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需要

2024-05-15

学习需要(精选十篇)

学习需要 篇1

本次事件中柳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古诗大意,再结合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感受人物的形象气质,可见插图在情境想象中的作用。借助图文进行情境想象,可以尝试如下途径。

一是从字词出发看图合理想象。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一定要求学生精确地说清楚古诗的含义,教学可以从一些关键字词出发,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大意,想象诗句情境。如句中“暗”“惊”“夜”等词可结合图文引导学生想象:昏暗的树林,猛兽出没的地方;一阵风来,草丛里传来“窸窣”的声音,会想到什么?这样的想象能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情境。二是借助动作看图进行联想。理解“引弓”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做动作或看图,在不同动作的对比中感受将军射箭时的迅猛,更好地体会“没在石棱中”的原因及将军的英雄气概。三是补充图片想象情节。课本中的插图一般是单幅图,教师可以根据诗意补充图片,也可以让学生拓展想象画画诗中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四是叙述故事想象画面。低年级学生受其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限制,很难完整地说清古诗含义,但教师却可以声情并茂地演绎这样一个个故事和镜头,让学生在看、听中尽情想象,加强感受,并转化为有感情的吟诵。

高三学习需要动力 篇2

首先要冷静的看待自己的分数,发现自己的上升空间,然后对症下药。(比如数学的数列很错,那你就可以先分批做一定量的数列题,不会可以看看答案自己琢磨,然后再找老师和同学问一下数列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总结后再做一定量的数列题,你会发现其实就是你总结的方法的一点点延伸。如果遇见新方法要及时记录和琢磨)

时间的分配很重要,分配好一天的时间你就有了动机(如果找个同学和你一起实行计划就更好了,有个互相监督和比拼的作用)。比如早多的几十分钟切开,给成语10分钟·英语笔记10分钟·单词10分钟·语文课文10分钟(时间看情况安排,不过要切碎,不适宜长时间背一个科目。另外要大声读或喊,随意喊,喊出乐趣,哪怕被当成小丑,自己记住就好啦,还可以给大家些乐趣)

怎么寻找高三学习的动力

睡眠质量要好。每天都要早睡早起,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会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高三的学习。睡眠质量不好,就会导致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不太好,容易在上课的时候睡觉。因此不太建议每天熬夜学习,最后的方式是回寝室或者回家总结自己今天的学习。

早上起来,每天都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比如你是最棒的,相信你会做的更好等等。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会让自己内心有更大的动力,面对困难,首先要的身体健康,其次是自我内心那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任何事。

有了睡眠质量和自信,还需要对自己学习上有个规划。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规划任务,不一定要非常详细,最好有奖惩的规定,比如错题本,再犯下同样的错误惩罚自己,有进步就奖励自己。高三学习是孤独的,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规划。学会了规划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升,而不是仅仅参加高考。

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高三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要想有动力很好的学习,自己的情绪起很大一部分作用,你面临的压力很大,说不定有老师的批评,家长的不信任等等。但是你首先要自信,其次是保持好心静的情绪,学习上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急不得,这个时候高三学生容易浮躁和放弃,那么请保持你的情绪好好安静下来。

学习数学需要“悟” 篇3

所谓“悟”就是理解、明白、觉醒,就是领悟、觉悟.表现为我们对数学学习的过程、活动、内容能由迷惑到明白、由模糊到认清、由肤浅到深刻,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自我领悟、自我思考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悟”呢?

在阅读课本中“悟”. 课本应成为学习之本,但,事实并非如此.同学们往往忽视课本的存在,其价值被被狭义化为“习题集”.阅读课本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浮光掠影,而应该逐字逐句地看、推敲斟酌地看,看出关键词、句,看清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看懂定理、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看明问题情境的意图作用,弄懂例题的分析、解题的格式步骤. 同时,读书速度不要追求快,只有“慢”读,才能“悟”出来;读书时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阅读之后尽量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在上课听讲中“悟”.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听讲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前,想一想要学什么知识、有什么疑问;课上,要边听边思考,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思考教师的思路,并与自己的认识相比较.要减少被动接受,增加主动思维.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着先判断、下结论,看看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听讲中,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琢磨教师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知识呈现的方式、提出问题的切入点、变化点,理解老师对我们的启发、指导,尝试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解题实践中“悟”. 有人说:数学学习就是学会解题. 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解题的过程和量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不能“为解题而解题”.有些同学陷入到了题海中,始终难以找到对数学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善于从问题解决形成一般的结论,领悟问题解决中数学思想、方法、策略的应用.要善于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解法的本质、关键是什么,有无其它方法、更优的方法,题目中的已知与结论能否互换,能否将条件加强或减弱,还能推出什么新的结论,本题与以前解过的题有什么联系 ?多一些类似的思考,就会多一些感悟,就会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感觉.

