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预习能力培养

2024-05-12

初中生预习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初中生预习能力培养 篇1

然而, 当下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虽然多数地方涌现出“理想课堂”等自主模式, 但很多都是“形式化”, 没有实效) , 让教育者们忽视预习这个环节, 往往热衷于讲完一节课后就是大量习题“狂轰滥炸”, 然后就是“滔滔不绝”地讲解, 很少会有老师布置新课前的任务, 即使现在有的学校还有“导学案” (给学生自习用的) , 但检查不到位, 甚至不检查, 更别谈指导他们如何预习, 如何利用这份“导学案”? 即使有的老师想指导, 却没有时间, 听说过还有“预习课”吗? ———最多只有“复习课”。 有的学校还有晚自习, 但基本是完成当天所学内容的作业。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 这样不是很好吗? 每年也有那么多人考上当地重点高中, 为什么要预习? 那么我就想问问这些老师, 有没有发现那些初中成绩好的同学到了重点高中后不是很多成绩都变差了呢? 可能有人说高中内容难了, 但如果学生初中基础打得牢, 学会如何学习新的内容 (即预习) , 那么即使到了高中碰到“不负责任”的老师 (其实不叫不负责, 只是到了高中, 学生年龄都大了, 已接近成人了, 想学习的人不会让老师烦的, 不想学习的人, 老师再管, 估计效果也不大) , 学生也不会担心, 因为他完全可以自学。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当一个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本领 (也就是预习的本领) , 我想他一年内学习几年内容不是没有可能, 否则怎么会有年龄很小的学生就念大学了? 因为家长或老师给了他们“自由”———让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摸索、自我琢磨, 他们通过这样“预习”, 思维及能力慢慢培养出来, 这一点是终生都享之不尽的。

为了学生的将来, 我认为预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是下面一系列环节的基础, 是下面一系列环节顺利运行的保障。

那么, 对于14岁左右的初中生而言, 应如何预习呢? (预习有很多种, 这里主要谈的是课前预习) 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又合理? 怎样才有效?

通过平时阅读相关书籍, 以及个人多年教书经验, 下面我总结几条经验供大家交流。

1.准备好材料。 当前教材内容较少, 所以光看书可能对多数学生来说有些困难。 有的学校会设计份“导学案”, 这里的“导学案” 不光要设计 “预习步骤”、“热身习题”、“疑点记录”等, 还要大量补充对本节内容的阐述和有关的必要说明, 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当然, 如果学生身边有本“教辅资料” (老师可指导购买) 就更好了。 对于理科, 可能会用到一些实验器材, 如数学通常会用到一些剪纸, 这些材料都应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并且试着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2.通读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 读的时候, 随时用笔勾画出书上重要的内容, 需要查的就查, 需要想的就想, 需要记的就记。 课本及资料上的习题可以选择性地试着做一做, 以检查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 预习以后, 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 使自己对新内容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3.记录疑难知识点。 如果没有 “导学案”或者 “导学案”上没有这一条, 那么应该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疑难知识点记录下来, 直接在书上打问号等, 或者摘录在课堂笔记里, 等到上课的时候, 可以重点听, 然后在打问号的地方或者课堂笔记里进行相关解释, 这样带着问题听课 (如果没有预习, 何来的问题? ) 效率就会提高。

在预习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什么呢?

不一定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 因为时间可能不够用, 弄得十分紧张, 质量未必有所保证。 解决办法是:一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 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 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 逐渐增加学科, 直到全面展开。 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进行。 时间多时, 就多预习几门, 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 钻得浅一点。 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 打乱正常学习秩序。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每课时的一个圆环, 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 方能滚下面一圈, 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圆环滚动“轨迹”, 影响其他环节运行。 三是学习差的同学, 课前不预习, 上课听不懂, 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 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 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 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 而影响下面环节顺利运行。 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 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预习。 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 但上课能听得懂, 减少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 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可以节约很多, 时间一长, 运转正常了, 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 就不需要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惯性理论, 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 如果有特殊原因, 时间太紧, 对自己擅长的不一定要每节课都预习, 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 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 火车照样通过一样, 但是距离不能太远, 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学习也不例外。预习除了有上述的一些好处之外, 还可以扭转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有这么多好处, 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与其在那里花大量时间备如何上课而无暇顾及学生 “预习”, 不如先把学生那一头搞好, 先指导学生预习, 时间长了, 等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变得轻松, 因为他们有好多地方已搞明白, 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专门讲解学生预习中不懂的地方。 这样的课堂效率是可以预见的, 相信改作业的时候再也不会听到老师责怨了。

简单一句话, 预习就像军事战略上的侦察活动一样, 即要战胜对方得先了解人家的底。 上课学习也是一样, 必先通过预习知己知彼, 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掌握课上的知识。

摘要:由于当前实施应试教育, 越来越多的老师忽视“预习”这一环节, 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自习, 做到“阅读材料”题 (现学现用) 或者到了高年级后 (学生主观能动性变得愈发强烈) , 学生自习能力需求日益提高, 因此作者认为“预习”最迟应在初中阶段就培养, 试着重谈谈初中生应如何培养预习能力。

关键词:预习能力,初中生,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江南.论开放教育下的教师角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许振立.适应开放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J].中国远程教育.

