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物教育

2024-05-04

对中学生物教育(精选十篇)

对中学生物教育 篇1

一、重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1. 把握必修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公众性。

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学科,生物学科的最基本的定位应是公众化的基础生物学教育,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未来分流的影响。我们不妨把接受基础生物学教育的学生分流为: (1) 未来的生物学家; (2) 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其它研究者(如:生物地理学家、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家等); (3) 一般的技术人员(如:医生、农技人员、中小学教师等); (4) 潜在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 (5) 普通公民。中学的生物学教育要为以上各级人员打好基础,应该选择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让每一个公民具备应有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作为最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部分,最基本内容应该涵盖三大板块: (1) 反映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最基础性知识; (2) 人体的生理、心理及其保健知识; (3) 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及其环境保护知识。

2. 体现选修内容的前瞻性、知识性、通俗性。

选修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性,通过选修教材把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知识通俗化,有目的地传授给这部分学生,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主要可安排两部分内容: (1) 对未来生命科学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新成就。如遗传工程领域的转基因技术,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植物的克隆技术等。 (2) 与其它学科横向交叉的一些相关知识。如:仿生学中关于生物的功能原理及其现在依此进行的模拟研究、已经制造出的一些新型仪器、机械设备等,生物物理的相关知识,生物数学的有关原理等。

二、加强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

从中学生物教材来看需识记的内容多、范围广。要做到识记速度快而准确,保持时间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识记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板画、实验、多媒体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另外,在生物学习中学生的有意识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加以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阐明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实际能力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向识记的人提出识记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能大大提高识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识记的任务和要求,分清哪些知识要牢记,哪些要略记,哪些可以不记。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内容必须牢记,生长素的发现只需略记,而决定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则可以不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定时进行检查和测试等不同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情感教育。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现象,都是情、知并存且相互交融的实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情感方面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将看似平淡的教学内容与奇异现象联系起来,将看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生动的事例联系起来,将看似教条性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看似经典性的内容与现代社会、高新科技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组织和教学环境的情感性,让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而且应该在生物学作业的批改和考试阅卷中注重情感评价。例如,对审题仔细的学生可以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好”“保持下去”“太棒了”等;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上“相信你下次会做好的”“请认真些”“要努力”等。实践证明,通过充满情感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认真地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3. 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为自然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物学科中,重点应注意观察力以下“四性”的培养: (1) 技能性。如徒手制作动、植物装片的技能;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等。 (2) 敏锐性。它是指人类对瞬息万变的事物能迅速感知,及时把事物的有关信息加工处理,纳入自己的大脑信息库能力。 (3) 全面性。要求观察者能运用人体多种感觉器官,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感知,通过“看”、“摸”、“听”、“嗅”、“尝”等感觉活动,去认识事物的共性和异性、正面和反面、整体和部分、现象和本质,从而正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 (4) 思维性。观察的思维性的培养。

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总之,中学生物教学应该坚持素质教育为本,加强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启发思维,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

[2]任布君.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对中学生物教育 篇2

生物学科在中学教学中起起落落。人们关注的问题一直是: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人口及环境问 题要重视,生物学必须考,否则不被重视,等等。而忽视了生物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实现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 值:只有当社会、学习者体会到中学生物学科开设的价值,其发展才会持久。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 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 。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 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 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 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 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 纲中,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 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 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 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 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 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 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STS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以及科学教 育, 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

对中学生物教育 篇3

1 教材概述

美国中学教材Science Explorer是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编写的,2000年由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Inc)出版,2010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中译本《科学探索者》,该教材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物与现象出发,注重反映现代科学教育最新理念。美国中学生物学教材(Life Science)《生命科学》,2008年美国McGraw Hill图书公司出版,2011年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中译本。

2 美国中小学教材安全教育研究

美国中学生物学教材注重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内容全面、安全教育理念先进、安全教育无处不在、安全教育注重实效。

2.1 教材重视实验室安全

美国中学生物学教材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

① 每个实验都注重安全教育,都有十分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及必要的注意事项;

② 安全使用实验材料:如实验强调尽量避免对实验对象的伤害,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实验对象;

③ 每册书后都有专门的实验室安全守则,包括警示性符号、穿着规定、一般注意事项、急救、动植物安全、实验结束规定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事先征得老师同意,才能进行实验。

2.2 《科学探索者》教材高度重视实验安全教育

该教材共有87个实验,分为试一试、技能实验室、生活实验室等。

① “试一试”即着眼于基本概念的巩固与强化,共43个实验,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得出结论等;实验内容涉及中学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巩固与强化;都有安全图示,注重实验室安全。