在探究活动中“悟”.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只有通过数学的探索、发现,我们才会有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的协同发展,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要积极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等探究性活动,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要注重联系生活实践,透过现象看本质,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悟”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悟”的过程就是知识消化、转化、内化的过程.无论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方法的掌握,还是活动经验的积累,都需我们自己“悟”得,真可谓“绝知此事‘悟’中来”.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篇4

“罗刚,你英文成绩一般,难道靠背诵单词就能提高?是不是异想天开?”

“就是!还有你背诵的很多单词,我们都还没学,你这岂不是还没学会走,就想跑?”

“哈哈!花这么多时间背诵单词,我看你是瞎起劲!我们考试又不是靠背背单词就行的!”

每天,罗刚的耳朵边总能听到这样的话。

罗刚平时成绩一般,但是在所有课程中,他特别喜欢英语。他总想,如果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该是多么棒的事情!所以,他给自己列了一个计划:按字典顺序,每天坚持背诵20个新单词,不管这些单词是自己学过,抑或没学过。

记得他把这个计划告诉好朋友陈建斌的时候,陈建斌不但不赞同他这个学习计划,还挖苦他:“脑子坏了!”

罗刚犹如当头一棒,气得差点把这个计划“枪毙”。可是,当他看见教室墙壁上写的“业精于勤荒于嬉”一行字后,他打定主意,一定要坚持这个计划,哪怕是被同学们笑话,也要持之以恒地背诵下去。

“罗刚,最近单词背得怎么样了?”一个女生关心地问,“你已经坚持十多天了,好厉害哦!”

“谢谢你的鼓励!”罗刚感谢地冲她点点头。

对此,班里的同学抱有3种态度:一些同学赞成罗刚背诵单词,因为连续几次的单词默写,罗刚全部得了满分。一些同学不赞成罗刚背诵单词,理由是英语学习没这么简单,可是英语学习又复杂在哪?他们也说不清。最后一些同学则表示,如果罗刚通过背诵单词能提高成绩,自己将步其后尘。

一个月了,罗刚的单词积累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这次的单元考试中,一篇小短文的英语阅读里有两个没学过的单词,而罗刚正好背诵过,他顺利地阅读出全文,理解了文意也顺利地回答出文章后面的考题。

可惜,这两个陌生单词并没让他的英语成绩进入班级前列,虽然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同学们眼中的“突飞猛进”。

“罗刚,我早说了,英语学习不是背背单词就可以了!你还是老老实实地跟着老师的步伐,按部就班地学习吧!”英语课代表把考卷放到他的面前。

“嗯……”罗刚拿起考卷,看了看自己出错的地方,陷入矛盾中:自己是不是方向错了?

放学后,罗刚抓着词典走在校园中,突然,他在地上看见一群家的蚂蚁。这些蚂蚁正在搬运一块饼干,饼干和它们微小的身躯相比,实在是太大了。但蚂蚁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将饼干咬成小碎屑,一点点地排队搬运。

英语学习不正如蚂蚁搬家吗?罗刚像得到了鼓舞一般,立刻打起劲头,继续背诵起单词。一天又一天,罗刚忍耐着背诵单词的枯燥与无聊。真的!好几次,他背着背着就想放弃,可是当他看着厚厚的字典已经翻过去一大半,他又不甘心,不断在心底对自己说:坚持!坚持!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一学期过去了,这本学生英语词典罗刚能初步背诵出来,而他的英语水平似乎也在这一点点中有了微妙的变化。因为每个单词在字典上都有词组和典型句型,在背诵单词的过程中,罗刚也学习到了单词的使用方式。再结合课堂老师教的知识,他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最为有意思的是,有一天,罗刚在肯德基门口遇到了一个外国留学生,他打着比划向罗刚询问坐公交车的线路,罗刚则轻松地用英文告诉了他。当外国友人冲罗刚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学英文的劲头更大了。

期末复习课开始了,班里同学在自习课上经常会想不起一个单词如何拼写,当他们翻字典查找的时候,罗刚则会在旁边轻松地脱口而出告诉他们。于是,大家开始拿罗刚当“智能字典”,凡是涉及到单词的总喜欢直接问他,甚至英文课代表也说:“想不到你单词记得这么熟练!”

