 其中第一个“1”是指一学年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培养, 第二个“1”是指1学年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CVCC认证) , 第一个“0.5”是指半学年专业拓展岗位能力培养, 第二个“0.5”是指半学年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

2.3 建立依托于“校内项目工作室”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教师充分利用校内项目工作室的开展, 拓展教学项目, 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内容涵盖服装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制板、样衣、改样和销售方案等各环节。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开发与设计, 实现教学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同时校内的项目式课程延伸到校外的企业产品开放, 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 提升专业群教学效果。

2.4 工学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安排

学生校外实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暑假的认知与专业实训, 其次是三年级的顶岗实训, 学生在校外实习中, 学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校内与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学生, 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 保证学生校外实习一年以上。通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及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5 推行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双证书制”

对各专业核心课程实行统一的学校、企业双重评价, 同时实行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并重的“双证书制”。针对各专业的不同课程, 开发制定评价考核标准, 注重过程性评价, 促进学生能主动学习、会合作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能力。

3 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构建实施

3.1 专业群职业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结合服装产业链的人才需求,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 开展专业调研,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参照职业资格标准, 对从事本专业工作可能承担的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进行深度分析, 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归并、梳理, 提出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 如表1所示。

3.2 资源共享的“三连环”式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深入分析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 围绕专业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 构建课程和岗位直通的“三连环”式专业群课程体系见图2。

其中课程体系“三环”的公共部分为专业群中三个专业和三个专业方向的共享平台课程, 为学生建立工作岗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认知;课程体系“三环”的独立部分为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特色知识和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相邻两环”交叉部分为专业群内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互选课程, 为学生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拓展知识和综合能力。通过课程群的基础共享, 中段分立, 高层互选, 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 整合教学资源, 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 (或专业方向) 方面的集群最大化优势。

3.3 课岗直通的“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服装专业教育教学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为目标, 以服装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 构建认知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 “四递进”式校内外相结合的专业群实训体系, 如图3所示。

“认知实训”主要是基础层次的训练, 针对专业群中包含服装结构基础、服装缝制工艺、服装企业及市场调研等相内容, 课程内容共享性比较高, 区别主要体现在根据不同的专业与专业方向, 对各自的岗位领域有所侧重。

“专业实训”内容属于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主要针对专业群的对应岗位要求, 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 例如:服装设计专业主要针对不同服种的款式设计、产品定位、面料选择和色彩搭配等环节进行训练;服装工程方向则侧重于不同服类的结构特征、制版方法和工艺缝制等方面进行训练。

“综合实训”是学生从虚拟到真实的实训过程, 主要通过毕业设计的环节来实现。在此环节中, 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 利用企业的研发项目作为学生的设计课题, 学生按照服装产品企划、设计、生产、营销和展示这五项产业链的要求进行综合实训, 各专业 (方向) 的学生在每一环节的得分比例不同, 但都共同参与整个产品开发的过程, 把以点为单位的专业 (方向) 按照产业链的形式进行衔接, 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共享, 中段分立, 高层互选的建设理念。

“顶岗实训”是学生从校内到校外进行应用层次训练的过程, 学生在校外实习中, 学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校内与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学生, 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通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及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四结合”培养,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4 结语

通过对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等岗位人才需求的调研, 我校构建了基于“岗位导向、工学一体”式与服装产业链对接的服装设计专业群, 并按照“岗位导向、工学一体”的建设思路, 创建“一体两翼”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课岗直通的“三连环”课程体系, 建立“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整合教学资源, 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教师队伍, 使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发展相互促进, 通过专业建设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此项目研究初步获得成果, 已被列为2012江苏省“十二五”高等院校重点专业, 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006.

[2]陈国林.从“工学结合”到“工学一体”[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2-5.

[3]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Z].苏教高[2012]16号, 2012.

[4]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12) :41-44.

