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育网

2024-05-24

中学生物教育网(通用8篇)

篇1:中学生物教育网

综合资源

1.1 K12生物教学(http://)提供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Direct等软件制作的初、高中生物课件46个。2.2 中学生物CAI(http://ylou.sosoo.net)提供用Au2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软件所做的高中生物课 件28个。3 试题资源

3.1 生物学教学探讨(http://swxjx.126.com)许多

省市已进行3+X高考改革,该网站提供理科综合试题 10套,供师生下载使用。另外,该站还设有3+X专题

讲座,既可浏览也可下载,下载的专题不仅有内容,而且还有许多跨学科综合试题,让考生进行高考前的演练。

3.2 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网(http://go4.163.com/~swjx/test.htm)提供1981~2000年生物学高考试题

和广东省1993~2000年会考试题以及1996~1999年福建省生物会考试题的下载。

3.3 中学生物教学与研究(http://go5.163.com/~zxswjxyyj)提供1981~2000年生物高考试题和广东

省1993~2000会考试题的下载。

3.4 生物新世纪(http://qo1.163.com/~duhd)提 供初中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试题。4 图片资源

4.1 现代生物图片库(http://biogallery.yeah.net)包含丰富的生物图片,你如果嫌图片浏览速度太慢的话,还可下载压缩文件。

4.2 生物苑(http://biogarden.myetang.com/jx/pkj.htm)有植物、动物、人体、微生物、细胞等学科的大量 精彩图片。

4.3 中学生物课件下载(http://gol.163com/~zhonghuan/midb2.htm)图片库中提供初一上册、初 一下册、初二和高中4部分丰富图片。

4.4 中学生物教育网(http://swjy.126.com)生物 天地栏目中有许多图片。

4.5 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网(http://go4.163.com/~swjx/bmp.htm)提供36种动物图片。

4.6 中学生物教学园地(http://biology.easthome.net.cai/ind.htm)CAI素材库中有植物学、动物学、生

理卫生、微生物等方面制作课件的图片。5 论文资源

5.1 生物学教学探讨(http://swxjx.home.sohu.com//lwxz.htm)该网站的生物学论文写作指导栏目

从确定专题、检索资料、精心写作、投稿发表等方面详细介绍论文的写作过程。另外,该站提供了《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等5家杂志的投稿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征稿启事等内容,为生物学教师投稿提供方便。

5.2 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网(http://go4.163.com/~swjx/jylw.htm)有教研论文13篇、教学资料12篇。6 竞赛资源

6.1 生物学教学探讨(http://swxjx.home.sohu.com//swos.htm)有生物学奥赛大纲、全国生物学竞

赛大纲、IBO(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试题、全国生物学竞赛试题、竞赛经验介绍和试题分析等。

6.2 我的生物天地(http://duyong.myetang.com/i2bol.htm)这是一个曾参加生物学奥赛的学生制作的

网页,其内容包括IBO的试题及分析。7 资料资源

7.1 生物苑(http://biogarden.myetang.com)介绍 ・22・生物学教学2001年(第26卷)第9期

篇2:中学生物教育网

生物学科在中学教学中起起落落。人们关注的问题一直是: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人口及环境问 题要重视,生物学必须考,否则不被重视,等等。而忽视了生物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实现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 值:只有当社会、学习者体会到中学生物学科开设的价值,其发展才会持久。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 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 。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 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 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 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 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 纲中,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 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 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 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 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 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 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STS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以及科学教 育, 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

篇3:对中学生物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1. 把握必修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公众性。

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学科,生物学科的最基本的定位应是公众化的基础生物学教育,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未来分流的影响。我们不妨把接受基础生物学教育的学生分流为: (1) 未来的生物学家; (2) 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其它研究者(如:生物地理学家、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家等); (3) 一般的技术人员(如:医生、农技人员、中小学教师等); (4) 潜在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 (5) 普通公民。中学的生物学教育要为以上各级人员打好基础,应该选择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让每一个公民具备应有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作为最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部分,最基本内容应该涵盖三大板块: (1) 反映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最基础性知识; (2) 人体的生理、心理及其保健知识; (3) 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及其环境保护知识。

2. 体现选修内容的前瞻性、知识性、通俗性。

选修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性,通过选修教材把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知识通俗化,有目的地传授给这部分学生,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主要可安排两部分内容: (1) 对未来生命科学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新成就。如遗传工程领域的转基因技术,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植物的克隆技术等。 (2) 与其它学科横向交叉的一些相关知识。如:仿生学中关于生物的功能原理及其现在依此进行的模拟研究、已经制造出的一些新型仪器、机械设备等,生物物理的相关知识,生物数学的有关原理等。

