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整体发展

2024-05-14

幼儿整体发展(精选十篇)

幼儿整体发展 篇1

一 、 创 设 和 谐 的 语 言 心 理 环境———让幼儿有话敢说

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指的是一种充满安全感, 温馨、愉快, 可以自主活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于3岁~6岁幼儿来说非常重要, 可以让幼儿找到家的感觉, 更好地适应幼儿园, 发展语言能力。《指南》把语言内容分为听与说、阅读与书写两大块。围绕幼儿听说、阅读发展目标, 在教育建议中提到:“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 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 无论幼儿表达水平如何, 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以积极的回应。”“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往, 相互讲述见闻、趣事等。”字里行间都折射出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师幼、幼儿间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幼儿没有压力, 心情舒畅, 有话敢说。由此, 我感悟到要创设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 必须要做到“三关注”。

(一) 关注个体交流

幼儿的语言发展尚处于不完善阶段, 许多幼儿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表达, 这时要注重与幼儿一对一交流。教师在了解幼儿兴趣的基础上, 善于捕捉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如游戏时, 教师做幼儿的玩伴, 和幼儿一起交谈;户外散步时, 可以见事论事, 聊些平常自然的话题;看节目或阅读时, 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交流, 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幼儿思考。只要教师对每个幼儿都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 幼儿自信的话语就会由心田汩汩涌出。

(二) 关注集体对话

《指南》中“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是听与说其中的目标之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幼儿语言正处于简单句阶段, 对语言的理解是即时性和直接性的, 所以教师要避免过长的表述, 可采用集体对话法, 鼓励人人听、人人开口。如每天抽时间定个主题大家一起进行对话, 你一言我一语, 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也可以在教学中多用一些简单的疑问句, 问题要具体针对性强, 用“让小朋友一起告诉我”等形式, 让幼儿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人人参与对话, 使那些胆小的幼儿也能在别人的带动下大胆清晰地进行讲述。

(三) 关注个体差异

《指南》对3岁~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在语言方面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 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合理的期望不代表在具体实施时要一刀切, 它间接提示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就语言领域来说, 对那些语言水平发展迟缓的幼儿, 教师要抽更多的时间与他进行交流, 多鼓励、多表扬, 并有意识地多创造机会让他与同伴交流, 或在集体面前表述, 慢慢地让幼儿树立自信, 有话敢说。

二 、 构 建 多 元 的 语 言 交 往 环境———让幼儿有话喜欢说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发现那些与幼儿生活有关的, 有经验的或有情境性的内容往往能引起幼儿谈话的愿望。在《指南》的语言发展目标中也提到:“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 知道文字表示一定意义。”等。这里屡次提到的情境在我看来就是指多元的语言交往环境, 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 幼儿才会想说、喜欢说。构建多元的语言交往环境时, 我觉得也要做到“三关注”:

(一) 关注生活情境的捕捉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 能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 拓展幼儿的表达内容。如同样的风吹拂到幼儿的身上, 幼儿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同样观察漂浮的白云, 幼儿会有不一样的比喻;同样在草地上打个滚, 幼儿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这许多的不一样, 从幼儿的口中表述出来就会有别样的精彩。重要的是话题内容来自于幼儿生活, 他们就特别乐意与人分享。《指南》中提到的不少教育建议, 都与幼儿的生活密不可分。捕捉真实的生活情境会促使幼儿主动与同伴、与成人交流, 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 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指南》中一再强调 , 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应与其他领域的学习发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进行领域渗透提供平台。如在布置主题墙时, 可以把墙饰内容布置成情节性强的画面, “春天的公园”“可爱的动物”“热闹的马路”等 , 教师让幼儿参与布置并鼓励幼儿介绍, 在介绍过程中融合多领域的教育内容;又如在组织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立体场景、运用电教手段和问题情境的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形象感知和思维, 使幼儿融入情景, 引起其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发其讲述的愿望, 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充满艺术氛围的教学情境中达成《指南》中提出的听说、阅读发展目标。

(三) 关注游戏情境的利用

《指南》中提到幼儿语言发展离不开幼儿与成人、同伴的交流, 而游戏则为幼儿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特别是社会性游戏是幼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游戏组织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游戏情境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 如当幼儿与同伴争抢角色时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解决;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启发幼儿与同伴一起动脑筋想办法;当幼儿在游戏中意见不一时, 教师先静静观察, 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使幼儿通过争辩、沟通解决矛盾;在游戏讲评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 让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只要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表达表现愿望就会愈加强烈, 他们变得特别喜欢说, 特别喜欢与同伴分享。

三、 营造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幼儿有话会说

不管是《纲要》还是《指南》, 都一再强调了优质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如果在一日活动中, 幼儿能反复听到规范得体的语言, 能经常欣赏到优秀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 幼儿才能调整和发展语言, 使自己变得有话会说。在优质语言环境创设方面, 我觉得要做到“两个关注”。

(一) 关注教师语言是否规范得体

在幼儿园, 幼儿的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教师。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对幼儿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南》的教育建议多次提到对教师的言行要求, 如“注意语言文明, 为幼儿做出表率, 在与他人交往时, 认真倾听, 使用礼貌用语。”“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讲话, 不说脏话。”“和幼儿讲话时, 成人自身的语言要清楚、简洁。”“对幼儿讲话时, 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 以便于幼儿理解。”我想这就涉及教师语言规范得体问题。规范是对语言形式标准化的要求, 如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说普通话, 组词用句符合语法等要求。得体是指语言要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对象, 采用不同的句式和态度, 其实也就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言素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尤其是面对幼儿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规范得体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规范得体, 不但有助于师幼情感的沟通, 还能帮助幼儿变得会说, 并说得好。

