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负责健康成长——浅谈中学生家庭责任感培养

2022-09-12

有资料显示, 在家庭生活中, 62%的家长包揽了许多本应该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情, 59%的学生不愿主动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更有73%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家庭责任感。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气, 凡事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对他人、集体、社会乃至民族和国家前途的关心。

正是因为如此, 在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协助和大力支持下, 我校开展了“初中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实验”课题。我们对全校初中生尤其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家庭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问题。比如教师平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书本知识培养上, 却忽略了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家长有些地方也做得不好。目前的许多家长以为让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得了高分”“进了名校”那就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 就是万事大吉。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尤其忽略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的教育。当然, 也有部分家长他们很想教育好孩子, 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 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 包括家庭责任感方面的教育, 这也客观给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了解到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现状后,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一、加强教师学习, 转变教育观念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在课题开始的问卷调查中, 我们发现, 教师们过重地强调学习, 而忽略了责任感教育。因此, 学校组织老师学习新课标精神, 大力推进有效课堂;强力推进减负措施;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 增强学生责任感意识。同时, 学校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 对学生渗透责任感教育。

二、引导和激发学生, 勇担家庭责任

(一) 对学生加以引导

学生的行为是以认识为前提的。他们没有家庭责任感, 是因为他们对家庭责任感缺乏认识, 不知道自己应承担什么家庭义务。因此, 教师应用班会课、德育活动课, 积极引导学生经常想一想、说一说“父母辛劳的一天”, 体会父母的艰辛, 让他们想一想:我应为家里做些什么?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开展以家庭责任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举行家庭责任感辩论会。通过这些活动,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同时让他们明白:作为家庭成员要为家庭的幸福美满出一份力, 从而引发学生的家庭责任行为。

(二) 在感情上加以激发

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对命令式的方式会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情感是人行动的动力、毅力的源泉。这点启发我们要让学生对家庭负责任看成是一件“我要做的事”、“我愿做的事”。为此, 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恩教育”等活动,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增强他们的做事能力, 引导学生由活动本身的兴趣迁移到对家人、家事关心的“乐趣”, 激发了学生的爱家情感, 引发了学生的家庭责任行为。

(三) 从行为上加以巩固

行为教育的原理告诉我们, 良好的心理构建主要通过实践行为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实践, 需要从行为上加以不断地巩固。我们要求学生从家中最平常的小事做起, 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 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 或者跟父母上一天班, 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 学会生活自理。从而更尊敬长辈, 尊重父母, 培养了“我爱我家”的家庭责任感。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大量实践证明, 单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 必须要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加强彼此沟通, 形成合力,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取得家长的大力配合, 我们开展了一些活动与家长沟通、增强互信, 提高家长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的能力:我们搭建了一个家校结合的平台·---家长学校, 定期组织家长学习, 在认识上加以引导;情感上加以激发;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组织家长观看一些讲座;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我们利用每一期的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孩子的现状, 分析孩子在校与家里的情况, 有针对性找到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的方法;鼓励家长现身说法, 相互交流, 把他们好的家庭责任感教育成功的案例一起分享。

摘要:责任心, 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因此,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义重大。本文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现状的调查, 研究和实验,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家庭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家庭责任感,家庭,学校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 张启福、高长梅主编《学校教育科研案例全书》——长城出版.

上一篇:重视档案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下一篇:色彩语言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