② “技能实验室”即探索技能的强化,实验共24个实验,都是由问题来引入实验,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③ “生活实验室”即科学知识的应用,共20个实验,实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开展实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④ 教材每一分册后都有以附录形式呈现实验室安全守册,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事先征得老师的同意,才能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要将工作台整理干净,所有仪器放回指定位置;按老师要求处理实验材料;每次实验结束后都要洗手;所有电器用完后都要关掉。

附录:美国教材实验室安全守则:警示符号包括废弃物处理、身体安全、动物安全等共18个;实验室安全守则共50项:包括穿着规定5项、一般注意事项共11项、急救共5项、加热及用火安全共8项、化学药品的使用安全共8项、玻璃器皿的使用安全共6项、锐器的使用共2项、动植物安全共6项、实验结束后规定共4项。

2.3 《生命科学》教材高度重视实验安全教育

教材共有199个实验,其中“导航实验”位于每章学习预备活动中,对本章学习内容具有指导作用,共27个;“迷你实验”位于每节课中,以图表形式呈现出来,对本节课重要概念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共52个;“实验室实验”位于每章学习总结之后,对本章学习内容具有综合作用,共54个;“家庭实验室”——来自厨房、装饰品的抽屉或院子的实验,位于每册书之后,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利用日常材料进行实验研究;共27个。

① 每个实验都注重安全教育(包括家庭实验、导航实验、实验室实验、迷你实验),几乎每个实验都有十分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包括实验过程中安全图标)及必要的注意事项(包括实验过程中文字说明),在实验结束后强调对实验材料的安全处理。

② 从每章的导航实验、实验室实验到每节课的迷你实验;从课堂实验、实验室实验到课外的家庭实验室;无不强调安全教育。如有的实验明确指出需要获得教师的批准才能进行实验等;家庭实验室“所有实验均需在成人指导下完成”。

③ 安全使用实验材料:如实验强调尽量避免对实验对象的伤害,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实验对象:如“将水螅放回培养皿”等无不体现出生命伦理;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教师要注意实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

3 启示

美国教材注重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对我国中学生物教材实验的安全教育颇有启示,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材编写人员应从美国教材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增加安全警告图示,警告图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实验安全教育的感性思维;增加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注重实验室安全;增加非仪器支持实验,增加网络实验、模型和发明类实验类型。同时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设计实验,注重实验室安全教育等。

参考文献:

[1] Alton Biggs,et al. Life Science[M].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4.

[2] [美]比格斯·奥尔顿.施忆等译.生命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对中学生物教育 篇4

1. 生物教学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它们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生物学科中处处都充满着这些辩证观点, 教师在讲述中可以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 2)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种, 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人类, 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 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 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好自身结构和生理,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 可以使学生懂得优生优育的意义, 帮助学生探究如何培养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

3. 生物教学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 1)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 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 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 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 2) 身体素质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 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为此, 学生必须了解自身的身体, 科学地对待自己体内发生的一切生理变化, 愉快地接纳自己, 并自觉地锻炼身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 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生物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开始的。除生物自然学美外, 生物学美并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 而审美教育又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 它是通过各种事物具体的、可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来感染人的, 在加上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占很大比重, 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 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 从而创设美的意境, 让学生耳濡目染, 感受生物学美。

二、要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物老师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

1. 生物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 1) 质量观。分数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要把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等结合起来考察, 在教学过程中, 要由长期存在的单纯追求分数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2) 有新的人才观。人才是多规格、多层次的。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对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 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材。要由过去只面向少数尖子生, 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尤其要爱护贫困生, 与他们交流,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尽可能的发展。

( 3) 有新的教学观。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 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变 “师道尊严” 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师生密切合作、积极开拓和探索的双向认识过程。

2. 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更多的采用 “开放式” 的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从最高层次和更广阔的角度进行教学构思和处理。

3. 生物教师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生物教师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不断实践,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得到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年级学生也是知识基础不一, 智力发展早晚快慢不等。一个标准、一律要求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依据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 将学生分出不同的层次。只要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 才能因材施教。

4. 生物教师要转变角色

( 1) 教师由学习的 “权威者”变为 “指导者”。以往的 “指导”主要是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 然后通过解惑、解难, 最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目中早已有的标准答案上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 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 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给学生。

( 2) 教师由学习的 “控制者”转变为 “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参与活动, 了解学生的需要,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的一员, 愿意无拘无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5. 生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 生物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教材涉及到许多新的科学前沿知识, 这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新知识, 了解最新的生物科学动态。另外, 用好新教材还要不断汲取更多相关学科的知识 ( 如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 。特别是信息科学的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 并应达到一定的水平, 可以自制课件, 灵活运用课件, 使静态的图形动态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让生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温铁燕.学生综合素质之管见[J].中学生物教学, 2005, (1) :25.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初探 篇5