(二) 关注语言学习材料是否优质适宜

《指南》明确指出 :“要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 , 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 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其中提到的“适宜”两字, 我想从广义上来讲, 还包括其他的语言学习材料, 如语言方面的视听音像资料、语言操作材料等。这些材料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具有增长知识、培养情感、激发想象与创造等多元的教育功能。在日常活动中, 教师可让幼儿经常接触这些优质的语言学习材料, 如开展餐后听故事、欣赏诗歌活动, 体验文学作品语言的美, 学习一些优美的字词。也可以进行故事表演学说话活动, 通过组织优秀的故事欣赏后引导幼儿进行表演, 为幼儿学习运用语言提供契机。还可以开展语言区学说话活动, 教师提供便于幼儿操作, 又有一定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的活动材料, 让幼儿通过听、说、做、读等, 在适宜的语言刺激中, 充分动手、动口、动脑, 得到语言的练习机会。优质适宜的学习材料可保证幼儿接触的语言纯洁规范, 也就保证幼儿语言“输入”“输出”的规范得体。

常安学区幼儿园整体发展规划 篇2

2016-11-2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以教研为先导,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保教质量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注重保教结合,把幼儿园建成教育思想较先进、管理科学较规范、师资结构较合理、幼儿全面发展的优质园。

二、学区幼儿园发展目标:

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践新《指南》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教育行为,通过努力,把常安学区11所幼儿园建成师德修养好、保教质量高、幼儿喜欢、家长放心的优质园。

1、师德修养好——自觉遵守幼儿园师德规范的十条要求,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为人师表,尊重幼儿、热爱幼儿。

2、保教质量高——进一步提高教研水平,以研促教,提高教师保教能力,能及时对应突发问题,善于捕捉幼儿自主生成主体,把握最佳教育时机,适时调整教育计划,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3、幼儿喜欢——幼儿园环境充满童趣、乐趣,教师与幼儿既是师生关系,也是伙伴关系。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互动的保教环境。幼儿敢于提问、大胆探索、亲身体验、积极学习。

4、家长放心——树立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思想,解决家长的后故之忧,对每个幼儿一视同仁,使幼儿在园内能健康活泼的成长。

三、学区幼儿园管理模式

1、实现学区幼儿园管理一体化。

充分发挥龙头幼儿园在办园理念、保教工作、环境创设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学区幼儿园教育资源优质化、教师交流常态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学校发展特色化,实现学区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2、实现学区幼儿园教师发展一体化。

学区幼儿园要在教师交流、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方面合作互助。龙头幼儿园根据其他园所需求进行师资互派,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养培训活动、评课赛课等活动,扎实推进幼儿园师资建设,加快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3、实现学区幼儿园教育资源一体化。

学区幼儿园在办学设施、教师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优势互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形成资源共享的优势。

四、组织实施

学区各幼儿园要认真剖析自身不足,发展自身优势,深刻领会推进学区内幼儿园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充分认识到学区幼儿园一体化是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一阶段:试行阶段(2017年2月---2017年6月)第二阶段:完善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第三阶段:形成常规有效机制阶段(2018年2月---2018年6月)学区内各幼儿园围绕工作内容,逐步落实,稳步推进。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注重方法,力求实效;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共同推进;关注情况变化,及时分析工作状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调整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措施。

为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提升我学区幼儿园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区幼儿园一体化工作健康发展,本着“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同时依据《常安镇幼儿园管理规程》,初步拟定由中心校统一安排对11所幼儿园进行督导检查,检查结果做为对幼儿园园长、老师的评模选优主要依据。

1、组织机构

组长:赵坚毅

副组长:李春秋 郭文辉 杨中伟

成员:杜学然 各园园长 城区优秀幼儿园管理人员

2、检查时间安排

每学期二到三次,具体时间另行安排、通知。

3、检查内容

依据《常安镇幼儿园管理规程》《常安镇幼儿园食堂管理操作规程》、4、检查结果计算

第一次结果占50%,第二次结果占50%(或30%、30%、40%)计算出本学期幼儿园考核结果。

5、评模选优

依据考核结果,排名第一的幼儿园园长为优秀。

依据考核结果和教育局所分配的优秀指标,按排名先后将幼儿园教师的优秀分发到各园,各园根据对教师的考核确定优秀人选。

对在本次考核中与上一次考核对比上升三个名次的奖励一个优秀指标。

五、总结推广

建构式童话剧教学促进幼儿整体发展 篇3

【关键词】建构式童话剧;幼儿发展;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39-02

【作者简介】1.杨璇,南京雨花台区宏图上水幼儿园(南京,210012)执行园长;2.赵燕,南京雨花台区宏图上水幼儿园(南京,210012)教科室主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应当具有“全面性”“启蒙性”,与各方面教育内容“相互渗透”,这反映了幼儿教育课程整合观念的导向。“整合课程模式”已成为当今幼儿课程的发展趋势。

我园自建园以来,一直怀揣“打造开放的、多元的童话家园”这一目标,坚持“以教科研带动品牌发展、用新观念影响教育实践”,站稳“落脚点”,找准“出發点”,选准“生成点”,以“建构式童话剧教学实践”为研究核心,力图做到让幼儿成为课程建构主体,将游戏自然渗透进一日生活。

一、以幼儿主动参与为建构式教学实践的出发点

何为探究式学习?在探索园本课程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把活动主题的教师纯预设性变为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相结合;把活动材料的教师提供变为师生共同参与;把活动目标的纯知识性变为情感、兴趣、能力、知识的整合性;把幼儿间接经验获得的被动接受性变为直接经验获得的主动实践性。探究式学习是以幼儿为本,幼儿充分自主、独立的学习过程。活动中不只是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从事一系列活动,更是以幼儿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的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幼儿在这种背景下在自由地探索和学习中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

首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

其次,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去实践体验。人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过程,富有趣味的游戏化学习过程不仅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更能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萌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第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幼儿是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师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促进和转化的关键作用,教师的支持、引导能够使幼儿从“接受学习”变为“探索式学习”。因此在幼儿探索活动中我们要站在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原有经验进行猜想,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运用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探究,并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认识。