期末英语考试成绩公布了。“罗刚,你期末的英语成绩提高了不少!”英语老师将考卷递给罗刚,“这次你考进了班级前10名!”

“真的啊?”罗刚拿着考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是欣喜?是酸楚?是什么?他说不清楚,只是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像一些同学说的那样付之东流,而这就足够了。

“老师,罗刚单靠背诵英语单词就能提高成绩了吗?这……这是为什么?”曾经笑话罗刚傻的同学询问老师。

“英语是一种语言,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又如何将单词组成词组、句子呢?”英语老师笑着说,“罗刚的学习看起来很傻,可是大家要知道,语言的学习正需要这样的傻!”

“罗刚,下学期,我也开始背诵单词!”一个同学拍拍他的肩膀,“只是,我不知道我还能像你这么坚持、忍耐!我觉得背诵单词是一种‘刑罚’呢!”

“其实我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是我不断地对自己说,奥运选手的一个动作不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重复,又如何能在比赛中展现最优美的那一刻?”罗刚说到这,从心底真诚地对老师说,“通过背诵单词,我发现学习就是需要投入和持之以恒,只有付出常人不能忍受的辛苦,才能真正取得成绩!您说,对吗?”

“是的!”老师指着墙上的那行曾经鼓舞过罗刚的字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就是告诉我们:学业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

“‘业精于勤荒于嬉’!”大家重复着这句话,默默点点头,“是的!任何学习都不会轻松取得成绩,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

刷刷姐姐的话:

曾经有同学问:“我怎么样学,才能不感觉累?”

我回答:“不累的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艰苦的事情。”任何一位成绩好的人,包括中考、高考状元,他们都付出了努力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可能用了一些好的方法,学起来比较巧妙罢了。但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如单词、课文这些需要背诵的知识,他们依然免不了要一点点一滴滴地下功夫去记忆。

很多人学习中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特别是一些同学坚持一段时间后,觉得收效甚微,便放弃了努力,这是非常可惜的。学习必须有耐心与恒心,就是所谓的“贵在坚持”。你可以这么做:

1.给自己列一个学习目标,不要长久,就列好本周要达到什么目标就可以了。如本周坚持背诵50个单词,或背诵3篇课文,或写10道课外题。坚持一周,下一周继续坚持,想想看,如此下去,一学期下来,你会得到什么样的成果。如果你在计划中写:我要背诵10 000个单词,背诵100篇课文,写1 000道数学题。哇!我想你肯定不想面对这样的计划吧?别说开始,光听着就觉得恐怖。所以,列短期的小计划,然后坚持下去,小计划就能成就大目标哦。

2.虽说“贵在坚持”,但是很多人会有想放弃的时候,这时你要想办法说服自己。为了让自己不半途而废,你可以找好朋友或家长来监督你、鼓舞你。当然,关键还在于自己。否则你很容易将今天的计划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后天,最后便不了了之。

3.找一个伙伴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坚持的时间更长久。这样你会变得更自律,也更能坚持下去。

4.学会积少成多。平时在学习中多一个“心眼”。遇到不认识的字首先动手查查字典,这样容易记得更牢固。单词、数学题也一样,别怕麻烦,只有着眼小处,处处积累,才能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劲头,才能更持久地学习下去。这也是一种学习热情的培养哦!

原来爱真的需要学习 篇5

张家港市后塍小学

曹红娟

这堂语文课上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也为了最后为词编曲的环节,我特意唱了首《但愿人长久》,以此导入新课。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尤其是最后学生为《如梦令》编曲,居然煞有介事,有模有样,真有点古韵悠长的意味,一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

