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整体论

2024-05-14

意义整体论(精选四篇)

意义整体论 篇1

关键词:产程,整体护理

分娩是妇女一生中的大事, 由于分娩时存在一些不适和不测, 很多产妇都对分娩感到焦虑、恐惧, 这种不良情绪将会引起产妇内环境的紊乱, 影响产妇对产程的耐受性, 进而影响分娩的结果[1]。为了减轻产妇对分娩的焦虑恐惧, 帮助其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以最佳心身状态应对分娩, 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630例产妇开展产房整体护理, 并与2007年1月至12月510例一般护理分娩者比较,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月开展产房整体护理后分娩的产妇63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510例一般护理分娩的产妇作为对照组;2组均为足月妊娠 (孕周37周~41周) , 单胎头位, 初产妇, 骨盆测量正常, 无明显的头盆不称, 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 试验组进行产房整体护理, 包括分娩前心理评估、健康教育, 分娩时的全产程陪伴及分娩后回访。

1.2.1 分娩前评估宣教

(1) 产妇入院后, 即由助产士主动自我介绍, 了解产妇的心理活动、对分娩的顾虑和心理需要, 全面评估产妇的身心状况和对分娩的认识程度, 评估家庭成员的心理反应和支持态度, 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 (2) 介绍分娩的过程及各产程所需要的时间, 分娩过程中的医疗保健服务措施; (3) 讲述自然分娩的好处, 使准父母认识到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 (4) 讲解害怕-紧张-疼痛的因果关系, 良好的情绪能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示范讲解调整呼吸、肌肉放松、按压腰骶部、按摩腹部等减痛技术; (5) 介绍丈夫参与到产程中的积极意义, 鼓励丈夫陪产; (6) 介绍分娩时需要准备的物品; (7) 助产士根据收集的资料, 制订科学、详细的产时护理计划。

1.2.2 分娩时全程陪伴

(1) 待产室、分娩室环境温馨、安静, 室温一般控制在22~26℃, 湿度55%左右。 (2) 产妇有规律性宫缩, 宫口开大2cm~3cm入待产室, 由1名专门培训的助产士实行全产程陪护, 陪护的助产士应主动与产妇及家属交流, 告诉产妇自己将一直陪伴至产程结束, 取得产妇的信任和支持; (3) 帮助产妇熟悉待产室、分娩室的环境, 减轻产妇对分娩室的恐惧; (4) 根据产前制订的护理计划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指导家属参与, 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回答; (5) 在临产初期, 鼓励产妇活动、进食、保持充沛的体力, 定时排大小便;活跃期后, 指导产妇休息放松, 帮助运用呼吸技术、躯体放松技术、按压腰骶部、按摩腹部等非药物性镇痛方法; (6) 严密观察产程进展, 严密监护母婴状况, 及早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7) 宫口开全指导产妇屏气用力, 按医疗常规接产, 鼓励准爸爸产房陪产; (8) 婴儿断脐后, 协助母亲亲抚婴儿, 接触30min, 指导早吸吮, 讲述坚持纯母乳喂养的益处; (9) 产后留观2h, 观察子宫收缩、阴道出血情况, 对产妇产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为产妇送热饮; (10) 详细记录产妇的分娩过程, 留观2h后送回母婴同室, 与护士交接产妇及婴儿的情况。

1.2.3 分娩后的回访

一般在产后第3d由陪产的助产士对产妇进行探视, 了解产妇子宫复旧、恶露情况、会阴切口的愈合及有无感染, 了解产妇对产房工作的满意度及有何意见和建议。评估产时护理计划的实施效果, 通过反馈指导今后的工作。

1.3 分析指标

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及产妇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u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的结果比较

见表1。

2.2 两组自然分娩产程的时间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窒息比较

见表3。

2.4 产后出血

对照组产后出血10例, 占1.96%, 试验组产后出血2例, 占0.32%, 2组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X2=13.36, P<0.01) 。

2.5 产妇满意度调查

对试验组中的602例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调查率为95.56%, 满意度为99.69%。对照组206例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调查率40.39%, 满意度为91.26%。2组比较, 试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X2=16.37, P<0.01) 。

3 讨论

产程是一个复杂的进行性过程, 分娩时产妇的心理十分复杂, 国家计生委资料显示, 98%的产妇害怕产程中的疼痛, 容易发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1]。这些不良情绪可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血管收缩, 减少子宫血流灌注, 胎儿窘迫;神经递质分泌增高, 影响子宫收缩, 产程延长, 手术产率增高[2]。我们在产房开展整体护理, 通过产前的健康评估、宣教, 有效地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 提高对分娩的应对能力。产前教育缩短产程、降低难产率的发生、提高自然分娩率, 对分娩结果的影响意义重大[3]。本组资料说明我们观察的结果与上述结论吻合。产时由助产士全程陪伴, 根据产妇的生理、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 采取指导、鼓励、安慰、帮助等措施, 增强产妇的自信心和对疼痛的忍耐力, 避免了心理精神因素造成的难产。同时这种服务模式有助于正确地观察产程, 严密的母儿监护和及时的产程处理。本文的结果显示, 试验组产程时间明显缩短, 自然分娩率明显增高, 而手术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明显降低;在整个产程中, 助产士主动贴近产妇, 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产妇认为有一位熟悉的助产士陪伴, 不会感到陌生、孤独无助, 产妇及家属目睹了医务人员的真诚辛苦, 从而建立了信赖、合作的关系。随着新的服务模式的开展, 使助产士不仅学习专科知识和技能, 还大量学习医学基础知识, 心理伦理学知识等, 拓宽了知识面。传统的模式中, 产妇分娩后产房工作即结束, 在新的模式中, 产后3d陪产的助产士对产妇的会阴切口、子宫复旧、恶露及产妇对产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情况进行回访, 有助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及时改进。产房实施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 促进母婴安全, 降低了产妇的并发症, 使产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卫生局.医药科技进展要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321-324, 364.