1.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学美的能力。对生物学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眼、耳等)对生物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2.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生物学美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生物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生物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生物科学美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生物学美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各种形态的生物学美,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生物美的情感。

3.高级目标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初探 篇6

关键词 中学 生物学 审美教育 初探

一、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

(一)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形成调和,如动物的保护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给人以融和协调的感觉,这则是对比与调和的美学法则的体现。

(二)科学美。

科学美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美。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实验美。它指的是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所包含的美学因素、如仪器与装置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的逻辑美等。

2.公式美。科学美还在于发现自然界的和谐和简单性,并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如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就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它们都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

3.理论美。理论美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水平,它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就其本质来说,一种理论越是能反映客观实际,它的美学价值也越大。而就其表达形式来看,理论还体现出逻辑美和结构美。逻辑美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都严格遵循逻辑思维的法则;结构美则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结构都体现着某些美学法则。

(三)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教材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尽管他们的国籍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在他们探索生物界的奥秘的动人事迹中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

二、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

(一)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学美的能力。对生物学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对生物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二)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生物学美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生物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生物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生物科学美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生物学美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生物美的情感。

(三)高级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和鉴赏生物学美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生物学美的能力。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与兴趣主要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三、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的实施

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7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陈至立在《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谈到:“知识经济发展强调劳动者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2]在如今竞争愈演激烈的社会中,教育者不能再仅仅教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中学阶段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外界事物具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当前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已在多学科中进行,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研究较少。生物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很好素材。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1.中学生创造力的一般特征

林崇德 (1999)认为与儿 童的创造 力相比 ,中学生的 创造力有如下特点:(1) 中学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 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的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2)中学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 和有意性 , 能够运用 自己的创 造力解决 新问题 ;(3 ) 中学生的创造力更成熟 [3]。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特点不同,因而在不同学科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人文、情感 、听说写等 方面进行 培养 ,在政治方 面对学生 创造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生物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研究生命的起源在于进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自然奥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生物学与生命息息相关,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动手能力,以及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因为生物在初中是副科,不参加中考,课时比其他课的课时少,有些学校为了抓升学率,就把生物课的时间给了其他课, 这导致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课时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知识的传授上,并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 不能把知识熟练掌握升华,更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目前中学生物课堂比较单一,老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甚至出现“满堂灌”的情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听老师讲从来都不动大脑思考问题, 考试的时候就把老师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背下来应付考试, 本来学生有想法或是有创造性也被扼杀。具体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

轰炸式:老师生物教学中不组织学生合作式学习,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新现象的发现及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老师为了赶进度,不尊重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听懂和理解知识。课后也不能及时听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也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视为容器而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接受主体,这样学生的创造力被活生生地浇灭了。

训斥式: 有个别教师把自身的上位放在学生位子之上,以教训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心情更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压迫式:中学生压力比较大,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要学的科目增多,学习任务也越来越严重,他们对初中的生活不习惯,认为生物课不重要,于是上课的时候就睡觉。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会考,把考试重点画出来,让学生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的任务而学习生物。这些现象造成教师错过了对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3.中学生物学科及学生特点

生物课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涉及面广,包括生物科学、生物 技术及生 物工程等 多个专业 ,涉及制药 业、医疗业、环保业、农业等多方面问题,是对整个自然生命进行探究的学科,让学生掌握生命的奥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对生命产生了好奇心学生才会开动思维探讨生命。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属于儿童—少年期,心理从幼稚向成熟过渡[3]。一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二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等的特征、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的特征”[4]。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错综复杂性, 导致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的动摇性和可塑性很大,同时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后续的身心发展[5]。

4.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策略。根据学科及学生特点, 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1更新教师观念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6],老师是主体,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要老师强迫式地学习,开动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老师不能只是满堂灌,而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可以拿出时间和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 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应该多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什么,要多想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自然界中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生物现象进行设疑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 ”;讲鱼类动物时,提问为什么鱼类会“死不瞑目”、“鱼鳃真的是苦的吗? ”;讲解两栖动物时,介绍“青蛙的舌头为什么长在口腔的前端? ”“青蛙为什么只能看到运动物体而不能看到静止物体? ”等等,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4.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在实验课上,有目的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如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各种细胞器的制作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效指导,从多方面考虑选取适合的材料,比如经济、环境、材料的易获取、稳固的效果,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选用橡皮泥或浅蓝色的彩色纸片,还可以建议他们两种材料都做,看那种材料做出来的效果好,进而选择出最适合的材料。如选择彩色纸片可以用剪刀把彩纸剪成小纸条,对小纸条折叠成内质网的形状,把折叠好的彩纸用固体胶固定好,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可以用红豆种子代替, 这样我们的内质网就做好了,同时对学生提问, 对内质网知识点掌握不全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地完成细胞器的制作,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