岗位导向 篇8

关键词:人岗匹配,岗位管理,步骤

在企业岗位管理中实现人岗匹配是企业岗位管理最希望达到的结果, 为了实现企业的人岗匹配状态, 在企业岗位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人岗匹配为导向的岗位培训

(一) 工作职责与知识技能

应对岗位工作的职责范围和在组织中的地位进行讲解, 使员工清楚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在岗位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从而保证各个岗位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另外, 虽然在岗位配置的过程中人员的素质已经与岗位要求相匹配, 但为了使员工更好地了解岗位的性质和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需要对岗位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讲解, 使员工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提高人岗匹配程度。

为了使员工迅速进入岗位角色, 在培训时还需要对岗位工作所用的技能和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 加深员工对工作技能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提高工作能力。

(二) 职业生涯规划

1. 了解企业战略目标。

员工的职业目标是借助企业而实现的, 离开了企业这一载体, 便没有员工的职业发展, 员工的职业规划需要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制定。因此, 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前, 必须进行关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培训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 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职业目标的关系是:企业战略目标是所有员工职业目标的总目标, 而每个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也能促进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 对员工分析与定位。

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 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全面分析, 主要包括对员工的需求、目标、素质、性格、气质、兴趣、特长、价值观等方面内容的分析, 企业可根据情况选择。通过对员工的全面分析, 可以得出员工做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和等级, 从而帮助员工进行自我定位。

3. 环境分析。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不仅要对员工个人进行具体分析, 还应对员工所处的环境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 员工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三方面的内容。

4. 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通常为一年至二年, 短期目标又细化为日、周、月、年的目标;中期目标通常为三年至五年;长期目标通常为五年至十年, 这三种目标分别和短期、中期及长期规划相对应。

在目标制定时, 首先根据员工的个人情况和环境情况确定员工职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然后将长期目标分化, 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组织发展情况确定中期和短期目标。员工与领导共同讨论制定这些职业发展目标, 并填写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表。

5. 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

企业需要定期对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得出员工能力的开发成果, 并将评估结果发给员工。根据评估结果, 帮助员工对目标追求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工作的改进措施, 同时对员工表现优秀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 引领员工朝着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目标方向不断努力, 最终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

随着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 职业生涯规划某些方面与职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必然存在, 针对该种情况, 企业应在评估后与员工共同修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适方面, 以保证员工职业生涯取得成功。

(三) 企业文化培训

企业文化的培训内容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硬件上, 可以把企业文化写出来挂在墙上, 放在企业内的路标上, 做到在公司的任何醒目位置都可以看到公司的企业文化, 员工随时随地都可以受到公司企业文化的熏陶, 使企业文化在他们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在软件上, 为讲解公司企业文化的含义及精髓, 以及与他们工作的关系, 使他们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充分深刻地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并且随着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程度与热爱程度的加深, 还会对外主动宣传本企业的形象。还可以在培训中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使员工共同参与其中, 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集体力量, 并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促进友谊, 从而把员工凝聚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

二、以人岗匹配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与管理

(一) 制定工作计划

首先由员工制定本岗位的工作计划, 然后交给直接上级审核, 经过双方的充分沟通, 确定最终的工作计划。岗位工作计划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具体工作任务;

2.绩效考核标准:必须进行量化, 从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使用资源情况、时效性及客户评价等方面进行;3.各项任务权重:根据各项任务的重要程度设置权重, 权重和为1;4.参与评价者:即上级评定时的参与者。

(二) 完成工作计划

员工按照工作计划完成岗位工作, 直接上级需要对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监督, 明确指出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 工作绩效考核

1. 绩效记录。

员工在每项工作完成后应按时对工作情况进行记录, 填写工作任务评价表, 在工作完成过程中, 如果出现重大计划调整 (权重大于0.2的工作任务的增减或工作任务权重增减后大于0.2时) , 必须重新填写工作任务评价表。

2. 上级评价。

上级对员工本月度的工作表现情况进行打分, 打分内容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态度两栏, 分别占打分的80%和20%。

3. 成绩汇总。

首先, 根据工作任务评价表的内容, 计算员工绩效记录总分数。计算方法是每项任务的得分与任务权重相乘, 再将各项任务的得分相加。然后计算员工绩效的最后分数。计算方法为员工绩效记录总分数与上级评价分数, 确定绩效考核的最终得分。

4. 绩效面谈。

上级和员工就季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工作态度进行沟通,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员工某项的能力提高或者岗位所提供工作设备的改善) , 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