[3]葛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组织与问题建构.现代教学, 2006, 11.

[4]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5]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2

射洪中学:廖志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对于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人就平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预习时间的安排

预习要有时间保证,学校的课程很多,既要完成作业,又要复习,必定有人提出,时间这么紧,怎么来预习?其实,时间之所以不够和被动学习有很大关系,过去记笔记,做作业,复习等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造成学习上的低效率,然而,只要方法得当,预习并不会占用过多时间,预习成了习惯,学习就自然处于主动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到预习时间是以课内为主,还是以课外为主?一堂课45分钟,如果让学生认真地看一遍教材内容,(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观察量较大),学生还有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这样少则需要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甚至更多),再者不同学生阅读理解的快慢不同,在课堂内预习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对问题考虑得不细不透,起不到什么作用,教学中学生又会处于被动。

对此,本人尝试了以课外为主的预习方法,要求(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2)每节课后教师布置针对下节课的预习,学生前一天利用半小时左右对新课进行预习。(3)在预习本上写出重点、难点、疑问。(4)每课前一天收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重新调整教案,使备课做到目标更明确,教法更得当,具体有以下几点好处:

(1)方便了教师的调查研究,易于了解不同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授课更有了针对性。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3)加强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观察、自学能力。

(4)使课堂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有利于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5)有利于巩固记忆,提高笔记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种”一节,学生通过预习较集中地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 由光源的定义可知太阳,发光的电灯是光源,那么,萤火虫,夜光表是否也是光源?怎样辨别?

② 既然太阳光在大气中传播路径是弯曲的,那么月光在大气中传播的路径也是弯曲的,这样人类登月的路径是否也是弯曲的?

③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空气,水、玻璃中依次减小,是否可以说真空中什么也没有对光也就没有阻力,而空气、水、玻璃对光的阻力依次变大呢? ④ 光的传播速度这样快,人们是怎样测出来的?

在复案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了研究和准备,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紧紧扣住学生的疑难处,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课外预习为主的方法,并不是排除简单内容放在课内进行。例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升华和凝华”等,可在课内留出10分钟,让学生预习,同样可收到好的效果。

一、预习方法得当

有的同学反映,“我也预习了,怎么就没有效果?”这主要是方法的问题,因此预习中应 1

注意以下几点:

(1)对重点内容划线,圈点,摘抄在预习本上,如概念课着重预习意义,定义,公式,单位,计算等,找出关键字句,领会这些关键字句的含意与作用。例如,“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关键字句是“垂直”与“物体表面”,因为它描述了压力的特征。

(2)善于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预习有没

有效果的最重要标准是看能否提出问题。

(3)及时处理问题,如果预习中遇到学过的旧知识没有弄懂或遗忘了,要马上复习及

时处理,因为旧知识没有掌握,新知识就没有生长点。

二、预习效率的提高

提高预习效率也就是提高学生自己在单位时间内的预习效果,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要求学习坚持每节课后写听课体会,让同学们把听课过程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总结,抓准教材的重点、关键。

例如,有位同学听课体会中这样写道:

“不预习,总感道老师讲的都是新东西,都很重要,分不清主次,而课前预习后,就知道自己哪点懂,哪点不懂,心中有数,不懂的地方认真听,就容易懂,懂了的再听一遍,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有的同学一开始写预习笔记时,不是只写一二行字,就是几乎把课本内容抄一遍,由于写了听课体会,使他们也能找出重点、难点,提出的疑问常常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2)教师督促、检查,及时指导鼓励

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教师如何具体细致安排,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普遍督促、检查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分层指导。其中好的方法,推广给大家,错误的,让大家吸取教训,对于学困生一定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很重要的。

(4)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要事先布置预习题

教材有些内容难度较大,可采取先布置预习题的办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集中力量考虑重点问题,又可减轻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预习“内能”一节前,布置两个预习习题:

① 物体的内能与机械能有何区别和联系?