4.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官协同作用,手脑并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程度大大提高。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由学生自由合作动脑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总结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实验分析较好的鼓励学生写成创新小文章进行投稿,当学生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会更努力地学习和研究。

4.5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

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 有利于形成师生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出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现代师生观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 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心灵的交流,用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之情[7]。

总之,在新课改倡导下的新型教学活动中,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当代社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年轻一代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成效,根据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物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方法,从而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得心应手,走上社会后也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中学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渗透 篇8

长期以来, 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 有关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论也不尽相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燕国材认为所谓生命教育, 就是在生命活动中, 通过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1]。刘铁芳从“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出发, 提出“教育关注个体, 关注人, 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存在, 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 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的化育”[2]。王北生认为, 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 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 唤醒生命意识, 开发生命潜能, 提高生命质量, 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 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 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 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3]。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 理解生命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从而激发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 中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疲于应对各种考试, 教师和学生很少有精力关注能力、道德方面的发展。关于生命教育也往往只是有这样的呼吁, 却没有实质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学也没有办法跳出这样的“怪圈”。

(一) 强调知识的背诵和掌握。

中小学绝大部分课程是为考试服务的。因此, 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生物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识记和背诵, 却很少挖掘生物知识背后有关生命的意义。

(二) 强调科学实验, 忽视人文精神。

中学生物课程属于理科科目, 是一门与科学实验密切相关的课程。在生物教学中, 很多老师强调其科学性和严谨性, 重视用科学实验解释知识理论, 因而出现了很多绝对依赖实验的极端例子。科学不仅仅依存于实验, 也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支撑, 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学实验是无法造福人类的。

(三) 强调“主科”, 忽视“副科”。

在中小学非常重视“主科”和“副科”的地位问题, “主科”的地位高, 因此所拥有的课时和被重视程度就高, 相应的“副科”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中学生物算不上是“主科”, 因此在课时的保证及学校给予的重视和建设方面就很弱。因而关于生命教育的开展自然也是困难重重。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一) 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优势。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 很多教师都开始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中学生物探讨的是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等知识, 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

1. 教学目标上的优势[4]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在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下, 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彰显着生命教育的优势。

2. 教学内容上的优势[5]

中学生物教学内容涉及生物的起源和发展, 人体的构造和卫生保健等知识, 这些知识无疑都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发展, 生命体的结构和地位。在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 教学方式上的优势

中学生物教学涉及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生命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指导和传授, 而更多的是一种活动与体验。因此多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生命教育的开展。中学生物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多样性这一特点, 因而在生命教育中占有优势。

(二) 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可行性措施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中小学, 教师的授课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作为传递知识和经验的第一场所, 课堂也是生命教育的传播场地。中学生物课堂中涉及自然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构造及卫生维护、遗传的奥秘、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系统的和谐性等知识, 这些知识背后都隐藏着生命教育的众多题材。因此, 生物老师要善于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刻含义, 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考点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背后的生命意义。这要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或是单纯地讲解生命教育有效得多。

2. 在科学实验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很多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不仅能科学解释知识理论,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生物实验, 学生能够自己观察和感受很多生命现象, 从而理解其本质。而老师要善于利用实验, 让学生亲身观察和体验生命的内涵。亲身观察与感受达到的效果是再多理论的讲解也无法达到的。因此, 在科学实验中, 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 老师应该确定实验目标, 除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不能忽略,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生命教育。

3.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课外活动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生物课外活动涉及很多方面, 但无非都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在课外活动中, 生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 结合相应的生物知识,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亲身体验中成长。

今天, 在社会转型时期, 教育越来越功利, 在这样的状况下, 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极端。我们在追求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忽略了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这些教育问题, 引发了众多的思考。关于生命教育, 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其付诸实践, 从而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J].中学教育, 2003 (8) .

[2]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 (6) .

[3]王北生.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2) .

[4][5]徐小杰, 朱叶, 张颖, 鲁亚平.中学生物学实施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6]贺莉萍.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甘肃高师学报, 2006 (11) .