三、以人岗匹配为导向的薪酬回馈

(一) 确定岗位工资

1. 划分岗位等级与标准。

首先, 收集企业岗位的有关信息及资料, 主要内容包括:岗位的名称、编码, 岗位的所属单位、上下级单位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工作职责、要求、内容、工作条件及环境。接着,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确定岗位的几个最主要的因素。接着, 对岗位因素进行评价, 划分岗位的等级。最后, 根据各个因素的不同条件, 确定岗位等级下不同条件的权重。

2. 确定岗位薪酬标准。

首先, 对该岗位的薪酬市场进行调查, 薪酬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几年来该企业各岗位的薪酬情况、同类企业相同岗位的具体薪酬情况及该企业与其他企业各类人员薪酬结构对比, 汇总结果然后, 对企业员工的薪酬期望进行调查, 得出各个岗位的员工期望薪酬。最后, 根据对薪酬市场调查情况的汇总结果和企业员工的薪酬期望值, 确定企业的薪酬标准。一般企业的薪酬标准要处于本地区同行业的上、中等水平, 使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提高,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3. 计算岗位因素薪酬。

将岗位的权重与薪酬标准相乘, 即可计算出与岗位因素有关的薪酬。

(二) 确定奖金

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需要对员工发放奖金, 奖金的金额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情况而确定。首先, 制定奖金的具体标准。然后, 根据上面所介绍的绩效考核的计算方法, 得出员工的绩效结果。最后, 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结合和标准, 相乘后得出奖金的数额。

(三) 报酬汇总

根据基本工资、工龄工资与岗位工资计算工资额, 然后将工资与奖金相加, 得出员工的报酬。

(四) 发放福利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与员工期望, 设置福利内容。

通过对岗位工资的分级设置、奖金与绩效的对应以及福利的发放, 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 增加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员工自觉地提升自身素质, 从而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更好地实现了人岗匹配。

四、以人岗匹配为导向的职位调整

(一) 实现动态岗位管理

通过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 评选出淘汰和晋级范围, 进入淘汰范围内的员工将给予待岗处分, 然后根据下一次的绩效考核结果确定是否恢复上岗, 晋级范围人员则处于考察阶段, 考察其各方面的能力是否与上一层岗位的要求相符, 管理人员进入淘汰范围直接给予降级处理, 促进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达到甚至超越岗位要求的标准, 实现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动态匹配。

(二) 管理岗位竞争上岗

对管理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机制, 进入晋级范围的优秀员工通过竞争晋升管理岗位, 为员工创造平等的机会, 使员工形成自我提升的意识, 营造一种鼓励员工成长的氛围, 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 技术岗位职称评定

企业通过组织职称考试, 结合绩效考核的结果, 确定技术人员的职称等级。

(四) 建立优秀员工培训中心

为了提高员工的自我提升意识, 可以在企业设立优秀人才培训中心。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 企业会授予优秀员工称号并给予奖励, 然后企业会定期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 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并开办讲座让优秀员工介绍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心得, 随着员工工作表现的变化情况, 不断调整培训中心的人员。这样不仅提升了表现优秀员工的工作满足感与自豪感, 同时对于表现落后的员工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参考文献

[1]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208-212

[2]杨传华.如何制定工作计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0-37

[3]王爽.国有投资公司薪酬制度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34-56

[4]尹隆森, 孙宗虎.岗位评价与薪酬体系设计事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53-59

岗位导向 篇9

关键词:“岗位能力”,商务英语,实践教学

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技能型和专业应用型的实践人才,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因此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培育学生实际技能成为我国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逐步被我国高校所重视, 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 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极高。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比较认同“2+1”的学习模式, 所谓“2+1”模式就是学生有2年的学习时间主要在学校课堂教学内, 第三年有一年的教学时间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主要是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和实习。“2+1”模式无疑对增强技能型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对学生在校学习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2年文化课学习与1年实践活动学习的有效对接。但是该种模式的推行也对我国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由于在学学习时间的缩短, 学生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会足够的知识满足以后的岗位工作需求?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企业则是希望有效利用该种模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招聘到学生, 让学生尽最快的时间适应岗位要求, 从而满足企业发展, 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这些问题的提出归根结底是对学生实践教学提出了挑战, 在“岗位能力”导向的视角下, 如果完善学生实践教学体系,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是现实最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因此, 笔者将以我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为研究案例, 根系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及探索有效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促进其实践教学满足现实发展需要。