② 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其温度一定会改变吗?请举例说明。

三、主导作用的发挥

下功夫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否会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讲,自以为“会”了,觉得“没啥可听”而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呢,其实不然,我的体会是,由于抓了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了,学生听课的“品味”提高了,不但要求教师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同样一节课,学生如果预习了,他上课的“兴奋点”就集中于听老师是如何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的,不仅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的思路前面,用同学的话说:“听课比以前轻松了,对老师讲解的问题有思考余地了”这样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意识和思维能力。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预习能力初探 篇3

关键词:预习习惯;预习方法;预习反思;预习能力;课堂效率

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在借鉴洋思中学成功课堂教学经验和山东聊城市茬平县杜朗口中学原生态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是农村初中的实际,推出了“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课改实验,它主要包括预习、展示、训练三大模块,其中预习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抓好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预习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是本人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培养农村初中学生预习能力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程标准》强调: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正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从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没有预习习惯,更没有什么好的预习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和提高预习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开学初,针对许多同学对预习数学无从下手,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兴趣的问题,我专门设置了一堂数学预习的讲座课,分析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第二天的预习内容进行详细的预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初步了解预习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同时让已有预习习惯的同学上台讲讲他们的预习心得,并提出预习作为平时的表现分,以促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预习提纲的作用是勾画每节课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引导学生集中力量思考主要问题,减轻学生的负担,并设置知识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每堂课前,我都会认真钻研教材、推敲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当然在设计提纲时,特别要注意内容的难易要适中,并具有一定的诱导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切忌提出空泛又不明确的预习要求。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一节时,引入“负数”的概念,可以设置下面的问题,让学生预习。

(1)“零”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0℃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

(2)3℃和零下3℃都是3度,如何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3)小明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走了1千米,你知道他是往东走还是往西走吗?向东走1千米与向西走1千米都是走1千米,怎样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它们呢?

这样学生带着具体问题阅读教材,容易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解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应特别关注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对一些学困生在预习过程中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并开展“手拉手”的小组帮扶活动,对班级中每一个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配一个优秀生帮助他预习,让他在预习中也能感受到预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班中陈某,由于数学基础差再加上本身的智力原因,预习对她来说是件挺困难的事,为了帮助她克服困难,增强学习数学自信心,我特地安排成绩优异、为人热情、乐于助人的班长金某与她结对,每天抽10~20分钟左右的时间帮她解答、讲解、预习提纲及书中的重要知识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一些简单的内容陈某现在基本上也能独立完成,最可喜的是她开始能自觉地预习与做数学练习了。

四、及时进行预习反思,逐步提高预习成效

在新课程理念中,反思学习这一方法提到了应有的高度,因为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一般性回顾和重复,而是对数学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进行较强的研究分析,得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和最佳解题方案,从而增强知识的巩固。为了优化学生预习方法和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每天预习第二天的新课时,先写下当天的听课体会,把听课过程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总结,反思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以后应加强和注意的问题,并把反思记录上交检查,对于一些好的反思记录,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和表扬。

五、及时树立典型,体验预习带来的成功感

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预习中的错误,解决疑难问题。每天早晨,要求所有学生把预习作业交给组长检查,小组长汇总本组成员的主要疑难和困惑点,在上课前交给老师,教师针对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做一些深入的解答,这样,学生上课时的“兴奋点”就在于集中精力听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学生听课也就比较主动而轻松,并对老师讲解的问题有思考的余地了。

通过实践和努力,大部分学生的预习能力、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证明,预习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预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

初中生预习能力培养 篇4

一、做好数学自主预习的指导

如果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由教师拉着手走, 那么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则是教师指着路走, 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更为重要。而七年级新生往往不会预习, 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 以至于预习流于形式, 所以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做好数学自主预习的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学法指导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会看数学课本的能力。

新生刚入学时, 看课本的时间可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可先带领学生阅读, 并对以下内容进行具体指导: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 怎样思考问题, 怎样提出问题。此外,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划批, 从而正确理解数学语言, 掌握数学概念。这样, 在教师精心有序的点拨指导下, 学生就能逐渐学会读数学课本的技巧,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进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大部分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后, 教师可慢慢放手, 把预习的任务放到课外去进行, 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做好相应的学法指导。

(一) 针对概念类型的数学知识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 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作出标记,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画一画、圈一圈、记一记, 并反复阅读、体会、思考, 同时在书上的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

(二) 针对数与代数类型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预习时大胆尝试、独立审题, 进行例题的解答, 解答后与课本上例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对照, 如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 然后再尝试解答课本中的课后习题来巩固。

(三) 针对空间与图形类型的数学知识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亲自动手去实践, 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 体验、感悟新知识。

(四) 针对统计与概率类型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信息, 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新知识。