对改进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9

一、消除弊端, 为开创教学新模式铺路

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些弊端,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想法设法消除这些弊端, 才能为开创生物教学的新模式铺好前进的道路。这些固有的弊端大体分为以下三类:

1. 生物课不受重视。

在中学教学中, 生物学科历来被视为一门副科, 学生经常对此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 尤其是中考取消了生物考试以后, 因为没有了升学压力, 师生对生物课就更是爱搭不理了。

2.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的量与质都达不到要求, 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很普遍, 尤其在县、镇、乡村的初中, 生物教师多由其他科教师兼任。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连学生都能随便说出的导致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森林锐减等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教师对此却不甚了解。

3. 教学方式单调呆板。

这种情况以农村初中最为严重, 不少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考试前印一些复习提纲让学生背, 考试实际上考的不是学生的生物知识而是在考学生的背诵功夫。

二、多方努力, 促进教学新模式的形成和实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是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教师如果从刚上生物课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并逐渐引导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再转化成志趣, 就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应用标本、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 并将教学难点和实践相结合, 把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 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克服困难, 努力创造条件, 多开展学生实验。同时, 在做好课堂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在实验中感知生物课本身的乐趣, 并从中发现问题, 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 也是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 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材的每一章节、每个实验中去,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解答疑惑和作出分析的过程。有了这种思维品质, 就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有利于破旧立新, 提出新的见解,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强调用有证据的思维来形成并修正科学解释, 识别和分析模型, 交流并捍卫自己得出的科学结论, 即从科学认识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 可以使学生通过模仿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篇10

一、当代我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1. 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淡漠和生命价值缺失。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自杀、他杀以及各种虐待生命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社会上吸毒青少年人数也再不断增加。据2002年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历时七年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自杀已经在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 尤其在15至34岁青壮年的死亡原因中, 自杀更成为第一“杀手”, 其比例为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 且目前呈明显的递增和低龄化趋势。这些恶性事件提醒我们:青少年对生命的意识正渐渐淡漠, 生命价值正渐渐缺失, 让孩子们在人格上获得健康的发展, 培养他们尊重生命, 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一使命已迫在眉睫。

2. 青少年的生存自救技能存在欠缺和不足。

生存自救技能是人们规避危险、保护生命的一种最基本的技巧与能力, 比如懂得在遭雷击、火灾、溺水时如何自救和他救, 在野外、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等等。但是, 现实中青少年对生存技能的重视和掌握程度是很令人担忧的。据有关部门统计, 造成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有8大类伤害:卫生、中毒、交通事故、抢劫绑架、触电、溺水、烧伤、窒息, 如仅2012年6月9日一天, 全国16名学生发生溺水死亡。我国不少青少年的表现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生存自救能力存在欠缺和不足, 生命教育应在当前教育中引起学校, 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3. 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 在我国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中, 传授应试知识所占的比重过大, 相关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少, 并且不受重视。有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小学的人文学科的课程内容, 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占30%以上, 有关社会的科学知识占50%以上, 而有关对生命的讴歌和礼赞的占不到20%”, 而初中阶段能体现生命教育的主要是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偏差决定了对生命教育不应有的忽视。当前, 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里, 基本上是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或生理卫生教育等同起来, 少有生命孕育知识和死亡教育的踪影。另外, 还有一部分性教育内容的设置仅仅流于形式。

二、新课程改革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平台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单一的理性生活, 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 从而导致生命意义的丧失, 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学上, 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新世纪的教育应该在尊重儿童现世存在的前提下, 剥去工具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 还给儿童以人性的课程和教学。也正是如此, 新的中小学课程设计特别关注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 赋予了课程以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时代的要求, 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

反思现代教育, 新课程下实施生命教育已成必然, 目前, 生命教育的“授课”方式主要有“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与“利用渗透式教学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两种形式, 事实上, 将生命教育内容纳入到具体教学课程中, 以渗透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是生命教育的基本实践模式。任何学校、任何学科、任何教师, 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资源, 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 使学生真正达到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的境界。

三、生物学课程与生命教育的相关性

1. 生物学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

生物学课程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研究生命现象, 探索生命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几乎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只有认识自己的生命, 尊重他人的生命, 才能珍惜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才能规划好美好的人生。从这一点看, 生物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将生命教育渗透中学生物学教学中, 可以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生物学教材为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生物学新教材, 以生命的基础为出发点, 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为主线,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据来编写教材, 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如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珍惜生命的素材;减数分裂与配子的生成、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等;有关爱生命的素材:遗传与优生、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等;有尊重生命的素材:教材中选用生物材料所作的实验等等。生物学教材中种种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 都可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进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进而教学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 珍惜生命之存在, 欣赏生命之美好, 创造生命之价值。

上一篇:坠落事故下一篇:团体生涯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