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2024-05-01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精选八篇)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1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及心理健康的目标

大专院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及积极心态教育过程中, 其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及人格方面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不断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而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 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也是一个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心理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大专院校的学生实现自我意识水平的提升,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调节、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心理学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心理学教师可以发挥引导的作用, 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 针对不同的学生, 给出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 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面向全体学生, 主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正确认识,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自我调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使其能更高效地在学校健康生活和学习。

第二, 对问题学生进行积极调适。针对学校中一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 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学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 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不断培养学生的非凡才能, 帮助学生开发无限的心理潜能, 进而激发更好的主观创造性。

二、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专院校的学生虽然已经成年, 但是很多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 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诱惑, 特别是现在社会正在快速发展, 一些高科技电子产品, 如手机在学生中已经得到普及, 一些学生利用这些电子产品进行游戏等活动, 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且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 使学生的人生观发生改变。因此, 心理学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 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保学生可以健康发展。

(二) 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在学校交往的需求,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得到友谊和安全感。心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与人交往的问题, 正确地与人交往也是一个学生健康心理的体现。因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真诚主动地与人交往, 交往的对象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同龄学生, 还应该包括自己的老师等, 通过与人交往,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一些人缘不好的学生, 教师应该善于为他们的班集体创建受欢迎的心理气氛, 不断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制止他们的挖苦、嘲笑或者讽刺等不良行为,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及良好的心理。

(三) 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要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让学生接受现实, 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学生在人际关系或者学习中存在苦恼时,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 使学生明白如果遇到问题, 应该及时找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倾诉, 从而及时将这些苦恼发泄出来。其次, 心理学教师还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各种问题。最后, 心理学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暗示, 用积极向上的语言或者思想提示自己, 克服沮丧、悲观的情绪, 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大专院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场所, 学生在学校中可以和周围的同学、教师等进行沟通交流和结交朋友。不仅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 学校的各科教师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努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提出了几点措施, 以期实现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国家也逐渐提高了对大专院校的重视程度。学校的教学环境、教风、班风、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等都会直接对学生的心态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 主要探析教师在学生积极心态和心理健康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态,心理健康,探析

参考文献

[1]李笑燃, 陈中永, 段兴华.论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9) :9-12.

[2]张帼英.培养学生积极心理,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7) :190.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择业心态 篇2

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是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问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大学毕业生即将开始职业生活,他们关注自己未来的生活与发展,期待有令自己十分满意的职业,有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可获得较高回报的工作岗位。关心就业是很自然的,但是大学毕业生在思想、价值观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不成熟,往往导致了其在择业过程中的不良心态,从而导致了择业的失误。

很多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比他人优秀就自视清高,把求职方向定得很高,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连面试都不敢去尝试,结果往往是错失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机会;还有的大学生在择业之前没有先对自身职业技能进行评价,然后盲目去面试,结果往往是因为技能不适合而屡屡碰壁;还有一些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看到身边一个个去面试某热门岗位就跟风逐流也跑去面试,等到面试通过了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职位。

因此,良好的择业心态,不仅可以顺利找到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而且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正视挫折,适时调整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保持冷静、坦然面对,做好平常心态。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把它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要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学会换位思考,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再次,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最后,还可以向有关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咨询。

2.增强自信,敢于竞争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法码,大学生在求职前,培养高度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而自信又要把握好尺度,不是妄自尊大,而是理智上的判断加上不懈的追求。培养高度的自信心,一要学会欣赏自己,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找出自己的优点;二要保持热情、乐观的态度,要知道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热情、快乐、自信的面对生活的;三要善于总结过去失败的经验,爱迪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曾说过:“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四要多向自信者学习,注意观察自信者的形象,模仿其形象,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用自信的形象影响自己,增强自信的心理。

3.把握机会,积极主动

智者创造机会,庸者把握机会,愚者错失机会。机会与成功是一对结伴而行的兄弟,只有主动创造机会,及时把握机会,才能取得成功。环境影响命运,但不能决定命运,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在顺境中能体现自我价值,在逆境中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消极的人在顺境中得过且过,在逆境中只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命运的凄凉。故此大学生要培养积极的心态,主动求职,乐观面对工作与生活。

4.开拓进取,着眼长远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图一时之乐,而应站在更高点,总观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以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不断追求进步,完善自己,科学求职,把握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主动权,谋求自己的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3

