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2023-03-0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 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 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德育重在育德, 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益彰。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宋元以来, 教育中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 教育方法机械, 教育手段粗暴, 这种“鞭挞、拘囚”式的儿童教育之所以是错误的, 就在于他不顾儿童的特点, 不符合儿童的心理, 违背了儿童教育的规律。合理的、正确的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就是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我担任小学教学工作多年, 深刻的体会到只有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特征, 紧紧抓住和围绕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才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 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在教学中采用与之心理特征相应的教学手段, 不断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陶冶情操、完善个性、提高素质, 培养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品质。

2 沟通师生情感, 潜心体贴培养

2.1 知情知心, 充分尊重

教师必须和学生在心理上架起联系的桥梁, 实现情感上的交流。怎样才能通过沟通知情, 实现互相理解的目的呢?一是以沟通求信任。教师真心诚意求得学生的信赖, 学生便会直抒胸臆, 畅吐积怨, 教师才能听其言, 观其行, 知其情。二是以沟通求融洽。教师能放下架子同学生相濡以沫, 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 使之产生一种自尊心理, 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这样, 他们就会大胆反映意见, 师生间那种格格不入、互相对立的消极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消释。三是以沟通求理解。教师教育学生时, 如何达到忠言逆耳, 良药苦口的效果呢?这离不开相互之间的接触、理解, 只有当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消除误解, 自觉接受教师的规劝和批评。

2.2 潜心着意, 体贴入微

学生情绪处于“低潮”时, 教师应注重细微之处,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点滴成绩、微小的进步予以认可和接受, 并给予表扬、奖励, 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 寻找情感上新的“兴奋点”, 从而消除苦闷, 奋发向上。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寻求解忧除烦的调节方法, 努力启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激发积极心理的生成, 使大量的消极情绪在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化解中得到消除。

3 教师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由于个人的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的长期影响, 一些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的统一, 出现了所言、所为具有明显的异常, 心理特征失去了相对的稳定性, 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调查,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脆弱型。有些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和批评, 一直在“顺境”中成长, 受挫能力很差。一遇到某种劣势刺激, 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情。

(2) 忧郁型。有些学生的人生道路太多“逆境”, 又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因此总喜欢戴着墨镜观察世界、观察人生, 性格孤僻、郁郁寡欢。

有了这些心理障碍, 长期得不到排除, 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的进步有很大的危害。既然如此, 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呢?我认为, 除了认真研究造成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并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开展大量细致的工作之外, 至少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1) 亲切交心, 避免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学生与教师、家长的年龄和地位都相距很大, 自然地就有一条“沟”。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学生有了问题不愿找家长和教师倾谈, 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 如果教师能跟孩子交朋友, 主动“降低”自己, 与他们多谈心, 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使他们备感亲切, “沟”浅了, 自然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容易在师长的开导、启发下得以排除。

(2) 耐心引导, 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 决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他们心里一定有较多解不开的“疙瘩”, 绕不过来的“弯子”, 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谈话就能奏效的。我们对他们要采取闹心劝解、开导的方式进行引导。切不可操之过急, 求之过切。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了更好地排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 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 掌握一些排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广大教师在师范学院都学了教育学和心理学, 但那时的学习偏重于理论, 不可能有更多的实践作为基础, 经过一段教育实践之后的学习, 往往体会更深、更能联系实际。

因此, 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青年一代, 才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摘要: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 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意味着, 教师今后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关键词:沟通,交心,帮助

参考文献

[1] 郑雪, 陈少华, 张兴贵, 曾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ISBN/ISSN】7810796550.暨南大学, 2006, 1.

[2] 李丹著.心理 (小学教师用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ISBN/ISSN】756173722X.华东师范大学, 2004, 7.

上一篇:基于Multisim10的电路故障仿真分析应用下一篇:创新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