二、加强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

从中学生物教材来看需识记的内容多、范围广。要做到识记速度快而准确,保持时间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识记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板画、实验、多媒体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另外,在生物学习中学生的有意识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加以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阐明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实际能力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向识记的人提出识记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能大大提高识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识记的任务和要求,分清哪些知识要牢记,哪些要略记,哪些可以不记。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内容必须牢记,生长素的发现只需略记,而决定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则可以不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定时进行检查和测试等不同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情感教育。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现象,都是情、知并存且相互交融的实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情感方面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将看似平淡的教学内容与奇异现象联系起来,将看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生动的事例联系起来,将看似教条性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看似经典性的内容与现代社会、高新科技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组织和教学环境的情感性,让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而且应该在生物学作业的批改和考试阅卷中注重情感评价。例如,对审题仔细的学生可以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好”“保持下去”“太棒了”等;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上“相信你下次会做好的”“请认真些”“要努力”等。实践证明,通过充满情感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认真地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3. 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为自然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物学科中,重点应注意观察力以下“四性”的培养: (1) 技能性。如徒手制作动、植物装片的技能;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等。 (2) 敏锐性。它是指人类对瞬息万变的事物能迅速感知,及时把事物的有关信息加工处理,纳入自己的大脑信息库能力。 (3) 全面性。要求观察者能运用人体多种感觉器官,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感知,通过“看”、“摸”、“听”、“嗅”、“尝”等感觉活动,去认识事物的共性和异性、正面和反面、整体和部分、现象和本质,从而正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 (4) 思维性。观察的思维性的培养。

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总之,中学生物教学应该坚持素质教育为本,加强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启发思维,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

[2]任布君.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浅谈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物;创新;教育观念;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389-01

新课程标准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实施创新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手段的更新,评价观念的转变等几个方面。下面谈谈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 教育观念的更新

1.生物教育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教学观。

2.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沟通已知与未知的一座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是情感交流与价值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媒体。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研究教学创新,而且要培养自己挖掘、调整教材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要挖掘教材隱含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补充教材。例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讲究饮食的同时,健美成为时尚。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有的人不吃脂肪也会变胖?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还可以分析快到吃饭时候感到饥饿,如果不吃,过一会后为什么反而感到不饿了呢?从而可以让学生学点“有用的生物”,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生物”。

三 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生物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采取“反思性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活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教师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中。

四 教育手段的更新

新课标要求现代教育手段。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五 评价观念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

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六 扩充知识信息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人们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新的联系乃至幻想,增加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5: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初探

1.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学美的能力。对生物学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眼、耳等)对生物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2.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生物学美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生物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生物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生物科学美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生物学美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各种形态的生物学美,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生物美的情感。

3.高级目标

篇6:如何开展中学生物的创新教育

[ 作者:风子转贴自:网络点击数:272更新时间:2004-10-13文章录入:ncfcp ]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国力的竞争,实则是既具科学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竞争。因为,这种新型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是为社会不断创造新“产品”(即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最宝贵的“基因库”。而要培养出既有科学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其根底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育,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黄金阶段。因此,在中学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科研课题。

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依靠创造性教学,因为创造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改造、突破和发展。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以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把已有知识、方法和现有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同化,顺应或改组、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策略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一、激发进取动力锤炼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进取的推进器,是进取的精神动力。因为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在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的探索。何谓科学精神?概括地说,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是真理,进行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因此,科学精神就是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一种高度热情、忘我奉献的精神。第二,追求真理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因此。科学精神是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必须具有的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第三,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总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总是不断地探索。因此科学精神又是一种不断揭示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进取精神。

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求实、奉献、坚韧、奋进。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首先,要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科学精神。教育学生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具备这种精神。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能从中受到激励和感染。如,笔者在讲到基因的遗传时,着意给学生讲述了遗传之父——孟德尔,他为了揭示生物遗传的奥秘,坚持了8年的植物

杂交实验,这期间是天天监视着实验,终于发现了核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从而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在讲到生物进化学说时,向学生生动地介绍了生物科学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他为了探索生物进化的规律,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艰苦的科学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又花了20年的时间,才写成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的科学理论。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的典型体现。

二、顺应时代呼唤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进行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万能工具。只有既具有科学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为社会不断创出新“产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型的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科研课题。

何谓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即创造力。“创造力是通过对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因此,创造力也即创新能力。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体现了智力品质的综合性,表现出探索性和求新性。”这是狭义的创新能力。而广义的创新能力也包括利用现有知识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的能力。学生创新,多数是学会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能力又为其成人后创新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思考本身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