二、做好数学自主预习的监管

学生的自主预习如果在课内进行, 因为有教师的解惑、释疑, 所以效率较高。但是, 课内时间有限, 学生除自主预习外还要进行交流合作与自主练习, 45分钟的时间往往不够用。正因为如此, 自主预习一般都安排在课外进行, 而农村初中的学生学习一般都不自觉, 若预习过程以记忆、思考、查询、体验、观察、交流、调查、探究等形式来展现, 教师很难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数学本身的特点, 学生的预习宜采用书面形式, 即学生的预习过程和预习结果以文字、符号等形式来展现。

(一) 日常教学时对学生自主预习的监管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采用“自主预习稿”来指导与监管学生的课外自主预习情况。“自主预习稿”包括自主预习内容、自主预习目标、自主预习记录、自主预习检测、自主预习反思等五个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认真编写精细、合理、形式多样和富有挑战性的“自主预习稿”, 让学生依据预习提纲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和研讨, 使学生的预习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从而克服和杜绝“放羊式”预习。教师在课前要对“自主预习稿”进行批改, 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以便于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二) 寒、暑假时对学生自主预习的监管

寒暑假时, 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假期作业, 但是开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忙于新的教学内容, 对假期的作业教师都只检查数量从不检查质量 (基本上不批改) , 因此, 假期作业成了一份无效作业。若寒、暑假能安排新课内容的自主预习作业, 让学生通读新课内容, 对课本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公理、例题等有一个大概了解, 相信对新学期教学一定会大有帮助。为此, 笔者让学生以住得近为原则组织假期学习小组, 让学习成绩优异、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并落实学习的时间与场地 (场地可选在家长有时间监管孩子的家中) , 定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 笔者在开学第一周组织一次预习成果检测活动, 从而实现对学生自主预习进行有效监管。

三、做好数学自主预习的评价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评价要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 对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一) 学生自评

学生通过对自主预习表现的自我评价, 不仅可以修正、激励自己的学习, 还可以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的能力, 为激发学习积极性打下基础。笔者在“自主预习稿”中设计了“预习时间”“预习自我评分”, 让学生对自主预习的表现作好自我评价。同时, 安排学生在课堂小结时说说预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哪些知识是预习时已掌握的、哪些是经过教师讲解后掌握的, 等等。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 体会预习的价值。

(二) 学生互评

同伴间的自由交流、相互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关于自己学习发展的信息。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预习内容、预习所得、预习所惑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探讨, 就能起到检查预习效果的作用, 扫除学生认为预习不预习老师看不出来的心理,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 教师评价

如何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 篇5

——科左中旗课改培训汇报材料

宝龙山中学

王怀权

2014年7月12至14日我参加了科左中旗课改培训。三天的培训忙碌而又充实,韩立福博士以大同学的身份和我们交流学习。他用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方法,从开展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的特点、基本模式、基本课型以及创建策略等方面分六个专题向全体学员详细的介绍“问题导学和学本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所以三天下来,我收获了许多。

构建问题导学性学本课堂,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展示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回归拓展学习能力;

2、教师方面,具体培养三种能力,即教师 的结构化备课和设计的能力,学会组本教研,严把质量关;教师的智慧导学能力,切实落实“一激二评三落实”(激发兴趣、及时评价鼓励、落实学习目标);教师做好回归评价指导能力。

3、师生方面,共同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搭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的有效平台,追求“三化”的学习效果(个人学习愿景化、同伴学习合作化、小组学习承包化),最终实现狼性学习的最高境界。具体如何构建,我仅从学生能力培养策略中“培养学生的结构化预习能力”方面阐述:

结构化预习”是“先学后导”有效教学模式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是学习的起点,它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对课堂的学习起奠基作用。为了解决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尽快掌握“结构化预习”的正确方法,只有把结构化预习这一环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才能使有效教学向更深层次迈进。

一、什么是结构化预习

结构化预习指的就是在预习时做到目标结构化、知识结构化、问题结构化。结构化预习包括“读、导、作、问”四个环节。具体采用“阅读六字诀”进行预习,即查、划、写、记、练、思。查就是查着工具读,凡是自己能动手查到的就自己解决;划就是画着重点读;写就是写着感想读,写文本大意,写段落大意、思想感情等,可以体现学生的理解程度;记就是记着内容读,记文本大意、思想感情、背诵段、重点句等,做到熟记于心;练就是练着习题读,实现作业前置化、全程化、全优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读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会的上工具单,最终实现简单问题书本化,复杂问题工具化;思就是思着问题读,把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下来,解答不了的上问题工具单。此过程先由老师指导完成,时间长后学生自主完成,启用阅读评价章,实行五级评价机制,保证预习质量。

二、结构化预习中各个环节的实施策略 ·读:走进文本策略

(一)学生要抓住每个早读时间,先让每位学生开口大声读,逐步锻炼胆量,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在早读时让学术助理组织本组成员采用多种形式,让每位学生动起来。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肯定。