【关键词】感恩 纠错 合作 谦虚 坚持 付出 健康的心态

2010年 “断臂钢琴师”刘伟以坚毅的精神和出色的琴技打动观众,当选首届“中国达人秀”冠军。2010年,澳大利亚畅销书之一是尼克·胡哲的《Live life without limits》, 尼克出生于1982年,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创造了生命奇迹。他们外在看起来“不完整”,但他们内在是完整的、强健的。反观我们教室里的孩子,虽然外在完整,但内在却支离破碎。苦恼、不满及没有成就感是他们的生活特征。作为老师,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些人重新获得力量,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就是健康心态的水分和阳光。为了培养学生做人方面的阳光心态和做事方面的积极心态,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英语美文来实现。

一、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

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意。一个学生只有去体会父母 “三春晖”,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才会努力拼搏来报答亲人的心态。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背诵下面这些诗:《When you came into the world》、《Being Thankful》、《A dream that never gets old》不老的梦——“历史是大命运,人民是爹娘。不老的梦是有缘孝敬百姓,让有限的生命无限阳光。”

因为这些诗短小简单,学生很快就激情昂扬的背出来了。 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阅读名人感恩的故事和小说《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等,学生很感动地阅读并做笔记。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感恩的心态,激励他们的斗志。

二、培养学生纠错的心态

我们很多学生对父母老师的善意指正很反感,他们认为老师父母不理解她们,只有朋友理解他们,在校外结交一些不好的朋友,直到酿成大错后才后悔。我常说“聪明人受到表扬不要笑,挨了批评不要跳”,“不为别人的批评不快”,要明白“从来没有人去踢一只死狗”。为了培养学生谦虚纠错的心态,我引导学生读Aesop's Fables,如《A Lesson for fools》,《A crow and a fox》,《The cat's paw》等。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培养学生合作的心态

现在大多独生子女,都以自我为中心,稍微不顺他意,就不与其他同学合作。为此,我引导学生读《严寒中的豪猪》《Porcupines in the cold》。故事讲了“最为寒冷的冬天来临,豪猪们决定挤在一起互相取暖,但豪猪身上的刺却刺伤了同伴,她们决定隔开。可是豪猪们一只只孤独的冻死了。最终她们明智决定再次聚在一起。”尽管身上的刺会刺伤同伴,But this way they learned to live with the little wounds that were cause b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ompanion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it was the heat that came from the others that enabled them to survive the coldest winter ever.(豪猪们学会了忍受因与同伴密切相处而产生的小小伤害,但最重要的是,她们互相给予温暖,从而在最寒冷的冬天幸免于难)。

学生们读完这个故事,心灵很受触动,“茅塞顿开”。牙齿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何况和个性不同的同学呢,从此她们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培养学生谦虚的心态

雷锋: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Because of Leifeng`s amazing attitude, he was so humbled,we Chinese learned from him。我也引导学生读《富兰克林自传》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富兰克林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他说“谦虚、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真正的谦虚,为一切美德之母。最谦虚的人,是最有出息的人。学生和我共同阅读这些类似的书,觉得很是受益。

五、培养学生坚持的心态

平时英语课内外,我经常鼓励学生,keep going it. Don`t give up. You can do it. 我引导学生阅读《Jason's Trump》詹森的胜利和《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他们两一出生很不幸,people always think this kind of person can't be successful in doing anything. But, instead, this unlucky man has achieved lots of incredible success, he is a football star, a war hero, and later a millionaire。从这些人物故事和我们班这次单词竞赛总成绩可以说明,坚持才有胜利。

六、培养学生付出的心态

付出的心态是最高境界,丘吉尔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他演讲时说:我唯一能奉献的就是热血、辛劳、汗水和泪水——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我常让学生们记住: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不能用有多少豪宅、名车、名牌商品来衡量的,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于我们做事的结果,以及我们能影响的人。通常说,我们能够积极影响的人越多,付出越多,我们就越富有。(Try to remember that while we all pursue a life of luxury, a person`s true wealth is not measured by how many mansions, cars, or name brands we own . It is measured by the results of the things we do,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that we influence. Usually the more people that we positive influence, the wealthier we become.)