现代创新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示的层次不同而矣。因此,学校的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营造创新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意识的唤起、创新基础的夯实、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等几个主要方面。

1.营造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氛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氛围是指能激励创新的协调、和谐的环境。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场所的布置,如课室、实验室,给学生以表现才华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中要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互动、平衡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环境。

2.夯实创新基础夯实创新基础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创新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不能胡思乱想,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只有知识基础扎实,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宽广肥沃的土壤。

3.培养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心,是创新活动获得成功的必须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创新活动中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创新素质包括诸多成分,但其最重要的是好奇、冒险和信心。

4.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创新思维包括多种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其中最重要是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教材谈谈方法。

1、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作为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思想高度去审视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因素,以此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现成结论,通过创设一定的创造情景还原为学生独立探索创新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就可创设如下教学方式: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一个任务,要求明天上课前每位同学带1-2种常见植物的花(最好是当天采集,花要完整无缺),上课前把采集的花都置于桌子上,发给学生每人一套解剖器(探针、银子、解剖刀)。教学中,教师创设探索问题的情景:仔细观察比较自己采集的花从外到内有哪些相同的结构?分析一朵花中最主要的结构是什么?用探针拨动“丁”字形结构,有什么现象发生?用解剖刀纵切中央部分膨大结构,发现里面有什么东西?如此组织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他们大胆设想,善于观察、比较、分析,乐于动手尝试。

2、启发诱思,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离不开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启”,以引起学生的“发”。启,即开导,启迪;发,即发散、发展。因此,教师讲授知识的高超艺术和水平,不在于如何准确,完整、系统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在于能否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青蛙形态结构时,就可以先列出以下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解剖,边思考,边议论,在实验结束前,用15分钟全班展开讨论,思考以下的问题:青蛙的背面为什么是黄绿色?青蛙的皮肤是干的还是湿的?为什么?青蛙的舌和齿有什么特点?前肢和后肢有什么区别?青蛙呼吸器官是什么?青蛙的心脏与鲫鱼相比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⑤青蛙的肝脏与胰脏是合在一起的吗?鲫鱼的呢?青蛙的生殖与鲫鱼有什么不同?这样层层深入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以充分地锻炼和发展。有了这样的思考题,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就发现了新问题,较轻松的理解了青蛙形态上的特点是与青蛙的生活是相适应的,理解了两栖纲比鱼纲高等,两栖类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本质。

3、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研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更有技术创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生物实验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劳动,生物实验改革应注重把实验的改进与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改进的必要

性,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更要注重启发怎样进一步改进最好,从中培养学生运用的学生的知识进行创新,这样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不用盖玻片,先用吸水纸吸去清水,直接将30%的蔗糖溶液滴到装片中央,质壁分离快,效果明显;然后用吸水纸直接吸去蔗稻溶液,用清水冲洗几次,滴入清水,质壁分离迅速复原。除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第二课堂这一重要阵地,适当补充必要的探索实验,指导他们做一些有趣味、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小制作。如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制作叶脉标本和动物剥制标本;观察子房的发育;探索鱼鳍的作用;证实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物及有机物的运输途径;实习花卉嫁接、压条、扦插、分根的技术;实地调查本地区溪流的水质污染状况等等。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到学习生物的作用大,从而消除轻视生物学习的思想,使学生从中领会到研究生物学的一股万法和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4、重过程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物学创造性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结果的教学,又要重视过程探索,把“过程”中蕴含的智力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猜测。论证、实验等各项能力,最终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怎样引导学生参与过程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呢?教师不妨将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将结论展示成过程探索,创造性地得出应有的结论。例如: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的思维过程;唾液粉酸活性的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部位、条件、产物的实验探索;蝗虫呼吸器官的探讨等,都是过程教学的极好典范。

篇7:中学生物教育网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抓好生物学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提高学生(21世纪建设人才)的生物学素质,是摆在中学生 物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然而,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压力仍然存在的今天,要在生物学这样一个“小科”中抓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说说容易,实 行起来会特别困难。

把生物学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纳入目标教学的轨道,依据生物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使生物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使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洞察明晰,心中有底。这 样,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将促使生物学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步步到位。诚然,要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付出的艰辛是 不言而喻的。

二、确立完整性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

完整性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生物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为本学科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知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能 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三个方面。依据新大纲确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能落到实处。

对于知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既要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又要明确知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学科教学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为没有知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基础,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都没有依附,也无从谈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教 育要有所倾斜(就中学的整体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来说,自然德育是首位)。