1 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以存在的问题

为了对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一个大概把握, 笔者以本校的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探索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对笔者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50个学生进行岗位分布的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

根据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岗位的分布调查情况, 在50个调查对象中, 从事办公室文员岗位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15人, 占调查总数的30.00%;从事商务营销岗位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11人, 占调查总数的22.00%;从事服务岗位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8人, 占调查总数的16.00%;从事商务助理岗位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6人, 占调查总数的12.00%;从事公司前台接待岗位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4人, 占调查总数的8.00%;从事公司财务岗位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2人, 占调查总数的4.00%;从事其他相关岗位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4人, 占调查总数的8.00%。由此可见, 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岗位主要集中于办公室文员岗位、商务营销岗位和服务岗位等。

对各岗位需求能力进行调查, 主要结果如下:

各岗位需求能力调查发现, 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 因此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 提升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调查和企业访谈, 多数企业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定岗实习中均提出如下问题, 学生利用中英文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相对都比较好, 但是在商务活动方面的工作交流则能力有限, 并且商务信函的写作能力普遍很差, 商务单证书写能力也有待提升。根据这些访谈可以发展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是存在问题的, 难以满足企业商务活动发展的需要。笔者总结我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第一,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清晰, 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对实践教学逐步重视, 并且随着2+1模式的推广, 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 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依然存在目标认识不清楚的问题, 这是因为尽管各学校认识到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开始的时间早,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实践教学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 大部分教师是跟着感觉走, 在实践教学中依然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因此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成效并不高。

第二,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理论和实践脱节, 教学内容分散

目前我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制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均颁发《实训手册》, 但是效果却不好, 这是因为各科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因为没有统一体系的指导, 首先根据《实训手册》指导, 然后制定适合个学科的实践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单项实践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单项实践技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但是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分割, 实践教学的随意性, 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综合工作能力。如《商务英语函电》课程, 其主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而《进出口业务与单证》课程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填单和制单能力, 这两个课程都有利于提升学生某一方的实践技能, 但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没有多少益处。因此, 在访谈过程中, 多数企业反映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差, 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是必然的现象。

第三, 缺乏一套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当前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是依靠学生实践作业得分, 或者是根据学生实训报告、操作手册等进行教师评价等。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具有很大的缺陷, 首先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 因此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就会很大,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失去了指导意义, 第二教学效果评价流于形式, 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造成评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第四, 开展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硬软件建设不到位

商务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首先要有足够的硬件设施, 例如实践教学模拟场景和场所、实训培育场地, 以实践的各种器材等, 这都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活动中必备的硬件资源;同时对于软件资源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也必须是完备的, 实践教学中首先需要一批知识丰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这部分资源恰恰是学校紧缺的。多数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教师钻研与理论学习, 参与实践的经验很少, 直接影响了商务英语教学的绩效。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不足归根结底是源于学校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 或者是受资金能力的限制等, 这种情况亟需要逆转。

2“岗位能力”导向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 坚持以培育学生“岗位能力”为导向, 构建良好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明确和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

以“岗位能力”导向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 对英语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能力运用自如的应用型人才, 而面向商务活动中, 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商务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商务操作流程, 满足商务的有效开展。

因此, 根据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培育目的和宗旨, 我们必须明确“岗位能力”导向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培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具有良好英语交际能力, 能熟练运用英语满足商务活动所需;第二, 了解商务活动的基本内容, 相关流程, 以及商务活动中对英语等语言能力运用的要求;第三, 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商务活动中的商务信函书写, 熟练制定和填写商务单证;第四, 满足商务活动所需的其他岗位技能。

2) 加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效连接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其中理论教学作为主干课程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 理论课程主要讲授学生商务活动的内容, 以及学生所需要的技能, 因此对学生商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商务实践教学中理论教授和实践活动教授多是分离的, 独立进行。实际上理论和实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作用于理论, 对理论进行检验, 商务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岗位能力”就必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起来。以《商务英语》这门课程为例, 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商务活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以及学生在从事商务活动中需要哪些基本的技能等, 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教学中, 一些理论是可以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的, 例如商务活动包含商务接待、日常办公、产品销售和服务、制单、跟单、商务活动行程安排等。这些内容在《商务英语》中均要进行讲解,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 分模块进行讲解, 利用情景教学模式,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 进行商务活动的演练。如产品销售和服务模块中, 设定场景, 选取4人为一小组, 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加强商务信函的书写训练, 教学学生如何进行制单和填写。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不仅培育了学生岗位需求能力, 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绩效。