“建构式童话剧教学活动”赋予了我们宽泛及富于弹性的空间,作为课程的具体操作者,要以孩子们最近发展水平的热点、兴趣点为基点选择课程的内容、拓展生成活动。

1.在寻常话题中提炼建构生成活动。在整合活动中,我们深入地去研读每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在整合教育中,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发展,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从而生成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又根据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案例1:一天,笔者带领着幼儿饭后散步,看见幼儿园大门被汽车堵住了,汽车尾部冒出的烟雾弥漫,它很快成为孩子们热烈讨论的话题。有的说这烟有毒,有的说所有车里冒出的烟都是有毒的。旁边几个幼儿马上争先恐后地说:“可以去租赁公共自行车”。(幼儿园附近就有一个公共自行车租借点)一时间,幼儿都忘记走路了,在大门里兴奋地指手画脚,争论起来。笔者仔细地聆听着幼儿的话,从中我发现,他们对环境污染的原因与保护环境的措施这一话题兴趣浓厚,于是一个新的主题产生了。当时由于是午休时间,在让幼儿尽兴地讨论几分钟后,对幼儿说:“我们都想了解大自然,知道保护环境的方法,对吗?我们可以一起收集资料,一起讨论。”当天下午离园前,笔者请孩子们自由提出关于“环境保护”想知道的问题,逐一记录,共同商讨、分类,《环保地球小卫士》主题就这样初见框架。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依照这一框架计划,先后安排观看地球受污染的课件、参观有关幼儿园周围环境、观看气象台,组织幼儿收集有关的资料图片、收集废旧材料等。

2.使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相互交融。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活动内容。

案例2:《我长大了》是中班的传统主题,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体会到“长大”是一件神奇和令人高兴的事,学着自己去想办法处理生活中的各项困难;他们开始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在“我和我的好朋友”这一艺术活动中,我们想让幼儿从多元的角度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让孩子学习如何大胆地展示自我。在活动过程中,当幼儿介绍自己与朋友的不同之处时,有一个孩子说到了“我们名字不同”,全班哄堂大笑,孩子们喊到“每个人名字都不同。”对啊,我们的名字都不相同,名字又有什么意义呢?孩子们低声讨论交流起来。于是“我名字的故事”走到了我们跟前。在这活动中幼儿回家了解了名字背后的小故事,体会到了家长对自己深沉的爱与期盼。基于对自己姓名意义的了解,孩子们开始自发用各种符号、图标来“写”名字,小伙伴之间相互猜相互聊,其乐融融。他们也开始关注老师们的姓名,猜测老师名字背后的含义,甚至主动为老师设计“签名图画”。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教师的作用则更多的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

二、以幼儿和谐发展为“建构式童话剧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幼儿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是不同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以多种智能组合运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而,应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幼儿发现适合自己特点的爱好和特长。

(一)使每个幼儿都能和谐全面发展

整合不是简单拼凑,而是一种各领域全面的综合。学习活动、生活活动、运动活动、游戏活动等有效整合开展,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目标与要求中既有情感,又有认知,既有社会性发展,又有技能的要求。课程更多顾及的是幼儿自身综合和谐的发展。如语言活动不仅仅发展幼儿的语言、美术活动不仅仅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而且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也能习得科学经验、体验情感态度和提高艺术的审美力。

(二)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成功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可能为幼儿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

幼儿整体发展 篇4

作为曾经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发展中人口大国,独立后的印度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一直受到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也为印度各方面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有限,片面重视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容易导致对基础教育的忽视。1950年颁布的《印度共和国宪法》提出在10年内普及8年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至今未能实现,这成为印度高等教育畸形发展的有力证据之一。

宪法明文规定的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尚且一再推迟,不属于学校教育系统的幼儿教育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印度中央政府关注幼儿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3年,印度成立了“中央社会福利理事会”(Central Social Welfare Board),旨在“动员民间组织向社会福利事业,尤其是向妇女和儿童提供帮助”。[1]1954年,该理事会发起了“福利扩展计划”(Welfare Extension Project),首次提到幼儿教育问题,但如前文所述,这里的幼儿教育属于民间组织向妇女和儿童提供的福利性帮助。

1974年是印度幼儿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印度议会通过了《为了儿童的国家政策》(National Policy for Children)。该文件特别强调“国家要向所有儿童提供充分的服务”,采取措施向儿童提供“非正规的幼儿教育”,并规定设立“全国儿童理事会”(National Children’s Board),作为规划、检查和协调与儿童有关的各种活动的论坛。[2]该理事会在当年就成立了。

1974年,印度政府开始特别关注“整体性”(Integration)问题。在中央政府的组织下,有关方面致力于探讨把向幼儿提供的服务整合为一体的可能性,这种努力最终导致了“整体性儿童发展服务”(Integrated Child Development Services,缩写为ICDS)计划的出台。

二、“整体性儿童发展服务”计划的主要内容

“整体性儿童发展服务”计划(以下简称ICDS)启动于1975年,旨在改善学龄前儿童、孕妇和哺乳期母亲的营养与健康水平,其途径是提供一揽子服务,包括补充营养、幼儿教育、免疫接种、体检、医疗服务以及营养和保健教育。ICDS的具体目标有5个方面:

(一)改善6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与健康水平;

(二)为儿童心理、身体和社会性的适当发展奠定基础;

(三)减少儿童的死亡率、发病率、营养不良和辍学的发生率;

(四)实现各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与贯彻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五)通过适当的保健和营养教育,提高母亲照料儿童正常的健康与营养方面需求的能力。[3]