中午自习课上,安排学生完成本课练习。难题讨论完毕,学生开始做题。可能是上节课的余兴未了,我随口问了声(平时跟学生关系一直不错):“老师唱得还行吧?”马上有人接口:“难听!”众人哄笑。还没笑停,另一人又大声叫:“恶心!”众人又笑。我根本就来不及有所反应,渐渐地,一阵阵心寒、难过、莫名的痛不知怎么涌上心头。我明知他们只是开玩笑,并没有什么恶意,可还是被刺伤了,怎么也控制不住情绪。越想越气的后果是当场批评了几句:“老师的歌声比不上歌星,这是事实,可也曾参加过比赛获过奖,不至于达到难听恶心的程度吧,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语气当然不会柔和。正说着,有人举手说:“老师,季圣浩他说你又‘发X’(意同发疯)了!”我气不打一处来:“把你们当朋友看呢,你们却这样对我;对你们凶一点吧,你们又反感,那我该怎样对你们呢?”没想到此时此刻还有人接口(居然是个女生):“把我们当猪看!”整个一幅无聊漫画。我气极反笑,是谁说农村孩子纯朴的?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我沉默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教室里恢复了安静。我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我这一课没白上,你看,我收获了这么多:讽刺、挖苦、嘲笑,甚至辱骂。这应该是你们对我努力付出的回报吧。这在我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呢,我想我应该好好感谢你们。此时此刻,更为高兴的应该是你们的

父母吧,儿女们长大了,懂得回报师恩了,那么就更懂得回报父母的恩情了吧,这表达爱的方式真是独特呢!”看得出,孩子们不是没有反应的,他们的脸色严肃了起来。我稍稍停顿后接着说:“还记得吗?在一次品德与社会课上,沈老师讲到日本的一次性木筷多数从我国进口,日本使用后回收制成高档纸返销我国,获利竟然高于进口木筷的成本,而我国却因此丧失大片森林。别的班的同学听到这儿都很气愤,唯独我们班一大半同学竟然哈哈大笑。沈老师很不理解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本来也不明白,可通过今天,我懂了,不过这个答案需要你们来告诉我。静静地想一想,写一写,明天课上交流。”说完,我就下了课,转身就走,留下了一片静默。

深夜,静下心来思索:同学们的现状不能不令我担心,他们这种情况与当前所述的“爱心缺乏症”有诸多吻合之处:与人打招呼时总是喊“喂喂喂”或叫绰号;不懂得感激,不尊重师长,在任何时候都是强调自我;对同学的困难漠不关心;对公共事业冷淡,没有热情。而这些缺点及不健康的因素,并不是他们先天带来的,而是他们生长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等方面存在弊端所影响的结果。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且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孩子们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接受着大人们的关爱,鲜少有机会向对方表达爱,渐渐就失去了这种意识和能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的孩子身上就拥有了自私、任性甚至冷漠,而同时,他们每一个都渴求爱,渴望被别人注意,却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因而就采用了一些别扭甚至伤人的方式。如前面的季圣浩,他是个很直爽的孩子,就是容易冲动,爱吐脏字,心眼并不坏。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他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的教育,是我如今必须给孩子们认真补足的课程。

第二天,打开同学的作业本,每个人的心思都赫然纸上:言辞恳切,为老

师抱不平的有;心存愧疚,向老师道歉的有;委屈不平,为自己申辩者也有。有的孩子写道,季圣浩他们唯恐天下不乱,闹出一点笑话,就是想让人家注意他们,这个举动太幼稚了。还有人写道,我觉得他们应该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重学一遍,再好好反省,这种行为真是太可恶了„„

孩子毕竟是纯真的,这样我的教育就顺利多了。晨会课上,我郑重地给孩子们道了歉,为我平时的疏漏。接着开始了第一堂爱的教育课:尊重。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关于尊重的小故事:

有个业务员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工作是为强生公司拉主顾,主顾中有一家是药品杂货店。每次他到这家店里去的时候,总要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他不想再买强生公司的产品,因为强生公司的许多活动都是针对食品市场和廉价商店而设计的,对小药品杂货店没有好处。这个业务员只好离开商店。他开着车子在镇上转了很久,最后决定再回到店里,把情况说清楚。

走进店里的时候,他照常和柜台上的营业员打过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一倍的货。这个业务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一个卖饮料的男孩说:“在你离开店铺以后,卖饮料的男孩走过来告诉我,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惟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同其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你。”从此店主成了这个推销员最好的主顾。这个推销员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特质。”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当你用诚挚的心灵使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温暖、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就会体验到一种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拥有许多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孩子们由意外到了然,渐渐神色肃然,听得十分认真,讨论的热烈出乎我的预料。