(二)要范读课文,包括各个体裁和各个学科。

(三)第二个阶段:让学生大胆的能讲出来,不宜长,只要求学生能流利、有趣味的讲述就行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最终要达到能有感情的讲述课文内容,并能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 完成导读评价单

(一)教师提前至少两天下发“两单”,利用每天的预习课时间,指导学生预习。

(二)学科长根据自己组员的情况,或集体辅导、或单独讨论。

(三)对小组内达成共识的难点问题,求助于其他学科长或学术助理。

(四)对组员的完成情况,学科长及时在“导读评价单”上做公正评价,对完成不好的,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作 指完成课后作业及预习作业

(一)学科长引导组员结合预习完成课后习题。

(二)对有难度的题目以学生生成的问题的形式,整理在《问题导读评价单》上“我的困惑”的相应位置。

(三)学科长可根据时间,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如听写词语、检查背诵等。

(四)采用随机提问的形式,了解组员的结构化预习情况,并在“导读评价单”上一并签字。

·问 指导组员完成《问题生成---评价单》

三、结构化预习具体要做到四化:

1、预习要细化。结构化预习要求精细化,明确“五定”,即:定内容、定时间、定标准、定目标、定期望。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保证预习阅读遍数,这样减轻了教师授课负担,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2、预习要量化 这里的量化是要求认真完成预习导读单,老师可以围绕知识点的识记、知识点的初步建立、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三个方面设计导读单。让学生在“读、看、填、写”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同时引导学生提出疑惑问题。课文中的困惑,预习中就应该思考,按“先尝试做、再努力做、最后必须做”进行。

3、预习要个别化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教师在预习环节要对自学能力差点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尽量把他们先扶上路,为课堂的“放手”做准备。

初中生预习能力培养 篇6

一、自主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自主学习”指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学生领会内化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找到应该得到的知识,懂得要懂的问题,促使其全身心、积极有效地进行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健康地发展等。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自主学习可以使优秀的学生更脱颖而出,使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在教师、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重在理解初中语文课前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重要性

预习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让习惯主动推动学习是很好的。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良好的习惯能载着你迈向成功。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预先学习,良好的预习是消化知识的前提。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主动,容易取胜。

这告诉我们学习中预习是相当重要的,而且预习能够对学习产生以下几点好的效果,更能说明预习的重要性。

1.做好预习使课堂笔记更能抓住重点。

预习使我们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对老师上课所讲内容和板书缩写的内容,哪些是教材上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一清二楚。记笔记,重点记教材上没有的或自己不清楚的,以及老师反复提示的关键内容。这样,就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听讲和思考问题上。

2.做好预习能理清听课思路。

经过预习,我们对上课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了,容易跟上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有时预习得比较好,对所讲知识比较熟悉,不妨想一想下一步老师会怎样讲,然后在继续听讲中加以对照。由于思路理清得好,提高了听课效率,老师布置的作业能顺利完成,这样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增加了,学习就主动了。

3.做好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随之调动起来。

总之,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但是预习前一定要明确预习任务。

三、初中语文教学课前培养学生预习能力重在做好预习方法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1.读书。

朗读课文,对于熟悉课文内容,寻找生字词有很大帮助。《苏州园林》、《人民英雄碑》等可提出常规要求,引导学生预习时把课文多读几遍,每读一遍,都要有一遍自我要求与收获。比如,第一遍,发现生字新词,并随即圈画下来,读好后,借助生字表和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第二遍,把课文读通顺,感知课文大意;第三遍,则要求他们理解课文重点词句,完成预习题,写出收获或疑问。

2.查阅资料。

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学生必须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可在预习中锻炼他们这方面能力。例如,学习生字词需要查字典等工具书;了解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等内容必须借助书籍或网络资源。这些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初中生预习能力培养 篇7

关键词:预习能力,培养方法,学习能力

一、坚持与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设置难度相当的预习目标

目标是实践的“向导”,目标层次明晰,则实践活动有章可循,深入推进,反之则相反. 预习活动是一个自主实践、自主探索、自主求知的独立实践进程. 笔者研析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预习活动中,忽视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提出“统一”预习目标,出现目标过高或过低,影响了预习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初中生预习新知时,要坚持与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习对象,设置难度适宜、要求相当的预习目标和要求,使每类学生在预习活动中都能“动起来”.如,在“不等式的解集”一节课预习活动中,由于该节课设计的知识点内容较多,内涵较深,让所有学生都能准确掌握具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一实际,教师在预习目标要求设置上体现差异性,针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群体数学学习技能实际,设置“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等概念,”、“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由易到难的预习目标,这样,不同类型学生在预习探知过程中,都能围绕目标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预习活动,从而保证初中生参与预习活动的广度和效率[2].