非正规的幼儿教育是ICDS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普及初等教育并提高其质量。幼儿保育与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可以被看作是ICDS的支柱,因为ICDS的所有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幼儿之家(印度称Anganwadi)中进行。ICDS设计的幼儿之家的情况是这样的:幼儿在这里愉快地游戏,每天活动3个小时,促使幼儿家长和社区成员积极参加;游戏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内容以本地区的文化和实际生活为基础,游戏使用的辅助材料由幼儿之家的工作人员开发;幼儿教育的课程通过游戏来进行,为儿童提供一种学习的环境,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认知、身体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4]

三、“整体性儿童发展服务”计划的实施情况

1975年以来,ICDS一直被作为印度中央政府介入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主要计划。1996年,ICDS从最初的面向偏远和落后地区改为面向全国,数以千万计的儿童、孕妇和哺乳期母亲从中受益。

印度把全国偏远和落后地区划分为5,630个ICDS项目单位,包括5,320个“社区发展组”(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s)和310个主要的城区贫民区(major urban slums)。按照ICDS的设计,每个项目单位平均建立130个幼儿之家。每个项目单位有1名主要负责人和7名督导员,每位督导员负责指导约20个幼儿之家。作为最基层的单位,每个幼儿之家有1名教师、1名教师助手和1名保育员,负责约60名6岁以下的幼儿、12名孕妇和哺乳期母亲。[5]1个项目单位一年的费用约为150万卢比(5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按计划,ICDS应该在1997年覆盖全国5,240万名孕妇和幼儿,但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下设的妇女和儿童发展司于2005年公布的《为了儿童的国家行动计划》提出要继续普及ICDS,说明ICDS的普及目标未能如期实现。[6]

ICDS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粮食计划署从1976年开始支持ICDS,仅2001~2002年度,印度获此计划帮助的人数就达260万人以上。[7]1980年,世界银行开始资助ICDS,20年间,ICDS获得的资助总额高达7.5亿美元,是世界各国幼儿教育领域中获得资助额度最大的一个项目。世界银行对ICDS的资助现在还在进行中,资助的项目单位达到印度ICDS项目单位总数的1/4以上。

然而,ICDS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政府的投入一直不足,导致ICDS的普及目标在预定期限过了10年之后还未能实现。其二,ICDS重视数量的发展,覆盖范围扩大得太快,加上投入不足,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跟不上,质量难以保证。其三,ICDS本想吸引受益者积极参与,并把各种服务整合起来,但在实践中,它几乎完全被政府控制,广大公众和教育部门参与的程度很低。其四,全部ICDS的活动包括其中的幼儿教育由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的妇女和儿童发展司主管,而同样隶属于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的初等教育和识字司却又成立了“全国幼儿教育执行委员会”,造成了印度幼儿教育管理上的混乱。

摘要:整体性儿童发展服务计划是印度中央政府为了改善妇女和儿童的福利、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水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该计划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宽,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虽然至今没能实现预期的普及目标,但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印度,幼儿教育,政府干预

参考文献

[1][2][5]Department ofWomen and Child Development,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and Development.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Country Report,India.1997.1.10,1.12 ̄13,1.16.

[3][4][7]Department of Women and Child Development,Ministryof Human Resource and Development.Annual Re-port2001-2002.8.2.1,8.12.1,8.32.2.

幼儿教师实习整体情况评价报告 篇5

转眼间,我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了。通过实习,让我真正感觉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在这次实习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在实习过程中,让我懂得了,要因人施教,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面对不同的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差异,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好比一把锁,老师就是开启那把锁的主人。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天才的世界。

活动不能死板硬套,要因地制宜,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要用心去捕捉每个幼儿身上的可爱之处,及不足之处,并帮助他们去改正,不仅要关心和照顾幼儿,和幼儿家长的沟通也尤为重要,而且需要艺术。在实习期间,我与每个家长打交道,一起与他们分享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实习让我有了更多有益于自己今后发展和成长的收获,也让我的实习生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在组织活动中,我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活动设计(目标、内容、形式)1.能制定出合理、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

2.活动的内容能配合让幼儿的能力和发展需要,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3.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活动形式,使幼儿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能力。

4.能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幼儿感官学习。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所在班幼儿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2、能根据教育活动主题的需要,适当布置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

3、熟悉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充分做好教具和示范动作

4、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步骤。

5、对可能出现的偶发情况有应对措施。

三、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能想办法积极吸引幼儿注意力集中引起幼儿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2、语言清晰、简明、易懂,给予幼儿充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

3、能有条不紊地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活动。

4、尊重幼儿,乐于倾听幼儿的说话,并作出积极回应。

5、能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与幼儿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

6、活动时能站在适当的位置,全面留意儿童的活动情况。

7、能运用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有效提问。

8、能灵活应对教育活动中的偶发情况。

9、能关注每位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和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0、与配班老师、保育员合作默契。

11、在教育活动结束时,能进行有效的评价。

在实习过程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习的重要,更增强了实习过程中我的学习欲望。首先,在保教工作方面,我积极和保育员老师搭配,体现了“教中有保,保中有教”。在户外活动时,提醒幼儿慢跑,如果热了,要主动提醒幼儿增减衣服;回教室时,要记住告诉幼儿在外边玩耍时有细菌,提醒幼儿洗手。洗手时,要注意打上肥皂消毒杀菌,而且水龙头不要放太大,以免弄湿衣服;喝水时,要排队,不要拥挤,并且不能说话,以免被水呛到;吃饭时,要遵守习惯,提醒幼儿饭前要洗手,吃饭时不能讲话,不能挑食,不吃剩饭,要安静就餐,不随意扭动,以免把饭菜弄洒,烧到自己;在睡觉方面,要及时提醒幼儿大小便,盖好被褥,安静睡觉,睡觉时不讲话。后来,我实行了小红花制度,给主动解大小便,不讲话,安静入睡的幼儿评奖小红花。