就这样,一个个的经典故事在学生心田播下了爱的种子。孩子们渐渐成长,懂得了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确,尊重别人并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只要认真培养,孩子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首先老师们应该尊重孩子。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一个多月过去了,季圣浩同学的进步有目共睹。虽然没当面跟我说对不起,但看到我对他还是一如既往,该赞时赞,该批时批,不是不懂感激的。上课时他的眼睛开始注视书本和老师了,也知道举手回答问题了,再也没有对老师粗言相向,跟同学们也能和平共处。同学们跟我的关系更加融洽。一个小女生在一篇读后感中这样写道: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语、数、英三门功课全是女老师,其中对我们曹老师最有好感(决不是拍马屁)。虽说她脸上有斑,又三十多岁了,但她对咱们大伙儿都好得不得了!比如我们的功课紧张了,开俩玩笑唱俩歌,真是我们的“开心果”老师,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我们淘气了,就说要“K”我们,却从来没有多少行动。曹老师还经常称大伙儿“孩子们”,直到升六年级了,个子长得也老高了,就称大伙儿“同志们”„„让孩子们记住的是一个个温馨的细节。正是这一点一滴慢慢渗入他们的心田,使他们逐渐懂得感激、同情、尊重、愤慨。这些情愫汇集到孩子的心灵里,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爱”来。

我的爱心系列课程仍在继续。我总是相信:“爱”从来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只要我们把它唤醒,“爱”的潜力是无穷尽的。“爱生就这么简单,如果你已是母亲,那就让学生分享你给予儿女的一半爱;如果你正在恋爱,那就让学生嗅

闻一下你赠予恋人的玫瑰花香;如果你才刚刚踏上这方讲台,那么,就请牵起孩子的手,做他们的孩子王!”这就是指导我行动的总纲领,也是我从教至今最深切的体会。

学习,需要创设空间 篇6

需要创设怎样的空间呢?

最大的信息空间。课堂上,要通过延伸、拓展和提升,创设一个尽可能大的立体的信息空间,使课堂更具可塑性、生成性和发展性。要“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

自主的活动空间。课堂上学生活动很多,但走过场式的倾向比较明显。而学生的自主活动,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恰有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只有创设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才使学习有活力,课堂有张力。

足够的思维空间。发展思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该始终由学生的思维所伴随,每一环节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上都要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维,构建一个足够的思维空间。

数学学习需要寻根溯源 篇7

一、探清算理,避免无谓错误

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正在悄然减弱,究其原因,许多教师认为是不重视训练和强化所致。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较小的因素,学生计算能力的退化归根结底与算理不清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原来的数学教学体系中,我们是通过高强度训练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运算技能,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能生巧,无论是计算速度还是成功率都能得到保证。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学生几乎只有在面对纯计算题时才能展现这项“绝技”,放到其他场合则不灵。而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更强调学生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样的目标要靠学生的领悟而不是强化训练来实现。

例如,在复习“小数的乘除法计算”教学中有这样一类问题:1.8÷0.25和1.6×0.125。五年级的教材中是通过将这样的算式与1.8× 4、1.6÷8来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这样的算式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相互转化,从而能够利用这样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而现在学生通盘掌握了分数乘除法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发现这样的规律只是一个比较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其中的运算原理,掌握其内在的本质更是我们应当关注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将题目做了一些改编,先出示几组相同规律的问题。比如,都是A÷0.25和A×4这样的类型,其中的A有整数有小数,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并且A×4这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快捷简便得多,由此学生不难经过比较得出可以将一个数除以0.25转化为乘4来计算的结论。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转化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就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其实这样的计算与分数计算有关:因为除以0.25等于除以1/4,而除以1/4就可以转化为乘4。经过这样的简单推导,学生不但知道了可以怎样做,还弄清楚了为什么应该这样做。随后我让学生举一反三,找出其他与小数计算相关的简便计算方法,学生的眼界就开阔了,顺利完成了小数乘除法的转化。经历了这样丰富深入的探索过程,学生对于此类计算问题的认识才能更深入,在遇到相似情形时,学生就不再纠缠于按部就班的繁杂计算过程了,而是具备了自觉运用简便计算的意识,确保计算的成功率。