让学生明白“一粥一粒当思来之不易”,“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着的东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享受的时候要多想想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和付出的心态。

通过大量阅读英语美文,通过那些经典的英语人物故事并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学生们懂得,“人,一撇一捺,要相互支撑; 人,一撇一捺; 要两脚踏地,积极向上; 这才是大写的人”。Somebody had to do something(总得有人做些什么),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人活着,要有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这才是一颗强有力的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Aesop's Fables. 伊索寓言.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名人传记. 河南省邮政局.

[3]浙江省2011模拟试题汇编. 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4]英语沙龙. 世界知识出版社.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4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

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 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悲叹自己“处境不佳”, 意志消沉, 学习焦虑现象较普遍。其实, 他们也曾有过大学梦, 也曾积极地想要表现, 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 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被关注。班主任要及时观察并分析每位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 排解消极情绪,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中考失利, 但只要继续努力, 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那么一样可以从对口单招考试中脱颖而出。即使与大学梦无缘, 也知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正如爱迪生小学没毕业, 却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华罗庚没有上过大学, 一生几经磨难, 终于从杂货店的徒工成为数学家等。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只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就能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为社会作贡献。

二、营造健康班级文化, 创造和谐成长环境

文化是无形的, 却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集体, 有利于班主任科学、系统、规范地管理, 引导学生在健康的学习轨道上发展。因此, 班主任要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以身作则, 只要坚持不懈, 就一定能增强班级凝聚力, 形成“勤奋、团结、友爱、奋进”的风气。

例如, 教师可利用黑板报摘录一些励志的名人名言, 以及自己班级的精神、班训等, 不仅美化教室, 还做好班级文化的宣传。也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精心、合理、巧妙地布置, 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的情感, 而且能发挥班级环境文化育人的功能。又如教师要注重宿舍文化建设, 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是大家, 宿舍是小家, 我爱我家”的PPT展示, 营造家的感觉, 不仅让学生拥有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休息环境, 而且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凝聚健康情感力量

教师对学生动情, 既是一种情感, 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那些行为异常、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动之真情, 更是一种伟大的爱。班主任应看到行为主体背后的情感、需要和精神, 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走进学生世界, 以宽广博大、仁慈并融入自我牺牲的精神感染学生的心灵。

如有一次, 我找某位学生谈话, 他个子较高, 我请他坐下, 并用不经意的口气说:“你太高了, 老师必须抬头跟你讲话, 你不想老师太累吧。”然后, 用手轻轻安抚他坐下。这样一方面暗示他, 你在个头上已超过老师, 应该懂事了, 另一方面减轻他的心理负担, 使谈心活动真正起到沟通心灵的作用, 以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和饱满的情绪努力创造和谐的交心环境。

四、培养竞争合作意识,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是中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活动中, 不仅学生的技能水平、竞争协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而且增加他们与同学间交往的机会, 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

如一年一次的校运会, 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 虽然运动成绩不是很理想, 但学生自发形成的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使得各项运动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通过一年一次的校运会, 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台上是对手, 在台下是朋友, 对外要团结, 对内要融洽, 在班级这一平台上, 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五、实施多元化评价, 充分发挥导向功能

传统课堂上, 教师视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 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选拔学生, 以简单的“判决”取代必要的“交流”, 使得原本充满智慧的交流变成了直接的说明, 既忽视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 又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在多元智能视野下,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 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只用好与坏评价学生, 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激励评价, 依照不同评价标准肯定不同学生, 这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导向性、适时性, 既不是简单地肯定或表扬, 又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批评, 而要讲究方式方法, 尤其要注意掌握个性化的评语,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敢于发表创新理解。

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是一项“爱心”事业, 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管理艺术, 多一分理智, 多一分智慧, 不断对职校教育进行反思, 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迎宾.思则变, 变则通——浅谈对职业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 2011, 09:87.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5

一是保持进取心。社会上的复杂程度可能超出你的预期,但是不要被迷惑。你是新人,你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你的废弃只会埋没自己;

二是保持平常心。社会上的诱惑可能很多,甚至让你很难把持,但你有自己的底线,法律的、道德的、良心的。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人。

三是保持恒心,不轻言放弃;保持虚心,三人行必有我师;保持善心,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保持同情心,让自己不冷漠,不自私,不刻薄。