其次,上课。在第一次主题课中,由于对幼儿的了解太少,对

他们提出的问题难以应付,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在上课期间,我也没有好好整顿好幼儿常规,在上课过程中,教具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引得全班幼儿哈哈大笑,那时候我更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助教老师交给我了一个方法,当东西掉在地上时,不要过分紧张,根据上课的内容,适时把东西捡回来,给幼儿间其它方面的知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他们就不会对掉东西而耿耿于还了。在第二次讲课时,我吸取了前一次的经验。知道不论什么事情都随着幼儿的思路走,不论对错都附和他们。对幼儿的表扬和批评要及时和适度,经过多次的“实战演习”让我积累了更多经验。

再次,听课,看常规,做好记录,谈听课感想。在几天的听课过程中,我懂得了在上课期间,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随机应变幼儿各种怪异的提问,前往不能让幼儿觉得老师什么都不会。

另外,家长工作。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工作也尤为重要,我们要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对于无理的要求,要妥善处理,幼儿在园的表要及时通告家长,同时给予表扬和批评。取得家长的充分信任,家长工作千万不能忽视,否则,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幼儿整体发展 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整体效能

幼儿园传统管理中,对资源的管理有很大的缺陷,资源管理系统建立的意识薄弱。导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管理上混乱,资源也得不到合理、科学的整合,给幼儿园日常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让幼儿园领导层的资源管理意识增强,促进资源管理系统的快速建立,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建立信息管理库,方便对幼儿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存放

建立信息管理库包括物品节约系统和教学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实物管理库中所有的物品在物品借阅库中都可以找到,这是对实物的信息化管理。所有存入借阅库的东西通过校园内网都可以查阅到。教学信息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网上资源进行信息管理,该系统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对信息资料数据进行及时的添加转录,切忌只是对材料进行空泛地堆积。教学信息系统中就是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存放,方便教师快捷使用。

二、建立网络监控系统,了解幼儿动态

网络监控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对教育教学信息进行采集同时也达到对教育教学过程监督的目的。可以在校园合理的位置架设网络监控设备,采用高路的数字电视、音频数据采集机等,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观看到。网络监控系统的建立使得管理者坐在办公室内就可以对全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目了然,这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是对幼儿园幼儿进行跟踪拍摄,对幼儿的状态有着直观的了解,便于收集他们的活动数据,为接下来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幼儿园教学的整体水平。帮助幼儿园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了教学上的创新;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信息化档案管理数据库,为幼儿园幼儿档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幼儿心智的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着眼整体发展 凸显个性作文 篇7

一、利用课文, 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中课文都是经过筛选的优秀作品, 其思维性、艺术性堪称典范。教师在讲读课文时, 要把每一篇都当作范例, 从读和写的角度去剖析, 极力讲清如何写的问题。每讲完一课, 便可抓住单元训练重点, 根据课文特点, 指导学生练写开头、结尾, 通过写几句话、片断、全篇, 把读书和作文统一起来, 这就是讲读课文的演化和实践。如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之后, 我让学生用学过的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方法, 在课文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续编故事。这样, 学生以课文做样板, 利用课文材料练笔, 兴趣高, 思路广, 有益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从怕作文渐变为“乐作文”。

二、鼓励表达, 培养能力

以说促写心理学研究表明:早在幼儿阶段, 儿童就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和词汇量的不断增加, 其口头表达能力也在逐渐增加。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充分利用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引导他们将情境口头再现, 鼓励他们大胆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我在教学时设计了教师采访、学生采访、记者招待会等活动, 鼓励学生口头表达, 并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也是为了后面的书面表达做准备。活动类的作文, 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感兴趣的活动情节。一开始他们就信心十足、充满期待, 随着活动设计的层层推进, 课堂的口头表达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拓展思路, 自由作文

(1) 不拘一格, 自选文体。教师应当让学生放胆作文, 怎么想就怎么写, 爱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例如有一位教师以《雨》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 写前努力开拓学生思路:雨是一种大家熟悉的常见的自然现象, 有滂沱大雨, 有绵绵细雨……在雨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 令人气愤的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把它写下来。结果,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千姿百态:有的写成记叙文, 写雨中发生的难忘的事;有的是写景的, 写下雨时的情境;有的写成了诗歌, 吟颂雨的无私精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个性。指导作文, 文体无需千篇一律, 要因人而异, 因文而异,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斑斓多彩、熠熠生辉。

(2) 有感而发, 自拟题目。文是用来抒写心曲的, 作文贵在真实。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不同情感, 引导学生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想说的话。例如, 有一回我出了这样一个补充式文题《爸爸, 我很》 (伤心、委曲、苦恼、快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 补充题目后进行写作。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纷纷动笔作文。批改作文时, 我不禁为学生的真诚、坦然、恳切所震撼。有的写道:“爸爸, 我恨你!每次你遇上不顺的事儿就喝酒, 一喝酒回到家后便对我和妈妈拳脚相加……这叫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爸爸……”有的写道:“爸爸, 我真苦恼。在家中, 你和妈妈经常为了买‘六和彩’的事吵架, 甚至闹离婚, 要知道, 教师说‘六和彩’是骗赌行为, 是违法的, 它已经让许多人倾家荡产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四、赏识为主, 多样评价

首先, 教师的评价应多表扬, 少批评。教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 应当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 努力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 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 让学生人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张扬。评价时, 我常采用盖卡通像、小动物、笑脸等源于学生生活的小图案, 有时也采用满分、“100+超越分”等形式来评价。同时, 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到各级报刊上发表, 并成立“班级出版社”, 有选择性地将学生的作文收编入“班级出版社”的“优秀作文集”与“进步作文集”中。期末再根据学生被收编的作文篇数评选出若干名“写作小能手”与“写作进步星”, 此外还利用晨读、赏析课真情朗诵学生作品, 这样使许多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克服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其次,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自我检视。学生自我评价很需要个“标准”, 我的做法是把写作目标分为几个层次, 让学生自已选定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作为评价依据。只要学生认为自己已达到或超过了自行确定的目标, 他就可以得到“优”的成绩。学生相互评价也有多种形式, 我常用的是优劣互评和组评两种形式。优劣互评即把优等文给学困生改, 让学困生有榜样可学, 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把劣等文给优生改, 让优生有施展才干的机会。组评即评改小组成员先按好、中、差合理搭配, 便于互相促进, 再引导学生动笔 (批、注、画、点) 动口 (讲评改理由和讲新想法) , 这样让学生在评改过程中, 体验一下做教师的感觉, 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 又能提高学生的评改水平。