二、追溯源头,体会内在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零散的知识记忆起来效果不佳,如果将这些知识串成知识链,学习的效果会成倍地增强。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不要脱离知识背景让学生孤立地学习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想办法呈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联的东西,从知识出发去追溯源头,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的认知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几组数让学生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4和8、6和7、6和8。学生发现这样的几组数特点各不相同,第一组中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所以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8,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4;第二组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最大公因数为1,最小公倍数是他们的乘积;第三组数既不是倍数关系,又不是互质数,他们有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为24。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计算每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与原来两个数的乘积相比较,学生惊奇地发现它们的乘积相等。这是个必然规律还是偶然现象呢?其后我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并交流讨论。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依次发言,最终通过互相帮助形成了直达主题的意见,学生以实例来举证:在用短除法求出A和B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短除号左边数的乘积就是两数的最大公因数(用C来表示),而短除号的下面就是两个数除以最大公因数所得的商(分别用M、N表示),而最小公倍数等于C×M×N,所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就等于C×(C×M×N),因为A等于C×M,B等于C×N,所以两个不同乘法算式的乘积必然相等,并且在整数范围内都适用。通过深入探究,学生对短除法的认识加强了,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也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他们发现某些情况下求一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将两个数直接相乘然后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三、拾级而上,感悟科学规律

当我们习惯于接受数学知识时,很多时候会感受到知识的单调和模糊,如果可以从现有的结论出发拾级而上,探索规律形成的过程,那么这样的学习会厚重许多,学习过程亦将多姿多彩。数学学习就是需要这样的过程美,在探索和体验中感悟科学规律。

例如,“24时计时法”的教学。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走出来,将普通计时法下的思维转化成24时计时法下的状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认知矛盾让学生感悟到普通计时法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从而自觉产生要将一天的二十四小时都放到时钟上来的念头,这样学生就从原有的普通计时法的规则出发,将相同点迁移到24时计时法中,并不断完善,“创造”出一个科学的计时法来。因为从开始学生就有重新开始的设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内心就自觉将两种计时法区分开来,形成相对清晰的认识。再以“角的度量”一课为例,很多教师都将课堂的焦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量角上,以学生能灵活地量出不同角的度数为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某次教学比赛中,江阴市的强老师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这一节课。强老师引导学生从量角的需求出发,去寻找度量角的方法和工具,由需求入手追溯到统一的标准,由量角的器具还原到量角的方法。这样,在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其实就还原了量角器的发明之旅,学生经历了这样深入的认识过程,对于量角器的了解就不是通过教师简单的介绍用法可比拟的了。事实证明这样的追溯性教学一举两得,让学生在了解量角器的同时自然学会了量角。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具备这样的还原意识,以此引导学生去“知其所以然”,然后才能对数学世界有更好的认识。

满足学生需要促进自主学习 篇8

一、创设和谐课堂, 给学生以安全感的需要

人的安全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的安全感, 一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对于学生来讲, 在学校期间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远远高于身体上的不安全感。当教师提出学生不会回答的问题, 学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就会油然而生, 自然就会想办法逃避。所以,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乐于抒发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介绍不同观点,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 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特别是不做惩罚性的提问。例如:课堂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讨论: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离开座位讨论, 也可以为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应该经常参加学生的讨论, 并适时发表一些意见, 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意见进行反驳, 有时甚至作出否定的结论, 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上感到安全的学习环境。

二、热爱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以尊重和爱的需要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师生又是同学, 共同研究、讨论问题。课外, 应该更像是朋友, 允许学生提意见, 每个学期总结收到的学生的意见书, 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对教师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希望。把这些意见进行分类, 然后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教学环节, 更主要的是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反过来, 严与爱的统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 对于严谨的数学教学来讲, 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规章制度, 势必难以控制纪律, 学生也很难严格要求自己。所以, 在做到爱学生的同时, 更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 因为严格要求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

三、正确评价学生, 给学生以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要素中, 除了以上涉及的安全的需要、尊重与爱的需要以外, 还有一个最为根本的要素, 那就是学生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 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在需要。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争取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 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 不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 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例如, 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许多课外习题或思考题, 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 称赞他们爱学习, 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 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 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地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 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 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 予以鼓励。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 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勇于前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读书应该能够为学生带来快乐和幸福。作为教师, 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每一种需要, 引领学生走上读书的正途。