二、坚持与学生主体特性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预习活动

学生主体参与预习活动的深度,决定了预习活动效能的程度. 教学活动只有多样化、丰富化,才能吸引学生更加深入参与,推进预习活动进程. 新改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案例生动形象.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显著特性,结合学生主体内在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预习活动. 一是目标性预习. 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认知困难点,设置预习活动要求和目标,使所设置的预习目标要求,既是学生预习活动的“标准”,又是学生预习活动的“明灯”,促进初中生深入预习探知. 如“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一节课预习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特征?”、“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之间具有什么特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之间具有什么特点?”等预习内容和要求,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性、目标性的预习探知. 二是实践性预习.要求初中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画画、写写、剪剪等动手实践方式,感知体悟新知内容,让学生能够乐于、勤于预习探知. 如,在“轴对称图形特征”预习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学习工具,按照操作步骤要求,动手对折图形、观察图形活动,找出对折后的图形具有的性质以及特征,从而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对新知内容初步感知和理解,提高预习效果. 三是体验性预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真实、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体验,深切领会知识要点以及内涵[3].

三、坚持与学习技能培养相结合,实施探究思维的预习实践

学习技能培养是新课改目标要求的精髓和要义,并且渗透和融入在整个教学实践进程之中. 初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预习能力,也应坚持与学习技能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感知等实践活动,预习新知内容、感知教材解析案例,使初中生开展预习活动能够有章可依,有法可用,技能提升.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预习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有一个y = 2( x - 2)2- 6的抛物线其顶点为C,已知y = - kx +3的图象经过点C,试求出一次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的案例,要求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开展案例解析活动,学生在案例解答任务下,从而深入细致的学习探知新知内容、案例解析过程. 学生通过对上述案例观察分析活动,认识到该问题解答需要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数学知识点内容. 此时,学生通过预习活动所得,获得其初步解题思路为: “利用抛物线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交点,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进行求解”.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观察、分析、解答、归纳等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其学习技能在预习新知中有效提升.

四、坚持与评价指导活动相结合,强化能动预习的情感培养

实践证明,积极、鼓励的评价指导,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主动学习注入“强劲动力”. 预习活动是一项自主性、自觉性的实践活动,需要良好学习情感作为“支撑”. 教师培养初中生预习能力应与评价指导有机结合,多用肯定、积极的评价语言,多用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指导分析,少用否定、训斥的评价语言,少用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指导分析,让学生在赞赏、积极的评价和有序深入的指导中,树立能动预习的学习情感和主动积极的预习素养.

培养预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篇8

一、预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作用

有关资料调查表明, 学生在预习时在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那么他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50%的了解。听课时积极参与发言, 又增加了20%的了解, 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有计划的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那么他对所学习的内容就能达到90%以上。反之, 学习效果就会很低。长期的实践也证明, 预习确实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为新课做好准备, 使学生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上课时紧跟老师的授课思路, 积极思考, 捕捉更多的有效信息, 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 并能提出有效的学习问题, 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并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具体说来, 有以下好处:

1. 培养学生勤查词典的习惯。

词典是学生最好的课下学习“老师”, 通过查阅词典, 学生获得了很多教材中找不到的信息, 丰富了他们的头脑, 拓展了知识面。

2.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跃了课堂

气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他们在整个中学阶段乃至为终生学习架桥铺路。

4. 有利于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距离。

由于预习工作大多是在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 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翻阅指导资料, 回忆旧知识, 也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他人帮助。课堂上, 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与基础好的学生就处于同一个起跑线, 有利于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听完课, 并获得满足感。

5. 为教师实施同步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堂上实施分层次教学优点多多。但对于班额较大的班级,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分层次教学难免有相互干扰、力不从心的弊端。如果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缩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放心大胆、游刃有余地开展同步教学。

6. 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步, 也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预习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工具书等。在一系列步骤中, 使学生克服过分信赖教师的弊病,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况且新教材所设计的语言情景主要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的变化, 如网络知识、电子邮件等。另外, 新教材鼓励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学习容量大, 对于一个没有讲外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 仅仅通过课堂的45分钟来学习一门外语, 难度相当大。为了用好教材, 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好充分的预习。

二、预习辅导内容和方法

预习辅导涉及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1. 充分利用导学案。

为了充分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学生预习期间给予导学案, 导学案中主要体现教学目标, 包括基本语言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教学过程, 包括基础知识巩固, 基本能力拓展, 反馈提升三大块。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2. 朗读、识记积蓄法。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预习方式。在朗读中即可练习语音, 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要求。