构建和谐班级促进整体发展 篇8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 克服“保姆式”、“家长式”的管理方式, 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让学生处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班级管理中, 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把“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优质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走上成功的道路”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 用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

尊重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关心爱护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 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会宽容, 学会换位思考。

信任学生。教师要以热情换取信任, 以坦诚换取信任, 以信任换取信任。这样, 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 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学生才会各抒己见, 师生关系才能和谐。

赏识学生。学生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 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 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同时, 这种期待和赏识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 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发现他们的长处,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给学生不公正的评价。

了解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和他们进行交谈的过程中, 提供给学生最有效、最充分的信息, 从而使学生能够反馈更多的信息, 使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时, 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 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进而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养培合作意识。一个几十人的班集体,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 行为方式不同, 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 所以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出现摩擦, 甚至产生冲突。因此, 要通过各种活动, 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此外, 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 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康的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好人好事要及时宣扬,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是受欢迎的;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是不受欢迎的。另外, 还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实现学生与环境的和谐。例如, 组织学生给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想点子出主意;把班级工作量化, 做到班级事务事事有人做,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师生共同创造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

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的希望, 而家长往往又会把这种希望寄托给老师, 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 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同时, 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

幼儿整体发展 篇9

一、发现学生差异

这部分学生一般表现出课前贪玩, 自控能力特别差;常与同学打闹, 把班级搅得鸡犬不宁;课堂上坐不住, 爱惹是生非, 影响其他同学, 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后不复习巩固, 常常忘记做作业等特点。因此, 我们教师要有爱心、诚心、恒心、信心、耐心, 去面对他们。首先是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 不平均发展, 不搞“填平补齐”,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其次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尽力捕捉学生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 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 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二、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计出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步:降低目标, 体验成功。首先分析现状, 提出目标。在教学前, 教师要把握学情, 认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学习的基础怎样?学生已学过哪些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跟后面的哪些内容有联系?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 在教学中, 教师更要具体指导, 创造各种机会, 让学生展现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实现目标。最后, 教师要及时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二步:正确归因, 增强信心。在学习上初尝成功的喜悦之后, 要把精力集中到解开他们的心结上来。因为, 尽管他们学习有所进步, 但毕竟仍较落后。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各科老师的沟通、与全班同学的沟通, 来营造正面引导的良好氛围。经过反复的良性暗示, 改变已经定型的思维方式, 认识自己的进步层次, 再进行更长远的目标追求。让他们自己了解学习成绩转化的原因, 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进一步强化良性的暗示作用,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第三步:训练有素, 尝试成功。课堂教学离不开训

练, 如果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缺少了训练就是一个不完整的课堂教学, 也就是效率不高的课堂教学。因为我们从心理学的原理知道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必须有训练的参与, 特别是基本技能。因此, 训练是转化后进生的必要手段, 更是让他们巩固成绩、提升信心的保证。

第四步:培养习惯, 延续成功。有了一点成果后, 我们要运用评价的杠杆及时肯定学生的成果, 让他们的信心建立起来, 使一些良性的暗示成为习惯, 渐渐地戒除过去身上一些不良的暗示作用 (包括自弃的思想与信念) , 向好的方向转变。这样才能够巩固转化成果, 不断地强化转化成果。只要过了一个临界点, 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信心, 将这一类的学生提升至上一个层次中来, 将转化后进生变成为现实。

三、促进有差异发展

中国有一句古语:“人生十指有长短, 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 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 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 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 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对于学校, 一个孩子不算什么, 他仅占学校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 但是在家庭中却是百分之百。

一是经常家访, 加强与家长联系。在家访中, 要当

着孩子的面, 以表扬为主, 主要是表扬最近的表现、进步, 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以激励孩子用更好的表现与成绩回报教师与家长。对于孩子的缺点尽量以你在哪一方面还要努力, 或是如果你怎样同学们会更愿意与你交往等语言, 既保留了学生的脸面, 又使学生知道需要改进的细节。

二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差异资源的组织者、开发者和

促进者。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思维层面设计问题, 而不是从教师的思维层面设计问题。打破学生运用知识的规范与非规范之间的界限;打破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的预设性与随机性的界限;打破学生对所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手段的“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界限;打破学习任务的课内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界限。

政府驱动型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 篇10

这些创新做法吸引了中国教育学者的深度探究和反思对比。

一、中美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思路比较

相较而言,对于中国薄弱学校现状,郭清扬副教授认为农村薄弱学校主要“弱”在四个方面:办学条件差、领导班子差、教师素质差、生源质量差。郭教授所分析的薄弱学校四点弱项较为全面和真实,但是,探寻我国薄弱学校薄弱的根本原因,不是客观因素,而在于教师缺少对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专业发展的热情。

有学者总结了美国一些州薄弱学校改进经验:采纳综合性策略而不依靠某种单一的改造措施,如密歇根州一所名为维楼·峦(Willow Run)的薄弱中学所采取的改造措施包括:更换部分教职员工,聘请顾问指导学校变革,加强教师集体的合作,重新安排学生课程表以保证其有更多接受辅导的时间,适应州级考试评价方法等。其中,后三种改造措施对于中国来讲,是较为可行的,“更换教职员工”,淘汰不合格教师,吸纳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学校,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提高学校绩效,但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而且也不适于我国当前的教师管理体制,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部分教师分流、轮岗等方式换一种思路来促进教师发展。

基于美国的经验,有学者提出:“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1]

那么,进一步探析,政府在教师整体发展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呢?