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风气、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积极健康、乐观豁达、奋斗进取的良好心态,能够为个人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心理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消极悲观、扭曲变态、颓废阴暗的不良心态,不仅影响个人生活和前途,也会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从总体上说,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已经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及下来的社会心态,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其一,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会存在民众利益诉求问题。心理疏导源自利益疏导,能否有效疏通民意诉求渠道,是安抚、改善、调整社会心态的必要手段。当正当的利益疏导渠道被堵塞之后,公众的社会心态便会发生急剧变化,他们会产生失望、愤怒的感觉,随之,寻找其他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导致正常的利益期待演化成为恶化的社会心态。

其二,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易造成冲突混乱心态。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的迁徙、迁居会带来价值观念碰撞、文化冲突和生活方式不适等诸多变化。当迁徙的人群适应了当地的新文化后,眼界会更加开阔。反之,则难以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便很可能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患。在我国,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推进,城乡差异、异乡文化都容易造成人们的心态失衡。“北漂”、“蜗居”现象悬浮的无根、排斥、迷失的心态依然比较普遍。

其三,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型媒体的快速传播,会衍生“嘻哈”文化和“解构”心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之中,直接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目前,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嘻哈”和“解构”过程中推波助澜,对塑造良好社会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总体上可分为社会调节与自我调节两部分。

社会调节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要健全完善制度生成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有了好政策,才会有好心情。制度和政策是民众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是促成社会心态转变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愿望,深入了解他们的利益需求,细致掌握社会心态状况,这样我们的决策才能合民意、安民心、顺民气,才能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第二,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做的要坚决做好,一时做不了的,要耐心细致解释。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群众疾苦、把握社会心态的真实状况。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断然无法搞好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始终一贯地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的一剂良方。

第三,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党心赢得民心。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与党的宗旨水火不容。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身上的腐败案件,对社会心态的形成造成极其恶劣影响,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形成大众性的逆反心态。历史证明,能不能反腐倡廉、保持吏治清明,事关民心向背,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常在细微之处花心思、多在见实效上用功夫,尽可能推进各项社会事务透明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让群众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以“阳光操作”塑造群众的阳光心态。

第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的重要法宝。充分总结利用和创新发展我们党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将对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为不良社会心态“泄火”、“减压”。从现实和长远需要看,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疏导机构势在必行。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技术培训,掌握心态调节方法和技能,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形成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络。

在重视社会心态调节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个体自我心态调节。

首先,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个体心理认知调节的核心原则是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合理预期、知足而乐,以此转换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避免走入心理“怪圈”和“象牙塔”。要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读立志之书、交阳光之友、做有德之人,树立奋发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矫正既有的成功观、财富观,通过营造自我“小环境”增强内在精神动力。

其次,加强心理情感调节,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同心理认知一样,心理情感同样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情感缺失、错位、扭曲,容易导致感情用事、情感过激。情感疏导和调节的根本目标是理性、平和、克制、自律,其中,最现实的方法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经过不断实践,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就会逐渐确立起来。

积极心态塑造学生健康生活 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团体心理辅导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研究背景

1.1 积极心理学的来源

20世纪80年代,以赛里格曼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掀起了以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学革命,这标志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关注人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转向关注人的乐观主义、幸福感、希望等积极情绪,心理学的使命也从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就是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美满、员工心情舒畅、公众称心如意。”积极心理学倡导以开放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人,强调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它着眼于建立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组织系统来帮助人们获得幸福体验与快乐情绪,给予人们人文关怀,并激发人们的潜能与创造力。

1.2 蓬勃发展的幸福课

早在1999年赛里格曼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开设幸福课,但被广为周知的是2002年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学开设的幸福课,他以传播积极心理学为目的,他的课程收到大学生热烈追棒,成为哈佛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由此起,美国的中小学也开始开展幸福课。

英国的惠林顿公学自年开始,也为年级和年级的学生安排每周一次的幸福课。这所中学所开展的幸福课,不再是讲座形式,而是融合了团体心理活动、体育、瑜伽等多种元素,并很快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香港也在2005年开始实行“共创成长路”计划,并成立了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与发展的‘‘成长的天空”课程。浙江大学的徐青老师也开始模仿哈佛幸福课,开设积极心理课程。幸福课以如此迅速的发展趋势遍布各地,可见,自年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学开设传播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始,幸福课流传于世界各地,而如何让学生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成为世纪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

1.3 以发展性为导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处理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把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己任,定位在心理问题的取向上,但却忽视了学生潜能的幵发。