对于能力培养,既要知道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基础,更要明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 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正是 打开生物科学殿堂的四把金锁匙。切实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对于政治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能为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生物教学异化为政治 课教学,而应该是潜移默化、自然渗透。所谓的.自然渗透不等于可以忽略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容,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 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支配下进行的,我们应该充分探讨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果说前一个目标是衡量教学内容及质量的尺度, 那么,这个目标则是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与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相比,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面向全体学生的困难 要大,而这种困难与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下师生之间所形成的不正常交往不无关系。由于

篇8: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陈至立在《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谈到:“知识经济发展强调劳动者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2]在如今竞争愈演激烈的社会中,教育者不能再仅仅教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中学阶段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外界事物具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当前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已在多学科中进行,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研究较少。生物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很好素材。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1.中学生创造力的一般特征

林崇德 (1999)认为与儿 童的创造 力相比 ,中学生的 创造力有如下特点:(1) 中学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 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的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2)中学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 和有意性 , 能够运用 自己的创 造力解决 新问题 ;(3 ) 中学生的创造力更成熟 [3]。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特点不同,因而在不同学科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人文、情感 、听说写等 方面进行 培养 ,在政治方 面对学生 创造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生物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研究生命的起源在于进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自然奥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生物学与生命息息相关,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动手能力,以及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因为生物在初中是副科,不参加中考,课时比其他课的课时少,有些学校为了抓升学率,就把生物课的时间给了其他课, 这导致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课时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知识的传授上,并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 不能把知识熟练掌握升华,更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目前中学生物课堂比较单一,老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甚至出现“满堂灌”的情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听老师讲从来都不动大脑思考问题, 考试的时候就把老师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背下来应付考试, 本来学生有想法或是有创造性也被扼杀。具体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

轰炸式:老师生物教学中不组织学生合作式学习,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新现象的发现及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老师为了赶进度,不尊重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听懂和理解知识。课后也不能及时听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也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视为容器而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接受主体,这样学生的创造力被活生生地浇灭了。

训斥式: 有个别教师把自身的上位放在学生位子之上,以教训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心情更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压迫式:中学生压力比较大,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要学的科目增多,学习任务也越来越严重,他们对初中的生活不习惯,认为生物课不重要,于是上课的时候就睡觉。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会考,把考试重点画出来,让学生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的任务而学习生物。这些现象造成教师错过了对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3.中学生物学科及学生特点

生物课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涉及面广,包括生物科学、生物 技术及生 物工程等 多个专业 ,涉及制药 业、医疗业、环保业、农业等多方面问题,是对整个自然生命进行探究的学科,让学生掌握生命的奥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对生命产生了好奇心学生才会开动思维探讨生命。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属于儿童—少年期,心理从幼稚向成熟过渡[3]。一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二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等的特征、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的特征”[4]。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错综复杂性, 导致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的动摇性和可塑性很大,同时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后续的身心发展[5]。

4.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策略。根据学科及学生特点, 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1更新教师观念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6],老师是主体,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要老师强迫式地学习,开动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老师不能只是满堂灌,而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可以拿出时间和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 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应该多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什么,要多想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自然界中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生物现象进行设疑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 ”;讲鱼类动物时,提问为什么鱼类会“死不瞑目”、“鱼鳃真的是苦的吗? ”;讲解两栖动物时,介绍“青蛙的舌头为什么长在口腔的前端? ”“青蛙为什么只能看到运动物体而不能看到静止物体? ”等等,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4.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在实验课上,有目的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如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各种细胞器的制作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效指导,从多方面考虑选取适合的材料,比如经济、环境、材料的易获取、稳固的效果,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选用橡皮泥或浅蓝色的彩色纸片,还可以建议他们两种材料都做,看那种材料做出来的效果好,进而选择出最适合的材料。如选择彩色纸片可以用剪刀把彩纸剪成小纸条,对小纸条折叠成内质网的形状,把折叠好的彩纸用固体胶固定好,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可以用红豆种子代替, 这样我们的内质网就做好了,同时对学生提问, 对内质网知识点掌握不全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地完成细胞器的制作,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

4.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官协同作用,手脑并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程度大大提高。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由学生自由合作动脑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总结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实验分析较好的鼓励学生写成创新小文章进行投稿,当学生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会更努力地学习和研究。

4.5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

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 有利于形成师生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出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现代师生观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 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心灵的交流,用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之情[7]。

总之,在新课改倡导下的新型教学活动中,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当代社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年轻一代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成效,根据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物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方法,从而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得心应手,走上社会后也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三三式校本教研评课稿下一篇:雅思g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