二、中美政府对于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作用比较

美国政府为了促进教师整体发展,从八十年代起就先后制定了政策,并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每所学校都有自主权。从1987年起,美国兴起了重建教育结构运动,提倡改变以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办法,以发挥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尤其强调,教师任务艰巨,应该给予更多权限,有目的地加强培训,不能单靠硬性规定的标准来管理他们。缘此理念,美国先后制定、出台了诸多教师发展方案与计划,重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倡导“反思经验”实践、严格教师资格认可制度,呈现了师资水平的高学历化、培养培训的多样化、教师活动的组织化等主要特点。[2]这些政策、措施以及呈现出来的特点,在当下和未来中国教师发展规划中也有诸多体现,只是在落实方面由于地方解读与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尤其是一些薄弱学校存在落实低效问题,有待理念与思路的权变和调整。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保障,美国联邦与州政府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环境:有些州采取措施,鼓励教师间的合作和团队发展;有些州为校本专业化发展提供资源;有些州则制定了给予学校更大自主权的政策,让学校在州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工作环境。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的设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虽然对于美国特许学校褒贬不一,但其对教师发展的自主、开放的举措很值得借鉴:如,本文一开始提到的KIPP (the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学校。

近期,中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师引进规划时,也越来越重视优秀校长或教师的遴选,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教师培训的投入方面也在逐年增加,但是相较而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和区域差异化仍旧是薄弱学校发展的圉限,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来营造教师优质发展的环境,激活教师团队内部的能量,建立健全多元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整合政府对于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驱动路径。

三、政府驱动型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路径探析

Little基于美国的现实曾指出,教师的合作关系主要出现在四种场合:关于教学的日常交谈;协同进行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和教育方法研究;课堂观察;同事间就新的想法、做法等开展分享活动。[3]教师要有这样一种共同的认识,即教师集体是一个合作互助的专业共同体,教师间的同伴互助、相互支持与合作能够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各自的发展。缘此,小从一所学校、大到一个省市区域范围的教师,按照空间路径分析,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进行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微观层面教师整体发展———点对点式内部驱动

教师整体发展的内部机制,可以借鉴美国州级教师职业发展经验,在一个校区,个人有计划的职业发展项目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邀请:感兴趣的教师被邀请参加会议讨论该项目,在了解项目基础上提供个人专业发展资料,用于与帮扶教师结对;第二,评估:设定谈话问题评估被帮扶教师个人需求、利益与发展方式;第三,确定:在数据分析与会谈基础上,确定发展项目;第四,公布:开会共享帮扶计划与个人专业发展项目;第五,实施:按照项目计划开展帮扶活动。[4]鉴于此,薄弱学校教师内部整体发展,需要在尊重教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尊重差异、助人自助、多元“权变”发展等思路实现整体优化。

(二)中观层面教师整体发展———校际线性驱动

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首要意义在于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使更多的师生享受优质教育,带动更多地区、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化,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同时,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还可以促进、激活优质教育资源的内部更新、多元优化。“契约式教育资源输出、着眼于学校内涵提升的全面托管、转型中的学校文化重塑、积极培育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化的全程评估、联动中的鲶鱼效应。”[5]

教师整体发展从中观层面可以通过诸如结对帮扶、托管、引领、合并等路径,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互相历练;聚焦优质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标准,突出特色、注重文化塑造,进行有机辐射。教师发展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团队协作,学习共同体思维已经被学校和教师广泛接纳,问题在于如何针对学校实际构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一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整体发展思路原本就是保守的、落后的,还一味地固守、坚持,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更严重的是教师整体的职业倦怠与惰怠。优质学校的优质教师团队都有其个性文化,探究其成长历程与规律有助于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思路开拓,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派管理团队引领薄弱学校发展或者通过合并薄弱学校来进行整体、长期改造,都是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整体优化的有力路径。不同学校之间搭建不同的合作平台,使优质的学校文化影响力得以扩大,在知识外溢的基础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促进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发展。

同时,考究教师轮换机制,有学者建议构建针对我国当前二元社会结构中特有问题的“利益相关者二元三维分类体系”。其中“二元假设”是基于当前我国“同一社会身份、强弱两个群体”的现实;而“三维假设”是指由“浸入性、紧迫性、调节性”三个“两两共有特征”连结而成的三角:主体型、参与型及监督型利益相关者。二元三维利益相关者包括:强势主体型利益相关者(如优质学校教师)、弱势主体型利益相关者(如薄弱学校教师)、强势参与型利益相关者(如优质学校管理者)、弱势参与型利益相关者(如薄弱学校管理者)、强势监督型利益相关者(如优质学校家长)、弱势监督型利益相关者(如薄弱学校家长)。(详见图1)[6]诚然,我国当下社会局面渐趋多元、多维发展,二元三维结构只是摄取了关键性元素,直接关照了利益相关群体的交融关系;同时,教师轮换制很多时候在现实中也较难践行,教师群体自身存有求稳、求安的安全需求,而且从校际层面分析,其固有的文化生态也不便打破,这也就造成了政府自上而下的高层设计的低效,很有必要从学校内部自下而上地主动去互相融通,自主创建校际联盟,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发挥激励、引导、物质协助和审核作用,推动底层灵活的校际创新互动,实现抄底式上下融通。

另外,“管、办、评”相分离的学校委托管理,既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当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探索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是基于委托管理制度的本质和薄弱学校发展的资源境遇而做出的合理选择。其价值在于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与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促进管理制度的生成与创新。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的价值呈现与过程深化,需要着力于实现学校内部社会资本的集聚内生、加强学校外部社会资本的拓展外生,以及促进学校内外部社会资本的互动融合。[7]委托式管理面临的困境在于委托双方的利益关系、文化兼容与细节性融合,有时,小的细节如调休办法、加班补助、二元沟通等,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大面积的裂痕与托管的低效,这些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内外智慧的凝结,在解决矛盾中力求深度融合。