3) 构建开放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分层次开展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培训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是开放, 融入实践教学经验和启示;构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培训层次, 第一个层次加强单项培训, 主要包含办公事务处理能力单项训练、外贸函电处理能力单项训练、进出口单证处理能力单项训练;同时还应加强单项培训考试:主要是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证实训以及中英文秘书考证实训。第二个层次加强综合培训, 这一阶段的培训主要安排的第三四学期进行, 主要是在单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 加强综合运用, 以训练基地为依托, 训练学生商务活动处理能力。第三个层次进行定岗实习或毕业实习。走向企业, 参与岗位工作, 将理论应有到实践中。

4) 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 构建实践教学训练基地

商务英语属于文科课程, 笔者在与某些高校的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 多数高校领导认为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实践课程构建教学训练基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实践训练在教室内完全可以完成, 构建实训基地只能带来资源的浪费。其实该种思想是错误的, 实训基地所构建的训练环境是仿真实践企业工作环境, 与教学课堂环境完全不同, 仿真的商务环境能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 快速投入环境中去。因此笔者建议必须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硬件环境的建设, 构建训练基地, 这就要求学校要按照企业模式在校内模拟开展公司, 成立业务部门、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产品展示室等, 配有完备的办公设施, 组织学生参与其中, 在实训基地进行商务活动的实训。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 让学生参与企业活动中去, 进行定岗培训, 或者进行企业观摩。学校的实训基地还可以成为企业的办公场所, 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对接。

5) 培育“双师型”师资教学队伍,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对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 构建一批创新能力强、知识基础雄厚、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学队伍。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 开展继续教育, 立足于提升商务英语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让教师走入企业进行实习, 或者开展定岗锻炼, 了解商务英语实践所需技能, 以及商务活动流程等, 为教师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指导。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邀请具有资深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目标和体系的制定, 将专家的实践经验反馈到理论教学中, 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者, 这部门管理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商务实践经验, 作为指导教师, 加强对本校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指导, 从而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问题, 有效提升教师商务英语教学水平。

3 结论

在“岗位能力”导向的视角下, 如果完善学生实践教学体系,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是现实最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因此, 笔者将以我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为研究案例, 根系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及探索有效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促进其实践教学满足现实发展需要。然而我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存在多种困境, 表现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清晰, 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理论和实践脱节, 教学内容分散;缺乏一套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开展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硬软件建设不到位。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 坚持以培育学生“岗位能力”为导向, 构建良好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明确和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加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效连接;构建开放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分层次开展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培训;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 构建实践教学训练基地;培育“双师型”师资教学队伍,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曹淑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4 (2) :29-34.

[2]侯松, 曾美芬.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8) :89-93.

[3]吴寒, 何宇, 项伟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24-27.

[4]蔡扬.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3 (6) :20-30.

岗位导向 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数学教学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与探索性欠缺、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尤为突出。然而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提高思维能力,而且在药品剂量计算、药品溶液配制、输液速度计算、营养状况评估、生长发育评估、饮食治疗等护理工作中都要用到数学知识。中职学校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纯粹的数学知识为教学内容,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完全割裂开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很差。很多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果要用到数学知识就普遍感觉吃力,有的学生连溶液浓度的换算这样基本的数学知识都不懂,专业课教师为此感到非常头痛。因此,如何提高中职护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中职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难题。笔者和几位同事从2012年6月开始研究以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为重点,结合专业知识来实施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中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方法

1.梳理护理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构建护理专业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教师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业课教师相互合作,对胜任护理工作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体系,并向护理行业专家咨询所得数学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取得了行业专家的认可。经过梳理,我们认为护理岗位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如下:

2.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确定中职阶段数学教学的内容

数学教师根据已经梳理出的数学知识技能体系,设计合理的数学测试试卷,来调查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临床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有很多学生基本加减乘除计算的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计算出较为复杂的计算题目;数学运用能力不足,不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护理问题,如溶液配置时不会利用列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指导病人用药时不会运用数列知识来计算等;对函数的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运用函数公式来计算,如进行小儿身高的估算时不会根据条件正确选用函数,对补液量、氧浓度等计算时不会正确运用函数等。按照调查结果,我们对中职阶段护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加、减、乘、除、乘方等基本计算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在开学头两周对学生进行复习回顾和强化训练;将一元一次方程、函数、不等式作为中职阶段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将集合、对数函数、指数函数、数列、不等式作为一般内容进行教学;将三角函数、概率作为选修内容进行教学。

3.编制校本教材,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数学教学

根据调查得到的学生对所需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将护理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中职数学教学体系中,进行系统的安排,编写校本教材,构建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体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每章的开头用护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情境,引出课题。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重点章节安排了大量护理方面的应用题作为例题和练习题。从我校6个护理班中选取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由一位数学教师同时对这两个班级实施教学。实验班使用校本教材,利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使用普通教材,利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期结束以后,以临床护理中遇到的实际数学运用问题为测试题(共12题,均为主观题,满分100分),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表

表2 分数统计对照表

利用t检验法对两个班级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得t=2.192,查表得t0.05,101=1.984,t>t0.05,101,P<0.05,表示两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照分析可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护理数学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数学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来实施教学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中职护理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课题组人员较少,教学经验不足,教研能力有限,在很多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如对护理专业所需数学知识的调查和梳理还不够全面,校本教材的编写存在内容安排不合理、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有困难、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不够好、文字表述不够简明等问题。希望更多有专业背景的人能深入到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中来,使中职数学教育能适合当前中职生的基本学情,满足中职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甘兰君.护士运用数学[J].天津护理,1996,4(3):134-135.

[2]刘王霞.护理专业数学教学的情景模式选择[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6):49-51.

[3]张西鲜.数学在输液工作中应用之一[J].山西护理杂志,1987(1):55-56.

[4]王超青.数学教学中渗透护理学知识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57-59.

摘 要:为解决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需要让中职护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运用能力。笔者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以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为重点,紧密结合专业知识来实施教学,构建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护理专业的数学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数学教学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与探索性欠缺、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尤为突出。然而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提高思维能力,而且在药品剂量计算、药品溶液配制、输液速度计算、营养状况评估、生长发育评估、饮食治疗等护理工作中都要用到数学知识。中职学校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纯粹的数学知识为教学内容,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完全割裂开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很差。很多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果要用到数学知识就普遍感觉吃力,有的学生连溶液浓度的换算这样基本的数学知识都不懂,专业课教师为此感到非常头痛。因此,如何提高中职护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中职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难题。笔者和几位同事从2012年6月开始研究以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为重点,结合专业知识来实施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中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方法

1.梳理护理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构建护理专业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教师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业课教师相互合作,对胜任护理工作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体系,并向护理行业专家咨询所得数学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取得了行业专家的认可。经过梳理,我们认为护理岗位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如下:

2.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确定中职阶段数学教学的内容

数学教师根据已经梳理出的数学知识技能体系,设计合理的数学测试试卷,来调查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临床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有很多学生基本加减乘除计算的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计算出较为复杂的计算题目;数学运用能力不足,不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护理问题,如溶液配置时不会利用列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指导病人用药时不会运用数列知识来计算等;对函数的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运用函数公式来计算,如进行小儿身高的估算时不会根据条件正确选用函数,对补液量、氧浓度等计算时不会正确运用函数等。按照调查结果,我们对中职阶段护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加、减、乘、除、乘方等基本计算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在开学头两周对学生进行复习回顾和强化训练;将一元一次方程、函数、不等式作为中职阶段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将集合、对数函数、指数函数、数列、不等式作为一般内容进行教学;将三角函数、概率作为选修内容进行教学。

3.编制校本教材,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数学教学

根据调查得到的学生对所需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将护理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中职数学教学体系中,进行系统的安排,编写校本教材,构建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体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每章的开头用护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情境,引出课题。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重点章节安排了大量护理方面的应用题作为例题和练习题。从我校6个护理班中选取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由一位数学教师同时对这两个班级实施教学。实验班使用校本教材,利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使用普通教材,利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期结束以后,以临床护理中遇到的实际数学运用问题为测试题(共12题,均为主观题,满分100分),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表