3. 问题探究法。

学生通过做预习题, 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更适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4. 阅读理解法。这种预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较长的课文学习, 如单元的reading教学。

5. 小结、归纳系统法。

主要用于复习课, 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事先对已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 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如在总结英语学习中的8种时态, 笔者事先给学生发了一个表格, 包括8种时态的名称、时间状语、谓语动词的变化、被动语态的变化等, 学生预习时可进行初步的归纳, 老师在检查的同时给予补充, 进行全面的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

三、预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及步骤

英语教学离不开语音、词汇、语法、课文等。根据教材的认知目标及教与学的过程, 可以这样预习做:

1. 设计预习辅导教学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1) 布置预习提纲, 指明学生预习方此前,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教材握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2) 教师批改预习本后, 将学生的疑点分类整理。

(3) 上课开始后教师按照Warm-up-Presentation的顺序进行教学。在Presentation过程中, 涉及预习内容时以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不同内容的程度, 碰到汇总的疑点, 可让学生分组 (一名成绩优秀者为小组长) 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学会新内容后, 教师设置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把课文内容学习提炼到更高的层次。

(5) 作业指导, 及时反馈。练习力求课堂内完成,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外练习尽力当日批改, 及时反馈,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集体或个别辅导。

2. 操作步骤的分析及辅助策略。

预习主要是教学生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这对学生来说, 既陌生又新颖。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其次, 在单词和读音方面, 学生可通过听录音、观看与教材配套的练习进行自我检查。另外, 教师的辅导形式也很重要。集体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预习后出现的共性问题。个别辅导解决个别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以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尖子生的辅导则着重培养创造性能力, 对后进生的辅导是对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使他们树立信心, 努力赶上。

四、效果分析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看, 预习辅导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的主动活动, 通过学生的预习、讨论及教师的辅导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正迁移。

效果之一:通过预习辅导, 学生在单词方面取得了以下进展:基本上能按音节拼读、记忆单词;改变了死记硬背单词的不当做法学会了归纳相似处, 区分不同点;了解了一些构词法, 如self-ish-ness;掌握了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

效果之二:学生的语音、语调取得了较好的进步, 形成英语语感。

效果之三:通过预习语法, 学生了解了本单元的语法, 培养了归纳语法特点的能力。

效果之四:课文教学摆脱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训练, 学生懂得了怎样预习课文, 培养了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 预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注意克服预习题型的单调性, 多方面、多形式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江西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困难群体子女就学

近年来江西加大财政投入, 安排专项经费, 减免相关入学费用,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少年儿童等困难群体公平享受义务教育。

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江西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 切实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 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免交学杂费, 免收借读费, 免费提供教科书。目前, 全省在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达到12.4万名。

同时, 江西注重发展特殊教育, 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2009年, 在省政府“民生工程”中安排特殊教育专项经费3000万元, 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专用设备的添置。在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同时, 江西把特殊教育学生一并纳入, 优先保障免教科书费、免学杂费, 补助生活费。通过上述措施, 特殊教育在校生数逐年增加。此外, 江西省教育厅会同省妇联等有关单位实施“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 并从经济、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给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心, 为进城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培养预习能力 促进学力发展 篇9

一、预习有利于学生认知层面的学力的彰显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本节课的重点、概念等具有逻辑性的知识,那么这个学生已经学会了知识。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要求的达成根本不需要老师的参与。但是,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一目标的达成还需要老师的帮助。因此,预习对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内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抛弃记忆,我们要抛弃的只是死记硬背。没有预习环节,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所上的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学生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建立初步的印象,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大致学习内容,对学习内容里的重点进行初步的思考,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标记,提醒自己上课提问、探讨。通过有效地预习,学生对上课时要注意的内容提前有了印象。通过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预习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生在预习时,会把已有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经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学生经过预习,可以认识新知识的出处,从而有一个准备,才能更快地进入课堂,掌握新知识,学生会有更大程度地提高。同时,每节课的内容总是和其他的知识发生联系,它所需要的知识铺垫可以在预习中接触到,对于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了“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的问题,这样的一节课才是饱满的、灵活的。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因此,预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除了要在课前备好课,最好还能在课前对于学生的预习提一个一般性的要求,落实到书面或小组讨论的形式,以便于课前对于预习的情况进行简单、恰当的检查,对学生的学情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我校的预学案就是针对这一步骤而实施的。