(三)宏观层面教师整体发展———区域化大面积驱动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是一种在市域内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模式,其实施是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结合城市圈层空间结构特点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相类似的特性,以区(市)县联盟为方式,组成跨区域性的学校结盟,促进市域层面城乡学校双赢发展。该模式是将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新学校联合起来,利用城市优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8]这一措施也是在底层互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定规模才可以考虑实施的,尤其要关照到更多弱势学校或区域的实情,避免过度跨越或忽视少数学校,力求关照的相对全面、均衡,突出优势区域的互动示范。

结合实践探索,有学者分析,“城乡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化过程。在力倡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中,实施结对互助、专家团队托管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是开始探索的第一步,必要的措施完善不可忽视。在结对互助层面,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结对学校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指导势必有限,专家团队的作用就会凸现出来,确保专家团队的沟通顺畅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在专业组织的托管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互助学校的优势,把先进的理念‘请进来’也需要尝试更加便捷的途径。此外,农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面临的教育关注缺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如何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把这些地区纳入重点的关照领域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9]

由于教师整体发展特质和政府驱动的时效性,从操作层面,微观上需要修养式、全程驱动;从教师整体发展规律角度分析,大体可以呈现教师发展的模仿期(模仿别人教学经验或理念)、批判期(批判性吸收别人教学经验或理念)、特色期(形成个人教学特色)、共享期(与他人共享个人教学经验或理念)的交替更迭,必然需要政府驱动学校进行优质教师整体发展的原型渗入(先进教学经验与理念的渗入)、内部代谢(薄弱学校教师汲取新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并逐步割除旧的不利于学校、自身和学生发展的陈规、陋习)、自主吸收(薄弱学校教师自主地汲取先进教学经验与理念,化为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和创生过程(薄弱学校教师基于学习别人经验与理念,衍生出新的可以分享的经验与理念)。同时,聚焦不同时段的教师整体发展特质,为了保证政府驱动的便捷、长效,需要开辟面向未来的教师整体发展路径。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慢的艺术,要容许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失误、短板、反复与纠错,容许经历持续的解剖过程和修复过程,应给予学校一定时间,帮助其甄别教师整体存在问题,因为基于问题或课题的驱动更具针对性,便于抓住教师整体发展的核心因素。

整合以上政府驱动视角,可以从点对点的微观层面、线性的中观层面以及区域化宏观层面三个维度探寻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路径(如图2)。总之,学校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沉淀、承继与创造过程,教师整体优质发展更需要遵循教师整体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做功课。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的不断增长,全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与预期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与日俱增,薄弱学校的存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尤其是城乡民众生活的圉限。但是,社会各层面对学校评价与看法差异很大,社会主流意识决定了规模大的学校生源愈多,而规模小的学校则日益薄弱,择校热使得一些薄弱学校发展举步维艰。为了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一些地方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下,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基于这些实践经验,结合美国等国外一些好的做法,融合中外精髓,可以探寻一条较为适合中国特色的促进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路径。

四、政府引领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建议

列宁提到“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0]毛泽东深刻体会,“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1]邓小平进一步总结,“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因此,对于教师整体管理来说,贵在相信、激活教师整体持恒的专业信念与精神。

(一)管理理念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12]同时,管理不仅在于尽力满足人的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而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吸收员工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管理应以“决策人”假设为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的人学基础。[13]政府驱动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基于人性本质和“决策人”思考,充分发挥学校内部、校际互动、区域化联动的整体协作创新。同时,美国政府对于薄弱学校的引导策略特质在于: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完善教育绩效责任制、提供资金技术扶持、加强学校内部能力建设、吸纳社会资源积极参与。[14]这些特质恰可有选择地充实到我国政府驱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理念中来。

(二)操作路径

具体操作,首先,基于中国特色,政府在做好充分的基层学校调研的基础上,汲取美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对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制定适应性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纲领,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位一体的视角构建薄弱学校教师整体发展方案。在当下和未来教师发展中,需要开放性地吸纳教育之外的有力资源,如金融、农业、工业、科技以及服务等领域的高端专家及软硬件设施,拓展教师发展空间,不拘泥于学校教育空间,多元开放,守正拓新。

其次,有针对、有选择地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进行阶段性纲领或方案试点,在实验中发现、激活、树立一大批教师整体发展的案例典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科学的教师整体发展报告。将教师整体发展优质的学校或区域的文化因素、成功模式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化厘清,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激励创新。

在此基础上,构建校长协作共同体,充分发掘、呵护地方学校教师的整体特色转型,构建现场观摩、同伴互助、导师引领、专家型教师示范、网络同课异构式的翻转课堂及微课等多元融合的教师培训基地,驱动区域学校教师的联片式整体提升,引领跨区域校际教师合作,放大教育的辐射功效,走一条内部激活、协同互助、整体优化的中国特色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三)评价机制

政府基于“决策人”思考的教师整体评价,既要基于现实、注重过程又要聚焦未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突出评价过程的动态化。[15]贵在“创造一种教师教育被视为最重要的事业的文化,形成一个培养教师的共同体,设计制度奖励那些高质量的教师培养项目,为长远目标投资”。[16]可实行“通用教育绩效制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简称GAAPE)。通用教育绩效制向每一位关心学校的人士提供一个途径,让他们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以及办学业绩。鼓励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办学效果的审核评价十分有益,尤其可以将多元视角融入到学校教师评价机制中,有利于激活学校教师整体发展潜能。当然,通用教育绩效制原则的浸入前提在于不破坏原有的核心绩效体系与架构,不能造成大规模的解构与稀释。也即,可以考虑多维评价的融合,但不是对原有机制的冲蚀。

上一篇:电化学絮凝下一篇:孔子周游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