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这个总目标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预防性、诊治性转为以发展性为导向,心理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帮助他们挖掘潜能,认识自我,完善人格,要让个体学会分享快乐,寻找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已从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转向关注学生自身的优势与正面情绪。

2 积极心理学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

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家长、教师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和心理武装自己,根除消极心理滋生的土壤,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

2.1 改变传统的学校团体辅导理念,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风向

一直以来,学校团体辅导都以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负性认知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幸福、欢乐、宁静、欣喜、满意、入迷、仁慈、慷慨和友谊等人类行为的积极方面,忽视了人类的美好禀性,忽视了积极力量所具有的巨大能量。由此,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团体辅导,把教师、学生、家长纳入团体辅导体系中,以建构教师、家长、学生积极的社会系统,让团体辅导真正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2 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本课题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增强教师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提升教师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等,使教师能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发展中的学生个体,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2.3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著名家庭治疗师阿克曼说过,异常的个体来源于异常的家庭!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但绝大多数的家长缺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知识,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盲目要求自己的孩子。因此,本课题研究决定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辐射到家庭教育中去,让家长在辅导中逐步修正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以宽容、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发挥学校与家庭各自不可取代的优势,实现这两种优势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互动化,调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聚合力。

2.4 发挥学生的潜能,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

本课题研究从情绪体验、人格塑造、环境构建等三方面幵展一系列、不同学段的相关团体辅导,使学生从中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和心理武装自己,根除消极心理滋生的土壤,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一句话,就是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

3 积极心理学学生团体辅导目标导向

3.1 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以及对构建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重点是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满意地对待过去、感受现在的幸福生活、乐观地面对未来。

3.1 塑造积极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团体辅导应是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学会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特质。

3.2 发挥潜能

教育从某一角度而言,其目的就是提高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团体辅导应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习热情,开发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多元智能,提高学习效能。

3.3 增进幸福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而作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团体辅导,其目标导向必然是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从而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4 讨论与反思

4.1.1 积极教育观念不强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教师很难一下改变教育观念。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一发现学生犯错误就批评、惩罚一发现学生成绩不好就将将该学生定义为差生一发现学生打架、叛逆就将该学生认定为品行不良。很多时候,学生是根据老师的期望、评价来评价自己的,尤其是小学生,将老师的表扬、鼓励看的特别重,甚至有些家长说在孩子眼里,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

4.2 支持系统薄弱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学校承担,家长、社区的参与很少,它们似乎也默认为这是学校的工作,这样的体系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如果学生在学校开开心心,一回到家就情绪低落,或与父母关系不好,很难确小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学生毕竟是需要保护的个体,就是一个含苞待放反而花骨朵,需要大家的叮护,得不到老师的喜爱、家长的支持怎么健康成长呢。

4.3 强化积极教育观念

要想上实现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加教师自身的积极体验。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板着脸,很难相信他会以积极的心态教育学生。因此,教师要积极研读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从自身开始改变,积极地接纳自己、他人和社会,提高对生活、工作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养成积极的心态。当教师自身发生这些改变的时候,他自身积极的力量也会感染同事和学生,积极教育理念也会渐渐形成。

4.4 家庭、社区、学校相互配合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需要家庭、社区有效配合,形成合力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支持系统。为了提高家长的积极素养,构建和皆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学校应加强教师与家长的结合度,开展一些针对家长的关于积极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坚强的精神后盾。当孩子考试失利时,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和补习班当孩子自卑时,给予的是激励而不是否定当孩子难过时给与是安慰而不是忽视。此外,社区可以为家长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亲子活动竞赛。学校教育、家长支持、社区辅助三者相互结合,将更有利于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格。

5 结论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帮助少数人解决心理障碍,更多的应该是集中多数学生的发展上,一让学生积极接纳自己、他人和社会引导学生对环境的积极应对态度和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对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一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积极人格为目标,培养小学积极的自我观念、情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育途径、学生心理档案、教育评价等方面完善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教育研究,2008,90-94