“真实”的学习需要“安静”的对话 篇9

一、安静深刻的自主对话

互惠学习的重要表现是学习者之间能够互帮互学、互献建议, 进而实现学生在基于同一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共同体中, 实现“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讲, 有效学习是多维对话过程中的持续反思。自主对话是互惠学习的起点, 自主对话的对象是多元的, 它包括学生与教科书的对话, 与相应学习媒体的对话, 与自己已有认知状态的对话, 以及基于他人观点的自我内心对话。无论对话是基于什么情况、任何对象, 这种自主对话是一种思维的语言, 它应该是安静而深刻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安静而深刻的自主对话的意识和能力,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静的状态下, 独立实现学习的真实发生。

自主对话不仅仅停留于自主探索中, 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并随机关注学生的倾听状态, 给学生有意留出对问题思考的静谧时刻, 引导学生静心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反思经历过的逻辑推理过程, 等等,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细节的关注都是催化学生展开有效自主对话的很好策略。

二、安静专注的互动对话

互惠学习是一种师生、生生和谐互动的共生关系, 很多知识缺了学生的深度对话参与是很难形成真实的互动, 更不会有效传递给学生。虽然不通过对话的方式也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但那不会是现实世界中的活生生的知识, 学生获得的仅是记忆状态下的书本知识。因此, 基于外部的语言沟通的互动对话, 是促成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认知共享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才能互动碰撞地一起活动起来, 而只有在这种基于善意的主动交换与积极赠予中, 才能推进合作学习产生互惠学习的效果, 学习才会更富有创造性、深刻性和趣味性, 学习才是完整而真实的, 这种状态下的互动对话让学习才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 学生乐于接受的快乐的事。

互动对话虽然主体是多元的、目标是多维的, 但有效的互动对话必须是相对安静和绝对专注的, 而确保这两个目标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是专心倾听, 我们要求互动对话的安静和专注也正是指向于有效倾听。让学生静下心来专注地听取他人的观点, 再富有条理地谈出自己的想法或给他人以建议和协助的学习状态, 就是一个真实而深度的学习活动的发生, 在这种状态下, 互惠就在学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这时学习中的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体, 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有效互动的终极目标。

例如, 我校在课堂合作的教学环节中, 明确了几个基本操作策略:

合作学习要依托“真问题”引发学生的“真对话”。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而非问题的解答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永远记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讨, 向同伴寻求帮助, 给同伴善意的建议, 而不能做答案的给予者, 让学生专注于团结起来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过多参与问题解决, 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停留于被动获取和存储状态, 而非依托互动对话的表述和共享的自主学习, 有效防止学生不专心学习也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

交流中, 建立学习行为无过错的对话氛围。课堂上, 我们要求教师以“谁还愿意谈谈自己的观点”替代了“你们认为他说的对不对”的表述方式, 让教师暗示每个学生, 在课堂上每个人的错误、不完整, 甚至没学会等不是差生的体现, 而是一种互动学习的常态, 消除优劣甄别、建立民主对话, 当学生对自己满怀自信时, 当他们关注探索而非“面子”时, 他们会对对话产生更多的兴趣, 那么这种状态下的互动对话就会更多些与同伴的专心沟通。

互动中, 教师要善于串联学生的观点, 促进对话。教师要在互动对话中发挥组织作用, 通过串联学生们的观点, 推进学习进程的深入, 引发学生更多、更深刻的对话。这种串联既是催化沟通, 更是推进问题研究的深入, 而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越来越具有更高挑战性的时候, 学生会基于对更难问题的挑战自然地进入一种专注状态, 而这种状态下的互动对话往往会产生更为显著的互惠学习。

安静而专注的互动对话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外显特征, 通过引导学生在互动对话中, 更为专注地倾听、积极地思考、富有见解地发言, 这种有条理、有意义的对话就会替代以往互动学习的嘈杂与混乱,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安静而深刻地学习, 那么, 互动探究就真正在学生间发生了, 这正是我们倡导互动对话的最终目的。

高考历史学习 需要四个“理解” 篇10

一、理解“史观”

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的确, “史观”是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 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从而成为研究、理解历史问题的一把“钥匙”, 能把纷繁复杂、零散的历史知识穿成线、连成面、结成体。传统教材以“革命史观”一统天下, 而新编的高中历史教材则使史观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事实上, 历年的《考试说明》都明确规定, 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从内容呈现来看, 近几年各地的新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生态史观”等的运用、考查。因此, 在新高考历史复习中, 我们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 尤其是唯物史观, 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历史史实, 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 以文明史观可构建下列的历史知识新体系。