[2]苟文丽, 吴连芳.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41.

意义整体论 篇2

整体性技术实践价值观的理论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著名技术哲学家A.佩斯的技术实践价值观思想,简要分析了整体性技术实践价值观的理论特征及其价值意义.

作 者:李晚莲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12)分类号:N031关键词:技术实践 价值观

中国整体主义思想的溯源及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整体主义 爱国主义 宇宙伦理模式

所谓整体,既可以指家庭、家族、氏族,也可以指国家、民族和天下。中国传统的整体主义思想是指在处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上,按照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要求,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强调先人后己,个人自觉地为社会尽责。其中,爱国主义是整体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对爱国主义的突出强调,反映了中国整体主义思想的源远流长。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笔者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和整体主义。例如,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大量资料显示的是个人为整体奉献的思想,鲜有以个人为本位的著作传世。远在先秦时代,《诗经》和《左传》中就有不少篇章对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进行赞扬;屈原的《离骚》也体现了他无比深厚的为国为民忧愤的爱国主义感情;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体现出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影响下,后世一大批志士仁人都具有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这种整体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流,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整体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1.经济根源: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所以要探究一种思想发生的根源,必须首先考察其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会生存下来。这就初步形成人类个体服从整体、为整体献身的整体主义意识。进入奴隶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从氏族公有变成奴隶主贵族私有。但是,整个社会仍保存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遗制。这样就形成了奴隶社会新经济基础与旧氏族遗制相结合的独特的社会结构。表现在:第一,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第二,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奴隶主支配奴隶耕种比较固定的土地。由此可见,整个奴隶社会,广大人民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在政治上是一种从属关系,在经济上是一种依附关系。而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即自然经济高度分散与君主专制统治高度集中的互补结合,规定了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分散的个体必须绝对服从以君主为代表的整体。

可以说,中国奴隶社会广大人民作为个体的存在相对于作为整体存在的国家而言,始终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整体的利益更为重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古代的奴隶制乃至以后几千年的封建制经济基础的特点决定了在伦理道德领域中整体主义思想能够产生并得以长期的维系,从而成为我们道德观念的主流形式。

2.政治根源: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

形成于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是用血缘宗族关系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并分出等级。宗法制度中把宗分为大宗和小宗:周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诸侯国中国君为大宗,卿、大夫是小宗;王位和君位由嫡长子继承,形成所谓的“君统”;同时诸侯的庶子系统形成“宗统”。“大宗能率小宗”,大宗的宗主地位最尊。可见,宗法关系既是血缘亲亲,又是等级尊尊,这种“君统”和“宗统”合一的宗法制度使西周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从天子到庶民的等级统治秩序。在宗法等级制度中个体绝对依附群体,根本没有独立性,从而导致个人很难在经济乃至意识发展上获得自由,从而整个群体最终形成了整体主义的处事方式和思维习惯。

宗法等级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形式,维护宗法等级关系是统治秩序稳固的基础。因此,反映和调节宗法等级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就必然要与治国安邦直接联系在一起,取得了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政治功能。所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极力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数千年整体主义思想传统的形成。

3.人本性的根源:“能群”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社会思想领域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在其思想体系中,具有很强的兼济天下的整体主义思想意识。如儒家思想中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为了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境界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修身就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放在第一位的是整体的利益,是平天下;退而求其次才是独善其身。这是儒家对人,特别是君子仁人的要求。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群”的范畴,从群体和社会的角度考察人类的各种活动。荀子认为,人类与其它自然物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但人与自然物的区别是主要的,即“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能自觉形成一种有分工、分等级的社会组织,人依赖群体而生存,群体消亡,个体的人也将不存在。因此,维护人类的群体就成为人类的主要问题。这样,人类在本能上就趋向于维护整体的利益,为大家牺牲小我、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整体主义精神也蕴含其中。

由以上分析可见,整体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得以萌芽并最终确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指人类本身“能群”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形成整体主义思想的基础。从外因方面看,中国古代社会个体相对于国家整体而言,在经济上处于完全依附的从属地位,在政治上是在宗法制和君主专制的统治下,不允许发展个人利益去超越国家的利益,要求个人利益必须绝对服从和从属于国家利益。这样,在内在独特性和外在约束力的双重作用下,整体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还是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形成并成为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道德传统。