表2 分数统计对照表

利用t检验法对两个班级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得t=2.192,查表得t0.05,101=1.984,t>t0.05,101,P<0.05,表示两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照分析可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护理数学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数学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来实施教学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中职护理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课题组人员较少,教学经验不足,教研能力有限,在很多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如对护理专业所需数学知识的调查和梳理还不够全面,校本教材的编写存在内容安排不合理、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有困难、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不够好、文字表述不够简明等问题。希望更多有专业背景的人能深入到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中来,使中职数学教育能适合当前中职生的基本学情,满足中职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甘兰君.护士运用数学[J].天津护理,1996,4(3):134-135.

[2]刘王霞.护理专业数学教学的情景模式选择[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6):49-51.

[3]张西鲜.数学在输液工作中应用之一[J].山西护理杂志,1987(1):55-56.

[4]王超青.数学教学中渗透护理学知识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57-59.

摘 要:为解决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需要让中职护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运用能力。笔者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以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为重点,紧密结合专业知识来实施教学,构建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护理专业的数学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数学教学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与探索性欠缺、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尤为突出。然而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提高思维能力,而且在药品剂量计算、药品溶液配制、输液速度计算、营养状况评估、生长发育评估、饮食治疗等护理工作中都要用到数学知识。中职学校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纯粹的数学知识为教学内容,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完全割裂开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很差。很多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果要用到数学知识就普遍感觉吃力,有的学生连溶液浓度的换算这样基本的数学知识都不懂,专业课教师为此感到非常头痛。因此,如何提高中职护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中职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难题。笔者和几位同事从2012年6月开始研究以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为重点,结合专业知识来实施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中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方法

1.梳理护理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构建护理专业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教师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业课教师相互合作,对胜任护理工作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体系,并向护理行业专家咨询所得数学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取得了行业专家的认可。经过梳理,我们认为护理岗位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如下:

2.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确定中职阶段数学教学的内容

数学教师根据已经梳理出的数学知识技能体系,设计合理的数学测试试卷,来调查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临床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有很多学生基本加减乘除计算的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计算出较为复杂的计算题目;数学运用能力不足,不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护理问题,如溶液配置时不会利用列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指导病人用药时不会运用数列知识来计算等;对函数的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运用函数公式来计算,如进行小儿身高的估算时不会根据条件正确选用函数,对补液量、氧浓度等计算时不会正确运用函数等。按照调查结果,我们对中职阶段护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加、减、乘、除、乘方等基本计算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在开学头两周对学生进行复习回顾和强化训练;将一元一次方程、函数、不等式作为中职阶段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将集合、对数函数、指数函数、数列、不等式作为一般内容进行教学;将三角函数、概率作为选修内容进行教学。

3.编制校本教材,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数学教学

根据调查得到的学生对所需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将护理岗位所需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中职数学教学体系中,进行系统的安排,编写校本教材,构建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体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每章的开头用护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情境,引出课题。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重点章节安排了大量护理方面的应用题作为例题和练习题。从我校6个护理班中选取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由一位数学教师同时对这两个班级实施教学。实验班使用校本教材,利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使用普通教材,利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期结束以后,以临床护理中遇到的实际数学运用问题为测试题(共12题,均为主观题,满分100分),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表

表2 分数统计对照表

利用t检验法对两个班级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得t=2.192,查表得t0.05,101=1.984,t>t0.05,101,P<0.05,表示两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照分析可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护理数学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数学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来实施教学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中职护理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课题组人员较少,教学经验不足,教研能力有限,在很多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如对护理专业所需数学知识的调查和梳理还不够全面,校本教材的编写存在内容安排不合理、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有困难、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不够好、文字表述不够简明等问题。希望更多有专业背景的人能深入到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中来,使中职数学教育能适合当前中职生的基本学情,满足中职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甘兰君.护士运用数学[J].天津护理,1996,4(3):134-135.

[2]刘王霞.护理专业数学教学的情景模式选择[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6):49-51.

[3]张西鲜.数学在输液工作中应用之一[J].山西护理杂志,1987(1):55-56.

上一篇:健康教育调查下一篇:方向对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