三、预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前预习是老生常谈。到底怎么做,确实很少有人能做好。但是,自有课堂教育以来,预习就是必须完成的,因为教学过程需要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才能较好的进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果采用预学案,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学生能够预习,那么对于课堂的实践环节、探究环节的完成是有帮助的。例如,学生在学习分式的运算时,涉及的知识点有因式分解的内容,此时距离已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学生回忆这部分内容。如果利用课堂时间,将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所以,在教学之前,就可以将复习任务布置下去,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是什么。有了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我们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学习新知识了。有不少的学生一开始在进行预习时,以为预习就是笼统地将书上的内容看一遍,这是毫无用处的。学习离不开思考,预习一定要带着对新知识的疑问和兴趣去完成,最好能找出新的学习内容与已学的知识的联系。带着丝线去串珍珠,当学生形成了知识链,就不会再出现知识点的遗忘、混淆等情况。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会有极大的兴趣,兴趣会促使他更用心地思考,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升学力的目的。

四、预习有利于学生情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起码的保证。预习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思考,是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信心的有效保证。此时,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时,他就会有话说,并且说得对,才会对课堂的学习产生认同感和愉悦感,这时就产生激情,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牢固,就有了更大的信心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长此以往,将会对学习不再有惧怕心理,变得爱学、会学,最终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还可以拓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学力是学生的终身学习的重要前提,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目前能够展现的学力只是通过学校的层面反应出来,只是冰山一角,而要在将来反应的“潜在的学习能力”涉及终身,则是支撑冰山的水面下的绝大部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引导,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预习能力 篇10

为克服学生散漫的学习习惯我从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通过预习任务的布置——检查预习情况——巩固预习任务——建立自主学习机制——培养预习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了问题化的提纲, 学生还可据此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 从而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预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

首先, 让我们了解影响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就学习者而言, 原有认知结构是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因之一。

其次,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也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

针对每一单元的语言、词汇、语法、句型都出好预习题目, 通过研究教材,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学生预习语音知识的机制

刚开始教学时, 由于学生在语音学习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且教材中又是间断地出一些语音知识, 这就给预习带来一定的麻烦。但这个阶段学生的语音知识也处于初级阶段, 他们的可塑性也相当高,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布置任务, 让他们跟着录音机读, 并从中培养英语朗读的语音、语调, 让他们从中体会语感。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做到:音标学习与词汇的学习相结合, 模仿体会为主, 重视对比, 抓好语音中的重点。比如:区别want gate bad appear这些单词中a的发音。尤其注意一些比较特殊的发音, 如:

say和says中ay, south和southern中ou的发音。

通过语音知识的预习, 让学生在语音学习中寻找一定的规律, 形成有效策略并对单词记忆有很大帮助。通过训练, 学生基本能连贯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句子、重音和停顿基本正确。

二、建立学生预习词汇的机制

词汇的预习内容主要是:学会读背这些单词, 并通过查字典, 了解其意义和其他用法。通过举例、观察, 使学生对生词从熟悉到理解、由理解到运用, 更好地为预习篇章课文打好基础。在布置词汇的预习任务时或设计问题时, 作为教师一定要作好铺垫。在预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能注意词和句相结合记忆;音、形、义相结合记忆的方法, 并尽可能利用多种手段来认知单词:如正反义词, 同类词, 谐音法等;正确处理好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

比如:当教到动词invent时, 就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方式, 找出与此单词相关联的几个单词, inventor/invention, 课堂上通过课文中出现的例句让学生理解, 再通过练习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保证预习的质量,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能力。

三、建立学生预习语法的机制

在英语预习中肯定会碰到一些语法问题, 那我们又是怎样要求学完成语法的预习工作的呢?首先要求学生能结合句型来理解语法概念, 并通过例句分析语法中的一些基本规则。这些例句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准备, 并且易于学生理解和剖析:

例如:教学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

学生预习内容:

什么是延续性动词;

非延续性动词也称终止性动词;

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教师提供材料:

如:learn, work, stand, lie, know, walk等。延续性动词可以与表示时间段的状语连用。

例:He has lived here for 6 years.I stayed there for 2weeks last year.How long did you stay there last year?

非延续性动词也称终止性动词:如:open, die, close, begin, finish, come, go, move, borrow等。

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borrow---keep, buy---have, begin/start---be on, die---be dead, finish---be over, join---be in+组织机构, be a member of+组织机构等。

通过训练巩固预习成果。

通过预习让学生从句子的分析中归纳一些语法特点, 通过语法的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学生预习句型的机制

句型的预习相对而言比较固定。多数句型都有一定的构成方式, 而且变化不大。所以在布置任务时, 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通过例句来完成句型的预习。如:

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It is+形容词of sb to do Sth.

Sb spend some money/some time doing sth

课堂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检查来巩固学生所学。

通过实践,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学生已能在规范的预习环节中自主的学习机制下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预习过程中能做到有针对性, 集中性并且有发现性。学生具备较高的预习能力就能够在更加广宽的空间进行英语学习。

上一篇:教师提问类型下一篇:不良网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