二、整体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人类脱离动物界以后,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内部就有了“道德萌芽”,并促使其成员奉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的朴素道德风尚。不过,当时所谓的“道德”,只是一种自发的习惯,人们对于自身的道德生活并没有真正的自觉意识。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才具有了自觉的道德意识以及体现这种意识的道德学说和道德思想。

1.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整体主义思想

自夏代开始,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但夏代是否已经有伦理道德思想,至今仍无法考证。到了商朝,特别是后期,我国的汉字基本成熟,“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为研究商代的伦理道德思想提供了一些可靠的文字依据。商代的伦理道德思想已初具理论色彩,并于此时出现了具有道德含义的“德”。但是商代崇尚鬼神,对鬼神的绝对崇拜统治着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敬神重鬼的统治下,压抑了对人类自身道德生活的自觉,因而殷人对道德只有一些粗浅、零碎的认识,而没有创造出一个理论体系。因此这个时期也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整体主义思想和理论。

整体建构周长意义的教学策略研究 篇4

题目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笔者调查了两个班级中82名学生对该题的答题情况,正确的仅为40人,正确率为48.78%.

透过错例,分析并梳理出学生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概念混淆,缺乏周长本质特征的感知

2.套用公式,缺乏周长探索过程的经历.

3.解法烦琐,缺乏周长公式的灵活运用能力.

4.知识脱节,缺乏周长教学的整体观念.

分析学生的错误与质疑,反思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在学习周长这一课时,我们忽略了什么?

二、基于教学现状

周长,是一维的长度,是单位的累加.相对于面积和体积,更具有直观性,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来说也更简单直接一些.在周长的学习的各个教学设计中都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并理解它,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等实际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三年级的“认识周长”的教学中,课的整体思路基本相同:

感知概念→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升华认识.

在设计中,教师都围绕“封闭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这样的一句话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周长的概念的建立对之后的周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什么根本性的作用呢?

三、基于学生的实际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区分所求的问题是与周长有关还是与面积有关,一旦到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就容易犯难,明明是求周长的,会用面积的公式进行计算.面积越大的图形,周长就一定会大一些?在独立解决平面图形的周长时,我们习惯用公式进行计算,为什么在求组合图形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似乎公式又不是很灵验了?在求半圆的周长时,为什么总是会把直径落了呢?……

四、引发思考

周长这个度量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学生对周长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怎样才能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地表述出来?能否将不同年段有关周长的内容前置,如:组合图形的周长、阴影部分的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过分强调,对周长的计算,尤其是一些稍复杂的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是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学生习惯了周长的公式计算,在计算稍有难度的周长或实际问题中的周长计算时是否会乱了思绪?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思考,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更多的教学思考,对学生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与了解.

五、对策与措施

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掌握,需要我们寻求周长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周长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周长本质的理解,关注公式的探究,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从而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

1.注重感知,让周长的概念建立更丰富些

在周长的概念建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是要经历多种有效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学生的观察活动,又包括学生的操作活动,如:摸、描、数、折、画等活动,当然还包括学生的想象、思维等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操作、想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更明朗,对周长的表象建立和周长的概念更明确.

2.经历过程,让周长的公式掌握更自如些

学生掌握的基本图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具体的运用中,不能将主要的教学放在让学生只会简单的套用公式,只能借助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具体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不能灵活地运用公式,遇到问题就只会一味地机械寻求公式,脱离了公式似乎就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3.巧妙设计,让周长的本质显现更透彻些

在几何与图形的教学中,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研究,多进行一些题组之间的对比与转换,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解图能力.学生在解决阴影部分的周长的问题时,总会感到公式似乎用不上,用了反而就要错.这时,识图、转化等一些有效的方法指导在课堂中进行渗透,会让学生感觉图形的周长原来还是那么简单,就是围成图形的边线的简单相加.

4.整体构建,让周长的问题解决策略更厚实些

周长的学习,也是图形与几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周长问题的解决是整体构建几何知识的一块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周长的教学及问题解决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学生认识图形、理解图形等能力的培养,使周长的问题解决策略丰厚起来.

总之,在周长的学习中,教师应用整个教材体系指导教学,认真研读教材,让学生既“瞻前”又“顾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历过程,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本质,建立清晰的表象,让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不再感到后怕,让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更加灵动、有效.

摘要:周长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不能正确理解周长的本质,而出现一些错误.笔者由一道求组合图形的周长的练习引发思考,梳理出学生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提出了周长教学的对策与措施,从“注重感知,让周长的概念建立更丰富些;经历过程,让周长的公式掌握更自如些;巧妙设计,让周长的本质显现更透彻些;整体构建,让周长的问题解决策略更厚实些”四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周长的本质特征,并灵活运用于问题解决,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维.

关键词:周长,本质,整体建构

参考文献

[1]沈勤.“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月刊,2014(6).

[2]李玲玲.思在常态时琢在细节处[J].小学数学教师,2014(12).

上一篇:参数及性能指标下一篇:创造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