[2] 陈虹,李益倩,美国心理学家倡导的“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篇7

关键词:历史,大国心态,健康心态

2012年夏季奥运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插曲, 如开幕式上使用的中国地图竟然少了台湾地区, 又如英国自行车手承认作弊, 奥委会称是“合理利用规则”, 而中国队消极比赛却被认为“违背奥运精神”……如此种种, 导致网络上一片骂声。许多人跟帖认为, 这些是“针对中国的”, 认为西方世界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 所以, 故意为难中国。暂且不管伦敦奥运会裁判们的水平究竟如何, 单是这样的结论, 就很成问题。一些人无意中将众多的西方国家摆在了我们的对立面, 认为他们敌视中国。这种认识, 折射出中国国民的大国心态出了问题。

然而, 作为大国的国民, 我们拥有健康的大国心态吗?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中国好, 这不是健康的大国心态, 因为它贬低了中华文明, 抹杀了中国一切美好的东西;认为外国人都瞧不起中国人, 或者是外国人都仇视中国, 这同样不是健康的大国心态, 因为它敏感而又自卑的心始终不相信“平等”“友好”等美好的事物会与自己发生关联。

健康的大国心态, 应当是不卑不亢、就事论事, 不“上纲上线”, 应当是对外国人与中国人一视同仁, 不区别对待。健康的大国心态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初中历史课, 就是培养健康大国心态的重要阵地。

一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

客观讲述, 是历史课最基本的要求。讲述什么, 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历史教科书给了我们许多指引, 但仅限于课本内容是不够的。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客观发生的史实。

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 除了讲述中国古代的辉煌外, 必须告诉学生同时期的其他灿烂文明, 如秦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强盛与繁荣、盛唐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不再封闭地讲中国, 而是将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之中, 我们会发现, 世界并非只有中国“一枝独秀”, 古代中国更不是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 其他国家也有改变世界的发明。

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 除了中国所受的种种屈辱, 也要告诉学生中国当时的愚昧与无知。长期以来,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 我们往往着重于渲染中国多么受伤, 以及如何悲壮。其实, 中国的愚昧、落后与无知, 注定了中国挨打的局面。

不偏不倚, 还原历史真相, 不是对历史的一知半解, 不是盲目夸大, 更不是饱含着受害者心态的复仇情绪, 这样的历史, 才能让学生对国家的情况真正了然于胸, 在对待中国与外国的差距时, 坦然面对。

二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形成自己的思维判断

社会在进步, 对于人们的思想也有了更多的宽容, 也允许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

比如, 长期以来,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俘虏, 我们一直三缄其口。但不能否认, 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由于种种原因沦为俘虏。也许是传统儒家“不成功, 则成仁”思想的影响, 这些曾经被俘的志愿军战士后来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无休止地被审查、作检讨, 在历次运动中经受着种种折磨。而相比较之下, 美国对待归来战俘的态度与我们截然不同。在二战日本投降仪式上, 麦克阿瑟签字时用了五支钢笔, 他把其中的两支送给了曾经被俘并且在集中营中被折磨了很久的美军中将温赖特、英军司令珀西瓦尔。这样的差别值得我们思索:战争的代价究竟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东西方的战争伦理, 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非常有意义。

又如,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华军队一百余万, 而伪军数量竟然也达一百多万。伪军同是中国人, 却帮助侵略者杀害自己的同胞, 还与日本军队一起扫荡, 坏事做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汉奸部队?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自己会分析、思考, 是历史课的目标之一。

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思考, 让学生习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指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问题

历史可以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 关键是从历史中得到为人处世及社会发展的道理, 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 甚至国家的发展。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的历史课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讲述, 对具有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往往不够重视。

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很能说明问题:中国的历史考题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割了哪些地, 赔款多少”, 而日本的历史考题是“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 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 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 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 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 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可见, 在同一件史实上, 不同的问法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中国的历史教学也能注重对未来的预测、对开放性问题的解决,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那么学生遇到现实问题时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综上所述, 国民健康的大国心态, 可以在生活中、历史课上得到培养。改进中学历史教学, 培养国民健康的大国心态, 任重道远。

培养中学生“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 篇8

如何使学生形成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教育者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悦纳自己

自我感觉如何与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关。对自己有肯定的评价,人就容易“自我感觉良好”。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挺胸抬头地面对生活,关键是让他们认识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长处。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植根于“长处”的土壤上,才能建立起来。事实上,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以此作为他们建立自尊自信的支点。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便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展示和锻炼自己才能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我能行”的信念。要让每一个学生知道: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当你失败的时候,再去尝试,尝试得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大。

三、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和恰当地设立奋斗目标

上一篇:布艺教学下一篇:足球运动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