同时, 我们还应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史观范式角度切入, 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以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势, 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 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 切实提高备考效率。例如, 用不同史观对历史人物孙中山进行评价, 可得出以下结论。

1.在革命史观引导下, 根据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的主要史实, 得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结论。

2.在现代化史观的引领下, 根据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得出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的结论。

3.在社会史观的引领下, 凭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改革措施, 得出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的结论。

4.在全球史观的引导下, 根据辛亥革命在世界 (尤其是在亚洲) 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以及孙中山的国际性活动, 得出孙中山是有世界 (或国际) 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的结论。

二、理解“史实”

“史实”是指具体的历史过程及构成这个过程的一系列历史事实, 诸如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阶级斗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等的客观事实, 具有客观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等特性。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 让考生记住《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繁杂的基本史实?过去的做法通常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历史知识, 认为“死去”就可以“活来”。结果, 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造成考生的历史知识记忆效果和学科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 无法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笔者认为, 正确的做法是:让考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运用史证的方法来理解基本史实。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 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有句名言:“史学就是史料学。”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同时, 由于史料具有形象性、准确性、直观性的特点, 因此应该让考生有选择地、适量地阅读具有原始化、典型化的“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等史料, 既使学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又使历史考点上的知识变活。最终, 让考生对历史史实产生长久甚至是永久性的记忆, 真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 对考点史实——“宗法制”学习时, 如果考生阅读了如下材料, 定会对考点史实理解得明白、记忆深刻。

材料一:“故先王之法:立天子, 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 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 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 争生乱。” (《吕氏春秋》)

材料二:“别子为祖, 继别为宗, 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 别子之后也。” (《礼记·大传》)

材料三“桓公二年说:故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 (以上为统治阶级) , 庶人工商, 各有分亲, 皆有等衰 (以上为被统治阶级) 。是以民服事其上, 而下无觊觎。”

三、理解“史论”

“史论”, 是对具体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看法和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要求做到“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但由于受篇幅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高中历史教材对一些问题没有作深入的阐释, 甚至出现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论证过程的情形, 以致一些考生对历史结论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是懂非懂, 只得死记历史结论。一旦这些历史理论是高考的考点, 与之狭路相逢的考生很可能会一片茫然, 不知如何应对。考生应如何克服在史论理解方面的自身不足呢?笔者认为, 要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史论”, 拥有史证意识、掌握史证方法不可缺少, 即通过阅读典型性、针对性、准确性、支撑性强且能够让史论“生根”的史料, 为严谨的思辨、科学的论证提供史实基础, 最终完全理解历史结论, 从而有效地克服死记硬背历史结论的缺点, 真正做到论从史出。惟其如此, 才能使学生在新高考中遇到“历史理论方面”的试题时泰然处之。例如, 对“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结论, 运用如下经典史料能使学生理解。

材料一:“林伯渠说: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 神圣不可侵犯, 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 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 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材料二:“亚东开发中华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民国初国歌) 。”

四、理解“题型”

新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内容的呈现, 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 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 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要求考生理解、研究新高考呈现的试题特点。通过对近几年新高考地区历史考题分析、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选择题型的命制构成往往是以“材料构成情境+问题设计+选择项”的形式呈现。根据问题设计角度, 选择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提炼信息题, 题眼往往有“反映了”“说明了”等字眼, 只需考生读懂材料后对材料信息略加提炼, 答案就会浮现出来;另一类是原因、本质题, 其题眼通常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实质”“本质”等字眼, 材料仅仅是分析深层次问题的依托, 考生需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及已有的学科能力, 分析历史现象, 最终发现答案。而主观题则往往是材料论证型, 试题中往往运用史学观点、新闻评述、热点争论等材料, 依托创设的新颖情境, 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性历史问题, 考查考生的记忆、理解、应用三大能力层次和四大目标与要求 (《考试说明》要求) 的实际状态, 具有创新性、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特点。主观题型可归纳为“主题+材料情境+论证性问题”, 可按问题设计的能力层次要求, 从低到高, 具体分为知识记忆型、信息探究型、对比论证型、观点选择型、学术论文型。考生在答题中要做到三点:一要认真审题, 扣准材料题主题, 看是哪种材料的题型;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 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三要注意行文的规范, 力求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潦草。

上一篇:社交网络时代市场营销下一篇:代谢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